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肿瘤病人谈吃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08:22:27

点击下载

作者:李佩文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肿瘤病人谈吃喝

与肿瘤病人谈吃喝试读:

前言

《现代肿瘤学》一书中曾介绍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人160万,因癌症死亡130万人。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会有30万肿瘤病人需要康复和救治,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疾病负担。

目前,肿瘤已被列入慢性病范畴。肿瘤的治疗和康复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几个月甚至数年。相对于短暂的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等治疗过程,在相当长时间的康复疗养过程中,“吃什么”和“怎么吃”成为肿瘤病人每天都要面对的具体问题。笔者从事肿瘤诊疗工作50余年,在每天的临床工作中都要“颇费口舌”地回答关于吃喝的问题,可见病人对这方面问题的需求是很大的。

关于吃喝的问题,古人论述已很多。《素问·生气通天论》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警示过食荤腥厚味对健康不利。《素问·五脏生成》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景岳全书》称:“素喜冷食者,内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内必多寒。故内寒者不喜寒,内热者不喜热。”《医门法律》称:“过饮滚酒,多成膈症。”《医学准绳大要》称:“至于酒客膏粱,辛热炙煿太过,火邪炎上,孔窍壅塞,则为鼻渊。”鼻渊与现代病鼻咽肿瘤有相似之处。清代傅青主的《青囊秘诀》中也指出:“肺痿为膏粱子弟,多食厚味,燔炙煎炒之物,时时吞嚼,或美酝香醪,乘兴酣饮者。”可见,古人非常关注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告诫世人要不贪荤腥厚味及不洁之物,杜绝偏嗜等饮食失宜表现。

如今世界,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产值越来越高,肿瘤病人也随之越来越多。很多人前半生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则不得不用金钱买健康,然而失去的健康是很难再买回来的。另一方面,人们创造的产值不得不大量投在医疗卫生上。对于人类,最贵重的是健康而不是金钱,健康远比产值贵重得多。

俗话说,“有病三分治七分养”。在“七分养”中,饮食占了大半。“养病靠大家,治病靠专家”,但“专家”往往不够用,而且一些所谓的专家缺少有关吃喝的专门训练或者对饮食问题不屑一顾。古代医家孙思邈曾主张“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患,必凭于药”。他的学生孟诜活了九十多岁,著有《食疗本草》一书。古代医家贾铭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饮食宜忌的专著《饮食须知》,高寿106岁。明太祖朱元璋向他求教养生之术,他回答说:“无他,只是注意饮食而已。”古代医家张仲景曾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中国自古有“药食同源”一说,把食物按特性“四气五味”分类,用以防病治病,足见食疗的巨大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预防肿瘤的五条建议:一是限制动物脂肪,二是增加粗纤维饮食,三是减少肉食,四是增加新鲜水果、蔬菜,五是避免肥胖。美国科学院饮食营养委员会的专家曾预测,运用抗癌饮食可能使肿瘤减少30%~60%。法国一位著名营养学家曾说:“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它吃什么和怎么吃。”引申一步说,一个病人预后如何也要看他吃什么和怎么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天者大自然也,人与自然要和谐,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人在饮食上也要与身体和谐,符合自然规律。《圣经》上也说:“我将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大自然赐给人类诸多的美味佳肴,供人类繁衍,但是偏偏有些人胡吃海塞,与大自然“不合”。古代名医扁鹊曾警告世人:“乱于吃者,病也。”

中医提倡的“治未病”,含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意思。既然得了肿瘤,就要承认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面对现实,并积极寻求多种综合治疗方法,维护好生活质量,力求“活得好,活得久”。

日前,《北京晚报》连载了笔者多篇关于煲汤的短文,引起读者关注。一些病友提示,肿瘤病人的吃喝问题是件大事,不可小觑,希望我多写些东西。怎奈本人“黔驴技穷”,不敢贸然动笔。如今稍有闲暇,仅就病人常提的问题凑成一本小书,希望对读者有益,也请同道指正。李佩文2014年5月一、饮食与健康的关系1.民以食为天

如今社会有诸多的发展,人的饮食越来越细,人在贪吃少动、精神压力大等诸多不良生活方式中生活,健康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所谓的现代文明病越来越多。当人类失去健康后,才会感觉到健康的可贵。很多人当得知身边的人患大病后,还侥幸安慰自己“幸亏不是我”,但却不知道疾病也正在靠近自己。

不良饮食在生活方式致病中占重要地位。饮食的功能有多种:一是充饥,给人提供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二是可口,让人们享有“口福”,感到吃喝是一种享受;三是既可防病又可致病。俗话说,“病从口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温饱的问题解决了,条件好了,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却日渐突出,因“吃”而带来的问题日渐严重。摄入失衡、加工不当、食品不洁、暴饮暴食等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论语》中载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以及“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黄帝内经》也十分注重饮食,亦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提示人们不可大吃大喝。《素问·五常政大论》强调治病“以食为养”,不能“惟药是治”,强调食疗的重要。《素问·六节脏象论》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千金方》中有“食治”门,专门介绍食物的治病功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们应当认真对待饮食问题,否则“民以食为天”将变为“民以食为害”。2.古今对饮食防病的认识

俗话说“病从口入”,此话不假。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问题则更加突出,稍不留心,由口而入的致病机会便会增加。不良食品添加剂带来许多健康隐患;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三高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恶性肿瘤等成为富裕起来的城市“白领”阶层的头号杀手;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肿瘤屡见不鲜,由于肥胖而间接引起的肿瘤(如大肠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日益增多。很多年轻人为追求口味而喜食烧烤煎炸的鱼、肉等蛋白类食品,而这些食品中常含有强致癌化学物质苯并芘。一些年迈者习惯吃腌制食品,诸如酸菜、泡菜等,这些食品中多含有致癌物亚硝酸盐。传统食品中,一些油炸的面食,如炸馒头、炸油条等也可能含有丙烯酰胺类物质,具有泌尿系毒性,不利于防癌。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开始关注烹饪手段,对于煎炸、烧烤的方法敬而远之,并且对新鲜蔬菜、水果发生兴趣。近年兴起的“自然疗法”开始倡导尽量食用原生态食品,在加工方法上主张生食、汆烫、煲汤、水煮等。

诸多慢性病是长期、反复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病程缓慢,一旦形成则很难根治,多需终身治疗,故医学界有人提出“治愈是偶然的,缓解是永恒的,宽慰是能办到的”,即“综合调理,延长寿命”。“防病容易,治疗难”,维护健康的根本方法是预防为主。祖国医学早就提出“治未病”的道理。中国有“药食同源”一说。食物,食之得当有益健康,可防病、治病;食之不当则可产生疾病,有碍健康。法国一位著名营养学家曾说:“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他吃什么和怎么吃。”富裕起来的中国民众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美国科学院饮食营养委员会曾预测,运用饮食抗癌有可能使肿瘤的发病率下降30%~60%。

在中国古代,钱铿以“雉羹”治好了尧帝的胃病,被册封于大彭城(今江苏徐州附近)。钱铿注意饮食调养,自己也得大寿。据传,夏朝末期名厨伊尹“说汤以至味”,鼓励商汤造反成功而战胜了夏桀,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罕见的百岁老臣,成为“五朝元老”,可谓“厨而优则仕”。养生学家贾铭写了中国第一部关于饮食宜忌的专著《饮食须知》。明太祖朱元璋向他求养生术,他说:“无他,只是注重饮食而已。”古代医家张仲景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唐代名医孙思邈活过百岁,其所著《千金方》称:“若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求急之速,必凭于药”。他的学生孟冼活了93岁,著有《食疗本草》。3.防病任务紧迫,饮食防病早该重视

原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曾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报告》及全球版《预防慢性病——一次至关重要的投资》中文版。报告显示,慢性病正在严重威胁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慢性病危害80%发生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居民的健康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有750万。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年人最主要的死因。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加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增长50%。世界卫生组织分析指出,当前有十大错误认识影响慢性病防控,其中包括:中低收入国家应先控制传染病,再控制慢性病;慢性病只是富贵病,主要攻击男性和老年人;慢性病不可预防……

另据《北京市2012年健康白皮书》称,2012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03.25/10万,比前两年都有上升,连续6年成为北京市居民首位死因。其中,男性恶性肿瘤死亡前三位病因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前三位病因为肺癌、结直肠和肛门癌、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死亡原因的46%。

2013年3月20日《人民政协报》副刊曾载文《慢性病防控尽快摆脱“慢节奏”》,文章引用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李立明的话说,慢性病防控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他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吸烟、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是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这些疾病占整个人群死亡原因的50%。4.南北方的饮食差异

俗话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异,再加上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各地居民在饮食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一般而言,北方人体质较为强壮,这可能与饮食中肉食、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较多有关。以北京为例,历经元、明、清三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北方饮食系列,后来的满汉全席令人垂涎。但是,随着肿瘤的高发也让人想到各地饮食的诸多不良之处。例如,河北、河南太行山区的居民喜食的酸菜,让人产生对致癌物亚硝胺的担忧;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居民常吃的虾酱、虾油也让人担心含有致癌物;鲁菜中多盐的习惯在目前“三高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发的情况下也应有所改进;西北、西南地区的人喜欢吃烧烤或熏炙的肉类,让人怀疑和疾病的发生有关。东南沿海地区多是鱼米之乡,但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生率令人瞩目,究其原因,可能与热饮“功夫茶”烫伤食管有关。另外,这些地区居民多年来餐桌上常有腌制的小菜,也对防癌不利。中国的中西部山区,干燥少雨,缺乏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人们对纤维素和维生素普遍摄入不足。目前,全国交通日渐通达,应提倡“异地补充”,使各地互补不足,逐渐缩小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以达到防病的目的。5.饮食与肿瘤的关系

老年慢性病往往是由于饮食和多个不良因素作用于多个环节,长期缓慢形成的,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冠心病等。其病程缠绵,很难根治,病人常需要终身服药治疗。目前,肿瘤也被列入慢性病范畴。据2011年9月17日《健康报》报道:人类健康长寿因素中,遗传因素仅占15%,生活方式因素占60%,可见饮食的重要性。另据原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报告: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死因顺位中恶性肿瘤居第一位,高于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肿瘤日渐高发,但治疗方法却无大起色,成为临床治疗的老大难问题。医生常美其名曰:综合治疗,减轻痛苦,延长寿命。所以,对于肿瘤,预防是根本,“治未病”是关键,要无病早防,得病再治就太难了。防病要比治病花费少得多,也容易得多。

美国科学院饮食营养委员会专家曾预测,运用饮食防癌,有可能使肿瘤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还有人估算在肿瘤病因中饮食因素约占35%,吸烟占30%。50年前美国胃癌死亡率很高,日本也曾是世界胃癌发病率极高的国家之一,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都有所下降。我国上海市近30年,肉、蛋摄入量明显增加,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比例由20.1%上升至28%,肿瘤在总死亡病因顺位中也由第七位上升至第一位。另据中国、日本、美国等6国2876例胃癌病例调查显示:不多吃盐,少吃腌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使胃癌发病率下降;多吃油、多吃动物蛋白会使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发病率上升。6.几种与肿瘤相关的物质(1)亚硝胺

动物实验提示,亚硝胺与食管癌、胃癌等诸多肿瘤有关。硝酸盐存在于水源、化肥、土壤中,是人们无法避开的。蔬菜中,甜菜、莴苣、红萝卜也含有此类物质。日常的剩菜、剩饭也多含有硝酸盐,且放置越久含量越高。在腌制食品(如酸菜、泡菜)、啤酒、火腿肉添加剂,以及鱼露、虾酱等发酵食品中,硝酸盐的含量也比较高。硝酸盐可以和氨类物质结合,变成致癌物亚硝胺。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指出,每日每公斤体重亚硝胺摄入量少于0.2微克为安全。部分地区要求每公斤食物中亚硝胺含量不超过:肉类3微克,菜4微克,蛋5微克,咸菜7微克,豆粉10微克。但在某些情况下,胃内的亚硝酸盐也会转化成亚硝胺,当胃内细菌异常、pH值大于5时,这种变化会加速。多吃蔬菜、水果,其中的维生素C会有阻断这种转化的作用。(2)苯并芘等杂环胺类物质

高温煎炸、炭火烧烤肉、鱼、火腿等高蛋白食品可以产生3,4苯并芘等杂环类物质(AIA),属于致癌物质。煎炸食物时产生的油烟若被吸入人体,也对健康不利。但水煮及微波炉处理的食物中则未发现这类致癌物。(3)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粮油很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霉变的粮食中可检出黄曲霉毒素。因此,花生、瓜子、花生油、玉米、谷类等应注意保鲜,多晾晒,防霉变。高温及碱水处理可消除这种毒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潮湿,粮食很易霉变。实验证明,绿茶、洋葱、生姜、蘑菇、茴香等,对黄曲霉素B(AFB)致11癌有一定抑制作用。(4)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面粉等碳水化合物在煎炸、烧烤(温度在120℃以上)时产生的毒性物质。研究发现,它可以造成基因变异,因而有潜在的致癌危险和肾毒性。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始曾2次发出警告,油炸食品会产生致癌物质丙烯酰胺。我国原卫生部〔2005年〕244号文件中发布了《2005年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计划》,指出:每公斤食品含有此类物质应小于1毫克。但有些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超标400倍以上。因此,建议人们不要只追求口味,少吃煎炸烧烤的面食,多用清蒸水煮处理食品。7.医生要回答的问题

作为医生,每天要回答病人诸多的问题,比如:“我得了什么病?”“我为什么得这种病?”……有时医生是难以准确回答这些问题的。从哲学角度讲,人体还是一个“黑洞”,人类对身体的了解,“熟知的”比“不知的”要少。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在这个饱受污染的大环境中,谁也免不了受害。民间称“命大的活着”,然而什么是命?没有结论,只好靠个人理解和管控。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损坏了森林、湖泊、动物,并不断消耗着石油、煤炭、矿物等地下资源,于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乌烟瘴气,诸如“产能过剩”、“PM2.5”、“雾霾”等诸多问题迎面而来。在医院里,艾滋病、禽流感、肿瘤、腔隙性脑梗死等疾病,以及一些既往见所未见的疾病大量出现,令医生措手不及。一些医生哀叹病是越治越多。先污染后治理要花费多大工夫?先得病再看病要惹多大麻烦?许多人在为经济的大发展而高兴的同时,也哀叹“挣点血汗钱都花在看病上了,还不知够不够”。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升,经济学家是引以为自豪的。但如果有人要问人们健康水平的下降由谁管?则是医务人员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同一环境中,有人患病,有人健康,这与遗传因素、精神状况、饮食习惯等有关。医生不可能掌握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所以也不能准确回答病人的个人问题。有些病的原因其实病人自己已经回答了,比如有病人说:“我就是爱生气!”“我就是嘴馋,什么大鱼大肉、煎炸烧烤,什么香吃什么!”“我就是戒不了烟”“我就是不爱活动!”……这些人颇有点明知故犯,坏毛病就是改不了,家里人规劝不改,医生警告不听,等有病住进医院全改了,当病入膏肓才后悔改晚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治病有三种武器:药物、手术刀和语言。一般而言,内科医生看病开药迅速,大部分时间是在讲解疾病的来龙去脉或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尤其是“我该吃什么”或“不吃什么”。唐代名医孙思邈曾提出,应“先以食疗”,“后乃用药”。如今,这在临床上却难以实现。病人常要求医生必须开药而且还要开“好”药、“贵”药。如果医生只讲点“吃”,病人会不满意的。况且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学习,许多大医院的医生尽管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在关于吃的问题上,甚至不如贴近百姓的“村医”。于是关于“吃”,病人经常求医无门。如果问到营养师,得到的回答常基于蛋白质、脂肪、淀粉、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营养素;假如问到厨师,他通常只会讲烹饪技术及如何做到色、香、味俱全,这显然对提高食欲是有益的,但不一定能保证营养均衡;如果希望从医生那里得到适合自己病情的食疗、营养、摄生的方法,则常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个问题涉及中医、西医不同的观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疾病、食品在变化,食疗、养生的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在病人多医生少的情况下,医生实在无暇在生活问题上谈得太多。但饮食毕竟是人们每天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应当重视。8.健康饮食倡导

世界癌症基金会提出饮食防癌14法,其中建议: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类、豆类占2/3以上;鱼、肉、蛋、奶不超过1/5;粮、油占2%~3%;营养补充剂可能对减少肿瘤危险性没有帮助,一般营养状态下不必补充。营养不在于多,而在于平衡。

中国营养学会制订了我国居民的膳食指南,指出:食品要多样,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饥饱要适当。二、食物的性味1.食物的“四气五味”与四季养生《灵枢·五味》称“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指出五谷五味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记录了20余种植物可药食两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记录了大量食物入药。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药有“四气五味”之分。“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古代医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获得的疗效概括出来的。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从而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依据“药食同源”的理论,用于“食补”的食物也有中医所讲的“四气”,如螃蟹、香蕉属寒性,桂皮、辣椒属热性,羊肉、生姜属温性,西瓜、猕猴桃、绿豆属凉性。“五味”即辛、酸、苦、甘、咸五种不同药味。中药的五味不完全是指味觉,有些药物是根据临床疗效的归类而确定的,如有补益作用的多为有甘味,有解表作用的则认为有辛味等,因此就出现了古书记载的药味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符的情况。现代药理研究显示,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中药通过五味归类于心、肝、脾、肺、肾脏腑疾病部位,产生按部位固有的药理作用,从而调节脏腑阴阳,祛除疾病。食疗也讲究“五味”,如大枣、甘蔗味甘,石榴、山楂味酸,干贝、海蜇味咸,茶叶、苦瓜味苦,葱、蒜、茴香味辛。“气味合”,指“四气”要适宜,“五味”要调和。

食疗强调对不同的疾病施以不同性质的食物,有针对性地调养治疗。药膳食疗讲究药食禁忌,它以本草学为准绳,源于“四气五味”学说,凡是与四气、五味、归经、所喜所忌等理论相悖的药食配伍,皆属禁忌之列。例如,猪肝忌与荞麦、鱼肉同食,否则易犯痼疾;蜂蜜不宜与生葱、莴苣同食,否则易腹泻;鳖肉不宜与苋菜、猪肉、鸡蛋、鸭肉、兔肉同食;鸭肉不宜与木耳、胡桃、豆豉同食。凡此种种,至今不失其参考价值。

中医讲的“归经”,是指同一性味的食物与人体内脏有着特殊的亲和力,五味入口,各有所行,这也是药膳食疗的基本原则。营养固然重要,摄入过多,则物极必反。古人曾告诫:“酸入肝,走筋,多食令人癃;苦入心,走骨,多食令人变呕;甘入脾,走肉,多食令人悦心;辛入肺,走气,多食令人洞心;咸入肾,走血,多食令人口渴。”这些忠告有一定参考价值。

古人曾把饮食总结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就是说,各种食物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天有四季节气,食物有“四气五味”,顺应四季气候变化,协调相合必对健康长寿有益,长久相悖则有损健康。《黄帝内经》称“人与天地相应”,不无道理。如今仍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

春为四季之首,是由寒转暖、生物萌生的季节,也是流行性感冒及其他传染病高发的季节,病多“春瘟”。此季外感热病开始偏多,临床治疗关注“风证”,宜以“养肝”为主,饮食方面宜多吃清淡之品,少吃油腻、过酸的食物。春季容易“上火”,故偏热的食物应少吃。“热盛”体质的人应多饮菊花水、玫瑰花水,以免“阳气上升”带来口腔溃疡、面部疖肿等症。

夏季是四季中阳气最旺的季节。暑热易耗气伤阴,长夏暑湿伤脾,消化道疾病也会增多。夏季饮食应以健脾开胃、消暑祛湿为主。心主夏,心主血脉,心藏神,故四季中夏季是调养心神的季节,应少吃咸食及油腻食品,多吃莲子、百合、开心果、花生、大豆等食品。

秋季清肃而干燥,耗伤津液,与五脏中的肺相应。肺为娇脏,易被燥邪所伤,出现干咳、少痰、气短、便秘的症状。故秋季应特别关注老年体弱者的慢性肺部疾患,饮食应多食滋阴润燥之品,如银耳、香菇、鸭蛋、梨、萝卜、鸭肉等,少吃辛温燥热食物,如桂枝、花椒、大料等。

冬季主气为寒,是“阴气”旺盛、“寒邪”伤人的季节,与五脏中的肾相应。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为固摄、受纳之意。风寒湿痹易造成肾寒、气虚等证,故冬季应以温热食物为主。从“冬藏”角度讲,冬季应多吃高热量的食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维持人体的“阳气”。在冬季,人们可多吃羊肉、花生、大豆、荔枝、桂圆等,少吃绿豆、黄瓜、苦瓜等寒凉之品。

饮食与四季相关并非绝对,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理变化千差万别。四季的饮食规律要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灵活运用。

中药的五味也可供参考:辛味有发散行气作用,如生姜、桂枝,常用于表证;甘味有补中、缓急作用,如甘草、饴糖,多用于虚证;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山楂、马齿苋,多用于汗、泻等症;苦味有泻、燥作用,如苦菊、石榴皮;咸味有软坚散结及泻下作用,如海藻、昆布。

人们饮食与吃药一般多喜好甜味。曾有人指出,吃中药不宜多加糖。吃糖过多会“助热”,发生腹胀中满等湿热内停表现,还会使舌苔厚腻。痰湿者更不宜多吃糖。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应与食品和中药相符。另外,红糖中含钙铁较多,容易与中药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2.蔬菜的性味

蔬菜也有寒、热、温、凉四气。寒凉者可清热解毒,用于温热病,如西瓜、苦瓜、黄瓜、芹菜、莴苣等。温热者可祛寒助阳,用于寒凉病,如辣椒、韭菜、洋葱等。

蔬菜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酸味可收敛、固涩,治疗泻泄、尿频、喘咳等,如马齿苋、五味子。苦味可清热泻火,治口舌生疮、高血压等,如苦瓜、芦笋、荷叶。甘味可补益和中,治营养不良、脾胃不和等,如山药、胡萝卜。辛味可发散通窍,治外感表证、血瘀湿阻等,如葱、姜、芥末。咸味可软坚散结,治癥瘕积聚等,如海带、石花菜、紫菜。3.肉类的性味狗肉:

咸、温,归脾肾,可补虚祛寒、温肾壮阳。小儿勿食。羊肉:

甘、温,归脾肾,可温中暖肾、补养气血。内热者忌食。牛肉:

甘、平,归脾胃,可强筋骨、健脾胃。猪肉:

甘、咸、平,归脾、胃、肾经,可滋阴润肠、益气补虚。腹泻者慎食。鸡肉:

甘、微温,可温中补脾、益气养血。肾虚尿频、耳鸣者宜食。鸭肉:

甘、凉,归肺、脾、肾经,可补中益气、消食和胃、利水解毒。与鳖同食易泻。

到底吃什么肉好,民间有这样的口诀:四条腿的(家畜)不如两条腿的(家禽),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香菇),一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鱼类)。4.随症进食(1)肥胖宜:

多食含纤维素食品,如胡萝卜、黄瓜、辣椒、芦笋、冬瓜、南瓜、芹菜等。不宜:

多脂、多糖、多盐食品。举例:

①荷叶、绿茶、玫瑰花、茉莉花各等量代茶饮;②冬瓜、高粱米粥。(2)午后低热宜:

百合、荸荠、白梨、鲜麦冬、黑木耳、丝瓜等。不宜:

煎炸食品、燥热食品、利水食品,以及韭菜、荔枝、桂圆等温热之品。举例:

百合甲鱼汤,即甲鱼一只(约500克)、百合100克、黑木耳50克炖汤。(3)出血宜:

鲜藕、菱角、荷叶、黑木耳、猪皮、茄子等。不宜:

花椒、大料、茴香、酒、辣椒等辛热食品。举例:

鲜藕500克煮汁约200毫升,加冰糖少许。(4)腹泻宜:

石榴皮、熟柿子、藕粉、黄花菜、炒面等。不宜:

肥肉、香蕉、黄瓜、白薯、蜂蜜、豆类等。举例:

芡实米一份、薏苡仁一份、高粱米两份,煮粥。(5)厌食宜:

山楂、萝卜、鸡内金、炒谷麦芽、番茄等。不宜:

肥肉、甲鱼。举例:

①八仙膏:为清宫食品,用人参、茯苓、薏苡仁、山药等,加白糖蒸糕而成;②羊肚汤:羊肚一具、鸡内金20克,酌加调料,炖汤。(6)多汗宜:

鸡蛋、瘦肉、五味子、浮小麦、牡蛎、白木耳等。不宜:

辛温大热食品,如葱、姜等;少盐食品。举例:

生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浮小麦50克,煮水约200毫升,加冰糖少许。(7)咳嗽宜:

白萝卜、杏仁、白梨、橘皮、枇杷、竹笋等。不宜:

多盐、多糖、辛辣、油炸、肥腻之品。举例:

①白梨、白萝卜等量,带皮煮水,酌加冰糖少许;②白果、杏仁、橘皮各等份,煮水。(8)失眠宜:

百合、莲子、核桃仁、菊花、金针菜、开心果、牛奶等。不宜:

睡前喝茶、咖啡、可乐等。举例:

①气虚失眠: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大枣10克、红糖3克,煮水;②阴虚失眠:百合50克、莲子50克、粳米50克,煮粥。(9)脱发宜:

多食蛋、鱼、豆类、瘦肉、卷心菜以补充胆碱、卵磷脂、B族维生素。不宜:

多糖、多油、多辛辣。例:

黑芝麻、核桃仁各等份,炒熟,加盐当菜食;何首乌、黄精、桑葚、黑豆、墨旱莲各30克,黑米50克,煮粥。(10)积液与水肿宜:

利水食品,如冬瓜皮、西瓜皮、玉米须、葫芦皮、莴苣、洋葱、薏苡仁、鲫鱼等。不宜:

多盐食品、油腻食品、甲鱼等养阴食品。举例:

冬瓜皮100克、玉米须10克,煮水后过滤,加红小豆、高粱米煮粥。(11)便秘宜:

白萝卜、海参、肥肉、成熟的香蕉、香油、蜂蜜、苹果、韭菜等。不宜:

食物过细,利尿食品、油炸食品、浓茶、咖啡、辣椒、柿子、黑枣、石榴等。举例:

①五仁粥:芝麻、松子、核桃仁、甜杏仁、郁李仁各等份,煮玉米粥;②蜂蜜加香油、冰糖,开水调服,少用大黄、泻叶,代茶饮,可以防“反跳”及大肠黑斑病。(12)头颈部放疗宜:

菊花、桑叶、竹叶、绿豆、青果、黄瓜、苦瓜、胖大海等。不宜:

多盐、多糖食品;煎炸食品、辛温发热食品,如花椒、大料、姜、荔枝、桂圆等。举例:

银耳50克、菊花10克、冰糖少许,煮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