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研究(第二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8:36:29

点击下载

作者:范周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经济研究(第二辑)

文化经济研究(第二辑)试读:

前言

“十三五”时期,如何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的基础上,推动战略前沿领域新突破,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实现文化经济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化是创新的精神基础和动力之源,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觉、主动地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赋予社会变迁以文化基因、文化脉络、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的概念越丰富、越深入、越广泛,经济越强劲、越发达、越繁荣。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塑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催生了无穷无尽的创新力、创造力和生产力,改写了历史并创造了辉煌。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文化+”的时代。以“文化”为核心的创造性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融合程度也越来越紧密。“文化+”可谓是创新的灵魂,更是发展的动力。文化+时代的核心是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在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高度重视提升社会发展、各产业产值、商品价值中的文化含量,真正使“文化+”成为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治理、经营和发展理念。文化+时代的关键是树立“文化+”的发展理念,在着力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供给侧改革中,把握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不同走势和需求,准确选择“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及相关内容,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保持“文化+”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衍生力。创新是文化+时代的主题,也是发展的主线。创新激发文化原创能力,如何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发展环境,如何通过各种价值杠杆,有效引导企业主动创新、乐于创造,从而强化创新创造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的高端地位,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是文化+时代创新的主旋律。创新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如何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文化原创和资源整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文化内容研发环节与制作、生产、传播及衍生开发的环节有效链接,如何以市场手段,增强文化内容原创者在文化交易中的议价能力,让创新、创造者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可和市场收益,是文化+时代创新的进行曲。2016年12月Chapter01创新驱动与国家战略“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问题分析范周一、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缘何在当下提出?

从国家宏观改革的背景上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被全球公认,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大家对它还是持有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国动漫产业,从26万分钟降到13万分钟,仍然还是世界第一,因为日本动漫没有突破10万分钟,但是全世界的动漫市场日本确实占了遥遥领先的地位,而我们中国的动画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我两次到访日本,一直很想拜访宫崎峻,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宫崎峻全部一律回绝。后来透过他的经纪人回复说:“我很尊重中国的同行,我很尊重中国的动画,我们日本动画是在向中国50年代动画学习当中自己形成了日本的动画特点和风格,但我又特别瞧不起中国动画,没有事儿我不会特地到中国来,我的动画在中国版权被践踏的是全世界从未有过的,想起来,一辈子都不会到中国大陆来。”这个想法不是展现老爷子比较偏激一面,恰恰反应出中国动漫产业在发展中展露出诸如版权意识薄弱等系列问题。一个文化强国乃至于一个文化帝国,一定要是在全球视野下看待它的发展,而绝不是闭门造车。

我们2015年全国GDP人均达到了4.93万元,折合7000多美元,这个发展速度体量上是够了,但是我们的文化产品有没有过剩,在中央决策层就有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说,文化供给严重不足,但是我们从数字上又看到,尤其是我们的出版产业当中,有相当一批数量的出版物是沉睡在仓库里的。我们知道,文化产业这将近三万亿当中,我们的出版占大于三分之一的比例,但是出版当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存在仓库里,这样的文化供给有意义吗?与此同时,文化建设的升级和活力不容忽视,但是这样一种结构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将近4%,余群部长助理在2016年9月6号峰会上公布了一个数字,已经达到了3.92%,占GDP马上接近4%了,这是第一次从官方听到这数据。但事实上优质文化产品的丰富程度是令人担忧的。还有,问题产生的背景,我们文化发展的实践不容忽视日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有几句话来说明它,首先从产品上来看,低端同质化的产品存在过剩,中高端个性化产品相对匮乏,从结构上来看,我们的传统比重比较大,新兴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育。东中西之间的差距也非常突出,这个背景下提出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应该冷静地客观地来看,大好形势的客观问题。二、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如何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相得益彰?

在这方面,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来看,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着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是从文化的双重属性和两个效益来看,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改革,各有侧重,而且侧重的差别是比较大的。第一个,从重要性来看,文化领域是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任务,重要的构成部分,要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性优化提升,必须要减少无效供给和去产能化。

优化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有一个不成熟想法,没有必要全国摊大饼,我上个月到西藏调研,就跟自治区的文化部门同志讲我的心里话,我说你们拉萨要做动漫没问题,但是动漫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有一个动漫园区,要避免它的同质化现象。我这次走的路线是宁夏、青海、西藏,走了这三大省,这三个省的感觉是,大家都在谋划这样一些像动漫游戏的产业。大家知道,这些产业其实没有什么多少亩地的工地约束,就是靠人才,我相信把宫崎骏放在任何一个荒凉的岛屿,他一样可以做出《千与千寻》来,宫崎骏就是宫崎骏,和我们为一个园区提供一个庞大的土地面积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们到访澳大利亚悉尼看到一个动漫公司,所有面积加在一起都没有我们这个会议室大,但是却是世界顶级的动漫产品的后期制作方。我们到新西兰,维塔公司是全世界所有影视作品后期最牛的公司,一共才不到200人,占到整个工厂的面积不到2000平方,但是他是世界顶级公司。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对文化产业,这个领域当中的重要性,它的结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文化领域成为经济领域独立的板块,它的重要性在于双效统一,必须要解决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问题。

第三个,引领性,文化领域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引领经济领域的改革,这个观点是可以成立的。文化领域发展又立足于不断地创新。文化领域不仅是配合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引领经济领域改革,青海吾屯热贡文化艺术村、江苏泰兴凤灵乐器限公司,这些企业让文化引领当地经济的发展,朝阳区是保证菜篮子、米袋子的东部农业地区,后来70年代、80年代进入工业发展期,现在变成了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朝阳区财政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于文化创意产业,全中国没有一个这样的城市,是第一也是唯一,为财政贡献10%、20%就已经很罕见了,但是朝阳区贡献了四分之一,在朝阳区的经济板块当中,文化产业已经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朝阳区很少搞招商引资的活动,到朝阳来落户的企业首先来看品质,然后再看未来的影响力,最后再谈其他的问题,就是平等的、正常的,朝阳能这样做,能这样牛,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它的文化引领作用在这个区域的文化发展,已经是实实在在的。

两年前我们提出那个口号,“西有科技中关村、东有文化定福庄”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听了就笑。现在大家看一看,北京的七分之一的文创成果是来自于朝阳区的。但是朝阳区下一步的发展其实更严峻了,当它处于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它和大家距离拉开时候,需要破解、需要突破的东西就更多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的这种反作用、促进作用、引领作用,不仅仅是朝阳区,包括我一直很关注的杭州市也是如此。三、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个问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错位、结构失衡。

我们上课经常愿意举电影为例,中国每年生产八九百部电影,2015年800多部电影,但是上院线的有多少,十几万分钟,我们能知道的动画片有几部?我们一年一万五六千部级的电视剧,有多少我们还能记住的?现在图书出版是红红火火,数量在逐年攀升,但是我们大家随口就说出来的能有几个呢?甚至我都说,学中文的同学,能把最近这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人都说出来有几个?而反过来2.6亿人看到网络文学的,所谓作家群体和草根的网络文学究竟谁在争霸天下?每隔两年有一个全国的剧目展演,搞了十届了,一届评100个剧目,国家有一千台剧目,这一千台剧目生产出来了,获奖了,拿了“五个一工程”了,在百姓中的传播广度又如何呢?我们的产需结构都存在很多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文化资本在制度障碍方面、融资方面的困难仍然存在。

一方面中国的资金池子很大,民间资金池子有几十万亿,另一方面,我们许多领域却找不到钱,对于民营资本、对于民营金融的管控,仍然还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制度性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在所有的欠缺都是次要的,制度上的不完善、制度上的不畅通、制度上的不开明是最根本的。

第三个问题,文化科技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转化不够。

当前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的一些战略思路,在这方面还是停留在制度建设上,没有很好的突破。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还要为报销,怎么弄发票去占用自己大量的时间,这个讲起来都是一个国人耻笑的事情,我们一直在呼唤着有尊严的做科研,有尊严的去创新,有尊严的去获得创新之后的成果,去享受它,目前还属于理论探讨的阶段,谁受到了这种尊严呢?所以我们很多年轻的同学到了大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老师贴发票,都很俗,对整个发票的流程,怎么鉴别真假发票,怎么把连续号发票变成不连续号发票,技术之成熟,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想想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第四个问题,文化人才缺口巨大,产学脱节。

一方面我们老师跟同学们讲,怎样拍电视、怎样拍电影,讲的老师居然一部电视、电影都没拍过,讲的像真的一样,同学们也听着像真的一样,这件事情好多地方都司空见惯,为什么老师不可以办公司,为什么搞制片的老师自己不能做制片人,这是什么环境?这样能培养出来真正上手的学生吗?我们有时候搞一点企业的行为,像做贼一样,完了还得说,我就是咨询一下,还要声明,绝对不拿费用,不拿费用能好好地做服务呢,肯定是骗人的。所以人才的问题,核心不是人才,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核心,今天是9月9号,毛主席说教育的问题是教改的问题,教改的问题是教员的问题。

我在世界上名校也去的不多,去了几十所,名校的讲经济的老师都是三三制,学校三年,访学三年,企业三年,而且我在欧美国家看到了和我干同样事业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公司老板,这样他讲起来的话才能讲人话,才不能讲神话。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在这方面是欠缺的,更别说我们普遍意义的下去挂职,当然文化发展研究院的老师比较痛苦,在我主持工作的期间,都鼓励和督促他们去企业或者政府挂职,90%老师都挂过职,有了这段实践经历之后,他就会知道政府在想什么,知道企业在想什么。才能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上好专业课。

我们人才其实是数量很大,但是质量远远不够,现在的人才的发展动荡性很强,因为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要求我们的人才也必须要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鼓励同学们打破学院、高校壁垒。蹭课、交流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渠道。

第五个问题,文化出口,精品缺少、影响力很小。

近年来,我们国家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总理和总书记出国访问,赠送礼品,从2014年开始全部都是文化礼包,基本上是带一部电视剧,总书记这几次出差还带一个剧团,领导人把文化看到这么高的位置上,但是我们能拿出手的东西太少。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文化贸易还应该多出精品。

第六个问题,公共文化服务还要继续精准。我们的效能问题还要不断地提高,我认为我们国家对于公共文化的这种财政支持,应该继续加大力度,问题现在是已经给的财政支持,80多个亿是不是已经用到了点子上,我已经在各个场合来讲,我对农村书屋这个现象一直是很鄙视的,我没看过真的农村书屋有人在那儿学习,我参加过中期检查,有的县市一看,找出当地村民摆拍、装模作样,搞一些形象工程。这样的书屋不如街舞,不如谈一点本地区的文化现象,我们的这种基层建设能不能走中国农村早期的乡闲制度,培育中国的乡绅,那是根深蒂固的,是在血脉当中的。因此,我们在这方面要进一步的提升我们的效率。在这方面,结构性的改革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包括我们在结构性当中,文化产业所有制的结构,相差的比例还很大,例如小微企业数量很多,解决就业人数上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给的待遇和他做出的贡献并不相匹配。我们在文化产业技术结构上传统产业比重比较大,新兴业态应该进一步提高,这个趋势肯定是新兴业态占到60%、70%甚至更多。文化产业的关联结构,产业链短,延伸性比较差,美国人搞一部片子十年,一部片子卖20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也不平衡,我们东中西的文化产业差距已经拉大,如果搞得不好将来越拉越大。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关注的六大问题

这是我们课题组的集体劳动成果,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第一个,始终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与扩大先进思想,文化阵地为发展导向。第二个,始终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我国文化自信为发展方向,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我国现在的安全当中的文化安全,问题非常复杂,有的已经是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了。第三个,始终以双效统一作为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原则,中央已经是三令五申,文化产业不可能跳出这个大的概念。第四个,始终坚持文化保护与有序开发并重,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光大,尤其我国现有的文物的开发,既要积极又要谨慎。第五个,始终坚持优胜劣汰,保障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前面已经讲过,这里讲的杜绝低俗供给、淘汰过剩供给、清理僵尸供给,盘活那些呆滞的供给。第六个,始终将需求侧升级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竭动力,要从两端同时发力,并且让两端发力能够找到平衡点。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贾旭东

第一,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应该是两大问题,一是文化产业基础不够扎实,二是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基础不够扎实这是文化产业创新普遍性的问题,对我们来讲,主要讲的是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当中作用的发挥还没有到位,既然是文化产业,是个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应该是市场化的。怎样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当中起到更充分的作用?决定性作用还是积极作用?从国家大的改革方向上,非常明确,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文化领域里面现在有一种声音,到底是基础新作用还是积极的作用?在概念上去争论没有必要。毕竟是产业,市场要发挥作用,市场怎么样发挥作用?是不是不要政府?也不是,国家的说法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怎么样让文化产业强身健体,夯实文化产业基础最核心的是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方面从政府的角度可做的工作很多,怎么样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个层面,就是要转变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当中的角色,或者说构建一种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如果没有这种新模式产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就很难。

政府应该怎样转变?

一是要梳理清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到底应该管什么?我们无须在概念上烦恼,政府应该管什么?比如准入问题,管理问题,扶持问题,必须由政府介入的事项由政府去做。

二是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以后,哪些应该由政府来做,哪些应该由地方来做,这个要理清。如果政府来做,全部要靠政策来做。好几年前我们就在谈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这个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但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风险,就是政府,某一个人一句话,不仅是领导,甚至现在智库建设,哪一个学者给中央领导写一个报告,领导一批,这个事情就做不了了。一定要界定清楚哪些应该由政策来管,哪些由法律来管,如果由法律来管,那么我们应该立法,如果没有立法,要尽快立法,有的法律虽然层级不高,那就应该去修订。

三是想清楚政府应该怎样扶持。现在说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但显然不需要政府来介入,政府应该怎么介入?比如拿专项基金,财政支持,我们建立专项基金,企业从银行贷到款,也还了利息,这个时候他可以给你适当补贴利息。这个政策要解决的是融资难的问题?还是解决了融资贵的问题?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哪个更重要?在扶持上,政策的精准性不够。没有能够切中产业发展的要害。

我们必须至少在这三个层面上,构建一种政府推动文化产业或者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如果没有这种模式的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本身文化产业有它独特的交叉融合性。

第二,如何进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和文化产业内容的创新比其他方面的创新更重要,文化产业是一个内容创新,这一点大家都公认,但是如何创新?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让人纠结的地方。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没错,但是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和背景那又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呢?所以文化产业首先要有文化内容,如果没有,就不是文化产品了。有人可能说没有文化内容,不也卖得很好吗?很多电影不也大卖吗?票房轻松破亿。这个不能让文化产业长久持续健康的发展,怎么样构建出一个内容创新的机制就非常重要。从供给端发力促进文化产业供给体系良性发展张胜冰

G20峰会中,我们国家一再强调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如今全球经济低迷,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怎么寻找新的需求端、需求市场,怎么化解产能。

我最近做了关于青岛市的电影产业规划课题。这个项目中最大的亮点是万达的东方影城,投资了500亿到实验区试验,我们围绕万达的产业发展做了调研。青岛市除了像黄晓明、白百何、黄渤这些影视演员以外,其他影视产业核心竞争资源几乎没有。万达针对东方影视投资了500亿。可是这500亿当中有多少是真正进入文化产业的呢?这里会不会延伸出供给端过大,拖累了需求、需要的这样问题。万达最近提出第四次转型战略目标,因此如今的万达不仅仅只是一个地产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从供给侧供给端改革来说,我们觉得今天的文化产业发展是有问题的,我们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有一个目的,即提高供给质量。今天的供给质量可以说不是很高。包括出版物的数量、动画的数量、文化的影响力等。虽然产量很高,但是真正有多少是有影响的呢?还有多少会真正产生市场效益?有多少是属于有效供给的?其中不乏有“僵尸供给”的现象,所以这仍然值得文化界各位同仁思考。一、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使得供需达到平衡

我们国家的供给侧改革是,通过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消解,增量改革指的是培育新动能,存量调整指的是去产能。为什么我们要极力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是要更有效的来消费传统产能。文化产品,在走出去以及扩大市场中都会面临怎么化解过剩产能的问题。我们国家整个文化产业领域从供给和需求来说,也是供需错位,一方面电影产量很高,但是真正进入院线的却很少。这些产量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一方面又有些供给不足,有些供给是社会需求,但是没有提供相应的供给。整个文化产业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思考创新的问题,还要思考怎么适应市场的供给的问题。

如何进行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对于文化产业来说,供给侧改革更多人思考的是创新,G20峰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创新”,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扩大增量,怎么通过创新形成新业态,形成新的产品,满足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没有考虑怎么减少无效供给,怎么使整个供给做重新的思考,如何将无效供给尽量减少和降低。在降低无效供给过程中,除了考虑创新的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对文化产业来说,和一般的产品有很大不同。一般的产品,例如i Phone7即将上市,只要是技术好,你在任何一个宗教信仰的国家,它的需求量都是一样的,没有更复杂的问题,只是涉及技术问题。但是对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产品来说,市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创新,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一些,一般的产品更多的和物质、技术、载体有关,而文化产业更多涉及的不仅仅是产品,关乎个人心理、审美趣味、消费习惯等。所以文化产品我们要深入研究大众的消费心理。二、文化供给侧改革应深入研究大众消费心理

假期我做电影规划项目中,掌握了很多电影统计数据,2015年电影票房438.5亿,在电影票房当中增长的很快,尤其是暑期档增长的特别快。尤其以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最为突出。北京和上海红线和蓝线飙升的最快,绿色的是广州,很低,为什么和北京、上海有这么大的差距?显然,和消费习惯、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产值在全球排名第二,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捉妖记》《盗墓空间》等悬疑奇幻题材的电影创收明显。观影人群的年龄层次较低,以90后,00后为代表。文化供给要研究这样的大众消费心理,这样一种消费的需求,这样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一个挑战,让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巩固社会效益。通过对比个副省级城市当中,我们会发现这15个城市是不一样的,有的城市很高,有的城市很低。同一个产品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好好地研究影响市场供给的多样的文化消费心理,文化创意产品毕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美国学者赫斯蒙德夫曾说过,文化产业“是复杂的,矛盾的、充满正义”的产业,所以文化产业绝不等同于其他产业。

文化主题公园热引发的供给问题特别多,国内比如横店模式,华侨城模式,万达模式,对比国际上的迪斯尼模式,环球影城模式。国内非常热衷于建文化主题公园,据统计现在已经有2800多个,但是70%上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万达建的主题公园,可以说是万达的围剿迪斯尼的初衷和愿景,目前已经建了13个,最近又在济南投入一个600亿的乐园。万达在全国范围内扩张主题乐园产业。随着万达在全国范围内主题公园建设数量的增加,很难避免出现文化供给过剩的问题。东方影城里面也有万达MALL,这里面有多少是万达自己的IP呢?万达可能会遍地开花,迪斯尼一百多年才建了6个,万达在短短几年当中已经建了这么多的万达乐园,不光万达这样做,其他的地产商也开始效仿。这样会不会引起供给过剩?对于学者来说,我们应该进行理性深入的思考。如何做好新经济体形势下的创新创业服务王国成一、创新与新经济

目前新经济驱动演化成网络成了一种趋势,今天上午中央领导陆续视察中关村,以及北京刚召开的创新大会,都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重要领导抓创新创业,感觉到整个社会对这个方向的重视。二、新的模式与业态

关于打造新的模式和业态国家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需要聚焦前沿、聚焦需求、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系。新双创试点在国家17个地区有7个企业4个高校去做,而且主要围绕文化产业众创空间专业层面去做。北大、西安有一些探讨特色小镇,在做特色小镇项目的时候,首先是旅游跟衍生产品相结合,乌镇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考虑怎样结合文化创新产业,突破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问题。这里出现了几个新的拐点,第一个就是经济发生了变化,一、二产跟互联网的结合,移动互联网,未来智能社会,未来人工智能,未来人工智能和文化和人的体验,一系列生活方式体验就是未来新的创新和产业结合。比如说产品服务高度人性化、比如说生产生活的分享,比如说小型工具高度公共化,技术产业金融都在革命。三、做好创新创业服务

在中国金融市场不是很成熟情况下,怎么做创新服务?怎么做创业服务、怎么去投资?是我们重点探讨问题。我们一直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把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找出文化产业相关创新链相关技术路线图,但是我们发现中国科研成果转化过程问题中工程化问题做得不是很好,工程化不好,就容易产生问题,对趋势把握服务把握是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

怎么去服务?这是一些要掌握的趋势,比如说寻找新的商业空间,引导出很多智能制造和文化衍生产品之间的关系。另外需要关注的是未来的办公或者企业的生存,未来企业生存发生了变化,企业都非常小,自由、小型、柔性、需求、碎片,而且他们所做的需求非常多,我们正在做服务研发怎么为这些产业服务,包括文化产业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现在创业正在出现风口和机遇,在我们周边北大创业孵化营,每年两期,每期30多个项目,其中70%、80%都能拿到A轮融资,说明成功项目还是很多。

那么科技服务怎么做?这里我希望在文化产业方向关注一些热点,比如说众筹模型模式的商业化过程,在文化产业当中应用非常广,中国好多创业型不太重视这个问题,这是创新一些拐点问题。科学、技术主体分离,我们研究服务科学、服务技术的方法不一样,科学在高校研究所,真正好的技术在企业当中,这就需要起源驱动、立足产业发展、动力碰撞活力、方法共享协同。

无论是文化产业工作者,还是创业者都很需要产业服务、市场服务,怎么为他们做市场服务?首先要服务科学,打造科学创新型孵化器。例如北大跟百度做的语音经常参加中科院的举办的活动,将我们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结合在一起,围绕它做创新型孵化。其次服务技术,营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北大围绕景观设计打造了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再次服务地方,建设特色园区。第四是联合办公,未来发展大学、科技园、地方产业会进行结合。做我们这一行有效品牌非常重要,所以说没有好的品牌,好项目、好投资、好师资都不会来。另外,专业团队、市场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与要素王国华一、创新来源于创意,创意取决于环境

人类为什么要创新?一是因为创新是由人类本性决定的。人本身就是喜新厌旧的。二是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迫使各种社会机制的创新。三是因为只有创新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创新也是人类应对自然挑战,人的自身挑战的唯一工具。什么叫创新?我赞成熊彼特说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毁灭式的创造,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采取的新组合。包括一个新产品、一个新市场、一个新原料工艺,实现一种新组织形式,我觉得创新应该是经过商业化的,能够商业化的,能够有效应的东西。我们现在看首次科学发现,首次科技发明称得上创新,这是我们科学家的教授的创新。这个应该纠正,我比较赞成创新应该是能够从经济角度上成功进行市场化,能够商业化,有效益。邓小平曾经说过,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们有一些地方逮老鼠的猫都给杀掉,不逮老鼠的猫都给升官了。这些是很基础,然而很多基础的东西并没有得到实现。

我认为创新是取决于社会制度。邓小平上任之后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提出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第二极大的开放了管制。第三是制度创新。开放大门,激发了老百姓的发财致富,脱贫致富的热情。邓小平最大创新就是用利益把广大民众最饥渴的东西调动起来。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一个社会制度不创新不行。同时,创新来自于创意,你有源源不断的创意才有创新。我在迪斯尼乐园工作了三年,美国人不比我们聪明,但是它的创意很多。美国小孩有制度保障,不需要考虑潜规则就可以把很多精华的时间用在创意。

创意是怎么来的?创意就是有新想法,创意就是使这个东西陌生化,创意就是第一个创新的主意,现在社会是靠创意的。现在很多编剧写剧本没有创意,很多文艺界过度娱乐化、迎合老百姓,以丑为美。我是中文系的,我当时写很多文章,但是仍然没有很多的收入。很多创意的人不去搞创意,因为生活逼迫它,这个制度是最坏最腐朽的制度。基本的生存生活没有保障,怎么提高创意效果?还是方法问题。

一般创意离不开四个要素。第一,创意人要有丰富的学识。第二,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宽松、宽厚、宽容。第三,创意要有强烈的动机。有的人创意就是为了钱,不能说他错了,有的人创意是兴趣,有的人创意是信仰,然而现在太多人是物质信仰。第四,要有先进的科学方法。现在好多地方创新没有方法,所以还是要用大学生,要用受教育的人。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四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念转变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观念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互联网更关注未来,互联网思维要别人给你打工,不需要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苹果公司就是全世界给它打工,它只是提供一个平台。细节决定出路,理念决定成败,思想观念决定成败,一个人如果在观念上转变才有希望。现在经济已经变了,传统经济学像亚当·斯密土地、金融、廉价劳动力,今天经济驱动力已经是人才、创意、新模式、新理念,这是现代经济驱动力,根本颠覆了或者否定古典经济学。

第二个要素是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其实就是指要有好的制度,好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一些地方还是老鼠带着狮子跑绝对没有进步,绝对要狮子领着老鼠跑才有创新。我们现在有些领导用一百个错误证明第一个错误是正确的,越错越远。

第三个要素是产业特征的准确把握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方法。很多人讲创业产业变成搭台唱戏的佐料。这个文化是大文化,这个化是进程,文化是用人类好的规律改变社会。人文、水文、天文讲人和人交往的规律,明白这点你才能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很多人其实不了解它的特征,我比较看好文化电商,因为它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欧洲小镇都是名家、名流、名门望族精心打造的,我们很多小镇都是大官、大款、大腕做的然而就是没有文化。

第四个要素是模式创新是落实转型升级的措施。好的模式实际上是好的经验的结晶、深奥知识的结晶,也是多年实践经验的结晶。国家创新实验区,怎么建创意空间,我觉得大多数创意空间还是物理空间。大多数人做一个孵化器,忘记在精神空间、无形空间的构造,在精神空间、无形空间营造一个氛围,就像15世纪到19世纪沙龙一样,激活那么多的信息,激活那么多的名人使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国家创新实验区,离开了人,离开人的精神,就很难得到发展。文化自贸强国的治理体系皇甫晓涛“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五大发展理念,是文明创新论,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驱动,文明是能够起到可持续创新作用的。简单融合归结在一块就是科技文明、知识文明、世界文明、主权文明、安全文明。新世纪以来,安全文明、知识文明,生态文明、信用文明,这样两个体系相互融合。生态文明,信息文明,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物质需求饱和到一定程度,就向非物质文化发展。

丝路五通,交通大学互联互通,北交大和北邮、对外经贸大成立了“一带一路”管理学院研究院,都涉及了互联互通的东西。心通言通是国际传播与文化传播,资通贸通是财经传播与产经传播,政通法通则是法律传播和制度传播。

在研究文化强国重大项目的时候,我们发现全球文化治理体系制度性话语权建构涉及文化方面的有三项: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文化创新驱动的文化参与度,文化强国的文化结果。世界文化强国一共有五个要素:文化杠杆、文化结构、文化参与度、文化贸易、文化人才。文化自贸是由单向、双向、多边自贸区的自贸杠杆、丝路五通的自贸资产作用、自贸创新的自贸参与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自贸结果和自贸治理体系建构的自贸统一。金融强国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包括跨境金融的金融资产作用,从亚投行到华联储人民币的金融参与度,人民币结算的金融结果,从文化资本到数字资本的金融统一性。数字强国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性话语前建构,互联网的数字杠杆、大数据的数据资产作用、智慧生活与3D打印、航天航空。

这几个自信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型制度自信自主创新体系,有很大的包容性。也是人民本位与依法治国的包容型道路自信自主创新体系,五大发展理念与四大发展类型。

任何事物都有其渊源、过程和结果,文明创新的渊源和再全球化的文化治理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建构,从来没有引起过宗教、民族的冲突,非冲突的文明创新,最早的就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我认为一千年之前的清明上河图表现出来的汴京是最早的文化自贸区。第二个是非殖民的,因为“一带一路”没有留下过殖民地,也不想再留下殖民地。所以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化自贸治理体系。第三个是非线性的,双元多边互动共享经济与联动经济。

美国全球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文化平衡理论,文明冲突论的文化守衡理论,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制衡理论。从经济学上,从自主经济、主体经济学和自贸经济学理论自觉和理论变革,从文化强国的自主经济到自贸强国的自由经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构。文化经济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变革,从以物理学为理论内核的增长,均衡、杠杆原理,正在发生变革。

美国提出TPP,它的核心东西是从TPP到亚三角,亚欧、亚太、亚非,全球经济伙伴的对局与转型、融合。TPP的知识产权、货币自由、劳动权益保障、生态环保自贸治理体系建构。从单一的知识产权保护到“一带一路”文明创新的4.0领先创新;从单一的知识产权保护到“一带一路”支配世界财富中心转移;从环保法规到“一带一路”绿色、开放、共享生态文明;从单一的劳动者权益保护到“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联动、共享的人民本位与民本治理体系。

文化1.0是文化资源与资源贸易,亚非更多的是资源,亚太是产能输出,中国是文化产业大国,2.0是文化科技和数字文化,3.0是产权和自贸,4.0是版权经济与非物权法,因为物权法推动了200万亿楼市城市化进程。我们按照这样的创新区域来做这个探索。自贸1.0报税港区单向物流外向型贸易,自贸2.0是跨境金融双边贸易,自贸3.0多边自贸区,自贸4.0自贸创新。我在自贸区研究发现,自贸区已经由生产资料开始转向生活资料。

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外向型增长极到亚三角外向增长极和泛亚、泛自贸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下面来主要谈谈如何解决文化产业的转型问题。

第一是文化+科技。中关村互联网规范。

第二是文化+金融。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比较成功,但是跟金融的融合就比较复杂,要充分考量资源动员和产能开发信息杠杆组织结构进行参与度的系统要素。

第三是文化+政治法规。关于非物权法,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建议要开始做国家5A级文化景区规划。非遗和学科、教育、艺术之间的关联,同时提出向开放型进行转型,大数据自贸区的建设和规划。

第四是文化+教育。从文史哲到经管法国学MBA基础教育体系的确立,高等教育提出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精神的重建、品牌重建、文化重建、自治重建、学科重建、大学校园重建都非常重要,大学是培养领袖人才的地方,可是现在大学只是培养一个技工一样,这需要大学文化的复兴。

文化产业作为一级学科,现在文化产业的学科存在很尴尬,都在一个小学科里,文化产业作为一级学科制度性话语权与双一流标准建构亟待完善。

第五是文化+城市。我前几天去深圳提到深圳十大理念,深圳最让我感动的是包容失败、鼓励创新。我在人民日报写的文化资本最宝贵的是人才,深圳这座城市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自己的文化气质。

第六是文化+创新。我们国家创新体系、世界知识文明创新体系、世界闻名创新理论、世界知识财富主权文化制度理性话语权的建构。

第七是文化+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只是一些简单、传统化的加减乘除,我在北大跟学生讲课的时候,我说中国文化是儒释道科加减乘除,佛靠悟性是乘法,法家是规矩为标尺做除法。文化也是这样,应该有它自己的加减乘除,而不能一味地加。在北大论坛上我提出文化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要素、优化要素,但是当前还普遍存在产业园区庸俗化、过度膨胀化、商品化,校园文化活动浮躁的现象。

文化缺什么?从文化为圣,文化为新、文化为用、文化为民,文化不能缺乏灵魂,学科与原创共进,因此要有一级学科的建设。

我们比较一下PPP和我们提出的自贸强国、文化强国,一元主权是说去主权化,知识产权是非物权法,金融资本收益率说的是文化资本收益率这样一些结构。文化产业走出去路径探索宫玉选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国故事传播出去。下面我从企业角度来谈谈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情况,以北京为例,当前只有少数的企业在文化走出去上做出成绩,因此围绕这方面的课题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总结一下在走出去过程中一些较好的国际化经营特色案例。一、北京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北京的全国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占比是第一,2014年,全国上规模的384家企业中有60家属于北京,其中比较出色的主要是动漫游戏,在文化输出中我们经常提及动漫游戏。但事实上动漫做的并不是很理想。游戏从目前来看,做的是最好的,它确实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它是属于次文化,内涵不太深厚,虽然像完美世界、昆仑万维做的很多游戏都是代表中国的文化背景也有中国的元素。

其次,就是出版、影视、演艺。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比如完美世界、昆仑万维等,虽然有一些互联网公司,他们做的IP的总数很大,但是在出口方面并不是太出色。有些出版社也是,数量很大,但是在出口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有的出版社,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专门做外语教材的,做得比较出色。人民大学出版社做学术出版。《求是》是做政治素材的出版。四达时代主要做电视节目。出口地区比较多元,其中美国占40%多,欧洲占30%,亚太地区占19%,不同细分的出口结构不太一样。二、国际市场定位能力不断增强

在传统的经营观念中,一直以国内市场作为出发点,很少有企业从开发之初就想到国际市场。现在有些文化公司,特别是游戏公司走在最前沿,这里面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的这些平台收费较高,国外的品牌收费比较低,比如在移动媒体终端的平台上,若是在腾讯上推一款游戏,腾讯拿90%的收成而制造商仅只有10%的收益。所以游戏制造商只好寻求国外市场,这样等于倒逼游戏产业走出去。出版界从国际上也发现了自己的市场位置。有些出版社认为国外的书对中国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所以要颠覆,要正本清源。三、国际化品牌影响日益明确

品牌塑造上大家都知道,有研发、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其中展示是很重要的环节。现在少数公司学会利用国际展会去占领国际市场,很多出版订购都是在国际书展上做到的,有的出版商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而且在国际上也达成一致认知、共识。比如提起某个公司,人们会立刻反映出它在哪个领域实力最强。比如四达集团,在非洲做数字电影运营,完美世界是大型真人在线交互游戏。四、人才管理国际化水平

现在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能够大胆地采用外籍员工,像四达时代、完美世界。研发管理的高级化,不仅自己研发,还购买入股欧美优秀的研发团队,使其快速提升国际化水平。五、经营方式不断升级

从找海外代理到建立分支机构,再到并购,标志着经营方式的不断升级。形成一系列崭新的商业模式,其中有出版,也有海外的直销,还有版权引进和输出,还有在线服务等。就游戏来讲,一开始通过海外代理,如今国内的游戏公司完全可以自主研发和创立平台。以自贸区为例谈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夏洁秋

近三年来,我们一直在做关于上海自贸区的调研。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政策开放的首个自贸区,国家提供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并没有形成很多自己的产业。怎么利用这个自贸区为我们的文化产业提供服务,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自贸区按照最新的公布数据,新增了7家,到现在已经有11家,2015年的调研报告结果令人失望。很多情况都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政府是需要有正面的信息,但是我们要客观反映当今存在的问题。政策试水的过程中,首先就上海自贸区文化产业政策做一个归纳。

自贸区文化产业政策红利有三块,一是相关领域对外商投资开放。包括像演艺领域、像游戏等。原来只对合资企业开放,现在是全面开放。游戏设备生产与加工,演艺经纪以及娱乐场所经营,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品、服务交易的产业集群。

二是治理制度改革。之前国民待遇,开放后实行监管的模式。审批简化,服务提升,投资优化,金融创新。在2015年做的调研里面,发现这四个方面不太充分,包括审批程序的简化。我们做的问卷中也反映服务体系不好。在调研过程中回应了很多老师们提到的问题,就是文化产业的跨界性和融合性,你是负面清单,不能做,但是很多跟负面清单相挂钩的,能不能做呢?

三是其他产业开放的联动效应。目前比较典型的是全国首个艺术品保税仓储的建立。

为什么体现出自贸区的政策效应?在这里讲两个案例。

案例1:2014年春季,佳士得拍卖行决定在上海拍卖一幅由数百只蝴蝶标本制成的著名画作《魔鬼》,通过自贸区流程的节约,在接到申请报告之后,有关部门只用短短3天,就完成全部的流程。

案例2:2013年9月19日,中国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拍得素食《功甫帖》,通过交易中心,实现文物的展示进境、保税临时区,俭省了800万的税。二、主要文化相关政策

2015年4月份《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改革开放方案》里提出,上海自贸区将深化实验区的功能,虽然很多企业到自贸区注册了,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但是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文创企业入驻,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后来上海市做了一个政策调整,在后续阶段发展过程中,除了对企业的扶持,发现平台建设的完善是自贸区的亮点。

当前我国文化企业迅速增加,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比重较大。网络信息服务、游戏动漫娱乐、文化创意设计、艺术品、文化艺术表演、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发行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

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建设概况,是到2015年发现,企业没有如之前预料的快速增长,尤其没有达到之前所希望的相互借鉴和协同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做好服务,就有可能实现协同发展。有三个板块在做,文化版权贸易服务平台,现在重点扶持文化床被产业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非常重要,但国内目前没有,这个平台由哪里来做?自贸区在上海,专门把资金给上海一家公司做这个平台,现在已经初见端倪。

今年大家都看到了G20晚会,这个晚会是内容、形式,尤其是技术的高度融合,我们看到了很多文化产业装备的新技术在此次晚会中的应用,呈现出一场视听盛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它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市场空缺问题。目前中国的文化装备产业水平跟国际比起来落后很多,为什么用自贸区达成国际的协作?主要是基于目前国内市场很大,现在都在建各种主题园区,旅游景区,到处要建实景演出,对文化装备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集约大型的平台,很多的企业实体要是能拿到装备,他的成本就比较高。我们现在的资源优势是国家的对外贸易文化基地设在自贸区,这个平台建在上面,目前把它列为上海市的重点项目。

经过两年的努力,资源整合不错,已经跟全球文化装备顶级的NAB全方位合作,今年12月份即将在上海举办第一次NAB的子论坛,欢迎大家参加,这将是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水平最高的活动。我们把它选择在上海,希望在这个领域上,从教育、培训和产业合作商做一些工作。

自贸区文化装备产业应用示范中心,现在设备还在更新。三、上海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优化路径

第一是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仅仅依靠优惠政策,以及较好的名头,远远不够。最后的服务有没有落到实处,这非常关键。

第二是政策有缺陷。

第三是政策宣传不到位。

优化方式,一是推进政策创新,二是推广政策创新成果,光有创新还不够,你怎么把政策落实?对所有的实验区来讲,这是关键。还要进一步强化让政策的宣传效果更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这里就涉及人才的问题,自贸区有很多的服务性专业人才也非常欠缺,服务渠道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贸易,提升软实力方英

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各国经济贸易合作的“软”支撑。我最近承接了一个“一带一路”和文化贸易发展相关的课题,研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贸易的格局问题,皇甫晓涛老师用经济学、传播学和文化资本的观点做了一个特别宏大的阐述,而我的阐述则相对比较聚焦和微观。最近央视在热播“一带一路”的纪录片,涉及30多个国家,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给我们展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真正的互联互通是要心灵的沟通、增强互信、加强了解,真正要做到这种互联互通,文化交流与合作应该是先行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质上只是一个工具和平台,我们要通过借助这样的平台来传播中国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间实现人文交流,增强心灵上的互联互通,这样才能够提升整个中华的软实力。一、大力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贸易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旨在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推动国与国之间实现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凭借。全球范围内国家形象的建构重心逐渐从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开始转向文化话语,积极打造中国文化国家形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五十年代我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版贸易以及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与亚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出版贸易和非贸易形式的文化活动在树立国家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五十年代的中国,在“学习苏联”的政策下,大量引入苏联及东欧国家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静的顿河》等优秀文学作品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培养着一种跨国界的、国际主义的社会主义认同观。同时,中国的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以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作品也被翻译到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两部作品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最系统翻译到国外去的文学作品,除了显示本民族的荣耀和尊严,也共享了社会主义世界的主题和精神,促进社会主义世界的团结和凝聚,在加强对外宣传,树立国家形象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与西亚、中亚、东欧、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在历史上有很好的文化交往,在当今也有很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中国图书出版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与当地人民的图书出版合作和文化交流,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与沿线国家发展图书版权贸易,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从知道中国,转变为了解中国和向往中国。这种文化输出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直接促进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种类的增加和市场的扩大,也将带动影音作品、电影电视、电子出版物等相关文化产品的出口,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贸易现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统计框架,核心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和自然遗产、演出和节庆、视觉艺术和工艺品、出版物、视听和交互媒介、设计。本文的出版贸易主要指图书、报纸期刊、其他出版物(包括儿童画报、成册的各种印刷的地图及类似图表、贺卡、挂历、日历等)贸易和图书版权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ited Nations COMTRADE database),根据HS2007的分类精确至6级编码进行整理及归总。“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还没有精确的空间范围。为了研究方便,本文设定研究范围包括中亚5国、蒙俄2国、东南亚11国、中东欧16国、南亚8国以及西亚18国,共60个国家和地区。(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物贸易占比低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文化产品贸易额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物出口绝对数额在逐年增加,但2011—2015年,其占中国对60国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在0.03%~0.04%,出版物进口占全部商品进口额的比重在0.01%左右,占比非常低。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将为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加强贸易合作创造有利契机,中国与60国的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是出版产业的合作程度远远低于其他领域,例如,2015年中国对60国出版物出口在中国出版物总出口中的占比为5.56%(见表1-1),远远低于中国对60国的货物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的占比25.54%,说明中国与丝路国家间的出版贸易有进一步大力发展的空间。表1-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物贸易情况(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物贸易总体上呈顺差格局

2011—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0国的出版物贸易总体呈顺差格局,2013年顺差最大,达到1.78亿美元(见表1-1)。在三大类出版物中,图书和其他出版物贸易呈顺差态势,报纸贸易呈小额逆差态势。虽然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0国的出版物贸易呈顺差格局,但总体贸易额较低,与出版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在全球图书市场中,美、英、法、德、日等少数国家,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0%,但其图书销售额和版权贸易量却占到了全世界的50%以上,其中美国为22%,法国为14.7%。而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却仅仅占世界份额的0.2%。我国出版贸易状况与世界出版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与我国和平崛起的文化大国的地位也极不相称。(三)区域板块来看,中国与东盟出版物贸易占比最大

中国和东盟是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双方建立对话关系至今已有25年,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中国和东盟的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全面实施“零关税”促进了中国与东盟间出版物贸易的大发展。2013年中国向东盟国家出版物出口额达到1.09亿美元(见表1-2),出口占比达到50%,中国向西亚的出口占比从2011年的14%增加到2015年的22%。中国向蒙俄的出口逐年小幅下降,出口额由2011年的0.46亿美元降到2015年的0.15亿美元。而在出版物的进口贸易中,2013年中国从东盟进口额达0.37亿美元(见表1-3)。2011—2015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占比平均在90%以上,中国从中亚5国进口额几乎为零,出口额也很少,说明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基本没有翻译出版过图书,彼此间文化交流较少。中国从蒙俄、南亚、中东欧和西亚国家的进口额也很小,中国与六大板块间的出版物贸易不平衡。表1-2 中国向六大区域出版物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