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战史故事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20:35:04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欧洲战史故事会

欧洲战史故事会试读:

前言

书籍是用生命镌刻的铭文,是用智慧雕塑的丰碑。它伴着我们奋斗的历程,伴着我们生命的足迹。鉴于此,我们精心为您编写了此套《感动青少年的经典历史故事》。

岁月磨洗不去历史的沧桑,风霜阻挡不了温暖的记忆。生命长河静静流淌,丝丝感悟、缕缕情意都是河面泛起的涟漪。徜徉于其中的我们,是否真的能在人生的波澜中,体味爱的真谛?是否真的能在岁月的磨砺中,洞察奋斗的价值?是否真的能在命运的风雨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翻阅书卷,答案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你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唤醒沉睡的记忆;从别人的奋斗中找回曾经的梦想,点燃希望的火种;从别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诀窍,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别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播洒爱的阳光。从而在愉悦与感动中,鼓足勇气,坚定信念,阔步向前方迈进。

本套丛书集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于一体,富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和启发性,非常值得广大青少年品读。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也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你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那你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胜算也就大一些。

二、思考和实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实干必须结合:在学习中应该善于思考,从学到的每一点经过思考能够扩展出许多知识,这样就丰富了你学习的内容。

研究学习方法和实践学习方法必须结合:通过思考得到了学习的方法,就一定要试一试,通过尝试为自己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反复的思考这些经验又能够想出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不断的有新的学习方法。这才是确定学习方法的方法。

三、态度决定一切

学习中的态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动、进取和奋斗。

拥有一个主动的态度十分重要,可以说:"天才,就是主动性的爆发。"遇到了每一件事绝不退缩,积极地去做,这就是一种主动的态度。主动可以使你比别人多许多做事的时间,可以比别人多做许多需要做的事情。你得到的练习就会很多,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

进取可以让你不停地向上,防止人变得堕落。向上看,至少能够不往下走。

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态度是实力的前提,有良好的态度才能题得到自信、过硬等一系列的东西。态度和兴趣同等重要。

四、会玩,然后会学

玩主要指在学习之余要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另外还要通过玩来放松身心,使下一次的学习更有效果。兴趣爱好可以使人有机会调整自己的身心,有办法通过更换自己的注意力所在,来调整自己的兴奋点。有了爱好,也有助于培养学习上的兴趣。爱好决不是占用学习时间没用的东西,它有利于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及其他一些事情的效率。这种爱好必须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做消耗体力的运动也能够缓解脑力上的疲劳。

硬学不会有最好的成绩。如果多出去旅游还能丰富一下自己的经验,可以培养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人经常做到以上两点,可以变得有灵气。这就是有些人不那么努力就会取得很好成绩的道理了。

浓郁的书香沁人心脾,精美的文字感人肺腑。本套丛书是我们奉献给广大读者最诚挚的礼物。希望它成为您的良师益友,激励您的人生,启迪您的智慧,成就您的梦想!感动青少年的经典故事经典历史故事感动青少年的经典故事。

“神圣战争”

“神圣战争”指公元前6至前3世纪各近邻同盟(古希腊诸部落或城邦组成的宗教政治同盟)成员之间的战争,旨在争夺希腊盟主权和扩大势力范围。“神圣战争”的起因通常是:同盟中某一盟员违反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决定,违犯在公共神庙内举行宗教仪式的规章,以及破坏不可侵犯的神庙(“神圣战争”由此得名),劫掠同盟的金库,等等。

最著名的是捷尔菲—皮列伊近邻同盟(包括希腊中部的及费萨利亚诸国家和捷尔菲神庙)诸盟员进行的“神圣战争”(公元前355~前346年,公元前340~前339年)。

希腊同盟战争

希腊同盟战争指雅典对第二雅典海上同盟诸盟国发动的战争。

与斯巴达斗争的第一个同盟建立以后,雅典企图将同盟成员国变成自己的藩属。诸盟国对雅典干涉他们的内政表示不满。同盟战争的起因是,凯厄斯拒绝支付为争夺安菲波利斯城而同马其顿战争所耗的费用。其他古代公社也仿效凯厄斯。他们建立起独立的同盟,以便在波斯的援助下争取独立。雅典力图以武力来恢复霸权。战争一开始对雅典就是不利的。统帅哈布里在凯厄斯附近会战中败北阵亡。诸盟国的舰队在埃姆巴特附近战斗中战败雅典人。

同盟战争后来的进展严重地影响了雅典的经济状况。由于担心站在同盟国一方的波斯和马其顿发动进攻,雅典不得不停止战争,并承认第二雅典海上同盟诸盟国的独立。这一海上同盟一直空有其名地保持到公元前338年。

比奥西亚战争

比奥西亚战争指以维特为首的比奥西亚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阿提喀为反对斯巴达及其领导下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为控制希腊而进行的战争。

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在古比奥西亚诸城邦基础上形成了以维特为中心的奴隶主民主制的联邦国家。比奥西亚国与雅典结盟后,成了希腊的盟主。斯巴达为了获取对希腊的统治权,消灭维特和雅典的民主制度,对这两个国家发动了战争。

公元前378~前371年,斯巴达军多次入侵比奥西亚,大肆掳掠。起初,维特和雅典军队紧闭要塞避而不出战。雅典于此时派兵在海上同斯巴达军队交战。斯巴达原指望通过海上封锁的办法切断雅典的粮食供应,迫使雅典断绝与维特的结盟关系。但雅典海军在纳克索斯岛战斗中,击溃了斯巴达海军。

公元前373年,雅典统帅季莫菲的舰队在科林斯湾主动出击斯巴达舰队,并在克基拉岛海战中将其打败。公元前371年,坎帕米农达斯统率的维特军队在国克特拉交战中重创数量上占优势并号称无敌的斯巴达军队的方阵。维特军队这一胜利以及后来接连三次对斯巴达的征讨终于使伯罗奔尼撒同盟土崩瓦解。

但是,雅典担心维特的实力不断增强,遂倒向斯巴达。于是斯巴达、雅典、曼蒂内亚结成了强大的反维特同盟。同盟军队不久就将维特军赶出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362年,维特军再度入侵伯罗奔尼撒。在曼蒂内亚交战中,埃帕米农达斯起先获胜,但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刻,他身负致命重伤。失去了统帅的比奥西亚军只得撤退。

比奥西亚战争削弱了斯巴达和维特。从此在争夺希腊领导权的斗争中,它们再也不能起左右局势的主导作用了。在军事学术方面,比奥西亚战争有许多创新之处:维特军统帅埃帕米农达斯首次使用了集中优势兵力于决定性地段的新战斗队形,以代替过去实施突击时沿正面平分兵力的办法。

奥林托斯战争

奥林托斯战争指马其顿对以奥林托斯城为首的卡尔客狄克城邦同盟进行的侵略战争。

由于腓力二世的改革,马其顿的经济、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于是,马其顿便开始推行侵略政策。奥林托斯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于公元前352年以卡尔客狄克同盟的名义与雅典缔结了和约,此举违背了奥林托斯与马其顿的盟约。腓力二世决定借此挑起战争,遂出兵奥林托斯。

击溃卡尔客狄克同盟的军队后,马其顿人开始围攻奥林托斯,但遇到了城防部队的英勇抵抗。腓力二世在攻城受挫后,便施展计谋。他收买了奥林托斯骑兵首领拉斯芬和埃夫菲克拉特。奥林托斯骑兵乘一次出击的机会投靠了腓力二世,并协助马其顿人夺取了该城。奥林托斯遭到洗劫、摧毁和焚烧,大部分居民被当做奴隶卖掉。征服者还把卡尔客狄克半岛32座城镇夷为平地。奥林托斯的陷落对马其顿后来的发展和成为强盛的君主国有重大意义。马其顿不但大规模地扩展了自己的版图,而且开始享有海上贸易特权。

海罗尼亚会战

海罗尼亚会战指马其顿军队与希腊同盟军队于公元前338年8月2日在海罗尼亚城附近进行的一次交战。

希腊同盟军队主要由希腊南部城市国家的民团组成。马其顿皇帝腓力二世统帅的军队在组织、装备和战斗素养诸方面均比希腊同盟军占优势。双方军队均列成方阵,翼侧配置骑兵队。马其顿方阵的右翼由腓力指挥,左翼由其十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方阵在从正面实施猛烈突击的同时,用骑兵包围同盟军战斗队形的右翼。这就决定了战役的结局。同盟军败北,2万人被俘。

海罗尼亚会战表明:马其顿军队及其战术较之希腊城市国家的同盟军的组织和战术占优势。海罗尼亚会战的胜利使马其顿在希腊建立了霸权。

皮洛士远征

皮洛士远征指埃皮鲁斯国王皮洛士的军队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对罗马和迦太基采取的军事行动。

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雇佣军在南意大利登陆,不久在赫拉克里亚战役中击败罗马民兵军。

公元前279年春,皮洛士军队在阿斯库伦附近再次战胜罗马军。皮洛士之所以能够屡次战胜兵力居优势的敌人,是由于他采用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及其战友制定的作战方法。其中,皮洛士特别善于在交战中使用骑兵和战象,这是罗马人从未见过的一种新的作战方法。

但在公元前279年的战役中,皮洛士军队也遭到了重大损失,这是造成其以后失败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278年,皮洛士前去援助正同迦太基交战的西西里城市锡腊库扎,期望能在西西里获得成功。皮洛士接连战败迦太基人,几乎征服整个西西里。

但是,他所采取的课重税和压迫政策却激起了西西里居民的愤怒,迦太基人乘机派出一支新的庞大部队在西西里岛登陆。皮洛士由于失去了锡腊库扎市民的支持,被迫于公元前276年撤回意大利。途中,皮洛士战船队的船只有一半被迦太基人击毁。

公元前275年,在贝奈温敦城郊的会战中,战斗力已遭削弱的皮洛士军队被兵力居绝对优势的罗马军队击败。皮洛士逃往塔连特,并从那里率残部返回埃皮鲁斯。

尤古尔塔战争

尤古尔塔战争指古罗马与努米底亚国王尤古尔塔的战争。当时,努米底亚的一部分由尤古尔塔的堂兄弟阿德格尔巴尔统治着。

尤古尔塔为征服整个努米底亚,于公元前112年袭击了阿德格尔巴尔的领地,占领了努米底亚的首都齐尔塔,迫害捉住的罗马商人,处死了阿德格尔巴尔。这成为引起尤古尔塔战争的口实。战争伊始,罗马人在作战中多次获胜,但由于罗马的军事长官们被尤古尔塔贿买,便很快缔结了有利于努米底亚国王的和约。公元前110年,战事再起。公元前109年,在穆士拉河附近的交战中,罗马人击溃了尤古尔塔的军队。尤古尔塔退回本土腹地后,转为游击活动。公元前106年,罗马军队在马略统率下彻底击溃了尤古尔塔的队伍。

尤古尔塔战争的结果是:努米底亚的领土被瓜分,从此努米底亚更加依附于罗马。

索马古斯起义

索马古斯起义指博斯普鲁斯王国斯基福人于公元前107年所举行的一次起义。这是奴隶主上层统治阶级对奴隶和依附农民进行残酷剥削的结果。起义的导火线是:博斯普鲁斯统治者伯里萨德斯五世企图将博斯普鲁斯的政权转让给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以求在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维持奴隶主的阶级统治。起义爆发于蓬吉卡裴(今刻赤)。

起义领袖是奴隶索马古斯,他被宣布为博斯普鲁斯王。索马古斯的政权存在了近1年。有关该政权当时实行的国家制度的史料没有保存下来。索马古斯起义遭到米特拉达悌六世的军队残酷镇压,索马古斯被俘。博斯普鲁斯国从此处于米特拉达梯六世的统治之下。

同盟战争

同盟战争指意大利起义者反抗罗马共和国的战争。

罗马使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成为自己的同盟者,这些城市虽参加了罗马人进行的所有远征,但处于无权地位。罗马元老院拒绝满足意大利人提出给予他们公民权利的要求,这是爆发同盟战争的原因。

公元前90年意大利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同盟,并着手准备起义。罗马大法官对阿斯库伦市民进行威胁,激起民愤而被刺杀,这是席卷整个中部和南部意大利的起义的信号。起义者建立了以科菲纽姆和博维阿努姆西城为中心的“意大利”同盟,选举了元老院成员、执政官和大法官,并发行了自己的货币。意大利人的军队达到了20万人。马尔斯部落首先对罗马人采取行动。

战争一开始就非常激烈。同盟军是以分散的部队行动的,所以罗马人也被迫分散自己的兵力。穆季尔统领的起义军在南部击退了执行官恺撒的军队。在北部的战斗中,双方各有胜负。罗马人被迫给予部分意大利人公民权利。公元前89年,罗马人允诺:凡在60天内放下武器的起义者,也如此对待。这给意大利的队伍造成分裂,但仍有部分意大利人坚持斗争。

公元前88年,意大利人遭到多次失败,于是停止反抗。然而,由于进行了同盟战争,所有意大利自由居民都得到了罗马公民权,尽管这个权利是有限的。

日耳曼封建主对意大利的远征

日耳曼封建主对意大利的远征指10~15世纪时日耳曼帝王为征服意大利、获得皇帝尊号和攫取财富而进行的侵略性远征。

从10世纪下半叶起,经济上富裕而军事上由于各封建主内讧而受到削弱的意大利成了日耳曼封建主的侵略对象。奥托一世的远征,是最早对意大利的远征。公元951~952年,奥托一世侵占了意大利北部,获得伦巴底国王的称号。第二次远征时,奥托一世利用罗马教皇因同封建贵族斗争而力量削弱之机进驻罗马,在罗马举行了“神圣罗马皇帝”的加冕礼。从此,日耳曼帝王便经常远征意大利,目的是获得加冕和维持自己的统治。

在1075~1122年期间,对意大利的远征特别频繁。那时,在罗马帝国和教廷之间正进行争夺授职权(主持任命和批准教会职务和称号典礼的权力)之争。

在军事学术史上最有意义的是德国封建主在斯陶芬王朝的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统率下的5次远征。1174年,他率领8000人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摧毁了苏扎城,围攻亚历山大里亚。意大利北部的各城市结成联盟,顽强地抵抗侵略者。伦巴底联盟军直接威胁到日耳曼军队同其基地帕维亚的联系。巴巴罗萨被迫于1175年签订停战协定。1176年冬,他重新开战,但是未能进行坚决的进攻,因为他的最强大的附庸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国王拒绝继续作战。

与此同时,伦巴底联盟军队也积极行动起来。1176年,在连亚诺附近的交战中联军重创腓特烈一世的骑士军。腓特烈一世用3~3.5万名骑士攻击联军主力。米兰的骑士们在优势兵力猛攻之下被迫逃窜,但手持盾牌和长矛的步兵却阻止住了日耳曼骑士对筑垒营地的突破。布里西亚骑士利用日耳曼骑士军队张皇失措之机,出其不意地实施翼侧突击,同时步兵又进行正面冲击予以配合。这就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日耳曼皇帝的军队被粉碎,巴巴罗萨宣告投降。

但是,教皇的骑墙立场又使意大利北部城市无法巩固胜利。伦巴底联盟很快瓦解,日耳曼封建主不仅保住了他们在意大利北部的地盘,而且到亨利六世时还建立了自己在意大利南部的统治。日耳曼皇帝霍恩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二世把西西里王国变成为自己权力的支柱。但封建主在意大利北部的权力又受到削弱,因为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又一次组织起伦巴底联盟,也恢复了同教皇的盟约。斯陶芬王朝在同伦巴底联盟长期作战中损失很大,他们的王朝也就此灭亡。1265~1268年,意大利南部被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弟弟安茹国王查理所侵占。1254~1273年期间,对意大利的远征暂时停止。1310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远征罗马,企图在意大利建立自己的统治,但未成功。他的继承人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于1327~1329年再次组织对罗马的远征,取得了皇帝尊号,但是侵略者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极端不满,不得已又退出意大利。查理四世先后两次入侵意大利。1401~1402年鲁普雷希特斯基.法尔兹的入侵是最后一次对意大利的远征。从15世纪末开始,意大利成了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进行侵略战争的战场。

由于封建国家在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使远征意大利的目的和结果都受到限制。日耳曼封建主的军队作战时通常不用步兵。然而,意大利的城市却拥有以手工业工人的民团为核心的能征善战的强大步兵。这支步兵是战斗队形的支柱,能运用密集队形成功地抗击德国骑士的攻击。伦巴底联盟的骑士骑兵队,能与步兵实行协同动作,颇有成效地将进攻和防御结合起来。

匈牙利——威尼斯战争

匈牙利——威尼斯战争指匈牙利和威尼斯争夺亚得里亚海达尔马提亚沿岸地区统治权的战争。

第一次匈牙利——威尼斯战争发生于1097年。随后于1105年,1113~1116年、1124年、1126年、1181年、1191年、1193年、1202年、1243~1244年相继发生战争。

经过这些战争,匈牙利建立了对达尔马提亚各城市的统治。至14世纪,匈牙利和威尼斯共和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在1345~1346年,1356~1357年、1378~1381年的几次战争中,动用了霍尔瓦提和土耳其等外国雇佣军的威尼斯再度战败,不得已放弃了对达尔马提亚沿岸地区的权利。在亚得里亚海站稳了脚跟的匈牙利从而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海军。在反对当时的海上强国威尼斯的斗争中,匈牙利成功地利用了同意大利其余各城市国家,以及同一些欧洲国家的临时结盟。

1411年,威尼斯趁匈牙利因与土耳其作战而处境困难之机,企图征服达尔马提亚诸城市。根据1413年4月14日签订的为期5年的停战协定,匈牙利国王只保留对特劳乌尔、斯帕拉托、谢贝尼科等几个城市以及若干岛屿的所有权。1419年,匈牙利连这些领土也丧失殆尽。持续多年的匈牙利——威尼斯战争最后以1433年6月4日签订和约而告结束。这些条约明确规定匈牙利不再享有对达尔马提亚诸城市的所有权。

匈牙利——威尼斯战争时期的军事学术,是在封建主义早期和全盛时期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当时的时代特色。陆上战斗主要使用砍刺武器和投射武器。海战是由载有接舷冲锋队的大桡战船队进行的,其武器是弩和投射机。15世纪起,火器开始用于作战。

亚尔毕战争

亚尔毕战争指公元1209~1229年期间,罗马教皇发起的讨伐亚尔毕派的几次十字军出征。

人民群众对封建制度的抗议,通过这一运动的宗教色彩表现了出来。亚尔毕派大部分是市民和农民,还有一些企图攫取教会财产的小封建主和以图卢兹的伯爵拉蒙德六世为首的一部分具有分立主义思想的法国南部贵族。

1208年,罗马教皇的使节为拉蒙德六世的一个亲信所杀,这便成了爆发亚尔毕战争的导火线。法国北部的骑士和一部分德国骑士企图侵占法国南方富饶城市而参加了西蒙.德蒙富尔率领的十字军。法国北部僧侣们也积极参加征讨。

1209年,十字军占领并洗劫了贝济埃、卡尔卡松等城市。

1213年谬雷会战中,拉蒙德六世战败。结果,法国南部大片领土被西蒙.德蒙富尔所占领。后来西蒙同意作为法王路易八世的封侯。拉蒙德六世保住了图卢兹、尼姆、波凯尔和阿让。

1215年,十字军在长期围攻之后占领了图卢兹。但是,南方人仍在继续抵抗。

1217年图卢兹爆发人民起义,城市从十字军占领下获得解放。起义席卷了其他一些城市和朗格多克及普罗瓦斯两省。路易八世因为担心在法国南部出现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最初没有援助十字军。后来,在得到教皇不干涉法国南部政治和宗教事务的保证后,才出兵支援。南部许多城市纷纷归顺法王。抱着在“异教”运动中追求狭隘私利而参加亚尔毕派的小封建主,轻率地背叛了运动,投靠了国王。路易八世连战告捷,把朗格多克很大一部分地区并入王室版图。

亚尔毕战争使法国南部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但国王领土的扩张却巩固了中央政权,限制了封建主们的专横跋扈。这在当时是起了进步作用的。

锡季河会战

锡季河会战指1238年3月4日,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的军队与蒙古鞑靼军的万人长布鲁代的军队在锡季河畔进行的一次战役。

蒙古鞑靼人对弗拉基米尔.苏兹达科公国的入侵,迫使尤里大公率卫队退向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丛林地带,以便聚集俄罗斯军队,阻止敌人的进攻。布鲁代的军队从乌格利奇继续向托尔若克推进,对尤里的军队发起突然攻击,在锡季河畔的会战中将其击溃。

尤里大公本人及与其同盟的一些公爵全部阵亡。

阿罗木次会战

阿罗木次会战指蒙古鞑靼人远征西欧期间。捷克人与蒙古鞑靼人于1241年6月24日在阿罗木次城下进行的一次交战。

拜达尔率领蒙古鞑靼军队在洗劫波兰,并于1241年6月9日在利格尼察附近击溃波德联军后,挥师南下,向波希米亚疾进。蒙古鞑靼人企图在途经由捷克将军雅罗斯拉夫指挥的强大城防部队防守的阿罗本次要塞时,一举将其攻占,但未能得逞。他们留下部分兵力围攻要塞,其余部队则奔往波希米亚进行掳掠。6月24日,雅罗斯拉夫率部开出要塞,突然向敌发起攻击,将敌击溃。

蒙古鞑靼人在阿罗木次会战中的失败是其在西欧的第一次失败。战后,拜达尔离开波希米亚前往匈牙利与拔都会合。

雅罗斯瓦夫战役

雅罗斯瓦夫战役指丹尼尔公爵的部队和与其结成同盟的波洛伏齐人同波匈封建主和加里西亚贵族的联合部队进行的一次战役。

这次战役于1245年8月17日发生在桑河河畔的雅罗斯瓦夫城附近,是为恢复加里西亚—沃伦罗斯统一的斗争的顶点。1245年夏,支持罗斯基斯拉夫的波匈骑士联合部队侵入加里西亚境内,占领了佩列梅什利,并包围了雅罗斯瓦夫。丹尼尔公爵获悉后,遂率军隐蔽地渡过桑河,前去援助被围者。围城联军在城边留下一支阻截队后,即前去迎击丹尼尔部队。双方遭遇在距雅罗斯瓦夫城不远的地方。

交战前,丹尼尔公爵将所有团排成一线式战斗队形,这是当时俄国军事学术中采用的典型的战斗队形。队形中央是领主安德烈统率的民军,左翼是丹尼尔本人的公爵团,右翼是其弟瓦西里科的团。战役一开始,匈牙利骑士首先对俄军战斗队形的中央发起攻击。民军抵挡不住对方的猛攻,开始向桑河退却。在匈牙利部队发起攻击的同时,弗罗里安将军指挥下的波兰骑士部队向瓦西里科团发起了冲击,但未取胜。这时,丹尼尔公爵率本团隐蔽地绕过匈军右翼,在匈军后方出其不意地攻击准备在中央发展战果的预备团。经激烈战斗预备团溃逃。敌主力见精锐团溃败,发生了动摇,随之放弃阵地逃跑。

雅罗斯瓦夫战役结束了13世纪上半叶使加里西亚—沃伦罗斯陷于分裂并持续了多年的内讧局面。它与冰上激战一样,说明了俄国的军事学术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并且居西欧骑士之上。俄军胜利的取得,是因为正确地选择了主要突击方向,细致地拟定了作战计划,在交战中巧妙地实施机动和对敌翼侧与后方实施了坚决的突击。

拉科沃尔会战

拉科沃尔会战指1268年2月25日,俄军和德国丹麦十字军在拉科沃尔城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

13世纪60年代中期,丹麦封建主和立窝尼亚骑士团的骑士企图侵占诺夫哥罗德领地的北部地区。2月24日,俄军数团前出到基尤拉河,在此与里加和多尔帕特主教所率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德丹联军遭遇。俄军强渡基尤拉河之后,列成国横队战斗队形。德军则列成楔形队,两翼有同盟军掩护。在翌日的激烈会战中,骑士楔形队迫使配置在俄军战斗队形中央的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部队稍向后退,但俄军左右两翼的团队实施两面夹击,共同努力将骑士楔形队击溃。俄军追敌7俄里。

俄军在拉科沃尔会战中的胜利和1269年十字军在普斯科夫城下的失败,使德国和丹麦在此后30年内无力推行其侵略政策。

尤里耶夫节之夜起义

尤里耶夫节之夜起义指席卷哈列尤马、梁阿涅马、维鲁马州和萨烈马岛的反对爱沙尼亚境内德意志和丹麦封建主的农民战争。导致起义的原因是封建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加剧。

起义爆发于1343年4月22日夜间。哈列尤马州的农民夺取并捣毁了帕迪斯的设防寺院,同德意志世俗和宗教封建主展开了斗争。起义军在推选出的4位领袖的率领下包围了雷瓦尔。梁阿涅马州的农民包围了哈普萨卢城主教的府邸。主教及丹麦国王全权代理人的军队被击败。封建主向立窝尼亚骑士团求援。

1343年5月4日,立窝尼亚骑士团团长假借谈判之名将起义军领袖邀请到帕伊杰杀害。

5月14日,骑士团部队在雷瓦尔城下击溃了装备低劣的农民队伍。但是普斯科夫的部队进入南爱沙尼亚后,于6月1日在瓦斯特塞林附近的会战中重创骑士部队,这迫使已转入防御的起义军免遭覆灭。

7月24日,萨烈马岛也爆发了起义。起义军夺取了立窝尼亚骑士团在帕伊杰的城堡,推翻了德意志封建主政权。骑士团团长派出增援部队,企图镇压起义,阻挠起义军同罗斯军队会合。

1343年底,条顿骑士团和立窝尼亚骑士团联军残酷地镇压了大陆上的农民起义,1345年春又镇压了萨烈马岛上的农民起义,仅在萨烈马岛就有9000名爱沙尼亚人被杀害。部分起义者逃到罗斯避难。

扎克雷起义

扎克雷起义指1358年发生在法国的一次反封建农民起义。赋税的增长和英法战争造成的经济崩溃,1348~1349年“黑死病”的流行,外国军队和雇佣军的掠夺,使法国农民的艰难处境更加恶化,国内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扎克雷起义的起因,是法国贵族当局为筹集赎回普瓦提埃战役中被俘的国王、贵族骑士的赎金,和为修复巴黎周围的城堡要塞,制定了新的徭役制度和附加税收规定。

5月28日,起义在圣廖德.埃谢兰镇开始,几天之内便席卷全国北部大部分地区,参加者达10万人。手工业者、小商人、乡村僧侣代表以及某些小领地贵族骑士也加入了农民队伍。起义队伍的行动没有明确的方针和统一的领导。人数众多的起义军捣毁城堡,杀死贵族,焚毁登记徭役的文书。博韦地区的起义规模最大。

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是卡尔6000人的队伍。他的副手是医院骑士团的一位熟谙军事的骑士。他们对农民军进行了组编,将起义者分成若干10人队,将10人队编成若干中队。中队设首领,所有中队隶属于卡尔总首领。卡尔打算吸收市民参加起义。他向巴黎起义者的领袖马赛派去求援代表团。巴黎派来的队伍和农民们一起行动的时间不长,并且主要是为了巴黎人的利益,保障向市内运输粮食。卡尔还打算吸收另外一些大城市的市民参加起义,但未成功。富裕的市民宁愿保持中立,而依附于富裕市民的城市贫民又不能给起义者以有效的援助。只有一些小城市的市民参加了起义。

太子查理的骑士军和那瓦尔国王“恶人”查理的军队前去镇压起义农民。6月8日,卡尔的农民军在麦罗和蒙塔捷尔村附近与“恶人”查理的骑士军遭遇。装备低劣的农民军难以和骑士骑兵在开阔地上相对抗。因此,卡尔将农民军部署在高地上,用马车筑起一道围障,弓弩手隐蔽在里边。预备队中有一支600人的马队。骑士们两天未敢向农民军的工事发起进攻。“恶人”查理建议订立停战协定。6月10日,前往谈判的卡尔被背信食言的敌人扣留杀害。失去首领的农民军抗不住铁甲骑士的突然侧击而溃败。太子和贵族的军队也在法国的另外一些地区对起义农民进行镇压。对起义者的残杀持续了两个月。参加屠杀的不仅有法国封建主,而且还有与法国封建主处于交战状态的英国封建主。据同时代的人证实,仅至6月24日前,就有2万农民被杀。

扎克雷起义失败了。这是由于起义是自发的,起义队伍的力量分散,起义者的活动限于局部地区,又缺乏准备,武器装备不足。尽管如此,扎克雷起义在法国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它促使农民提高社会觉悟、摆脱人身依附地位和增强团结。扎克雷起义丰富了法国人民群众同封建主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这些经验为以后欧洲其他反封建运动所借鉴。

窝特.台勒耳起义

窝特.台勒耳起义指中世纪英国最大的一次农民反封建起义。起义的原因是由于农奴制压迫的加剧而使大多数农民的处境日趋恶化。

由于1348~1349年蔓延英国的流行性鼠疫而颁布的劳工条例,把工资标准定得很低,劳动日的时间定得很长,这使人民群众的处境更加困难。“罗拉德派”及其思想家保尔教士的宣传在台勒耳起义的酝酿阶段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在传教中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平等,提出了取消徭役、什一税、课税和实行各阶层平等的要求。

由于百年战争再起,1377年规定征收的人头税,1380年比1379年增加了两倍,这是起义的直接导火线。早在1380年秋,零星的农民骚动就已出现,但最有组织的是1381年5月发生在英国东南部的起义。领导这一起义的是乡村匠人台勒耳和保尔。6月,起义席卷英国大部地区。起义者到处建立武装队伍,占领并捣毁封建主的庄园,惩罚大臣、法官和征税者,焚毁登记农民徭役的文契。1381年6月13日,农民队伍和加入农民队伍的许多城市的居民开进伦敦,在城市贫民的支援下占领全城。6月14日,起义者与国王查理二世在市郊迈尔恩德举行谈判。谈判中,农民起义者提出了叫做“迈尔恩德”的纲领,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和徭役,建立统一而合理的货币地租,实行贸易自由,并赦免起义者。国王允诺满足起义者的要求,部分农民遂开始离开伦敦。但是,以台勒耳和保尔为首的很多赤贫农民不满意这个中庸的纲领,于6月15日在伦敦城墙脚下的斯密茨菲尔德贸易广场再次与国王举行谈判,向国王提出了旨在反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更加彻底的补充要求。起义者要求把从农民手中抢占的公田归还给农民,废除劳工条例,取消贵族特权,各阶层一律平等,把教会和寺院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分给农民。但是,台勒耳在谈判时被国王的心腹刺死。查理二世遂利用农民中出现的混乱镇压起义。骑士和富裕市民的队伍前来镇压失去统一领导的农民队伍。血腥的屠杀开始。保尔和其他领导者,以及很多起义者被处死。尽管如此,农民骚动仍然持续到14世纪90年代中期。结果,“劳工法”有所放松,农民摆脱农奴依从地位的进程加快,徭役租制为货币地租所取代。

台勒耳起义带有自发性,那些囿于局部利益的团体没能联合起来进行有组织的行动。大部分起义者仅局限于同本郡封建主的斗争,没有参加向伦敦的进军。农民们常受那些朴素的君主正统思想所约束,没能利用起义初期取得的胜利。台勒耳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在客观上加快了英国农民摆脱农奴依从地位的进程,促进了用货币地租取代徭役制。这次起义不仅是14世纪英国的最大一次农民起义,也是当时整个西欧的最大一次农民起义。

格伦瓦尔德战役

格伦瓦尔德战役德国文献称坦能堡战役指“大战”期间,波兰、立陶宛、俄罗斯联军于1410年7月15日歼灭条顿骑士团军队的决战。

7月3日,波兰、立陶宛、俄罗斯联军在波兰国王弗拉第斯拉夫二世雅哥洛率领下,从切尔文斯克地区向马连堡进发,在格伦瓦尔德地区,与条顿骑士团团长乌尔利希.封.雍宁根率领的条顿骑士团主力遭遇。条顿骑士团军队由德法等国的骑士和雇佣兵部队组成,共51个旗连。联军由波兰、立陶宛、俄罗斯、瓦拉几亚、捷克—摩拉维亚、匈牙利和鞑靼部队组成,合编为91个中队。

7月14日,联军集结于卢边湖畔的森林中,发现敌人后立即展开准备战斗。联军在2公里的正面上布成三线式战斗队形。立陶宛大公维托夫特率领的40个立陶宛—俄罗斯中队在右翼展开,王家元帅兹比格涅夫率领的42个波兰中队、7个俄罗斯中队和2个捷克中队在左翼展开。右翼侧还配置有鞑靼骑兵。联军阵地的右翼侧与后方为沼泽地和马尔沙河所掩护,左翼侧为森林所掩护。十字军骑士在两公里半的正面上排成两线,其右翼是利赫坚什捷因指挥的20个旗连;左翼是瓦连罗德指挥的15个旗连;其余的16个旗连为预备队。条顿骑士团把自己的部队部署在高地上,以迫使对方沿坡向上进攻。双方的正面布满博姆巴尔达炮和弩。

格伦瓦尔德战役以骑兵团的博姆巴尔达炮齐射开始,但骑兵团的炮火并未使联军遭到重大损失。鞑靼骑兵和维托夫特军的第一线向十字军骑士的左翼发起进攻,但被瓦连罗德的骑士击退。维托夫特军的第二线和第三线投入战斗,仍被条顿骑士团骑士击退,并遭追击。奥尔格尔多维奇公爵率领的3个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中队挽救了危局。他们没有丢掉战场,而是以勇敢的防御来牵制瓦连罗德的一部分兵力。这时,波兰各中队勇敢地向十字军骑士的右翼侧发起进攻,突破了利赫坚什捷因部队的正面。波军的顺利进攻,以及俄罗斯军人的勇敢行为和他们在同瓦连罗德骑士进行战斗中的巧妙行动,使立陶宛诸中队得以阻止住敌人的追击,随后又转入进攻。俄罗斯、立陶宛各中队同心协力击溃了瓦连罗德军。在左翼,波兰、俄罗斯、捷克联军与前来增援的立陶宛、俄罗斯各中队包围了利赫坚什捷因军,歼灭战遂告开始。骑士团首领雍宁根将预备队投入战斗,雅哥洛则派本部第三线迎战,消灭了条顿骑士团骑士的最后几个旗连。以骑士团首领雍宁根为首的所有指挥官在战斗中全部丧命。

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的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制止了条顿骑士团骑士对东方的侵略。格伦瓦尔德战役暴露出骑士军的许多缺点:灵活性差、行动死板、精神素质低。联军步兵表明,他们能够顺利地进行战斗行动抗击骑士重骑兵。特别是俄罗斯部队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表现出了高度的战斗素质。

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的胜利,成了斯拉夫人民和波罗的海沿岸人民团结战斗的象征。格伦瓦尔德战役促进了捷克解放运动——胡斯运动的发展。1960年在格伦瓦尔德战役的原地建立了纪念碑。

舍隆河会战

舍隆河会战指伊凡三世进军诺夫哥罗德期间,莫斯科大公国军队和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军队于1471年7月14日在舍隆河河畔进行的一次交战。这次交战决定了将诺夫哥罗德并入莫斯科的斗争的结局。

诺夫哥罗德贵族政府的反莫斯科政策和承认自己对立陶宛公爵兼波兰国王的依附关系,使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之间的关系激化。

1471年夏,莫斯科部队在督军霍尔姆斯基公爵的指挥下开始进军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人从西面出发前来与之会合。诺夫哥罗德人仓促组建了一支在当时来说相当庞大的军队,结果把大量毫无军事素养的工商业区居民征召入伍。这支军队在领主博列茨基的统率下出发迎击普斯科夫人,打算在普斯科夫人与莫斯科部队会合之前将其击溃,从而保障自己后方的安全。

但是,7月14日,在舍隆河左岸河口至索利齐城间,诺夫哥罗德人意外地与前去同普斯科夫人会合的莫斯科部队先头团遭遇。尽管诺夫哥罗德人在兵力上占很大优势,但霍尔姆斯基公爵仍果敢地对其发起了攻击。

毫无军事素养、组织性差、大多数人又有厌战情绪的诺夫哥罗德民军未能顶住精锐的大公部队的攻击,而被击溃,残余部队狼狈逃进森林。诺夫哥罗德在舍隆河会战中的失败,导致了诺夫哥罗德封建共和国的政治独立的完结。

“乌格拉河对峙”

“乌格拉河对峙”指于1480年10~11月在乌格拉河下游对大帐汗国军队采取的军事行动。此次军事行动使蒙古鞑靼人的压制归于终结。

1476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停止对大帐汗纳贡,1480年又拒绝承认俄罗斯附属于大帐汗国。大帐汗艾罕默德在与波兰立陶宛国王卡西米尔四世结盟之后,于秋季率军开向莫斯科。伊凡三世则与克里木汗格来结成军事同盟,并达成共同对付卡西米尔四世的协议。1480年1月,伊凡三世的两个兄弟鲍利斯和大安德烈由于对加强中央集权制不满,起来反对伊凡三世。莫斯科的王公贵族也分为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赞成联合起来与大帐汗国相抗,另一派则主张放弃斗争。伊凡三世依靠主战派的支持,命其子莫洛多伊和兄弟小安德烈率军开往奥卡河和乌格拉河河岸。在10月8~12日的战役中,俄军由于事先堵塞了蒙古鞑靼人可能入侵的所有道路,并使用了“炮队”,从而粉碎了蒙古鞑靼骑兵从行进中强渡乌格拉河的企图。

此后,艾罕默德汗便开始等待卡西米尔四世率军到来。为了赢得时间,伊凡三世与敌进行谈判,一直持续到10月20日。在此期间,伊凡三世与其叛乱的两兄弟达成协议,巩固了俄军阵地,调集了主力部队,此后,便中断了谈判。艾罕默德汗曾数次试图渡过乌格拉河,夺取俄军阵地,但均未成功。蒙古鞑靼人的处境急剧恶化;寒冬的降临使他们的战马失去饲草,同时,瘟疫蔓延,食品匮乏。格来对波兰立陶宛南部领土的袭扰使卡西米尔无法出兵助战。11月11日,艾罕默德汗开始将部队撤向南方,但他仍要索取贡赋。伊凡三世断然予以拒绝。艾罕默德汗的部队被迫撤出俄国边境,至终未能达到目的。

1481年1月6日,艾罕默德汗在一次战斗中被杀,大帐汗国的内讧随之加剧。俄国以武力和成功的外交活动摆脱了大帐汗国的统治,赢得了独立。“乌格拉河对峙”结束了蒙古鞑靼人对俄长达250年的压迫,同时加速了大帐汗国的崩溃。

瓦斯卢伊会战

瓦斯卢伊会战是公元15~16世纪摩尔多瓦人民反对奥斯曼帝国压迫,争取独立斗争的一次大决战。这次会战是1475年1月17日在罗马尼亚城市瓦斯卢伊进行的。

瓦斯卢伊会战中,摩尔多瓦军队在斯特凡三世大公的统率下粉碎了侵入国境的由苏里曼巴夏指挥的12万土耳其大军。在发起决定性攻击之前,摩尔多瓦军队派出了一队号手潜入土耳其军队后方,在那里吹起攻击号。土耳其人误认为已被包围,顿时队伍大乱。斯特凡乘机以主力实施攻击,一举击溃了敌人。

瓦斯卢伊会战的胜利提高了摩尔多瓦在欧洲反对土耳其侵略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乔治.多沙起义

乔治.多沙起义指匈牙利农民举行的反封建起义。起义的原因是封建反动势力的加强和农奴制压迫的加重。1513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宣布举行反土耳其的十字军远征。组织远征的罗马教皇的全权代表——埃斯捷尔戈姆城的大主教塔马什.巴科茨宣布在匈牙利招募十字军战士。小领地贵族乔治.多沙被委任为十字军统领。十字军的基本力量由农民和城市贫民组成。4~5月间,十字军的人数达到10万,一些队伍集中在靠近大城市的全国各地。用镰刀、连枷和棒子武装起来的数千人的队伍在佩斯近郊的拉科什平原上集结。

招募十字军有利于组织和团结农民,使十字军逐渐变为革命军。封建主则阻止农民加入队伍,他们终于达到了废除继续招募命令的目的。农民回答他们的是调转与奥斯曼帝国战斗的武器来反对本国压迫者。国王乌拉斯洛二世命令十字军出发远征土耳其。但是,乔治.多沙号召农民和一切被压迫者同匈牙利封建主进行无情的斗争。

乔治.多沙在短期内对起义战士有效地进行了军事训练,使他们不仅能在野战中抗击封建主军队,并且能够袭击要塞。乔治的部队在纳迪拉克附近击溃巴托里指挥的联军后,于6月中旬进抵特麦什瓦,并实施围攻。这次围攻持续到7月中旬,但无结果。由于瓦尼亚伊、梅萨罗什、勃洛格率领的农民队伍参加起义军,起义者人数增多。不过许多农民队伍仍旧分散各自行动。一些低级僧侣和小贵族的代表成了起义的鼓吹者,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以起义的军事领导人身份出现,但他们的行动却摇摆不定,常常背弃起义农民,出卖他们的利益。同时,封建主同掌握城市贫民统治权的城市贵族一起反对起义者。富裕市民给国王和贵族以财政和军事援助。国王得到了捷克的支持。特兰西利瓦尼亚的扎波利亚伊将军的队伍赶来援救被围困的国王部队。

7月15日,在特麦什瓦进行决战。尽管多沙的农民队伍战斗得顽强勇敢,但终因寡不敌众,未能取胜。3.3万人的起义军基本队伍失败了。多沙受伤被俘,于7月20日被砍掉四肢和头而就义。起义军的个别队伍在王国的不同区域继续抵抗了数月。1514年10月,多沙起义被彻底镇压,约5万名起义者被杀害。1514年10~11月间,在佩斯召开的国事会议作出决定,使农民永远依附在地主的土地上。

卡匹尔战争

卡匹尔战争指宗教改革时期,瑞士新教州同天主教州进行的战争。卡匹尔战争形式上虽带有宗教色彩,但却是瑞士尖锐的社会政治斗争的结果。战争因主要战事发生在卡匹尔村附近而得名。

第一次卡匹尔战争是主张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新教州苏黎世向天主教州发动的。苏黎世的一支4000人的部队向卡匹尔推进,其同盟者伯尔尼的一支5000人的部队也向该村开进。由于中立州从中斡旋,战事并未发生,双方缔结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瑞士又有许多地区被划为新教徒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卡匹尔战争是天主教州挑起的。10月,天主教徒一支2000人的部队从楚格向卡匹尔开进,旨在切断伯尔尼与苏黎世间的通道。新教徒向卡匹尔派去一支1000人的先头部队迎击天主教徒军,随后又派去一支1800人的部队。天主教徒的主力也向卡匹尔推进。1531年10月11日,战役在卡匹尔附近展开。新教徒的先头部队在一座小山丘上占领了阵地。山丘四周是沼泽草地、深沟和山毛榉树林。他们用炮火击退了天主教徒的第一次进攻,并坚守阵地直至主力部队到达。但至中午时分,天主教徒发现对方左翼没有设防,便全力攻击翼侧,使新教徒遭到失败。死于这次战役的500名新教徒中有瑞士宗教改革的领导者兹温利神父。新教州试图报复,但没有成功。新教徒重新集结的部队行动互不配合,于1531年10月23日夜被击溃。同年11月,双方缔结和约。根据和约,新教州的联盟被解散,而天主教则在许多地区得到恢复。

尽管新教徒失败了,但在16世纪30年代前夕已经尖锐化了的这一社会斗争却加速了瑞士宗教改革的进程,促使瑞士成为欧洲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最重要策源地之一。

喀山远征

喀山远征是俄军对喀山汗国的军事行动。喀山汗国与土耳其、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诺盖帐汗国结盟,对俄罗斯国家推行侵略政策,经常侵袭俄罗斯的领土,所到之处被劫掠一空,而且阻碍俄罗斯沿伏尔加河和卡马河与里海沿岸各国和中亚各国通商。至16世纪中叶,约有10万俄罗斯人在喀山汗国被逐赶去做奴隶。

兼并喀山的斗争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由于土耳其的傀儡喀山汗萨夫.吉列伊积极推行反俄政策而加剧。为了更有效地与喀山汗国进行斗争,瓦西里三世建立了一个据点——瓦西里苏尔斯克要塞。伊凡四世政府试图以和平方式使喀山汗国与俄罗斯重新合并,但未成功,不得不诉诸武力。1545年的喀山远征具有军事示威的性质,它加强了莫斯科追随者在喀山汗国的地位,萨夫.吉列伊被逐,由伊凡四世的傀儡沙赫.阿利接替。由于土耳其追随者在喀山重新掌权,才进行了1547~1548年和1549~1550年的喀山远征,但均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是未做好物质准备,而且气候条件不利,这给在喀山附近集结火炮和实施围攻作业造成了困难。

1552年的喀山远征是在夏天进行的,做了周密的准备,特点是战略意图明确。远征前一年,俄罗斯人在通往喀山的道路上新建了一个据点——斯维雅什斯克要塞。通过外交途径,使诺盖帐汗国脱离了反俄同盟。由于伊凡四世的军事改革,俄军的组织和技术装备有了改善。远征的计划是:将俄军各团集结在莫斯科以南,以便击退克里木鞑靼人可能进行的袭击,然后迅速向喀山推进,实施周密准备的强攻,夺取这个在当时来说相当坚固的要塞。

1552年6月16日,俄军从集结地域出发,6月24日,以一部兵力击溃了进逼图拉并得到土耳其精兵部队加强的克里木汗杰夫列特.基列的军队。7月3日,俄军分兵两路向喀山进发:先遣团、加强团和右翼团经梁赞至喀山,左翼团、警卫队和沙皇卫队经弗拉基米尔、木罗姆至喀山。早在3~4月间,攻城炮兵、弹药和粮食已经水路运抵斯维雅什斯克。各路纵队每昼夜平均行程达25公里,8月4日前在博龙切夫古城遗址会合,然后成一个总纵队继续开进,于8月13日抵达斯维雅什斯克,8月23日包围了喀山。围攻喀山的俄军共有15万人,150门火炮。喀山汗亚季加尔的军队约有6.5万人,100门火炮。亚季加尔的计划是,在亚潘恰的野战部队和同盟军——马里人的支援下,由要塞卫戍部队对喀山采取积极防御。马里人的任务是从后方对俄军各团实施突击。伊凡四世的计划是:击溃敌人的野战部队,以后经过周密的炮火和工程准备,猛攻要塞。8月23日,喀山卫戍部队就以达1.5万人的兵力开始出击。这样的出击一直持续到该城被攻占。8月29~30日,俄军用连绵不断的堑壕、板墙、土筐将喀山团团围住,部署了几个炮兵连,开始炮击要塞。为了炮击城内街区,根据工程师伊凡.威罗德科夫的方案,为50门火炮建造了一个13米高的活动炮塔。爆破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俄军在城脚下挖掘地道放置地雷,炸毁了要塞的城墙和城门,破坏了喀山的供水系统。8月30日,戈尔巴特.舒伊斯基将军的部队击溃亚潘恰部队,几天之后就攻占了喀山野战部队的各支撑点。

10月2日,在卫戍部队拒绝放弃城市后,俄军以7个纵队开始强攻要塞,从阿尔斯克原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临近中午,预备队投入战斗,粉碎了鞑靼人的抵抗,夺取了要塞。

周密的远征计划,认真的行军准备,包围和强攻要塞的高超艺术等等,保证了1552年喀山远征的胜利。围攻喀山是俄军进行地雷战的首次大规模的尝试。远征的胜利还由于在图拉附近击溃了克里木鞑靼人,使后方得到保障。1552年的喀山远征不仅确保了俄罗斯国家东部边境的安全,而且还削弱了土耳其—克里木封建主在东欧的地位,决定了阿斯特拉罕汗国和诺盖帐汗国的命运。后来,伊凡四世于1556年打败阿斯特拉罕汗国,占领阿斯特拉罕,从而保障了伏尔加河商路的畅通,打开了俄罗斯通往高加索、中亚、外乌拉尔的通路。1552年的喀山远征和攻占喀山证明了伊凡四世及其亲密顾问和助手——阿达舍夫、勤务(炮兵)将军莫罗佐夫、工程师威罗德科夫、团将军沃罗滕斯基、莫罗佐夫、库尔布斯基、戈尔巴特.舒伊斯基、谢列布里亚内.奥博连斯基等人高超的统帅艺术。

立窝尼亚战争

立窝尼亚战争指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立窝尼亚骑士团,以及瑞典、波兰和立陶宛大公国进行的战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并入俄国,能够保证俄国经波罗的海与欧洲各国建立直接的联系。俄国贵族希望在立窝尼亚攫取已开发的土地,而俄国商人则希望获得经里加、列维尔和纳尔瓦通往波罗的海的通路。持续了25年多的立窝尼亚战争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558年1月,俄军4万人在格林斯基和希格.阿利亚统率下进入立窝尼亚领土。1558年夏初,索伊斯基、特罗耶库罗维和合伊内指挥的俄军包围了涅伊豪津城。立窝尼亚骑士团团长福尔斯腾堡同2000名骑士军一起被俘。俄军占领了20个要塞,其中包括良好商港纳尔瓦,以及捷尔普特。同年秋,叔伊斯基的部队返回俄国,只留下少量卫戍部队守卫各要塞。1559年,俄国与立窝尼亚缔结停战协定。立窝尼亚封建主利用该停战协定同波兰国王西吉斯孟二世奥古斯都订立了协定。根据协定,骑士团的土地和里加大主教的领地被置于波兰国王的保护之下。福尔斯腾堡被撤职,主张亲波兰方针的凯特列尔为新任团长。同年,丹麦夺取厄塞尔岛和库尔兰的一部分。1560年1月,俄军在叔伊斯基、谢列布里亚内和姆斯提斯拉夫斯基的统率下开始军事行动,围攻并占领了一级要塞马林堡。8月,俄军在埃尔梅斯附近击溃骑士军,包围了费林,并迫使要塞中配备有约470门火炮的敌人投降。立窝尼亚爆发的反对德意志封建主的农民起义促使俄军行动成功。立窝尼亚骑士团终于解体。这样,俄军在3年战争中夺取了最重要的要塞,决定了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命运。北爱沙尼亚的德意志封建主改入瑞典国籍,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其余领地转入立陶宛大公国控制之下。

1561年前,出现了对俄国不利的国际局势。俄国被迫同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以及瑞典作战。在1562年12月以前,军事行动仅局限于小规模的冲突。而在12月,俄军5万人在伊凡四世皇帝的统率下,自莫查依斯克进入立陶宛,于1563年1月包围了重要战略城堡、波军在立陶宛的基地——波洛茨克,2月在先用炮火摧毁防御工事后将其攻克。这样就打开了通往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和里加的道路。但是,反动贵族反对伊凡四世的政策的斗争加剧,以及一些军事首领叛变,致使俄军于1564年1月在乌拉河岸、7月在奥尔沙附近战败。同年秋,克里木汗杰夫列特.基列的鞑靼部队侵入俄国领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迫使伊凡四世于1566年召开缙绅会议,支持沙皇为夺取里加而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进行斗争的企图。1569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统一为一个国家——波兰国。在北方,俄国同瑞典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在南方,克里木汗国和土耳其的军队包围了阿斯特拉罕。1571年,杰夫列特.基列毁灭性地袭击了莫斯科。俄军刚一在南方打退敌人的进攻,就把军事行动转到了西部,并再次取得胜利。1573年1月,俄军在伊凡四世的统率下,以强攻夺取了瑞军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支撑点——维依森什廷要塞。在1574年的战争中,俄军以成功的防御打破了瑞军对维津堡和托尔斯堡这两个要塞的包围。1574~1575年,俄军占领数城,其中包括彼尔诺夫。1576年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也是顺利结束的,因为除里加和列维尔外,所有东南沿海一带都转入俄国控制之下。1577年夏,俄军10万人在伊凡四世的统率下,夺取了柳钦、克廖伊茨堡、拉乌东、泽斯维根、别尔佐纳、科柳采瑙、文登等要塞。1576年即位的波兰国王斯蒂芬.巴托里签订了临时停战协定。

战争的负担和给俄国贵族分配被征服的土地引起了当地农民的不满。俄国陷入了新的内部困难时期,这内困是伊凡四世反对贵族的斗争,以及所谓的禁卫军大规模镇压带来的后果所造成的,因而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波兰国王斯蒂芬.巴托里在撕毁停战协定并同瑞典、克里木汗国达成了相互支援的协议后,开始了军事行动。在罗马教皇的帮助下,巴托里使对俄战争成为一次全欧的十字军远征。全欧天主教军队都被集中到他的军队中,其中有德意志、匈牙利、波兰、立陶宛、丹麦和苏格兰等国的雇佣军。1578年,波军总数已达15万人,扎莫伊斯基成为总指挥。俄军此时已达30万人,但却分散在立窝尼亚各卫戍部队和国内各边境城市。在这种兵力部署的情况下,俄军统帅部认为唯一正确的是进行防御战,迫使敌人把兵力、装备和时间消耗在包围众多的要塞上。1579年8月,波兰国联军占领波洛茨克,遂后又占领了恰什尼基、涅维利、大卢基等要塞。瑞军夺取了纳尔瓦、科列拉等要塞。在战斗中,波洛茨克、大卢基和普斯科夫都英勇地进行了防御。普斯科夫1.6万人的卫戍部队和居民抗击5万人的巴托里王军长达5个月,迫使其放弃包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和1582年1月15日在查波尔.雅姆与波兰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晚些时候俄国又与瑞典签订了为期3年的停战协定,把纳尔瓦、伊凡哥罗德、雅姆、科坡里耶等要塞割让给瑞典。这样,俄国失去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整个来说,由于俄国经济衰竭,国际国内形势对其极端不利,所以立窝尼亚战争是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结束的。但是,俄国的敌人也被迫放弃侵略计划和对普斯科夫、诺夫哥罗德和斯摩棱斯克的领土要求。俄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问题直到18世纪在北方战争中才得到解决。

立窝尼亚战争的特点基本是争夺要塞,它是在炮兵和步兵在战斗中的作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攻破城门和打开要塞城墙的缺口时,广泛使用了地雷爆破性器材;在对要塞防御时,广泛采用了反地雷器材,并实施出击。俄军在立窝尼亚战争中表现出包围和守卫要塞的高超艺术。立窝尼亚战争的战略特点是:俄军在西、南两条战线作战,然而,俄军统帅部善于机动兵力,在多次战役中都取得胜利。

埃尔梅斯战役

埃尔梅斯战役指立窝尼亚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与立窝尼亚军队于8月2日在立窝尼亚的埃尔梅斯城下进行的一次交战。

立窝尼亚军在埃尔利斯附近阻挡俄军进攻费林和雷瓦尔的道路。立窝尼亚军的任务是突袭行进中的俄军纵队,并将其歼灭。俄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于8月1日夜穿过沼泽地,从两翼迂回立窝尼亚部队,突然发起攻击将其击溃。埃尔梅斯战役结果是:立窝尼亚军500名骑士被打死,12名骑士、120名贵族和大量普通士兵被俘。

埃尔梅斯战役的胜利为俄军打开了通往费林和雷瓦尔的通道,加速了当地居民反抗立窝尼亚骑士团的进程,从而使立窝尼亚骑士团于1562年瓦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