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5 10:47:18

点击下载

作者:腾讯《今日话题》编辑部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观复

观复试读:

序 《今日话题》十周年感言

一个评论栏目坚持10年,能够存活,还持续成长,在新媒体中这无疑是个奇迹。《今日话题》没有命题作文,没有政策图解,但有真事实、真观察、真观点,更有主旋律。

在热点事件中,《今日话题》试图给出客观、全景式的总结。在一边倒的舆论口水中,《今日话题》试图给出一个校正的声音。在隐秘的权力市场,《今日话题》试图打开窗户,放一缕阳光。在习以为常的社会新闻中,《今日话题》试图刺痛大众麻木的神经。《今日话题》团队“迭代”了好几批,但始终年轻,警惕思维的衰老和庸常的腐蚀,警惕知识结构的陈旧,警惕被大众舆论裹挟,警惕被某些话术绑架。《今日话题》总是尝试用新知识、新方法、新工具给出新角度、新参照。《今日话题》团队拒绝懒惰,肯下死功夫,这个团队几乎天天有人通宵加班撰稿,不是被逼的,而是自愿的。

所以,《今日话题》常常成为其他新旧媒体的话题库。

我个人向这个团队的勤奋和坚守致敬。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2015年10月29日

导读 无新鲜事,有坚持心

《今日话题》十周年。现在编辑部的这批人,最早的还是在它五岁的时候加入,栏目创建的那天,都还集体是校园里的青葱学生,不过有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的区别。十年间,《今日话题》换过了四五批编辑,在这里待的时间最长的人叫刘彦伟,32岁,工作七年多之后,于2015年4月离开;来的时间最短的人叫李敏,23岁,刚来五个月,正在充满激情地边写边学。迎来送往间,人换了,版式设计变了,甚至向读者每天问好的方式也从电脑搬到了手机屏上。然而,页面上那个“用常识解读新闻”的口号却一直顶在大家脊梁上,告诉每一位老编辑、新编辑,我的使命在这里。

使命,看起来很虚。可具体到做事中去,便特别实在了——每位编辑沉下心,为一个选题老老实实地奋斗20多个小时,从黑夜到黎明,以材料为血肉,用逻辑做骨骼,一个专题方算有小成。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么多年来,我们正是通过一个个的切面剖析出繁复事物本来的样子,不盲从,也不提前站队,立场与态度取决于事物真实的面貌和它与时代、世界的关系。《今日话题》的方式是,不空谈思想、主义、观点,务实、务实、再务实。

编辑来来往往,但始终传承并发展着我们的理念。即:其一,不缺席重大公共事件;其二,关注民生,推动政策;其三,满足好奇,回答疑问;其四,监督权力,要求责任;其五,不媚强梁,不阿群众;其六,核心价值,启迪中国;其七,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其八,不自我阉割,用尽并拓展空间。

说点实在的案例。操作一个谈论延迟退休合理性的专题,首先需要尽可能地思考问题的每个维度和最需要回应的,到底是做养老金空账,还是不同职业和单位性质人士的差异,或者比较看看美国、德国等延迟退休的国家真实情状,这些需要想清楚。思考无法来自冥想,只能源于大量地看相关材料。踏出第一步后,接下来,需要看统计和民政部门的资料,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论文,实际试点的情况……做到这里,只能算专题在心里大概有了一半的谱了,至少十多个小时也过去了。然后,开始写作,并补看资料。既然做大众传播,就得写清楚、写明白、写通透,没有好的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难以成篇,新编辑初来乍到,常常被折磨以及自我折磨而焦虑不已,一遍遍地顺文字、理逻辑,整整24小时没睡觉,还在对着电脑不停奋战。是的,所谓常识,来自踏实。而我们相信,观点有多犀利,声音有多大,又或者角度有多讨巧,这些有时候也许很重要,但是不够。观点若不来自于厚实的材料、明晰的逻辑,那么只能是空中建楼阁,就算可以说服别人,也无法让自己心安理得。

一位关注我们成长的学者说,我们不像是传统的评论,更像是在做解释性报道。我们自身也对如何用常识解读新闻,有不断发展的体悟。比如,2012年,我们说,要做最专业的评论。所谓专业,是在你要做动车的专题时,把讲解动车设计与建造的书给看一遍,了解最基础的知识,就算它们不会出现在专题中;在做法律专题的时候,认认真真地查看法院的裁决书,整理所有的法条和沿革。而到了2014年,我们在《今日话题》3000期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阐释——若评论不较真,则发声无意义。所谓较真,是“逼疯”自己,照亮专题,有价值的东西,就死磕下去,甚至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不在思考。比如,我们的一个90后男编辑正当青春,却做出了“中国人带孩子,不该这么难”这样的选题,不是因为他灵魂苍老,只因在生活中突然发现周围的人带孩子非常不易,一查竟得知有很多中国式的谬误。为了做这个专题,青春的男编辑在育儿论坛“逛”了整整一个月。还有一位女编辑,有严重的洁癖,怕看任何血淋淋的东西,有次做专题时不得不涉及一些解剖资料,三更半夜,一个脏器占据了电脑屏幕,煞是恐怖。较真还是不迷信权威,一位擅长写“高大上”选题的编辑看到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在说中国人拒生羊宝宝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有所怀疑,自己动手考察统计数据,发现这根本是一个伪命题。在较真中,编辑们锻炼了自己的胆量,考察了未来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也满足了自己那颗旺盛的好奇心,获益良多。还有人找到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比如文章伊始提到的刘彦伟。他的离职在江湖上成为一个传说,别人都打听他是另谋高就还是也步入了媒体人创业大潮时,他已经是一位股票投资专家。离职时,作为《今日话题》永远的荣誉主笔,他给大家留下一封“家书”,最后是这么说的:“我收获了理性(理性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件武器),这是《今日话题》给我的最好礼物。相信也会让各位受益终生。”当一个栏目能够塑造人的时候,那么它存在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都不是问题。

说完人,再说回业务。光是一个专题还不行,串起来是一个系列,联合起来便是一个矩阵。这也是十年的坚持。所以,我们有一百多个养老的专题,涵盖延迟退休、养老金空账、养老院建设、老年人情感……有一百多个人口专题,说二孩、说资源、说劳动力,说户籍……还有一百多个教育专题,讨论高考、讨论心理、讨论应试教育,也讨论家庭责任……养老、生育、教育、经济、环境、医疗……我们的领域很广。以一个专题平均花费20小时计,3400个专题便是6.8万小时、408万分钟、2.448亿秒。而您拿到手里的,我们精选出来的80余篇,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也许,有人会问,动不动上百个同领域的专题,真的有那么多可写的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你们一个个编辑反反复复地说一些问题和道理到底有什么价值?然而,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旧事情却有新发展。我们做了关于准生证如何难办、如何折腾人的专题,然后见证了官方宣布可以异地办理准生证了,程序简化了;从贵州习水案起,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嫖宿幼女罪”,终于等来了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删除该罪名;我们也做了太多太多关于二孩的专题,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终于来了,而我们依然在呼吁如何为家庭创造出一个适合生育与养育的条件……《今日话题》编辑是幸运的。和时代的脉搏一起前进,并为之努力,是身处新闻行业的骄傲与幸福。

最后,必须来说说读者,我们最重要的朋友。《今日话题》的用户中,七成是男性,六成多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有人是国企老总,有人是普通学生,有人是专业人士,还有人是待业青年……而关心社会进步与公共福祉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十年间,不少读者从青涩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职业人。印象很深的是,一位读者来函告知,从一个对公共政策很感兴趣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职场青年,觉得《今日话题》越来越好懂,也有了不同意我们的观点的时候了。看到我们的专题能够在一个读者的思想成长中略尽绵薄之力,实在是欢欣鼓舞。而我们也非常欢迎读者朋友们的不同观点。腾讯新闻的口号叫“事实派”,解读起来即客观、多维、深度。事实是立体而丰富的,缺少了多维,便是不健全的。如一位睿智的先贤——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大法官所言,“当人们意识到,时间已消磨诸多斗志,他们才会更加相信,达至心中至善的最好方式,是不同思想的自由交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确定一种思想是否真理,就应让它在思想市场的竞争中接受检验。也仅有真理,才能保证我们梦想成真。”所以,感谢各位读者多年来的陪伴与督促。于我们而言,只有做到一念十年,不忘本心,以回答这份期待。

感谢您翻开这本书,期待开卷有益,一起较真。《今日话题》编辑部2015年12月8日

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男孩”比“生女孩”更痛苦?

丁阳/2013年2月22日 第2344期

导语

近日,《参考消息》刊登了美国《财富》双周刊网站的一篇文章《寂寞单身汉助力中国经济增长》。文章引用了著名经济学家魏尚进的说法,称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实际上促使中国产生了超乎寻常的经济增长。

性别失衡难道带来的是好处吗?实际上,“促进增长”不假,但性别失衡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且“生男孩家庭”则比“生女孩家庭”要忍受更多痛苦。原因何在?一、“生男孩”的高昂成本

1.“男多女少”抬升男性结婚成本:“买不起房就别想结婚”

中国男女比例失衡,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媒体上一直有关于“3000万光棍该怎么办”的讨论。我们曾经也讨论过,“3000万光棍”不一定会导致“无妻可娶”,但一定会让娶老婆的“价格”上涨。

从“供需失衡”的程度来看,“涨价”的趋势可能要长期持续。2011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达到118.06,远超过联合国设定的103~107的正常值;2009年,19岁以下全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00,25~29岁间的单身男女比例为192∶100,30~34岁间的单身男女比例则达到327∶100。最重要的一点是,从现在开始到未来近20年的时间,适婚年龄的男女人口数是确定的。而不幸的是,据估算,适婚年龄的男女人数差将从2012年的1250万人增加到2027年的2350万人。如果不能及时扭转趋势,这个人数差会增加到3000万人以上,婚姻市场的“供需失衡”将越来越严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男性娶老婆的“价格”会如何上涨呢?毫无疑问,至少攒足一套房子的首付已经成为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承担不起房子的首付,就很难过丈母娘这一关,这就是所谓的“丈母娘刚需”。而且,只有“买房”才能彰显经济实力,“租房”不管用,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的房屋租售比为何长期处于低位的原因。随着娶老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房子的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魏尚进近年的研究揭示了男女比例失衡对房价提升的巨大影响。通过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他发现随着城市的不同,男女比例每提高10%,该地用于购买房产的支出费用就提高约7.4%,其中一半用于扩大房子的面积,一半用于支付更高的单价。而且更进一步的研究则显示,2003—2009年间房价的增长,有30%~48%要归因于男女比例失衡。

2.买房结婚的压力促使“生男孩家庭”拼命存钱,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房价上涨,大家都看得到。那有没有证据显示,的确是“生男孩家庭”在承担买房的费用呢?这可以从家庭的储蓄率看出来。魏尚进发现,“生男孩家庭”明显比“生女孩家庭”的储蓄率要高,而且越是在性别失衡严重的地区,这种区别越明显。

而且,家长们并不需要知道当地性别比具体是多少就可以做出调整储蓄方针的决定,因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部分人都定居、嫁娶于自己出生的地方,配偶也多数来自同一地区。亲戚和朋友能够告诉他们最近娶老婆的难度是增大还是降低了,办婚礼需要多少钱等。“生男孩家庭”与“生女孩家庭”在结婚前后的存钱策略

资料来源:魏尚进,张晓波,《竞争性储蓄危机:中国持续增长的性别比例与储蓄率》。

一份来自贵州的调查很好地显示了“生男孩家庭”与“生女孩家庭”在结婚前后的存钱策略。在结婚前,男方和女方的家庭储蓄率都处于高位,而在结婚之后,双方家庭的储蓄率迅速下跌,因为办婚礼和买房之后,短期内已经不需要什么大支出,存钱的需求降低,从而将更多的钱用于消费。在这个过程中,女方的储蓄率始终低于男方,甚至在结婚后出现储蓄率为负数(即消费大于收入)的情况,这是因为房子等主要支出大部分由男方负担,而且女方从男方获得的“彩礼”也比送出去的“嫁妆”要多。

要存钱,光靠省钱肯定不行。而且要想娶到更好的对象,就需要存更多的钱,这使得中国男人有更多的动力去打拼、去工作。而且,结婚买房的需求推动了房价上涨,这使得“生男孩家庭”必须更加努力地存钱,在借贷等金融市场尚不够发达的中国,这种存钱效应极为明显。这就是“男女失衡”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魏尚进认为,1990—2007年,中国有60%的储蓄增量可以用“性别失衡”进行解释。而过去10年中国经济高达10%左右的年增长率,有2%是“性别失衡”做的贡献。

3.这种增长何尝不是“生男孩家庭”的痛苦

然而,这种增长显然不是让大多数男同胞及其家庭“感觉到幸福”的增长——为了在日趋紧张的“婚姻市场”找到对象,他们必须在职场加倍努力地打拼,甚至不停地转换工作,还要想办法应付“官二代”“富二代”们的先天优势。辛苦打拼得来的钱,大多数不能用于消费以增加自己的福祉,只能存起来用来买跟女方共同居住的房子,争取通过丈母娘的考验。而且不仅仅是自己,连带整个家庭,在结婚买房之前都必须忍耐低消费水准的生活。这就是“生男孩家庭”的痛苦。而且即使努力打拼,打拼得很久,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也不见得更有利——随着年龄增长,其所在年龄段未婚男女比例的失衡会越来越严重。

如果男女比例失衡不是那么严重,娶老婆不是那么难,如果没有“丈母娘刚需”,“生男孩家庭”的压力显然就不会有这么大,可以进行更多的日常消费,即便赚得没那么多,也可能过上更舒适更舒心的生活。

4.“生男孩家庭”痛苦,“生女孩家庭”也不见得捞到了好处

当然,“生男孩家庭”的痛苦只是个现象描述,不是说所有“生男孩家庭”都感觉不幸福,也不是说“生女孩家庭”就一定过得更惬意、待婚女青年付出的努力就更少。但普遍来讲,“男孩是建设银行”“女孩是招商银行”;“生男孩赔钱”“生女孩赚钱”之类的想法已经颇为流行。

不过,即便女性在婚姻市场上“以稀为贵”,不用担心房子问题,也不见得“生女孩家庭”就没有这方面的痛苦。数据显示,虽然相比起“生男孩家庭”,“生女孩家庭”的储蓄率明显要低,但相对于“婚姻市场”供给均衡的国家,其储蓄率仍然处于高位。

这是因为,虽然女方在婚姻市场上的议价能力比男方要强,但是如果女方的财产地位与男方相比逊色太多的话,在婚后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备受瞩目的“婆媳关系”上,会处于不利地位。为了避免这一点,“生女孩家庭”同样有储蓄的需求。而且,由于“女儿是嫁出去的”,中国家长普遍更期待儿子的赡养能力而不是女儿的,“生女孩家庭”往往会为将来的养老提前储蓄。

总而言之,在择偶方面占据优势的待婚女青年及丈母娘一方,不见得会捞到太多好处。

其实,归根结底,“丈母娘刚需”本身就是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扭曲产物。结婚本来就不该附带“必须买新房”这个条件的,不管是与父母一起居住还是租房过日子,都是年轻夫妇正常的选择。因“丈母娘刚需”而拼命奋斗所买来的新房,未必能增加两家人多少福祉,而两个家庭付出的代价却不是一般的大。这究竟是何苦呢?可当“丈母娘刚需”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之后,很多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则不得不陷入这样的痛苦之中了。

说到底,极大程度上就是“性别失衡”惹的祸,而中国当下的“性别失衡”,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关系。二、多生女孩,恢复男女比例平衡很重要

1.中国男女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生育

在正常情况下,男性与女性的出生比例在1.03~1.07之间。如果出现大范围的偏差,决定性的因素必然是人工干预了婴儿的正常出生。造成男婴比例明显偏高的人工干预原因主要有三种:(1)父母重男轻女,偏爱男性;(2)执行了强制性的限制生育政策;(3)通过人工手段检验胎儿性别,对女婴实行流产。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不管是男女比例还是男女出生比例,中国的情况都处于正常的水准。在80年代以后,男女出生比例开始明显失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计划生育——主要的依据就是,有调查显示,中国的婴儿中,第一胎的男女出生比例接近106∶100的正常水平,但第二胎的男女出生比例高达146∶100。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家庭第一胎生了女儿后,由于计划生育的限制,会千方百计地保证第二胎一定要生男孩,如果是女婴,就弃掉,或者做B超确认是女婴后进行人工流产。

2.男女比例失衡,让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变得扭曲

除去扭曲婚姻市场外,男女比例失衡,还导致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性犯罪、拐卖妇女等案件的增加等。而观念层面的坏影响也许还要严重——男女失衡让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也变得扭曲。

随着适婚男女数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女性在挑选男性对象时的普遍议价能力更强,男性想要获得女性青睐需要更多地展示其经济能力而不是性格、才华、爱好等别的东西。这使得观念方面,“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女性会越来越多,这反过来让更多的男性相信只要有钱,就能娶到心仪的老婆。

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抱着这样观念组成的家庭并不见得会更加幸福美满。

结语

性别比例失衡,虽不至于真让数千万男人打光棍,但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终究都没有好处。有些政策需要及时改变了。

赴美产子:回报超过“抢银行”?

王杨/2013年4月8日 第2390期

导语

随着大陆孕妇赴港产子越来越不容易,赴美产子也就越来越火爆。最近,很可能会创下国产爱情片票房纪录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更是把这个话题推向了高峰。据媒体报道,有的“月子中心代理商”收到的咨询量已经是平时的2倍。

这个话题的有意思之处在于,一方面很多人认为赴美产子投资回报率超高;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认为其风险非常大,得不偿失。到底该如何看呢?一、风险高:从签证到生产完都有可能出问题

1.签证与入境处于灰色地带,想“过关”要靠“演技”

在电影中,汤唯饰演的孕妇文佳佳在入境美国时使尽浑身解数力图掩饰自己是个孕妇。这样的场景,绝大部分赴美产子的孕妇都经历过。其实,美国官方承认,非本国居民在美生孩子并不违法。但是,为了顺利拿到旅游签证,孕妇们往往会说假话,表示自己出国的目的是旅游观光。若诚实说明就是去生子的,则拿不到旅游签证(旅游签证里的“医疗目的”和产子不是一回事)。这是“欺诈”行为。另外,在入境时,入境官也有权根据入境人的表现而缩短签证时限。产子计划也跟着进入危机。所以,大家对怎么“藏肚子”十分上心。

2.月子中心也基本是灰色的,在一些地方被查得很严

文佳佳原先准备去的月子中心被“抄”了,一时之间不知所措。其实,美国方面并不是因为不准中国孕妇待产而查封月子中心。关键在于,月子中心让许多当地居民觉得受滋扰,很多人也认为,中国孕妇挤占了公共医疗资源,对此相当不满,抗议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因此,有的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孕妇住宅执法队”来彻查月子中心。而据美国《侨报》报道,大多数月子中心一查一个准,总是逃不过这五大方面:(1)居住管理条例:从人均居住面积过密的角度来限制孕妇家庭旅馆;(2)建筑法规:对违规改建的孕妇旅馆限期恢复原状;(3)商业许可:从无照经营角度责令关闭;(4)卫生法:从大量的婴儿垃圾(包括尿不湿等)的丢弃和污染方面给予惩罚;(5)税法方面:严惩孕妇旅馆的偷漏税行为。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赴美产子最热闹的洛杉矶(西雅图其实很少)等地被强制关闭了不少的月子中心。其他的月子中心也纷纷低调起来。孕妇也可以不选择月子中心,只是对人生地不熟的大部分[1]中国人来说很麻烦。

3.更怕遇到坑人陷阱

电影中文佳佳去的是一家台湾同胞开的“民宿”——主人和孕妇们住在一起。现实中,月子中心也分三六九等。有的月子中心条件并不好,也涉嫌虚假宣传。对美国不熟悉的孕妇要被骗也很容易。例如,有些月子中心的中介就骗孕妇“过关都靠自己帮忙,要另收费”,实际上,这靠的是孕妇自己的“演技”。

这些“小打小闹”都还好,最近在美国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陈姓女士几年前赴美生子,等她再次携幼子入境美国时竟然被捕。原来,那个黑中心骗她签了一份“妇幼中低收入保险”的申领文件。按照相关法规,陈小姐是本地合法居民才有资格申领。黑中心骗了不少人签署,所得福利就自己揣入口袋,等加州的公共卫生部门查出来时,这家中心已经搬空。而陈女士则被州政府以欺诈罪起诉,不得不焦头烂额地给自己找律师。陈女士的例子当然比较极端,但是在孕妇和月子中心发生纠纷时,想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确也不容易。二、代价也不小:孩子受教育是个大问题

1.回国接受教育很可能要出高额赞助费或者进学费昂贵的国际学校

许多人带着孩子回国生活。而且除了美国的护照,孩子们还有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以下简称为旅行证)。按照中国驻美大使馆的网站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前往中国时应申办中国旅行证件。”其实,旅行证就是“变相”的护照,是中国国籍的证明。而父母回国后可以拿着旅行证办理户口。这里就涉及孩子能够在中国享受的福利了,最主要的就是“义务教育”问题。

一些中介机构会忽悠人说,孩子可以以“华侨”的身份享受义务教育,但这并不靠谱。不过根据义务教育法,凡是拥有中国国籍的公民都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那张旅行证就是国籍的证明,因此,尽管根据国籍法,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但是实际中,有人隐瞒美国国籍而用“旅行证”申请学校就有可能钻空子了。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比如,北京市教委的官网上,有一则回答是,“可以在北京接受义务教育。父母一方具有北京户口,在其户口所在地开具关系证明,然后到户口所在地划片学校申请就读。”而上海等地又是不允许这种情况的。

还有的父母干脆给孩子在中国上户口。有些说法认为,这会被美国视为孩子自动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不准确。按照美国《移民与国籍法》,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一般孩子得满了18岁放弃国籍才成立。父母的意愿和做法是不能代表孩子的。如果“被放弃”了,孩子还可以“申诉”。

不过,由于争议多,为求保险,许多家长还是宁愿给孩子支付高昂的赞助费或者学费上学。也有家长是为了孩子以后在美国受教育方便,而专门给孩子报国际学校。

相关的另一件麻烦事是,旅行证要两年换一次,且必须到申领地的中国大使馆更换。一些家长干脆就不管它过期不过期了,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去公安部门开“一次性出境证明”。孩子的美国护照则是五年更新一次,直接去美国驻华大使馆更换就可以。

2.在美接受义务教育虽然免费,但是陪读或者托管是个大问题

不少人都认为“无纳税,不权利”,在美国要有缴税证明才能申请到免费的公立学校的教育机会。这是误解,实际上不要说是合法的美国公民了,就算是非法移民,在美国一样可以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学费、书本费全免。而一张租房证明就可以证明孩子属于该学区(人有迁徙的自由,且不用拿“户籍”等来证明其属地)。不过,问题就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前期,孩子还很小,家长要考虑如何照顾孩子。托管的开销就比较大了,离开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不怎么好。父母跟着去对大部分家庭也不现实。

3.上大学并非是个美国公民就有优惠,可能还是得交贵的那档学费

一般来说,赴美产子的家庭最看重的东西之一是美国的高校教育。在美国,本州居民上本州公立大学的学费要比国际学生或者其他州的居民便宜三分之二左右。一些州还在争取立法确定本州居民在招生名额上占优。这是因为这些公立大学都是州财政养的,当地居民已经纳税,当然就享有优惠的资格。而且并不像一些评论所说的那样,美国的私立大学才好,一些公立大学实力也很不错。不过当地居民的身份就不是靠国籍、房产和租房证明这几项就能简单证明了的。以前要申请当地居民身份很轻松,随着财政紧缩,各州的政策也在收紧。像是加州,就需要孩子起码在该州读满了一年的高中,并且要证明自己并非为了得到学费优惠而临时到该州居住,而是有长期为加州“服务”的意愿。证明这些,就得有许多东西了,像是父母的纳税证明之类的。结果很多孩子都必须自费读低年级,等到大三或者大四才有机会得到“实惠”。其实这就是为了打击那些希望“不劳而获”的人。同样在加州,前不久通过的《梦想法案》允许那些在加州纳税的非法移民家庭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本州居民”的学费优惠。

不过,在申请一些助学金的时候,公民身份确实能够带来好处,因为一部分助学金的门槛是“美国公民”。三、尽管风险高、代价大,很多家长还是想“买未来选择权”

1.很多赴美产子的其实是中产家庭而非权贵

许多相关的调查都发现,其实赴美产子的主流并不是大富大贵者,而是一些中产家庭。实际上,前者选择“投资移民”等方式更直接。并且,这些经济实力强的人更倾向一早就把孩子送到国外生活,而不像大部分赴美生子的爸妈把孩子带在身边养着。

2.这些家庭更看中的是将来的保障,并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因为“没纳税”的缘故,许多美国的社会福利孩子们可能享受不到,况且美国也不是一个福利国家。不过,那些最基本的、给穷人的保障却是有的。一些赴美产子者正是看到了这些保障——也许用不着,但是起码给自己孩子一个安心。比如,孩子突然得了重病,就有比较好的医疗保障;如果残疾了,也有保障……天有不测风云,有能力防患于未然总是不错。另外,像是免签国家和地区多、美国海外公民保护、未来在美找工作有便利等,也是父母们考虑的因素。

另一方面,这些家长们或多或少也在为自己养老考虑。根据美国的移民法规,等孩子长大到21岁时,就能为他们的父母申请美国绿卡了,还不用“排队”,不受名额限制。只不过,这些子女或者自己要委托别人进行担保。根据法规,这些人来美国之后,如果享受到各种给低收入群体的福利的话,政府可以向担保人追责。在实际中,许多来美国投奔子女的老人就算从来没在美国工作过,一样能有最低限额的“养老金”,有给穷人的“医疗保险”,甚至每个月还能存钱。子女也没被怎么样,生活得竟然不错。

其实,根据中美两国的法律,孩子到了18岁,还是得做一个决定——自己要做哪国的公民。日子还长,中国发展也很迅速。不如说,父母们其实是为孩子和自己买了一个“未来选择权”。这也是媒体采访中,不少中产阶层父母提及的。

3.这一切都建立在对赴美生子的基石——“美国落地公民权”不会动摇的信心上

按照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一旦孩子出生在美国他们即有权利选择成为美国公民。美国也是少数的几个有“落地公民权”(出生公民权)的国家。这项权利当然就是赴美产子最重要的基石。随着抗议之声日隆,许多人也猜测“落地公民权”是否就要废止了。

不过,受到诟病容易,要被推翻可不是一般的困难。最主要的就是——“民权”二字。在一百多年前一个非常有名的判例中,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确立了父母非美国国籍但在美国合法居住的、出生在美国的婴儿是美国公民。不过,这个判例并没有针对“赴美产子”等类似的父母并没有在美国合法居住权的情况。

但是,1982年,“普莱勒非法移民孩子免费教育案”却让人们看到了曙光。从1977年开始,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郡要求“没有合法身份”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前,必须交纳“足够的学费”。原告(墨西哥籍学龄孩子)因不能进入公立学校读书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美国最高法认为,根据平等保护的条款,德州这么做是不公正的。判词认为,外国人,甚至非法进入美国的外国人一直都被认为是属于第十四修正案的“人”的范畴的。

而分析普遍认为,要想“修宪”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也违反了美国平等开放的价值观。并且,中国的这些“空投婴儿”也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从边境涌入的“非法入境者”,他们每年在美国生子的数量至少是中国赴美产子者的三四十倍。立法者稍有动作便会受到美国少数民族裔公民的强烈反对,失去他们的选票。所以,打算赴美生子的人暂时还不用担心公民权资格的问题。

结语

赴美产子的确如许多报道说的麻烦多、风险高等问题。不过,就像买股票一样,倡导价值投资的人看重的是这家上市公司的潜力与未来,而不是一夜发横财的暴发之梦。

[1] 2015年开始,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一起严查月子中心,规模大、力度强。

开豪车的也来:“弃婴岛”纵容丑恶?

王杨/2014年6月8日 第2818期

导语

山东济南的“弃婴岛”开设才5天,就已经接收了42名孩子。还有人开着宝马来送孩子,令人愕然。有关新闻报道的评论中,很多人都说,“弃婴岛”纵容了丑恶。到底该如何看待?一、中国的“弃婴岛”和国外的大不同,使命错位了《广州日报》的记者前不久去探访了马来西亚的弃婴收容情况。那里有类似“弃婴岛”的婴儿保护舱,接收的绝大部分都是未婚妈妈抱来的孩子,病患儿仅仅占1%。这也和国际惯例一致,未婚生子的妈妈往往惊慌失措、无力抚养,“弃婴岛”这样的设施对她们的孩子给予保护,以便让弃婴能够得到及时、安全的照顾。

可是,情况在中国大不同。根据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儿童抚育部主任冀刚的粗略统计,全国各地目前设立的“弃婴岛”接收的弃婴,约99%都是病残儿童。这几天记者们在济南“弃婴岛”蹲点的情况也是如此。既然叫“弃婴岛”,接收的就该是婴儿。可是在济南“弃婴岛”,有人连9岁大的孩子都给送来了。中国当然也有不少的未婚妈妈,不过,她们所产下的健康孩子一般很好找到“下家”——有很多不孕不育家庭很有意愿收养健康孩子,尽管这其中有不少灰色地带。二、大不同主要因为先天疾患儿童及其家庭太缺乏福利、关爱

1.高花费:每年有90万出生缺陷案例,钱压垮了许多家庭

不同当然是有原因的,这些病患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先天落下的病根。根据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我国每年出生90万左右缺陷婴儿。诸如多长了一个小指这样的出生缺陷,一般家庭当然不会当太大事情。可是,类似于脑瘫、唐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又不同了。有的病,可以通过高花费得到矫治,从而维持基本的生活能力,还会好一些。可有的病,较为富裕的家庭也承受不起,往往需要终身持续的高花费。医保也基本覆盖不到这些疾病。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曾经做过一个报道,小姑娘顾若凡患有一种叫粘多糖的先天罕见疾病。她的妈妈了解到美国有药厂开发了一种针对此病的新药,申请参加其试验却被拒绝。美国药厂告诉她说,“你们国家大陆(这种药)是不能医保报销的,这个药试用的时候是免费的,但是如果3年试用期到了,到期后这个药是不能停的,没有医保政策支持,个人如果买不起这个药孩子就会停药,停药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如果停你们的药我们美国药厂是不人道的”。

2.高压力:精神重负又是另一个问题,不难理解开豪车的人也去

不光是钱,患儿家庭沉重的精神压力又是另一个问题。在发现患儿得病之后,家长往往是否认事实、还存在自我责怪、感到愤怒和无助,甚至拒绝接受现实,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家长开始正面应对,但是精神上的焦虑如影随形。精神高压有来自未来的,有人会想到当自己老了孩子该怎么办;有来自治疗的,高开销不说,光是看着孩子被病痛折磨也会难过;有来自周围人和社会的,歧视是可能存在的;还有来自自己的“自我歧视”,由于孩子的缺陷,一些家长往往特别敏感。

精神高压之下,有人开着宝马送孩子也不难理解。而开车的年轻男子说,“我们养活得起”,可还是把“患有脑病”的孩子给送去了。

3.两高之下,一旦有“弃婴岛”,许多心力交瘁的家庭就蜂拥而至

送孩子去济南“弃婴岛”的人中,还有来自安徽的。他说,本地没有“弃婴岛”,从新闻中看到济南有,就把孩子给送来了。相对于把孩子遗弃在大街上、福利院的门口等更没有保障的地方,“弃婴岛”听上去确实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所以,那些在“双高”压力下的家庭,很容易就蜂拥到“弃婴岛”。当然,这并不是说“弃婴岛”鼓励了弃婴行为,一般认为,如果不把孩子放在“弃婴岛”,很多家庭也会把孩子抛弃在别的地方。例如,每年都有大量的婴儿就被“留”在医院里,还有的婴儿干脆就被放弃治疗,只能等死。于是,济南的“弃婴岛”就很忙碌了。三、远离“丑恶”不在于“弃婴岛”,而是对极弱势群体的照顾

1.匮乏产生“丑恶”,导致先天缺陷儿童很容易缺乏生命尊严

钱财的匮乏、医疗资源的匮乏、社会支持的匮乏,这些都可能导致儿童的权利被漠视,甚至生命尊严被践踏。所以,有些病死的儿童尸体会被当成“医疗垃圾”处理;有些重病的儿童会被丢弃在医院,放弃治疗;还有些病儿被送到“弃婴岛”……

匮乏,也是大环境使然,而脱离匮乏有助于患儿及其家庭境遇的改变。用著名的唐氏病来举个例子:

1868年的美国《大西洋月刊》里有人写道:“有唐氏病孩童的家长对于弃养病儿一事并不需感到罪恶,无论弃养的定义是把他藏在疗养院还是让他死亡。这的确是很悲哀的,也是相当恐怖的。但这并不带来罪恶。真正的罪恶感源自于侵犯他人,而唐氏病患者并不是人。”令人震惊的是该言论的发表者乃生命伦理学者Joseph Fletcher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

1915年出生的美国作家阿瑟·米勒,写下了名作《推销员之死》,而现实中,他有一个患有唐氏病的小儿子。这个孩子被送到疗养院后米勒就再也没去看望过,甚至后来自己也羞于提及他。

而经过100多年的不断努力,也随着匮乏的渐渐消失,人们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美国已经为唐氏病等先天疾患的儿童提供了制度保障,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艾米丽·金斯利是美国著名幼儿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制作团队成员之一,她的儿子杰森出生于1974年,患有唐氏病。杰森带给艾米丽许多的灵感,促使她在《芝麻街》的创作之中融入了特殊儿童的角色,以此来改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负面看法。杰森本人长大后也成为一名作家。艾米丽有一篇很好的文章叫《欢迎来到荷兰》,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特殊儿童家庭。这篇文章里把生育宝宝前的畅想比喻为计划去意大利旅行,然而却被命运的飞机带到了荷兰的经历。可是,荷兰有风车,也有郁金香。“失去这个梦想的痛苦永远不会消失,因为你确实失去了它。不过,如果你总是为没去过意大利感到遗憾,你就不会体会到荷兰的可爱和特别美好之处。”

而今日中国的大环境起码在经济上已经远离匮乏,所以更有条件为这些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

2.求改变,制度建设不能包治百病,却是杜绝“丑恶”的开端和基础

有摄影记者拍过罕见病家庭的生活,非常辛苦、辛酸。其实,就算是再有钱的家庭,倘若家中有了严重的先天性疾患儿童,也不可能不需要外界的支持。

许多的评论都把先天疾患的问题指向婚检、孕检的缺失,要求防患于未然,这不假,不过还远远不够。检测的水平有高低(例如东部的水平就远高于中西部),同时也存在一些技术手段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导致新生儿先天缺陷的因素有很多,很多病是预先发现不了的。

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后天的支持十分重要。而这样的支持不是一天两天,很可能是终身的,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也包括情感上的。所以,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拿罕见病来说,绝大部分的罕见病不包括在医保当中,而罕见病患者更存在买药都困难的情况,因为罕见就意味着小众,没有利润国内的药企就没有研发和生产的热情,而国外的新药不仅价格高,还存在引进缓慢的问题。反观我国台湾地区,在社会各界努力下,2000年就通过了“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的有关规定,并陆续公布“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法施行细则”“罕见疾病药物供应制造及研究发展奖励办法”等诸多配套细则。

此外,很多先天性疾病的患者虽不能痊愈,却也有一般的自理能力,而制度建设还包括接纳他们融入社区,甚至可以工作。这样才有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所以,制度建设非常、非常重要,是前面那个1,倘若它是0,后面再多的努力,也几乎无意义。

3.推动制度建设,需要对这些弱势中的弱势群体持续地理解、关心

倘若总是被社会遗忘,总是被边缘化,那么,很难有制度建设。其实美国直到1984年才有保护病残婴儿治疗权利的“Baby Doe法案”。婴儿Doe在1982年出生,是唐氏病患者,同时又有食道疾病。他的父母认为救助孩子没有意义,从而诉诸法院,要求法院批准孩子不接受治疗。最终,孩子在放弃治疗的第六天死于饥饿。Doe的命运一经媒体报道,引发社会的愤慨和震怒,最终推动了法制建设。

所以,先天性疾病患儿家庭,不能再被边缘化。就算大家的关注不可能让制度建设一蹴而就,对于创造一个情感支持的环境也是有意义的。薰野是一位台湾专栏作家,有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她在文章中写道:“一个家长能否接受他的孩子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当社会对这些不同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怀有敌意时,这些家长会更难接受自己的孩子。”而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就与你我都相关。

结语

一位患儿的母亲对孩子说,“妈妈不能照顾你一辈子,但是制度可以。”所谓制度,当然不是“弃婴岛”这么简单。[1]

附:欢迎来到荷兰Emily Perl Kingsley

我常常被问到养育一个弱能孩子的体会——为了帮助没有如此独特经历的人去了解,去想象是什么感觉。我是这么形容的:

当你准备迎接一个小宝贝的时候,就如同酝酿一次美妙的旅行,目的地是意大利。你买了一大堆的旅行指南,精心策划:罗马斗兽场、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威尼斯的贡多拉船……你可能还学习了几句实用意大利语。一切都令人兴奋。

经过了几个月的热烈期望,终于,这一天到了。你打包行李,上路。数小时之后,飞机降落。空姐来了,说:“欢迎来到荷兰。”“荷兰!?”你说到,“荷兰是什么意思?我是要去意大利!我本来应该在意大利了。我穷尽毕生梦想就是去意大利。”

但是飞行计划被变更了。他们降落到了荷兰,你必须待在那里。

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把你带到一个恐怖、恶心、肮脏之地,充斥着瘟疫、饥饿和疾病。这里仅仅是另一个地方而已。

所以,你必须要出去走走,买一些新的导游书籍。你也必须要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你将会遇见一群从未见过的人。

它仅仅是另一个地方。它比意大利节奏更慢,没意大利那么浮华。但是,等你在那里驻足些时间,你喘过气来、环望四周,你会开始发[2]现,荷兰有风车,有郁金香,甚至还有伦勃朗。

但,你认识的其他人都匆忙于来往意大利。他们都在夸耀着在意大利的时光多么令人陶醉。于是,在你的余生,你会说:“是的,那里是我本来要去的地方。是我已经计划好的。”

于是,这份痛苦永远、永远、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梦想破灭的打击是沉重的。

但是,如果你的人生都花在了哀叹你没能去成意大利,你可能永远不会心灵自由地去享受属于荷兰的那些非常独特、非常可爱的事物。

[1] 此文作于1987年,王杨译。

[2] 荷兰绘画大师。(译者注)

中国人真的会“避生羊宝宝”吗?

丁阳/2015年1月3日 第3027期

导语

日前,《纽约时报》出了一篇《避生羊宝宝,中国年底迎生育高峰》的文章,介绍了些“羊年不宜生子”的情况。此前,《人民日报》、央视已经有过类似的、忧心忡忡的报道。但事实上,“避生羊宝宝”现象并不存在。一、“羊年不宜生子”之忧

1.“年底生育高峰”报道频现

按《纽约时报》的说法,“至少三个省份出现了生育高峰”“辽宁、山东和甘肃省的医院都表示,今年的生育率大幅增长”,这是一篇综述了“《人民日报》的报道”(实际来自其他媒体):“据《辽宁日报》消息,辽宁省人民医院妇产科白桦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2014年宝宝出生的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0%。”“据《威海晚报》消息,截至2014年10月,荣成市人民医院产房每月平均分娩新生儿240多名,接生量是2013年的1倍,产科医护人员工作处于连轴转状态。”“据《兰州晨报》消息,2014年8月,省城迎来一波生育高峰,兰州市区各医院产科病房爆满。截至7月底,出生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以上,预计年末将迎来生产高峰期。”“增长30%”“增加50%”“翻倍”这类字眼,似乎说明人们在马年突击生产,避开羊年的情形已经相当严重。《纽约时报》引述的一些报道还提到,“由于2014年的70万个出生证几乎用光,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又申请了额外的30万个出生证”“在贵州省会贵阳,几家医院上个月表示,它们不得不暂停办理出生证”。

许多报道还引述了人民网2014年5月开展的一项有2000名网友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接近52%的网友表示身边有“避生羊宝宝”的现象。

2.一些“羊宝宝遭嫌弃”的案例也引发关注

在陕西榆林,一个怀了“羊宝宝”的孕妇,被婆婆要求打胎,这个报道也引发了关注,作为“羊宝宝遭嫌弃”的佐证。报道称,“孕妇老公接到婆婆打来的电话,当时脸色都变了,后来吞吞吐吐地告诉她,原来婆婆说孩子会属羊,说属相不好,让她放弃这个宝宝。”然后过了几天,婆婆亲自找到媳妇,给她说属羊的人有多么多么的不好,说什么“十羊九不全”,说谁谁属羊过得多悲惨等。最后婆婆希望媳妇打掉这个孩子,等羊年过了重新生一个孩子。

3.这种现象引发了诸多媒体的担忧

数据加案例加调查,似乎表明“避生羊宝宝”现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为此多家媒体呼吁破除迷信,如央视新闻就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图片,称“十羊九不全”根本是以讹传讹、“羊自古都是吉祥物”,并列举了一些中外属羊的名人,最后告诉大家,“生肖宿命论是伪科学”。

一些媒体在努力破除迷信之外,还引述专家的说法称,选择扎堆在马年或者猴年生孩子,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方面是医疗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是势必会给孩子将来在上学、就业方面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羊年不宜生子”“十羊九不全”这些说法当然是一种迷信,没有任何根据,破除这种迷信是好事。

不过有意思的是,中外媒体对“避生羊宝宝”的这种担忧,很可能是多余的。二、历史数据却显示,并没有“避生羊宝宝”现象

1.十二年前,媒体关于“避生羊宝宝”的担忧与今天如出一辙

十二生肖,十二年一轮回,不妨回顾一下上一个羊年,媒体是如何看待“避生羊宝宝”现象的。结果是,当时的报道几乎与现在一模一样:

2002年12月7日,《北京青年报》在显著位置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年底突遇分娩高峰》的报道,称在马年年底,北京市多家妇产医院突然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分娩人数成倍上升,妇产科连病床都不够用。“北京妇产医院医生介绍,从5月份开始,宝宝的出生数量从平时的300多个,猛增到600个,并持续到现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太原、青岛、厦门等城市也出现了有关2002年年底妇产科病房“爆满”的报道,比如,“记者近日从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了解到,今年以来到各家医院分娩的产妇比前两年都要多,有些医疗条件好的妇产医院甚至分娩人数成倍上升。”

实际结果怎样呢?

2.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以来,“避生羊宝宝”现象就没出现过

如果说真的存在“避生羊宝宝”现象,那么从统计上来说,合适育龄夫妇就会在马年提前有意识地多安排生育,在羊年则明显地减少生育,而进入猴年时再次安排一定的补偿性生育,这三年的生育人数曲线就会呈一个马鞍形,羊年处在低点,那是不是这样呢?

严格来说,要考察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要按照农历年来算。不过按照人口学者段成荣的说法,由于近百年来,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的出生月份分布非常稳定,用公历年的数据来代替农历年也是可以接受的。不妨先看看上一个羊年2003年前后的出生人口情况:2002年、2003年、2004年全年全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647万人、1599万人、1593万人——羊年不仅出生人口比猴年多,比马年的出生人口也就少不到3%,而且很可能只是惯性效应,因为2001年蛇年出生人口是1702万人,马年也比蛇年少。所以,实际根本没有出现报道里提到的“扎堆生育”现象,更不用说什么“成倍上升”了。

再上一个羊年1991年前后的出生人口情况是:1990年、1991年、1992年全年全国出生人口分别为2391万人、2258万人、2119万人,呈惯性下降趋势,也丝毫看不出“避生羊宝宝”现象。再上一个羊年1979年前后的出生人口情况是:1978年、1979年、1980年全年全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45万人、1727万人、1779万人,这次总算出现马鞍型了,但羊年的出生人口数只比马年少了1%,比猴年少了3%,这点差距在历年出生人口的变化中可以说微不足道,即便有“羊年不宜生子”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非常小的。再继续往前考察两轮,也依然无法看出“避生羊宝宝”现象。

事实上,按人口学者马妍的研究,不仅“避生羊宝宝”现象不存在,从1949年以来,所谓的“生肖偏好”均无法反映在出生人口的数据上面,更不要说显著地反映了,包括2000年的“千禧龙宝宝”、2007年“金猪宝宝”、2008年“奥运宝宝”等媒体热捧过的概念,都没有使人口出生数产生重大波动。统计1949—2008年这60年每个生肖的出生总人数,“最被偏爱”的龙年只能排第三,“最被嫌弃”的羊年之后还有猪、牛、鼠年。

所以,结论就是,就全体人口的宏观角度而言,我国民众在进行生育决策时并没有大范围地刻意选择某一生肖作为孩子出生的时间,即并不存在生肖偏好。而出生人口规模的波动更多的是由于人口惯性的影响。

那么,前面的这些报道怎么解释呢?“羊年不宜生子”的观念是已经不存在了吗?

3.解释之一:“年底生育高峰”只是局部现象

关于各地出现的“年底生育高峰”的报道,显然只是一种局部现象,且不说几家医院代表不了几个省的整体情况,就连云南“额外申请30万张准生证”,细看报道也知道并不是说要扎堆生产30万人。事实上,关于生育情况平稳的报道也有不少。例如,上海市卫计委的发言人接受采访时就说,今年的出生证发放过程中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南宁晚报》记者采访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时得到的回应是,“目前该医院每个月的分娩量在200例左右,与往年大致相当。”

人口学者段成荣认为,记者们之所以得出错误的结论,是因为在方法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草草地收集一些个案资料就匆忙下结论,这是人们在观察人口问题等社会现象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有趣的是,《纽约时报》在“1965年停电婴儿”事件中,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在这次事件中,《纽约时报》因为一次11小时的停电事故,就得出了9个月后会出生大批婴儿的结论。

4.解释之二:传统生育文化影响已日渐式微,许多人已经不再迷信

至于“羊年不宜生子”的观念,从之前相关报道中腾讯网友的跟帖就可以看到,多数网友其实并不怎么迷信,被点赞最多的几条留言都是反对这一观念的:如“我的宝宝明年三月份出生,属羊怎么了,我觉得挺好。我们家老公也喜欢。”“我就是生了个羊宝宝!宝贝乖巧可爱!如今的他都已经20多岁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相反,与同龄人相比,他是最优秀的!也是最幸福的!最可贵的是他非常的孝顺!我为我生的羊儿子感到骄傲!想想他我都觉得特别的幸福!”

而所谓调查称有52%的网友表示身边有“避生羊宝宝”现象,恐怕是不准确的,有可能这些人只是听人谈论过这一说法,但有这种说法和真正进行生育决策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家庭在生育时间的决策上更多地受到诸如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发展计划等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生肖偏好”所起的作用有限。像前面提到的榆林孕妇,尽管婆婆大力反对,但孕妇最终还是坚持要生下这个羊宝宝。

5.解释之三:有不迷信的人专门挑羊年生产,以回避扎堆生育

最后,即便有一些迷信的人仍然不愿意在羊年生宝宝,但也有不迷信的人专门就挑羊年来生产,因此出生人口数得到了平衡。挑羊年来生的原因就是不想让孩子面临太激烈的竞争,有网友称“你们都赶着生马宝宝吧,谁也别和我抢,我非生个羊宝宝,到时候上学都没有抢的,各个学校开绿灯的时候我看你们还得瑟不。”一位护士则称“我要生孩子就在羊年生,这样我的孩子在社会上不会面临那么激烈的竞争,生活会更容易。”

出生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年份,相比起出生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年份,其福利明显要多,这不仅一般人就容易设想到,也是早就被学界证明过的。而且扎堆生育,将会使本来比较平稳的年度人口规模曲线变成突升突降,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是个人将面临“一生的拥挤”,包括入托、升学、就业、婚姻、养老等;同时,出生人口规模的非随机波动,可能导致国家在对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进行配置时难以准确判断和合理规划,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无序和低效,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和不确定的影响。三、要担心的不是“避生羊宝宝”,而是什么宝宝都少人生“避生羊宝宝”现象不存在,那是不是就说明没什么值得担忧呢?不尽然,因为这种现象实际上加剧了“单独二孩没人生”之忧。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只有80.4万对符合“单独二孩”标准的夫妻申请了生二孩,这一数字远不及政府之前做出计划生育改革表态时计生官员和人口学家预测的200万对。对此,一些人提出,这是因为人们马年还未做好准备,羊年又要“避生羊宝宝”,因此会扎堆在猴年生——真会这样吗?从以上分析来看,“避生羊宝宝”现象很可能根本就不成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单独二孩没人生”的局面恐怕很难扭转。

而昨日的一则新闻让人更加担心中国的人口形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14年新生儿数量仅为100万左右,创历史新低,这甚至是在日本出生率近年有所回升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充分说明,在生育问题上,是有着巨大的惯性的,这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而一些迷信的说法,一些想当然的政策,已经很难阻挡这个惯性了。

结语

历史数据显示,“避生羊宝宝”并不值得担忧,倒是越来越少人愿意生宝宝,将会成为未来的大难题。

百万包生男:剥削式代孕恶果

王杨/2015年1月11日 第3035期

导语

昨日,央视一组关注黑代孕产业链的报道引发巨大反响。代孕黑市越来越红火,类似包生男孩、是女孩就堕胎这样的怪状很多。代孕,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公共议题。一、百万包生男孩反映出代孕黑市的疯狂“剥削”链

1.委托者错位:代孕本是对无法生育夫妻的人道关怀,可黑市里很多委托者的诉求太过界

代孕指的是借试管婴儿等技术,在不发生性关系的情况下“借腹生子”。很多女性由于子宫有问题等原因而无法怀孕生子,但又非常渴望孩子,这时候代孕就能帮上忙了。总之,代孕是对生育困难群体的照顾。比方说,一对夫妻结婚十年一直无法怀孕,最后选择代孕来圆生育自己孩子的梦。

可是百万包生男孩这样的代孕诉求远不是满足基本生育权这么简单了,是过分的生育需求。类似的奇葩代孕需求有很多,比如,曾轰动一时的新闻:富豪夫妻找来两名代孕妈妈,采用妻子怀两个胎儿,两名代孕者各怀三个胎儿的“2+3+3”策略,最后生了“八胞胎”。

2.黑中介泛滥:目前的法律无法约束他们,该群体想尽办法赚钱

充当起中间桥梁的是中介公司,他们按照难度的不同来收钱。“包生男孩”这种很有技术难度的活儿就是他们提出的“服务项目”,难度大自然收费高。然而,目前国内通行的代孕和自然生产一样,胎儿的性别选择是不可控的,所以一旦是女孩,中介就叫代孕妈妈去堕胎。中介公司为了赚钱,往往想尽办法,无所不用其极。广东媒体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位20岁的代孕女孩被骗堕胎,中介告诉她是因为胎儿发育不良,可后来她打听到是因为怀了个女孩。

然而,目前法律对于中介没有规制,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出台的一个限制代孕的法规只对医疗机构有效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中介的法律地位其实并不“黑色”,所以,代孕中介大摇大摆地打广告,甚至上关于代孕争论的电视节目去“出名”,招揽生意。

3.代孕者弱势:许多代孕者的身心健康和尊严被无视

为了生男孩,去打女胎,这无疑是对代孕者身体的践踏,连中介都自称残忍。前述的那个20岁的女孩为了养家而选择了代孕,结果经历了初孕失败、二孕堕女胎、三孕再失败等系列打击,最后只赚到1万多块钱。

选择做代孕母亲的,大多是贫困的女性。尽管她们会得到一笔金钱,并且利用这笔钱来改善生活,然而并不意味着她们的尊严与权利可以被随意践踏。在国际上,对女性到底能不能出租自己的子宫来赚钱这一问题有很大争议。反对者认为,这是把女性的身体当成了赚钱工具,是有损女性尊严的。中国代孕黑市上的情况要远远比这严重,随意限制代孕者自由、选择性别堕胎等情况泛滥,黑诊所的医疗卫生条件也威胁着代孕者的健康。二、斩断剥削链,得认真地对待代孕这个伦理难题,不能再忽视

不孕不育者众多,中国的传统又重视血缘关系,代孕天然存在着很大的需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代孕问题的讨论和立法都不够充分。所以黑中介屡禁不止,黑代孕现象严重。要杜绝对代孕者的剥削,必须要正视这个伦理难题,厘清法律界限。

1.代孕涉及三方权利,委托方、代孕方和孩子的权利都要考虑

代孕涉及三方的权利,一是委托方,即不孕不育的公民,他们有生育权;二是代孕的妇女,涉及她们的身体权、健康权;三则是那个将要出生的孩子的权利。

这三项权利本身很复杂,例如生育权,代孕应该涉及的是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权还是单身者也可寻求代孕?还有一些女性因为怕怀孕会弄坏身材、耽误时间而选择代孕的。例如,很多中国人赴美代孕生子,有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有一些委托者是“青春貌美”的二奶。

再如孩子的权利问题,委托方能否对他们视如己出,给他们一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