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说些什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2:08:39

点击下载

作者:华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哲学家说些什么

哲学家说些什么试读:

前言

给初学者一种可以“触碰”的哲学,这是近些年我给高中生讲哲学类课程时最基本的想法。哲学问题大多曲折幽回,不谙此道的初学者往往对哲学有悬空缥缈之感。有什么办法让初学者窥得哲学门径,使他们能够真正触摸到一点哲学呢?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提供给我一个极其难得的平台,让我探索中学阶段哲学教育的理想得以实现。我在不同场合开设了“哲学家说些什么”、“西方哲学小史”、“逻辑与哲学”、“当代知识论初步”、“《共产党宣言》精读”等各类哲学课程。这些教育实践使我深切地体悟到:必须要有一个支点,才能让哲学获得分量感,才能撬动思想、撞击心灵。这个支点就是哲学家写下的那些第一手文字。

本选修课以及教材的编撰尝试提供各种支点。我分别选取了哲学中最核心的几个分支,如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每个分支都选择了一些供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材料(我将自己的选修课称为“读书沙龙”或“读书俱乐部”)。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些材料的选择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全貌和哲学发展的每个时间段,从古希腊到21世纪,都有中英文选文;哲学风格既囊括传统学院化的哲学,也有非学院化的哲学;还考虑到了(西方)哲学与其他文明的伟大智慧的比较。

更重要的是,选文都包含着清楚明白的问题意识和简洁有力的论证。文本都不难,甚至可谓妙趣横生。我希望学生读了这些文字后,不再把哲学当作供在神坛上的展览品,而是把它当作可以亲身参与思索和争辩的问题。这也使我在为所选段落编写导读和注解的时候,努力指明选文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它与我们的感性生活有什么关联。我的注解也尽量做到通俗但不庸俗,浅显但不浅薄。

最后说明本书每一讲的体例。每一讲基本包括以下部分:“哲学家如是说A”、“哲学家如是说B”、“知识窗”、“他是谁”、“思考题”、“进一步阅读书目”和楷体字注解。其中,思考题、楷体字注解、进一步阅读书目以及全书结构皆由我原创,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指出。“哲学家如是说A”是精读篇目,每篇我都辅以注解。“哲学家如是说B”是泛读篇目,我只对重点进行圈画并提出思考题。以上两组选文来自于哲学家原著,但几乎都由我进行了删减。“知识窗”、“他是谁”两个栏目主要援引了维基百科、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牛津哲学辞典等资源。所有非原创部分皆在正文中标明了出处,我向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这个由各类“精编”支配高中生思想和性情的时代,但愿这册书和我的几门选修课能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些许“理趣”(intellectual fun)。华 厦2018年2月

第一讲 哲学的使命和哲学家的形象(上)——走出洞穴

他是谁?

PLATO was a philosopher in Classical Greece and the founder of the Academy in Athens, the fir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Western world.He is widely considered the most pivotal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especially the Western tradition.Unlike nearly all of his philosophical contemporaries, Plato’s entire work is believed to have survived intact for over 2,400 years.

Along with his teacher, Socrates, and his most famous student, Aristotle, Plato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science.Alfred North Whitehead once noted:“the safest gene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is that it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footnotes to Plato.”In addition to being a foundational figure for Western science, philosophy, and mathematics, Plato has also often been cited 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Western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Plato was the innovator of the written dialogue and dialectic forms in philosophy.Plato appears to have been the founder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with his Republic , and Laws among other dialogues, providing some of the earliest extant treatments of political questions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Plato’s own most decisive philosophical influences are usually thought to have been Socrates, Parmenides, Heraclitus and Pythagoras, although few of his predecessors’ works remain extant and much of what we know about these figures today derives from Plato himself.From Wikipedia(“Plato”)

知识窗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philosophy?

PHILOSOPHY (GK.love of knowledge or wisdom)is the study of the most general and abstract features of the world and categories with which we think:mind, matter, reason, proof, truth, etc.In philosophy, the concepts with which we approach the world themselves become the topic of enquiry.A philosophy of a discipline such as history, physics, or law seeks not so much do solve historical, physical, or legal questions, as to study the concepts that structure such thinking, and to lay bare their foundations and presuppositions.

In this sense philosophy is what happens when a practice becomes self-conscious.The borderline between such ‘second - order’ reflection, and ways of practicing the first-order discipline itself, is not always clear:philosophical problems may be tamed by the advance of a discipline, and the conduct of a discipline may be swayed by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At different times there has been more or less optimism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pure or ‘first’ philosophy, taking an a priori standpoint from which other intellectual practices can be impartially assessed and subjected to logical evaluation and correction.The contemporary spirit of the subject is hostile to any such possibility, and prefers to se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s continuous with the best practice of any field of intellectual enquiry.From Simon Blackbur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哲学家如是说A篇

《理想国》“洞穴比喻”选节柏拉图

苏格拉底: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格劳孔:我看见了。

柏拉图是一位极其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为整个哲学设定了议事日程(set an agenda)。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毫不夸张地告诉我们:“如果为欧洲整个哲学传统的特征作一个最稳妥的概括,那就是,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注脚。”后来我们所能见到的大量哲学讨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回到柏拉图的立场:要么是为柏拉图主义辩护,要么是反对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哲学中最有穿透力的思想是什么呢?大概不少人会提到他的理念论哲学(idealism,考虑到思想的演变和中文语境的特殊性,idealism的译法千变万化,比如观念论、理形论、唯心主义、理想主义等)。一看到idealism这个词,你们一定想起了哲学史上许许多多的讨论和思考了吧。甚至我们的高中哲学教科书都提及马克思对idealism的批判。

要想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到底是什么,就不得不读读《理想国》第七卷中这个极其有名的“洞穴比喻”(The Cave)。柏拉图用优美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故事,理念论的深意蕴含在洞穴人的故事之中。不仅如此,我也把它看作柏拉图对哲学和哲学家使命的一种深刻描述。哲学家们是一批什么样的人?哲学为何重要?这位“设定了议事日程”的柏拉图如是说。

苏格拉底: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几句对话,素描式地勾勒出洞穴人的生活。如果你们看过皮影戏的话,一定会发现洞穴人的生活就像观众在看皮影戏:观众们双目所见的是玩偶们在光线照射下映在屏幕上的光影,玩偶们则是对真实事物的仿制。观众们对玩偶们的表演看得可认真啦!

◆ 请你们试着用一幅图画出洞穴比喻的内容。

格劳孔: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柏拉图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创造者,他用对话录(dialogue)的方式来撰写哲学,而不像今天大多数哲学家那样采用论文的形式(最近用对话方式撰写哲学并且取得成功的大概要属当红的大哲学家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他在2015年出版了Tetralogue :I am right , you are wrong 一书。不过这本书更多的是一本具有学术品位的哲学畅销书。

读用对话录写的哲学书就像看话剧,登场人物的神态性格也跃然纸上。比如这次和“最聪明的”苏格拉底对话的是柏拉图的兄弟格劳孔。格劳孔看来和苏格拉底的智慧不在一个水平上。当苏格拉底说完洞穴的比喻,格劳孔有些糊涂,随口接了一句,这东西真科幻、真玄妙、真好莱坞!

可是,洞穴和洞穴人真的奇特吗?

苏格拉底: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

◆ 讨论一下,说说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洞穴人“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可是生活在地面上的头脑灵活的现代人啊!

格劳孔:如果他们一辈子头颈被限制了不能转动,他们又怎样能看到别的什么呢?

苏格拉底:那么,后面路上人举着过去的东西,除了它们的阴影而外,囚徒们能看到它们别的什么吗?

格劳孔:当然不能。

苏格拉底: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格劳孔:必定如此。

苏格拉底:又,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吗?

格劳孔:他们一定会这样断定的。

苏格拉底: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

格劳孔:无疑的。

格劳孔也许并没有错,因为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放到我们今天,的确奇特且刺激,够得上拍一部好莱坞电影的金点子(idea,看,这里又有柏拉图的idea)。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主人公楚门像一个普通美国人那样生活,按部就班、朝九晚五。这一切对于他而言是最现实(reality,或者如选文所译最“实在”)不过的东西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些古怪,比如明明死去的人又活蹦乱跳地出现了,和他相熟的人突然失踪等等。直到最后,他发现,原来这看似真实或现实的生活,其实是一场“外面人”精心设计的秀,所有现实的街道、真实的人物,都是所谓的舞台布景和NPC,而他自己正是这场“楚门秀”的男主角。楚门陷入了深深的疑惑,这种疑惑是柏拉图式的:到底什么叫做现实——“还有什么别的实在”?

楚门的生活如此,我们的生活也会是这样吗?洞穴人的头被桎梏起来,把真实事物模仿物的影子当作真实的东西,现代人的头脑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先入之见(prejudice),也不可避免地坐井观天,把眼前的一切理所当然地接受下来。

我们会不会也是“柏拉图剧场”的一分子呢?

◆ 有没有什么方法证明“洞穴人的假设”不能应用于我们身上?

苏格拉底:那么,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被解除禁锢,矫正迷误,你认为这时他们会怎样呢?如果真的发生如下的事情: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头环视,走动,抬头看望火光,你认为这时他会怎样呢?他在做这些动作时会感觉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缭乱,他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如果有人告诉他,说他过去惯常看到的全然是虚假,如今他由于被扭向了比较真实的器物,比较地接近了实在,所见比较真实了,你认为他听了这话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再有人把墙头上过去的每一器物指给他看,并且逼他说出那是些什么,你不认为,这时他会不知说什么是好,并且认为他过去所看到的阴影比现在所看到的实物更真实吗?

格劳孔:更真实得多呀!

苏格拉底: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够看清而且确实认为比人家所指示的实物还更清楚更实在的影像的。不是吗?

格劳孔:会这样的。

苏格拉底:再说,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条陡峭崎岖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不让他中途退回去,他会觉得这样被强迫着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恼火;当他来到阳光下时,他会觉得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窜,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的。你不认为会这样吗?

格劳孔:噢,的确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见的。

哲学到底在这个被资本和技术原则支配的世界担负了何种使命?哲学既不能给人们带来资本,也不可能如互联网技术那样对生活产生实际上的影响。难怪哲学在今天是一门很少有人问津的“隐学”,一到高考填写志愿之际,哲学系往往是最不受待见,甚至让人避而远之的院系。也许,哲学天生地占有这种基因: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不也因为只看天而不看脚下的路,掉到坑里而被他的婢女嘲笑吗?

按照柏拉图以降的古典说法,哲学是解除人们头脑中的枷锁,从而看到世界真实面貌的高级学问(哲学本身的异质和多样表明了上述观点尽管会被公认,但也会存在着其他解释)。改造《浮士德》里关于女性的经典名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哲学:“永恒之哲学,引导我上升。”从虚假的洞穴世界上升到真实的世界,这离不开哲学的力量。

不过,学习哲学,看清真实的过程,并不是一条一帆风顺的道路。它如此的“陡峭崎岖”,走上这条路会让你感到痛苦彷徨,让你感到抑郁无助。我自己学习哲学也有好些年月,常常为无法理解某个复杂的哲学论证而焦头烂额、夜不能寐,走哲学之路无异于和理智痛苦(epistemic agony)相伴相随!

你们大概都有这样痛苦的经历吧。记得曾经家访,有个女生向我吐露初进高中时痛苦彷徨的内心感受:所有教学内容突然之间难了很多,简直如柏拉图所言,让人“眼前金星乱蹦金蛇乱窜”,以至于什么都看不清、什么都不明白。其实,我真为你们有这样的学习体验而感到愉快。柏拉图在“洞穴之喻”中告诉我们,痛苦伴随着真理的来临,真理正在向苦恼的你们招手!反过来,如果你们老觉得生活中只有甜蜜和安逸,那么你也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睡着了?

◆ 如果我不想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如何,也不想如此痛苦。这种想法和行动有其正当性吗?

苏格拉底:因此我认为,要他能在洞穴外面的高处看得见东西,大概需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首先大概看阴影是最容易,其次要数看人和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容易,再次是看东西本身;经过这些之后他大概会觉得在夜里观察天象和天空本身,看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太阳和太阳光容易。

格劳孔:当然啰。

苏格拉底:这样一来,我认为,他大概就终于能直接观看太阳本身,看见他的真相了,就可以不必通过水中的倒影或影像,或任何其他媒介中显示出的影像看它了,就可以在它本来的地方就其本身看见其本相了。

格劳孔:这是一定的。

苏格拉底:接着他大概对此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格劳孔:显然,他大概会接着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么,在柏拉图看来,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呢?这里就牵涉到他的理念论。柏拉图继承了先哲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的想法,认为世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不存在的世界,即洞穴壁上的幻影;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世界,即那些皮影玩偶;存在的世界,即洞穴外的真实世界。

我们用肉体感官所体察到的世界属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东西都在生成毁灭,正所谓沧海桑田,今天是繁荣的都市,明天就是一片废墟;今天我们情比金坚,明天我们各奔东西。世界就是变动不居、不会停留。

反过来,最真实的世界是理念世界。这个世界不能为我们的肉体所察觉,而只能用“心智的眼睛”(eidos)去看,也就是用理智去思考。柏拉图说,这个理念世界反倒是最现实或实在的,里面的所有东西都不变不动、永恒崇高。我们所谓的现实世界,都是理念世界中的理念的模仿物,比如我们眼前的桌子,不过是理念世界中永恒的桌子理念的模仿物;我们所画的三角形,也只是理念世界中完美的三角形理念的模仿物。

理念世界中的诸种理念也分有一定的等级,比如像桌子理念之类具体个别事物的理念的等级就比较低,而抽象的数学理念的等级就比较高。而理念界中处于最高地位的理念乃洞穴比喻中的“太阳”,即善(good)的理念。这些看法后来也被一些新柏拉图主义者(Neoplatonism)进一步神秘化,成为了后来基督教神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柏拉图在追寻现实的过程中,反倒找到了一个我们今天看起来不那么现实的理念世界,同时又给后世提出了一系列的二元划分,如现实的与虚假的、肉体的与心智的、特殊的与普遍的等。当代有许多哲学家不同意柏拉图哲学,不过,无论哲学家们对柏拉图持何种立场,他们都无法绕过柏拉图去言说哲学,这也是柏拉图哲学的魅力所在。摘自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哲学家如是说B篇

黑格尔对听众的致辞——一八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黑格尔(G.W.F.Hegel)

诸位先生:

今天我是奉了国王陛下的召命,初次到本大学履行哲学教师的职务。请让我先说几句话,就是我能有机会在这个时刻承担这个有广大学院效用的职位,我感到异常荣幸和欣愉。就时刻来说,似乎这样的情况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起它的呼声。因为在短期前,一方面由于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太大的重视,另一方面,现实上最高的兴趣,却在于努力奋斗首先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现在现实潮流的重负已渐减轻,日尔曼民族已经把他们的国家,一切有生命有意义的生活的根源,拯救过来了,于是时间已经到来,在国家内,除了现实世界的治理之外,思想的自由世界也会独立繁荣起来。一般讲来,精神的力量在时间里已有了如此广大的效力:即凡现时尚能保存的东西,可以说只是理念和符合理念的东西,并且凡能有效力的东西必然可以在识见和思想的前面获得证明。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寄托的这个国家,由于精神力量的高度发展,而提高其重量于现实世界和政治事件中,就力量和独立性来说,已经和那些在外在手段上曾经胜过我国的那些国家居于同等地位了。由此足见教育和科学所开的花本身即是国家生活中一个主要的环节。我们这个大学既是大学的中心,也是对于一切精神教育,一切科学和真理的中心,哲学,必须尊重其地位,优予培植。

不仅是说一般的精神生活构成国家存在的一个基本环节,而是进一步说,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为独立,为自由,为消灭外来的无情的暴君统治的伟大斗争,其较高的开端是起于精神之内。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这种无价的热情,我们这一代的人均生活于、行动于、并发挥其作用于这种热情之中。而且一切正义的、道德的、宗教的情绪皆集中在这种热情之中。——在这种深邃广泛的作用里,精神提高了它的尊严,而生活的浮泛无根,兴趣的浅薄无聊,因而就被彻底摧毁。而浅薄表面的识见和意见,均被暴露出来,因而也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精神上情绪上深刻的认真态度也是哲学的真正的基础。哲学所要反对的,一方面是精神沉陷在日常急迫的兴趣中,一方面是意见的空疏浅薄。精神一旦为这些空疏浅薄的意见所占据,理性便不能追寻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没有活动的余地。当人们感到努力以寻求实体性的内容的必要性,并转而认为只有具有实体性内容的东西才有效力时,这种空疏浅薄的意见必会消逝无踪。但是在这种实体性的内容里,我们看见了时代,我们又看见了这样一种核心的形成,这核心向政治、伦理、宗教、科学各方面广泛的开展,都已付托给我们的时代了。

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这青春化和强有力的实体性基础上培养起哲学的发展。这种实体性的内容的青春化现在正显示其直接的作用和表现于政治现实方面,同时进一步表现在更伟大的伦理和宗教的严肃性方面,表现在一切生活关系均要求坚实性与彻底性方面。最坚实的严肃性本身就是认识真理的严肃性。这种要求——由于这要求使得人的精神本性区别于他的单纯感觉和享受的生活——也正是精神最深刻的要求,它本身就是一普遍的要求。一方面可说是时代的严肃性激动起这种深刻的要求,一方面也可说这种要求乃是日尔曼精神的固有财产。就日尔曼人在哲学这一文化部门的优异成果而论,哲学研究的状况、哲学这个名词的意义即可表示出来。在别的民族里哲学的名词虽还保存着,但意义已经改变了,而且哲学的实质也已败坏了,消失了,以致几乎连对于它的记忆和预感一点儿也都没有存留了。哲学这门科学已经转移到我们日尔曼人这里了,并且还要继续生活于日尔曼人之中。保存这神圣的光明的责任已经付托给我们了,我们的使命就在于爱护它、培育它,并小心护持,不要使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的光明,对人的本质的自觉熄灭了,沦落了。

但就在德国在她新生前一些时候,哲学已空疏浅薄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哲学自己以为并确信它曾经发现并证明没有对于真理的知识;上帝、世界和精神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把握不可认知的东西。精神必须停留在宗教里,宗教必须停留在信仰、情感和预感里,而没有理性知识的可能。知识不能涉及绝对和上帝的本性,不能涉及自然界和精神界的真理和绝对本质,但一方面它仅能认识那消极的东西,换言之,真理不可知,只有那不真的,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东西才能够享受被知的权利。——一方面属于知识范围的,仅是那些外在的,历史的偶然的情况,据说只有从这里面才会得到他们所臆想的或假想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能当作一种历史性的知识,须从它的外在方面搜集广博的材料予以批判的研究,而从它的内容我们却得不到真诚严肃的东西。他们的态度很有些像拜拉特的态度,当他从耶稣口里听到真理这名词时,他反问道:“真理是什么东西?”他的意思是说,他已经看透了真理是什么东西,他已经不愿再理会这名词了,并且知道天地间并没有关于真理的知识。所以放弃对真理的知识,自古就被当作最可轻视的、最无价值的事情,却被我们的时代推崇为精神上最高的胜利。

这个时代之走到对于理性的绝望,最初尚带有一些痛苦和伤感的心情。但不久宗教上和伦理上的轻浮任性,继之而来的知识上的庸俗浅薄——这就是所谓启蒙——便坦然自得地自认其无能,并自矜其根本忘记了较高兴趣。最后所谓批判哲学曾经把这种对永恒和神圣对象的无知当成了良知,因为它确信曾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不知道。这种臆想的知识甚至也自诩为哲学。为知识肤浅、性格浮薄的人最受欢迎,最易接受的也莫过于这样的学说了。因为根据这个学说来看,正是这种无知,这种浅薄空疏都被宣称为最优秀的,为一切理智努力的目的和结果。

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只去认识虚浮的东西,这种虚浮习气在哲学里已经广泛地造成,在我们的时代里更为流行,甚至还加以大吹大擂。我们很可以说,自从哲学在德国开始出现以来,这门科学似乎从来没有这样恶劣过,竟会达到这样的看法,这样的蔑视理性知识,这样的自夸自诩,这样的广泛流行。——这种看法仍然是从前一时期带过来的,但与那真诚的感情和新的实体性的精神却极为矛盾。对于这种真诚的精神的黎明,我致敬,我欢呼。对于这种精神我所能做的,仅在于此:因为我曾经主张哲学必须有真实内容,我就打算将这个内容在诸君前面发挥出来。

但我要特别呼吁青年的精神,因为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尚没有受到迫切需要的狭隘目的系统的束缚,而且还有从事于无关自己利益的科学工作的自由。——同样青年人也还没有受过虚妄性的否定精神,和一种仅只是批判劳作的无内容的哲学的沾染。一个有健全心情的青年还有勇气去追求真理。真理的王国是哲学所最熟习的领域,也是哲学所缔造的,通过哲学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相。自然界是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举凡一切维系人类生活的,有价值的,行得通的,都是精神性的。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存在。

我祝愿并且希望,在我们所走的道路上,我可以赢得并值得诸君的信任。但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那隐蔽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摘自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思考题

1.作为柏林大学的教授,黑格尔需要给本科生们上哲学史课。本文就是当年他正式开讲前的开场白。黑格尔一改佶屈聱牙之风,向青年学生们振臂呼喊:哲学与青年精神紧密关联。请你解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谈谈你的体会。

2.黑格尔认为“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识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是一种虚浮的习气。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个观点?

3.黑格尔在文中提到当时德国的哲学十分空疏浅薄,以至于“哲学自己以为并确信它曾经发现并证明没有对于真理的知识”。请你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弄明白黑格尔的这些话是针对谁的何种思想而言的。

4.黑格尔说:“哲学,必须尊重其地位,优予培植。”哲学显然不能带来实际的益处,为什么要尊重和培植它呢?在学科日益精细多样的21世纪,哲学真的还像以前那样重要吗?如果你是一名大学校长,你会优先发展工科、医科、理科,还是哲学呢?

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1.所罗门、希金斯.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9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斯通夫、费泽.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影印第8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

要想窥得哲学门径,最便捷的手段是读书。以上两本书是我见过的哲学入门读物中的佳品。它们原汁原味地向大家展示了哲学的大致问题域、哲学历史的发展,甚至还触及了一些当下哲学的发展情况。前者用问题中心的写作方法,罗列了知识论、形而上学、宗教、道德哲学等多个哲学分支中针对不同问题的各家观点和互相辩难。后者则梳理了几千年的哲学发展,清晰地刻画了历史上出现过的某些论证。两本书写法生动有趣,语言平易近人,如果是看影印版,英语表达也十分流畅直白,适合你们阅读。

3.Wikipedia

网络资源当中,维基百科最佳。当然,还有更专业的网络哲学词典,比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网络哲学词典》(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不过后两者专业程度比较高(尤其是斯坦福哲学百科),因而适合更高阶的阅读者,对初学者反而容易造成困扰。

第二讲 哲学的使命和哲学家的形象(下)——重回洞穴

知识窗

THE REPUBLIC is a Socratic dialogue, written by Plato around 380 BC, concerning justice (), the order and character of the just, city-state, and the just man.It is Plato’s best-known work, and has proven to b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works of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theory, both intellectually and historically.

In the book’s dialogue, Socrates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justice and whether or not the just man is happier than the unjust man with various Athenians and foreigners.They consider the natures of existing regimes and then propose a series of different, hypothetical cities in comparison.This culminates in the discussion of Kallipolis (), a hypothetical city-state ruled by a philosopher king.They also discuss the theory of forms,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and the role of the philosopher and that of poetry in society.The dialogues may have taken place during the Peloponnesian War.

In hi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5), Bertrand Russell identifies three parts to the Republic:Books I-V:the eutopia portraying the ideal community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Guardians, parting from attempting to define justice; Books VI-VII:define “philosopher”, since philosophers are the ideal rulers of such a community; Books VIII-X:discuss the pros and cons of various practical forms of government.The core of the second part is discussed in 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and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ideal)forms.The third part concerns the Five regimes and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Laws dialogue; and the Myth of Er.From Wikipedia “Republic (plato)”哲学家如是说A篇《理想国》“洞穴比喻”选节柏拉图

苏格拉底:如果他回想自己当初的穴居、那个时候的智力水平,以及禁锢中的伙伴们,你不认为,他会庆幸自己的这一变迁,而替伙伴们遗憾吗?

格劳孔:确实会的。

点进全美顶尖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哲学系的网络主页,迎面而来的第一句话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一过。”哲学是帮助你“好好想想”这个世界和自己生活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不过,哲学家的形象却时常被漫画化——他们是一群奇特的人,说着漫无边际的话,有的甚至行为怪诞,让人发笑。为什么会这样呢?柏拉图启示我们:也许是洞穴人没有办法理解这位先知,你们在嘲笑他的时候,他还在对你们的沉沦报以遗憾呢!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当然是漫画后的哲学家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哲学家无非就是一些想着哲学问题的人。在英文的表述中,philosopher离我们真的非常近,比如你是个本科生,喜欢思索哲学,于是你就可以是一名“本科生哲学家”。同样,如果你是一名大学哲学系教授,那么你大概就是一名“专业哲学家”(professional philosopher)。思考哲学问题,就像思考物理问题、经济问题一样,有着较为独特的问题域和方法。比如,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在切身地思考一些可触碰的哲学问题,就在做哲学家们所做的工作。

当你读完了本册书,懂得了一点点哲学之后,你会替那些没有读过这本书、完全不懂得哲学的小伙伴们感到遗憾吗?柏拉图说他会的。

你会不会呢?

苏格拉底:如果囚徒们之间曾有过某种选举,也有人在其中赢得过尊荣,而那些敏于辨别而且最能记住过往影像的惯常次序,因而最能预言后面还有什么影像会跟上来的人还得到过奖励,你认为这个既已解放了的人他会再热衷于这种奖赏吗?对那些受到囚徒们尊重并成了他们领袖的人,他会心怀嫉妒,和他们争夺那里的权力地位吗?或者,还是会像荷马所说的那样,他宁愿活在人世上做一个穷人的奴隶,受苦受难,也不愿和囚徒们有共同意见,再过他们那种生活呢?

格劳孔:我想,他会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的。

做一只欢乐的猪好,还是做一位上下求索的哲学家好呢?这是柏拉图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有趣的问题。做一只生活在洞穴中的猪,每天和香脆的薯片、刺激的肥皂剧、温暖的沙发相伴,说不定这头猪还能交了好运,在猪群中获得一大笔财富和很高的地位。相反,做一位艰难攀登的哲学家(还记得上一讲里说的攀登的崎岖吗?),也许没有什么名望和金钱,而只有一张冷板凳、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真乃“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问题曾经也真实地困扰着我。当我还是一名哲学系学生的时候,看到其他院系的同学载歌载舞地在各类公司、学校参观学习,而自己只能扎头于书海,我感到迷惑:到底谁的生活更有意义呢?

选择精彩的理智生活往往要放弃一些世俗生活的逍遥,选择做一名清醒的人往往要承担直视生活真相而带来的痛苦。柏拉图告诉诸位:他宁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再过囚徒生活。

上一讲提到哲学与笑相伴,这一讲说的是哲学与苦相随。哲学真是苦乐交织!

◆ 做快乐的猪好不好呢?你的选择是什么?

◆ 上述“选举故事”有没有让你们想起某个历史事件?柏拉图笔下那位走出洞穴的人在历史上的原型是谁?

苏格拉底:如果他又回到地穴中坐在他原来的位置上,你认为会怎么样呢?他由于突然地离开阳光走进地穴,他的眼睛不会因黑暗而变得什么也看不见吗?

格劳孔:一定是这样的。

苏格拉底:这时他的视力还很模糊,还没来得及习惯于黑暗——再习惯于黑暗所需的时间也不会是很短的。如果有人趁这时就要他和那些始终禁锢在地穴中的人们较量一下“评价影像”,他不会遭到笑话吗?人家不会说他到上面去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不会说甚至连起一个往上去的念头都是不值得的吗?要是把那个打算释放他们并把他们带到上面去的人逮住杀掉是可以的话,他们不会杀掉他吗?

格劳孔:他们一定会的。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极其佩服柏拉图深刻的思索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柏拉图讲的那个走出洞穴的人其实就是苏格拉底,他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被后世津津乐道的“哲学事件”——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一位真理的“接生婆”,他喜欢在广场上与各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对话,以启迪他们悟出某些哲学道理。但苏格拉底的这些举动却招来了灾难,一些对他怀有偏见的人,以“不敬神”和“败坏年轻人”的罪名将他告上了法庭。根据城邦民主制,司法裁决由全体城邦人集体投票作出。投票的结果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令人崇敬的是,苏格拉底本可通过行贿等方式免除一死,但是他由于各种理由,拒绝生而选择赴死。这是“哲学式的死亡”(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克里同篇》、《申辩篇》等集中叙述了苏格拉底之死及苏格拉底对选择去死的论证。本册摘录了《申辩篇》若干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苏格拉底选择死亡的原因)。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亦真亦幻,真是绝妙的文学笔法!苏格拉底俨然幻化为普罗米修斯式的先知。他说的既是自己的命运,也是神谕。要把真理之光点燃洞穴,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哲学先知的形象。

今天的大多数哲学家似乎没有这么高不可攀,他们把做哲学当作自己的一项专业或工作。如果想看看当今哲学家长什么模样、干什么事,可以去世界一流哲学系的网站上,点击教师栏目,读读他们的简历。

苏格拉底:亲爱的格劳孔,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儿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如果你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至于这一解释本身是不是对,这是只有神知道的。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

格劳孔:就我所能了解的而言,我都同意。

◆ 回忆柏拉图理念论的相关内容。分别说说,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分别意味着什么?

苏格拉底:那么来吧,你也来同意我下述的看法吧,而且在看到下述情形时别感到奇怪吧:那些已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做那些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永远渴望逗留在高处的真实之境。如果我们的比喻是合适的话,这种情形应该是不奇怪的。

格劳孔:是不足为怪的。

苏格拉底:再说,如果有人从神圣的观察再回到人事;他在还看不见东西还没有变得足够地习惯于黑暗环境时,就被迫在法庭上或其他什么地方同人家争讼关于正义的影子或产生影子的偶像,辩论从未见过正义本身的人头脑里关于正义的观念。如果他在这样做时显得样子很难看举止极可笑,你认为值得奇怪吗?

格劳孔: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苏格拉底:但是,凡有头脑的人都会记得,眼睛有性质不同的两种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了亮处。凡有头脑的人也都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的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他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幸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如果他想笑一笑的话,那么从下面到上面去的那一种是不及从上面的亮处到下面来的这一种可笑的。

格劳孔:你说的非常有道理。

苏格拉底: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关于这些事,我们就必须有如下的看法: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格劳孔:他们确曾有过这种说法。

说了很多哲学家的形象,接着柏拉图笔锋一转,刻画了一些伪哲学家。伪哲学家们叫做“智者”(sophist),比起“哲学家”(philo-sopher),他们只有“知识”(sophia),而不懂得去“爱”(philo)这些知识。

不爱知识,那智者爱什么呢?智者爱钱和地位,他们把所拥有的知识当作商品来出售,通过教授学生辩证法、自然哲学等知识,谋取巨大的利益,同时,他们还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于学生。柏拉图异常深刻地告诫我们,认知是每个人的心智能力(这些观点在21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得此启发的德性知识论(virtue epistemology)成了当代知识论中炙手可热的一个研究领域),我们教的不是知识——学生自己会学!我们要做的是启迪学生的理智品格,培养学生的理智能力,最终促进学生自己去学习。智者和爱智者、伪哲学家和哲学家、教师和教育家的区别就在于此。

爱他,就放手让他自己走路。懂得去爱,是哲学家一种极高的本事。

苏格拉底:但是我们现在的论证说明,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是这样吧?

格劳孔:是的。

苏格拉底:于是这方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即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 关于知识是人先天具备的一种能力的观点,哲学史上曾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争论,当今许多哲学家也乐此不疲。请你们去图书馆检索资料,看看历史上哪些哲学家围绕上述观点讨论过,并谈谈你的看法。摘自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哲学家如是说B篇《申辩篇》“苏格拉底赴死”选节柏拉图

好吧,先生们,要不了多久你们就会得到这样的名声,那些想要轻视我们城邦的人会责备你们“处死那个聪明人苏格拉底”,因为我哪怕不聪明,他们也会说我聪明,这些人会找你们的茬。再过一会儿,你们当然就会上路了。你们可以看到我此生过得很好,而现在临近死亡了。我说这话不是针对你们全体,而是针对投票判处我死刑的人,我还有些话要对这些人讲。

先生们,你们无疑会认为我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因此被处死,如果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正确的,那么我就应当把能说的都说出来,把能做的都做到,以此来使你们判我无罪。但是事实真相远非如此。使我被处死的不是缺乏证据,而是缺乏厚颜无耻和懦弱,事实上,我拒绝用讨你们喜欢的方式讲话。你们喜欢听到我痛哭流涕,摆出一副可怜的样子,把自己说得一文不值,你们习惯于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这种话。我也不认为自己由于面临危险而必须放弃耿直,我对我的申辩方式并不后悔。作为这种申辩的结果,我宁可去死也不愿用别的方法来换得活命。在法庭上,就像在战场上一样,我和其他任何人都不应当把他的智慧用在设法逃避死亡上。在战场上,你们显然可以放下武器,跪地求饶,乞求敌人的怜悯,如果你们并不执著地追求什么,那么在各种危险中逃生的方法比比皆是。但是我提议,先生们,逃避死亡并不难,真正难的是逃避罪恶,这不是拔腿就跑就能逃得掉的。以我的现状而言,年纪又大,跑得又慢,已经被二者中跑得较慢的死亡追上了,而我的原告虽然身手敏捷,但由于行不义之事而被跑得较快的罪恶追上了。我离开这个法庭的时候将去受死,因为你们已经判我死刑,而他们离开这个法庭的时候,事实本身判明他们是堕落的、邪恶的。他们接受他们的判决,就像我接受我的判决。事情必然如此,我认为这个结果相当公正。

说了那么多话,我感到想为你们这些投票判我死刑的人作些预言,因为人在将死的时候最容易涌现作预言的才能。处死我的人啊,我要告诉你们,我一死去,复仇就会降临到你们头上,你们会受到比你们杀我痛苦得多的惩罚。你们相信把我处死就能使你们的行为不受批判,但我要说结果正好相反。你们会受到更多的批判,直到现在我还不能说出这些批判者是谁,你们也不知道谁会批判你们,但是这些人更加年轻,会更加苛刻地对待你们,使你们更加难堪。如果你们指望用把人处死的办法来制止对你们错误的生活方式进行指责,那么你们的想法错了。这种逃避的办法既不可能又不可信。最好的、最方便的办法不是封住别人的嘴,而是自己尽力为善。这是我留给你们这些投票判我有罪的人的最后遗言。

对你们这些投票判我无罪的人,乘官员们忙碌,而我还没有去那个我必须死的地方,我要对你们简单地说几句,使你们能接受这个结果。先生们,请给我一点时间。没有理由不让我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交换我们的想法。我把你们当作我的朋友,我想要你们明白对待我的当前处境的正确方式。

法官先生们,我这样称呼你们,因为你们配得上这个称号。我有过惊人的体验。我已经习惯了灵异的声音,它在过去一直是我的伴侣,如果我将要做什么错事,无论事情多么微小,它都会加以阻止。而现在,你们可以看到,我碰上的这些事一般人都会认为是最凶险的,然而无论是今晨我离家的时候,还是我站在这个法庭上的时候,或是在我发言的任何时刻,都没有出现神圣的警告。在其他讨论中,我讲话时经常会出现这种告诫,但这一次不同,对我说的任何一句话,对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没有进行过阻拦。对此我该如何解释呢?我会告诉你们的。我以为我碰上这件事是一种福气,而我们极为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我这样想有很好的理由,因为我做的事情若非肯定会有好结果,那么我习惯了的灵异不会不来阻止我。

我们应该想到,根据其他理由,我的结果很可能是好的。死亡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之一。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毫无知觉,或者如有人所说,死亡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如果人死时毫无知觉,而只是进入无梦的睡眠,那么死亡真是一种奇妙的收获。我想,如果要某人把他一生中夜间睡得十分香甜,连梦都不做一个的夜晚挑出来,然后拿来与死亡相比,那么让他们经过考虑后说说看,死亡是否比他今生已经度过的日日夜夜更加美好,更加幸福。好吧,我想哪怕是国王本人,更不要说其他任何人了,也会发现能香甜熟睡的日子和夜晚与其他日子相比是屈指可数的。如果死亡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们按这种方式看待死亡,那么我要再次说,死后的绵绵岁月只不过是一夜而已。另一方面,如果死亡就是灵魂从一处迁往另一处,如果我们听到的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所有死去的人都在那里,那么我们到哪里还能找到比死亡更大的幸福呢,先生们?如果灵魂抵达另一个世界,超出了我们所谓的正义的范围,那么在那里会见到真正的法官,弥诺斯、拉达曼堤斯、埃阿科斯,在那里的法庭上进行审判,还能见到特里普托勒摩斯以及其他所有半神,他们由于生前正直而死后成为神。那么,这样的旅行会遇不上惩罚吗?换个方式说,如果你们中奥菲斯和穆赛乌斯、赫西奥德和荷马,那该有多好啊?如果这种解释是真的,那么我情愿死十次。我就要去那里跟他们在一起了,我会见到帕拉墨得斯和忒拉蒙之子埃阿斯,以及其他古时候的英雄。这倒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经历,因为他们都是因为审判不公正而被处死的。我想,如果拿我的命运与他们的命运作个比较,那会相当有趣。当然,首要的是我会像在这里一样在那里考察和探索人们的心灵,在自认为聪明的人中间发现谁是真正聪明的,以此度过我的时光。先生们,如果能够向统帅大军征讨特洛伊的首领,或者向奥德修斯,或者向西绪福斯,或者向人们能提起的成千上万的其他人提问,与他们谈话,与他们厮混在一起,与他们争论,难道不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幸福吗?我想,他们无论如何不会因为这样的行为处死一个人,因为,如果人们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么他们除了拥有超过我们的幸福的其他幸福,他们现在已经是不朽的了。

法官先生们,你们也必须充满自信地看待死亡,并确立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任何事情都不能伤害一个好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诸神不会对他的命运无动于衷。呆板地说来,我的这种经验还没到来。我非常明白我最好去死,我摆脱心神烦乱的时候已经到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征兆来阻止我的原因。因此,我一点儿都不怨恨那些控告我和判我死刑的人,尽管他们的所作所为并非抱着这样的目的,而是以为他们可以伤害我,所以这些人还是应该受到谴责。然而,我要请他们帮我一个忙。先生们,我的儿子长大成人以后,如果他们把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放在良善之前,那么请用我对付你们的办法对付我的儿子;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狂妄自大,那么就像我责备你们一样责备他们,因为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事情,自己一无所长而认为自己在某些事上很能干。如果你们肯这样做,那么我本人和我的孩子们在你们手中算是得到公平对待了。

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摘自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