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5:53:2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 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5

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5试读:

前言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系列蓝皮书之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防治现状蓝皮书》、《中国心力衰竭防治现状蓝皮书》、《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以及 《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面世了,从此,我国主要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科学数据将以蓝皮书的形式定期向社会发布,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对我国各层面的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信息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2015年起,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的指导下,在中国医师协会的组织协调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等心血管领域的多学会共同参与,组织了近百位相应领域的专家用时近一年,通过文献筛选、资料汇总、研讨论证和集体写作完成了四册的首期出版发行。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系列蓝皮书将定期公布疾病防治的科学数据,每单数年份编写或修订,每双数年份出版和发布。2016年这四册蓝皮书首先推出,未来还会增加其他心血管疾病蓝皮书分册,也希望广大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专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及各企业单位积极参与,使蓝皮书能更加全面地体现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状,以此来满足各方面对此类科学数据的需求。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系列蓝皮书面世之际,我们衷心感谢各级领导、各学会组织的支持,感谢各位专家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相信,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系列蓝皮书将为我国慢病防治事业,建设健康中国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系列蓝皮书编辑委员会2016年3月24日ABBREVIATION 缩略语高血压防控现状、问题和建议要点

1.在我国,虽然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放缓,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善,高血压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仍需国家高度重视。

2.受地域及遗传的影响,高钠摄入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是我国高血压所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建立我国简易盐摄入量的评估方法将有利于针对性限盐措施的实施和有效的血压控制。检出高血压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出治疗策略有利于脑卒中的预防。青少年超重、肥胖是我国高血压发病前移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学校设定营养配餐(适盐、适脂、适糖)标准,增加适合青少年活动量的运动。

3.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指南在指导高血压规范化诊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高血压防治及规范化血压管理的需要出发,针对高血压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高血压的防治等问题,由高血压相关的专业学术机构牵头组织专家撰写与高血压相关的指南、共识和专家建议约30多部,这些指南、共识和专家建议在指导医生规范化诊治高血压、提高血压达标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近些年中国在高血压领域开展了一些大型的RCT研究(FEVER、CSPPT、CHIEF、CHINOM、ESH-CHL-SHOT及CSPPT2等),这些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临床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领域已走入规范化临床研究时代。近年,国际和国内重要杂志不断刊出有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但相关研究的结论参差不齐。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结合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大型调查及长时随访监测,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权威性、可比性的数据,为国家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高血压的三级防控体系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初步建立,并初见成效。以政府为主导、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的网络数据化管理体系在血压管理及血压控制方面提供了新的模式。但是,各级医疗机构的高血压防控职责还不够明确,双向转诊还不够通畅,分级管理路径还不够清晰,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高血压分级管理措施的实施有望改善这一现象。

6.我国难治性高血压、特殊类型高血压以及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比例偏高,这些患者血压控制率较低。因此,建立规范化的管理路径进行合理评估、鉴别以及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我国现有比较成熟的高血压专业学科的经验和实践,尤其医疗机构中高血压科室的血压管理相对规范,血压的控制率明显提高。因此,在等级医院(三级)建立高血压专业科室有利于血压的规范化管理和血压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指导基层医院的血压管理。建立全国性及区域性优秀高血压中心有助于指导高血压专业学科有序地、规范地管理血压,对提高血压控制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7.改善血压控制率的关键是诊室血压的规范测量,但血压测量在心血管内科及高血压相关科室(内分泌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及老年科等)均未受到重视,测量率严重不足,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制定评价高血压及与相关学科门诊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测量(频)率的规定,并可通过网络系统检查及评估血压水平及控制状态。希望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通过认证的医疗级电子血压表(计)并开展规范的动态血压监测,积极促进家庭自测血压的实施,建立校正电子血压计的多点机构,将有助于血压的管理和达标。

8.提高血压控制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进行规范化的医生教育,提高医生合理治疗患者的能力。建议:考核和培训并行并重,研究和临床实践并行并重;不同医疗机构(基层社区或者等级医院)应有不同的要求;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提高知识汲取的效率。

9.高血压防控的主力在基层。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承担着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学会的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防控任务,但给予的任务过多、压力过大。目前,基层医务人员的力量和设备配备严重不足,需要补充;全科医师的专业知识培训需要加强。

10.功能社区(大学、医院、机关和厂矿以及企业公司)在高血压防控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广泛动员社会团体参与高血压防控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工会和妇联的力量,在建立机会性筛查血压场所和条件的同时,动员工会组织和妇联组织将职工查体和血压管理纳入单位日常工作管理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

第一篇 高血压综合形势评估第一章 高血压流行现状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国心血管病总死亡率已从2004年的240.03/10万增加到2012年的271.80/10万[1-2][2-4]。现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的危险因[4]素中,高血压已从1990年的第四位跃升为第一位,而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高血压的控制状况虽有所好转,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的防治刻不容缓。第一节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变化趋势一、高血压现状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5]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6]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其中男性(20.2%)高于女性(18.0%),大约[7]有1.53亿人患有高血压。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1]为25.2%。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城市乡村、性别和年龄上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32.6%),其次是东北地区(31.8%),最低的是西南地区(20.1%)[8]。从城乡分布来看,黑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中城市的高血压患病[9]率高于农村(31.3%>29.7%);北京地区18~79岁人群中城市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35.6%>34.9%),但是近几年城乡之间的差异[10]在逐渐缩小。从性别和年龄来看,2012年河南省15~74岁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4.9%,其中男性(26.6%)高于女性(23.5%),总体上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55岁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11]性,而>55岁女性的患病率反超男性。2010年我国南方地区17 437名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2.59%,其中男性(23.36%)高于女性(21.77%),总体上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18~49岁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而>50岁女性的患病率反超男性;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比18~44[12]岁人群增加了8.53倍。二、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在过去的50年里,我国分别于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和2002年进行了4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5岁及[6]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依次为5.1%、7.7%、13.6%和17.6%,见图1-1-1。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的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从1991年的14.5%增加到2009年的21.4%,绝对增长值为[13]6.9%。1991—2011年以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为基础的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同样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从23.4%增加到28.6%,其中[14]男性和老年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最为明显。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25.2%。图1-1-1 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整体上,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时间趋势来看,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综上所述,男性、老年人群和农村地区是我国高血压防控的重点。第二节 我国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高血压家族史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国内学者研究显示,吸[12]烟、饮酒、糖尿病、血脂异常均加大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近些年也开展了有关其他危险因素如空气质量(雾霾)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

1.钠钾摄入量与高血压

钠盐的摄入量与人群的血压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的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2008年上海市35~91岁19 519名社区人群调查显示,每日盐摄入量不足12g者,高血压患病率为44.11%,高于[15]12g者高血压患病率为54.54%,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0.43%。2011年山东省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中,将1948名成年人的24小时尿钠水平由低到高分成5等份组,结果显示:盐摄入量最高组的居民发生高[16]血压的风险比最低组增加30%。大规模国际性研究——国际食盐与高血压研究(INTERSALT)包含了来自全世界32个不同国家的52个人群(n=10079),我国的北京、南宁、天津三地共600人参与了本项研究;研究发现人群24小时尿钠的中位数每增加100mmol/d,收[17]缩压中位数增加5~7mmHg,舒张压中位数增加2~4mmHg。而另一项四国合作研究——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的结果显示,反映钠钾摄入情况的指标即24小时尿钠钾比在我国人群达[18]到了6,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2~3,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肥胖流行程度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情况下,我国人群的血压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2.超重、肥胖

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体重正常者10年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为36.3%,超重及肥胖者10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5.3%和[19]69.2%。2011—2012年济南1870名研究对象的资料显示,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是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最[20]大。

3.饮酒

开滦研究中观察了32 389名未患高血压的成年人,经过4年的随访,日饮酒量(计算每日酒精摄入量)为0、1~24g、25~49g、50~99g、100~149g和≥150g者,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25.03%、28.82%、30.10%、37.07%、40.14%和42.49%。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上升。2008年苏州市的研究显示[22],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具体见图1-1-2。图1-1-2 2008年苏州市每周饮酒量不同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4.家族史

具有高血压家族史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增加。2008年上海市35~91岁19 519名社区人群调查显示,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的高血压[15]患病率为51.3%,而没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9.0%。

5.空气质量(雾霾)与高血压

除了上述较为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空气质量(雾霾)对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东北地区24 845名成人平均随访3年发现,PM增加19μg/m,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1.12[95%可信区间10(CI)1.08~1.16];SO增加20μg/m,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21.11(95%CI 1.04~1.18);O增加22μg/m,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31.13(95%CI 1.06~1.20)。结果提示空气中PM、SO、O浓度增1023[23]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也增加。有关PM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数2.5据目前尚不清晰。第三节 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一、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治疗控制率和控制率

总体来看,我国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但已有改善的趋势。2002年全国高血压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治疗控制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24.7%、[6]25.0%和6.1%。2009—2010年13省18岁以上50 171名参与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治疗控制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2.6%、[24]34.1%、27.4%和9.3%。全国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也发现,不同人[10,12,25-28]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存在明显差异, 见表1-1-1。表1-1-1 不同地区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变化趋势

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研究)分别于1991—2009年对九省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13]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情况见图1-1-3。图1-1-3 1991—2009年我国九省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另一项年龄在35~59岁的成人资料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从1992—1994年的32.4%、22.6%和2.8%增[29]加到2004—2005年的48.4%、38.5%和9.5%。三、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的认知与实践之间的问题

欧洲高血压学会(ESH)上公布的高血压态度认知和需求研究[30](HAPPEN),是在中国三级医院中开展高血压态度认知和需求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医生告诉患者高血压诊断的数值以及应当控制血压的目标值,但是只有67%的患者知道自己的血压目标值,提示医生高估了患者对血压目标值的知晓率;同时,医生认为他们接诊的患者中70%的患者血压能够达标,但实际上,根据2周的血压测量结果,知晓血压目标值的患者中,仅31%的患者血压达标。说明在高血压的日常管理中医生高估了患者的目标血压知晓率及血压控制率。

现状及问题:1.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患病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但上升速度变缓。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仍为高盐、超重、肥胖及过度饮酒。3.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仍呈北高、南低的趋势。4.医生与患者之间在目标血压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的认知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差异。

建议:1.完善和加强高血压的筛查力度,增加机会性筛查及公共场所筛查的场所,提高高血压在人群中的知晓率,这是高血压防治工作的首要基础。2.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群,采取多种形式宣讲高血压的危害和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饮食(特别是高盐)以及肥胖对高血压的影响等,提高群众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知。3.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各地区还要定期对辖区的人员进行血压测量,动态掌握高血压患病情况。要推动综合检测模式,针对高发区域和易患人群有计划地定期进行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测。第二章 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第一节 高血压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高血压是有其遗传背景的,高血压患者一级亲属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倍,高血压的家族聚集性提示血压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的遗传学机制复杂,是由多个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使血压的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

我国人群双生子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可解释群体中血压变异的[31]30%~46%。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连锁及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发现了至少150个原发性高血压以及血压变异相关的易感基因,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内皮素、利钠肽、激[32-36]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离子通道等。

2009—2011年,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协作,也独立鉴定了6个血压相关的易感基因或区域。2015年发表的中国人群大规模的、多阶段的高血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在1.1万例个体中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又在7万例样本中进行重复验证,识别了19个与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发生相关的易感基因。其中新发现4个遗传易感区域或基因(CACNA1D、CYP21A2、HLA-B和MED13L),并在SLC4A7区域发现中国人群特异的易感位点rs820430;且证实了14个[37]既往国外报道的遗传易感位点与中国人群血压和高血压相关。对这19个遗传变异位点进行危险计分,发现随着遗传危险计分的增-67-69加,收缩压(P=4.73×10)和舒张压(P=2.03×10)水平显著

[37]增加。在中国及欧美人群中均发现GUCY1A3基因变异与血压相关。GUCY1A3基因编码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是NO-cGMP通路中的关键酶,sGC激活剂治疗肺动脉高压等心肺疾病已经进行临床试验。GWAS研究为sGC激活剂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影响血压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饮食中钠、钾的摄入,而不同个体对于膳食钠盐、钾盐摄入量改变的血压反应性不同,分别称为血压盐敏感性和钾敏感性。研究显示,血压对钠、钾的盐敏感性也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盐敏感性研究遗传流行病学协作网络研究(GenSalt)利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进行膳食低盐(氯化钠)、高盐和高盐补钾干预实验,选择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内皮素、离子通道等通路的30多个基因进行遗传机制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关联基因,如: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盐皮质激素受体、内皮素1[38-39]等与血压盐敏感和/或钾敏感关联。此外,GenSalt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发现了PRMT6、CDCA7、PIBF1、ARL4C、IRAK1BP1、SALL1、TRPM8和FBXL13等8个新的血压盐敏感、钾敏感易感基因或区域,为研究膳食钠、钾调节血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结合7.5年的随访观察显示,随着个体携带遗传风险计分增加,发生高血压的风险也增加。按照遗传风险计分将随访人群分为4组,与最低一[40]组相比,其他三组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增加1.24、1.55和1.92倍。我国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见表1-2-1。表1-2-1 我国高血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续表第二节 城市社区的高血压现状一、不同城市社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

在全国高血压调查的基础上,全国各个城市也陆续开展了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具体内容见表1-2-2。表1-2-2 不同地区城市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二、城市社区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我国城市高血压患病率从1991年的16.4%增加到2009年的[13]20.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内容见图1-2-1。图1-2-1 1991—2009年中国城市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情况第三节 农村的高血压现状一、不同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

2005—2013年期间,有多项研究对农村地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最高可达51.1%,具体见表1-2-3。表1-2-3 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高血压患病和防治情况二、农村人口高血压患病率影响因素

一项包括3 735 534例18岁及以上农村人口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24.46%>22.17%),且患病率的高低具[45]有区域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25.76%>19.30)。三、农村地区的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

我国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从2004—2006年的18.94%增长到[45]2010—2013年的26.68%,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具体见图1-2-2。图1-2-2 2004—2013年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总体来看,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与城市之间的患病率差距逐渐缩小。此外,农村地区医疗基础差、健康意识低,因此对于农村地区的高血压问题应予以更多重视。第四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血压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因其遗传结构、居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经济文化或宗教信仰等不同,其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53]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藏族、满族、蒙古族是高血压较高发的民族,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4.7%、20.5%、17.6%,均高于汉族人群(16.2%),而回族、苗族、壮族、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分别为16.0%、7.7%、11.8%、12.4%。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对15 892例30岁以上新疆少数民族高血压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新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和汉族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是55%、52%、[54]42%、40%。986例40~89岁的广西少数民族抽样调查发现,白裤[55]瑶族和汉族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1.9%和28.9%。2133例50岁以上云南白族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白族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6]42.1%。进一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地区同一民族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也呈现较大的差异。两地资料显示,藏族在西藏和甘肃的高血[57-58]压发病率分别为51.2%和24.6%(表1-2-4)。表1-2-4 我国少数民族高血压患病率

由于不同民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防治的模式和办法,为积极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做出努力。

现状及问题:1.高血压受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遗传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易化环境因素的作用,使其作用放大。GenSalt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盐相关的8个基因。GWAS研究新发现4个遗传易感区域或基因,且证实了14个既往国外报道的遗传易感位点与中国人群血压和高血压相关。这些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对我国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高血压患病率在城乡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高血压的患病率目前仍呈北高南低趋势,农村的患病率可高达51%以上,且上升速度较快,目前已出现城乡差别缩小的趋势。

建议:1.在有条件的地区,针对有需要的高血压人群进行遗传特征检查,基于现有的科学水平明确遗传特征,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2.农村地区医疗基础差,健康意识稍低,对于农村地区的高血压问题应予以更多重视。可以在政府的参与下,建立城市大医院与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常态合作帮扶体系,充分利用、释放医疗资源,提高农村高血压的诊疗和防治水平。3.由于不同民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防治的模式和办法,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第三章 高血压的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

高血压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而且持续性的医疗费用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第一节 高血压的疾病负担

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中国部分的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其中男性115.4万例,女性88.9万例。中国人群因高血压造成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高达3794万人年,其中男性为2332.6万人年,女性为1461.4万人年;早逝损失寿命年为236.5万人年,伤残损[4]失寿命年为3557万人年,合计占总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2%。一项2015年发表的系统综述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高血压导致10.667伤残调整寿命年的损失/10万人口,其中78.3%是由于生命存活中的失[59]能,21.7%是过早死亡。第二节 高血压的经济负担

高血压经济负担泛指整个社会因为高血压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可以分为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

直接经济负担指患者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所支付的直接医疗费用,例如挂号费、医药费、病床费、诊疗费、手术费等和直接非医疗费用,例如陪护费、营养费、交通费等。从社会角度来讲,直接经济负担不仅包括患者自己支付的费用(out of pocket),而且包括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通常使用货币形式计算直接经济负担。中国患者经常自己到药店购买药品,对高血压进行自我治疗,购买药品的费用也应该包括在直接经济负担内。间接经济负担指由于高血压造成患者患病休息和死亡的健康损失。高血压造成的健康损失可以使用人力资源模型进行估算,包括患者由于高血压患病和死亡造成的劳动报酬损失,也可以使用货币形式计算间接经济负担。因为高血压而产生的劳动报酬损失只是健康损失的一部分,所以通常来讲是一种狭义的间接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还应该包括无形经济负担,即不能用劳动报酬来体现的经济损失。以高血压为例,患者因为高血压而造成的生活质量的损失,例如头晕、头痛、恶心等身体不适和因为高血压而不能进行的正常社会活动等,既可以包括在间接经济负担中,也可以单独列出作为无形经济负担。因为生活质量损失与患者的支付能力(ability to pay)显著相关,所以非常难以准确测量,而且实际测量中患者自报的无形经济负担有可能包括因为高血压而产生的劳动报酬损失,所以无形经济负担在实际研究中非常难以测量,已经发表的文献也很少涉及,本蓝皮书中的高血压经济负担只包括直接经济负担和狭义间接经济负担,并没有计算无形经济负担。因为最新的全国人口数、高血压患病率、价格指数等统计指标均为2013年,本蓝皮书中所有经济负担均以2013年价格计算,将从发表文献中获得的经济负担数值利用消费者价格指数贴现到2013年价格,计算2013年高血压经济负担。由于并没有以全国范围样本研究中国高血压疾病经济负担的发表文献,本蓝皮书中高血压经济负担以最新的省级样本为依据,通过进行省级和全国数据的比较计算全国调整系数,最后得出全国高血压经济负担。

我国对高血压疾病负担和疾病经济负担也有所研究。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根据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原卫生部常规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等数据测算出的高血压经济负担的数据显示,2003年高血压的总经济负担为622.51亿元,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排第三位。原发性高血压的直接经济负担为383.85亿元,间接经济负担为[60]238.66亿元,分别占比为61.7%和38.3%。201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目前还没有公开发布,也没有用其计算的高血压疾病经济负担文章发表。

高血压直接医疗费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门诊治疗费用、住院治疗费用和药店购药费用。最新发表文献显示,2011年山东省每位高血压患者平均门诊费用为364元,住院费用为135元,药店购药费用[61]为226元,合计725元。从2011年到2013年,全国消费者价格指数[62]增长5%,以2013年价格计算的山东省高血压每位患者的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761元。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最新山东省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991.65元,全国平均卫生总费用为2076.67[63]元,全国调整系数为1.04,调整后的全国平均高血压直接医疗费用为791元。2013年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全国有2.66亿高血压[64]患者,全国高血压直接医疗费用为平均每位患者直接经济负担乘以全国高血压患者数得出2104亿元。已发表文献显示高血压治疗过[65]程中每位患者平均家属误工3.53天,中国2013年有2.66亿高血压[64][62]患者,2013年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2元,高血压治疗过程家属误工陪护而造成的劳动报酬损失为1521亿元。已发表文献显示2006年平均每位高血压患者就医交通费为52.12元,营养费为31.47元[65]。从2006年到2013年,全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26%,以2013年计算的高血压每位患者的人均交通费和营养费分别为65.67元和39.65元。2013年全国2.66亿高血压患者,总交通费和总营养费分别为175亿元和105亿元。2013年家属陪护误工费、就医交通费和营养费合计的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801亿元。直接经济负担总共为3905亿元,其中门诊费用占直接经济负担27%,住院费用占10%,药店购药费用占17%,直接非医疗费用占46%。

高血压间接经济负担包括两个部分:①高血压患者因为患病而产生的劳动报酬损失;②高血压患者因为死亡而产生的劳动报酬损失。因为高血压患病而产生的劳动报酬损失=高血压患者平均年误工天数×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中国高血压患者总数。已发表文献显示中国[65]高血压患者平均误工4.42天,201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1 [62]908元,以一年12个月每月工作21.4天计算,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64]为162元,2013年中国有2.66亿高血压患者,因为高血压患病而产生的劳动报酬损失为1905亿元。因为死亡而产生劳动报酬损失可以由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乘以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获得。已发表文献显示高血压造成的经过年龄调整的潜在寿[66][62]命损失年为每1000人1.4年,2013年中国人口为13.61亿人,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1 908元,因为死亡而造成的高血压间接经济负担为799亿元。将以上两个部分加总就可以获得2013年中国高血压间接经济负担为2704亿元,其中因为患病造成的劳动报酬损失占间接经济负担的70%,因为死亡造成的劳动报酬损失占30%。

将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总合可以获得2013年中国高血压总体经济负担为6609亿元,平均每位高血压患者为2485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占总经济负担的31.85%。2013年中国卫生总[63]费用为31 869亿元,高血压直接医疗费用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6.61%。依据2013年的价格计算中国高血压经济负担和各项经济负担明细,其中包括人均患者经济负担和全国患者汇总经济负担,见表1-3-1。表1-3-1 测算的全国高血压疾病经济负担第三节 高血压防治的卫生经济学效应

2015年发表的研究中采用中国心血管疾病政策模型(CVD Policy-Model China)进行计算机模拟对高血压防治的卫生经济学进[67]行估测,在这项研究中预测了2015—2025年我国35~84岁成年人进行降压治疗对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并依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评估了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成本,以及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表示的健康获益是同时从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两方面评估医疗卫生措施对健康效益的综合指标,(QALY表示健康生活1年)。

分析显示,按照现有基础,如果CVD患者都能够接受降压治疗,每年将减少CVD事件11.1万例(卒中减少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2.1万例),健康获益每年增加8万QALYs;如果CVD患者和尚无CVD病史的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SBP/DBP≥160/100mmHg)都能够进行降压治疗,每年将减少CVD事件67.7万例(卒中减少58.3万例,心肌梗死减少9.4万例),健康获益每年增加93万QALYs;如果CVD患者和尚无CVD病史的所有1、2级高血压患者都进行降压治疗,每年将减少CVD事件80.3万例(卒中减少6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11.3万例),健康获益每年增加118万QALYs,见图1-3-1。图1-3-1 在不同人群中开展降压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策略1:CVD患者和尚无CVD病史的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都能够进行降压治疗;策略2:CVD患者和尚无CVD病史的所有1级、2级高血压患者都进行降压治疗。MI:心肌梗死;stroke:脑卒中

进一步分析显示:策略1:从单纯CVD患者接受降压治疗,扩大到无CVD病史的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也能够接受降压治疗,总体医疗成本虽然增加,但平均每增加一个QALY(相当于人均健康生命延长1年)的医疗成本投入约3.2万元人民币,低于201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估计的3.84万元,说明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价,保障CVD患者和尚无CVD病史的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都能够进行降压治疗,使较低的治疗成本带来了较大的健康获益,是具有良好成本效益的卫生政策。策略2:若降压治疗再扩大到所有1、2级高血压患者,平均每增加一个QALY的医疗成本投入约4.7万元,该策略目前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经济与医疗卫生发达地区实施也具有良好成本效益。

该研究提示,使用中国基本药物目录推荐的降压药物,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患者管理,具有明显的防治心血管病成本效益与健康获益,应加大对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筛查和预防的投入力度,采用各项措施稳定药物价格、提高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步增加对2级和1级高血压患者的基本医疗保障。

现状及问题:1.2010年中国高血压的疾病负担为: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中国人群因高血压造成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高达3794万人年,早逝损失寿命年为236.5万人年,伤残损失寿命年为3557万人年,合计占总伤残调整寿命年的12%。其中78.3%是由于生命存活中的失能,21.7%是过早死亡。2.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高血压直接医疗费用占中国卫生总费用的6.61%,已达2104亿元,人均直接医疗费用791元,其中门诊费用占医疗费用的50%,住院费用占19%,药店购药费用占31%。3.现有研究显示:CVD患者都能够接受降压治疗,每年将减少CVD事件11.1万例(卒中减少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2.1万例),健康获益每年增加8万QALYs。对1级、2级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不论是否存在CVD)每年将减少CVD事件80.3万例(卒中减少69.0万例,心肌梗死减少11.3万例),健康获益每年增加118万QALYs。4.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卫生经济学的数据仅来源于中国心血管疾病政策模型,还缺乏中国不同高血压防治方案所能产生的实际卫生经济学效益,也没有比较不同药品间的经济学差异。

建议:1.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更加重视对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不论是否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均应早期及持续治疗。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应进行高血压防治方案以及不同降压药物间的经济学差异的分析,以确定国家基本药物中推荐的低成本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防治的效果。4.应加大对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筛查和预防的投入力度,并采用各项措施稳定药物价格、提高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逐步增加对2级和1级高血压患者的基本医疗保障。第四章 特殊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

特殊人群高血压包括女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血糖、血脂异常等)、肾上腺性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肾血管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等。因人群分布的特殊性,其血压增高的机制与普通人群不同;在诊断、治疗、防控方面应采取特殊的方法。同时,因人群分布的特殊性,流行特征也各不相同。第一节 女性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在高血压人群中,女性因为特殊的体质、心理以及遗传特点,其血压的变化不同于男性;研究表明妊娠、高盐饮食、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6小时或>9小时)、种族遗传、避孕药物等与女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女性高血压的主要类型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绝经期高血压、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性高血压、避孕药物相关性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高血压。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是妊娠期特有的常见的一类疾病,分为:慢性高血压、妊娠期高[68]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子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不同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不尽相同,具体患病率见表1-4-1。表1-4-1 不同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因此在围生保健工作中,建议对妊娠期高血压高风险孕妇进行健康宣教,加强孕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妊娠期高血压,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因其是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妇幼保健的热点。

2.围绝经期高血压

是指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血压。其病因主要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孕激素水平增高及更年期精神、神经失调有关。我国不同地区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患病率的结果见表1-4-2。表1-4-2 不同地区围绝经期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

绝经对女性常见慢性病患病有明显影响,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围绝经期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比全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很多,因此对于该人群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性高血压

是指合并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高血压。目前为止,未见有关经前期综合征高血压患病率的报告,

4.避孕药物相关性高血压

口服避孕药物所导致的高血压。有研究对3400例使用国产避孕药3~25年及同期10 684例应用宫内节育器的健康育龄妇女血压变化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长期服药者有4.26%患高血压,是[78]使用宫内节育器妇女的4.88倍。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密切随访血压的变化情况。

5.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高血压

是指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高血压。其流行特征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节 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

我国各地区、不同民族的儿童高血压现况调查发现,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差异较大,具体见表1-4-3。表1-4-3 不同地区和人群特征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

另外,近些年我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从1991年的7.1%持续上升到[85-86]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见图1-4-1。图1-4-1 1991—2009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肥胖、超重是儿童高血压患病的主要风险。2012年我国6城市儿童血压调查显示,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9.1%、17.4%和7.8%;腹型肥胖和非腹型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87]分别为27.9%和8.4%。

儿童高血压若不加以干预,一方面以血压轨迹的形式延续发展成为成人后的高血压患者,增加成年后心血管疾病的提早发病风险。北京儿童血压队列(BBS)及陕西汉中儿童血压队列经过25余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血压偏高儿童成年后罹患高血压及心血管重构(左心室肥厚、cf-PWV增高、cIMT增加)的风险(RR)是血压正常儿童的[88-89]1.5~6.88倍。另一方面,即便血压轻度升高,也可造成儿童心脏、脑、血管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带来沉重的疾病与社会负担。儿童高血压多为轻中度升高,其伴随的靶器官损害也多为可逆性改变。因此,从儿童期开始预防高血压是遏制高血压上升趋势的治本之策。第三节 老年高血压

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特点呈现收缩压逐渐升高且舒张压下降或平缓,因此以脉压增大为主要特征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特别是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与中青年相比,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迄今为止,我国尚缺乏面向全国老年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报告的数据,我国大陆地区总人口数量为13.68亿人,其中≥60岁人口为2.12亿人(15.5%),≥65岁人口为1.38亿人(10.1%)[90]。近些年关于老年人口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高血压人群的患病率高于50%,另外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防控形势非常严峻,见表1-4-4。由此推测,我国≥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超过1亿人。表1-4-4 我国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注:该研究为系统评价,选用数据为2010年的老年高血压数据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对1991—2009年中国9省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变化趋势进行调查,发现≥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从1991年的43.9%上升为2009年的53.0%,见图[13]1-4-2。图1-4-2 1991—2009年中国9省城乡居民老年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第四节 难治性高血压

我国目前难治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中国2001—2002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48个城市进行的中国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CHINA)中,对5万多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最佳治疗(HOT)方案的短期(10周)临床观察,并分析难治性高血压人群的特点,发现难治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1.9%,男性多见,年龄较小,体质指数较高,病程长,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普通高血压[92]患者高,3级高血压更多见。但是,HOT-CHINA研究本身是临床疗效观察性研究,并非以难治性高血压筛查为目的。在全国多中心的高血压患者调查发现:使用3种以上药物且含利尿剂而血压未达标的占6.2%。中国难治性高血压患病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五节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我国肥胖和超重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

[87,93-97]增高,具体见表1-4-5。表1-4-5 我国肥胖和超重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注:研究数据为10年累积高血压患病率

相关研究提示应将超重、肥胖预防控制纳入并作为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要注意儿童人群的超重和肥胖的控制,遏止肥胖和高血压不断发展的趋势。第六节 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高血压

我国的高血压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具有普遍性。在一项由7个研究中心参与的对456例1、2级高血压患者的Hcy检测,发现原发性高血压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达75.2%,其中男[97]性91.3%,女性63.1%。

与之类似,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The 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CSPPT)纳入20 702例无卒中或心脏病发作病史的中国高血压成年患者,结果显示,80.3%的高血压患者合并[98]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这类患者称之为H型高血压。

研究显示:高血压伴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患者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一项对深圳南山区60个社区的548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同型半胱氨酸增加5μmol/L引发卒中的HR为1.15(1.09~1.21),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15(1.08~1.21)和[99]1.19(1.04~1.35)。另一项研究中,回顾分析17 682例年龄>60岁的住院高血压患者资料,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是CVD的独立危险因[100]素(HR=2.534)。第七节 高血压合并血脂、血糖异常

我国5206例门诊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显示,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101]常、血脂异常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7.8%、61.5%和56.0%。第3次中国慢性病监测调查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 981例60岁以上居民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人群高血[91]压的患病率高达74.3%,糖尿病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77.3%(表1-4-6)。对辽宁省农村6412例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显示,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和低HDL-C血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02]16.9%、17.8%和8.8%。表1-4-6 我国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

目前,我国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病在国内呈井喷之势,但是,对其预防并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第八节 继发性高血压一、肾上腺性高血压

肾上腺疾病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腺瘤等肾上腺疾病。

国内多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详见表1-4-7。表1-4-7 我国肾上腺性高血压占继发性高血压的比例∗#注:该研究选用患者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该研究在内分泌科进行,其他研究是高血压专科或所有科室的患者数据

近年来,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和诊疗技术的提高,国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等肾上腺性高血压的检出率不断提高。高血压专科的建立提高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率和诊断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对1999年至2008年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病因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继发性高血压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由1999年的2.9%升高到2008年的5.3%;嗜铬细胞瘤所占比例由1999年的1.2%增长到2002年的1.8%,随后逐年降低,[108]2008年为0.2%;库欣综合征的比例则稳定在0.1%~0.3%之间。

由于肾上腺疾病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因,对其提高重视程度及诊治水平仍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