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康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0:14:08

点击下载

作者:南宫不凡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年康熙

少年康熙试读:

少年帝王传少年康熙南宫不凡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少年康熙/南宫不凡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5(少年帝王传)ISBN 978-7-305-19346-0Ⅰ.①少… Ⅱ.①南… Ⅲ.①传记小说-中国-当代 Ⅳ.①I247.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46359号本书经上海青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独家出版中文简体字版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丛 书 名 少年帝王传书  名 少年康熙著  者 南宫不凡责任编辑 薛 艳 官欣欣编辑热线 025-83592123照  排 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江苏凤凰通达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880×1230 1/32 印张10.875 字数238千版  次 2018年5月第1版 2018年5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9346-0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微信服务号:njuyuexue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导读

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聪明绝顶的少年天子,所有智慧的光辉在年少时就已闪烁。他八岁登基,十六岁亲擒鳌拜,开启亲政生涯。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统治中,他扫除三藩、收复台湾、平叛噶尔丹,对外击退沙俄入侵,鼓励垦荒,整修河道,奠定了百年“康乾盛世”的基业。他,就是清圣祖康熙。

八岁的玄烨登上帝位,四臣受命辅政,但辅政四大臣各怀心机,互相攻击,满汉矛盾加深,天算案爆发,汤若望受牵连入狱,朝政危机四伏,年幼的小皇帝该如何是好?

首臣索尼病故,鳌拜逼死苏克萨哈,收服遏必隆,一手掌握朝政大权,他日渐骄奢,金殿示威,要挟幼主,玄烨年少势孤,忍让退避,他会成为第二个汉献帝吗?如何做才能全身而退,擒下鳌拜?

三藩势力日增,成尾大不掉之势,玄烨到底该不该削藩?削藩之事提上日程,三位藩王或进京探路,或退守老巢,各怀鬼胎,朝臣为求自保,多半反对削藩,平静中山雨欲来,玄烨又能不能获得支持,顺利削藩?目录

导读

第一章 少小童年 志存高远 第一节 三皇子玄烨第二节 五岁入学第三节 祖母的宠儿第四节 父皇问志第五节 避痘出宫第六节 真龙天子

第二章 八岁继位 敢作敢为 第一节 嗣位之争第二节 继承大统第三节 第一道圣旨第四节 内监喝驾第五节 倭赫遭难第六节 廷杖吴良辅

第三章 四臣辅政 卧薪尝胆 第一节 率祖制,复旧章第二节 明史案第三节 帝师之争第四节 黄白旗之争第五节 孝庄授权

第四章 天算案 西学渐 第一节 疫情蔓延第二节 状告汤若望第三节 日食定输赢第四节 地震来袭第五节 崇尚西学

第五章 十二当新郎 围场见真情 第一节 太后提亲第二节 迎娶皇后第三节 夫妻朋友第四节 围猎定情第五节 明升暗降第六节 留中不发

第六章 圈地乱国政 奸佞露峥嵘 第一节 跑马圈地第二节 三臣上奏第三节 帝王心术第四节 二辅臣生死相争第五节 鳌拜金殿示威第六节 临终遗言

第七章 十四亲政事 家国一肩挑 第一节 熊赐履上疏第二节 御门听政第三节 风云暗涌第四节 请旨守陵第五节 金殿受惊第六节 百忍成金

第八章 布库少年 壮士雄心 第一节 定计第二节 宫中布库第三节 突飞猛进

第九章 智擒鳌拜 初定乾坤 第一节 新年朝贺第二节 称病不朝第三节 临危不乱第四节 铁丐吴六一第五节 排兵布阵第六节 一举成功第七节 宽容施恩

第十章 刻柱铭志 体恤民情 第一节 三大要务第二节 永定河水第三节 君臣同讲第四节 亲耕与发明第五节 移天缩地

第十一章 三藩进京 斗智斗勇 第一节 先礼后兵第二节 第一次召见第三节 朱三太子案第四节 法外施恩第五节 傅宏烈进京第六节 周培公献计

第十二章 处变不惊 定国安邦 第一节 设宴送藩王第二节 拜佛五台山第三节 三藩探君心第四节 东西南北 在在鼎沸第五节 阅兵扬威第六节 鸿图伟业

康熙 大事年表第一章 少小童年 志存高远深深皇宫,天子之家,国之权力重地,是天下最荣贵的

地方,也是天下矛盾和斗争最集中、最激烈的场所。贵为皇

子的玄烨出生在皇宫之内,他必须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必

须面对特殊的身世,年轻的父母亲能给他多少父慈母爱呢?“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这句话,正是幼年玄烨真实

的生活写照。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小的玄烨,开始了他漫

长而坎坷的一生。第一节 三皇子玄烨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654年5月4日),春季的最后一天,一早起来,阳光格外明媚,清王朝帝都北京城内,绿树葱郁,百花争艳,燕鸣莺啼,正是一年当中最令人惬意的好时光。顺治皇帝的景仁宫内,宫女、太监们来往穿梭,忙碌不停,半天了,谁也没有停下来歇息一刻,谁也没有大声谈论过一句话,巍峨华丽的宫殿显得更加肃穆威严。康熙母孝康章皇后像

时值中午,太后博尔济吉特氏(谥号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庄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走了过来,她还没有张口询问,就听一阵婴儿的哭声响了起来。太后脸上露出喜悦的微笑,景仁宫的宫女早已经上前禀告,皇妃佟佳氏顺利地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

孝庄太后走进宫,看到躺在锦被丝褥上的佟佳氏和刚刚出生的婴儿,满意地笑着,伸手抚摸一下婴儿粉红的脸蛋,说道:“这个孩子面容光华,眼神清澈,真是可爱。”佟佳氏欠欠疲惫的身躯,刚要说什么,太后忙示意她躺着别动。

佟佳氏只有十五六岁,进宫两年了,她是汉军都统佟图赖的女儿。她家是汉人入旗,本姓佟,在原来姓氏后面加上“佳”字,所以才有佟佳氏这一说法。

孩子的出生,为本来有些冷清的景仁宫增添了不少快乐。年轻的佟佳氏寡言少语,并不受皇帝宠爱,入宫后,过着寂寞谨慎的日子,幸而能够孕育皇子,对她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宽慰,也是最大的法宝。母以子贵,她在宫中的地位可以说得到进一步稳固了。

就在太后和佟佳氏望着婴儿高兴的时候,皇帝顺治兴冲冲走了进来,他虽然只有十七岁,却已经有两个儿子了,如今听说佟佳氏又生了个皇子,他兴致勃勃来到了景仁宫。看到太后早过来了,顺治急忙问讯母安。

太后瞧着儿子,面带笑意地说:“恭喜皇上了,这个孩子眉目俊秀,健康活泼,必定长命百岁。”

顺治走近前看看婴儿,只见他眨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不停地踢动着四肢,煞是喜人,不觉笑着说道:“就给他取名玄烨吧!”

玄烨,姓爱新觉罗,他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顺治帝给儿子取完名,看一眼佟佳氏,似乎无话可说,回头对太后说:“母后,朕还有事处理,暂且告辞了。”说完,带领大小太监们离去了。

孝庄太后和佟佳氏望着顺治的背影,一个轻轻摇摇头,一个默默地垂下眼睑,一时间,景仁宫内又恢复昔日的沉寂。

清室皇族,对于养育后代有严格的规定,嫔妃所生的子女不能由亲生母亲抚养,必须交给皇后一并管教,而他们的哺乳喂育则寻觅专门的乳母。

佟佳氏望着空空的枕边,想着新生不久的儿子就这样被抱走了,母子要想见一面,也是很不容易的,于是伏在锦绣枕上嘤嘤哭泣起来。

三皇子玄烨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人生之路。第二节 五岁入学

春去秋来,日月如梭,1658年,玄烨五岁了(按虚岁算),他在乳母孙嬷嬷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虎头虎脑,聪明伶俐,很讨人喜爱。几年来,后宫内发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皇后被废黜,贬为妃子,接着又立了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可惜这位皇后依然不受宠,不过,她为人圆滑善变,懂得委曲求全,地位暂时无虞。这时的顺治皇帝又纳了一位董鄂妃,特别宠幸她,可以说她是“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自然更加不受宠,她唯有把一腔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眼看着孩子健康长大,她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和得意。

这天,孙嬷嬷带玄烨过来给她请安,她摸着儿子胖嘟嘟的小手嘘寒问暖,不住地说:“快快长,大了就可以读书了。”玄烨听母亲这么说,大睁着眼睛问:“为什么长大了才能读书?”这么一问,佟佳氏先是一愣,随后笑着说:“为什么呢?这是规矩,再说太小了你也学不会呀!”“我能学会。”玄烨接着母亲的话快速回答。

他这一句话让佟佳氏和孙嬷嬷都开心地大笑起来。孙嬷嬷说:“娘娘,三阿哥聪明,一定是读书的人才。”

佟佳氏低头细思,她觉得这是件大事,儿子要想有出息,就得文武兼备,怀有韬略,那么才会有前途。既然他想读书,就该早早地实现他这个愿望。想到这里,佟佳氏不再怠慢,她决定带着玄烨去见太后,向她说明儿子读书的意愿。

孝庄太后听说小玄烨想读书,脸上露出惊喜神色,说道:“好啊!你父皇六岁登基,开始读书,你比他小一岁(皆算虚岁)就想读书了,真是好啊!”她想了想,看看佟佳氏,又说:“这件事情我跟皇上说吧!你不用操心了。”

顺治忙于国事,忙于宠幸董鄂妃,没有时间和额外的情趣关照几个儿子,不过,皇子的教育也属于国家大事之一,他自然不敢忽略。皇长子早丧后,他正在安排二子福全入书房读书,听说玄烨也想读书,他沉思后说:“也好,就让他们兄弟两人一起去书房读书吧!”

只有五岁的玄烨就这样和哥哥福全一起进入了书房,开始了漫长又艰苦的读书岁月。

小玄烨读书很刻苦,每日天没亮就起床了,早早地梳洗完毕,在乳母的照料下,越过一道道宫门,来到书房静候老师到来。皇宫内,宫门重重,每道门都有一道高大的门坎,玄烨年龄小,个子矮,跨越不过去,就由守门侍卫把他抱过去。日复一日,从不间断。

很快,玄烨的学业有了很大长进,在书房中崭露头角,老师们都对这个小皇子刮目相看。一次,老师让大家背诵《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玄烨读了几遍就会背了,他很得意,背完就跑出去玩。老师喊住他问:“三阿哥,你背会了文章,可是你知道文章的意思吗?”

玄烨回头看看老师,不在乎地说:“意思?你不是还要讲吗?我听你讲就行了。”

老师忙说:“三阿哥,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为了理解其中的含意,不能满足于会读会背。而且,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都不一样,你多读几遍,就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玄烨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师,想想说:“那么读多少遍才行呢?”

老师说:“没有具体规定,不过只要你多读,肯定会有不同的认知。”

玄烨听从了老师的劝导,坐回去拿起书本继续读。果然,读了几遍后,他觉得比以前更加熟悉文章了,再读,再读……他将一篇文章读了120遍,背了120遍。等到老师讲解文章意思时,整篇文章已经烂熟于心,他能跟老师互相探讨了。老师望着聪慧的玄烨,高兴地说:“三阿哥真是才智超人,了不起。”

玄烨却谦虚地说:“都是老师教导有方。”

此后,玄烨每天都要将老师规定的文章读120遍,背120遍,力求熟记于心。短短的时间内,他读完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且牢牢掌握了其中的内容和蕴义,为以后读书和治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晚年时,记起这段经历,曾经对他的诸位儿子说,他少时读书,“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诂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意”。清史上也记载说,他五岁(虚岁)入书房读书,坚持不辍,十七八岁时,“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仍坚持学习”。在历史上,玄烨勤于读书是很有名的,他读完了“四书”,又开始研读《尚书》等著作,而且也学着赋诗著文,创作了不少佳作篇章,流传下来的就有1147首诗作,有《御制文集》(三集)、《御制诗集》、《几暇格物编》等传世。他重视史籍,成年后下令编纂《清文鉴》(满文字书)、《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开一代整理与雕印文化典籍之风。

除了读书外,玄烨还要学习骑射之术。当时,清人刚刚入关不久,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习惯培养孩子骑马、射箭等武术。所以,皇子们不但要学习诗文,还要练习骑射。书房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每天有专门的满族师父教他们射箭、骑马。对于武学,玄烨同样认真刻苦,从不偷懒,练就了防身御敌功夫,身体强健,骑射娴熟。清史上记载他“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

五岁玄烨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勤奋与聪智,很快引起他的祖母孝庄太后的关注。第三节 祖母的宠儿

说起孝庄太后,可是位了不起的女人。她的儿子顺治六岁登基,在她的辅佐下,顺利接管皇权,亲政天下,成为大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显示了她过人的政治才能,也为她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孝庄太后

顺治亲政后,孝庄太后就闲了下来,将后宫诸事交给了皇后,看起来,她似乎无事可做,实际上,朝廷大小事务她仍然了如指掌。不过,孝庄太后胸怀宽广,她乐意把政事归还儿子。

孝庄太后信奉佛教,空闲的时候总是坐在宫内礼佛诵经。一天,她礼佛完毕,走出宫门散步,远远地,看着一位乳母模样的人走来走去,近前一看,原来是孙嬷嬷。她问:“你不是在照顾三阿哥吗?怎么跑这里来了?”

孙嬷嬷赶紧跪倒磕头:“太后,三阿哥进书房读书,到现在没有回来,我正在等他呢。”“读书去了?好啊!听说他读书很用功,这样就好。”

正说着,玄烨在小太监的陪同下走过来了,他给祖母施礼问安:“皇祖母,孙儿给您请安了。”

孝庄太后看着稚气的玄烨,笑着说:“听说你熟读‘四书’,是真的吗?”“是,皇祖母,我已经读完了‘四书’,开始读其他的了。”

孝庄太后听着玄烨流利的对答,点点头,满意地说:“你越来越有出息了,祖母问你,你读了这么多书,最喜欢哪一本?”

玄烨抬起头,睁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噘着小嘴,认真地说:“皇祖母,我喜欢读《帝王心鉴》。”“《帝王心鉴》?”孝庄太后诧异地重复他的话,她虽然读书不多,却知道皇子们都要学习各种做皇帝的书籍,《帝王心鉴》就是其中一本。她很快镇静下来,继续和小玄烨交谈。“《帝王心鉴》是本什么书?你为什么喜欢读呢?”“讲述做皇帝的道理,很有意思。”

孝庄太后弯腰抚摸玄烨的小手,不再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她吩咐孙嬷嬷:“快把孩子带回去吧!记住,以后常带他到我的宫中来玩耍。”“奴婢记住了。”孙嬷嬷爽快地答应,带着玄烨匆匆回去了。

孝庄太后望着玄烨远去,转身慢慢回宫去了。她心想,这个孩子真是天赋异禀,不仅聪明伶俐,还喜欢帝王之术,真难得。

此后,她更加关注玄烨,经常让宫女们把他带到自己身边,嘘寒问暖,关心有加。深宫后院,太后地位尊崇,一言九鼎,玄烨得到了祖母的爱护,生活自然跟先前有了较大改变,让自幼缺少父宠母爱的他,感受到了很多从没有享受到的关爱。

孝庄太后身边有位侍女,人称苏麻喇姑,满腹学问,才识过人,深得太后喜爱。

现在,孝庄太后喜欢三皇子玄烨,苏麻喇姑看在眼里,每次见到玄烨总是小心伺候,尽力呵护。一次,苏麻喇姑正指挥宫女们搬挪孝庄太后宫外的花盆,玄烨进来了。他看到大家忙进忙出的劳动场面,也蹲下来帮忙,慌得苏麻喇姑等人赶紧搀扶他起来,说道:“三阿哥,您可不能做这样的事。”“没什么,”玄烨说,“我喜欢做,你们放心吧!”说着,端起一盆艳丽别致的菊花往外走。众人拦阻不住,任由他混在其中忙碌。

不巧,玄烨的小手一松,花盆掉在地上摔破了。碎裂声惊动了正在宫内休息的孝庄太后,她走过来问道:“苏麻喇姑,这是怎么回事?”

苏麻喇姑跪在地上不敢说话,她不敢说玄烨帮忙了,更不敢说他把花盆打破了。

孝庄太后见一向伶俐会说的苏麻喇姑不出声,料定其中有缘故,刚要厉声责问,就见玄烨站出来说:“皇祖母,这件事情与苏麻喇姑无关,是我硬要搬花盆,不小心把花盆摔破了。”

众人见玄烨勇敢地承认错误,承担罪责,暗暗称赞。孝庄太后看到孙子敢作敢当,转怒为喜。玄烨接着说:“皇祖母,是我做错了,应该惩罚我,让苏麻喇姑起来,她没有错。”“说的有道理,”孝庄太后说,“苏麻喇姑,你起来吧!玄烨,你说你该受什么惩罚呢?”

玄烨想想,指着破碎的花盆说:“花盆坏了,花还在,皇祖母就罚我给您养这株花吧!”

此言一出,孝庄太后先是一愣,接着轻声笑起来,众人也跟着呵呵直乐。苏麻喇姑赶紧说:“三阿哥不仅勇于承认错误,还有仁爱之心,真是让人敬佩!”

孝庄太后微笑不语,点头同意玄烨按自己所说的接受惩罚,于是,苏麻喇姑和玄烨赶忙清扫了地上的碎花盆,然后寻找新花盆,一同养育这株菊花。

玄烨不会养花,只好求助苏麻喇姑。苏麻喇姑素来喜欢玄烨,这次,玄烨又勇敢地站出来为她解围,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她同意为玄烨养花,一起接受惩罚。

天真烂漫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除了在祖母的宫中,玄烨很少有这样快乐无拘的日子,他走出祖母的宫门,恰好遇到了前来寻找他的孙嬷嬷,孙嬷嬷一脸汗水,又急又怕地说:“不好了,皇上召见几位阿哥呢!赶紧去吧!”第四节 父皇问志

玄烨看着紧张的孙嬷嬷,不解地问:“父皇召见,你怕什么?我去去就回来。”

孙嬷嬷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着:“怕什么?皇上召见能不怕吗?万一有个差错可怎么好?多久也不见一次,不知道这次召见又为了什么?但愿佛祖保佑,保佑三阿哥平安无事!”

早有太监过来,带着玄烨飞快地去往书房了。

也难怪孙嬷嬷紧张担心,身为皇子,虽然生活极尽荣华富贵,却缺乏常人的天伦之乐。前面也说过,玄烨的父母关系一般,皇帝父亲对他的母亲并无多少情意。最近,顺治又宠幸董鄂妃,与玄烨母亲的关系更加淡漠了。按照祖宗制度,朝廷规矩,皇帝必须定期召见皇子,询问他们近期的表现和各种情况,作为一国之君,众子之父,顺治不得不抽空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业。每次召见都是一次重大事件,透过见面,加深父子感情,也让父亲更全面地了解儿子。正是一次次召见,才能让皇帝一点点确定儿子们的品行、才智,进而确定未来的社稷继承人,所以召见非同小可,弄不好,一旦给皇帝留下顽劣的印象,恐怕一生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了。所以孙嬷嬷紧张地祈祷着,希望玄烨能够讨得顺治帝的欢心,得一个好彩头。顺治像

玄烨随着太监匆匆来到了书房,顺治早在此等候他们了。玄烨看到二哥福全也来了,还有五弟常宁也被人抱着赶到了。常宁只有两岁多,来到书房,一个劲儿乱跑乱动,跟随他的太监慌张地跟在身后,累得满头是汗。

顺治看看几个儿子,询问了福全和玄烨的学习情况,听说他们每篇文章都读一百多遍,背诵一百多遍,满意地点头:“好,只要用功,总会有好回报。历朝历代,开国君王历尽险阻,开辟了万里江山,结果,子孙们不肖,不求进步,但求享乐,把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这是惨痛的教训啊!我们入关只有十几年,社稷未稳,更需要你们勤奋努力。”

福全和玄烨一起回禀:“谨遵父皇教导。”常宁还小,并不懂事,无法听懂顺治的话。

顺治照例让福全和玄烨背诵诗文,书写篇章,而后拿过来,一一比对检查。见他们背得熟练,写得认真,这才算通过了。顺治又带着他们来到院子里,让他们表演射箭和武术。顺治自幼身体羸弱,偏又不喜好武功打斗,也就无从指点皇子们的功夫了。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慌张进来禀报:“鳌拜大人求见。”

顺治略一思索,说道:“让他进来吧!”

鳌拜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满洲第一勇士,人称“巴图鲁”(勇士的意思),武功高强,神勇超人,万夫莫敌。

鳌拜进来,参见了顺治帝,正要禀奏政事,顺治制止他说:“鳌拜,你武功盖世,是我大清的第一勇士,今天你就给皇子们表演一番吧!让他们开开眼界。”

鳌拜忙施礼说:“微臣的一点雕虫小技,不敢在圣上面前搬弄,臣也怕吓了几位阿哥。”

顺治不耐烦地说:“叫你练你就练吧!你们不是一直反对朕主张汉化,坚持满人学满吗?武术是满人推崇的技艺,是我们得以得天下的武器,我们不能忘了,应该让皇子们也接触正宗的满洲武术。”

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不由得一惊,入关以来,满汉冲突非常严重,顺治主张采取汉化措施,重用汉臣,然而一些满族贵族却反对这么做,打击汉臣,主张满人凌驾于汉人之上。这是朝廷最大的矛盾与冲突,顺治帝怎么在这里提起呢?还要当着皇子们的面。

鳌拜就是力主打击汉人的满族贵卿中的铁杆一员,听到顺治这么说,更是恐慌难安,不敢作声。

玄烨正等着鳌拜表演武功呢!看他不动,着急地催问:“父皇让你表演,你为何不听呢?难道你要违抗旨意?”

鳌拜听闻,慌忙跪倒,急急说道:“微臣不敢,臣献丑了。”说着,脱下蟒袍外衣,扎进领口衣袖,赤手空拳打了一套拳脚。只见他身手矫健,步步生风,真如猛虎下山,犹似蛟龙出水,确实了得,把玄烨看得目不转睛,拍手叫好。

顺治对儿子们说:“你们也要好好学习武功,强健身体,卫国御敌。”

鳌拜收住拳脚,再次跪倒说:“多谢圣上不弃。”

玄烨面露崇拜神色,指着鳌拜说:“父皇,鳌拜大人这么好的功夫,我想拜他为师。”

顺治一面让鳌拜起来,一面对玄烨说:“鳌拜大人是国家重臣,日理万机,哪里有时间教你武功?这样吧,让他为你物色几位好师父,让他们教你。”

鳌拜忙说:“这件事交给臣去办理。”

顺治说:“好,鳌拜你先退下,到乾清宫等朕。”

鳌拜走后,玄烨兄弟几人又随着父亲回到书房。顺治坐下后,想了想问道:“朕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有什么志向吗?”

二皇子福全先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回答:“我要做一个贤明的王爷,辅助父皇治理天下。”

顺治点点头,转脸看看玄烨。

玄烨站过来,大声回答:“我要向父皇学习,做一个勤勉的君主。”《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了这段对话,“众皇子请安,顺治问志,二皇子福全说:‘唯愿为贤王。’三皇子玄烨说:‘效法父皇,勤勉自励。’”

众人听了,不由得一阵紧张,皇位至高无上,哪能容一个小皇子擅自议论?只要皇帝健在,不管是谁,都不能私下猜测皇位的问题,如果有人敢直言效法皇帝,想做皇帝,那真是胆大包天,严重地说就是篡逆之罪。

玄烨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在父亲面前,直陈胸臆,表示愿意效法父皇做一位明君,哪会想到这么深奥的问题?他抬头望着父亲,等着父亲回复。第五节 避痘出宫

顺治听了两个儿子不同的回答,内心微微震荡,看来,福全深知君臣父子之道,而玄烨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自己将来要做皇帝,未免有点太大胆外露了。

他看着一脸天真的玄烨,突然沉下面孔说:“你小小年纪,竟然有这样的心思,不怕父皇惩治你吗?”“惩治?”玄烨这才注意到周围紧张的气氛,他迷惑地眨眨眼,反问道,“为什么要惩治我?我又没做错事。”“你想取代朕做皇帝,这难道不是罪过吗?”

听了这句话,玄烨对父亲说:“父皇询问我的志向,我不敢欺瞒,这是儿子诚实;效法父皇,并不是取代父皇,自古江山不就是代代相传吗?”

顺治见玄烨对答如流,面无惧色,心里也暗暗称奇,这个孩子果真不同凡响,将来能够继承大统,必定会有一番作为。只是顺治宠幸的董鄂妃刚生了儿子,为了这对母子,自己恐怕要在这之间多掂量掂量了。显然顺治没有想到那么长远,他只有二十三岁,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于是,他紧绷的脸色渐渐舒缓,说道:“念你幼小无知,姑且饶恕你,不过以后要刻苦攻读,不要擅自议论效法父皇这件事。”

玄烨仍然心有不甘,却无法理解其中深意,只好点头答应。随后,顺治打发皇子们离去,自己也去乾清宫接见鳌拜了。

孙嬷嬷正焦急地等在门外,看见玄烨出来了,跑过去一把抱住他,担忧地问:“小主子,这次没惹什么祸吧?”

恰巧苏麻喇姑过来了,她奉孝庄太后旨意,前来接玄烨去慈宁宫,听孙嬷嬷问话,奇怪地说:“三阿哥怎么了?”

玄烨看她们两人紧张兮兮的样子,想起书房中父皇的训话,有些懊恼地说:“父皇召见了,问讯读书情况,还说要惩治我。”“惩治?”孙嬷嬷和苏麻喇姑同时惊叫了一声,吓得瞪大了眼睛。

苏麻喇姑心思敏捷,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不再细问,急忙招呼孙嬷嬷,带着玄烨匆匆赶回太后居住的慈宁宫。顺治像

孝庄太后派太监详细了解了顺治召见皇子们的经过,得知玄烨言志而遭到父皇责问,一向谋略深沉的她倒安下心来,吩咐宫女们端上可口的点心,让玄烨一边吃一边玩耍,自己则不露声色地坐在旁边。苏麻喇姑悄悄伺候着,小心地问:“太后,三阿哥受到斥责,会不会……”“父亲斥责儿子,这是正常的事情,你们担心什么?再说了,儿子志向高远,哪个父亲会不高兴?”

主仆两人正在说话,忽然玄烨摸着额头说:“皇祖母,我头好痛啊,我想睡觉。”

苏麻喇姑急忙过去扶住玄烨,命令宫女喊来了孙嬷嬷,她们手忙脚乱要把玄烨抱走,孝庄太后制止说:“孩子说头疼,先把他放在这里休息,去请太医来瞧瞧。”

不一会儿,太医进宫来了,他详细诊视玄烨的病情,脸色骤变,跪在地上向孝庄太后磕头奏道:“太后,臣不敢隐瞒,三阿哥得了……”“得了什么?你快说啊!”苏麻喇姑催促道。

太医擦擦额头上的汗珠,狠下心说道:“天花。”

顿时,慈宁宫内空气仿佛凝滞了般,寂静得可怕,就连沉重的呼吸声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天花是传染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一旦得病,十人九亡,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几乎没有医治好的可能。

孝庄太后身体微微一颤,她俯身问太医:“依你看,该怎么办?”

太医奏道:“应该让三阿哥火速离宫,以免传染更多的人。”

孝庄太后着急地问:“我问你三阿哥的病情如何处置?把他撵出宫去,他的病能好吗?”

太后一急,太医吓得又跪下了:“太后圣明,古往今来,天花都是顽疾,没有药物可以对症治疗,得了病的人只能听天由命。”“听天由命?”孝庄太后无奈地重复一遍,深深地叹口气,做出了决定,命太医传旨,宫内诸皇子、公主、贝子统统避痘出宫,不可怠慢;命孙嬷嬷带着玄烨离宫治疗。

一切安排完毕,孝庄太后不放心地看看昏睡中的玄烨,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但愿佛祖保佑玄烨脱离险灾,平安归来。

孙嬷嬷收拾行囊,带着几个宫女和侍卫离开皇宫,坐着马车朝承德方向去了。承德是孙嬷嬷的老家,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期盼玄烨能够逃过大难,起死回生。

时睡时醒的玄烨躺在颠簸的马车内,开始了他第一次离开皇宫的经历。终于,他们到达了一处僻静的庄园,孙嬷嬷抱着玄烨走下马车,玄烨醒来了,他挣扎着问:“这是什么地方?我们在哪里?”

孙嬷嬷安慰说:“三阿哥不要惊慌,我们在这里小住几日,很快就会回宫的。”

住下来后,孙嬷嬷按照太医吩咐,每日为玄烨煎药熬汤,伺候他服药治病,可是,几天过去了,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眼看玄烨命在旦夕,随行诸人吓得没了主张,一个个如失了魂魄一般,只等着厄运降临。第六节 真龙天子

玄烨一天天病重,吓坏了随行出宫的人员。而此时,昏迷中的玄烨却毫不知情,日日被迫灌下汤药,病情却日加严重,眼看一个活泼聪灵的皇子就要命归西天了,这可如何是好?

这天中午,孙嬷嬷正看着玄烨发呆,门口传来一声清脆的喊叫:“孙嬷嬷。”

她慌忙转回头,门外正站着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名唤魏东廷,一个皇家包衣的小孩。他甜甜地叫着,就要走进来了。孙嬷嬷急忙跑过去,挡住他,低声呵斥:“谁叫你来到这的?这里很危险,赶紧回去。”说着,就要命人带走他。

谁知,躺在床上的玄烨突然醒来了,他迷迷糊糊地问:“谁在外面?孙嬷嬷,孙嬷嬷。”

孙嬷嬷来不及打发,匆忙走进屋子,来到玄烨的床前,轻声说:“主子,我在这呢!你有什么吩咐吗?”

玄烨眨眨酸涩的双眼,举起胳膊,想坐起来。孙嬷嬷忙扶住他说:“主子,你不能动,好好躺着吧!”“不。”玄烨倔强地说着,又努力地挣扎了一下,仍然没有坐起来,他闭上眼睛慢慢地说,“外面有人玩耍,我也想出去玩。”

孙嬷嬷正要劝说,魏东廷走了进来,他一脸好奇地看着床上的玄烨,低声问:“他就是三皇子吗?”“你!”孙嬷嬷恼怒地看着魏东廷,主子面前又不好发作,只好说,“见了主子,赶紧磕头,不要废话。”

玄烨听到一个少年说话的声音,再次睁开眼睛,问道:“是谁?”

孙嬷嬷一边让魏东廷跪倒,一边安抚玄烨说:“是个不懂事的奴才,惊动了主子,我这就叫他回去。”

魏东廷已经跪在地上咚咚地磕起头来了。

玄烨声音微弱地说:“叫他起来吧!出去玩,不要传染了他。”

魏东廷听到玄烨说话,近前一步说:“不碍事,我最要好的朋友得过天花,可是我天天跟他在一起也没有染上病,人家说我福大命大,接触过得病的人,以后就永远不会得病了。”他得意地一气说完,扬脸朝孙嬷嬷调皮地一笑。“是吗?”“是啊!让我留下来陪你玩吧!要不然,你整天躺着多寂寞呀!”

玄烨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看看孙嬷嬷,好像在问,你同意吗?

孙嬷嬷左右为难,留下魏东廷,担心他也传染上疾病;不留下他,又怕得罪了玄烨,这可怎么办?魏东廷却不管嬷嬷的忧虑,来到床前,与玄烨聊天玩耍起来。

魏东廷留了下来,成为玄烨病中唯一的朋友。每当玄烨清醒时,魏东廷总是陪伴身边。宫内派来的太医诊视了玄烨的病,奇怪地自言自语:“三阿哥病情危急离宫,到现在虽然没有好,却也没再加重,到底是怎么回事?”

过了几天,魏东廷兴致勃勃地抱着一捆干柴走进院子,他见到孙嬷嬷说:“快点,大街上人人都在用这个草药防治天花呢!你也快点给主子熬药吧!”“胡说什么!”孙嬷嬷看着地上的干柴气愤地说,“这是柴草,主子能吃这吗?见不得世面的东西,还不快抱走!”

魏东廷一腔热情,却被劈头浇了一盆冷水,很不服气,嘟囔着说:“世人都在吃呢!为什么主子就不能吃?治病要紧还是身份要紧?”

这俩人正在斗嘴,屋里的玄烨醒来了,他喊道:“魏东廷,魏东廷。”康熙像

听到喊声,怀抱草药的魏东廷急忙转身进屋。

玄烨看到魏东廷抱着柴草,不解地问:“你要做什么?”

魏东廷低着头,想想说:“不敢瞒主子,这是我为您找的草药。”“草药?”玄烨惊奇地睁大疲惫的眼睛,“这也能入药?”“是啊!外面有人用它防治天花呢!我觉得有用,所以也跑去拔了一捆。”

跟进来的孙嬷嬷急忙说:“主子,别听他瞎说,这是野草,夏季里繁盛的时候,采来喂牛,冬季干枯了,就用它烧火。治病的说法,纯粹是世人杜撰,他不知哪里听来了,就想着给您治病。主子,看在他是真心诚意的份上,您就饶恕他吧!”

玄烨翕动虚弱的嘴唇说:“我知道了,你下去吧!让魏东廷陪我一会儿。”

看着有气无力的玄烨,孙嬷嬷强忍泪水,走了出去。魏东廷放下柴草,趴在玄烨的身前,突然不顾一切地说:“不管那么多了,我让孙嬷嬷给您熬药,您喝了也许会好起来。”

他走出来,跪在地上央求说:“我们不能看着主子这么离去,您就努力一次吧!”

最终,孙嬷嬷下了决心,她让人传话进宫,奏请孝庄太后让她用野草为玄烨熬制汤药。孝庄太后思虑后,传话说,与其等着厄运,不如试试,也许能够转危为安。孙嬷嬷得到旨意,很快将柴草熬成了汤药。她端着药碗,一勺勺喂玄烨喝下,心中祈祷着:“佛祖保佑,佛祖保佑,让三阿哥快快好起来吧!”

玄烨强忍着,一口口喝下苦涩的汤药,一连两天,喝了四次药后,奇迹出现了,他的脸色变得滋润,眼神出现了亮色,孙嬷嬷高兴地说:“好了,好了,主子的病情转好了。”

第三天早上,玄烨睁开眼睛,翻身拿过枕边的书本,高声说:“魏东廷,你过来,咱们一起背书。”

屋外的孙嬷嬷和魏东廷听到喊声,回屋一看,激动得泪水都流了下来。魏东廷说:“主子,你可好了,把我们吓死了。看来你真是真龙天子,上天保你逢凶化吉,大难不死啊!”“不要乱说,”孙嬷嬷急忙制止魏东廷,“这些话传到宫里是要杀头的,不得了啊!”

宫外众人此时还不知道,避痘事件余波未平,宫内依然一片紧张,天花肆意蔓延,接连夺去了两位重要人物的性命,他们的惨死,直接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玄烨。第二章 八岁继位 敢作敢为年轻的顺治皇帝撇下老母幼子,追随心爱的董鄂妃而

去,刚刚建立不久的大清帝国面临新的危机,关键时刻,谁

能力挽狂澜?玄烨八岁幼童,登基即位,将遇到哪些困难?

登基大典,内监辅臣各露心机,幼小的玄烨能否一一识破其

中伎俩?他又将采取何种对策对付这些人和事呢?第一节 嗣位之争

此时的宫中,董鄂妃出生三个月的儿子染病去世了,董鄂妃痛不欲生,接着重病不起。顺治十七年秋天,她竟然撒手人寰,一命归天,抛下深深眷恋她的顺治帝而去了。顺治朝的洋人大臣汤若望曾经在回忆录中记载过这一事件:“这位贵妃于1660年产一子,是皇帝要立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然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薨逝。皇帝大为哀痛,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董鄂妃早逝,顺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董鄂妃为孝献端敬皇后。当时,朝廷初定,又加上连年灾害,国家并不富裕,可是悲痛的顺治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为董鄂妃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陪葬,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下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还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孝献皇后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皇上阅之,亦为堕泪”。可见顺治对于董鄂妃的情意有多么深重。

当初,顺治在董鄂妃的儿子去世时,他也极尽所能为这位不足百日的儿子办丧事,并亲手书写碑文,言称他是“朕之第一子”,封他为和硕荣亲王,明显打算立他为太子,立董鄂妃为后,可惜,造化弄人,眨眼间母子相继离世,撇下了孤零零的顺治帝。

顺治的孤独是感情上的,他的现实生活中仍有数位妃嫔,可是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再也无法对其他妃嫔提起兴趣。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正当人们欢天喜地庆贺新春佳节的时候,顺治卧倒在床,一病不起,本来体质虚弱的他很快生命垂危。顺治墓

皇上病重,后宫慌乱,孝庄太后又站出来主持危局。初六,顺治在养心殿召见了亲王和诸位重臣,与他们商量议定继承人的问题。顺治有气无力地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功过得失,这就是有名的“罪己诏”,身为皇帝,犯了错误也不能受到惩罚,只好自己给自己下诏书降罪。然后他说:“皇子们年幼,朕一旦归天,能不能由年长的兄弟继承嗣位?”

听此言,众臣皆惊,三朝元老一等伯内大臣兼议政大臣索尼首先进言:“陛下有皇子数人,他们聪慧英武,一定能担当社稷大任,请皇上在诸位阿哥中选取继承人。”

亲王杰书是顺治的侄子,也赶紧说:“陛下,历朝历代都是子继父业,不能乱了章法。”他心里很明白,皇帝的兄弟众多,立谁都不合适。如果所立不当,定会引起一场兄弟之争,天下大乱,刚刚创建的清朝也许会遭到灭顶之灾。

顺治也马上想清楚其中的隐患了,改口说:“你们先退下吧,朕思索再定。”

不足二十四岁的顺治躺在床上,愁眉不展,他也许没有想到,死亡这么快就找上门来,所以面对立嗣大事,显得非常匆促。唉,如果董鄂妃和她的儿子还活着,这一切又有何难?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太监进来奏道:“太后来了。”

多日来,孝庄太后眼见儿子为了董鄂妃寻死觅活,不顾朝政,早就有些心烦。如今,见他病势日重,大有无力回天之势,心里十分担忧。她也在想,一旦儿子撒手而去,撇下这大好河山交给何人呢?

太后坐在顺治的床前,母子俩四目相对,无言而泣。顺治说:“多年来,太后辛勤教导,朕却屡屡辜负您的期望,是朕不孝。”

孝庄太后轻拭泪珠,哽咽着说:“我也是期盼你能成为一代明君,总是过分地要求你,现在想起来,倒不如让你活得轻松自在好。”

顺治强打精神坐起来说道:“现在最要紧的是立嗣一事,皇子们年幼,何人可以继承大统?”“年幼?”太后冷静地说,“当初你只有六岁,不也是一样继承了父业,而且还进关定都,问鼎中原,与年龄有关吗?”

顺治痛苦地闭上眼睛:“难道还要再立一位摄政王吗?”他继位后,由叔父多尔衮摄政,代行皇帝权力,一直到他十五岁时,多尔衮暴病身亡,才夺回皇权。不过,由此他与多尔衮之间产生了多重恩怨,他亲政后,历数多尔衮罪孽,剥夺了他的世袭爵位。这一切历历在目,顺治能不痛心疾首吗?他不愿儿子们再忍受这样的苦痛了。“不,”孝庄太后坚决地说,“皇上,皇位不可让,皇权可以用其他方法加以巩固。皇上必须从阿哥中选取继承人。”

顺治先后有七个儿子,长子、四子、六子早丧,现在只有二子福全、三子玄烨,还有尚在襁褓中的五子和七子了。如果选立阿哥,也只能在福全和玄烨中选一位了。两个儿子可爱活泼的身影在顺治眼前来回晃动,他们都很聪明,读书也很用功,究竟该立谁呢?

孝庄太后看顺治为难,有意无意提起了一个人,没想到,那个人的一句话对顺治立嗣起了决定作用。第二节 继承大统

这个人叫汤若望,他是德国人,教会教士,来中国四十多年了,因为擅长推算天文历法,成为清朝的大臣,监管钦天监。在中国,他是第一位受到如此重用的西洋人。汤若望曾经治好了孝庄太后的病,太后尊他为义父,顺治也称他为“玛法”(满语,意思是爷爷)。

孝庄太后说:“汤若望颇懂医术,而且他是外国人,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妨宣他进宫,一来给皇上看病,二来听听他对立嗣的看法。”

顺治下诏召见汤若望,等在乾清宫外朝房里的重臣不免露出不满神色,鳌拜嘀咕着:“这么多满族亲贵还决定不了吗?非要听一个洋人的意见?”汤若望像

索尼轻咳一声,暗示他不要胡言乱语。

汤若望进宫,仔细地查看顺治的病情,摇摇头没说什么。孝庄太后请他坐下,而后询问他对立嗣一事的见解。汤若望看看病重的顺治,回头说道:“最近传染病肆虐,很多人英年早逝,实在可惜。作为嗣子,肩负国家社稷重任,必须有一个好身体,才能确保江山永固。如今,三阿哥已经逃脱天花灾难,终生不会再得此顽疾了,陛下为什么不考虑他呢?”

真是拨开云雾见日月,孝庄太后和顺治心里猛然一亮,他们几乎同时说道:“对呀,玄烨能够抵抗顽疾,一定是多福多寿的命。”玄烨“愿效法父皇”的志言浮现在顺治脑海中,他欠欠虚弱的身体,轻轻闭上了眼睛。

这下,顺治不再犹豫,他命人宣进重臣,拟定遗诏,立玄烨为嗣,继承大清江山;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亲王多尔衮一人摄政的局面,议定外姓四位大臣辅政,他们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共同掌管朝政,协理国家大事。顺治安排完毕,累得气喘吁吁,让他们下去后,拉着侍卫总管倭赫的手说:“你跟随朕多年了,忠心耿耿,新皇帝年幼,你要当心些。”倭赫跪倒在地,哭泣着说:“奴才定当以赤诚之心护卫幼主。”

随后,顺治昏沉沉睡去了,初七晚上,二十四岁的他永远地离别了尘世,抛下江山社稷、妻儿家属一去不返。拟定遗诏的大臣王熙在《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了顺治离世最后几日的情况:“初二,皇帝病重,初六,召王熙进见,说:‘朕病重,势将不起,尔可祥听朕言,速撰诏书。’初七,遗诏拟完,当夜顺治就去世了。”

先皇晏驾,新皇登基,忙坏了朝廷大臣,也忙坏了后宫的太监们,不说顺治的丧事如何办理,但说玄烨的登基典礼。

四辅政大臣商量后,决定由太监吴良辅负责仪式。吴良辅是顺治第一位皇后的家臣,皇后入宫后,他跟随进了宫,并且荣升六宫副都太监,权力很大。后来,皇后被黜,他也跟着倒霉,虽然没有降职,在宫中的地位显然低落了不少,但吴良辅为人机警圆滑,早就认鳌拜为干爹,两人互相利用,鳌拜利用吴良辅打探后宫消息,吴良辅则借助鳌拜的势力保全自己,确保各自地位稳固。

四臣商定由吴良辅负责新皇登基大典,他心里非常得意,试想,平日里不把他放在眼里的王公大臣都要听从他的调度,多么威风!而且,先皇去世,新皇年幼,四辅政大臣说了算,首先就重用了自己,这是不是说明自己时来运转,又要掌管这后宫重地了?自己的干爹鳌拜是辅臣,一定是看他的面子才委托自己重任的,吴良辅不敢怠慢,急忙命人给鳌拜送去了一对玉如意以示答谢。

吴良辅的举动被一个人看在眼里,他就是顺治的贴身侍卫倭赫。倭赫气愤地指责吴良辅:“先皇离世才几日,你就得意成这样了?你们如果胆敢欺负幼主,别怪我不客气。”

吴良辅嗤之以鼻没说话,他忌恨倭赫已久。前番,他盗窃失势皇后的玉镯,被倭赫捉拿住了,当场就挨了二十板子,两人因此结下怨恨。先皇在时,吴良辅忍气吞声,不敢得罪倭赫,现在,顺治走了,谁还给他撑腰,想到这里,他白了倭赫一眼,气呼呼地走了。

倭赫望着吴良辅的身影,担忧地想,他们勾结一气,欺上瞒下,会铭记先皇遗训,诚心诚意辅佐幼主吗?

此时,索尼等辅政大臣已经来到了慈宁宫,他们准备迎玄烨入乾清宫登基。索尼已经六十多岁了,辅佐过三位皇帝,如今位列首辅,成为托孤重臣,他率先跪在地上,请求太后垂训。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也来到了慈宁宫,多年孤苦岁月,换来今日荣耀,一向沉默拘谨的她显得有些激动,在孝庄太后身边忙前忙后。孝庄太后说:“不要忙了,你也是太后了,坐着让他们去做吧!”

佟佳氏坐在孝庄太后身边,两人一起接见辅政大臣。孝庄太后看看跪在地上的辅政大臣,让人扶起索尼说:“先皇走了,遗诏命你们四人辅政,新皇幼小,希望你们尽心尽力,辅佐幼主。玄烨聪慧仁达,一定会成为贤明君主,只要你们好好扶持他,将来他长大了,不会亏待你们。还有,我的脾气你们也都清楚,不要惹了我,大家都难看,反而不好了,记住了吗?”

索尼等人慌忙再次跪倒磕头,连称谨遵太后旨意,绝不含糊。

接着,孝庄太后命苏麻喇姑带玄烨去养心殿。玄烨看看祖母和母亲,再看看一帮大臣,突然说了句话,令在场众人大吃一惊。第三节 第一道圣旨

玄烨说道:“我要让孙嬷嬷陪我一起去。”

苏麻喇姑赶紧说:“朝廷重地不是谁都能去的。”孙嬷嬷也站过来,拉着玄烨的手说:“主子,您现在是皇上了,不能任性,我不过是一个奴才,那种地方是不能去的。”

索尼等人听闻此言,心里不免一沉,皇帝确实太小了,就要举行登基大典了,还缠着乳母不放,这样的孩子能让人放心吗?

玄烨却很执拗,他不依不饶地对孙嬷嬷说:“刚刚苏麻喇姑对我说了,我是皇上,什么人都要听皇上的,我说的话就是圣旨,我现在就下第一道圣旨:‘孙嬷嬷陪我一起去’,这样你总该去了吧?”

众人又是一惊,暗道,小皇帝出语不凡,竟然懂得用圣旨来要求别人。

佟佳氏见儿子言语利落,有模有样,心里一阵窃喜,笑盈盈地看着孝庄太后。孝庄一直笑呵呵地看着玄烨,听他这么说,看了孙嬷嬷一眼说:“皇上下旨了,你还不谢恩?”

孙嬷嬷慌忙跪倒,口称“谢主隆恩”,站起来又拉住了玄烨的小手。

索尼趋步走在前面,带着众人前往养心殿。

玄烨走出慈宁宫,一蹦一跳朝前跑去。慌得苏麻喇姑和孙嬷嬷一边追赶一边喊叫:“主子,不要跑了,就要做皇上了,要慢慢地走路,这样才有威严。”

乾清宫外,王公重臣已经等候多时,他们见玄烨终于来了,才缓缓舒了口气。仪式开始了,一切程序都按照惯例执行。吴良辅指挥众人行大礼,参拜新帝,倭赫紧随玄烨身后,不离左右。玄烨坐在黄龙椅上,接受众臣朝拜,从这一刻起,泱泱华夏,上亿民众,就归属这七八岁的孩童了。

接受完贺礼,玄烨跳下龙椅,来到跪在最前面的四位辅臣面前,将他们一个个扶起,一边扶一边问:“你是索尼?”“你是苏克萨哈?”四臣全部认对了,索尼四人顿首答应。玄烨望着他们,极其认真地说:“先帝去世之前,说你们都是满洲豪杰,是忠臣,要朕听你们的话,这样就会处理好国家大事。”

四臣一听,不由得感激涕零,又跪下了,索尼回头说道:“先帝待我们如此恩重,托付社稷大事,我们怎么才能报答知遇之恩呢?今日新君登基,为表忠心,我们四人应当立一誓言,共同遵守。”六十多岁的他慷慨陈词:“我们奉先帝遗诏,辅佐幼主,一定要竭尽心力,不结党营私,不徇私枉法,不收受贿赂,不计较仇恨,不求无义的富贵,以赤诚之心回报先帝恩德。如果有人谋求私利,违背誓言,必将天诛地灭,惨死无疑。你们愿意立誓吗?”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齐声回答:“愿意立誓!”跪在后面的鳌拜随着两人答道:“愿意!”

索尼是忠心耿耿的保皇派,当初曾经力保六岁的顺治登基,深得顺治和孝庄太后信任,今日,他以此誓言约束自己和其他三位辅政大臣,足见他足智多谋,未雨绸缪,不愧是当朝首辅。这个誓言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保证了玄烨登基之初的顺利局面。四臣立誓,玄烨虽然不甚理解,见他们一番赤诚表白的样子,情知是为了朝廷社稷,于是认真地点点头,思忖着说:“好,你们,你们可以跪安了。”

听到这句话,索尼带领众臣退下去了。

玄烨这才如释重负,转眼间又恢复成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高兴地跑出宫去。慌得倭赫等侍卫紧紧追赶,玄烨却回头说:“你们不要跟着我,孙嬷嬷,苏麻喇姑。”

孙嬷嬷一溜小跑追了上来,喘着粗气说:“慢点慢点,主子,你是皇上了,行为举止要稳重,当心摔倒了。”苏麻喇姑也说:“皇上,以后不能说‘我’,记住,要说‘朕’。”“朕,朕知道了,”玄烨嘻嘻哈哈边跑边笑,“坐了半天,真是累人,带我去见皇额娘和皇祖母。”“好了好了,”孙嬷嬷一边答应,一边抱住玄烨说,“主子坐在朝堂上,蛮威风的,坐累了,来,我抱你回去。”说着,抱起玄烨,和苏麻喇姑三人一起回慈宁宫。

就在他三人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走路时,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大喝:“放下!”三人吓了一跳,青天白日的,什么人敢断喝皇上?第四节 内监喝驾

三人回头一看,原来是太监吴良辅,只见他满脸怒色,气势汹汹,带着一帮小太监朝他们走过来。他来到眼前,盯着孙嬷嬷说:“抱着皇上满宫里乱跑,成什么体统?你可够胆大的!”“我……”孙嬷嬷嗫嚅着,放下了玄烨。她是宫内乳母,而吴良辅是后宫副都太监,职务较高,所以她有些胆怯。

吴良辅见孙嬷嬷放下了玄烨,心里得意,腆着胸脯教训道:“皇上虽小,也是一国之君,你这样抱着乱跑,难道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看他目中无人地训斥孙嬷嬷,玄烨一时不明白怎么回事,气愤地说:“你是谁?为什么训斥孙嬷嬷?”

吴良辅眼珠一转,俯身笑着说:“皇上,她们不懂礼仪,我在教导她们。”“不懂礼仪?”玄烨看看身边的苏麻喇姑,想说话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苏麻喇姑一脸严肃地站在一旁,早就想好该怎么办了。她跪倒请旨:“皇上,您是要把这件事交给奴婢办吗?”“是,是,”玄烨忙答应着,“朕叫你办。”“奴婢遵旨。”苏麻喇姑答应一声,站起来说,“吴良辅,你真是大胆,在主子面前大呼小叫,还谈什么礼仪?你才最不懂礼仪呢!还不快给主子请安。”

吴良辅并不听训,回头顶了一句:“你一个宫女懂什么?敢来训斥我?”“我是奉旨行事,你跪下。”苏麻喇姑毫不示弱。“你——”吴良辅气得直哆嗦,“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叫我下跪!”“对,就是叫你跪下。”玄烨大声喊道。“我……我……”吴良辅本来想摆威风,没有想到被他们幼主少仆呵斥一通,气得满脸通红,可是皇上说跪,哪里敢不跪,他拧着脖子,勉强跪下了。

苏麻喇姑接着吩咐小太监们:“吴良辅喝驾吓了圣上,罪不可饶,奉旨意,掌嘴五十。”

这下可好,威风没了,还要受罚挨打,吴良辅跪在地上,像泄了气的皮球,没了脾气。苏麻喇姑让孙嬷嬷抱起玄烨,主仆三人扬长而去。

这边,吴良辅见他们走了,并没有奉旨掌嘴,他喝令小太监们扶起自己,冲着玄烨他们远去的方向啐了一口,恶狠狠地说:“你们谁敢告状,小心我扒了你们的皮。”话音刚落,身后转出一人,正是鳌拜的侄子,内侍卫讷莫,他笑嘻嘻地说:“吴总管,算了吧!还能跟他们生气?鳌大人今晚设宴,传话叫你回去一趟。”他边说边趴在吴良辅的耳边,神秘兮兮地说:“可是请了不少王公重臣啊!要想出气,还不是小事一桩。”吴良辅知道鳌拜有事跟自己商量,回头呵斥小太监们:“滚!”然后和讷莫说笑着走了。

再说玄烨他们,回到慈宁宫,见过太皇太后(即孝庄)和生母佟佳氏,详细叙述了仪式的前后经过。苏麻喇姑说:“皇上稳稳当当的,镇住了众臣呢!真是了不起。”太皇太后夸赞道:“这就好,来,拘束了半天也累了,吃点可口的果子。”说着,抱起玄烨,让他趴在桌案上挑选果品。

佟佳氏满脸笑意,一边帮着孝庄扶住玄烨,一边说道:“多亏太皇太后教导,皇上才有今日。”“不要这么说,”孝庄制止她,“这是先帝的旨意,也是皇上的造化,以后还要看他自己的。”

站在一旁的苏麻喇姑见两位太后高兴,凑上来说:“奴婢有话不知道该不该说。”

孝庄扬脸问:“什么事?”“嗯——”苏麻喇姑思索了一下,把刚刚吴良辅喝驾的事情说了。“还有这样的事?”孝庄沉下脸来。

佟佳氏却不以为然,她赔笑说:“今天是大喜的日子,不要因为这点小事扫了兴致。说起来,吴良辅是鳌拜的干儿子呢!先帝在时都没有为难他。四位辅臣,索尼掌管外边的事,宫内领侍卫大臣一职不是交给鳌拜了吗?想必吴良辅也是借助老子的势力摆摆威风,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说了,还有倭赫他们呢!能让他成气候?”

孝庄良久无语,在她看来,此事非同小可。她不好声张,过了半日,吩咐苏麻喇姑:“你毕竟年轻心细,多留意点,皇上也该有自己的贴身侍卫了,寻摸着找几个合适的。再者,皇上读书不可懈怠,不能大意。”她说着,看看坐在一旁的玄烨,改口说:“皇上,你已继位,皇祖母想听听你有什么打算,有什么愿望吗?”

玄烨眨着大眼睛想了想,极其虔诚地说:“我愿天下平安,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话语让两位太后又惊又喜,孝庄满意地说:“好皇上,不早了,你也回去歇息吧!”

玄烨给两位太后跪安,随着苏麻喇姑两人走了几步,忽然回头问:“皇祖母,不知道大赦诏书发了没有?”

两位太后再次相视而笑:“呵,关心国家大事了,真像个天子呀!”

玄烨歪着头说:“新皇登基,总是要大赦天下的嘛。”“去吧,”孝庄看着他说,“有索尼他们呢!你放心吧!他们已经安排好了。”

玄烨这才点点头,放心地离去了。第五节 倭赫遭难

1661年,玄烨继位,改年号康熙,继位第二年称为康熙元年。康是安定的意思,熙则是兴盛的意思,也就是希冀万民康宁,天下熙盛。清朝入关只有十几年,连年战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有明朝余孽贼心不死,意欲反扑,加上各种自然灾害,国家虽定,却是潜伏着许多危机。顺治帝勤勉治国,仍然不能迅速摆脱面临的重重困境。呕心沥血,也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

玄烨继承皇位时只有七八岁,对于这些朝廷内外大事自然无从理解,更谈不上治理了,登基仪式之后,他又恢复了顽童形迹,日日读书、练武,时时打闹玩乐,在祖母和母亲诸人的关怀下,倒也快活自在。可是,他身为一国之君,行动牵涉天下,能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吗?

不管玄烨如何生活,朝廷内外诸事仍在一天天地变化发展着。康熙二年,他的生母佟佳氏去世了。玄烨自幼与生母聚少离多,如今母子两人刚刚开始幸福的日子,却又天人永隔,幼小的玄烨心情悲痛。两年间,父母皆丧,这是多么沉痛的打击!面对这些变故,玄烨早早地成熟起来,除了祖母,深深后宫,别无旁亲,可见玄烨是多么孤独。

时隔不久,又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降临了。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朝服像

这天,玄烨早早起床,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下拳脚,用过早膳后去书房读书。最近,太院里增加了几位老师,说是专门教导皇帝的,有满人也有汉人,其中有一位是鳌拜推荐进来的。

读了半天书,玄烨准备用午餐了,忽然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跑了进来,他气喘吁吁地跪倒在玄烨面前说:“皇上,苏麻喇姑在外面等您呢!”“有什么事吗?”玄烨奇怪地问。

小太监说:“奴才也不知道,苏麻喇姑说有急事。”

自从玄烨登基后,孝庄就把苏麻喇姑送给了玄烨,负责照顾他,帮助他。

玄烨不敢停留,快步走出书房。苏麻喇姑正站在院子里一棵海棠树下着急呢,看见玄烨急忙迎了上去。“怎么回事?”“主子,吴良辅从外面带了人来,把倭赫和几名侍卫抓走了。”“什么?这个大胆的吴良辅,为什么这么做?”“听说是辅臣的意见,究竟为什么谁也不知道。不过瞧吴良辅得意的样,恐怕凶多吉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