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9):新时代的陕西高质量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1:50:48

点击下载

作者:任保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9):新时代的陕西高质量发展

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9):新时代的陕西高质量发展试读:

作者简介

任保平 1968年10月生,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近年来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家》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等10余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

茹少峰 1962年3月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数理经济与统计系主任。陕西省运筹学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金融会计学会理事,《西部金融》杂志学术委员会委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运筹与管理》杂志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生产率、网络经济、农村经济等。近些年,主持国家及省市级课题8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李辉 1982年4月生,内蒙古土右旗人,企业管理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近年来主要从事财务理论、公司治理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在《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项目和陕西省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著作4部。

内容简介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陕西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新特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陕西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省情,提出发展“三个经济”的重要战略,为陕西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本报告首先对陕西“十三五”中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指出“十三五”中期陕西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及政策调整建议,之后对陕西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了陕西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此基础上,依据“微观一中观一宏观”的分析框架,从企业的高质量、产业的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城乡发展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等层面全面考察了陕西的高质量发展,并对陕西高质量发展中的供给体系、创新能力和市场监管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以发展“三个经济”,催生陕西省现代产业体系成长,进而助推高质量发展。最后,对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经济的巨变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解释。

编委会

学术顾问:

王忠民 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编委会主任:

卢建军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郭立宏 西北大学校长

杨三省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编委会副主任:

刘迎军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李雄斌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王正斌 西北大学副校长

常 江 西北大学副校长编委:

何 军 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任保平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振海 西北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

马朝琦 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

汪涛 西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

吴振磊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杜 勇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徐田江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副处长

李丰庆 西北大学社科处副处长

赵金哲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李一凡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师 博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马莉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马晓强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康 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岳利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潘 颖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茹少峰 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理经济学系主任

李 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序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高质量发展,探索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输出强劲牵引力。

西北大学始终把服务陕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职责和光荣使命,长期以来,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和学科综合优势,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作为西北大学“开放办学”的重要窗口之一,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深入研究分析陕西省宏观经济重大问题,定期举办高层经济论坛,积极为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提出战略性政策建议。自2016年成立以来,依托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西北大学已成功举办了5届陕西发展高层论坛,出版2部《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正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一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成果丰硕。2018年5月,召开第五届陕西发展高层论坛暨《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来自省发改委、省政府研究室、省文化厅、省科技厅、省统计局、陕鼓集团的专家学者围绕陕西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度研讨。2018年7月,陕西省“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第三方评估项目开题报告会在研究院召开。我和省发改委刘迎军副主任为中心揭牌,聘请刘迎军副主任为中心主任、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保平教授为中心副主任;2018年8月,获批“陕西省宏观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2018年9月,完成省发改委委托的重大课题《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第三方评估》;2018年10月,承担省发改委和省科技厅联合委托项目2项;2018年11月,研究院官方网站正式建成运营;2018年12月,与省发改委签订进一步深化合作协议,建立陕西省宏观经济战略研究中心、陕西省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中心和陕西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心。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2019):新时代的陕西高质量发展》,是《陕西宏观经济发展报告》年度系列报告的第3部。全书由16章构成,其中,第1章对陕西“十三五”中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第2章对陕西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第3—5章探讨了陕西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第6—11章从企业发展的高质量、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城乡发展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高质量、人民生活的高质量等层面全面分析了陕西的高质量发展;第12—14章对陕西高质量发展中的供给体系、创新能力和市场监管进行了分析;第15章提出以发展“三个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第16章对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经济的巨变进行了全面的理论解释。

西北大学将继续做好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继续发挥好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强化相关研究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力度,努力为陕西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助力陕西追赶超越、发展“三个经济”、推进“大西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西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立宏2019年1月19日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1 陕西“十三五”经济发展的中期评估《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经陕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实施(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目前已经实施了两年半时间,对这两年半以来实施的情况评估如下。1.1 陕西“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与主要成就1.1.1 陕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从总体上看,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照陕西省“十三五”规划中的33个主要指标和预期目标,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结构升级、民生福祉和生态文明等5个维度作出基本评估,如表1—1所示。表1—1 陕西省“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续表续表(1)在经济发展方面总体平稳,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序时进度目标。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主要指标都处于预期目标区间。在6个指标中,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完成了序时进度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未能完成序时进度目标,但距离目标较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未能完成序时进度目标,但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其中2018年上半年已经超越预期目标年均增速。

1)2016年和2017年,GDP分别达到了1.92万亿元和2.19万亿元,GDP增长率分别达到7.6%和8.0%。2018年上半年GDP达到1.07万亿元,增长率达到8.6%。基本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年均增长8%的序时进度目标。

2)2016年和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2.08万亿元和2.38万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12.1%和14.4%。2018年上半年增长率达到12.9%,很好地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年均增长10%的序时进度目标。

3)2016年和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7303亿元和8236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11%和11.8%。2018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03亿元,增长率为11%。接近“十三五”规划中年均增长12%的序时进度目标。

4)2016年和2017年,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分别达到4.2%和37.4%,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年均增长15%的序时进度目标。

5)2016年和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达到6.9%和8.2%,未能达到“十三五”规划中年均增长9%的序时进度目标,但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明显上升态势。

6)2016年和2017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833亿元和2006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6.01%和11.9%。2018年上半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30亿元,增长率达到12.3%。总体来看,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10%的序时进度目标。(2)在创新驱动方面完成较好,基本实现了序时进度目标。其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非常接近2020年设定的预期目标。

1)2016年陕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相比2015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距“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60%的预期目标还有2.5个百分点,达到序时进度目标。

2)2016年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9%,相比2015年提升了0.09个百分点,距2020年2.6%的预期目标还差0.5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序时进度目标。

3)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未统计)。

4)2017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相比2015年提升了4.56件,距2020年10件的预期目标仅差0.2件,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

5)2016年和2017年,陕西省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达到9.36万元/人和10.54万元/人,距2020年12万元/人的目标还差1.46万元/人,实现了序时进度目标。(3)在结构升级方面,产业高级化和城镇化方面表现较好,服务业占比已经完成预期目标,城镇化方面也完成了序时进度目标。但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互联网普及、非公经济发展等方面,在“十三五”后期还需继续努力。

1)2016年和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42.2%和42.3%,2018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6.5%,已经完成了2020年45%以上的预期目标。

2)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360.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8%,距“十三五”规划中的15%还存在一定差距,未能达到相应的序时进度目标。

3)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相比2015年的48%提升了7.8个百分点,但距2020年85%的预期指标还差29.2个百分点,未能达到相应的序时进度目标。

4)2016年和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5.34%和56.79%,相比2015年提升了2.89个百分点,距“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60%的预期目标还差3.21个百分点,达到了序时进度目标。2016年和2017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1.2%和42.35%,相比2015年提升了3.35个百分点,距2020年45%的预期目标还差2.65个百分点,达到了序时进度目标。

5)2016年和2017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53.6%和54.1%,相比2015年的53.4%提升了0.7个百分点,距2020年58%的目标还差3.9个百分点,未能达到相应的序时进度目标。(4)在民生福祉方面,城镇新增就业、城镇棚户区改造、农村人口脱贫、城乡居民保险保障方面表现较好,完成了序时进度目标。但“十三五”后期,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预期寿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1)2016年和201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87万元和2.06万元,相比2015年的1.74万元提升了0.32万元,距2020年3万元的预期目标还差0.94万元。从增长率来看,2016年和201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6%和9.3%,尚未达到“十三五”规划中10%的序时进度目标。

2)2017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5.7岁,相比2020年76.7岁的目标还有1岁的差距,相比2015年75.7岁的数据无变化,未完成序时进度目标。

3)2016年和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达到44.5万人和45.54万人,两年的加总值占“十三五”5年预期值220万人的40.93%,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的序时进度目标。

4)2016年和2017年,城镇棚户区改造住房套数分别达到30.31万套和22.79万套,两年的加总值已经完成了“十三五”5年加总预期值50万套的106.2%,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的预期目标。

5)2016年和2017年,农村人口脱贫人数分别达到151.75万人和48.89万人,两年的加总值已经完成了“十三五”5年加总预期值330万人的60.8%,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的序时进度目标。

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未统计)。

7)2016年和2017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789.6万人和953.94万人,已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890万人的预期目标。2016年和2017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248万人和1251万人,已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1250万人的预期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27%,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96%的预期目标。(5)在生态文明方面,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降低、耕地保有量、地表水质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等方面表现较好,完成了序时进度目标。在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距预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十三五”后期还需努力。

1)2016年和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分别降低3.21%和3.83%,两年的加总值已经完成了“十三五”5年加总预期值15%的46.9%,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的序时进度目标。

2)2017年,全省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5年下降了14.57%,完成“十三五”规划中降低18%目标的80.94%,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的序时进度目标。

3)2016年和2017年,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分别降低0.3%和7.5%,两年加总值已经完成了“十三五”5年加总预期值10%的78%,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的序时进度目标。

4)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未统计)。

5)2017年,陕西耕地保有量为5984.23万亩,达到了“十三五”规划中5413万亩的预期目标。

6)2017年,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66.64万吨,较2015年削减9.3%,已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预期目标10%的93%。氮氧化物排放总量58.92万吨,较2015年削减6.1%,已经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中预期目标10%的61%,总体来看,达到了序时进度目标。

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17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1.5%,较201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距2020年13%的目标还差1.5个百分点,达到了序时进度目标。

8)2016年和2017年,全省设区市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62.9%和65.3%,距“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78%的预期目标还存在12.7个百分点的差距。设区市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数据(PM2.5)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9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和56.5微克/立方米,未达到序时进度目标。

9)2016年和2017年,地表水质量好于三类水体比例,分别为54.2%和65.1%,距“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高于70%的预期目标仅差4.9个百分点,达到了序时进度目标。2016年和2017年,地表水质量劣五类水体比例分别为12.5%和8.0%,距“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低于5%的目标仅差3个百分点,达到了预期进度目标。

10)2017年陕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3.06%,距“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45%的预期目标还差1.94个百分点。2017年陕西省森林蓄积量为4.79亿立方米,距“十三五”规划中设定的5%的预期目标还差0.21亿立方米。总体来看,未能达到相应的预期目标。1.1.2 陕西“十三五”规划实施中的主要成就

从“十三五”规划的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十三五”规划实施这两年多以来,总体完成情况较好。同时,结合“十三五”规划以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也可以发现,陕西省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对五大新发展理念也进行了深入有效的贯彻,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保障民生福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在经济发展方面,维持了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经济增速超越全国增速,在实施“追赶超越”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2017年,GDP达到21898.81亿元,增长8%,突破2万亿元大关。2018年上半年GDP达到1.07万亿元,增长率达到8.6%。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增长率分别超越全国GDP增速0.9个、1.1个和1.8个百分点。2017年GDP在全国省份中排位维持住了2015年全国第15位的排名,但距离第14名的差距从近4000亿元缩小到2000亿元,而超越第16名的数额从1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来看,也分别达到30810元和10265元,增长了8.3%和9.2%,全部迈上了新台阶。全省“追赶超越”的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2)创新发展方面,在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推进军民融合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积极促进军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和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组建运行,新增两院院士6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获得国家科技奖36项,修订国际标准6项,民参军单位达到589家,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1.55亿元,居全国第4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自2016年以来,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2.5%,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4.5个百分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四快三稳”的发展态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12.4%、12.4%、18.3%和26.6%,成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投资同比增长分别为48%、33%和31%,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支柱。

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方面,实施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工程和民营经济转型示范工程,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建众创空间110家、孵化器60家,新增市场主体55.19万户,注册资本增长71.1%。2017年非公经济占比达到54.1%,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协调发展方面,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推进区域特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力气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体系质量进一步提升。煤炭“去产能”完成“十三五”任务的64%,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10万吨,取缔“地条钢”企业18家,商品房去库存周期降至12.5个月,政府举债行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税费、用能、物流等成本降低300多亿元。结构调整持续深入,优质增量规模化递增,存量效益不断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变”改革示范村扩大至26个县,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7.2%,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万吨,果、畜、菜规模效益持续提升。采取有效措施盘活存量资金、加快财政支出进度,设立28支总规模835亿元的产业基金,通过采矿权抵押、建立融资担保体系等举措支持企业融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5926亿元,增长68.6%。

区域发展方面,在继续推进陕北转型持续发展和陕南绿色循环发展的同时,全面启动关中协同创新发展,西安被列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咸新区实现由西安市代管托管,神木撤县设市,鄠邑、南郑撤县设区,9个镇被评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全省呈现出三大区域协调共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尤其是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成效不断显现。2016年、2017年陕南三市经济增速分别达到10.06%和10%,分别高于全省2.4个和2个百分点,陕南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13.5%提高到2017年的14.2%。(4)绿色发展方面,空气质量、水质量和土壤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美丽陕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空气质量改善方面,陕西省坚持铁腕治霾、科学治霾、协同治霾,强力推进“1+9”专项行动,全省特别是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往年。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66.69万吨、58.49万吨;分别较2015年下降9.27%、6.77%,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3.70万吨、5.36万吨,分别超额完成全年7.5%、6%的国家考核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44.16万吨、5.1万吨,分别较2015年下降9.72%、8.33%,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4.65万吨、0.46万吨,超额完成全年4%、4.5%的国家考核任务。

水质量改善方面,按照柔性治水的要求,系统实施重大水利工程,昆明池、渼陂湖、卤阳湖恢复建设初见成效,国家湿地公园增至43处,总面积达84.9万亩。夯实四级河长责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渭河干流水质持续改善,汉江、丹江、嘉陵江流域水质保持优良。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建成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125座,日处理能力461万立方米,日平均污水处理量386万立方米,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3%,居于全国中上水平。

土壤质量改善方面,建立了土壤污染防治联合调度制度,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与治理修复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采集土壤样品4149个,进度排全国省份中第12位。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完成营造林719.5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05.4万亩。(5)开放发展方面,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发展良好,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建设对外开放新格局取得新进展

从进出口总值和招商引资的数据来看,2016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974.8亿元,增长4.2%;2017年,进出口总值为2714.93亿元,增长37.4%。增速位居全国第二位,西部第一位。2018年预计突破3000亿元(按平均汇率6.6计算,约460亿美元),年均增长可如期实现“十三五”预期目标。2017年招商引资790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8.9亿美元,分别增长26.9%和17.6%。

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来看,一是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运营,“微信办照”经验在全国推广。二是“一带一路”五大中心建设步伐加快,西安至布拉格等14条客运航线、至芝加哥等3条货运航线、至布达佩斯和科沃拉中欧班列开通运营,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高会、陕粤港澳合作周、首届世界西商大会等活动成果丰硕。

从对外贸易方面来看,2017年实现跨境出口商品单量451万单,是2016年的22倍。围绕“一带一路”务实推进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长安号中欧班列运营量成倍增长。2018年1—5月,对外承包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9.09亿美元,占到全省总额的69.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160.7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1.2%,增长53.4%。西安国际港务区整车进口口岸业务正式开通,首批160辆沃尔沃整车从比利时搭载“长安号”中欧班列运抵西安。全力做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招商招展、采购商组织和签约准备工作,策划了系列促销、推介和招商活动。

从对外投资方面来看,对外投资合作实施主体不断壮大。2016年至2018年6月,新设境外投资企业137家,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喀麦隆、南非、吉尔吉斯斯坦、印尼、缅甸、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涉及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批发零售等领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06家境外企业和机构,较“十二五”末增长16%。(6)共享发展方面,持之以恒落实各项民生政策,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在脱贫攻坚方面,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八大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两年共减少贫困人口139.4万人,退出贫困村1568个,定边、横山、佛坪和延长4个贫困县“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2.4%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7.54%。在产业脱贫方面,截至2018年6月,陕西省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的99家国有企业的“合力团”作用,对接贫困县产业扶贫项目145个,目前已开工86个,积极发挥陕西省工商业联合会组织的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力量,5418家民营企业投入资金33.41亿元,帮扶6435个贫困村发展产业。在就业脱贫方面,把解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作为扶贫帮困的首要选择,形成以公益性专岗安置贫困劳动力为牵引,国企吸纳,社区工厂、产业园区就近就便务工,劳务输出等多元就业为支撑的工作格局,截至2018年6月底,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53.7万人。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截至2018年6月底,已开工28.45万套95.45万人,开工率100%;竣工23.6万套79.55万人,竣工率83.34%;入住14.95万户50.88万人,入住率53.31%。累计完成投资311.57亿元,其中,建房投资245.43亿元,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66.14亿元。

在民生改善方面,新增城镇就业45.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9.2%,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推动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三连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高于全国20元。省内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跨省就医结算扩大到全国,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和15%。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公租房分配率达83.4%,棚户区改造开工22.79万套。努力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普惠性幼儿园接近60%,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数量居西部第一位,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数量居全国前列。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101个医联体覆盖90%的县级医院和50%的乡镇卫生院,宝鸡市、子长县被列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市县。1.2 陕西“十三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从“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还有一些方面与规划预期目标尚有差距。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依然存在,少数关键指标按照序时进度完成难度较大,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1.2.1 优化经济结构仍有改进空间

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2017年陕西省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9%、49.8%和42.3%,2018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7%、48.8%和46.5%。从数据来看,第二产业占比最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也已超过“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45%以上的目标。陕西省工业行业中,能源行业占比依然较大,并且从主要行业看,能源、非能源工业增长均加快。2018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较上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相应地,陕西省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仍需提高,2018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同比负增长,分别为—1.6%、—20.2%、—12.8%。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实现预期目标的难度不大,但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陕西在城乡结构和经济外向型程度方面也有提升空间。以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衡量城镇化水平,陕西城镇化率2015年为53.92%,2017年达到56.79%,2020年实现60%的预期目标应较为顺利。但是,2017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8.52%,略高于陕西省。2017年陕西省人均生产总值为842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收入水平。结合全球经济与城市化发展规律来看,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城镇化率为75%,高收入国家城镇化率为77%,陕西经济发展的城镇化率需要进一步提升。用进出口贸易额占生产总值比重测算,陕西省经济对外开放水平2018年上半年为16.06%,2018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长43.5%,而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为33.6%。陕西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甚至低于新疆。此外,2017年陕西实际利用外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3%,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低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和重庆市。因此,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陕西省在打造门户经济方面仍然需要下大力气。

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陕西省工业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源和军工行业,一方面,这些行业对民用经济外溢效应较少,限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源开采及化工行业不涉及或很少涉及研发设计、品牌经营等环节,本身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此外,陕西省工业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工业增加值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工业行业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2020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率虽然能够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但是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关中城市群的规模不高、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陕西省经济的外向型水平不高,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仍然扮演着通道经济的角色,能够出口的本省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因此,陕西省虽然在数量上能够实现产业结构、城镇化、外向型经济等经济结构指标的序时进度目标,但在相应指标的质量上还有改进空间。1.2.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挑战较大

2017年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360.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8%;2018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122.9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49%,离“十三五”规划中的15%还存在一段距离,要实现序时进度目标的挑战相对较大。陕西省目前实体经济主要是能源开采与化工业以及军工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和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介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强,布局不均衡。中介服务业主要是指现代服务业,这些行业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发展都比较滞后,尤其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较强的金融业发展乏力,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布局上,关中地区现代服务业比较集中,尤其以西安为主要区域,省会城市发展压力比较大,而陕北、陕南地区传统产业较为落后,现代服务业难以提供支撑,没有形成发展的多极化与地区的专业化。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的技术与品牌。陕西拥有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但是在成果的转化方面,科研水平与生产能力并不匹配,产、学、研的协同能力比较弱。已有的科技资源难以与企业相结合并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并且未能形成品牌效应,许多本身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多为外资企业,本土的自主品牌未能有效发挥出品牌效应。即便是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在实际的应用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难以大范围推广。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给新技术的普及造成了实际操作困难。一些技术即便普及了,应用率也不是很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以新能源发电为例,风能发电受到气候、天气等诸多原因的限制,难以保持持久的电力供应,并且发电量也比较有限,想要真正依靠新能源发电来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还比较困难。

最后,金融的支撑作用效果不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资金的补贴力度有限,况且陕西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型国有企业,这部分企业在获得政府补贴时具有优势,这就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自筹资金与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门槛较高,其余的投资方式也有诸多限制,导致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维系,许多企业负债高企,难以与大型国有企业展开竞争,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大规模进入。

综上所述,陕西省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2.3 培育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从创新驱动指标的实现情况来看,预期到2020年各序时进度目标基本都能完成。2016年陕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相比2015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离“十三五”规划中2020年60%的预期还有2.5个百分点,基本达到了序时进度目标。2016年陕西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9%,相比2015年提升了0.09个百分点,离2020年2.6%的预期目标还差0.5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序时进度目标。2017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相比2015年提升了4.56件,离2020年10件的预期目标仅差0.2件,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但是,陕西省在创新驱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专利授权率不高,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占比较低。2017年陕西省受理专利申请量总计98935件,其中发明专利46607件,实用新型专利31595件,外观设计专利20733件;专利授权量总计34554件,其中授权发明8774件,实用新型17003件,外观设计8777件。2017年陕西省专利申请中,获得专利授权占比仅为34.93%,全国平均水平为49.65%,陕西省仍需在创新研发方面增加投入、提高专利授权通过率。发明专利科技含量最高,其申请周期和保护期也最长。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均不需要经过实质性审查,保护力度小、保护时间短。外观专利没有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高,但外观专利是针对市场竞争而产生的,体现了技术创新更高的市场属性。发明专利更适合反映技术创新更高的研发属性。2017年陕西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授权量的25.39%,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47.11%。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总授权量的37.37%。综上所述,陕西省的专利质量仍有待提升。

二是企业在创新型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还未形成。作为创新主体,陕西创新型企业数量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提升能力较差。陕西的创新成果半数来自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作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陕西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为7.79%。并且,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仍有许多中小企业完全不存在自主创新活动,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成为纯粹的加工制造型企业。

三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弱。陕西创新型经济上、下游的链条中,其优势在于上游的研发能力较强,科技论文数、专利授权数、技术成交额在全国排名靠前,而下游的产业化和市场实现能力则较弱,每年开发新产品数量少,新产品销售收入低。上、下游链条严重断裂和不平衡致使创新绩效排名落后。2017年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率仅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

四是创新型经济平台多但产业集群效应弱。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园区数量众多,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很快,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在世界处于先进地位的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初步显现出聚集效应,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相对东部发达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仍偏小。全省7个国家级高新区除西安高新区发展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外,其他高新区聚集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且缺乏龙头企业,无法展现高新区的领头功能和辐射功能。并且,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集群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分工合作水平低,企业间的技术与产业结合不紧密。整体来看,陕西省的产业园区属于聚集的起步状态,必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显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1.2.4 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仍然需要弥补

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两个相对较为明显的短板需要进一步弥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县域经济发展短板

一是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工业平稳增长,但持续动力不足。陕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80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达8927.96亿元,与2011年相比总量增加了2630.24亿元,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9.7%。其中有34个县(市)GDP超过百亿元大关,较2011年的17个翻了一番。县均生产总值也由5年前的78.72亿元增加到111.60亿元,县域人均GDP达到38898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1102元。但是县域经济增速显现出放缓的态势,从2010年的15.7%逐步回落到2015年、2016年的7.4%。由于撤县设区的影响,县域经济占陕西省经济比重在2012年达到顶峰的52.2%之后逐年下滑,2016年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6.6%。

二是县域财政实力明显提升,区域发展趋于协调,但县域差距仍旧明显。2016年全省县域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41.4亿元,低于2015年的411.38亿元,较2011年增加了62.62亿元,年均增长4.1%。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也从2015年的5.14亿元回落至4.27亿元,较2011年增加了0.79亿元。其中,神木、吴起、韩城、志丹和府谷等8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在财政增收的同时,县域财政支出也在增加,2016年陕西省县域财政总支出1746.8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739.32亿元,十余倍于同期县域财政收入的增加。县均财政支出21.84亿元,也远高于4.27亿元的财政收入,存在较大的收支缺口。2016年,陕南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067.40亿元,占陕西县域经济的23.2%,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4%,分别快于陕北、关中4.9个和0.5个百分点,陕南县域经济成为全省发展的新动力。关中地区县域经济生产总值3990.29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的44.7%,增长8.7%,高于省平均增长速度,对整个陕西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全省县域经济的32.1%是由陕北地区贡献的。陕北地区2016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2870.28亿元,增长4.2%,明显低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陕北县域大多正处在新常态下能源资源工业区的“换挡阵痛期”,是陕西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补足的短板和需要克服的难点。

三是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但城乡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拉大。2016年,全省80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1.43亿元,较上年增长12.4%,高于全省增速1.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陕西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8%。2016年,陕西省城镇化率达到55.34%,比上年提升了1.44个百分点,有14个县(市)的城镇化率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6个县(市)达到60%以上。2016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96元,较上年增长8.1%,有60个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有49个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县域总数的61.3%。28个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较上年增加7个。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440元,较上年增长7.6%,有54个县(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6个县(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较上年增加12个。虽然近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远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绝对差距却仍在不断拉大,2013年陕西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为15254元,2014年为16434元,2015年为17731元,2016年达到19044元。(2)民营经济发展短板

一是民营经济总量小,整体实力不强。陕西省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提升,经济主体数量也持续增长,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在民营经济总量、民营企业实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来说,陕西民营经济在规模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陕西民营经济总量偏小,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陕西民营经济总量为10310.09亿元,而同属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四川的民营经济总量分别为11579.1亿元、19863.3亿元。相比之下,陕西民营经济总量偏小,与其他省份仍有较大差距。第二,陕西民营企业实力不强。由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陕西省仅有4家企业上榜,并且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1646.3亿元,仅为排名第一的浙江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5.07%。与其他省份的500强民营企业数量相比,陕西入围的企业数量不仅与发达省份的浙江(134户)、江苏(93户)存在相当大差距,甚至与内蒙古(8户)、四川(13户)、重庆(12户)等省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16年陕西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有14家,占陕西省上市公司的31.8%;而广东省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有318家,民营企业占比为70.4%。第三,知名品牌少。截至2016年年底,陕西省注册商标中有1219件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而同期浙江省拥有著名商标有效累积量3865件,陕西省著名商标数还不到浙江省的1/3。2017年“中国名牌500强”排名中,陕西只有3家企业的品牌入围,分别是“陕汽”“西凤”“利君沙”,并且均没有进入前100名,民营企业也没有品牌入围。

二是民营经济产业低端化突出,产业集群化缺乏。陕西民营经济低端化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低端化,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行业集中于一般制造业、低端服务业、高耗能产业。具体问题为:一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即在工业结构内部,民营经济对各行业的投资不均衡。陕西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资金少、成本低、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行业,如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及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而在支撑陕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民营经济的占比相对较低。陕西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0.2%,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中民营企业收入占比为39.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比为0.9%,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比为22.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比为40.6%。汽车制造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比为37.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为6.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则更低。二是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2016年,陕西民营经济中的服务类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这三类行业的营业收入占全省服务类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77%,企业数占到83.2%。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类民营企业个数仅占到1.8%,金融业、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涉足较少。陕西民营经济还存在产业集群化缺乏以及发展不规范的问题。产业集群不是众多企业的简单堆积,企业间的有机联系才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关键。陕西目前所形成的产业园区大多存在集群效应未充分凸显、企业间普遍缺乏深度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等问题。工业园区虽然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空间,但产业集群发展不仅要有行业领先的主导企业,更要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省会城市西安为例,作为汽车产业的领导者,比亚迪、陕重汽、法士特的上下游配套产品绝大部分位于山东、河南,本地配套寥寥无几。西安外商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资企业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实现本地配套,目前企业原材料的70%以上来自省外。在调查的186家企业中,70%以上企业在本地区没有配套设施。

三是民间投资规模小,且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一方面,民间投资规模小。陕西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011年达到顶峰,为51.7%,2012—2015年稳定在44%~46%,但在2016年占比下滑到42.7%,比上年减少3个百分点。相比于全国民间投资占比61.2%、内蒙古45.0%、四川49.7%、重庆51.0%,陕西民间投资占比分别低18.5个、2.3个、7个、8.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陕西民间投资增速2011—2014年保持中高速增长,始终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2015年下滑至7.5%。在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回升至12.3%时,陕西民间投资增速不升反降,下降了3.6%,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5.9个百分点。相比于2016年全国民间投资增长3.2%、四川增长5.7%、重庆增长11.0%,陕西民间投资增速分别低6.8个、9.3个、14.6个百分点。1.2.5 营商环境有待持续优化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企业,最终会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陕西作为西部内陆省份,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超过了东部沿海省市。2018年5月,陕西省已正式实施《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但陕西的营商环境仍有诸多层面需要改进和提升。一是市场准入限制仍然偏多、申请周期偏长、程序复杂。尤其是对民营企业实现差别化对待,对中小微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政府服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歧视。民营企业在能源、金融等行业领域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准入限制。从企业融资来看,就间接融资而言,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所需资金量少、频率高、时间紧,会导致单位资金借贷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陕西省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不成熟、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大银行很难解决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导致了银行不愿意提供融资服务。从直接融资来看,目前主板市场主要是为国企改革筹集资金服务,上市融资门槛成本高,而能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数量也极为有限,民营经济利用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空间十分狭小。二是招标投标市场有待规范。围标、串标等现象时有发生,投诉处理渠道不畅;强揽工程、侵害企业正当权益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三是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公共事业收费不合理,强迫企业接受接入费、碰口费等不合理条件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行政效能不高。具体体现在:第一,政策解读不到位。政府部门对帮扶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一些企业不知道、不清楚优惠政策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得到政策的便利条件,从而使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第二,政策执行兑现不到位。优惠政策和措施缺少配套文件,缺乏可操作性,落实不下去,优惠政策兑现难、成本高。第三,配合协调不到位。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统一标准,导致操作程序复杂,协调落实难度大。第四,环境营造不到位。收费多、办事难的现象依旧存在。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拖拉,主动性差,行政效率较低。1.3 进一步做好陕西“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今后的两年,是推动陕西省“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