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为雷《社会工作行政》笔记和典型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5:30:4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为雷《社会工作行政》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陈为雷《社会工作行政》笔记和典型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

第一篇 社会工作行政基础

第一章 绪 论

一、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

1.社会工作行政的翻译与用法

与社会工作行政直接对应的英文是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其中包含social work和administration两部分。“social work”翻译为社会工作,对“administration”学者们倾向于将它译成“行政”而不是“管理”,使它与management(管理)相区别。

2.行政与管理(1)行政与管理的概念

①我国学者往往从组织实体或管理主体的角度来区分这两个概念

a.行政一般被当作国家或政府的活动,是指政务的推行或与公共事务相关的活动;

b.管理一般被当作与工商企业组织相关的活动,即与计划、决策、指挥、协调、控制一类相关的功能活动。

②国外的词典和学者对行政与管理的解释做了明确的区分

a.行政本质上包含着遵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b.管理注重基层员工的操作、控制,是一种微观的方法,而行政着眼于整个组织,重点是组织的高层,是一种宏观的方法。(2)本书使用“行政”这一概念而不使用管理这一概念,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①本书所阐述的行政活动和过程主要针对社会服务机构的高层管理者,是他们在从事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这一过程涉及机构的其他员工;

②与国外社会工作行政概念保持一致,这样在进行对话时有共同的概念基础,并在理解吸收国外理论和方法的情况下进行本土的实践和创新;

③从社会服务机构的方面来说,它是提供服务的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与工商企业组织在目标追求上不同,行政更能体现出服务的含义。(3)为反映变化了的行政与管理实践,本书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行政程序和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等;

②强调以最低的成本达成目标以及行政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因此,本书尽管是以社会服务机构的高层管理者为对象,但对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是适用的,本书后面各章节的论述可能出现“管理”与“行政”可以通用的现象。

3.什么是社会工作(1)西方的理解

①历史性的定义:社会工作以个人与其环境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为人手点开展工作,寻求增强个人的社会功能——既包括单独的个人,也包括群体中的个人社会功能。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可以划分为三种:a.恢复受损的能力;b.提供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c.预防社会功能失调。”

②维尔纳·勃姆在《社会工作辞典》中把社会工作定义为“一门应用科学,用来帮助人们获得有效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并促成社会变革以增强所有人的福祉”。

③威廉姆·法利等人在其所著的《社会工作概论》中指出:“社会工作可定义为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一个专业,它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帮助人们解决个人、群体(特别是家庭)和社区的问题,并帮助人们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社区关系。”

④英国的一些学者倾向于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定义社会工作。英国学者勃里姆在《社会工作的性质》一书中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预防和拯救苦难来提高人们的福利。社会工作特别关注人们的生活问题,但它关心的重点不是始终如一的,而是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2)中国的理解

①早期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具有行政化、非专业化的特点。

②王思斌对社会工作做出了一个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③李迎生认为:“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尚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③顾东辉认为:“社会工作即福利部门和服务机构针对个人、团体(家庭或小组)、社区、组织、社会等与其外在环境的不当互动而形成的弱势情况,利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协助服务对象改变或推动环境的改变,促进两者的平衡。”

④中国学者倾向于对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进行描述和界定,把社会工作看作是利用专门知识和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侧重于对社会工作活动功能的论述,即这种活动具有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促进变迁的功能。(3)国外学者和中国学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存在差异的原因

①在我国社会工作虽然被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但是由于社会工作教育起步晚,教育和研究环节还十分薄弱,这影响了对社会工作属性的认识。

②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现在正处在试点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职业体系和职业制度,社会工作者还没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在职业上无法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

③社会工作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社会工作,我们只能置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对其加以理解。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我国有大量的实际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活动确实存在,因此强调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比较符合中国实际情况。(4)本书对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一个专业,它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的问题,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促进社会变迁,提高生活质量。(5)社会工作的定义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以人为工作对象,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出色的知人技巧和助人、自助技巧,它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是灵活的;

②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

③是一门专业,它拥有专业的属性;

④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恢复、改善和发展个人、群体和社区的功能,三者是交织在一起、互相依存的;

⑤社会工作能促进社会变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和基本原则(1)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

①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国家宏观社会政策的框架中,利用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目标,获取并妥善利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保证服务机构的效率与效果的活动和过程。社会工作行政的主体包括机构行政管理者与其下属或团队成员。

②这个定义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a.把社会政策作为社会工作行政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一,避免了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的区分;

b.强调指出社会工作行政的主体是社会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者及其下属,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下属,使其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体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c.明确指出了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d.社会工作行政是一种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方法体系;

e.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有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工作行政是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其中一部分,这样社会工作行政的概念与社会工作紧密联系起来。(2)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

美国社会工作行政的先驱崔克尔简洁明了地陈述了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

①社会工作价值原则:专业的价值是促进服务和满足需求者需要的基础;

②社区和服务对象需求原则:社区和社区内个人的需求,往往是社会机构和方案提供存在的基础;

③机构目的原则:机构的社会目的必须能被清楚地建构、说明、理解和运用;

④文化情境原则:社区的文化必须要尽可能地被理解,因为它影响需求表达的方式及需求者对服务的认定、支持和使用方式;

⑤目的关系原则:行政者、委员会、职员和顾客之间必须建立起有效果的、有目的的关系;

⑥机构整体原则:机构的完整性和总体性必须要能够被了解,它必须被视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有机组合;

⑦专业责任原则:行政者必须在专业实践标准的基础上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服务;

⑧参与原则:通过持续的动态参与过程,恰当地追求和利用委员会、职员和顾客的贡献;

⑨沟通原则:为让人们的功能能够充分发挥,沟通渠道的开发是必要的;

⑩领导原则:就目标的实现和专业服务的提供而言,行政者必须能担负起领导机构的主要责任;

⑪计划原则:持续计划的过程是有意义的服务发展过程的基础;

⑫组织原则:许多人的工作必须要以有组织的方式安排和建构,从而清楚地界定责任与关系;

⑬授权原则:权责授予其他专业人员是至关重要的;

⑭协调原则:授予众人的工作必须要能妥善的协调,以便机构的主要任务能够被细化到每个人身上,使他们能够将全部精力恰当地集中于使命的实现上;

⑮资源利用原则:必须要能小心促进、保持和使用金钱、设备和人力资源,以维持社会对机构的捐赠信赖;

⑯改变原则:社区和机构内部的改变是持续不断的;

⑰评估原则:对过程和方案进行持续地评估,这对机构目标的实现是必要的;

⑱成长原则:管理者应提供挑战性的工作分配、具有思考性的督导和个人与团体的学习机会,以促进所有参与者的成长和发展。(3)社会工作行政的特征

曾群根据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机构的特点,提出了社会工作行政的三项特征。

①强调价值观

a.社会工作行政必须需要价值导向,并以此来确定机构的使命、愿景和目标;

b.注重行政伦理;

c.营造组织文化,促使工作者内化社会工作价值,实现规范性组织控制;

d.在领导中重视意义管理,通过满足工作者的成就和自我实现需求来进行激励。

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组织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其是否有利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对组织绩效的评估应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符合质量标准的服务以及这些服务是否对服务对象产生了效果,恢复和提升了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改善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③人际取向

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特点要求机构的组织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弹性,更加注重互动、沟通、对话、协商、合作以及信息分享。社会工作机构的行政管理者应注重工作者的需要,通过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来激励他们。

二、关于社会工作行政的不同见解

1.国外学者的理解(1)国外学者的理解

①基得尼

美国社会工作专家基得尼对社会工作行政作了如下界定:“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双向过程:(1)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2)运用所得的经验调整社会政策的过程。”这个定义的中心思想是:行政是一个将政策付诸行动的执行过程。

②斯宾塞

美国学者斯宾塞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对机构内部关系和进取活动进行理性管理的过程,以实现理想目标”,还包括“促成机构及其所在社区资源互相开放、转化的进程”。

③邓纳姆

美国学者邓纳姆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对提供直接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给予支持性和推进性活动的过程。社会行政的范围涵盖功能、政策、行政领导的决策和程序的运作,如事件记录、财务管理、服务维持等。”

④斯坦

美国学者斯坦认为:“社会行工作政的定义是多样的,但目前被广为接受的中心定义是:社会工作行政的概念是指通过系统协调与合作,界定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持续过程。”

⑤崔克尔

崔克尔概括出不同权威人士对社会工作行政原则的观点,包括如下主要因素:

a.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b.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调动积极性的过程,以实现共同的目的或目标;

c.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发掘并利用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

d.以协调和合作的方法获得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

e.社会工作行政包括的要素是:计划、组织和领导。

⑥雷克斯·A·斯基德莫尔

雷克斯·A·斯基德莫尔认为:“社会工作行政可以被视为一种机构工作人员将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它包括行政人员—领导者—与所有其他职员—下属或团队成员。社会行政的基本过程通常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这个定义包括如下要素:

a.社会工作行政的主体是机构工作人员;

b.社会工作行政的内容是将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

c.社会工作行政涉及机构领导者与其下属或团队成员;

d.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过程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2)作为社会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行政

①社会工作行政同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a.区别

在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中,个案工作关心的是帮助个人和家庭改善社会关系,小组工作以小组为单位,致力于与个案工作相同的目标,社区组织通过邻里和社区行动解决社会问题。行政是一种能使其他各种方法生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改善机构的功能、促进机构的运转并改进机构的实务方法。有效的行政对社会服务的输送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b.共性

第一,都涉及人群,包括他们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第二,在帮助的过程中,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技术和原则。

②社会工作行政的内容

行政包括管理社会服务机构的全部项目,行政是指一个机构的目标、政策、人事、管理、服务和评估等方面持续的过程。

a.行政功能包括设定机构及方案的目标、分析社区的状况、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做决策、建立组织框架、雇用并监督员工、管理钱的事务、保证机构运作资金;

b.行政也包括协调各种力量以实现选择的目标、监督修正内部程序以提高效率和效能、从事各种活动以使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

2.中国港台学者对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解(1)我国港台学者对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解

中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对社会工作行政的认识不尽相同。

①白秀雄认为:“社会工作行政一方面是政府公共行政的一个部门,另一方面是社会工作的一种间接方法。”

②江亮演等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推行有关社会福利工作的行政事务,属于内政的范围。”

③黄源协认为:“社会工作管理可说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与过程,旨在将管理的知识运用于人群服务组织或机构,通过规划、组织、任用、领导与控制等职能,有效整合组织各项人力与物力资源,并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以协助并增进机构的社工人员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进而达成服务人群或案主的最终目的或目标。”(2)小结

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管理)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行政是属于内政范围、作为公共行政部门的行政工作,这样,社会工作行政概念变得单一、纯粹,不再包罗万象。

3.国内学者对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解(1)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工作行政的代表性定义

①张乐天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一种重要的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是一种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政策转变为各种社会服务活动的程序。”

②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工作领域的行政活动,是针对社会工作的行政活动。”

③张曙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指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的福利保障组织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管理,实施社会政策,满足人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

④范志海认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工作行政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内涵:

a.社会工作行政是政府公共行政的一个部门,其设立的目的是解决及预防各种社会问题;

b.社会工作行政是一种重要的间接社会工作方法,是通过行政程序以确保服务的功效,实现社会福利的目标;

c.社会工作行政是一种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人均参与其中,包括专业工作者、非专业工作者、董事会(或理事会)、民众及社会团体等,均参与或专心于全面的社会工作行政过程。

⑤萧洪恩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社会工作行政主体制定、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把社会需求通过社会服务机构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的过程。同时,从工作运行的角度,社会工作行政运用行政学、管理学的方法与技术以提高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效率与服务品质,是一种重要的间接社会工作方法。”

⑥顾东辉认为:“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是一种连续的、动态的机构成员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输送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并使用实务经验来修正政策。”

⑦曾群认为:“社会工作行政就是通过对组织(即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来有效地实现满足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这个组织目标的专业活动。”(2)各个定义的共同点与差异

总体来说,大陆学者对社会工作行政的看法差别不大,大都包括两个方面:

①把社会工作行政看作是政府公共行政的一个部门,它的中心含义就是实施社会政策;

②把社会工作行政看作一种间接社会工作方法,不直接面向工作对象。

4.关于社会工作行政不同见解的总结(1)美国的社会工作行政最初受英国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基得尼对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解上,他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一个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双向过程,这一定义侧重于政策分析、策划、制定及实施。不过此后美国的社会工作学者摆脱了英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共识,即社会工作行政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行政是社会工作实践的主要方面之一。(2)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工作行政就是社会工作管理,它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与此有关的概念是社会行政和社会福利行政,是政府层面推行社会福利事务的活动,是政府的职能之一。(3)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行政包括两个层次。

①宏观层次

宏观层次是政府层面推行社会福利的活动,是社会政策的实施。

②微观层次

微观层面是社会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环节。(4)美国社会工作中的行政方法进入中国发生了变异,并把社会工作行政分为两个层次。原因如下:

①美国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不清楚,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如基得尼的观点中的“社会政策”一词,在定义中没有指明是“社会性的政策”还是“机构的政策”,因此产生了理解上的分歧。

②国内学者引用的概念主要是基得尼(张乐天、王思斌)、崔克尔(王思斌、张曙)和白秀雄的观点,而基得尼的观点不好理解,白秀雄的观点包括两个层面,崔克尔的观点包括一个方面,既然有如此大的差异,不好调和,干脆把它们都包括进来问题就解决了,这样导致社会工作行政包括两个层次。此外,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转引,难免出现理解上的差异。

③把英国的社会行政(社会政策)嫁接于美国的社会工作行政之上,这样就形成了既包括社会政策又有社会工作的复合体。而美国的社会工作行政教材没有引入,国内学者没有看到系统性的社会工作行政内容,造成了对社会工作行政的两个层次的理解。

④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陆不存在专业社会工作,更不可能有作为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行政,但是社会工作教育界要进行社会工作行政的教学与研究,只能把国外的东西搬进来然后进行中国式的理解。

⑤没有准确理解行政和社会工作的含义。想要弄明白什么是社会工作行政一定要把社会工作与行政结合起来。

三、社会工作行政与相关概念辨析

1.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行政(1)社会行政

①英国学者的观点

在英国,社会行政是对社会服务的研究。现在,从福利学的角度对传统的社会服务进行研究,社会行政主要关心的是对政府认定的或法定的社会服务进行研究,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社会政策被有效地实行,通过解决有关政策执行中的技术问题推进社会福利。

最新出版的《布莱克维尔大辞典(社会政策)》中对社会行政的解释是:“在学术圈子里与社会政策可以替代使用的一个术语。许多当代的社会政策课程先前被称作社会行政。然而,这个术语特别集中于政策的发展和实施过程,而不注意更广泛的政策存在于其中的社会和理论的背景。”这个解释比较清楚地说明了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的联系与区别。

②中国学者的观点

王思斌一直使用社会行政这个概念,下面是他在不同时期给出的社会行政的定义。

a.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社会行政的中心含义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

b.社会行政包含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福利行政,是执行社会政策,为有效地实现社会政策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推展社会服务的活动。

c.把社会行政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宏观社会行政

宏观社会行政是指在政府的社会行政系统和大型非营利组织中,从事政策的执行设计、为其建立条件及规则并综合性地推动政策实施的活动。

第二,微观社会行政

微观社会行政是相对于宏观社会行政的概念,它是指在政府部门或社会服务机构中比较接近于具体服务的基层从事的行政活动。(2)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行政的关系

a.不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社会行政是实施社会政策的过程,社会行政研究社会服务的历史、功能及行政机制。

b.社会工作行政是对社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以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行政是重合的。

2.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福利行政(1)社会福利行政

①社会福利的含义

a.广义的社会福利涵盖了大众的福祉和利益,包括了民众在生理上、教育上、心智上、情绪上、精神上和经济上的需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救治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又称福利服务。

c.社会福利包括了与应对社会问题有关的基本机制和流程。这些社会问题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需要群策群力来加以解决。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不仅包括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而且还包括未经专业训练的受聘于公共福利和其他应对社会问题领域的工作者。

②社会福利行政的含义

a.林显宗等认为,社会福利行政包含两种不同而重叠的意义。

第一,广义的社会福利行政将行政视为一种合作与协调的努力,它涉及组织的所有成员,他们在目标的制定、策划、执行、改变与评估过程上,作出各自不同的贡献。

第二,狭义的社会福利行政认为行政是一种实务方法。它意指在一些任务中有目的地应用知识、技术和价值,如在制定目标与厘定计划、动员和维护资源以及评估结果等方面。

b.王思斌认为,社会福利行政是指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活动,它是以社会福利为对象的行政活动。这个定义把社会工作行政同社会福利行政区别开来了。(2)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福利行政的关系

社会福利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所以社会福利行政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①广义的社会福利行政是政府对社会福利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贯彻执行的过程,是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活动,它以社会福利为对象。

②社会工作行政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行政活动,它以社会服务机构为对象,是社会工作的间接方法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工作行政同广义的社会福利行政是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狭义上的社会福利行政是管理社会服务机构事务的活动,是一种实务方法,同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基本一致。

3.社会工作行政、公共行政与工商管理的比较(1)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的本质性的职能和活动,它通过把公共政策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来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这里,公共行政的内容包括:

①政府的行政部门的活动;

②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③与人们的广泛协作问题相关的事项;

④与私人管理相区别的领域。(2)工商管理

管理一般被认同为企业或商业管理。对企业或商业机构来说,管理的目标就是赢利。(3)社会工作行政与工商管理和公共行政的比较

①行政不是仅在社会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它也是工商业、政府和其他专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已成为工商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各级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行政的重要性。

②社会工作行政与工商管理和政府行政的共性

斯宾塞列出了关于行政在各个领域都具有的共同特性:

a.行政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对问题的确认、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设计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案、实施计划以及对所实施计划的效果的跟踪评估;

b.行政是一个系统或者是各部分彼此相互联系和互相作用的体系;

c.行政在做替代选择时,涉及价值判断的使用;

d.行政被视为一个能使个人和团体更加有效率地发挥功能的过程;

e.行政对“未来”都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

f.行政是对知识和技巧的使用,创造性重于例行性;

g.行政关注到方案、服务和员工的建构,以推进最佳效率或物品和服务的提供;

h.在某种程度上,行政关注到公共意愿的执行;

i.行政要求物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的使用之间适当的均衡;

j.行政关注到员工个人地位与认知,以及他或她对目标、价值和组织方法有正面认同的必要性;

k.沟通、员工间人际关系以及机构行政的参与,是专业关注的重要领域。

③社会工作行政与工商管理和政府行政的不同特征

斯宾塞开创性地说明了行政在上述各个不同领域的差别:

a.社会机构的行政应建立在协助社区成员确认他们的需求的基础上。

b.这些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可被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范畴:

第一,整合分离的社会功能;

第二,提供社会和个人资源,以便更有效率地发挥社会功能;

第三,预测预防社会功能失调。

c.典型的社会机构通常有一个代表其社区的董事会。

d.这些机构中组织方案的大小、范围、结构和形态有很大的不同。

e.机构的管理者有责任将机构内部的运作与社区相连接。

f.有必要选择可持续的资源利用。

g.社会机构必须要避免为生存而不均衡地使用资源。主管人员应多承担发展、维持和保护机构适当功能的责任。

h.社会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日益具有大量专业社会工作的内容。

i.各级员工参与行政过程,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整个机构的方案。

④金斯伯格指出,将企业管理基本概念应用于社会工作管理,即某些管理的基础对社会工作者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包括:

a.维系一个焦点目标;

b.解决复杂的事务;

c.主动积极;

d.了解适当的管理层次;

e.与员工一同工作;

f.关注效益与效率;

g.知道管理的绝对底线;

h.赞助与参与管理训练;

i.牢记基础。

4.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1)社会政策的含义

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2)社会政策的实质

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3)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联系

①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一般是在政府的社会政策框架内进行的;

②社会福利服务活动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

③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政策的“验证器”。

四、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背景与必要性

1.美国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背景

雷克斯·A·斯基德莫尔总结了美国社会工作行政的发展背景:(1)行政管理与直接服务、实务不分(2)基础性的行政技巧和专业知识的发展(3)研究和行政被提议为辅助性的方法

①1959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主编的课程体系研究第三版对社会工作理论作出了主要贡献。这项研究指出以下几点:

a.行政实务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

b.所有社会工作学院的课程必须训练学生具备相关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担任所在机构的行政者的职位;

c.这种准备必须是恰当的,为进一步的管理工作和岗位训练提供服务,从而促使他们在较低层次上获得更多的功能并能提升到更高水平的管理职位;

d.为那些毕业后立即担任行政主管和行政副职的个人,在社会工作学院中开设硕士学位水平的课程,其功能无疑是恰当的;

e.以上研究项目是对在职人员或学生的一种忠告,应当得到认可。

②1962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强调了三个重要领域:

a.社会福利政策和服务;

b.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c.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4)行政不再被视为特别的课程,而被视为一种“专攻领域”

2.中国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开设与研究状况(1)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开设

①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高等学校设置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各校也陆续招收本科生,开始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历程。

②2002年,为规范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派王思斌教授编写《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社会工作行政主要著述与研究

①王思斌是中国大陆从事社会工作行政研究较早的学者,他主编了《社会工作概论》一书,并撰写了《社会行政》一章。此外,他还主编了《社会行政》一书,

②张曙编著的《社会工作行政》是大陆第一部通行的社会工作行政教材。

③范志海等编著的《社会工作行政》重点论述了社会工作行政的基础,如知识基础、价值与伦理、社会政策、行政体制等内容,社会工作行政的过程和技术方法等内容着墨不多。

④萧洪恩主编的《社会工作行政》由理论源流、主体建设、行政运行、法制规范、发展趋势五篇构成。

⑤顾东辉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将行政与管理视为同义词,并融合两者的观点与内涵,合称为社会工作行政管理。

⑥曾群的《社会工作行政》引用了大量国外文献资料,从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的角度来介绍社会工作行政。

⑦除了以上教材,社会工作教育界和实务界关于社会工作行政的学术论文并不多见,仅有与社会工作行政或机构管理有关的几篇论文。

⑧我国社会工作行政研究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3.社会工作行政的必要性(1)外在宏观层面的因素

就外在宏观层面的社会福利发展趋势来说,有以下几项因素:

①为缓和福利需求与满足间的缺口;

②为应对福利服务民营化带来的竞争;

③为应对处于快速变迁环境之中的社会服务组织的管理需要。(2)内在微观层面的因素

就内在微观层面的社会工作本身的因素而言,可归纳以下因素:

①为妥善运用与管理有限的资源,并避免资源的浪费。

②为缓和社会服务机构面临的内外压力。

a.内在压力方面,员工的高流失率、士气低落、缺乏成就感和工作没有意义,都是机构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

b.社会服务机构也面临各种“外在的压力”,压力的主要来源包括:

第一,社会服务机构必须向公众、政府有关部门或捐助者证明其所提供的服务是有效的,能够减少社会问题或更大程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第二,为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机构行政管理者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应付各种问题和挑战。

③基于社会工作实务上的需要。

④社会服务机构主管不再仅仅是具有社会工作背景的人。

第二章 社会工作行政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与科学管理理论

1.管理的历史背景

有两件20世纪以前发生的事件在促进管理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第一件事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古典经济学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①在这部著作中,亚当•斯密主张组织和社会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利益,即将工作分解为狭窄的、重复性的任务,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增进了劳动生产力。

②亚当·斯密认为,有了分工,同数量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a.每一个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提高了;

b.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c.发明了许多的机械,简化了劳动,使得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2)第二件事

第二件事,或许也是20世纪之前对管理影响最重要的事件,即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

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运动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弗雷德里克·W·泰勒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科学管理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内容:(1)工时研究

工时研究是泰勒制的基础。这种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析阶段和建设阶段。

①分析阶段

在分析阶段,每件工作都将被分成尽可能多的简单的基本动作,然后把无用的动作去掉,并且通过对最熟练工人的每一个操作动作的观察选择出每一基本动作的最快和最好的方法,并且把每一个动作的时间测量记录下来。

②建设阶段

在建设阶段,要建立基本动作和时间的档案材料以便尽可能地把它们用于其他工作或其他类型的工作。此外,这个阶段还需要使与任务有关的所有要素都最终实现标准化。(2)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勒在《计件工资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报酬制度,包括三部分:

①通过工时研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工资率”(即工资标准);

②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把钱给人而不是职位。

泰勒在概括他提出的工资制度时说,每一个部门的目标应该是:

①让每一个工人做他的能力和体力所能胜任的尽可能高级的工作。

②要求每一个工人在不损害健康的情况下,生产出同等级别中头等工人所能生产的最高数量的产品。

③当一个工人以头等工人的最大进度生产时,他除了获得他这个级别的工人的平均工资外,还应按其工作性质获得30%一l00%的工资。(3)任务管理制

①任务管理的组成部分:

a.工时研究和发展工作的科学,这是任务管理的首要组成部分;

b.挑选在差别计件工资制的基础下能够达到标准的工人。

②职能工长:泰勒具体说明了一位“全面”的工长所应具备的九种品质,即智能;教育;专门的或者技术的知识,手脚灵巧和有力气;机智老练;有干劲;刚毅不屈;忠诚老实;判断力和一般常识以及身体健康。

③工作计划和执行分离。泰勒认为,知识是最主要的,向工人下达命令要以管理员或领班的专业化知识为基础,而不应依靠职位所固有的权力,但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每一个工人在他的工作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方面只有一个领班领导。

④例外原则。作为这样一种规定的必然结果,泰勒提出了工厂的总经理的特殊作用,总经理应避免处理车间管理中的细小问题,而应把这些问题留给专门人员去处理,总经理本人只需关心“例外的问题”。(4)管理的四个基本原则

泰勒认为管理的实质或基本原理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其四个基本原则是:

①建立一种严格的科学;

②科学地挑选工人;

③工人的科学教育和培训;

④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友好合作。(5)构成科学管理的是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科学管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①它是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行事的方法。它提倡合作,而不是不知;

②它要求最大的产出,而不是受了限制的产出;

③它培养每个人发挥最大的效能和获得最多的财富。

二、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着重点是对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基本过程的说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l916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1)管理的一般原则

①劳动分工;

②权力与责任;

③纪律;

④统一指挥;

⑤统一领导;

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⑦人员的报酬;

⑧权力集中;

⑨等级制度;

⑩秩序;

⑪公平;

⑫人员的稳定;

⑬首创精神;

⑭人员的团结。(2)管理的要素

①计划

a.含义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订行动计划。

b.行动计划的根据

第一,企业的资源(厂房、工具、原料、资本、人员、生产能力、商业销路、公众关系等);

第二,所经营业务的性质及重要性;

第三,未来的趋势,它部分地取决于技术的、商业的、财政的及其他的条件,而这些条件都在变化,人们既不能预先确定变化的大小,又不能预先确定变化的时间。

c.一个好的行动计划需要具备的一般特征

第一,统一性;

第二,持续性;

第三,灵活性;

第四,精确性。

d.制订一个好的行动计划要求领导人员必须具有:

第一,管理人的艺术;

第二,积极性;

第三,勇气;

第四,领导人员的稳定;

第五,专业能力;

第六,处理事务的一般知识。

②组织

a.含义

组织是指建立企业的社会和物质的双重结构。

b.学者们把法约尔的组织要素划分成两个要素:组织工作和人员配备(即人力资源的管理)。

③指挥

a.社会组织建立后,问题在于要让这些组织发挥出作用,这就是指挥的任务。

b.担任指挥工作的领导应做到:

第一,对自己的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

第三,对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协定很了解;

第四,做出榜样;

第五,对社会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在检查工作中要使用一览表;

第六,要把主要助手们召集起来,参加酝酿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搞好工作的会议;

第七,不要在工作细节上耗费精力;

第八,要使职工保持团结一致、积极工作、勇于创新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c.指挥中的这些问题,再加上14项原则,就相当清楚地体现了法约尔有关领导的概念。

④协调

协调是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⑤控制

在一个企业里,控制就是要证实一下是否各项工作都与已定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示及已定原则相符合。

2.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理论(1)权威的基础

①韦伯认为,权威的基础,除了习惯、个人利害、纯感情或理想等动机外,还需要另一个因素,那就是正当性的信念。

②韦伯认为,任何形式的权威的持续运作,都有通过诉诸其正当性之原则的、最强烈的自我辩护倾向。这些根本原则有下述三种:

a.命令权力的正当性可以基于一个具有(经由协定或指令所制定的)合理规则的制度;

b.命令权力的妥当性亦可基于人的权威;

c.命令权力的妥当性也可来自于一个正好相反的基础上,即信仰某个带来实际启示,或具有天赋资质的人物,如先知或英雄。

在上述三种类型的正当性中,理性规则才是科层制的基础。(2)科层制的特征

①各部门有依据规则——法律或行政规章——而来的、明确的“权限”;

②存在官僚层级制与审级制;

③近代的职务运作是以原本草案形式保留下来的文书档案以及由官员与各种书记所组成的部门为基础的;

④职务活动——至少是所有专业化的职务活动—通常都以彻底的专业训练为前提;

⑤职务发展完全成熟之际,职务活动即会要求官吏的全力投入,尽管办公时间是有明确规定的;

⑥业务的执行需遵照一般规则,这些规则是:明确的、全面的、可学习的。(3)官员的地位

官员在官僚体系之内与之外的地位,可归结如下:

①职务即职业

a.首先要求一种明确规定的训练过程,而且在任用前一般需要通过一个专业测试;

b.官员的地位具有一种义务的性格。

②官员的个人地位

a.近代官员—不管是公家机构或私人机构—永远努力争取,通常也能享有一个卓越的“身份的”社会地位;

b.典型科层制下的官员是由上级任命的、由被支配者选举出来的官员,再也不是纯粹的官员类型;

c.官员的地位(至少在公家机构)通常是终身性的,性质接近的机构也逐渐如此;

d.官员通常可以得到以固定薪俸形式给予的货币报酬及退休金。

三、人际关系学派的管理理论

1.霍桑实验(1)霍桑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继电器装配检验室实验和云母剥离室实验;

②第二阶段,访谈计划;

③第三阶段,绕线机组实验。(2)梅约等人以实验的结果为依据,主要提出了三条原理:

①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社会人”,而不仅是“经济人”;

③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经常表现为某种团体的“非正式组织”;

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即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而激励职工的“士气”,从而实现提高生产率的目标。

2.X理论和Y理论(1)X理论的假定

在《企业中人的因素》一书中,麦格雷戈将管理论证扩展为人的本性与人的行为是决定管理者行为模式的最重要因素的管理假定。第一类假定称为X理论,它所代表的是“关于指挥和控制的传统观念”。X理论的假定如下:

①人一般生来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工作;

②由于厌恶工作是人类本性,因此对大多数人必须动用惩罚措施进行强迫、控制、指挥与威胁,以鞭策他们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③人一般不愿意受人指挥,希望逃避责任,相对而言没什么进取心,把安全感看得重于一切。

麦格雷戈认为,在现代工业的实践中,这种X假定是非常普遍的。(2)Y理论的假定

①工作中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实质上与玩或者休息时所耗费的体力与脑力是一样的,一般人并非天生不喜欢工作。

②外界控制与处罚的威胁并非是导致向组织目标努力的唯一手段。人只要做出承诺去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③对任务所做的承诺与完成任务后所得到的回报成正比。例如,这类回报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回报的直接作用即产生献身于组织目标的努力。

④一般人都明白,在恰当条件下,不仅仅是接受责任,而且要寻求责任。逃避责任、丧失进取心、强调安全感,通常是后天经验的结果,并非是人天生的本性。

⑤解决组织问题时,相对而言水平较高的想象发明和创造的能力在员工中分布很广,而不是很窄。

⑥在现代工业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智力潜能只是部分得到了利用。

四、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1.系统理论

管理学中的系统理论是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等美国管理学家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要点有:(1)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

①组织的分系统或各组成部分。

系统由各相互联系的部分或成分组成。每个系统至少有两个成分,成分间都是相互关联的。

②整体性、协作性、机体性和形态性。整体不仅仅是各部分的总和,系统本身只能解释为整体性。

③开放系统观点。开放系统与其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材料。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根本上说,是开放系统。机械系统则可能是开放系统,也可能是封闭系统。

④投入—转化—产出模型。人们可以把开放系统看作一个转换模式,在它与其环境的动态关系中,接受各种投入,用某种方法将投入进行转换,从而输出产出。

⑤系统的界线。系统都有与其环境相分割的界线。相对封闭系统有固定而不可渗透的界线,而开放系统在其本身与其环境超系统之间有可渗透的界线。

⑥负熵。封闭的物理系统受熵的作用力的约束,熵不断增长,直至最后全部系统不起作用。趋向最大熵值是系统走向紊乱、完全缺乏资源转换以致死亡的运动过程。在封闭系统中,熵的变换必须总是正数。

⑦稳定状态、动态平衡与内部状态稳定不变。稳定状态的概念与负熵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封闭系统最后必须达到最大熵值—死亡与解体的平衡状态。

⑧反馈。反馈的概念在理解系统如何保持稳定状态时十分重要。关于产出或系统过程的信息作为系统的投入,返回系统可导致转换过程和未来产出的变化。

⑨等级层次体。系统思想的一个基本观念是各系统之间的等级层次关系概念。系统由次一级的分系统所组成,而同时又是超系统的一部分。因而,系统各组成部分是个等级层次体。

⑩内部复杂性。封闭系统向着熵和解体运动,相反,开放系统则出现向着更大差异和复杂化以及更高级的组织方向运动。

⑪寻求多目标。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看来具有多目标即多目的。如果没有别的原因,社会系统只是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目标的个人和分系统所组成,那么,也会寻求多目标。

⑫开放系统的同等结果。在机械系统中,最初条件和最后状态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情况则不一样。(2)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

开放系统处于与其环境的持续性相互作用之中,并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即动态平衡,同时仍保持其工作能力。实际上,如果没有连续不断的投入、转换和产出,系统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3)组织的整体系统观

组织不仅仅是个技术系统或社会系统,更确切地说,它是围绕各种技术的人类活动的构成和综合。内部组织可以看成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系统所组成的:

①组织的目标和价值系统;

②技术系统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在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时所运用的各种技术;

③社会心理系统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所组成;

④结构分系统;

⑤管理分系统联系着整个组织,使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发生联系。

2.权变理论(1)权变理论的假设

加尔布雷斯简要阐述了权变理论的两个前提假设:

①不存在最佳的组织方式;

②任何组织方式之间都不等效;

W·理查德·斯格特提出了权变理论的第三个假设,可以用来代表权变理论家的立场:

③最佳的组织方式有赖于组织环境的特质。作为系统设计的分支,权变理论强调设计有赖于环境因素,是权变性的。

权变理论有一个一般的倾向性假设,即一旦组织的内在特征与其环境要求达到最佳匹配,那么组织就能最好地适应环境。考虑到组织所处市场的竞争性,适应性需要组织的有效运作。(2)两个一般的学派

劳伦斯和骆奇创造了权变理论,他们认为,不同的环境对组织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市场条件下或技术中以不确定性及快速变化为特征的环境,相比那些稳定环境而言,更会对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包括限制和机会。

劳伦斯和骆奇提出,组织与其环境的适应至少发生在两个层面上:

①组织每个子单位的结构特性都应当和与其自身相关的特定环境相适应;

②组织的分化和整合模式应当与其所处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五、当代观点

1.权力与政治

贾弗里•普费弗提出,对组织行为的理解最好要结合对权力关系和政治关系力量的理解。为了说明权力和组织结构的关系,普费弗比较了三种组织分析的模式:(1)科层模式

科层模式是以古典的韦伯理论为基础的,它认为组织的结构和行为是为了在实现目标时使自身效率达到最大化。(2)理性选择模式

理性选择模式来源于决策制定理论家的研究。普费弗赞同他们对决策的限制性因素的关注,但是他指出,这些模式仍然假定决策以清晰的组织目标为导向,“他们没有考虑到在组织内部利益和目标的多样性”。(3)政治模式

普费弗极力主张使用结构分析的政治模式,这种模式重视组织行动的方式,这些行动可能是工具性的或是狭隘化的。目标可能会改变,就如同决策制定者选择其行动的权力一样。因此,普费弗认为,理解组织行为,要和理解政治环境一样,必须考虑不同力量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

2.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概念对当代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1)组织文化的定义

埃德加·施恩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由基本假定构成的模式,这些基本假定是由特定的群体在克服外部适应与内部整合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发明、发现或发展起来的。施恩解释说,组织文化是通过共同经历发展出来的,新成立的组织受领导者的影响很大。施恩认为,领导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了解领导者带到组织中来的设想,是分析机构内部如何发生变化的关键。(2)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组织文化对于理解任何组织都是重要的,它是非常“明显的”和“可感知的”。当进入一个组织时,会很快发现系统中已建立的模式。当违反这些模式时,成员会有很情绪化的反应,因为他们“一直就是以这种方式做事的”,就很难理解雇员对一个组织的感觉。因此,组织文化比氛围、意识形态或人生观要宽泛得多,它是渗透到决策制定和组织内部沟通中的一种群体身份意识。

3.Z理论(1)威廉·大内在1981年的著作《Z理论》中尝试去把握日本模式的管理。大内认为,一个日本的组织,不仅仅如在美国一样,是一个有结构的或是目标导向的实体,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日本管理提供了终生雇用融入到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网络中,其影响还渗透到其他组织中,如大学、公立学校甚至是幼儿园。(2)大内的著作问世之后,人们有过很多尝试,想把日本的管理模式移植到美国,但是大多数努力都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结论是,Z理论的哲学思想适合日本那样的同质性文化,而不太适合异质性更强、更具个人主义特征的美国工作场所。

4.“追求卓越”

20世纪80年代的另一个重要的管理主题是“卓越”,这是托马斯•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率先提出的。他们的发现被归纳为8条基本原则,成为“卓越方法”管理的核心:(1)行为偏好:指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优先做什么,而不是踢皮球似的使问题一遍遍地讨论、分析、做出会议报告。(2)接近顾客:了解顾客的偏好并迎合它们。(3)自治和自负盈亏:把公司分成小的企业,并鼓励它们独立地和有竞争性地思考。(4)通过人员来提高生产力:让全体员工建立起尽全力工作的信念,他们会从公司的成功中分享好处。(5)联合、价值驱动:坚持使执行者为公司的核心使命服务。(6)坚持紧密结合:保持公司最擅长的领域。(7)简单的组织构成、倾斜的员工分布:少量的管理层数和少量的高层人员数目。(8)宽严并重的特性:培养一种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分享的氛围,同时,对接受这些价值的所有雇员有一定的容忍度。

5.管理多样性(1)三种趋势

小罗斯福·托马斯认为多样性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把对多元化人群的有效管理视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他提出了三种趋势,认为这些趋势形成了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工作场所的需要:

①美国企业必须到全球市场去经营,而这个市场现在变得多元化了;

②美国劳动力的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多元化了;

③“熔炉”概念已不太适用,人们开始注重不同并欣赏差异。(2)三个阶段

为了保持竞争性,他提出一个理解组织文化的分析框架,认为应对劳动力资源多样性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平权措施

平权措施是指在项目和工作中把少数民族成员和妇女纳入组织中,其核心是招募,衡量成功的尺度是组织吸收和留住的少数民族成员的人数以及这些人员在员工中所占的百分比。托马斯把平权措施看作是组织转向管理多样化的过渡性步骤。

②尊重差异

注重增强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类工作的责任大部分落在了员工培训和个人发展上,目的是培养跨种族、跨性别的接纳和相互尊重,增强对差异的理解,帮助组织中的个人了解自己对差异的感受和态度,增强不同的人之间的工作关系。

③管理多样性

管理多样性是托马斯的设想,是指把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来完整评价,评价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组织是否具备了应有的效率和生产率。这样要求有意识地去识别和重视所有员工的差异,并且为多样化的员工蕴藏的才能和力量提供释放的机会。

6.管理理论在社会工作上的运用(1)科学管理将管理由以往的凭惯例、直觉、冲动和利润作决策和引导,导向一个以比较客观的方式从事管理和对待员工,特别是科学管理理论对组织行为的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行政管理理论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如果给予机会或某些协助,他们可以发挥更好的功能,这与社会工作的价值是一致的。(2)人际关系学派从组织中的人性的一面谈管理,管理者特别注重组织中人群行为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其所强调的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与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与专业价值是一致的。

X理论与Y理论的提出,使得社会工作的管理不会与其日常从事服务所持的原则和价值相矛盾,更为社会工作行政者提供了一个符合其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之哲理的管理基础。(3)系统理论由整体的观点来看管理,这在管理需求日增而可用资源日减的现实环境中,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特别是它关注到了整个服务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此外,权变理论的观点,对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人群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行政者面临的处境复杂的管理系统,在事务的执行上有其积极的贡献。(4)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新的管理理论兴起,Z理论、多样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远远超出了传统管理理论的视野,成为当代管理的新领域,多样化、效率、顾客导向等概念成为瞩目的焦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