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际关系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5:21:28

点击下载

作者:赵广娜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人际关系心理学

图解人际关系心理学试读:

前言

任何人都无法孤单地活在世上,在人际关系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每一个人生活的幸福、工作的成功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如何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样快速说服别人?怎样让别人跟自己愉快合作?怎样在职场中获得上司的青睐、同事的支持?……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成效,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甚至影响事业的成功。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潇洒从容,谈笑风生间诸多问题就得以迎刃而解;有的人忙忙碌碌,到头来却还是一事无成,落寞失意。当今社会,人心日趋复杂,竞争几近沸腾,仅靠着一副好心肠已很难应对现实的挑战。接连不断的困顿和坎坷,都在告诉你一个不争的事实——只靠着一股蛮劲横冲直撞,是抵达成功的最远路途,在社会交往中懂得心理学策略才是做人做事的最大资本。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无意去伤害他人,却不得不学会保护自己。心理学策略不是“放冷箭”“耍阴招”,而是使环境对自己更加有利的计策谋略,让人情更有“杀伤力”的手段方法,令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巧言妙语。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懂得用心理学策略来做润滑剂,困难的事情往往就会变得简单起来。有心理学策略的人,做什么都易如反掌,左右逢源;相反,如果不懂心理学策略,不知提防别人,不知藏巧于拙,就会处处碰壁,庸碌一生。我们要想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就一定要懂人际关系心理学。

千人千面,每一面孔后面都有一颗跳动的心。只有走入他人的内心深处,把握心理脉搏,洞悉人心的奥妙变化,才能运用恰当的策略赢得人心!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人际关系心理学,时刻注意运用心理策略辨人识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知道何为“难得糊涂”,懂得进退有度,因而能在各种人生场景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如果你不懂人际关系心理学,不知外拙内精、巧装糊涂;不知善于吃亏、丢卒保车;不知以柔克刚、滴水石穿;不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进什么庙烧什么香;不知攻心为上、刚柔并用;不知与上级、同事、下属、朋友、爱人、家人的相处之道,就难免处处碰壁,使人生陷于庸碌无为的困局。懂得人际关系心理学,既能防止别人的暗箭明枪伤害到自己,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力,为我们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和精彩。

人际关系的成败,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就能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图解人际关系心理学》旨在帮助读者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全书从社交、职场、商场、爱情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讲述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深入挖掘人性背后的心理秘密,巧妙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动机,以期帮助读者迅速提高说话办事的能力,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从而避免挫折和损失,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本书从现实出发,最终又回到现实,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社交策略。只要你真正领会了心理学的奥妙,你就能将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通畅顺达。第一篇洞悉人性,掌握主动权第一章 洞悉人性,拿捏分寸善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职位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当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新环境去参加面试,或与某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噢!”

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在与他人交往时,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往往会过多地依赖第一印象,这就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固然重要,但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也并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方各方面的情况将愈益清晰,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虽然随着交往的深入,第一印象会逐渐改变,但是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若要吸引他人,赢得友谊,就应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重要的第一次,也就会有很多需要重视的第一印象。比如,求职,第一次去见面试官;求人办事,第一次登门造访;参加工作,第一次见单位同事;找对象,第一次与对方约会。所有这些第一次都很重要: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求职能否成功,事情能否办成;从大的方面来看,关系到事业能否如愿以偿、婚姻能否美满。所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一定要在第一印象上下功夫。

那么如何才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心理学家卢钦斯是第一个对首因效应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卢钦斯编撰了两段文字作为实验材料,内容主要是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断,这两段文字描写的情境是相反的。一段内容是把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而外向的人;另一段内容则把吉姆描写成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

卢钦斯把两段材料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展示给被试者:

1.描写吉姆热情而外向的一段材料先出示,冷淡而内向的材料后出示。

2.相反,先出示冷淡而内向的材料,再出示热情而外向的材料。

3.只出示热情而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冷淡而内向的材料。

卢钦斯把被试者分为四个组,分别阅读一组材料,然后要求各组被试者回答一个问题,即“吉姆是怎样的一个人?”结果如下表:

上述实验表明,在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必须注意自己的外表、言谈举止,还必须增长才能,加强个人修养等等。但是,双方初次见面所获得的印象只是一些表面特征,不是内在的本质特征,单单凭第一印象作为继续交往的基础是不牢固的。

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方各方面的情况将愈益清晰,从而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时留下的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所以,在与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怎样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在社交活动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是在没有任何成见的基础上,完全凭着你的“自我表现”来判断的,因而第一印象直观、鲜明、强烈而又牢固。并且卡耐基根据大量来自实际生活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了给人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几条。

小菲和小玲是大学同学,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小菲比小玲大,平时就像姐姐一样关心小玲。小玲从心底里感激小菲,把小菲当作知心朋友。小菲如有什么事,她也总是极力维护小菲。大家都知道她们关系非常密切。可是最近,小菲和小玲却闹翻了。“我把她当姐姐一样尊重,她却这样对待我。”小玲生气地对别人说。“唉,我对她一直都很关照,却因为最近得罪了她一次,她居然就不理我了。”小菲很伤心。

小玲因为小菲最近一次“得罪”了她,便中断了与小菲的友情。

在上面的案例中,小菲和小玲两人平常接触颇多,但是彼此却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互相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因为最近发生的事或了解的东西而掩盖了对对方的一贯了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人际交往中,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的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发生这样的事。某人最近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或者两个好朋友为一点儿意见产生误会而翻脸、绝交;常年来往,亲密得像一家人的两个家庭,却为一件小事闹矛盾,甚至大动干戈,从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都是受“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即最近或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作用和影响。在某些时候,决定人们对认知客体特性做出解释的是最后形成的印象。

近因效应也是由卢钦斯于1957年最先提出的,并在一系列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其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和我们前面讲述的类似。他用两段材料,分别描述吉姆的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并把被试者分成甲、乙、丙、丁四组,用四种顺序、四种方式向每组被试者读这两段材料。向甲组先读吉姆的内向性格,接着读外向性格,然后令被试者说出对吉姆的印象;向乙组先读其外向性格,后读内向性格,令被试者形成对吉姆的印象;丙组是在读完内向性格之后,即令被试者陈述对吉姆的印象,然后读他的外向性格;丁组则与丙组的顺序相反,先读外向性格,在被试者形成印象之后,再读内向性格。

这个实验的结果很有趣,在四组实验中,出现了两种心理效应。甲乙两组,出现了首因效应,文章前半部分对吉姆的性格描述,对多数人的印象形成起了决定作用;但是,丙组和丁组却没有出现首因效应,多数人不是依据前半部分形成总体印象,而是后半部分的内容成了总体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两种心理现象呢?对此,心理学家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卢钦斯认为,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怀纳斯则认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究竟何者起作用,取决于认知主体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他在一项实验中发现,被试者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评价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表达对一个人的好恶。也有人指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的作用。绽放迷人的笑容,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

飞机起飞前,一位乘客请求空姐给他倒一杯水吃药。空姐很有礼貌地说:“先生,为了您的安全,请稍等片刻,等飞机进入平稳飞行状态后,我会立刻把水给您送过来,好吗?”

15分钟后,飞机早已进入平稳飞行状态。突然,乘客服务铃急促地响了起来,空姐猛然意识到:糟了,由于太忙,忘记给那位乘客倒水了!空姐来到客舱,看见按响服务铃的果然是刚才那位乘客。她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到那位乘客跟前,面带微笑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由于我的疏忽,延误了您吃药的时间,我感到非常抱歉。”这位乘客抬起左手,指着手表说道:“怎么回事,有你这样服务的吗?”空姐手里端着水,心里感到很委屈,但是,无论她怎么解释,这位挑剔的乘客都不肯原谅她的疏忽。

在接下来的飞行途中,为了补偿自己的过失,每次去客舱为乘客服务时,空姐都会特意走到那位乘客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然而,那位乘客余怒未消,摆出一副不合作的样子。

临到目的地前,那位乘客要求空姐把留言本给他送过去。飞机安全降落。所有的乘客陆续离开后,空姐紧张极了,以为这下完了。没想到,她打开留言本,却惊奇地发现,那位乘客在留言本上写下的并不是投诉信,相反却是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在整个过程中,你表现出的真诚的歉意,特别是你的十二次微笑,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最终决定将投诉信写成表扬信。你的服务质量很高,下次如果有机会,我还将乘坐你们这趟航班。”空姐看完信,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赢得他人的好感,必须要学会微笑,像故事中的那位空姐一样,用自己迷人的微笑来赢得他人的好感。绽放迷人的笑容,是赢得他人好感的永恒法宝。一家大百货公司的经理曾经说,他宁愿雇用没读过书但和蔼可亲的女孩当店员,也不愿请表情冷漠的女博士当店员。

不论你到何处,都要以愉快的心情、甜美的微笑去与每个你认识的人打招呼,诚恳地与人握手,不要怕表错情,也不要记恨人,时时想着快乐的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自己的目标随时可以达到,世界也变得那么可爱。

如果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亲切、温和、充满喜气,远比她穿着一套高档、华丽的衣服更吸引人,也更容易受人欢迎。微笑是一种宽容、一种接纳的表示,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喜欢微笑着面对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入对方的天地,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微笑是成功者的先锋。”

如果说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那么微笑就是无声的行动,它所表示的是:“我对你很满意,你使我快乐,很高兴见到你。”笑容是结束说话的最佳“句号”,“你希望别人高兴来见你,你就必须高兴会见别人”。

带着微笑面孔的人,会有成功的希望。因为他的笑容就是他传递好意的信使,他的笑容可以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没有人愿意帮助那些整天皱着眉头、愁容满面的人,更不会信任他们;而对于那些受到来自上司、同事、客户或家庭的压力的人,一个笑容就能帮助他们了解: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世界是有欢乐的。人只要活着、忙着、工作着,就不能不微笑。

微笑,最好的交流工具

微笑就是和气、和善、和蔼可亲的表现,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因此,有人把笑容比作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最好的交流工具。

微笑会感染他人,而且他人的微笑又反过来强化你的愉悦和微笑,形成你与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你完美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为你把事情办好铺下一块块基石。

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人能在社会上站住脚,都是从微笑开始的;还有很多人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好的人缘,也是从微笑开始的;很多人在事业上畅行无阻,也是通过微笑获得成功的。微笑是十分微妙的东西,它能在生活中荡开一层层涟漪,把生活的湖泊变成一种源自于生命深处的美感。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给别人留下好感,这种好感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可以使彼此建立友好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就是要靠这些关系才能立足,而微笑正是打开愉快之门的金钥匙。如果微笑能够真正地伴随着你生命的整个过程,就会使你超越很多自身的局限,获得很多人生真正的含义,使你的生命由始至终都生机勃发、辉煌粲然。用你的微笑去欢迎每一个人,那么你就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微笑,它不花费什么,却能创造许多奇迹;它丰富了那些接受它的人,而又不使给予的人变得贫瘠;它产生于一刹那间,却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它创造家庭快乐,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它是疲倦者的休息室,沮丧者的兴奋剂,悲哀者的阳光。所以,假如你要获得别人的欢迎,请给人以真诚的微笑。

有人说,微笑是爱情的“催化剂”,是家庭的“向心力”,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微笑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微笑又是向他人发出的宽容、理解和友爱的信号。面对这样的表示,又有谁会拒绝呢?

中国有句俗话说“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当别人有求于你时,往往都有惴惴不安的心理。此时,你想拒绝却又无法说明原因,也不便向对方多说什么道理,但又不能让对方“下不了台”,说“行”不好,说“不行”又会使对方不安的心理加剧而产生强烈的反应,怎么办?微笑!它既能缓和紧张的情绪而免于使对方难堪,又能免去言语不周而导致的麻烦,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而且,微笑还能为你赢得思考的时间,借以找到巧妙的处理方法。

当客人来访或是你走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由于感到陌生或羞涩,双方往往会端坐不语或拘谨不安。此时,你若微笑,就能使对方紧张的神经松弛,消除彼此间的戒备心理和陌生感,相互产生良好的信任感和亲近感。记住:要使他人微笑,你自己得先微笑。法国作家阿诺·葛拉索说:“笑是没有副作用的镇静剂。”

在社会交往中,可能会遇到爱发脾气者、刻薄挑剔者、出言不逊者、咄咄逼人者,也有与你存有隔阂芥蒂者,对付这些人,含蓄的微笑往往比针锋相对更可贵。面对别人的胡搅蛮缠、粗暴无礼,只要微笑冷静,你就能稳控局面,用微笑缓解对方的怒意,以微笑化解对方的攻势,从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摆脱窘境。如果在电梯间或公共汽车上不慎踩了别人的脚,带着真诚的微笑说声“对不起”,一场小小的麻烦就能轻松化解。善于倾听让你赢得好感,处处受欢迎

倾听是我们对别人的一种最好的恭维。很少有人能拒绝接受专心倾听所包含的赞许。

因此,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注意倾听的人。要使人对你感兴趣,那就先对别人感兴趣。

最成功的商业会谈的秘诀是什么?注重实际的著名学者依里亚说:“关于成功的商业交往,并没有什么秘密——专心地倾听那个对你讲话的人最为重要,没有别的东西会使他如此开心。照此下去,合作成功是自然的了,再也没有比这更有效的了。”

纽约电话公司曾遇到一位恶意咒骂接线员的顾客。这位顾客态度刁蛮、满腹牢骚,十分不容易对付。他甚至威胁要拆毁电话,拒绝支付他认为不合理的费用。他写信发给报社,还向消协屡屡投诉,致使电话公司引起数起诉讼案件。

最后公司中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被派去访问这位不近情理的顾客。这位“调解员”静静地听着,并对其表示同情,让这位好争论的仁兄尽情发泄他的满腹怨言。“我在他那儿静听了几乎有三个小时,”这位“调解员”讲述道,“以后我再到他那里,仍然耐心地听他发牢骚,我一共访问了他四次。在第四次访问结束以前,我已成为他正在创办的一个团体的会员,他称之为‘电话用户权利保障协会’。我现在仍是该组织的会员。有意思的是,据我所知,除这位先生以外,我是这个地球上它的唯一的会员。“在这几次访问中,我耐心倾听,并且同情他所说的每一点。我从未像电话公司其他人那样同他谈话,他的态度慢慢变得和善了。我要见他的真实目的,在第一次访问时没有提到,在随后的两次也没有提到,但在第四次我圆满地解决了这一案件,使他把所有的欠账都付清了,他也撤销了向消协的投诉。”

毫无疑问,这位仁兄自认为在为正义而战,在为保障公众的权益而战,但实际上他需要的是自重感。他试图通过挑剔、刁难来得到这种自重感,但在他从公司代表那里得到自重感后,他所谓的满腹牢骚就化为乌有了。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才会赢得朋友。”

倾听就是最好的鼓励,这表示你对他的观点感兴趣,欣赏他说话的方式,甚至是欣赏他整个人。反之,你对一个人的谈话不感兴趣,很容易让他误以为你不喜欢他本人,尽管事实上并非如此,但他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从而对你产生反感。

如果你希望别人喜欢你、尊重你、在背后称道你,这里有一个方法:耐心倾听对方的话,不管他说什么都兴味盎然,哪怕知道他将说什么也绝不打岔。你将发现,即使一个最不讲道理、最顽固的人,也会在一个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听者面前软化下来,变得像小猫一样乖顺。反之,如果你希望别人躲闪你、轻视你、在背后嘲笑你,也有一个方法:决不要听人家讲三句话以上,而是不断地谈论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别人所说的是什么,就不要等他说完。既然他不如你聪明,为什么要浪费你的时间倾听他的闲聊?如果你这样做,你将发现,即使一个脾气温和的人,也会在你面前变得轻率不恭、不近人情。

请记住,跟你谈话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求和他的问题,比对任何人、任何事更感兴趣百倍。他对自己的牙痛,比对非洲的40次地震更感觉强烈。因此,交际学上的一条最重要的规则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如何提高倾听的能力?以下提几点建议:

1.全心全意地聆听

在与人交谈时,尽量地使对方谈他所感兴趣的事,并用鼓励性的话语或手势让对方说下去,并不时地在不紧要处说一两句表示赞同的话,对方会认为你尊重他。

2.学会洗耳恭听

轻敲手指或频频用脚打拍子,这些动作是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的。眼睛要看着对方的脸,但不要长时间地盯住对方的眼睛,因为这样会使对方产生厌恶的情绪。只要你全神贯注,轻轻松松地坐着,不用对方将音量放大也可以一字不差地听进耳朵里。

3.协助对方把话说下去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别人说了很多话以后,如果得不到你的反应,尽管你在认真地听,对方也会认为你心不在焉。在对方话语的不紧要处,不妨用一些很短的评语来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诸如“真的吗?”“太好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后来呢?”这些话语会使对方兴趣倍增。

假如你和一个老朋友在一起吃饭,他说他前几天跟上司吵了一架,这几天气闷得很。如果你对他说:“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说吧。”他会对你说很多,他有了一诉气闷的机会,心情便会好受许多,自然你们的友情也会更加深一层。

4.把说话的机会奉还给人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在求人时,越能说话,越能诉苦,越能不断地吹捧别人,就越容易成功,事实上并非如此。所以,在你滔滔不绝讲话的时候,注意也要把说话的机会奉还给别人。

5.不要插嘴

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如果你自作聪明,用不相干的话把别人的话打断,这会引起对方的愤怒的。

6.要学会听出言外之意

通常除说话以外,一个眼色,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明确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话也可以听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7.用心听,要听全面

欣赏对方的为人,这一点很重要。仔细聆听,能帮助你做到这一点。认真听,并且要听全面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话语,否则你可能会妄加评说,影响沟通。

倾听是表示关怀的行为,是一种无私的举动。它可以让我们离开孤独,进入亲密的人际交往,并与人建立友谊。

善于倾听,能使你有好人缘

从现在开始,对别人多听多看,将他们当作世上独一无二的人对待,你将发现你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善于与人沟通。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更能建立亲密关系

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所中学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写下了一些奇怪的英文单词。这个班的学生每天到校时,都会瞥见那些写在黑板角落里的奇怪的英文单词。这些单词显然不是即将要学的课文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已作为班级背景的不显眼的一部分被接受了。

班上学生没发现这些单词以一种有条理的方式改变着——一些单词只出现过一次,而一些却出现了25次之多。期末时,这个班上的学生接到一份问卷,要求对一个单词表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列在表中的是曾出现在黑板角落里的所有单词。

统计结果表明:一个单词在黑板上出现得越频繁,它的满意率就越高。心理学家有关单词的这个研究证明了曝光效应的存在,即某个刺激的重复呈现会增加这个刺激的评估正向性。与“熟悉产生厌恶”的传统观念相反,实验表明某个事物呈现次数越多,人们越可能喜欢它。

曝光效应不仅使人们对经常见到的单词的喜爱程度增加,在人际交往中,曝光效应也同样适用。这就是说,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人们之间越容易形成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说,交往的频率越高,刺激对方的机会越多,“重复呈现”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

两个人从不相识到相识再到关系密切,交往的频率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没有一定的交往,如果像俗话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样,则情感、友谊就无法建立。当所有其他因素相等时,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对那个人的吸引力就越大。这种现象常发生在看到某人照片,听到某人名字之时。

在人际交往中,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得让别人熟悉你,而熟识程度是与交往次数直接相关的。交往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彼此了解和建立友谊,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和学生、领导和秘书等,由于客观的需要,交往的次数多,所以较容易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克在1968年进行了交往次数与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他将不认识的12位被试者照片,按概率分为6组,每组2张,按以下方式展示给被试者:第一组2张只看1次,第二组2张看2次,第三组2张看5次,第四组2张看10次,第五组2张看25次,第六组2张被试者从未看过。在被试者看完全部照片后,另加从未看过的第六组照片,要求所有被试者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序。结果发现一种极明显的现象:照片被看的次数越多,被选择排在最前面的机会也越大。

由此可见,简单的呈现确实会增加吸引力,彼此接近、常常见面的确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还有,你必须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完成工作的时候,立即汇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按时汇报;预计工作会拖延的时候,及时汇报。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承认交往的次数和频率对吸引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其对交往的作用。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孤立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过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交往次数和频率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妙用“地形”心理学,让对方喜欢你

在军事上,领地和地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人相处时,掌握“地形”心理学去影响他人,同样十分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穆勒尔和他的助手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证明许多人在自己的会客厅里谈话,比在别人的客厅里更能说服对方。这就表明,人们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与人交往容易无拘无束,可以灵活主动地展现或推销自己,有利于社交的成功。

倘若在别人熟悉而自己不熟悉的地方交往,则容易引起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恐惧,难以洒脱自如,自然处于劣势。这就是为什么在比较开放的今天,经人介绍的对象初次见面时,绝大多数人仍愿意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而不愿在对方“地盘”内进行的原因所在。

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在自己的领地内,固然容易充分发挥自己的交往潜能,但也时常因少了约束,而使自己的缺点外露。在别人的地盘内进行,虽然受到的约束较多,却可用心专一,利于深层次、多方位地观察和了解对方。

因此,善于社交者,绝不局限于自己的领地,他们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是不会作茧自缚的。最佳地利是有条件的、辩证的、可以变化的,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交往,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利的。但若对方是老人、长者、女士等,让他们也屈身就己,恐怕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反之,倘若听凭他们选择,自己前往他们的地盘,则更能体现对他们的照顾、体谅和尊重,这样做本身就极有利于社交的成功。

地点是与交往的目的密切联系的,二者相符方能收到最佳的效果。高级宾馆、豪华客厅是招待高级宾客的好去处,而花前月下、幽静隐蔽之地是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办公事在单位为宜,办私事则到家里办。因事而定,随事而变,才是明智的选择。

在与人相处时,双方的位置很重要,它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你的影响力如何。具体说来,“地形”心理学有以下要点:

第一,对初次见面的双方,采取处于旁边的位置,较能迅速建立亲近感。

初次见面,和人面对面地谈话,是一件不好受的事。因为两人之间的视线极易相遇,导致两人之间的紧张感增加。而坐在旁边的位置,则不必一直注意对方的视线,反而容易轻松下来。另外,在室内放一盆花,使对方有转移视线的对象,效果会更好。

第二,相距50厘米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要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与谈话者就应保持理想的距离。谈话的距离较近,能制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消除紧张情绪。最合适的距离就是一方伸出手可以够到另一方的手,即50厘米左右。如果你想在社交中尽快打开局面,适应环境,那么,每次与人打招呼或谈话的时候,要注意尽可能地把距离拉近一些。当然,拉近距离并不是亲密无间,特别是在与上级或女性打交道时,不能冒昧莽撞,不然会引起对方反感,以为你没有规矩或用心不正,反而弄巧成拙。

第三,坐椅子时,浅坐的姿势会令人产生好感。

交谈时,如果对方深深地坐在沙发或椅子上,甚至上半身靠在椅子上,那么说明他根本没有专心听讲,缺乏诚意。相反,如果浅坐在椅子前端的1/3处,就会使人产生好感。因为这种姿势可使上半身自然地向前倾,成为最佳的听话姿势。此外,像这种随时可由椅子上起立的姿势,还会给对方积极活泼的印象。

黑暗有助于人们交往

在光线暗的地方,人们比较容易亲近。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黑暗是人们亲密起来的保护伞。

当你想与他人建立一种亲密关系的时候,就应尽量请他们到酒吧、俱乐部、咖啡室等地方去。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人力资源部的秘书小白在给经理送文件时,不小心碰翻了经理的茶杯,淋湿了经理的文件和裤子。小白吓呆了,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等待着经理的训斥。但是经理什么都没有说,就是瞥了她一眼,挥手示意让她出去。小白惴惴不安地走出了经理的办公室。

就在前不久,小白因为把经理的文件当成无效的合同而丢进了垃圾桶,当时经理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小白一声不响,低着头等待经理发过火,走出办公室后觉得自己很轻松。但是今天经理却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看了她一眼,她心里便充满了不安。一会儿担心经理会解雇自己,一会儿担心经理要扣自己的工资。

为什么大发雷霆的经理让小白觉得全身轻松,而只是瞥她一眼的经理却让小白忐忑不安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因为经理的严厉批评采用的是有声语言,把自己对小白的不满已经表达出来了,小白知道经理发过火以后对自己的不满已经没有了,但是经理只是瞥了她一眼,她就会因为不知道经理到底是什么态度,也没有表明怎么处罚,而心中充满担忧和恐惧。

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不同。口头语言往往要经过大脑思考和处理之后才表达出来,经过斟酌之后,某些意思就可能被掩饰和遮蔽。但是身体语言是下意识的,是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它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反映。有的时候,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就可以看出他的真实想法,了解他的为人。眼睛是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真实想法的,如果一个人听到了自己喜欢听的话,瞳孔会扩大;如果听到了自己不喜欢的话,瞳孔就会缩小;如果自己对别人的话不是很信任,眼睛就会眯起来。所以,眼睛是最容易出卖一个人的。

以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通过观察身体语言来了解他人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培养得到的一种“直觉”。而通过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些现象背后的秘密,也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对别人产生有效的影响。

生活中,如果你想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就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与人交谈或者交往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站姿、手姿。如在交谈中扯衣角、抓头发等,别人就会觉得你很不耐烦,从而不愿意与你继续交谈下去。要是你双臂交叉抱在胸前,别人就会觉得你可能对他抱有敌意,就会在心理上与你产生距离。所以在交往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避免语言和行为上出现矛盾,让别人产生厌烦感或者不信任感。

身体语言既有好的影响,也能产生坏的影响,这就要看自己怎么把握了。无论是言谈还是举止,都要时刻注意,做到言行一致,尽量让身体语言发挥它积极的作用。这样才会让人有信服感,也就会增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走向成功。

身体语言最容易出卖我们的真实想法,有的时候它表达的思想要比口头语言强烈得多。如果你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保持言行一致,这样别人才会信任你,对你才会有好感。

另外身体语言还能提高你的沟通能力,所以必须学会巧用身体语言。注意下列事项,对自己的肢体加以控制,做到用合适的视觉信号强化自己的语言信息: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意义所在,懂得在什么时候,配上恰当的面部表情。

——无论面部表情是多么平静,只要叉着双臂或抖动着双膝,都会直白地显露内心的不安。

——延续时间少于0.4秒的细微面部表情也能显露一个人的情感,立即被他人所识破。

——沟通时要看着别人的眼睛,这样做能防止他走神,更重要的是你树立了自己的可信度。

——面部微笑使人们觉得你和蔼可亲,真心的微笑能从本质上改变大脑的运作,使自己身心舒畅起来。直呼其名,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在和陌生人接触时,一个比较关键的细节就是该如何称呼对方。称呼得好,就可以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双方很快建立友好关系;称呼得不到位,双方还是会形同陌路,关系难以发展。

此外,对于一些比较大众化的称呼来说,一般也不要使用,这会使对方感觉你和别人完全一样,没什么特别的,你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一般而已。所以你应该使用一些比较特别的、让别人感觉亲近的称呼,来迅速改变你们的关系。

在爱情片中,我们常常看到男女主人公这样的对白:不要叫我XX,叫我阿X吧。看到这儿,你就知道,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至少其中一方希望另一方认为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听到这样的话,也可能对别人说这样的话:不用称我老师,叫我名字就行了。听了这话或说了这话,你或他(她)便感觉彼此的关系进了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彼此的称呼与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关。也就是说,两个人称呼的改变,通常意味着两个人心理距离的变化。

众所周知,对初次见面的人,一般会以对方的姓加上头衔,如X经理、X大夫、X老师等,而不直接以名字相称。时间长了,相处久了,熟悉了,才会直呼其名。也就是说,以名字相称是建立在两个人相对亲密的关系上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两个人心理上的距离愈来愈靠近时,他们的称呼法也会从姓加头衔,然后到名,再到昵称。

不过,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某个人与另一个人虽然见面不久,关系不算是亲密,但他也以名字或昵称来称呼对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希望尽快拉近与对方的关系。这也是政治家们将对手“化敌为友”的惯用手法。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人,他们也能够用一种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口吻喊出对方的名字。

比如:美国的总统里根和日本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初次会面时,对中曾根康弘,里根总统直呼其名,叫他“康弘”;对里根总统,中曾根康弘也同样直呼其名。其实,日本人并没有直呼其名的习惯,中曾根康弘之所以违背自己的民族习惯,无非是想强调两国的友好,希望会谈能在亲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这种通过改变称呼来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方法,在销售行业也广为利用。比如:有一个业务推销员,一次要去拜访一位房地产公司老总。房地产公司有位前台小姐叫钟晓慧。钟晓慧作为一位接待小姐,每天都要接触不少的访客,她可以清楚地区分哪些人亲切或哪些人不亲切。推销员要想见到老总,必须先过了她这关。

喊出对方姓名,拉近彼此关系

第一次拜访时,推销员以锐利的眼神专注地看着她胸前的名牌标志,然后神采奕奕地和她打招呼:“钟小姐,我是李总的朋友,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和他谈。”“对不起,今天李总吩咐不见客。”钟晓慧一点儿都不给他面子。

第二天,推销员又来了。他这次改变了风格,在彼此熟悉之后,他说道:“呀,改变发型了,很配合你的风格嘛,以后就叫你‘晓慧’好了。晓慧,我今天有重要的事情得跟李总谈,请转告一声。”他说完后热切地看着钟晓慧。钟晓慧这次变得非常爽快,立刻带他去见李总了。

一般而言,“X小姐”是比较正式的称呼,如果总是运用这样的称呼,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始终和她保持着一段距离,她自然就要和你也保持距离了。但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之间才用的,推销员很自然地改变称呼,便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加深双方的感情。可见,如果总是局限于陌生人的礼仪,你是根本无法再进一步加强两个人的感情的。要想与陌生人迅速建立关系,或者改变你与朋友、顾客、客户之间的关系,就要改变你对他们的称呼,用一些亲切的称呼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然,就一般的生意场合而言,如何改变称呼还是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越早改变称呼就越好,也不是一上来就直接称呼对方名字就好,你应该根据双方关系的进展情况来随机应变。有时你必须让出一段时间让对方慢慢习惯,不要太过急躁,否则会显得轻浮。在改变称呼时要不留痕迹,尽显自然。

胡雪岩在初次拜见稽鹤龄时,先是称对方为“稽大哥”,然后称“老兄”,最后又改为“鹤龄兄”,在不露声色中就将彼此的关系加深了,并且不露一丝痕迹,这种高超的交际手腕和生意手段着实令人感叹。

在生活中,这种交际方法也常为我们所用。比如:遇到一个难以接近的朋友,你试图接近他(她),不妨直呼其名或者请他(她)直接叫你的名字。

面对你的同事,你希望与他(她)走得更近,不妨偶尔称呼他(她)的昵称或让他(她)称呼你的昵称。当然,你要表现得尽可能的自然,不要让对方感觉你是在装腔作势。如果真能那样,你们的距离就能因此而拉近,事情便很容易解决了。请求他人帮个小忙,会赢得对方的好感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然而,他也曾碰到过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他碰到了一个喜欢和他作对的人。

当时,年轻的富兰克林还只是费城一家小印刷厂的老板,在州议会的复选中,他幸运地被推举为宾夕法尼亚议会下院的书记员。就在正式选举前的紧要关头,一位新当选的议员却公开发表了一篇反对富兰克林做下院书记员的演说。演说篇幅很长,措辞尖锐,简直可以说是把富兰克林贬得一文不值。

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富兰克林既生气又有点儿手足无措。要知道,对方是一位很有名望、有修养、有才识的绅士,在当地十分有影响力,而富兰克林又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去讨好他。几经思考,富兰克林找到了一种比卑躬屈膝更恰当、更有效的方法。

富兰克林听说他收藏了几部十分名贵而罕见的书,于是,他就写信恳求对方把这些珍贵的书籍借给自己拜读。那位议员接到信后,马上就把书送了过来。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准时送还了那些书籍,并且附了一封感谢信,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后来,当富兰克林再碰见他的时候,他竟然主动跟富兰克林打招呼,而且告诉富兰克林,他会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富兰克林。就这样,富兰克林将对手变成了终生的好友。

无独有偶,安德鲁·卡内基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来化解人际危机。

卡内基当时正在圣路易斯的某个地方办理一座刚刚建好的桥的税款问题。事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的一位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竟然说想家了,想离开圣路易斯,回匹兹堡去。

卡内基知道,如果他离开,那么税款的事情也就失败了,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他离开的。在这关键时刻,卡内基想到对方非常爱马,而且很擅长选马。脑中灵光一闪,他没有乞求对方留下来。相反,他请求对方帮他一个小忙。他说,他想给自己的妹妹买一匹马,但是自己不会挑马,希望对方能够帮他挑选一匹好马,先不要着急回家。

面对卡内基的请求,对方果然答应留了下来。

富兰克林和卡内基都利用“请对方帮个小忙”的方法,化解了人际危机,从而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怕引起他人的反感而从不找他人帮忙。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当他人拜托你帮个小忙时,你不但不会觉得麻烦,反而会觉得十分高兴。如果对方的请求恰恰是你最拿手的,你不但会心情愉悦,而且还会因此而喜欢对方。

那么,为什么对方帮了你的忙,反而会对你产生好感呢?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也就是说,当个体的行为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愉悦的心理体验。

当你无心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个人时,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呢?”

如果答案是“我很粗心、很糟糕”,那么,你正面的自我感受就与伤害他人的负面行为对立起来,进而产生认知失调;为了避免认知失调的不良感受,你就会为自己的负面行为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使之与你的自我概念一致。比如,你会想:“他让人讨厌!他活该!”

同样,如果你帮助某个人,而这个人是你所讨厌的,那么,自我概念和自我行为就产生了冲突,而避免认知失调合理解释就只能是:“我喜欢他,他很可爱!”

由此可见,请求对方帮一个小忙,能够让你赢得对方的好感。因此,你大可不必拘谨地拒绝他人的帮助,更没有必要因为害怕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不敢去开口请求对方。“请他人帮个小忙”能够获得对方的好感

请求他人帮个小忙,能够满足对方天性中的一种潜在的需要。当你请求他人帮个小忙的时候,实际上是主动将自己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从而抬高了对方,这样就能够满足对方获得他人尊重的本质需求,成就了对方的荣誉感。第二章 掌控人性,把握尺度被逼入墙角的兔子也会咬人,得理时要让他三分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具有它的两面性一样。这就告诫我们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绝对,要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一个春天的早晨,房太太发现有三个人在后院东张西望,她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房太太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仅有14岁!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房太太认为不该将他们关进监狱,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吧。”

经过房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最后终于答应了她。房太太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三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离开房太太了。房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三个孩子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房太太相聚在一起。

房太太就是“得理让三分”的典范。“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是一个人在被人排挤,或者被人欺侮时,经常说的一句急欲“争气”的话。

其实也未必如此。试想一下,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气量?大不了三万六千天,这还是极少数。就像古代名人张英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捎书为堵墙”,却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方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这是普通人常犯的毛病。其实,世界上的理怎么可能都让某一个人占尽了?所谓“有理”“得理”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凡事皆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得理不让人”就有可能变主动为被动。反过来说,如果能得理且让人,就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量与水平。给对手或敌人一个台阶下,往往能赢得对方的真心尊重。

得理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而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它具体表现在:

1.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好比把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这将对你造成伤害。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2.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3.得理不让人,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积蓄。“让一步”比“争一步”收获的好处更多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和忍让,缺少这两样便什么事也干不了。不要斤斤计较、小题大做,要知道在给对方设一道门的时候,其实也把自己堵在了门外。

墨子说:“恋人者,人必从恋之;害人者,人必从害之。”构建平和的心境,争一步不如让一步,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

4.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二人不会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人情翻覆似波澜。今天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天的对手;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就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关键时刻当仁不让,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谦让”并不是一味讲退让、忍让。在道德信条中,“谦让”是指在名利、权位上的让,谓之“君子不争”。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展露自己才华的场所,高明的人又很推崇“当仁不让”。

古代推崇的竞争是雍容大度、自信自强、公平的竞争,在该争的时候,是不必谦让的。孔子还对他的学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虽说礼尚辞让,但在为仁这样的事上,则要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一样。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当仁不让的道理。

晋人王述被调任尚书令,朝廷的任命一到,王述就即刻赴任。王述的儿子得知后,对父亲说:“您应该谦让一下,把职位让给杜许吧。”王述反问儿子:“你说我能胜任这个职务吗?”儿子回答:“您非常合适,但是能谦让一下总还是好些吧,至少在礼俗上也应该谦让一下呀!”王述摇着头,不无感慨地说:“你既然认为我能够胜任尚书令一职,为什么又要我谦让呢?别人都说你将来会胜过我,我看你到底还是不如我啊!”

王述本是个“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沉静”的人,但在国家需要自己承担重任时,却勇当不让,他并不是追逐名利,而是一种责任感和自信的表现,因而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职场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都在追求晋升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在关键时候还要有“心计”地主动请缨、当仁不让。

张文在厂里一干就是4年,自认工作态度还行,也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可是老板却对此视若无睹。她觉得自身价值得不到提升,不甘心却不敢当面跟老板提。虽然,她曾多次在工作总结会上暗示过老板,但老板对此却无动于衷。最后,她还是鼓足勇气,向老板提出了加薪要求。没想到的是,老板在观察她几周工作后终于给她加薪了。

属于自己的权益,还得靠自己主动争取。不光自己的权益,有些晋升机会也是可以靠自己争取来的。当你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分量时,不妨主动请缨,采取“当仁不让”的积极争取策略。

比如说,当你了解到某一职位或更高职位出现空缺而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一职位时,保持沉默绝非良策,而是要学会争取,主动出击,把自己的想法或请求告诉上级,这样你往往能如愿以偿。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秦王嬴政时的甘罗已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证明。而过分的谦让只会堵死你的晋升之路。吃亏要吃在明处,让他知道吃亏是为了帮助他

为人处世吃亏要吃在明处,否则就是白吃。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往往去吃暗亏,结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瓜秧自然长得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没法比。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国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主动吃亏的妙处

与朋友交往,情愿自己吃点儿亏是一个很好的交际方法。当然交友吃亏也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

主动吃亏,让对方感到内疚,使其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所以,有时主动吃亏是要为朋友文过饰非。既让他觉得欠你的人情,又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起来,而且,你们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知道的。”

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田里的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表达酬谢,结果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为别人文过饰非,实在是个搞好关系的好机会。当朋友在众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错,你一定要抱着吃亏心理,干脆给他个面子,帮他一把,千万别“暴而扬之”。

古人说:“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情。在友谊和情谊的天平上,你已为自己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和财富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不管是吃大亏,还是吃小亏,只要能对搞好朋友关系有帮助,你就要尽力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

吃亏,会让你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谊。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地帮助你、为你办事。“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方能战胜人性,办成大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追逐利益的动物,但又受理性的约束。如果能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双管齐下则是战胜人性,办成大事的高招。看下面的一个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打算进攻赵国,希望借此以扩大河间一带的土地,于是让蔡泽出使燕国。过了3年,燕国把太子丹送到秦国来做人质,吕不韦就请张唐去帮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攻打赵国,以开辟河间的土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一定要经过赵国,赵国人如果抓住我,可以得到百里的封地呢!”吕不韦将他打发走后,心里感到很不愉快。少庶子甘罗对吕不韦说:“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呢?”吕不韦说:“我派蔡泽到燕国去了3年,燕太子丹就来我国做人质了,今天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完成共同伐赵的使命,他却不肯去。”甘罗说:“我能让他去。”吕不韦呵斥他走开,说道:“我亲自请他去,他尚且不肯,你怎么能请得动他呢?”甘罗说:“项橐才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您应当让我试试看,何必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就去见张唐,问道:“您的功劳跟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更大呢?”张唐说:“武安君打了数不清的胜仗,攻陷了数不清的城池,我的功劳当然比不上武安君。”甘罗又问:“您真的觉得自己的功劳比不上武安君吗?”张唐说:“真的。”甘罗问:“应侯范雎在秦国受重用时,他的权力跟文信侯相比,哪个更大呢?”张唐说:“应侯比不上文信侯。”甘罗问:“您真知道应侯的权力比不上文信侯吗?”张唐说:“我真的知道。”甘罗说:“当年应侯要去攻打赵国,武安君有意为难,就被绞死在离咸阳城7里的地方。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出使燕国,而您竟不愿意,我真不知道您会死在哪里。”张唐说:“那就听你的吧,我去!”

于是,张唐准备好了车马和礼物,并且定下了出发的日期。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5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去通报赵国,见一下赵王。”

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赵王:“听到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的事了吗?”赵王说:“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出使燕国,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秦、燕两国互不欺骗,如果合力攻赵,赵国就危险啦!燕、秦两国之所以表示互不欺骗,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为了攻打赵国,以此来扩大秦国的领地。今天大王如果给我5座城池以扩大河间之地,秦国则送回燕太子,再跟强大的赵国一起去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听了这一番话,立刻割让5座城池给秦国。秦国则放回了燕太子丹。赵国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的36县,把其中1/10的土地转送给了秦国。

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甘罗12岁出使赵国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著名的。但他无论是说服张唐还是说服赵王,所用的谋略无非是讲清利害关系。可见,只要运用得当,“晓之以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