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的故事(山海经故事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6:29:33

点击下载

作者:谢德铣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徐文长的故事(山海经故事丛书)

徐文长的故事(山海经故事丛书)试读:

原序

赵景深

这本《徐文长的故事》,是由谢德铣、阮庆祥、寿能仁、李韩林四位同志整理,由谢德铣同志选集并定稿的。以前,李韩林同志曾寄给我五十一篇徐文长的故事,大约本书选了十来篇。可见,原来可能有近二百篇的样子。至于起初的搜集面,那自然就更广了。

此书1979年7月,曾由杭州《西湖》月刊编辑部和绍兴县文化局分别印过内部征求意见本,当时只有四十篇,现在已增加到四十六篇。我觉得这本书编得相当好。新中国成立以前记录徐文长故事,其中的确有些是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和捏造,也有的是帮闲文人的随意编造,甚至还有不少是庸俗下流的。这是贬低了徐文长,也是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的。现在出版的这本书,我看就没有这些缺点。所以,在前年征求意见本付印前夕,我曾借用宋大诗人陆游有名的诗句,稍稍改写了几个字,作为给这本书的四句题诗。诗云:

斜阳古柳各村庄,

故事闲谈当作场。

身后是非定要管,

重新编写徐文长。

我认为这本书诚然有许多别的好处,但最好的地方就在于“身后是非定要管”。对于徐文长的故事,这本书的确做到了认真的搜集整理,还人物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这位性格独特的艺术家加以颂扬。这就符合了事物本质的特点。

这本书的内容和编辑次序也是很有意义的。它从徐文长少年时代的传说故事写起,一直写到他的临终遗嘱;不仅写到他对于土豪劣绅的惩罚,写到他的对伶寇的战绩:不但写到徐文长的诗、对联和书画的杰出,也写到他对于解决疑难问题的智慧和谋划;既写他对于敌对的人尽量嘲讽,也写到他对朋友的爱护。如《“田水月”画群猫》和《“小处不可随便”》就与其他的作品不同,不只是开开玩笑,或者只是同情友人。它连开玩笑也没有,倒是相当严肃正派地写他的书画成就和知过即改的精神的。

我认为,民间故事有一个特点:古人的故事,往往不一定就加在一个固定的人物的头上。它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徐文长的传说故事也是这样一种情况。如《“廿年媳妇廿年婆”》,这类故事在民间比较多,有的不是讲孙媳而是讲孙女要长大以后把破碗给她妈妈用。这类故事,我们中国有,德国格林兄弟也都有情节类似的故事;但都没有像本书写到的那样,是徐文长教她这样做,却都是她自己的意思才这样做的。又如《昌安门比武》,说的是徐文长和李大比武的故事,我原来就听说过“柴堆三国”即关于周仓和关羽比武的故事的。又如《埠船上讲故事》中的第三个故事,讲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经过一座独木小桥,就让兵丁一个一个地走过桥。徐文长学着走路的“的笃的笃”的声音,就这样“的笃的笃”地讲下去。听故事的人问:“怎么老是‘的笃的笃’?”讲故事的人说:“是要这样……过完桥,才能往下讲哇!”这故事我也很早听到过,不一定真是徐文长讲的,大抵属于无名氏的口头传说。又如《“落雨天,留客天”》两句“五言”的改读,这也是个老笑话,还常被用来作标点符号的故事的。改读的人谁都可以,也不一定真是徐文长。不过,这本书的故事说徐文长并没有硬赖在主人的家里;只是把这两句话,在堂前纸上重新加了断句。可见,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集面和历代流传不断变化的关系,有时是允许改换古人的名字的。一件事可以传说是徐文长做的,也可以传说是关羽或别的无名氏做的,只要在本质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是不碍大事的。

我们看《徐文长的故事》,也不能用旧的框框去套,它不全是阿凡提那种类型的故事。有的故事是相当认真严肃和有意义的,如《绝伶涂用兵》就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相当接近历史故事。当然,我们不能把民间故事当作一般的历史故事,因为历史故事又是另一种性质的故事。这本书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只是人民对于徐文长的爱戴和赞颂,是人民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的。人民自己的写作,不一定押韵,更不大管平仄,而是代代口头流传的群众创作。所以,我们看了故事,当然不会误认为故事里的徐文长,就是生活中的真人;故事里的诗和对联,都是徐文长自己写的真实作品。

我看了原稿,有的地方也略加改订。例如,《猜帽子》,我作了必要的增补;《凉亭比梦》,我作了一点删削。个别文字也作了一些小的调整。

总之,我认为这本《徐文长的故事》编得相当好。所以,我愿意写这篇序。我还看到书中还有几处不太妥帖的地方,如把铜钱上的字说是有“万岁”二字,似乎不会有,可能指的“万岁”的年号吧!但这因是民间传说,也无关大局,所以也就无须讲究什么过细的考据的。我想,可能这本书里还有些别的不太妥当的地方,但只要是真正忠实于历史,认真细心地记录整理下来的,那就不必苛求了。1981年4月于上海复旦大学

竿上取物

有一年春天,徐文长的伯父想试试孩子们的聪明劲儿,拿了两个小木桶装上水,把十来个年纪相仿的小孩子,领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旁边,说:“孩子们!你们能把这两桶水拿过去吗?要是谁能够拿过桥去,我就送他一包礼物!”“好!”孩子们一阵笑嚷;但再看看这座桥,便不敢了。原来,这座竹桥桥身很软,贴近水面,普通的孩子只可拿三五斤东西,才能勉强过桥。否则,桥身就会发软,弯下去碰到水面的。

大家正在思考,不料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站了出来,他莽莽撞撞地拿起两桶水想走过桥去,可是才跑了几步,鞋底早已沾着水面。别的孩子见状,个个都怔住了。

徐文长见大家一声不响,便走出来说:“既然大家都不走,就让我来试试吧!”

他脱去长袍,又脱去帽子和鞋子,先拿一桶水放到水里试试,见木桶没有沉下去。于是又找来两根绳子,把两桶水在水面牵着,边牵边走,便轻轻巧巧地走到了桥对岸。“好哇!”孩子们见徐文长过了桥,个个都拍手称好。他的伯父一边点头称赞,一边就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孩子们一看,咦?这包礼物不是拿在手中,而是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的,心里很奇怪。伯父拿着竿子说:“孩子们!现在礼物就吊在上面,你们拿时要依我两桩:一,不能把竹竿横放下来;二,不能垫着凳子去拿。你们如果这样能把它取下来,这礼物就归你们。”伯父还未说完,许多孩子都争着想试一试,有几个甚至在竹竿下跳得老高老高,伸着手想去拿,但一点用处也没有。

徐文长站在一旁,不动声色。他听清了伯父的吩咐,仔细打量了一下长竹竿,想了一想,就走了上去,从伯父手中接过了竹竿。他很快把竹竿拿到了一口水井的旁边,然后让竹竿竖直,慢慢地从井口放下去,放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竿头上取下来了。徐文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竿头上取下来了。

猜帽子

徐文长从小很聪明,左邻右舍都喜爱他。

一天,隔壁阿公拿着两顶蓝帽子和三顶黑帽子,对徐家的三位堂兄弟说:“我来试试你们谁聪明。现在我有五顶帽子,只两种颜色。等会你们闭上眼睛,我给你们三人每人戴上一顶帽子。另外留下两顶。你们可以看别人的帽子,但是不能说出别人戴的帽子的颜色,也不能脱下来看自己的帽子。那么大家来猜猜看,剩下来的两顶帽子到底是什么颜色?”大家觉得很有趣,连忙照阿公的指点,分成三角,面对面站好,并把眼睛闭了起来。

阿公很快给徐家三兄弟戴好了帽子,然后就叫他们张开眼睛来猜。大家看看别人的帽子,又摸摸自己的帽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起来。想了一会儿后,大哥才说:“我想来想去猜不出来。”二哥也说:“我想来想去也猜不出来。”然而年纪最小的徐文长却说:“哈,我猜着了。那剩下来的两顶帽子一定是一蓝一黑了!”

阿公笑着问他:“文长,那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徐文长回答道:“我这样想:要猜剩下来的两顶帽子的颜色,就要先知道另外三顶帽子的颜色。现在,两位堂阿哥帽子的颜色我看得见,要弄清的是我自己戴的这一顶颜色。但自己戴的这一顶颜色却看不到。怎么办?因此我只能从他们的两顶帽子上来设想。”徐文长说到这里,停了一下。他见大家专心致志地听着,便接着说:“我看见大哥戴的是黑帽,二哥戴的是蓝帽。本来,我也猜不出自己帽子的颜色。但后来大哥说猜不出,二哥也说猜不出。于是我从这里想出答案了。”“你是怎么想的呢?”

徐文长回答说:“我想,要是我也和二哥一样,戴的是蓝帽,大哥一定猜得出剩下的两顶一定都是黑帽,因为黑的有三顶,蓝的一共只有两顶嘛!可见,我不会戴蓝帽的。现在,大哥二哥都说不知道,那么我戴的一定是黑帽了。这样,我就知道已经戴上的是两顶黑帽,一顶蓝帽。剩下的一黑一蓝就无疑的了。”

阿公听着,捋着白胡须,高兴地点头说:“对呀!文长正是在你们两人说‘不知道’的当中,找到了‘知道’的线索,因此猜中了!”

大哥和二哥赶紧把阿公放帽子的盒子打开来一看,一点不错:果然是一顶黑帽子,一顶蓝帽子。

“该当何罪?”

有一年,绍兴来了个知府。知府有个小公子,年纪十四五岁,非常顽劣。他常常依仗他老子的官势,欺负别的孩子。

一天,知府的小公子和十来个小朋友一道在踢毽子。小公子平时很少练习,不懂踢毽子的法门,踢不上几脚,毽子就落到了地上。接着,另一位小朋友跟上去踢,却很熟练,眼快脚快,踢了五六十脚还没有落地。小公子很妒忌,就偷偷跟在后面,乘这小朋友不防,猛然把他拦腰一撞。那小朋友被撞痛了腰,毽子也落了地。小公子哈哈大笑,一个箭步上前,把毽子踏在脚下。那孩子想想委屈,便哭了起来。别的小朋友都围上来和小公子评理。小公子讲不过大家,眼睛一白,眉毛一扫,又一个箭步上前把别的孩子的毽子也一个个全夺去了。

小公子刚想大摇大摆地回去,忽然有人上前把他拦住:“喂,小公子,这毽子是大家踢的,快把它还给小朋友们!”

原来,年轻的徐文长刚路过这里,他在旁边已经看了一会儿,见知府的儿子这样蛮不讲理,很是气愤,特地出来说几句公道话。

跟随小公子的家丁袒护说:“你这人真不识相。人家是官家公子,土地老爷也管不着。你多管闲事多吃屁。快走!快走!”

徐文长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不管公子勿公子,就是要管!”就当众夺下那公子手里的一大把毽子,分还给了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拿了毽子就走开了。这下,小公子撒野了,大哭大闹,跑进府门,喊道:“爹爹,有人打我,爹爹,有人打我。快来帮帮我呀!快抓住他呀!”

这时,家丁已把徐文长抓了起来,押上堂去见知府。知府拍着台子大骂:“你这个混账东西,我儿子好好在玩,你为什么夺他的毽子?”

徐文长不慌不忙地说:“这不是他的毽子。他的毽子是夺来的,是抢来的!”知府听了觉得越发刺耳,便恼羞成怒地说:“胡说!我老爷难道买不起毽子,要他去夺去抢吗?必定是你欺侮了我的儿子。呔!你可知罪吗?”徐文长听了,冷冷地说:“你问我知罪吗?真是笑话了!哼!据我看,你大人倒才是不知罪哩!”“什么,什么?我有什么不知罪……”知府诧异地问。

徐文长说:“你这个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谅必知道。这毽子是上有羽毛,下有铜钱。铜钱上印着不是别的,而是万岁嘉靖的年号。他如今竟手提毫毛,脚踢万岁,岂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肖,父之过。’大人又该当何罪?……”

知府吓了一跳,想想这话有道理,“脚踢万岁”罪名可大了,弄不好六斤四两也要保不住。便连忙把徐文长拉到一边,赔笑说:“好吧,好吧!大家谁也不要为难谁。这事情我们私下了结吧!”就亲自送徐文长出了衙门。

斗米斤鸡

绍兴一带,向有“斗米斤鸡”之说。这话还被徐文长巧妙地用过哩。

原先,绍兴五云门头有个叫张二的,生性孝顺。有一次,他老母病了,请郎中开了方子,向邻居借来二十文钱,上街去撮药。他心里乱,走路急,一个不小心,踩死了河埠近边仁记米店的一只小鸡。店老板气势汹汹地赶出门来,一把扭住张二,要他赔钱。张二知道这老板是地方上的恶棍,横理十八条,拗他不过,只好自认晦气,含着眼泪,抖抖地掏出了那撮药的二十文钱赔他。不料,那老板见张二老实可欺,竟得寸进尺,死死扭住张二不放,并振振有词地说:“我这小鸡不死,养上几个月,至少可以养到五斤重。每斤照五十文钱算,也值二百五十文。现在,你只赔了二十文钱,难道能买一只五斤重的鸡吗?今天,你非得赔我二百五十文钱不可!”

这时,赶路的人纷纷围住他们看热闹。他们见仁记老板如此蛮不讲理,都很气愤。张二又忠厚又老实,心里记挂着老母的病,只想早些回去,甚至跪了下去求情,但还是无法脱身。

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位中等身材的文士,他就是徐文长。徐文长先朝张二眨了眨眼,然后高声说:“仁记老板讲得不错,踏死小鸡,张二哥理应照数赔钱。看来,你的钱是不够赔的,我先借你二百三十文吧!”

说罢,徐文长便从衣袋里摸出两吊多钱,一五一十地点给了仁记老板。

看热闹的人都很惊奇,张二低着头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有这贪心的仁记老板,见目的达到,便得意洋洋地拿了钱,转身准备回店去了。

当仁记老板刚刚踏进店门时,徐文长突然上前,一把拉住了他,沉下脸来说:“老板且慢走,世上哪有这等便宜事!张二哥踩死了你的鸡,已经照五斤重的大鸡赔了你的钱;可是,你该知道,小鸡养成大鸡是要粮食喂下去的呢!常言道‘斗米斤鸡’,这话不假吧!那么,五斤鸡就该喂五斗米了。而现在你不花一把米,却要人家赔五斤重的大鸡,这说得过去吗?事情要做得公正,人家才心服口服。我看,你应该把没有喂下去的五斗米,如数交还给张二哥才对。不然的话,乡亲们都在这里,可以评一评。”

徐文长说完,把手一扬,看热闹的人都涌到了店门口。他们七嘴八舌地嚷着:“对,对!这先生讲得对,应该交还给张二哥五斗米!”

有的还在店门口捏捏拳头高喊:“米店王,快把米量出来,如果(1)不量出来,我们要搡米店了。”

仁记老板一看,河边站满了一大群人。万一谁一抬手,这伙穷鬼准会涌进米店来的。他看看情势严重,众怒难犯,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连忙赔着笑脸说:“好说好说,众位息怒,兄弟赔米就是了。”随即吩咐店倌,从米堆里给徐文长量出五斗米来。看热闹的人,这才拥着徐文长走散了。

徐文长拿了米,走了一段路,在一座桥边停了下来,把五斗米交给了张二,边说:“张二哥,这五斗米拿回去给你娘看病吧!”“那你付出的二百三十文钱呢?”“那二百三十文钱就算是我送你的,不必介意了!”

张二叩着头,含着眼泪,抖抖地接过这五斗米,再三道谢不止,一直目送着徐文长回到城里去。

(1) 操米店:绍兴土话。即聚众捣毁米店,抢走大米。

“僧在有道”

有一年秋天,绍兴新任知府胡大人,到府衙门上任。上任后的第三天,就大发请帖,邀请全城富绅名流赴宴。原来明朝风俗凡新官上任,总要和地方上有财有势的头面人物应酬、笼络一番。一则有利于今后立足;二则还可捞到大笔财礼。所以绍兴有句俗语叫“上任十万”。

知府开贺的消息,有人告诉了徐文长。徐文长笑笑说:“知道了,到时我也去见识见识。”原来徐文长早听说这个新任的知府,是京城显宦严嵩的心腹,善于捧上压下,搜刮钱财,绰号叫“空肚鸭”。徐文长想:绍兴府虽大,怎填得饱这“空肚鸭”的肚皮?一定要拆穿他,给他一个难看,日后好收敛些。

开贺这天到了。府衙门前车水马龙,十分热闹。大厅里张灯结彩,贺客们进进出出,送礼的,送钱的,接客的,真忙得不可开交。

酒菜还没有摆好,只见徐文长大模大样进来了。他略为谦让了几句,竟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占了个上座。贺客们多是本城的场面上人,都认得他是绍兴才子徐文长。今天见他也来赴宴,以为是知府大人特地请来的上客,都抢着一一向他点头微笑。徐文长也不客气,只是随意点点头,淡淡地表示一下答意。知府见这人举止傲慢,心里先有几分不快;但看看来客个个都对他十分尊敬,料想决非等闲之辈,因此也不敢怠慢。

酒过三巡,席上有个乡绅站起来说:“胡公此次出任吾越,实乃阖郡黎民之福荫。今日盛会,理应置酒论文,大家结个文字因缘……”此人一提头,贺客们都兴致勃勃,个个同声赞和。知府本来就爱听恭维话,正合自己心意,就摸摸胡须连声说:“此事甚好,此事甚好。今日下官到绍,承诸公雅怀,理当助兴。”说罢,当即吩咐手下人准备好“文房四宝”,即席作诗。

贺客们见知府大人作诗,都一本正经地看着。知府和贫容们却围拢来看热闹。

忽然,有个贺客发现徐文长独个儿伏在桌上打瞌睡。他恐怕被知府大人看到有失体统,连忙拉拉徐文长的衣角说:“徐兄,今日席上有酒、有诗,不可无画。素闻先生的丹青独步吾绍,何不一挥妙笔,作一幅祝酒行乐之图,以志今日盛事,如何?”

其实,徐文长也不是真正在打瞌睡。他是在想对付知府的办法,现在被他一说,心里忽然开了窍,便立起身来,说了一声:“献丑!献丑!”随即拿起笔来,饱蘸浓墨,在雪白的宣纸上挥舞起来。这时,知府和贺客们见有人作画,也都围拢来看热闹。

当下徐文长只唰唰数笔,就把一幅画画好了。只见那画面上画着一僧!和尚"一道!道士",毕恭毕敬地站在一起。大家一时都摸不着头脑。正想动问,徐文长顺手在画卷上角题了“僧在有道”四字。题罢,把笔一掷,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徐文长走后不久,贺客们三三两两地议论起来。他们当着知府的面,嘴里不敢明说,心里却早弄清楚了:“僧在有道”,实际上就是“生财有道”。原来,这正是在讽刺知府老爷发帖开贺,搜刮钱财。那知府老爷呢,见了徐文长的画,一时摸不着头脑,高兴了好几天,还以为是在褒奖自己哩!

写呈子

绍兴乡下有个农民,叫王阿三。有一次,因为触犯了“地头蛇”,那地头蛇就到官府递呈子,诬告说:“王阿三的牛踏了我家园子里的地,吃掉地里的菜,应该重重办罪!”县官听了,就打算把王阿三抓来吃官司。

王阿三听到官府要传审他,心里很害怕,便去找徐文长商量,请求他帮助。徐文长想了一下,提起笔来,替王阿三做好了呈子,叫他在对审时带去,不要害怕。

第二天,雪花纷飞,天气很冷,王阿三到了公堂里。他和地头蛇上堂后,就拿出了那张呈子。县官原以为一个普通农民的案,只要几句话就能了结,却不防还带来呈子。他翻开呈子,见一手好字,上面写着:

三九严寒天,地冻似金砖,

钢刀掘不动,牛嘴何能掀?

县官料想写呈子的一定是个才学很好的人。这事既然惊动了文人学士,可见王阿三也绝非随意可以处置的,不得不依理公断。于是,他当堂就宣告了王阿三无罪。

第二年夏天,王阿三生计难过,没法子,只得宰了一头老牛。不料,又违犯了旱天禁屠的禁令。这下又被地头蛇告到县衙门,说他“败坏斋戒,污渎神明”。县官一怒之下,竟把王阿三抓了起来。

阿三的妻子慌了,就哭哭啼啼又来找徐文长。徐文长听了很同情,就又给她写了个呈子,叫她带去给县官看。

第二天,阿三的妻子把这呈子呈给了县官。县官拆开一看,见又是上次写的那手好字。上面写着:

爷禁屠,夫宰牛。罪当诛!然恩及禽兽,身为民之父母,而功不至百姓者,独何软?

县官看罢,觉得呈子写得合情合理,批曰:“罢,罢,罢!”就吩咐把王阿三放了出来。

“一头牛”和“一斤油”

王阿狗是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农民。他没有地种,只好到财主李光炎家里去做长年。

李光炎狡黠地对他说:“只要你好好做,我每年给你一头牛的工钱。”阿狗高兴极了,就风里雨里十分卖力为他干完了一年。

年关到了,阿狗去拿工钱,还没开口,李光炎就假装关心地说:“阿狗哥,你没有家小,也没别的用场,还是拿些零碎钱去,余下的钱就存放在我这里吧!将来积蓄多了,也好派派整笔用场。”阿狗依允了,只拿些零碎钱回家去过年。

日脚过得真快,一转眼就是十九个年头。李光炎见阿狗年纪老了,力气衰了,就把他叫来,板着面孔冷冷地说:“你到我家已经十九年了。当初讲好给你每年一斤油的工钱,现在就给你十九斤油,你都拿回去吧!”

阿狗一听急了,就和李光炎评起理来:“老爷,那年你明明说是一年给我一头牛的工钱呀,怎么变成‘一斤油’了呢?”李光炎气呼呼地骂道:“放你的狗屁!我哪里说过是‘一头牛’?我明明说是‘一斤油’。”站在旁边的账房先生也帮腔说:“是讲好每年一斤油。难道老爷还来骗你吗?”阿狗争不过他们,只好忍气吞声地卷起破棉被,拿了十九斤油离开李家。

王阿狗在路上走了一阵,越想越气,在凉亭里歇下来,对着那十九斤油只管发呆。

正巧这天徐文长路过这里,见他这般光景,就问他有什么心事。阿狗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告诉了他。徐文长听了,二话没说,陪着阿狗一起上李光炎家评理。

李光炎在家里正沾沾自喜,冷不防徐文长带王阿狗跨进门来,心里一愣。他知道徐文长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今天上门来一定凶多吉少,便装出笑脸迎上去说:“徐先生今日驾到,不知有何贵干?小弟失迎了。”

徐文长说:“老兄呀,王阿狗给你做了十九年,听说他一向忠厚。如今,他想做些小本生意,只是还缺少些本钱。今天特地叫我来做个保头,想向你借三两银子,利息多少,悉听尊便。”

李光炎一听这样说,心宽了,连忙道:“有徐先生做保,小弟无有不可。别人来借,年息一两二钱。你先生的事情,又当别论,就算对本对利好了。”

徐文长连连点头,当即三对六面写好了借据。李光炎打算起身去拿银钱,徐文长拉住了他,拿起借据说:“慢点,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办。现在对本对利既然已有先例,那王阿狗给你做牛做马做了十九年,只拿了十九斤油做工钱,又不给利息,这恐怕在场面上说不过去。我看还是先把这笔账了结了吧!”

李光炎听了,暗想:十九斤油的利钱能有多少,乐得在徐文长面前做个人情,便说:“徐先生说得极是。小弟就照这三两银子利息的算法算给他吧!”说着,就叫账房先生拿了十九斤油来,交给了王阿狗。

徐文长走上前,看看十九斤油,故作惊异地阻止道:“哎哟,老兄你算错了!怎么只有这点点,恐怕还要添呢!”李光炎想:横竖只这么多油,再翻也翻不出一百斤,便大大方方地说:“好吧!随你算好了,算出多少我就付他多少吧!”

于是,徐文长拿过算盘,说道:“老兄,我这就照账明算——不客气了。”一边把算盘珠“的笃的笃”地拨动,一边嘴里喃喃地说着:“头一年,工钱一斤;第二年加利息一斤,工钱一斤,共是三斤;第三年本利相加,是七斤;第四年是十五斤……”不到一歇工夫,就把十九年的账全部算好,指指算盘对李光炎说:“老兄呀,十九个年头,一共要给他五十二万四千二百八十七斤油,请你拿出来吧!”“五十二万四千二百八十七斤!”——这数目简直把李光炎吓坏啦!他伸着舌头,半天说不出话来。末了,只好连连央求道:“徐先生,这样是算不得的呵。小弟我情愿还他十九头牛的工钱就是了。”

徐文长问王阿狗说:“阿狗,你看呢?”阿狗说:“凭先生做主。”

徐文长对李光炎正色说:“老兄,你情愿还他十九头牛的工钱就好了。如按对本对利,要五十二万四千二百八十七头牛呢!现在我来打个圆场。阿狗,饶了他的利息算啦!”

李光炎连连点头,忙拿出十九头牛的工钱。阿狗谢过徐文长,拿了这笔工钱,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去了。

“小处不可随便”

徐文长在离绍兴城不远的乡间结识了一位老年农民。徐文长喜欢老农性格直爽,对人热情;老农喜欢徐文长诙谐风趣,肯助人为乐,因而成了忘年之交。

这天,徐文长闲来无事,骑着驴子去看望那位老农。走了一阵之后,只见前面出现三间草房,一道泥墙,屋后几竿翠竹,门前几棵古杨。老农的住处虽然简陋,徐文长却觉得很有意思。徐文长一到,老农十分高兴,马上烫家酿水酒,煮鸡蛋,招待客人。两人边谈边吃,毫无拘束。因为主人殷勤待客,徐文长不免多饮了几杯;饭后泡来农家新茶,清香扑鼻,徐文长又多喝了几口,便走出门外,在屋旁空地里解了一个小溲。不料回屋时,老农直率地对徐文长说:“肥是农家宝,先生刚才出去解小溲,何不上毛厕?随便撒在地上,实在太可惜了。”徐文长点点头,“嗯嗯”两声,自知失检了。

过一会儿,老农站起身来,拿出笔墨纸砚一摊,对徐文长说:“徐先生,我早知道你的文章出众,字也很好。今天就请你给我写几个大字。以后张挂起来,也好让孩子们学学。”“嗯,这好,这好。”徐文长已经醉了,只含含糊糊地答应着,心里仍然想着刚才的事。接着,他展开白纸,不假思索地随手写下了六个大字:

不可随处小便。

老农见徐文长已醉眼蒙眬,便匆匆收下了题字,扶着他去睡了。

正巧老农的孙子回来了。他展开徐文长的题字一看,紧皱眉头不作声。老农不高兴地说:“你读了几年书,连这几个字也不认识吗?”孙子说:“爷爷,不是我不认识,我看这字倒写得很好,就是怕张挂起来不好看。”老农说:“怎么?徐先生的大笔还不好看?”孙子说:“你不信,我念给你听听吧!”于是孙子便喃喃地把字读了一遍。老农听了,也不免皱起了眉头。

徐文长醒来后,老农就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来:“徐先生,人家都说你的字画名贵,今天,恐怕对我们农家有点看轻了吧?你刚才写的字,我要退还给你了!”

徐文长吃了一惊,瞌赶跑了大半,忙问:“这是为什么?”接着从老农手中接过纸来,展开来一看,嗨,真是酒醉误事啊!徐文长沉思了一阵,笑着说:“那是我一时糊涂,把字前后写颠倒了,你快拿把剪刀来,我改改就行了。”

字已写下,怎么改呢?老农嘴里不说,心里犯疑,但还是把剪刀拿了来。

徐文长拿起剪刀,立即动手,只“嗖嗖”剪了几下,就把字剪开又重新拼了起来,说:“你看,就这么改好不好?”那老农和孙子过来仔细一看,原来那六个字改成了:

小处不可随便。

这样便改成了一句名言。老农一看,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好!”

徐文长见老农高兴,于是又根据他说的“好,好,好”三个字写了一副门联。门联说:

读书好,种田好,学好都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考场写长文

徐文长从小聪明,四岁识字,六岁能诵读几百字的文章,十二岁文思敏捷,落笔成章,二十岁就考取了山阴秀才。他为人襟怀旷达,愤世嫉俗,不愿做八股文,认为封建礼法对他的束缚,像“碎磔吾肉”一样难受,因此无心继续应试。可是他的两个哥哥很想他能考取功名,荣宗耀祖,共享荣华,便硬逼着他去乡试。没奈何,徐文长只得去应付一下。

徐文长每次进场考试,见了题目一挥而就。那次,他写好文章后,空着没事,就动手把自己的文句加起圈点来,圈点好了,又细细加上眉批,评论自己文章的好处。

主考官看了他的文章,短小犀利,文思独到,心里实在佩服,但对他这种乱圈乱批的轻慢行为,总不乐意,因此就不取他。徐文长也乐得如此,不以为意。

有一回,徐文长又被逼去考举人。他见了题目,马上写成一篇短文章。写成后,想起了两个哥哥的庸俗见识,心里好笑,便随意在卷子上面的空白处画起图画来。他先画上祖先的神像,又画了一张供桌,供桌上面画着香烛、酒壶、茶盅和鱼肉等许多祭品,后来又画上自己身穿举人服装,站在供桌前面祭祖。最后,他在这画上写了“不过如此”四个大字。

主考官看了他的试卷,觉得的确是第一流的人才,可一看到后面那幅画就连连摇头了。这试卷如何批法?主考官想了好一会儿,在文章的后面批道:“文章太短脸皮厚,名次排在孙山后。”这样,徐文长自然又落第了。

两个哥哥打听到他这次考不取举人是主考官说文章写得太短,便叽里咕噜地埋怨他,责骂他。徐文长说:“写长文不难,过三年看吧!”

三年后,徐文长照例又去应考了。他走进了考场一看,见还是当年的那个主考官,心里很火,于是就动笔写了起来。他历数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文章越写越长,试卷写不下了,就写在桌面上;桌面写不下了,就写在抽屉边上、凳子上,最后连凳子的反面都写满了。

缴卷时,徐文长把试卷收起,又把桌子凳子一齐背了上去,一堂考生都惊得目瞪口呆。主考官看见他这副样子,喊道:“喂!你来做什么?”

徐文长笑嘻嘻地说:“我来缴卷。上次考试,你说我文章太短,这次长了!因为卷子写不下,现在我连桌子、凳子都写满了,大概总够长了吧?”

主考官被他弄得哭笑不得,对着搬来的东西直发愣。后来细看了这篇抨击科举制度的文章,更气得七孔冒烟。——不用说,这次徐文长又落了选。

两个哥哥怕他再闹出事来,要累及自己,以后就不叫徐文长去应考了。因为他在乡试时写过这样的一篇长文章,所以“文长”的名字从此大大出了名。

卸御赐金牌

明朝窦太师,三考出身,大名鼎鼎。有一次,皇帝问他:“卿识字几何?”窦太师回答:“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皇帝想:“论牛毛,腿上最多最密,这样看来,他识字之多就可想而知了。”当场试了些难字,果然个个认得。皇帝大喜,特地赐给他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

窦太师到绍兴后,每次逛街过市,总把这块御赐金牌挂在轿前,鸣锣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凡。

这天,正是炎热盛暑,徐文长听得窦太师又要到学宫去,心想:什么御赐金牌,老是抬出来吓人,今天非把它卸落来不可!主意既定,就赤身露胸,睡在东郭门内的官道当中。“嘡嘡……”鸣锣喝道的声音渐渐近了。头牌执事看到有人睡在官道当中,就禀告老太师说:“有个小伙子挡官拦道!”窦太师听得有拦道的,就吩咐停住轿,自己出来看看。只见那拦道的睡得正熟,窦太师就连忙把他叫醒。

徐文长故作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发落。窦太师开口问道:“你睡在热石板上做什么,难道不怕皮肤晒焦吗?”徐文长回答说:“我不做什么,只是晒晒肚皮里的万卷藏书。”

窦太师听他好大口气,就对他说:“既然你喜欢读书,读书又多,一定会对课。我此刻有个课要你对,如对不出,你就速速让道回避。”

徐文长反问道:“如果对出了又将如何?”

窦太师想: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谅他有多大学问?就随口说:“如果对得出,我把全副执事停在这里,老夫步行进学宫!”

于是,就开始对课了。

窦太师想起绍兴有三个阁老台门,便随口占道:

南街三学士。

徐文长不假思索地立即回对:

东郭两军门。

窦太师一听,觉得南街对东郭,文官对武将,对得多工!而且这五个台门,都是绍兴城内有名的大台门,不觉暗暗佩服。可是嘴里却说:“光是一个课,还不能试出真才实学,须得再对一个。”

徐文长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太师只管吩咐,不要说一个,就是十个百个,学生也一概从命。”

于是窦太师又想了一个连环课来难徐文长。他道:

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徐文长略一思索,即对道:

小江桥,桥洞回,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

窦太师听了,大善塔和小江桥都是绍兴城的南朝古物,小江桥恰恰造在两县的分界河旁,桥洞的两面正对着山阴、会稽两县。这个课不但连接得巧妙,而且对得十分妥帖,不由得点头称赞:“好奇才!”窦大师只好践约,举步朝学宫走了。

这时,徐文长就故意问窦太师:“你那块金牌上的六个大金字,作何解释?”窦太师听得问起金牌,马上得意地说:“皇上晓得我读遍天下的书,才特地赐我这块‘天下无书不读’的金牌!”徐文长接(1)着又问:“那么,太师爷,你‘时宪书’总该熟读吧?”窦太师被问得目瞪口呆。暗想不要说熟读,就是连书名也没有听到过哩!

徐文长见时机已到,便把早已准备好的《万年历》拿出来,递给窦太师说:“太师没读过,学生倒会背。”接着,就喃喃地径自背诵起来,背得既流利又纯熟。

那窦太师果然也聪颖,真是过目不忘,等徐文长背好,他也已经记住,立刻也背了出来。但徐文长说:“太师能背,极好,不过这只是顺背,学生还能倒背呢!”说罢,就把《万年历》从尾到头,倒背了起来。

窦太师对着书,听徐文长倒背完毕,自己却背不出,只好呆呆地站在一旁。过一会儿,徐文长问道:“太师既然有书未读,背书不熟,那么这块金牌将如何发落?”

窦太师尴尬万分,当着众人只好践约,说声:“卸了吧!”立即举步朝学宫走了。

从此,窦太师进出府门,虽仍耀武扬威,鸣锣喝道,却再也看不到他那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了。

(1) 时宪书即历书。

“半头牛毛”的字

窦太师被徐文长难倒后,除下了御赐金牌,心里又羞愧又气恼。一个“天下无书不读”的太师,竟败在绍兴一个穷秀才手里,左思右想,总觉得不是滋味。他一心想寻找徐文长的岔子,但一时没有机会。

也合该有事。有一夜,徐文长和邻居一起乘凉、讲笑话。隔壁的王九公公问他:“你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天下的字多如牛毛,你能识得多少呢?”徐文长笑着回答:“怕有半头牛毛那样多吧!”这句话原是说着玩的。谁知一传二、二传三,竟传到了窦太师的耳朵里。窦太师想:这小子真可恼!什么“半头牛毛”?还不是明明对着我那“字如牛毛,臣识一腿”的话来的吗!上次我不慎输给了他,今天非给他点颜色看看不可!

窦太师想毕,随即叫左右把徐文长喊来。他坐在堂上,责问道:“徐秀才,你可知古人有云,‘字如牛毛一身’,连孔老夫子尚且只识一腿,你年纪轻轻,如何口出狂言,夸说认得半头牛毛的字呢?”徐文长一听,就知道太师是乘机报复,便故意激他说:“太师息怒。学生才疏学浅,谅太师早已洞悉;不过十年寒窗,才识得半头牛毛的字,也不嫌多吧?”

窦太师一听这话,就更生了气,斥道:“好个大胆狂生,竟然不知悔悟!我此刻要当面考你一考,考出免罪;考不出杖责四十!”徐文长反驳道:“太师要考,学生不敢不遵。只是你说考出只能免罪,考不出却要杖责,有失公平!学生以为应该有赏有罚。”

窦太师脱口说道:“假使果能认得一半,我就称誉你为‘当今第一才子’。”当下约定考期就在明天。

窦太师忙了一夜,写好一大箩冷僻难认的字。第二天一早,他又请了本地几个官绅来作证人。

过了一会儿,徐文长来了,窦太师马上就要考他。徐文长说:“且慢!太师的证人已经请来了,我的证人还在门口哩!”窦太师正要传话,徐文长却跑到门外,牵了一头大黄牛走进来,对着窦太师道:“太师今天考我半头牛毛的字,但不知半头牛毛究竟有多少?请太师数数。有了准确的数字,学生就好考了。”

窦太师被难住了,连忙说道:“牛毛怎能数得清楚?”徐文长道:“那么,半头牛毛的字有多少呢?没有限制,叫我怎么识得完呢?”徐文长环顾了一下四周,继续说:“学生技穷,无法数清确数,不知太师和列位大人,可有好办法吗?”这时,坐在一旁的公证人,都觉得徐文长的话说得未尝没有道理。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叫徐文长识出一字,老太师亲自在牛身上打个牛毛结,作为记号。

可牛毛难打结呀,这边打好结那边就松了,那边打好结这边又散了。窦太师一边要提出字,一边要打结,弄了老半天,直累得满头大汗。而徐文长却轻轻松松,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答——窦太师怎么也难不倒他。

黔驴技穷,窦太师只好停止打结,拿出一部厚厚的古书来,叫徐文长认。徐文长理直气壮地拒绝道:“哎哟,老太师呀,我只识得半头牛毛的字呢!这些超出范围了的字,恕学生识不得它;如果再认下去,我就变成识得全头牛毛字数的圣人啊!我不是圣人,怎么敢当呢?”

窦太师被说得哑口无言,气得连脸孔也发白了。

贡院考试

开考了,贡院内鸦雀无声,童生们端坐一堂,静静地等待考官把题目发下来。

主试官窦太师刚到绍兴后就听说“中国才子数浙江,浙江才子数绍兴”。心里早有疑惑。为了试试绍兴才子的本领,他先随口念了一个课:“宝塔圆圆,六角八面四方。”叫大家来对。这时,全场默默无声,都想不出好句子来。窦太师连声催促,全场考生只好举起手来摇摇。

窦太师一看,便洋洋得意起来,禁不住冷言相嘲:“啊哈!绍兴果然多才子,对起课来变呆痴!”岂料话刚出口,徐文长突然高喊道:“太师,你误会了,这个课太简单了,我们都已对出,而且对得很好。因为考场规矩森严,不能你言我语,闹成一片,只好用手摇摇做个暗号,意思是对‘玉手尖尖,五指三长两短’,太师你看如何?”窦太师仔细一想,不但对得巧妙,而且词性平仄也甚契合,不禁大为惊愕。

窦太师见这个课难不倒考生,眉头一皱,又有一计涌上心来。他接着说:“好吧!算你们对着。不过,诸生休得自夸。世上文章,千变万化,区区一课,算不得什么!我现在再考你们。”说完,忽然拿起一把剪刀,笔直插入木柱上。说一声:“诸生开笔!”就管自走了。

没有题目,只插一刀,好一个奇怪的考法!一时弄得大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看看你,你看看我,人人搁笔发呆。徐文长见大家做不出来,就提醒道:“太师来这一手,是想难倒我们。他拿起剪刀,戳破木头,这不是‘起剪破木’吗?他是叫我们论战国时的四员大将——白起、王翦(与‘剪’同音)、廉颇和李牧呢!没有错,大家赶快动手吧。”

童生们对这四个古人事迹,素来熟悉,经徐文长一提,觉得原来如此,因此个个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不久,窦太师又进来了,见大家缩手端坐着,以为这次真的被他难倒了,才慢吞吞地念出了题目——《论起翦颇牧》。大家一听,果然不错,就都高高兴兴地立刻交了卷。

窦太师接过试卷,顿时愣住了。心想:才念了题目,怎么一下子就都写好了,难道真的做出了吗?于是,他吩咐考生暂勿退场,自己立即抽卷阅读。一看,果然佳作很多。他特地抽出写着“徐文长”名字的考卷来看,更是妙笔生花,不禁暗暗惊叹。但是到了卷末,忽然看见上面画着祭桌和灵牌。窦太师十分生气,心里骂道:“好自负的小子!考还没考中,就想做官祭祖吗?”于是提笔批道;“文章虽好,祭祖太早。不取!”

以后,徐文长入了幕,有人告诉他这次批卷的事。徐文长听了哈哈大笑说:“真是个昏头的太师!我哪里是想做官祭祖,因为老母亲生了病,我一边考一边在记挂她,写好文章看看时间有的多,才画了这点东西,我是想请祖先保佑她老人家玉体无恙哩!”

府学宫斗钦差

明代嘉靖年间,朝中宦官弄权,连号称“清水衙门”的礼部,也被那班太监把持着。他们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大兴冤狱,弄得朝野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这一年春天,京师有个姓胡的太监,挂着“钦点巡学使”的官衔,来江南一带“巡学”,到了古城绍兴。(1)

绍兴府教谕童某,是个善于拍马奉承、巴结上司的学棍,他听得那个胡太监来头不小,此番到绍,正是自己大献殷勤的好机会,于是马上传谕山阴、会稽两县秀才,前来府学宫!孔庙"集会,聆听钦差训示;并且规定每个秀才都要献纳名为“敬师”的礼金。

童某的吩咐一下来,那些富家子弟当然加倍奉献;一班穷寒的秀才们不敢违礼,也只得东借西凑,忍痛缴纳;只有山阴秀才徐文长不买账,分文不交。

府学宫集会这一天,两县秀才都到齐,唱名后鱼贯入宫,肃立在宫中恭听钦差训示。教谕陪着钦差转到后花厅小憩,进用茶点。这时,秀才们才松了一口气,三三两两地到学宫院子里谈论着诗文。只有徐文长独自悠闲自得地伫立在庭院里,观赏着那里盛开的桃花和郁李。

这位钦差胡太监早就闻得绍兴出才子,这次巡学到此,一来想当面考一考秀才们的才思学问,二来也显一显自己的威风,因此兴致很浓。他用过茶点,就和童教谕一起到花厅,来和众秀才见面。

那童教谕早得知在两县秀才中,只有徐文长一人没有照规定献纳“敬师”礼金,心里已经不悦,这时又见徐文长若无其事地独自在赏花,举止傲慢,旁若无人,不觉气上加气,盘算着要在众秀才面前,狠狠地奚落他一番。他禀过钦差,用老鼠眼瞅瞅徐文长,就口占一课道:(2)

桃李花开,白面书生做春梦。

念毕,便命众秀才好好思考,当场对出下联来。

俗话说:“萝卜吃声,闲话听音”。徐文长在一旁,早就听出这是教谕在指桑骂槐,借题发挥,分明是对着自己不献礼金而发的挖苦话。他心里想:好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谕老爷,你借“敬师”为名,向秀才们勒索钱财,巴结宦官,自己不知羞耻,竟还来骂我。既然如此,我徐文长今天也不客气了。于是开言道:“启禀学宪大人,这课,学生倒想好了一副下联,不知道是对是错,我念出来你听听吧。学生对的是:(3)

梧桐叶落,青皮光棍打秋风。

童教谕见徐文长应声而出,吃了一惊,一听他念的下联,话中带刺,正触着了自己的隐痛处,于是脸上一阵青,一阵红,半晌说不出话来。众秀才见徐文长对得这样妙,顿时也悟出下联的意思,不由得个个暗暗叫绝。

这时,坐在太师椅上的胡太监,听徐文长出言不逊,当场弄得堂堂府学童教谕十分难堪,也有失自己尊严。本想当众发作,但觉得没有什么理由,何况童教谕为他“打秋风”的事传扬开去也不好听,因此只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打量了一下徐文长。只见徐文长在这阳春三月天气,身上还穿着一件旧棉袍,手中却执着一柄夏天用的折扇,显出一副寒酸潦倒的样子,不禁嘿嘿冷笑了几声。他接着以尖尖的女人音调对徐文长说:“俺也有一个课,恐怕不容易对出来。你好生想想,把它对上来。……嗯!俺的上联是:(4)

着冬衣,执夏扇,秀才不识春秋。

徐文长平日最恨这班太监专横跋扈,扰乱朝廷,现在有这样面对面交锋的机会,岂肯轻易饶他?于是,他理直气壮地对答道:(5)

揽北权,路南地,钦差少样东西。“怎么?说俺少样东西,俺少样什么东西?”胡太监给“少样东西”这句话弄迷糊了,不解地问着。

这句话不重述倒还好,经他这么一重述,可就热闹了。在场的众秀才一阵骚动,几百只眼睛都望着胡太监那张没有长胡子的胖面,个个忍不住笑出声来。

胡太监惊愕地看看徐文长,又看看众秀才,弄不清众人为啥如此发笑。这时,坐在旁边的童教谕已吓得面如土色,冷汗直冒。他赶快起身气急败坏地连声高喊:“诸位肃静,肃静!”

笑声停下来后,但见徐文长轻摇纸扇,从容地踱着方步,走出府学宫大门,扬长而去了。

钦差胡太监等到徐文长离开后,方才醒悟过来,原来刚才徐文长说的“少样东西”正是在骂他,直气得浑身发抖,四肢冰凉,像一只癞蛤蟆似的颓然倒在太师椅上。

(1) 府教谕—明代府一级文化教育机关的长官。

(2) 用隐喻忍意挖苦徐文长妄自废弃敬师礼节。

(3) 用隐喻讽利胡(梧)太监、童(桐)教谕,狼狈为奸,勒索财钱。打秋风,指勒索行为。青皮光棍,绍兴方宫,指流氓、无赖一类坏人。

(4) 恶意讥笑徐文长是不识时务,不分时令和不举无术。不识春狄,这里是双关语,既指不知道气候变化,又指没有读过《春伙》这部书。

(5) 用隐喻讽刺宦官弄权,到处伸手。少样东西,指胡大监受过阉剖.

“山阴勿管,会稽勿收”

绍兴有句古话,叫作“山阴勿管,会稽勿收”。意思是当事者双方互相推诿,不负责任。

原先绍兴分为山阴、会稽两县。这两个县紧紧相连,中间只隔一条分界河,叫作官河。分界河上横架着几座小桥,其中有一座叫“利济桥”,附近比较热闹,一直是两县百姓来往的交通要道。

有一年夏天,“利济桥”上忽然发现了一具无名尸体,百姓告到官府,要求验尸埋葬。谁知两县知县却推来推去,互不负责,都说利济桥不是他们县的治下。几天过去了,两县县衙还是迟迟不肯派人来验看尸首。这事不仅有碍交通,而且颇伤风化。人们个个怨声载道,敢怒而不敢言。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徐文长的耳朵里。他见两县知县如此不负责任,激于义愤,马上用大幅红纸写了出卖分界河的招贴,张贴在利济桥畔。

这张奇怪的招贴一张贴出来,顿时轰动了山阴、会稽两城。有几个朋友看了,不禁为徐文长暗暗捏了把冷汗,关切地对他说:“徐兄,你好大的胆!这事恐有风险呢。”有的人知道徐文长素有才智,绝不会贸然去卖这分界河,其中定有道理。但多数人摸不着头脑,只是满城风雨地议论着,等待看热闹。

消息很快传到两县县官的耳朵里。他们想:谁敢出卖官河?于是都好奇地来到了利济桥,仔细读了招贴,不禁勃然大怒,当即喝令拿徐文长来问罪。

这时,利济桥旁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徐文长不慌不忙地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不劳两位大人费心,生员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了。”那两个县官不约而同地责问道:“徐某,你身为秀才,理该知书识理,为什么不好好攻读诗文,却在这里出卖官家的分界河,该当何罪?”

徐文长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两位大人容禀:徐某见利济桥上暴尸多日,尸体发臭,虽然百姓早已告知官府,无奈至今山阴勿管,会稽勿收。我想既然此桥不属山阴、会稽两县大人管辖,那么桥下江河,理所当然也不属官府,不能称为官河。今日代为卖河,非为私利,为的是替死者筹措一点丧葬之费,收葬无名尸首,此乃地方公益,徐某又何罪之有?”徐丈长理直气壮地回签进:“此乃地方公益,徐簇又何罪之有?”

两个县官听他说得不卑不亢,句句是理,一时无言以对;但又不肯认输,眼睛一横正待发作,却见四周百姓轰动起来,都为徐文长抱不平。这两个县官怕事情闹大,就乘机推托道:“本县忙于公务,一时来迟,多劳徐先生费心了……”于是红着脸忙喝令河旁地保赶快收殓,草草埋葬了事。

利济桥无名尸首收葬的事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徐文长为百姓办的好事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山阴勿管,会稽勿收”的民谚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为虎作“伥”

一天晚上,徐文长与谢时臣、刘世儒等文士在谈诗论画。谈到严嵩祸国殃民时,大家都气愤地痛骂起来。谢时臣说:“如今朝廷里真是虎狼当道,奸佞专权,忠良遭殃!”刘世儒接着说:“是呀!我看几时有暇,不妨来画一只丑虎,以泄心头之恨!不知诸君以为如何?”大家听了都表示赞成。

这时,绍兴知府衙门的衙役撞了进来,说是知府微服轻装,特来拜访徐文长。徐文长心想,我平素与官府很少来往,这绍兴知府徐煜乃是严嵩这只恶虎的义子,平时仗着严家势力,作威作福,今天何事来访?俗语说“善者不来,来者不善”,应当小心提防才好。不过,此刻他既已上门,也不必特意回避。于是,他叫朋友们暂坐片刻,自己却独自出来接客。

原来徐煜这人平日只认钱财,不习诗文,庸俗不堪,此时因闲得发慌,想装个斯文,听说徐文长是当今名士,就特地备了礼物,亲自前来拜访。见面之后,徐煜与徐文长客套了几句,就提出给自己画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