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面试题型专项突破系列综合分析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7:28: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面试题型专项突破系列综合分析题

中公2018面试题型专项突破系列综合分析题试读:

中公教育核心研发团队

李永新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邓湘树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教学辅导经验。辅导课程思路清晰,深入浅出,幽默生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刘辉籍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多年。长期深入研究国家公务员面试考试,并对面试教学做出重大革新,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广大学员欢迎。张永生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公务员考试的教学研究,参与编写了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各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深度辅导教材,教学风格既严谨深入又风趣幽默,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帮助众多考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成为深受考生信赖的实力派讲师。刘彦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面试研究院院长。对于面试理论与人才培训有深刻的见解。善于在看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推崇培训中人生体悟重于道理说教的培训理念。丰富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处世理念给学员以人生智慧的启迪。李琳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对公务员考试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公务员考试命题趋势有着准确的把握。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提升学员基本能力,帮助众多考生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圆梦公考。张红军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授课深刻、系统、精彩,深受考生欢迎。郑义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高级政工师、作家、松花江文化讲坛客座教授,中公教育公选考试辅导专家,公务员申论、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辅导专家,中公教育申论、面试教师培训师。人生阅历丰富,有30多年的行业相关工作经历;文化积淀深厚,发表专著及文章300多万字。其讲授的面试和申论课程,独具风格和魅力,深得考生好评。李文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面试研究院二院院长。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研究,主讲面试理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解知识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授课艺术。邵晓玲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在长期的公务员面试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面试知识和教学经验,教学严谨,条理清晰,授课生动幽默,让考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快速成长,快速突破。段超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面试高级VIP班主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善于用哲理故事讲解深刻道理,善于用名言警句传授答题思路,用幽默风趣调动学习气氛,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帮助学员成功赢得面试。杨国平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对中央及地方公务员考试有深入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备考辅导经验,授课幽默、风趣,方法多样,对于申论及面试理论等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赵九洲 中公教育讲师

中公教育面试教师,面试研究院三院院长。多年来致力于公务员面试的教学与研究,参与了VIP班特训班等各类大型公务员面试授课工作与讲义教材的编撰。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辅导、针对性强的特点,深受广大考生欢迎。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详见:www.offcn.com

夯实面试理论 提升作答水平 专项备考已成为公考面试的有力武器

从目前的公务员面试考查趋势来看,“干什么,考什么”已经成为面试命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结合部门的特点和职位职能特征的基础上,命题人会从个性特征、真实能力和品德修养等角度考查考生,多方位地了解考生的思维方式、能力结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是否与职位要求相匹配。

在公务员面试的具体实践中,要实现对考生能力的全面检测,对考生进行准确评价,面试题目是考查的重要工具,是达到面试目的的关键要素。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各类面试题型的作答方法,做到准确流畅作答是考生备考公务员面试面临的较大挑战,也是中公教育师资团队在课程研发、教材编写上努力突破的重点。总结多年的授课经验,我们认为,专项备考是公考面试的有力武器。所谓“专项备考”是指在梳理公务员面试考查要素和解题方法的基础上,优化知识结构,由易至难地进行专项讲授,使应试者循序渐进地提升各项能力,夯实基础,掌握方法与技巧,提升实战水平。

而要想进行专项题型的备考,就需要一本针对专项题型突破的图书进行辅助学习。因此,中公教育师资团队从考生需求出发,围绕考生需要掌握的面试知识要点、重点题型,整合中公教育“专业专项”课程的授课精华,精心编写了2018中公版题型专项突破系列丛书,包括《综合分析题》《组织管理题》《情景应变题》《人际关系题》《自我认知题》《面试新颖题》,六本教材。对综合分析题、组织管理题、情景应变题、人际关系题、自我认知题、面试新颖题六大题型,进行了深入论述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为更契合考生的备考习惯,在本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凸出“实用性和高效性”的原则,无论在图书的内容还是版式上,都做了很多精心设计。具体特色如下:由理论到技巧,构建备考完备体系

公务员面试信息零散、知识繁杂,内容众多,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六大题型的专项突破,不仅需要扎实的面试基础理论作支撑,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并配以必要的真题练习。为此,我们遵循“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一般教学规律,按照“基础理论—真题突破—素材积累”的顺序对内容进行编排,逐渐形成了以考试形式为“经”和以考试内容为“纬”的完备体系,帮助考生科学备考。强调答题关键,突出个性化答题

区别于标准化的笔试竞争,面试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在此情况下,胜利的关键不是达到标准,而是超越对手、脱颖而出。因此,面对同样的面试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在答题内容上要结合具体职位,符合招考部门的职位要求,在答题结构上也要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然而,很多考生在答题时,由于面试思考时间有限,准备不充分,导致在答题中普遍存在思路不清晰、层次不明确、要点不突出、阐述不深入的毛病,为帮助考生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每类题型的作答要点,本系列丛书不仅对各种题型的基础理论、解题技巧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而且还重点强调了不同题型的答题关键,让考生真正实现个性化答题。分册设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由于个人知识储备、能力的不同,不同的考生对每类题型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考虑到考生的不同需求,为方便考生学习,在装帧设计上,我们按照不同题型,采用分册设计,每类题型单独成册,分为《综合分析题》《组织管理题》《情景应变题》《人际关系题》《自我认知题》《面试新颖题》,共六本教材。如果备考时间充裕,考生可逐一学习六本教材的内容,有效提升自己的作答水平;如果时间较短,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自己不擅长的题型,认真学习其中的一本或几本,做专项题型突破练习,提高备考效率。中公教育研发团队2017年8月第一章认识综合分析题第一节综合分析能力一、综合分析能力概述

综合与分析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辩证思维的一种方法。

所谓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查,从内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特征。综合是一个从感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的过程,目的是取同舍异概括为一般。

所谓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和要素,分别抽取其个别属性加以考查,从而把握事物的内部结构,确定事物的不同特征。分析的目的是得出抽象性规定。

所谓综合分析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把事物视为多层次、多方面、多阶段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对各部分和各要素进行周密的分析,把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归结起来,从整体上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综合分析强调对客体本身内部规律的发现,无论事物、事件还是某种学说或思想,当它成为对象时都被视为“有形”的客体,就可以被划分、被解释,这种解释是由外而内逐渐深入的过程。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对所考查的事物、现象、概念,不但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而且能从微观方面予以分析,并能充分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即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公务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二、综合分析能力与面试(一)面试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

公务员面试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善于运用综合与分析,既从整体上把握,又在局部上深入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这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在题目中经常表现为:能否对政府的政策有透彻的理解,能否对社会现象有正确的看法,能否坚持正确的道义,能否知法守法等。

二是在透析本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提出解决对策并预测未来趋势。因为公务员的工作不是清谈,而要自觉地把综合分析的方法贯穿于工作、服务中,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方案来解决问题。(二)综合分析能力与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能力是平常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公务员面试中,综合分析能力是必考要素之一。综合分析能力对公务员来说,就是看清问题本质、找到解决方法的能力;从思维方法来讲,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既要分得开,也要合得拢,将综合与分析结合起来考虑问题。

这样一项能力在面试中出现,目的就是判断考生思维是否敏锐、严密,能否系统、全面、准确地分析事物,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善于解决难题。在公务员面试中,综合分析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综合分析能力其实是答好所有面试题的基础。因为对任何问题的思考都离不开综合分析能力,作答时都需要认真地审题,然后归纳出答案。

如“你在文件收发室工作,工作很忙,经常加班,但你的同事经常不来,你怎么办?”

这道题目虽然是人际关系题,但也要先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是同事工作不积极,还是同事家里确实有事,是工作分工不明确,还是与我存在矛盾等等,全面分析各种可能性,再进行相应地决策。

从狭义上来说,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中有一些专门考查大家对某问题看法的题目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提出观点、分析论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这类题型称为综合分析题。如“你对当前国家实施的阶梯电价政策有什么看法?”第二节综合分析题概述一、题型概念

综合分析题,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能力,是否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题型。

在考官评分考核表中,对于综合分析题是这样定义的:对事物能从宏观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对事物能从微观方面对其各个组成部分予以考虑;能注意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组合。

综合分析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公务员面试中必考的题型,也是对考生素质要求比较全面、试题难度比较大的题型。考生在答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既要有宏观的把握,还要有微观的深入,如此,才可以将一个综合分析题进行初步的挖掘,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而要将题答好,还需要有理有据,由浅入深,由点及面。

真题样例【样例一】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蓝领,例如月嫂、快递员等,平均月工资过万,甚至比有些白领的工资还高,这一现象引起社会热议。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样例二】

当前国家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改革,自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对此,你怎么看?【样例三】

有人说,权力是一种负担,行使权力时要稳如泰山,不能把权力行使当儿戏;也有人说,权力是一种享受。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样例四】

小蜗牛背着又重又硬的壳,爬得很慢,于是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小蜗牛说:“可是毛毛虫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却不用背这个壳呢?”妈妈说:“因为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它的。”小蜗牛说:“可是蚯蚓也没骨头爬不快,为什么也不背壳呢?”妈妈说:“因为蚯蚓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啊。”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只要一步一步努力,最后一定能爬到金字塔的顶端。”请谈谈这则寓言故事对你的启示。【样例五】

工匠在打铁时,其中有一个步骤是将打完烧红的铁立即放入冷水中,心理学把这定义为“淬火效应”。请结合“淬火效应”谈谈你对挫折的理解。二、题型分类

对于综合分析题,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将综合分析题分为文字类和漫画类;根据其考查的内容,可以将综合分析题分为时政类和哲理类。漫画题由于其表现形式比较新颖,所以我们放在本系列教材之《面试新颖题》中,对其做了专门的论述和讲解,考生可以参考《面试新颖题》这本书。

本书中我们主要从考查内容的角度,将综合分析题分为时政类和哲理类。具体分类如下图:

时政类就是以时事政治热点为命题背景,要求考生就某个时事政治热点发表看法、谈理解。时政类又可以分为社会现象类和政策理解类。

哲理类问题表现为让考生就题干中提到的名言俗语、故事或者原理效应谈看法、启示等,因而其又可以分为名言俗语类、故事理解类和原理效应类三类。第三节综合分析题答题策略一、综合分析题作答思维(一)站在公务员的角度看问题1.公务员的角度

从公务员角度阐述问题是解答综合分析题的出发点,那么什么是公务员角度呢?

首先,考生分析问题时不能片面、偏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政府角度看问题。

其次,在联系自身实际时,要多想想公务员面对这种复杂情境、社会问题时应具备怎样的意识,做到善用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1)公务员必备的能力。

由于大部分考生都不具备政府工作的经验,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素养培训,所以不少考生发问:公务员角度要从哪几方面考虑?到底应具备怎样的意识?怎样将题目与公务员实际工作相结合?

在此,我们先看看中央下发的关于国家公务员具备的六种能力:政治鉴别能力,即对政策方针的执行和社会现象、问题的洞察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即具备法治观念、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即树立责任和服务意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学习能力,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更新知识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具备民主意识与作风,善于团结同事与群众;创新能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方式,善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我们在回答综合分析题的时候常要用到以上几种能力。而很多考生不禁疑惑,这些写在文件上的能力对我们在实践中解答综合分析题真的会有用处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看你能否灵活运用,是否能与题目巧妙切合。因为这几项能力不仅是对公务员的标准要求,也要内化为公务员的意识,成为公务员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角度。只要我们将它们稍微加工,在回答时恰当应用,便可以如魔术师般,成功换上公务员的行装。【例题】一个医生给国王看病,看病的时候,国王问医生:“你给我看病,和给别人看病,有什么不一样吗?”医生说:“在我眼里,只有病人,没有国王。”请你就这个故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中公专家点拨】

在现实社会中,病人代表被服务的对象,国王代表权势,故事的寓意是:服务者对服务对象应一视同仁,不允许特权的存在。在总结这一含义后,考生当然还要联系公务员实际,那到底如何展开呢?这时上面的几种能力便派上了用场。

公共服务能力——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公心”,公务员用好手中的权力是为了人民群众,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是以权谋私。

依法行政能力——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办事公道,公正行使职权。被网友们称为“恒山脚下最美女警”的毛丽,就用她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依法行政、秉公办事”。(2)公务员必备的意识。

从古至今,我国都十分重视政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目前确实存在公务员诚信意识不足、公仆意识淡薄、廉洁勤政欠缺、遵纪守法不严等问题。按照联系社会热点的出题规律,公考围绕这些现象命题,它自然也成为考生复习的重点。

下面几种意识侧重于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考生在联系公务员实践时,如果能巧妙嵌入,便可消除无话可说、学生腔浓或者答偏题的风险。

①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公务员的诚信不但事关公务员本身,而且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如果公务员不讲诚信,政策朝令夕改,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影响,一支缺乏公信力的队伍和一个没有诚信的政府,是无法对社会实施高效规范的管理,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政府诚信的缺失会加剧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会不断增加。

②责任意识:每位公务员在本职岗位上的不懈努力,都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如果公务员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畏艰畏难、懒散飘浮,就不可能打造效能政府,也不可能推动各项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公务员只有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充沛的工作激情,自觉把理想信念、人生追求同日常工作联系起来,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到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职,敬业奉献,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③法治意识: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内容,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由于受到历史上人治传统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得到深入的贯彻落实,家长制、“一言堂”盛行;决策的随意性大,存在着凭关系、看利益、看好处来做决策的现象;一些地方和部门有制度不执行、有规章不遵守,不作为、乱作为,吃拿卡要,因人废制、因人废法等现象突出。法治意识关系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公务员要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以身作则,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规范用权、依法行政,保证各项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的高效规范运行。

④宗旨意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宗旨意识决定思想和行动方向,决定人生价值的取舍,公务员特别是手握重权的公务员如果理想信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在行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就会走错方向,甚至违法犯罪。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一位公务员都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为广大群众履好职、用好权,做好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

⑤廉政意识:廉政建设是依法履行公职的需要,也是消除腐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个别公务员走上了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权钱交易的违法犯罪道路,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因此,公务员要加强廉政教育,强化廉政意识,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只有解决思想上的根本问题,才能保证公务员在履行公职的过程中,严守职业道德规范,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真正做到一心为公、爱岗敬业,不贪财、不贪色、不贪赃、不收受贿赂,不利用特权谋取不正当利益。2.经典真题

机关单位有制度按照制度办事,没制度按惯例办,没有惯例比照着办,比照不了就摸索着办。你对机关工作这样办事怎么看?【中公专家点拨】

这道题目与机关的实际工作场景联系紧密,是一个公务员在今后工作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它隐含着考查考生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能否尽快适应机关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就需要考生站在公务员的角度,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真正把自己置于未来的工作单位之中,根据“制度、惯例、比照办、摸索办”等问题的难易程度,具体分析、逐一阐释,原则就是“灵活应对、勇于创新”,比如: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可以有效保障一切工作程序都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有序进行,对机关管理工作能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机关工作比较繁杂,紧急事件频发、环境变化以及一些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往往会发生制度之外的状况,这时公务员要秉承积极处理、从不拖延的办事原则,如果机关有相应的办事规律,可以遵循机关以往的惯例来办事,尽量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没有制度、没有惯例可遵循的新生事物,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地方的有益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在比照中找差距,不断探索、改进以往的工作方法,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从未遇见过的工作,既没有制度指引,也无规律可循,不要逃避,要努力摸索着干,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在未知的环境中披荆斩棘、勇于探索,走出一条新路。

好了,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是这从侧面反映出机关工作的什么特点呢?就是“制度不够科学、健全,无法对新困难、新问题及时做出应对”,容易产生什么结果呢?就是“不少问题的处理因人而异、甚至朝令夕改,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公平原则”。

考生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剖析这种现象,既表明自己了解机关文化、恪守职责的决心,又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升华主题。

很显然,在联系工作实际时,考生可以很自然地运用创新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向考官展示自己已经在思想上做好了准备。(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1.矛盾辩证的思维法则

矛盾辩证的思维法则,是指我们要运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整个世界。矛盾的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属性,双方存在着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矛盾的斗争性中,矛盾双方之间的差异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最终促进事物的发展、飞跃。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具有一双慧眼,更需要有一颗理性、智慧的头脑,它指导我们在发现问题后如何去分析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很多人往往都能够发现问题,但使尽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却不知道怎么去应对这些问题,为此徒增了不少忧愁和烦恼。如果能够全面地掌握辩证的矛盾分析法,这些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所有的不解和困惑都会迎刃而解。【例题】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请谈谈你对这则故事的看法。【中公专家点拨】

狮子和羚羊是非洲大草原上两个对立的群体,它们的妈妈都要求它们跑得更快一些,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求生存。狮子跑得更快一些才能捕捉到更多的羚羊来填饱肚子,而羚羊跑得更快一些才能逃脱被狮子吃掉的厄运。就这样,非洲大草原上就形成了“狮子——羚羊”这样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统一于大草原这个大的生态圈中,狮子和羚羊都是非洲大草原生物链条中的一环,而这个环节一旦遭到破坏,整个生态圈的平衡就将被打破。

假如狮子没有羚羊这个食物来源,就面临着被饿死的可能,羚羊在跑得更快一些的条件下才不容易被狮子捉到,代代繁衍生息,继续作为狮子的食物来源;而狮子群体亦是如此。“狮子——羚羊”这对矛盾的存在却平衡了整个生物圈。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利用自然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让自然自己来调节自己,一物降一物,相互制约,使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平衡状态。

缤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维持着平衡状态,任何事物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辩证矛盾中不断升华、完善以达到长久。虽然在一段时间内,生态圈的平衡性也会被打破,但最终仍会恢复平衡状态。2.经典真题(1)猎豹是动物世界中的短跑之王,它追逐猎物的时速可高达120公里。但是,猎豹追逐猎物的时候,一般会在30秒的时间内,也就是在800米距离内将猎物追捕到手,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和距离,它就会放弃,等待下一次机会。谈谈这个故事对你的启示。【中公专家点拨】

这个故事理解类题目,讲述了猎豹的长处和短处。速度快是猎豹最大的优势,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能持久的缺陷。因此,这就需要考生运用辩证的观点,清楚地归纳出猎豹的优、劣势,而不能只见一点不见其余。

猎豹之所以选择放弃,是因为它深知自己耐力、体力的极限,超过了一定范围就不能捕捉到猎物,相反,会白白耗掉自己的力气;生存才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如果它继续坚持,一旦天敌出现,它将无力对付。

在就题目表层含义归纳出猎豹的特性后,理论的升华是考生答题最重要的部分。比如,论点可为“要学会放弃”。在常人眼中,放弃意味着失去、失败,但其实放弃同样代表着审时度势、重新开始。

选择和放弃是一门学问,人须明于选择,智于放弃,生命之舟才能沿着一条正确的航线,驶向理想的彼岸。

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要自知,了解自己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选择有比较优势的方面进行奋斗,这就是先知先觉。

论点确立后,考生再次运用辩证思维联系人生和公务员实际扩展开来。

当我们走在追寻个人成功的路上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奋斗,有些时候,也需要停下来休整一下,“重整山河待后生”。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面对诱惑,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严防“第一次”,敢于放弃,拒绝诱惑。选择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像沈浩同志那样,为老百姓做实实在在的事情,务必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光辉形象。(2)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又有人说:“要创新就不能守规矩。”你怎么看?【中公专家点拨】

本题的巧妙在于,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困境,即规矩与创新的对立。题目好像在咄咄逼人地要求考生只能在规矩与创新之间选择一个。

二者的确有对立之处,但是根据矛盾辩证统一的原则,矛盾双方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抓住一点忽视另一点,必定会导致观点偏颇和工作中的失误。因此,考生不可将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要在对立之中把握统一。只要考生注意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坚持辩证思维,不拘泥于其中任何方面,就把握住了本题的实质。

这种类型题目的答题规律一般为,首先分别分析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和不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对于领导干部,我们党有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这种约束对我们领导干部的成长、对我党的事业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离开这种纪律约束,我们很多人可能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可能就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

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规矩,甚至墨守成规,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勇敢地突破“规矩”的限制,坚持“与时俱进”。我们目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规矩可循,但其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已经证明了这种思想、制度上创新的巨大活力。

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求创新,但求规矩,甘当“太平官”。这是要不得的,最终会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点明规矩和创新不是绝对对立的,掌握好“度”才是关键所在,全篇的点睛之笔。

规矩和创新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如何在规矩和创新间把握好这个“度”,是我们今后要考虑的问题。

倡导创新精神,突破传统观念,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切勿求全责备。(3)墨鱼遇到袭击会吐墨汁保护自己,而渔民恰恰是借助墨汁捕捉到墨鱼。你从这个现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中公专家点拨】

题目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墨鱼喷墨汁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其他鱼类侵袭,但这一优势却被渔民利用导致墨鱼被捉。这是典型的优劣势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则。

考生可以抓住题目的中心、即矛盾观点,提炼出理论:

事物具有两面性,凡事有利必有弊。做任何一件事情,在考虑到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力求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然后联系国家、社会、个人的实际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论证。

由此我联想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攻坚阶段。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我们的发展观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劣势向优势的转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然,考生也可以运用发展的理论论述,它同样是辩证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

墨鱼在面对不同的威胁时不懂变通,结果使保护自己的利器变成祸首,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因此,这启示我们,只有用发展的、运动的眼光看问题,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奇百怪,千差万别,但又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也是世界上诸类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普遍性决定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用两点论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而矛盾的特殊性决定我们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同时,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由于矛盾及其方面在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需要辩证地认识事物,从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出发,具体、缜密地分析矛盾的方方面面。

细节决定成败。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一个微小的、不起眼儿的特点,甚至一个环节中的细节都不容忽视,如果对事物细枝末节大而化之,不加以仔细分析与揣摩,忽视某个特点的一个方面,就会妨碍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判定,结果会损失惨重。【例题】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个叫马里恩的岛屿,人迹罕至,是海鸟栖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从1945年英国一支探险队踏上这块处女地之后,不长时间,情况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逆变。原来,伴随着科考队员的上岛,探险队运输船上藏匿着的几只老鼠也乘机溜上了岛屿。上岛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为岛上食物丰饶得惊人,又没有天敌,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疯狂无度地繁殖起来。8年后致使全岛鼠满为患。科考队员复上此岛后,发现情况不妙,于是一纸电报发回大本营,要求总部速送几只壮猫来抑制鼠患。岂料,随后发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来到岛上的五只壮猫,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灾,岛上那些长期居住的海鸟反而成了这几只猫轻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肴。这下,猫们便开始彻底改行了——不愿意再去奋力搏击那些壮硕凶顽的大鼠,而是一味贪婪不停捕食那些相对平和得多的海鸟。若干年后,“肥吃海喝”的五只“始祖猫”一举繁殖到了2500只的惊人数目。而每天落入猫口的海鸟数量更是达到60万只之多!“海鸟世界”从此沦为了“海鸟的墓场”。【中公专家点拨】

科考队员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于没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仍然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用大陆上普通的猫去捕捉硕大猖狂的老鼠,显然是欠考虑的。按常规而论,猫与鸟并非冤家对头,猫与鼠才是真正的势不两立,可一旦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矛盾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猫无法对付强悍的老鼠时就不得不把矛头转向平和的海鸟,海鸟相对于老鼠来说,易捕捉、味道鲜美,于是才出现了“猫改行”这个怪现象。正是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矛盾应当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2.经典真题

毛泽东曾说,“战略易于复制,执行不可复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中公专家点拨】

在答题前,我们要弄清楚“战略”和“执行”两个词的含义与区别。

战略是理论和决策,执行是具体的实践。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决策是可以模仿的,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不可以照搬。

比如,我国古代的传奇兵书《孙子兵法》,书中理论系统地阐释了战争的哲学思想和战略。但这并不是说看了《孙子兵法》就会成为运筹帷幄的名将,因为战略形式上易于复制,但具体执行却要根据作战双方特点、战争形势、敌我兵力对比、地形、时机、气候等具体条件的不同来制订不同的作战方法。

马谡为什么失了街亭?他只知道兵书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却未考虑当时具体战况,屯兵于孤山之上,一旦断水断粮,军心必乱。结果落了个“身死为天下笑”的下场。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便可知道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在于告诉人们,看问题、办事情要擅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生在提出论点后,可以举例论证,既避免无话可说,又可以让论证内容变得生动、易懂。

以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为例,我们的战略都是救灾,但是执行中的决策却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汶川地震中积累了丰富的救灾经验,也创造性地推行了许多战略性决策。解放军指战员在面对道路塌方、运输车辆无法通过的形势,果断地跑步前往受灾地区;同时对广大群众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而在玉树地震中,跑步前进、心理援助同样可以借鉴,但不可完全复制汶川经验,比如结合当地藏族群众多的特殊性,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如发动当地喇嘛的力量来帮助玉树救灾等。(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发展的眼光

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我们的思维、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考虑问题时,我们要打破思维模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擅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动态和具体条件的变化,对事物做出准确的预测。【例题】某日,一位白痴对天才说:“我的牙齿能咬住我的左眼,你能吗?”天才说:“这不可能啊!”白痴说:“那我们打个赌?”天才应允,只见白痴将假眼球取出,用上下牙咬了咬,天才吓坏了,说道:“真没想到可以呀。”白痴又说:“我的牙齿能咬住我的右眼,你能吗?”天才说:“不可能的!”他想,难道这人两只眼睛都是假的?于是两人再次打赌,只见白痴轻而易举地把假牙拿下,往右眼一扣。天才吃惊了,说:“真没想到可以呀!”你说谁是白痴呢?【中公专家点拨】

天才和白痴之间的游戏,白痴之所以能够赢天才,关键在于他擅于运用灵活的思维、另辟新径。当他向天才展示牙齿能咬住左眼时,天才一贯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这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呀!可白痴又一次说他的牙齿能咬住右眼时,这时天才按照白痴上一次的演示进一步推理,认为白痴的右眼不会也是假的,否则白痴就成了瞎子。因此,天才肯定白痴无法做到,可天才万万没想到这次白痴的牙是假的。白痴出人意料的决胜,难道这不正是思维转换的神奇功效吗?

我们打破一种思维模式的同时,其实也就完成了思维的转变。转换思维角度,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考问题更具有积极性,同时还能转变别人的注意力,达到自己预设的目的。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转变思维模式绝对不是凭空设想、无稽之谈,它是建立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之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沿着事物发展的态势,因势利导,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2.经典真题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作“刻舟求剑”,比喻死心眼,做事情不懂得因时因事而异,不懂得变通。请你谈谈“刻舟求剑”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中公专家点拨】

这道题是典型的故事理解类题目,考查考生能否从短短数十个字中提炼出深刻的含义,能否根据理论恰当地联系实际,即从表象中归纳,又从总结中生发扩展的能力。

刻舟求剑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告诉人们要学会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思维、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时间、地点等具体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对事物的判断。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坚决摒弃定势思维、不墨守成规,才能顺应历史趋势,做出准确判断与决策。

答题时,如何做到观点深刻而又不落俗套呢?

比如,考生在提炼出发展、变化的观点时,可以运用一些名言警句论证,既深化了内涵,又增强了论证力度。“刻舟求剑”故事中的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没有,然而,做出类似“刻舟求剑”这种蠢事的人却并不少,比如那些反对革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吕氏春秋》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即做事要据情况而论,该变法时就必须变法。批评的就是像刻舟求剑那样不懂得变通的人。

不墨守成规,我国古代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懂得这道理。《韩非子》在其《五蠹》篇里,就讲了同样的思想:“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这句话就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意思。

清末的维新派人士更是直接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者,古今之公理。”

由于题目中更强调变化、发展的观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因此,考生论述时可以博古论今、贯通中外、联系自身,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尽情展现自己的胸襟与气魄。

坚持革新则进,反对变法则退。翻开古今中外各国的历史可知:凡是随历史潮流及时变法、革新的国家,都日益强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强国;“1861年改革”让俄国从此崛起。与此相反,凡是不及时革新的国家难免被历史所遗弃,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何以灾难重重?不就是因为墨守成规、没有及时变革的缘故吗?适时改革,可以富国强兵。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足以说明这一点。

最后升华。

历史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改革,是强国之路!所以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五)点面结合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如下图所示)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发散思维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它如同火热的太阳,永远放射无穷的光辉和热量,照亮我们的生活,赋予我们激情和活力。

我们要把握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就要先了解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变通性。就是在于“变”,想方设法打破或者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等方式,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②流畅性。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观念。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③独特性。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④多感官性。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考者能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大大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发散思维能使人在不断的思考和创新中,变得越来越机智和幽默。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为解决问题而思考问题,而是要善于打破常规的定势思维的局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等去考虑问题。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像无头苍蝇那样,蒙了头,到处乱撞,思路混乱,虽然境况很不理想,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答案很可能“一鸣惊人”。【例题】一家美国的鞋业公司,为了扩大产品市场,决定把鞋卖到某个非洲国家去。公司老板首先派财务经理去考察这个国家的市场。财务经理一抵达这个非洲国家,便发现当地的人们都没有穿鞋子的习惯,他大失所望,回到旅馆,马上发电报告诉老板说:“这里的居民从不穿鞋,因此,没有鞋业市场!”老板看了电文,若有所思,决定把公司最好的推销员派到这个国家做进一步的考察,以证实财务经理的观点。经过认真调查,一周后,这个推销员便发回了一份电传:“这个国家的居民无鞋穿,鞋业市场潜力巨大!”公司老板对两人的结论权衡之后,决定派出自己的营销经理到这个国家进行考察。

该营销经理到达后,首先拜访了部落酋长,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与合作;然后,他同当地的居民进行广泛交流,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穿鞋的好处,并教会他们穿鞋的方法。当地的居民被他说服后,却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的脚普遍较小,而且最主要的是我们这个国家很穷,我们没有钱来买你的鞋。”该经理答道:“脚小的问题很好解决,我们可以重新设计我们的鞋来适应你们的脚。另外,我发现你们这个国家盛产世界上最甜的菠萝,由于不是硬货币,因此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做易货贸易将这种水果出口,这样便可以换回大量的外汇,于是国家的生产总值就可以获得增长,因此你们每个人就有钱了,有了钱就可以买我们的鞋。”该经理测算了未来三年内的销售收入及相应的成本,估计资金回报率可达到30%左右,因此建议公司应尽快开辟这个市场。【中公专家点拨】

公司的财务经理和最好的推销员两个人都相继被派到非洲国家考察市场,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财务经理认为,那里的人们从不穿鞋,根本没有市场。而推销员却不这样认为,他告诉总裁:“这个国家的居民无鞋穿,鞋业市场潜力巨大!”这就说明了这两个人中,一个只是拘泥于现有的现象和结论去判断,而另一个人则擅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根据现状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最终得出新的答案。2.经典真题

鸡蛋、胡萝卜、茶叶三种东西放入水中加热。鸡蛋会变得更坚硬,胡萝卜会变软,而茶叶会使水变色,对这种现象,你有何看法?【中公专家点拨】

与其他标准面孔的综合分析题目不同,这个题目具有较强的问题开放性和回答的灵活性。因此,除了调动相关知识储备,发散性思考也是考生答得出色的关键。

发散性思维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考生可以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等方法,使思维沿着不同的维度和方向扩展,更显出思考的多样性和多面性。比如,多学科知识交叉、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充分融合等。

其次,要破除绝对、唯一的意识,变僵化的思路为灵活的创意。当然,漫无边际、没有目的的想象是不可取的,思考要像放风筝般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从而提出言之有据、答之成理的观点。

最后,如果考生能对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加工,融入个人特征,赋予答案以情感和哲理,无疑将为固化的解题带去一股清新之风。

本题如何发散思考呢?

立体思维:鸡蛋、胡萝卜、茶叶三种东西放入水中加热,分别产生不同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一个转变过程。联系公务员实际,生活作风的转变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增强抵御侵蚀的能力,是需要着重思考、论述的问题。

逆向思维:鸡蛋和胡萝卜在水中被加热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化,代表了公务员在环境的影响下或坚守或妥协的态度,而茶叶却使水发生了变化,启发了公务员要增强主动性,提高自我修养,抵制外界环境的腐蚀,还要对其产生反作用力,用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影响周围的人。

侧向思维:同样在水中加热,鸡蛋会变得坚硬,胡萝卜却变软,因为鸡蛋比胡萝卜多一层钙质的壳。联系公务员的工作,这层壳可以是防止腐败堕落的自身建设和制度建设。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健全的制度有利于规范公务员行为,杜绝腐败,维护组织纪律。

组合思维:鸡蛋、胡萝卜、茶叶放入水中加热后产生不同效果,可以联想到公务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不同变化。我们必须正视在目前环境下公务员队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思考腐败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原因,通过法律、制度、教育等各个环节形成合力,使整个社会形成打击、抵制腐败的氛围。

经过以上立体思考后,考生可把所准备的信息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发哲理。

我认为题目中的鸡蛋、胡萝卜、茶叶可以代表三类人:鸡蛋代表谦虚谨慎、意志坚定的人;胡萝卜代表不能坚守原则、意志软弱的人;茶叶代表具有内涵能够影响到别人的人。

胡萝卜放入水中加热后,慢慢被环境影响,而后变得柔软,逐渐妥协,失去了原本的硬朗。像胡萝卜一般的人,指的就是那些受环境影响逐渐失去自我的人;鸡蛋与胡萝卜不同,它为了使自己不受到伤害,除了原本就坚硬的壳儿之外,在沸水中更是让自己的心变得坚硬起来。它成功地保护了自己。鸡蛋看似脆弱,实则谦虚谨慎,能在逆境中由弱变强,结合自身,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第三种人像茶叶,即使在滚烫的沸水中亦能做真实的自己,尽情舒展,淡然地看透沉浮,就连水也悄然间染上了它的芳香。所以提升自身内涵非常重要,只有深厚的内涵,才能像茶叶那样在开水中舒展自己,感染别人,看似普通,实则力量惊人。

第二部分,从哲理衍生出实际。

从鸡蛋、胡萝卜、茶叶放入水中加热后产生的不同效果,我联想到公务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有些人本着兢兢业业的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上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并完善自我,正如鸡蛋在水中加热会变得更加坚硬一样;有些人则是偏离原来的工作宗旨,在各种诱惑面前丧失原则,向物质诱惑妥协,正如胡萝卜在水中加热就会变软一般;还有一些人则始终牢记公务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职责,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以身作则,时刻以自己的一身浩然正气影响身边的人。

因此,生活中的我们,特别是立志于成为公务员的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应对危机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应当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站在人民利益的一边,抵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诱惑。(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联系的辩证思维法

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都具有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运用联系的特点,在思维的过程中如实地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不主观臆断无中生有的联系,既要注意到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又要兼顾到事物外界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考虑到纵向的前后进程;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做到既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通观全局,重视局部。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够提高我们办事情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例题】英国著名科学家赫胥黎曾讲过一个幽默的故事。他说:“英国的猫主要是由老小姐喂养的,所以英国海军强大,应该归功于英国养猫的小姐。”这话从何说起呢?

英国盛产三叶草,它是牛的主要饲料。野蜂能有效地帮助三叶草深色的花朵传授花粉。因而三叶草能够繁茂地生长,主要归功于野蜂。但是,田鼠喜欢吃野蜂的蜜和幼虫,从而影响了三叶草的传粉。学者们发现:在英国的乡村附近,野蜂巢之所以比别的地方多,是因为村里养了许多猫。猫吃田鼠,因此,为三叶草传播花粉的野蜂就不会遭到田鼠的破坏,所以那里的三叶草长得很茂盛,这就为牛提供了丰富的饲料。三叶草是牛的主要食物,而英国海军的主要食物又是牛肉罐头。于是三叶草又跟英国海军发生了联系。这么说来,牛吃三叶草,野蜂帮三叶草传粉,田鼠吃野蜂的蜜和幼虫,而猫又吃田鼠,那猫就是能使三叶草繁茂的大功臣了。这么看来,英国拥有一支称霸海上的海军,最终应该归功于猫,进一步说应该归功于养猫的小姐。【中公专家点拨】

英国赫胥黎说的话虽然俏皮,却深刻而生动地说明了生态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食物链。

英国的海军与老小姐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但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间接的关系。事物本身千差万别、多姿多彩,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存在于自然、社会这个开放的体系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只是有些事物之间是间接联系,而有些则为直接联系。另外还有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与果的联系等等。2.经典真题

谈谈“蝴蝶效应”对你工作的启发。【中公专家点拨】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的来源。

毫无疑问,蝴蝶效应是哲学中联系观点的突出体现。它充分表明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一个事物的微小变化因为联系也会影响到其他事物,而最后导致的结果常常是人们无法预料的。

蝴蝶效应集中体现为即使初始条件发生十分微小的变化,但经过向外联系、波及,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也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对于公务员来说,涉及个人恩怨的小事可以不计较,但工作中无小事,我们要锱铢必较,万不可忽视细节,因为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决不能糊涂。二、综合分析题作答要求(一)观点要具体

公务员面试中的综合分析类试题是以分析为主要方法、综合多种命题形式的一种试题类型,它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准确把握题目要求,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地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本质和引申意义,阐释独立思考所得的观点。

简单来说,答题步骤就是:观点——深入分析——总结

所以明确表述观点是回答综合分析题的首要要求,观点模糊意味着你不具备基本的答题能力,这就如同为后面答案的展开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它时刻可能爆发,将你辛苦构思、分析阐述的成果毁于一旦。

那么如何提炼出既符合题目、又易于论述展开的观点呢?1.提取关键词

考生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要提取关键词,这样一是可以简化题目,化复杂为简易;二是能防止漏答,回答全面;三是可以在几个存在关系的词语中,明确命题者意图,从而提炼出符合题意的观点。【例题】北京大学新近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制”,被选中的都是重点高中,请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中公专家点拨】“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本题题眼,题目中一切信息都是围绕它展开,考生自然要从它切入;“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传统高考模式的另一种探索,作为新措施自然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对“重点高中”的强调,很显然,出题者希望考生对此点予以关注和论述。因此,观点提出时要包含这两点。

本题所含要素较少,中心论点就是对“校长实名推荐制”表明态度,并进行利弊分析。明确了这一点,时刻围绕这一点展开论述,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