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十二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09:05:46

点击下载

作者:成振珂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传播学十二讲

传播学十二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传播学十二讲作者:成振珂排版:清茉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3-25ISBN:9787510454721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夜深人静,窗外不时传来呼啸的风声,偶尔,风还会从窗缝里挤进来,如果恰好吹到身上会禁不住打一个寒战。

不仅如此,白天大街上人们都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冬装,电视上也报道着不同地方的供暖情况,网络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取暖方式、技巧的介绍,商场里也有各式各样的供暖设备在销售,就连微信朋友圈中大家的签名也都已经换了:亲,天气易变,注意保暖……

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消息:冬,已经来了!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从电视、报纸、杂志、微信、网络等各种媒体上传来的消息把我们的生活填得满满的,但是,说到“传播”或者“传播学”这两个词,很多人却感到甚是陌生,或者说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朦朦胧胧,似明白非明白。其实,传播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基于此,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播”,了解“传播学”,我们着手编著了这本书,向大家揭开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传播的神秘面纱。

在本书中,我们将传播学所涉及的内容划分为十二个部分,一层层向读者揭示传播和传播学的真谛、历史、故事以及规律。第一讲从最常见的传播现象入手,揭示了传播和传播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以及历史变迁。其实,传播很常见,比方说当你打开这本书,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和你之间的传播就开始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就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二讲从信息的符号与意义谈起,生动有趣地分析了符号的分类以及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第三讲勾勒了传播过程,分解了构成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并解析了常见的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讲解释了传播的方式,分两部分讲述了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产生的过程、特点以及引发的相关媒介效应。第五讲讲述的是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大众传播,从含义入手讲述大众传播的特点、功能以及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三种影响广泛又非常有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理论——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和知沟理论。

· ·

第六讲介绍了传递信息的媒介,从媒介的概念入手,介绍了不同人对媒介的理解,以及几种有趣的媒介研究,比方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斯蒂芬森的媒介游戏论、麦库姆斯的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等。第七讲讲述媒介并非绝对自由,其实有一个把关的过程,从媒介控制入手,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媒介规范理论并详细介绍了媒介传播过程中的把关研究。第八讲从受众的认识入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受众观,非常态下的受众传播机制以及受众的从众研究,详细介绍了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

第九讲从传播效果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传播效果的不同层面以及常见的传播效果与技巧。第十讲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传播学的研究者们,第一部分介绍了七位对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有影响的人物,称之为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对传播学学科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传播学“四大先驱”;第三部分专门介绍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最后又分别介绍了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传播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也与时俱进,我们划分了两个部分来介绍。第十一讲讲述博客传播,解析了什么是博客传播、博客的传播特性、传播的模式、意义以及应用和凸现出的问题。第十二讲讲述了当前最流行的微传播,分为两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微时代的微博和微信传播。

在我们的生活中,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每个人喜欢的方式并不相同,比方说有的人喜欢打电话,有的人喜欢发微信,有的人喜欢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喜欢看电视,有的人喜欢听广播,有的人喜欢上网,这又是为什么呢?有的人上网是为了工作,有的人上网是为了游戏,有的人上网已经成瘾,自己都不清楚为了什么。同样是上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目的呢?而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当然,在《传播学十二讲》中你可以尝试找到自己的答案。

怎么样?你想知道答案吗?那就打开书,开启你奇妙的传播之旅吧!编者2014年12月第一讲看似简单却牵连广泛——传播与传播学一、追溯人类传播的踪迹

一说到传播,很多人会感觉很高深、很神秘。其实,传播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而已。早上醒来,手指轻轻一动,在朋友圈转发了一张照片;在网上看到了某个明星的新闻,迫不及待地打电话和好友分享……这些行为都是传播。此外,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凡有物种和生命的地方都有传播。1. 动物世界的传播现象

传播是世界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不是人类独有。从沟通和交流的角度来看,动物世界也有传播现象,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诗句描写的是动物世界的传播现象。其实,如果是在农村,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夜间,如果一只鸡鸣叫了,全村的鸡就都会跟着鸣叫。这就是鸡与鸡之间在传播一种信息。

动物世界的信息传播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这种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繁殖、生存等密切相关。动物世界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通过气味传播信息

有些动物能够分泌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味,它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气味和同类进行信息沟通,达到区别同类、寻觅、选择食物、划分领地、留下标记甚至识别天敌的目的。例如,我们常会见到狗的一种行为:经常边走边尿。这是为了留下气味,作为它回来时的标志。

狼是一个狠角色,见到猎物不会轻易放过,不过,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有时会突然停下来,眼睁睁地看着猎物逃之夭夭。这并不是狼发善心放过了猎物,而是它闻到了其他狼群留下的警告气味,这里已经是其他狼群的领地了,它就只能止步了。

●通过发光传播信息

有些动物可以通过发光传递信息。大家最熟悉是萤火虫在夏天的夜晚发光的现象了。萤火虫发光是求偶的行为,雌性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蛰伏在草丛中,雄虫发现后,会用一种兴奋的明亮的闪光来示好,等待着雌虫发光的变化,随后确定自己求偶有多大的把握。另外,萤火虫的幼虫可以通过发光起到震慑捕食者的作用。

●通过动作、姿势传播信息

有些动物是通过动作和姿势来传递信息的,不仅如此,它们还能传达含义丰富的信息。工蜂的舞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这种舞蹈可以告诉其他工蜂蜜源的方向及距离。蜜源很近时,它跳的是圆圈舞,也就是在圆圈内做圆形爬动;蜜源较远时,它就跳“8”字形摆尾舞,边爬动边摆尾并配以直线运动。一般摆尾的直线与蜂箱垂直线的角度指示的是蜜源与太阳的角度,如果摆尾直线是向上的,就表示蜜源是面向太阳的;如果垂直线是向下的,则表示蜜源是背离太阳的。摆尾频率则表示蜜源的远近,同时,配合声音和气味就能准确地找出蜜源的位置。

在繁殖期,兽类的姿态语言也是十分丰富的,并传达着丰富的信息。它们会竭尽全力向异性表达“爱意”,同时向同性进行“示威和恐吓”,以达到保护其领地及配偶的目的。

●通过声音传播信息

有很多的动物都是通过声音传播信息的。有些动物能够自己发出声音,最常见的就是鸟类,“鸟语花香”这个成语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鸟儿的“语言”既是同类之间沟通的信号,也是警戒的信号、求偶的“情歌”。兽类中的犬吠、马嘶、狼嚎、虎啸、狮吼、猿啼都是走兽的“语言”,它们表达的意思有警告、求偶、恐吓等。

有些动物是利用身体各部摩擦或与其他物体接触发声,这主要涉及的是一些昆虫,由于昆虫本身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所以会借助其他方式发声,黄蜂巢受袭击时,警戒蜂则撞击巢侧壁示警,而蜜蜂、苍蝇、蚊子等靠翅膀上下扇动振动空气发出嗡嗡的声音。2. 如影随形的人类传播现象

说到人类传播现象,我们每个人应该都不陌生。不仅如此,人类传播现象还如影随形般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和人说话是传播,上网看新闻是传播,发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是传播,甚至一个人悄悄地想想心事都是传播。

当然,人类传播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传播。首先,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多是先天的一种本能,不是经过后天的系统学习得到的。其次,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是基于条件反射,而人类传播还伴有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因此,人类传播现象就更加多样复杂了。为了清楚地认识人类传播,我们需要给人类传播现象分分类。

●自我传播

一说传播,很多人似乎已经假定了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其实,一个人自身也能够进行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又称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恰当地描绘了自我传播的情形。中国共产党有一项优良的传统“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自我批评就是自我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当然,可能是两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这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两人之间的面对面谈话、网上聊天、互通邮件、打电话等都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因此,它的场景也很丰富多彩,有的是朋友间的互诉衷肠,有的是情侣间的卿卿我我,有的是长辈对晚辈的语重心长,还有的是剑拔弩张的争吵等。

●组织传播

简单地说,组织传播就是有组织、有安排地对一群人传播,如开会时领导讲话,课堂上教师授课,发表演讲等。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通过大众媒介对成千上万的人进行传播。我们每天听广播、看电视、看网页等,都是在接受大众传播。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其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一有风吹草动,顷刻满城风雨”说的大概就是大众传播的情形。3. 人类传播的演变——从口语交际到电子传播

人类传播是动物传播的进化与发展。对进化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言。在人类开口说话之前,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并没有本质区别,基本上也都是通过吼叫、动作或者简单的发音来传递信息。

语言的产生揭开了人类传播的新篇章,实现了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飞跃,从此,人类传播摆脱了动物传播的状态。当然,从人类开口说话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正如打电话需要手机一样,传播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才能进行,我们不妨根据媒介的发展来划分人类传播的阶段。图1-1 人类传播演变历程

●口语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使用的第一媒介就是口语,口语传播也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从人类开口说话到人类开始用手写字。这是一个漫长的阶段。F.威廉斯曾经绘制了一个传播史表盘,用来描绘人类传播各个阶段所占时间的比例,其中,口语传播阶段占了5/6。

当然,从发声到语言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人类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口说了第一句话,至今都没有确切的答案,而且,也没有太大可能得到确切的答案了。就像德国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的那样,要是企图追问语言起源于何时,就等同于追问儿童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认出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从此之后,人类有了第一个所谓的传媒媒介——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人与人之间交流所要借助的工具或手段、所要采用的方式与方法。

口语是人类最便利、最通用的传播媒介,其重要性绝不亚于我们今天的网络和微信。对此,只要设想一下手机里没有声音、视频上没有声音会如何就清楚了。口语还是最基本的媒介,是独立的、自主的,其他媒介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如广播,只不过是口语换了一种方式在表达,将要说的话通过无线电波传给更多的人去听。当然这也同时暴露了口语传播的局限性。首先,口语自身传播的距离有限;其次,口语随说随逝,离开了人类的记忆便无迹可寻。因此,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新媒介的诞生就顺理成章了。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是人类传播的第二个阶段,文字是人类传播的第二个媒介。语言的产生让人类脱离了动物世界,文字的发明则让人类走向了文明。作为媒介,文字的功能也是显著的,它使得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延伸。也就是说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在纸上可以传递到远方,也可以传给后代。

从“书画同源”的说法,可以知道文字起源于绘画,如象形字。我们以收藏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形字“鹿”为例(如图1-2所示),象形字的“鹿”与其说是字,不如说是一幅画,画的是一头活蹦乱跳的小鹿。图1-2 象形字“鹿”

上面我们看到的这个象形字“鹿”,表示的是具体的事物。慢慢地这些图画开始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了,如“射”的象形字是一个带箭的弓(如图1-3所示),这个“带箭的弓”不仅表示“射”,还表示战争的意思。其实这时,这幅“带箭的弓”的图画已经从图画变为了抽象的符号,成为了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其作用就像我们看到“河”这个字,只会想到河流之类的意思,而不会去想它原来具有的河的形状。图1-3 象形字“射”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时代的开始,不像语言的出现那样无迹可寻,它是随着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广播的出现。这是人类传播的第三个阶段,在此之前,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不便于携带。这从东方朔上书可见一斑。汉武帝即位以后,征召天下贤良,各地人才纷纷上书自荐。东方朔也拉着自己写的“书”——三千片竹简去自荐,雇用了两个大力士仍然没能将这本“书”搬上金殿。

一般来说,印刷媒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印刷术,二是印刷品。它的实现需要纸张和印刷,这两者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但是,将印刷术和印刷品完全契合起来是在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而印刷机的出现则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生活和变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四个阶段,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主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随着世界上第一份电报成功发送,第一段海底电缆宣告竣工,人类传播迈入了接近于实时传播速度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时代。

这类传播在空间距离上、传播速度上都突破了电子媒介,尤其是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出现,人类不仅能大量复制并传播声音和影像信息,而且还能做好这些资料的保存工作。如我们今天所进行的考古,只能根据文字记录或考古发现进行一些合理的想象或者推测,而千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再来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时,则可以直接聆听,甚至可以直接观察我们的音容笑貌。

不仅如此,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人造卫星的发射,以及我们今天广泛运用的博客、微博、微信等。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传播活动向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前进。二、从传播看传播学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传播学的源头还在传播这一概念上,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弄清楚传播学,首先要从传播这一源头说起。1. 传播与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传播与我们如影随形、处处相伴,似乎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传播是怎么回事,然而,一旦有人问起来,才发现要明确地解释传播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其实,很多事物都是这样,越是司空见惯越是难以界定。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播呢?

正如许多理论用语都是由日常用语演变而来的一样,传播一词也不例外。传播是由英语单词翻译来的。其实,“传播”一词并不能精准地表达“communication”的含义,甚至可以说不相符合。在19世纪末,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日常用语,它的含义有十几种,包括“通信”“交流”“交通”“参与”等。由这些日常用语可知,“传播”一词要表达的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在汉语中传播仅仅意味着从一方到另一方,并没有体现双向流通的意思。

因此,有人为了准确翻译英文的communica-tion,也曾经尝试使用我们上面提到的一些日常用语,如“交流”“交通”等,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交流固然有明确的双向流通的意味,但是意义很宽泛,除了有信息的交流这一意思之外,还可在物质交流、人才交流、文化交流等层面使用。再如,交通一词如果从字面意思即交相流通上看,自然是再合适不过的,遗憾的是它在汉语中的用法早已固定,提到交通只会使人联想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公路、铁路、运河等事物,而绝想不到信息传播。

那么,“传播”一词是何时被当作理论用语的呢?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不过,最晚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将“传播”作为学术考察的对象了,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著作《社会组织》中,专门设有一章论述传播,还为传播下了一个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库利是社会互动理论的创始人,在他给传播下的定义中也着重强调了传播在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此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传播得以进行的介质,传播进行的手段,如表情、动作、态度等。

此后,还有不少学者以自己对传播的理解,给传播下了定义。传播学者奥斯古德等人这样定义传播:“从最普通的意义上来说,传播是一个系统,通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

奥斯古德强调了传播的过程性,描述了传播过程要经历的几个环节,确实,传播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的源头、信息、信息流通渠道、信息的归宿等几个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个要素,传播都无法进行。也就是说,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这个信息经过中间渠道的运送到达信宿,之后被信宿接受。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返回信源,这个过程就是互动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双向传播。这样一来,传播看上去就像是一场有来有往的交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那么,这种互动行为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这一令人纠结的问题,随着信息科学的出现迎刃而解。解题的关键是信息概念的提出。信息科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信息。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呢?简而言之,一切“反映”事物内部和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自然界的鸟语花香、刮风下雨,以及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发微博、微信互动等都包含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传播学考察的对象,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所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很显然,引入信息的概念之后,传播的定义就更加简洁和确切了。简单地说,所谓的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这个词,对生活在今天的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每一个现代人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着:早上尚未醒来,手机里面已有各种短信、微信发来;走在路上随处可见各种发布信息的广告、条幅、音频、视频等。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信息社会呢?一般来说,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通俗地讲,信息社会就是信息贯穿在整个社会中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信息社会是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使得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强大而出现的。在信息社会,随着媒介的发达,社会的信息量按指数函数的速度迅速增加。美国学者弗莱德里克曾经对由于媒介的发达带来的信息量的增加做过这样的推算:

如果以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量为单位1来计算,那么,信息量的第一次倍增,花费了1500年;第二次倍增,花费了250年;第三次倍增,花费了150年;进入20世纪后的第四次信息量倍增,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为50年。其后,倍增速度骤然加快,在50年代,10年内就实现了倍增;在60年代和70年代,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为7年和5年。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这个速度是惊人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信息社会的概念最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来。随后,有不少学者进行分析论述,使“信息社会”在全球范围产生普遍影响的是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以及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现如今,我们都处于信息包围的社会。3. 传播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我们前面介绍了发生在生命世界里的传播现象,主要有两大类: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传播学研究的只是其中的一类——人类传播(社会传播),一般简称为传播。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尽管与新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传播学毕竟已经从诸多社会科学中脱胎而出,成为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传播学必须具有独立明确的研究对象。那么,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定义寻找一下答案。所谓传播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由此可以看出,传播学研究的是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因此,简单地说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就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播学是个总的学科名称,其实,传播学的很多研究者是一些带着不同学术背景、抱有不同的课题目标的学者。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研究领域去探索传播问题,形成了传播学的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等,十分繁荣。尽管如此,在传播学包罗万象的研究领域之中,大众传播始终居于主流位置。很多时候,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说的都是一个学科、一回事情,很多人在说传播学的时候也都是指的大众传播学。事实上,正是由于大众传播的兴起才促使人们开始关注传播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对传播学研究产生了兴趣,也为传播学的最终形成准备了背景条件。

我们知道,社会科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性的,一类是应用性的。前者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后者包括法律学、新闻学、外交学等。那么,作为社会科学的传播学,到底是理论性的还是应用性的呢?这个问题至今尚难断定,因为传播学本身研究内容具有双重性,正如研究传播学的两个学派——管理学派和批判学派一样,一个注重实践性,一个从理论的角度关注。但是,从总体上看,传播学更偏向理论性的一面。

由于传播学的研究者很多都是“杂牌军”,也就是说他们主要是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只是把研究传播当成学术上的敲门砖,一旦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就不再关注传播的研究了。有的干脆将传播学纳入自己原本所述的学科,使传播学研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这种情况,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曾经将他们比喻为学术领域的“十字路口”和“租界”。鉴于传播学的这种研究情况,其作为一门科学还很粗糙,许多概念和范畴不明确,一些理论还不成熟和完备。1978年,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就断然宣称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传播学。

无论如何,传播学还是在学科之林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当今,有关传播学的研究更是在世界各地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其中,有不少研究者不再仅仅将其当作学术的“租界”,而是开始着手“打桩绘图”,准备构筑传播学大厦。当然,传播学大厦的构建,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

现今社会,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其惊人效果也一再挑战人们对媒介的理解。当然,这些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鲜有趣的课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播学终将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显学。三、传播学研究的演变

正如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播学也经历了多年积累才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现在,它逐渐繁荣并不断向前发展。1. 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传播学大致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下半叶。我国则推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如诗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说,传播学的问世也一样,既需要充足的内部依据,也需要适宜的外部条件。

●传播媒介的发展

传播学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在美国开始形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传播媒介的高度发达。在这个时期,大众报刊和电影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高度普及,当时的新媒介——广播,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随着媒介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广播尤其是电视,不仅改变了人类传播,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此后,人们的生活和传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当然,在那个时候,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传播问题并展开了传播研究,突飞猛进的传播事业的发展给传播学的创立提供了前提。其实,传播研究的广泛开展与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兴大众传媒的繁荣发生在同一时期。因此,当时发达的传播事业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政治宣传的需要

产生于美国的传播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选举政治的影响。美国的最高长官——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与此相应,热闹非凡的还有选举期间候选人四处宣讲的拉选票之举。的确,这关系到一个人的政治命运,候选人为了赢得更多的选票,就只能拼命地“推销”自己。成功的推销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而这两者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在当时,美国的这种政治氛围对传播学的问世也产生了推动作用。

●经济推销的推动

今天,一说到广告,我们很自然就会将其和媒体联系起来。其实,当年传播学的问世也借助了经济发展中广告的推动作用。美国是市场经济,产品要大卖,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有保证之外,也需要宣传推广。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要使产品信息能够顺畅、快速、有效地传播出去,自然就需要相应的传播理论来支持这种传播行为。这在客观上对传播学的问世产生了促进作用。

●战争宣传的需要

传播学形成的时代是世界范围内战争与革命大爆发的时代。军事上,战争宣传的迫切要求也使传播的研究刻不容缓。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作战双方都利用传播媒介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通过宣传进行心理战:瓦解敌人意志力,鼓舞我方士气,激励民心,等等。

除了上面说到的四个因素之外,传播学诞生在美国还有另外一个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德国纳粹党在执政之后,大批欧洲学者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逃亡到了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正是上述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因素给传播学的问世创造了适宜的社会氛围。正如小鸡破壳而出需要一定的温度一样,传播学的问世也需要特定“温度”。但是,温度再高也不会把土块变成小鸡,传播学自身的内因才是其问世的关键。2. 传播学的三大来源

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道出了黄河水之源,正如没有无源之水一样,传播学的形成也有其必然来源。前面我们介绍了传播学形成的外因,下面我们来说说传播学形成的内因——传播学学科自身的机制和演化。

●行为主义

传播学的第一个来源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人的思想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人类的行为却是实际可见的。与行为主义相比较,行为艺术也许更容易理解。其实,它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比方说一个青春萌动的少年,或许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是否爱同桌的美女,但是,他总是忍不住关心她、帮助她,他的行动是明白无误的。

进入20世纪,行为主义的规范研究首先兴起于心理学领域,随后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包括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我们在前面介绍了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有关社会行为的科学。自然传播学也得到这一学术传统的庇护,如传播学的先驱拉斯韦尔,就非常注重传播学功能的研究。传播学的另外两位先驱卢因和霍夫兰,更是采用了实验的方法开展传播学研究。

●“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第二个来源,包括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三论是一组密不可分的理论群落,而控制论则宛如信息论的孪生兄弟,三者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信息的概念。

信息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电信工程师申农。他不仅提出了信息的概念,还提出了一个对传播研究及其模式结构产生深刻影响的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控制论是麻省理工大学著名的科学家维纳创立的。对于传播来说,控制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反馈这个概念,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收视率、点击率、热线电话等都属于传播中的反馈。反馈的目的是调节信息系统,使之达到需要的状态。“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句歌词中就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或排列组合。系统论对传播的主要贡献是方法论上的,也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审视传播过程。

●新闻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从我们今天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命名上可见一斑。也有很多人压根就把二者当成一回事。的确,二者是存在一个先后出现又齐头并进的发展过程。最初的新闻事业主要是报纸,所谓的新闻学也就只能是报学。后来,随着大众化报纸和通讯社的出现,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学。随着媒介的不断丰富,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新闻学也开始向传播学转变了。传播学在继承了许多新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又甩开步子向前发展了。因此,毋庸置疑,新闻学也是传播学的来源之一。3. 传播学的发展演变

我们今天看到的传播学,从孕育到形成到今天的状态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曾经几度“山穷水尽”,而后又“柳暗花明”。

起初,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媒介的效力和传播的效果,这主要是受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的影响。但是,研究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研究遭遇了第一次疑似“山穷水尽”的困境,许多传播学研究者都陷入了焦虑之中,其中,蓓蕾尔森曾这样宣布:传播学研究已经寿终正寝了。

当然,事实证明,传播学研究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不断地向前发展了。传播学研究从这次困境走向“柳暗花明”是因为出现了新的转机:一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传播效果研究开始从多角度展开,不再局限于一隅,不仅关注直接效果、最佳效果,也开始关注远期效果和间接效果,总之,关于效果的研究日渐摆脱小家之气,而置身于更为广阔的天地之中;二是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改变了,人们逐渐发现受众并不是“乌合之众”,也不是任人摆布“中箭即倒的靶子”,研究者开始改变对受众的看法,并发现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心理学家鲍尔提出的“固执的受众”。这表明受众观念是十分牢固的,并不是媒介所能够轻易改变的。

由于上述转机的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研究摆脱了之前的狭隘思维,打破了50年代的裹足不前,开始甩开步子跨入传播学研究的广阔天地,视野豁然开朗,面貌也焕然一新。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传播学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各种学说纷纷登场,研究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到70年代末,传播学成为一门日益完善的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20世纪末期,传播学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其发展大有“席卷天下之势”。传播界各种学说纷呈、各种流派林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有两个,一个是以美国为主的传统学派也叫经验学派,一个是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两大学派在研究方法、研究趋向、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多区别,我们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如今,随着传媒业日渐繁荣,各种新兴媒体不断出现,自媒体的繁荣和广泛应用,很多传播学研究者也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新媒体、自媒体,跟风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博客出现后,到处都是研究博客的文章、书籍;微信出现之后,又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微信,有关微信的研究铺天盖地。如今,传播研究的实用性尤其突出,传播研究往往和营销推广结合起来,如博客出现之后,博客营销就随之出现;微信出现之后,微信营销也迅速成为了研究热点。第二讲传播的基因,信息的载体——符号与意义一、人类传播中的神秘符号

在悬疑剧中,往往“一串”莫名其妙的符号就是破解人命的关键;在谍战剧中,为了争夺一份看似由毫不相关的符号(数字、字母、汉字、图画)编制而成的“情报”,多少人肝脑涂地……影视剧中的这些情节,更加增强了符号的神秘感。其实,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符号,它是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要素。1. 符号与意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所以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

●认识符号

信息传播离不开符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阳光一样。那么,究竟什么是符号呢?

简单地说,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但是,符号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数学中,我们一般把1,2,3,4等称为数字,把a,b,c等称为字母。不仅如此,符号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的声音、动作、形状、颜色、气味,甚至物体,只要它们能够携带信息或表述特定的意义,就属于符号的范畴。

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任何的符号都与一定的意义相联系,也就是说,人类传播在现象上的表现是符号的交流,其实质上交流的是意义。例如,互生情愫的青年男女总是忍不住“相互放电”,表面看交流的是眼神,实质上传达的是爱意。

●了解意义

意义与符号相伴而生。那么,什么是意义呢?意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通俗来讲,所谓的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内容。

意义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的著名诗句。桃花潭本来是一个自然事物,桃花潭有千尺之深是一个事实,李白将这一事实应用到对友谊的思考,发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慨。

意义在人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之一。2. 符号的分类和功能

生活中的符号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不少相关学者都尝试着给符号分类。皮尔士是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他把符号分为10大类66种。通常,符号可分为两大类:信号和象征符。

对于信号和象征符,德国学者E.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S.K.兰格尔认为:“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的载体。”

●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信号。乌云密布、狂风四起是打雷下雨的信号;肚子咕咕直叫是饥饿的信号。信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信号与它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就像冒烟是着火的信号,落叶是秋天到来的信号一样,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联系;其二,信号与它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通常具有固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不仅自然符号如此,一些人工符号也是如此。例如,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就是如此。

●象征符

与信号不一样,象征符是人工符号。它不仅能表达具体的事物,也能表达抽象的观念、思想等。它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具有了表象和概念的功能。如“花”不仅仅是植物的花儿,还代表希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甚至还代表爱情——玫瑰。一说到花儿,人们就会在大脑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花。因此,有人又将象征符称为“符号的符号”。

此外,象征符和信号相比更加随意而自由,可以自由地创造,与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想。这是因为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象征符来表示,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事物。例如,要表达“快乐”,可以用轻松欢快的音乐,也可以用舞蹈,而同样的舞蹈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表达愤怒、激昂。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这只是符号的一个功能。其实,符号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表述与理解;二是传达;三是思考。下面我们逐一进行解析。

●表述与理解功能

人类传播的目的是交流,就像我们给某人打电话一样,打电话要么是有事要说,要么是有话要讲,但两者不论是哪一个都是要交流。要交流的可能是情感、是想法。总之,交流的是精神内容,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符号。例如,打电话时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语速的快慢等符号,而电话那边的倾听者通过这些符号可以感知的物质形式理解打电话者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想法。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符号的表述与理解功能。

●传达功能

符号的传达功能是非常普遍的。打电话是通过声音符号将情感、思想、想法传递给了对方,但是,如果打过电话之后,突然又了某种感触并把它写在了纸上。这时,文字符号不仅将这种无形的感触表述了出来,而且也实现了在时空上的传播和保存。写下的这种感触,不仅可以给周围的朋友看,而且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看。

●思考功能

符号的另一项基本功能是引发思维活动。人脑与外部信息世界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就是思考,是一个人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一见钟情的男女分开后,会独自边沉思边微笑,电视画面给我们显示的是他们彼此相遇的那个瞬间。可见,人要进行思考,首先要找一个思考的对象,而这些都是以形象、表象或概念等符号形式存在于人脑之中的。就像上述男女一见钟情的情况,被思考的这个人以他的衣着、容貌、一举一动等符号存在于思考者的大脑之中。因此,思考本身也是一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3.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传播活动中传递的不仅仅有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一些并不是符号本身的意义。符号本身外意义的影响要素有传播者、受传者以及传播情境等。

●传播者

传播者是信息的发出者,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者传播者的角色。有人会为不能准确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感到苦恼吗?会为自己说出的话而后悔吗?如果有,就说明我们发出的符号并没有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词不达意”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且由来已久。这也充分说明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受传者

受传者就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符号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看电影”这件事,早些年在乡下,一提到看电影,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肯定就是一村人同看露天电影;现在,对于一个在城市长大孩子来说,看电影就是坐在电影院里看大片。符号的意义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二是每个受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这些因素使受传者从符号或讯息中得到的意义存在某些差异。

●传播情境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情景,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总之,符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符号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中。二、编码和译码——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是人际传播的重要特征,通俗地讲,符号互动就是交谈,就是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信息。符号互动也称为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信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有的学者将象征性社会互动称为意义互动。如果互动的符号并非通常人都能理解的内容,就像前面说的情报一样,那就有趣的多了,正如情报需要破译一样,在传播学中,符号互动还涉及到一对重要的范畴——编码与译码。1. 编码和译码

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但是,意义本身是无形的。例如,要表达“爱”这种情感,“爱”本身是无形而又无法触摸得到的,为了把“爱”传递给对方,就要借助可感知的物质形式,比如玫瑰花、巧克力等。同样,传播对象也只有凭借这些符号才能理解意义。意义传递的过程涉及到意义转化为符号以及符号再度转化为意义。这样,两个过程就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编码与译码是信息论中的专业术语,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是贝尔电话公司的电气工程师。编码和译码出现在他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通信模式(如下图所示)中:图2-1 申农提出的编码和译码通信模式

上图展示了通信过程涉及的要素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信源发出信息,经过编码变成信号,通过信道来到了信宿,信宿要理解信号,还需要把信号再译成信息。以打电话为例,打电话的人就是信源,打电话者说出来的话就是信息。话语不可能直接通过电话线传给听者,这就需要首先把说的话转换成电脉冲,将话转换成电脉冲的过程就是编码,经过编码的话语就变成了信号,就可以进入信道传递了。当信号到达对方的听筒时,听筒再把这种信号还原成话语。这个还原的过程就是译码,这样接电话者就可以听到打电话者的声音了。

编码和译码是符号和意义互动的两个相反的环节。在传播中,可以分别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所谓的符号化,是指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符号解读,是指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此外,传播对象对传来的信息作出反应——反馈的过程,是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过程。2. 符号互动与传播

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类发挥这种能力的行为就是象征行为。它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诗经》中有这样的记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其中的“逃之夭夭”就象征青年男女的新婚生活。

象征行为是人类特有的,是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比如说“咖啡”, 表面意义是一种饮用品,但是,它的类比或联想意义则是“情调”“高大上”“小资风情”等。人类的象征行为使符号的第一层意思向第二层意思转化,这种转化要求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即它们之间必须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

人类的象征能力在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象征性社会互动。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被交流或交换的意义对传播者而言,是他为发出的符号赋予的含义和对符号可能引起的反应的预想;对受传者而言,是他对传来的符号的理解、解释和反应。因此,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产生效应。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这一过程。

杰克给露西发了一条微信,劝说露西接受某个主张。在这个过程中,微信中的文字和声音是杰克发出的符号,符号表达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所体现的意图就构成了杰克要传达的意义。从露西这方面来看,收到微信后要阅读或者收听微信的内容,不但要理解微信的字面意义,还要推测杰克提出这个建议的目的以及接受这个建议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自己所处的状况是否允许接受这个建议等。

在上面的案例中,杰克与露西的意义活动产生交流或碰撞。互动的结果是,杰克的建议被接受或者被拒绝。因此,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另外,互动的双方要进行意义的交换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交换的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个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两个人都说的是普通话,用的是汉字;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意义空间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库利认为,它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米德认为,它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三、语义与传播——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信息交流的符号载体。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讲同种语言的人可以顺畅交流,而讲不同语言的人往往不知对方所云,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小觑。1. 认识语言符号

作为传播媒介的语言符号包括两种:一种是口头语言,另一种是文字语言。

口头语言就是说话,无论你说的是普通话、河南话、粤语还是英语、日语,只要是用嘴巴说的都是口头语言。从学会说话开始,口头语言就成了我们随身携带的传播符号了。口头语言在语言符号中处于基础地位 ,起着主要作用。

文字语言我们也很熟悉。自从能认字,我们就能感知、领略文字语言的魅力了!一般来说,我们最早接触文字语言是在书本上。

语言与文字并不是凭空而来,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那么,语言为何会产生呢?有人说这是相互协作的需要,有人说这是捕获食物的需要,还有人说就是交流的需要,等等。虽然没有一个一定的答案,但是,如果交流是语言符号产生的动机,这就是说人类是在憋不住的时候开口说话了。于是,语言符号随着人类的开口而出现。

文字的出现并不是迫于交流欲望,而是基于实用的目的。例如,结绳记事、记录诗歌和传说等。总之,语言符号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正如开头所讲,要顺畅地交流必须了解彼此使用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有一门专门研究语言符号的科学就是语义学,其中,柯日布斯基所创立的普通语义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最大。

柯日布斯基是一位美国哲学家,祖籍波兰,出身于波兰贵族,以高超的剑术闻名。他到美国之后开始著书立说,著有《科学与精神健全: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1938年,他创立普通语义学研究所,讲授普通语义学。正像所有的思想家都有忠实的追随者一样,柯日布斯基也不例外,温德尔·约翰逊就是其中一位。他们的结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约翰逊从小就是个口吃的孩子,为了医好口吃,他曾经多方求医,从各个方面尝试了很多方法。他甚至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给自己的右臂套上石膏模子,强迫自己用左手并以此纠正口吃。当然,这并没有见效。

1936年的一天晚上,约翰逊的一个朋友给他带来了一本书。谁知道就在第二天,约翰逊的阑尾炎突然发作,只好住院做手术。于是,约翰逊就利用住院的这段时间阅读了朋友给他带来的这本书。后来,约翰逊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他对口吃的看法。读完这本书,他就不再口吃了。

或许大家已经猜到,约翰逊看的这本神奇的书就是柯日布斯基的代表作《科学与精神健全: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从此以后,约翰逊就对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崇拜之至。那么,约翰逊投身到柯日布斯基的门下并成为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普通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从而达到健全传播的目的。这对于传播学来说,尤其是语言符号的运用具有重大意义。2. 语言的误用

从普通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麻烦事都是对语言的误用造成的。这种误用就是我们这里说的语言陷阱。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留意,语言同所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传播误差,而且这也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情况。普通语义学就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种。

●语言的静态性,生活的动态性

无论你是否察觉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明显的有一年四季的变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不易察觉的,比如说一张床、一扇门、一所房子的变化,也许若干年之后,它们可能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生活中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语言是相对静态的。以张三为例,出生后,他的父亲给他起名张三,张三一天天变化,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他少年时调皮活泼、青年时血气方刚、中年时沉着稳重、老年时饱经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三的外貌和内心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指称他的语言符号还只是张三。要准确指出张三,这远远不够。因此,普通语义学就建议,在人名上标注时间,如张三1986,张三2014等。

普通语义学的这种分析让我们耳目一新,也颇有道理,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持续运动的事物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按照这种说法,似乎只有走到了美国才能说美国存在一样,未免有点矫枉过正了。

●语言的有限性,生活的无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用的口语词汇是有一定数量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我们需要表达的事物、经验和思想却是无限的。于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的窘境。

由此,要想准确无误、恰如其分地表达、描述事物,就是异想天开了吗?对于这种情况,普通语义学也自有办法。普通语义学建议,在描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东西的时候,在后面加上一句“等等”,表明你所说的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它的全貌。即便是不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也要在思想上有“等等”的意识。关于这一点,柯日布斯基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柯日布斯基说“狗”这个类名词,只是表明所有的狗都相同,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狗各有各的特点,它们并不相同。因此,听人说“狗”并不可贸然地就去接触“实在的狗”。柯日布斯基进一步强化说,如果有人指着椅子对你说“请坐”,那你切不可马上就坐,因为实在的椅子可能是坏的。

看了上面柯日布斯基的话,我们禁不住要凌乱了。其实,生活的无限性,并不是绝对的,也有相对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其无限性,就等于逐步否认了语言认识现实、把握事物的功能。

●语言的抽象性,生活的具体性

正是由于语言的抽象性才使人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事物,否则,人们说一个事物估计要絮絮叨叨半天了。但是,语言越抽象同实际事物的距离就越远,表达的事物就越模糊,在传播中也就越容易出现偏差。下面我们举例来看语言的抽象性。

动物,这个抽象语言符号代表一切能动的动物:大象、老虎、鸡、鸭、牛、羊等;具体一点的牲畜,这个抽象语言符号代表牛、马、羊等;进一步具体一点的奶牛,这个语言符号就包括所有的奶牛了;再具体一点说,奶牛杰贝,这就具体到一头奶牛了。

从上可见,语言符号越抽象距离事物就越远,就越容易出现理解上的误差。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以免语言失当。3. 语言使用不当

在生活中,语言符号使用不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常导致传播失误和偏差。常见导致语言失当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死线抽象

我们前面说到语言具有抽象性,那么,死线抽象指使用的语言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