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尤里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5:20:37

点击下载

作者:沈杰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场尤里卡

职场尤里卡试读:

前言

尤里卡,希腊语εὕρηκα,或者拉丁化之后的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当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不破坏黄金王冠的前提下,确认王冠是否被掺假呢?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通过测量王冠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它的密度,并与纯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可王冠的质量容易称出,但它作为一个不规则的物体,体积要如何测算呢?

这个困惑让阿基米德急出了一身汗,他只好先去洗澡再接着想办法(这个场景是我想象的)。但确实正当他某次坐进浴盆里,当许多水同时溢出,阿基米德想到了:他进入灌满水的浴盆后所溢出来的水,其体积应该正好等于自己身体的体积,这就意味着,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可以被精确测算的。阿基米德高兴得从浴盆里跳了出来,光着身子在城里裸奔,并且一路呼喊着“尤里卡!尤里卡!”

再后来,阿基米德还进一步发现这与浮力之间的关系:想象有一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但由水构成的阿基米德,原本静静地“漂浮”在一个装满水的浴盆里。此时这个“水人”受到的浮力,就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这时一个活生生的阿基米德坐进了浴盆里,完完全全地把“水人”挤出了浴盆,那么活人阿基米德受到的浮力,显然就应该等于刚才“水人”阿基米德所受的浮力(也就是它的重力)。所以结论就是:一个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阿基米德将这一发现记载在《浮体论》中,为后来的流体静力学建立了理论基础。这,就是“尤里卡”的故事。

我们在职场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也希望能有那么一瞬间找到正确答案,并且高喊出“尤里卡”。但有时,锁和钥匙并不总放在一起,而是跨越了看似不同、但道理相通的场景。就好像想发现浮力的原理,与其坐在实验室里不如躺在浴缸里一样,想弄明白自己职场困惑所对应的“尤里卡”,或许你也需要跳出职场本身的小场景,看一看在其他看似不同、但道理相通的领域里,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元规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低效费力了一些。而“大道相通,举一反三”才是更理想的状态。这是一本关于职场答疑解惑的书,但其中的道理并不是只有职场中才用得上。一定要记得举一反三。

人生在世,不举,是不行的。2017年6月毕业找工作很迷茫,怎么办问“种老师,想请教一下。我大学毕业一年。因为没有规划过人生和职业,所以很不知所措。现在很迷茫,不清楚自己应该去做什么。目前觉得对这家公司或者这个行业兴趣不大。请问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指点。期待种老师的解答,谢谢。”答

没有谁的人生是规划好的,这样也太无聊了。迷茫是好事,说明在等待突破。我准备扯两个蛋来回复你的问题:

一个是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个是我自己下的。认同感

这里的认同感指自我认同感,即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个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得到的。

James Marcia的自我认同感发展理论认为,在职业方向上的自我认同感,状态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描述:探索水平、认同水平。

认同感获得:充分探索,充分认同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充分探索过一些可能的行业后,高度认同其中某一个。但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看法是会变化的,这个状态也只是阶段性的,不是一劳永逸的。

认同感早闭:尚未充分探索,却已充分认同

这个听起来可能有点像绝经,是指未经过充分探索就过早认定了某一个选项,于是停止了对新事物的好奇。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说一个没怎么充分探索过但热爱当前职业的人就是早闭,这个判断还是要靠自己来下。

认同感扩散:尚未探索,尚未认同

从未探索过,也没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这是所有状态中最糟糕的一个,基本上处于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状况。

认同感延缓:正在充分探索,尚未充分认同

还在探索,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迷茫。也就是你现在的状态。我自己下的

很多人说心理学都是废话,上面描述了半天现象,然后呢?给不出解决办法。

因为个体差异太大了,就算我们知道你处在认同感延缓的阶段,也未必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办。只有大方向上的建议,多尝试多探索,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

可是怎么找呢?说下我自己的办法,不一定对,供你参考。

从无到有:一维兴趣“点”

也就是找出自己喜欢的。不是说最喜欢的,而是挑选出那些都比较喜欢的一类事,供下一步筛选。但一定要喜欢。工作后你每天至少有8个小时,也就是一天生命的1/3是和这件事绑在一起,去掉睡觉的8小时,算上加班和路上的时间,你的生命几乎有2/3都和工作有关。如果这件事你不喜欢,必然会非常痛苦。

点动成面:二维优势“面”

从前一选项中找自己擅长的。不是说最擅长的,而是从所有喜欢的事里,把不擅长的去掉,剩下擅长的。很多事谁都喜欢,但不是谁都能做好。比如我一直想成为虎躯童颜的哪吒,可是自己脸长得太老,后天也无法弥补,只好放弃。

很多鸡汤让你拼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其实是在浪费你自己的时间。不过浪费也无所谓,所有杀不死你的苦难都会让你更强大。但是,所有杀不死你的苦难也会让你更衰老,人生苦短,自己权衡即可。

面动成体:三维金字“塔”

从前面剩下的选项里,找钱多的。我们都说,追求梦想,可以不计较得失。可是康师傅泡面不会因为你有梦想,里面的牛肉就多一些,人总是要生活的。

强调梦想的意义在于,让你不要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不要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因为金钱而迷失了方向。可是我们经过前两轮的筛选之后,剩下的所有事情都是你真正喜欢并且真正擅长的,如果同时钱又多,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有时你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喜欢的事,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者喜欢的事都不擅长,又或者擅长的事根本不值钱。怎么办?

这个时候,其实你可以反过来。反正如果当喜欢的、擅长的、钱多的这三个条件一筛选,发现是个空集,那你还怕什么?直接去找钱多的就好了,什么钱多就做什么,从钱多的事里找自己不算笨的,从不算笨的事里找自己不讨厌的,一样的效果。慢慢地,可能你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甚至喜欢什么了。那时候,你再重新选择。反正活着就是无限的选择,总会有一条路走得通。

可万一所有路都走不通怎么办?

死路一条也是路啊,怕什么。

迷茫是好事,说明还有机会迷茫。

迷茫说明年轻,而年轻就是财富。尤里卡 Eureka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无到有地发现自己的一维兴趣“点”,点动成面地构造自己的二维优势“面”,面动成体地搭建自己的三维金字“塔”。简单来说,先找自己喜欢做的,从中筛选出自己擅长做的,再从中筛选出能够赚钱的。选择行业时,如何避免走错路问“日日你好,对普通人来说,改善生活质量,打好经济的基石,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他选择的行业。所以,选择行业的能力也显得十分重要。但工作几年后发现,只有进入那个行业,才能看清行业现状。请问你对培养这种选择行业的能力有什么方法和建议?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走错路?”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一目了然。而我选择回答,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我想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我年轻时经历过的故事;

二是你问的这种选择行业的能力的背后,其实是认识世界的元规律。

我读研究生,要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当时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试图寻找在经济决策方向、互联网领域有什么心理学相关的有趣课题。其中一个网购成瘾的女同学正好在旁边吐槽:“现在的电商网站啊,这么多好评都说质量没问题,买回来为什么质量明明就有问题?肯定是水军刷评论,坑爹啊。”大家突然灵光乍现,那就研究这个吧!如何基于语义认知分析,判别电商网购评论的可信度

可惜,这个课题后来因为大家都特别懒,没做。但想来应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如果有谁做了,麻烦赐教,不胜感激。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你可能已经反应过来了:上淘宝买个几十块钱的衣服都要看半天评论星级、店铺等级,选行业这种更加重要的事情,不应该更提前多了解这个行业的“星级”吗?

这就是元规律所在了。

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为什么没做前面那个课题,是因为查不到历史文献。那个时候互联网才刚出来(暴露年龄了),怎么可能有历史文献呀。没有历史文献,我们就没法知道这个领域的水有多深,也就没法知道这样的课题将来发表的可能性有多大,也就没法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拿着自己的学历学位证书开玩笑撞大运。所以为了安全毕业,选择了有更多历史文献的、相对成熟的、容易发表文章的领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点:

一是为什么学界研究经常滞后于现实实践,因为前者关心的收益,是发表文章和获取学位,后者关心的是在市场上直接赚钱。前者关心的是理论和模型,后者关心的是钱。人类在发现元素周期表之前好几千年,就已经会冶炼青铜器了,因为青铜器值钱。好吧,其实青铜器当时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代表了巨大的权力,可是权力的背后,不仍然体现了人类社会里的利益分配格局么。

二是写毕业论文这种人生大事,其实在做决策的时候,逻辑和逛淘宝是一样的。上淘宝买东西需要提前了解历史信息,写毕业论文做实验也要提前了解历史信息。同样地,你选择进入哪个行业,也要提前了解历史信息。科学研究是什么套路

先观察,哦,是这个样子呀。

然后总结出可能的规律,提出一些假设。

可是这假设对不对呢,需要设计实验去检验。

如果是对的,就有了规律;不对,就修正假设。最后都有一个结论。

基于这个结论,再放到现实中去实践。

实践完之后,进行新一轮的观察,进入下一个循环。

选择行业,其实没区别:

先观察,哦,这个行业钱多啊。

然后总结出可能的规律,提出一些假设,例如进入这个行业,能发财。

可是这假设对不对呢,设计实验去检验,看看和我差不多的前辈发财没。

如果发财了,就是一个正向支持;如果没发财,说明这个假设够呛。但不论如何,最后都会有一个结论。

基于结论呢,再进一步收集信息进行实践,看看是不是时代不同了,是不是教育背景不同了,是不是公司不同了,总之有很多不同的变量可能导致差异,所以你要再多了解一些。

实践完之后,进行新一轮观察,在收集到了更多信息之后,再看看这个行业在你心目中有了什么变化。一点小结

你说,“工作几年后,发现只有进入那个行业,才能看清行业现状”。这话在某种程度上当然是对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是成本和收益需要成正比。付出越多,有时并不能收获越多。或者反过来,有时我们想要有一些收获,其实可以通过付出非常少的成本就行。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观察学习,这是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很多时候,你要精通一件事,你肯定得亲自做。但你在大方向上进行选择时,没必要先精通吧?大概了解个差不多就可以了。而要了解得差不多,并不需要亲自做,只要多找一些亲自做过的人,从不同角度收集信息,就可以了。

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认为,人是完全理性的,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无限可能中,总要找出那个最优解。

但其实,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人就累死了。心理学家西蒙提出,人其实是有限理性的,找到可接受的解就够了,不用最优。这就是人类在面对无限信息时的一个权衡,非常现实,但非常有效。

通过自己投入少量精力进行快速尝试,基于别人的历史经验进行快速总结,先行了解备选项可能的成本和收益,然后再决定要朝哪个方向走,这就是所谓的“小步快跑”的互联网思维。可是上面描述的科研过程不也一样吗?上网购物不也一样吗?其中在职场里,跳槽换行又何尝不是完全一样呢?

这,就是元规律。尤里卡 Eureka

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完美情结”,总想要把所有事情都弄明白了再动手。先小成本地尝试自己认为可能正确的方向,然后根据反馈快速调整,这样效率才会更高。这不是什么“互联网思维”,这是解决任何问题时都可以套用的元规律。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就该比男生好找工作吗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统计数据显示:学习成绩好的女生,反而比成绩差的男生还要难找工作。文章下面的评论区里,有很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既然学习成绩好的人应该更好找工作,但平均成绩更好的女生在现实中却更难找工作,说明在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非常严重。这个“三段论”的逻辑是非常正确的,但其中的前提是否真的成立呢?“成绩好,就应该更好找工作”,真的是这样么?成绩好,就该更好找工作吗

我们先不考虑找工作,先只考虑学习成绩。如果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很好,那我们能不能判断这位同学的语文成绩也一定很好呢?显然不能,因为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好,既然连数学成绩都不能用来预测语文成绩,那怎么能指望用学习成绩来预测职场成绩呢?求学,主要面对的是知识,再复杂,也是相对可控、客观存在、静止的事物。而求职,不仅要处理事务,更涉及极为复杂、相对不可控、主观变化的活人。霍金不都开玩笑说嘛,“相比于整个宇宙,女人的内心世界才是更大的谜。”马云能把阿里巴巴做到今天这么大,靠的也不是他当年的学分绩点和奖学金吧?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就该比男生好找工作么?其实只要把“性别”去掉,答案是一目了然的:学习成绩好,就该好找工作么?当然不是。同样有很多成绩好的人,由于缺乏职业能力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我们却没有提出“成绩歧视”的概念。为什么明明是同样的逻辑错误,到了拿“性别”说事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因为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把性别意识放在了自我意识之前。说白了,很多人活在集体名词里。性别意识,应该是帮助我们更完整更理性地接纳自己,而不是用来站队和宣泄情绪的。性别歧视,到底在歧视什么

但不论如何,在现实中职场性别歧视确实存在,企业到底为什么要歧视女性员工呢?

在劳资双方的自由市场上,人就是劳动工具,而公司的目的就是赚钱。面对一男一女两台劳动机器,假设他们正常工作时都能提供同等价值的劳动力,那么资本必然会优先选择男性机器。为什么?因为女性劳动工具的生育属性,对公司而言,不仅没有任何价值,反而是巨大的风险。有子宫,就有可能怀孕,你说你暂时不生,一辈子丁克,没用。猜疑链不可破,别人不会信,何况还可能意外怀孕。而且现在二胎也放开了,你就算已经生过一个了,也会被重新拉回到猜疑链中来。社会越发展,福利就越人性化,产假就会越长,对女性反而越不利。

最低工资标准的出台,只会让那些愿意用更低工资来出卖自己劳动力换口饭吃的穷人彻底失业,因为公司不愿意承担违反最低工资法的风险。结果本来是为了保护穷人的法律,反而进一步恶化了穷人的生存环境。同样地,不论是提高产假待遇,还是开放二胎政策,甚至是某些猪队友呼吁每个月必须要放的“经期假”,都会在当前情况下不断地恶化女性的求职环境。到底是谁在鼓励歧视

上面说了半天,并不是为了给资本家开脱。人类确实是一种“屁股决定脑袋”的生物,所以我们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问题。想要讨伐资本家,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要explanation(解释),而不是justification(狡辩)。

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工具时,考虑的其实就是风险和收益。所谓的社会责任,不过是资本逐利的公式中,对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或轻或重影响程度的一个变量而已。回到根本的问题上,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为女性的生育成本买单,是因为无利可图。如果企业通过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并且能因此而获利,那么它就有动力这样去做。

可问题在于,中国大陆现在的环境下,企业在任何一个市场上,都无法通过承担员工的生育成本而获利:

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目前连知识产权都不尊重,怎么可能会因为你们公司更照顾孕妇、更有社会责任感,就为你们生产的商品买单呢?

在劳动力市场上,面对某些故意一入职就怀孕休假坑公司的“产假骗子”,被坑怕了的公司只好尽量少招或干脆不招育龄女性员工。而且一个员工休了产假、公司必须招新人来干旧活,等到员工休完产假回来了,职位还能确保不变么?

在资本市场上,政府拿着据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本应向孕妇所在的公司提供足额的生育津贴,可事实上呢?目前生育津贴额度那么低,事实上是限制企业给女性员工太高的薪资水平。这相当于是鼓励“同工不同酬”,或者变相限制了职场女性的发展。如果总是指望逐利的资本突然间变得高尚起来,只会让整个画面特别魔幻。为什么你们都不愿意招女生

这些大道理听着特别虚,给你讲一个我生活中真实的小故事。小故事里有4个人:我、某CEO男A、某总监男B、某总监女C。起因是A团队缺个靠谱的人,我给推荐了一个合作过的姑娘。A面试过后,很满意,但也很担心,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A:“这姑娘,你熟吗?”

我:“还行吧,怎么了?”

A:“她近期会不会突然跑去生孩子?我是急着用人,别培养了3个月,又晾我大半年。产假工资是小事,项目可能就黄了。”

我:“不至于,她在事业上升期,愿意拼,能坚持。”

A:“你再帮我确认一下,我问不合适,人家个人隐私。我觉得她特别合适,要是近几年不准备生孩子,马上就可以来上班。”

这时,B突然插嘴了:“我说你管她生不生,永远不要招女的。”

我:“你这说法太性别歧视了。”

B:“都是自己人,给你们讲个真事。”

B:“我团队前段时间缺人,也是找朋友帮推荐,是个很合适的姑娘,说近期肯定不会生孩子。朋友拍着胸口说没问题,我就拍着胸口跟老板说了,毕竟是自己人推荐的,我把工资待遇都争取到最高。人进来了,确实靠谱,能力强、好沟通,我还感谢我那朋友。没两个礼拜,姑娘意外怀孕了,年龄也不算小了,一合计,生出来比较好,现在休产假去了。我也结婚了,完全能理解,换了我老婆,我也觉得该生,可公司不这么想。“老板把我一顿骂,说股票年终奖发着、工资倒挂着、headcount占着,没人干活。姑娘休息了,事情就得团队的其他人加班做,她的工资占了部门预算,加班补贴都少了,手下人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有意见。上下里外夹心气,我就跟朋友抱怨,结果吵起来,朋友都跟我翻脸了。我说你当时怎么跟我保证的,说怀孕就怀孕。朋友说老子怎么给你保证别人家媳妇儿不意外怀孕?你们别笑,当时狠话说完我俩真笑不出来。后来请朋友吃了顿饭关系才算缓下来。“你们说,我做错什么了?对兄弟,没毛病。对这姑娘,当自己人。对公司,全心全意。我招谁惹谁了。谁也别跟我提性别歧视。反正从此团队里,一个女的也不招,有本事告我去。人都是好人,事儿全是破事儿。我不关心那些政治正确,我就图个清静。都是打工的,我犯不上歧视谁。”

B愤恨了半天,大家全沉默了。

现场唯一的女性C突然开口了:“和你们聊天时总觉得我是个女的,可别忘了我也要管团队。说实话,我觉得自己带团队之前,总觉得是你们男人歧视我们女人,可自己带了团队,在其位谋其政了,才知道女员工真的是更大的不安定因素。“我团队里有个姑娘,北大本科清华硕士,真的特别优秀。性格很好,擅长沟通,各种会议上和各种人交流都没问题。带团队嘛,总不能事无巨细,很多执行上的东西,就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忙。正好公司快速扩张,部门要变事业部,高管们私下里希望我能做事业部经理。所以我就开始准备培养接班人,希望从现在的团队里提一个人起来坐我现在的位置。也可能我有私心吧,都是女人,但我觉得这姑娘真的是能力足够。培养了三四个月,尽心尽力,什么场合都带着,帮她撑场面,就怕她以后和我当初一样,因为性别不被人重视。后来这姑娘突然跟我提离职。

我当时都慌了,以为她遇上了什么不好的事。结果一问,要移民。老公工作调动去欧洲,她准备跟着过去做全职太太。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要尊重,可我真的心寒了。倒也不是怪谁,只能怪我自己管理团队不力,没给自己留后路。我是真的不理解,一个这么优秀的姑娘,甘心做什么全职太太。我本以为,她跟团队里那些成天就知道看剧买鞋的小女生不一样,以为她有事业心,到头来还是一样。追求安定没有错,换我自己可能也跟着老公移民了,错只错在我自己选错了人。虽然我自己也是女人,但我也不会再培养女员工做接班人了,社会大环境如此,我自己一个人心太累了。”

C说完后,是更加长久的沉默。

A终于打破了沉默,问我:“所以你推荐的那个姑娘,到底生不生孩子?”

我:“保证不生,我用人格保证。”

A:“为什么?”

我:“因为她是同性恋。”一点小结

1.学习成绩好,不代表对公司价值高,这两者没有必然联系。从优秀学生到优秀员工,身份的转变是巨大的。

2.性别只是你的属性,并不能定义你是谁。女权的本质就是人权,而女权主义的本质就是性别平权主义,最后的受益者将是所有人。

3.企业对女员工的性别歧视,核心原因是企业并不会因为负担员工的生育成本而获利,可政府却又没有提供足够的生育津贴。尤里卡 Eureka

每一个接纳自我性别,却又不站在性别标签里思考问题的独立个体,或者推而广之,每一个接纳自我身上的集体标签,却又不站在集体标签里思考问题的独立个体,都将在人类文明不可阻挡的前进洪流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贡献出自己的原力。但首先,你要能看清自己。不是为了性别标签,也不是为了任何集体名词,而首先是为了自己活着。想创业?我建议你……闭嘴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 “孕妇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怀孕了之后,她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孕妇,只不过自己之前没发现。这是真的。因为在我自己辞职开始创业之后,我发现身边到处都是创业狗。然后创业狗们动不动就会刷屏,大意就是告诉大家,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哼,我知道你们都是正话反说,其实是想发给那些意志不坚定、可能临阵脱逃的潜在应聘者看,让他们知难而退,不要来你们创业公司浪费时间。但为了防止得罪创业狗同胞,我只好再悄悄强调一次,这篇文章,是我吐槽自己的。

我在中国大陆网络畅销文学作品圈子里潜水数十载,总结出了当今社会经久不衰的两大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互联网过热和房地产泡沫。互联网从20世纪90年代就被认为过热了。是有人在种太阳嘛,为什么越来越热?房地产泡沫吹了这么些年,还没吹破。房价从单纯地何时下跌变成上涨速度何时下跌,从一阶导数求成了二阶。所以我现在就有点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形成了奇怪的条件反射,一听到有人说“互联网过热”之类的话,心里就默默在想,“愚蠢!”

有朋友听说我创业了,跟我说现在创业风险很大,别想不开去创业。我说为什么呀?朋友说,“创业又苦又累,钱还少,图什么呢?”我昨天刚好没事去海里游了个泳。说实话,海水真咸。你换气的时候,一张嘴感觉像吃咸菜没吃菜光吃了盐。但这时候要是有人跟我说,因为海水太咸了,所以别想不开去海里游泳,我肯定瞪大眼反问他,“Excuse me?我就是专门来感受海水的啊,不咸算什么海水?”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有家卖酸辣粉的生意特别好,有次一个姑娘跟老板说,“一碗酸辣粉,不要酸不要辣”,老板瞪大眼说,“那你还吃啥?”然后回头冲厨师喊了一句,“来一碗粉,只要粉!”受此启发我还编了一个无聊的段子:最管饱又低热量的饮食,就是把麻辣烫不加麻不加辣放不烫了吃,因为语义上来说你等于什么都没吃。

回到重点。创业又苦又累,所以呢?万一人家就是想“体验生活”呢?而且创业真的又苦又累吗?说实话,我不觉得。我觉得苦有两种,一种是辛苦,另一种是心苦。“辛苦”,可能是身体的疲惫、大脑的劳累,它是一种客观状态的描述;“心苦”,则是内心的不情愿、外在的被迫,它是一种主观心境的感受。

如果你乐在其中,再辛苦也不会觉得心苦的。而如果做人像咸鱼一样,那再轻松也会觉得心苦。况且,创业完全可以根本不苦。之所以说“成功学的本质是忽悠”,是因为它永远只呈现两种极端情况下的典型场景:要么,一个人,突然成功了,有多么多么成功,给你灌迷魂汤;要么,一个人,成功前,非常苦非常苦,差点死了,给你灌鸡汤。可什么是创业成功呢?上市?被收购?创业公司从诞生到最终成功,要经过四五轮甚至更多次筛选,每次的失败率都在99.9%以上。所以,如果你是奔着成功去的,那你只能无比地苦,而且即使这样,也基本上不会成功。可这是唯一的成功么?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曾经有人问我,要不要考虑写本书?我说还是算了吧,这世界上不缺我这一本书,而且一本书写出来也就能赚个几万块钱,不值得。对方叹了口气,“照你这么说,生活岂不是就像会计记账明细一样,只剩下了一收一支?”

当年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故事中虚构了一颗“盖娅”星球。她与人类这种孤立体不同,这颗星球上的所有人、所有动物、所有花草树木,甚至是没有生命的砖石瓦砾,它们的感觉都能互相联通。如果我们生活在盖娅上,并且属于她的一部分,那么我昨天去海里游泳时,你就能同时知道海水是多么咸。但我们不是盖娅,我们是孤立的。

文字是现实编造出的最大谎言,它让你误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其实不然。你知道火烫伤了会疼,但你不知道到底有多疼,直到你被烫伤一次。有句老话说得好,“吃亏要趁早”。趁自己还年轻,禁得住现实揉搓的时候,走出去试试,万一失败了再回来呗。人总是要死的,但畏畏缩缩地为死而生,和大大咧咧地向死而生,是不太一样的。就算你没想清楚就火急火燎地加入了创业团队,结果没几天就后悔退出了,又怎么样呢?你还年轻,输得起啊,至少你亲身学会了一点,“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啊,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啊”。这比别人跟你说一万次“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公司”都管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