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8:26:25

点击下载

作者:张佰慧 王聪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7+Office 2010)试读:

前言

为了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工程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达到企业对招聘人员的相关要求,本书在编写时不再按照传统的知识点来组织内容,而是以典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来整合教材内容。

本书以新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为标准,以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Windows 7、Office 2010为平台,以企业实践内容为基础,面向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将“中平能化集团公司”一年一度的“煤矿安全生产月活动”作为教学项目,学生通过完成书中设置的每个子任务,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基本应用的知识体系,了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逐步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基础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网络资源,并能够熟练使用传真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

本书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张佰慧、王聪任主编,确定教材大纲、规划各章节内容,张佰慧完成全书审稿工作;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白东升、赵敏任副主编并参与定稿工作。其中,第1篇中的第1章、第2章由张佰慧编写,第3章的3.5~3.7节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倩编写,第4章、第6章以及第3章的3.1~3.4节由白东升编写,第5章由赵敏编写;第2篇中的项目一由白东升编写,项目二由王聪编写,项目三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刘艺培编写,项目四由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蒋欣编写。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工作,本书附有全套电子课件。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7年6月第1篇 计算机基础知识篇第1章 计算机概述1.1 计算机的历史1.1.1 电子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许多方便,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且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必然组成部分。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埃尼阿克”(ENIAC),它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承担开发任务的“莫尔小组”由4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埃克特、莫克利、戈尔斯坦和博克斯组成,总工程师埃克特当时只有24岁。这台计算机研制的初衷是将其用于二战,但直到二战结束一年后才完成。

ENIAC(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此迈进了计算机时代的门槛。

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从1946年至今,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4代。计算机的发展史是根据核心部件(处理器)采用的电子元件类别来划分的,如图1-1-1至图1-1-4所示。图1-1-1 ENIAC(埃尼阿克)计算机图1-1-2 电子管图1-1-3 电子管计算机图1-1-4  晶体管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7—1957)

第一代计算机是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的。1996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50周年。在为此举行的纪念仪式上,美国副总统戈尔按动了这台被称为“埃尼亚克”(ENIAC)的计算机的电钮,计算机上的两排数码灯随即以准确的节奏闪烁到“46”这一数字,表示它诞生于1946年,然后又闪烁50下到“96”,标志计算机已经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这台计算机是个庞然大物,装有17468个电子管、7万个电阻器、1万个电容器和6000个开关,重达30t,占地面积160m2,耗电174kW,它工作时不得不对附近的居民区停止供电,制造费用45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200万美元)。然而,这个庞然大物的计算速度却只有每秒5000次,仅及当今一台普通个人计算机的几千分之一,而后者轻轻一提即可带走,售价低于2000美元。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

这一时期的电子计算机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器件,因而缩小了体积,降低了功耗,提高了速度和可靠性,价格也不断下降。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不仅局限在军事与尖端技术上,而且逐步扩大到气象、工程设计、数据处理及其他科学研究领域。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4)

这一时期的计算机采用集成电路作为核心部件。集成电路是将成百上千个晶体管集成到1块芯片上,电路板体积缩小,功能增强,运算速度加快。采用集成电路设计出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达到百万次每秒。

这一时期的集成电路属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块芯片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为103~105个。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4至今)

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20世纪70年代初问世的第四代计算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只要知道“微机”和“网络”是第四代计算机的产物就会一目了然了。第四代计算机是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计算机,高度的集成化使得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其他主要功能可以集中到同一块集成电路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处理器”。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芯片”于1971年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这块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的芯片的面积只有4.2×3.2mm2,其功能却已相当于1950年时像房子那么大的电路板。此后,微处理器的发展如同乘上了高速列车,每隔18个月,性能价格比就翻一番。

从计算机诞生以来的近60年中,组成计算机的核心电子器件,经历了由电子管到晶体管,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到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变化,CPU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使计算机成本不断下降、体积不断缩小、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是计算机能普及的主要原因。

就在第四代计算机方兴未艾的时候,日本人在1992年提出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概念,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第五代计算机的特征是智能化的,具有某些与人的智能相类似的功能,可以理解人的语言,能思考问题,并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严格地说来,只有第五代计算机才具有“脑”的特征,才能被称为“电脑”,不过到目前为止,智能计算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果,如发明了能模仿人的右脑工作的模糊计算机等,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初,一个微处理器可以集成110亿个晶体管,比现在提高100多倍,智能计算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将迎来“智能时代”。再往后还将出现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届时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又将出现质的飞跃。1.1.2 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事件

依靠自力更生精神,我国的计算机事业用50年时间,进入了世界少数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行列。

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巨型机“银河Ⅰ型”,运行速度为1亿次每秒。

1993年,银河Ⅱ号巨型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为10亿次每秒。

1995年,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曙光1000型”大型机通过鉴定,运算速度最高达到25亿次每秒。

2002年,我国第一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CPU)芯片“龙芯1号”问世,如图1-1-5所示。同年,研制出速度达万亿次每秒的超级服务器机组。

2003年,“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以4.183万亿次每秒的峰值运算速度,居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的第14位。

2005年4月,64位CPU“龙芯2号”研制成功。

2008年11月,“曙光5000A”大型机通过鉴定,运算速度最高达到230亿次每秒。

2010年10月,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A”,如图1-1-6所示。其性能高达2.507千万亿次每秒,成为2010年度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图1-1-5 龙芯1号CPU图1-1-6 国产“天河一号A”超级计算1.2 计算机的未来发展趋势1.2.1 未来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发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四代的改进,其实,计算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更快,运算量更大,信息处理能力更强大的机器的过程。现在,不但是科学家,连普通的市民,都会在想象,未来的计算机,将是什么样的。其实,未来的计算机,苹果公司已经给了我们许多灵感,更轻薄、更简约、更人性化的触屏式笔记本计算机,已经被他们带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新型计算机的又一轮憧憬。其实,每一次的计算机革新,离不开的还是产业技术革新,工业水平的提高,才能让许多我们以前想象的东西,成为实物。所以,技术才是新型计算机的未来。1.超导计算机

所谓超导,是指有些物质在接近绝对零度(相当于-269℃)时,电流流动是无阻力的。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隧道效应原理,即由超导体—绝缘体 导体组成器件,当两端加电压时,电子便会像通过隧道一样无阻挡地从绝缘介质中穿过去,形成微小电流,而这一器件的两端是无电压的。约琴夫逊因此获得诺贝尔奖。2.纳米计算机

科学家发现,当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到0.1μm(100nm)以下时,半导体晶体管赖以工作的基本原理将受到很大限制。研究人员需另辟蹊径,才能突破0.1μm界,实现纳米级器件。现代商品化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元器件的尺寸约在0.35μm(即350nm),而纳米计算机的基本元器件尺寸只有几到几十纳米。3.光计算机

与传统硅芯片计算机不同,光计算机用光束代替电子进行运算和存储:它以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以大量的透镜、棱镜和反射镜将数据从一个芯片传送到另一个芯片。研制光计算机的设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已提出。1986年,贝尔实验室的戴维·米勒研制出小型光开关,为同实验室的艾伦·黄研制光处理器提供了必要的元件。1990年1月,黄的实验室开始用光计算机工作。然而,要想研制出光计算机,需要开发出可用一条光束控制另一条光束变化的光学“晶体管”。现有的光学“晶体管”庞大而笨拙,若用它们造成台式计算机将有一辆汽车那么大。因此,要想短期内使光计算机实用化还很困难。4.DNA计算机

1994年11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阿德勒曼博士提出一个奇思妙想,即以DNA碱基对序列作为信息编码的载体,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试管内控制酶的作用下,使DNA碱基对序列发生反应,以此实现数据运算。DNA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1cm3的DNA存储的信息比1万亿张光盘存储的还多;十几小时的DNA计算,就相当于所有计算机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更重要的是,它的能耗非常低,只有电子计算机的一百亿分之一。5.量子计算机

以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由于原子具有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不同位置的奇妙特性,即处于量子位的原子既可以代表0或1,也能同时代表0和1以及0和1之间的中间值,故无论从数据存储还是处理的角度,量子位的能力都是晶体管电子位的两倍。对此,有人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假设一只老鼠准备绕过一只猫,根据经典物理学理论,它要么从左边过,要么从右边过,而根据量子理论,它却可以同时从猫的左边和右边绕过。量子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异:它没有传统计算机的盒式外壳,看起来像是一个被其他物质包围的巨大磁场;它不能利用硬盘实现信息的长期存储,但高效的运算能力使量子计算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使得众多国家和科技实体乐此不疲。尽管目前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不可否认,终有一天它会取代传统计算机进入寻常百姓家。1.2.2 平板电脑的发展

随着iPad一代又一代的推出,消费者对于平板电脑已经并不陌生了。不过从平板电脑的发展史上看,真正爆发性增长阶段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今。平板产品从iPad再到Android系统平板,从单核时代进入四核时代,从曾经一度低于1000元的价格,再到四核平板跨入1999元时代,平板电脑这种产品已然进入了普及阶段。

平板电脑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计算机,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2010年1月27日,苹果公司发布旗下平板电脑产品——iPad。2010年,iPad销量近1500万台。iPad开启了平板电脑新纪元,不同行业的厂商,如消费电子、PC、通信、软件等厂商都纷纷加入到平板电脑产业中来。一时间,从上游到终端,从操作系统到软件应用,一条平板电脑产业生态链俨然形成。

那么在进入2014年以后,平板电脑在产品及应用等方面将可能出现哪些趋势呢?

趋势一:操作系统三分天下。

目前平板电脑产品的操作系统的基本势态是苹果iOS以一己之力抗衡诸强联盟的Android系统,但进入2012年以后,这种两强相争的局面已被打破,随着微软Win8操作系统的正式上市,平板电脑操作系统将进入三足鼎立的状态。笔者预计在2017年,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份额将在众多厂商的支持下逐渐赢得先机,iOS居次,Win8系统初来乍到,仍需一段时间的发酵期。

趋势二:跨界智能终端成平板新趋势。

所谓跨界智能终端,笔者的定义是屏幕介于5~10英寸之间,产品形态填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间的空白,性能与智能终端或平板电脑不相上下,这样一个智能终端设备。笔者认为,由于在便携性上大屏智能终端要好于平板电脑,同时随着电池待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加之操作体验上不比平板电脑差多少,大屏智能终端完全有可能逐渐取代平板电脑成为新的市场主流。近日三星宣布5.3英寸平板手机Galaxy Note上市两个月全球出货量已超过100万,而这款机型热销,也表明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之间的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趋势三:“核战争”升级。

随着平板电脑概念的普及,用户对其产品性能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说2011年是双核标准的确立年,那么2012年将是四核时代的开启元年。2011年采用Tegra2双核处理器、1 GHz级主频、512 MB运行内存以及流畅运行3D图形处理显示芯片的机型已经成为主流,苹果iPad2则采用了A5双核处理器。但技术的提升都会带来产品硬件的更新换代,产品性能也随之不断提升。2011年年末,已经有几家厂商推出了四核平板产品,2011年12月初,华硕在京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Android 4.0操作系统的Tegra3四核平板电脑,青睐四核处理器的不仅仅是华硕,海尔随后也推出了国内首款Tegra3四核平板电脑HaiPad,另有消息报道,和硕科技已接下联想四核平板电脑LePad订单,自2012年春节后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另外,宏碁、HTC等厂商都即将推出四核平板电脑。从近期各厂商的动作不难看出,平板电脑市场正在加速跨入四核时代。预计2017年,四核平板电脑将逐渐成为平板电脑产品的主流标配。

趋势四:商务应用比例提升。

目前平板电脑的应用较多集中在游戏、影音娱乐等方面,厂家的产品定位也大多集中在这些方面,但随着产品终端的不断丰富,平板电脑的商用潜力将被激发。拥有便携、可随时联网、交互直观等特性的平板电脑在商务应用中的价值将逐步体现,成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外的又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商务工具。

趋势五:行业应用将获突破。

针对行业应用,平板电脑可以说是大有可为,它可以为行业用户提供更好的便携操作终端,同时能让客户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相关信息。笔者预计,2017年以后,平板电脑的行业应用将更加普及,而金融、政教、医疗、能源等大型产业的平板电脑行业应用机会将集中在国际品牌端,因为国际品牌已经积累了从服务器到终端设备、从数据到应用的丰富积淀。在行业应用方面国内品牌想要在短期迎头赶上可能性不大。但是,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机会更适合国内平板电脑产品。

趋势六:产品应用对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

或许这将是平板电脑产品最重要的趋势之一。随着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可以实现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完美对接,性能相对完善,操作体验较好,同时又便于携带的终端产品来充当“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电子助理”的角色,无疑平板电脑是最有潜质的备选之一。笔者预计,未来的平板电脑产品将会更完善的融合无线数据传输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以便更好地运行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相关应用和服务,从而成为人们享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红利的重要窗口。

上述关于平板电脑发展趋势的阐述,或许不能完全概述平板电脑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上文中所描述的趋势已经逐渐显露头角并日趋清晰,而至于未来平板电脑将如何发展,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拭目以待。1.2.3 智能手机的发展

随着3G网络的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手机生产厂商与运营商的大力推进,智能手机逐渐进入黄金增长通道,国内智能手机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大手机厂商以及运营商对中低端智能机型的推广和普及,中国正在引领着智能手机平价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机是指和计算机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程序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

2014年以后智能手机发展趋势如下。1.4G网络普及

最近中国移动正式获得4G牌照并且开始试点运行的消息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虽然在我们国家4G的概念还并不普及,但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却已经发展得风生水起,国际一线厂商的中高端产品对4G网络的支持已经变得顺理成章。相信在2014年随着4G网络及终端的不断普及,除了发达国家以外,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断壮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也催生着4G网络在当地的蓬勃发展。

相信在2014年,包括我们中国的用户在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到超过100 Mbit/s下载速度所带来的畅快感。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了体验4G网络,必然会将手中老旧的设备进行更换,因此对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产品更新换代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2.“大屏幕”iPhone

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身边的人这样抱怨诸如“要是iPhone的屏幕再大一些就好了”“如果iPhone的屏幕像三星那样大,我一定会买一部”这样的抱怨。没错,在大屏幕盛行的2013年,苹果公司依然坚持为自己的iPhone 5s配备4英寸的显示屏。而在其他竞争对手动辄5英寸甚至6英寸的屏幕面前,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而对于苹果为何坚持仍然使用4英寸屏幕,相信各种各样的分析大家也看了不少。无非就是为了更好的单手操作、更好的电池续航时间以及更好的屏幕显示效果等。但是如果用事实说话,我们看到在Android阵营中一批大屏幕智能手机已经帮助Android夺得了接近80%的市场份额,而三星更是凭借Galaxy大屏智能手机继续巩固着自己世界第一的宝座。

因此对于苹果来说,就算再看重操作体验、再有自己需要坚持的“原则”,顺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还记得当初有多少人对三星推出Galaxy Note这种超大屏幕智能手机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该系列现在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之一。因此在2014年,苹果将很有可能“顺应民意”,推出5英寸以上屏幕尺寸的iPhone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搭载Android系统的诺基亚手机

最近关于诺基亚的“N计划”消息让大家非常关注。“N计划”指的就是诺基亚代号“Normandy”的Android系统手机开发项目。虽然在2013年9月诺基亚的设备和服务部门被整体出售给了微软公司,成为了微软御用的Windows Phone系统设备厂商。但是“N计划”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项目一直没有停止开发。据称该项目将采用诺基亚独立的UI/UX界面,由并未出售给微软的CTO办公室负责。4.手机屏幕分辨率进入2K时代

虽然目前没有一款产品能达到2K水平,但据我们了解,下周三国产厂商vivo将发布的Xplay3S将会大幅度提升硬件配置,在屏幕分辨率参数方面也已经基本确认将同样使用2560×1440像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2K屏幕。此外,在2014年发布的明星级新产品中,三星Galaxy S5的屏幕分辨率也将会提升至2560×1440像素级别。

在2013年,1080P高清分辨率已经成为了高端产品的标准配置,而分辨率的提升绝对是不可逆的。一旦大家适应了某一级别,未来的趋势就会向更高级别发展。外有Galaxy S5,内有vivo Xplay3S,相信在这两家厂商的带领下,跟风也好,趋势也罢,手机屏幕分辨率进入2K时代已经为期不远。5.移动支付

相信大家都已经对NFC近场通信技术不再陌生了,目前已经有许多智能手机配备了NFC功能,但是实际应用的范围还并不是非常广泛。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再加上移动设备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像类似NFC这种技术被应用到移动支付领域中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另外,包括iPhone 5s配备的指纹识别,以及目前像微信支付这样越来越被认可的移动App支付方式,都将为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刷卡乘地铁、充话费、移动购物和支付,在2014年,将会变成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6.小尺寸产品回归

各大Android厂商在推出各自的旗舰机型之后,同时也不忘了照顾一下那些并不喜欢大屏幕手机的消费者。三星Galaxy S4 Mini、HTC One Mini、摩托罗拉Droid Mini以及呼之欲出的Xperia Z1 Mini和LG G2 Mini。似乎各大厂商们都非常乐于推出自己旗舰机型的缩小版。

虽然智能手机屏幕尺寸的趋势是越来越大,但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于适合单手操作的中等尺寸设备情有独钟。他们不需要太大的屏幕,而适合单手操作的大小、更好的续航时间、更好的屏幕效果甚至是更低廉的价格才是这部分消费者所追求的。因此在2014年,尽管大屏幕设备依然会是主流趋势,但是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尺寸设备出现在市场上,并且在配置上绝对丝毫不会逊色于各自的旗舰机型。看一下将在明年的CES 2014展览上亮相的索尼Xperia Z1 Mini就知道了。7.柔性屏幕

提到柔性屏幕产品,似乎三星与LG两家韩国电子巨头对此特别热衷,而Galaxy Round及G Flex也受到了外界广泛的关注。与三星相比,LG似乎对柔性屏幕产品的前景更加看好。从G Flex的评测中我们就能看到柔性屏幕的可弯曲角度非常大,未来市场应用的前景也非常广阔。而伴随着柔性屏幕产品,其他配套的部件也要跟着“柔”起来,柔性电池、可自我修复划痕的外壳及自动回弹的塑料面板等。在LG G Flex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虽然目前看来并没有很大的用处但是未来又很具有潜力的特质。

除了LG与三星,苹果公司最近也通过了一项关于柔性屏幕的专利,而该项专利将不仅仅可能被应用到智能手机中,就连外界非常期待的iWatch智能手表更是很有可能使用这种柔性屏幕。看来在2014年,智能手机要进入一个“刚柔并济”的年份了。8.大底拍照手机

现在智能手机的像素值已经开始比肩单反甚至超越单反相机了,尤其是诺基亚Lumia 1020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100万像素。就智能手机目前主流的1/3小底COMS尺寸来看,应该是不太够用的。因此下一步预计整个智能手机领域要迈进1800万像素时代,而各种品牌的旗舰产品应该保持在1800万至2000万像素左右。而1/2.3左右大小的CMOS应该会成为主流旗舰智能手机的CMOS尺寸,而一小部分特别强调拍照功能的产品,甚至有可能会进入1/1.7或者1/1.5这个领域。9.64位系统比8核处理器更有看头

在2013年iPhone 5s的发布会上,苹果公司宣布新的A7处理器将会与iOS 7系统一起为消费者带来64位系统的全新体验。而不久之后,谷歌公司全新的Android 4.4 KitKat系统及最近高通公司的新产品都将会对64位运算进行支持。目前的四核处理器来说对于大部分智能手机来说已经绰绰有余。而与其继续升级到8核处理器,还不如对64位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开发。毕竟未来的智能手机要承担越来越多的作用,消费者通过64位系统可以拥有更大的内存、更强大的应用程序来处理更加复杂的任务。10.无线充电

有一种说法是“科技的进步就是逐渐减小对线缆的依赖”,Wi-Fi、蓝牙、NFC等无线技术已经开始慢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目前智能手机的续航问题又成为了广大用户最为头疼的因素。虽然目前只有一少部分智能手机支持无线充电功能,并且无线充电这一概念的实际应用还不是非常广泛。但是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除了智能手机本身的硬件提升之外,如何让消费者在使用上变得更加便利也是各大厂商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无线充电则首当其冲将会变成最基本的功能,就像支持Wi-Fi和蓝牙一样,到时候我们再也不用随身携带数据线或到处找电源,只要将手机靠近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就可以轻松地为手机充电。1.3 物联网1.3.1 什么是物联网

早在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就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但是,“物联网”概念的真正提出是在1999年,由EPCglobal的Auto-ID中心提出,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称“物联网”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发表了年终报告《ITU互联网 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并描绘出“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

现在较为普遍的理解是,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以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

201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物联网的注释是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实际上,用Networks of Things来概括物联网更合适。1.3.2 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大坝、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如图1-3-1所示。图1-3-1 物联网管理平台1.平台与接口(1)Pachube:实时网络服务平台

Pachube的最大贡献是通过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服务平台,在业务上将感知层和应用层逻辑分离开来;Pachube为IoT感知设备和网络应用提供了统一的网络开发接口;2011年Pachube被云服务提供商LogMeIn收购;商业应用是与CurrentCost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家用电力能源感知、采集、监测、分析和决策方案较为典型。(2)ArcGIS:专业地理信息处理引擎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和应用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ArcGIS作为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供地图可视化查询和定位,更能够通过空间分析,寻找到不同的地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决策者在更加全面、系统地把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

随着感知数据类型和容量的快速增长,ArcGIS在专业地理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成为物联网应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家庭应用

生活场景一:在衣橱里的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个电子标签,每拿出一件上衣时,就能显示这件衣服应该搭配什么颜色、什么类型的裤子,应该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甚至是什么场合穿比较合适。

生活场景二:家里的冰箱可以监视冰箱里的食物,在我们去超市的时候,家里的冰箱会告诉我们缺少些什么,也会提醒我们食物什么时候过期。这种冰箱知道我们喜欢吃什么东西,会根据我们不同的体质配制不同的营养早中晚餐。它可以照顾我们的身体,因为它知道什么食物对我们有好处。

生活场景三:当我们出门远行或者出差时,如果家里有陌生人闯入,感应器便会通过网络向我们发送危险信号,这时我们可以报警。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手机随时查看家里的安全状态,可以随时调取视频监控录像。

生活场景四:当我们早上拿车钥匙出门上班,在计算机旁待命的感应器检测到之后就会通过互联网络自动发起一系列事件,比如通过短信或者喇叭自动播报今天的天气,在计算机上显示快捷通畅的开车路径并估算路上所花时间,同时通过短信或者即时聊天工具告知公司同事你将何时到达公司等。

生活场景五:给养殖场里的每一头猪都分配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在超市出售的每一块猪肉上,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就能准确地了解这只猪的成长、宰杀及销售等各个流程,以确保食品安全。

生活场景六:在电梯上安装传感器,实时传递电梯的运行数据,当电梯发生故障时,会第一时间发出危险信号通知有关部门,而无须乘客报警,有关部门会迅速派出电梯维修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处理事故。3.工业应用

仓储管理:当今RFID技术正在为供应链领域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以识别距离远、快速、不易损坏、容量大等条码无法比拟的优势,简化繁杂的工作流程,有效改善供应链的效率和透明度。托盘是供应链中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货物单元,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仓储、物流、零售等各个供应链环节。

智能运输:近几年来,被原油价格不断上涨所困扰的石油化工行业,重新把提高物流效率作为现实的研究课题。其中,散杂货物流的大型化和大量化的改进工作一直在探讨之中。

日本著名物流公司山九股份有限公司拥有陆路和海上的物流业务,还包括设备管理及服务领域的业务。该公司携手三井股份有限公司,用RFID技术实现集装箱的智能化管理。

2011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宣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投票通过并颁布由中国专家领衔制定的《ISO 18186:货物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

该标准是物流、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专家发起和主导的国际标准,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成功探索,也是我国交通运输系统首次登上领衔制定国际标准的舞台。4.医学应用

1999年,物联网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早期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的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而医学物联网,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照护等领域。

医学物联网中的“物”,就是各种与医学服务活动相关的事物,如健康人、亚健康人、病人、医生、护士、医疗器械、检查设备、药品等。医学物联网中的“联”,即信息交互连接,把上述“事物”产生的相关信息交互、传输和共享。医学物联网中的“网”是通过把“物”有机地连成一张“网”,就可感知医学服务对象、各种数据的交换和无缝连接,达到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实时动态监控、连续跟踪管理和精准的医疗健康决策。

那么什么是“感”“知”“行”呢?“感”就是数据采集和信息获得,比如,连续监测高血压患者的人体特征参数、周边环境信息、感知设备和人员情况等。“知”特指数据分析,如高血压患者连续的血压值测到之后,计算机会自动分析出他的血压状况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会生成警报信号,通知医生知晓情况,调整用药,加以处理,这就是“行”。5.其他应用

安全管理:随着识别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采用先进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对进出单位大门、危险区域的人员和车辆实现自动读卡识别。只要身上带卡就可以实现免掏卡自动识别、自动开门,把卡放车上可以自动开启道闸。同时还可以支持自动进行人数(车辆数)统计、行动轨迹跟踪和定位。

如2010年5月份开始的上海世博会的门票系统全部采用RFID技术,每张门票内都含有一颗自主知识产权“世博芯”,通过采用特定的密码算法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外界无法对数据进行任何篡改或窃取。

环境保护:物联网与环保设备的融合能够实现对生活环境中各种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各环节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在重点排污企业排污区域安装无线传感设备,可以实时监测企业排污数据,及时发现污染源,防止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产生。

例如,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理念,运用先进的虚拟实境、视频监控、通信组网等信息化技术,覆盖流域内282家重点污染源、75个水质自动站、53个国家考核断面、21个湖体监测点位和太湖蓝藻遥感预警监测,实现流域水环境全方位、一体化监控,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与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3.3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注定要催化中国乃至世界生产力的变革。在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是中国真正的战略新兴产业,是一个机遇,它能使我国信息产业有可能超越国外。前信息产业主要应用在媒体、游戏、娱乐、电子商务领域等第三产业中,而物联网作为最新的网络技术,将会进一步对农业、工业这样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即互联网时代带动更多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物联网的兴起将联动第一、第二产业。

现阶段物联网有希望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如果我国能够在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加快发展,将带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一次战略机遇——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农业、医疗、安全等基础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研究机构预计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此外,在“物联网”普及以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又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按照目前对物联网的需求,在近年内就需要按亿计的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同时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1.4 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于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对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国内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著云台给出的:“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1.云计算影响(1)软件开发的影响

云计算环境下,软件技术、架构将发生显著变化。首先,所开发的软件必须与云相适应,能够与虚拟化为核心的云平台有机结合,适应运算能力、存储能力的动态变化;二是要能够满足大量用户的使用,包括数据存储结构、处理能力;三是要互联网化,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的应用;四是安全性要求更高,可以抗攻击,并能保护私有信息;五是可工作于移动终端、手机、网络计算机等各种环境。

云计算环境下,软件开发的环境、工作模式也将发生变化。虽然,传统的软件工程理论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基于云平台的开发工具、开发环境、开发平台将为敏捷开发、项目组内协同、异地开发等带来便利。软件开发项目组内可以利用云平台,实现在线开发,并通过云计算实现知识积累、软件复用。

云计算环境下,软件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在云平台上,软件可以是一种服务,如SAAS,也可以就是一个Web Services,也可能是可以在线下载的应用,如苹果的在线商店中的应用软件等。(2)对软件测试的影响

在云计算环境下,由于软件开发工作的变化,也必然对软件测试带来影响和变化。

软件技术、架构发生变化,要求软件测试的关注点也应做出相对应的调整。软件测试在关注传统的软件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云计算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质量要求,如软件动态适应能力、大量用户支持能力、安全性、多平台兼容性等。

云计算环境下,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工作模式发生了转变,也就要求软件测试的工具、环境、工作模式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软件测试工具也应工作于云平台之上,测试工具的使用也应该通过云平台来进行,而不再是传统的本地方式;软件测试的环境也可移植到云平台上,通过云构建测试环境;软件测试也应该可以通过云实现协同、知识共享、测试复用。

软件产品表现形式的变化,要求软件测试可以对不同形式的产品进行测试,如Web Services的测试,互联网应用的测试,移动智能终端内软件的测试等。2.云计算应用(1)云物联“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随着物联网业务量的增加,对数据存储和计算量的需求将带来对“云计算”能力的要求。

a.云计算从计算中心到数据中心在物联网的初级阶段,PoP即可满足需求。

b.在物联网高级阶段,可能出现MVNO/MMO营运商(国外已存在多年),需要虚拟化云计算技术,SOA等技术的结合实现互联网的泛在服务:TaaS(everyTHING As A Service)。(2)云安全

云安全(Cloud Security)是一个从“云计算”演变而来的新名词。云安全的策略构想是:使用者越多,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因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足以覆盖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只要某个网站被挂马或某个新木马病毒出现,就会立刻被截获。“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3)云存储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所以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4)云游戏

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在云游戏的运行模式下,所有游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在客户端,用户的游戏设备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只需要基本的视频解压能力就可以了。就现今来说,云游戏还并没有成为家用机和掌机界的联网模式,因为至今X360仍然在使用LIVE,PS是PS Network,Wii是Wi-Fi。但是几年后或十几年后,云计算取代这些成为其网络发展的终极方向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这种构想能够成为现实,那么主机厂商将变成网络运营商,它们不需要不断投入巨额的新主机研发费用,而只需要拿这笔钱中的很小一部分去升级自己的服务器就行了,但是达到的效果却是相差无几的。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可以省下购买主机的开支,但是得到的确是顶尖的游戏画面(当然对于视频输出方面的硬件必须过硬)。你可以想象一台掌机和一台家用机拥有同样的画面,家用机和我们今天用的机顶盒一样简单,甚至家用机可以取代电视的机顶盒而成为次时代的电视收看方式。(5)云计算与大数据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如图1-4-1所示。图1-4-1 云计算数据分布图

云计算的普及和应用,还有很长的道路,社会认可、人们习惯、技术能力,甚至是社会管理制度等都应做出相应的改变,方能使云计算真正普及。但无论怎样,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将会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对我们的服务、生活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要应对这种变化,我们也很有必要讨论我们业务未来的发展模式,确定我们努力的方向。1.5 应用练习

1.试阐述你认为智能手机的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2.就物联网的某一应用领域,撰写一个应用场景。

3.举例说明云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第2章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2.1 认识计算机系统

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只有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才能使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硬件系统是一个为执行程序建立物质基础的物理装置,称为硬件或裸机。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为运行、管理、应用、维护计算机所编制的所有程序及文档的总和。典型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如图2-1-1所示。图2-1-1 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2.2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2.2.1 微处理器(CPU)

中央处理器简称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个部件。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人,那么CPU就是心脏,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CPU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三个部分相互协调,便可以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计算机发生的所有动作都是受CPU控制的。其中运算器主要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如加、减、乘、除)和逻辑运算(如逻辑加、逻辑乘和非运算)。

而控制器不具有运算功能,它只是读取各种指令,并对指令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控制。通常,在CPU中还有若干个寄存器,它们可直接参与运算并存储运算的中间结果。

我们常说的CPU都是X86系列及兼容CPU,所谓X86指令集是美国Intel公司为其第一块16位CPU(i8086)专门开发的,美国IBM公司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台PC中的CPU——i8088(i8086简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时计算机中为提高浮点数据处理能力而增加的X87芯片系列数学协处理器则另外使用X87指令,以后就将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统称为X86指令集。虽然随着CPU技术的不断发展,Intel陆续研制出更新型的i80386、i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Ⅲ系列,但为了保证计算机能继续运行以往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以保护和继承丰富的软件资源,Intel公司所生产的所有CPU仍然继续使用X86指令集。

另外除Intel公司之外,AMD和Cyrix等厂家也相继生产出能使用X86指令集的CPU,由于这些CPU能运行所有的为Intel CPU所开发的各种软件,所以计算机业内人士就将这些CPU列为Intel的CPU兼容产品。由于Intel X86系列及其兼容CPU都使用X86指令集,就形成了今天庞大的X86系列及兼容CPU阵容,如图2-2-1所示。图2-2-1 Intel酷睿i52.2.2 存储器

存储器(Memory)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于存储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储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1.外部储存器

外部储存器简称外存(也是辅助存储器),是指除计算机内存及CPU缓存以外的储存器,此类储存器一般断电后仍然能保存数据。常见的外存储器有硬盘、移动硬盘、光盘、U盘,如图2-2-2所示。图2-2-2 硬盘与U盘2.内部储存器

内部储存器简称内存,内储存器直接与CPU相连接,储存容量较小,但速度快,用来存储当前运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并直接与CPU交换信息。内储存器由许多储存单元组成,每个单元能存储一个二进制数或一条由二进制编码表示的指令。内储存器是由随机储存器和只读储存器构成的,如2-2-3图所示。图2-2-3 内存条2.2.3 主板

主板的英文名称为Motherboard,也可以译作母板。从“母”字可以看出,主板在计算机各个配件中的重要性。主板不但是整个计算机系统平台的载体,还负担着系统中各种信息的交流。好的主板可以让计算机更稳定地发挥系统性能,反之,系统则会变得不稳定。

主板的平面是一块PCB印制电路板,分为4层板和6层板。为了节约成本,主板多为4层板:主信号层、接地层、电源层、次信号层;而6层板增加了辅助电源层和中信号层。6层PCB的主板抗电磁干扰能力更强,主板也更加稳定。电路板上面是错落有致的电路布线;另一面则为棱角分明的各个部件:插槽、芯片、电阻、电容等。当主机加电时,电流会在瞬间通过CPU、南北桥芯片、内存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接口以及主板边缘的串口、并口、PS/2接口等。随后,主板会根据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来识别硬件,并进入操作系统发挥出支撑系统平台工作的功能,主板的构成如图2-2-4所示。图2-2-4 技嘉GA-Z77-HD3主板2.2.4 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是指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信息的设备。是计算机与用户或其他设备通信的桥梁。输入设备是用户和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主要装置之一。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光笔、手写输入板、游戏杆、语音输入装置等都属于输入设备。输入设备(Input Device)是人或外部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一种装置,用于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这些数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能够接收各种各样的数据,既可以是数值型的数据,也可以是各种非数值型的数据,如图形、图像、声音等都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输入设备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存储、处理和输出,常用的输入设备如图2-2-5所示。图2-2-5 常用的输入设备2.2.5 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是计算机的终端设备,用于接收计算机数据的输出显示、打印、声音、控制外围设备操作等。也是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常见的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影像输出系统、语音输出系统、磁记录设备等,常用的输出设备如图2-2-6所示。图2-2-6 常用的输出设备2.3 计算机运算基础2.3.1 计算机中的数制

人类用文字、图表、数字表达和记录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信息,便于人们进行处理和交流。现在可以把这些信息都输入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来保存和处理。目前计算机内部都是使用二进制来表示数据的,理解并掌握二进制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必要的。1.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

在计算机内部,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和运算的,计算机数据的表示常用到以下几个概念。

位:二进制数据中的一位(bit)简写为b,音译为比特,是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一个二进制位只能表示0或1两种状态,要表示更多的信息,就要把多位组合成一个整体,一般以8位二进制组成一个基本单位。

字节:字节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最基本单位,并主要以字节为单位解释信息。字节(Byte)简记为B,规定一字节为8位,即1B=8bit。每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在一般情况下,一个ASCII码占用一字节,一个汉字国际码占用两字节。2.二进制

二进制并不符合人们的习惯,但计算机内部却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其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

①电路简单:在计算机中,若采用十进制,则要求处理10种电路状态,相对于两种状态的电路来说,是很复杂的。而用二进制表示,则逻辑电路的通、断只有两个状态,如开关的接通与断开、电平的高与低等。这两种状态正好用二进制的0和1来表示。

②工作可靠:在计算机中,用两个状态代表两个数据,数字传输和处理方便、简单,不容易出错,因而电路更加可靠。

③简化运算:在计算机中,二进制运算法则很简单。例如,加减的速度快,求积规则有3个,求和规则也只有3个。

④逻辑性强:二进制只有两个数码,正好代表逻辑代数中的“真”与“假”,而计算机工作原理是建立在逻辑运算基础上的,逻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