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4:09:13

点击下载

作者:刘长江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犹太人的智慧

犹太人的智慧试读:

前言

两千年前,犹太人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开启同胞们的“金钱观”:“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钱会祝福人的”、“钱会给予我们向神购买礼物的机会”。犹太人坚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有意,机会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练就出开发这些机会的意志和眼光。这种以金钱、利润为出发点的生意经,练就了犹太人的一双金睛火眼,成就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财富商机。

特殊的历史经历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铸就的犹太商人,无疑是当今世界商界一支最为耀目的奇葩,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

这是一本全新的,资料最全面、最翔实的犹太人成功课。作者通过揭开犹太人的种种神秘面纱,挖掘出犹太精神和犹太民族的赚钱智慧。第一章树立崇高的信仰每件东西都有用处

犹太人的传统宝典《塔木德》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大卫王从来对蜘蛛不屑一顾,认为它是随处结网、龌龊无比、毫无用处的怪物。

然而,在一次战争中,他被敌人包围,在逃跑时遁入一个洞窟之中。洞窟入口处正好有一只蜘蛛结起网来。一会儿,追兵到达洞口,在此逗留良久,见洞口有蜘蛛网便告撤退,大卫王因而得救。

另一次,大卫王潜到敌人将军卧室,打算夺其佩刀,并于次日向其示威:“我既然能夺你佩刀,杀你自然易如反掌。”但佩刀压在将军脚下,老是找不到下手的机会。百般无奈之时,一只蚊子叮在将军脚上,将军不由得挪动双腿,大卫王于是夺得佩刀。

还有一次,大卫王被敌人包围,情急之中,心生一计,故意装作一个披头散发的疯子。敌军没有料到这个疯子会是国王,便自然退去。

世间万物各有其用,千万不可忽视任何人,同时,对任何事都不可掉以轻心。在生活中,要有愿意把小事做细的精神,不要犯因小失大的错误。态度一定要合理

维克托·弗兰克尔什么罪也没有,只因为他是犹太人,就被投入了纳粹德国某集中营。

他被转送到各个集中营,甚至被囚在奥斯维辛数月之久。弗兰克尔说他学会了生存之道,那就是每天刮胡子。不管你身体多衰弱,就算必须用一片破玻璃当作剃刀,也得保持这个习惯。因为每天早晨当囚犯列队接受检查时,那些生病不能工作的人就会被挑出来,送入毒气房。

假如你刮了胡子,看起来脸色红润,你逃过一劫的机会便大为增加。

他们的身体在每天2片面包和3碗稀麦片粥供应之下日趋衰弱。9个男人挤睡在宽3米的旧木板上,两条毡子覆盖。半夜三时,尖锐的哨声便会叫醒他们起来工作。一天早上,他们列队出去在结冰的地上铺设铁路枕木,同行的卫兵不停叱喝,更用枪托驱赶他们。脚痛的人就靠在同伴的手臂上。弗兰克尔身旁的男人在竖起的衣领后低声说:“妻子若是看见我们的模样不晓得有何感想!我真希望她们在她们的营中过得好些,完全不知道我们的光景。”

后来,弗兰克尔写道:“这使我想起自己的妻子。我们颠簸着前行,路程有数公里之遥,我们跌倒在冰上,彼此搀扶,手拉手往前走。我们没有交谈,但心里都明白,我们都惦记着自己的妻子。”“我偶尔抬头看天上,星光已逐渐稀微,淡红色的晨光开始从一片黑暗的云后乍现。我心中始终记挂着妻子的形影,刻骨铭心地想象着她。我几乎听到她的回答,看见她的微笑,那爽朗的笑声和鼓励的表情。忽然有一个意念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生中首次领悟到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也是许多思想家最终所陈述的真理,——爱是人类所能热望的最终极目标。我抓住了人类诗歌、思想与信仰所传递的最大奥秘,人类的救恩乃在爱中,借着爱得以实现。”

每天他都在积极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能逃出去。他请教同室的伙伴,伙伴嘲笑他:来到这个地方,从来就没人想过能活着出去。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吧,也许能多活几天。可弗兰克尔不是这样想,他想到的是家有老母妻儿,自己一定要活着出去。积极的思考终于给他带来了机会。一次,在野外干活,趁着黄昏收工时刻,他钻进了大卡车底下,把衣服脱光,乘人不注意,悄悄地爬到了附近不远处的一堆赤裸死尸上。刺鼻难闻的气味,蚊虫叮咬他,他全然不顾,一动不动地装死。直到深夜,他确信无人,才爬起来光着身子一口气跑了70公里。这正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这位幸存者后来对人们说:“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就看他的态度!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支配的。你今天的选择决定你明天的生活

在犹太商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幽默故事:

有3个人要被关进监狱3年,监狱长给他们3人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3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地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3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选择将决定我们3年后的生活。什么生活才是天堂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地方住着一个叫卡迪什的有钱人,他有个独生子,名叫阿则尔。在卡迪什家中还寄养着一个远亲——她是一个孤女,名叫阿客萨。阿则尔是个高个儿的男孩子,满头黑发,眼珠乌黑;而阿客萨却长着一对蓝澄澄的眼睛,一头金黄色的秀发,两人年岁相当。小时候,吃饭、读书、玩耍,总是泡在一起。因此,人们认为,他俩长大后会结为夫妻,那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他俩长大时,阿则尔却突然之间发起病来。而且他这种病真是前所未闻——他竞胡思乱想,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死人了。

这种奇思异想是打哪儿来的呢?啊,原来他有过一个老保姆,此人老是没完没了地给他大讲其天堂如何如何的故事。她讲过,在天堂里既不必工作,又不用学习;吃的有野牛肉、鲸鱼肉;喝的有上帝专为好人备下的圣酒;可以睡到日上三竿;当然也不用履行职守。

阿则尔生性疏懒,不愿早起,不想读书。他也知道有朝一日得把父亲的家业接过手来继续干,可他却实在不愿这样干。

既然上天堂的唯一途径就是死亡,于是他就拿定主意,打算尽快死去。由于他朝思暮想早日死去,不久,他就以为自己真的死了。

不用说,他的双亲万分忧虑,阿客萨也在暗地里为此痛哭。全家人都千方百计地想说服阿则尔,要他相信自己还是个活人,可他就是听不进去。他总是说:为什么不把我埋掉?你瞧,我已经死了。就因为你们,才害得我上不了天堂。

请了很多医生来给阿则尔诊治,每个医生都竭力想使他相信,他还活着。他们指出,他不是照样在说话、吃东西吗。可是,过了不久,阿则尔就吃得越来越少,话也不大说了。于是家里人担心他真要死了。

在绝望中,卡迪什去求教一位以学识渊博与智慧非凡著称的了不起的医学专家——他就是约兹医生。听了关于阿则尔病情的一番描述以后,他就对卡迪什说:“我答应8天治好你儿子,只是有个条件——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不管这些事可能显得多么不合常情。”

卡迪什满口应承,于是约兹医生表示当天他就要去看看阿则尔。卡迪什回到家中,嘱咐妻子、阿客萨和仆人们:大家都得遵照医生的吩咐行事,绝对不许讨价还价。

约兹医生来到后,被引到阿则尔房内。阿则尔躺在床上,因绝食而显得脸色苍白,身子瘦弱。

医生瞧了阿则尔一眼,叫了起来:“你们为什么把尸体搁在屋里?为什么不举行葬礼?”

一听这话,阿则尔的父母惊呆了,可阿则尔却顿时神采飞扬,他眉开眼笑地说:“瞧,我讲对了吧!”

尽管卡迪什夫妇给医生一席话搞得大惑不解,但他们想起了卡迪什应承的诺言,就毫不迟延地去张罗葬礼。

医生要求把一间房间布置得看起来像天堂一样:房间四壁挂起白色绸幔,窗户安上百叶挡板,低垂的帷幕遮得严严实实,蜡烛日夜长明。而仆人们则一身皆白,背上有双翅,俨然天使模样。

阿则尔被安放在一具没盖的棺材里,接着进行安葬仪式。阿则尔由于兴奋而精疲力竭,整个葬礼他都在沉睡。等他醒来,发觉自己来到一间完全陌生的房间,于是问:“我这是到哪儿啦?”“天堂里,老爷。”一个长着双翼的仆人回答说。“我可饿坏了,”阿则尔说,“我想吃点鲸鱼肉和圣酒。”

仆人头儿拍了拍巴掌,随即进来了几个背生双翅的男仆、侍女,手端金盘子,里面满盛着大鱼、大肉,还有石榴、柿子、菠萝和桃子。一个长长白胡须的高个儿男仆,手捧着一个金色的高脚杯,里面满盛着圣酒。

阿则尔狼吞虎咽,饱餐一顿。吃完后,他宣称要休息了。于是两个天使伺候他脱衣入浴,然后把他抬到床上,床上铺着光滑柔软的床单,顶上张着紫色的天鹅绒华盖帐幔。阿则尔一下子就跌入梦乡,睡得又香又甜。

一觉醒来,时间已是早晨,可是完全像在夜里:窗上挡板紧闭,室内蜡烛通明。仆人们一见阿则尔醒来,忙将昨天所吃的同样饭菜送进来。

阿则尔发问了:“你们这儿难道没有牛奶、咖啡、新鲜奶油面包卷吗?”“没有,老爷。在天堂里,总是吃一样的东西。”仆人回答说。“现在已是白天呢,还是仍然是夜晚?”阿则尔问。“天堂里是昼夜不分的。”

阿则尔于是又吃起那些鱼、肉、水果,喝起圣酒来,但胃口已远不如前。吃完后,他问:“什么时候啦?”“天堂里,时间是不存在的。”仆人回答说。“现在我该干些什么呢?”阿则尔问。“老爷,在天堂里什么也不用干。”“其他到天堂里来的贤人都住在哪儿呢?”阿则尔打听说。“天堂里各家各户都占有各自的住所。”“可以互相串门吗?”“天堂里,各家住地离得太远,没法串门。从一家到另一家得走成千上万年呢。”“我家里的人什么时候才能来呢?”阿则尔问。“您父亲还有20年好活,您母亲还有30年。只要他们还活着,就来不了这里。”“那么阿客萨呢?”“她还有50年好活呢。”“那么说,这些年月,我得孤零零地一个人度过啦?”“是这样,老爷。”

阿则尔边沉思,边摇头。过了一会儿他问:“阿客萨打算怎么办呢?”“此时此刻,她正在为您哀悼,但迟早有一天,她会把您忘掉,而去和另一个青年男子交往、结婚。人生在世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啊。”

阿则尔站起身,来回踱起步来。这是多少年来第一次,他产生了想做点什么事的愿望,但在他这个天堂里,实在又无事可做。他惦念老父,挂念老母,又怀念阿客萨。他真希望能读点什么,他向往旅游,渴望骑上他的马,还想去找朋友谈谈。

一天,他终于再也无法掩饰他的忧伤了,他对一个仆人说:“我现在懂了,活着可并不像我以前想的那样难挨啊。”“老爷,人生是艰难的,得读书、工作、做买卖。而在这儿,一切都闲适省心。”“我宁可劈木柴、搬石头,也比闲坐在这儿强。这样下去还得多久啊?”“永远如此。”“永远呆在这儿?”阿则尔极度忧伤,撕扯起自己的头发来。“我宁可杀死自己。”“一个死人是无法再杀死他自己的。”

到了第八天,当阿则尔沮丧已达顶点时,一个仆人按照事先安排,走到他跟前说:“老爷,原来全搞乱套了。您并没有死,您得离开天堂。”“我还活着?”“对呀,您还活着,因此我要把您送回地上人间去。”

一听到此,阿则尔真是欣喜若狂。那个仆人蒙住他的眼睛,领着他在屋内长廊来来回回地走了好大一会儿,然后把他带到一间房间,在那儿,全家都在等着,于是他们解开蒙在他眼睛上的盖布。

这是晴朗的一天,阳光从敞开的窗口照射进来。屋外的花园里,鸟儿在歌唱,蜜蜂在嗡嗡叫。阿则尔快快活活地拥抱、亲吻了他的双亲和阿客萨。他对阿客萨说:“你还爱我吗?”“当然,我爱你,阿则尔。我怎么忘得了你呢!”“既然这样,我们该结婚了。”

不久,就举行了婚礼,约兹医生当然是主宾。乐师们演奏助兴,客人们从远远的城镇前来祝贺,大家都带来美好的礼物送给新娘、新郎。婚礼庆典延续了整整七天七夜。

阿则尔与阿客萨真是幸福万分,偕老直到白头。阿则尔也一改懒散积习,成了当地最勤奋的商人。

直到婚礼过后,阿则尔才得知约兹医生是怎样治好他的,也明白了他原来进的是一个蠢人向往的虚幻天堂。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和阿客萨还常对儿孙们讲起约兹医生巧治怪病的故事,故事的结尾老是这样几句话:“不过嘛,当然喽,天堂到底像个啥样儿,可就没人说得上来了。”

不要试图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虚无缥缈的天堂,不要因生活的挫折和烦恼而怨天尤人。上帝无处不在,而真正的天堂就在你的心中。要有一个崇高的信仰《塔木德》中,有这么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所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

这本书自己的回答是:“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这段话对世世代代的犹太人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某都市的犹太人街上,发生了一件事情。每当想起此事,都会令人感慨不已。那时,这个东欧国家已经被德国军队占领了。有一天,所有的居民都被叫到一个广场上去集合,训完话后,纳粹军官从犹太人群中拉出一个学校老师模样的中年男子,军官以为只要这位教师肯放弃犹太教,其他犹太人一定会跟进的。“放弃犹太教吧!只要你肯改宗,保证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纳粹军官大声的宣布,唯恐大家听不到。“我拒绝。”骨瘦如柴的教师这样回答。“你的神可诅咒,只要诅咒你的神,那么,你的生活和你的家人就能受到永远的保护。”“我拒绝。”教师的声音很平静。“放弃犹太教,让我们来保护你。”“你绝对不能。”教师用更平静的声音回答。“什么绝对,你知不知道你现在在说什么?假如你还这样嘴硬,我就先干掉你,杀鸡吓猴;再说一次,你到底放不放弃犹太教?”

广场上的人都紧张地屏住了气息,一动也不动,世界像是突然静止了;他们有人注视着军官,有人凝视着教师,有些女人甚至闭起眼睛,不敢观看,因为这一幕实在是太恐怖了。“犹太神比你的生命重要吗?犹太神比你一生的命运重要吗?傻瓜!问一问你自己吧!”“你不能改变我的信念。”“你只要说一声放弃犹太神就好了。”“我不要。”教师铁青着脸回答,这时,纳粹军官再也忍不住了,他从枪套中拔出了手枪,伸直右手,瞄准教师,“砰”的一声枪响,射中了教师的肩膀,刹那之间,教师站立不稳,像游泳一样,在空中扑了几个空之后,便倒在地上了,教师血流不止,但还不断地低吟:“神是神,只有神才是神。”“猪,你这肮脏的犹太猪。”军官气得大声叫嚷:“你难道不知道我们比你的神伟大吗?你的生命不是由神决定的,而是由我决定的,你只要说一句放弃犹太教,我马上送你去医院,治好你的伤,然后,你就可以和你的家人一起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我不要。”教师一面喘着气,一面回答。

军官直立不动,好像有一点发呆。转瞬间,大家都看到军官的脸上布满了恐怖的表情,然后,他举起手枪,向躺在地上的教师开枪,一枪、两枪、三枪、四枪……在轰轰隆隆的枪声中,大家断断续续地听到教师“不要……不要……”的拒绝声,最后,教师终于死了。

自从《圣经》的时代以来,犹太人就处处遭受迫害,但是犹太人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身份和信仰。无论处在哪一种逆境中,都要始终保持着强韧的抵抗力。有希望才能更好的生活《塔木德》中有一则名叫“飞马腾空”的童话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因惹怒国王而被判了死刑,这个人向国王请求饶恕一命,他说:“只要给我1年的时间,我就能使您最心爱的马飞上天空。如果过了1年,您的马不能在天空自如飞翔的话,我宁愿被处死刑,绝不会有半点怨言。”

国王想了想就答应了他。

在他回到牢房之后,另一位囚犯对他说:“你不要信口开河好不好,马怎么能飞上天空呢?”

这个人回答说:“在这一年之内,也许国王会死,也许我自己病死,说不定那匹马出了意外送了命。总之,在这一年之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呢?所以只要有一年的时间,没准儿马真的能飞上天空!”

失去金钱,只是失掉半个人生;但是失去勇气,则一切都失掉了。

综观犹太人颠沛流离的历史,到处都弥漫着一种乐观的精神。可以说,犹太民族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乐观的精神,心中充满希望,他们才能生存下来。对于犹太人来说,勇气和希望是深深地埋藏在他们心底,任何人都无法夺去。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

玛蒂是布拉格人,生于1918年,和两个哥哥拥有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她匈牙利裔的父亲和德裔母亲拥有一家小百货店,贩卖皮革及订制珠宝,父亲希望她去念女校,因此她就进了附近的修道院。那是一间罗马公教学校,她是500名学生中唯一的犹太人。

玛蒂15岁时就跟一个比她大10岁的英俊青年热恋进而结婚,虽然父亲最初有意见,但他们的婚姻生活还是过得很愉快,他们的小儿子派特,是在1938年出生的。

玛蒂的快乐世界在1942年某一天,接到一封全家被送往一个安置犹太人的“特别住宿处”命令后,终告四分五裂。

玛蒂和丈夫和小儿子派特被送往一座叫做列西恩斯的捷克集中营,她和派特住在一间很狭小的房间,里面还住了其他4个母亲和7个小孩,丈夫则住在另一间营房,稍后他们被送往位于波兰的奥斯维。当时一整天所分到的伙食只有一碗马铃薯皮汤和一小块面包。寒冬中她只有一件棉衫和裙子可以蔽体。

当巴顿将军的部队大破汉堡市时,当时需要有5000人去清除瓦砾。她的先生跑来跟她说:“你看,如果你留在这里根本不可能有活下去的机会,派特跟我留在这里好了。”

当时,要赤裸着身体列队在纳粹党卫队面前被人挑选。选上后便需坐上3天火车去汉堡市,在那个地方,她饿到想去垃圾桶找食物来吃。

玛蒂想要逃走,但又被抓了回来,还被毒打了一顿,工作分量又被加重。1945年4月1日,她被迁到柏根别森区,在那里,除了每天由党卫队提供的下过毒、会让人生病的一块面包外,什么东西也没有。

4月15日,英军解放了柏根别森,玛蒂帮忙把躺得到处都是的尸体搬开,好让坦克能够顺利通行,共有5万人活到重见天日,有25000人没能撑到最后,在拘留期间就熬不下去死了。

玛蒂在犹太大屠杀中失去了3个亲人:她的丈夫和父母。直到今日,她始终不知道儿子派特·李奇的下落。

她在1945年到了美国,而且再婚了4次——其中离婚1次、做了3次寡妇,始终未再生过小孩,不久前,玛蒂参加了史蒂芬·史匹柏公司制作的节目录影,该录影带记录了大屠杀生还者的故事,好让世人永不遗忘这段历史。

几年前,玛蒂到以色列位于耶路撒冷的雅维恒大屠杀纪念馆,在名字碑中寻找派特的姓名,她在名单上发现他的名字,上面附注派特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是在柏根别森。直到今天,玛蒂仍抱着儿子还活在人世的希望,而且也费尽无数的努力去找他。

但是,玛蒂始终非常坚强,她说:“我要继续活下去,一扇门关了之后,会有另一扇门打开,而我就是要继续走下去。”

在生活的波涛中搏击,难免会受伤,忍住疼痛的人就是成功者。记住:一扇门关了之后,会有另一扇门打开!怨天尤人没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集中营有一个叫玛莎的犹太小女孩儿,她写了这样一首诗:

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虽然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我将多么悲伤。

在当时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一个小女孩仍然那样勇敢。她热爱生命,从不怨天尤人。她乐观、豁达、坚强。哪一点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忍耐是美德;坚忍不拔是一切希望之母。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要热爱生命,抱持希望。要善于表达爱

在考艾岛一个美丽的岛屿,犹太作家弥林尔喜欢去参观一条流经青翠的山谷的神秘的河流。河流的一个小回旋形成了一个小池塘。现在,他经常去那里。

当弥林尔第一次进入小池塘时,他注意到池底积聚一些自然的残骸。他怜爱地为它清理了一些棍棒、叶子、坚果壳。当弥林尔认为自己已经恢复池底一个光滑的泥沙表面时,他注意到了更多的小枝,就是他刚刚扔到外面的;然后,又有一些。当弥林尔把手伸到水底下面到处翻找,想去除所有的残骸时,他发现池底是由残骸组成的。泥沙盖着的一层只有不到1英寸厚,泥沙底下全都是碎石。如果清走了所有的残骸,就意味着将是清理走了这个小池的地基。

生活中的残骸并不能妨碍我们成为什么——它使我们成为自己。我们趋向于因为我们遇到的困难而谴责自己和抱怨生活,然而,正是困难锻造了我们的性格。丹·迈克坎纳说道:“人就像茶叶袋——在被放入热水中之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的实力。”

弥林尔认为,每一种境遇就是一个揭示爱的存在的机会。在这里,我们的目的是找出可能存在于不同形式的光明。为了获得生活的最高奖赏,我们的最大的目标,就应该是发现生活中每一件事的可爱之处。

弥林尔讲述过一个由6个已遁入空灵境地的老和尚主持的一个毫无生气的寺院的故事。一天,有一个神秘的陌生人来到寺院。当和尚们欢迎他时,他们发现他身上能发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光。第二天,他们陪着客人吃早饭,他们急于想听他说出什么充满智慧的话来。“昨晚我做了一个梦,”他说,“梦里向我透露你们中有一个人是弥赛亚(犹太人盼望的复国救主)。”

这些和尚都惊讶地相互望着,心中迷惑不已,“他是谁?”其中一个人大胆地问道。“这个我不能透露给你们。”陌生人回答,“你们要自己发现他。”然后,他和来时一样神秘地离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和尚们彼此都步履轻轻地走路,都更深深地对望一眼。他们就像任何一个人可能是弥赛亚一样互相对待。过了一段时间,奇迹发生了。许多年来第一次,愉快的感觉充满了寺院的大厅,一种充满期望的感觉使他们的祈祷、吃饭、交谈充满着生气。结果,拜访寺院的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气息,前来拜访的人也多了。过了一段时间,寺院恢复了生机,并且这种状态被新来的学习心法的和尚传了下去。

最后,那些和尚都圆寂了,他们谁也没有被指派为弥赛亚。他们已经全都成为了弥赛亚。弥林尔想:如果我们把每个人都看作是弥赛亚或救世主,生活不是更美好吗?正如琼·奥斯伯恩在一首歌中唱到的:“如果我们中的一个人就是上帝,该会是怎样?”

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与吵闹声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珍宝或巨大的财富。不要低估任何遭遇和经历的价值。可能是上帝走近向你伸出手,说:“你的机会来了!”在人生的“美景”中,没有真正的残骸——灵魂以多种形式出现,来提醒我们如果能够敞开心怀来接纳,我们会得到更多。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

1959年的夏天,罗伯特在一家旅馆打工,做夜班服务台值班员,兼在马厩协助看管马匹。

旅馆老板是瑞士人,他对待员工的做法是欧洲式的。罗伯特和他合不来,觉得他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只想雇用安分守己的农民。

有一个星期,员工每天晚餐都是同样的东西:两根维也纳香肠、一堆泡菜和不新鲜的面包卷。伙食费要从薪水中扣除。罗伯特觉得异常愤慨。

整个星期都很难过。到了星期五晚上11点左右,罗伯特在服务台当班。当走进厨房时,他看到一张便条,是写给厨师的,告诉他员工还要多吃两天小香肠及泡菜。

罗伯特勃然大怒。因为当时没有其他更好的听众,他就把所有不满一股脑儿向刚来上班的夜班查账员沃尔曼宣泄。罗伯特说:“我已经忍无可忍了!我要去拿一碟小香肠和泡菜,吵醒老板,用那碟东西掷他。什么人也没有权力要我整个星期吃小香肠和泡菜,而且还要我付账。我讨厌吃小香肠和泡菜,要我再吃一天都难受!整家旅馆都糟透了!我要卷铺盖不干了……”罗伯特就这么痛骂了20分钟,还不时地拍打桌子,踢椅子,不停地咒骂。

当罗伯特大吵大闹时,沃尔曼一直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用忧郁的眼神望着他。

沃尔曼曾在奥斯维辛纳粹德国集中营关过3年,最后死里逃生。他是一名德国犹太人,身材瘦小,经常咳嗽。他喜欢上夜班,因为他孤身一人,既可以沉思默想,又可以享受安静,更可以随时走进厨房吃点东西——维也纳小香肠和泡菜对他来说是美味佳肴。“听着,罗伯特,听我说,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吗?不是小香肠和泡菜,不是老板,也不是这份工作。”“那么,到底我的问题在哪里?”“罗伯特,你以为自己无所不知。但你不知道不便和困难的分别。若你弄折了颈骨,或者食不果腹,或者你的房子起火,那么你的确有困难。其他的都只是不便。生命就是不便,生命中充满种种坎坷。学习把不便和困难分开,你就会活得长久些,而且不会惹太多的烦恼。晚安。”

他挥手叫罗伯特去睡觉,那手势既像打发,又像祝福。

有生以来很少有人这样给自己当头一棒。那天深夜,沃尔曼使罗伯特茅塞顿开。

每当遇到挫折,感觉被逼得无路可退、要愤怒地做出决定或做出蠢事的时候,都要冷静地想一想:这是困难还是只是不便?蜡烛中的情报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法国第厄普市有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爵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她的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3人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用一张揉皱的纸就着暗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个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变得危急起来,伯爵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铁管之处,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3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没有持续多久,那个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接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爵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善于控制和掩饰自己、临危不惧、机智沉着的人,常常能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发现你的转机。一张文明的入场券

亨利希·海涅是19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他的父母接受了近代自由思想,但也遵守犹太传统。因此,海涅幼年时受的教育是一种混合式的,既有传统的犹太思想,也有欧洲的基督教思想,同时还有近代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父母原希望他经商,但他的叔父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律师。在叔父的鼓励下,海涅从1821年起先后在波恩和柏林学习法律,但他对文学、哲学却比对法学更感兴趣。

尽管后来他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但却因为是犹太人而不得开业成为律师。对此,年轻的海涅十分苦恼。他说:“犹太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种不幸。”一气之下,他在1825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领取了一张“进入欧洲文明的入场券”。

海涅在受洗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说,去做一个基督教徒有失他的尊严和荣誉,这样做只是为了职业的缘故。改宗后的几个星期,他又写信给这位朋友说:“我现在在被基督教徒憎恨,犹太人也怨恨我;我后悔受了洗礼,因为从那天起我所遇到的只有不幸和灾难。”他一语双关地挖苦像自己这样勉强改信基督教的人:

这么说你忏悔了,

几个星期以前你还在嘲笑这个十字架,

现在你却匍匐在它前面!

从1826年起,海涅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有小说、散文,但影响最大、成就最辉煌的是诗歌。他的浪漫主义诗集《歌集》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

1831年后,他移居巴黎。此后除了两次短暂地返回德国汉堡外,他的余生都是在法国度过的。在巴黎,他结识了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肖邦、柏辽兹、李斯特等一大批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和拉萨尔等人也结下了友谊。这一期间,海涅投入了欧洲兴起的革命政治运动,用他的笔宣传新思想,写了大量的政治诗。1843~1844年,他的《新诗集》、《阿塔·特罗尔》、《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政治诗以其既富于政治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为人类留下一批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不能没有信仰,但是不能让信仰阻碍了你事业的发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才是明智之举。这种投资值得

据说,犹太史上最伟大的拉比希雷尔就是一个堪称忍耐典范的人,有这样一个在犹太人中广为流传的故事:

一次,有两个人打赌,说好谁能让希雷尔拉比发火,就可以赢400元钱。

这天刚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尔正在洗头。

这时,有个人来到门前,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

希雷尔赶忙用毛巾包好头,走出门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巴比伦人的头是圆的?”“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熟练的产婆。”

那个人听完,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他又来了,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

希雷尔拉比连忙又包好头,走出门来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帕尔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长烂眼睛?”“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沙尘飞扬的地区。”

那个人听完,又走了。“为什么非洲人长的都是宽脚板?”“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希雷尔拉比说,“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沼泽地带。”

那个人听完了,没走,又说道:“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我怕惹您生气。”

希雷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了,坐下来说:“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吧。”“你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以色列亲王的希雷尔吗?”“不错。”“要真是这样的话,但愿以色列不要有许多像你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为了你,我输掉了400元钱。”

希雷尔问明情况后,对他说:“记住了,希雷尔是值得你为他输掉400元钱的,即使再加400元也不算多,不过希雷尔是决不会发火的。”

忍耐是一种高素质的象征,善于等待的人最终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如果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首先要采取的行动是以退为进,而不要铤而走险。从沟里把牛拉出来

莱德认为自己的妈妈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他爸爸因心脏病去世时,他才21个月大,哥哥5岁。她虽无一技之长,又没有受过教育,却毅然负起抚育莱德和他哥哥的责任。

莱德9岁时找到了一份在街上卖《杰克逊一维尔日报》的工作。他需要那份工作是因为他们需要钱——虽然是那么一点点钱——但是莱德害怕,因为他要到闹市区去取报卖报,然后在天黑时坐公共汽车回家。他在第一天下午卖完报后回到家时,便对妈妈说自己决不再去卖报了。“为什么?”她问道。“你不会要我去的,妈。那儿的粗手粗口非常不好。你不会要我在那种鬼地方卖报的。”“我不要你粗手粗口。”她说道,“人家粗手粗口,是人家的事。你卖报,可以不必跟他们学。”

她并没吩咐莱德该回去卖报,可是第二天下午,他照样去了,因为她自己就会这样做。那年稍晚时候,莱德在圣约翰河上吹来的寒风中冻得要死,一位衣着考究的女士递给他一张5美元的钞票,说道:“这足够付你剩下的那些报纸钱了;回家吧,你在这外面会冻死的。”结果,莱德做了他知道妈妈也会做的事——谢谢她的好心,然后继续待下去,把报纸全卖掉后才回家。冬天挨冻是意料中的事,不是罢手的理由。

等到莱德长大了以后,每次出门时,妈妈都会告诫他:“要学好,要做得对。”人生可能遇到的事,几乎全用得上这句话。

最重要的是,她教了莱德一定要苦干。她会说:“要是牛陷在沟里,你非得拉它出来不可。”哪怕是天冻得连眼珠都会裂开,或者下雨,再或不论你喜不喜欢,甚至你不舒服,总是要把牛拉上来。

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总是有人像奇迹一般出现前来救你。能救你的只是你的苦干决心和奋斗出头的决心。有的东西是永恒的

古代以色列经常遭受战乱,以色列人民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有一个以色列人临死前把两个孪生儿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快死了,我有一大笔遗产要留给你们,我希望你们能好好地生活,并为以色列留下堪称永恒的东西。”说完,他就与世长辞了。

两兄弟得到父亲留下的遗产,成为富有的人,哥哥叶胡扎不忍眼看着本民族的同胞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便尽其所得的遗产接济穷人、灾民和无家可归的孤儿。没过多久,他就一贫如洗,也无家可归了。弟弟从不向任何人提供帮助,他觉得要得到父亲所说的“永恒”,那就造一座坚固而又豪华的花园楼房。

花园楼房造好了,弟弟想:“我老了,把房子传给我的儿子,儿子可以再传给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样就有了‘永恒’。”

正巧,成了贫民的哥哥,从弟弟的门前走过,弟弟非但不帮助哥哥,反而讥讽道:“你的钱呢?你的金银财宝呢?你帮助别人可自己却成了叫花子,你什么都没有留下,怎么得到‘永恒’,怎么对得起死去的父亲……而我虽然吝啬,但现在应有尽有,你看看我这座花园,看看我的楼房!我有了享用不尽的财富,一辈子快乐得像个小皇帝……”

哥哥说:“我把钱财奉献给受苦受难的同胞,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互相帮助,共同去战胜贫穷,建立起一座友爱的‘花园’,难道不比你的花园更美好吗?”“你的花园再好,只能是祖国河山的沧海一粟,你的财富再多,也只能是高山大川的一小颗石子或是一滴水,而总有一天,连我们的躯体也都化为乌有,到了那时,你还拥有什么?”

几年后,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他们的家乡,顷刻之间,弟弟的花园楼房被摧毁了,洪水又冲走了他所有的财产,弟弟成了流浪汉。

过了几年,花园楼房的废墟隐没在荒草之中,又过了好多年,连当地人都不知道那里曾有过一座豪华的花园楼房,当然,也不知道那里住过一个想要得到“永恒”的富翁。

但是,在《塔木德》中却记载着一个人的美德,以色列人民会永远传诵并记住他的名字:叶胡扎。

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美德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一颗神奇的大钻石

拉比西蒙·本·舍塔靠砍柴为生,每天都要把柴火从山里背到城里去卖。他为了有时间研究犹太法典《塔木德》,决定买一头驴子代步。

拉比来到集市上,从一位窦玛利人那里买了头驴子骑了回来。拉比的学生们见驴子的累样,就把它牵到河里去洗澡。半路上,驴脖子上掉下来一颗足足有10克拉重的钻石。

学生们欢呼雀跃,认为拉比从此可以摆脱贫穷,专心致志地研读《塔木德》了,同学们也能更好地聆听这部圣典了。

出乎学生们意料的是,当学生们把钻石交到拉比手上并说明来历之后,拉比连到河边牵驴都来不及,立即捧着钻石向集市跑去。

找到那位卖驴子的人,拉比把钻石交还到了他的手上。

看着卖驴人大惑不解的样子,拉比说:“我买的是驴子,而没有买钻石。我只拥有那头驴子的所有权,驴脖子上的这颗钻石必须还给你。”

卖驴人恍然大悟,继而又露出惊奇的神色,恭恭敬敬地问道:“你买了那头驴子,钻石是在驴子身上的,你不拿来还,我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拉比平静地回答说:“这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我们的神训示过我们,我们的手是洁净的,只能拿走付过足够的金钱的东西,所以钻石必须还给你。”《塔木德》中写道:“真正的清白和真正的诚实是可以从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上看出来的。只有在金钱问题上可靠的人,才可以被看作是清白、诚实的。”国王的三个朋友《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某一天,国王召唤一名男子去皇宫。

这名男子有3个朋友,第一位朋友是他的莫逆之交,对他最为器重。第二个朋友他虽然喜欢,但却比不上对第一个朋友的重视。至于第三个朋友,关系比前两位疏远多了。

国王的召见使这名男子忐忑不安,他猜测自己是否做了什么违法之事,不由心生恐惧,不敢独自前往皇宫,于是他决定邀请三位朋友同行。

首先他到那个自认为最密切的朋友家,结果遭到了这个朋友的断然拒绝。接着,他又去了第二位朋友家,回答是:“我可以把你送到皇宫门口,但不陪你进去。”最后,他失望地去了第三位朋友家,没想到第三位朋友慨然答应一同前往。

那么,为什么三位朋友的态度各不相同呢?而且平时最要好的朋友在关键时却不理不睬呢?《塔木德》认为,第一位朋友是“金钱”,凡人尽管贪财,但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二位朋友是亲朋,只能将他送到火葬场,然后便弃之不顾。第三位朋友是“善行”,虽然平常不太密切,唯其死后伴他永眠九泉之下。

一个人应该树立正确价值观,拥有高尚的追求,努力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一条青鱼的价值

奥地利的硝烟散尽之后,皇帝想要犒劳那些在战役中英勇无畏的不同民族的人们。“说出你们的愿望来,我将以此奖赏你们,我的了不起的英雄们。”皇帝说。“把波兰归还我们吧!”一个波兰人嚷道。“它是你们的了!”皇帝应道。“我是个农夫——给我土地!”一个可怜的人叫道。“土地是你的了,我的孩子!”“我想要个啤酒厂。”德国人说。“给他一个啤酒厂!”皇帝下了命令。

然后轮到了一个犹太士兵。“你呢,年轻人,你想要什么?”皇帝脸上带着鼓励的微笑问道。“如果能够的话,陛下,我想得到一条非常漂亮的青鱼。”犹太人怯生生地嘀咕着。“哎呀呀!”皇帝叫道,耸了耸肩。“给这个人一条青鱼!”

皇帝离开以后,那些英雄们围住了犹太人。“你多傻啊!”他们责怪他说,“想想看,当一个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时候,你却只要了一条青鱼!你也太辜负皇帝的美意了吧?”“我们倒是看看谁是傻瓜!”犹太人回敬道,“你们要波兰的独立,要农场,要啤酒厂——这些东西你们根本不可能从皇帝那里得到的。而我呢,你们看,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我要一条青鱼——也许我就能得到。”

犹太人是非常注重实际的,他们认为,空中楼阁就是空中楼阁,与其画饼充饥,不如吃点窝头。聪明的犹太人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知道,只有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成就伟大的人生。神奇的犹太人《塔木德》中说:“能够得到的东西,才有价值。”在生活中,不能好高骛远,要追求实实在在的东西。不为没把握的事情而等待

尽管犹太民族最善于等待和忍耐,但他们的等待和忍耐是有原则的。他们最善于计算,如果认为某生意确实有利可图,他们就会耐着性子静候时机;但是,犹太商人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一旦他们发现某生意不合算时,即便投资再大,也要想方设法收拾败局,不要说3年,哪怕是半年也不会继续等待,他们会断然放弃“赚大钱的机会”。

犹太人在某项投资决定后,一般会制定投资一个月后、两个月后和三个月后三套计划。

一个月后,即使发现实际情况与事前预测有相当的出入,他们也丝毫不会感到吃惊,仍会一个劲地追加资本;两个月后,实际情况仍不大理想,便进一步追加资本;三个月后,若情况仍与计划不符,而又没有确切的事实证明将来会发生好转,那犹太人会毅然决定放弃这桩事业。所谓放弃这桩事业,也就是放弃迄今为止全部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甘心认赔。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唉声叹气,尽管生意不尽如人意,但也比在一堆烂摊子中大伤脑筋、进退两难要强得多,而且是及时悬崖勒马,否则情况也许会更糟。犹太人这种适可而止,见到大势不妙便掉头的做法正是受了《塔木德》的影响,也和自己民族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犹太民族曾忍受了2000多年的迫害和苦难,培养起顽强的毅力和耐力,之所以连3个月也不愿忍耐,正是其在生意中精明的体现。这就启发我们:在商场中要学会随机应变,否则只能导致失败。

另一方面,聪明的犹太人还懂得:不能总是等待更大的利益。下面的这个故事就是对这一智慧的生动诠释。

一天,靠炒卖股票发家的犹太巨富列宛,看着他8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捕雀。

捕雀的工具很简单,是一只不大的网子,边沿是用铁丝圈成的,整个网子呈圆形,用木棍支起一端。木棍上系着一根长长的绳子,孩子在立起的圆网下撒完米粒后,就牵着绳子躲在屋内。

不一会儿,就飞来几只雀儿,孩子数了数,竞有13只之多!它们大概是饿久了,很快就有8只雀儿走进了网子底下。列宛示意孩子可以拉绳子了,但孩子没有,他悄悄告诉列宛,他要等那5只进去再拉,再等等吧。

等了一会儿,那5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4只。列宛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却说,别忙,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

可是接着,又有3只雀儿走了出来。列宛对他说,如果现在拉绳子还能套住1只玩儿。但孩子好像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他说,总该有些要回去吧,再等等吧。

终于,连最后1只雀儿也吃饱走出去了。孩子很伤心。

列宛抚摸着孩子的头,慈爱地教训道:“欲望无穷无尽,而机会却稍纵即逝,很多时候,为了得到更多而一味等待,不采取果断的行动,不但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反而会让我们把原先拥有的东西也失去。”《塔木德》中说:“仅仅知道等待和忍耐,不是真正的聪明。”感觉没有把握的时候,要及时做出其他的选择。珍惜自己的生命

有一个善良的小男孩,名叫亨利。他的父亲早已过世,陪伴着他的,只有穷困的母亲和一个两岁大的妹妹。

他很想能帮上母亲的忙,因为母亲挣的钱总是难以养家糊口。

一天,亨利帮一位先生找到了他丢失的笔记本,于是这位先生给了他1美元。

他把这1美元用来买了一个盒子、三把鞋刷和一盒鞋油。接着他来到街角,对每位鞋不太干净的人说:“先生,能让我给您的鞋擦擦油吗?”

他是那样的彬彬有礼,因此,人们很快便都注意到了他,并且也十分乐意让他给自己擦鞋油。第一天他就挣了50美分。

当亨利把钱交给母亲的时候,母亲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亨利。我以前不知道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来买面包,但是现在我相信我们能够过得更好。”

从此以后,亨利白天擦鞋,晚上到学校上课。他挣的钱已足以负担母亲和妹妹的生活了。

一个人是否乐观,与你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境况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你乐观起来,就可以过得更好。一事能狂便是英雄

大多数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事实上,老一辈的许多犹太商人因各种原因多半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因着数千年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特殊经历,犹太人对学习、对智慧重要性的认识要比一般民族早熟得多,他们早就将之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他们将之比作“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带走的资产”。认识到智慧和知识的价值,犹太人对智慧和知识表现出无比的敬重。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中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所有的一切也无所谓。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知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作毕生的义务。久之,这便成了个人的习惯,民族的传统。

分析众多犹太商人的成功之路,发现他们大多是先通过钻研成为某一行当的行家里手而后以之起家的。与犹太商人打交道你会发现,犹太商人的知识面很广,眼界很开阔,像一个犹太钻石商人,很可能就连“太平洋底部有哪些特殊鱼类”这样的生僻问题都能一清二楚。作为拥有几千年辉煌的商业智慧和丰富的商业实践的民族,纯商业上的知识在其就更不待说了。犹太商人追求学识渊博,他们当中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不在少数,他们视外语为世界商人的通行证。

学识渊博不仅提高犹太商人的判断力,还增加他们的修养和风度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客户的信赖。同样进行投机、冒险、垄断、创新,犹太商人的成功率较高,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此。据一些从美国回来的学者说,今天的美国,最注重学习的,把学校办得最好的还是犹太人。传统之深厚,可见一斑。

犹太人不仅自己重视学习,更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

当一个犹太人的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被鼓励发问。

他放学回家之后,他的妈妈就会问他:鲍比!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提了什么问题呢?

小孩子说:我问老师,为什么鱼是用鳃呼吸,不是用鼻子呼吸呢?它的鼻子在哪里呢?我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红灯总是亮的?为何玛丽老师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裤子呢?

开始的时候,他们的问题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时间一久,他们的问题就让人很难回答了,甚至一些专业的教授也无法回答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鼓励小孩提问,因为在他们看来,思考是求得知识的开始。

一个聪明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学习的。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要认为自己很富有

犹太人对于知识问题,有一个相当实际的认识:知识就是财富。

有一次,一艘大船出海航行,船上的旅客尽是些大富翁,唯有一个人例外,他是一个拉比。

富翁们闲着没事,就互相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巨额财富。正当他们彼此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那位拉比却说:“我觉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的财富不能拿给你们看。”

半途中,海盗袭击了这艘船,富翁们的金银财宝等等,全被抢掠一空。

海盗们离去后,这艘船好不容易抵达了一个港口,但已没有资金继续航行了。

下船后,这位拉比因其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立刻受到居民的器重,被请到学校里去教导学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拉比偶然遇上那些曾经同船旅行的富翁。如今,他们都已陷入朝不保夕的凄凉境地。

富翁们深有体会地对拉比说:“你以前讲得一点不错,一个有学问的人,等于什么都拥有。”

由于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在当今世界上,知识就是财富,受教育程度同收入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要特别重视科学和知识。学习是一件大事情

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儿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纽特·阿克塞波正是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课题的榜样。

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代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好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柯他州定居的那阵子,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就读书。但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列娜·威斯里的姑娘,18岁就和她结了婚。此后他必须把精力用在应付一个农场日常的各种开销上,还必须养儿育女,多年以来,他早就没有时间学习了。

最后终于有这么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债务,他的农场土地肥美、六畜兴旺。但这时他已经63岁了,让人觉得仿佛不久就要跨进坟墓了,没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独。

女儿女婿请求他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纽特·阿克塞波拒绝了。“不,”他回答说,“你们应该学会过独立生活。你们搬到我的农场来住吧。农场归你们管理,你们每年付给我400美元租金。但我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见你们。”

他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书馆借许多书回来看。他感到他从来也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

开头,纽特·阿克塞波仍改不掉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清晨5点起床,打扫房间,中午12点准时吃饭,太阳落山时一准就寝。但他很快发现他那些事情完全可以随自己高兴,想什么时间做都可以。实际上,他那些事即使不干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他一反过去的老习惯。早上他常常在床上躺到七八点钟。吃罢饭,他往往要“忘记”打扫房间或清洗碗碟。但是,他后来开始在夜间外出作长距离散步,这才是他真正告别过去,向着新的、更加自由的生活迈出的最为彻底的一步。

在他一生之中,白天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累了一天之后,天一黑就没法不睡觉。现在可不同了,白天过完,夜晚他可以出去散步,他发现了黑夜的奥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广阔的原野,他听到了风中摇曳着草和树发出的声音,有时他会在一座小山头上停下,张开双臂,站在那儿欣赏脚下那一片沉睡的土地。

他这种行径当然瞒不过镇上的人。人们认定这个老头的神经出了毛病,有人说他已经成了疯子。他也知道别人是怎样看他的,从人们向他提出问题时所说的那些话,以及人们看他做事时的那种眼神就不难了解到。他对于那些人看待他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恼,因此也就更少和人们交往,他用来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纽特·阿克塞波现在64岁。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书很长时间。他读了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做好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住进学生宿舍。同屋的人名叫雷·格里布,曾当过教师。雷的学习目的是得一个学位,以便再回去教书时可以挣更高一点的工资。雷在学生饭堂打工、挣钱交学费,雷不喜欢和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听音乐。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个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