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18:51:32

点击下载

作者:袁启禄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

好名字伴宝宝好运一生试读:

前言

姓名是一种符号,从广义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各种符号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包含它所代表的实体。人的姓名除了代表这个人之外,还与这个人的人生及其性格、健康状况甚至生命有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姓名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引发人的联想,从而影响人的主观评价。例如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让你觉得他是个非常有涵养的人。名字还会给人暗示,从而影响人的心态、性格甚至是命运,因为名字随身走,叫你一次就暗示你一次,好的促进你,坏的打击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从而影响你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还赋予了姓名更多的内容和使命。有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给子女起一个包含美好期望的好名字,无异于送给他(她)一件最珍贵的礼物。

但是,实际的情形,却不容乐观。由于对起名的知识欠缺正确的理解,致使我们当代婴儿起名出现了种种弊端,例如:粗野的名字不文明,杂凑的名字不严肃,有的名字没有性别区分,有的名字有些拗口,有的名字很俗套,有的名字有歧义,等等。那些繁杂重叠、零乱不堪的名字,就像一只只包袱,沉甸甸地压在一个个孩子的身上,让他们无可奈何。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非常重要,它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很多方面。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能给人深刻印象,而且也是一个人步入社会、一个组织影响社会的重要钥匙。

随着文明的推进,时代的进步,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精神需求的不断升华,使当代家长对子女的身心与未来,投以更多的关注。因此,那种注重“名分”的东方文化,又必然使当代家长把给孩子起名,看成是生活中的大事。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名字可以给宝宝以能量,给宝宝以自信,引导宝宝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好名伴宝宝一生,能使宝宝获益匪浅。“一名之得,可以成龙;一名之失,可以成虫”。一个孩子,如果能有一个响亮吉顺的名字,那么,就像是一只“凤雏”披一身五彩绚丽的羽毛,他(她)美好的未来也就可想而知。“子女好生,吉名难取”。一个孩子名字的好坏往往影响其一生。自古至今就有:“人怕起错名,地怕起错形”之诫。

那么,怎样为自己的孩子取好一个吉祥的名字呢?

为了解决父母为孩子起名难的问题,本书系统地从概说姓名文化、五格剖象为孩子起名法、孩子的姓名与生辰八字、古今小孩起名方法细说、孩子起名禁忌、男孩女孩起名的特点、孩子改名快速成材等七个方面,为父母介绍替孩子起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兼顾了科学性和我国民间取名命名的传统习俗。

值得提醒的是,关于生辰八字、五格剖象等“算命”取名法,不算是迷信,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为孩子取个吉名,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这也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对孩子的教育与成长,都起到心理上的积极影响与作用。

本书既有技巧又有实例,还搜集了许多重要的民间起名参考内容。既尊重了传统文化,又结合了现代取名新时尚,希望此书能为您的宝宝起一个好名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章 姓名与人生――起名文化源远流长

孩子的幸福人生是从名字开始的。

一个好名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一声美好的祝福、一场心灵的甘霖。它还象征着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人生品位、文化信仰,甚至一生的运气。

一、姓与氏的探源

姓名,是人的符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称谓。仅就姓而言,它是表明某人属于某家族的字。

1.姓和氏的关系

人们常说:“以姓氏笔划为序。”姓与氏是联系在一起的,表明姓与氏相等。但这是现今的概念,在先秦以前,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在先秦时有严格的区别。

2.姓和氏的发展及演变

在家族、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原始的一种游牧状态中。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组织。经过长时期发展,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级的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而女子则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成为“投宿者”。由于男女没有固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惟一确认的尊亲。那时候,没有三纲六纪,世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认为,女娲为人类始祖之一。女娲人首蛇身,且曾因“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情景。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图腾的反映。这种经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系属。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姬、妫、姒、姚、姜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绝非偶然。这种姓,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征。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时期,有一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巢居是人工的产物,不同于利用自然物的穴居和洞居,应该算做一种“发明”。且巢居的环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环境要舒适多了,自然会引起其他氏族的注目、羡慕和摹仿。这一首先发明巢居的氏族,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

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概念有所不同。当然,图腾氏族中的图腾标记,有的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得姓“姬”和“姜”,又从“女”旁和含有“女”字,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黄帝以“姬”为姓,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

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轩辕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号》曰:“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发明农业的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至西周的帝、王姓氏如下:

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

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周文王姬昌之子。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周武王),姬发以下依次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悼王姬猛等。

姓、氏合一,是战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到了汉代,大多数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族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二、人名的来源与变迁

古今中外,不论男女老少、贵贱尊卑,都有自己的名字。

1.人名的来源

人名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呢?名字的文化色彩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回溯起来可谓回味无穷。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依靠采集和狩猎来维持生存,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原始,并不需要通过姓名来彼此区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逐渐增多,为将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别出来,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姓。在一群人当中,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就出现了仅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就是名。

当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管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需用名就可以相互区分。如果与另外一群人交往,只称呼名字就不能明确表明自己的身份特征了,只有将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起来,才能将自己从迥然相异的人群中区分出来。

从汉字“名”字本身,我们就能推知名字起源的最初含义。“名”字是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字的释义,《说文解字》解释为: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为,人们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白天相见,便可以通过面貌、形体、声音等相互辨识。到了夜晚,互相不能看清楚,就只能通过互报名字来加以区分了。

由此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它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中便于相互区别。

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可能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是在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但这些人名,严格说来是族名、公名,而不是人名、私名。

后来,人名便开始表明一定的特点,《礼记・祭法》中说:“黄帝正名百物。”这时,名、实才有了一定的相符性,譬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烈山氏、轩辕氏等,大多反映出一定的历史事实。

文字出现之后,开始由口头表达的人名同时进化到了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掘的一些原始社会陶器中,上面都刻着一两个符号。经过考证,这些符号多数与日期和人名相关。

我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开始的。那时,文字大量出现并逐渐定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名。在商朝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名字。

2.人名的变迁

殷商时期的人名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王,均以天干之字为名;其二是从事占卜吉凶的贞人,均为一字单名,诸如争、行、韦、大、宾等。

从周朝开始,首先是氏和名连称。姓与氏合在一起后,姓与名连称便成为全社会的习惯。由此,姓加名的模式自秦汉伊始,一直延续到如今,且男女取名的基本模式大体相同。

我国人名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单名和双名并行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与姓氏相比较,名的格局更为稳定。取单名还是取双名,要因时代而异。

从周朝到两汉,由于姓或氏与名连称,人们便习惯于起单名。这时起单名的习惯,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求偶心理,因为人们都认为偶数为吉祥数字;其二是方便使用,即好叫、好记、好识。而且,由于当时人口不多,取单名不会有重名现象发生。

两汉以后,双名的增长势头十分猛。唐宋之后,双名比例迅速攀升,很快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历史上双名大量涌现,与范字的使用紧密相关。范字是由家族的先祖为后代规定,使属于这个家族系统的每一成员一出生便按辈分对字入座。范字对于理顺整个家庭的谱系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汉之后,大都取双名并让其中的一个字相同,作为表示同辈人的范字。这种范字最初在家庭使用,后来逐渐发展到家族。

我国宗法社会对血亲关系十分重视,不管帝王将相或庶民百姓,从生到死都要受到家族的约束。男子死后。其名要载入其家谱或族谱中。由于家族范字完全适应了以族权为支柱的中国宗法社会的需要,必然会受到统治者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青睐与重视。

到了宋代,家族范字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地步,特别是统治者对家族范字的制定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带有家族范字的名,通常称为谱名。谱名是人的正式名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这只是针对男子来说的。因为我国的宗谱只是男子的谱系,女子只不过是作为丈夫的陪衬而出现在宗谱里的。

在一个相当大的家族里,儿子往往追随家族范字,女儿则会另取家族范字,诸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贾琏、贾琮、贾珩、贾琛、贾琼。每个人名里均含“玉”字,使用的均是局部范字(即字的某个部首或构件);贾宝玉的姊妹则与“玉”字无关,均范“春”字,分别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

在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中,父母之命对于子女来说,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既然取名的权力属于父母,那么名的地位自然就十分特殊。现代人的名字较为自由,除了对长辈不便直呼名字外,其他场合均没有太多的禁忌,既可以称呼全名,又可以单称呼名。

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及发展曾经历过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后来又演变成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后又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下来。从名产生的那天开始,名便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名不仅为人类保存着文化,再现着历史,也在推动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在通向未来的漫长岁月里,人名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每个人名的使用频率将会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在当代,人名的作用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名的好坏、美丑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种影响。因此,在当代社会中,取个好名字的作用尤其重要。

三、历代姓名演变趋势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汉族人的称谓从姓、名到字、号,基本形成一定规律,可谓有章可循,保持相对稳定。

1.不同历史时期姓名的特点

汉族人姓名虽然起伏变化不大,但不同朝代的姓名因受时代潮流影响,仍带有当时的一些特点:(1)春秋时期,姓与名之间多加“之”、“子”等助词

如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伍奢,又称伍子奢,其次子为吴国名将伍员,字子胥。曾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亡国外的晋国贵族介之推,又称介子推、介推。(2)汉代人名字多为单名

新帝王莽曾禁止以两字为名。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均为单名,以“王”字偏旁表示兄弟同出身王侯之家。(3)魏晋六朝名字喜用“之”字

如东晋“书圣”王羲之,其儿子为王献之;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其父祖朔之。史学家陈寅恪经考证认为,“之”字为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当时士大夫竞相以它为名。由于崇尚道教,人们多喜用玄、道等字起名。(4)唐人名字多喜标排行

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称李十六、刘禹锡称刘十九。在杜甫的《草堂诗笺》中可见张十三建封、卫八处士、唐十八使君等排行称谓。当时的排行包括远房兄弟在内。(5)宋人崇尚黄老之学,在文人中多以某某老、某某叟、某某翁为名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列举名为胡唐老、刘唐老、孟元老、陈朝老的就有19例。(6)辽、金、元朝人名多用“奴”、“哥”字

如辽景帝的儿子名耶律药师奴,元宪宗本名蒙哥。(7)“五四”运动后,汉族人姓名结构出现种种演变

20世纪20年代,国内知识界有人呼吁取消标志封建宗法关系的姓氏,在进步青年中曾时兴废姓改名风。

1930年4月18日,南京政府立法院曾召开婚姻、家庭存废问题座谈会,讨论姓的废与留,出现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用父姓不公道,用母姓不妥当,可设法用别的符号来代替;有的表示有姓好,没姓也好;从父姓好,从母姓也好。后来社会学家潘光旦在《新月》发表文章,认为姓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历史,废止姓氏会引起纷乱。这场讨论虽不了了之,但对旧的姓氏制度冲击是很大的。女作家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她就是在那时废姓,以字“冰之”为名,后又改名为丁玲的。

2.“五四”运动后姓名的演变趋势

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不过八十多年,但中国人姓名演变之快,可以说要超过以往的两千年。近几十年来汉族人姓名演变呈现以下趋势:(1)复姓大量减少,逐渐演变为单姓

早在古代,就有人将复姓省言为单姓,如“闾邱”省为“邱”姓,“钟离”省为“钟”姓,“司寇”省为“寇”姓。现代人嫌复姓麻烦,大多已改为单姓。如“司马”改姓“马”,“东方”改姓“方”,“欧阳”改姓“欧”、“公孙”改姓“孙”等。有关部门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全国七省市174900人名进行抽查,仅得8个复姓99人次,占总人数0.058%,少得可怜,而三字姓则一个也没有。(2)汉字简化带来一些姓氏合二为一

如“衍”和“术”,在汉字简化前为不同姓,现在均简化为后者。“�”简化为“云”后,这两字原为不同姓,也有人仍保留原“�”姓。(3)男女平等,妇女也堂堂正正有了自己的名字

女子结婚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姓氏,称某某氏等。这标志着中国妇女已摆脱“嫁夫从夫”的封建夫权统治,被誉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汉族姓名最大的变化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广大农民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连名字都没有的贫苦农民,现今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劳动人民没自己名字的苦难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4)姓名由复杂向简单化发展

过去,人们的称谓由姓、名、字、号组成,如生于1864年的书画家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名、字、号一大串。如今,名与字合一统称名字,表字、别号已没人使用了,姓加名即为一个人的姓名,或两字或三字,既简单又明确,符合现代化生活节奏。(5)单字命名的现象大增,重名现象突出

以前人们多用两个字为名,重名较少,现在的青少年多喜用单字为名,重名相当普遍。仅沈阳市一地,就有3000名以上分别叫“王伟”、“李杰”的人。人们多喜爱伟、杰、英、华、明、志等有气势的字,又以单字为名,一取名势必与别人重名。(6)人名用字的风格发生变化

时代因素(政治、社会风气等)往往要影响到各时期人名的用字。建国初期,为孩子取名为“建国”、“建华”、“抗美”、“援朝”等特别多;如今,人们在为孩子取名时已转向选择有气魄的字。如“伟”、“海”、“波”、“涛”、“飞”、“毅”、“宇”、“锋”、“巍”等;或追求新颖、脱俗,选用文雅、别致的字,如“婷”、“磊”、“昕”、“璐”、“萌”、“淼”、“玮”、“楠”、“莹”、“蕾”等。(7)文化圈中取笔名、艺名的,或改名的,已成为一种时尚

在封建社会,很少有人改名,因为那是父母起的,轻易动不得。如今改名的现象日见增多。在原有姓名之外,有的作家、记者另取笔名,有的演员、艺术家另取艺名,还有用化名、别名的,呈多元化趋向。(8)少数中国人起外国人名字

近代中国由于受西方文化与宗教的影响,有些人曾起外国人名字,如原清华大学有个留洋体育教授,就取名马约翰。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一批青年学生赴外国留学,国人与外国人交往增多,取外国名字的现象日见增多,如彼得、乔治、大卫、玛丽、安娜等。但他们仍保留原有姓氏,成为中西合璧式姓名。(9)单姓四字名正悄然兴起

也许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也许为避免重名现象,由父母双方姓氏组成的四字姓名正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据报载,山东省已出现单姓四字姓名2800多例,大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父母合姓加两字名;二是父姓或母姓后面带一个三字名;三是以父母姓氏各带一个单字名组成。如中国女排老将曹慧英,丈夫姓殷,女儿取名为“殷乐笑子”。

上述变化趋势,有的是可喜的进步,如妇女有了自己的名字,姓名趋向简单等;也有的属演变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单字取名带来的重名现象等。这些演变可谓有喜有忧,评价不一。如何兴利除弊,积极引导姓名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已日益引起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四、话说人名

中国人的名字,不仅是用来区别彼此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还是名号、小名、浑号、笔名、艺名等等,无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父母要想为孩子取个好名字,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1.人与名字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名,而且无论是在社会交往中还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要使用自己的名字。如填履历表时,要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名片上要印上自己的名字,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自报家门”,在与朋友打电话时也要说出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见,名字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名字除作为人际间彼此区别的标志外,还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功能。当父母为孩子取名字时,名字就已经开始被赋予了老一代对后辈的期望和无限亲情。现代年轻的父母喜欢为孩子取名“豆豆”、“咪咪”、“莎莎”、“妞妞”,其中就包含了许多对孩子的珍爱心态;过去的父母喜欢为孩子取名“石头”、“拴住”、“结实”、“狗剩”,同样表现了父母的一片爱心。

如果自己为自己取名、改名,那么所取的新名字也同样饱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寄托自己的志向和对自己的勉励、鞭策。唐代女皇武则天曾给自己取名为“�”,意思是日月当空,普照大地;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原名李鸿基,在成为农民领袖前改名李自成,意思是大丈夫要自成自立、干出一番事业。同样,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后来改名秀全,在名字中暗藏了“禾乃人王”四字,其中“禾”是“我”字的谐音和变体,“禾乃人王”亦即“我乃人王”,意思是“我要做天下百姓的领袖”。这一名字反映了他的追求和抱负,用意十分明显。

人的名字有时还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纪念意义。如新中国建立以来,人们取名就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1949年出生的人取名“建国”,大跃进年月的人取名“跃进”,60年代初期的人取名“反帝”、“反修”、“向东”,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出生的人取名“盼盼”(亚运会吉祥物大熊猫的名字)。上述这些,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我们中国人的名字有时还是家族或兄弟姐妹中排行的代表字。

如人们熟知的《红楼梦》中贾宝玉一家,在宝玉一辈人中有贾珍、贾琏、贾环、贾珠等,他们不是同胞兄弟但属同一家族,因此名字中共用“王”旁,并以此作为他们排行的代表字。同样,贾宝玉父辈贾敬、贾政等共用“文”旁,子辈贾蔷、贾蓉等共用“草”头,这“文”、“草”也都是排行的标志。又如我国古代兄弟排行时,习惯用伯、仲、叔、季加以区别,意思与今天的数字一、二、三、四差不多。这些字用在人名中,成了人名的一部分,也就具有了名字的意义。

人与名字的关系除上述几点外,值得一提的还是民族心态的反映。如民间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这一习俗反映在名字上,是有些生了女儿的父母把儿子的希望寄托在下一胎上,并通过女儿的名字反映出来。关于这点,有人讲了一则笑话,大意是说,一对夫妻接连生了五个女儿,仍想生个儿子,于是便为女儿分别取名为招娣(弟)、引娣、盼娣、想娣、邀娣,等生了第六仍是个女儿,只好打消了再生孩子的念头,取名“绝招”。这则笑话讲的当然是多年以前的情况,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名字所反映的民族心态是何等的清楚、直接!

总之,人名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密切,弄清了人与名字的关系和意义,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名字,并且为自己改名和为孩子取个好名字提供借鉴。

2.人名的基本属性(1)人名的专指性

人名是人际间彼此区别的标志,一个名只能代表一个人。否则,人名就丧失了它的专指意义,其实际作用就要大为减弱。如提起“花木兰”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是指古代一位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女英雄;提到“雷锋”,就会联想到他是助人为乐的好青年、大家学习的好榜样,而不会想到另外的人。这里的“花木兰”、“雷锋”都有明显的专指意义。一旦遇到与这种专指意义相悖的情况,则必须对有关人名加以调整,以适应这种人名属性。

如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审定期间,也曾发现有同姓名的情况,即浙江代表名单中有两位“张玉兰”,河南代表中有两位“赵福林”。这种姓名相同的情况是有悖于人名的专指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当事人之间的区分。因此,有关人员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误会,就在四位代表名前分别加上各自所在的地名,成为“湖州张玉兰”、“瑞安张玉兰”和“安阳赵福林”、“焦作赵福林”。这种做法的本身,实际上也是对这些有悖于人名专指性的名字所作的调整。当然,有些本是专指的名字会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专指作用,但有时也会失去这种专指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专指。这类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如明清时期,“梅香”这个名字原指某一大户人家的丫环,后来,因为把丫环叫做“梅香”的人特别多,于是“梅香”也就成丫环的代名词。随着这种由一个“梅香”而向众多的丫环代名词的转换,“梅香”一名也就完成了由一种专指而向另一种专指的过渡,其转化前后的事仍没有离开人名的这一专指属性。(2)人名的简便性

中国的人名,一个字,两个字,简简单单,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传播,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罗列一大串的人名。我们知道,名字的制定和传播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体,中国人名字的媒体就是汉语和汉字。由于汉语和汉字有音节简单这一特点,就使中国人的名字也以单字名或双字名为主。这种人名用字极少、音节简单,十分有利于人名的记忆和传播。如果把一个两个字的中国人名和一个十个字的俄国人名放在一起,让你去辨认和记忆,那么,你便能首先记住和说出两个字中国人的名字。这种简单易记的中国人名字的优越性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人名的属性除上述两点外,还有它的审美性、稳定性和地域性。其中,审美性是指人名对那些含有贬义、发音含混不清、容易引起误解的汉字的排斥,在所取名名字的字义上要求庄重、典雅,在发音上要求响亮、动听,在字形上要求繁简适中、搭配得当;稳定性是指人名一旦成为某一个人的标志,将伴随他终身。

因此,在取名时要有长远观点,不可草率从事。对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名字,尽管一时可能被认为时髦,或者读来颇为亲切,但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时间一长,就会显得别扭了。试想,诸如云云、丹丹之类的名字放在孩子身上会让人有一种亲切感,但过了六七十年后,已经是老头、老太太的他们还叫这些名字,别人的感觉会是怎样?

中国人名的地域性是指由于我们的国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人名往往带有不同地区的特色。如果带着明显地域色彩的人名离开了原来所在的地区,也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在广东、福建沿海,人们信奉妈祖,取名时往往带上“妈”字,以期得到妈祖保佑。但由于妈字是母亲的代称,在名字中带有妈字,在内地是要犯忌和遭人嘲笑的。有鉴于此,尽管人名的地域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命名时,还是要尽量避免为好。

总而言之,人名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发生联系。因此,无论是在我们研究人名还是在为人取名时,都要把它与社会联系起来,充分考虑它的基本属性,从而使它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3.古人的称谓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一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住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类型,字也有不同用途。古人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词,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如此。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永远安全)等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和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是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

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

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布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闻妇人亦有之,向见人称‘冰壶老拙’,乃嫠媪也”。甚至一些落草为寇的盗贼也有别号。如上述书中举了一个县官在审理一桩窃案时,责难犯人为自己开脱罪责,犯人突然说道:“守愚不敢。”县官不解其意,一问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称别号。

在用字上,取号与取名、取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数多少的限制。从已知的历代别号来看,有2字号,也有3字、4字号,甚至还有10余字、20余字的别号。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别号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至于宗教界的一位叫释成果的法师,别号的字竟达28个之多,即“万里行脚僧小佛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一个人的别号竟然用了近30个字,真可谓古今一大奇观。

因为古人取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不必加以避讳,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饱受文字狱和避讳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们在名字之外更取别号来表现自己。当时的大多数人都取一个别号,但有些人的别号也有好几个。如清初画家石涛法名弘济,别号清汀道人、苦瓜和尚、大涤子、瞎尊者。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4.关于人名的其他常识

通过对人名意义、属性和古人名字特点的了解,我们基本上对中国名字有了个大概了解。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会遇到不少像小名、诨号及笔名的情形。下面,我们再做简单介绍,供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名的常识。(1)“小名”

小名是人在少儿时所用的名字,又称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我国取小名的习惯起源很早。在西周时期,人们都是在出生后不久即取名,其目的只求能与别人区分开来,而不大讲究名字是否典雅。如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鲁人,魏公子名虮虱,汉代司马相如名犬子。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古人取小名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内部使用,所以,不仅古人不重视,而且现代人也仍然很随意。如“小毛”、“小狗”、“小花”、“小囡”等一些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名字,在目前城乡各地的学龄前儿童中仍有使用。

在取正式名字前取个小名,古今都有这一习惯。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小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狒狸伐,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獭,宋孝宗赵奋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上述这些,无不都是称孤道寡的帝王。至于一些圣贤名宦,也都有小名。孔子小名丘,王献之小名官奴,陶渊明小名溪狗,谢灵运小名客儿,王安石小名獾郎。男人如此,女子也不例外。如汉武帝皇后小名阿娇,唐朝寿昌公主小名虫娘,明代女画家马月娇小名元儿等等。

现代人取小名,情况更加普遍。尽管小名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不及正式的名字及字、号,由于从古至今人人都有,因此,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2)“诨号”

诨号又称浑名、绰号、混名、花名、野名、外号、徽号、雅号,是在姓、名、字、号、小名之外的又一种称谓。这种称谓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如我国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因为力大无穷,能把牺牲(作祭品用的畜牲)推动,因此被人送诨号“移大牺”。据研究,夏桀的诨号也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个诨号。

诨号所用的词语大都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所以大多流传较广,其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原来的名字。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中,有一批出色的农民英雄,作战时勇猛顽强,平日里与队友们亲密无间,彼此都以诨号相称。其中说话声音大的被称为雷公;走路轻捷的被称为飞燕;眼睛大的被称为大目;姓张的英雄爱骑白马,被人称为张白骑;姓于的英雄满脸胡须,被称为于氐根。由于他们的诨号影响很大,以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至今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真名是什么。

为别人起诨号,并且通过诨号反映某人的某些特征,或者表达起名者的某种情感,这种现象在我国很早就有,上述把夏桀称为“移大牺”便是一例。

综合研究这些诨号,可以知道它们有时是一个群体的标志,如西汉末年的农民军因红头发而被称为“赤眉军”,明清时期入侵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因红头发而被称为“红毛番”等;有些诨号指某一行业,把茶楼伙计称为博士,把替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称为媒婆、红娘等;有些诨号指某些人的行为或性格,如称圆滑的人是水晶球,懒惰或蛮横的人为三不管(懒惰的人,衣、食、住不管;蛮横的人,天、地、人不管)。

从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古人诨号的记载,其中大多数诨号都充满睿智和幽默色彩。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早年隐居不仕而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也因为两只耳朵出奇的大而被曹操称为“大耳儿”。又如三国孙吴时有一对夫妻,感情极好,出双入对,被人称为“比肩人”。后来,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也是如此,又被称为“小比肩人”。又如《水浒传》中,蒋忠因身高力大而被取诨号为“蒋门神”,鲁智深因出家后不戒烟酒而被称为“花和尚”,时迁的偷窃技术高超而称“鼓上蚤”,孙二娘因蛮悍凶狠而称“母夜叉”。

此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充满幽默的诨号,如汉代贾逵身高出众,人称“贾长头”;隋朝韩俊娥专门为隋炀帝催眠,人称“来梦儿”;唐朝李程常在日过八砖(日影投在砖上的位置,计时用,约在八九点钟)时上朝,人称“八砖学士”;卢怀慎身为宰相而事事推于另一位宰相姚崇,人称“伴食宰相”;唐朝宰相白敏中夫人在白敏中富贵以后才嫁到白家,人称“接脚夫人”;宋仁宗幼年时常赤脚在宫中行走,人称“赤脚大仙”;蜀州知州孙道夫遇事精明,人称“水晶灯笼”;谏议大夫赵需曾上书建议禁养鹅鸭,人称“鹅鸭谏议”;欧阳修作《五代史》常用“呜呼”二字,人称“欧呜呼”;明朝弘光皇帝在亡国时仍下令捕捉蛤蟆治病,时称“蛤蟆天子”;清朝一位做糕饼的出钱买了个员外官,时称“花糕员外”。上述这些诨号,仔细回味起来,都是很有情趣的。

到了近现代,为别人取诨号、叫别人诨号的风气依然盛行,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诨号对人有褒贬作用,不同诨号对被取诨号的人来说,所采取的态度和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一个贬义的诨号可能使当事人感到难堪,甚至引起不愉快或十分严重的后果。古代一位名为郭倪的将军常自称“卧龙”,但带兵打仗无一不败,甚至在人面前流眼泪,因此被人讥为“带汁诸葛”。这样的诨号对他来说,无疑要比“卧龙”难受得多。

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把一位足智多谋的乡村学究奉承为“智多星”、“赛诸葛”,他一定会高兴异常;如果叫他“狗头军师”、“阴间秀才”,他显然会极不痛快。因此,奉劝那些爱给别人取诨号或者爱叫别人诨号的青年朋友,在生活中还是尽量称呼别人的姓名好。(3)“笔名”

笔名大多指作家、著作家等文化人在发表作品时不愿使用本名而另外所取的名字,又称著作名或假名(针对原名而言)。关于笔名的来源,一般认为它兴起于明清时期,是话本小说流行以后而出现的一种命名现象。当时作者所写的东西多属乡里民间流传的故事、村言,被一般文人士大夫认为登不得大雅之堂,为了避嫌,便取一个新名字来发表自己的作品。此后,由于这种取名形式的确有较大的实用性,便广为文化人所采用。

我国早期以笔名刊署于著作之上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金瓶梅》的作者。由于他在书上署名“兰陵笑笑生”,至今我们还不知他的真实姓名。相传他的父亲被当地的一位恶霸害死,而这位恶霸喜欢读书,在读书时又习惯用食指蘸取唾液翻动书页。为报父仇,他便写了《金瓶梅》一书,并在书页上涂上剧毒,想法让人送给恶霸。恶霸一见,果然爱不释手,连翻带看,最后终于中毒身亡。这则故事虽然有些离奇,但也可知作者没有在书籍上署自己的真实姓名,的确有他的苦衷。

当然,取笔名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特别是到了清代以后,由于满族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一些文人士大夫想著文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而又要保全自己,因此也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笔名。

清乾隆年间流行的《豆棚闲话》署名“圣水艾衲居士编”,清末《老残游记》署名“洪都百炼生撰”,《邻女语》题“忧患余生著”,等等,无不属于这种情况,到了近现代,由于出版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提倡“一人一名”,立表字、起别名的传统习惯被禁止,文人取笔名之风也异军突起。如果考察一下中国现代文坛,绝大多数作家都曾使用过笔名。其中,一些最知名的人物,如郭沫若用过30个笔名,茅盾取过90多个笔名,鲁迅的笔名更多,达140多个。由于笔名常见于报刊书籍之上,人们经常接触的是书报而不是作者本人,因此就使作者的笔名产生广泛影响,其真正的名字反而鲜为人知。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提起巴金、茅盾、曹禺、鲁迅、老舍、郭沫若、冰心、金庸等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但要提起李尧棠、沈德鸿、万家宝、周树人、舒庆春、郭开贞、谢婉莹、查良镛等名字,也许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后面这些名字正是前面那些人的原名,只是他们都是用笔名闻名于世的。

笔名不仅具有可以隐身,使用起来灵活便捷的特性,在取法和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有些笔名为了纪念某件事情或为了怀念故土而取的,如近代著名文学家许地山对幼年时父亲所讲的落花生印象深刻,后来便以“落花生”为笔名;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出生在沫水、若水流域(即今四川乐山境内的大渡河和雅砻江),为纪念故土,便以“郭沫若”为笔名发表作品。

此外,有些笔名是在原名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的,如现代文学家陈荒煤原名陈光美,“陈荒煤”是他根据原名的谐音而取的笔名;另一位文学家吴晗原名吴春晗,“吴晗”是他把原名省略一字而来的笔名;宋漱流原名刘绶松,“宋漱流”是他把原名颠倒过来并进行谐音的笔名;曹禺原名万家宝,“曹禺”是他把原来姓名中的“万”(繁体作“�”)字拆开来并加以谐音而来的。

五、名字的文化意义

一个好名,或可为您塑造一个雄才大略、气宇轩昂的政治家形象;或可为您塑造一个精明能干、足智多谋的商业巨子形象;或可为您塑造一个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艺术名人形象;或可为您塑造一个造诣颇深、德高望重的学者英才形象……

1.名正是金,好名远扬

名字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名字不仅仅是区别彼此的符号,它还反映着起名人的文化修养。《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个丫鬟名叫袭人,书中说:“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善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

花袭人原名叫花珍珠,“袭人”与“珍珠”所指是同一个婢女,也就是说,这两个名字的指称意义并无区别;叫“珍珠”时是婢女,改叫“袭人”时仍是婢女,名字的改变并非由于其人在社会系统中的类别发生了改变,因此,这两个名字的结构意义也没有改变;但“珍珠”是贾母的婢女,“袭人”则是宝玉的婢女,“珍珠”是贪图富贵的老太太给婢女取的名字,而“袭人”则是怜香惜玉的多情公子给她取的名字,两个名字所指的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却体现了起名者不同的文化修养、人生旨趣、审美品位和情感态度。名之为“珍珠”,表明命名者贾母将婢女视为如金钱财富一样,“珍珠”是她可任意支配、取予的所有物;而名之为“袭人”,则表明命名者贾宝玉是以一种审美者的态度来待袭人,美丽的女孩子是一朵花,花气袭人,令人陶醉。

我们身由父母给,名由父母赐。父母给子女起名时,已经传达了上代人的文化心理、文化选择、文化理想及人文精神等。我们中国人长期采用拿家谱来排字辈起名,这不仅浸透着父辈的文化心理,而且体现了列祖列宗对子孙后代的希望与期待。

例如,今湖南省某地的钱姓家族字辈谱是:“……善常作厚,伦呈英敦,瑞雄康书,治通正兴。……”

这些字反映了制定字辈谱的祖先对子孙后代的愿望与期待,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与传统文化色彩。代际之间的血缘亲合关系与承先启后,敬宗家族的理想和梦幻,这样就通过命名,一代代地延续了下来。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任何个人的言论或行为都严格受到道德价值的约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正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由此向外衍射、影响并扩大所有的价值活动。而名字作为一种个人标志,也常常渗透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美德命名,和取用先哲圣贤的名字,都是这种道德精神的突出反映。如此一来,起名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也就默默地延续在人们彼此的血缘关系命名的形式之中。

2.姓名的暗示力

姓名,它蕴涵了人的精、气、神;它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它传达着天地的玄机。名是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民俗学精髓的综合成果,是一个人形象、素质、品位的标志。一个符合自己的好名,能给您以暗示和引导。

姓名的暗示力在人类交往、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姓名的暗示诱导力足以支配人生的命运。的确如此,一个好的姓名会不知不觉地增强其所有者的自信心,由于自信的增加,其运气、机遇也就多了。一个不好的姓名,它的暗示力往往会使其所有者不知不觉地陷入迷茫、困惑、自卑、慵懒的境遇之中,使其垂头丧气,缺乏毅力及自信心。我们强调立身处世、行为品性的重要,并不等于否定名字的意义。这就好比说鸡鸭肉鱼有营养,不等于就否定青菜萝卜没有益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行之重要而否定名之意义。

名字是符号标志不假,但又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人类对于自身形象的专门符号――名字的使用,总是越来越趋向文饰、高雅、优美,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名字也就越讲究。

从总体上说,大至一个民族,小至每一个人,其名字的高雅、粗俗状况如何,总是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文明程度、审美理想、价值观念、人生追求联系在一起的。

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今天的人名还停留在以甲乙丙丁、盘庚武乙之类起名的殷商时代,或停留在以“重耳”(晋文公名重耳)、“黑臀”(鲁成公名黑臀)起名的春秋战国时代,那又怎么能说明我们文化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呢?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正是那一个个光彩夺目、群星灿烂般的闪耀在夜幕中的历史人物的名字吗?如屈原、张衡、司马迁、诸葛亮、王羲之、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

试想一下,如果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英的历史人物,其姓名符号竟是孔阿狗、张二牛、屈发财、诸葛时宝、李胖娃、杜大炮、苏铁蛋、曹六,那成何体统?中华民族星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了。

3.名字的民族文化特质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包含着很深的意义。名字虽是一种符号,但这种符号却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展现了民族的文化精神特质。

中国文化本来有“名的文化”之说,主导中国思想几千年的儒家学说本有“名教”之称,因此,由于历史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中国人尤其重视自己的姓名。

远的不说,就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运动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起名用字。小小的人名,就能鲜明地反映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以说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而在此前后出生的人的名字就有其时代特色,如:建国、新国、开国、卫国、国庆、保国、国栋……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人民敞开了对新生活的无限希望,体现在其名字上,如:和华、兴华、新生、志学、英杰……

有的名字更是直截了当,干脆就以“土改”、“分田”、“解放”、“公社”等为名,而诸如“抗美”、“援朝”、“胜美”、“卫国”、“朝胜”等名字则反映了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之战。

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倡导农村人民公社化和大炼钢铁,于是就出现了如“跃进”、“铁”、“钢”、“公社”、“集体”、“超英”、“赶美”等人名。

新中国建国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连苏联人姓名常用字的汉译字也受到中国人的青睐,苏联女性名字中的常用字如“娅、娜、莎”常见于当时的中国知识界的女性名字中。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基”也出现于中国男性的名字用字中。

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思潮泛滥,全体中国人民都陷入史无前例的政治狂热之中,“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全国山河一片红,满腔革命激情的标语口号不仅糊满了大街小巷,也出现于国人的名字中。如文革、卫革、学军、文武、爱武、反帝、红梅、红卫……

总之,名字不仅是称谓,而且有很深的文学内涵。名字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标志,一个人带着他的名字走向社会,周围的人最初正是通过他的名字来看待、对待他。名字是一个人被别人理解的“着眼点”,它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一个美丽的名字,正如一首诗,会在一个人的周围洋溢出一片诗意,渲染出一片美丽的氛围。它不仅丰富了一个民族的语言,也点缀了人们的生活。

六、男女起名的不同习俗

男女有别,在姓名上也是一样的。

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男子的地位高于女子,男子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似乎比女人更受欢迎,更受宠爱。因此在中国的起名习俗中,绝大部分均是着眼于男子起名。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起名号字的研究,主要也是研究男子的名字,而很少顾及女子的名字的讲究。因此,这里我们把男女起名的不同习俗区别开来讲述。

1.男孩起名习俗

一般来说,起男名的一般习俗如下:

多用光宗耀祖之字:这方面的词语是男子起名选用最广、最常见的。例如,绍祖、继祖、孝先、敬先、广嗣、绍箕、显祖、亮祖、光宗、念祖、怡孙、悦孙等。

多用表示报国救民抱负的字,例如:建国、振国、兴国、爱民、民生等。多用表示志向心愿的字,例如:景贤、希孟、希周、博学、勇军等。

多用表示操守品德的字,例如:宗廉、德良、尚德、德福、德友等。多用表示安康长寿的字,例如:寿高、长生、长庚、康生、彭寿、延年、龟龄等名字。

多用表示做官发财的字,例如:富贵、有财、盛富等等。多用表示威武博大的字,例如“山虎、大虎、山豹、天宇、万里、江山、高山、大海等等。

多选用阳刚之字:其中,表示意志刚毅的如志坚、志刚、百坚等。表示力量巨大的,如铁牛、大力、如山、千钧、铁柱、劲松、浪舟、大春、石峰、浩天、浩然、石泉等。

2.女孩起名的习俗

由于男女有别,姓名是根据各人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而起出来的。因此,男人与女人的名字,在字音和字义的选择上,自古以来也有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当然首要的是由于男女自古以来在社会上长期处于显著不同的地位而造成的。一般来说,起女名的习俗如下:

多用女性字:这是最基本的一法。古代的女人名,女娲是第一个以女性字出现的,黄帝妃嫘祖,高辛氏妃娥,后人都一律也加上女旁。这是对性别最简单的注释。

古代,女性字最普遍的是称娘,以与男子称郎相对。如杜十娘、李秋娘。次之用得多的称女,如刘黑女、王玉女。再次之就是称姑姨姐妹,如梅姑、宠姐、杨八姐、杜十姨。还有用女性的自谦,称奴称儿的,如玉奴、红儿。

另有就是用高抬身份的字,如称姬,如管仲姬;称妃,如娥妃;称媛,如黄媛介;称嬗,如王嬗。姬本是周姓,古代妇人没有名字,往往是姓为名,故姬姓出嫁女人一律称姬,因为她们出身高贵,演变为妇人美称,如虞姬、戚姬便不是称姓,而为虞美人、戚美人了。妃为帝妾王妻,也为配偶,嬗为宫嫔,以妃嬗为名的总带贵妇气氛,媛也是女人美称。

多用形容女性仪态的字。女性字形容姿色的名字,如:静蝉、慧娟、玉姣、月好、芳娉、淑婷、芳姿、妙常、玉嫩。形容神态的名字,如:风娇、静婉、碧娴等。现代带点洋味的女名,如:夏娃、栗妲、美妮、丽娜等,也颇广泛适用。

多用花鸟字:花草方面的字范围甚广,但必须选择象征柔美的那些花草的字,例如:春草、湘兰、荃君、香梅、春桃、馨莉、薇等。鸟类方面的字,有鸣凤、彩凤、春驾、飞燕、惊鸿、秋雁、紫鹃等。

多用珍宝字:在古代,珍异的金银玉宝,这是女儿家的命脉。因此,许多人便以此为女人起名。例如:婉珍、秀宝、佩金、银凤、瑶芳、如芸、美璎、璧君等。

多用彩艳字:这类名字如曼艳、新秀、黛美、多丽、碧倩、赤缨、玉青、黄绮等。

多用柔景字:这类女性名字,例如秋湄、凌波、彩云、微霞、丽雯、冰心、菊霜、春梅、夏莲、秋菊、冬英等等。

多用柔情字:这类女性名字,例如宠姐、爱偕、惠娟、喜娇、怡红等。

多用女德字:这类女性名字,例如贞秀、淑仪、玉端、丽庄、娴倩、静玉、慧心等。

选用男性字:这类女性名字的特色是字面用男性字,其实只用来作为比较。即或表示不如,或希望下一胎来男,这是父母望男心切的寄托。例如亚男、次男、亦男、胜男、来弟、招弟、宜男等。

七、趣谈百家姓

中国姓氏较多,但大姓人口集中。《百家姓》十分有名,对其大致情况每个人都应该了解。

1.“百家姓”的由来

宋代的《百家姓》,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它又是古代一本流传极广的儿童启蒙读物。该书以“百家”为名,其实不止收录一百个姓,“百家”是泛指多数的意思。现在我们看到的《百家姓》一共收录了438个姓,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

在中华民族这一大家族中,姓氏何止438个,就是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个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唐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因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列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