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幼儿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2:55:37

点击下载

作者:《综合素质》编写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综合素质·幼儿园

综合素质·幼儿园试读:

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综合素质·幼儿园作者:《综合素质》编写组排版:青杨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4ISBN:9787516609255本书由新华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考纲链接】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一、教育观概述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关。在少数人统治的社会,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种教育是为少数人、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全体人民的需要服务的,这种教育是人民的、全体的教育。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教育观,也有不同的教育活动。在同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也会有不同的教育观,这主要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存在差异造成的。

由于人们看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论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意识是怎样的不同,都不影响教育的客观本质。

二、素质教育概述(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培养人不能如同用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一样。

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必须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必须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必须实行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素质教育观的产生和发展

1.素质教育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中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产业化发展,培养“各级各领域的人才”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最大的课题,“多样性”和“创造性”构成了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概念通过强调个人内部素质结构的差异以及个人作为素质发展的主体性存在为实现和保证“多样性”、“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解决的方案,成为支持教育改革的新思想。

2.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31日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文件指出,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

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八五”期间,特别是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了要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6月,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并成为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表明“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三)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并非是独创的教育,之所以叫“素质教育”,只是因为它还针对着我们教育实现中存在的一些弊病而已,如“应试教育”之类。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可见,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能真正向现代基础教育回归,不仅使之成为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成为现代公民的真正摇篮,而现代公民则是现代社会的根本基础。(四)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素质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即“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所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奠定做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人的基础”。这就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性质。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

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

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这种全面性要求是有其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因而,人的素质发展也是具有整体性。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4.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由于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大大拓宽了,也要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与之相适应。因而,从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教育渠道看,素质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课本,具有开放性。课堂不再是灌输知识和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5.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的很小的一部分。潜能就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有潜能的。目前各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各人潜能开发的程度不一样,而且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二是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的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6.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的地位。素质教育则不然,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这种主体性要求是与人的主体性原则在当代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确立分不开的。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的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五)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当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信息传播超越时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一个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

3.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法律,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革命性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终身教育是我们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成人,使他们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这就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4.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

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幼儿教育(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婴儿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婴儿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作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婴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二)幼儿教育的特点

1.生活化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但是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可能仅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的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

2.游戏化

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游戏从本质上来看,是幼儿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当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3.活动性

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相对比较抽象概括的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对幼儿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4.潜在性

从本质上讲,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

学习领域,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虽然怎样创设环境,怎样支持幼儿的探索学习,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的,但这些内容、目的和要求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幼儿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三)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

2.幼儿时期是人格品质发展的关键期

人格品质是幼儿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通过自己的模仿和大人的一系列引导等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幼儿园阶段是幼儿个体适应社会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行为、性格和人格的基础。

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成人提供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适宜幼儿教育能够有力地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等人格品质的发展;而不良的幼儿教育则容易使儿童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3.幼儿时期是人的认识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时期是儿童的认识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他们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在关键期内,幼儿对于某些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在较晚的阶段上再来弥补则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看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已有研究证明,幼儿教育对于儿童的认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4.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研究表明,成人的性变态与儿童的性角色畸形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父母应明确告诉男孩,他长大后是男人,和爸爸一样,处处要向爸爸学习。同样,父母要明确告诉女孩,她长大后是女人,和妈妈一样,处处要多向妈妈学习。父母切忌按照自己的“愿望”,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样,或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样。

四、幼儿素质教育(一)幼儿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不仅对家庭教育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对幼儿园教学来说也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

焦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好的幼儿园不在于教给孩子唱几首儿歌,会背几首唐诗,而是重在素质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即让受教育者在生理、心理、智力、品德、审美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前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重视才艺学习,忽视“做人”教育的现象。一方面,不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认为幼儿素质教育主要是进行才艺学习,而不考虑幼儿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造成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影响孩子身心正常发展。另一方面,不少幼儿园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育儿价值取向,也自觉不自觉地偏重教给一些知识性东西或单方面重视对幼儿进行才艺训练,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训练和培养,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幼儿园素质教育的特点有:(1)面向全体幼儿,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寻求教育对策和教育方法;(2)使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把幼儿园办成人人讲道德、处处见精神的家园,开启智慧、丰富知识的学园,提高体质、增强体魄的乐园;(3)要加强对幼儿个性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二)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

1.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它确定的范围是清楚的,就是培养合乎当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或国民,这是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2.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

以往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多地考虑幼儿学会了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又或者,往往较多地考虑先进的教育手段,而忽视了教学活动本身的生命意义。这显然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那到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这也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现。(1)学会做人:要求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它是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毅力等方面的总和。(2)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幼儿对身边的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3)学会做事: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生活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冒险的精神。(4)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五、幼儿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

我们国家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教育教学里有一个同样面向全体的问题,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比如说你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你的微笑、你的点头或者说你的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我觉得这就是考验你是不是面向全体。(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实际上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只有面向差异,面向个体,才能面向这个全体。(三)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上做的非常好,也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成为限制人们思维空间的东西,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不是把人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知识融入到人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活化起来。同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对幼儿而言,更是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要有创新和实现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幼儿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样一种尊重幼儿的主动精神,就要求启发式教学。教师要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尊重幼儿的主动精神,就要求我们鼓励幼儿存疑、求疑。幼儿的主动性的发挥,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五)促进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更让幼儿会学,不仅给幼儿知识,更要给幼儿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六、幼儿教育中素质教育开展的途径和方法

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幼教发展迅速的今天,幼儿园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幼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下面从幼儿园的办园目标、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素质的整体提高、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全面开展游戏活动等方面来论述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从而“为幼儿的一生做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树立正确的办园目标

办园目标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纲领。要树立正确的办园目标,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何为素质?素质就是指人在后天通过还击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

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要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反复研究讨论确定了幼儿园的办园目标。明确的办园目标,为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孩子的发展、教师的保教和教育教学、领导的管理指明了方向。(二)转变观念,达成共同认识

转变观念,达成共同认识,是推动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讲,走向素质教育是一项大政”。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

1.儿童观。在教育幼儿活动中,从领导到教师,首先要树立幼儿是“人”的观念,要学会认识儿童,尊重幼儿,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相信幼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同样有着丰富情感,是真正的人。

2.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孩子是主体,是我们各项活动的主角。在教育幼儿过程中, 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孩子发展是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等三方面的力量。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中,重视过程中孩子的发展,而不是结果。只有树立了全面的课程观,才会培养出各类的人才。

3.人才观。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专家、学者、研究生、博士是人才,而普通劳动者则为庸才。狭隘的人才观,使我们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以造就少数精英为目标,为少数人服务。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切只是为了考试,上大学,入小学要考什么知识,什么就是教学重点。重教轻保、重上课轻游戏,忽视了幼儿园是保教合一的教育机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现代人才观则认为学者、博士、研究生为英才,大批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劳动者都是人才。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特长,充分发挥其特长,则是人才得到真正的利用。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即将成长的树,树与树不同:各有特长、各有千秋,关键是看我们的栽培者如何充分发挥其特长,使之成为人才。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跨世纪园丁工程已全面启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理清思路,勇于改革,抓住本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阶段。主要方法有:

1.以科研为龙头,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优化一日活动,让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由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组成,优化了孩子一日活动,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3.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坚持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共同提高。创造适合每个幼儿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

4.为教师提供条件,构建一片创造的天地。【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

A. 主体性 B. 全体性 C. 发展性 D. 全面性

2.下列哪项不是幼儿教育的特点?(  )

A. 生活化 B. 潜在性 C. 游戏化 D. 系统化

3.素质教育把(  )作为重点,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

A.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第二节 儿童观【考纲链接】

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儿童观概述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儿童在人类社会中应享有的地位与权利;二是儿童期的意义、特点,以及儿童成长发展的形式与原因等。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朋友对儿童的不同看法与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立法、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性质等有关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问题。儿童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儿童观。

古代社会的儿童观。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儿童很早就参与成人的生产劳动,人们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的根本区别,社会尚未在意识水平上把儿童与成人这两个概念从宽泛的“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因而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而是把儿童视为“小大人”。

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儿童观。欧洲中世纪,教会占有统治地位。他们鼓吹“君权神授”、“原罪”等谬说以迷惑民众,为自己的统治寻求合理性。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儿童自然也具有原罪,只有通过“畏神”教育,才能消除原罪。因此,在教会学校里,鞭挞、体罚儿童被视为合理合法的。

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的儿童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性、人道、人权的大旗,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与地位。在新的人学思想影响之下,人们发现了儿童,开始从儿童自然本性来看待儿童,强

调儿童是真正意义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但是,这一时期人们仍然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看待儿童的权利与需求,把儿童看成是雏形的成人的观点仍占统治地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儿童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儿童同样是失去了人权与尊严、缺失了主体性的“小人”。他们是父母的财产,是家族传宗接代、光耀门第的工具。父母可以随意打骂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运。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甚至无法保障自身的生存权利。传统儒学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等充分体现了儿童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

现代社会的儿童观。20世纪以来,随着对儿童研究的深入,人们才开始真正了解儿童所具有的特点、儿童发展的潜能等,重视儿童基本权益的保护及其发展与教育问题。《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等为保护儿童的权利与福利,为促进全世界对儿童生存、保护与发展的关心和重视订立了一系列的国际准则。这些公约与宣言深刻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儿童观:要求保护儿童的生命与健康,为他们提供基本的营养、居住、娱乐和医疗的条件;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者和儿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者虽受社会委托向儿童进行教育,但是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意愿和兴趣,不得虐待、歧视和剥削儿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该帮助、支持儿童获得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简单讲,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渊源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关于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要素构成的统一体的观点在古代已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孔子主张教育活动有“六艺”,即射、御、礼、乐、书、数,这即是说人要具备这六个方面的素质。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我国现时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包括学生观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明确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就包含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人的素质是近年来诸多学科关注的问题,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并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人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素。之所以称基本要素,就是说人无论从事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普通和一般的素质要素,这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关注的。这些基本素质主要有:

1.智能、体能

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人的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活动,不管是外部活动还是内部活动,不管是有形活动还是无形活动,从总体上讲,都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一般支出和运用。因此,人的一切发展,最基本的就是体能和智能的发展,这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

在体能和智能二者中,体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从构成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来看,体能更为基本,但从人的素质的本质方面看,智能更为根本。人之所以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就是因为人有着高度发达的大脑和无与伦比的智能。

2.活动能力

活动动力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运用的实际能力,或者说,是人运用体能和智能完成某一具体活动的实际能力。一个具有一般性体能和智能的人,不一定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某种具体的和特定的实际活动而将体能和智能对象化。体能和智能与体能和智能的实际运用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使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体能和智能与活动能力分别看成是人的素质中的两个要素。这样看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我国教育对人的培养过于抽象、一般和笼统,比较轻视活动教育和活动能力的培养。

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人总是从事着活动的人。实际活动中的人,也正是马克思新的哲学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无论是客体对主体的影响、制约,还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改造,都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实现。人只有在实际活动中才能改变外部世界和改变人自身。

3.道德品质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发展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必然会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恰当地维系和调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人们不仅建立起了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同时也建立起了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以保障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在共同体

内部,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既然如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在其自身素质方面,就必须具备与一定社会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人生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其他素质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一个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人,是肯定没有什么幸福可言的,他一定活得很累、很紧张,最终将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惩罚和自身行为的报应,自食其果。

4.情感、意志、性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刚毅与懦弱、果断与优柔、灵活与刻板、宽容与苛求,以及外向与内向、幽默与严肃、雷厉风行与踏实稳重,等等。

情感、意志和性格是个人生活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并不仅仅人凭藉理性因素,还要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非理性主义过分夸大理性的缺陷和非理性的作用固然是错误的,但肯定情感、意志、性格、直觉、本能、无意识、想象、顿悟等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这也是有道理的。

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影响着主体活动的动机和目的,调节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强度,是主体充满激情、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源泉。在其他主客观条件相近的情况下,情感、意志和性格方面的品质往往会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产生举足轻重,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人们常说的“性格即命运”这句话尽管不可作绝对的理解,但这表明的确有大量的人生经验证实了性格对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影响。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并不真正懂得非理性因素或非智力因素在人生命运和人生幸福中的关键性意义。在我国,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极不重视人在这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在人的素质的上述四个基本要素中,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当然,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还可作若干层次的分解,人在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层次上也还有一个多方面发展的问题。(四)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建立起来的学生观,主要思想是:把教育活动中的学生看作生活中的人,有着全面发展需要的人,完整的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学生是一个主体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具有主体地位、有着主体需求、能够主动发展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必须承认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必须认识学生的主体需求;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

首先,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人具有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文化性,完整的人是这三者的统一。如果在认识学生的时候,只看到学生作为人的某一个方面,都会产生片面的学生观。

其次,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人的生理包括了人的生理构造的各个方面,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人的心理有认知、情感、个性等不同方面,也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人的社会文化性涉及社会文化对人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即是从完整的发展过程来看待学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人一生都在变化。人生发展理论已经为人们揭示了人的发展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处在人生发展可能性尚未充分显现的阶段。人所具有的各种发展可能性,在学生时代都具有。教育者不能只注意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而且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更不能把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当作他的全部人生。

4.学生是一个整体的存在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全面地认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而且要认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

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是只针对一部分学生的,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如果人类社会中,一部分人得到发展的条件,而另一部分人得不到发展的条件,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处在分裂状态。如此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全面发展的要求是针对所有学生提出的。无论学生处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管他们的性别、民族、所处的生活地域、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发展水平和个人的身体条件如何,他们的发展权利、发展要求都是必须同样得到尊重的。

5.学生是有个别差异、有个性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否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也不否认人的个性发展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承认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人的道德能力、智慧水平、身体技能和审美能力等,不可能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标准,特别是不能有一个平均标准。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五)全面发展的幼儿观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个体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齐头并进地、平均地发展,也不意味着个体的各个发展侧面可以各自孤立地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保证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幼儿个体在某方面突出一些。同时,应注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和谐与协调。

三、“育人为本”(一)“育人为本”的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二)“育人为本”的内涵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教育者、教育者,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育人为本”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所谓机会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和他们的期望。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

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同时符合每个学生或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他所需求的有效的学习机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他们的期望。(三)“育人为本”的主要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百年大计,教育文本。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还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来看,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

第一,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第二,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三,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