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辉煌壮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5:53:05

点击下载

作者:胡元斌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皇宫辉煌壮景

皇宫辉煌壮景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可见,美丽中国,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其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生态、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以及人民幸福。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从来就蕴含着深刻的发展智慧,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把我们人类看作自然世界的和谐组成部分。在新的时期,我们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大力弘扬,我们要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想。

因此,美丽中国不仅表现在江山如此多娇方面,更表现在丰富的大美文化内涵方面。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之魂,二者完美地结合,铸就了真正的美丽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最辉煌最灿烂的中华文明。

五千年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广博性,并充分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文化奇观。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更加优秀的新的中华文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

总之,要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宏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与文化风采,让美丽中国更加辉煌出彩。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丛书。主要包括万里锦绣河山、悠久文明历史、独特地域风采、深厚建筑古蕴、名胜古迹奇观、珍贵物宝天华、博大精深汉语、千秋辉煌美术、绝美歌舞戏剧、淳朴民风习俗等,充分显示了美丽中国的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丛书唯美展现,美不胜收,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具有很强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感受到美丽中国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南京故宫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明皇宫、南京紫禁城,它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的皇宫。

南京故宫在今南京市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始建于1366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后改称“皇城”。

南京故宫因为建筑规模宏大,因此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有“世界第一宫殿”的美誉。

朱元璋南京城选址建皇宫

1368年,农民皇帝朱元璋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事业的春天。这一年他获得了一个当时人人都梦寐以求的职位,这个职位就是代表着天意的皇帝。

农民出身,让朱元璋在思想意识上难有很大的提高,即使他当上了皇上也不例外。他当上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这个房子可不是一般的房子,那是皇上住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大,一定要讲排场。

朱元璋决定,一定要盖一所超级豪华的大皇宫。

刚开始,朱元璋的想法还是很大胆,他想以应天府为南都城,开封府为北都城,计划在1369年在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兴建中都城。

因为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修建工作一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估计是财政上吃紧,或者是他觉得老家并不是适合建立中都的风水宝地。所以,在一系列的实践过后,朱元璋终于决定放弃了中都的修建,他集中全部精力修建自己的南京皇城。

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现在安徽凤阳还有明中都的许多遗址,著名的有凤阳鼓楼。

朱元璋刚当皇帝的时候,明朝还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对于都城建设,朱元璋多次强调节俭的方针,在改建南京宫殿时曾对大臣说:“我盖的皇宫不求奢华,需要实用。因为国家现在百废待兴,各个方面都得用钱,我不能开这个浪费的头。”

明初建筑风格也确实如朱元璋要求的一样比较质朴,注重实用性。其他地方建筑受制度约束更严,谁也不敢超过南京皇宫的等级。

朱元璋本人非常迷信,他很相信风水和龙脉这一说法,于是在建造这所宫殿的时候,他也是绞尽脑汁,请了很多术士高人协助,他期待把皇宫建造得“天人合一”。

朱元璋在建都之前,曾派专门官员到长安、洛阳和开封等地,对唐宋以来的宫殿和都城建设进行了考察,以资参考。

因此南京皇宫无论在布局、坛庙规格、宫门坐落和殿堂结构,以及前朝和大门、宫苑名称和制度等,都有汉唐以来的依据可寻,但在规划原则上则是依照《周礼·考工记》和前朝后寝和左祖右社而制。

可以说,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皇宫,作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至明代已经发展到集前朝之大成的地步了。

朱元璋手下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军师,叫做刘伯温。在朱元璋没有当皇帝之前,他就认定朱元璋有帝王之相,非得要辅佐朱元璋成就大业。朱元璋果然如刘伯温所说成为大明朝的开国之君。

因此,朱元璋对刘伯温言听计从,简直对他有点崇拜了。所以在给自己皇宫选址的时候,他非要让刘伯温来亲自做这件事。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的玄学造诣早就登峰造极了,由他来选择合适的地址建造皇宫,应该可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不倒。

不过朱元璋生性多疑,在跟刘伯温接触的多年里,他对刘伯温的忠诚度依然存有怀疑。所以他在选址的时候,还是请了刘伯温的师傅黄楚望和张铁冠道人,以及一些没什么名气的风水师来选。

为了防止作弊,他还让这些人不能互相商量,每个人把修建皇宫的地址写在纸条上给他看。

说来也奇怪,这些人选址的答案却非常惊人,都是出奇的一致,他们都决定在南京城东边的一角来建立皇宫。

朱元璋把宫城建立于城东的钟山南侧,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此作为镇守皇宫安宁的靠山。他放弃了平坦的中心地带,也就是放弃了对原南唐宫殿旧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来建设南京皇宫。

究其原因,除了忌讳原来建立宫殿的王朝短命之外,还有一点是那里地方狭窄,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旧城居民居住密集,又有诸多功臣的府第,大量拆迁也得花一大笔安置补偿金。

加上南京地属丘陵地带,平地非常难找,所以选择依山而建,能让皇宫创造出气势宏伟的效果。

这种选址,在金陵是有历史先例可遵循的,六朝宫城便是选择在鸡笼山和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上,东濒青溪,西达五台,鸡笼山和覆舟山就像天然屏风一样挡在宫城之后。

明朝南京宫城则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

不过这种选址是违背我国民间风水学中“择中立宫”的基本准则的。另外,在南京城东面建立皇宫,最大的问题是这里有一片湖水,如果填湖建宫,那更是费时费力。

另外,即使湖水被填平,也会导致地基不稳,甚至下陷。这样,皇宫就会前高后低,这在风水学上是大忌。这也就预示着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不会有人再能超过他了。

不过这些问题,朱元璋当时都没考虑到。等他醒过神的时候,皇宫已经修建好了。朱元璋心里很难受,总想迁都,可是一直没完成。

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王朝的兴衰成败自有天命,他只求老天能念他的一片赤诚之心,造福他的子孙后代。知识点滴传说当年朱元璋修建南京皇宫的时候,是填埋南京中山门外北侧的燕雀湖,并以此为地基的。朱元璋为了占据“龙头”并沾上龙气,于是下令调集几十万民工,开始填湖建宫。可是当时的燕雀湖和后来的玄武湖差不多大,而且地势低洼,填湖填了好久都未能填满,那怎么办呢?当时,传言江宁有个老汉叫田德满。朱元璋听说有人叫“填得满”,就派人去找这个人。老汉被找来以后,开始被当做神一样,还煞有介事地举行了一些祭祀仪式。而后朱元璋将田德满封为“湖神”,等一切妥当之后,才把他绑了起来,扔到湖里去了。据说不久燕雀湖还真的被填满了。所以,老南京有一种说法叫做“湖神田德满”。

皇城之内尽显帝王神圣

朱元璋指令下面的人设计南京皇宫的时候,就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一定要庄严神圣。

朱元璋本人是从社会的最底层挣脱出来,他总是希望自己显得高贵一些,神圣一些。于是,他打着神圣的幌子,自然能让下面的人从内心里对自己俯首帖耳。

朱元璋手下的工匠们不敢怠慢,日夜操劳,终于满足了朱元璋的要求。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等距而建。永乐年间拓皇城西垣,致使西华门至西安门的距离,要比东华门至东安门的距离长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

整个明代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这一系列建筑的主旨以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4个城垣最里边的一个,有御河环绕。

宫城是在1366年,由精通风水之术的刘伯温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图形似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950米,东西宽约750米,周长约3.4千米。

在宫城墙体之上在,最早开有4座城门,1382年改建有6座城门。

南面正门为午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

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取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午门前,是传达圣旨及朝廷发布公告的地方,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之地。《明史·刑法志》曾被著名史学家全祖望赞许为“淋漓痛切,以为后王殷鉴”,其中主要就是廷杖和厂卫这两项明朝独有的制度。《刑法志》认为,廷杖是明朝的发明:

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最初,执行廷杖的例子并不多。皇帝的本意,也许不过是借此树立威风、叫臣下老实听话罢了。但是由于有了以上的好处,廷杖执行者就更有热情使之“制度化”了。

从午门进入有宫墙环绕,在午门内神道尽头,有一座直通陵宫桥梁,呈一字排列,共5座,又称“五龙桥”。

五龙桥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做石构单曲拱桥样式。现在仅存中间3座,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螃首和护栏望柱。

过了五龙桥,便是奉天门。奉天门左有东角门,右有西角门,门上都有楼阁。

东角门的南边有左顺门,可通文华门入宫城左路到文华殿,也可通东华门;西角门的南边有右顺门,可通武英门入宫城右路到武英殿,也可通西华门。

在宫城城门中,目前午门墙体部分遗留下来,只是门上的五凤楼早已损毁灭失,仅留下石柱础;东华门基本保存完整,西华门已毁。

过奉天门就是皇宫最重要三大殿建筑。奉天殿,是三大殿主体,上面覆盖琉璃金瓦,双檐重脊,雕梁画栋,朱漆描金雕花的门窗,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銮宝殿”。

它是朱元璋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朱元璋的创业之处,励精图治,他是彻头彻尾的工作狂,与历代皇帝不同的是,他在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规定下属各部有185种事件必须当面请示皇帝。

奉天殿旁左边的房子朝向西边的称“文楼”,右边的房子朝向东边的称为“武楼”。

奉天殿的后面是华盖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渗金圆顶,殿顶上还缀有硕大的金球一颗。

殿旁东有中左门,西有中右门。每逢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这里先行接受内阁大臣和宫廷执事人员的参拜,然后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

再向后去就是谨身殿,其规模仅次于金銮殿,也是一座双重飞檐的大殿。以奉天、华盖、谨身这3座宏伟的建筑为主,构成了宫城办公区的主体部分。知识点滴南京皇宫的三大殿到新中国成立前就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三大殿遗址台基位于中山东路南大门内。这些台基用斩假石砌成,各台基均高1.05米,它们虽在原址,但规模比原样小,属示意性物体。其中,奉天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华盖殿长25米,宽25米,面积625平方米;谨身殿长47米,宽26.5米,面积1245.5平方米。三大殿上共摆放明皇宫石柱础44个,虽均系从遗址发掘出,因无法考证各石柱础原系何殿、何宫、何楼之物,故摆放位置非原位。三大殿四周配植黄杨绿篱3圈,示意为须弥座台阶,外围为草坪。

朝廷机构和祭祀场所的兴建

皇城城垣上的7座城门是后来才修建的。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府六部”朝廷官署的所在地。

朝廷一级的官署,基本安置于皇城洪武门内千步廊的两侧。从南向北来看,千步廊东侧为工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侧为太常寺、后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基本是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图志·序》记载:“六卿居左,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说的就是这种布局。

在千步廊后面,东侧置有东城兵马司、太医院、詹事府、翰林院;西侧置有钦天监、旗手卫、锦衣卫、通政司。

朱元璋自1368年从“旧内”迁入“新宫”后,原来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为应天府署的所在地。当时的南京城一分为二,由江宁县和上元县分管。

江宁县署设在京城聚宝门内镇淮桥西北,上元县署设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当数量的朝廷及地方官署,散布于南京城的各个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钦天监,钦天监相当于古代的天文台,在明代南京国子监北面的鸡笼山上,设有明代的“观象台”,由“钦天监”管理,又名“钦天台”,所以鸡笼山在明代也叫“钦天山”。

1385年,朱元璋将观象台扩建为国家天文台,比世界闻名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还要早290年。明代天文观测仪器浑仪、简仪和圭表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

在朝廷官署六部中,只有刑部没有设在洪武门内。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并称“三法司”,设置在今南京太平门外的太平堤西侧。据称:“三法司门往北一带,旧有大墙,总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内。”

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间建造的大概念来看,这些“大围墙”虽然不能与宫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墙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确实相当可观。

当时朝廷全面负责南京建造的机构是工部,而且作为其首要的任务。具体负责南京建造工程的单位是营缮所,仍归工部管辖。该所位于现在南京通济门大街上。

过了外五龙桥就是承天门,这座城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后来,朱元璋下令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

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唯一的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是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

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在皇城西南角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

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也就是玄学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

朱元璋在南京时期,虽然一再强调要生活简朴,但迷信风水龙脉的朱元璋,在建造殿堂坛庙时,却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工艺之考究,令人瞠目。

以祭祀的坛庙为例,朱元璋先后建造、改建过的主要祭祀坛庙有:圜丘、方丘、天地坛,社坛、稷坛、社稷坛,太庙、帝王庙、功臣庙等20多座。

当然,这些建筑现已无存,我们只能通过史料中的文字,来想象当年散布于南京城墙内外的这些建筑的模样和规制。

圜丘建于1367年,是祭“天”之所。在京城东南正阳门外钟山之南面,仿汉制为坛二层。第一层宽约21米,高约25米,四面有台阶。正南台阶有9级,宽约2.85米;东、西、北四面的台阶也有9级,但是这三面的台阶明显要比正南面的台阶窄很多。从坛的表面直至坛基,全部用琉璃砖垒砌,四面以琉璃栏杆围绕。

第二层周围坛面宽约8米,高约2.5米。正南有9级台阶,宽约3.8米;东、南、北一样是9级台阶,都是比正南面的台阶略窄一些,坛面以及栏杆都和第一层一样。

方丘是祭“地”之所。其制式大致与圜丘同。圜丘与方丘,一个祭天,一个祭地,取“天圆地方”之意。

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犹父母,父母异处,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旧址为坛,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天地坛。

社稷坛初建于1367年,用于祭祀土神和谷神之所。据史书记载:

在宫城之西南,背北向。社东稷西,各广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级。坛用五色土,色各随共方。

早期的社稷坛,实际是“社坛”和“稷坛”两座坛,共用一个地方。直至1377年,才“改建社稷坛于午门之右,共为一坛”。

太庙初建于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系的祖宗之所,位于宫城东南,与社稷坛隔御道相向。不同祖先分居不同的庙宇之内。

史书记载:

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座庙中供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设三门。

每门皆设戟二十四,外为都宫,正门之南,别为斋次。正殿两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宫监。

洪武八年,改建太庙,前殿后寝,殿翼皆有两庑,寝殿九间,奉藏神主,为同堂异室之侧。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殿堂坛庙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庙宇,要算设置在鸡鸣山南边山脚下的祭庙。如:帝王庙、城隍庙、真武庙、卞壶庙、蒋忠烈庙、刘越王庙、曹武惠王庙、元卫国公庙、功臣庙、五显庙、关羽庙等,号称“十庙”。

这些如此集中排列在鸡鸣山下的祭庙和所祭祀的对象,显然远远超出了一般庙宇的功能。

洪武年间在南京建造的坛庙还不仅仅这些,如在金川门外设置的龙江坛、定淮门外设置的晏公庙、神策门外设置的无祀鬼神庙、狮子山上设置的徐将军庙等。

应该说,朱元璋建造的这些用于祭祀的殿堂坛庙,实际反映了他因出身卑微而荣登九五之尊后一种文化上和心态上的需求。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这种社会文化的认同程度,为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提供了一处处精神寄托的场所,更是朱元璋借庙堂、神明思想以控制民众思想、用以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已。知识点滴《明实录》记载,1421年初,永乐皇帝下诏将国都由南京迁至北京,于是南京的天地坛就此荒废。为了保持南京古都的天地坛格局,永乐皇帝又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天地坛,这就是后来的天坛和地坛,这种合祭天地的做法也是从南京沿袭而来。至清朝嘉靖皇帝时,南京的天地坛又将改建成天坛和地坛的分设。在现存的南京天地坛的地址上,还留存有天坛埂,石券等遗迹。

历史变迁明故宫不复存在

南京皇宫由于是在明朝修建起来的,所以人们又习惯称它为明故宫,这座宫殿经历了600多年的历史演变,到现在为止,宫殿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令人无限感伤的断壁残垣。

那么,如此富丽堂皇的皇宫建筑,又是怎样走向衰败、破落以至毁灭的呢?此事还要从明朝的第三任皇帝说起。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当上了皇帝,由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一直住在北京,为此,在他当上皇帝的10多年后,他便迁都到北京,此后,南京故宫便不再使用,只是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

事实上,在朱棣当上皇帝前,南京故宫就曾发生了一次兵变,由于战火,此时的南京故宫已经有了一些损坏。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要迁都北京,所以他又派人在北京修建了一座宫殿。他修宫殿就修宫殿吧,可是,为了使北京的宫殿看上去比南京宫殿更加壮观,这位皇帝又派人在南京故宫内拆卸下许多巨型的石材,劳师动众地运往北京。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南京故宫当然就显得凌乱不堪了。虽然在以后的明朝,南京还是陪都,但今非昔比了,皇家不在这里,皇宫当然也就无人精心看管。

1449年农历六月,天降雷雨,南京故宫内的谨身殿、华盖殿等宫殿因被雷电击中起火,火灾导致两殿损毁严重。

1522年的初秋,一场暴风雨来临,洪水暴涨起来,南京故宫的一些寝殿和城墙难以幸免,都纷纷坍塌。

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此时的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由嵩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衙门和都统衙门于明故宫中。

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南京故宫大为感慨,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

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

由此可见,此时的明故宫已经是“宫阙无一存者”,变得相当荒凉了。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之战,使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

后来,人们又在此地新建了中山东路和逸仙桥。这样一来,明故宫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石柱础等少量遗迹了。

明故宫虽然被毁了,但它的历史地位不可磨灭。知识点滴新中国成以后,荒寂多年的明故宫遗址又重获新生。南京刚一解放,国家领导人便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座谈,以征求保护意见。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明朝皇宫遗址,应该予以保护,因此决定将明故宫仅存的约350个石柱础就地深埋,埋入路北侧中轴线及其两侧;将中山东路北侧约60万平方米的地辟为南京军区教练场进行保护。1956年10月,明故宫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使得文物完好地保存至今。现存的明故宫遗址公园,不仅有大量的精美石刻遗迹,供人们从中遥想当年这座皇宫的辉煌。另外,随着陆续恢复的东华门、西安门遗址公园,更能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明初皇气初成的辉煌。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1925年后成为故宫博物院。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宫廷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保存下来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从明初建立,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历史中,共有24个皇帝在此治朝理政和起居生活。它经历了多次修缮与扩建,留下了许多沧桑历史,给故宫增添了不少神奇的魅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朱棣命蒯祥设计建造皇宫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当上皇帝以后,朱棣自然就入住了南京皇宫。

可是,这位皇帝在南京城住得并不习惯,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当上皇帝以前,一直住在北平,也就是后来的北京,而南京的气候湿热,这和北平的干燥气候比起来,朱棣觉得简直非常地不舒服。

他在南京城委屈地住了四年后,仍然没有适应南方的气候,这让这位皇帝很苦恼。

这时,朱棣的一个大臣丘福看出了朱棣的心思,就对这位皇帝建议说:“皇上,既然您住在南京城不习惯,那就不如去北平重新修建一座宫殿吧!”

朱棣听了这个提议,非常开心,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一场浩大的土木工程拉开了建造北京皇宫的序幕。

朱棣先派人奔赴全国各地去采购名贵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平,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整整11年。

修建皇宫需要大量珍贵木材,珍贵的楠木就是其中的一种。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在京东通州有两个地方都叫皇木厂,一个位于张家湾,另一个位于北关立交桥南。

据记载,皇木厂因存储建设北京所用皇家木材而得名。

据《通州文物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建北京,自云贵、巴蜀、湖广、浙赣等南方所采办之珍贵木材,自大运河运至张家湾,于此上岸储放,然后经陆路运到各建筑工地。

皇木厂南北约120米,东西约100米。皇木扎乘木排逆水而运,也有用船装载。运河有些河段一天只能行八九千米,从产地运到通州要两三年,有些木排长达3千米。

皇木在明清之际用于建造或修缮北京皇家所用之宫殿,以及王府、衙署、试院、学府、城门、牌楼、园林及陵寝等。通州两处皇木厂所储皇木大都用尽。

皇木厂的木材种类有铁花梨、楠木、硬合欢树、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

据老工匠估算,以故宫的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例,从地面码到顶层,木料大约用了5000立方米左右,这还只是一个宫殿的用木量。

故宫里面9000多间房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木材经年累月,源源不断通过运河输送到北京,之后才有了“漂来的紫禁城”之说。

在通州北关立交桥南,这里也有皇木厂,据文献记载,在明嘉靖年间,由于紫禁城及皇陵等建筑所需木材甚多,张家湾的皇木厂几近饱和,而南方的木料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因此在此处另建了分厂,储存有铁梨木、大枋木等名贵木种。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后来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

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500米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打水,把运输的道路泼成冰道,便于石块滑行。即使这样,还是足足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修建故宫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同时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这些各地的材料大部分经由大运河船运而来,因此才有了“先有大运河,再有北京城”这句俗语。

材料准备好后,1417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

整座宫城是严格按照封建宗法礼制设计规划的,前面3个大殿为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的宫殿群则为内廷,住着后宫嫔妃,是皇帝家庭生活之所。“左祖右社”和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这座建筑中得到广泛运用。依照我国古代的星象学说,紫微垣是天帝居住之处,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宫殿应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说朱棣是北京故宫总设计师的话,那么,实际负责修建北京故宫的人,就是一个叫“蒯祥”的建筑工匠。蒯祥是江苏吴县人,他出身木匠世家,父亲蒯福就是名匠,明洪武年间曾参加南京明宫城的建筑营造。蒯祥从小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善于钻研,能举一反三,青年时便有“巧木匠”之称。

在当时,到北京参与故宫修建的工匠中有一个香山帮,都是江苏吴县人或其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和彩绘匠等。蒯祥是香山帮匠人的头领。

1417年,蒯祥接替父亲,担任“营缮所丞”,设计并直接指挥明宫城的营建工程。

在当时,蒯祥的建筑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和巧夺天工的程度。他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还能双手握笔同时在一根柱子上绘双龙,“画成合之,双龙如一”,技艺娴熟,出神入化。

蒯祥很聪明,营建宫殿楼阁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蒯祥的建筑造诣,得到极高评价,皇帝每每以“蒯鲁班”称之。

1436年至1449年间,蒯祥又受命营建乾清宫、坤宁宫和重建故宫三大殿工程。后来,蒯祥还参与了十三陵之一的裕陵兴建,被任命为裕陵的总设计师。

蒯祥到了七八十岁老人的时候,他仍继续发挥夕阳余热,俸禄到从一品,并参加了承天门的建造,承天门也就是天安门。

1481年春天,蒯祥在北京病逝。当时皇帝得到消息后,派人前去安排丧事,并将蒯祥当年的居住地和营造业工匠聚集的那条巷命名为“蒯侍郎胡同”。知识点滴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杰出匠师蒯祥设计的。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1417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大规模施工高潮,蒯祥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但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因此说,蔡信要比蒯祥更早一步成为故宫的设计者。

四面城门合围大内禁地

1420年,整整用了14年的时间修建的紫禁城终于完工了,同年冬天,朱棣正式由南京迁都北京,高兴地住了进去。

此后,这里成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居住了24位皇帝。

紫禁城建成后,因为这里是禁止普通的老百姓进入的,所以这座宫殿也被称为“大内”。作为只能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500年来,紫禁城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后,紫禁城被正式称为故宫。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老宫殿,占地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

宫殿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为世界之最。

宫殿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长3.8千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就是内围城墙,其周长3千米,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楼高27米多,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其中,午门是故宫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的轴线上。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左右为东华门和西华门。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整个宫殿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或外朝,北半部为内廷。

午门建成于1420年,1647年重修,1801年再修。

故宫内现存的午门通高37.95米,下为高大的砖石墩台,台正面以垛墙围绕,后面砌宇墙。墩台正中有3个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形,墩台上建五凤楼,围以汉白玉精美栏杆。

午门主楼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其余4楼为重檐攒尖顶,金黄色琉璃瓦与绚丽的彩画交相辉映,气势巍峨,宏伟壮丽。

午门后有5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太和门。午门中楼左右有钟鼓亭,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主持大典时,钟鼓齐鸣,以示威严。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宽近58米的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米,正中开3座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中开3座门和两座掖门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座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米,进深5间,25米,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3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1420年。

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一座,桥北为3座门。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

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