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春,野蛮生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0:26:24

点击下载

作者:刘教练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负青春,野蛮生长

不负青春,野蛮生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不负青春,野蛮生长作者:刘教练排版:汪淼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31ISBN:9787550023321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究竟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当你想清楚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价了。别人的评价,到底要不要在乎?

大学毕业之初,我曾在一家为互联网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司做客服工作。

入职的时候,我感觉同事之间关系都很好,对我以及和我同期加入公司的新人们,老同事们也给予了足够多的关照。那时候我充满了干劲儿,跟着公司的培训课程,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对待工作非常认真。一段时间以后,我已基本适应了新工作的节奏。

但是在入职两三个月后的某一天,部门的一个上司找我谈话,说不少老同事都觉得我这个人非常高冷、有点傲,让我注意一下,别太孤芳自赏,要和老同事搞好关系。

我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原来有同事觉得我高冷,这可如何是好?

我可不想把同事关系搞僵,便将上司的话谨记在心,接下来的日子里,努力去迎合老同事。比如在聊天的时候 , 多去接他们抛出来的话题,有意识地问一些他们可能会感兴趣或者可能会愿意回答的问题。

比如对于有小孩的同事,多问问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过留学经历的同事,多问问留学时的体验;对于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事,多问问过去工作中的辉煌成就……

我的努力在一开始似乎颇见成效,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上司又来找我私聊,说有些老同事觉得,他们和我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无法接上我谈的话题,让我注意下,尽量多聊聊他们所熟悉的内容。

这次我没有吓出冷汗,反而觉得有点儿精疲力竭,我已经在努力适应他们、融入他们了,却仍然没有得到认可。也许我和他们一起聊天时聊了十句话,他们就只记得一句听不懂的话吧?

其实我明白,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会让自己活得很累,但如果不去管这件事,又没办法顺利地工作。因此,那段时间我一直处于矛盾、纠结的状态中,对于自己能否做好这份工作、能否在公司顺利发展产生了疑问。

所以那段日子里,我一直闷闷不乐,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开。

后来我辗转来到上海,进了广告行业。工作内容和工作氛围与之前相比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遇到了一群十分有趣的同事。

在这里,没有人说我高冷,也没有人说我孤傲,大家十分聊得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趣之处。就算有些话题对方并不了解,也会很诚恳地尝试接触。我很享受这里的感觉,与这些广告人进行思维碰撞,各自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

在这里,同事们给作为新人的我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说,都对我很有帮助。我再也不用去刻意逢迎谁,能够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也获得了同事们的认同。

仔细想来,“别人的评价”真的是一个很难处理的东西。

这世上有不少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世人的鄙夷,走上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最终经过拼搏,获得了成功。他们说,我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我只听从自己的心声。

也有不少人,经过他人的批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听从了他人的建议而不断地提升着自己。他们从别人的评价中吸收有益的信息,逼着自己跨出舒适区,加速成长,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别人的评价到底要不要在乎?

在回想这两次工作经历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判断标准,那就是:

究竟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当你想清楚这一点,就知道该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价了。

在第一次工作经历中,同事说我不合群、高冷,于是我尝试着改变。但最终他们仍旧对我不满意,我也依然很痛苦。这样的评价不止来自一个人,而是来自好几个老同事。如今想来,我发现他们其实有着十分相似的特质。

一是身在二三线城市的公司里,他们几乎不会换工作,所以对于同事关系非常看重;二是他们对于许多新鲜的事物丧失了好奇心,过得比较安逸。

他们错了吗?没有。

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生活得很好,大家互相之间也非常友好。如果我想要继续这份工作,就必须被他们同化,而这就是他们对我做出那些评价的原因。

我错了吗?错了。

但我犯的错不在于我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努力迎合他们,而在于我选错了公司,选错了行业,甚至选错了城市。因此,当我换了城市,换了工作后,一切便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有时候别人对你的评价本身并不重要,反而是他做出这些评价的原因,才是你需要真正思考并做出决策的。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怎么不回老家工作呢,在外面闯什么闯?你怎么还不结婚呢,不怕嫁不出去吗 ?你怎么会喜欢看书,看书多无聊?

这些话的背后,是他与你价值观不同,对你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又想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你。面对这样的评价,你需要做的不是反驳他,而是远离他,远离与你价值观差异巨大,并不停给你带来负能量的人。

当你的女朋友对你说:为什么你总是这么自私?为什么你总是这么幼稚?为什么你总是这么阴晴不定?

这些话的背后,可能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你的回应,或者是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如果你因为这些评价而生气,估计两人会大吵一架。如果你能够站在她的立场上,体谅她此时的心情,心中的怒气定会消解大半。

当然,你也会遇到很多忠言逆耳的情况,话说得很难听,但道理深刻,提出的建议也很有实用价值。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算你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这些建议,至少你也知道提出建议的人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除此之外,你还会遇到毫无道理的嘲讽谩骂,正如那些网络暴民在每日头条下面的狂轰滥炸,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可以完全忽略。

想想看吧,小时候我们听过的,基本都是来自大人的表扬。 有时候,甚至为了让亲戚们赞扬一句“真是懂事的孩子”,而效仿孔融让梨。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有几个人是发自真心的呢? 大部分都是为了虚荣心。

当年龄开始增长,遇到的人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复杂,我们开始面对更多负面的评价。师长们说某些事是对的,我们就去做,说某些事是错的,我们就尽量避免。所以活了这么久,不光是心情,我们的行为,我们当前的样子,很大程度上也是吸收了外界的评判而形成的。

此外,我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也深受别人的评价的影响。 也许你高高兴兴地买了一件衣服,但有人非要说这衣服质量差、穿起来难看,于是你似乎也觉得自己犯了个错误。

本来你兴致勃勃地看了场电影,但有人却对该电影嗤之以鼻。大家的批判,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影评、书评、服装的好评差评,尽管这些都是对我们十分重要的评价体系,但也不能完全依赖。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收到各种各样的评价。

透过评价本身,寻找他们做出评价的原因,能够帮助你认清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同时在追寻原因的过程中,你会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了解自己的喜好、特质、对人对事的最真实看法。这,才是更重要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面对未来不再迷茫。但环顾周围,真正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正在做的人,只是少数。如何确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一天,苏小姐在网上问我:“嗨,你说我毕业之后应该去做什么啊?”

我回答说:“做你想做的呗。”

她说:“正因为不知道想做什么所以才问你的。”

我说:“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别人怎么敢轻易做出判断?”

我和苏小姐是大学同学。大学期间她读书十分努力,经常获得奖学金,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上海某重点大学读研究生。

当初我曾经问她为什么要读研,而不是直接工作。她说虽然自己成绩还不错,却暂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眼前只有保研这条路,不需要花什么心思,而且父母也比较倾向于让她读研。现如今,她研究生也快要毕业,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再一次面对了。

她之所以问我,也许是因为她知道我经历过一个从对前途迷茫到渐渐摸清自己方向的过程吧。

不单还在读书的朋友,已经工作的朋友也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另外一个朋友,目前在一家待遇很好的公司工作。由于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他的岗位虽然发展潜力不大,待遇却很高。

我曾经和他聊过换工作的事情,他知道如果自己一直做现在的工作,职业发展前景会比较暗淡。但要他往自己倾向的行业或岗位跨出这一步,他又不甘心放弃现在的良好待遇。

实际上,就算要换工作,他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面对未来不再迷茫。

但环顾周围,真正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正在做的人,只是少数。多数人从青春一直迷茫到毕业,从工作一两年一直困惑到工作五六年。

有许多工作多年的人,面对自己的工作完全提不起兴趣,明知自己不喜欢,却没有勇气换工作、换行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渐渐消沉。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便难有激情,最后也难有更好的发展。

如果你还在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抑或刚刚开始职业生涯,觉得自己目前做的事不是自己真正倾心的,就还有机会去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结合我自己的血泪史和几年的探索经验,我总结了三个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到身边的朋友和正在看此书的你:

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的大学生活毫无规划。四年来我竞选过班委,加入过学生会和社团,还自己成立了新社团;我做过电话卡销售、动漫公司兼职、拓展培训教练,参加过各种竞赛;我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去NGO实习,结交了各路朋友。

多样的经历让我一度以为自己是一个懂商业模式的销售天才,所以大四找工作的时候,我最终去了一家广州的咨询公司做销售,理由是咨询公司听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不仅有底薪还有提成,收入可观。

然而没过多久我便发现自己根本做不来这份工作。在纠结了两个月后,我选择了裸辞,开始一门心思找游戏策划的工作。 理由是我喜欢玩游戏,而且游戏策划工资更高。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找工作,却频频受挫,最后竟找了一份互联网公司的客服工作。

慢慢地,这份工作要求我掌握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我开始发现自己是多么不擅长这份工作,但由于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只能继续扛着。

在裸辞后找工作的过程中,我开始不断回想大学期间做过的种种事情,我发现我从来没有发自内心地沉浸于那些事,从来不曾因为做了那些事而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我所有的忙碌、所有的奔波,带给我的都只有表面的虚荣。

我在无数个灰暗的夜里躺在床上思考:我到底喜欢做什么? 我到底适合做什么?难道我之前的经历全是毫无价值的吗?有没有那么一件事,我在做的时候真正会感到快乐?

如果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方向,我一定不会过得如此波折,我一定能够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之中,充满战斗力。就是在那时,我意识到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多么重要。

二、深入反思并开始尝试

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的时候,我正在做那份互联网公司的客服工作。我开始反思自己,思考在过往的人生中,有哪些事是我擅长的,有哪些事让我获得了喜悦。

我一一剔除了大学期间做过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领悟到原来自己喜欢写东西,喜欢刷微博了解时下热点新闻,喜欢尝试最新的互联网产品,习惯于接受不同维度的大量信息并在脑中整合。有一些好的习惯和兴趣,如读书、写字,毕业后我也一直坚持了下来。

但那时我不确定这些能力和个人特色可以做什么,于是我决定把写字作为一个工作之余的爱好继续下去。

在互联网公司做客服期间,我不仅开始努力写作,发到网络上,还联合一些朋友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自己和朋友的力量,寻找身边某个领域的专家,向他们约稿,发一些原创干货。 于是我熟悉了从申请公众号、运营公众号到选题、催稿等一系列工作,还认识了一些相关领域的牛人。

这是一个基于我自身特点的尝试,但那时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尝试对于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了多么长远的影响。

三、鼓起勇气,贯彻意志

在工作以外的业余爱好进行得热火朝天时,我在工作上却越来越不愉快。技术上的不擅长,与公司氛围的格格不入(具体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别人的评价,到底要不要在乎?》中提到过),渐渐让我无法忍耐,于是我不得不再次离职。

从兴趣出发,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我选择进入广告行业,做文案策划。

于我而言,这次辞职实属背水一战。虽然相对于从前的自己,我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目标,但毫无行业工作经验的我,极有可能被拒之门外。而且,如果这次再迫于生活压力,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选择了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工作,我的职业生涯将更加波折。

能够走出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你要面对一个陌生的行业,从头开始。对未知的恐惧,对自身信心的不足,都可能让人临时退缩。而一旦退缩,想要再次鼓起勇气,将难上加难。

好在最后我跨出了这一步,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底。尽管我没有工作经验,之前的写作经验和微信运营经验却帮了大忙,帮助我走进了广告圈。如今,充满新鲜事物的广告圈生活,让我乐在其中,各种有趣的广告人,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动。 虽然广告文案的工作经常会面对客户的刁难和大量加班,但我仍庆幸当初做了这个决定。

这三个步骤算是我的经验之谈,对我而言,花时间最多的是前两步。我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才意识到做自己喜欢的事多么重要,以及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有时候我们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没精力去考虑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实际上是在潜意识中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比如我对于技术问题极为迟钝,就算看再多的书也学不会举一反三,但每次写起东西来,我总是得心应手,所以方向真的比努力更重要。

如果你也努力了很久,却发现自己进展缓慢的话,你应该抽出时间来仔细思考一下,看是否走对了路。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一直就有着很明确的目标,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没有经历过我这些煎熬的步骤就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让我很是羡慕。但对他们了解越深,就越会发现,每一个人能成为现在的样子,都与其所处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有些人家境富庶,从小衣食无忧,才会不在乎工作和待遇,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有些人家族资源广人脉多,才会选择直接创业,完全不担心创业失败的风险。

有些人从小跟随父母接触商业业务,才醉心于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咨询工作。

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财富的累积,才让他们能够早早地看清自己的方向,并为之而奋斗。

对于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的确是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实践,才能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更多光彩。

—当你丧失了好奇心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变得平庸。对新事物缺乏尝试的兴致,对新的朋友没有了解的欲望。人生最寂寞的事,莫过于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

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在广州一家公司实习。这是一家创业公司,老板每天都如履薄冰,所以给实习生的待遇也不是很好。

由于每个月的实习工资有限,我只得暂时跟同事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住。所谓的同事,其实跟我一样,也是实习生,只不过实习时间比我长几个月。我们都称他为栋哥。

平心而论,我与栋哥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不仅因为许多生活习惯的不同,更因为我们有不少观念差异。在我看漫画的时候,在我试用新APP的时候,在我对微信公众号侃侃而谈(那时候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栋哥总是投来不屑的目光。

我们这一批实习生近20人,来自全国各地。一起聊天的时候,如果谈到一些栋哥不知道的事物,他常常会发出一声感叹:“这是你们90后玩的东西,我们80后不懂。”

每当听到他这么说,我总会迅速反驳说:“不懂就是不懂,这与90后还是80后无关,你不能代表一个年代的人。”

我的反驳总是让他呵呵一笑,然后谈话就转到了别的方向。

公司里还有一个同事,是与我同校的学姐,简称S姐。

一眼看过去,S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据说她非常勤俭持家,总能想方设法省钱,虽然工资不高貌似也过得自得其乐。 或许是因为她有个感情很好的男朋友在国外读研,等他毕业回国之后,两人就会结婚,所以她对现状没太多要求。

有天下班后,我留在公司帮S姐整理一些文件。我觉得气氛太沉闷,便打开手机放了一首日文歌,这时候她问:“这是什么歌?”

我说:“一首日文动漫歌曲。”她“哦”了一声,然后问了一个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你身边的朋友会不会都觉得你挺奇葩的?”

我无言以对,只得解释说,虽然我听日文歌,但是我身边并没有人觉得我奇葩。在我心中,因为我听日文歌而觉得我奇葩的人,反而才是真的奇葩吧!

这段工作经历发生在我初入社会的时候,当时我并没有思考太多。后来机缘巧合我到了厦门工作,才发现像栋哥和S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本地人,或许从来没有想去更广阔的世界里奋斗,或许也从来没有想接触更多新鲜有趣的事物,认识更多以超乎他们想象的方式活着的人。

那段时间微信已经可以用来支付,宋冬野已经红遍大江南北,滴滴打车还在赠送10块钱的代金券,而他们对此并不关心,或者并不接受。我发现我很难融入这群人。

然后有一天,我在一个只比我大一岁的同事的嘴里,又听到了那句熟悉的话:“这是你们90后玩的东西,我们80后不懂。”

在厦门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比较压抑的一段日子。为了给自己心中的不爽找个宣泄的出口,做一些自认为有趣的事,我联合了一些大学同学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五花八门,但都展示了生活的多种多样,告诉读者生活可以有不同色彩,有很多可以尝试的可能性。同时我开始写一些故事发到网上,渐渐地会收到一些不错的评价,这让我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

最大的意外收获是,我还因此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如今看来,我所做的工作之外的事情,才是我那段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吧。

世界在变,人也在变,如果什么东西保持一成不变,那一定乏味极了。有一些朋友,每次和他们见面,都能聊得很尽兴,因为他们也一直在探索世界未知的东西,一直在吸收、思考、实践、进步。

我们的聊天总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彼此惊讶于对方身上的变化,同时暗下决心,决不能输给对方。不管是对人生有着明确方向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还是像我一样,对自己的认知从迷茫走到清晰,都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愉悦的过程。

当你丧失了好奇心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变得平庸。对新事物缺乏尝试的兴致,对新的朋友没有了解的欲望。于是你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各种抱怨,于是当有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只能看着别人得到它。

当然我并不认为,你一定要对我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你一定要知道最新的APP都有哪些,你一定要会用手机导航而不是只会看地图……我所讨论的只是一个人的心态是否是包容和开放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喜爱的事物,你不一定对别人的话题感兴趣,也不一定懂别人在说什么。但如果你的心态是开放和包容的,你至少能够正确地看待你和别人的差异,坦然地接受自己在那些领域的空白,或者你至少拥有“可以一试”的心态。

后来有一天,我和之前关系很好的广州同事一起聊天,谈到了当初的那些同事。聊起栋哥,我们一致认为,他强调80后和90后,只是在为自己拒绝接受新事物、为自己丧失的好奇心寻找借口。

然后我得知,S姐的男朋友从国外回来后,跟她提出了分手。 我最开始还挺惊讶,后来仔细一想,觉得这几乎是必然的。他经历了更大的世界,吸收了更多的东西,对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各种观念都有了变化。

也许他仍然爱她,可是他却发现,他和她已经无话可说,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已经天差地别,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差异只会扩大不会缩小,那么结局就已经显而易见。

跟我关系很好的同事比栋哥还要大两岁,已经快结婚了。

跟我聊完S姐的事之后,又讲了她的看法。她说初中的时候喜欢过一个男生,现在小孩都已经会打酱油了,在当时的她眼中,那个男孩曾经优秀得耀眼。她自觉只有更加努力才能配得上他。

通过初中和高中的不断努力,她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

某个假期回来,她偶然间遇到了那个男生,便约了一起吃饭。 但在吃饭聊天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从他身上发现闪光的地方了。“他大概没变,可是我一直在往前走,也许这就是原因吧。”她说。

如果把人当前的能力看作是速度,那么人的进步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加速度。一直匀速运动,即使起点很高,也会被加速运动的人超越。而加速度还包括“方向”这个元素,也就是你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

当你的加速度方向正确、数值又很高的时候,你才会往自己真正憧憬的方向飞奔。而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的人,加速度几乎为零,他(她)的人生也会变得落寞无趣。

我想,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不只是单纯地接受一些新事物、新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发自内心地吸收新事物中有益的成分,享受未知的刺激,经过思考和实践、尝试和总结,让自己的头脑更有思想,人生更加丰盈。

永远拥抱新鲜,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人生才会多姿多彩不寂寞。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知识体系,能够相对全面并且更有深度地介绍某一事物,通过读书,我能够更快地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当我阅读时,我在想什么

据说杨绛先生曾经收到过一封来信 , 写信的人是一位高中生。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兼倾诉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给他回了信。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之外,杨绛的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已经忘了自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句话的,查遍网络也无从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但“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确实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

曾经的我,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是一个胸无点墨的人。也正因如此,那时候我无知地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沾沾自喜,甚至目中无人。

就像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那个比喻:假设你的知识是一个圆,圆周内是你所知道的,圆周外是你所不知道的。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圆越大,他所接触到的未知越多,困惑也就越多,所以学得的知识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反过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少,他反而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直到读大学的某一天,我去参加一个小型沙龙,现场来了一位大牛。那天沙龙讨论的主题是灵修,期间谈到了弗洛伊德、马斯洛、张德芬等话题。

大牛的话并不多,但给我的感觉是,在场所有人的知识储备加起来,都不如他一个人。其他人不懂的东西,他懂;其他人懂得的东西,他研究得更深、更系统。后来大牛私下里跟我说,他从中学开始,基本每年都会看100本左右各领域经典书籍。 那是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读书对人的提升是如此巨大,也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简直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那之后,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之旅,也从此开启了一片新天地。我很感谢自己当初能够做出这个决定。几年来我坚持读书,读各个领域的经典好书,虽然短时间内改变并不明显,但回过头来仔细想想,的确受益极大。

首先,阅读让我更加善于思考,让我发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无趣的生活中开辟出一块重要的阵地。

毕业后,我的职场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纠结、无奈之下,我换了不止一份工作,换了不止一个行业,还换了不止一个城市。 那时候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一个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只有书籍一直陪伴着我。

阅读让我越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本身的了解十分有限,为了不再迷茫,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以及身边的人和事。

我在阅读中学习生活的道理,在实践中领悟书中的真谛,渐渐变成了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然后我开始用写作记录读书之后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心情和经历,这不仅仅是排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好方法,更让我找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同时,作为爱好,我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文笔。

每当我看完一本文学经典,都会模仿作者的风格写一些文字,有时候是故事,有时候只是片段。钱锺书的诙谐幽默,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的日系风,王朔的戏谑,我都模仿过。

随着对于文字的把控能力和领悟能力的提升,我认识了更多的作者和编辑,也认识了不少广告界的朋友。那时候我才头一次理解了《挪威的森林》里,永泽说“把《了不起的盖茨比》 通读过三遍,倒像是可以成为我朋友的人”的意义。

阅读把我带入了一个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圈子,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提升自己。后来经过各种坎坷,我终于进入广告圈,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阶段性解决了工作上的困扰。

其次,我不再沉溺于社交网络、碎片化信息、热点事件,我意识到了从何处获取真正的价值。

对于一个空虚、无知的人,再没有什么比碎片化信息和社交网络的互动更吸引人的了。以前我会频繁地刷微博、刷人人网,和一些并不熟悉的人进行互动,追逐着网络上的热点,一是因为时间对我而言并不珍贵,可以浪费;二是因为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找到存在感,或者找到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地位。

当一个热点事件爆发的时候,如果大家都在谈论而自己还不知道,会不会显得很无知?会不会显得跟不上潮流?会不会让自己缺乏谈资?

社交网络上很多精彩纷呈的文章,是不是能给我带来很多收获?是不是看一两篇文章就能把握住某些事情的精髓?是不是每天看一些方法论就能真的理解?以前的我确实会有这些想法。

而现在的我意识到,如果真想要学什么知识或技能,那就去看相关的经典书籍,虽然一本书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完,但我认为这反而是最快的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知识体系,能够相对全面并且更有深度地介绍某一事物,通过读书,我能够更快地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 在朋友圈中标题写着“深度好文”的文章满天飞的时候,我更愿意静下心来多看看经典好书。相对于碎片化学习,系统性学习对我的帮助更大。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排斥社交网络、碎片化信息和热点事件,只是我能够更清楚地区分,究竟什么是有帮助的,什么是故弄玄虚,应该花多少时间在这些事情上。阅读让我对获取信息和价值的途径有了更准确的判断。

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多维度系统思考问题,逐步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不断反馈和升级的认知系统。

记得当初在咨询公司实习的时候,听一个经济学研究生姐姐讲PPT。她思路十分清晰,不断地向听众抛出问题,又不断给出解答,每一个解答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她没有讲什么专业词语,语速也不快,我却犹如在听天书。

后来我才明白,我缺少最基本的知识,也就缺乏理解事物的基础。不懂最基本的标准,也就缺乏判断依据。缺少最基本的方法论和思考逻辑,所以无法跟上她的演讲思路。

而当我读经典书和专业工具书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逐渐能够系统地从多个层面上思考问题了,对许多事物表象下的本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于是渐渐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论。 而其中的一些心理学和广告学书籍,不仅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也影响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预见的是,我会不断碰到更多颠覆自己认知的事情,也会遇到更多现有的知识储备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我头脑中的系统能够根据新事物不断反馈,总会把未知事物纳入已知的范畴,让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得到提升,理解更多之前无法理解的事物。

就好比拼一块永远无法完成的拼图,你永远无法见到拼图的全部,但你知道拿着手上最新的一块,去找已有的版图中与之契合的部分来拼接,使之成为现有拼图的一部分,那就够了。

更多时候,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再也难以分开。

阅读让我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孤独,而不是在社交网络中寻找存在感,原先被分散的精力再度聚合起来,变得更加专注。

阅读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更多或匪夷所思或美好优雅的世界的样子,这不仅仅是眼界的拓宽,也是格局的提升。

阅读让我变得丰富、独立,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更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

阅读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自不必说,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与人交流的方式。我本身是争强好胜的人,多读了一些书之后,就好像是流氓学会了武术。

最后我想认真、诚恳、简洁地讲一个真实的经历: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读书分享会,然后在现场遇见了现在的女朋友。 这才是阅读带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有些时候,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各取所需。你能提供的价值,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我只能靠自己,因为我没得选择

从大学开始,每年寒暑假,以及工作之后的春节假期,我都会找时间和几个关系不错的高中同学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这个传统发源自高中时代。那时候我们都未成年,所幸网吧还没有今天这么严格的年龄限制,所以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打游戏。为了打游戏,我们当时翘了不少学校的活动(不敢翘课),在网吧的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

常年网吧组队征战的经历,让我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假期聚会打游戏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

但是今年回家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对打游戏有点不那么热心了。虽然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没怎么打过游戏,但是假期里不想和高中同学去网吧,这还是头一次。

我猛然发现,虽然是假期,但是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我要每天看一部电影,总结一年的读书心得,持续更新公众号,看与工作相关的书,这些事情已经让假期的时间显得非常紧迫。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变成了一个随时都有事情要做的人。上班时间努力工作,下班后抽时间看广告专业书,更新公众号,写影评书评,看更多工具书和文学经典。在地铁上想到好的句子会记在手机上,与朋友们的对话聊天,也经常变成文章里的素材,就连看《朝五晚九》,也在研究剧情的细节、发展和人物对话。

除了工作,我偶尔也会接一些私活,主要是软文。为了能够保证质量,我需要做不少的准备工作才开始动笔,还经常免费帮客户修改文章。负责任的态度和水准稳定的文章赢得了客户的认可,我便从客户那里接到了更多的业务。

不间断的努力,慢慢有了成果。这成果对我来说是一个正能量反馈,激励我继续学习与投入。

今年春节假期,罕见地与几个初中同学聚了一次,这个局是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初中同学组的。说是聚会,其实一共只有四个人,另外两个人,一个在北京做金融方面的工作,正打算在职读研,另一个在读研究生,计划来上海读博士。

我与三个人都是很久没见,但初中毕业之后,从高中到大学再到毕业,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偶尔也会打电话聊一聊自己的现状和对未来的打算。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回忆各自能够想得起来的初中同学。 随着饭局的进行,我们每个人所知的信息,渐渐拼凑成一个群像。 最后有人总结:

当初成绩不太好的初中同学,如今大部分都混得不错,不少人因为关系进到了大国企和政府,但也只限于我们的家乡这样的小城市。而我们几个恐怕是为数不多的留在一线城市或出国打拼的人。

其实,除了一起聚会的三个人,我与大多数初中同学早就断了联系,就算勉强保持联系,也没有共同话题可聊。一线城市是相对公平的,只要你有能力就能够受到重用,不存在怀才不遇这种事。所以我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探索更多的机会。

我已然习惯了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习惯了随处可见的便利店,也习惯了凡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而小城市里的人情世故、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是我一直厌恶的,也是我拒绝回去的原因。

虽然我拒绝那样的生活,但我并不认为那样的生活有什么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状态让曾经的朋友渐行渐远、无话可聊,这本就是无法避免的。

最近有个朋友打算换工作,她已经收到了offer(入职通知),正打算辞职,结果老公家里人跳出来劝她不要跳槽,并列举了不少理由。

这个朋友是名牌大学毕业,毕业之后就进了当地一家国企工作,过起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没过多久便结了婚。就这样过了两年,看到平日里与她关系不错的朋友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开始有了些起色,想到自己每天日复一日的无聊工作,她隐隐有些焦虑。

最终,她下定决心跳槽,没想到却被婆家人极力劝阻。她有点愤愤不平,找我聊天。

根据她提供的信息,我分析了一下,婆家人劝阻她的原因大概是怕她丢了国企的金饭碗,又没法找到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工作,这会导致她收入不稳定,影响生活质量。如果真的出现上述情况,她老公为了养家肯定会更辛苦。

对于她而言,除了受不了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之外,跳槽还有另一个原因:证明自己。

在枯燥无趣的工作中,她已经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看到朋友们精彩的生活,她回想起大学里的自己也曾经憧憬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曾经有着拒绝平庸的勇气和风风火火的做事风格。而现在她变得唯唯诺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她讨厌这样的自己。

最终,婆家人拗不过她,同意她换工作,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婆家人竟然通过关系找到了她要去的公司的老总,说如果她跳槽过去,可以有优待。这下她又郁闷了,本来是想证明自己,结果真到了跳槽的时候,又靠了关系。

在我看来,其实她大可以跳槽过去。为什么呢?因为“关系”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和颜值、学历、性格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 当然,我也完全理解她的郁闷:自己掌握关系并主动利用关系,和被动接受别人的好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过最终,她还是接受了婆家人的好意,去了那家公司。 未来如何发展,就真的需要靠她自己的实力了。

有些时候,关系的本质其实就是各取所需。你能提供的价值,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我能够提供你所需要的东西,你也有我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相对牢靠。

这些价值可能是权力、地位、人情、金钱、名声,也有可能仅仅是欣赏、爱慕。

不少我们的同龄人依靠家人的关系,能够进入更好的圈子,靠着良好的家境,能够出国留学,看起来似乎不公平,但这其实也是靠他们的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努力打拼换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一直都是公平的。

最后我想说,没有所谓的最正确的生活方式。每个人会变成现在的样子,都是家庭环境、成长环境、遗传基因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年明月在小城市做公务员照样写出了火爆全国的《明朝那些事儿》,不少人在一线城市也是浑浑噩噩地度日。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没有好的家境,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又希望靠奋斗出人头地,就只能选择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自己努力去打拼。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累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换取更多的资源、人脉与成绩。

因为没有其他选择,我只能凡事靠自己。

—孤独的时候只要有人陪着,也就好了,是谁究竟重要吗?我常常对木小姐这么说。她对我的言行不置可否。我无法恋爱的理由

我和木小姐认识的时候,我们都刚上大学。 那时候我和哥们儿阿坑属于那种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好少年,同样来自高考大省的我们,正打算将压抑多年的爱欲洒向大学里的漂亮妹子。负责任地说,我们的出手是盲目的。或者至少我的出手是盲目的,因为对于爱情,阿坑有自己的理解。

他判断自己对一个女生动心的标准只有一条:该女生是否会让他产生邪念。

我问:“何谓邪念?”

阿坑说:“邪念啊!就是想霸王硬上弓啊!”于是某天阿坑不出意料地跟我说:“兄弟我看上了一个妹子,打算出手。”

我说:“可以啊,勇敢上!我为你鼓掌!”

阿坑说:“好的,等我好消息!”

我说:“等一下,先让兄弟我鉴定鉴定,看看她是不是棵好白菜。”

就这样,我认识了木小姐。

木小姐亭亭玉立,肤白貌美,一口吴侬软语,声音中透着说不尽的水灵与甜美。

见过面之后,我偷偷跟阿坑说:“真的是让你抢先认识了她,不然这么水灵的妞儿我肯定就要上了!”

阿坑一脸坏笑:“嘿嘿,等我好消息!”

从那之后,我偶尔会从阿坑那里听到他们两人的最新进展,阿坑也会向我反馈一些他遇到的问题,比如过生日送什么礼物? 约会吃饭应该选哪家餐厅?如何开口约她一起上晚自习?月黑风高夜一起走林荫小路的时候该不该牵手?

这些问题让我明白:阿坑的内心虽然澎湃,外化的行为却依然很纯情。作为一个理论经验丰富的人,我自认为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建议,估计木小姐很快就会被阿坑的攻势拿下。

当我快忘了这件事情的时候,突然听木小姐的同学说,木小姐已经和同班的富二代在一起了。详细情况是这样的,其实她和富二代你来我往互相暧昧了有段时间了。趁着放假回来,富二代就告白了,于是木小姐顺理成章地答应了。

听到此事我很惊讶,马上告诉了阿坑。

阿坑听完说了句:“我知道那个人,我见过。”语气中透着一股阴狠毒辣,我担心他会去找那个富二代拼命。

可转眼他又说:“我还是去问问她吧,万一你听到的是谣言呢!”

当晚,阿坑从木小姐那里确认了她和富二代在一起的这个事实,顺便告白。然后和我在学校外烧烤摊喝酒。我本不想喝太多,后来想到自己在追求女生的道路上也已经瞎忙了好久,却颗粒无收,便将悲伤化作一杯杯啤酒一饮而下。

阿坑说:“接下来我要开始忙着学业了,以后估计不会再花时间追求女生了。”

我说:“别啊兄弟,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木小姐是你大学生活‘欲扬先抑’里的那个‘抑’啊,后面才是正片啊!”

阿坑摇摇手,不再多说。那晚我们都喝醉了。

从那之后,阿坑不再和木小姐联系,而是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业之中,为出国的梦想打拼。我依旧无所事事,和一群狐朋狗友在学校里四处乱晃。

暑假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旅行。理想的情况是,我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的同学或朋友来接待我们,带我们吃香喝辣游山玩水。规划中有杭州这个地方,但我们发现竟然没有杭州的同学或朋友。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木小姐是杭州人,于是设法联系到了她,她也很爽快地答应带我们游杭州。

我们在杭州玩得很开心,木小姐十分周到的照顾赢得了我和朋友巨大的好感。我和木小姐约好,开学后要请她吃饭。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我和木小姐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也变得越发熟悉起来。

有天我和她聊起了阿坑。

她说:“他人挺好的,但是他凭什么说追了我一年?我都没感觉到他在追我!”

我说:“不会吧?不过这样也挺好,你有了富二代男朋友。”

她说:“一点都不好!我和那富二代在一起一个月就分手了。”

我问:“为什么啊?”

她说:“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唉,都怪我当时太年轻……”

那时候我也是单身,聊得久了,我偶尔会约她出来吃吃饭,看场电影。对于我来说,就算身边没有女朋友,有个面容姣好的女伴也算是不错的选择了。至于木小姐对我是怎么想的,我不得而知。

后来我们更加熟悉的时候,她还告诉我,她曾经主动向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男生告白,然后被拒绝的事情。

都说女追男隔层纱,碰到木小姐这样的女孩当面告白,如果是我可能就答应了,然而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不会拒绝。

有段时间我和木小姐联系得异常频繁,但这种频繁的联系在毕业季求职大潮的冲击之下又渐渐变淡了。

然而在大学即将走向终点的某天,她突然在网上跟我说,她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还是阿坑。

她问:“你说我要告诉他吗?”

我说:“当然要告诉他,千万别压抑,时间不多了。”

于是在大学最后一个月,阿坑和木小姐终于在一起了。

他们一起参加同学聚会,一起吃饭看电影,恨不得24小时疯狂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弥补这四年所有没在一起的遗憾时光。至于阿坑有没有真的兽性大发,与木小姐实现灵魂和肉体的统一,那时的我还不得而知。

如今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木小姐投入最深的一段恋情,只是持续时间太短。两个人还未来得及发酵出一段璀璨的爱情,阿坑便出国了。

毕业之后,有段时间我们没有联系过彼此。后来,我来到木小姐所在的城市工作,再次与木小姐取得了联系,然后得知在阿坑出国不久后,他们就分手了。阿坑的理由是,自己也许会在国外待很久,他不想耽误木小姐的人生大事。

后来我开始热衷于帮木小姐介绍相亲对象。对象包括有钱的中年男人、上进的年轻咨询师以及在读高校博士生,这些人纷纷在木小姐面前折戟沉沙,最多见过几次便不再联系。

工作之后,我有过几段短暂的恋情,少则几周,多则几月,最终全都不了了之。我轻易地对人产生好感,却并不想进一步了解对方。与其陪女朋友逛街吃饭,我更喜欢和木小姐一起窝在咖啡馆里看书消遣。

孤独的时候只要有人陪着,也就好了,是谁究竟重要吗? 我常常对木小姐这么说。她对我的言行不置可否。

某天,27岁的木小姐对我说,她终于遇到了一个让她有些心动的男人,目测可以结束处女生涯,开启美丽新世界了。

我说那很好啊,大龄单身女青年多年待价而沽,终于修成金玉良缘,我一定要把你的经历写成爱情励志故事,福泽万千矫情女青年。

然而天妒佳人,心动男和木小姐在一起几个月后突然进了医院做手术,后来才知道他有家族遗传疾病。出院后,心动男和木小姐仍然维持着情侣关系,虽然两个人都知道不可能有什么结果,却也一时半会儿无法分开。

这样的关系维持了几个月。那么,如果知道在一起没什么结果,为什么要浪费彼此的时间呢?相比心动男,阿坑一出国就跟木小姐明确断绝关系似乎是一种更正确的做法。

当木小姐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终于主动提出了分手。心动男非常平静地接受了自己被甩的现实,大概他早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心动男对她说:“我和你不一样,我有家族遗传病,也许只能再活二十年。我希望能尽快赚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木小姐说:“去你妈的。”

木小姐分手后找我喝酒,聊起这段感情,以及记忆中美好的过去。

她说:“现在我发现,任何时候两个人是否能在一起,就看三观是否一致就够了。心动男和我的三观就是差太远。”

我说:“哪有那么幸运让你能碰巧遇到三观一致的人啊?

你想想,18岁的时候,因为年轻,看到帅哥就想冲上去强吻;21岁的时候,因为冲动,觉得适合的人就冲上去主动告白;24岁的时候,第一次对一个人回心转意,体察到他的好而和他在一起;27岁的时候,遇到一个稍微心动的人都要开心一下的心情……每个人都是这样走来的啊。”

她说:“你说得没错,可是,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谈个恋爱对我来说这么难。”说着将一杯酒一饮而尽。

离开心动男后,木小姐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工作上。这样不知不觉过了两年。

某天夜里,我在公司加班,手机响了起来,是木小姐。 她说:“今天我很高兴,喝酒很开心。”我皱了皱眉头,说:“你现在跟谁在一起?在家还是外面?”

木小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沉默不语,然后隐约传来一阵啜泣声。

我有点担心地问:“你现在在哪里?”

木小姐说:“其实我真的有点难为情。尤其不敢面对自己已经过了29岁生日,却还是处女这个事实。我真的好丢人啊。”

听了木小姐的这些话,我本该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种话为什么要对我说?然而内心深处竟有个声音在隐隐约约地欢呼和心疼。

欢呼的是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了我,并向我说了这样的事。 心疼的是她的感情经历,毕竟我希望她能过得幸福。

一时语塞的我内心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似乎只经历了几秒,然后便冲出办公室顺手拦了辆出租车。

司机问:“去哪里?”

我说:“去一个我也不知道在哪儿的目的地。”

—据说恋爱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机制,人在恋爱期间,大脑中的酬赏机制会产生多巴胺、催产素和性激素,如同在吸食毒品。年少时的悲伤,总是伴着强烈的表演欲望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认识了一个潇洒干练的学姐。

据说,学姐大一的时候加入了学生会,做事情雷厉风行,很快就成了我们那个校区的风云人物。她不是最漂亮的,但总是落落大方,再加上阳光灿烂的个性,追她的男生排成了队。 而她一直不为所动,直到遇到了她现在的男朋友。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和男朋友已经在一起半年多了。我经常能看到她和男友一起自习,一起走在学校里,看起来十分幸福。

后来有一天,我发现她一个人走在路上,愁眉不展。好奇之下问她怎么回事,她只是冷冰冰地说跟男朋友分手了。由于跟她不是很熟,我也不好意思再多问。

几天之后,我正在上网的时候,发现她发了一个很长的状态,是一段对男朋友的告白。大意是她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求男朋友跟她和好。那是一种完全抛弃了尊严的恳求,用声泪俱下形容也不过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的那条状态被转发了很多次,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她的人,都被那条状态中的心酸和悲戚所感动,转发的人往往还加上一句“如果有姑娘为你做到这样,你就该回来”之类的话。

只是,就算转发的人再多,就算她再卑微地恳求,她男朋友也始终没有回应过她。

转眼到了夏天,她就要换到新校区去,为了表示对她在一年中对我的关照的感谢,我特意请她吃了次烧烤。在人声鼎沸的烧烤摊,我和她喝着啤酒,几瓶啤酒过后,话题转向了她男朋友。“说到底,你们为什么分手啊?”我问。“因为……因为他就是个人渣!”学姐一口干了一杯啤酒,咬牙切齿地大吼一声。虽然周围环境很嘈杂,还是有几个人看向了这边。

我看她情绪比较激动,就没敢接话,默默地给她倒满了酒。“从小到大,有多少男生追过我,排着队都数不过来,我全都看不上。”学姐愤愤地说,“怎么就看上了这个人渣!”“他凭什么这样对我?凭什么跟我分手?”说罢,又拿起酒杯准备喝光,却实在喝不下,只得作罢。“我都那么低声下气地求他了,可还是没有用……”说到这,她就不再说了,把头趴在桌上,轻轻抽泣起来。

那天我和她都喝得比较多,她是因为伤心,而我只是为了安慰她,陪她喝了不少。

虽然事情已经过了几个月,看起来她依然沉浸在那种悲伤的情绪中。我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她究竟是如何度过的,是否经常沉默不语,经常喝酒到流泪?

后来我喜欢上一个女生,在追她的时候,使尽了浑身解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我那些五花八门的招数像打进了一片虚空,像是一颗石头掉进了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却仍然得不到她的青睐。于是我拿起白酒和啤酒跑到湖边大醉一场,还被蚊子咬得浑身是包。 为了展示自己的悲剧命运,有段时间我动不动就把此事挂在嘴边。有一次我又在说我的悲惨经历的时候,隔壁一个被女朋友甩了的哥们儿也加入了进来。“我失恋那天,在酒吧直接灌了自己四瓶啤酒啊!”他说。“才四瓶啊?我可是混着喝了几瓶白酒和啤酒。”我表示深深的不屑。“可是我那是吹瓶啊。”他也毫不退让。

看样子,谁爱得更深,谁伤得更深,谁更值得同情,似乎是跟喝酒的数量和质量有关系的。

听到他说是“吹瓶”的那一瞬间,我联想到一个颓废的男子,一个人在酒吧喝着啤酒。他眼角泛红,酒顺着嘴边留下,眼睛红红的样子,突然觉得好像还是他比较痛苦一些。

仔细想来,我甚至都不了解自己追的女生喜欢什么,拥有着怎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短暂的相处让我爱上了她,然而这样的爱很深刻吗?生活中没有她就活不下去了吗?并非如此,但我希望别人认为我用情至深。

据说恋爱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机制,人在恋爱期间,大脑中的酬赏机制会产生多巴胺、催产素和性激素,如同在吸食毒品。而失恋如同吸毒者发瘾,让人难受不已。

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年轻,一碰到这种情况,就经常会做出一些傻事来。用哭泣、喝醉表达自己的撕心裂肺,用社交网络使自己看起来或多愁善感,或楚楚可怜。

我并不否认失恋的悲伤情绪确实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个人的状态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但不少人在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内心希望获得关注,通过让自己变得无助、孤单、弱小而得到他人更多的同情。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表演欲。

在失恋的时候表现出痛不欲生的样子,就会有人围绕在身边给予关心和鼓励。只不过对于当事人来说,那些关心和鼓励,往往只是满足了他内心的渴求,却并不会真正帮助他走出低落情绪。

实际上,真正走出情绪的低谷、恢复朝气蓬勃的正常状态,只能靠自己。

不过,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也还是会去再醉一场,要不然怎么能叫青春过呢?

—感情这种事,很难说清楚。我本以为苹果和石爷三观相对统一,兴趣重合度高,已经完全满足了擦出火花的条件,却忽略了那最重要的、最具决定性的,也是最难以捉摸的因素—心动。为什么我能力这么强,却找不到对象?

在我毕业以后认识的朋友当中,有一位大牛级别的人物,人送外号石爷。

和石爷相识,只因我们曾经做过几个月的同事,并且在一起合租过房子。那时候大家都刚大学毕业,被实习公司坑到了广州,年少无知加年轻气盛,自视甚高加意气相投,让我们很快成了好友。

石爷1.78米的身高,身型笔挺,有着介于国字脸和瓜子脸之间的脸形。他严肃时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微笑时眼睛瞬间眯成一条缝,让人觉得温暖而亲切。用今天的话来形容,他不仅是个暖男,还是一个有逻辑的、有思辨能力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暖男。

但是,在我和石爷像大学生一样夜聊过几次之后,我惊讶地发现他竟然没谈过恋爱!得知这个信息,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石爷站在破旧的阳台上,定定地望着大街上人来人往,在黄昏时分掏出一支兰州点燃的情景。

像石爷这么有能力的人,为什么会没有谈过恋爱呢?是因为他的直男癌属性,还是他不想?精力旺盛的我决定就这一问题和石爷进行深度交流。“大学时候还是有几个妹子对我表示过好感的,但是我不太看得上。”石爷说,“当时,我在学校里也是风云人物,大一当班长,大二觉得班长没意思,就去混各种商业比赛,拿了不少奖。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关注商业、心理学、社会学、营销方面的知识,也早就决定好了自己要走咨询这条路。快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找我帮他们修改简历,提一些工作面试建议,甚至帮他们找熟人做内部推荐,最后结果都不错。”

石爷的话我是完全相信的,因为他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超越所有应届生的水平。咨询顾问需要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广博的知识、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他全部具备。因为他的工作,正是他的兴趣所在,所以我一直很羡慕他,能够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我大学里只追过一个女生,但是她总是对我若即若离,我不清楚她究竟是对我有好感,还是只是敷衍。”石爷叹了口气,继续说,“她会经常找我帮忙,帮她写报告啊,改简历啊,甚至在她弟弟竞选班长时也让我出谋划策。但是我找她的时候,她却总是对我爱理不理。”“我看她是在把你当‘工具’吧?”我不得不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你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妹子?长得好看?”我忍住没说“这样的绿茶婊”。“也不是很好看,但我跟她聊过,觉得我们两个的老家离得很近,成长环境和经历上也有些相似,从这个维度上讲,我们应该很合适。”石爷说。

我差点从床上摔下来,这算什么理由?不过石爷对妹子好了不止两三天,妹子的态度却一直如此,他也应该明白这个女生只是在利用他。毕业以后,石爷还帮过她不少忙。我想,他只是固执地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感动对方吧。但事情发展到最后,石爷却只是感动了自己。

转眼数月过去,我和石爷各奔东西,却依旧保持着密切联系。 后来机缘巧合下,我们最终又都来到了上海,他还在做咨询,我所做的行业早就换了几次。

每次换工作,我都会找石爷咨询下,得到了他很多帮助。 为了报答他,我给他介绍了一个关系很好的美女妹子。“妹子是苏州人,叫苏筱。多好听的名字,对不对?”我在微信上跟石爷说,“快加人家微信,美女一枚,清纯可人,你绝对把持不住!”“这哥们儿很靠谱,为人踏实,诚信又上进,你值得信赖。”我在微信上又跟苏筱说,“重点是,他在苏州有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工作一年半月薪过万元,这样软硬件齐全的种子选手你怎么能错过?”

两星期后,石爷找我哭诉:“怎么办啊,我不知道该跟苏筱聊啥。”“为什么不知道?”“就是觉得下不去手,打了字又删,删了又打,好不容易发出了消息,对方又不回。你跟你女朋友在一起之前,你们都聊什么啊?”石爷很真诚地问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