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肉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4:46:31

点击下载

作者:龚洪翰,曾献军,何来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骨骼肌肉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

骨骼肌肉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骨骼肌肉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龚洪翰,曾献军,何来昌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840-1

Ⅰ.①骨… Ⅱ.①龚…②曾…③何… Ⅲ.①骨疾病-计算机X线扫描体层摄影-临床应用-研究②骨疾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研究③肌肉疾病-计算机X线扫描体层摄影-临床应用-研究④肌肉疾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研究 Ⅳ.①R816.8②R680.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57880号人卫社官网 www. pmph. 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 ipmph. 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骨骼肌肉病变CT与MR 对比临床应用

主  编:龚洪翰 曾献军 何来昌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2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840-1

策划编辑:刘艳梅

责任编辑:孙雪冰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 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慧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占 洁(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明(江西省人民医院)

刘 润(西安市中心医院)

李 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广林(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

李五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吴 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何来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况红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悦(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雨涵(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静坤(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陈 伟(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 博(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 裕(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业媛(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旺强(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周克阳(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周战梅(江西省景德市第二医院)

周福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官华芳(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赵 静(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桂绍高(江西省人民医院)

徐辉煌(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

高 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素华(江西省儿童医院)

龚洪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程细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曾献军(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谢 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裴 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谭永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潘志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戴西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 言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种类较多,各种成像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其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可交叉或联合应用于诸多疾病的诊断,又各有其优势与限度,彼此间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成像技术,做到既经济又省时、既简便又准确,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我们从事影像诊断及技术的工作人员,更应该尽量合理选择与应用。2009年我们编写了《影像对比临床应用》一书,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同道的充分肯定。为了更具体更详细地比较CT与MR两种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优势与限度,我们拟编写《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系列丛书》,共五部,并已出版了《颅脑病变CT 与MR对比临床应用》、《胸部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及《腹部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三部。这本《骨骼肌肉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出版后,《头颈-眼、耳鼻咽喉、口腔病变CT与MR对比临床应用》也将于明年出版。这套系列丛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CT与MR两种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对比应用。

本书有以下特点或特色:①图像很多,文字较少:文字部分力求简明扼要,全书文字不足20万字,而图像多达9000幅,病例典型,图像清晰。②病例较多、病种较全:本书收集了同一病人、同一疾病、同一部位、同一时间进行过CT与MR两种成像技术检查的病例300余例,病种数十种。③信息量大、读者面广:本书影像对比的病变是骨肌病变,影像对比的成像技术是CT与MR两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本书是《骨肌病变CT诊断》与《骨肌病变MR诊断》的合著本。所以既适合于影像专业人员使用,又适合于骨科专业医师使用。本书如能对有关读者在临床工作中有所帮助,则甚感欣慰。

由于本系列丛书的撰写格式与排版格式都有所不同,是我们的一次尝试与探索,缺乏经验,可能有不少错误或不足,恳请同道们批评指正。2014年6月6日

第一章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第一节 骨良性肿瘤一、骨瘤【临床与病理】

临床:骨瘤可发生于各个年龄组,其中以11~3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骨瘤好发于颅骨,其次为颌骨,多见于颅骨外板和鼻窦壁;也可见于软骨内成骨的骨,如股骨、胫骨和手足骨等。发生于膝关节及踝关节附近的骨瘤,常为两侧对称性并有遗传性,又称为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发生于关节附近骨端的骨瘤称为骺生骨软骨瘤,位于趾末节趾骨的骨瘤称为甲下骨疣。骨瘤可在观察期内长期稳定不增大或缓慢增大。较小的骨瘤可无症状,较大者随部位不同可引起相应的压迫症状。

病理:骨瘤又名外生骨疣,是一种成骨性良性肿瘤,最为常见,占骨良性肿瘤的8%。根据病变数目,可分为单发性及多发性两种,单发性多见,多发性较少见。骨瘤起源于膜内成骨,多见于膜内化骨的骨骼,也可见于其他骨骼有膜内成骨的部分,常合并骨骼发育异常。骨瘤质硬,有骨膜覆盖,基底与骨组织相连,可有宽广基底或带蒂。切面为骨组织。根据骨密度不同又分为象牙骨型(即致密骨型)及海绵骨型(即疏松骨型),以前者多见。致密型骨瘤主要由成熟的板层骨构成,疏松型骨瘤由成熟的板层骨和编织骨构成。髓内骨瘤周围无骨质破坏,而由正常骨小梁包绕。镜下观察骨瘤的结构简单,可含有骨板和少许哈氏管,疏松骨型者可有骨髓组织。【CT与MR】

CT:不同部位的骨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根据其密度不同,可分为致密型和疏松型两型。颅面骨骨瘤大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致密型大多突出于骨表面,表现为半球状、分叶状边缘光滑的高密度影,内部骨结构均匀致密,基底与颅外板或骨皮质相连。疏松型较少见,自颅板呈半球状或扁平状向外突出,边缘光滑,密度似板障或呈磨玻璃样改变。起于板障者可见内外板分离,外板向外突出较明显,内板多有增厚。骨瘤突起时其表面的软组织也随之凸起,但不受侵蚀、不增厚。位于鼻窦的骨瘤多为致密型,常呈分叶状突出于鼻窦腔内,并可由一窦向其他窦腔生长。四肢骨骨瘤多为致密型,突出于骨表面,基底部与骨皮质外表面相连,肿瘤表面光滑,邻近软组织受推移。

MR:致密型骨瘤与疏松型的骨瘤的MR表现有所不同。致密型骨瘤在TWI和TWI上均呈低信号或无信号影,其信号强度与邻近骨皮12质一致,边缘光滑。疏松型骨瘤的MR信号强度与致密型骨瘤的MR信号强度不同,在TWI和TWI上均呈等或稍高信号影。同时,同样为12疏松型骨瘤,其信号强度也不同,这取决于疏松型骨瘤的疏松程度。

病例  颅骨骨瘤 女性,47岁,头痛、头晕不适2年余1~4.CT骨窗横断位;5~8.TWI横断位;9~12.TWI横断位;13~24.TWI增强横断121位、冠状位、矢状位二、骨样骨瘤【临床与病理】

临床:本病发生于10~30岁年龄段最多见,但也可见于1岁以下的婴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见。任何骨均可发病,以胫骨和股骨多见,偶见于颅骨。肿瘤多发生于长管状骨骨干,绝大多数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松质骨和骨膜下,少数发生于关节囊内骨,发生于脊椎者大多位于附件。病程有特征性,疼痛出现较早,病变初期为间歇性疼痛,夜间加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缓解疼痛为本病的特点。病变后期疼痛加重,呈持续性,任何药物不能缓解疼痛。疼痛可局限于病变处,也可向肢体远端或周围扩散。软组织可肿胀,但受累区很小。有的患者也可没有疼痛症状。病灶较小时,疼痛可伴有血管运动性反应如皮温增高和多汗等。

病理:骨样骨瘤是一种来源于成骨性间胚叶,具有形成大量骨样组织倾向的特殊类型的良性骨肿瘤,主要由新生骨样组织及不典型的骨组织构成透亮的瘤巢及周围增生硬化的反应性骨质所构成。新生的骨样组织呈放射状排列,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新生的骨质不变为成熟的板层骨,这是与骨瘤不同的形态特点。瘤巢周围增生硬化的反应性骨质为成熟骨质。病灶可以完全位于皮质内,也可以在皮质的内侧面、皮质与骨膜间,或在松质骨内,因此,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可分为骨皮质型、松质骨型、髓腔型、骨膜型。肉眼观察肿瘤呈卵圆或圆形,无包膜,为一直径多小于2cm的圆形坚韧纤维样新生物,大多数是肉芽肿型,呈砂粒样密度,均质性,棕红色。镜下观察可见肿瘤含有数量不等的骨样组织小梁和富含细胞的纤维组织,偶尔可见骨化的骨小梁和少数的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富于血管性支持组织。早期的特征为成骨细胞占优势,增生活跃,紧密排列在富于血管的基质中。中期在成骨细胞间有骨样组织沉积,并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成熟期的特征为致密的不典型的骨小梁形成,既非板样,也不是纺织状。肿瘤为单发性,病变发展很慢。【CT与MR】

CT:瘤巢所在的骨破坏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骨质破坏灶其直径多小于1.5cm,CT可见病灶内有或无钙化影,如有钙化则可见“靶心征”、“牛眼征”。骨破坏区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的硬化环、骨皮质增厚和骨膜反应征象。瘤巢周围增生硬化的反应骨表现为密度较高、均匀、象牙样,髓腔变窄,骨干梭形增粗。周围软组织可有轻度肿胀。

MR:肿瘤未钙化的部分在TWI上呈低或中等信号、TWI上呈高12信号,钙化灶在TWI和TWI上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12显。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影。肿瘤周围的骨髓和软组织常有充血和水肿,在TWI上呈低信号、T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轻12度的强化。部分肿瘤可见邻近关节的积液和滑膜炎症的表现。

病例 1 骨样骨瘤 男性,18岁,右髋部疼痛1年,加重1个月1~4、5~8、9~12.CT骨窗横断位、冠状位重建、矢状位重建;13~16.TWI横断位;117~20.TWI横断位;21~24.TWI压脂横断位;25~28.TWI冠状位222

病例 2 骨样骨瘤 男性,14岁,右上肢麻木不适半年1~4.CT骨窗横断位;5~8.CT骨窗增强横断位;9~12.CT骨窗矢状位重建;13~16.CT骨窗冠状位重建;17~19.TWI矢状位;20~23.TWI矢状位;24~27.TWI压脂矢状位122

病例 3 左膝胫骨上段骨样骨瘤 女性,40岁,发现左膝包块1个月1~4、5~8.CT软组织窗、骨窗横断位;9~12.骨窗冠状位重建;13~16.TWI矢状1位;17~20、21~24、25~28.TWI压脂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2

病例 4 骨样骨瘤 男性,13岁,右髋部疼痛不适半年1~4.CT软组织窗横断位;5~8.CT骨窗横断位;9~12.TWI横断位;13~16.TWI横断12位;17~20.TWI压脂横断位;21~24.TWI冠状位22

病例 5 骨样骨瘤 男性,14岁,右下肢间歇性疼痛1年余1~4、5~8、9~12.CT软组织窗横断位、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13~16、17~20、21~24.CT骨窗横断位、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25~28.TWI冠状位;29~132.TWI压脂冠状位;33~36.TWI压脂横断位22

病例 6 胫骨骨样骨瘤 男性,16岁,右下肢疼痛1年,加重3个月1~4.CT骨窗横断位;5~6、7~8.骨窗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9~12.TWI冠状1位;13~16.TWI冠状位;17~20.TWI压脂冠状位22三、成骨细胞瘤【临床与病理】

临床:本病大多见于30岁以下,其中又最常见于25岁左右的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早期为局部疼痛及根性放射痛,夜间疼痛多不加剧,但对阿司匹林反应不敏感。由于本病多见于脊柱,临床上受累的脊柱平面可有相应的神经症状。颈椎或胸椎的肿瘤则可出现上肢和(或)下肢无力与麻木,甚至运动感觉完全障碍。腰椎的肿瘤可产生小腿放射痛,并伴有腰部肌肉痉挛。骶骨的肿瘤也同样能引起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病理:成骨细胞瘤又称为骨母细胞瘤,约占骨肿瘤总数的1%。脊柱的发病率较高,约占45%左右,且其中半数发生于腰椎,其次是胸椎、颈椎和骶椎,且椎骨上的病变多位于脊柱的后方,尤以椎弓根易先受累。25岁左右为发病高峰年龄段。由于患骨母细胞瘤含有丰富的血管,故大体观察呈粉红色、红色或紫红色,质地随肿瘤内钙化程度不同而不同,钙化程度高的肿瘤表现较坚实或坚硬;颗粒状或沙粒状钙化的肿瘤则较脆弱,易碎裂,在质地柔软的区域内,也可出现囊性变。肿瘤表面的骨皮质明显变薄甚或被侵蚀,但骨外膜保持完整。肿瘤周围可有一个狭窄的反应性硬化带。镜下观察肿瘤的基本组织为血管丰富而纤维疏松的基质,其内含有丰富的骨母细胞,并有骨样组织和编织骨形成。骨母细胞集结成巢状、索条状或片状,其形状大小较一致,无细胞不典型或核分裂。细胞间为表现不同的骨样组织、钙化或骨化。【CT与MR】

CT: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中心型、皮质型、骨膜下型和松质型:中心型,病变发生于长骨髓腔内,表现为中心性囊状破坏。皮质型,病变位于骨皮质内,呈偏心生长,骨皮质膨胀呈薄壳状,周围骨硬化明显。骨膜下型,多见于长骨干骺部,局部皮质可见压迫性骨质吸收。松质型,病变位于脊椎或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周围无明显骨质硬化或仅呈一线样高密度硬化环。发生于脊柱者,病变多位于棘突、椎弓和横突,椎体病变多由附件蔓延所致。主要特点为膨胀性软组织密度骨破坏,厚薄不一的高密度硬化缘和不同程度的钙化和骨化。由于病变的阶段不同,瘤体内的钙化或骨化的程度不同,CT表现则不同。

MR:无钙化或骨化的病灶,在TWI上呈中等信号,在TWI上呈12高信号。病灶发生钙化或骨化后,在TWI和TWI上均可见斑点状、12索条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低信号影。病灶周围硬化缘在TWI和1T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环。一般多无明显骨膜反应,周围软组织可2见轻度肿胀,而无明确的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示血供丰富的骨样组织明显强化,病灶相邻髓腔和软组织轻度强化,而病灶内钙化、囊变和出血区无强化。

病例 1 骨母细胞瘤 男性,24岁,胸背部疼痛伴下肢麻木1年1~3.CT软组织窗横断位;4~6.CT骨窗横断位;7.CT软组织窗冠状位重建;8~9.CT软组织窗矢状位重建;10~13.TWI横断位;14~17.TWI横断位;18~21、22~1225.TWI、TWI压脂矢状位12

病例 2 骨母细胞瘤 男性,22岁,后背疼痛,肢体乏力8个月1~4.CT软组织窗横断位;5~8.CT骨窗横断位;9~12.TWI矢状位;13~16.TWI矢状12位;17~20.TWI横断位;21~24.TWI压脂横断位22

病例 3 骨母细胞瘤 女性,28岁,骶尾部疼痛,小腿放射痛、麻木2年1~4、5~8.CT软组织窗、骨窗横断位;9~12、13~16.CT骨窗矢状位、冠状位;17~20、21~24.TWI横断位、矢状位2

病例 4 骨母细胞瘤 男性,21岁,腰背部疼痛2年,伴下肢感觉迟钝、麻木半年1~4、5~8、9~12.CT软组织窗横断位、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13~16、17~20、21~24.CT骨窗横断位、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25~28.TWI矢状位;29~132.TWI矢状位;33~36.TWI压脂矢状位;37~40.TWI增强压脂矢状位;41~44、45221~48.TWI增强横断位、冠状位1

病例 5 骨母细胞瘤 男性,28岁,颈部疼痛2年,伴头晕半年1~4.CT骨窗横断位;5~12.CT软组织窗矢状位、冠状位重建;13~24.CT骨窗横断位、矢状位重建、冠状位重建;25~28.TWI横断位;29~40.TWI压脂横断位、矢状12位、冠状位四、骨软骨瘤【临床与病理】

临床:本病很常见,好发于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多见于四肢长骨,尤其好发于长骨干骺端部位,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约占50%。临床上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病变的局部可扪及一硬结。肿瘤增大时可有轻度压痛和局部畸形,近关节的肿瘤可引起活动障碍,或可压迫邻近的神经而引起相应的症状。若肿瘤突然长大或生长迅速,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肿瘤通常位于干骺端的一侧骨皮质,向骨表面生长,可单发和多发,单发多见,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为一种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是由双亲传递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病理:骨软骨瘤又名骨软骨性外生骨疣,是指在骨的表面覆以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骨软骨瘤可发生于任何软骨内化骨的骨,长骨干骺端是其好发部位。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占骨良性肿瘤的迫近1/3,为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可分为单发和多发性骨软骨瘤,绝大多数为单发,仅少数为多发。多发性骨软骨瘤病又称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疣,为一种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是由双亲传递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骨软骨瘤是一个带蒂的或无柄的骨性隆起,可分为宽基型与带蒂型两种,从骨表面向外隆起,表面呈半球状、菜花状或息肉状。肿瘤由骨性基底、软骨帽、纤维包膜三部分组成。骨性基底为肿瘤的主体,常占肿瘤的大部分,其可宽可窄,内为骨小梁和骨髓,骨小梁间多为纤维组织,有较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外被薄层骨皮质,两者均分别与母体骨的相应部分连续。软骨帽位于骨性基底的顶部,由灰白略带蓝色的透明软骨组成,其厚度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减退,至成年可完全骨化。纤维包膜即软骨膜,为一薄层纤维组织,和相邻骨膜相连。在骨软骨瘤的顶端,可有一个继发性滑囊形成,滑囊的内面可有滑膜覆盖,囊腔内有时可以有游离体。【CT与MR】

CT:CT上瘤体主要包括骨性基底和软骨盖帽两部分。前者的骨皮质和骨松质均与母体骨相延续,发生于长管状骨者多背离关节生长,其内可见骨小梁,且与母骨的小梁相延续。基底部顶端略为膨大,呈菜花状或丘状隆起。基底部顶缘为不规则的致密线。骨性基底表面有软骨覆盖,软骨帽边缘多光整,呈软组织密度影,其内可见点状或环形钙化或骨化影。增强扫描瘤灶无明显强化。

MR:骨性基底部的信号特点与母体骨相同;软骨帽在TWI上呈1低信号影,脂肪抑制TWI上为明显的高信号,其信号特点与关节透2明软骨信号很相似。由于MRI能清楚显示软骨帽,因此,有助于评估骨软骨瘤是否恶变,若软骨帽厚度大于2cm,则提示为恶变。

病例 1 骨软骨瘤 男性,21岁,骶尾部压痛伴下肢感觉迟钝1年1~4、5~8.CT软组织窗横断位、矢状位重建;9~12.CT骨窗横断位;13~16、17~20.TWI横断位、矢状位;21~24.TWI矢状位;25~28.TWI压脂矢状位212

病例 2 骨软骨瘤 男性,21岁,背部疼痛不适1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