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07:38:33

点击下载

作者:抱一法师,慧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

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试读:

前言

茫茫宇宙之中,“人”“地”“天”与“道”一脉相承。作为万物之灵,“人”生活在大地上,仰望天空观节令,必然需要掌握生存、发展之道。于是,有了“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的逻辑。

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指引着人们学习、研究天地运行的大道。庄子更进一步,干脆要求人们学会无拘无束地生活,享受逍遥自在的人生。之后,道家其他分支学派的著作,都围绕着“道”这个根本点展开,为后人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智慧。

崇尚自然无为的天道、秉承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修炼隐逸之士的人文关怀,这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不变的文化基因,也是今人为人、处事的行动策略。对此,鲁迅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开明的,这是道家的“自知”智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上天的法则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这是道家的得失智慧。

功成身退,天之道哉——成功了便隐退,是天的法则,这是道家的进退智慧。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没有偏爱和亲疏,却经常帮助善良而有宽容心的人,这是道家的自助智慧。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把握古已有之的道,同它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这是道家的借鉴智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顺乎自然,天下万物没有不是它所为的,这是道家的无为智慧。

……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做三件事:一是用嘴说话,二是用手做事,三是用心(脑)思考。显然,说话、办事都离不开“用心”。“心”之所在,必须通古今、明大道,而道家学问字字玑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洞悉万物、把握人心的规律,谙熟这些玄妙的人生道理,就可以在无为中成就有为,在天地之间乐逍遥。

本书从深邃的道家文化中摘取精髓,从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道家文化中找到生存的智慧,从深刻而浅显的道家文化中找到快乐的源泉,从而明晰人生的航向、把握生存的本质,并为心灵提供滋养,开启崭新的人生之旅。第一章自我的认知与救赎——人顺随众又不失真性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且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更是每个人进行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前三点基础上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社会价值的评估,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是认识了自己,还要认识众人,并学会在随从众性的基础上保持自我,这才是自我认知的根本目的。1.瞭望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辩德第三十三》【译文】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开明的。道学玄理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不是来自于对他人的洞察和了解,而是来自于自我的认知,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的,但是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得上开明,才是真正的强者。

造物主赋予人类的不仅是发达的头脑,健硕的身躯,还有所有动物都不具备的自我认知、自我超越的能力。人的自我概念是透过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来呈现的,有人对自己的描述是肯定的,自我价值感很高,有人似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有很多负面的评价,常常自责或贬低自己,自我概念偏低。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开始,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追问,转而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虽然上天赋予了我们这种潜在的能力,却很少有人能运用和发挥出来,大多数人在不自知中度过了一生。其实,古代贤者对自我的感悟,已经引领我们踏入了自我认知之门。通过几千年的传承,人们已经将自我认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我认知的第一道门是我与“我”的关系。“我是谁”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哲学领域还是宗教领域,都是需要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更充盈。

其实,我们的身体里,有个世代相承的灵魂,它需要借助我的身体来完成一生的修为,这个灵魂就是真正的“我”。对这个灵魂的塑造和升华就是“我”来到人间的最大使命。

当你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时,你就会感到充满了力量,像迷途孩子找到家一样喜悦和安宁。在人的一生中,审视和修炼这个你,便成了你的必修课。而且这种修炼无时不在,在工作时、学习时、与朋友共处时、独处时……

但是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往往存在差距,尤其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无法达到自我认定的标准时,就会出现难过或自责的情绪。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条件已经很好,却生活得不快乐,这就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不符的结果。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心底的期望,就会产生挫败感。

理想我和真实我的差距,使人对自我概念产生了负向评价,这样的人往往只强调自己的缺陷或过度承担过错中的责任,把自己放在一个犯罪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不仅让自己痛苦不堪,还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自我概念中探索自我的价值,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激励自己:

①喜欢和欣赏自己。

②重视自己。

③对事物抱有积极的思考态度。

④勇于尝试,敢于改变。

正如日本管理学界的大师稻盛和夫所言:人生就是精神实现的过程,就是让你的灵魂经过你一生的修炼,比你刚来到世间时得到一些提升。所以,正确的认识和欣赏自己,才能完成整个历练的过程。

(2)自我认知的第二道门是“我”与他人的关系。“利他”是每个人生活不能脱离的词汇,无论是财富的吸引还是目标的实现。每个人的人生是否精彩,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他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什么样的“他人”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则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在。因此,看清你与他人关系的内在本质才是解决你与他人关系的根本办法。

要想了解如何建立与他人的联系,首先要知道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对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依附类型:

①安全型:自认为有价值,对别人也是接纳和信任的,并有意建立和维持与他人间的亲密关系。

②焦虑型:否定自我,肯定别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好,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实现自我的肯定,人际关系比较拘谨,并喜欢别人的赞美。

③逃避型: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对于别人同样持否定态度;对他人没有信赖和依靠,不愿意接近他人,同时也拒绝被接近。

④排除型:有正向的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却拒绝别人,认为别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喜欢独立自主,绝不依赖别人,也不喜欢有太多的自我表露。

确定了自己的类型,你自然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误区所在了。我们的目标都是朝向第一种的,后面的三种都是在某一方面背离了正确的认识标准。所以,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弊病,然后加以改正。

还有的人常因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动肝火,因别人一句评判和议论而怀疑自己。这都是自我认识不够,不自信的表现。在认识自我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自我反省。

人对自我的评定跟别人对自己的评定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你觉得自己开放、宽容、乐于助人,可别人眼里你却是个保守、爱计较的人。这个时候,你会困惑,会怀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通过内省来认识自我了。

自我反省,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做过的具体事情,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也就是不绝对、不固执地看待自己,并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全面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具体来说,就是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欠缺。这种办法主要是把关注点全部落在自己本身上,而绝不是停留在别人对你的评价上。如此一来,你所看到的事情就都是客观而全面的了,你从事情背后认识的自己也将是公正的,这是自我认识的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你抱怨你的配偶不够好,你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的同事不够仗义,你就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了,仔细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的所在了。因为他们不会因而转变,也无法由你来改变,你真正能把握住的人只有你自己。一个懂得“利他”的人,会吸引一些同领域的人,这样,你本身的格局也会逐渐扩大,自由和喜悦的程度同样会加深。当你把你的内心放大时,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慢慢进入到了你与他合一的境界,这时,大爱就自然显现了,“利他”的境界也就达成了。

(3)自我认知的第三道门是“我”与世界的关系。

在电影《功夫之王》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在一群人遇到了很大困难的时刻,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高僧只说了一句话:“去留意你的呼吸。”

其实,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关系,就在一呼一吸间。也许你会觉得费解,实际上,当你能进入这种无为的境界时,你与世界的连接就算真正打通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掌握着与世界连接的独一无二的密码,很多人在盲目追求中丢失了这个密码,也就失去了与世界连接的密码。只有当你把注意力真正转回到自身,你才会变得富有创造性,激发出内在的力量,从而驱赶走身心的恐惧。《当和尚遇到钻石》中有句经典的话:“当一切事情都长期一帆风顺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无论是磨难、喜悦、鲜花还是闪电,世界给予我们的永远都是需要我们感激的,它们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与和谐的通道。

道学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处宝藏,找到这些宝藏,只要你打开这三道认识自我的门即可。心灵小憩

这个世界很精彩,也很复杂,要想真正的去了解和欣赏这个世界,就必须先懂得认识和欣赏你自己。只有当你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你才会站在一个正确的立场去审视和建立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说,把一切对外界的渴望转移到对自身认识的基础上来吧!望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2.自我管理需求“三宝”【原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法宝:一是仁慈,二是有节制,三是不为天下先。正因为仁慈,所以在事业上能勇往直前;正因为心中有节制,所以行事才大度;正因为不为天下先,所以能在有才能的人中露出头角。现在,假设我舍弃了仁慈,趋向勇敢,舍弃了节制(节俭),趋向广阔,舍弃了后而趋向于先,势必会走向衰败。只有以仁慈的心对待,才能作战时攻无不克,防守时固若金汤。总之,拯救你靠天,保卫你靠仁慈。道学玄理

老子认为,人类在自我管理中的道,有三条原则——慈、俭和不为天下先。

(1)“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是实现高境界自我管理的第一个关键要素。慈,就是对社会和人民有慈爱之心,关怀之心,宽容之度,容人之量。“慈”还包含柔和、爱惜之意。所以一般人总认为,慈善的人就是那些软弱和无能的人,慈善就意味着被欺压,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可是,老子却说:“慈故能勇”人不仅不会因为慈爱而变得软弱,反而可以变得坚强和勇敢。

因为“慈爱”是一种将自己融入到他人和社会之中的精神,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团队都充满了关怀与热爱,是那些内心阴暗和缺乏仁爱之心的人所不能达到的一种勇敢的境界。

曾国藩曾说:“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谓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是也。待兵如子弟之心,当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礼者,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此二者,虽蛮陌之邦行也,何兵之不治哉?”

曾国藩把仁慈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讲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在管理中,立威不如施恩,施恩的方法不如用仁、用礼。所谓的“仁”就是自己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先帮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要想发达,就必须先帮助别人发达。对待别人的事,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事一样。

所谓的“礼”就是无论你官大官小,对待别人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和怠慢。也不自大,盛气凌人。日常做事要恭谨有礼,威严而不凶暴。在无形中,保持凛然难犯的姿态。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即使是再难管理的人也能够管理好,这正验证了老子所提倡的“慈故能勇”的道理。

(2)“俭”的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意思是说,在管理人民,遵循天道时,没有什么比节俭更好的办法了。

诸葛亮一生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曾教育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通过内心宁静来涵养其心灵,通过节俭以培养其品德。如果不能排除欲望的驱使,就不能纯洁心灵,如果不能排除心中的利欲,就不能树立远大志向。凡是有德行的人,必定是俭朴的,因为俭朴的人功利心都少。

为官的人懂得勤俭,就不会贪图不义之财,就会公正主事,普通人懂得勤俭,就会持身谨慎,不会为攫取钱财而作奸犯科。所以,我们应以诸葛亮的“俭以养德”为警醒,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朴素节俭的美德,才能达到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老子还说:“俭故能广。”节俭,才是长保富裕之道,对个人是如此,对家庭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不思进取,沉湎于奢华享乐之中,朝中的大臣也参与到这种风气中,纷纷把阔气、排场看作一件重要的事。当时任散骑侍郎的石崇,他没有后将军王恺的权势大,却硬要与王恺比比钱财的多寡,晋武帝知道后,不但不加制止,反而纵容这种攀比的虚荣作风。所以,石崇和王恺都开始大肆搜刮民财,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在这种奢靡成风的社会状况下,国家很快就灭亡了。“俭”所包含的克制,根本意义在于把所有的力量用在刀刃上,《易经》中有“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的“啬”与“俭”是相同的含义。是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3)“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二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为天下先”的核心意义就是“处下”和“不争”。只要精神上得到充足,即使没有多少财富和名利,也应该是幸福的。而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前提就是不争和低调。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的才华,也要学会藏拙,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也是能量的内敛,在沉默中把事情做精彩。低调不是安贫乐道,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在更高追求中保持住谦逊的心。

另外,“不敢为天下先。”还指管理者应当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先享受快乐,应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别人的后面,做到先忧后乐。老子所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明的领导甘愿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群众后面。能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的人,才能最终保存住自己的利益。

徐达生于一户农家,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牛。在其戎马一生中,他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开创明朝立下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他本人也深得朱元璋的信赖和宠爱。

徐达虽战功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出征归来后,依然回到家中过着低调而俭朴的生活。

朱元璋深为感动,赐予他一块沙洲,但由于那片沙洲处在农民水路的必经之地,徐达的家臣开始以此擅谋私利。徐达发现后,毅然将此地上缴官府。

徐达病逝后,朱元璋为之悲恸不已,追封其为中山王,并将他的肖像陈列于功臣庙中的第一位,称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不居功自傲,“不敢为天下先”的个人修养不仅保全了自己,也留得了身后的美名。可见,不争功,不见得不得功,而总是“敢为天下先”的争名夺利者,最终往往以失败收场。

所以说,成大事者,必定是先静观其变,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断出击。而那些凡事争先者,总是耐不住性子,在成事之前就盲目采取行动,结果往往撞得头破血流。心灵小憩

老子总结,“三宝”中的这个“慈”最为重要,是“宝中之宝”。慈爱永远是最伟大的力量。“俭”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是珍惜所有,和感激所有最直接的体现,“不敢为天下先”则是建立在前两种品德之上的,是一种升华。当你拥有了这“三宝”,当你能够用“三宝”来塑造自己,那也必定是无人可敌。3.天性和本色就是你独享的资本【原文】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译文】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长寿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道学玄理

道家认为,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全新的人,从开天辟地到今天,没有哪个人完全和你一样,将来,也绝不会有另一个人完完全全跟你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本色。每一位成功者都坚持了自己的本色,并把它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爱默生说过:“每个人在他的教育过程当中,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都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虽然广袤的宇宙之间全是美好的东西,但除非他耕耘那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否则他绝不会有好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些什么,他能知道些什么,而这些都必须靠他自己去尝试求取。”让自己拥有幸福的关键是要自己喜欢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喜欢自己的程度等同于自我价值的认可度,等到你发现并坚守了自己的本真,你就是最幸福的,也是最富有的。只有喜欢自己,才会设立自我理想、注重自我形象、实现自我价值,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严酷考验。

所以,不论好坏,你的本色就是你的土地。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耕作好那一块属于你的田地。只有认识了自己才华,选择了自己本色,才能自在地发挥自己的特色。

柏林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刚出道的时候,一个月只能拿到120美元的薪水。当时有一个叫奥特雷的音乐家在音乐界正如日中天,名气相当大。所以,柏林主要以模仿奥特雷为主。

一个偶然的机会,奥特雷看出了柏林的才华,他很欣赏柏林的能力,便托人找到柏林,问他愿不愿意做自己的秘书。并承诺每月给他800美元的薪水。

柏林同意后,便跟奥特雷见了面,奥特雷与他见面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接受的话,你可能成为一个二流的奥特雷;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本色,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一流的伯林。”

柏林明白了奥特雷的用意,他欣然接受了奥特雷的忠告。多年之后,终于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并拥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宝贝,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独有的资本为荣,并尽一切努力发挥上天赋予你的一切。好比是唱歌,同样一首歌,一百个人唱就会有一百种感觉,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阅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呈现出来的状态自然也是迥然不同的,但必定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你要学会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属于你自己的乐曲,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花园。

玛丽·玛格丽特刚踏入广播界的时候,就很想做一名喜剧演员,可是几次尝试后,她都失败了。因为她所扮演的角色都与她的个性相去甚远,而且大部分时候,她都在模仿演员界的前辈,完全没有自己的个性。后来,她经过总结教训,终于成功塑造了一个接近自身特色的角色,发挥了她的个性魅力,扮演一个从密苏里州来的平凡农村女孩,结果一举成名,成为纽约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

可见,找到了自己的天性,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入口,也等于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保持自身的本色,就是试着把握自己的个性,发现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优点充分地发挥出来。想要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生活的快乐,就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要知道,你的本色就是上天赐予你最宝贵的资本,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

伊莉娅从小是个非常敏感的孩子,再加上她一直比同龄的小朋友胖,于是显得很没自信。平日,她总是一个人躲在屋子里,从来不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儿。

伊莉娅的母亲是个古板的女人,她一直叮嘱伊莉娅:“要穿一些肥大的衣服,以遮掩你是个胖子。”伊莉娅因此更加不喜欢自己了。每次在公众场合,她都是将头垂得很低,生怕别人看见自己,更怕有人议论自己。时间一长,伊莉娅越来越自卑,话也越来越少了。

长大后,伊莉娅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男人。丈夫一家人都很乐观,也很自信。伊莉娅受到丈夫一家人的感染,也很想变得跟他们一样自信,可她转念一想自己的情况,又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

丈夫一家人看出了伊莉娅的自卑感,为了使她拥有开朗和自信,他们开始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可是见效都不大。

后来,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伊莉娅。

原来,某一天,她跟自己的婆婆一起谈论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婆婆在说到如何把自己的儿子培养得那样自信,那样优秀时说:“不管我的孩子怎样,我都会告诉我的孩子永远不要去模仿别人,要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保持自己的本色!”正是这句话让伊莉娅恍然大悟,她突然发现,从小到大自己从来没有保持过自己的本色。自己之所以苦恼、自卑,正是因为她从来不敢真正地做自己。

从那之后,伊莉娅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非常乐观,而且非常善谈。她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喜欢这个胖胖的,但是自信而快乐的女人。

就像伊莉娅一样,保持了自己的本色,才会更加喜欢自己,才会重新拾回人生的信心与快乐。

人们总希望给自己找个“舒适的空间”,比如和睦的家庭、丰厚的收入、健全的体魄、显要的地位等。然而,这些“舒适”都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为了这些外在的事物而丢掉自我是不值得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将自己的天性隐藏起来,而选择生活在自闭中,就会慢慢地失去自我,变得越来越自卑。如果能够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别人,慢慢就会得到别人的欣赏,自己也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心灵小憩

如果你不是一棵大树,就耐心做一丛灌木;如果你不是一丛灌木,那就自信地做一棵小草吧!你要记住,不论你犯过多少错误,无论你的能力多么有限,你都不能变成别人,你能做的只有你自己。只要你保持了自己的本色,生命就会变得绚丽多彩!4.顺随众人又不失真性【原文】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天道》【译文】修养极高的人,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之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真性。道学玄理

庄子主张既不避世,也不入世,而是倡导游世。而游世的具体表现就是“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即不偏执,不拘泥,屈伸无定,懂得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顺人而不失己”中的“顺人”,就是委顺他人,顺应社会,做到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摩擦与冲突。这种表面上的随顺,决不等于没有任何原则的迁就迎合,与世俗污。而“不失己”,是指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本真的心性。不丧失自我追求的立场和处世态度。《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就从侧面解释了什么叫顺遂天性,什么又叫不失真我:

子舆、子祀、子犁、子来四个人志同道合,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可以探讨理想和志向,甚至可以面无惧色地谈论生死。

有一天,子舆生了病,他的脊背都快成一张弓了。朋友子祀专程赶去探望他。

可子舆却对自己的病安然处之,完全没有被病痛惊扰到内心的平静。子舆对前来看望他的子祀说:“就算造化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那我就叫这只公鸡守时打鸣;假如造化把我的右臂变成了弹弓,那我就拿这只弹弓用来打野鸟做烧烤;假使造化把我的臀部变成了轮子,把我的脑子变成了马,那我就乘坐这辆马车四处云游。生命有开始也有终结,有生也有死,我又何必为这小小的痛苦耿耿于怀呢?”

不久后,子来也生病了,他呼吸急促,眼看就要死去了,他的妻儿都围在他的身旁伤心地哭泣。可子来却对前去看望他的朋友说:“大自然使我的形体得到生长,在我的有生之年让我辛勤劳作,等我老的时候便得以安度晚年,最后让我走向死亡,彻底得到安休。天地就像一个大熔炉,造物主就是伟大的工匠,而我就是工匠手中的铸铁,最后把我冶炼成什么样子,都不用我忧心!”

子舆、子来两人从表面看是完全顺从了自然,失去了自我的意志,忽略了自身的感受。实际上,他们只不过在保留自己“心性”的同时,顺应了生命赋予的一切。他们懂得运用“真我”去重新打造上天加给的一切遭遇。是“道”的一种高境界,是一种顺遂众性,又不丧失自我的坦然。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子舆、子来那样随顺造化,顺应社会,顺应人情,那么,即使是生存的困扰,人际的纷繁,病痛的折磨,也无法让我们迷失在痛苦的旋涡里。

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持守凝寂;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而不离散。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处之,自在地跟外界环境相顺应、相融合。

每个人都有各自观看世界的角度,都有自己的处事理念。对一般的人来讲,不管你做什么事情,有50%的人支持,就一定有50%的人反对。如果你害怕别人的质疑和反对,或者因为众人的歧义而烦恼,那么你就犯了一个错误——不懂得在顺应众人的同时坚持自我。

美国总统林肯在上任后不久,将六个幕僚召集在一起开会。在那次会议上,林肯提出了一个重要法案。而幕僚们对他的提议看法并不统一,包括林肯在内的七个人更是激烈地争论起来。

林肯在仔细地听取其他六个人的意见后,认真分析了一番,可是,他仍然感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在最后决策的关头,六个幕僚竟然一致反对林肯的提议,想以此阻止林肯做出决策。

但林肯没有被他们的强势压倒,而是选择了坚持己见,他坚定地说:“你们说的问题我都有所考虑,虽然最后只有我一个人赞成这项提议,但我仍要宣布,通过这个法案。”

几年后,经过无数的事实验证,人们发现林肯当年的提议是明智的,他当初没有选择顺从其他六个幕僚的观点,而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也是正确的。

表面上看,林肯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有些独断专行,但事实上,林肯不是单纯的一意孤行,而是在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后做出的选择,他是在顺应众人意见的基础上又坚持自我的表现。

庄子的这种处世哲学,对当代人仍有着许多积极的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首先,这种随顺的处世之道在告诫我们,人在生活中要学会能屈能伸、进退自如,不偏执,不拘泥,不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论和比较,而是适当地顺应众人的习惯或观点。要让自己像弹簧一样富有张力和弹性,这样,人们既不会因为遭受排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也不会产生逃避社会的消极感,或者面对被社会淘汰和众人吞噬的局面。

其次,“顺人而不失己”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外柔内刚、外圆内方,既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保留自己的真性情,又能自如地应对社会当中的棱角和冲突。营造出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人际环境。

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外界的处世观念和处世方式都不被我们认同,也有很多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与我们的是完全相悖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为了融入到和谐的社会关系中,不得不压制或者改变自己的态度,为大我,而舍小我。这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处世智慧,是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环节。但是,我们又不能完全地随波逐流,为了迎合大众而放弃自我,为了获得外在的利益或大家的认同而委屈自己。

因此,无论什么时代,顺从和保留都是时刻存在的。顺从大众,保留自我,也是我们从道家智慧中学习到的处世精华。心灵小憩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迎合自己,也不能一味地排斥他人,我们应当在外圆内方中处世,在随从众性的时候,不忘保留真我。总之,我们既不要为迎合他人而活着,也不能让自己孤立于世,脱离了人群。5.直视自己的劣势,发扬自己的优势【原文】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外篇》【译文】所谓的至理正道,就是各得其所。所以,在一起的不算是并生,旁出枝生的不算是多余;长的并非多余,短的并非不足。鸭子的腿虽短,但长了就一定会有麻烦;鹤的腿虽长,截去一段也同样会很痛苦。事物原本的长是不可以随意截短的,事物原本的短也是不可以随意续长的,这样各种事物也就没有必要有忧患了。道学玄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且每个人的优缺点是很难因后天环境而改变的。

按理说,优点对个人的发展是起帮助和推动作用的,缺点则起到一种阻碍作用。因此,优点越多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缺点越多的人,则成功的概率越小。但是有优点不是成功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和发挥,有缺陷也不是失败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避开和改善。

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看清楚自己,才能和别人进行对比和竞争。然而,认识自己往往比认识别人更难。因为认识别人,是站在客观的角度,运用客观的标准去评断的;但认识自己却主要受主观意识的支配,这就增加了认识自我的难度。

了解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就掌握了正确规划人生的第一手材料,也是赢得成功的基础。不了解自己,就很难找到扎实的驻足之地。

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卑者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而自负的人也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呢?

(1)借助于外力。

要想看清楚自己,就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好比照镜子,没有外力的帮助是无法看清自己的,所以,你可以找到一个站在客观视角的朋友来做你的镜子,时时提醒你,给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2)客观看待自己。

尝试着主动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客观地分析自己,解剖自己。把自己的思想、言行独立于已身,自己作为一个陌生人对已分离的自己进行评价。

美国诗人洛威尔说:“做我们的天赋所不擅长的事往往是徒劳无益的。在人类历史上,因为做自己所不擅长的事而导致理想破灭、一事无成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段话给那些盲目追求成功的人敲响了警钟,当你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应该先考虑一下,这件事是否适合自己?你的优势是否能够驾驭得了。万一你所坚持的事,正好是你的劣势,那么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也会埋没你的优势。

(3)留一点儿时间反省。

俗话说:批评别人易,反省自身难。人们总喜欢在别人身上挑毛病,却很少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终日忙忙碌碌,为了生存奔波劳累,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稍稍停下来思考和总结一下,思考自己的得失,总结自己的进步与欠缺。也就很难发扬长处,遮蔽短处。所以,要想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要懂得适时地反省自己,总结出经验和教训。继而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优势。

有些人虽然优点不少,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而且这个缺点会破坏其他优点共同创造的成果,这就是不懂得合理处理优劣势的后果。所以,明智的人一定知道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驾驭自己的优缺点,而不是被自己的缺点所主宰!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驾驭自己的优缺点呢?

(1)根据不同环境,灵活应用自己的优缺点。

有人认为优势就是好处,劣势就是坏处,它们之间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且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还认为处于优势的人一定比处于劣势的人强,而强者也总是处于优势较多的人。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优劣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以,尽量以自己的优点来应对和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转变,并直逼你的缺点时,也不要害怕和逃避。首先要细致思考一下环境与缺点之间的关系,因为有时候,那些看似极具阻碍的缺点,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反而可以转变成你独一无二的优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故事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从前,有一个国王,右边眼睛看不见、还瘸了一条腿,长相也十分丑陋。

有一天,他召集了几位画技高超的画师来为他画像。第一个画师害怕惹怒了国王,于是弄虚作假,画了一个不瞎不瘸也不丑,同时看上去威严无比的国王。可谁知,国王看后竟然大发雷霆。

第二个画师看到国王生气,只得照实把国王的身体缺陷都画了出来,结果国王竟然更生气了。

轮到第三个画师了,这位画师画了一幅国王狩猎图,只见国王一条腿蹲在地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举枪瞄准猎物。巧妙地避开了国王的缺点。

国王看后欣喜不已,赏给第三个画师千两黄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优点和缺点总是同时存在的,可它们的呈现总需要一定的参照物。聪明而理智的人不但能清醒地认识它们,还能巧妙地把缺点转化成优点。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坏性格”甚至有可能激发出一些特殊才能。比如性格多疑的人,虽然平日里让人感到反感,但是他们观察细致、思维缜密,如果从事一些繁琐而严谨的工作,往往会表现得相当出色。比如天生攻击性强的人,虽然会因为强硬、鲁莽而遭到人们的排斥,但这样的人最容易调动情绪,当一名优秀的“开路先锋”。

(2)以优补缺、以缺护缺。

第一点是在无法回避时采取的补强措施,以避免处于被动地位。而以优补缺,以缺护缺则是为了模糊自己的缺点,以避免成为别人的把柄和被攻击的目标,从而把别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你的优点上。

从前有个挑水工,他有两个水桶,一个是完好无缺的,另一个则有一道裂缝。每天早上,挑水工都拎着这两个水桶去打水。

但到家的时候,有裂缝的水桶通常已经漏掉了一半的水,所以,那只完好无缺的水桶常常嘲笑这只有裂缝的水桶,而有裂缝的水桶也常因它的嘲笑而感到十分自卑。

终于有一天,在挑水工打水的时候,有裂缝的水桶忍不住难过地哭了。它呜咽着对挑水工说道:“真对不起,因为我的裂缝,使你每天浪费了很多力气和时间。”

挑水工听后安慰地说:“不,那不是浪费。不信,你可以看看这条回家路上的那些鲜花。它们就是最好的证明。”说完,挑水工又高兴地拎着水桶往回走了。

就在挑水工往回走的时候,有裂缝的水桶发现,不知何时,这条荒凉的小路上竟然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而且都是自己的这一边有,那只完好无缺的水桶那边却一朵花都看不到。

挑水工边走边说:“我在这条路的两边都撒下了花种,正因为你的裂缝,才能使它们每天都得到了充足的水分,开出了美丽的鲜花。若没有你,这条路可能会一直荒凉下去呢!”

有裂缝的水桶听后,高兴地笑了,从此再也不自卑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存有裂缝的水桶,不要因为身上的缺陷而自卑,找准了发挥的位置,它一样可以转化成无可替代的优势。

优势和劣势是并存的,在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不要逃避自己的劣势。首先要懂得直面自己的劣势,巧妙地避开劣势给发展带来的阻力。其次,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环境来改善或者发挥自己劣势,或许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心灵小憩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凡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特有的缺陷。这不是判定一个人强与弱的重点,更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优势和劣势的关系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只要你懂得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它们都可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垫脚石。6.自恃己能,往往走向深渊【原文】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秋水》【译文】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如同小石块、小树林存在于大山之中那样。道学玄理

自以为是,是社会成员处世的思维和言行的一种表现。凡是脱离所处时代、脱离常情、脱离自身条件,只凭主观臆断为定则,去想、去说、去做、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认为自己最高、最大的表现,都属于“自以为是”。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述过国家和个人发展壮大的智慧所在——放低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调做人,这是一个自我价值认定的问题,也是一个心态问题。总是自命不凡,对他人颐指气使的人,终归不会得到自我的发展和升华。

常言道:山外青山楼外楼。不论你的才华多么出众,一定会有超越你的人存在。如果你把自己摆在了云端的位置,自恃己能地俯视所有人,那么你就是抱着错误的自我认识,对自己进行了错误的定位,并且亲手把自己引向自负的深渊。所以,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从前有一个很擅长分析他人的心理的著名心理专家,他最擅长的就是通过别人的画来分析性格。并且自负地认为自己的分析精准贴切,没有人是他看不透的。

某一天,他又组织起了一场最拿手的心理分析活动,这一次的活动同样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人参加,其中还有一位学者。

心理学家像往常一样,先让参加活动的人作一幅画,那些人中,有画日月星辰的、有画房子的、有画花草树木的、有画人物和动物的。而只有那位学者,拿着画笔在虚空中挥舞了几番后,把笔放了下来。

等到大家都画好之后,心理学家依次走到每个人面前,根据每个人的画一一做了性格和心理的分析。可是,当他走到那名学者面前时,看到的竟然是一张白纸,心理学家头次遇到这种情况,感到疑惑不解。便问道:“咦!我不是叫你画一张画吗?你不画,我怎么来分析你呢?”

那位学者回答道:“我已经画好了,只是你没有看见而已。”

一向自恃己能的心理学家望着那个学者桌子上的那张白纸,顿时哑口无言,羞愧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轻车熟路的事情,也总有我们欠缺的地方,妄自尊大的人,只会把自己封锁在一个小小成就中止步不前,甚至形成极端的自我认知,失去了前进与发展的空间。

不管是宏观的、微观的,自以为是对于发展和完善来说定是有害无益的。有的害民、亡国,有的败业、受辱,最基本的也会是离群孤立,招人反感。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问题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偏向于自己的观念和认知,并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力和思维都是最优秀的,不容别人的质疑和否定。

王轩是某市人事局的职员。由于工作勤奋,方式对头,业绩一直很优秀,因此人事局领导几番讨论后,决定派她到本市某区的人事局担任主任一职。

在刚到任的几个月里,她春风得意,趾高气扬,越来越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不可代替的地位。她开始热衷于吹嘘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炫耀如何被上司重视,同事每每听到都唯恐避之不及。做起事情来也常常自作主张。过了一段时间,原本受人尊敬的她开始受到同事的冷落,就连一向看重她的上司也不再委以重任。

慢慢地,她觉得自己被大家孤立起来了。无奈之下,她找来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朋友的一句话就点破了她自以为是的心理,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后来,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自我定位,并端正自己的工作和处世态度,不再自命不凡地彰显自己的能力。终于又重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了同事心里又敬又爱的主任,成了上司心里有能力,又谦虚的职工。

王轩的错误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显示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地位。可是恃才傲物的心态只能引领你走向自以为是的深渊,本来应该发挥的才能,应该得到的赞誉也被不可一世的态度抹杀掉了。

所以,当你能力超群时,当你暂时得势时,切不可恃势自盛。要知道,大道清静无为,创造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才是大道者应该拥有的品质。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看待他人,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身的优势同他人的劣势相比较,并无限地放大自己的优势,所以,就很容易产生自大骄傲的心理,或者错误地进行了自我定位,把自己放到了一个与自身条件和能力并不相符的高度。成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愚者。

但是,天下的事往往是当局者迷。所以,要想看清自己的实力,了解自己的价值。我们必须成功地跳脱到自身以外,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重新衡量自己的高度和位置,才能看清楚优势与不足的所在,才能平复那颗躁动狂妄的心。心灵小憩

庄子认为,与天地宏大相比较,人是渺小的,与大道深邃相比较,人的智慧是浅薄的。如果一个人总把自己看得过高、过重,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的话,那一定是因为他还没有看清世界,更没有看清自己。7.知错,承认错,改错,善莫大焉【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经》【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好的;不知道自己知道多少,是有毛病的。正因为把毛病当作毛病,所以才不会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把毛病当作毛病,所以才没有毛病。道学玄理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情愿将错误全部推脱在他人身上,也不愿承认自己有错,并深刻反省自己错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相反,那些敢于正视自己缺点,勇于重新审视自己,并积极改正缺点的人则少之又少。

我们都知道,要想处理好社会关系,就必须认识和了解别人。但是,做到正确认识别人的前提却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而只有那些勇于承认自身缺点和错误的人,才能更好地去改正缺点,完善和提升自己。正如一家世界级的著名IBM公司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有一项原则,那就是:“不欢迎没有缺点的人。”因为,这家公司非常清楚,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缺点的人,只有不肯承认错误的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就不可能不犯错误,其实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甚至在别人给你指出来后,你仍然充耳不闻,不予理会,更不想纠正自己的错误,那你就永远不会突破你的错误,也永远实现不了进步。所以说,一个处世者成功与否,不是看他是否犯下过错误,而是看他对待犯错的态度以及是否从所犯的错误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明代思想家吕坤曾经这样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过则两过都免,一不认过则两过不免。”说的就是,不肯承认错误,有时候要比所犯错误本身的性质更恶劣。

通用汽车的总经理斯隆说:“人生本来便是一种充满实验和错误的过程,那些一生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必定也是一个毫无成就的人。”

许多人在犯了错时,心里总是不知所措,盘算着怎样把事实隐瞒,或者想着如何给自己的错误找到让人原谅的借口。其实,犯错也是生活的一种经验和阅历,勇于承认,更是鞭策自己的良方。

在某学校的社会科学课的课堂上,教授为了给学生们介绍苗族人的生活形态与风俗习惯时,播放了一段短片,短片是教授亲自去苗族人聚居的地方游览时拍摄的,内容大体是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风光以及苗族人的风土民情。

同学们看完这段丰富精彩的短片后,纷纷向教授提出了很多关于苗族人的问题。后来,有位女同学站了起来,她没有好奇地询问关于短片的细节,而是开口说道:“我觉得您不该拍这部短片,您这么做,显然侵犯了苗族人的人身自由和隐私。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是没有任何分别的,难道只因为他们保持传统的生活习惯,就该被当成动物般地观赏吗?这样对他们来说,实在太不公平。所以,请允许我说一句冒犯您的话,教授,您这一次做错了。”

被学生当众反驳和指责的教授霎时感到尴尬万分,心里觉得这个学生所说的有几分道理。可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教授的地位和尊严,他不假思索地反驳道:“我不认为我有错,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拍摄的短片是法律允许的,而且也是对苗族文化的一种宣传和欣赏。”

没想到,女学生听后再次深入地批判了教授的行为,二人争执不下,整个教室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起来。最后教授一气之下,摔门而出。

接下来的两堂社会科学课,那个女学生都没有再来。教授也不甘示弱,他让学生转告那个女同学:“期末考试马上就要到了,请转告她不必为这样一件小事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第三堂课时,女学生出现了,而且主动走到教授面前说:“教授,对不起。这几天我一直在宿舍检讨自己,虽然我们有各自的信仰和观念,但我忽略了您对教学所付出的心力,忽略了您尽心尽力地对教学负责任的态度。请您原谅我的莽撞。”

教授听后深感惭愧,他也真诚地回应女同学:“真高兴你来上课。其实,我的确有错。我只顾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却疏忽了对他人基本的尊重与关怀。我也要感谢你,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

就此,师生二人相视一笑,握手言和。

跟这对师生相似的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相互误解,且不进行自我反省造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主动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且愿意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很多事情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从而实现人与人的良性关系。

例如,当工作中的你不小心犯了错误,不要害怕,不要抱怨,不要推卸责任,更不需要找一些无谓的借口,而是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以自我反省的态度及时汇报给你的上司,这样不仅能让上司建立起对你的信任,也会对你知错和自省的态度感到赞赏。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没有对错误的纠正,就没有前进的推动力。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与纠错的相互推动下成长与成熟起来的。所以,不要再逃避你的错误,不要再把责任推诿到他人身上,没有自知与自省的人永远都只能活在自己的狭隘世界里。心灵小憩

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的心。诺尔斯曾经说过:“一个人承认错误就等于为自己增添了新的优点。”正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超越自我,趋向完善。这就是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的深刻含义。8.学会了“装傻”,你就不再是“傻瓜”【原文】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庄子·天地》【译文】自认为愚昧的人,并非真正的愚昧;自认为迷惑的人,并非真正的迷惑。真正迷惑的人,一生也不见得能明白过来;真正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清醒。道学玄理

说到傻,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真傻,一种是假傻。真傻一般指的是那些先天发育不佳的生理障碍。假傻就是原本聪明的人还要装出一副傻相。中国文化推崇的是后者,这可能与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的品格有关,所以自古就有“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说法。但是“若愚”必得先“大智”,“糊涂”也需先“聪明”。所谓的“若愚”与“糊涂”,一定是在更高的层面装出来的。所以,庄子认为,倘若一个人清楚自身的愚昧和迷惑所在,那他其实是一种清醒。也就是说,懂得用愚昧来掩饰自己聪明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

我们总认为这个世界是由聪明人和傻瓜们组成的,而统治这个世界的则一定是聪明人,傻瓜只有当臣民和下属的份儿。可是老庄却一向极其推崇“装傻哲学”,也就是说,平时对于那些傻里傻气、呆头呆脑、看似愚不可及的人,绝不能掉以轻心,他们可能都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相反,对于那些自作聪明,并总是急切展现自己智慧的人,结局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前有个古玩贩子去乡村收集古玩,看到一个农民用珍贵的古董小碗盛猫食,他想高价买下那只猫,然后再装作漫不经心地占有那个古董。农民爽快地答应把猫卖给他了。可是当他提出顺便把碗一起带走时,农民却笑了笑说:“那可不行,我还要指着它多卖几只猫呢。”古董贩的如意算盘彻底被打翻了,却花大价钱买了一只再普通不过的小猫。最终也只能哑巴吃黄连了。

看完了这个小故事,古董贩子和憨厚的农民,究竟谁更聪明,究竟谁看起来更傻,想必你也已经了然了。无独有偶,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中也比比皆是。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年幼时个性孤僻,很容易害羞,而且长得一脸呆相,因此常常遭到伙伴的捉弄和欺负。比如,小伙伴们会把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到他面前,让他选择,而他总是选择那个五分的。所以小伙伴们都认定他是个超级大弱智,然后每一次都是淹没在伙伴的嘲笑声中。不久后,有个人问他:“你难道不知道一角比五分多吗?”威廉·亨利·哈里逊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回答:“我当然知道,可如果我像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一样选择了一角的硬币,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装傻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它就像我们平时饮酒场合的“真醉者”与“装醉者”一样,那些常常玩“醉拳”的人,实际上是“形醉而神不醉”,“醉”也只是“醉”在“虚”处,真正目的在于迷惑对手,而“拳”却招招用在“实”处,处处都致命。由此看来,傻不一定就是弱势和吃亏的代名词。其实,做“傻子”的时间越长,得到的利益越多。因此,学会装傻不仅是一种处事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就像下面这位著名的军事家,他就是一个装傻的真正受益者。

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家孙膑,在意外遭到庞涓暗算后,身处绝境,形势相当不利。可是孙膑却偏偏不向对手妥协,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装疯卖傻,让庞涓的人放松对他的警惕,然后再计谋下一步的逃脱办法。

某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刚要拿筷子时,却忽然瘫倒在地,不一会儿又开始呕吐,情绪也跟着狂躁起来,他开始发怒,张大嘴巴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便亲自来查看。当庞涓出现在孙膑面前时,孙膑已经是污垢满面,时而大笑不止,时而又号啕大哭。可是庞涓也不是庸碌之辈,他非常狡猾,为了辨别孙膑发疯的真假,他命令手下将他拖到猪圈中,不料,孙膑竟然顺势卧倒在了猪粪污水里。虽然此次试探后,庞涓依然是半信半疑,但对孙膑的看管显然比从前大大松懈了。后来,孙膑白天混迹于市井,晚上则安分地回到猪圈中。就这样,庞涓真的相信孙膑已经疯了,这才给了孙膑后来成功脱逃的机会。

看了这么多鲜明的事例,我们就不难理解道学中所讲的:只有会装傻的人,才真的不是傻瓜,只有会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当一个人总是想张扬能力和聪慧,炫耀自己的见识时,危机就已经潜伏在不远处了。而装傻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在平和中得到更多。因为,聪明人总是挑剔,而傻瓜却看上去比较糊涂。可是你可曾想过要求越少,机会越多,计较越少,收获越多?心灵小憩

在这个主张表现和竞争的年代里,真正聪明的人们早已开始渐渐地隐蔽起来,他们都不再急于证明自己的才智,更不再害怕别人说自己“傻瓜”。因为他们懂得道家所说的“愚”与“智”的含义,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保护和升华自己。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学会了“装傻”,才能使自己不再像个傻瓜。9.胜己者,天下莫能与之争雄【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道学玄理

老子以简短的九个字,就道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引起内心烦恼和痛苦,或导致事业失败的根源所在,那就是不能战胜自己。

如果你仍然坚持认为,你未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不尽如人意的外界条件和客观因素。那么,那些毫无身世背景,又遭遇过无数坎坷困苦,最终却闯出一片辉煌天地的人又怎么会存在?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和烦恼时,应讲究追本溯源,一味地从外界环境找原因的人,永远得不到正确的自我认知,更得不到自我的提升。其实,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你也就无人可敌了。

当年的司马迁就是一个典范。司马迁在惨遭宫刑后,勇敢战胜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战胜了世俗的眼光,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伟大创作,最终有了惊世之作《史记》的问世,给了后人这笔不可估量的财富。所以说,赢了自己的人就等于赢了天下,否则只能成为困难的手下败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什么年龄,什么身份,都一直奉行胜者为强的观念。在学校里学习,要努力战胜同班的同学,在工作单位工作,要努力战胜其他同事,人们在社会中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与斗争异常激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评判标准再一次被应用到了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一个参与这场角逐的人,都会相互斗得遍体鳞伤,如此下去,竞争便越来越残酷,人们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堪忧。

然而,有一种人生智慧却可以让我们摆脱这场追逐和杀戮,真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