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9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与高分题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19:18: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9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与高分题库

中公2019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考点精讲与高分题库试读:

前言

在福建省公务员考试中,常识判断部分的考查具有范围广、综合性强、测查方式灵活等特点,复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想获得进入面试的理想分数,靠短时间突击或是临场发挥的方法已经成为过去式。在日渐激烈的公考竞争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并脱颖而出,需要进行系统的复习,深入理解各学科知识,深度掌握命题要点。

2019版福建省公务员专项教材系列之常识判断考点精讲与高分题库,是在深入研读了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公务员考试真题编写而成的。本书合理设置了常识考点精讲、考点专项特训与限时实战模拟,以贴近考情、接近实战来帮助考生备考。契合大纲真题  构建科学体系

从福建省公务员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常识判断部分主要测查应考人员对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历史、科技生活、管理、公文、国情地理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生可根据历年真题的考查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复习。

对上述常考知识的复习,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与掌握,并非一时之功。选取一种符合考试发展趋势、学习效率高的备考用书,已成为考生备考复习的有利选择。本书严格依据大纲与真题,深度剖析常识判断常考知识点。内容以篇统领,下设专题专项与考点精讲,设置完善的学科体系,帮助考生准确把握高频考点,以助考生复习备考。分析真题考情  把握考试特点

本教材依据真题分析考点,在每篇篇页设置2018年本省公务员考试的考情透析和近几年省考真题的命题特点。

通过考情透析与命题特点,考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包括2018年在内的近几年来本省公务员考试相应学科的考查重点、重要程度及近年来的命题热点,明确复习的方向与重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深入剖析考点  设置专项精练

针对每个专项知识,本教材细化成多个考点进行讲解,深入浅出,以求知识透彻详实,浅显易懂,使考生对其能够准确理解与掌握。

另外,每个考点均根据真题与专项知识,设置考点剖析与专项精练。考点剖析帮助考生真正吃透每个考点,挖掘其中的命题要点,把握命题方向。紧扣命题要点设计专项精练,考生可以通过这些习题熟悉命题方式,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本书还针对其中相关习题的命题陷阱进行了点拨,

力求帮助考生吃透考点,击破难点,掌握规律与方法,培养考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强化特训模拟  提升实战能力

针对前八篇专项知识的讲解,本教材在第九篇、第十篇分别设置了考点专项特训与限时实战模拟,以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查漏补缺,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专项特训强化每个考点的实战应用,实战模拟贴近真实考场环境,这两者的结合就成了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书借鉴福建省公务员真实考试的命题模式,提供与其相吻合的考点专项特训与限时实战模拟,供考生做考前强化,真正做到学练结合。

鉴于时事政治内容时效性较强,我国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各位考生平时应多关注时政新闻和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更新。同时可通过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2018年于北京第一篇政治考点精讲考勤透析

2018年公务员考试的政治试题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综合近几年的考试真题可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也有所考查,所以本部分将政治知识单独为篇进行讲解。命题特点

从近几年的真题来看,哲学主要结合古诗词等内容进行考查,考生要注意日常积累。政治理论知识往往会与时政内容紧密结合,考生务必要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及相关文件。/ 专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考·点·剖·析

命题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命题点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命题点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 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性的问题【答案】B。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故本题选B。 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答案】C。解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查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故本题选C。考点二哲学的基本派别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哲学史上各种各样的哲学家、哲学流派公开或不公开地或者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由此形成了哲学上界限分明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也是哲学的党性。2.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的根本观点是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并且认为这种或这些物质形态是运动变化的,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典型观点:(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古希腊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赫拉克利特)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亦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并力图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以理性反对迷信,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和“君权神授”,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先导”。其存在以下局限性和缺陷:(1)机械性。它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把一切运动形态归结为机械运动。(2)形而上学性。它不懂辩证法,不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而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不彻底性。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称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把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不了解实践是现存世界的基础。

典型观点:(庄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万物皆一,齐万物而为一。(惠施)合同异,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公孙龙)坚白离,白马非马。(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巴门尼德)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唯有现在,现在是唯一不变的存在,“存在”是唯一,并无运动的余地,只有“存在”始终不动。(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芝诺)飞矢不动。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3.唯心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宗教神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比较粗糙的形式,它宣扬世上万物都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统治的,其所谓的神或上帝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客观精神本体。

典型观点:(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程颐)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黑格尔)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柏拉图)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如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唯我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表现,它主张“我”就是唯一的存在,就是一切,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典型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庄子)万物与我为一。(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心即理。(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尼采)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考·点·剖·析

命题点一: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判定命题点二:唯心主义历史形态的判定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C。

迷途指津: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其特点在于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都属于这类。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 D.客观唯物主义【答案】B。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  )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答案】B。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故本题选B。

迷途指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后者把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考点三物质观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地说运动就是变化。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

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4.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5.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考·点·剖·析

命题点一: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命题点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本题题干中的诗句即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故本题选D。 从哲学上看,“虚报浮夸、欺上瞒下”违背了辩证唯物论(  )的原理。

A.意识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 B.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 D.物质决定意识【答案】D。解析:“虚报浮夸、欺上瞒下”都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而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D选项是正确的。故本题选D。考点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着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2.对立统一规律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简言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指的是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形式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关系。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中,其对立的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一般说来,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非主要方面对矛盾总体的变化、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也会互相转化。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3.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进程。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考·点·剖·析

命题点一: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命题点二:对立统一规律

命题点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内涵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答案】A。解析: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并非所有的量变都能达到质变,必须要注重量的积累。题中积跬步、积小流就是量的积累,至千里、成江海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变。B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目无关,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因为(  )。

A.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答案】D。解析:在事物的矛盾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起次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学会区分主次矛盾,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本题选D。 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 )。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答案】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故本题选A。考点五实践与认识1.实践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2.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人的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认识指导实践: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考·点·剖·析

命题点一:认识的本质

命题点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答案】C。解析: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句话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故本题选C。考点六唯物史观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二者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此外,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能够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有两种基本情况: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结合与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两条规律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考·点·剖·析

命题点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命题点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命题点三:社会发展规律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有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故本题选B。 上层建筑是指(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