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4:11:3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2015年成都体育学院611体育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体育基础理论

一、简答题(三选二)

1.如何理解体育的娱乐功能体育的娱乐功能的体现

答:最初的体育基本上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为了生存的工作,体育活动是工作之余的活动,因而具有放松性,其采用的各种项目多具有游戏性。(1)体育活动中的娱乐要素

①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②游戏是非日常性、非生产性的活动。

③游戏有一定的竞争性、对抗性和不确定性。(2)体育娱乐功能的表现形式

体育参与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直接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对身心的良好影响要比间接参与更积极、效果更大。

①直接参与是指个体亲自参加到这项体育活动中。

②间接参与是指观看他人的体育活动,可以是在比赛现场观看,也可以通过电视观看。

2.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的表现

答:现代体育的人文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体育教导人们基本生活技能和正确的基本活动方法,不仅是今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是促使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2)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

体育教育向人们传授关于身体健康的知识、各种运动项目的规则与方法和锻炼身体的方法。(3)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比赛强调公平、公正,因此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来建立。(4)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体育比赛对大众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3.什么是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包括哪些方面

答:(1)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2)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晶,是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文明之后的创新型优秀文化。它位于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层,是中国体育的灵魂和精髓。中华体育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祖国荣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荣誉与梦想的主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

③不怕挫折、不畏牺牲、勇于拼搏、敢于胜利,超越自我的乐观自信精神。

④自尊自信、超越自我、乐观开朗,规范有序的公平竞争精神。

⑤公平竞争、规则意识、求实创新,信任宽容的团队精神。

⑥协同意识、尊重独特性与发展差异性、追求共同发展;辩证的实用理性精神。

二、判断题

1.某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辩论赛,“学校体育是否该为学生的体质负责”,请根据这个论点分别给正反方写论据,并解释

答:略。

2.有人认为现代体育全球化就是体育西方化,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略。

三、论述题(一必做,二三选做其一)

1.运动竞赛的社会效益的体现(45分)

答:运动竞赛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运动竞赛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人类和平

运动竞赛要求参加严格遵行社会规范,不合礼仪的特殊动作会招致群体的攻击贡献,因而运动竞赛就体现出一种珍贵的社会意义——维护人类和平。(2)更新传统观念

运动竞赛体现了现代人的意志倾向,激发创造性,唤醒竞争意识。没有一种文化能像体育竞赛那样,如此具有国际性,如此不分国界、民族、肤色和信仰、在全球找到了共同语言。(3)参与政治活动

运动竞赛能够改善和促进国家之间的关系,提高国家地位和威望,显示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显示出为政治服务的客观属性。(4)推动经济发展

善于经营管理者,能够通过举办竞赛活动本身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旦举办权在握,就不仅是国家的骄傲、都市的光荣,而且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绝好契机。(5)丰富文化生活

富多彩的运动竞赛将扩展人们的生活空间,提供多种空间体验,增强人们空间活动的能力,并调节人们的心理空间。

2.谈谈你对“现代奥运会在净化自身中发展”的理解。

答:奥林匹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文性

①奥林匹克文化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成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具有人文性和良好的教育价值。

②顾拜旦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推动竞技运动的普及,而是将它纳入教育和人文范围,即旨在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平等的竞争去实现教育的人文目标。(2)象征性

奥林匹克运动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体现团结、友谊、进步的崇高理想,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为物质文化,如奥林匹克五环标志是世界和平、民族团结的象征等。(3)艺术性

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活动中,人们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和审美意境,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景观,使其具有极大的观赏性。这种观赏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还是美化社会生活环境的重要环节。如开幕式和闭幕式。(4)多元性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性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在奥林匹克文化体系中,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体育融为一体,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性带来的文化多元性。多文化性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财富和力量所在。(5)划一性

奥林匹克文化的划一性是指:竞技运动极力强调比赛的结果,忽视比赛的过程,将物质利益置于精神价值之上,从而出现了竞技运动的“物化”、过度“职业化”和“商业化”。划一性不利于奥运文化的发展。

3.如何认识“举国体制”。(35分)

答:(1)“举国体制”的由来与定义

①“举国体制”起初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运行机制的一种总结性评价。

②20世纪80年代初,“举国体制”是国外报刊对中国体育体制的一种褒义的概括。

③随后在中国体育学术界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主要指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的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的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2)对“举国体制”的评价

①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是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体制”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战绩的主要原因。

②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举国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举国体制”出现了很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③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举国体制”“举国体制”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多元参与主体的需要,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走上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各20分)

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1)心脏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增大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加,动脉管壁所受压力增加,动脉血压的收缩压升高。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缩压的升高必然导致血液流速加快,故心脏舒张期的舒张压增加不多,脉压增大。反之,当搏出量减小时,则主要是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2)心率

心率加快,由于心脏舒张期缩短,在心脏舒张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流减少,舒张期血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故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舒张压明显下降,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增加时,心脏舒张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心脏舒张末期存留在动脉内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明显,脉压增加。(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可以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使脉压减小。(5)循环血量

循环血量减少时,血管内的充盈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结构功能特点

答:(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①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②根据肌肉的色泽可将肌纤维划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肌纤维。如果再结合肌肉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③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VG),快缩-氧化-糖酵解型(FOG)和慢缩-氧化型(SO)。(2)不同肌纤维的特征

①形态特征

a.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的发达,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其传导速度较快。

b.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且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

②生理学特征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多于慢肌运动单位,因此,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地大于慢肌运动单位。由于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而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潜力较大,其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而快肌纤维则易疲劳。

③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如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X)、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琥珀酸氢酶(SDH)等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各种氧化酶)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即其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

3.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1) 不同点

①真稳定状态是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②假稳定状态是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人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值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2)相同点

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是稳定状态的两个方面。

4.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答: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有:(1)维持或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少心肌工作氧耗量。运动可预防或延缓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且能增加冠脉侧枝循环,增加冠脉直径,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液灌注和分布。运动训练能降低安静心率和动脉血压,减少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从而使心脏的做功减少,心脏的氧耗量下降。(2)提高心肌的功能和电稳定性。运动可增加休息和运动时的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电稳定性。(3)血管贮备力增强。运动训练可致肌肉内毛细血管数增加;运动训练后血管舒张功能增强,血管内皮可产生内皮舒张因子(EDRF),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另外,运动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从而造成心脏负荷降低,心功能改善。(4)运动通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值(HDL-C/LDL-C)、改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纤溶酶活性、减轻肥胖等变化,从而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

二、论述题(各35分)

1.用5种生理指标判断机能状态并说明其生理学意义

答:(1)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①皮肤空间阈值

皮肤空间值是指人体辨别皮肤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机体疲劳时,皮肤空间阈值增大。与安静值(未疲劳)比较,比值大于1.5而小于2.0为轻度疲劳,大于2.0为重度疲劳。

②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刚刚能够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频率常被称为闪光融合频率,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此外,与可以用反应时来判断,疲劳时反应时明显延长。(2)生物电

①心电图

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

②肌电图

a.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简称 EMD)延长。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b.积分肌电(IEMC)和均方根振幅(RMS)均是反映肌电信号振幅大小的指标。肌电测试表明,随着肌肉疲劳程度的增加,IEMG逐渐加大, RMS明显增加。

③脑电图  脑电图可作为判断疲劳的一项参考指标。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的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3)主观感觉判断

人体在运动时,来自肌肉、皮肤、呼吸和心血管等部位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皮层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因此,可依据运动员在运动前、后自我体力感觉的情况,作为判断疲劳的一个标志。(4)可早晚各测一次背肌力与握力,求出其数值差,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肌肉疲劳,否则为运动性疲劳。也可通过测定呼吸肌耐力来判断: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测定间隔30 s,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5)生理与生化指标

常用来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与生化指标有:

①血乳酸

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同一个体在相同负荷练习时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

②尿素

尿素是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运动使肌肉能量代谢平衡遭到破坏,使血中尿素含量增高。身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越差,尿素生成越多。 

③氨

氨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血氨水平是氨进入血液和消除的综合反映。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血氨变化相对较低,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尿蛋白

在大运动量训练期,晨尿中蛋白含量较高或超出正常范围,是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的表现。

⑤尿胆原

尿胆原是体内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当运动负荷增大、身体疲劳、机能状态不佳时,尿胆原增加。

⑥心率

定量负荷后的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⑦血红蛋白

大负荷训练时,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⑧血睾酮

在疲劳、过度训练或机能状态不佳时,血睾酮水平下降。

⑨皮质醇(C)

运动后的血皮质醇浓度仍高于安静水平,会导致机体分解代谢过于旺盛,并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使运动员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

⑩血睾酮/皮质醇比值(T/C)

血清T/C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表明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有潜在疲劳,不利于恢复。

2.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的特点。

答:(1)兴奋性

和骨骼肌细胞一样,心肌工作细胞也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但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波形和形成机制上要复杂得多。受到刺激后,首先表现为在细胞膜上产生一次历时250~300ms的动作电位,继而出现一次机械收缩。(2)传导性

心肌细胞的传导性是指心肌细胞某一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整个细胞膜扩布,而且能通过心肌细胞之间低电阻的闰盘连接,将兴奋直接传给相邻细胞,导致整个心脏兴奋。

a.特点

第一,高速传导,心房内的优势传导通路以高速度将窦房结的节律兴奋迅速传播到两心房,使两心房被同步起搏。

第二,房室延搁,指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较慢而耗时较长。

b.意义

高速传导有利于整个心室同步收缩;房室延搁的意义在于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有充分的时间充盈血液,有利于提高搏出量。(3)自律性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心脏中,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律细胞均具有自动节律性,然而不同部位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一。

①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约100次/min),其次是房室结(40~60次/min),浦肯野细胞的自律性最低(15~40次/min)。

②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为窦性节律。以窦房结以外的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成为异位节律。

③正常部位以外的自律组织受窦房结控制,自律性不能表现出来,只起兴奋传导的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的方式控制潜在起搏点。(4)收缩性

心肌细胞收缩的过程、机制与骨骼肌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①“全或无”式的收缩

由于心肌是功能合胞体,故心房肌或心室肌的收缩几乎是同步的,心肌一旦收缩,所有的心房肌或心室肌全部参与。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

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很长,保证了心肌细胞的收缩只能是单收缩,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③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a.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又称期外收缩或早搏,是指在心肌正常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刺激使心室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可偶发于正常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b.代偿间歇

代偿间歇是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个较长的心舒期。由于紧接着期前兴奋之后的一次窦房结产生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从而产生代偿间歇。运动训练学

一、论述题

1.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

答: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包括:(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运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系统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长期性、周期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适应规律、负荷的极限性、负荷不可过量)。(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可计划性和可变更性)。(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

2.项群训练技能主导难美类的训练特征

答: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①体能特点

心血管系统较差,力量,柔韧,灵敏,动作速度和动作耐力要求较高,协调能力可空间感强,本体感觉精确。

②技、战术能力

时空判断准确,身体控制能力强,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动作编排上扬长避短,动作合理布局。

③心智特征

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2)训练特点

①身体训练

提高运动员健康水平,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②技术训练

核心组成部分是基本动作和高难动作。

③心理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

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答:适宜负荷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1)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

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方面的内容。运动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运动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深度。(2)增加负荷的方法

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有: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

①直线式,负荷的增加是直线上升。强度变化不明显,主要是增加次数、时间、距离为主。适合新手和基础一般的新跑友。如:从1公里开始,每天增加200米。

②阶梯式,增加一段,保持一段,一般以周为单位。每增加一次负荷,要在这个负荷上保持一周或几周时间,感觉身体适应了,再往上加。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跑友。

③波浪式,增加负荷后,为了防止过度负荷,因此,负荷的增加要有起伏,每次负荷下降可比前一阶段负荷要低,然后再提高到新的水平。如以周为单位进行训练时,第一周50公里,第二周40公里,然后第三周60公里,第四周50公里,第五周70公里。这也是一些跑友所说的进二退一训练法。对于所有水平的训练者都适合。 ④跳跃式,一般用于优秀的专业运动员。因为优秀运动员在训练中,成绩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会遇到平台,这时就要通过突然增加强度或训练量的方法来给身体一个强烈刺激,以期打破身体不同系统间的联系,在新的水平上建立新的联系,使成绩取得突破性提高。

4.间歇训练法的含义,特征及应用

答:(1)间歇训练是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间歇方式以身体活动情况分为不完全休息和完全休息。

①不完全休息的间歇训练

不完全休息的间歇训练是指反复进行快跑和慢跑相结合的训练,在快跑中以无氧供能为主,而在慢跑中以有氧供能为主的训练方法。以慢跑的方式代替间歇,而在间歇期间以不完全休息、低强度的跑速进行训练。

②完全休息的间歇训练

完全休息的间歇训练也称为重复训练,是指反复进行跑的训练,两次训练之间以完全休息的方式代替间歇,而在间歇期间以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到训练前或恢复到训练后某一水平为基准,再进行下一次训练。(2)间歇训练法的特点

①完成的总工作量大,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②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肌肉)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能使心血管系统得到明显的锻炼,特别是心脏工作能力以及最大摄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3)间歇训练的应用

此方法运用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及不同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及间歇时间。

①间歇训练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快跑期间进入休息期,摄氧量和心率可以达到很高水平,不久身体机能进入恢复期,这些指标快速下降,而氧脉搏和每搏输出量明显上升。

②在快跑期间主要提高腿部肌力和肌肉耐力,而在慢跑期间,使肌肉和神经系统得到休息,而呼吸循环系统得不到休息,然而在慢跑期间机体所摄取的氧量却达到最大水平,有利于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

5.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在训练中运用“以赛带练”和“以赛代练”

答:(1)“以赛带练”可以理解为比赛带动训练;而“以赛代练”就可以理解为以比赛代替训练之意。比赛训练法是运动训练方法之一,二者都牵系到“训练”这个概念,因此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上讲,应该认为二者是实施比赛训练法两种不同的途径。(2)传统的训练理论只涉及到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而忽视了心理训练。实践证明:仅靠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经常进行认真系统的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以赛带练”的方法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一不足。采用“以赛带练”的方法,通过运动员参加一些教学性、检查性的比赛,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发挥出良好的竞技能力提供了保证,而且为枯燥无味的训练过程注入了活力,激发了运动员参加刻苦训练的热情,也为训练过程的继续提供了保证。(3)在艰苦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不妨穿插一些对抗性、让先性教学比赛,以及以检查训练效果为目的的检查性比赛,从而以一定性质的比赛带动我们整个训练过程的顺利进行。这种方法在以提高运动员的兴趣、激情的训练过程中更加实用些。

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715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体育学概论

一、简答题(每题14分,共70分)

1.何谓体育?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答:(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相对于文学、美术、音乐、曲艺、戏曲、舞蹈、杂技等文化活动,体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手段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2)体育的本质是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以身体运动为基础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2.何谓体育功能?体育健身功能的表现有哪些?

答: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作为文化活动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可以降低人们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有利于健康。(2)调适和保持心理健康

现代研究认为,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促进荷尔蒙的分泌和有利于健康免疫系统的形成。(3)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呼吸次数少但每次吸入的空气多,肺通气量较大;反之,肺通气量就小。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肺的工作效率,提高氧从肺进入血液的能力。(4)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体育锻炼能促进少年儿童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能保持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的骨骼、肌肉的机能。(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锻炼可以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等产生良好的影响并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推迟机体各系统的老化,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什么是体育目的?实现我国的体育目的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我国的体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实现我国的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1)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育要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即学校体育必须要以“强身育人”为宗旨,群众体育要以“健身育人”为中心,竞技运动要以“夺标育人”为核心。(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育是创作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从而有利于提高人的工作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在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的失业中,发挥其潜能。我国经济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体育事业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①体育通过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际可能条件,控制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②体育应建立自我发展机制,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逐步走向市场,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自身发展。(4)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我国同时存在奥运会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既有一定的国际性,又有一定的民族性,两者结合有利于国际交流。(5)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①坚持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②提高大众体育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大众体育的参与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大众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③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

对于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4.什么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有何区别?

答:(1)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多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2)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的区别

①主要目标或任务不同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完成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合区掌握。课外体育锻炼侧重于复习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

②要求不同

体育课中的必修课具有强制性,课外体育锻炼不具有强制性。

③内容不同

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

④组织形式不同

体育课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

⑤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

体育课中承受的负荷较为适中,课外体育锻炼负荷适中,具有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

⑥效果评价不同

体育课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异,具有统一性。课外体育锻炼评价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

5.什么是体育技术?如何进行体育技术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

答:体育运动技术简称为运动技术,是指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体育目的而完成身体运动的合理有效的方法。体育运动技术动作质量和效果可以从技术结构和各个要素分别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评定或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性评定。(1)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①从技术上看运动技术动作是否符合技术的规格要求。

②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和效果上看运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③从形式上看运动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即看其是否准确地完成了规定动作的要求。(2)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协调性

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协调性的标志是动作连贯、节奏合理、各要素配合恰当,身体及身体各个部分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协调配合。(3)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

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是完成运动动作的动力,是运动技术动作的一个主要质量标志,这是由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目标所决定的。(4)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经济性

  所谓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经济性就是动作做得好而省力。动作的经济性是技术动作准确性、协调性的综合表现。(5)体育运动技术动作的弹性

①技术动作的弹性能够减缓来自对手或器材(如传的球)的击打力量,保证技术动作的完成、增加动作的美感。

②缓冲和弹力也是连续完成下一个动作的前提。

③能减小人体落地时的撞击力、防止身体受伤和减小人体的运动惯性防止犯规等。

二、论述(每题20分,共80分)

1.论述体育的多种属性与体育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

答:(1)寻找邻近的属概念

①以“教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偏窄。

②以“人的活动”等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偏宽。

③“文化活动”是合适的邻近的属概念。(2)寻找种差

①体育与其他文化活动之间的差别

相对于文学、美术、音乐、曲艺、戏曲、舞蹈、杂技等文化活动,体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手段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体育概念的种差可以表述为“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

②体育的本质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以身体运动为基础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3)得出定义

由上可知,体育概念的邻近的属概念是“文化活动”,其种差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通过联结种差和邻近的属概念,得出体育概念的定义:“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发挥好体育的经济功能。

答:体育的经济功能是体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体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体育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①体育是一种消费活动,与生产与服务密切相关,体育可以推动场地设施建设、运动器材、服装、饮料、药物等行业的发展。

②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体育作为增进健康最有效的手段而成为一种服务进入市场。(2)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带动旅游业、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并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3)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将为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开辟一个新的广阔空间,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

3.试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联系与区别。

答:依照不同的体育对象,可将体育划分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二者在概念、对象、内容、手段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1)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区别

①概念不同

a.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指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b.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指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个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以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就近开展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社区体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社区发展。

②对象不同

a.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b.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的对象是广大群众。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体育对象的大众化。

③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

a.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局限于有限的时空,有一定的限制性。

b.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在活动空间、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上可灵活选择,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家庭、里弄、街道相结合。

④管理体制不同

a.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从体育师资、课程建设、体育设施到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具有无比的优势。

b.社区体育

由于种种原因,社区体育难以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趋同划一的体系,体育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相对于学校体育而言,社区体育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2)联系

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二者既有多方面的差别,但同时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向导。社区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主要形式与关键。

4.我国目前属于“体育强国”还是“体育大国”?谈谈理由与发展建议。

答:尽管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金牌大国,但世界很难把中国当做体育强国。中国在跳水、举重、体操等技巧项目上优势明显,但是在引入关注的田径、三大球等竞技项目上,却与其它国家相差很大。中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1)中国在田径项目上,收获1金4铜,与美俄等强国相差甚远。有些田径小项,中国根本没有进入奥运会的资格。(2)在三大球方面,不仅没有收获奖牌,甚至还发挥出了最差水平。中国足球压根就没有进入奥运会,无论是男足还是女足。中国男排也没能进入奥运会。(3) 在一些国际热门、群众喜闻乐见的集体项目上,没有好的成绩,就很难称之为体育强国。这也就是在说明金牌“含金量”的问题。(4)中国游泳队以5金2银3铜的成绩结束比赛,仅次于美国位列游泳项目第二位。虽然与美国的16金相差很大,但是我们看到了中国游泳的希望。第二部分 运动生理学

一、简答题(共75分,每小题15分)

1、简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答:(1)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每分钟60~100次。而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于每分钟60次,据报道某些有训练的运动员心率最多可减少到每分钟36~40次,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窦性心动徐缓。(2)窦性心动徐缓同训练程度、运动项目和运动年限有关,运动年限越长,训练程度愈高,这种现象也越明显。耐力训练和长距离跑、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员窦性心动徐缓现象更明显。    ①运动员出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是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的结果,这种现象对于运动员的运动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由于窦性心动徐缓,心脏的舒张期延长,所以心肌可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劳,而且心脏有更多的血液充盈。

②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供血量增加,结果心肌纤维变粗,心肌粗壮有力,心脏收缩力提高了,心容量也加大了。所以经常运动的人心率会比一般人低。

2、简述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答: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

①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运动中的恢复。运动时,虽然机体不断合成能源物质供运动使用,但能源物质消耗占优势,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②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运动后的恢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③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指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状态。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2)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过程反而会延缓。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3、简述血压测试的步骤。

答:(1)测量血压前,手臂上臂最好裸露出来,也不能把长袖袖子卷起来造成压迫上臂血管,而造成血压值不准确。(2)取坐位,手掌向上平伸,肘部位于心脏水平,上肢胳膊与身躯呈45°角,手放轻松勿握拳。(3)将袖带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不能缠在肘关节部)。袖带的下缘距肘窝约1-2cm。袖带卷扎的松紧以能够刚好插入一指为宜。(4)测量血压时候也不要说话,不要屏住呼吸,要自然呼吸。(5)测血压需一次完成,若未完成则应松开袖带,休息2~3分钟再重新测量。(6)测血压过程中如发现血压有异常,应等待一会再重测。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分钟,且测量的部位、体位要一致。(7)开始测量血压时可双臂血压皆测量,如果双臂血压不同,通常左臂的血压值会略高于右臂,记录时应以高的测量数据为准。(8)高血压患者需定时监测血压,最好每次都能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进行测量,把所测量的血压值记录下来,以便对照,进行自我健康保健。

4、简述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答: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1)血液的运输功能

①氧的运输:血液可将O运输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2

②二氧化碳的运输:将细胞产生的CO和各种代谢产物运输到排2泄器官排出体外。

③其他物质的运输

a.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和水、盐、维生素等物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供各组织细胞进行代谢或暂时储存。

b.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酸、尿素、肌酐及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新陈代谢的进行。(2)血液的调节功能

①缓冲酸碱。血浆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以及血浆中的缓冲对,能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pH稳定。

②调节体温。血液中含有大量水分,水的比热较大,可吸收较多的热量,缓冲体温变化,运输体内热量到体表散发,从而维护体温的相对恒定。

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的保证。(3)血液的防御和保护功能

①免疫功能: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浆中所含的多种免疫物质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的侵害。

②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有防止出血的功能等,从而对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5、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答: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3)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4)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而造成热应激伤害。(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二、论述题(共75分,每小题25分)

1.试述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答: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全过程包括以下主要环节:(1)肌肉在舒张状态下,横桥结合的ATP被分解为ADP和磷酸,横桥处于高势能状态,其方位与细肌丝垂直。(2)肌浆中Ca2+  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分子构型发生改变→横桥的结合点暴露。(3)横桥与结合点结合→横桥头部的构象发生改变,其头部向横桥方向摆动45°→横桥拉动细肌丝向M线方向运动,将横桥头部储存的能量转变成收缩张力或引起肌丝滑动。(4)横桥头部变构和摆动的同时,ADP和无机磷酸与之分离→横桥头部再结合一个ATP分子→横桥与结合点亲和力下降并与之分离→解离后的横桥头部分解ATP,重新恢复高势能状态。(5)若肌浆中Ca2+  较高,横桥便与下一个结合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肌浆中Ca2+  升高也激活了纵管系统膜上的钙泵,钙泵消耗ATP将Ca2+重新泵回纵管内部,肌肉开始舒张。

2.某高校中文系20名女生计划实施慢跑锻炼,下午5-6点绕操场慢跑30分钟左右,10-13圈,每周3次,为期2个月。

问题:应用心率、血压和人体机能评定的有关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评定锻炼效果,要求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答:略。

3.VO2max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1)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又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①最大摄氧量是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最大摄氧量水平高低是耐力性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能否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是耐力性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最大摄氧量是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达到最大摄氧量时,心肺的功能达到极限水平,因此,最大摄氧量的大小可以较为客观地评定心肺功能。

③最大摄氧量是选材的生理指标。

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从童年期到成年期的变化相对稳定,以11~12岁和16~17岁最为明显,因此可以由童年期的摄氧量推算成年期的摄氧量。所以最大摄氧量是理想的选材生理指标。

④最大摄氧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将最大摄氧量强度作为100%V0max强度,然后根据训练计划制2定不同百分比最大摄氧量强度,可以使运动负荷更客观更实用,为运动训练服务。

⑤虽然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实验设备等条件限制难以普遍推广和应用;其数值有时并非与运动成绩的提高绝对相关等。因此,最大摄氧量只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的诸多因素之一。

2013年淮北师范大学671体育专业基础综合(学校体育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本题满分40分,每小题5分)

1.学校体育

答:学校体育是指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社会适应

答: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能否适应社会,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健康教育

答: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4.体育教学

答:体育教学是指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

5.体育学习

6.体育课程实施

答: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和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是研究课程实施的焦点。

7.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答:根据体育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可把课程资源分为显形体育课程资源和隐形体育课程资源。隐性体育课程资源主要指经验、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等。

8.课余体育竞赛

答: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体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的旨在丰富课余文化体育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比赛。课余体育竞赛具有竞争性、合作性、公开性、教育性、娱乐性、层次性、多样性。

二、简答题(本题满分7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自然体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产生的影响?

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弊端日益突出,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成为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主导思想。(1)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①强调体育育人的教育目的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教育人,谋求达到教育的目的。体育具有陶冶品性之价值。体育应以传达文化和创造文化为目的。

②强调体育融于生活

由于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也明确提出,“体育必须和生活打成一片,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并指出生活等于技能、理想、态度、习惯的总和。

③推崇自然活动作为体育的重要手段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张应尽量采用符合儿童本性的游戏、舞蹈、竞技运动和野外活动等。(2)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①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系统引入,使我国当时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建构初具规模。

②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为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进入学校创造了条件,调动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使我国当时以学校为主体的竞技运动走向了初步兴盛时期。

③在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加重视体育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活跃体育教学的气氛,更加注重对体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

2.简述学校体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

答:(1)学校体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这为智力的开发奠定了生物基础。(2)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视觉、听觉、平衡觉、本体感觉等多个感官均要参与工作,各种感觉信息不断传入大脑皮层的各个中枢,从而活化、刺激了大脑细胞并改善大脑的供氧量,有利于促进大脑思维活动的物质即脑啡肽的分泌,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3)学校体育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对全面提高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①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对学校体育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②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全体学生都享有体育的权利。(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二者相辅相成,有着必然的联系。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可以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运动技能基础,并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

②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

二者关系处理得当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加强、互为补充。(3)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不仅要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环境,还要努力构建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学校体育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教师的数量与质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关键。

①要努力提高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质量。

②要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5)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时,要及时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要善于研究一些学校体育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4.简述体育课程的特点和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答:(1)体育课程的特点

①体育课程不仅应包括系统的运动知识和规范的运动技术要求,还应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②体育课程设计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不是僵化的。

③体育课程应强调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积累经验。

④学校体育应把体育文化转变成适应学生水平和发展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现有的体育文化。(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①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在分析不同课程内容的多种功能及对现实课程目标的作用基础上,科学地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②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需要

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和爱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

③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

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实际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

④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资源的作用

选择教材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时,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应有利于发挥本校的优势资源。

⑤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

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内容容易走进学生生活中。

5.“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你认为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应考虑哪些方面?

答:(1)依据体育课目的与任务来选择教学法

不同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不同性质的教材内容,也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的特点,灵活而有创造性地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法

使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使用某种方法在年龄、智力、能力、学习方法、习惯、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纪律及风气诸方面的准备水平。(4)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体育教师的条件和特长,也会成为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 法,只有和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密切结合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体育教师的条件和特长,也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5)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选用教学法

任何体育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都有各自的独特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限制,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6)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用教学法

选择某个教学方法时,也应考虑其所用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高效低耗的,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6.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7.简述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动作自动化阶段的神经特点、动作表现、教学要求是什么?

答:(1)特点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过程高度集中,内抑制相当牢固、精确。(2)表现

表现在能很准确、熟练、省力、轻快的完成动作,并能灵活自如的运用。但如果长时间的中断练习,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就回消退。(3)主要任务

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动力定型,并能在各种变化条件下,灵活自如的应用

三、论述题(本题满分40分,每小题20分)

1.试述学校课外运动训练中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战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答:(1)身体训练

运动员体能是由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决定的。体能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增进运动员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