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懂得一点取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8:16:50

点击下载

作者:东篱子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要懂得一点取舍

人生要懂得一点取舍试读:

前言

悠悠数十年,生命恰如一次旅行,我们背负的东西越少,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衡量一下怎样做才能简而易行地到达你的目的地。但是,请记住,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

人生是一种相依相得的平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得失中度过的,我们的不如意和不顺心其实都与在得失之间的心理调适做得不够相关。遗憾的是,这世间有很多人往往不能参透个中因果,他们过分执著于心中那个小小的“我”,因而患得患失,难以冲破自我设置的桎梏,于是,他们的人生一直为俗务所羁绊,始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

其实,人生本该是很惬意,只要你懂得一点取舍!

所谓取舍,就是善于在得与失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取是本事,舍是学问。取舍有规则,取舍有技巧,取舍里面有门道。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今天的放弃,正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因此,我们只要真正把握了取与舍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成功的门环。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取与舍相生相克,得失之间的取舍不可能两全。如果你做了一个错误的取舍,那么,失败将与我们常伴。而懂得其中奥妙的人,则会把握好取舍的分寸和火候,从而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人生最大的选择就是拿得起,放得下,要懂得一点取舍。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得轻松而幸福。

把那些不必要的、羁绊我们的东西统统舍去——丢掉内心中那些无谓的虚荣与浮躁,还原真我本色,平静中你自会对人生有一番新的谛视;驱散令人迷失的浮华气息,平凡中你自会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万事万物均在“舍”与“得”之中,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让自己真正地轻松起来,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统一。

人生要懂得一点取舍。学会取舍,你的人生同样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古往今来,得大成而永载史册者莫不深谙此道。第一章取大义舍小我:人性在取舍间升华

人生在世,最难舍弃的就是这个“我”字,过分执着于“我”,便是人性升华的最大障碍。谁若是能舍,那么他就真的能够大得。即,唯有大舍才能大得,在你舍下自我、做到寻常人不敢大舍之举的刹那,你就会悟到生命的本质,从此获得心灵的大自由、大解放,生活的大乐趣。真正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就是放下自我,全身心地去爱这世间的一切。佛主释迦牟尼的前身是施毕王,他为人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

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施毕王的慈悲与佛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施毕王的臂弯,老鹰从天而降,疾飞猛追过来。施毕王向老鹰表明了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于是抱怨道:“您度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施毕王回答:“我曾发下誓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出来,我也一定满足你的愿望。”老鹰毫不客气,直接说:“新杀的热肉!”施毕王深思:“这就难办了,我不杀生,又如何取得新杀热肉呢?想我这身躯壳,老病死之后,转瞬间便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施毕王唤人取来割刀,自己割下大腿上的肉送给老鹰。不料,老鹰竟然得寸进尺:“我要的肉要与鸽子的重量相等,您可别在斤两上蒙骗我啊!”施毕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将鸽子放于天平一端,在另一端添加从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鸽子的重量突然急剧增长,施毕王身上的肉相对变轻。待到他几乎将全身的肉割完,还是没有小鸽子重。

施毕王决心舍尽全身之肉,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他奋力挣扎着要爬上天平。他血肉模糊、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都心生不忍。于是说道:“大王,您这又是何苦呢?鸽子还给我就是了。”施毕王坚持悲愿之心,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动得大地震颤、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施毕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怦然一跪,世界动容

当个人荣辱与民族大义同时摆在你的面前,要你在二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你想过自己会怎么做吗?1970年12月7日,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以“伙伴”身份访问波兰,他此行的目的是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个被德国以闪电战击溃的国家。据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共计死亡600余万人,其中包括300万犹太裔波兰人,当时的波兰与德国可谓仇深似海。

勃兰特在12月7日当天,首先代表德国做了一件他前任所拒绝做的事情——与波兰签订《德波协定》,承认奥德河—尼斯河为德波国界,战后首次承认了波兰的领土完整。

随后,他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虔诚地为当年起义的遇难者献上花圈,在拨正花圈上的挽联后,勃兰特默默地后退几步,突然双膝一屈,跪倒在了纪念碑前。

这一跪并不是计划之中的做作之举,据勃兰特事后表示,他之所以跪倒在纪念碑前,是因为语言已经失去了表现力。

这一跪在德国国内引发了强烈反响,许多人因此而指责他。

这一跪对数百万的波兰遇难者表达了无与伦比的尊重,勃兰特承担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上的责任,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这一跪,勃兰特用自己的谦卑、寻求和解的至诚,将一个崭新的、自由民族和平的德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德波和解掀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40年后的同一天,2010年12月7日,当现任德国总统武尔夫再度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纪念碑前敬献花圈时,他表示了对勃兰特的无比尊敬。他称赞,这历史性的一跪是最伟大的和解姿态。

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屈己为国?勃兰特以他的全部人格,用他的惊世举动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亘古的美“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那是一位奇女子,她的美冠绝古今。

西汉南郡与三峡毗邻,三峡江水滔滔,激流涌动,日夜咆哮不息,三峡两岸壁如刀切,怪石嶙峋,鬼斧神工,俨然是人间一个大险处。然而,就在这险境之侧,竟也有“翠竹青柳笼春色,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境,那就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一个美女辈出的地方。

昭君出身良家女,即非“医、巫、商、工”等“低贱人”,自幼在茂林修竹、山间水色之中,在父母爱怜之下成长,无须为家计而忧,遂得以保养容颜,又精通曲艺,尤以琵琶见长,由此更显气质高雅,出尘脱俗。

民间传说,王昭君的母亲年四十尚且不孕,一日进庙求神赐子,夜里,忽梦见一轮明月坠入腹中,不久即诞下昭君。因此,王昭君又有皓月之称,集山水阴柔和天地温和之气,与山间溪流、空壑皓月同色。

汉元帝建昭元年,天子下诏,“海选”天下美女以补充后宫。昭君当时正值二八芳龄,立若空谷幽兰,动则仪态万千,遂选入掖庭。

按照当时的惯例,后宫佳丽三千均须由画工画好容貌,呈给皇上御览,再择其佳者召宠。当时主笔画师为毛延寿,其人生性贪婪,凡为宫女作画,必索贿,“相赠”者则笔下添出丰韵,易丑为美;不赠者则减去几分姿色,易美为丑。昭君生具傲骨不肯贿赂,于是入宫数年,不得见皇帝一面。

一个微薄女子久锁深宫,空对明月,无限的寂寞环绕,昭君忍不住怀抱琵琶自弹清唱,终为元帝所发现,立为明妃,欲斩毛延寿。毛延寿仓皇出逃,窜至匈奴,向匈奴单于献昭君画像。时值西汉与匈奴和亲之际,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讨要昭君,元帝踌躇,为保两国之安宁,昭君深明大义,主动请行。

就这样,昭君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她携着琵琶,随着老迈的呼韩邪单于走在黄沙万里的塞外,百般无聊之际,她望着天边的大雁,将满腔的思愁付于琵琶,一首《出塞曲》弹出了无限感伤,声声催人泪下,而天边大雁,望着这凄美艳绝的女子,听着这凄清哀婉的琵琶声,竟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就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昭君来到匈奴以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王后)”,她慢慢习惯了匈奴人的风俗和生活,与匈奴人相处得非常和谐。她时常劝诫单于不要挑动战争,又将中原文化传给了匈奴人,使匈奴与西汉和睦相处了60年之久。昭君死后,匈奴人为她立了青冢,并将其奉为神仙。

人都道昭君有落雁之容,而她的美又何止于此……朱自清“不食周粟”

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上是否有尊严,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强弱兴衰,唯有国家有尊严,人民才能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尊严,需要我们用品质和气节加以维持。“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毛泽东当年对朱自清的评价。当时的朱自清躺在病床上,饱受胃病困扰的他,体重已经减到388公斤,迫切需要补充营养和接受治疗。就在这时,吴晗手持“不领救济粮”的宣言书找到了朱自清,在朱自清看过宣言以后,毫不犹豫地用他颤抖的手,一丝不苟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的内容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1948年,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遭遇了一场灾难性的通货膨胀,货币大幅度贬值,一包普通香烟的价格甚至要卖到几万块钱,民众常常是提着麻袋装着钱去购物。朱自清等教授的工资虽然月月在涨,但根本跟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再加上朱自清子女众多,生活也与劳苦大众一样,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国民党政府知道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民怨沸腾,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更是不堪忍受,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配一种配购证,持此证者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美国援助的面粉”。

但是,日本投降以后,美国政府却对日本采取了扶植政策,国民党政府需要美国的支持,遂在美国的授意下,任用前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为军事顾问,这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48年初,北京大学举办了“美国扶植日本座谈会”、“反美扶日展览”等活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表示:“此举对中美间的传统和睦友谊有着严重的损害”,此言一出,更是引发了各界的声讨,以朱自清、吴晗、金岳霖为代表的北平百余名各大学教授联合发表宣言,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援助的平价面粉。

就这样,朱自清在签名几天以后,主动将配购证送了回去,从此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直至“饿死”。“不顾家”的男人

家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温暖的港湾,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头脑中永远萦绕着家的概念。然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得不将“家”暂时放置一旁……上古时候,洪水泛滥,百姓民不聊生。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遏制,使百姓安居乐业,舜帝便派大禹前去治理水患,这一去就是13年,13年间,大禹3次路过家门,3次不曾入门。

当时,大禹刚刚与涂山氏结婚,刚到嵩山老家4天,便接到了舜帝的诏命,任他为大司空,负责天下水患事宜。大禹心中虽有不舍,但为了天下苍生,便忍痛抛下了白发苍苍的老母和年轻貌美的妻子,赶赴治水第一线。

在治理水患期间,大禹走遍了九州大地,而豫州是九州的中心,大禹无论奔赴哪一条治水干线,都要经过自己的老家——豫州中岳嵩山,他曾3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3次都未能入内与亲人一叙。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大禹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使西北一带的洪水流入黄河,为这一带稍稍带来了几许安宁。接着,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东南去治理淮河。途径嵩山,恰巧从家门口路过。这时,他听到了妻子因分娩而在痛苦地呻吟,片刻又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大禹百感交集,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当父亲了!同时,他又感到心酸与愧疚,结婚这么久,自己一点也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职责。这时,助手劝他进屋看看,大禹也有此心思,但转念一想,东南一带不知还有多少老百姓饱受水患折磨呢!于是,他强忍着热泪,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一年以后,大禹将淮河疏通,又闻三门峡水患害民,于是急忙赶赴西北方向。这次经过家门,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便看见炊烟袅袅,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他真想走进屋内,抱着儿子亲一口。可这一刹那间,他又想起了三门峡那些被洪水夺走父母生命的孤儿们,耳畔不禁激荡起他们凄厉的哭声。于是大禹别过头,又策马奔向西北一带。

大禹在三门岛上劈开三门,在黄河中心凿下了中流砥柱,使洪水沿着黄河流入大海。他刚松了一口气,突然又传来南方荆水暴涨的消息于是他骑马跃上嵩山,观看远方的水情。大禹第三次路过家门时,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手拄拐杖立于门前,那样子似在张望,似在等待着自己归来。看到自己的儿子——小夏启正在地上玩耍。他似乎听见儿子在吵着找爸爸,又依稀听见母亲在说:“水患治好以后,你爹爹就回来了。”大禹的心中一阵抽搐,两行热泪禁不住滚滚而下,落于马鬃之上。但是,为了让荆州地区的老百姓早日脱离洪魔侵扰,早日享受天伦之乐,大禹只好将双眼紧闭,弯腰伏在马背上,跃过了自家的大门。

百姓闻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深受感动,纷纷加入治水大军。在大禹的带领下,他们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数百条河川。历经13年的努力,他们完成了治水大业,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百姓由此重建家园,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直到此时,大禹才回到嵩山老家,与家人共聚一堂。为理想活着

人这一生,若能做到生时无怨,死时无悔,即谓不枉此生。汉武帝时,刘彻为报已故李夫人的情谊,欲为其亲戚加官晋爵,遂派自己的大舅哥贰师将军李广利——一个只懂音律、并无将才的人统数万之众,出酒泉,到天山去攻击匈奴右贤王,并点名指派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为其做“后勤部长”,负责押送粮草、辎重。

李陵乃将门虎子,焉肯为一个乐手做接应,于是叩头自请:“臣所辖军士,多为荆楚之地的勇士、奇才剑客,我愿意自统一队,到兰干山以南去袭击匈奴,分散匈奴的兵力。”

此时,汉武帝对李陵的抗旨已有些不满,拥有天下雄兵的他竟然说道:“将恶相属邪!我近来发兵甚多,没有多余的军士给你。”

李陵血气方刚,没有意识到汉武帝是怕自己遮掩了他大舅哥的光芒,便不假思索地接口道:“臣愿以少击众,只带五千步兵!”

汉武帝表面上“壮而许之”,派路博德为李陵接应,路博德原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手下大将,霍与李氏有积怨,路博德遂不肯为李陵接应。汉武帝又迁怒于李陵,干脆撤了他的后援,让他孤军深入,吃点苦头,好挫挫他的锐气。

以寥寥5000人深入匈奴腹地,同几万匈奴兵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然而李陵却接连打了几场漂亮仗,他首战面对3万匈奴骑兵的包围,指挥得当,一举歼敌数千,杀得匈奴还走上山。

匈奴单于大惊,集结8万大军,再次将李陵围住,面对16倍于自己的骑兵,李陵且战且走,数日之内接连两战,又灭敌6000余人,而自己的实力依然保存着,还在战斗,这理应为大功一件。

然而,就在李陵军队接近汉境之时,匈奴军因惧李陵之威决定退兵之际,军中却出了一个叛徒——管敢因为一己私怨不但投降了匈奴,还道出了汉军的实况。李陵在毫无接应的情况下,死战而不得脱,进而被俘。

此事一出,汉武帝大发雷霆,“群臣皆罪陵”。但汉武帝毕竟是一代明主,他自己的大舅哥损兵两万才歼敌一万,而李陵只率5000人,连战十余日,歼敌一万二,自损1000余人,谁是将才谁无能,显而易见。但李陵毕竟兵败被俘,汉武帝一时不知该怎样为李陵下个定论,于是找到司马迁,询问他的意见。

司马迁是个耿直之人,见皇帝有问,便慷慨陈词道:“李陵待亲至孝,广受军士拥护,常常奋不顾身救国家之危难。这次,李陵只带五千步兵,深入匈奴的腹地,歼灭了万余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是有他的用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司马迁的话本是一番肺腑之言,按理说应该使汉武帝得到宽慰,谁知道汉武帝从中听到的不是司马迁的忠诚,而是他对李广利无能以及自己用人不当的影射,这无疑触到了汉武帝内心中最隐秘的痛处。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死刑。

按照汉朝当时的刑罚,死刑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免:第一,出50万钱以赎罪;第二,受“腐刑”。司马迁一个史官,当然拿不出那么多的钱为自己减刑。但是腐刑又是一种极大的侮辱,是对人精神和肉体的极度摧残,司马迁不想自己成为“太监”,于是一度想到了自杀。但转念一想,死有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自己这样遭不白之冤“伏法而死”,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想到了孔子、屈原、孙膑等人,心中顿时激荡起一股热流。于是他决定活下去,他要像先贤一样,用自己残缺的身躯做出一番骄人的功绩。就这样,司马迁选择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读到流芳千古的史学巨作——《史记》。

这两个男人,都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

李陵兵败,被数千匈奴兵团团围住,兵器砍废,想自杀都成奢望。他敢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足以见得他并非怕死之徒。也许正如司马迁所说,李陵偷生,只是为了寻找机会将功赎罪,以报汉室,事实上,直到一年多以后,汉武帝听信公孙敖诬言,斩杀李陵全族,才迫使李陵真正归降匈奴,但至死未做负汉之事。

司马迁遭受宫刑,堪称是一个正常男人最不能忍受的屈辱,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却将这种巨痛深埋于心,发愤著书,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

在这一文一武两个男人心里,自身的荣辱与心中的理想、大义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孝感动天“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很早以前有个妙庄严王,他生有3个美丽的女儿。长女妙颜与次女妙香早早便出嫁了,唯有三女儿妙英不愿意嫁为人妇。

妙英自幼聪明异常、善良宽厚,她5岁便能念咏经文,一心想着皈依佛门。妙庄严王为她定下了一门婚事,谁知她丝毫不领情,并声称要遁入空门。妙庄严王恼羞成怒,一气之下,狠心割断父女之情,命令她拔剑自刎。

妙英生性倔犟,听闻此言便拔剑在手,引颈自戮。但是,剑并没有砍断她的脖颈,反而断成千节。妙庄严王见刀剑不能伤害妙英,又下令闷死她,让她的灵魂坠入地狱。

但执掌地狱大权的阎罗王对妙英公主特别开恩,帮助她在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重新复活。妙英公主复活以后,便在普陀山下生活了9年,在那里为人治病,造福百姓。

后来,妙庄严王生了重病,全身癫痂生疮,御医开出一服药方,并特别嘱咐道:“这服药需要以亲生骨肉的肉血为引。”妙庄严王并没有皇子,两位公主妙颜与妙香又都不愿意为父亲作出牺牲。

妙英公主闻之父王病重的消息以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王宫,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来为父亲治病。妙庄严王病愈后不久,又突发眼疾。妙英公主二话不说,又挖出自己的眼睛,替父亲治愈了眼病。

然而,妙庄严王却不知道妙英公主为自己割肉、挖眼之事,他一见到她就气不打一处来,旋即下令将妙英公主关入房中用火烧死。在熊熊烈火之中,屋顶被烧穿,妙英公主冉冉升天,成为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主得知此事以后,慷慨地许诺“舍一偿千”,赋予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侠骨侠情

他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他是万千读者追捧的偶像,他的名字叫古龙。然而,古龙除了有惊世骇俗的才华,更有着超越常人的处世智慧和宽广胸襟。经过多年艰辛的打拼之后,古龙终于在文坛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先生更是对他推崇不已。两人相识之后,就常常结伴同游。后来,古龙因为一些债务原因,手头有些拮据,金庸先生便帮他联系了一个日本的出版商。对方非常欣赏古龙的才华,便邀请二人当面晤谈。

双方见面之后,会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文化的差异,彼此先是在讨论文学创作上有了分歧,接着,古龙发现对方在客气的外表下总是透着一股傲慢,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很有些看不上眼。场面有些尴尬,金庸先生总是大度地微笑着缓和紧张的气氛,古龙的话越来越少,渐渐沉默起来。

酒过三巡,对方的酒兴渐渐高涨起来,不停地催服务生上清酒。古龙和金庸两人都有些不胜酒力了,便开始推辞起来。不料对方忽然露出了鄙夷的神色,一语双关地说道:“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嘛!”

金庸连忙转过头,紧张地看着血气方刚的古龙。让他没想到的是,古龙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微笑着缓缓说道:“这么小的杯子怎么能尽兴呢?来,换脸盆喝!”说着,他亲自取来3个脸盆摆在大家面前,然后用清酒倒满自己面前的脸盆,高高举起。“干!”说着,他端起脸盆,仰头就喝了起来,坐在一旁的金庸惊得说不出话来,日本出版商更是傻了眼。古龙喝到一半,对方连忙跑过来拉住他,嘴里不停地说道:“古先生,我佩服你!不要再喝了!”

事后,日本出版商再也没有过傲慢的表现。金庸悄悄问酒醒后的古龙,真的能喝得下那么多酒吗?古龙憨笑着告诉他,其实自己也喝不了那么多酒。只是他一直觉得,对善待自己的人,自己就必须还以善良;对待轻视自己的人,就必须坚决反击,何况是事关作家的尊严和民族感情。

从那之后,金庸先生不止一次在朋友面前提起这件事情,并且一再表示,古龙身上的侠气精神让他一生都无法忘记。

随着古龙名气的与日俱增,他的小说也越来越炙手可热。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开始效仿他,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利用古龙的名气为自己谋利,甚至有人开始冒充古龙的名字写小说。

一天午后,一个朋友在市场上发现了几本冒充古龙先生新作的小说,异常气愤。他立刻买下了几本,气呼呼地来到古龙的家里。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向争强好胜的古龙并没有生气,反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读了一会儿,他轻轻放下书,什么也没说。坐在一旁的朋友按捺不住了,问他为什么不追究。古龙微笑着告诉他:“这本小说的风格,我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我也非常反感这些抄袭模仿、假借之笔的龌龊行为,可这个作者我认识,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不过是以此来糊口罢了。如果我去举报他,那他全家人都可能饿肚子。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况他的原因很特殊;再说,他的文笔很不错,我不忍心就让他这样毁在我手里。”朋友听完他的话,欷歔不已。

不仅如此,古龙还特别留心冒充自己写小说的作者当中才华出众的,并且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在古龙的帮助下,很多年轻人崭露头角,而且都和古龙成了朋友。

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怀,使得古龙先生故去之后,台湾迅速成长起来一批新的优秀小说家。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古龙人已逝,他却在很多受过他帮助的人心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并将这份豁达与博爱继续传递下来。

古龙的争,不是莽夫之争,而是血性之争,为自身尊严而争,为民族荣誉而争;古龙的让,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心怀博爱,不计小利,为更多有才情抱负的人提供机会,更加让人佩服一生一世。血性与宽容,是苍鹰的两只翅膀,不争,不足以立志;不让,不足以成功。利益众生就是最大的成就

慈悲喜舍,一旦在心中萌芽,便能点燃爱与生命的光芒,照亮一切幽暗的角落。在很久很久以前,西方有位名号为“大车”的国王,他膝下有3位皇子,其中最小的皇子名叫摩诃萨埵。

有一天,3位皇子外出游玩,他们不知不觉来到一处野谷竹林,恰巧看到有一只母虎新近产下了7只幼虎,看样子像似多日未曾进食,已经奄奄一息了。

眼见此景,大皇子首先说道:“7只幼虎需要照顾,母虎自然无暇觅食,最后饿极了,一定会将幼虎吃掉。”

二皇子随声附和道:“真是可怜啊!这些老虎看样子是难以保命了,我有什么能力能够帮助它们呢?”

唯有小皇子摩诃萨埵不发一言,其实他此时心中正在思索:“我这副身体历经千百劫数,生死轮回,从没有给予苍生什么真实利益,今日有老虎即将饿死,有待拯救,我为什么不能将其舍弃呢?”但是,顾虑到有两位皇兄在场,只得先行随两人回到皇宫。

在与两位皇兄分别以后,小皇子摩诃萨埵再次来到虎穴。只见他自行脱去衣裳,挂于竹枝之上,而后躺卧在老虎面前。不过,老虎已经饿得虚脱,根本无力上前吃他。大慈大悲的小皇子见状,就用竹子刺破自己的脖颈,以自己的血供老虎恢复体力。

一时间大地被感动得连续大震6次,如风激水,涌没不安;天地间一片昏暗,日月暗淡无光,天雨倾盆而下,缤纷坠遍竹林。而此时此刻,饥饿的群虎已将小皇子的血肉舔食干净,只剩下森森白骨。

当夜,国王与王后就寝于宫中,突然同做噩梦,遂惊醒。这时,宫女来报,小皇子外出,一直未曾归来!国王夫妇大惊,忙派人四处寻找,最后得报小皇子舍身之事。国王与王后悲天抢地,相互搀扶着来到小皇子舍身之处,但见遗骨狼藉一地,王后悲不自胜,如鱼处陆、若牛失犊,情何以堪!国王急令随从将小皇子遗骨舍利拾起,启建宝塔供养。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他舍身饲虎的圣地,就在今尼泊尔一带,他的佛骨舍利至今仍为佛教僧众所朝圣供养。第二章取人长舍己短: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朋友多了路好走”,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与其出污泥而不染,何不从一开始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可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良朋即良师“朋友多了路好走”,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与其出污泥而不染,何不从一开始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可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印度传教士马丁的生活,似乎完全是受了一个在初级中学学习时的朋友的影响。

马丁是一个相当愚笨的学生,但他的父亲还是决定让他接受大学教育。在剑桥大学里,马丁认识了在初级中学的一位伙伴。

从此以后,这位稍长的学生成了马丁的指导教师。马丁能够应付自己的学业,但是仍然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偶尔会发泄自己难以抑制的愤怒。但他这位年纪稍大的朋友却情绪稳定,富于耐心。他时时刻刻照顾、指导和劝勉自己这位易怒的同学。他不允许马丁结交邪恶的朋友,劝他认真学习。“这不是要得到别人的称赞,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这位朋友的帮助使马丁在学习上进步很快,在第二年圣诞节的考试中他名列年级第一名。

后来,马丁成了一位印度传教士,给了很多人以无私的帮助。

法国科学家法拉第说:“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朋友,可以通过一个与他交往的人去了解他。因为一个饮食有节制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酒鬼混在一起;一个举止优雅的人不会和一个粗鲁野蛮的人交往;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和一个荒淫放荡的人做朋友。和一个堕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极低,有邪恶倾向,并且必然会把自身的品格导向堕落。”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能学会嗥叫。”

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会感到自己也在其中得到了升华,自己的心灵也被他们照亮。

与那些比自己聪明、优秀和经验丰富的人交往,我们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生活阅历。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改进自己的生活状况,成为他们智慧的伴侣。向“志友”靠拢

人生若能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相助,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境界?朋友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朋友,多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将使你受益终身。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谊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如果没有友谊,我就无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结交了3位挚友:赫蒙·克洛依,法兰格·贝克尔和罗威尔·汤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来自卡耐基故乡玛丽维尔的作家,自幼就聪明过人,还在小学时代,就在《哈里》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也算是小有名气。

卡耐基和赫蒙·克洛依都是从玛丽维尔走向纽约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运些,他在《圣约瑟夫报》、《圣约瑟新闻》担任记者之后,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职位——巴特瑞克出版社杂志编辑欧多干的助理。

刚开始时,他们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两人交谈起来,讲述了各自在纽约的奋斗历程。

在卡耐基和克洛依的一系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生的挚友,关系一直持续到卡耐基逝世。

两人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旅游,而且还经常一同出去游泳。

一次游泳中,克洛依问卡耐基:“为什么不尝试写作呢?”“我正在积极地准备。”卡耐基兴奋地回答。

从此,卡耐基提起了笔,下定决心进行创作,在卡耐基一生的畅销书创作中,克洛依功不可没。

卡耐基对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起的作用非常感激,为此,他特意在《影响力的本质》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赠给克洛依,他写道:“让我以最高的名誉把此书献给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诚实的朋友。”

法兰格·贝克尔曾是卡耐基的学生,他们的友谊是在卡耐基培训班上开始的。

对于卡耐基来说,贝克尔简直就像是位明星学生。因为他从卡耐基课程毕业后,其事业蒸蒸日上。

贝克尔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卡耐基理论的高明。

为了表示对卡耐基课程的支持,他特别希望能帮助那些处于贫困或者事业无法拓展的人们。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为他永远记着卡耐基对他的帮助。

他们的州际旅行演说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每个州的演说中,会堂都坐得满满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听卡耐基和贝克尔的讲演。

每次讲演后,听众们总是渴望与卡耐基进行直接的交流,而有些则非常崇拜贝克尔,因为他是从一无所有到百万财产的成功典型。

通过这位全美最佳行销人员的大力推荐,确实有助于卡耐基的教学发展,而且从贝克尔的见地中,卡耐基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而与罗威尔·汤姆斯的交往之始,完全出于偶然。

汤姆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为了赚取一些零用钱,到普林斯顿一带的地方俱乐部及社区中,讲演曾在夏天访问阿拉斯加情形的报告。

汤姆斯为了完成任务,为即将来临的讲演做准备,决定去纽约拜访卡耐基。他们两人合作并取得了轰动性效应。从此以后,卡耐基和汤姆斯成了好朋友。

当汤姆斯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种兴奋、乐观、激动的第一手资料表达方式,发表题为“与爱伦拜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说时,在他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人便是卡耐基,这个曾经帮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接到电报后,卡耐基略做准备,便匆匆地收拾行装奔赴伦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场演说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伦敦的新闻界整天都对此进行报道。

这是卡耐基演讲中一次新的尝试,他心甘情愿地做朋友的助手,帮助朋友的事业取得成功。

初次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极度的喜悦。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庆功会,汤姆斯端着一杯酒对卡耐基说:“为我们的友谊而干杯,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而干杯!”卡耐基举杯回祝。

以后的演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他们成群结队地前往皇家阿伯特尔大厅,甚至从英国的其他城市也有不少人赶来观看演讲。

演讲任务完成后,卡耐基满怀喜悦地返回纽约。

对卡耐基而言,友谊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对增进友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

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在社会上生活,身边没有一个能够信赖的朋友,他的事业是肯定不会成功的。

卡耐基事业的成功,固然与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挚友的支持和帮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会如此辉煌。用人之长,略其瑕疵

与人相交,切忌求全责备。客观地对待人的长短处,团结人才,用其所长,是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社交成熟的主要标志。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苟变的军事才能可以统帅500辆战车。”卫侯说:“我了解他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当年任税官收缴民税时,曾经吃过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说:“君主选用人才,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即使几抱粗的参天大树,也会有几尺腐烂的地方,好的木匠不会因为有腐烂的地方就抛弃良材大木。目前您身处战乱之世选拔得力将领,只是因为吃了人家两个鸡蛋的小过错而抛弃国家栋梁的将才,这事可千万不要传到国外去啊!”卫侯谢了又谢,说:“您的话我牢记在心。”

汉高祖刘邦任用陈平做都尉时,众将多有疑义,说他在家时曾与其嫂子私通,且在为官期间又有受贿行为,是一个乱臣和小人。刘邦经过审慎的考察后,得知陈平的小疵不足以掩其大才,于是没有摒弃他,反提他为护军中尉,在以后的岁月中,陈平屡建功勋,辅佐刘邦夺得汉室天下。陈平盗嫂、收受贿赂固然是瑕疵,而刘邦在用人识才上能容人之过,举其义端,这不能不说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而我们识人时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主观因素,以自己的尺子去度量他人。从根本上来讲,这种识人的方法不利于我们对某个人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正所谓“人无完人”,倘若我们过于求全责备,则只会让自己一无所获。扬己之长,避己之短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就自叹不如。一个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主要优点,知道自己有哪些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劣势,使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克服。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极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还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心安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我们千万不要丢开自己天赋的优势和才能,去找寻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千万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情,如果你错误地选择了这样的行业,你会发现自己像在泥潭里挣扎一样,结果无异于南辕北辙,一事无成。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领域,一定要及时放弃,不必徒耗过多心力,试图改进。毕竟,从“毫无能力”进步到“马马虎虎”所需耗费的精力,远比从“一流表现”进步到“卓越境界”所需的工夫更多。缺陷何必刻意遮掩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陷:外貌上的、性格上的、经历上的……当一个人懂得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时,他也就真正地成熟起来了。卢女士已经37岁了,两年前丈夫不幸病故,家里人都执意让她再找一个意中人,热心的朋友也劝她早日结束独身生活。卢女士虽然也看过几个对象,但都没有成功。原因是卢女士和别人见面后,总是先把自己的缺陷和盘托出,令一些人“望而却步”,她的朋友数落她时,她却振振有词:“年轻时搞对象都没有装模作样过,老了更不用掩饰,我就是这样一个有瑕疵的女人,先让对方看清楚点不好吗?”后来卢女士还真找到了一位心心相印的意中人,据说对方在假货遍地、人也爱装假的今天,就是看中了卢女士毫不掩饰、勇于承认缺陷的优点,认为这人难得的实在。由于卢女士事前把自己的缺陷毫无保留地告知对方,对方“扬长避短”,两人配合默契,生活得很美满。朋友们都说,实在人有实在命,卢女士这是用袒露缺陷换来的幸福。

人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刻意掩饰、自欺欺人。卢女士不是这样,她在对方面前大胆袒露自己的缺陷,出自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别人的信任。她那透明的真诚理所当然也换来了对方的信赖与爱慕。把自己的缺陷袒露人前,也就同时把自己的真诚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越是刻意掩饰自己的缺陷,自己活得越累,有时甚至还显得很尴尬。这是因为缺陷是客观存在的,掩饰往往会弄巧成拙。卢女士真诚袒露缺陷的结果,使对方理解她的缺陷,容纳她的缺陷,还有意识地弥补她的缺陷,这正是他们后来生活幸福和谐的基础。化指责为机遇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出现在身边的或许正是严厉指责你的那个人。弗兰克住在瑞典的艾普苏郡。他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律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一文不名,很需要找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的语言,所以希望能够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找到一份秘书工作。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他们不需要这一类的人,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等等。不过有一封写给弗兰克的信上说:“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错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弗兰克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那个瑞典人写来信说,他写不好瑞典文是什么意思?那个瑞典人自己的信上就是错误百出。于是弗兰克也写了一封信,目的要想使那个人大发脾气。但接着他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他说的这个是不是对的?我修过瑞典文,可是它并不是我家乡的语言,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再努力地学习。这个人可能帮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么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并不表示我就不亏欠他,所以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

于是弗兰克撕掉了刚刚写好的那封骂人的信,另外写了一封信说:“您这样不怕麻烦地写信给我实在是太好了,尤其是您并不需要一个替您写信的秘书。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您,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您介绍给我,说您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您的帮助使我走上改进之路。”

不到几天,弗兰克就收到那个人的信,请弗兰克去看他。弗兰克去了,而且得到了一份工作。

虚心地接受指责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是自我的一种原谅,这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有莫大的好处。如果弗兰克看到那封令人生气的信后大发雷霆,并回敬对方一封更恶毒的信的话,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没错,弗兰克会出一口恶气,但他将得不到那份他急需的工作,弗兰克确实是个聪明人,他把他的怒火压制起来,用谦逊大度来回应对方的严厉指责,结果那个瑞典人就变成了弗兰克的贵人,给了弗兰克一份工作。“黑脸”或是贵人

有人严厉教训你时不要生气,有人责骂你时不要愤怒,因为对方可能是为了催你奋进,判断贵人的标准不是慈眉善目,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能否有力地拉你一把。张东和吴明是高中同学,当张东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时,吴明却落榜了。3年后的一天,吴明打电话约张东吃饭,此时的吴明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学的一员了。“祝贺你!”张东高兴地说。“是该祝贺。你知道吗?两年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父母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复读。你知道‘被迫’是一种什么滋味吗?在复读班,我的成绩是倒数第5。”“可你现在……”张东迷惑了,不知道为何吴明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扭转。

吴明告诉张东,有一次教物理的张老师让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当时他正在读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吴明,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

听了张老师的话,吴明当时仿佛要炸开了,他跳离座位,跑到讲台上指着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完,他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从那以后,吴明开始认真学习,完全变了个人似的,第一年高考他分数差了100多分,可第二年他差17分,等到第三年高考,吴明竟超了分数线80多分……

在遇到吴明3年后的一天,张东回到他高中的母校,班主任告诉他:教物理的张老师得了骨癌。张东去看他,他兴致很高,其间,张东忍不住提起了吴明的事。

张老师突然老泪横流。

张老师言语哽咽着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你相信吗?很多时候,别人对我们表露出绝望时,也能使我们激发出心底最坚强的力量。”

两个月后,张老师离开了人世。

又过了4年,张东出差至北京,意外地在大街上遇到吴明,读博士的他正携了女友悠闲地购物。张东给吴明讲了张老师的那席话,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吴明突然泪流满面……

面对自暴自弃、不思上进的吴明,张老师一反常规的教育方式,他表面上流露出的非常残酷的歧视,实际上却饱含着对学生浓浓的爱意。他知道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吴明振作起来,因此甘当“黑脸”。所以不要去恨那些故意为难你的人,也许他们才是你生命中真正的贵人。背靠大树好乘凉

俗语常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身后有一棵“大树”,真的可以让你舒服很多。徐志摩7岁时,已然显得天分不俗,但直到15岁时,他在文学方面依然没有太大突破。这时的他,非常渴望有位“高人”指点一下自己。徐志摩听说梁启超是一位名师,而且又是当时文学界声望颇高的大人物,便萌生了拜师之心。但是,徐志摩深知要拜梁启超为师并非易事,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办法接近梁启超。后来,他得知表舅与梁启超交情颇深,于是便找到表舅,希望他能从中牵线。在与表舅的交谈中,徐志摩充分表达了自己想要拜师的迫切愿望,他对长辈的谦恭之情令表舅颇为赞许。于是,表舅亲自带着徐志摩来到梁启超家,让其拜梁启超为老师。逐渐,梁启超不仅成为徐志摩学业上的良师,亦是他生活和文学中的益友。在梁启超的帮助下,徐志摩在诗歌上的成绩突飞猛进,最终,成就了自己在诗坛上的地位。

诚然,一个人的成功与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倘若能够得到贵人从旁相助,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郭靖的资质简直不敢恭维,但是他得到了很多贵人相助——师父北丐洪七公、岳父东邪黄药师,其他诸如老顽童、丘处机、江南七怪,等等,哪一个不在江湖上声名显赫?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人的烘托、帮助,以及自己的不断努力,郭靖才得以威震江湖,成为一代大侠。

在现实中,我们步入社会,尤其是进入职场以后,文凭的效用将逐渐变得模糊。大家的起步点大致相同,能力又不相上下,除非你特别出众,否则很难处于领先的位置。因而,若想尽快拔得头筹,我们必须借助外界力量,为自己寻找一位“贵人”,并紧紧追随在贵人身后,这或许是你成功的最快路线。以优代劣,让坏习惯永不复来

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4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老师又说:“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使力,便将树苗连根拔起。最后,第三株树苗也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到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苗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老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根基越深,就越难以根除。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惮于去尝试改变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牢固而忠诚。在习惯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

比尔·盖茨指出,人们往往认为,重拾坏习惯的强烈愿望如果不能达到,终会成为破坏力量。然而只要转移注意力,即使是几分钟,那种愿望也会消散,而自制力则会因此加强。

避免重染旧习比最初戒掉时更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把新形象维持得越久,就越有把握不重蹈覆辙。

其实,甩掉坏习惯的要诀是代之以好习惯。借鉴他人之错

要成功,必须要做成功者所做的事情,同时你也必须了解失败者是如何导致失败的,使自己不去犯那些错误。希腊军队俘获了一批波斯士兵,国王准备按特殊的方式处死他们:让他们每个人说一句话,如果是真话就绞死;如果是假话就砍头。结果大批士兵或说了真话被绞死,或说了假话而被砍头。轮到一个聪明的士兵时,他低头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露出了笑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要砍我的头。”希腊国王不知所措,如果砍了他的头,他说的话就变成真的了,按规则又不应砍头;如果绞死他,他说的又不是真话。最终,国王把这个囚犯和未被处死的囚犯一起释放了。

很多人都喜欢阅读别人的成功故事。其实,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学习和从其失败教训中学习的最大差别是:前者很容易限于模仿层面,是知道如何做;而后者则能够知道为什么。芬克尔斯坦也认为:“学习成功经验的最好方法是从研究失败的教训中获得。”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往往更多地追求卓越、关注成功,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任何人,不论是声名显赫的伟人还是没有名气的凡人,要想一生做到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成功人士的经验都是相似的,但失败的教训却各有不同。

无数事实证明,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并非投机取巧,而是明智之举,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失败可能伴随我们一生,但研究和借鉴他人的错误会降低我们犯错的几率。我们不仅要学会从自己走过的失败之路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学会从别人的身上看到失败的原因,引以为鉴。许多人能够不费吹灰之力避开陷阱,比他人更早到达理想中的生存境界,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错误,同时还关注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弃任何可以汲取教训的机会。第三章取圆通舍偏执:此路不通你就绕行“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试问谁能“磨砖成镜”?做人何苦执着于那些无望的事情?倘若不得正途,即便是有执着精神,也必然是南辕北辙、一事无成。此路不通就绕行

倘若你无意中走进死胡同,请尽快停止前进的步伐。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原来出路就在身后。倘若一味向前,只会令你撞得头破血流。一对师徒走在路上,一个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

师父问他:“为什么不走了?”

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绕,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

师父问:“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

经过艰难地尝试,徒弟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最后徒弟很痛苦:“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

师父说:“你太执着了,你要知道有时坚持不如放弃。”

一个人,只要心智正常,必然会拥有自己的追求,我们说对于人生追求的坚持是一种韧性,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但倘若过分偏执,就很容易走进死角。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坚持所换来的未必是成功,而放弃未必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所谓放弃,并不意味着彻底失败,而是要我们另起一行,去寻找新的成功契机。放弃,或许意味着你之前的努力将要付诸东流,或许会令你失去很多。但这没什么!你应该意识到,在前路受阻的情况下,若不放弃,你就只能驻足当下,一直无法前进,放弃,其实正是为了更多的拥有和获得。放下负累

我们每个人都是背着背囊在人生路上行走,负累的东西少,走得快,就能尽早接触到生命的真意。遗憾的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自身无法摆脱的负累还不够,还要给自己增添莫名的烦忧。希迁禅师住在湖南。禅师有一次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恭敬地回答:“从江西来。”

禅师问:“那你见过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回答:“见过。”

禅师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道一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

因为在希迁禅师处无法契入,这位学僧就又回到江西见马祖道一禅师,讲述了他与希迁禅师的对话。

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地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重?”“我没仔细量过。”学僧回答。

马祖道一禅师哈哈大笑:“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很惊讶,问:“为什么呢?”

马祖道一禅师说:“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背了一堆柴来,还不够有力气?”

仅仅一句话,这位学僧就当做一个莫大的烦恼执着地记在心中,从湖南一路记到江西,耿耿于怀不肯放下,难怪马祖道一禅师会说他“力气大”。我们的心有多大的空间能承载下这些无意义的东西?

放弃实权虚名,放弃人事纷争,放弃变了味的友谊,放弃失败的爱情,放弃破裂的婚姻,放弃不适合自己的职业,放弃异化扭曲自己的职位,放弃暴露你的弱点、缺陷的环境和工作,放弃没有意义的交际应酬,放弃坏的情绪,放弃偏见、恶习,放弃不必要的忙碌、压力……勇敢大胆地放下,不要像故事里的那位学僧,把一捆重柴背在身上不放手。如果不懂得放下,我们会比那位学僧更可悲,因为我们面对琐碎的生活,需要担起的柴火,比他要多得多。曲则全,枉则直

曲则全,枉则直,只有拐个弯才能达到目的,并且能够达到得更快更好,那又何必不做呢?要知道“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可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汉武帝有个奶妈,是由她辛辛苦苦地把汉武帝自小养大。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

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少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经常与他幽默、滑稽、说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他讲真话,经常顶撞汉武帝,使汉武帝下不了台。这位皇帝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这两个人的官做得并不很大,但与他非常亲近,因为东方朔与汉武帝有这么一层关系,奶妈想了半天,不能不求人家。皇帝要依法办理,实在不能通融,只好来求东方朔想办法。他听了奶妈的话后说道,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因此,他教导奶妈说:“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意思是,你要我真救你,又有希望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惩治你的时候,叫人把你拉下去而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再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要求说:“皇帝!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问:“你在外面做了这许多坏事,太可恶了!”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要把她拉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免了你这次的罪吧!以后可不能再犯错了。

像这一类的事,看起来,是历史上的一件小事,但由小可以概大。所以东方朔的滑稽,不是乱来的。他是以滑稽的方式,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救了汉武帝奶妈的命,也免了汉武帝后来的内疚于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