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21:59:45

点击下载

作者:樊树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

我们的国家:历史与文化试读:

插图

)▲《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与徐光启▲《崇祯历书》书影

一、“天下为公”的传说时代

远古先民从哪里来?

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而不是自然界的历史。既然是人类的历史,那么开宗明义要说的第一件事——人类自身的起源,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由于时间久远,可以凭借的考古发掘资料极为珍稀,人类起源这个话题,至今依然聚讼纷纭,很多事情我们还不知道。正如西方学者常说的话:“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不知道!”(We know that we don't know!)

1939年古人类学家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撰写的《东亚发掘的最早现代人类》指出,山顶洞人的三具头骨,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种族因素——原始的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种及爱斯基摩人种。对此,中国考古学奠基人李济发问:中国本土人种的主干——智人中的蒙古人种又是从何起源的呢?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由猿到人,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过程。就中国而言,已知的直立人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等,已知的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等,已知的晚期智人(现代人类)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等。

对于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人类进化链,有些学者提出挑战,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人类统统起源于非洲,中国也不例外。这样一来,我们原先知道的,又变得不知道了。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学术界有些人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出一种假设: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假设愈来愈言之凿凿:目前地球上的各个人种,都是二十万年前某一个非洲女性的后代,他们离开非洲,扩散到欧洲、亚洲等地,取代了当地原有的早期智人,成为现代人类的祖先。八九年前,中国的分子生物学家也发表论文,宣称在东亚人身上发现了七万九千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并且推论:东亚人的祖先大约是在六万年前从非洲到达东南亚,然后来到中国。这些学者认为,从北京人到山顶洞人,早已灭绝,他们并非中国现代人类的祖先。

于是,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就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这种“单一起源论”虽然甚嚣尘上,却遭到了“多区起源论”者的质疑。“多区起源论”认为,人类的起源是多元的,地球上各地区的现代人类是从各地区的早期智人进化而来的。中国的古人类学家指出: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出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类)的化石表明,其间存在明显的连续进化,东亚的蒙古人种并非来自非洲;与这些古人类相当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前后连续,并没有出现过由于人类灭绝而导致的文化中断,因此非洲人取代中国大地上的早期智人,成为中国人的祖先的推论是不能成立的。更何况,根据化石年代测定,华南的柳江人生活在距今七万年至十三万年之间,说东亚人的祖先是在六万年前从非洲迁移而来的,岂不成了无稽之谈!一位古人类学家说得好: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而来自化石的证据是直接的。

目前看来,试图推翻中国人的主体是东亚大陆的土著居民这一结论,倡言中国人起源于非洲,似乎仍嫌证据不足。

迈入生产经济阶段

距今一万年左右,远古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它与旧石器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磨制石器取代打击石器,随之而来的,农耕、畜牧和陶器相继出现。这些现今看来极其普通的事物,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发明。在此以前,远古先民以采集、狩猎来维持生活;在此以后,人们不再是食物的采集者,而是食物的生产者。把野生植物驯化为人工栽培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化为人工饲养的家禽家畜,为人类提供了可持续的食物来源。这是意义深远的变革,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农业革命,是毫不为过的。它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化,由逐水草而居进入到定居的状态,半穴居式房屋的构建,陶器的烧制满足了生活的需要,野生蚕驯化为家蚕,引来了原始的丝织业。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草创的社会制度得以形成,人类离开文明的门槛愈来愈近了。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到一万二千年,农业出现在近东的两河流域。他们推论,中国的某些农作物是由两河流域传入的。真的如此吗?

1960年代末,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华裔学者何炳棣,在他的著作《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中,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自己的区域性和独立性,并不是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这一结论,一再被考古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出土了谷物加工的工具——石磨盘、石磨棒,据测定,它的年代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表明当地在此之前已经栽种粮食作物了。河南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表明,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有房基、灰坑、陶窑,还有农具——石斧、石铲、石镰,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石磨棒。

南方的稻作农业的历史也很悠久。1992年,中国和美国科学家联合研究江西的稻作起源。他们的研究报告证实,长江中游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先民,在距今一万六千年前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食物,至晚在距今九千年前,人工栽培的稻作农业已经出现。

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一万二千年前的五粒炭化稻谷,被誉为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谷。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令人震惊。它是一个稻谷、稻秆、稻叶、谷壳的堆积,一般厚度20~30厘米,最厚处超过100厘米。出土时稻谷色泽金黄,谷芒挺直,隆脉清晰可辨。经鉴定,它们是七千年前人工栽培的晚稻。

2000年出版的《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一书指出: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对稻谷种子反复选择,改变了野生稻的生存条件和遗传习性,初步驯化成功,基本形成原始栽培稻。中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它与另一个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是两个各自独立起源和演化的系统。

从黄帝到尧舜

中国远古时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有六种说法,其中之一是:伏羲(太昊)、女娲、神农(炎帝)。五帝有三种说法,其中之一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所谓“皇”和“帝”,其实是后人对他们的尊称,当时不过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已。

神农氏就是炎帝,他所领导的部落发明了农耕、医药、陶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和《白虎通》说,神农氏用树木制造耕具——耒耜,教导民众农耕。《史记》和《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用草药治病救人。《太平御览》引用《周书》说,神农在发明农耕的同时,发明了陶器。《易经》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可见黄帝稍晚于炎帝。黄帝从北方到达黄河流域时,已经是拥有六个部落的巨大部落联盟了。黄帝领导的部落的发明,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后人的传说是这样的:

——冶炼铜矿石,铸造铜鼎、铜钟。十二个铜编钟,和以五音,可以演奏音乐;

——四处观察天象,编制历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季节变化播种百谷草木;

——利用树木,制造车船,便于交通运输;

——栽桑养蚕,用蚕丝编织衣料,制作衣裳。衣裳不仅有御寒的功用,而且带有社会政治意义,这就是文献所说的“垂衣裳而天下治”、“以衣裳别尊卑”。

黄帝领导的部落联盟有姬、酉、祁、己、滕、蔚、任、荀、僖等十二姓。祁姓有传说中的陶唐氏,就是唐尧所属的部落;黄帝的后裔夏后氏,是夏朝建立者;姬姓是黄帝的嫡系,是周朝的建立者。人们把黄帝尊奉为华夏民族的始祖,是名副其实的。

从黄帝到尧、舜、禹,持续了几百年,他们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吸收周边的夷人和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已经超越了血缘关系,成为地缘关系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地域、财产和权力都是公有的,并非某一个领袖私有的,这就是所谓“天下为公”,或者叫做“大同之世”。

共同体内部,由各部落首领组成议事会,协商重大事务,推举联盟的领袖。尧、舜、禹就是由联盟议事会民主推举,而成为领袖的,由于他们出于公心,治理有方,被后世赞誉为圣贤。1.汉画像石中的神农氏形象2.黄帝战蚩尤图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描述,尧是一位圣明领袖,他发现舜精通农耕,善于制作陶器,有领导才能,确认舜可以托付重任,便培养他参与摄政。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承人选问题,让各部落首领讨论,大家一致推举舜。尧便把权力移交给舜,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就是所谓“传贤不传子”。舜觉得自己德才大大逊色于尧,谦辞不就,避居别地。由于各个部落首领一致拥戴,舜才返回,担任共同体的领袖。舜继位后,征得联盟议事会的同意,任命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人民,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管刑法。舜到了晚年,鉴于禹治理洪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继任领袖。禹也谦辞不就,避居别地,在各部落首领一致拥戴下,才继承了舜的权位。

这就是古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关于“禅让”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时代已经见诸记载,不独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有涉及,可见它绝非某一学派的伪托。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远古时代权力的移交,是“禅让”而不是世袭,是有历史依据的事实,并不是虚构的。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这种“选贤举能”的“禅让”时代,孔子把它称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至于他推崇备至的“大同之世”,是个什么样子,没有明言。依据《春秋公羊传何氏解诂》等古籍的描述,大概是一个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在一个叫做“里”的基层社会,有八十户人家,选举年高德劭的人担任“父老”,能说会道、身体强健的人担任“里正”。春夏秋三季,百姓外出耕种,“父老”和“里正”负责监督,出去晚了,或者收工回来没有随手带点薪柴,都要受到批评。到了冬天,父老在“校室”里,教育儿童;里正则催促妇女从事纺织。日常生活中,长期保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助”的友好互助风尚。《韩诗外传》说:一个里巷的八家不分彼此,八家互相保护,出入轮流看守,疾病相互照顾,患难相互救助,青黄不接可以互通有无,宴会相互招呼,婚姻大事共同商量,捕获的猎物共同享受,大家都受到仁爱和恩惠,因此,民众之间和睦、亲爱、友好。1.尧(清人绘)2.舜(清人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