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心理学解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1:21:4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逆境心理学解读

逆境心理学解读试读:

内容提要

减轻心理压力,保护自我,度过逆境,主体为了减轻逆境造成的心理压力,有意无意中运用的种种心理防卫机制方式,就称之为逆境的心理防卫机制,也称为逆境防卫机制。

第一章 逆境心理防卫机制

减轻心理压力,保护自我,度过逆境,主体为了减轻逆境造成的心理压力,有意无意中运用的种种心理防卫机制方式,就称之为逆境的心理防卫机制,也称为逆境防卫机制。

逆境防卫机制的内涵

在人生的漫长之中,遇到挫折的逆境心情是正常的,但如何将这种压抑,提高到正常、平和和心理活动呢?为了对付这种压力,减轻或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解除紧张状态所带来的不安,恢复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平衡,受挫者就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寻找一使用一些策略和方法,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逆境情境,以减少逆境和焦虑情绪对自己的损害,减轻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自我,度过逆境。主动为了减轻逆境造成的心理压力,有意或无意中运用的种种

心理防卫方式

,就称之为逆境的心理防卫机制,也称逆境防卫机制。

自我防御的反应方式有积极与消极两种作用。积极作用是:对偏激或攻击性行为有缓解作用,能暂时解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防止情绪障碍导致身心疾病,并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保持和提高个人的自尊,维护自我形象和自和利益。消极作用:由于自我防御是个体用以对抗自身不良情绪所采取的曲解事实的自欺欺人的过程,所以,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往往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性质,它只能起到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有时还会使实际问题。心理防卫方式

个体受挫时常见的心理防卫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文饰作用

文饰作用又称“合理化”或“理由经”,指个体的行为示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或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时,为了减少和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与痛苦,保持自尊,而寻找种种现由或值得原谅的借口来替自己辩护。这种文过饰非的现象,便称为文饰作用。这些理由未必是真实的现由,而且在别人看来,往往是不合罗辑的,但其本人却能以此说服自己,并感到心安理得。它类似于平常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

酸葡萄作用: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保狐狸看到一串串甜熟的葡萄,馋涎欲滴,但因葡萄架过高,三跃而不可得,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它就对旁边的动物说:“这葡萄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它呢!”

酸葡萄作用,即是指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半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以此安慰自己。例如,一个人很想吃到美味佳肴,经济条件不允许,就说:“我最喜欢吃白菜、萝卜,最不喜欢吃鸡、鸭、鱼肉之类的东西了,一吃就倒胃口。”某学生本来下决心要在考试中夺魁,不料只考了个第十几名,为了维护自尊,便用不屑口吻说:“为那几分而死读书有什么意思,我可不想做书呆子。”还有的人由于工作失误,被扣罚奖金,便做出一别毫不在乎的样子说:“谁稀罕那向块钱?”

凡此种种,吃不着葡萄就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就是坏的,达不到目标便说是不喜欢达到或本来就没想达到等等,诸如此类,均称为酸葡萄作用。其特点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而否定原先设定的目标。

甜柠檬作用:《伊索寓言》中还有一个故事: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觅不着,只找到一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面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吃的。”

这种不说自己原先想到而得不到的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好处,却百般强调自己己得到的东西的好处,借此减轻内心的捻与痛苦的心理,就被称为甜柠檬作用。例如,一个大学生极想报考研究生,但无奈功底不足,自知无法考上,便自我安慰道:中国现在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几呢,在学学历也就够了;某人很想参加舞会,但自己不会跳舞,又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不会跳舞,便对人说自己喜欢安静,不愿去热闹的场合等等。

推诿:推诿就是将个人受挫的原因,咎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摆脱内疚的适应方式,但推诿,只能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事实总是那么令人神伤的。例如,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时,愧对江东父老,但仍不悔悟,自己安慰自己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把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天。现在有的人也是如此。上班迟到了,推说手表有毛病,或是公共汽车不正点:字写得不好,抱怨笔不好用或自己没想好好写;恶级没晋上,推说领导不识才;应该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揄推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喜欢购买新潮服装但又怕别人批评浪费的女性,就总是说自己“没有一件衣服可穿”。

援例:援例即引用某些事实为据,试图使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不合法的行为合法化,以解脱面临的困境,减轻自己因过失而产生的内心焦虑和罪疚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援例的事例是很多的,因为现实是繁杀的社会又是形形色以的,什么样的现象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例如,常缺课的学生受到批评时,常常会为自己辩护说某人也常常缺课,或得引证某次某人缺廛时未受惩罚,因而他缺课也不应受惩罚。又如交通路口有人闯红灯,若被警察处罚时,他也会为自己辩证说,是在看见别人闯红灯后他才闯,别人没有受罚,他也不应该受罚,等等。

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文饰作用虽我只是一种表现化的处理方式,却可以马上带来精神上的解脱,产生一种为生活所需要的虚红的心理平衡,以地讥舆论的压力。问题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化的处理上是不够的,嘴上讲得冠冕堂皇,心中仍不免耿耿于怀,更何况如果文饰作用成了一个人习惯化了的思想方式,就可能增长其惰性,成为进步的障碍。所以,真正的心理适应,还是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争取使问题得到完全解决。

替代作用

它是指当一个人因种种原因无法达到原定目标,或具人的动机与行为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别设的目标代替原来受阻的目标,以新的活动方式代替原来的活动方式,以弥补因失败而圾失的自尊和自信,减轻挫折造成的痛苦。

由于个人的动机有很多不为社会所接受,个人所从事的某些活动有些难迩失败的命运,为了求得社会知应,博取社会的赞许,获得成功的满足,以维护自己的自尊需要,个人可以从生活经验中知道,什么动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什么工作或活动不适合个人的能力,何者易于成功,何者难名胜失败,等等,从而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导向符合社会要求的方面;或者将认为可能失败的某种活动,改变方向,以某中能成功的活动代替之。所以,这是一种最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应付挫折的方法。替代作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升会和补偿。

升华:何谓升华,其实升华就是人们将一件压抑的事物变换成另一种方式或借用某种形式,去加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因性的冲动不能满足,或是反伦理、反道德的爱情不能实现时,他可心使其受挫折的动机转向以情书、小说、诗歌、绘画,雕刻,塑造等文学艺术形式,以抒发其感情。在升佛作用的防卫机制下,原来来的动机冲突得到了宣泄,结果一但消除了因动机受挫而产生的焦虑,而且能使人获得成功的满足。

指一些本能的冲动或欲望是意识所不能接受或不能容忍的,而且社会道德规范或法律相违背,不能埋接发泄出来,必须改头换面,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也就是说,那些为社会所不容的动机或欲望被加以改变,并以较高境界表现出来,以符合社会标准,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平静,此即为升华作用。“不幸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是别林斯基的一句名言。许多自学成才的青年,许多在事业上所做成绩的人,几乎都是从这所大学毕业的。他们经历了失学、失恋,失业的痛苦,或者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病残的折磨,他们把个人的不幸埋在心底,全身心地致力干事业,从面取得了成功。例如,歌德遭受失恋的痛苦但在事业上发愤努力,写出名著《少年维特这烦恼》。现如,北京有一位女青年,有个在下乡插队期间就与他确立了恋爱关系的男朋友,而这个男朋友刚刚考上大学就无情地抛弃了她。这件事对这位女青年打击很大,但她并没有沉溺于失恋的痛苦中,而是发奋努力,一年之后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她说:我虽然失去了他的爱情,但我却赢得了事业。

补偿:个体在所追求的目标受到挫折,或由于本身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目标时,苡其他可能达到成功的活动或自己的特长来代替,从而弥补由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称为补偿作用。它既可以是改变途径,也可以是变换目标,即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将个人的某种潜在力量予以充分发挥。

一个高度近视,身体单薄,无法在运动场上逞强,却可以刻苦攻读,品学皆优,在学业上称雄;一个长相平庸或发育上有缺陷的女子,无法与女伴争奇斗艳乃发奋学习,结果可在学术研究上卓有成就,而获得其容貌所不能赢得的崇敬与声望。

补偿行为在残疾人身上表现得龙为突出,人的某些部位或器官受到损伤而失功能,身体和其他器官可以补偿这种功能,倘若再通过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刻苦锻练,就会使得没有手的人,脚可以练得像手一样灵活,失去听觉的人,触觉会异常敏感;双目失明的人,听觉会变得特别发达。例如,甘肃省有个女青年,幼年时被火车轧断了双臂,她刻苦锻炼,使双脚练得像手一样灵活。被安排到煤场工作后,她用脚打扫卫生,写黑板报,用脚趾夹称砣熟练地称媒,还用脚帮老师傅洗衣补衣。张海迪身体高位截瘫,但意志无顽强,攻克了外语关,翻译出牌了外国小说,也显示了补偿的巨大作用。

补偿作用不只限于个体自身,有时自己的某种缺陷自知根本无法弥补时,也可能转向自己的新人身上来求取补偿。例如,有些做父母的,在年轻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受到高待教育,现已时时境适,无法补偿,就全力以赴培育自己的子女,其望自己了子子学有成就,就受到良好的高待教育,以此来补偿自己的不足。补偿作用在教育工作和企业事业的管理中,也有很大的意义。对子女,对学生,对职工,都需要“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使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生活中能够避免失败,获得成功。

补偿在个人对挫折的适应中,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这往往发生在补偿不能适可而止的时候,由于过分补偿而导致心理活动的畸形。例如,一个其貌不扬、不受人注意的人物,也可能会以精暴好斗、富于攻击性的随意恶作剧的方式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和重视。这种消极的补偿是一种不仅于事无补,反面有害的活动。

认同作用

又叫自居作用或表同作用,它是指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头上,或是将自己与所崇拜的人视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地位、从而减轻挫折感。

认同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将自己比拟成当代的或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物,模仿其衣着言行,或将自己比作幻想中的成功者,以幻想代替现实,陷入一种幻想的美好境界之中,从而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愉快,消除挫折引起的苦闷、焦虑情绪。例如,有的人想当演员,但条件又够不上,于是就模仿某一明星的发型、姿态、手势、服装等,宛如自己也当上了大众所羡慕的明星一样;有的人很喜欢表白自己与苛名人曾是同学、同事、同乡,或者很熟悉,似乎凭借这层关系,他人成功的光辉就能折射到自己身上。

认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个体为迎合长辈或主管的欢心,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便在思想和行为上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模仿他们的所作所为,将自己他们视为一体,处处事事顺从、认同,按照他们的思想、希望去行动。

在认同作用中,虽然多以个人为认同对象,但有时也以团体为认同对象。个人是团体的一员,团体的荣辱成败常常被视为个人的荣辱成败,外力给予团体的威胁也将被视为对个人的威胁。这种团体认同的心理作用,等于是使团体分提了个人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团体的名望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尊。例如,寒暑假其间,上了大学的原来中学的同学相聚时,大家都会赞誉和抬高自己。

由于认同作用的对象,常常是被个体所崇拜的偶像,其所具有的个性特质,又常是自己所短缺的;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认同作用不但无害,反而有助于个体优良品质的发。在教育上提出“榜样的力是无穷的”,鼓励学生看历史小说,读名人传记,或对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人特别推崇,也就是要引起认同作用,产生激发的力量,使别人也达到成功的境界。但是,如果认同作用纯属幻想而脱离现实,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则是有害夫益的;一旦与现实接触,也可能导致更多的捻与焦虑。

投射作用

什么叫提射作用,它是与认同作用下好相反的另一种失学行为,工作失误或内心存在的不良动机和思想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内和焦虑,逃避内心上的不安。

生活中,有的人素来待人刻薄,而刻薄又被公认为不好的品质,如果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刻薄的人,那连他自己也会讨厌自己,当然也就丧失了自尊。但如果在相信周围的人都是刻薄的,那么即使自己待他们刻薄一点也就不觉得自己的错了。这样把自己的缺点转移到他人身上,在夫意识中就可以减轻自己的内疚,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安全感。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例如,有的人自己工作能力很低,却往往大谈别人如何无能;自己以权谋私,却认为从来就没有克已奉公的人;自己内心深处有贪污的动机,却常常宣扬某某收受贿赂。

投射作用也可以表现为广泛的心理活动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心理挫折时。例如,节日时产生的欢乐心情,可以投射为赏心悦目的鸟语或含笑迎人的花枝。“鸟在唱歌花在笑”。李白诗“相着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里孤独的敬亭山,就是诗人的人格投射;同时,人不厌山也被投射为山不厌人,故有“两不厌”的情形。在文艺创作和欣赏中,投射表现为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看作是创作或欣赏对象所固有的特性。

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又常常是无意识的。疑心邻居偷自己家里的东西的人,总觉得邻人处处都像小偷的样子;一个对领导有成见的人,反而会到处散布说领导对全有成见。这些思想和行为,往往是在无意识中表现的,是一种将自己的坏的人格特质排除于自身这外,并加诸于其他人身上的潜意识倾向。例如,美国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请大学生联谊会的每一个成员评价其他成员的吝啬、固执、散漫等品质,每个成员也要对自己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家公认这些不好的品质特别突出的那些学生,却未只到自己具有这样的品质,他们反而倾向于这些令人讨厌的品质加到别人头上。

投射作用与文饰作用十分相近,两者都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过失。所不同的是,文饰作用主要是找出理由为自己的过失辩护,而且多半了解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人由于自己不用功而考试失败了,却说老师教得不好,或是出题太偏,评分不公正等。但在投射作用中,不仅否认自己有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品质,反而将它加之于他人予以攻击。例如,自己作风不正派,反而猜测别人有不轨行为,或说别人引诱造成的。

压抑作用

压抑作用是一个人受到挫折之后,用意志的力量压抑住其愤怒,焦虑或不满的心理情绪。或者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经验等,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使之不侵犯自我或使自我避免痛苦。所以,压抑作用又称为动机性遗忘。

分析学派的观点,压抑作用是由不愉快的或痛苦的经验所产生的焦虑引起的。凡是与社会相抵触的内心动机,如任其发展下去,由于为社会所不容,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因此而产生焦虑和痛苦。因此,每当这类冲动萌发时,个人常常有意无意地将其压抑,以便保持心境的安宁。

但是,受到压抑的意识活动进入潜意识后,并非从此偃旗息鼓,而是形成各种“情结”,一有机会,便会乘机闯入意识领域,如从做梦、失言、笔误中反映出来。压抑虽然暂时减轻焦虑和安全感,但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分扰,久而久之,就可能使人变得性情暴躁或孤僻沉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例如,有个女孩子,白天很正常,在傍晚时却常常惊叫,接着在地上打滚,大吵大闹,有时还做些怪动作,发作时间可持续一二个小时,日日如此,连续了几个月。看病时问其原因,回答:“不知道”、“忘记了”。催眠后,患者谈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她父亲对她非常疼爱,又管束很严,不让其随便外出或与男朋友交往。第一次发病那晚,因要与一个男友约会,而父亲一直坐在门口看报,寸步不离,使她无法赴约。她一方面惧怕父亲,不敢说明,另一方面又提心男友会一直等她,心理非常着急,于是忽然发作起来,大叫、大闹、打滚、四处乱跑。此后,每到傍晚,就不知不觉焦虑起来,事后发作,但对导致发作的原因却“忘记”了。

由此可见,这个病人把当时那能苦不愉快的事情,无意识地但又是“有目的”地忘却了(即压抑作用),以避免心理上蒙受痛苦。但那件事所引起的焦臣不安感到无只里仍然存在,并可能以异常的行为表现出来。

否定作用

压抑作用在于回避自我内部的不安和危险,否认作用则是为了对付来自外部的威胁。它是指对已发生的令人痛革的事实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或逃避心理的痛苦。这属于一种简单而原始的心理防卫方式。

小孩子摔碎了东西,闯了祸,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沙漠里的鸵鸟被追击而无法逃脱时,把头外入沙堆,危险看不见了,也就等于不存在了。所谓“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等都属于这一类心理的表现。

有一们妇女在她爱女猝死后,坚持以为她女儿“没有死”是“与同学结伴旅游”支了,说女儿很快就会回来,当天她照样准备晚饭,做女儿最爱吃的菜,等女儿回来吃饭。晚上仍照日常习惯为女儿铺好床。以后也天天如此,似乎女儿仍然健在,并且不让其丈夫或别人提起女儿已死的事。这种不敢面对现实的做法,虽有寄托哀思、稳定情绪的暂时作用,但从长远观点来看不足取的。

反向作用

个体为了防止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外露,采取与动机方向相反的行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作用。它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的冲功或欲望进行压抑的一种心理表现。

一个男青年对某个女性有好感,但在和她面时,反而采取了冷淡的态度;凡事总爱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人,正反映了他内心存有怕别人瞧不起的自卑感;一个表面上非常起劲地反对色情文学的人,可能内心非常迷恋色情文学;对情敌、论敌、分敌面时握手言欢、情同手足的人,可能正是为了掩盖攻击动机和憎恨的情绪。这些都属于反向作用。

人的某些行为如果过分的话,正表现他无意识中可能存有刚好相反的欲望或动机。古人对此曾有许多精妙的见解。例如,“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先发制人”、“反客为主”,或“此地无银三百两”、“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等等。

幽默作用

幽默是体现一个人生活的情趣,在人际应酬中利用幽默这一武器,有时可以达到意料之处的效果。当一个人遭遇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对付困难的情境,或间接表示出自己的意图,称为幽默作用。一般来说,人格较为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把原来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度过难关,较成功地去适应窘境。例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次与客人谈话时,他脾气暴躁的太太忽然进来,大骂了苏格拉底一阵之后,又拿来一桶水往苏格拉底头上一泼,把他全身都弄湿了。办格拉底笑了笑,对客人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接着一定会下雨的。”本来很难堪的场面,由于苏格拉底的幽默,也就一笑了之了。

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也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幽默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角度。是看世界的眼光,是看人生的角度,世界不光可以用好与坏去衡量,还可以用有趣无趣,可笑不可笑去评判。对自己也不是只是严肃的反省,还可以发现自己的荒唐之处,发现自己的滑稽与可笑。于是,在笑声中,我们与世界与自我做成了朋友。在笑声中,我们一只手拉着世界,另一只手拉着自我,乐观、谊迈而积极地走上人生之路,幽默是人生的光辉,是人性的闪光点。

幽默的人对生活永远充满自信,永远生机勃勃。幽默的人是超脱达观的人,由于笑使人与世界拉开距离,而不是完全陷入是非所事中去;对任何事情都能看到它滑稽有趣的一面,因而,他就不会过于计较,狭隘地,功利尾极强地做一切工作。幽默使人心娄宁静,认真地超脱地看待世界的人必定是心灵宁静的人。

抵消作用

这是指个体以象征的活动或事物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求心理上产生的紧张和不安。如:作恶多端的人,虔诚信教,以解脱自己的内疚与罪恶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抵消作用的具体形成。

人的奋斗之旅途,它是始终向着前方的。但是,在这条伸向远方的旅途中,不光是一路顺风的,它还有艰辛和曲折,如何面对失败,怎样才能抵消这种不良的行为,是它向着光明的航向进军呢,这就是“站直了,别趴下”的人生箴言。

幻想作用

幻想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所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的境界,个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付挫折而取得满足。幻想,又叫“白日梦”,个人可借此暂时离开挫折处境,在虚幻中追求满足。这是挫折后的一种退缩反应形式。

幻想有时是一种空想,有时是一种理想。将天马行空的幻想,通过理想的光环,抵达理想的彼岸,才是作用的目的地。

幻想偶尔用之,可缓冲紧张状态,有助于对挫折的容忍和增对未来的信心。但幻想本身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完全依赖幻想使自己由弱变强、转败为胜、以自夸保持自信,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属于不正常心理。

自居作用

自居作用是指受挫者以想象中的成功者自居,以榜样认同。个体在现实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满足,于是将自己比拟成幻想中的胜利者或其他成功的代表人物,以减少自身遭受挫折的痛苦或焦虑,并维护个人的自尊心。自居作用的机制是认同、接受、暗示、模仿。

心理防卫机制的合理运用

人在逆境中如何做到心理防卫,才是发挥自己才作用的机制。逆境和失败会使自我受到威胁、伤害,并可能引起焦虑、自卑、痛苦等等,使人的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这时,心理防卫机制便会自发地发挥作用。这是因人的内在心理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筝定,达到心理平衡垢适应性倾向。其目的是避免精神上的焦臣和痛苦,维持心理平衡以适应挫折。

心理防卫机制的作用

心理防卫机制是如此广泛地渗透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以致于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人没有心理防卫机制可以得好地生活。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冲突、纠纷、坎柯,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人们不可能事事如愿。于是,人们就缺少了心理防卫机制,倘若一个人面临严重或持久的心理冲突,而心理防卫机制又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或心理防卫机制。倘若一个人面临严重或持久的心理冲突,而心理防卫机制又不能及时有产地发挥作用,或理防卫机制崩溃了,就很可能引起心理疾病。

遭受逆境时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尽管往往不一定能改变现实,真正解决问题并多少带有自欺欺人的色彩;但是,它在缓冲心理危机,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维护个人自尊,保持心理的要对平衡,等待时机寻求解决挫折的更为有效方法等方面,却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因此,当我们面对逆境时,也可以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借以减轻心灵的紧张和压力,使人的信心不受伤害,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并使目标更为清晰,以此准备的对策。

当然,我们在选用各种心理防卫方法时,也要清醒地仨计到它的副作用。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也应该有所不同,灵活运用。运用精妙,就能使我们更有效地适应逆境,战胜逆境。

心理防卫机制的主动运用

补偿作用:对于貌丑、生理残缺、低能、后进或受到处分等挫折的人,教导他们要经得起不幸、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虽然先天的优势不属于自己;便是,“石压笋斜出,悬崖草倒生”,处境越艰难险恶,先天条件越不利,才越显出生命的力量,努力追求心理补偿,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追求新的目标,一定能转弱为强。

升华作业:把自己原始的动机、需要、欲望、射到文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领域之中,抛开杂念与烦恼,执着地追专业户高尚的目标、使精神升华。

合理化作用:用幽默、风趣、诙谐的语言和动作解释自己的长相、体格及行为,为自己找到逗趣的借口,自己给自己搭个光彩的下台阶梯。无论如何,总是能从光明面看问题,看到自己美的一面,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心安理得,乐观开放。

转移动作:对于正在忍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让他离开眼前的情境,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暂且丢开一切,寻求快乐的地方,或去唱歌、跳舞,或去旅游。这样,可以使悲伤或愤怒的情绪,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去发泄,从面调节心绪。

宣泄作用:如果胸中已经积压了许多抑郁之情,如悲伤、委屈、苦闷、烦恼、愤愤不平,则最好合理地发泄出来,不要长期积压在胸,可以找自己最尊敬、最信得过的长者或者知心朋友谈一谈,把内心的冲突与优伤清清出来,保持心理平衡。

退化作用:对于无法实现的目标,达不到欲望,徒劳无益的行动,要及时停止、撤退,回到早期原有的水准,及早解除当前的过高的焦虑,避免最后失败的打击。

认同作用:把自己归入保尔、张海迪或陈景润等一类的人物,以有成就的传入自居,认定自己同他们一样,都立志追求真、善、美,并确信自己也是对社会、对人类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虽然能力不同,贡献大小不一,但绝不会白白活在世上,借以提高个人的自我价值观念,提高自己的地位和信心。

想象作用:充分认识自己的年龄阶段在人生旅程的位置,不断地憧憬未来,不提出更高的动机需求,求知,求美,求幸福,求理想实现,但又不醉心于幻想,而要立足眼前现实,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追求自己生命的价值,一点一滴地丰富自己内部的积蓄。反向作用:对于一向悲观失望的人,要教他从相反的立场来看自己,与其自卑,不如自负,与其否定自我,不如夸奖自我。这样可以发现自己过去没有认识到长处、优点,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说不定仅这一发现,就可以开他自己光明的人生。

否认作用:对于常常自卑的人,应当使他们对此产生排斥的心理,即对于自身的不幸,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拒绝任何同情和怜悯,否认有任何不愉快。好男好女的泪不轻弹,绝不承信自己是弱者或不幸的人。这不是提倡阿Q的愚昧精神,而是希望借此保护自己免受感情的伤害,稳定自己的心境,提高自信心。

压抑作用:对于自己萌生的某些不良动机、欲望和情感,如嫉妒、报复,自杀等,趁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将它压下去,最好将它铲除,以免一气之下、一时糊涂引发不良后果。

逆境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挑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你把握住这个机会,你就成长。如果你放过这个机会,你就退化。”中国也有句老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两个意思是很类似的。“危机”这个词,可以是“危险”加“机会”的意思,一个人遭受挫折的时候,也就是面临一场危机的时候。把握不住时机的人,常在危险中失败;相庆地,他采取的适应方式通常是不适当的。能够把握住机会的人,则能够突破困境,变挫折为机遇,力争成功;他所采取的适庆方法往往也是恰当的。

第二章 逆境与挫折心理

逆境与挫折心理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为制造的不利环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限制;管理人员的不政策水平低、工作领导者用人不当;人际关系紧张;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工作岗位位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下岗、失业、无经济来源;风气不正,对正直者打击、陷害、诽谤,造谣惑众;以及婚姻恋爱中受到阻力等等。这些因素致使个体动机与目的难以实现、需要满足受到阻碍,于是产生挫折心理。何为逆境?逆境即不顺利的环境。在逆境心理产生的相关因素中,包括自然逆境和社会逆境。

自然逆境引起的挫折心理

自然逆境是指不是人为制造的个人能力无法克服的逆境。有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些是始料不及的。概括起来包括空间限制、时间限制、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疾病、亲人死亡等。比如,火灾、地震、雷霹、电击、铁路和公路交通事故,使人们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而无法避免;台风洪水毁坏房屋与良田,使人们无处安身、无法耕耘与收获;通讯设施毁坏,使人无法沟通信息;科学实验、军事演习等出现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无法预防、无法逃避的严重疾病造成终身残疾或死亡。可以把自然逆境从大致分为三类:天灾、意外事故、疾病。

天灾引起人的挫折心理

天灾即自然界带给人类的灾难,比如地震、火灾、台风、洪水、雷霆等。天灾是人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避免的。

最令人难忘的天灾是1996年我国唐山7.8级大地震,这场天灾使许多幸存者倾刻之间失去了亲人,弹指一瞬成了残疾人,他们生者想亡者,身残心更碎、悲伤、痛苦、绝望等负性情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严重的挫折感。

意外事故造成人的挫折心理

意外事故不是自然界降临给人类的灾难,而是人类自己由于某方面的失误,或对于某些突变的情况毫无心理准备或无法避免而非故意造成的灾难。

能够造成人的生命或财产损失,使人产生挫折心理的意外事故大致有:道路呢泞出车祸,风大浪高弄翻船,天空阴去密布致使飞机失事,通讯设施非人为性毁坏或故障,科学实验或军事演习失误,日常生活中电器、仪器发生故障或电击造成人身伤亡、财产受到较大损失,或个人失手造成他人伤亡。

意外事故给人造成的挫折心理有什么特点呢?通过下列几例可知。

意外事故之一:电击使年轻姑娘成了断臂人,严重的挫折例可知。

22岁的孟英从南宁水电学校毕业分配到西江电站工作。该电站刚建成不久,都是新工人,操作规程也还有待完善。可是谁也没想到危险来得那么快,会猝不及妨地落地一个工作刚刚四天的年轻姑娘身上。孟英甚至还没来及将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就那股380伏的高压电流重重及地击倒在地。

孟英从昏迷中完全苏醒来已经是三个月以后了。这三月里她记不清大大小小做了多少次手术,到最后一次孟英麻木地举起残失的又臂时,左臂只剩下8厘米,右臂连8厘米都不到了。她是一个22岁的少女,在极度的悲恸和绝望中,孟英自然没有想到该怎样去战胜身体的残疾,她像任何一个惨遭厄运的常人一样,脆弱的心还承受不起这超载的痛苦。她想到用结束生命来解脱痛苦,可是医院护人员不厌其烦地精心治疗,小小的西江电站倾资支付庞大的医疗费用,同室病友语重心长的真城开导,父母强颜欢笑的爱抚……孟英欲死不能(后来,她终于成了一个战胜挫折的强者,待第三章再介绍)。

意外事故之二:电梯伤人,伤亡者及亲人受挫后悲痛、恐惧、忧虑。

在现代社会,电梯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利益、愉悦不胜枚举,然而,这种愈来愈时髦、愈来愈漂亮的交通工具也和现代社会的复杂一样,常常露出它令人尴尬和憎恶的一面;电梯造成的人间悲剧也令人瞠目。诸如,人被在电梯面出不来而误事、急人,比起电梯冲顶,底伤人毁命等严重事故来还中小事一桩。仅举几例:例1.一位外宾,乘坐我国某宾馆的电梯时,电梯突然发生底事故,他从半空中被重重地了下去,腰椎断袭。例2.一位年轻的姑娘,高高兴兴去找同学,一脚踏进的电梯竟是“万长深渊”,她昏迷了52天,最终没有醒来。例3.广州某区一家女幼保健院的电梯发生故障,既无人修又没在故障电梯前设警示标志,一位护士将载有四名婴儿的小车拉入电梯内,准备送上五楼让产妇喂奶,被电梯门当场压死两名婴儿,另两名受重伤。诸如此类因电梯故障而发生的意外奋事故,给身重伤的本人和亲人以及亡者的亲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他们叹惜、悲痛。夹杂着想恨又恨不起来的复杂情感。他们恨谁呢?是谁故意五害他或他的亲人吗?不是,而是意外事故。这种意外事故也给其他乘电梯者的心头笼罩了恐惧、忧虑的阴影,久久不能消失。这便是电梯意外事故引起的挫折心理。

意外事故之三:聪明好强、品学兼优的美籍华人引士柏,因游泳时起跳用力过猛,头部触及池底,造成了下半身高位截瘫。而他僵硬的身体上的大脑偏还是聪慧又活跃,什么时候都清醒。他闭着眼,脑子里轰鸣着:瘫痪了,我完了!一个13岁的孩子怎能承受这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他该有多么沉重的挫折感啊!他痛苦过、绝望过。然而,他终于成了一个强者。

病魔造成人的挫折心理

作为引起人的挫折心理自然逆境之一的病魔,一般是指足以造成残疾或威胁生命安全的严重疾病或不治之症。病魔使人产生了挫折感包含着焦虑、恐惧、痛苦或绝望等负性情绪。

重庆出版社总编辑沈世鸣,1987年得了肺癌,虽手术成功,但手术后病魔与灾难不断:手术不到三个月,又因手术时输血感染得了黄胆性肝炎;右腿骨折;肺癌复发;面对着疾病、化疗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她的挫折感有多重?她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毅力?她是个为了事业而同疾病做斗争的勇敢坚强的人,在挫折面前面折不挠。

六十年代我国吉林省某地流行一次传染性疾病——小儿麻痹,当时得病者多数是刚刚学会路走路的婴儿,仅一个小镇子就是四、五个孩子被传染,这几个孩子都是漂亮、聪明、惹人喜爱的孩子,可是祸从天降,好孩子却不能完美。他们中的轻者由于治疗及时能走路,生活能自理,但落下了残疾,成了跛子,严重者腿脚畸形或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父母及懂事后的他们是多么的焦急、悲伤、无奈、痛苦啊!他们自己还要带着沉重的挫折感走完漫漫的人生之路。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自己逆境引起人的挫折心理有如下特点:

●自然逆境引的挫折感所包含的情感强度和复杂度,由当时引起挫折感的自然逆境所定决。重的自然逆境引起的挫折感强度大,其否定情感的成分也复杂。不严重的自然逆境引起的挫折感较轻,其否定情感的成分也较简单。

●自然逆境的非故意和非人为性,使人生的挫折感中无愤怒的仇恨的体验。自然挫折虽然使人产生失望、悲伤、绝望、焦虑、恐惧等挫折体验,但是人们没有愤怒和仇恨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必须是主体清晰意识到阻碍自己实现目标和障碍是不合理的、恶意的,愤怒和仇恨才产生,否则,障碍是非故意的,则愤怒和仇恨不产生,是啊,在自然逆境中遭受挫折的人们对谁愤怒?憎恨谁呢?对大自然?对意外事故的制造者?对病魔?还是对自己?都不能。因为自然逆境才是谁故意的、人为制造的,而是非故意的、非人为的事故或自然现象。而人的愤怒和仇恨的情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强愿望限制或阻止而引起的,限制或阻止可能来自外界的规则、他人的控制,也可能来自本人身体或心理的力所不及。可见,愤怒和仇恨的情感主要是由人为的逆境引起的,尤其是指向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而自然逆境不是人为的逆境,所以,不会引起人们愤怒和仇恨的情感。这就是自然逆境引起的挫折感与社会逆境引起的挫折感的最大区别。

●自然逆境的无法逃避性,使人的挫折感中包含了无可奈何的成分,但自然规律的可知性,又使坚信“人定胜天”。自然逆境中的天灾、意外事故、病魔是人无法事先避免的,尤其是天灾,它是大自然按照自身规律运动的结果。那么,就有不可避免性,就是必然的,对于必然要发生的事,人是无法抗拒的。既然是无法抗拒的,人们除了能在事先预测的基础上做好准备,尽量减少损失外,别无良策。自然逆境的无法避免性,使人生产了无可奈何心理,这种无可奈何心理正是人们在自然逆境中愤怒不起来的相关心理之一。

自然逆境引起人的挫折感,常会使人产生“人难胜天”“无奈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