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演练规划指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指南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6:29:23

点击下载

作者:李雪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应急演练规划指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指南丛书)

应急演练规划指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指南丛书)试读:

前言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指南丛书”可以理解为这一领域的推荐性指南。这里介绍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要给实践者“立法”或居高临下式的“指导”,而是提供一种注重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值得信赖的、可供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关于丛书

应急演练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基层社区的常规性工作。但是,我国应急演练的总体水平仍不够理想,具体表现为:演练模式上,展示型演练多、训练型演练少;演练方式上,随意性成分高、规范性程度低;演练质量上,粗糙的演练多、精致的演练少;演练效果上,走过场的多、认真总结的少。为了给各地切实提升应急演练提供必要的工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指南丛书从四个层面介绍科学的演练理念、规范的演练方法、实用的演练工具、可信的演练案例。

本丛书包括四册:

第一册:应急演练规划指南;

第二册:应急演练准备指南;

第三册:应急演练实施指南;

第四册:应急演练评估指南。

关于本书

本书是丛书的第一册:应急演练规划指南,为正确理解应急演练、从总体上谋划应急演练和为一项具体应急演练项目作出规划提供支持。为此,全书分为三篇。

上篇:应急演练理论与方法。这一篇是总体上谋划演练和制订演练计划的基础,当然也是本丛书的知识基础。全篇分四章阐述应急演练的概念与发展、系统与过程、原理与原则、类型与形式。其目的是给本书的读者与使用者描绘一个关于应急演练的整体图景。已经对应急演练有较多了解的读者或者急于规划或计划某个具体演练项目的使用者,可以略过本篇,直接进入后面的篇章。

中篇:系列应急演练管理。这一篇是以一个系列的演练集合为对象,介绍如何系统谋划和组织实施应急演练。本篇包括系列应急演练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可借鉴使用的工作表单和可参考的典型案例四个部分。这一篇供负责规划和组织一定计划期内多个应急演练的机构或部门使用。如果仅仅是为了把一个应急演练工作做好,则可以从下篇读起。

下篇:应急演练计划。这一篇是以单项应急演练为对象,介绍其第一个步骤,即计划的方法。本篇包括一个具体应急演练项目计划工作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可借鉴使用的工作表单和可参考的典型案例四个部分。

一项应急演练工作包括规划、准备、实施、评估四个环节。本书是第一个环节,后面三个环节分别是另外三本书的主题。规划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建议演练组织者认真阅读本书。上篇 应急演练理论与方法第一章 应急演练的概念与发展

2016年3月31日至4月1日,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会,同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共商全球核安全大计。

新华社报道称,2016年4月1日下午,习近平出席模拟场景互动讨论会。

讨论会由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主持。美方首先播放一段模拟核恐怖危机视频。恐怖组织窃取某国核材料,试图利用无人机在敏感区域进行喷洒……现场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核恐怖危机模拟视频令人绷紧神经。

危急时刻,各国如何携手应对?出席互动讨论会的各国领导人就此展开讨论。

这事实上就是一场特殊的应急演练——一场世界最高级别的分析式桌面演练。习近平主席对演练场景的评价是:“刚才看到的模拟核恐怖危机情景和当前形势发展结合得很紧密。”

这些信息至少表明三点,一是此次演练场景设计非常真实;二是演练方式属于参演者无脚本的演练;三是模拟演练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演练内涵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不深入。大量的表演型演练就反映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为此,本章概要阐述应急演练的基本概念和当今世界应急演练发展的基本特点。第一节 应急演练的概念

一、应急演练的定义

一般地说,演练就是集体性练习活动。演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称谓。在军队,有演习、军事演习;在教育培训机构,有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在政府机构,有应急演练、预案演练。而在英语环境中,则将各种应急演练统称为“练习”(exercise)。

概括地说,应急演练是演练组织者通过创造一个虚拟情境(突发事件情景)与环境(演练物理环境),使参演者通过完成突发事件应对任务及事后评估等活动,实现检验应急预案、锻炼应急队伍、优化应急系统,最终提升应急能力的目的。

这一界定强调演练的主要角色是组织者和参演者,演练的媒介是虚拟情境和环境,演练的过程是处置与评估等活动,演练的目的是检验预案、锻炼队伍、优化系统,并最终提升应急能力。

二、应急演练的作用

1.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满足要求

任何工作系统都是为社会公众和更高级权威服务的系统。着眼于服务,演练可以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1)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对演练工作的要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2)满足公众了解政府准备工作的要求。各级政府通过举行大规模、有公众参与的实战演练,表明政府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已经到位。(3)满足领导观摩和检查工作的要求。这也是许多展示性演练的主要目的和合理性所在。

2.从工作的视角——完善系统

演练有助于完善工作系统,这包括:(1)完善政策。通过演练检验与评估有关政策,例如检验有关的受灾群众救济政策在特定的灾害情境下是否可行。(2)完善预案。通过演练检验与评估具体的工作预案和程序,即检验预案和操作规程是否合适,有何需要改进之处。(3)明确职责。明确在一定工作环境中的人员和机构的责任、职责,即通过演练使有关人员和机构更加明确自己在有关情境下的职责。(4)磨合机制。通过演练来检验和改进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合作机制。(5)人机协调。通过演练来提高人与技术系统(如应急通信系统、应急平台)的协调与整合的水平。

3.从参与者的视角——提高个人和团队能力

人是突发事件应对的主体,是突发事件应对的根本力量。在物资条件不足或非常规突发事件面前,人的作用就更加重要。现代应急演练在提高人员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提高应急处置者的个人能力。演练可以使有关人员在练习中端正态度,明确职责,增进应急处置知识和经验,提高相关的工作技能。演练会从多角度帮助参演者积累处置经验,学习处置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参演者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2)提高应急处置集体的能力。演练是一个跨部门的合作性工作,因此可以把演练的准备、实施等的全过程当作一个构建应急管理学习网络的过程。通过演练相关工作,不同部门的人员相互熟悉起来。参演各方交流得越充分、越自如,就越能够彼此熟悉,越能够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于日后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合作就越有益处。因此,如果从构建社会网络的角度看待演练相关工作,推动演练相关工作,就会看到演练是提高应急管理系统集体能力的主要手段。(3)提高社会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认识。社会公众通过接受在演练过程中的应急知识宣传,观摩有关演练行动,也会提高对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增长有关知识,从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应急演练的微观特征

就一次具体的演练而言,应急演练作为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如下微观特征:

1.第二实践性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理解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干预自然、干预社会为内容的“实战”活动;另一类是为上述实践活动做准备的“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活动可以视为人类的次级实践活动,或者第二实践活动。训练性质的活动有练习(学生的作业)、实习(学生的综合实践体验)、训练(运动员和军人的技能培养)、操练(各行业人员的技能培养)等。

在突发事件应对领域,其实践活动也可以视为两类:应对实际突发事件的“实战”和为之做准备的应急演练等应急准备工作。应急演练通常被视为应急预案管理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演练来检验预案,进而修订和完善预案。这种认识是对的,但不够全面。与其他各种人类训练性活动一样,应急演练是对“实战”活动的预演和准备,其本质是提升应急处置“实战”能力的活动。

2.虚实统一性

应急演练的突发事件场景是虚拟的。虚拟化的优点,一是可以使事件更具典型性,更能体现演练目的、目标要求;二是更有利于把参演者带入陌生环境中(而不是参照已有的真实事件处置经验与做法)。

但是,“虚拟”不等于“虚假”,而是在符合实际情况和应急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突发事件场景虚拟化。虚拟化场景不但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合乎情理,而且要与演练目标吻合。

3.合规性与专业性

合规性是指应急演练的设计与参演者行为都要遵从有关法律、法规、预案等的规范要求。演练在相当意义上是为了通过练习熟悉规范、理解规范、掌握规范要求。

专业性是指应急演练的设计与参演者行为也要具有专业特质。演练的设计要体现科学性,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突发事件应对的规律;演练的参演者也要依据“科学应急”的原则开展行动。

四、应急演练的宏观特征

对于一个组织机构、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言,应急演练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种持续开展的实践活动。这就使得应急演练具有特定的宏观特征。

1.体系性

一般而言,应急演练有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两种基本类型,每类演练中又有多种具体形式。这些不同的演练方式构成了应急演练的类型体系。

具体而言,由于不同演练的功能不同,理性的应急演练组织者在一定时间段内,会根据应急准备工作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这也反映出演练的体系性。

2.制度性

应急演练是各国应急管理基本法律(如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因此,演练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安排。演练组织者要依法依规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达到有关制度的定性、定量要求。上级部门往往要对下级单位应急演练的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事件调查过程中,调查部门也往往要调查有关责任方执行应急演练制度的情况。

3.发展性

为了持续提升应急能力,应急演练组织者要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演练难度,提高演练能力和演练组织水平。因此,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应急演练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要不断体现发展性。第二节 现代应急演练的发展趋势

演练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由来已久。古代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可以被视作对军事联动机制的检验式演练。现代社会的应急演练通常被理解为“模拟应对突发事件的活动”,是应急准备工作中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

纵观21世纪以来的国际应急演练实践,有如下特点和趋势:

一、地位上:显性化的趋势

应急演练实践的显性化趋势是指其从不为人知到引人注目、从星星之火到形成燎原之势。

过去,演练的频次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多,规模也没有今天这么大。现在,仅北京市各类单位每年就要举办数万次种类、形式、规模不等的演练,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过去,演练往往从属于锻炼队伍的工作。今天,演练被作为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科普宣教等工作的重要载体。

过去,演练没有得到像今天这样受到组织上的关注。现在,许多国家和地方把专门制订多年度或本年度演练计划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来要求。

归纳地说,应急演练的体量、独立性、被关注度的确大大增高,显性化的趋势明显。

二、管理上:制度化的趋势

应急演练管理的制度化趋势是指政府日益把这种社会性活动纳入其管制范畴的趋势。

法律保障是最高级的制度保障。从法律上把演练作为应急管理的规定动作是制度化的法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多处对应急演练作出规定,除了前文述及第二十九条有相关要求外,第二十六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把应急演练作为应急管理的规定动作使得这项实践活动有了重要的法理依据。

应急预案通常也对应急演练提出要求。例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对政府自身的应急演练实行严格要求是制度化的直接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组织演练,许多地方都出台了《应急演练管理办法》。

有关规定要求政府要对社会应急演练加强业务指导,是制度化的延伸。

归纳地说,应急演练法制依据的确立、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等都意味着其制度化趋势的加强。

三、操作上:规范化的趋势

应急演练动作的规范化趋势是指社会和政府对演练行为范式的认识和实践日益趋同的趋势。(1)演练的术语逐步趋向一致。在中国,过去还有人称之为演习,有人称之为演练,现在则统一称为演练;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还有文件把功能演练和单项操练混为一谈,现在则普遍认定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练。当然,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内部,国际上的术语统一尚需时日(例如,目前对于桌面演练,英、美、德等国都有不同的理解)。(2)演练的程序逐步趋向统一。随着应急处置程序的统一和法制化,演练的程序也日益趋向统一。(3)演练的文件逐步趋向健全。现在,每一次演练都要准备演练规划、参演人员手册、导调人员手册、评估人员手册等。其中的信息要素也日益健全。

归纳地说,应急演练术语的一致性趋势、程序的统一化趋势、文件的健全性趋势都意味着演练操作的规范化趋势明显。

四、方法上:专业化的趋势

应急演练方法的专业化趋势是指其从经验性上升到专业性的趋势。(1)演练指南日益完善。随着应急演练实践的丰富,应急演练的知识也日趋系统化,这就为演练规范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当前各国演练指南日益完善,各国各地区的演练指南都在从篇幅较小向篇幅较大变化着。美国《国土安全应急演练与评估指南》一度扩编为5卷本、数百页的印刷版再加上不断充实的网上版资料的集合。(2)演练方法日益深化。关于演练场景的设计、演练评估指标的设计等,学理上的支撑越来越充分。(3)人员培养的专业化。对演练的组织、设计、评估人员的培养已经从师傅带徒弟式的经验式培养演变为专门的培训。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学院的专业演练师培训需要长达6个月的培训周期。

归纳地说,演练指南日益完善、演练方法日益深化、人员培养的专业化都体现着演练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第三节 现代应急演练的不同模式

不同国家的应急演练实践往往根源于自身的现实挑战、体制机制以及文化传统,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具体地说,可归纳为工程式演练模式、反思式演练模式、展示式演练模式。

一、工程式演练模式

工程式演练模式是指把演练工作的各个逻辑环节都具体化为清晰的流程化的工作步骤。这以美国的应急演练为代表。

1.系统化的管理

美国“国土安全演练与评估计划”为应急演练提供了系统化的管理指南,具体有:

第一,系统的演练周期管理。演练项目全过程包括确立基础、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改进等5个环节。

第二,系统化的设计。一个完整的演练设计过程包括开展需求评估、确定演练范围、明确演练目的、选定演练目标、勾画初始场景、描述事件体系、分析预期行动、设计具体信息等8个步骤。

第三,系统化的实施。演练实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要有系统的催化、控制方法作为支撑。

第四,系统化的评估。评估包括规划与组织评估、观察演练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拟订总结报告草案、召开总结会议、确认改进事项、总结报告与改进计划定稿、跟踪实施情况等8个步骤。

这种系统化的管理把演练过程工程化了。这里把制订改进计划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特别有助于演练成果的转化。在设计和评估方面,按照这8个步骤走,就能够有效保证做出高质量的演练设计和评估,也使得演练的设计和评估工作变得相对容易。

2.系统化的工具

为了使演练设计与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美国“国土安全演练与评估计划”要求运用一系列的应用工具来支撑相关工作。

第一,运用《国家应急目标能力清单》(其中规定了37项能力)来设计演练的目的。

第二,运用《国家应急通用任务清单》(其中将目标能力分解为2 000多项任务)来设计具体的演练目标。

第三,运用《国家应急演练评估指南》(其中有数十个、几百页的评估模板)来设计演练评估表。

3.系统化的模板和资料

为了使演练的设计与实施更为方便和规范,美国“国土安全演练与评估计划”给出了一系列演练设计与实施用的模板。

第一,文件类模板。针对演练设计与开发阶段,给出了参演人员手册、控制人员手册、评估人员手册的模板;针对演练评估工作,提供了总结报告模板等。

第二,工作类模板。针对演练设计要召开的一系列会议,提供了会议议程模板。

第三,多媒体资料。针对演练场景设计,提供了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演练场景片段。

二、反思式演练模式

反思式演练模式的根本特征是“精致”,以德国联邦应急管理学院的演练为代表。具体地说,其精致之处在于:

第一,它立足于通过“做”来发展。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行动”,是做、是实践,而不是听、不是讲。反思式演练强调通过演练持续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应急能力。

第二,强调了基于“反思”这一关键环节来实现发展。反思是以学员为主体的对自己行为的回顾与评判。这个环节保证了其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得到强化与固化,保证了学员及其群体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效地推动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升。

第三,学习过程的结构化。通常人们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的行为主要是反应式的,在思想上是从现象到决策的“短流程”,而德国式的处理问题方法强调“长流程”,是系统式的思考和行动。例如,对于灾情研判,德国式方法要求首先从基本信息出发,经过三轮提问或多阶段预测,得到预测的信息;之后经过分类将预测信息系统化;再经过排序将预测信息条理化;最后再依据上述分析,根据轻重缓急和发展趋势进行决策。

第四,演练过程的慢速化。演练要模拟现实,要有紧张感,这是许多人的基本认识。但是在反思式演练组织者看来,仅有这种“现实感”的认识是不够的。演练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演练学会工作方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模拟要服从、服务于学习。因此,德国式演练强调要有适当的“慢动作”。学员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做。一个环节的任务没有完成,教师或导调员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只有演练中能够坚持必要的“慢”,才能保证真实处置时“自动地”快。

第五,演练产出的充分化。演练过程的慢,要保证演练活动取得“丰收的果实”。在分析阶段,反思式演练法强调要全面列举问题,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框架内穷尽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决策阶段,要力图找到多种解题的备选方案,再从中选优。这在真实的突发事件处置中可能不够“现实”,但却是演练学习中的必要要求。

第六,演练过程的团队学习。上述方法不是一个人闭门思考的方法,而是要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通过集体讨论、不同观点交锋而获得成果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上,反思式方法有时明确要求小组成员“轮流说”,有时放任小组内阶段性的冲突和无序。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发挥集体智慧、顺应群体互动的思想。

三、展示式演练模式

展示式演练模式注重演练的组织有序,以我国一些政府部门的应急演练为代表。(1)演练工作强调对领导负责、对上级负责。一项演练任务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各项工作的组织必须严格有序,扎扎实实,并具有领导可以看到的结果。为此,国内各演练指南往往都强调要有领导小组。(2)演练的形式和内容并重。在形式上必须观赏性强,在内容上也要完善,不出差错。例如,各演练指南往往都要求有解说词,就是一个典型的做法。(3)强调演练要起到检验应急准备成果、对有关方面起到展示作用和带动作用。例如,有关的演练指南往往特别强调演练要有“示范性”。

四、融合各种演练模式之所长

为了使演练收益最大化,我们需要博采众长,创造一种既符合现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要求,也符合中国实际的新型演练模式。这就是本书所要探索和推介的模式。具体地说:(1)符合中国实际。注重演练组织的有序,发挥组织优势,通过演练展示应急准备工作的成果,对有关方面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符合突发事件处置要求。现代突发事件往往不确定性强,应急处置既需要符合预案要求,也需要突破已有预案。这就要求加强对应急指挥流程与方法的演练。因此,演练要强调规范化、工程化方法。(3)符合人的学习规律。演练的主体是参演者。以参演者为中心,就是以让全体参演者学到、学会有关应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导向,来设计、实施、评估演练。就像学校的课程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一样,演练中以参演者为中心就是把演练充分地设计成、做成一个让参演者充分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使其在演练过程中真正学会应对、学会协作、学会沟通。第二章 应急演练的系统与过程

自2004年起,德国每两年开展一次国家级应急管理演练,即“跨州危机管理演练”(LüKEX)。与一般的应急演练相比,“跨州演练”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全国性危机防御为目标,是一种跨部门、跨地域、全国性,甚至具有国际性的大规模演练形式。

演练设计团队要综合考量公民保护机构、安全部门和其他专业部门的风险分析报告、应急预案、过去演练的总结报告、实际发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报告等权威资料,在深入的风险评估基础上确定演练主题。例如,2004年,第一次“跨州演练”的模拟场景是因高压线结冰造成的大面积停电,同时发生恐怖袭击,其中部分恐怖袭击还使用了有毒化学品。“跨州演练”组织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例如,2005年,所有联邦州都参与了以“化学物质威胁引起的严重交通事故”为主题的演练,几十个相关的应急指挥部大约3000人连续不间断演练了36个小时。演练时的领导与控制工作由演练总指挥、中央导调组以及各分散的演练导调小组来承担。为了支撑整个演练进程,演练组织方还大量安排了记者、市民、国家领导人等模拟角色。此外,在各个演练场地还安排了大量的评估员。

总体上,“跨州演练”在一个“演练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由“跨州演练中央项目组”具体实施。演练主要分为演练计划、演练准备、演练实施、演练评估四个阶段。演练计划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场景、确定演练参与方、确定演练原则、起草演练协议等;演练准备阶段通常持续12个月,工作重点是准备好初始灾情、演练脚本和信息条以及通信方案等重要演练材料,并对参演者提供必要的演练前指导;演练实施阶段即正式演练,通常持续2~3天;演练评估阶段是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进行全面评价并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需提供给所有参与演练的单位。

这个例子展示了现代应急演练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也包含一系列演练环节,揭示应急演练系统与过程就是本章的任务。

本章借鉴国内外有关演练指南的界定,按照应急演练系统和应急演练过程两个方面概述应急演练体系全貌。最后从实践的角度介绍国家演练系统。第一节 应急演练系统

从系统与过程的视角,应急演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作为应急准备体系一部分的应急演练

应急演练是全面应急准备工作系统的特殊子系统,对于整个应急准备系统具有从属和带动作用。

一方面,应急演练具有从属性、工具性,是应急准备系统的一个工作手段。通常,应急演练或者是各地方或各具体实际工作部门应急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应急教育培训机构课程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应急演练又是这一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应急领域具有带动性,能够带动其他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只有通过演练才能真正在常态下检验预案,锻炼队伍,完善应急准备工作系统。应急准备体系见图2-1。图2-1 应急准备体系中的应急演练

二、应急演练的系统要素

应急演练的系统要素有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三个方面。

1.主体性要素

应急演练首先是人的活动。演练的各参与方包括:

演练组织者:负责设计演练、组织实施演练、组织评估演练。在有关的演练指南中,演练组织方往往被定义为一种项目式组织,如演练指挥部、演练领导小组、演练控制组、演练导调组等。

演练参演者:负责扮演角色,完成被赋予的演练任务,获得演练目标所期望的能力提高方面的收益。在演练作为培训的一部分时,演练参演者又被称为参训者。

演练模拟者:负责扮演演练中的需要参演者合作或应对的角色,例如上级领导、记者、受灾人员等。有时候,演练导调员会兼职扮演模拟者。

演练评估者:负责对演练参演者行为进行评估的人员。

演练观摩者:对演练活动进行观察或学习的人员。

2.客体性要素

应急演练要有相应的软硬件条件支撑,使演练活动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

演练场地:演练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处置现场、新闻发布厅等。

演练工具:演练所需要的信息平台、通信终端、演练文件等。

演练软件:演练所需要的通信软件、音频视频资料等。

3.过程性要素

应急演练得以进行,需要信息驱动和规则引导等支撑演练进程的过程性因素。

演练信息:主要由演练脚本信息构成的信息流驱动着演练的演进。

演练规则:有关的法规、政策、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引导着参演者演练行为。

以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见图2-2。图2-2 应急演练系统

4.应急演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2-2表明,应急演练各要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1)演练组织者(有时通过模拟者)与参演者之间通过演练信息相互联系起来。他们之间的行为方式则是由演练规则来规范。(2)评估者和观摩者通过观察演练活动开展评估工作或者进行学习、了解。(3)演练软件、演练工具、演练场地支撑着演练。其中,演练场地是演练物理空间的支撑者,而演练规则有时需要通过演练软件表现出来。第二节 应急演练过程

简要地说,应急演练活动可以分为应急演练计划、应急演练准备、应急演练实施以及应急演练评估改进这四个环节。

一、应急演练计划

应急演练计划是指演练组织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对一个应急演练项目做出的基本构想与总体计划。应急演练计划的主要工作有启动项目、分析需求、界定范围、确定目的、选择目标和形成计划六个。其中:启动项目是应急演练的起点,分析需求是应急演练的基础和首要环节,界定范围是聚焦应急演练的对象、规模与时空安排,确定目的是确定需要通过演练提升的应急能力,选择目标是明确应急演练的任务指标,形成计划是应急演练计划文本的完成。这六项工作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应急演练计划流程,如图2-3所示。图2-3 应急演练计划流程

二、应急演练准备

应急演练准备包括应急演练设计、应急演练开发、演练前准备三个环节。

1.应急演练设计

应急演练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突发事件的初始场景和情景事件清单。初始场景和情景事件清单统称为演练脚本。

2.应急演练开发

应急演练开发是指相关文件与相关资料的开发,主要包括演练文件开发和演练辅助资料开发两大类。

演练文件是指导演练实施的详细工作文件,是演练实施和评估中的必备工具,分别发给相关人员。演练文件开发主要包括演练计划、导调员/模拟员/评估员手册、参演者手册等。

演练辅助资料开发主要指增强应急演练真实感的辅助手段和措施,如音像资料、必要的道具等。

3.演练前准备

演练前准备是完成演练计划、演练设计和演练开发工作后,正式演练前所有工作的统称,具体可包括演练保障(人员保障、场地保障、物资和器材保障、通信保障)、演练前预备会议、预演练和演练动员等环节。

三、应急演练实施

应急演练实施包括演练的启动或导入、演练正式实施、演练结束或终止、演练后初步总结会等环节。

1.演练启动或导入

演练首先需要有启动环节,或者由组织者进行导入性介绍。如果是有通知的演练,则要有正式或非正式的启动仪式。如果是没有通知的演练,则要有警报或事件启动程序。

2.演练正式实施

演练正式实施即按照计划组织演练实施过程。其中既包括按计划的脚本实施,也包括临时的局部调整。

3.演练结束或终止

要有正式宣布演练结束的程序。或者按照事先约定,如果出现突发事件或其他情况,提前终止演练。

4.演练后

演练后的反馈是获得各方反馈和相互学习的最好时机。

这种总结,往往以参演者发言为主。组织方的发言主要阐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对演练做出初步评价。

四、应急演练评估改进

应急演练评估是演练组织者、参演者、评估者等在全面分析应急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者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做出客观评价,编写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制订演练后改进工作计划并落实改进计划的全过程。

有关的演练指南对于“评估”环节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对于是否包括“改进”环节则说法不一。例如,我国国务院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没有提及改进;美国国土安全部的《应急与评估指南》提出制订改进计划,但指出改进可能不是演练组织者的任务;北京市的《应急演练指南》则将改进作为独立于评估的第五个环节。我们认为,在演练规范中明确演练后的“改进”工作意义重大,是必须加以规定的。第三节 国家演练系统

国家和政府是应急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也是应急演练工作的重要领导者。不少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应急演练系统。这种国家演练系统是演练战略、制度、活动的有机统一。在借鉴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国家演练系统也将不断完善。

一、可供借鉴的国家演练系统

1.美国全国演练计划

美国全国演练计划(National Exercise Program,NEP)是集全国演练制度、规程、方法、学习与经验交流平台、政策支持为一体的国家总体演练工作安排,具有统领全国演练工作的职能。具体地说,它规定了以下几点:(1)全国演练工作的基本政策与战略,这就为各级政府制订符合国情和战略部署的应急演练年度计划提供了依据。(2)国家演练总体安排,包括国家层面演练(白宫参与),要解决由白宫领导的政府策略与政策问题,需要全体联邦行政机构参与;高层演练(部长参与),指联邦行政机构的重要模拟演练,着重针对需要优先解决的有关政府策略、政策和程序的问题;联邦部门演练,着重于部门预案、政策和程序的演练;地方演练,是在州、地方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进行的演练。(3)国家演练支持系统,即国土安全演练与评估计划(Homeland Security Exercise and Evaluation Program,HSEEP),对演练计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估等工作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信息支持和政策支持。

2.英国政府间协调演练计划

英国政府实施了一个政府间协调演练计划,其范围包括演练如何应对国内的各种破坏性挑战,包括事故、自然灾害与恐怖主义行为。

这一全国性的滚动演练计划的宗旨是确保全国能针对全面的民事危机的需要,制定出最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此外,英国还通过多边会议,如G8、北约和欧盟等,或以双边的形式观察或参与国际的演练。

在2007年初举行的名为“冬柳”的演练就是一次典型的国家级演练。该演练于2007年1月30日和2月19日、20日共举行三天。“冬柳”演练的目的是检验英国各级政府对流感大流行的协调应急能力。通过对国家、地区和地方三级多方的危机决策过程进行演练,对英国在爆发全国性流感情况下,控制疫情的能力进行检验。事后,“冬柳”演练中发现的问题都被纳入修订流感应急准备规划和相关的预案当中。

3.德国“跨州危机管理演练”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2年欧洲易北河和多瑙河发生洪灾后,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认识到,在异常的、重大的危险和灾害面前,只有采取全国性措施,才能有效应对新型的风险和危害。为此,2002年6月6日和12月6日的德国内政部长会议决议提出了“德国保护公民新战略”。在这个新的全社会整体危机防御框架下,联邦政府和各州共同承担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的责任,在遭遇异常灾情时,应通过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跨地域的伙伴式合作,确保有效地保护公民。

从2004年开始,德国开展了两年一次的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演练,即“跨州危机管理演练”,重点对危机指挥部的运转、联邦政府与州及各机构间的应急联动、与公众沟通、结合生命线设施进行公民保护、军民合作等方面进行演练和评估。

德国“跨州危机管理演练”已就不同场景(例如2004年的大停电应对演练、2005年的世界杯赛事突发事件应对演练、2007年的流行病大爆发应对演练、2010年的恐怖袭击应对演练、2011年的IT安全事故应对演练等)组织过一系列战略危机管理演练。事实证明,“跨州演练”能够有效检验现有的应急预案,提高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完善行政指挥部的结构和协调机制。

二、完善我国国家应急演练系统

借鉴国内外好经验、好做法,我国国家演练体系可进一步做出改进。

1.提高认识、明确战略

鉴于应急演练具有综合性带动作用,要树立新的应急演练观,具体地说:(1)树立演练的整体观。全国的演练工作应该是一个整体,都从属于全国应急准备整体工作系统。各级各部门都应该用同样的术语、规范来工作。要通过国家演练战略与通用演练规范来指导全国演练工作,使全国一盘棋,通过演练工作提高整个国家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树立演练的系统观。要把演练视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从计划、准备、实施、评估的全过程把握演练。要克服只把演练当成一次性的“演”的工作,发挥演练的系统功效。(3)树立演练的专业观。要采用深入、规范的演练设计、实施、评估方法,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扎实提高应急演练的水平。要把演练工作定位为应急管理部门的专业性工作,需要按照专业化要求完善演练规范,培养演练人才,提高演练质量。(4)树立演练的开放观。应急管理要应对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事业也要以开放思路来办。一是在组织方式上,要强调广泛合作,多采用跨部门、跨地区、跨社会各界的办法举办演练;二是在方法、手段上,要广泛学习各行各业的好思路、好办法,多采用创新性的技术手段;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学习国外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双边、多边演练。

我们要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应急演练战略,明确全国应急演练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演练方面的战略目标与责任。

2.建立国家演练制度体系

为了使国家演练战略落到实处,可以考虑建立如下国家应急演练制度:(1)建立国家演练规划管理和财政支持制度。

各级政府要带头制订并监督有关社会各界制订应急演练年度计划和多年度计划。演练的计划工作周期可视情况定为1~2年。在每一个演练工作周期里,通常要举办若干相对易行的桌面演练、单项实战演练,以及相关培训,并最终举办一次综合性实战演练。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演练,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2)实行严格的演练评估和改进制度。

对于任何正式的演练,都要实行严格的评估;对评估后的改进建议,要有严格的落实制度。各地要将演练评估及改进工作的落实情况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3)建立国家演练制度,带动各级政府的演练。

可以借鉴美、英、德等西方国家的国家演练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当前的国家级演练工作安排。在国务院应急主管部门的组织下,每一年或两年定期组织全国范围或多个省市区参加的应急演练,以检验和提高国家应对大型突发事件的能力。

另外,要完善参与国际性应急演练的制度,简化有关审批手续,鼓励有关部门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演练,使国内有关机构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应急演练活动中去。

3.完善国家演练规范和演练支撑体系

为落实演练战略和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演练的支撑体系:(1)完善演练指南。

对当前的应急演练指南进行修订、充实,使其成为更加有实用价值的工作指南。要修改有关指导思想,特别是要淡化或删除“展示性演练”、编写“演练脚本”等,发挥指南的正确导向作用;要明确界定更为科学的术语、方法,提高其知识含量;要细化有关操作程序的描述,使其更具实用性。(2)打造演练工具平台。

创建包含推荐的演练场景、演练开发工具、演练实施工具、演练评估工具的工具包。帮助各有关机构降低自身的演练设计、实施与评估的成本,提高其工作质量,推动采用标准化、统一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术语。(3)培养应急演练人才。

由国家高水平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机构,开发高水平、标准化的应急演练方法课程,培养大批设计、实施、评估专业人才。第三章 应急演练的原理与原则

2015年6月30日,英国上千名警察、士兵、特种部队成员、情报人员、白厅官员以及消防、交通等部门人员在英国伦敦考文特花园附近的奥德维奇(Aldwych)地铁站等地点举行最大规模反恐演练,测试各方对恐怖袭击的反应。

此次演练代号为“Strong Tower”行动,时间为2天。演练从伦敦中部开始,可以看到英国各个机构联合应对混乱而危险的局势。演练的目的旨在测试多地遭恐怖袭击时的指挥控制和协调能力。

演练假设地铁站遭到“独狼”恐怖分子袭击(类似孟买、悉尼、巴黎以及突尼斯式袭击)。在多个地点中,志愿者假扮伤者,他们将“血淋淋的伤口”和严重受伤的肢体(假肢)伸出担架之外。许多参加演练的志愿者衣服上染着血迹;还有人扮演人质,他们双手放头上,不断从地铁车站中走出来。演习还包括恐怖分子对地铁站发动恐怖袭击的“现场直播”。

首先到达恐怖袭击现场的安全人员需要控制现场、疏散公众、救治伤员,更为重要的是追捕恐怖分子。伦敦警察局副局长马克辛·布鲁纳(Maxine de Brunner)说,演练设计得十分逼真,他们此前从未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演练。

为了避免引发恐慌,演练的细节已提前向公众公布。时任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表示,此次演习将测试和检验英国应对重大恐怖袭击的准备工作。

这一事例表明,一场高水平的应急演练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为了能够驾驭好现代应急演练,我们需要把握应急演练的基本原理与原则。第一节 应急演练的目的

一、应急演练在应急能力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以能力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框架可用图3-1表示。图3-1 以能力为导向的应急管理框架

在这一概念图中,应急管理的逻辑起点是评估能力,即对一个应急管理体系(如一个地方、一个社区、一级政府、一个单位)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找出体系的能力差距;其次是规划能力,这包括确定提高能力的战略目标和措施(也可称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制定应急行动方案(应急预案);然后是提高能力,亦即通过设备设施投资、人员培训、桌面推演等初级演练活动,以及科普宣教等手段提高人的能力和系统能力;再次是通过实战演练等高级演练活动来检验能力;最后是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运用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应急演练是提高能力环节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能力环节的唯一手段。

二、提高人员应急能力

人是突发事件应对的主体,人永远是突发事件应对的根本力量。在物资条件不足或非常规突发事件面前,人的作用就更加重要。现代应急演练在提高人员能力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提高应急处置者的个人能力。演练可以使有关人员在练习中端正态度,明确职责,增进有关处置知识和经验,提高相关的工作技能。(2)提高应急处置集体的能力。演练是一个跨部门的合作性工作,因此可以把演练的准备、实施等的全过程当作一个构建应急管理学习网络的过程。通过演练相关工作,不同部门的人员相互熟悉起来。大家交流得越自由、自如,就越能够彼此熟悉,越能够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对于日后处置突发事件时的合作就越有益处。因此,如果从构建学习的社会网络角度看待演练相关工作,推动演练相关工作,就会看到演练是提高应急管理系统能力的主要手段。

三、提高系统应急能力

系统应急能力是指一个组织系统的应急处置能力,其中除了人的能力提高以外,还有如下关键要素:(1)检验预案。通过演练来发现预案的不合适、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2)磨合机制。通过演练来检验和改进地区与地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合作机制。(3)人机协调。通过演练来提高人与物(如应急通信系统、应急平台)的相互协调与整合的水平。

四、提高社会应急能力

提高社会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认识。社会公众通过接受在演练过程中的应急知识宣传,参与演练行动,也会提高对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增长有关知识,从而提高其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二节 应急演练的原理

一、应急演练的“场”原理

为了实现演练的功能,设计和实施好演练,我们需要对演练的本质属性进行再挖掘。而对于演练的“场”属性的揭示则有助于认识演练的本质。

演练是创造一个人工环境让参与者在其中练习、体验、提高。为此,演练就是创造一个让人们尝试进行突发事件应对的“试验场”。这个场与自然界中的场一样,具有如下特征:

1.占有空间

场是一种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场都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演练场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演练场地。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这个空间还可能包含虚拟空间。

2.有机化合性

由演练场中的各种角色、信息与规则以及软硬件构成的演练系统具备了单个要素所没有的特点,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场景与环境,这个场景就如同重力场、电磁场等一样,使得其中的各种“角色”不得不受场的左右,不得不参与其中。

3.拥有能量

场是能量存在的一种方式。演练场也具有驱动参演者按照既定目的行动的能量。

4.变化性

场不是静态的。演练场由于场中的各个要素的变化,场的形态、能量也在变化过程中。作为场的能量的接受者的参演者,就在这种变化中不断改变其行动,以适应场的要求。

二、演练场的三重形态

从不同的视角看,演练场具有三重形态:

1.演练场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场

从工作角度看,演练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受控的、理想的工作场,让参演者在其中完成有限的、既定的任务。

演练场的运行可遵循戴明环原理,即PDCA循环原理。PDCA循环是一个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在演练中就是制订演练计划和进行各种演练准备。

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在演练中就是演练的实施。

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在演练实践中就是指对演练做出评估总结。

A(Action)——行动。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即认可或否定。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或者使其模式化,或者使其标准化,以便进行推广;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便改进。在演练实践领域,就是演练后的改进阶段。

PDCA循环就像爬楼梯一样,一个循环运转结束,工作的质量就会提高一步,然后再制订下一个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演练场的运行就是通过多次演练,不断改进应急准备工作系统的过程(见图3-2)。图3-2 PDCA循环图

2.演练场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场

从学习角度看,演练场是演练的设计者为参演者提供的一个学习提高的场所。这里的学习不是灌输式、讲授式学习,而是发挥参演者主动性的参与式、行动式学习。学习场原理又称为ARD原理。

ARD原理是指在一定的投入支持下,从行动(Action)到反思(Reflection)、再到发展(Development),最终实现产出的逻辑过程(见图3-3)。图3-3 ARD演练原理示意图(一)

其中:

投入:基础性课程和相关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行动:组织实施演练的过程;

反思:演练后的系统回顾、评判、评估的过程;

发展:演练后个人与组织各方面能力提高的过程;

产出: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业绩的提升。

这里,ARD三个环节是核心,缺一不可。没有行动,就没有反思的素材;而没有反思,就不能巩固显性知识,不能获得隐性知识,也就不能实现发展,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反思环节容易被忽略,尤其需要强调。反思包括参演者的自我反思和组织者引导的反思。其目的是通过反思找出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改进工作。反思必须是深刻的,不仅要反思现象,而且要反思现象背后的原因。

将ARD基本原理加以拓展,可以得到如图3-4所示的演练式培训的系统作用机理。ARD原理的这一层意思是:在基础性课程和相关人、财、物力投入的基础上,每一次ARD循环都可以作为下一次ARD循环的投入;经过多次ARD循环,实现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业绩的产出。图3-4 ARD演练原理示意图(二)

这里揭示的是:参演者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多次不断演练,持续得到提升。具体说,演练是一个行动、反思和提高、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通过多次“行动—反思—发展”的循环过程,参演者可以积累突发事件应对的方方面面经验,提高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演练场是一个特殊的心理场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心理场理论。他认为,心理场包括物质环境中的某些事件(即被知觉到的物质环境),以及个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从参演者个人角度看,演练对于每一个参演者而言,都是一个特殊的心理场。这个心理场是个体心理和其所在环境在其内心中的反映。演练就是通过创造一个有压力、有挑战的外部环境,构建一个群体心理场,并影响参演者个人的心理场。通过“刺激—反应—适应”这样一次次的心理循环推动参演者提高心理素质。

三、演练侧重点的选择

因演练的目的不同,不同的演练,其演练场的风格与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在以改进应急管理系统为重点的演练中,强调的是工作的合规性。其演练工作场的色彩更加浓厚。对于各级政府组织的演练,尤其是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组织的演练,其工作场的特点更为突出。

在以促进参演者能力提高为重点的演练中,强调的是有效地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其演练学习场的色彩则更为明显。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机构中,往往更加强调演练的学习场性质。

在以促进参演者心理素质提高为重点的演练中,强调参演者对心理挑战的适应性。这类的演练,其演练心理场的色彩更重。在特别需要面对心理挑战的对象的训练中,如需要面对复杂局面的巨灾管理、遗体管理,都需要特别强调演练场的心理场特征。第三节 应急演练的原则

为了实现演练的功能,需要明确演练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是演练工作总体上以及演练设计、实施、评估、改进全过程都要遵从的原则。结合上述演练场的论述,我们认为,无论何种演练实践,都需要遵守如下方面的原则,方能取得实效。

一、目标设定的原则

应急演练有多种目标。从工作场、学习场、心理场的视角,演练目标的设定原则主要有三个:

1.工作目标求实

着眼于工作场,要从应急管理业务过程的角度,对演练目标给出明确、清晰、可实现的界定。例如,演练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参演者在15分钟内,向5个下级单位发出正确的指令”。

2.学习目标求深

着眼于学习场,要从提升能力的角度,提出有助于参演者深入思考、深入学习的目标。例如,演练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参演者对这一复杂局面做出妥善的应对决策”。

3.心理目标求高

着眼于心理场,要从提高情商的角度,提出有助于参演者承受一定心理压力的高水准目标。例如,演练的目标之一是要求“参演者在记者咄咄逼人的追问下,冷静地回答问题”。

二、演练设计的原则

演练设计方面应遵循如下三项基本原则:

1.框架仿真性

着眼于工作场,演练的内容框架要与真实发生的情况相似。唯有仿真,才能有助于参演者积累有益的工作经验。例如,某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演练的场景借鉴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出现过的场景。

2.内容智能性

着眼于学习场,演练要展现矛盾场景,促进学习中的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唯有复杂的智能性内容,才能有助于参演者提高应急处置的技能。例如,在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演练中,给出了救援力量紧缺时,一方面是大批群众需要紧急救援,另一方面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国宝级专家也需要紧急救援的场景。

3.氛围挑战性

着眼于心理场,演练要体现对于参演者心理的适度刺激和震撼。唯有挑战性氛围,才能真正有助于参演者心理素质的磨炼和提高。例如,设计在模拟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就救援工作的失误群起发问的情景。

三、演练实施的原则

演练实施方面应遵循如下三项基本原则:

1.执行准确性

着眼于工作场,应推动参演者按照规程准确执行。演练组织者要引导参演者准确执行规则、规程,这样才能有助于参演者在未来真正的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2.学习有效性

着眼于学习场,应推动参演者发挥团队学习精神,有效解决问题。演练中组织者要引导参演者用团队工作方式来处理演练问题,帮助他们学会集思广益和相互协作,有效地在突发事件面前集中众智解决问题。

3.感受真实性

着眼于心理场,应使参演者深刻体验演练氛围,有效应对心理压力。通过有效组织,使参演者感受到应有的氛围与心理压力,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磨炼心智。

四、评估反思的原则

从演练全过程的角度看,要重视评估与反思环节。演练仅仅是一场“试验”。演练后的反思、评估、改进行动等才是实现目标的最重要环节。在演练评估与反思阶段,着眼于提高能力和提升系统功能,应遵循如下三项基本原则:

1.评估严格性

着眼于工作场,对于演练要严格评估。配合准确执行的要求,就要实行严格的评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评估参演者的每一个要求动作是否到位,每一个演练任务是否完成。这里的评估可以用定量打分或评定等级的办法进行。

2.反思深刻性

着眼于学习场,对于演练行为要深刻反思,查找原因。深刻的反思是有效学习的必要环节。带动参演者对于演练行为进行反思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认识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要求参演者反思自己或团队的行为偏差的根源是什么。

3.精神超越性

着眼于心理场,在反思阶段要引导参演者建立藐视心理挑战的态度,形成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优势。

五、持续累进的原则

演练的工作场和学习场原理都强调演练的多次循环与提高。的确,演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应急准备工作全过程的角度看,要强调持续和累进的演练安排。只有通过不断增加难度的多次、多阶段演练才能取得实效,达到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在这样的大框架下,每一次演练都要强调适度挑战和有限任务,要实现难与易的平衡。演练的任务要让参演者“跳一跳够得着”。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