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6:01:33

点击下载

作者:翟友鹤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作者:翟友鹤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1-01ISBN:9787554504826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退休后仍可以从头再来

1955年,我18岁投身教育事业,做过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管理,市教育局行政、教研工作,始终未离开过教育工作岗位;1996年,我离开中学领导岗位之初,曾做过《河北教育报》编辑、记者。

1998年,我到民办学校——精英中学打工。由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又有三年当编辑、记者经历,学校让我主编校报。一干就是七年,独自一人编辑了250多万字的文稿。

2005年,我到一所实验性学校——精英未来学校打工。2012年第二次退休,算起来,我在教育上摸爬滚打了55年。

从中学领导岗位到民办学校打工,做一名民办学校普通员工,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为此,我格外注意调适自己的心态。

首先,以积极、平和的心态看自己的年龄。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但老年人也有独特的优势——阅历丰富,如果肯于思考,想问题、办事情往往较全面、稳妥;老年人理当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梦想,并以自己的梦想为目标,安排自己的生活,争取有所作为。

二是,以开放、进取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与学识,仔细辨析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过时的,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吐故纳新”,使自己的见识与学识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状态;学习、研究新事物,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三是,以友善、谦和的心态,实实在在把自己当成普通员工,做青少年可以信赖的朋友。与年轻同事真诚相见、和谐相处。如实地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优势、职权,真心实意向青少年、儿童学习;同他们进行有来有往的平等、真诚交流,注重倾听他们的倾诉与见解;同时,设法理解每一个人的特殊处境与困难,尽心竭力地给以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提醒;在我与他们一起生活、学习、探讨问题中,在一起畅谈天下大事、学校发展、亲身经历、生命感悟中,我深切地感受到青少年的主流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向他们学习就意味着面向未来。

我庆幸每天生活在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中间,生活在朝气蓬勃的青年同事中间,我真心喜欢孩子们,喜欢年轻同事们,感到与他们相处、交谈是一种快乐,是他们激发了我的生命活力。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信息时代,能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快乐。退休后的工作实践,使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世界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脉动,感受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也随着时代潮流走近了现代高科技,利用电脑编辑文稿,查找资料,写作,上网。2006年,我在人民网开通了一个叫做“同道者”网站。这个非同一般的选择,为我开拓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活空间。我打工的精英未来学校,以“根植中华,面向世界,赢得未来”为办学宗旨,倾心、倾力为孩子们“奠定中华文化根基,锻炼自主创新意识,开发超常发展潜能,培育面向世界本领”。我担任教研部主任。在校长领导下,我与年轻的同事一起,学习先进经验,探讨办学思路,研读国学经典,设计课程安排,举办教学观摩……矢志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同事们,用汗水与智慧创造的出色业绩,激励我进取不息;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们,激发我灵感涌动;学校的快速发展,令我兴奋不已。我随时随地注意捕捉瞬间灵感,一旦抓到,就会造出一篇新的文章,每周竟能写出两三篇文章与师生交流,连自己都感到惊奇,至今居然写下了500多篇文章,70多万字。为此,我感到欣慰。

我的博客成了我与外界联系的窗口。通过博客,我结识了不少未曾谋面的新朋友;通过博客,我们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时而还有些争论,颇感惬意。2010年,我的博客被人民网强国博客评为推荐博客,登上了人民网“强国教育名博录”。

十五年来,我凭借原有基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人为善的诚恳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赢得了领导与同事的好评。我,一个年过古稀的老者,居然也尝到了“从头再来”的滋味。我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学习新事物,注重向青少年学习,岁月不会使人停止不前,年龄不会使人无所作为;老年人照样与社会前进的脉搏一起跳动,照样与时代同行。

2007年2月。孩子们为庆贺我的70岁生日,将我的博客文章编印成册:《点击二次生命活力》。正在上高中的孙女翟潇雨,不假思索地在我的书上留下了一段文字:“难忘爷奶十八年的哺育,十八年的教导,

让我有了今日的里程。

感慨爷爷七十年的经历,七十年的积淀,

成就在网络上挥洒的哲思。

七十,本是一个足以安乐,可以固执的年纪,

但孜孜不倦的学习,永不停息的思考,

竟让一位老人创作出如此多的华章。

翻开这本书,眼前一并出现一条路,

一条成熟与年轻同在的路,

有一个声音在前方呼唤:“孩子,永远前行。”

祝爷爷健康长寿,幸福快乐07年2月4日翟潇雨

近年来,这段文字激励我继续前行;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敢粗制滥造。

在家人与朋友的鼓励下,我对所写的博客进行了一番整理,选择了一些自认为有一点新意的文章凑成了这个《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文集。这个文集,是我从事教育工作55年的缩影,是我退休15年来的心路,是我参与教育实践的写照。内容大体是我研读国学的心得体会,我对自己半个多世纪教育实践的反思。欢迎读者朋友交流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国学启示录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建议——汲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名与会者(包括52名科学家)经过四天讨论所得出的16个结论,涉及艾滋病、保护环境、人的权利等各方面的问题。

瑞典科学家、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个意义非凡的建议,出乎人们的意料。当时,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认识到孔子思想对当今的意义所在,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世界而言,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提醒。这个建议已经过去20多年了,当我们回顾这个建议的时候,我们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建议,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与践行,以至我们相继看到、听到了一些特别新鲜的词语,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和”字,孔子三千弟子齐声吟诵《论语·学而篇》中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壮观场面……今天看来,这个建议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世界,也在中国,首先是中国,历史将证明,最终将使整个世界受益。

在我们这个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专讲“斗争哲学”的国度,倡导“和为贵”,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和为贵”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和谐观”,内涵十分丰富。历代思想家和学者对其内涵进行过反复探讨与表述。《论语·述而》中记述了孔子弟子有子的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原意是指典章制度的作用,以恰到好处为珍贵。而在实际理解中,却被长期移用到调和人际及国与国之间关系而被遵循,由此生出许多关于“和谐”的准则。“和为贵”,是孔子的一个基本人文理念,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遗憾的是,首先提出这个建议的不是我们中国的学者,而是一位外国人!一个外国人提醒我们:孔子是一位世界顶级的伟大的智者,他的思想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有待我们去寻找、开发,以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难题。这个事实本身值得我们深思。

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作为中国人,我们对孔子到底了解得有多深?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现实、未来价值当有怎样的认识?当有什么具体计划与行动?

我们要发展,要振兴中华,要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和谐世界,理当根植中华大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学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我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充分认识孔子的价值,从孔子的思想中寻求智慧解决我们今天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缺失,我们应该补上这一课,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老师,理应更多了解一些孔子的思想,首先是自己学习、领悟,进而是对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深入了解孔子思想,不仅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和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更是我们每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学一点国学经典

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严谨完善的学术体系。她是以我国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构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部。

国学,是炎黄儿女的魂魄、华夏文明的根基,是我们生存与生活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只是《周易》里简单的八个字,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说:“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现代生活。”“现在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承认,国学不能救中国,也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然而,现代化并不是全盘西化,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中国的国情。国情既包括中国的现状,也包括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传统。”作为现代中国人,为了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国情,特别是更具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有必要读一点国学经典。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辑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语》所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扩展,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

以儒家经典《论语》为例,它确实是根深蒂固地活在中国人心里的传统。仅《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的共有166条;在一本专门收集比较流行的词语的《大众语典》中,仅从《论语》中选摘的条目就多达94条,可见其影响广泛与深入。一些我们耳熟能详、挂在嘴边的词语,似乎很少有人探究它们的出处。你只要翻翻《论语》就会发现,其实就是《论语》中的原话或稍经压缩:如“既来之,则安之”“食不言,寝不语”“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举一反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空空如也”“当仁不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名正言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人之美”“循循善诱”“不耻下问”“分崩离析”“察颜观色”“欲速则不达”“以言举人”“以人废言”“道听途说”“患得患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和为贵”“后生可畏”“过犹不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怨天尤人”“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血气方刚”“朽木之材不可雕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听其言而观其行”“任重道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文质彬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尽善尽美”,等等。

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如此广泛而深远的一本书,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教师、干部都应该认真读一读,至少应当翻一翻,即使不求甚解,只看看也是有益的。从宏观方面讲,可以使我们站在历史的源头上来了解、认识我国国情;进一步讲,从根本上理解《论语》等国学经典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从个人修养来讲,即使是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一些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也是值得的。国学经典,是财富还是包袱

我手里敲着电脑键盘,脑子里浮想联翩,想着国学的命运,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仔细研究我们的先辈们在对待国学经典问题上曾经走过的道路,不难发现,既有把国学经典当作废物抛弃的时候,一切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也有将国学经典奉为神灵,拒绝接受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两者都曾使我们的民族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的圣贤以他们独有的视角对自己生活时代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思考,并经过长期研究后总结、创造了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著作。这些国学经典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已经融入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液之中。静下心来回顾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既有中华儿女引以为骄傲的光荣史册,也有历经难以想象的苦难、蒙受莫大耻辱的记载,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始终闪耀着灿烂光芒,正是它铸就了中华民族历代先驱们身上的天地正气,使中华民族一直屹立在世界东方。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我们只能在此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与时俱进,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可是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忽视它的珍贵价值,非但没有很好地将这种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反而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批判,实际上抛弃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今天,对待国学经典,我们应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诚然,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当认真学习,将其精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不能对它盲目崇拜,肯定一切,全盘接受。国学经典毕竟是几百年以前的东西,绝不能将它奉为神灵,视它为包治百病的仙丹妙药。假如我们把经典当成教条,不敢越雷池半步,哪能有新的创造?那就只能反受经典之害。也就是说,这时的宝贵经典不仅不是财富,而且成了我们前进的包袱。其实,世界上的任何拥有,不仅是国学经典,如果陷入盲目性,不仅不是宝贵财富,而且可能变为继续前进的包袱。

要使国学经典真正对我们的工作、学习有用,首先要认真去研读,认真地分析,真正取其精华,利用它打造精彩的生命底色,开启为人、做事的智慧。回想过去我们批判的时候,当时我们并没有认真地读过它们,更不用说仔细研读领会其精神实质了。看来,学习国学经典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下一番苦功夫是难以收到实效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并存,我们应该持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不仅要看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也要看到别的民族文化的优势;不能固守自己民族的文化,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当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以一种非常自觉的态度吸收世界上各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融中西优秀文化为一体,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读经典尤其不可断章取义

读书重在理解,领悟其内涵。读经典,更应一字一句细读,一丝不苟精读,力求全面、准确领会其内涵。若断章取义,只能一知半解,甚至连“半解”都难以达到,只会误解、曲解。下面以对《论语》中一些名句的理解为例:(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在“文革”时期,一直与所谓“读书做官论”放在一起,当作孔子的一大罪状进行猛烈批判。近年来学习国学经典,读《论语》才知道,“学而优则仕”并非是孔子的话,而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话。这句话源于《论语》,在《论语·子张篇》中,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意思是:“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在子夏眼中,“学而优”是个什么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来,“学而优”不仅是掌握了丰富的知识,重要的是拥有卓越的品德,特别是关于以仁为宗旨的为官之道和优秀品质。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文——历代经典古籍;行——德行;忠——忠诚;信——诚信。这些应该是孔子教学的内容,虽说并非孔子教学内容的全部,但应该说是主要内容。孔子不仅重视历代经典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也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诚信。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方面一起抓,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了卓越的品德。

前半句“仕而优则学”,即使是一位优秀的官员,也应该继续好好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可能与时俱进,我以为,这种观点时至今日也值得借鉴。

至于后半句“学而优则仕”,如果说官员理应从品学兼优的学生中进行选拔,这有错吗?似乎不能说有错。“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把当官、做事、学习联系在一起,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2)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便改正。就是说,应从自己身边人的优势与弱点正反两个方面学习、借鉴。有的人因为没有看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后面的话,得出“三人行,未必有师”的结论就不足为奇了。世界上不存在既没有长处、也没有短处的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强化自己的优势;对别人的短处引以为戒,也是一种重要学习。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论述,有两个要点:一是向自己身边的人学习;二是既要学习正面经验,也要学习反面经验。(3)温故而知新。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视前半句没有错,问题是后半句更需重视。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很有前瞻性的论点——为人师的最基本品格与最基础条件,就是在“温故”中能“知新”。这种理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前卫的,对那些上课照本宣科的教师是一种重要提醒与鞭策。(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少人都知道这句名言是说,要想把事办好,首先要解决好工具问题。适宜的工具,可以确保工作又好又快地完成。看过《论语》之后,方才晓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于孔子之口。《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怎样去修养仁德。孔子道:“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磨快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夫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者。”

孔子把为“善其事”而“利其器”与为培养仁德而结交贤者、仁者联系起来,这确实是意味深长的。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结交什么样的人,是生存、发展、创业以及修养品德的关键所在。孔子谆谆告诫人们,在人生路上,无论到了哪里,首当其冲的是结交贤者与仁者,即选择品德高尚与学识渊博的上司与伙伴。似乎是说,上司、老板是贤者,朋友、合作伙伴是仁者,是成就事业的可靠基石、品德修养的环境条件,也是践行仁德的志同道合者。没有这个先决条件,即使自己满怀崇高理想,也是孤掌难鸣。

在一个团队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共进的基本条件;对个人来讲,选择贤者为自己的上司,选择仁者为自己的朋友、合作伙伴,似乎更为重要。孔子在全球的显赫地位与当今的重要价值

2009年6月,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了本·麦肯特尔的一篇文章《危难时刻我们可以求助哪些人》,讲的是当下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如此大的社会困难,哪些思想家是我们可以求助的。

被西方排在第一位的是我们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

本·麦肯特尔告诉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予我们帮助的是真正的思想家和有惨痛历史教训的人物。

在古今中外众多杰出的人物中,唯独孔子被列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予我们帮助的真正思想家的首位,这又一次确认: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并名列第一;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而又积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孔子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孔子在世界上获得如此显赫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尊重与推崇,作为夏华民族的后来人,我们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也感到有一种神圣使命感在心头涌动。同时,我们扪心自问:对这位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仁者、智者,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不是缺乏足够的了解与理解?时至今日,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受到国际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推崇,根本原因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在解决当今世界重大课题中,是难能可贵的重要资源。

孔子生活在战乱不止的年代,他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已、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回顾历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到上古圣贤那里去寻找智慧。应该说,孔子的儒家学说,是春秋时期及之前中国古代文化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两千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而深远影响,即使对当今世界也有重要启示与借鉴。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孔子的学说中,核心理念是“仁”与“礼”。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即用仁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仁”是什么?孔子曰:“泛爱众”、“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言之,就是博爱。孔子主张“仁政”,体现了人道精神。“礼”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制度、规范、秩序。孔子关于“礼”的理念,旨在强调制度、规范和秩序。而制度、规范和秩序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需要的。

第二,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和为贵”。但这种“和”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直,实事求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也是全球各种文明、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为人之道。孔子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智慧,他不愧为万世师表,为人处事的千年楷模。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主张“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敏于事而慎于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第四,学习之道。孔子酷爱学习,他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要坚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与思考要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勤奋学习,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身边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坚持终身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五,为师之道。为人师者的起码条件、基本素质当是有创新思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开创平民教育先河,实施“有教无类”;身为教师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的践行者。孔子的“绝四”——一种精神境界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受到了弟子们的无限景仰和深情厚爱,弟子们对自己的老师备加赞赏,“绝四”就是弟子们对孔子思维方法、人格品质和精神境界的高度赞誉和精辟诠释。《论语·子罕篇》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同“臆”,猜想、猜疑;必:必定;固:固执己见;我:这里指自私之心。毋通“无”,不过在《论语》中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孔子绝对不犯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主观臆断。我以为,“绝四”不仅是一个思维方法与品德修养问题,更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毋意:“意”是心里的想法、念头。心的本体是中庸所说的性,率性是道。一般人起念则不能率性,故有喜怒哀乐等各种恼人的情绪。孔子志于道,能转意念,而不为意念所转,所以“毋意”,就是不凭空臆测,不凭空想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证了孔子的求实、求是精神。这在两千五百年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朴素的唯物思想,使他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

进一步说,有自己的想法也好,念头也好,这是很自然的事,无人能例外,问题是不能止于此,尤其不能据此而行动,应该进而求实、求真、求是。求实、求真、求是的过程,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思考,逐步补充、矫正、扩展、深化、完善、提升自己认识的过程。

毋必:“必”是偏执与偏见,不合中庸之道。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孔子祖述尧舜,他自己当然也是用中,所以“毋必”。不绝对肯定,不绝对否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为己定位、给人定位,还是为事定位,都不那么简单。在我们的经历中,绝对肯定、绝对否定人与事,真乃屡见不鲜,有时甚至形成一种思潮,使人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

毋固:“固”是固执,固步自封,不能变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静止的观点都是违背事实的。实践证明,不进则退,而退,是没有出路的。要真正做到不固执己见,不妄自尊大,其前提条件是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准确地给自己定位,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毋我:“我”在这里是对自我的误解与坚持。以“我”为中心,以“我”为真实,坚持不释。心底无私天地宽,孔子心怀仁德之心,不主观武断,不自以为是。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是这样答复弟子樊迟的“学稼”与“学圃”: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其实,自尊、自爱,珍爱自己,不仅没有错,而且应该坚持;问题是能否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当以孔子为榜样,将“绝四”作为座右铭,自觉地进行刻苦学习与磨练,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道德高尚,在为人处事上,也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忠”与“恕”——儒家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论语·里仁篇》中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诺。”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体意思是,孔子说:“曾子呀!我的学说用一个道理贯穿着。”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之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忠”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敬也,从心中声。《康熙字典》的解释: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不贰,无私;直,厚;内尽其心而不欺,竭诚。中意,中听,中看,合于;方言:成,中,行,好。敬意出于内心,真诚的敬意,即为“忠”。有一个成语“正中下怀”——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愿。“忠”,是一个会意字,就是正“中”自己的本心,即发自内心的“敬”。“恕”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仁也,从心如声。《康熙字典》的解释:仁者必恕而后行也;忖也,忖度其义于人也,即我们经常讲的所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恕者,仁之施也;推己及物为恕;如心为恕,会意字。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有这样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即自己不想要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人。”

如何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忠”与“恕”呢?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推己”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以为,这应是对“忠”与“恕”的精辟诠释。“忠”,表达敬意,要真心不二。所谓“尽己”,即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首先是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必然彰显尽职、尽责。“忠”,后来封建统治者将“忠”专门用来表示对皇帝的竭诚不二;现在可以用来表达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坚贞不渝,对事业的执着不移,对岗位的信守。“恕”,仁也,专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仁”爱之心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所谓“推己”,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底线;进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我以为,“忠”的对象一般是群体与群体的象征;“恕”的对象一般是个体。“忠”与“恕”,确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他人各项关系的原则、标准。儒家试图用这种原则与标准建立社会秩序,用“忠”与“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恕”,仁之施也

人生活在天地间,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孔子关于“恕”的命题,为正确解决人际关系树起了一个标准,指出了方向。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有一段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对话的大体意思是,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

朱熹对“恕”有精辟的诠释:“推己之谓‘恕’。”推己及物为恕,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己之心,探索他人之心;以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达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真切了解他人的意愿、好恶,从而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救助他人。

在孔子看来,“恕”似乎不是对他人的宽恕、饶恕、原谅、谅解之义,应该有更为宽泛和深厚的内涵。“恕者,仁之施也”,就是践行仁爱之心,就是爱心的表达,就是爱心见诸行动。我以为,“恕”有三个层次:一是由“己”之“不欲”,推及“人”之“不欲”,引出为人处事的底线,也是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由“己”之“欲”,推及“人”之“欲”,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延伸、提升,提出深层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是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的“人”扩展至民众,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恕”的最高境界。

以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进而,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人世间站立起来,发达起来。将这种美好的心愿推及他人,就是帮助他人也站立起来,发达起来,进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应该是人性——人类的良心,把这种人类的良心推广开来,普及天下,倡导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爱充满人间。人们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吗?

自己怀有仁爱之心,拥有人类的良心,如何表达、践行呢?孔子为人们的爱心提供了一条践行的思路。践行爱心,当从尊重、理解开始,而要尊重、理解,当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开始,并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起;进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至达到最高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践行爱心,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层次而言,只要主观上愿意,一般是不难做到的,而且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坚持的底线;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不那么简单,你要帮助人立业,并发达起来,除了主观上愿意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包括精神的与物质的实力;倘若你自己尚未立业、发达,怎么去救助他人?至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需要更强大、更雄厚的实力来支撑,否则自己的心愿难以兑现。没有相当实力,难以实现救助他人的夙愿。自己有了一定实力,能否去救助仍处于困境中的人,这就要看是否有仁爱之心了。

践行爱心,当从对亲朋好友做起,假如对自己的亲朋好友都缺乏爱心,怎么企望他对不相干的人怀有爱心呢?由对亲朋好友怀有爱心,进而延伸至同事、合作伙伴,乃至自己接触到的一切人们;对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更应尽心尽力给以力所能及的捐助。

全社会应大力倡导人人献爱心,让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爱,人人又分享爱心带来的阳光与温暖。孔子的为学之道

第一,做人与学文。在做人与学文之间,孔子主张做人优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学习做人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第二,好学与乐学。孔子固然鼓励勤奋好学,但他更赞赏乐学。孔子认为,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的这句话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学习高效的秘密:对学习的热爱,即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好学,喜欢学习,但不如乐学。”这里的关键是什么?我以为,好学是进入乐学境界的基础;乐学,是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学习中的新发现、新体会,进而创出了新成果,有一种成就感。

第三,学与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孔子第一次将“学”与“习”联系起来。“习”,就是练习,就是实践。孔子强调在学的基础上要练习、学以致用,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有些知识不是只要记住就行,而是需要将知识转化为一种技能,这就更需要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提升水平;学以致用,即在实践中应用。

第四,学与问。孔子的弟子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篇》子夏说:“学术上的成就,取决于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决于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趣;恳切地发问,多思考当前的问题。”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问、知识,一半来自于学,一半来自于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难。孔子倡导“不耻下问”,就是说,不仅要向老师学习,向知识渊博的人学习,而且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做起来难。“上问”,向老师求教,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请教,向自己的上司请教,一般人都能做到;而“下问”,躬身向普通人求教,向自己的下属请教,则是另外一回事。能否“不耻下问”,这不仅是个好学不好学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等问题,这里需要勇气与诚心。

第五,学与思。孔子强调获取知识,一要学,二要思,学与思,二者必须紧密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但是,只有思不行。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六,向书本学与向身边人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篇》)

第七,温故与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孔子强调“温故”重在“知新”,并以此作为师者的起码与基本条件。孔子的弟子们也以在学习中能否有新发现、新体会,有多少新发现、新体会,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标准。孔子强调“举一反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孔子及其弟子们备加赞赏颜回“举一反十”的超常才智。孔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有些观点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令人景仰。

在教育界,“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是多年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传统教育观念”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其确切内涵,如何“更新”则无从谈起。一年来,我仔细研读了一些国学经典,在研读《论语》中我惊奇地发现,作为古代教育家的孔子对教育有不少非常精辟的见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的某些亮点,有的正是我们今天教育中的一些弱点。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真审视“更新传统教育观念”这个命题。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择其精华切实践行。我粗略地找出孔子在《论语》中的一些非常可贵的教育理念,算是抛砖引玉。

我以为,孔子是一位首次提出以“学习”为快乐的教育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前半句“学而时习之”,不就是“学习”吗?换句话说,“学习”就是由“学而时习之”浓缩之后而成的。“习”《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数飞也”,似乎是小鸟学飞状,引申为练习、实践。把“学”与“习”联系起来,就是在学的过程中,要练习,要实践。这点很重要,现在我们不是强调学习中的实践环节吗?由孔子首创的“学习”一词本身就强调学中要练习与实践。后半句“不亦说乎”是个反问句,“说”即“喜悦”的“悦”,就是愉悦或快乐之意。“快乐学习”或“学习快乐”也是孔子原创,而且孔子本身就是快乐学习的践行者。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是以学习为乐的状态。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的生动写照。由此看来,以“学习”为快乐,是孔子一生矢志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了。孔子的伟大,不仅是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而更可贵的是他言行一致的作风。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就是最好的践行典范。在《论语·八佾篇》中记载着一段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佳话: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发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孔子的父亲)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了,便说:“这正是礼啊!”

孔子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罔:蒙敝,受欺;殆:疑惑,危险)而且他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把在学习中思考、领悟而且有创见,作为一项学习成效的核心标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进而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就是说,在学习中有创见是作为老师的基本条件。

孔子是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真正楷模。在《论语》中,有大量事例说明孔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修养品行,如何做人。应该说,孔子是以自身高尚品格的身教与因材施教的言教相结合的典范。

孔子积极倡导向周围的人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篇》)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篇》)

当我们泛泛而谈“更新传统教育观念”的时候,似乎应首先弄清什么是“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中的重要优势是什么?主要问题在哪里?不弄清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便无法理清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

在《论语》中,我们发现孔子教育思想中不乏亮点,这些亮点就是优秀教育传统,非但不可轻易抛弃,而且当认真学习研究,使之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在传承中华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在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篇章中,创造真正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孔子的因材施教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到底什么是“仁”呢?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的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就为人们理解“仁”留下了自由空间。“仁”是什么?主张因材施教的孔子,根据不同的论说对象,对“仁”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回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大体意思是: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只要哪天做到这样了,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了。修养仁德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回说:“请问修养仁德具体的细节。”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回说:“我虽然迟钝,也要依您的话去做。”简言之,“仁”就是克己复礼。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擅长言辞,“利口巧辞”。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大体意思是:子贡问道:“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广泛地对人们给予好处,并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这人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呢!那一定是达到圣的境界了。即使尧、舜也难以达到!所谓仁,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孔子在这里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仁”。

孔子认为仲弓有德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大体意思是: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好像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好像举行大祭。自己所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办事没有怨恨,退职在家也没有怨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迟钝,也要实行这些话。”孔子说,“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篇》;讱:rèn,说话谨慎)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事很难,说话能不谨慎吗?”孔子认为,仁者,其言也讱。

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场景,回答也不尽相同:《论语·子路篇》中,有一段孔子与樊迟的问答对话,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由此,可见孔子对樊迟的评价。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篇》)樊迟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凡事先付出劳苦,然后获得成功,这可以说是具备仁德了。”孔子认为,“仁”就是先付出劳苦而后获得成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众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待人接物谦恭,处理事情认真,与人交往诚心。这几种品德,即使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国,也是不能丢弃的。”孔子说,谦恭、敬业、诚信即仁。

细细品味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点拨的。《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上述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是否是他这种理念的见证呢?孔子点评学生提问的启示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体验孔子的教育智慧。仅举孔子对学生提问点评的二例: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面对子贡的提问,没有轻易否定或简单肯定,没有索然无味的空洞说教,更没有居高临下的断语,对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贫穷,也不低声下气地阿谀奉承),富而无骄”,而只是说“可也”,但“未若(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孔子看似轻松愉快、随机而发的平实语言,显示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智慧。正是这种循循善诱的开导,准确无误的引导,简洁精辟的点评,使子贡的思想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一步。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段话的意思不难懂。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孔子听了子贡的陈述之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表扬子贡,而是说,你现在已经能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并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了,老师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虽未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老师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这个出乎子贡意料之外的特殊评价,对子贡是巨大的鼓舞与激励,子贡内心的激动是可以想象到的。在这里,孔子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赏识教育,是没有赞扬词语的最大赏识和最高赞誉。这就是孔子的教育智慧。

孔子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注重精心捕捉教育时机,随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生陈述与提问时,不失时机地予以点拨、引导、提升,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得以进一步提高。

在这里,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点拨、点评的范例;表扬、鼓励,不一定都说“好”“太棒了”等赞誉词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重在切中要害,准确而精炼,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需要真切的爱心与高度的责任感,而且需要高尚的思想情操与渊博的知识功底。

其实,不仅是教师,家长也当从中得到启示。但要真正做到适时地给孩子以切实的引导、点拨,使孩子受益,不那么简单。我自己也有深切的体会,孩子遇到问题,家长的话要想让孩子心服口服,暂且不用说大学生、中学生,即使是小学生,也不那么容易。为此,我觉得家长还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孩子中掌握主动权,才能真正拥有对孩子的教育权。学习的最高境界

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篇》)孔子的意思是:“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以道立业;能够以道立业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与时俱进。”

在孔子看来,学习有四个关节点,或者说是四个层次:

一是学,人生在世,首先要学习。“知识改变命运”,不热爱知识,不刻苦学习知识,很难提升人生价值,获得尊严与幸福。

二是适,往、归向的意思,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进而领悟道的真谛,把握道的本质。

三是立,践行,学以致用。以道为人处事,以道立足、创业。

四是权,秤砣。这里由权衡轻重引申为权变。斗转星移,时事变迁,是否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势适时调整应对方略,与时俱进。

孔子以“学、适、立、权”四个字,阐明了学习的四个层次,告诫我们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以为,“知识改变命运”,从字面上讲,似乎是指上学读书,如果是这样,那似乎就太简单了。严格意义上的“知识改变命运”,理应包含以上学习的四个层次。真正利用所学知识改变命运,绝非只是上学读书就能变成现实的。君不见,多少人学历不谓不高,所学知识不谓不多,但其命运并不如愿,更有甚者,穷困潦倒,一事无成;有的似乎学有所成,只是纸上谈兵,所学非所用,最终一生平平,并无出色表现;有的一时似乎轰轰烈烈,一得之功之后,销声匿迹;有的可算得上是事业有成,但当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之后,死守陈规,不肯往前跨出一步,不能适时调整思路、方略,最后衰落下去。

我以为,真正有志者的四个学习层次理应是逐步提升的。

第一,“学不可已矣”。荀子说:“学不可已矣。”坚持终身孜孜不倦学习,这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传统,也是现代文明倡导的一种人生精神境界。“学不可已矣”,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创业的指路灯、加油站、调节器。

第二,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学习”本身就意味着在练习与实践中探索,把握要领,追根溯源,领悟真谛,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求实,求是,求新。

第三,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为人处事,开拓进取,与同道者结合,齐心协力,携手同行,创一番事业,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在世上争得一席之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