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6 20:40:45

点击下载

作者:林念修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

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林念修主编.--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1

ISBN 978-7-5182-0557-8

Ⅰ.①新… Ⅱ.①林… Ⅲ.①新兴产业—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1-2015 Ⅳ.①F279.24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306779号

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   编 林念修

副 主 编 綦成元 杜 平 任志武

执行副主编 徐长明 黄路明 徐 彬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址:www.jhpress.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3层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010)63906433(发行部)

北京汇瑞嘉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印刷

787mm×1092mm 1/16 28.75印张 417千字

2017年1月第1版 2017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182-0557-8

定价:188.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侵权举报电话:(010)63906404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

主   编:林念修

副 主 编:綦成元 杜 平 任志武

执行副主编:徐长明 黄路明 徐 彬

编   委:(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序)

韩秀成 黄汉权 黄毓敏 姜 江 刘录祥 刘铁志 卢秉恒

卢 卫 马延和 秦海岩 任东明 宋晓刚 孙小亮 滕建礼

王 飚 王勃华 王锦连 王 鹏 王晓庆 王学恭 王亦宁

翁 端 谢 平 辛勇飞 徐小田 徐玉明 薛 澜 余晓晖

张 威 赵 凯 周 黎

编写人员:(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序)

安 晖 曹译丹 陈 丹 陈梦婕 陈 荣 崔卫杰 杜广平

高艳丽 郭树东 郭占强 韩 祺 何定波 华玉涛 贾光智

江 华 金艳梅 李萍萍 李 倩 李伟利 李艺铭 李 寅

李 莹 林伯涛 刘二森 刘明亮 刘 爽 刘小林 刘永超

秦永清 曲云腾 任振川 申红杰 史 冉 宋 超 孙立远

孙胜凯 屠佳樱 王金锐 王珏旻 王镠莹 王 猛 王 茜

王钦宏 王世江 王思博 王 昕 王亚琼 王永明 王永信

王战超 王 政 魏浩杰 武 伟 肖增斌 谢小勇 杨 喆

杨 薇 殷 丹 张 丹 张立艺 张 琦 张庆分 张育雄

张振翼 赵军平 赵旷怡 郑玉辉 郑忠行 钟 晨 钟 倩

周晓纪 周 源 朱 军 朱 蕊序言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指出只要选准发展方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持续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

未来5—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将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十三五”时期,必须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到2020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10万亿元级规模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十二五”时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十三五”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我们编辑出版《新引擎启动:“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旨在向全社会介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树立信心,凝聚力量,启迪未来。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开拓,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三五”时期一定能够实现新跨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林念修1 综合篇案例1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回顾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劲增长,规模持续扩大(一)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为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2015年,(27个)重点行业规模上企业收入达16.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达15.3%,较2010年提升3.4个百分点,2010—2015年,重点行业规模上企业收入年均增长18%(见图1)。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收入及其占工业总体比重

上市公司情况来看(特指A股,下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并发展成为支撑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增速持续高于上市公司总体,带动了上市公司总体业绩增长。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达2.6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总体的21.1%,2010—2015年年均增速达到了19.5%(见图2)。图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增速变化(二)产业景气指数持续高位运行

国家信息中心开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0余家)景气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初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以及企业家信心指数均达到130以上,持续运行在较为景气区间(见图3)。图3 2014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行业景气指数变化(三)综合效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先进、高端产业的集合,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始终强于大部分传统产业。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达2065.9亿元,利润率达9.1%,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总体5.8%的利润率水平(扣除金融业)(见图4)。图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变化二、助力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航空、航天器及其器械制造业主营收入达1227.9亿元,收入规模是2010的1.7倍,2010—2015年年均增长14.5%;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达4460.7亿元,是2010的1.9倍,年均增长13.1%;高铁运营里程达1.9万公里,较2010年提升了1.4万公里,占铁路运营总里程的比重从2010年的5.6%提升至15.7%。北斗导航产业总产值已达570亿元,占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的30%。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达707.4亿元,2010—2015年均增长28.6%。同时,高端新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达11.1万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6%。

在人工智能浪潮带动下,机器人、智能装备以及3D打印三大技术共同支撑智能制造业发展。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6.6万台,是2010年的4.4倍,年均增长34.5%。中国机床行业总产值达221.0亿美元,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主营收入达3409.6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3%。2014年,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已达到40亿—50亿元。(二)新材料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期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引导、支撑的作用,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据有关机构统计,2011年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约8000亿元,2012年突破10000亿元,“十二五”末期规模可达到2万亿元。目前,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大飞机专用铝锂合金、核电用钢、丁基橡胶、高性能碳纤维、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一批重点品种取得重要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新材料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产业技术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三)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高铁、北斗导航以及核电技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新标杆。一是中国高铁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目前中国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成为助推中国城镇化和经济向前迈进的重要力量。二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认可,媲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国内北斗应用产品已全面实现商用。三是核电技术与装备“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期间,中国与罗马尼亚、阿根廷分别签订了政府间核能合作协议,中广核首次在老牌核电强国英国建设核电站,这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里程碑式事件,标志着“华龙一号”技术得到欧洲发达国家的认可。四是海洋工程订单量2014年成为世界第一,尤其是随着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行业发展呈现积极向好趋势,在世界市场整体低迷的环境中,新承接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份额超过40%。五是在全球信息经济潮流竞争中不落下风,通信装备领域涌现一批像华为、中兴、小米这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三、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一)稳步改善环境质量

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环保行业营业收入约达4.5亿元,较2011年提升1.4亿元。全国环保专用装备制造业主营收入达2822.9亿元,2010—2015年间平均增速达到了24.0%。全国环保专用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达190.6亿元,为2010年的2.7倍。

污染物治理取得进一步成效。污染物治理投资方面,2014年,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9575.5亿元,较2010年增加2921.3亿元。2014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当年完成投资额达997.7亿元,完成投资额是2010年的2.5倍,其中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三者治理项目分别完成投资额115.2亿元、789.4亿元以及15.1亿元。污染物治理成果方面,2014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974.4万吨,较2010年下降210.7万吨。2014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20.43亿吨,较2010年提升4.26亿吨。2014年年末,全国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808座,较2010年增加364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2%,较2010年提升7.9个百分点。(二)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二五”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3.4%,“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下降16%,前四年已经完成了五年目标进度的82.5%,中国节能服务业总产值从2010年83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127亿元,年均增幅为30.2%。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从2010年287.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39.6亿元,年均增幅为29.3%。“十二五”累计合同能源管理投资3710.72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24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亿吨。截至2015年底,产值超过10亿元的节能服务公司有25家,超过5亿元的有142家,超过1亿元的有286家。“十二五”期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LED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2015年,中国LED产值达3967亿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25.8%。(三)有效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经济性大幅提高。2015年底,中国新能源(太阳能光伏、风能、核电、生物质能)装机容量达208.6GW,占发电装机总量13.8%,比2010提升8.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4.7%。

风能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增速最快的国家。2015年末,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2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8.6%。2015年,风电发电量186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3%。

太阳能光伏领域,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其中,光伏电站3712万千瓦,分布式606万千瓦,年发电量392亿千瓦时。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1513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1/4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组件年产量的1/3,为中国光伏制造业提供了有效的市场支撑。全国大多数地区光伏发电运行情况良好,2015年全国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超过1100小时。

核电领域,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核电建设与运行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超过过去几十年累计建成数量,占到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装机总量的40%以上。2015年,全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2550万千瓦,在建及已核准机组3203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全国核电装机容量达2608万千瓦,设备平均利用时长7350小时。核电累计发电量为1689.9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0%,比2010年提升了1.2个百分点。

生物质发电领域,截至2015年底,中国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总容量为1031万千瓦,其中,农林生物质直燃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为468万千瓦,两者占比在97%以上,还有少量沼气发电、污泥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我中国的生物发电总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四)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十二五”时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取得了重要成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入了爆发式增长快车道。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已初具规模,并呈逐年加快趋势。2010年至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480辆、5579辆、12791辆、17642辆、74763辆以及331092辆,年均增速近270%。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消费国。截至2015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8.32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3.2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6.9%。配套的充电桩建设、充电站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4年底,建成了723座充电站,28000个充电桩,同“十二五”初期相比已初具规模。四、发展成果大幅改善民生福祉(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和应用范围不断丰富,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也在快速提升,持续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5.4万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信息消费带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速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达4.09万家,较2010年增加2.02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4.3万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9%。2015年,网民及手机网民规模分别为6.88亿人和6.2亿人,较2010年增加2.31亿人和3.17亿人。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6.2万亿元,为2010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9%。云计算规模达2175.7亿元,为2010年的13倍,年均增长67.2%。

尖端通信、计算技术全球领先。“十二五”期间,由中国主导的4G网络标准TD-LTE技术不断成熟,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目前已大规模商用。2015年9月底,中国移动累计完成100万个4G基站的建设,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在4G用户方面,截至2015年底,中国移动4G用户高达3.12亿户,实现了飞跃式增长。此外,中国移动正在部署LTE-A网络,计划将TD-LTE网络下载速率峰值提高到220Mbps,中国移动还在试点三载波,未来TD-LTE网络最高下载速率将达330Mbps。2015年,全球基站数超过120万,TD-LTE全球用户规模超过4亿,当前已有36个国家开通了63个TD-LTE商用网络,另有60个国家共计91个TD-LTE商用网正在计划部署中。2013年,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夺得头筹,成为当时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二)生物产业实现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实现稳步发展。2015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达3.6万亿元,是2010年1.5万亿规模的2.4倍,年增长率超过20%。

生物医药领域。2015年,医药制造业主营收入达25537.1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十二五”期间,收入规模平均增速为17.5%。生物医药中,化学药占比下降明显,化学药原料药及制剂由“十二五”初期的51.4%降至45.2%,生物药、中药占比则有所提升,2014年占比分别达到11.8%和31.3%,比2010年增加了1.4和4.1个百分点。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2015年,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主营收入达2405.8亿元,“十二五”期间,收入规模平均增速达到了17.6%。2015全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3080亿元,2010—2015年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9.6%。其中,医院市场销售为2155亿元,约占70%;零售市场销售为925亿元,约占30%,零售市场销售以传统零售业销售为主,新兴电商渠道销售约占三成。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市场。

生物农业领域,一是生物种业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随着种子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2015年,中国主要农作物市值突破900亿元,较2013年增长109亿元,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销售市场。转基因抗虫水稻和植酸酶玉米获批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生物饲料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国内生物饲料产业总产值突破860亿元,较2013年增长360亿元。三是生物农药产业发展提速。2015年,国内从事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企业数量达1448家,约为2010年的2.5倍,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销售累计收入达1746.2亿元,远高于2010年305.3亿元的水平,5年间销售收入平均增速高达41.7%。四是生物肥料产业快速成长。2015年,国内微生物肥料企业总数达1000多家,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产值约200亿元,累计应用面积超2亿亩,微生物肥料已成为新型肥料中年产量最大、应用面积最广的品种。五是生物兽用疫苗产业主体地位加强。2013年,中国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有73家,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可超过130亿元。

生物制造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大宗发酵产品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产值超过1000亿元。生物基材料快速发展,乙二醇、丁醇、乙烯等实现生物法制造,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新材料生物法生产初具规模,形成了世界第一的一万吨二氧化碳共聚物(PCC)和世界第二的五千吨聚乳酸(PLA)产能。五、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一)创新投入及能力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来自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推动创新投入及能力持续提升。2015年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达1031家,较2010年增加357家(见图5)。图5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变化

截至201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达1031家,占上市公司总体的36.6%,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6.8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总体的29.6%,较2010年年底提升11.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IPO企业数量达到357家,占同期IPO企业总数的45.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创新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技术高度密集,创新异常活跃的产业领域,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0年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逐年提升,且始终高于上市公司总体,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达到了6.21%,高于上市公司总体2.71个百分点(见图6)。图6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变化(二)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中国自主研制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完成了全部研发试飞工作,2014年12月30日,国产新支线飞机ARJ21完成适航取证,迈出投入商业运营前的最后一步。2014年9月19日,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中国商飞公司新落成的总装制造中心正式开始机体对接,标志着C919大型客机研制项目全面进入结构总装攻坚阶段。2015年11月2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最快的工业级3D打印机于2014年面世。以聚苯胺和聚噻吩为代表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已经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T800级碳纤维实现量产。国家一类新药海姆泊芬和注射用海姆泊芬研发成功。生物制品Ⅰ类新药“重组人凋亡素2配体”获新药证书,将为中国广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全新治疗途径。中国研发的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益可宁”获准上市。全球首个小分子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艾得辛”实现上市。PET探测技术、高场超导技术、超声换能器技术、中能加速管技术等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自主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在整车动力系统匹配与集成设计、整车控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三)模式创新成果丰硕

技术融合、模式创新催生了大量新增长点。一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融合推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与系统、康复工程及器械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服务形式为体现的干细胞医疗、基因测序服务、分子诊断和生物芯片检测服务等领域已呈现出强大增长态势。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爆发式增长,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共有517家企业拥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发放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2010年仅50家不到,数量较2010年增长了9倍。二是信息技术和金融业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一股潜力巨大的金融创新力量,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截至2015年底,互联网金融总交易规模超过了12万亿,接近GDP总量的20%,成为经济和社会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截至2015年12月底,网贷行业运营平台达到2595家,相比2014年增长了1020家,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网贷成交量达到了9823.04亿元。三是商业模式创新助力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打开,例如公交领域的“融资租赁、车电分离、充维结合”模式、出租车领域的“单车包干、定额营收、全天运营”模式、私人领域的“定向购买”等独具特色的创新商业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商业化。国家信息中心黄路明 张振翼 张立艺案例2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资本市场对于推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在系列政策支持下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本文特指A股市场,下同)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已经超过三成,同时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中成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发展呈现出了区域集聚、民营主体、创新驱动、龙头涌现等鲜明发展特征。本文涉及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均出自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信息中心设计开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统计数据库”。该数据库将明确涉及战略性新兴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全部纳入其中,数据库的建成为全面统计、监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重要发展主体(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逐年发展壮大。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674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上市公司(A股,下同)总体的33.3%。截至2015年年末,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0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上市公司总体的36.6%。“十二五”期间,A股新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共357家,占同期A股新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达到了45.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图1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变化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二)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创业板成长壮大“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三大板块中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主板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由2010年的347家上升至2015年的401家,中小板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由223家增加至287家,创业板由104家增长激增至343家。5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创业板的占比由67.1%增至69.4%,在三大板块中占比持续大幅领先,可以看到,创业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平台,而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在创业板中成长壮大(见图2)。图2 “十二五”期间三大板块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数量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三)东部地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

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布局的区域,并不断引领产业发展。截至2015年末,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达724家,较2010年增加279家,占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比重为70.2%,较2010年提升4.2个百分点(见图3)。图3 “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及占比(%)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东部地区集中分布的前四位省市依次为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由2010年的94家壮大至2015年的198家,北京由75家成长至137家,浙江由69家增加到83家,江苏由56家增加至81家。2015年,广东、北京、浙江和江苏四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企业数量合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8.4%,高于2010年43.6%的水平,已成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龙头区域(见图4)。图4 东部地区四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对比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四)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继续迸发活力,呈现数量多、规模大、业绩好的特征。截至2015年末,在103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共有680家,较2010年增加305家。2015年,民营企业占上市公司总体比重也由2010年的55.6%提升至66%(见图5)。图5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及占比(%)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十二五”以来,民营企业的营收和利润逐年增长,已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15年,民营企业营收达8107.1亿元,远高于2010年1993.6亿元的水平,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体营收的31.1%,较2010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末,民营企业利润高达993.3亿元,远远高于2010年298.2亿元的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有超过四成由民营企业贡献,贡献率超过国有企业7.4个百分点(见图6)。图6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上市企业营收及利润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上市公司总体发展(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持续快于上市公司总体“十二五”期间,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逆流而上,以出色的业绩继续领跑A股公司。5年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逐年上升,由2010年10725.5亿元增长至2015年26033.7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营收占上市公司营收总额的比重亦逐年增加,5年来由6.3%增长至8.9%,同时,营收增速领先上市公司总体增速的优势逐年扩大,由2010年的高出2.1个百分点扩大到2015年的18.7个百分点(见图7)。图7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及增速(%)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由946.1亿元增长至2365.9亿元,近3年利润增速分别为21.2%、41.9%和22.4%,分别高于上市公司总体18.2、34.2和6.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增速持续领跑上市公司总体。五年间,利润总额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利润贡献程度由2010年的4.3%上升至2015年的6.8%。图8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及占A股比重(%)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二)重点领域表现优异,助力转型升级

代表经济新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重点领域表现优异,呈现出规模大、体量多、增速快的特征。从数量规模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数量位居七大领域之首,5年间,公司数量由272家增长至415家,约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体的40%;生物产业紧随其后,公司数量由181家上升至254家,约占上市公司总体的25%;节能环保产业位列第三,公司数量由58家扩大到114家,约占总体的10%;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三个重点领域的公司数量均低于100家,依次排在第四至第六位,分别约占总体的9%、7%和6%。

从营收增速表现看,节能环保和生物领域的营收增速位居前两位,以先进环保、高效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营收由315.2亿元增长至140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4.8%;随着居民健康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精准医疗和基因科学等前沿医疗领域的兴起,生物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26.5%,产业规模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由1567.5亿元扩大至5085.9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营收增速分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24.3%,营收由4101.7亿元扩张到12148.9亿元,产业规模位列七大产业之首;以核电、风能以及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22.4%,营收规模由644亿元上升到1768亿元;以轨道交通、航空卫星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为17.5%,营收规模由1803.5亿元增长至4046.9亿元,产业规模位居七大产业中第三位;新材料产业营收增速位列末段,年复合增长率为11.4%,营收由916.4亿元增加至1572.2亿元(见图9)。图9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上市公司营收变化(亿元)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逐渐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5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领军企业(当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公司数量由86家增加到140家,占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企业数量的比重由8%提升至13.6%。领军企业营收由9611.9亿元增加至24740.9亿元,占同期上市公司总体的比重由58.6%增加至67.2%;领军企业利润由518.1亿元增加至1625.3亿元,2015年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3.3%,远高于2010年37.2%的水平(见图10)。图10 “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领军企业数量、营收以及利润占比(%)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十二五”以来,重点领域纷纷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领军企业,企业营收实现快速增长。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涌现出振华科技、福日电子、歌尔声学、海康威视、立讯精密、乐视网和中天科技等一批新领军企业,生物领域出现了同仁堂、东阿阿胶和白云山,碧水源、格林美等领军企业的出现壮大了节能环保领域队伍,新能源领域涌现出诸如隆基股份、海润光伏等新领军企业,中航电子、航天电子、中直股份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新领军企业异军突起,新材料领域出现了以中钢国际、康得新、新疆众和为代表的新领军企业。可以看到,领军企业数量的不断提升,带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发展壮大。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规模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企业规模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资产总额从2010年的不到3万亿提升到2015年的近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9.6%,高于上市公司总体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规模达到了68亿元,为2010年平均资产规模的2.2倍(见图11)。图12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及增速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盈利水平高于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始终强于大部分传统产业,呈现了良好发展局面。2015年,上市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总利润率为9.1%,明显高于上市公司(非金融业)5.8%的利润率水平。生物以及节能环保产业是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利润率最高的领域,2015年两者利润率分别为13.8%和13.4%,均达到了13%以上,新材料上市公司利润率相对最低,2015年利润率仅为1.8%(见图12)。图12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三)投资维持快速增长,产业发展活力旺盛“十二五”期间,在大量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保持了良好的投资扩张趋势,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活力。201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净值达13819亿元,是2010年的2.4倍,2010—2015年年均增速达到了19.6%,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上市公司总体11.6%的增长水平(见图13)。图13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净值及增速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四)降杠杆卓有成效,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受经济下滑及去产能等客观因素影响,降低企业债务风险已成为经济发展重要课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根据经济、政策形势及自身发展需要降低了杠杆水平。“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平稳下降趋势,2015年资产负债率为52.3%,较“十二五”初期下降1个百分点,企业负债水平和风险程度得到较好的控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降杠杆成效显著。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降杠杆取得的积极成效直接体现在了财务费用变化上,“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增速实现持续下降,2015年其增速为11.7%,较2011年下降21.8个百分点。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特征明显“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投入达到了1.53亿元,较2010年提高了1.9倍,平均研发强度(占公司营收的比重)达到了6.21%,较2010年提升了4.1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上市公司平均3.50%的研发强度。具体来看,2015共有46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超过了5%,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5.2%(见图14)。图14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估值整体实现大幅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代表未来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方向,受到资金的更多关注,估值出现了大幅增长。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价上涨91.9%(总市值加权平均),涨幅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总体50.1%的水平。2015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16.8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达到了29.6%,较2010年末提升1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5年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盈率达69.9,是上市公司总体市盈率的3倍(见图15)。图15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股价涨幅(%)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从重点领域来看,“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股价领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整体。伴随着“互联网+”的热潮,2010—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273.2%的股价涨幅位居七大领域榜首,其中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三大领域股价涨幅均位居前列;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制造、卫星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股价大幅上涨带动下,股价以183.0%的涨幅位列七大领域中第二位。此外,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生物制造等领域股价涨幅同样较高,带动生物产业股价涨幅达到了164.1%。受国际环境波动、国内政策和市场尚未成熟等因素影响,新材料以及新能源产业股价涨幅靠后,2010—2015年两者股价分别上涨104.4.%和94.0%(见图16、图17)。图16 2010—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股价平均涨幅(%)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图17 2010—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方向股价涨幅(%)前10位排名(三)并购重组蓬勃发展,助推产业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呈现蓬勃发展态势,2011—2015年共完成重大并购重组268起,占同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成总数的41.6%。通过重组实现横向整合依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实施重组的主要目的,占比达56.9%。可以看到,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未成熟,竞争激烈程度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通过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并购竞争企业,促使本企业做大做强的意图更为明显。2011—2015年,并购重组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的事件共有5起,分别是: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100%股权(交易总价值762.3亿元),百视通换股合并东方明珠(交易总价值490.5亿元),七喜控股重大资产置换并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分众传媒100%股权(交易总价值457.0亿元),中创信测发行股份购买北京信威95.61%股权(交易总价值224.9亿元),中国重工发行股份收购大船重工、渤船重工、北船重工以及山船重工(交易总价值174.3亿元)。分领域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组活动最为活跃,2010—2015年共有126家企业完成重组;其次是生物和节能环保领域,同期分别有60家和32家企业完成重组(见图18)。图18 2011—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重组目的分布数据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社会发展贡献愈发突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稳增长、调结构重要力量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突出的作用。2011—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支付的所得税费共计1987.7亿元,年均增速达8.9%,高出上市公司总体0.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解决了大量中高端人才就业问题,2015年年末员工数达420万人,较2010年年末增加178万人。2011—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累计分红2657亿元,占上市公司总体的7.4%。此外,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共支付工资薪酬达到了4249.2亿元,支付工资薪酬总额连年提升(见图19、图20)。图19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缴纳所得税变化(亿元)图20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年末员工数变化(万人)国家信息中心黄路明 张振翼 钟晨案例3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情况回顾

创新创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顺应了加快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代紧迫要求。“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步期和发展期,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新一波创业浪潮蔚然成风的重大机遇期。“双创”催生大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与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历史性交汇,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实效,也迫切要求创新创业反过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双创”间的互促互惠,是贯穿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项工作部署的重大命题。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储备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蓬勃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在带动就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激发创业热情、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要看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整体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在全球新技术新模式蓬勃涌现、新兴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面临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严峻挑战。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的同时,新兴产业领域的创业企业融资难、现有体制机制约束凸显等若干苗头性、潜在性、倾向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值得高度关注。一、若干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联盟确定为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自主开发的核心信息安全芯片实现技术突破,有力支撑国产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批量生产。基因组测序平台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生物芯片工程中心等基地稳步运行,基因测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育种领域,小麦杂川麦59、水稻辽优9906、棉花中棉所86、玉米龙单62等大批优势杂交新品种培育成功,增产幅度在15%以上。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率超过80%,构建了CTCS列控系统技术体系;高速铁路技术和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城际铁路技术日趋完善,城轨交通等新技术持续推出应用。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获得517架订单。北斗导航应用完成关键技术突破,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温监测、通信授时、电力调度和减灾救灾等领域推广应用。深海资源探测开发装备领域实现深海载人潜水器(HOV)技术的重大突破,自主研制的“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的高档数控系统等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要突破,大批供应空天、核电、造船等行业的高端装备打破国外封锁禁运,若干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二、支撑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知识、人才、资金储备比较雄厚

在统数据显示,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研发人员、经费支出、新产品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指标均显著提升。2014年,上述行业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57.2万人年,较2010年增加43.4%;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922亿元,较2010年将近翻一番;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2350亿元,较2010年增长133.4%;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28万亿元,是2010年的一倍;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14.79万件,是2010年的近三倍(见图1)。“十二五”期间,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组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过200家,设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超过70个;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增设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能源、资源和环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方向,这一举措成功吸引了大批优秀海内外人才助力产业发展。此外,国家先后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地方政府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相辅相成,在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统重点行业主要创新指标对比(2010年、2015年)三、创新创业有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新增长点持续涌现

技术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石,而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新创办企业不断涌现、发展壮大的过程。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达到440万户以上,同比增长21.6%以上。其中,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方向、知识技术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创办企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例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24万户,比2014年增长63.9%;与数字创意、健康等领域大量交叉融合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登记企业10.4万户,增长58.5%,卫生和社会工作服务业新登记企业0.9万户,增长1倍;互联网技术应用带动金融、教育领域新创办企业数量激增,金融业当年新登记企业7.3万户,增长60.7%,教育领域1.4万户,增长1倍(见图2)。创业带动产业规模快速壮大。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收入规模达到6万亿元以上,是“十一五”末期的近4倍;健康产业产值规模达到7万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15%。

2015年末,全国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监测行业收入规模总计18万亿元左右,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约4%提高到8%左右。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大大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家政服务业等行业以及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衍生大量新的增长点,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图2 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登记企业数量增长情况(2014年、2015年)四、新技术研发转化加快,新业态、新模式风起云涌

伴随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创业企业数量井喷式增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应用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到2015年底,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9.64亿,移动宽带(3G/4G)用户已占60%,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500亿元以上。云计算应用从政府、金融领域向制造、交通、医疗健康、教育等行业延伸,2015年底中国云计算上下游产业规模超过3500亿元。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逐渐清晰,2015年底产值规模约8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30%左右。大数据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全国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水平,增速超过30%。3D打印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千万级销售额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集聚区。基于上述技术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互联网+金融、教育以及创意设计、远程诊断、系统流程服务、设备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新业态发展迅速。大众创业持续推进新技术深化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