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必会的科普新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5:00:42

点击下载

作者:李慕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生必会的科普新知

中小学生必会的科普新知试读:

前言

科学的美丽就是:充满力量,又在迅速变化;好像离你很远,却又在你身边。为了帮助你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我们特地编辑了《科学大讲堂》这套丛书。

本套丛书包括:《生活之中有科学》、《这些发明真奇妙》、《万物由来有说法》、《不可不知的科学常识》和《中小学生必会的科普新知》。《生活之中有科学》告诉你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你会用温度计吗?你知道电视遥控器为什么被称为“懒骨头”吗?是谁弄爆了小敏家的汽车轮胎?这一个个奇怪又有趣的生活小问题看似简单,其中却隐藏着并不简单的科学原理。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由此开始研究浮力与密度等科学问题;当水壶中的水烧开后会冒出白雾,瓦特正是受这一极普通的生活现象的启发改进了蒸汽机……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让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关注身边事物,养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培养自己动手的能力。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惊叹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有趣,你还会掌握很多实用的生活小窍门。《这些发明真奇妙》是一本培养创新意识、成就发明梦想的最佳读本!每一个发明都是一个梦想!发明创造的过程就是成就梦想的过程!别嘲笑发明之物太小、太简单,也别畏惧它太大、太复杂,更别灰心失败再失败,只要发明之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们就能广受欢迎,它的问世之日就是成就梦想之时。本书献给正在认识世界的青少年!献给每一个喜欢创新的人!本书从电器、饮食、交通、医疗、服饰、文化娱乐等领域,精挑细选各项奇趣发明,借此推开一扇虚掩的智慧之门,带你走进一个发明创造的奇趣王国。要相信: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我们也能用创新改变生活,用发明成就梦想!《万物由来有说法》资料充实,考据严谨,是一本了解万物由来的不可多得的读本。一个原本错误的调配,竟然造就全球最大的饮料品牌“可口可乐”;一个遭众人谴责的服饰设计,如今已成为风行全球的泳装“比基尼”;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催生了全球性的食品“方便面”的发明……从体现人类文明程度的抽水马桶,到改善了人类的睡眠环境的席梦思床垫;从将繁琐的烹调简化到极限的微波炉,到深刻改变了人们娱乐方式的卡拉OK;从世界上最成功的连锁快餐企业之一肯德基,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用卡……很多发明的问世其实来源于一个一闪而过的奇思妙想、一次不曾经意的偶然失误、一个特立独行的大胆尝试……日常事物是至繁且多的,要把它一一说尽,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不求其深奥,但求其生趣,所以其中收录了不少有趣味性的故事。《不可不知的科学常识》特别重视趣味性与启迪性的结合,摒弃沉闷传统的说教文风,力求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叩响科学的大门,开启智慧的世界。为什么你能看到书上的文字呢?书上的文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你能躺在椅子上却不会摔倒在地呢?这些都是科学试图解答的问题。其实,科学不只局限在实验室内,还时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本书精选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有关科学的话题,满足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你揭开科学的奥秘。《中小学生必会的科普新知》别出心裁,精选出诸多常见的科学常识,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探究缘由,从而留心科学,爱上科学,步入神奇的科学世界!大熊猫只吃竹子吗?竹子是草还是树呢?真的有“鬼火”吗?铅笔是铅做的吗?……科学无处不在,疑问时时发生。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精彩纷呈,充满神秘。遇到不明白的事,他们总有着浓浓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兴趣。

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孩子的观察力会变得更为敏锐、细致;如果尝试着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秘密,不但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而且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本书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世界的潜能。

本套丛书由李慕南任主编,李桂香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杨静、张强、杜天峰等同志。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

一、动物世界

蜂巢的巢空总是六边形

蜜蜂的蜂巢构造非常精巧、适用而且节省材料。蜂房由无数个大小相同的房孔组成,房孔都是正六角形,每个房孔都被其他房孔包围,两个房孔之间只隔着一堵蜡制的墙。令人惊讶的是,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圆的,而是尖的。这个底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菱形组成。

蜂房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经过对蜂房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相邻的房孔共用一堵墙和一个孔底,非常节省建筑材料;房孔是正六边形,蜜蜂的身体基本上是圆柱形,蜂在房孔内既不会有多余的空间又不感到拥挤。蜂巢的结构给航天器设计师们很大启示,他们在研制时,采用了蜂巢结构。现在的航天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在内部大量采用蜂巢结构,卫星的外壳也几乎全部是蜂巢结构。因此,这些航天器又统称为“蜂巢式航天器”。蜂巢蜜蜂螫人后会死去

人假如驱赶、扑打蜜蜂,蜜蜂就会出于自我防护的本能而螫人。但是,蜜蜂螫了人以后,自己也会死掉。这是为什么呢?

蜜蜂螫人用的刺针是由一根背刺针和两根腹刺针所组成的,其末端与其体内的大、小素腺和内脏器官相连接。刺针的尖端带有倒钩,蜜蜂在螫了人以后,刺针的倒钩钩住了人的皮肤,使刺针拔不出来,但蜜蜂又必须得飞走,于是飞走时一使劲,就把蜜蜂的内脏拉坏甚至可能拉脱掉,所以蜜蜂就死了。蝴蝶飞舞时没有声音蝴蝶

我们经常听到苍蝇或蚊子飞起来时的嗡嗡之声,但蝴蝶飞起来却好像是“无声无息”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蝴蝶飞舞的时候也是有声音的,只是蝴蝶的翅膀比较大,扇动的频率比苍蝇和蚊子的低,引起的振动小,所以飞起来的声音的分贝也比较小。而人耳的听觉频率大概是40~50kHz,低于这个频率的声音,人耳不容易听到。所以,我们能听见苍蝇和蚊子飞行时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舞的声音。蝴蝶的翅膀

蝴蝶的翅膀上生长着一层极微小的形状各异的鳞片。鳞片里含有多种特殊的化学元素颗粒,这些五颜六色的颗粒组合到一起,便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图案。此外,鳞片上还生长着上千条横行脊纹,这种脊纹越多,就越闪烁着美丽多彩的光芒。蜻蜒点水

蜻蜒有时在水面飞翔,尾尖紧贴水面,一点一点用尾尖点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蜻蜓点水”。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呢?

蜻蜒虽然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整日飞行在空中,但它们的幼虫却要生活在水里。为了繁衍后代,它必须选择在有水的地方产卵,受精卵要在水中才能孵化。于是蜻蜓用尾巴点水的方法,把受精卵排到水中,卵到了水中附着在水草上,不久便孵出幼虫。幼虫叫水虿,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便沿水生植物的枝条爬出水面,变成了展翅飞翔的蜻蜒。蜻蜓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

美丽的夏夜,经常会看到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飞过,非常漂亮。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呢?

萤火虫能够发光是因为身上有发光器。萤火虫的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等组成。如果将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有如胞就车有灯如的车灯灯泡的,灯而罩反,射层会细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虽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却让人觉得相当明亮。萤火虫的发光器会发光,起始于传至发光细胞的神经冲动,这使得原本处于抑制状态的荧光素被解除抑制。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荧光素,发光细胞在荧光素的催化下氧化,伴随产生的能量便以光的形式释出。由于反应所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发光,只有2%~10%的能量转为热能,所以当萤火虫停在我们的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给烫到,所以有些人称萤火虫发出来的光为“冷光”。萤火虫蚊子喜欢咬穿深色衣服的人

我们知道蚊子之所以昼伏夜出,主要是因其具有趋暗的习性。如果人们穿着深色衣服,在夜间便会呈现一团黑影,蚊子会向着更暗的地方追逐而去。衣服颜色如黑色是蚊子进攻的首选对象,其次是蓝、红、绿等。同样的道理,蚊子爱叮肤色较黑或肤色发红的人。倒挂在天花板上的苍蝇

苍蝇每条腿的最前端都有一个小钩,这些小钩可以钩住某些凸凹不平的地方。此外,在苍蝇每条腿的小钩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吸盘,如果停在某些比较光滑。的物体上,如玻璃或者天花板上小钩起不了作用的时候,小钩就向上翘,让吸盘来发挥作用。吸盘利用空气压力的作用,紧紧地吸附在这个物体上。所以,苍蝇即使倒挂在天花板上也掉不下来。苍蝇苍蝇搓脚

苍蝇搓脚是为了清除脚上沾着的食物等东西,保持脚的清洁。否则,脚上的东西会越积越多,不仅影响飞行、爬行,还会使它脚上的味觉器官失灵。也就是说,苍蝇搓脚是为了使脚清洁,以保持它飞行、爬行和味觉的灵敏性。蝙蝠倒挂

蝙蝠喜欢倒挂是其在大自然中进化的结果。一般蝙蝠后肢均有五趾,而且略为退化并向后旋转,五趾上均具有钩爪,钩爪有利于悬挂,但不利于在地上或洞穴中站立。蝙蝠倒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它们用钩爪倒挂着的时候,母蝙蝠可以用双翼把幼蝙蝠抱在胸前,幼蝙蝠会得到蝙蝠妈妈的细心照顾。

此外,由于蝙蝠是唯一真正能飞行的哺乳类,具有又宽又大的翼膜。它的后脚又短又小且被翼膜连住,当它落在地面上时只能伏在地面,身子和翼膜都贴着地面,不能站立或行走,也不能展开翼膜飞起来,只能慢慢爬行很不灵活。而如果爬到高处倒挂起来,遇有危急便可随时伸展翼膜起飞,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安全。蝙蝠鸟善飞翔

鸟善于飞翔,是由于鸟具有三个很重要的特征:

首先,鸟类的身体外面是轻而温暖的羽毛,羽毛不仅具有保温作用,而且使鸟类外形呈流线型,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飞翔。飞行时,两只翅膀不断上下扇动,鼓动气流,就会产生巨大的下压力,使鸟体快速向前飞行。

其次,鸟类的骨骼轻而坚薄。鸟的骨头是空心的,里面充有空气。解剖鸟的身体骨骼还可以看出,鸟的头骨是一个完整的骨片,身体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愈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钩状突起,互相钩接,形成强固的胸廓。鸟类骨骼的这些独特的结构,减轻了重量,加强了支持飞翔的能力。

第三,鸟的胸部肌肉非常发达,还有一套独特的呼吸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在飞翔时,鸟由鼻孔吸收空气后,一部分用来在肺里直接进行碳氧交换,另一部分是存入气囊,然后再经肺排出。这使鸟类在飞行时,一次吸气可以在肺部完成两次气体交换,这种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保证了鸟在飞行时的氧气充足。唱歌的鸟

鸟唱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叫鸟啭;一种叫叙鸣。

鸟啭是繁殖期间雄鸟求偶的信号。比如百灵和云雀,每年四月是它们的配偶期,也是它们歌唱的高潮阶段,边歌边舞竟高达百米以上,在高空舞蹈数圈后,迅速下降,返回原地,和雌鸟交尾。在整个繁殖期内,歌唱是很少停止的,但在生育期后,歌唱就暂时中断了。

鸟的叙鸣是日常自娱的歌唱。鸟儿的呜叫还是一种防御的反应。比如孤雁哀鸣,是求助的信号。站岗的大雁一旦发现敌情,会立即呜叫,警示大家,而幼鸟的鸣叫,多是求食信号。鸽子送信

一只信鸽,即使你把它带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它也能把信带回家。但是,如果在鸽子头顶和脖子上绕几匝线圈,以小电池供电,鸽子头部就会产生一个均匀的附加磁场,干扰它接收地磁场。当电流顺时针方向流动时,在阴天放飞的信鸽就会向四面八方乱飞。这表明:鸽子是靠地磁导航的。但是地磁并不是它的唯一的罗盘。鸽子还能在晴天时根据太阳的位置选择飞行方向,并由体内生物钟对太阳的移动进行相应的校正。鸟站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住在树上的鸟类,它们都可以用爪子紧抓住树枝睡觉。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奥妙在鸟的腿脚之上。树栖鸟类的腿脚,有一个锁扣的机关,长有屈肌与筋腱,十分适合抓住树枝。每当鸟儿全身放松而蹲下睡觉之时,一定是万无一失,不会摔下来的。每当鸟儿睡醒以后站起来的时候,它腿上的肌腱又会重新地舒展开。与此同时,鸟类为了适应环境的需求,在长期的飞翔过程中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平衡本领,这同样也是它能在睡眠的时候不会从树上掉下来的重要原因。鸟是怎样降落的?

鸟是通过降低飞行速度来降落的。减速时,它们将身体转向使其变成朝上的姿势,并将尾部的羽毛朝下展开。此外,它们还将双腿朝前下方放置,起辅助制动的作用。还有一些鸟在降落时要朝相反的方向轻轻扇动翅膀,仿佛是要把自己向后推似的。麻雀只能跳来跳去而喜鹊能够走路

几乎所有鸟类骨骼都是中空骨,这样在减轻了飞行负重的同时也减低了骨密度。一般来讲,小型个体的鸟类如麻雀是用“跳”的,因为它们自身的重量可以在弹跳落地时给以腿骨和胸腔很小的冲击力。而体形较大的鸟类如喜鹊在跳跃的时候通常会伴有“扑翅”的现象,这是为了减少因体重对骨头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因为同样是中空骨,体形大的鸟群易造成骨折的现象。所以,跳还是走是由骨骼的坚韧程度和鸟类的体形决定的。麻雀喜鹊雷鸟“换衣服”

雷鸟在冬天除了头顶和尾部的羽毛是黑色的以外,全身都穿上一套雪白的“冬装”,连双脚也穿上了“白袜子”。春天冰雪融化,渐渐露出土层时,雷鸟开始在白色的“外套”上,长出棕黄色斑点的羽毛,跟周围生活的环境十分适应。到了夏天,它又换上了像树皮颜色的“夏装”。当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它又开始换毛了,穿上棕色、上面有黑色大斑点的“秋衣”。雷鸟就是这样随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的颜色,这种现象是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保护色。雷鸟“千里眼”老鹰

老鹰可以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就连蛇、田鼠等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它为什么能这么厉害?这是老鹰的眼部结构比较独特的缘故。人类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槽,叫做中央凹,而老鹰眼中的中央凹却有两个。这两个中央凹的作用不同,其中的一个专门用来向前方看,另一个则专门用来向侧面看。这样,老鹰的视觉范围就宽得多,能兼顾前方和侧面。除此以外,老鹰的每个中央凹内用于看东西的细胞也比人类的多出六七倍。所以,老鹰的眼睛不仅比其他动物看得远,而且看得更清楚。翱翔的雄鹰喜欢晚上出来猎食的猫头鹰

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猫头鹰的眼球呈管状,在猫头鹰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猫头鹰的听觉非常灵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环境中,听觉起主要的定位作用。猫头鹰的左右耳是不对称的,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而且左耳有很发达的耳鼓。大部分猫头鹰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郭。另外,猫头鹰脸部有由硬羽组成的面盘,这个面盘是很好的声波收集器。此外猫头鹰硕大的头使两耳之间的距离较大,这可以增强对声波的分辨率。猫头鹰

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作用,使猫头鹰成为在各方面都适应夜行生活的高效的夜间捕猎能手。大雁为什么常常排成“人”或“一”字队形飞行呢?

大雁飞行时,常常排成“人”字或斜“一”字形。有人说这是雁群纪律严明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些候鸟在长途迁徙飞行时节省体力消耗的一种秘诀。鸟类飞行时,翅膀尖端会产生一股向前流动的气流,叫做“尾涡”。后面的鸟利用前面的“尾涡”,飞行时要省力得多。飞行中的大雁

雁群飞行时所排列的队形,正是它们对“尾涡”气流的利用。大雁越多,雁飞起来就越省力气。同时,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由于领头雁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经常变换,其作用正是为了轮换头雁,使它别太累了。杜鹃借窝繁殖后代

杜鹃一般不营建自己的巢穴,而是在别的鸟窝中下蛋,让别的鸟替它们孵化幼鸟。先孵化出的杜鹃幼鸟随即会把巢内其他的鸟蛋挤出去,让“养母”来单独喂养它,所以小杜鹃长得很快。当它能独立飞行时,老杜鹃会来将它按走。

为什么杜鹃总能找到替它孵化与喂养后代的鸟呢?巢中的为小杜鹃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别的鸟都未对杜鹃扔下的鸟蛋采取惩罚措施,原因就在于杜鹃采用了各种“讹诈”手段吓唬它们,否则它们的窝便会被捣毁,蛋与小鸟也会遭殃,弄得“家破人亡”。啄木鸟为什么不会“脑震荡”?

科学家们发现,啄木鸟每一次敲击的速度可达每秒555米,这比空气的传播速度要快1.4倍!这样推算,啄木鸟头部运动的速度更为惊人,约每小时达2028千米,比子弹出膛时的速度快1倍多,它头部所受的冲击力等于所受重力的1000倍。

啄木鸟头部受到如此大的冲力,头部为什么没有被撞坏而患脑震荡呢?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啄木鸟的头部很特殊:头颅坚硬,骨质松而充满气体,似海绵状;头的内部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与脑髓间有狭窄的空隙,它可以减弱震波的流体传动;从头的横断面剖析显示出脑组织十分致密。这样,啄木鸟就具有三层防震装置,再加上啄木鸟头部的两侧有强有力的肌肉系统,又起着防震作用。由于啄木鸟具备了得天独厚的防震“法宝”,它才不会发生脑震荡。啄木鸟“强盗鸟”军舰鸟

军舰鸟的身体很轻,翅膀很长,黑色的羽毛闪烁着绿紫色的金属光泽。军舰鸟是海鸟中优秀的飞行能手之一。它俯冲时最大的时速可以达到153千米。

军舰鸟是地地道道的空中强盗。为了得到美味可口的鱼虾,军舰鸟总是在空中盘旋观察。不过,它不是在水里找目标,而是寻找有没有刚刚捕获猎物的海鸟。因为,军舰鸟的尾脂腺不发达,落水后就会全身湿透,无法飞行,所以军舰鸟就做不光彩的拦路抢劫的勾当。

军舰鸟重要的食物来源是对刚刚从海里捕到鱼虾的海鸥、海燕和鸬鹚等海鸟进行“拦路抢劫”。军舰鸟一旦发现那些海鸟就立即追上去,在空中袭击它们。那些弱小的鸟类,很难抵御飞行迅速、动作灵活的军舰鸟的进攻。如果它们不赶快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来,军舰鸟会咬住它们的尾巴或者是一块皮毛拼命地撕扯,或者用带钩的长嘴猛地一啄,使鸟的翅膀脱臼。受害者遇到不讲理的军舰鸟,只好乖乖地把吃到嘴里的美味吐出来。由于军舰鸟的这种“抢劫”行为,人们贬称它为“强盗鸟”。军舰鸟红色的火烈鸟

火烈鸟之所以是红色的,主要是由它们所吃的食物造成的。当火烈鸟生长时,它所捕食的褐虾以及其他甲壳纲动物身上的一种叫做类胡萝卜素的红色色素会直接进入到火烈鸟的羽毛之中,使得它们的羽毛呈现红色。火烈鸟一只脚站着的鹤

在动物园的飞禽馆观赏鸟的时候,我们常可看见白鹤、鹭鸶等鸟类只用一只脚站在那里,这是为什么呢?

鹤通常只在休息或睡觉的时候才单脚站立。鸟类学家认为,它们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通常它们会把一只脚收到翅膀之下休息,交替使用两只脚“独立”。鹤的这种行为很像人在长时间站立时,调整身体重心让两条腿轮流受力。由于鹤无法改变身体重心,只能从一只脚换到另一只脚。它们这样做还是一种节省能量消耗的好方法,有利于调节体温。鹤收起的那只脚,由于有温暖的羽毛覆盖,它的热量散失会更小。除了鹤,还有许多腿长的鸟也会在休息时一只脚站立,例如黄脚绿鸠和鹭。但是,当这些鸟感觉危险或准备远行时,它们都会两只脚着地,然后展开翅膀飞向高空。鹤在沙漠中“健步如飞”的鸵鸟

人在沙漠中行走,往往会因为脚陷入沙子里而举步维艰,但鸵鸟却可以在沙漠中“健步如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鸵鸟的脚有很大的关系。鸵鸟的脚长得很特别,两个脚趾一个大,一个小,全部向前长着。趾下长有厚厚的肉垫和角质皮,这样在沙漠里行走时不至于陷入沙里,也不会被热沙烫伤。鸵鸟的翅膀虽然不能飞,但能在快速奔跑时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所以在沙漠中它能“健步如飞”。舵鸟不会飞的鸵鸟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鸵鸟的祖先是有飞行能力的,但是由于鸵鸟在所生活的地域没有天敌,因而没有必要靠飞行来逃避敌害,所以就逐渐丧失了飞行的能力,慢慢导致翅膀变小,胸肌不发达,骨头变重,体型变大,然后就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发展,腿肌愈来愈发达,脚趾数目愈来愈少,最终再也不会飞了。孔雀开屏

孔雀的开屏现象是和它的繁殖密切相关的,是孔雀的一种求偶表现。动物学家研究发现,每年3~4月,是孔雀开屏最盛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开屏这个动作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结果,雄孔雀用漂亮的尾屏来吸引异性,是它为繁殖后代的本能动作。有时孔雀也会在穿着艳丽服装的游客面前开屏。动物学家认为,艳丽服色、游客的大声说笑,也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们的戒备,这时的开屏,是孔雀的一种示威、防御动作,而不是在和人们“比美”。孔雀开屏鸡吃石头

鸡爱在地上东啄西挖,拣沙粒或小石子吃。有的小朋友以为小鸡饿了,马上喂米粒、面包或菜叶给它吃,可是食物再丰富,它还是要去寻找沙粒和小石子吃。鸡为什么有这个“怪脾气”呢?这是因为鸡的身体里面,有一个用来帮助消化的砂囊。砂囊是鸡的胃的一部分,由于鸡没有牙齿,所以无法咀嚼食物,于是只好将食物与一些小沙石一起吃进肚子里,食物和石子混在一起,就被磨碎了,磨碎的食物就容易消化吸收了。所以鸡除了吃食物,还要吃小石子。鸡双黄蛋会不会孵出双胞胎的小鸡?

双黄蛋的出现,主要是蛋在形成过程中,母鸡的卵巢内同时排出两个卵黄,卵黄即落入输卵管,通过输卵管的蠕动,进入膨大部,蛋的大部分蛋白就在这里形成。在产蛋时,就成了双黄蛋,蛋形特别大。

如果双黄蛋是受精卵,照例也可以孵小鸡,但因氧气供应不足,加上双黄蛋不仅体积比正常蛋大出许多,蛋壳也较厚。在啄壳的过程中,小鸡需要时不时地变换身体的姿态以改变啄壳的角度,才能在更短更快的时间内凿穿蛋壳。然而,双黄蛋中的小鸡,在发育完全之后,两只小鸡的躯体几乎占据了蛋中所有的空间,不要说是变换身体的姿态了,就是动上一动都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因此小鸡的存活率非常低。鸭子吃羽毛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鸭子会“吃”自己的羽毛,但实际上,鸭子并不是在“吃毛”。我们经过仔细地观察就会发现,鸭子“吃毛”是先咬尾部,然后再向全身各处。科学家经过解剖发现,在鸭子的尾部,有一个皮脂腺,它分泌出油脂,鸭子用硬嘴沾上这种油脂向全身涂抹,会起到防水的作用。相反,鸡就没有这种腺体,相应的鸡毛就没有防水的功能,它一落水就成了“落汤鸡”了。当鸭子出现“吃”别的鸭子身上的羽毛时,可能是这只鸭子体内缺钙,需要补充钙质,这时就需要给其饲以鱼骨粉或是贝类的壳等含钙高的食物。鸭子老马识途

马有比较发达的嗅觉系统以及听觉器官,而且有很强的记忆力。因为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为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通常生活在草原上的马,有的甚至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所含有的微量水汽,还能在数里之外找到水的来源。有的老马,居然能在相隔数年后,从数百千米以外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马站着睡觉的马

马站着睡觉是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奔跑来逃避豺、狼等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们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捕食。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来。除马之外,驴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性,因为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与野马极为相似。马用耳朵表达情绪

马能用它的耳朵来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当它平静时,耳朵是笔直竖着的;当它情绪不稳定时,耳朵是前后摆动的;当它紧张时,它会头昂起,耳朵朝两旁斜竖;当它高兴时,耳朵又向背部倾斜;当它疲劳时,耳朵则会向额前或者两侧倒去。斗牛士斗牛时为什么使用红布?

很多人都会认为斗牛是对红色敏感,看到红的物体就会兴奋,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牛是色盲,用什么布对它来说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古时的西班牙人不知道牛是色盲,以为红色最能刺激公牛,于是斗牛时斗牛士都用红色的布。这种方式一直被延续到现在。斗牛图

其实,牛真正敏感的是布的飘动,而不是布的颜色。牛是个天生就觉得自己很厉害的狂妄动物,没有动物可以在它面前嚣张。牛尤其对飘动的东西有抵触感,认为这是向它挑衅,所以会拼命地向飘动的东西顶去。至于为什么人们要将布做成红色的,其实是人们对红色比较敏感,看到牛顶红色的布更容易让人产生亢奋的感觉,这都是人自己制造的效果。牛的反刍

牛的反刍是它主要吃草木纤维的结果。牛的胃分为四个胃室,分别为瘤胃、网胃、重瓣胃和皱胃。前两个胃室(瘤胃和网胃)将食物和胆汁混合,特别是使用共生细菌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食物反刍,经缓慢咀嚼以充分混合,进一步分解纤维,然后再重新吞咽,经过瘤胃到重瓣胃,进行脱水,然后送到皱胃,最后才送入小肠进行吸收。牛猪真的很蠢吗?

猪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愚蠢的动物,其实不然。经过动物学家的研究发现,猪的智商其实并不比狗差,在很多情况下,猪比狗更聪明,凡是狗所能做的各种技巧,猪都可以做。人们还发现,猪的感情很丰富。它会用不同的吼叫声、咆哮声、呼啸声和扇耳舞尾等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猪的嗅觉很灵敏,因而有人便让它寻找丢失的东西,或在战场上嗅出地雷。在德国萨克森州,警察局还专门训练了一头野猪,使它成为“警猪”。它不但能找到犯罪分子深埋在粪堆中的毒品和枪支,而且还能用鼻子把它们拱出来。可见,猪并不是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蠢。猪狗为什么在热天喜欢伸舌头?

天热的时候,狗都会把长长的舌头伸出嘴巴外。有些小朋友看见了,觉得很害怕,以为狗要咬人。其实,狗伸着舌头并不是要咬人,而是为了出汗。许多动物和人一样会出汗,特别是在大热天,出汗能降低体温。可是,狗身上的皮肤不会出汗,幸好狗的舌头能出汗,因此它们常常把舌头伸出来,好让身体里多余的热量,从舌头上散发掉。狗猫吃鱼会被鱼刺卡到吗?

其实猫也是怕被鱼刺卡到的,只不过猫在吃鱼的时候,舌头上的倒刺会帮助猫把鱼肉舔下来,所以猫一般是不会吃到鱼骨的。即使猫吃到一些软刺的话,也不一定会被卡到嗓子。这和人吃鱼时吃到一些鱼肉中的软刺时也不容易被卡到是一样的。另外,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如果猫往吃鱼时不幸被鱼刺卡到,它还能把自己胃里的食物吐出来,直到鱼刺被带出来为止。猫胡子的作用

猫的胡子是猫的一柄活“卡尺”,因为猫的胡子两边顶端之间的距离和猫身体的宽窄是大致相等的。有了这样的“卡尺”,猫就可以判断自己所在的位置、场所,了解自己和老鼠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能用胡子测量老鼠的洞口大小,使它能不失时机地捉住老鼠。如果把猫的胡子剃光,猫就变得呆傻,就像盲人走路没有拐棍一样,那就很难捉到老鼠了。

二、植物天地

植物为什么大都有很长的根?

绝大多数植物都是在泥土中生长的,这是因为泥土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矿物质。植物通过粗粗细细的根,将水和矿物质吸收进来,然后提供给全身各个部位。这时,植物的根很像是它的“嘴”。植物只有足够长的根,才能“喝”到足够自己生长所需要的水和矿物质。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方,在地下很深处才有水。那里的植物,根只有长得特别长,才能伸到很深的土层下去“喝”水。另外,坚实的泥土能使植物把根扎住。这时,长长的根就像植物的“脚”,帮助植物抓牢泥土,顽强地生长。陆地上最长的植物

在非洲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许多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圈圈的白藤。白藤茎干一般很细,有小酒盅口那样粗,有的还要细些。它的顶部长着一束羽毛状的叶,叶面长尖刺。茎的上部直到茎梢又长又结实,也长满又大又尖往下弯的硬刺。它像一根带刺的长鞭,随风摇摆,一碰上大树,就紧紧地攀住树干不放,并很快长出一束又一束的新叶。接着它就顺着树干继续往上爬,而下部的叶子则逐渐脱落。白藤爬上大树顶后,还是一个劲地长,可是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攀缘的了,于是它那越来越长的茎就往下坠,以大树当作支柱,在大树周围缠绕成无数怪圈圈。一般的白藤从根部到顶部,可达300米,比世界上最高的桉树还长一倍。根据资料记载,白藤长度的最高纪录竟达400米,真是名副其实的陆地上最长的植物。植物的血型

1983年,日本的法医山本在破案中,偶然发现荞麦皮中有血型,从而研究了500多种植物的果实。结果他发现苹果、萝卜、草莓、山茶南瓜等60多种植物是O型血,罗汉松等20多种植物是B型血,而荞麦、金银花、李子、单叶枫等是AB型血。不过,至今尚未发现A型血。植物中有“寄生虫”吗?

在茂密的森林里,大多植物都是根往土里长,茎朝天上长,但是有的植物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其他植物的树枝上,这些植物同样生活得很好,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寄生”。寄生植物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靠吸收被寄生植物(称为寄主)体内的营养来维持生命。但有的寄生种类能制造营养物质,只从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它们被称为半寄生植物。寄生植物有很多,寄主的种类各不相同。常见的寄生植物有菟丝子、列当、蛇菰、槲寄生、桑寄生等。植物“睡眠”

植物也需要“睡眠”,而且“睡眠”是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最常见的植物“睡眠”的现象体现在叶子上,有些植物娇艳的花朵也有“睡眠”的要求,比如蒲公英。在田野或者公园里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白天蒲公英的花朵快乐地开放,一到傍晚,白天开放的蒲公英就会一点点地合上,到天全黑了的时候就会完全地合拢,到了第二天早上它又会一点一点地开放。植物“睡眠”在热带地区尤其常见,由于白天气温太高,很多花就会选择在白天睡觉晚上开花。牵牛花为了躲避中午强烈的日光,还会选择“午睡”。花生也是一位爱犯困的“瞌睡虫”,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闭合,说明它要“睡觉”了,等到早上的时候叶子才会慢慢地展开,表示着它已经“睡醒”了。植物预测地震

科学研究发现,许多植物能预测地震。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的鸟山教授对合欢树进行了数年的生物电位测定。他用高灵敏的记录仪记录了合欢树的电位变化,掌握和了解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发现这种植物能感受到火山活动、地震等前兆的刺激,出现明显的电位变化和过强的电流。例如:1978年的6月6日至9日这4天,合欢树电流正常;到10日、11日昼间出现了异常大的电流,6月12日上午10时观察到更大的电流后,下午5时14分就在宫城县海域发生了7.4级地震。此后余震持续了10多天,电流也随之趋弱。这表明,合欢树能够在地震前两天作出反应,出现异常大的电流。有关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它的根系能敏感地捕捉到作为地震前兆的地球物理化学和磁场的变化。

目前,人们期望加强对植物预测地震的研究,以便使人类能多途径地、更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植物的“感情”

一天,在美国从事测谎检查工作的巴克斯特因在办公室里闲得无聊,一时冲动,把测谎器的电极夹在龙血树(夏威夷产的一种观叶植物)的叶子上,结果龙血树出现了与人感情兴奋时同样的反应。这个事实令巴克斯特大吃一惊,并决定调查植物是否也有感情。

我们知道,如果测谎器指针剧烈地摆动,这意味着被测谎者瞬间感觉到自身危险。巴克斯特在植物中也发现同样的情况。首先,他把龙血树叶子浸泡在热咖啡中,测谎器未显示有大的反应。接着他虽没说话,却在脑子里想:“这回烧叶子该怎么样呢?”就在那瞬间,电极的指针剧烈地超程摆动,它的反应比实际烧叶子时还大。此后他不断进行实验,发现植物对同一室内生物的死亡会表现不安,并且会识破人类的谎言等。最终巴克斯特得出“植物也有感情”的结论,并将此称为“巴克斯特效应”。尽管人们对“巴克斯特效应”有种种异议,甚至认为极其荒谬,但他的实验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植物“发烧”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会“发烧”。有趣的是植物的发烧通常也表明它有病了。譬如,不少农作物的体温只比周围的气温高2℃~4℃,若是更高,就表明它出了问题了。是什么原因引起植物发烧的呢?科学家仔细观察后发现,植物的病害往往先损害根部,这就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足会引起发烧。植物因缺水而“渴”得厉害的话,也会发起烧来。实验表明,有病害的植物叶子比正常的植物叶子温度要高3℃~5℃。通过观测植物的体温,我们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该浇水时浇水,该治病时治病,以便让植物能健康地成长。植物“出汗”

在夏日的早晨,我们会在许多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流出的滴滴汗珠,亮晶晶的,犹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人们都以为会这是露水,其实,这里面固然有露水,但也有植物的汗水。

白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着,既要进行气体交换,也要不断蒸发出水分。可到晚上,气孔关闭了,而根仍在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过剩的水从衰老的、失去关闭本领的气孔冒出来,这种现象,植物学上就叫做“吐水”。除此之外,植物还有一种排水腺,叫它“汗腺”也可以。这里也是排放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渠道。植物的“汗”一般在夏天的夜晚流出,有时在空气潮湿、没有阳光的白天也会出汗。化验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它与露水是有区别的。植物的吐水量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叶更能排出190滴左右的水,另外水稻、小麦等的吐水量也较大。“大力士”种子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予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种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原来,种子吸水之后有吸胀作用,这是由于其内缺水蛋白质吸水造成的。当种子开始萌发时,细胞分化分裂,使种子体积增大,从而产生巨大的力量。另外,种子在发芽后破十而出的时候也有惊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把土壤甚至是岩石顶起来。破土而出的种子五颜六色的花儿

花具有各种颜色,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不同的色素。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因为这些花里含有一种叫“花青素”的色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你可以拿一朵喇叭花来做试验,把红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它很快就变成蓝色,因为肥皂是碱性的。再把这朵蓝色的花泡到醋里,它又重新变成红包,因为醋是酸性的。还有一些花的颜色是黄的、橙黄的、橙红的,是因为它们的花瓣含有一种叫“胡萝卜素”的色素。胡萝卜素有60多种,含有胡萝卜素的花也是五颜六色的。那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它看起来是白色的,那是因为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的缘故。你拿一朵白花来,用手捏一捏花瓣,把里面的小气泡挤掉,它就成为无色透明的了。温水浇花好还是凉水浇花好?

一般花卉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如采用20℃~25℃的温水浇水,可加速土壤里有机物的分解,促进根部细胞的吸收,增强根部的输送能力,供给枝、叶充足的养分,促进花卉早发芽、早孕蕾、早开花。这是因为植株的叶、茎平均温度一般高于根部的温度。如果浇冷水,根部温度低,养分分解慢,就会产生营养供不应求的现象,影响花卉生育。特别是在冬季,多数花卉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根系活动大幅度减少,若用冷水浇花,对一些花卉有可能造成伤害。所以,用温水浇花较为稳妥。此外,早春播种或盆栽育苗,用温水喷灌,也能促使早出苗。艳丽的花常常没有香气而白色或素色的花却常常是香气扑鼻

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供人玩赏或是美化环境,它们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结果,而色彩和气味都是植物引诱昆虫传播花粉的手段。

色彩艳丽的花就是以颜色来吸引昆虫,出众的花朵在植物丛中比较突出,使昆虫能更容易地发现它们。有些昆虫单凭着颜色就能准确地识别出适合它采蜜的花朵,至于花儿发出什么气味,对它们来说无关紧要或者不起作用。而另一些昆虫由于本身的生理结构对花的颜色“熟视无睹”,但对于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反应则非常灵敏,即使很细微的差别都可以分辨得出来,因此它们仅仅凭着这种灵敏的嗅觉就能准确地追寻到自己想要“拜访”的花朵,至于花是否漂亮它们并不介意。

可见,花儿为了吸引昆虫来为它们授粉,有的用色彩,有的用香气,总之是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有的花为什么在早上和中午的颜色不一样呢?

花朵的颜色是由花瓣里面的花青素决定的,但是花青素并不稳定,在不同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变化。花在一天之中改变颜色也是由于花青素的变化而导致的。例如:芙蓉花早上开是白色的,中午以后逐渐由粉红变成红色;棉花不但上午和下午会变色,而且同一枝上会同时开着几种不同颜色的花。这都是花里的花青素随着日光照射的强度和温度、湿度的变化而耍的把戏。芙蓉花为什么有的植物先长叶子,有的先开花?

春天来了,树绿了,花儿开了,为什么迎春花开了可叶子却还没有踪影呢?而且不止是迎春花,玉兰、梅花也是这样,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花儿在叶子长出之前就早早地绽放枝头呢?

有些植物在当年的秋天就已经长出了花芽、叶芽、枝芽,为来年的开花、长叶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这些花芽、叶芽、枝芽的生长需要不同的温度。有些植物像桃树叶芽和花芽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差不多,因此春天的时候花和叶差不多同时开放;有些先长叶子再开花的植物是因为它们的花芽和叶芽相比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开花,所以才会在长出叶子后开花。而玉兰、迎春花这类植物,它们的花芽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比较低,初春的温度已经满足了它生长的需要,花芽就会逐渐长大开花。但是对叶芽来说,这种气温还是太低,不能满足它的生长需要,因而继续潜伏着没有长大。后来温度逐渐升高,到了满足它生长需要的时候,叶芽才开始慢慢发芽长大。世界上最大的花

大王花是世界上花朵最大的花,直径可达1.5米,花瓣厚约1.4厘米,这种花有5片又大又厚的花瓣,整个花冠呈鲜红色,上面有点点白斑,每片长约30厘米,整个花重达15千克,因此看上去绚丽而又壮观。大王花的花心像个面盆,可以盛7~8千克水,甚至可以藏一个人。大王花

大王花生长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等热带森林中。这种植物不仅花朵巨大,还有个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花散发臭味,且很像腐烂的尸体发出的臭味。它靠臭味吸引苍蝇等帮它传宗接代。大王花不但臭,而且还“懒”,专靠吸取别的植物的营养来生活,所以它没有叶子,也没有茎。大王花的种子很小,用肉眼几乎难以看清。它的种子传播也有点懒气,小种子带黏性,当动物踩上它时,就会被带到别的地方生根、发芽,进行繁殖。植物可以给自己传播花粉吗?

对于叶子植物的花朵来说,只有雄蕊或者只有雌蕊的花称为单性花,两者部有的花则称为双性花,需要借助外界力量传播。通常植物会避免同一朵花授粉,因为植物的近亲繁殖同样会导致种族的退化。一般雄蕊和雌蕊不会同时成熟,雄蕊成熟较早,等到雌蕊成长到可以接受花粉时,同一朵花上的雄蕊的花粉已经消散。这时蜜蜂从别处带来的花粉就会派上用场,而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也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而有些植物的雄蕊和雌蕊长在同一朵花里,它们也会自己来传粉。这样雄蕊上的花粉成熟后会自动落在同一朵花的雌蕊上面,从而完成传粉任务。这种传粉方式叫白花传粉。如大豆、小麦就是用这种方式传播的。夜来香的香味为什么在夜晚更浓呢?

夜来香的香味在夜间更浓,这是因为夜来香的花瓣与一般白天开花的花瓣构造不一样。夜来香花瓣上散发香味的气孔有个奇怪的毛病,一旦空气的湿度大它就张得大,气孔张得大了,蒸发的芳香油就多。白天虽然有太阳,但是湿度比夜晚要小很多,而夜间虽然没有太阳但是空气却很湿润,所以气孔在晚间就张大,散发出的芳香油也就越多,因此香气也就比白天的时候更浓。夜来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荷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这是因为,在荷花、荷叶的外表层布满了蜡质,而且有许多乳头状的突起,突起之间充满了空气挡着污泥。当荷花、荷叶抽出来的时候,由于它们表层有蜡质保护着,污泥浊水很难黏附上去,待到挺出水面时自然就是光洁可爱的花叶了。荷花雪莲花不畏高寒

雪莲花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生长在我国终年积雪的西北天山和西藏的墨脱一带。它们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生机勃发,人们把它视为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雪莲花在长期与干旱寒冷的冰雪环境的斗争中,练就了一套出色的抗寒本领。它的身高很矮,全身好像贴在地面上生长,能够抵抗高山上的狂风。根粗壮而坚韧,十分发达,能扎根于冰碛陡岩的乱石缝中,可以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料,也不易折断。雪莲全身都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绒毛,就像穿上了一件“毛皮大衣”,既能保温抗寒,又能保湿,阻止体内的水分不会散发太快。此外,它还能对紫外线起反射作用,可以不受高山上强烈的太阳辐射的伤害。这些特点,保证了雪莲能够在寒冷荒凉的高山上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使它能够成为植物世界中第一位傲冰斗雪的“英雄”。雪莲花昙花为什么在晚上开花,而且开花时间非常短呢?

人们常常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出现时间很短的事物,那么为什么昙花开花时间会这么短呢?昙花原产于中南美洲的热带沙漠地区,那里的气候特别干燥。白天气温非常高,娇嫩的昙花只有在晚上开放才能避免白天强烈阳光的烤灼。而昙花又属于虫媒花,沙漠地区晚上八九点钟正是昆虫活动频繁之时,所以,此时开花最有利于授粉。午夜以后,沙漠地区气温又过低,不利于昆虫的活动,就不利于昙花的授粉。昙花开花时间短可以减少水分的丧失。因此,昙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特殊的开花习性。昙花“花中高士”君子兰

君子兰属石蒜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蒜科植物通常有球形鳞茎,二三月开花,花多为橙红或大红色,伞形花序,开在叶丛中抽出的花茎顶端,十几朵漏斗形的大花簇拥在一起,蔚为壮观,经久不谢。君子兰

君子兰原产南非,1854年自欧洲引种到日本,得到这个汉字名称。君子兰一季观花,四季观叶,花叶皆高贵大方,因此说它是“花中高士”,可谓名副其实。“花中君子”兰花

兰花常生在幽谷深涧,且幽香袭人,如山中隐士一般,所以一直以来有“花中君子”之誉。我们常见的兰花,也称“春兰”、“山兰”、“草兰”、“朵朵香”,属兰科。兰花的根簇生,肉质,圆柱形。叶线形,很柔韧,有平行的条纹。花没有花萼、花瓣的区别,萼片与花瓣总称花被,花开在由叶丛中抽出的花茎顶端,形状纤巧,清香四溢。兰花

兰花在中华民族花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培植兰花、欣赏兰花、描绘兰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爱好,清人郑板桥就是画兰、咏兰的高手。棉花是花吗?

棉花虽然叫花,但它其实不是花儿,它是果实(棉籽)外边的绒毛。棉花的花儿与普通的花儿差不多,是粉色的。花儿谢了,才长出棉桃,到秋天,棉桃干裂开来,露出里边的雪白的籽棉。采摘棉花时,把棉籽摘回来,这时的棉花叫做籽棉。棉花长在棉籽上,把花从棉籽上拽下来,这时的棉花叫做皮棉。棉花牵牛花为什么常在早晨开放?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为旋花科。牵牛花属一年生的攀缘花卉,茎长可达2~3米,叶子呈卵状心形,互生,常呈三裂状。花冠呈喇叭形,花色有粉红、蓝紫、白及复色多种。牵牛花一般都是在早晨开花,这是因为清晨阳光不强烈,牵牛花体内的水分充足,鲜艳的牵牛花就绽放了。可是,它的花冠大而薄,在受到阳光照射时,水分蒸发得快,根又来不及吸收水分,所以为了躲避强烈的阳光,它常常在中午以后就闭合了。牵牛花月季花和玫瑰花的区别

月季、玫瑰是同属蔷薇科蔷薇属的姊妹花,因此,它们的形态十分相似,很容易使人混淆。它们的区别在于:月季的新枝是紫红色,玫瑰的茎密布着绒毛和如针状的细硬刺且茎呈黑色;月季的小叶一般为3~5片,叶片平展光滑,玫瑰小叶为5~9片,但叶片下面发皱,叶背发白有小刺,整个叶片也较厚且叶脉凹陷;月季一般为单花顶生,也有数朵簇生的,一般为1~3朵,花径约5厘米以上,花柄长而且月月季季开花不败,故又被称为月月红、月季花、长春花;玫瑰花单生或1~3朵簇生,花柄短,只在夏季开一次花,但玫瑰花的香气要比月季浓郁很多。月季花玫瑰花树木的年轮线间距为什么大小不一?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树木的年轮线间距是大小不一的。树木的年轮记录的是树木每年的生长情况,如果其中某一年阳光、雨水充沛,树木的生长较快,那么它在今年形成的年轮与上一年年轮的间距就大,而如果某一年阳光和雨水不是很充足,那么树木的生长就会较慢,于是年轮间距就小,所以通过树木的年轮我们不仅可以知道树的年龄,也可以大致分析出某一年的气候条件。年轮线树皮的形成

树皮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皮肤,对树木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植物不受病虫灾害的损伤,也可以避免气候气温变化的影响。对人类来说,有些树木的皮还有很高的商业医疗价值。其实树皮外面的细胞都是死的,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树皮都是防水的。这是因为树木的嫩枝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长出了木质部,随着木质部的分裂,细胞一层层地往外加厚,树枝也慢慢地变粗。最外层的细胞开始分裂产生一种“木栓”细胞,这种细胞里面有一种不透水的物质,它们变得硬了厚了,就形成了树皮。为什么说“树怕剥皮”?

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有一层皮。有的坚厚,有的嫩薄,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树皮的作用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更重要的是运送养料。在植物的皮里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组织,韧皮部里排列着一条条的管道,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就是通过它运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中去的。有些树木中间已经空心,可是仍有勃勃生机,就是因为边缘的韧皮部存在,能够输送养料的缘故。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就会由于得不到有机养分而死亡。俗话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就是这个道理。比钢铁还硬的树

比钢铁还硬的树叫铁桦树。子弹打在这种木头上,就像打在厚钢板上一样,纹丝不动。铁桦树的木坚硬,比橡树硬3倍,比普通的钢硬1倍,是世界上最硬的木材,人们把它用作金属的代用品。苏联曾经用铁桦树制造滚球、轴承,用在快艇上。这种珍贵的树木,高约20米,树干直径约70厘米,寿命约300~350年。树皮呈暗红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布着白色斑点。树叶是椭圆形。它的产区不广,主要分布在朝鲜南部和朝鲜与中国接壤地区,苏联南部海滨一带也有一些。指南针植物

美国有一种莴苣植物,它的叶面总是和地面垂直,而且无一例外朝着南北方向,因此人们把它称作“指南针植物”。指南针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习性呢?

植物学家发现,叶片指南与阳光密切相关。叶片指南特性对植物生长有利。中午阳光强烈,垂直叶片的受光面积极小,能减少水分蒸腾;而清晨和傍晚,叶片有可以在耗水少的情况下进行较多的光合作用。这样,指南针植物能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较好的生长。会“预报气象”雨蕉树

在美洲的多米尼加,流传这样的一句话:“要想知道天不下雨,先看雨蕉哭不哭”。这种“雨蕉”是当地生长的一种树。因为能准确预报出天气晴雨,所以多米尼加人都要在自家门前栽种上几棵,外出以前看一看,好掌握天气情况。

雨蕉树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原来,雨蕉的叶片和茎干的表皮组织十分细密,全身好像披上了一层防雨布。天下雨以前,空气的温度很大,雨蕉树体内的水分很难靠平日的蒸腾作用散发出去,于是便从叶片上溢泌出来,形成水滴,不断地流下来。这就是人们看到以后所说的雨蕉树在“哭泣”了。因为看到雨蕉树哭泣以后,天都要下雨,所以,人们便把雨蕉树“流泪”当做要下雨的征兆。竹子为么不会增粗?

竹子的茎一出土面,就不再长粗了。年龄再大,也只能长这么粗。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竹子是单子叶植物,而一般树木大多是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如果把双子叶植物的茎切成很薄的薄片,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维管束,维管束的外层是韧皮部,内层是木质部,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夹着一层薄薄的形成层。它每年都会进行细胞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于是茎才一年一年粗起来。

如果把单子叶植物的茎横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面观察,也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地维管束,维管束的外层同样是韧层部,内层是木质部,但是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还没有形成层。所以单子叶植物的茎只有在开始长出来的时候能够长粗,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长了。除了竹子之外,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等等都是单子叶植物,所以它们的茎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长粗了。

不怕火烧的“英雄树”的落叶松

落叶松是一种不怕火烧的树种,它们能够“劫后独生”,是因为落叶松挺拔的树干外面包裹着一层几乎不含树脂的粗皮。这层厚厚的树皮很难被烧透,大火只能把它的表皮烤煳,而里面的组织却不会被破坏。即使树干被烧伤了,它也能分泌出一种棕色透明的树脂,将身上的伤口涂满涂严,随后凝固,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虫无隙可入。因此,落叶松就成了熊熊林火中令人瞩目的“英雄树”。奠柏“吃人”

世界上能吃动物的植物,约500多种,但绝大多数只能吃些细小的昆虫。可是,生长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一种树,名叫奠柏,它居然能把人吃掉。这种树长着许多柔软的枝条,如果人不小心,触动了树,那些枝条马上就像蛇一样把人卷住,而且越卷越紧,人就脱不了身。这时树上很快就会分泌一种液汁,人黏着了就慢慢被“消化”掉。当地人已掌握了它的“脾气”,只要先用鱼去喂它。等它吃饱后,懒得动了,就赶快去采集它的树汁。因为这树液是制药的宝贵原料。终年长绿的松树、柏树

冬天那么冷,树木是怎样度过冬天的?树木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每年都用“沉睡”来对付冬季的严寒。而松树、柏树这类树则是终年常绿,即使在冬天的时候它们还在顽强地生长,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多是严寒的高山或是寒冷的北方,早已经习惯了冬天的冷酷。松树、柏树的叶子大都是针状,就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而且它们的叶子表层有一层蜡质物质,这也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水分的流失。另外,它们终年常绿的叶子也是为了多吸收阳光制造有机物,以支持自己的生长发育。冬天路边的树干上为什么要刷上一截白色的东西?

一到冬天,人们就会在路边的树于上刷上一层白色的东西。那么这种白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呢?把树干下部刷白的东西,叫做刷白剂。它的主要成分是石灰乳、食盐、大豆粉、石硫合剂。冬季要给树木涂刷白剂,一方面是预防寒害、冻害,另一方面则是要预防病虫害。

植物刷白为什么能够预防寒害、冻害和病虫害呢?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当白天有太阳出来的时候,植物晒太阳并不像人们晒太阳那般舒服。我们晒完太阳后,在没有太阳的晚上可以躲进被窝里,但是植物无论多冷,都是在原来的地方。这样,白天热,晚上冷,而且冷热差异很多,对树木生长极为不利。植物经过刷白,可以反射白天的太阳光以及各种光辐射,及时避免植物体内温度过高,从而减弱了白天与晚上的温差,避免植物受到突然变温的伤害。而且刷白剂具有隔热效果,仿佛我们的手和脸涂防冻霜以及护肤霜。此外,秋后初冬,许多昆虫喜欢在老树皮的裂缝中产卵过冬,而刷白剂中的一些成分对许多害虫有杀灭作用。树干为什么都是圆的?

树干都是圆柱形,这对树的生长有很多好处。一是因为圆柱形有最大的支持力,树木高大的树冠的重量全靠一根主干支撑,特别是硕果累累的果树,挂上成百上千的果实,须有强有力的树干支撑,才能维持生存;二是圆柱形的树干能有效地防止外来的伤害。我们知道,树木的皮层是树木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皮层一旦中断,树木就会死亡。树木是多年生的植物,它的一生难免要遭受很多外来的伤害,特别是自然灾害的袭击。如果树干是方形、扁形或有其他棱角的,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击伤害。圆形的树干就不同了,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砂杂物从哪个方向来,都容易沿着圆面的切线方向掠过,受影响的只是极少部分。所以树干的形状,也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银杏“活化石”银杏

银杏,是一种有特殊风格的树,叶子夏绿秋黄,像一把把打开的折扇,形状别致美观。两亿年以前,地球上的欧亚大陆到处都生长着银杏类植物,是全球中最古老的树种。后来在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出现,大部分地区的银杏毁于一旦,残留的遗体成为印在石头里的植物化石。在这场大灾难中,只有在我国还保存了一部分活的银杏树,绵延至今,成了研究古代银杏的活教材。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活化石”。纺锤树为什么能提供“自来水”?

纺锤树生长在南美的巴西高原,因树形酷似纺锤而得名。它一般高30米左右,腰围却有15~16米,由中腰向两头逐渐变细变尖远远望去,仿佛一个个大纺锤插在地里。巴西高原雨季短而旱季较长,纺锤树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其根系特别发达,雨季一到,它的根就拼命吸收水分,贮存在大纺锤里。据说,一棵大树可以贮水两吨多。同时,纺锤树顶上开始滋生稀疏的枝条,长出心形的叶片。旱季来临,绿叶凋零,枝头绽出朵朵红花,纺锤树又成了插着花束的大花瓶,所以仙当地人又称样它做“花瓶树”。纺锤树和仙人掌一样,是沙漠上旅行者的甘泉。人们口渴时,在树上挖个小孔,就可以饮到清凉的“自来水”。纺缍树猴面包树

在非洲干旱的热带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形状奇特的大树,它的名字叫波巴布树。由于猴子和阿拉伯狗面狒狒都喜欢吃它的果实,所以人们称它为“猴面包树”。它树冠巨大,树杈千奇百怪,酷似树根,远看就像是一棵树摔了个“倒栽葱”。它树干很粗,最粗的直径可达12米,要40个人手拉手才能围它一圈,但它个头又不高,只有10多米。在沙漠旅行,如果口渴,不必动用“储备”,只需用小刀在随处可见的猴面包树的肚子上挖一个洞,清泉便喷涌而出,这时就可以拿着缸子接水畅饮一番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猴面包树树干虽然都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因此这种木质最利于储水。每当旱季来临,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会迅速脱光身上所有的叶子。一旦雨季来临,它就利用自己粗大的身躯和松软的木质代替根系,如同海绵一样大量吸收并贮存水分,待到干旱季节慢慢享用。据说,它能贮几千千克甚至更多的水,简直可以称为荒原的“贮水塔”了。猴面包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