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效验方荟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2:34:27

点击下载

作者:谢永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效验方荟萃

中医效验方荟萃试读:

编者的话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逐渐形成。自“伏羲”时代,百姓有了“血”、 “痛”的概念,有了对疾病的表述。砭石、骨针是古代最原始的医疗工具,是后世刀针之前身。 《帝王世纪》谓“伏羲氏……画八卦……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 《渊鉴类函·引》记载中国医药学起源于伏羲; 《史记·三皇本纪》有“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轩辕氏作《内经》流芳百世; 《汉书·艺文志》中托名伊尹的著作……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马王堆出土帛书载我国最古之《五十二病方》,还有脉法、灸法、砭法; 《史记·本传》载,扁鹊乃使用厉针砥石救治虢太子的“尸厥”症,并指出:俞跗医疗疾病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外科技术;华佗发明“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比西方用乙醚进行外科手术要早一千六百多年。以上说明中医药学溯源久矣。

中华医药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尤其值得中华民族子孙后继研究的是,我国祖先早开世界先河、攻克癌症的巨大工程。约公元前3世纪的《黄帝内经》已设专章论述昔瘤、肠覃、伏梁、石瘕、癥瘕、癖结、膈中及乳岩,分类为筋瘤、骨瘤、石瘤、肉疽等。西汉医书对肿瘤描述得更详尽具体,其述“喦”肿,凹凸起伏如山岩不平者,谓之喦,与岩字通用。此是中国研究肿瘤学起源的见证,本书专设肿瘤科,是一大特色。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仅用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亿万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和繁衍托起了一条漫长的生命线。编者四十多年来,广泛搜集了全国几十种有影响力的医刊和百部古今的方书名著及民间屡验屡效的经验方。本着撷取精华,重在实效的撰书原则。突出疗效是中医药学的生命力,是发展之本,是最有说服力的硬道理。精心筛选出治病有效率达90%以上(肿瘤治效80%以上)的效、验方一万多首,三百多万字,编成一部《中医效验方荟萃》。内容涵盖内、外、妇、儿、骨伤、五官、肿瘤科等。本书以科为纲,以病统方,纲目清晰,检索方便。编纂历时十载,书稿经三番五次稽核,七易其稿,方予付梓。

为了缩短篇幅,在选编时删除了原方部分病案分析、方解、诊断标准及经验体会等。但须说明的是,有部分处方涉及虎骨、豹骨、猴骨、犀角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保护动物,为保存原方剂之历史风貌,大部分未予删除,望用药时采用其他药材代替,万勿以辞害意。

本书在编写和出版中得到了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谢宗楷先生,浙江省泰顺县委宣传部、泰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罗会斌主任等的指导和支持。承蒙原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张承烈教授为本书亲笔题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教授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张家声副局长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纂水平有限,舛错之处在所难免,亦请不吝赐正。谢永玉2010年10月1日原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张承烈教授亲笔为谢永玉主治中医师、药师编著《中医效验方荟萃》出版题词本书主编为民诊病时照片病方内疾效科验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一 感冒(一)流行性感冒

方药1

感冒茶 青蛇仔(狗肝菜)、五指柑叶、岗梅叶各4斤,积雪草、香薷、青蒿、甘草各3斤。

用法 上药晒干研末,装每包6克,成人每次1包冲开水内服或顿服,预防可每包冲开水500毫升当茶饮,日3次,小儿酌减。

疗效 统计100例,发热病人占98%,服本方药后退热快,出汗少,头痛减轻。

来源 广东韶关市人民医院

方药2

岗梅根、地胆头、山芝麻、救必应、山薄荷各1两半,金盏银盘5两,五指柑、夏枯草、狗肝菜、野菊花、甘草各1两。

用法 上药加水5000毫升,煎至1250毫升,成人每次内服15~30毫升,日3次,小儿酌减。

疗效 半年共治普感及重感4210例,观察3894例,有效80.4%。

来源 广东乐昌县人民医院

方药3

净棉子仁5斤,麻黄1.5斤,杏仁2斤。

用法 将棉子炒熟去壳炒香,杏仁去皮炒熟,同麻黄共研末,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次内服1丸,日服3次。干咳无痰,心脏病性哮喘者禁用。

疗效 治疗876例,其中感冒742例均治愈;慢性支气管哮喘125例,治痊愈53例,有40例治愈后受凉有复发,无效32例,总有效96.3%。

来源 湖北光化县人民医院

方药4

青蒿8g,金银花6g,马鞭草5g,野菊花、桑叶各3g;高烧不退加水灯草21g,枇杷花24g,犁口草(捣汁冲)15g。

用法 上药水煎浓剂,成人每次服一中碗,日服3次,连服3~5天。

疗效 流感期,预防服药23000多人次,均在3~4天内基本控制了暴发流行。治疗期服药860多人,一般2~3天内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最多服药5天。

来源 贵州铜仁县漾头区卫生院

方药5

葛根、赤芍、香附各10g,升麻、陈皮、川芎、白芷各6g,紫苏7g,麻黄、甘草各3g。春加荆芥;夏加藿香;秋加黄芩;冬加银花。

用法 日1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618例,1剂治愈159例,2剂治愈427例,4剂治愈32例,治愈率100%。

来源 陕西中医1987; (4):170 张振榆

方药6

满山香根500g,白前93g,蚤休62g。

用法 以上药研末,压成片,每片0.35克,成人每次内服8片,日3次,儿童酌减。

疗效 治疗522例,速效者208例,显效者172例,好转者100例,无效者42例,总有效92%。

来源 江西医药资料1972; (2)

方药7

柴胡20g,半夏12g,黄芩、党参各10g,甘草6g,大枣4枚,生姜3片。呕吐加竹茹10g;胸闷加瓜蒌15g;腹胀加枳壳10g;热重加金银花、连翘各20g。

用法 日1剂,若体温38℃以上,寒热往来明显,每日2剂煎早晚内服。

疗效 治疗400例,痊愈369例,好转29例,无效2例,总有效99.5%。

来源 河南柘城县人民医院 王念夫

方药8

防风15g,柴胡、羌活各12g,菊花、生石膏各30g,甘草10g。

用法 上药加水浸泡8个小时,浓煎至25000毫升,分装50瓶密封,高压消毒,成人每次内服125毫升,体温高,症状严重药量加倍,日2次,小儿酌减。

疗效 治疗393例,服药48小时内热退,头痛、咽痛、全身不适消失或基本消失为有效378例,无效15例,总有效96%。

来源 解放军一四五医院 王钦山、于瑞珍

方药9

感冒灵 桂枝、白芍、紫苏叶各10g,山豆根、桔梗、防风各12g,沙参、板蓝根、连翘各15g,甘草5g。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者减去板蓝根、连翘剂量加羌活10g,干姜6g;气血虚弱加黄芪12g,大枣4枚;咽喉疼痛加银花18g,黄芩10g;咳嗽、气喘、痰盛加杏仁、白前、浙贝各10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连服1~3天为1疗程。

疗效 治疗360例,服2天药症状消失296例,服药3天后症状基本消失57例,无效7例,总有效98%。

来源 陕西中医杂志1990; (6):270

方药10

大青叶、连翘各12g,牛蒡子、金银花各18g,贯众15g,荆芥、豆豉、桔梗、杏仁各9g,薄荷、苏叶、前胡各6g。

用法 日1剂,重者日2剂,煎分日3次温服。

疗效 治疗300例,其中普感180例,治愈155例;流感120例,治愈116例,平均治愈天数2天,治愈率96%。

来源 湖北中医杂志1983; (2):19 方冬莲

方药11

感冒散 藿香、连翘、菊花、板蓝根、白薇、地骨皮各9g,荆芥穗6g,青黛3g,生石膏、生地各12g。

用法 以上各药提取制成颗粒状散剂,重每包装8克,另加阿司匹林0.3克,每日1包,开水半杯1次,冲化分服,半岁以下分4~6次服,半岁~1岁4次服,8~10岁每日2包3次内服,10岁以上每次1包冲服,日3次。

疗效 治疗小儿流感300例,病程3~4的110例,服药24小时退烧占81%,证明效果显著。

来源 北京市儿童医院

方药12

流感方 柴胡、杏仁、葛根、茵陈各10g,荆芥、大青叶、射干各12g,连翘15g,银花20g,生石膏40g,甘草6g。

用法 将石膏先煎半小时加入余药煎水沸后改用文火煎20分钟,滤后再煎,两次药液兑合一块,服时用桂枝汤啜热粥法,服药前先服1小碗,药后盖被取汗,热仍不退前,日服药2剂,每2小时服药1次。

疗效 治疗210例,服药6~12小时退热88例,12~24小时退热90例,48~72小时退热23例,其中服药1~2剂退热178例,占89%。

来源 中医杂志1991; (1):25

方药13

一贴灵 麻黄、香薷各15g,板蓝根、蒲公英各10g,桔梗12g。

用法 研末,成人每用3.5克,小儿用1克药粉填入脐眼中,外贴胶布固定。

疗效 治疗200例,治痊愈196例,无效4例,治愈率98%。

来源 陕西中医1990; (6):271 张群才等

方药14

铁树根、时田菠根、臭桐根、忍冬藤、紫苏叶各9~15g,姜3~5片。高烧加竹叶聂根;咳嗽甚加叶下白。

用法 日1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180例,治疗1周恢复健康占93.3%。

来源 福建政和县人民医院

方药15

一枝黄花、白英各30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132例,疗效良好。

来源 浙江兰溪县中草药推广小组

方药16

苍耳草、狗仔花各600g,藤苦参、山芝麻、岗梅根各300g,两面针180g,蔗糖适量。

用法 上药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5克,每次服1~2包,日3次。

疗效 治疗130例,痊愈46例,显效33例,好转36例,无效15例。

来源 广西中医药1986; (1):17 甘绍虞等

方药17

大青叶、连翘各12g,贯众15g,牛蒡子、金银花各18g,荆芥、豆豉、桔梗、杏仁各9g,薄荷、苏叶、前胡各6g。

用法 日1剂,重症日2剂,煎日3次内服,平均2天治愈。

疗效 治疗120例,治愈116例,治愈率97%。

来源 武汉钢铁厂第一职工医院 方冬莲

方药18

金银花、大青叶、三叶鬼针草各15g,葛根9g,荆芥6g,甘草3g。

用法 日1剂,煎分2天内服。

疗效 治疗118例,痊愈94例,好转12例,无效12例。

来源 福建厦门市第二医院

方药19

岗梅根、水杨梅根、板蓝根(或大青叶)各30g。

用法 日1剂,煎日2次内服。

疗效 治疗106例,3天痊愈104例,治愈率98%。

来源 福建南靖县人民医院

方药20

荆芥3~6g,防风6~9g;发热加柴胡、薄荷(后下)。头痛加白芷、藁本;全身酸痛加桂枝、羌活;咽痛加银花、连翘;颈项痛加桂枝、葛根;鼻塞流涕加辛夷、苍耳子;咳嗽加桑白皮、陈皮;痰多加黄芩、桔梗;声音嘶哑加蝉衣、薄荷;喘息加麻黄、杏仁;便溏加大枣、神曲;若是婴幼儿常加钩藤、蝉蜕;老年人加黄芪、白术。

用法 日1剂,煎分2次内服,均内服2~3剂获效。

疗效 治疗100例,全部治愈。

来源 新中医杂志1987; (9):30

方药21

生藤9g,龙爪叶、白虎草各3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疗效 治疗100余例,疗效良好。

来源 云南思茅专区防治院

方药22

白矾30g。

用法 研末加面粉,醋调敷双足心涌泉穴,随时用醋保持湿润。

疗效 治疗100余例,敷药6小时开始降温,12~36小时体温正常,有效率100%。

来源 路振平等编《家用特效偏方秘方》2000:2

方药23

石膏(先煎)10~40g,薄荷、荆芥、甘草各5g,一枝黄花、金银花、连翘各10g,板蓝根、大青叶各12g。方中石膏用量,大便秘结,口干用30~40克;咽痛,咳嗽加桔梗、杏仁、牛蒡子;鼻塞流涕加辛夷花、苍耳子。

用法 日1剂,煎日分2次内服。

疗效 治疗87例,服2剂热降正常65例,3~4剂正常22例,总有效100%。

来源 浙江湖州市中医院 马基康、徐甦

方药24

柴胡30~50g, 升麻30~40g, 滑石 30g。 风寒型加荆米、防风、羌活、白芷;风热型加桑叶、菊花、连翘;壮热、烦渴、脉洪数加石膏、知母;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闷恶心加黄芩、半夏;咳嗽剧烈加前胡、杏仁、桑白皮、桔梗;恶风自汗、脉浮缓加白芍、桂枝、姜枣;咽喉疼痛加牛蒡子、山豆根、射干、蒲公英;呕吐加半夏、藿香、竹茹、代赭石;食滞加山楂、麦芽、神曲。

用法 日1剂,煎内服。连服1~4剂。

疗效 治疗80例,痊愈60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总有效100%。

来源 广西中医1982; (2):43 李珍杰

方药25

香薷、滑石各10g,连翘、板蓝根各12g,金银花15g,生石膏25g,薄荷6g,甘草3g。

用法 上药研粗末,装入速纸袋,每袋8克,用开水浸泡15~20分钟,2~3小时服药1次,昼夜频服,每日内服6~8次。

疗效 治疗61例,显效53例,有效8例,总有效100%。

来源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 (12):738

方药26

葛根9~13g,白芷、辛夷各9g,咳嗽加贝母9g。

用法 日1剂,煎服2~3剂可愈。

疗效 治疗62例,痊愈58例,无效4例,治愈率91%。

来源 武汉中医药杂志(二)风寒、风热感冒

方药1

葛根12~15g, 白芷、 浙贝、川贝各9~12g,辛夷9g,连翘15g,板蓝根30g;热重无汗加荆芥穗12g;体质虚弱加沙参18~24g;咳嗽严重加杏仁;湿重加白芷、车前草各12~15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连服2~6剂可愈。

疗效 治疗1000例,总有效99%。

方药2

①〔风寒型〕 苏叶、防风、荆芥、桔梗、炒杏仁各10g,黄芩、金银花各12g,板蓝根30g,橘红、连翘各9g,薄荷、甘草各5g。

②〔风热型〕 柴胡、葛根、连翘、桔梗、炒杏仁各10g,金银花、黄芩各12g,板蓝根、鲜芦根各30g,橘红9g,薄荷6g,甘草5g。

③〔暑湿型〕 苏梗、厚朴、陈皮各10g,茯苓、黄芩各12g,板蓝根30g,香薷、藿香、姜半夏、白芷各9g,甘草6g。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剂,煎日3次内服,小儿药量酌减。

疗效 治疗960例,服药2~4剂痊愈520例,服5~8剂痊愈280例,服9剂以上痊愈160例,治愈率100%。

来源 新疆中医药1986; (1):29 邵维国

方药3

柴胡3~9g,防风、甘草各3g,陈皮4.5g,芍药6g,生姜3~5片。

用法 上药制成冲剂,每次服12克,另用板蓝根冲剂每次15克冲服,日3次。

疗效 治疗904例,其中用柴胡等冲剂治疗666例,有效526例,总有效79%;用板蓝根冲剂治疗238例,有效130例,有效率55%,两方对比柴胡等冲剂治效率明显高于板蓝根冲剂。

来源 中医杂志1985; (12):13

方药4

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红肿痛,鼻塞涕浊,苔薄黄、脉滑数。宜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银花、连翘、豆豉、牛蒡子、薄荷、荆芥穗、桔梗、竹叶、芦根、甘草。或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芦根、甘草。若身热,汗出不解,心烦口渴欲饮,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香薷、白扁豆、厚朴及藿香、佩兰、薏米、六一散。若湿重,头胀如蒙,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濡滑,可用藿香正气散。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来源 编者祖传验方(编者筛选整理)

方药5

鸭跖草30g,连翘15g,金银花、板蓝根、桔梗、甘草各10g。

用法 日1剂,先用水泡2小时后以文火煮沸,日2次内服,连服2~8剂。

疗效 治疗843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来源 广西中医药1982; (3) 江苏江宁县刘有富

方药6

细叶香茶菜20g,鱼腥草16g。

用法 日1剂,煎分3次内服,或制成其他剂型服用。

疗效 治疗660例,服药1~2天痊愈413例,服药3天显效235例,服药3天以上体温下降或改用他药为无效12例,总有效98.2%。

来源 广西中药1984; (6):9 黄珍宝等

方药7

症状 感冒咳喘,咽痛,扁桃体肿大,全身骨节痛。

板蓝根、银柴胡、桔梗、黄芩、连翘、银花各12g,青蒿(后下)6g。全身骨节痛加葛根30g,桑枝20g,蔓荆子12g;恶寒不渴,苔白腻加草果仁;高烧不退加紫雪散1.5g,生石膏30g;上焦热盛,咳喘痰多加天葵10g,桑皮、天竺黄各12g,川贝3g;咽痛扁桃体肿大加马勃6g,山豆根10g;体虚加党参12g,桑寄生30g;伤津加西洋参(冲)6g,石斛、知母各12g;纳呆加山楂12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疗效 治疗506例,总有效97%。

方药8

症状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拘急,骨节痠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多稀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若头胀如裹,肢体痠重之风寒夹湿者,治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防风、藁本、甘草);风湿重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鼻塞严重加苍耳子。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来源 编者祖载经验方(编者筛选整理)

方药9

麻黄3g,桂枝、杏仁、丝瓜络、薏米各9g,泽泻6g,甘草2g,姜2片。若恶寒,头项、背痠痛用麻黄2g,桂枝、杏仁各6g,葛根15g,甘草3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来源 编者祖载经验方(编者筛选整理)

方药10

症状 本组治疗男性168例,女性132例,年龄10~60岁,病程1~10天,其中头重身困87例,头昏眩晕184例,动则汗出69例,恶心欲吐,喉肿痛159例,肺纹增粗87例,不思食127例,大便结103例。

柴胡、桂枝、麻黄各10g,黄苓、法夏、草果仁各12g,白芍、羌活、薄荷、白芷、板蓝根各15g,防风9g,甘草7g。咳嗽痰多加杏仁、桑叶;头重身困加佩兰、苍术;眩晕甚加钩藤、菊花;鼻塞严重加苍耳子;动则汗出加白术、黄芪;大便干结加大黄(后下);恶心呕吐加藿香;咽喉肿痛加牛蒡子、桔梗;纳呆加焦三仙;高热加石膏、银花、连翘。

用法 日1剂,煎日分3次内服。

疗效 治疗300例,治愈218例,好转68例,无效14例,总有效95%。

方药11

金果榄碎块。

用法 水煎提取,过滤、浓缩、干燥,每克相当中药20g干品,每粒胶囊填装药粉0.3g,每次口服4粒,儿童酌减,日3次。

疗效 治疗270例,总有效95%。

来源 韩燕等编《验方秘方大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方药12

症状 本验治疗男性167例,女性101例,1~15岁50例,16~45岁 218例, 体温38℃~39.5℃,扁桃体肿大87例,咳嗽痰稠71例,均发热、头痛、尿黄。

银花10~30g,黄芩、山豆根、桔梗各10~15g,荆芥6~10g,生甘草3~6g。高热加板蓝根10~45g, 生石膏18~90g, 芦根 10~45g; 鼻塞流涕明显加辛夷、苍耳子各6~10g;湿重加藿香10~12g,薏米20~60g;咳嗽甚加杏仁、前胡各10g;午后或晚间发热加青蒿10~30g;阴虚服沙参麦冬汤。

用法 日1剂,煎内服,连服2~6剂。

疗效 治疗268例,治愈261例,无效7例,治愈率97.4%。

来源 广西柳州地区医院中医科 泮志宁

方药13

薄荷、黄芩、紫苏各9g,生石膏18g,板蓝根15g,芦根、白芍、玄参、连翘、橘红各12g。平素体质虚寒酌加党参、白芷;咳重加瓜蒌;咽痛加山豆根。

用法 日1剂,小儿药量减,煎内服,服后盖被休息取微汗。

疗效 治疗202例,多数服2剂热退症消,少数服3~4剂获愈,治愈率100%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1979; (1)

方药14

石膏120g,麻黄、桂枝各3g。

用法 上药研末,水煎分多次内服,最好2~3小时服1次。

疗效 治疗200例,服药36小时后退热181例,治愈率91%。

来源 新中医1980; (6)

方药15

生石膏30~60g,银花10~30g,薄荷、蝉蜕各5~10g。

用法 日1剂,煎2次内服,病重日2剂,分4次温服,1~2天退热。

疗效 治疗179例,显效152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96%。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1988; (7):298

方药16

水牛角片(先煎)60g,生石膏(先煎)50g,板蓝根、银花各30g,连翘、贯众、柴胡、黄芩、丹皮各15g,甘草12g。头痛加菊花;头晕加钩藤;呕吐加竹茹;烦渴加天花粉;尿赤加车前草;鼻衄、牙出血加白茅根、血余炭;便尿血加地榆;子宫出血加紫草;咽痛加薄荷。

用法 日1剂,煎日分早、中、晚内服,病重日2剂。

疗效 治疗156例,痊愈134例,好转18例,有效4例,总有效100%。

方药17

岗梅根、鱼腥草各31g,水翁花、大青叶、连翘、银花各15g,倒扣草、野菊花。咽喉红肿,咳嗽痰黄加桑白皮、玄参;流感加贯众;小儿高热加蝉蜕、钩藤。

用法 日1剂,煎早晚各服1次。

疗效 治疗150例,治愈126例,有效24例,总有效100%。

来源 新中医1981; (11):26 刘瑞霖

方药18

柴胡30g,生石膏120g,葛根15g,羌活、荆芥各10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疗效 治疗132例,速效74例,显效40例,无效3例,总有效98%。

来源 江苏中医研究所 张成启

方药19

芙蓉叶10份,厚朴1份。

用法 上药水泡过药面煮1小时滤液,再加水煎半小时过滤,二次药液合并浓缩至500毫升,装瓶密封,高温消毒,成人每次服50毫升,儿童减量,日4次,连服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 治疗122例,服药6~72小时全部退热,总有效93%。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1979; (1)

方药20

灯笼草、三桠苦、岗梅根各31g,甘草9g。

用法 日1~2剂,煎日3次内服,3天为1个疗程。

疗效 治疗100例,治愈79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93%。

来源 新中医1978; (3)

方药21

柴胡、黄芩各10~12g,蒲公英15g,板蓝根15~20g,银花12g,清半夏、连翘、杏仁、桔梗、枳壳各10g,甘草6g,生姜3片。全身痠痛,属风寒者加桂枝6~8g;风热者加秦艽、川断各10g;夹湿者加藿香10g;咳甚者加前胡10g,炙紫菀12g;气虚者加党参10g。

用法 日1剂,煎分2次内服。

疗效 治疗100例,总有效率97%。

来源 韩燕等编《验方秘方大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方药22

板蓝根、蒲公英各60g,黄芩、柴胡、羌活各20g,甘草10g。

用法 上药制成冲剂,每次口服50毫升,日服3~4次。

疗效 治疗100例,显效50例,有效38例,无效12例。

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 (10):7 陈汝兴等

方药23

双花、大青叶、板蓝根各5g。

用法 用电热杯加水放入药加热沸时,令患者口腔对准杯口,以湿毛巾围绕头面部,让药热气蒸熏口鼻腔,交替吸吮每次半小时,日2~3次。

疗效 治疗100例,全部有效,均1~5次后痊愈,治愈率100%。

来源 同上方

方药24

紫苏、荆芥各1500g,大青叶、鸭跖草、四季青各3000g。

用法 上药加水2500克,浓煎成每毫升内含生药4克合剂,每次内服50毫升,日服3~4次,病重热甚者可加次服。

疗效 治疗100例,显效4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总有效92%。

来源 广西中医药1987; (1):5

方药25

香薷10g,银花、连翘各15g,青蒿12g,板蓝根30g。偏寒加豆豉;偏热加野菊花、薄荷;汗多去香薷,热甚加鸭跖草;咳重加杏仁、佛耳草;挟暑湿加藿香、佩兰、厚朴、六一散;吐痰加法夏、胆南星。

用法 日1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96例,平均2天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来源 江苏苏州市 毛文彬

方药26

银花、板蓝根各12~15g,连翘6~10g,柴胡、黄芩各7~12g, 羌活4~9g。 咳嗽加杏仁 5~9g, 桔梗5~7g,川贝5~8g;口干欲饮,心烦者合白虎汤;咽喉肿痛加牛蒡子6~12g,玄参8~15g;恶心呕吐加法夏5~9g;大便秘结加大黄4~9g。

用法 日1剂,煎早晚内服。

疗效 治疗84例,多数服1~2剂汗出热退愈,总有效100%。

来源 江西中医药1986; (2):31

方药27

海芋(痕芋头)、羊蹄草(一点红)各8斤。

用法 上药煮沸6小时,浓缩1500毫升滤后加入橙皮糖、姜糖各250毫升,杏仁水50毫升即成。成人每次30毫升,儿童每次10毫升,日服3次。

疗效 治疗81例,治1~2天退热19例,3~5天退热56例,无效6例,总有效92%。

来源 新中医杂志1976; (4)

方药28

柴胡 30~50g, 升麻 30~40g, 滑石 30g。

用法 日1剂,煎早晚内服,小儿药量酌减,连服1~4剂。

疗效 治疗80例,痊愈60例,显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90%。

来源 广西中医药杂志1982; (2):43

方药29

五根汤 板蓝根、山豆根、白茅根、葛根、芦根各10g,红花、大黄各4g。舌苔厚腻加藿香、佩兰各6g。

用法 上药先用冷水泡半小时,再煎2次混合分早晚饭后内服,连服3剂。

疗效 治疗80例,愈68例,好转12例,总有效100%。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叶枫(三)体虚感冒

方药1

①〔年老虚感〕 黄芪90g,炒白术、防风各30g。研末,每次内服5克,连服2个月为1疗程。

②〔虚感自汗〕 因常感冒,多服清热发汗药,至全身无力,痠痛,气短心悸,睡眼不佳,动则汗淋,虽然值寒冬,自汗仍津津,又服阿司匹林、止痛片更是汗出不休。以肌肉痠痛,感寒自汗治之获效。桂枝、白芍、生姜各9g,甘草6g,大枣4只。煎服2剂,汗大减,诸症除。

③〔气血虚反复感冒三年〕 气血两虚,反复感冒3年,有低热乏力,动则汗出,口苦头昏,心烦胁胀,叹息失眠,舌淡脉细。以阳气虚治之。党参、龙骨、牡蛎各30g,半夏、桂枝、黄芩、白芍、柴胡各10g,大枣15枚,炙甘草6g,生姜3片。日1剂,煎日3次内服,连服9剂可愈。

疗效 以上治疗上百例,效果较理想。

来源 编者祖载经验方(编者筛选整理)

方药2

①〔虚感寒热〕 虚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痠痛,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咳嗽,喉痒。人参、苏叶、前胡、枳壳、生姜各10g,法夏、茯苓、葛根各15g,甘草3g,大枣4枚。

②〔房劳虚寒〕 出差疲倦或经受雨淋,洗冷水澡后行房感风寒,身沉腰痠,畏寒发热,头痛无汗,口苦胸闷,面红唇干,舌红苔黄,脉浮呕吐。生石膏、葛根各15g,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麻黄各6g。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剂煎内服。

来源 民间验方(编者收集整理)

方药3

①〔肝郁气滞〕 每生气后即感冒而长治不愈,头晕痛,肢体骨节痠痛,鼻塞流涕,喷嚏不断或稍咳嗽,胸胁胀闷,舌苔薄白,脉沉微弦,多方求治无效。治宜调肝理气宣肺。

党参、苏叶、陈皮、枳壳、前胡、法夏、甘草、茯苓各12g,葛根16g,木香6g。日1剂,煎服3剂愈。

②〔肝胆气郁〕 女,43岁,每春秋频发感冒,轻则每5~6天发1次,重则3天发1次,已有七、八年,常头晕,口苦口干,心烦纳呆,苔薄白,脉弦缓。

柴胡、法夏、黄芩、党参、炙甘草、桂枝、白芍各10g,大枣7只,生姜3片。坚持春秋每月服3剂。

③〔肝郁血虚〕 女,39岁,月经期前1~2天即感冒,头身骨节痠痛,鼻塞流涕,咳嗽打喷嚏连连不断,月经停后2天症即消失,已有近十年。近年加重,眼痒流泪,胸闷心烦,手心热,苔薄白,脉弦细。系肝郁化火,卫气不固易感冒。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甘草各10g,干姜3g,生姜3片。每经前服4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

④〔血虚感冒〕 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心悸头晕头痛,唇淡,指甲苍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或结代。治宜养血解表。

葱白七味饮 葱白头、葛根、豆豉、麦门冬、生地、生姜、白芍。恶寒加黄芪、防风、荆芥;热重加银花、连翘;血虚络阻加桂枝、红花、丹参。日1剂煎内服。

⑤〔阴虚感冒〕 发热微寒,无汗或寐中盗汗,手足心热,头痛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解表。

加减藏蕤汤 玉竹、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甘草、大枣。

⑥〔气阴虚感冒〕 男,30岁,每到夏季即常感冒,已有4~5年,头晕乏力,喷嚏,流涕,眼痒不断,舌苔白,脉虚弦。用补中益气汤百余剂无显效。系肝阳受阻,应补气养阴,升阳解表。

清暑益气汤 党参、麦冬、五味子、青皮、陈皮、神曲、黄柏、苍术、白术、升麻、泽泻各10g,黄芪、葛根各15g, 甘草6g, 大枣5枚,生姜3片。每到夏季服3~6剂,连用三年的夏季周期。

⑦〔阴虚感冒〕 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有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恶寒更甚,头、骨节疫痛,面苍白,四肢冰冷,舌肥胖,脉沉细无力。治宜温阳解表。

桂枝、白芍、甘草、制附子、生姜、大枣。日1剂,煎内服。

⑧〔老年阳虚恶寒感冒〕 男,73岁,感冒恶寒怕冷3天,体温38℃,口干渴四肢冰冷、浮肿,心烦躁不安,舌紫苔淡白腻,脉沉不浮。系阳虚,外寒内热,水津不布。

茯苓四逆汤加味 茯苓、党参各15g,干姜3g,制附片、白芍、葛根、知母、黄柏各10g,炙甘草、桂枝各5g。日1剂,煎日3次内服。

来源 各地名老中医经验方(编者收集汇编)

方药4

①〔气虚自汗〕 发热形寒,气短倦怠,头晕,咳嗽自汗。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橘红、桔梗、枳壳、木香、陈皮、甘草、姜枣。或用黄芪、白术、防风。

②〔脾气虚反复感冒〕 男,71岁,反复感冒头剧痛,全身骨节痛,无汗,四肢冷乏力,体胖,面色苍白,苔白,脉浮。

川芎、防风各15g,桂枝12g,苏叶9g,煎服。消化不良可加神曲15g,山楂24g,炒谷芽30g,淫羊霍20g。

③〔肺气虚常感冒〕 常年感冒,冬剧夏秋轻。长打丙球蛋白才能控制。

炙黄芪30g,炒白术、淫羊藿各15g,防风、五味子各6g,黄精30g。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剂煎内服。

来源 编者祖载经验方(编者筛选整理)二 寒 热(一)高热

高热是常见危重症之一,体温上升时出现畏寒、战栗、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体温可在几分钟,几小时,几日内达到高峰,这时辛热与散热达到暂时平衡,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出汗,呼吸及心率加快等,并有眼结膜充血,口唇疱疹,头痛,甚则意识障碍。

高热中医亦称“发热”,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外感发热主要是由六淫之邪侵袭卫分,初起恶寒发热,邪在表;继则邪毒入里,或热伤津液,或热结便闭,甚则由气传营,邪入心包,神昏谵语,病情日趋严重;内伤发热多见于体虚及慢性病者,时亦兼有外感,彼此夹杂,病变复杂。治疗有解表法,清热、利湿、解毒、化痰、凉血、通利、定惊、开窍等。

方药1

①〔风热型〕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各18g,苦桔梗、薄荷(后下)各12g,淡竹叶、荆芥穗、淡豆豉各10g,生甘草6g。

②〔风寒型〕荆防败毒散加减: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10g,甘草6g。

③〔暑湿型〕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2g,金银花、连翘、鲜扁豆花各18g,厚朴10g。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剂,煎内服。若夹湿重加苍术、厚朴、法夏各10g;热重加生石膏20~30g,知母12g,黄芩15g;腑实者加生大黄(后下)、厚朴各6g,枳实10g;夹气滞者加枳壳10g,桔梗12g,陈皮6g。12岁以下药量酌减半。

疗效 治疗2945例,痊愈2157例,好转765例,无效23例,总有效99.2%。

来源 新中医2006; (9):75 广东省中医院 熊莉华、覃小兰、李晓庆

方药2

细叶香茶菜20g,鱼腥草16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疗效 治疗660例,治愈413例,显效235例,无效12例,总有效98.2%。

来源 广西中医药杂志1984; (6)

方药3

米教授认为伏暑证高热,病在气分阳明经证,随着机体强烈反应,导致气血两燔的机理,故选用气血两治,以大清气热,养阴和胃止血之白虎汤与增液汤,通便、清血、凉血。

鲜白茅根140g,银花、连翘17.5~35g,生石膏28~70g,知母14~28g,玄参、生地各35g,麦冬28g,糯米17.5g,甘草10.5g。舌质红,热甚烦躁不安加焦栀子14g,黄芩10.5g,丹皮、白芍各17.5g。

用法 上药用大火煮沸后转用慢火煎半小时,日3次内服,一般1~2剂热退,若热结肠胃,腹胀痛,大便二三日未去,或谵语者加生大黄、芒硝各10.5g,服至通便为度,若舌苔黄厚,腹胀痛不减,谵语,烦躁不安,应配紫雪丹,酌配生大黄、芒硝、枳实各15g,厚朴14g病重可日服2剂。

疗效 治疗657例,均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来源 陕西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米伯让教授经验方

方药4

①〔风寒发热〕 荆芥6~12g,防风、杏仁各9~12g, 柴胡 6~9g。 挟湿加苍术、 羌活各 9~12g;寒甚加麻黄、桂枝各9~12g。

②〔伤暑发热〕 银花、连翘、六一散(包) 各 9~12g, 香薷 6~9g, 扁豆花 3~6g; 挟湿加藿香、佩兰各6~9g,川朴3~6g;热盛加黄连1.5~5g, 青蒿、黄芩各9~12g。

③〔风热发热〕 银花、连翘、牛蒡子、青蒿各9~12g, 板蓝根12~15g, 薄荷3~5g。 咳嗽痰黄加黄芩9~12g,鱼腥草12~30g;热盛加石膏30g。

④〔邪在少阳发热〕 柴胡6~9g,黄芩、半夏、青蒿各9~12g,甘草3~5g。

⑤〔邪在半表半里发热〕 青蒿、黄芩、半夏、槟榔各9~12g,川朴、草果各3~6g。热甚加连翘、知母;湿浊轻者去槟榔、草果加藿香、佩兰各3~6g;全方疏利透达,治疗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

⑥〔肺热发热〕 麻黄3~6g,杏仁、黄芩各9~12g,石膏30g,鱼腥草、三桠苦各15~30g,甘草1.5~5g。热毒内蕴,咳嗽不甚者去麻黄、杏仁加银花、连翘各9~12g,蒲公英12~15g,败酱草15g,黄连1.5~5g;大便结加生大黄。全方清热宣肺。

⑦〔胃热发热〕 石膏30~60g,知母、天花粉各 9~12g, 芦根15~30g, 甘草3~5g。 热毒炽盛加板蓝根15g或大青叶、紫花地丁各9~12g。全方清热生津。

⑧〔腑实发热〕 大黄(后下)、枳实、连翘、黄芩各9~12g;阴伤加生地、玄参各9~12g。全方通腑泻热。

⑨〔胆热发热〕 柴胡3~9g,黄芩、白芍、大黄、半夏、郁金、枳实各9~12g,木香3~6g。便秘加玄明粉(冲)9~15g;黄疸加茵陈、鸡内金各9~12g,金钱草15~30g;全方清热利胆。

⑩〔肠热发热〕 黄芩、白芍、野麻草各9~12g, 马齿苋 15~30g, 黄连 1.5~3g, 木香 3~6g。兼表证加柴胡3~6g,葛根9~12g;热毒炽盛加一见喜、白头翁各9~12g。全方清热化湿。

⑪〔膀胱湿热发热〕 篇蓄、瞿麦、车前子、 茯苓、 黄芩、 海金沙各9~12g, 柴胡3~,6g,排尿困难加木通、石韦、冬葵子各9~12g;热毒炽盛加银花、连翘各9~12g,蒲公英15~30g。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剂,煎日3次内服。

疗效 治疗600例,退热最短0.5小时,最长36小时,治疗总有效96%。

来源 福建漳州市中医院 戴舜珍

方药5

本方主治四季外感,扁桃体炎、脑膜炎、原因不明引起高热寒战及外科术后感染热、妇科热入血室、体虚久热,伴口鼻气热、头痛、骨节痛等。

白薇、青蒿各3g,银柴胡、银花、连翘、黄芩、桔梗各10g。头痛、全身骨节痛,无汗加蔓荆子10g,桑枝、葛根各25g;舌苔白腻加草果6g;寒战甚加草果、槟榔各12g,高热数日不退,无汗加紫雪丹1.5g,生石膏6g,葛根25g;扁桃体炎加蝴蝶草25g,天葵10g,桑白皮、竹黄精各12g或川贝(冲)3g,马勃6g;上焦热甚,咳嗽气促,痰黄稠,苔黄加布渣叶12g;苔黄垢加川朴、神曲各10g;体虚加党参12g,桑寄生25g;体虚久热阴津不足加石斛12g,西洋参6g,知母10g,桑寄生25g;麻疹透不出加升麻、蝉蜕各3g,葛根12g;体虚加黄芪12g;痰湿咳嗽加茯苓12g,法夏、厚朴各9g,白芥子6g;呕吐加竹茹12g,生姜9g;口渴加天花粉;大便干结加冬瓜仁18g,枳壳10g;腮腺炎加板蓝根10g,蒲公英、夏枯草各15g。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疗效 治疗500例,疗效尚满意。

来源 广州市二医(1957年) 梁天然

方药6

石膏30g,知母、黄芩、银花、菊花、葛根、桑叶、豆卷各9~12g,香薷6~9g,六一散(包)12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1~2剂即痊愈。

疗效 治疗450例,服药12小时获愈187例,24小时内获愈320例,72小时内获愈430例,总治愈率96%。

来源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蒋见复

方药7

症状 本组治疗男性252例,女性197例,年龄6个月~85岁,均外感恶寒发热,体温37.5℃~40.5℃,咳嗽,口渴、头及全身骨节疼痛。

青天葵、青蒿、银花、芦根、僵蚕、蜈蚣各15g,板蓝根25g,甘草6g。咽痛加桔梗、薄荷;咳嗽咯黄痰加前胡、鱼腥草;项强加葛根;鼻塞流涕加辛夷花、苍耳子;汗多去青蒿,便溏去芦根。

用法 日1剂,煎日3次内服。

疗效 治疗449例,治愈及基本愈401例,无效48例。

来源 广东青海市西樵医院 陈家柏

方药8

①〔风热乳蛾型〕 体温39℃~40℃,咽喉肿痛,双侧扁桃体肿大,充血或可见脓性分泌物,便秘尿黄。治以清热通腑解毒,药用:藿香6g(后下),连翘、射干、救必应各8g,大黄7g(酒洗后下),黄芩5g,甘草4g,青黛3g。

用法 煎服完1剂,隔4小时后再煎第2剂,每隔4小时服30ml。如扁桃体出现脓性分泌物者,可用锡类散吹喉,毒清热退。服药后大便溏烂,或热退后,可去大黄,继续服用上锡类散吹喉,有助于炎症的彻底消退。

疗效 治疗302例,痊愈(服药6剂内恢复正常者)270例,无效(服药6剂仍有发热者)32例。

②〔湿热伤食型〕 多于恣进生冷燥热之品后出现。症见发热,口臭,嗳腐,大便溏烂,尿黄,舌质红,苔黄腻。治以消滞清热为主。用自拟“消滞清热汤”加减。药用:藿香、银花炭各8g,鸡蛋花、炒麦芽各6g,布渣、炒山楂各5g,厚朴4g。

用法 煎服法同上。热退后仍用此方加减调理2天,使之脾胃功能恢复。

疗效 治疗32例,痊愈(服药6剂内体温恢复正常)28例,无效4例;

③〔阴虚发热型〕 症见发热,盗汗,口干渴,烦躁吵闹,舌质红苔黄而花剥,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为主,用自拟“芳润清热汤”。药用:佩兰(后下)、芦根各8g,地骨皮12g,青黛3g,知母、青蒿各6g,白薇、沙参各5g。

用法 煎服法同上,热退后仍用此方调理2~3天心巩固疗效。

疗效 治疗20例,痊愈(服药6剂恢复正常)17例,无效3例。

来源 广西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潘文昭

方药9

症状 本组治疗男性167例,女性101例,年龄1~45岁,均外感高热微恶风寒,头胀痛,咳嗽,痰黏黄,扁桃体肿痛,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治宜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银黄山桔汤 银花10~30g,黄芩、山豆根各10~15g, 荆芥 6~10g, 生甘草 3~6g; 桔梗 15g,高热加板蓝根30g,生石膏60g;咳嗽痰黄加前胡、杏仁各10g;扁桃体肿大加射干10g,岗梅根30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连服2~6剂为1个疗程。

疗效 治疗268例,治愈261例,无效7例,总治愈率97.4%。

来源 广西中医杂志

方药10

症状 感受出血热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急性传染病,表现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伤,少尿、多尿等。

①〔发热期〕 治宜清热解毒,养阴凉血。生石膏50g,大青叶、生地各25g,丹参15g,茜草、黄芩、知母、栀子、丹皮、紫草、连翘、黄柏、银花、甘草各5g。

②〔低血压期〕 治用生脉散(人参或沙参9g,麦冬15g,五味子5g)加制附子。

③〔少尿期〕 治宜逐瘀通下,用桃仁承气汤(桃仁、红花、泽兰、丹参、赤芍各15g,大黄、芒硝各10g,番泻叶、川芎各5g)。

④〔多尿期〕 治宜救阴滋肾,自拟减尿汤(茯苓、枸杞子、女贞子、麦冬、丹参、益智仁、泽泻各15g, 黄芪25g)。

⑤〔恢复期〕 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丸。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剂,煎早晚分服。

疗效 治疗248例,治愈236例,亡12例,治愈率95%。

来源 安图县一医 高忠跃

方药11

麻黄、香薷各15g,板蓝根、蒲公英各10g,桔梗 12g。

用法 上药研末,每用3.5克,儿童减,填入脐眼,外用胶布固定勿漏气,贴至温降全身舒适,诸症轻,再用1剂巩固。

疗效 治疗200例,治愈196例,无效4例,治愈率98%。

来源 陕西中医杂志 张群才等

方药12

板蓝根、蒲公英各20g,银花、连翘、桔梗、杏仁各12g,陈皮、甘草各6g,前胡9g,茯苓15g。口苦口干加天花粉10g,黄芩9g;咳嗽痰黄加川贝母9g;纳呆加山楂、炒麦芽各20g;呕吐加竹茹10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189例,治愈129例,好转56例,无效4例,总有效98%。

方药13

虎杖、肿节风、败酱草、鱼腥草。

用法 上药按1∶15浓度制成100毫升或400毫升输液,静脉注射用。

疗效 治疗158例(其中肺炎111例),除11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93%(此方系民间治毒蛇咬伤药,名“蛇总管”,可治多种热毒证,尤治肺感染效果好)。

来源 四川重庆中医研究所 郑新

方药14

柴胡15g,葛根、石膏各30g,金银花12g,羌活、白芍、黄芩、白芷、防风、大青叶各10g,苏叶、半夏各6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158例,服药3小时退热38例,24小时退热108例,48小时退热12例,总有效100%。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周宜强

方药15

大青叶12g,黄芩、银花、豆豉、连翘、荆芥各10g,薄荷、桔梗各6g。口渴欲饮加石膏、知母;烦躁加钩藤、僵蚕;大便秘结加大黄;尿短赤加碧玉散。

用法 日1剂,体温40℃以上日2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86例,服2剂热退45例,4~6剂热退33例,无效8例,总有效91%。

来源 福建福鼎市医院 陈捷东

方药16

柴胡、葛根、黄芩、连翘、麻黄、杏仁、石膏、鱼腥草、甘草、大枣。

用法 上药研末制成口服冲剂,每包15克,体温38℃以上成人每次口服2包,日3次。

疗效 治疗64例,痊愈6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98.4%。

来源 陕西中医1990; (8):364

方药17

板蓝根、 生石膏各30g,金银花21g,连翘18g,柴胡15g,黄芩、半夏各10g,蝉蜕、薄荷、生甘草各6g;头痛加菊花12g;咽痛加玄参21g,山豆根、马勃各12g;腮肿加龙胆草、大青叶各10g;咳嗽加枣仁、桑白皮各10g;汗出口渴加太子参15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

疗效 治疗60例,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91%。

来源 山西临汾地区医院 傅云江

方药18

①〔元气虚高热四年〕 男,16岁,4年多,每隔3~5天高热40℃以上,最高42℃,初用青链霉素可短期控制,久发与季节无关,常哭吵,食减,口渴饮水不多,体瘦,肌肤时烘热,时冻冷,大便溏夹杂渣,尿清长,指纹淡红而隐约,舌淡无苔舌边齿痕明显,查血偏高,未见阳性。曾多次超高温不退而告病危,系元气耗损,气虚外达高烧。

黄芪15g,党参、五味子各10g,茯苓、白术、炙甘草、麦冬各6g,制首乌9g,当归8g,肉桂2g,浮小麦12g,萸肉30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元气、气阴已复,加防风6g,坚持两天1剂,连服1个月愈。

②〔气虚气郁发热四年〕 发烧4年,常感冒,发烧,头痛重,汗出恶风,浑身酸楚鼻塞,每5~7天即发热1次,胸闷,胁肋不适,寐差食不香,面晦黯,多治无效。系卫阳拂郁发热兼气虚血瘀,宜开郁升阳,益气活血。

黄芪20g,丹参、钩藤(后下)各30g,郁金、赤芍各150g,羌活、防风、柴胡、厚朴花、制香附、甘草各10g。

用法 日1剂,煎服9剂愈,确被称当代佳方。

③〔湿热气郁低热一年〕 女36岁患前症伴头痛目涩,眩晕如坐船,两肋引脘痛,食少嗳气倒饱,身倦懒言,心悸汗出,腹胀乏力,大便溏,消化不良,尿频,苔褐黑黏厚后红舌,脉沉细缓。

党参6g,炒山药12g,茯苓、炒白芍、石斛、天花粉、荷叶、白术各9g,甘草3g,炒神曲5g。

用法 日1剂,煎服8剂有好转,仍有头晕目涩,全身麻,汗出。系脾胃气血虚,治宜补气养血。生黄芪、党参、生白术、茯苓、炒白芍、生地、石斛、炒麦芽、谷芽各9g,当归6g,山楂炭5g。煎服8剂,一切平安。

来源 各地名老中医经验方(编者收集汇编)

方药19

症状 此方为八十岁以上气虚老人所设,高热39℃~41℃,半月甚至有的几年,或有脾胃气虚的小儿高热。这类大都元气不足,阴火有余上乘阳位引起发热。对这类病人既不能解表发散,也不能清热解毒,更不能滋阴降火。是因发散则耗气伤津,清热则抑阳伤正;滋阴则滋腻碍脾。只能甘温除大热,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元气恢复,阴火敛降,则热自除。

黄芪、白术各20g,党参、柴胡各15g,当归、陈皮各10g,升麻5g加地骨皮15g,青蒿9g, 知母 6g。

用法 日1剂,小儿减,煎内服5剂热退去地骨皮、青蒿、知母,再服一周巩固。

来源 民间验方(编者收集整理)

方药20

病例 女,59岁,起病恶寒发热,头昏痛,全身关节酸痛,呕吐泄泻,患有肺结核,空洞型肺结核,感冒,急慢性肠炎,糖尿病,败血症,中毒性心肌炎,高血脂,右侧渗出性胸膜炎,右桡骨骨折等。用青霉素、雷米封、优降糖治疗无效,反加重,体温39℃以上,全身乏力,头昏烦躁不安,用先锋泌素静滴均无效,江西省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请中医会诊:舌淡红少苔,舌前稍干红,口干不饮,全身酸痛,头昏少气,神疲肢倦胃脘痞硬,按之微痛,不食不肌,恶心,大便溏,脉滑数重按无力,为气虚发热。

黄芪、生谷芽、生麦芽各60g,党参、银花各30g,升麻、柴胡、鸡内金各15g,白术、西洋参、生甘草各10g。

用法 日1剂,煎服热退至37.7℃,口不干,大便成形,胸憋减守上方去内金、谷麦芽、银花加法夏、砂仁、白蔻仁、厚朴、桔梗各10g,茯苓、枳实、陈皮各15g,生姜5片,冰片(3次冲)2g。煎服3剂舌前干红已润,惟脘痞硬,不思食不知饥,觉气短,说话喝水吃力。守上方去柴胡、升麻加鸡内金、山楂各15g,生麦芽30g,六曲10g。另用白参、西洋参煎代茶服,连服14剂痊愈,用香砂六君子汤18剂,一切正常。

来源 全国著名医学家万友生教授医案

方药21

①〔发红疹,高热40多天〕 女,6岁,全身散发红色小丘疹,四肢皮肤干燥。高温晨轻暮重,呈弛张型,体温39℃~41℃已40多天。热前寒战,肌肤红疹,头痛咳嗽,关节痛,全身不适,烦躁不安,舌边质红,苔薄腻,脉细数。查右下肺絮状阴影,腹软无压痛,诊为变应性亚败血症。用抗生素、激素、消炎痛、柴葛汤,体温一度下降,歇几天以升高,中医诊为邪热内犯,留伏营阴。

青蒿(后下)20g,炙鳖甲(先煎)、马鞭草各15g,生地、秦艽、炒麦芽10g,蝉蜕、知母各8g, 陈皮、 丹皮各5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连服6剂身热、红疹、关节痛已除,为防复发又服4剂愈。

②〔胃出血,伏热不散〕 女,68岁,胃病20多年,近3天上腹痛加重,解黑便约250毫升,四肢发凉,胸闷心慌,大便隐血试验(+++),体温39.6℃~40.1℃,面萎黄,口干唇燥,周身燥热,心烦不眠,口渴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药之无效,治宜滋阴凉血,清热透邪。

青蒿(后下)、太子参各25g,炙鳖甲(先煎)、生地各15g,知母、玄参各10g,天花粉、炒麦芽各12g,甘草5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后汗渐出,体温渐降,能食1碗稀饭,能安睡,服3剂体温正常,惟头昏乏力,腹不适,舌红脉细,遂以益气健中,养阳止血善后。

来源 江苏江都市医院 杨春荣

方药22

病例 妇产后40多天,反复高热39℃半个多月,盖被戴帽,眼眶黑色,面红如妆或左或右,口唇干燥,白睛无黄染,反只知寒冷,口干喜温饮,肠鸣辘辘,晨起口苦,纳少二便通,口不臭,舌苔黑粗,扪之滑润不滞手,舌淡边有齿痕;脉虚数,扪肌肤灼手,腹软。多用氨基比林、激素及补钾输液,只解一时,复又发热,苔粗黑,口唇干燥。诊为阳气虚,阴火内烧。

炙黄芪20g,党参、炒山药、制附子(先煎)各10g,当归、升麻各6g,北柴胡、炙麻黄各5g,陈皮4g,细辛3g,炙甘草9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2剂,热退神爽,唯疲乏身困,面苍白,用补中益气丸、附子理中丸、附桂八味丸加减调理康复。

来源 民间经验方(编者收集整理)

方药23

病例 男,41岁,头痛微咳,胃脘胀,口干不欲饮,全身乏力,每天上午体温38.5℃左右,晚上达39℃~39.8℃时汗出而热不退,大便干尿黄少,舌稍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脉搏96次/分钟,未查出原因,用青、链霉素、安乃近、百尔定治疗几十天无效。宜清化湿热。

甘露消毒丹加味 连翘、茵陈、射干、贝母、黄芩各10g,薄荷、木通、菖蒲、枳壳各9g, 薏米 30g。

用法 日1剂,煎内服2剂热退,唯乏力,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