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5:49:41

点击下载

作者:李飞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邦

刘邦试读:

前言

纵观中华历史朝代更迭,开国的皇帝并不都是伟人,也有一部分是平凡人。一个平凡的人,在特定的时期,往往比有个性的人更具亲和力,他们既没有超凡脱俗的思想,也讲不出深奥的大道理,然而,这种“接地气”的统治者可能更容易让百姓接受。

刘邦就是这么个“接地气”的人,从放荡不羁的市井小民,一步步脱颖而出,降秦灭楚开创大汉,励精图治威加四海。

韩信这样评价刘邦:“皇上您虽然不善于用兵,但是,您善于任用良将,这种品质是天赐的。”刘邦知人善用,从不摆架子,总是一副“只要你有本事我就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名士猛将自然愿意投身他的帐下。

纵观刘邦的一生,无论卑微还是狂妄,不羁还是威严,狡诈还是真诚,每一个角色都被他诠释得惟妙惟肖。他神化了自己,让百姓和追随的将士坚信自己是神之子;他心中有大爱,爱子民,爱将士,在位期间不断为百姓减负;他知人善用,那些在别人帐下不被重用之人,在他的帐下却屡获战功。他是一个多面人,单一一种人格根本没法形容他。

有人骂他是奸诈小人,有人称他作“流氓皇帝”,还有人拿他和项羽作比,说他不配做皇帝。历史的优点就在于任人评说,好与坏早已无法证实,但功与过却是有着确切记载:在那个动荡的乱世,刘邦凭借坚强的意志、过人的智慧力挫群雄,四年鏖战,五载争锋,推翻暴秦,打败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完成了一统天下的重大历史使命,创建了400多年的大汉帝国。

汉朝的建立,足以让我们抛开普通人的视角,用具有时代意义的眼光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他的功绩,从这一点来说,刘邦这一生,功大于过,从他的事迹上,那点个人的不足与建国的伟大功绩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本书将刘邦从游手好闲的泗水亭长,到落草为寇、揭竿而起的草根英雄,再到广结四方好友、独立统兵、知人善用、带兵谋略,开创大汉帝国,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布衣天子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翻开这本书,它将带你从秦末一步步走向汉朝,那一场场因秦暴政而引发的起义斗争似乎就在眼前,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在侧,草根英雄一步步走上沛公、巴蜀汉王之位,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自古帝王多薄情,刘邦也不例外,娇妻美妾在身侧,发妻吕雉抛一旁;天下大局已定,功臣命运成愁。但不管怎么说,不管经历多少朝局动荡,天下仍旧还是那个刘氏天下。

那么刘邦的成功是必然还是偶然?他夺取天下靠的是什么?他和项羽究竟谁更适合做皇帝?刘邦真的有后世评价的那么不堪吗?登基之后的刘邦为什么要诛杀有功之臣?迟暮之年的刘邦又为何想废嫡立庶?书中详细讲述刘邦从草根英雄到君临天下的全过程,带领读者朋友一一解答心中的疑惑。第一章低微身世浪荡性,志存高远结四方

刘邦,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终日游手好闲,混迹乡里,不事产业,遭到了家人的责备和亲友的蔑视。其实,看似放荡不羁的刘邦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善言谈、善交际,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游刃有余。这为他日后做亭长、迎娶吕氏、一步步成就霸业埋下了伏笔。生逢乱世,沛县出名的美少年

丰邑是一块毫不起眼的地方,归沛县管辖,属于沛县的附邑,和现在的乡差不多。它和沛县相距十七八公里,按照秦汉的里制,沿途会经过四个亭舍,虽然不是很远,但是在那个年代,完全靠步行的话,也要走上两个时辰。

这里原本属于宋国,被宋国统治数百年之久。公元前286年,野心勃勃的齐湣王悍然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一举将其攻灭,沛县就归属了齐国。不幸的是,第二年,楚国就把它夺走了。丰邑有个村子叫中阳,住着一户非常普通的人家——刘家,户主刘太公没什么文化,只是勤恳地耕种,是个地道的庄稼汉,为人憨厚老实。他带着两个儿子刘伯、刘仲,风里来、雨里去,勤勤恳恳地劳作,慢慢地,竟然攒下了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富农了。公元前256年的一天,这个普通的农民之家又添了新丁,他就是日后的汉高祖——刘邦。刘太公给这个新生儿取个了十分简单的名字——刘季。在那个年代,刘季就相当于叫刘老三,等于没有名字。可见除了耕种和在农闲期间和市井朋友玩玩狗、斗斗鸡,刘太公并没有给儿子们刻意取名的兴致。其实对普通百姓而言,取名是没什么意义的,包括刘太公自己,也并未留下什么正式的名字,所以至今仍被含糊地称为刘太公。

关于刘邦的出生,还有一段极富神奇色彩的传说,据说,某天,刘邦的母亲在大堤的柳树下休息,没过多久就睡着了。半睡半醒之间,竟然看到一个金甲神人朝自己走来,刹那间瓢泼大雨,雷电交加。前来寻妻子的刘太公看到一条金色蛟龙在妻子身上腾跃。自那天之后,刘氏便怀有身孕,十月之后生下刘邦。这段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是《史记》中却有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虽然这一说法很可能是后人用于附会的,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帝王与普通人的不同。龙自古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想将自己的身世和龙扯上关系,以凸显自己的地位。这个说法不仅淡化了刘邦的卑微出身,也让众多民众信服他的称帝。

刘邦出生那天,同村一户姓卢的也生了一个男孩,这个人就是日后和刘邦一同打天下的卢绾。刘家和卢家平时就非常要好,又在同一天添了男丁,于是,两家在两个孩子“百日”的时候大摆筵席。

刘邦和卢绾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在一个教书先生门下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邦有领袖风范,争强好胜;卢绾性情温和,忠厚老实。虽然后来卢绾并未替刘邦立下过什么大功,但刘邦仍然封他为长安侯,后又封其为燕王,都是这段“发小”情谊起的作用。

关于刘邦的长相有不少记载。《史记·高祖本纪》上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关于刘邦的身高,《河诚图》上有记载:“帝刘季口角戴胜、斗胸、龟背、龙股,长七尺七寸。”可见,刘邦不仅面颊端正、鼻梁高挺、胡须长得长且好看、背脊硬朗、胸部挺直、手脚长而有力,而且还有着一米七六到一米八的身高,在那个年代,站在人群中也算鹤立鸡群,标准的美男子了。

而刘邦左腿上的七十二颗黑痣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传言,如今已不得而知。虽然刘邦的出身和身体特征颇具神话色彩,但刘邦从一介布衣变为大汉开国皇帝,绝非仅仅凭借神话的渲染。那么多人反抗秦朝的暴政,为什么到最后只有刘邦一个人取胜了?他的身上必然具备帝王素质。和那些生在帝王之家的孩子相比,刘邦身上的这点神话色彩着实算不了什么。自古风流出少年,英雄也曾贪酒色

刘邦早期和卢绾同门求学,拜姓马的儒生为师。只是刘邦对读书根本没兴趣,没过多久就辍学了。刘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骂他“不成器”“不务正业”,还拿他的哥哥来作比较。刘邦虽然心里不服气,可却是左耳进右耳出,整天游荡在乡间。刘太公实在无法忍受儿子一副浪荡模样,只好将他赶出家门,逼着他自谋生路。

刘邦生活在战国晚期,在那个年代,十七岁对于男子而言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也叫傅籍,就是适龄服役者登记在户籍上的意思。入仕为吏,征兵从军,都以十七岁为年龄标准。

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已经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孩子,步入了成年阶段。在刘太公看来,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仲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本分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通过勤劳耕耘、费心经营积攒下一份家业,很早便自立门户、养活一家子人了。刘邦却是好逸恶劳,似乎对务农经商置业都没有什么兴趣。不过好在没在乡里留下什么恶名,照这样发展下去,通过乡里推荐,再通过政府选拔,如果可以入仕做乡县政府的小吏,倒是不错的出路。

想要获得乡里推荐,首先要家境富裕,拥有一定的产业,这一点刘太公家还是能达到的。可刘邦实在不争气,刘太公也是气得没办法才将他赶出家门的。

不过刘邦此人好交朋友,虽然被刘太公赶了出家,却意外地在萧何的举荐下当了亭长。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和好友,文采斐然,在沛县是个人物,曾官至主吏掾(管理沛地政府属员的官吏,大约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这个萧何却也是个妙人,虽然在沛县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却倾心结交刘邦。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萧何就经常利用自己的职权给刘邦行些方便。

亭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在交通要道处,差不多每十里(相当于今天的三公里)设置一亭。亭原本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慢慢演变成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

就亭的交通职能来说,亭有亭舍,主要负责接待往来交通使者停留住宿,政府邮件的收发传递也由亭传系统负责。就亭的地方行政职能来说,亭所在地区被称作亭部,亭负责亭部地区的治安,有维持秩序、追捕盗贼的责任。

亭一般设有一个亭长,下属有个负责治安的求盗,有负责亭舍的开闭、扫除、管理等杂务的亭父一人。亭是准军事机构,内部配有弓弩、戟盾、刀剑、甲铠等武器。亭长是武职,或由退役军人担任,或由选考合格的武吏出任。由于是派出机构,由县主吏掾,即由县政府办公室直接统辖。

泗水亭位于沛县东部,地处县城东郊要道。刘邦家在丰邑,丰邑位于沛县西部,和泗水亭东西相隔百十里路。被任命为泗水亭长之后,刘邦独自离开老家,只身赴任去了。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邦在青少年时期是乡里的游侠,喜欢云游四方,结交朋友,重江湖义气。现在做了官府小吏,要受为吏之道、官吏之法等诸多管束,十分不自在。政府法令严密,而且经常公务缠身,刘邦就是玩心再大也不能四处浪荡了。

可这并不耽误他喝酒交朋友。游侠时代的交友大都是民间的兄弟,如沛县的大哥王陵、丰邑的跟班卢绾等。但是自从刘邦当上泗水亭长之后,大小算是有个职务,佩印着冠,披甲带剑,一手持竹简命令,一手持捆人绳索,手底下还有两三下属丁卒供使唤,比以前是威风多了。既然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交友的圈子也和以往不同了,由地痞流氓转变成了沛县政府的末端属吏。这些人际关系其实也是他的人生财富。秦末随同刘邦起兵,后来成为汉帝国开国功臣中的大批人物都是刘邦担任泗水亭长时结识的沛县中下级官吏。

刘邦好酒色,被称为酒色之徒。刘邦正值年轻气盛,所处的时代又决定了男儿的血气方刚,轻生重义,尚武豪侠。他的好色贪杯,使酒任气,在那个时代不过是大丈夫之习性使然。

担任泗水亭长期间,刘邦最喜欢在泗水亭舍附近的王大娘酒馆和武大妈酒馆喝酒。两家都是乡镇场上的小酒肆,店里有自酿的乡间米酒,经常来这里喝酒的大都是泗水亭附近的熟人。乡里近邻知根知底,回头客很多,酒足饭饱之后,有钱就付钱结清,无钱就记下账来,月末年终再结算。

刘邦在王大娘和武大妈酒馆喝酒向来记账。有传言说,他曾经酒醉横卧在小酒馆内,酒馆里出现各种异象,王大娘和武大妈都看到过。虽然没人能说得清究竟是什么怪异,想来应该是刘邦发了迹之后的民间传说。

但是,据说每次刘邦到店里赊酒留饮,两家酒馆的酒菜就会卖得非常好,让王大娘、武大妈非常开心,到了年终,都把计算刘邦酒账的竹片折断销账。这一点倒还有些可能性,毕竟刘邦是泗水亭长,在泗水亭一带大小算个人物,他能到店里吃酒,是多少小店求之不得的好事。刘亭长醉卧小店,对王大娘和武大妈来说都是招揽客人的由头,经好事者转述,添加些有违常规的神话色彩也属自然。刘邦喜欢结交朋友,泗水亭又是交通要道,刘邦作为一亭之长,南来北往,各种应酬,都会带到自己爱去的酒馆,两家酒馆的买卖自然因为刘邦的到来倍增。开酒馆的人,最怕有人闹事影响生意,没有黑白两道的关照保护,店是很难经营下去的。刘亭长经常光顾店面,就没人敢过来捣乱。时间久了,熟悉的人都知道刘亭长经常泡在两家酒馆吃酒,如果有事相求,不妨到店里找他谈谈,而这对于酒馆的主人来说是绝好的生意。

王大娘、武大妈虽然不知道年方几许,容貌怎样,但是,能在乡镇上开酒馆至少是见过世面、八面玲珑的人物,刘邦这样的客官,自然是她们非常乐意去巴结的。

刘邦当上亭长后,负责招待来往公干们的行旅食宿。虽然没什么身份,家中也没多少余钱,可刘邦却天性喜好应酬,四处结交朋友,招待所里不好安排时,他也经常在家里请客。

父亲年迈,大哥早死,家中做主的大嫂和不做主的兄弟都对他的行为产生了不满。特别是当家的大嫂,非常不喜欢这个游手好闲的小叔子。

一次,刘邦的嫂子和侄子正准备吃饭,看到刘邦带着一大群人朝着家中走来,立刻将饭菜藏到厨房,而且故意敲锅盆,动静很大,暗示刘邦家里已经没饭了。刘邦去厨房溜了一圈,发现嫂子藏了饭菜,当下心里就明白了,这件事让刘邦耿耿于怀了很久。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二哥为代王,四弟为楚王,连堂兄弟都受了封,唯独不封大哥一支。直到最后实在拗不过刘太公,才勉强封大哥的儿子为“羹颉侯”,其实就是“刮锅侯”的意思,可见刘邦对嫂嫂当初的行为积怨颇深啊。英才自有容人量,五湖四海皆朋友

其实,不管是刘邦年少轻狂时交的“狐朋狗友”,还是他当了亭长之后交的那些同声共气的朋友,日后对他的成事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沛县这个小地盘上,有的算是有点头脸,有的不过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之流,有的没什么正当职业,有的仅仅有点鸡鸣狗盗之技,有的一无是处……总之,大部分是不被旁人看好,甚至受家人闲气的人,包括刘邦自己。可就是这些人,聚在一处,揭竿而起,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萧何

刘邦没做泗水亭长的时候,整日游手好闲,是混混群里的老大,喜欢打架,替“小弟”出头,难免犯下事端,都是同乡兼好友的萧何替他摆平的。刘邦当上泗水亭长后,刚开始还收敛一些,日子久了,自然嫌规矩烦琐,不时越轨;好在他的顶头上司是萧何,仍然不断给他在上头说情,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年轻时的刘邦是浪荡游侠,不被家人和邻里亲近,当上泗水亭长之后,也没有循规上进的趋向,仍然好酒好色、桀骜无礼、狂言妄为。萧何虽然不苟同他的这些行为,可并不妨碍他欣赏刘邦敢作敢为、做事有担当的个性,毕竟人无完人嘛。

不知怎么的,萧何总觉得刘邦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心胸豁达,不拘小节,对朋友两肋插刀,很多人都被刘邦豪放的性格所吸引,愿意亲近他。入仕为吏以来,虽然不循规矩,但影响力却很大,在沛县吏卒当中也是赫赫有名。

在偶尔的几次同席交谈中,萧何发现刘邦虽然表面上十分傲慢,可却是个大智若愚、颇有肚量的人,即使是在酩酊醉饮、狂言妄语中,对有理切中的话几乎立刻就可以醒悟,或者默然,或者陈谢请从,好像瞬间变成了另一个人。

在众多沛县吏民人物中,萧何向来是最欣赏刘邦的那一个。公元前212年,仍然在泗水亭长任上的刘邦到咸阳服徭役。当时有所交际往来的沛县属吏都来送行。按照惯例,大家都会用三百钱封个红包赠送,而萧何的红包却整整齐齐地装了五百钱。

当时官吏都是按月领俸禄的,亭长等基层小吏的月俸不过几百钱,常年都难得加薪,加十五钱就是皇帝亲自下诏书的大恩典。别人送的三百钱都已经是一个月的工资了,萧何能送五百钱其实已经是有特别表示了。这件事,刘邦一生都没忘掉,直到后来打下天下论功行赏时,他都为萧何增加二千户封邑,明言就是为了报答当初的二百钱恩情,颇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侠风。樊哙

除了萧何,樊哙也是个家喻户晓、日后对刘邦忠心耿耿的狠角色。樊哙,杀狗卖肉出身。鸿门宴上,樊哙替刘邦出头;战斗中,樊哙杀敌不少,立下大功,封舞阳侯。

相传刘邦年轻时,住在河的西边,樊哙在这个地方有个卖狗肉的摊子,刘邦常常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说是赊账,其实就是变相白吃。樊哙做的本就是小本生意,日子久了自然吃不消,又不好意思不赊,只好悄悄地从河西搬到河东去。一连三天,刘邦没吃到狗肉,一打听才得知樊哙把肉摊搬到了河对面。当时的泗水很宽,平时有个小木船渡来往的人,刘邦没钱上不了船,着急得直流口水,刚好来了只老鳖,刘邦就急忙跳到鳖背上渡到河对面。

当时樊哙正在集市上卖狗肉,刘邦问樊哙生意如何,樊哙说自己已经三天没发市了,狗肉存了一挑。刘邦看到按捺不住肚子里的馋虫,立刻吃了起来,说来也怪,刘邦一吃,旁人都围上来买,只一会儿的工夫,樊哙存了三天的狗肉就卖光了。从那之后,每次赶集,刘邦都会让老鳖驮自己过河,到樊哙的狗肉摊去白吃。

樊哙气得要命,悄悄将那老鳖杀了,放到锅里和狗肉煮成了一锅。刘邦一吃觉得比以前好吃,一问才知道樊哙将老鳖杀了,心中不悦,可也不好明说。刘邦当上泗水亭长之后,想起当初樊哙杀老鳖不让他吃狗肉的事,于是借口樊哙脾气暴躁没收了他的刀。樊哙没了刀只好将狗肉煮得更烂,用手撕着卖。谁知这手撕狗肉比刀切狗肉味道更佳,生意反而越来越红火。后来刘邦当上皇帝,樊哙被封为舞阳侯,沛县的狗肉自此闻名全国。夏侯婴

夏侯婴和刘邦是同乡,刘邦担任泗水亭长时,夏侯婴是沛县的厩司御,即沛县政府马车队车夫,常常驾驶马车接送使者客人,传递文书邮件经过泗水亭。往来多了,夏侯婴觉得和刘邦意气相投,每次送完客人经过泗水亭都会停车下马,和刘邦相谈甚欢。

夏侯婴是个非常上进的人,通过了县吏的任用选拔做了县政府小吏,和刘邦的关系也更为亲密。一次,刘邦和夏侯婴玩比剑游戏,不小心伤了夏侯婴,被人告发了。按照当时秦王朝的法律,身为官吏伤人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加重定罪。为了避免重罪,刘邦否认自己伤害夏侯婴,夏侯婴也作伪证说不是刘邦所伤。这件事涉嫌官吏相互包庇。可能是为了树立办案典型,上头非常重视这件事,深究严查。夏侯婴因此入狱近一年,被拷问鞭笞达数百次,但始终都没有供认。因为没有证据口供,夏侯婴最终被释放,刘邦也因此脱罪。自那之后,二人成为生死之交。后来刘邦起兵,夏侯婴以沛县令史随同起兵,跟随刘邦左右,为刘邦驾驭马车。曹参

刘邦还有一个朋友,叫曹参,沛县人,曾担任过狱掾,是管理刑狱的下级官吏,和萧何、刘邦的关系都很好,共同在县里当官吏,关系又铁,仗着手中的权力在当地也算一霸。史书上说他们“居县为豪吏矣”。

举事以后,曹参得到刘邦重用,他攻城略地,斩将搴旗,很多人都觉得他功劳最大,是当之无愧的首功之臣,但最后由刘邦出面,才屈居萧何之后。萧曹的关系原本很好,但却因为此事生了点心结。萧何死的时候,曹参还在外地,担任齐相,听到噩耗,便催促家人立即准备行装,说“我得过去当相国了”。果然,萧何临死前推荐曹参为接班人。曹参当相国后,一切仍然按照萧何在世时的制度办。

班固曾感叹,萧何和曹参都不过是秦朝的小小刀笔吏,谁承想跟了刘邦之后却建下如此不朽功勋。谁承想,两个小小的地方干部竟然有这样的见识和本事!在旁人眼中,刘邦虽然被人看成“不务正业”“贪酒好色”之辈,却在众生中识得萧何、曹参,而且大胆使用,着实不简单。周勃

周勃的祖先原是河羑县人,后迁至于县,从业经历广泛:编织养蚕的器具、给办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参过军、做拉强弓武士。刘邦起兵反秦时,他跟随刘邦征战南北,建汉后,又参与平定诸王叛乱,被封为绛侯。他先后俘虏相国一人,丞相两人,将军、郡守各三人,独自击破敌军两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个郡,七十九个县,可谓战功赫赫。

据《汉书》记载,周勃还是百姓时,为人朴实,甚至可以说是木讷,谁都没看出他身上有什么才能,可刘邦却看中了他的朴实忠厚、刚直无私,对他十分信任,觉得国事可以放心地委托给他,而且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后来这个预言果然得到了证实。任敖

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有个深交的兄弟叫任敖,沛县人,年轻时是沛县监狱的小吏。任敖为人十分讲义气。二世初年,刘邦因为意外逃跑,被官府追究,夫人吕雉被牵连逮捕,在狱中不被善待,任敖大怒,出手击伤主持吕雉狱事的官吏,保护大哥的夫人。

任敖后来随刘邦起兵,爵封广阿侯,官拜上党郡守。吕后当政后,念及过往,任命任敖为御史大夫。王陵

在同乡的朋友中,王陵算得上有点身份的。王陵和刘邦是同乡,不过王陵的家庭背景却比刘邦深厚得多。王陵是当地富豪,但缺乏文化素养,喜欢意气用事、直言直往,再加上家财万贯,比刘邦势力大得多。所以,尽管刘邦当年从未惧怕过谁,但却对王陵则避让三分。虽然王陵的年纪比刘邦小很多,刘邦却一直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正是因为这样一层关系,王陵一直很藐视刘邦,从未真正佩服过刘邦,甚至常常有意和刘邦一争高下。特别是当他看到原来根本不如自己的刘邦竟然成为一代枭雄时,内心就更不是滋味了。后来因为意外,王陵的母亲自杀,死后被项羽烹煮,王陵从此铁了心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不计前嫌,非常重用他,让他建功立业,建汉后,封他为安国侯,而且成为刘邦去世后重要的托命大臣,惠帝时接任曹参做右丞相。周昌

汾阴侯周昌,从刘邦沛县起兵开始就跟随于他,为人强势,敢直言。刘邦想废太子立宠姬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不顾群臣反对和天下安危。周昌却是据理力争。其实,周昌起初不过是沛地的泗水卒吏,一个下级吏员。当初不被人看好,却跟着刘邦打下了天下。韩信

韩信,一个钻别人裤裆的男人,又能高贵到哪儿去?可内心之中却鄙视那些曾经杀狗、卖席子、管牲口的人。一天,韩信去看樊哙,樊哙受宠若惊,连忙说道:“大王居然有时间来看我!”韩信却漠然置之,出门没走多远,韩信便叹气道:“唉,瞧我混成什么样了,居然和这些人为伍!”以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天下都是可能的,可却被刘邦所擒,为什么?其实韩信自己也知道其中缘由: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也就是说,刘邦打心眼里看得起这些人,会用这些人。纪信

纪信是个穷苦的孤儿,丰邑人,刘邦在沛县时视他如兄弟。刘邦成为亭长之前就经常接济纪信,当了亭长之后,刘邦的应酬很多,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带上纪信。刘邦对纪信的好让纪信视其为再生父母。

纪信在荥阳突围的时候替代刘邦而死。刘邦称帝后追封他,但是纪信既没有妻子儿女也没有兄弟姊妹和父母长辈。直到刘邦去世,才封他为“纪信侯”了却心愿。用某人的姓名作为侯爵封号,在刘邦的封爵名单中仅此一例,可见其缅怀情谊之深。实际受封纪信侯的人叫陈仓,沛县人,生前是纪信的至交,和纪信稍微有点亲戚关系,于是让他担负起祭奠纪信的责任。奚涓

奚涓,沛县人,刘邦手下一员猛将,自幼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出身穷苦。刘邦青年时代就非常赞赏奚涓孝敬母亲的行为,因此格外看重他。不管奚涓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刘邦都会竭尽所能地去帮助他。后来,两人成为出生入死的兄弟。

刘邦年近四旬起义,奚涓随他奔赴疆场,打进咸阳的时候已经官至郎中,再杀出汉中时已成为将军,但却一直无暇娶妻生子,死心塌地效忠刘邦,最终在追随刘邦夺取天下时战死疆场。代替奚涓受爵的是他的老母亲,老太太受封五年后去世。单父圣

单父圣,和刘邦是至交,曾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帮过他。在刘邦犯事被通缉准备逃走的时候,急需一匹马,但是刘邦当时穷困潦倒,单父圣就给了他一匹马。一匹马在当时来说非常值钱。单父圣后来也随刘邦起义,最初没立下什么大功,但后来跟随刘邦讨伐英布的时候立了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单父圣当年的鼎力相助,刘邦牢记于心,封他为中牟侯。

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同乡朋友肯定还有很多,刘邦识人的眼光、用人的胆识也是值得钦佩的。一个人,无论他多普通,普通得像刘邦起事前的萧何、曹参、周勃、王陵、樊哙、周昌,只要任用得当,仍然能立功至伟。刘邦早年的这种人际交往关系对他的一生影响颇深。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刘邦心目中的偶像

战国四公子中,属信陵君最爱惜人才,喜欢招纳贤才。公元前258年,信陵君率诸侯联军救援孤城邯郸,2年后,刘邦出生。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又率领联军击退秦军,保住魏国大梁,那年刘邦9岁。

可以说,刘邦的童年时代,信陵君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当时,其实崇拜信陵君的人很多。而且在那个时代,虽然未曾谋面,但却能从社会氛围中感觉到英雄,那种崇拜就会更明显。而且,刘邦和信陵君都是六国之人,在抗秦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信陵君是魏国公子无忌的封号,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也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虽然出身贵族,但他是个爱惜人才,懂得礼贤下士的人。只要是有才华的人,哪怕身份卑微,他都会以礼相待。所以,投入信陵君门下的宾客有三千人之多。刘邦常在人前说,自己最敬重信陵君。

信陵君结交门客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最让刘邦感动的就是信陵君结交侯赢和朱亥的故事。

魏国的京都大梁有个叫侯赢的隐士,家境贫寒,靠看守夷门为生。信陵君手下有个宾客深知侯赢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向他举荐此人。信陵君得知侯赢的情况后,立即前去拜访。

侯赢看到信陵君亲自登门拜访,而且带着厚物,非常感动。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并没有立刻接受信陵君的邀请。

虽然信陵君第一次拜访被拒绝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恼怒,一段时间之后,信陵君在自己的府邸专门为侯赢举行了盛大的酒宴,宴请很多达官贵人。酒宴即将开始时,信陵君坐上马车,空出左边最尊贵的位置,亲去侯赢家邀请他。侯赢终于被信陵君的真诚所感动,前去赴宴。行至半路,侯赢突然要求信陵君将他送到一位住在市场里的朋友家。信陵君立即应允,调头向市场驶去。

侯赢的这个朋友就是朱亥。朱亥是个卖肉的屠夫,虽然出身卑贱,可剑术高明、智勇双全。到市场之后,侯赢将信陵君丢在车上,自己却和朱亥畅谈起来,视信陵君为空气,也未曾谈及赴宴的事。其实侯赢并未忘记赴宴之事,他不过是在考验信陵君。对于侯赢的无礼,信陵君没有丝毫的不满,而是耐心等待。良久,侯赢才将朱亥介绍给信陵君认识。信陵君恭敬地向朱亥施礼,而且邀他共同赴宴。

宴会结束后,侯赢向信陵君表示谢意,而且对刚刚在市场上发生的事作了解释。其实侯赢的做法为的就是成就信陵君的盛名,希望人们可以更加赞扬他礼贤下士,侯赢这个欲扬先抑的策略让信陵君的盛名流传得更加广泛。后来,信陵君率大军救赵国,正值生死危急之时,侯赢、朱亥舍命相报,才使危机得以化解。

刘邦欣赏的就是信陵君的侠义精神和爱惜人才、广纳人才的领袖魅力。在刘邦的潜意识中,自己一定要成为信陵君那样的人,而自己身边的朋友就该是像侯赢和朱亥那样的护主忠臣。后来刘邦成了大汉王朝的皇帝,每次到大梁时,都不忘去祭拜信陵君,而且派了三位守坟人世代奉祀,以表达自己对信陵君的尊敬和追思。

一直努力效仿信陵君的作为、思想与风范,对刘邦日后取得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刘邦当亭长时结识了一个叫王陵的人。

当时刘邦身份卑微,而王陵已经名声在外,称得上一方豪杰,所以刘邦拜其为大哥。刘邦没有王陵的名声大,也没有王陵家境优渥,却能和王陵称兄道弟。

在沛县这块并不富庶的土地上,刘邦的这些性格因素为他获得那么多日后成为他助力的朋友创造了极好条件,甚至连王陵的母亲都对儿子结交的这个兄弟有着非常不错的印象。而更让人敬佩的是,刘邦虽然喜欢说大话,也从未为自己和家人置办过产业,但是他那种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勇气却远超于王陵。

平日里,刘邦不但将王陵当成自己的靠山,更是将其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和挫折,刘邦都会告诉王陵,让他帮自己分析、出主意,最后再做决定。刘邦在与王陵的常年交往中,不但学到了王陵的豪爽和直率,更是将王陵视为自己的谋士。

偶像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能树立一个成功的形象,让人去效仿、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刘邦不仅崇拜信陵君,而且在吸取他优点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崇拜偶像的意义就是取其成功之精华,并把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上。吕公识人有术,刘邦喜得娇妻

刘邦成年之后,虽然呼朋唤友、行为放荡不是什么大罪,但终究为人子,这么大了却还没成家立业,很容易受人嘲笑。刘邦在当地的名声并不是很好,所以即便有姑娘愿意嫁给他,人家的父母也不会同意的。

刘邦虽然好色,结婚却很晚,他的大儿子刘肥是情妇曹夫人所生,这个曹夫人是他结婚之前认识的女人,后有了刘邦的骨肉刘肥,刘肥是在曹家长大的。刘邦发迹之后,便恢复了刘肥的刘姓,将他的母亲追封为曹夫人。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邦才得以娶妻,这一娶就是贵女,刘邦的身份、地位、声望都因此而大大提升。

山东单父县(今山东单县)有个吕公,吕公有四个儿女,长子吕泽,次子吕释之,大女吕雉,次女吕媭。吕泽和吕释之后随刘邦起兵,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侯,四女吕媭嫁给了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

吕公,单父县人,单父是沛县东边的邻县,宋国灭亡后归魏国管辖。吕公是单父的知名人物,和沛县县令是朋友,一开始依附沛县县令作暂时的客居。沛县县令对吕公非常恭敬,沛县的风土人情也让吕公感到亲切,所以后来决定定居沛县。

吕公选好居住之所,就在家里大摆酒宴,酬谢县令的关照,为了回报吕公的情意,沛县县令决定在吕公生日的时候亲自为吕公设宴庆贺。县令亲自出席,让手下的县主吏掾萧何主持宴会事务,这件事在沛县轰动开来,凡是沛县有头面的人物都前来参加吕公的生日宴会。

当天,萧何负责收支接待和坐席位次的安排。由于前来拜贺的人实在太多,萧何便决定,贺仪不超过一千钱的宾客安排在堂下。当时的刘邦已经担任泗水亭长,得知此事,立即赶来凑热闹。他兴冲冲地来到吕公的新宅门前,看到来客将礼金金额一一写在名册上,又听到负责接待的谒者高声唱说礼金数目、席位上下,再看自己,两手空空。正在踌躇之际,发现负责接待的是自己的好友萧何,也就没有客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贺仪一万”,递到萧何手中。萧何虽然知道这只是张白纸,可碍于兄弟情谊,只能传进去。

按照当时人民的收入计算的话,劳动一天的报酬大概都不足十钱。刘邦虽然身为亭长,月俸不过才几百钱。当时郡县基层小吏间的礼金往来大都是以百钱为单位。吕公是县令的贵宾,县令级别送过来的贺礼也不过一千钱而已,而且已经是这个级别的重礼了。贺礼以万钱计,都比得上将相王侯间的往来数字了,在沛县应该是闻所未闻的事。

帖子传进去之后,众人皆大惊,吕公是生性豪爽的人,听到有人送如此厚礼,竟然起身出门相迎。刘邦也不客气,登堂入室,丝毫不怯场,直接坐上高座。

吕公见他谈笑自若,身上的豪气将众人都比了下去,所以对他更是好奇。吕公为人城府颇深,喜欢给人相面,仔细打量刘邦的相貌,见他高鼻宽脸,须髯飘逸,骨骼奇异,觉得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吕公笑而不语,只是偷偷观察着刘邦。

刘邦虚报贺礼坐到上席之后,却没有一丝的窘迫和不安;酒席间,意气自若,盛气凌人,俨然一副上客主子的模样。吕公心底暗自称奇。席间,刘邦和宾主相谈甚欢,十分投缘。宴会结束,吕公使了个眼色,请刘邦留下。

宾客散去,只剩下吕公和刘邦两人,吕公便对刘邦坦言,自己从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经他相面的人虽然很多,可却没有一个比得上刘邦的面相,他希望刘邦重视自己。随后他又郑重其事地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刘邦,愿意将女儿许配给他。

刘邦平日里虽然不务正业,吊儿郎当,但是面对重要的事情却相当认真,吕公的话被他深深地放在了心上,而且给予了认真的回应,当下便拜谢过吕公,而且订下了迎亲的具体日期。吕公将自己的大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吕雉天生美貌端庄,有贵人之相,所以在吕家非常受宠,不肯轻易许配给他人。吕公将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这件事在家中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吕公回房将此事告诉了吕媪时,吕媪大怒,想着那么多富贵人家三番五次前来求亲都未得到应允,没想到老头子竟然想将女儿许配给浪荡的刘邦,心中顿时不悦。

吕公却说:“你们女人家懂什么?刘邦将来必定要大贵,女儿嫁给他不会有错,我心意已决,不会再改变。”吕媪知道自己改变不了吕公的决定,只好答应。身为女儿的吕雉自然秉承“父母之命”。于是,在吕公的操持之下,吕雉就嫁给了这位官职低微的泗水亭长刘邦为妻。

要说这吕公的识人之术也确实是高,他坚信刘邦将来定能飞黄腾达。通过这件事,萧何对刘邦也有了新看法。刘邦和吕雉结婚那天,热闹非凡。作为一名亭长,大小算个官,再加上他喜好结交,人缘不错,又有县府里的一班同事和朋友,前来参加婚礼的客人非常多,就连县令都送来了一份贺礼。

成婚之后,刘邦并没有受惠于岳父的财势。大概是吕公觉得刘邦仍然需要磨炼,所以不着急提拔他。吕雉虽然是千金之躯,但是自从嫁给刘邦之后,便过起了朴实的农妇生活,没过多久就为刘邦生下了一男一女,他们就是日后的孝惠皇帝和鲁元公主。

刘邦年过四十喜得贵子,自然欣喜万分。夫妻俩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虽不是什么富贵之家,倒也和睦温馨。刘邦在外打拼时,吕雉在家边照顾孩子和老人,边做地里的农活,称得上是刘邦的贤内助。第二章咸阳街头遇天子,惊人一语开启跌宕人生

一天,秦始皇摆驾出行,命令大家从“掩体”里出来尽情观看,咸阳城的百姓蜂拥而至,以观看秦始皇威仪。随着銮驾缓缓驶过,围观者中突然传出一声赞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众人循声而望,只见一位40岁上下的壮士,满脸都是艳羡之色,神情肃穆,目不斜视,目送秦始皇銮驾远去。此人就是刘邦。自此之后,刘邦开启了自己跌宕的人生。咸阳街头遇天子,从此开启跌宕人生

刘邦当上亭长之后,经常负责押送囚徒、民夫到咸阳,想着趁机多逗留几天,去闹市上闲逛一会儿,感受一下咸阳大都市的繁华。刘邦本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放眼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小乡镇。

一次,刘邦带民夫去咸阳服徭役,从沛县到咸阳,一路西行,大概要走一个月才到。刘邦和他带领的民夫告别了家人之后踏上去往咸阳的征程。徭役是十分辛苦的,民夫们一个个哭丧着脸,心情十分沉重,刘邦心里也不是滋味。旅途中的刘邦非常警觉,连酒都不敢多喝,带着本县几百名民夫赶往咸阳,他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刘邦出身普通人家,而且在农村长大,自然深知服徭役之苦,所以一路上非常关心这些民夫,还把同事们送给自己的路费和大家一同享用,所以这些人对刘邦也是非常敬佩的。

旅途的艰辛加上凄凉的心情,让刘邦和平时判若两人。可走过函谷关进入关中秦国故地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慢慢变得好了起来,他被眼前的奇景所吸引,关中果然是块宝地。他边欣赏沿途的风景边在心底里寻思,为了在规定期限内到达咸阳,刘邦马不停蹄地赶路,走着走着,看到了远处露出了离宫别馆的影像。走完山路,刘邦等人终于到达咸阳城的大门之外。

咸阳城中的建筑各式各样,街道平整干净,比沛县不知强上多少倍。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华和谐的景象。刘邦在沛县哪里见过这等场面,也正是因此,这景象才烙印在他的脑海之中,他情不自禁陷入沉思:咸阳城这么富有,自己的家乡沛县却那么贫困;咸阳城繁华似锦,热闹非凡,沛县却是冷清得很。

办完公事,刘邦并未立刻动身回家,而是来到咸阳城里,突然,人群一片骚动,人们一窝蜂朝着市中心处跑去,这是怎么了?刘邦不禁暗自疑惑。

原来,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踌躇满志,带领一行长长的队伍结束了东方巡行之后,浩浩荡荡地返回咸阳城。旌旗飘飘,百官、兵士左右护驾,如长龙一般的队伍不见首尾,阵仗十分盛达,可谓八面威风。

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公元前239年,嬴政年满二十一岁,开始亲政,平定宫中内乱,重新任用贤才,积极推行统一战略。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为止,前后共十年,陆续兼并六国。嬴政在占领的区域设置郡县,直属秦王朝,从此,贵族王侯专政的时代结束,君主专制的帝国时代被开启。嬴政是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他建立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他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组合成了“皇帝”的称号,他是古今中外首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因此被人们称为“秦始皇”。

秦始皇出生在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论舞刀弄枪自然是一把好手,他算得上一位猛士;但论运筹帷幄,他最多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斗士,虽然这位斗士嗜血成性、手腕狠辣。也正因此,原仅为七国之一的秦国才异军突起,吞并六国,消灭群雄,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始终相信秦王朝具有强大的威力。尤其是他建立的那些赫赫战功,更让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能够弥补秦王朝潜伏的裂痕。所以,从扫灭六国那一天起,他就开始修补、巩固自己的基业。

就这样,秦始皇开始出巡,他想借此显示自己的强大威仪和征服天下的雄心,让全天下的人臣服自己。虽然这种修补和巩固事业和秦灭六国同样辉煌,但他采取的巩固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某些措施已经超出了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可是,秦始皇似乎根本没有看到这些,这些措施施行的结果肯定会走向他初衷的反面——加速秦帝国的崩溃。

与此同时,随着皇权威严的扩大,秦始皇的享乐欲望骤增,这就是“家天下”的必然逻辑!帝王追求享乐的结果就是百姓的贫困和枯骨的堆积,自古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时推翻秦王朝的强大力量已在民心深种。

秦始皇微服私行在都城咸阳之时,竟然遇到了盗贼惊驾,所以,他不得不下令闭城二十天搜捕盗贼。他外出巡行再次遇到刺客,让他深感不安。

在统一战争中,最难攻取的就是楚地,民风剽悍,人们偏又自认为“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所以民间广泛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尤其是秦帝国的东南地区,原本就是楚国故地。楚国在战国七雄中,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颇为雄厚。当时有“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的说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楚国是第五个战略目标。当秦将李信统率的二十万秦军被楚将项燕统率的楚军打败之后,秦始皇只得亲自请老将王翦出山,而且答应他先前提出的“非六十万人不可”的条件,才打赢了这场硬仗。

攻打楚国时,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气”。按照当时的迷信说法,认为皇帝所在之处,天空会有特殊的云气,这种“五色具而不雨”的特殊云气即“天子气”。其实,秦始皇常说这句话是因为他担心帝国东南方的天子云气下面隐伏着未来可能要称帝的人物,这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事。他巡行东南的目的之一就是压住这股天子气。《史记·高祖本纪》上记载: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压之。

秦汉时期,很多人都相信“望气者”关于五彩云、天子气之类的说法。而一心想寻仙求药、幻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对此更是深信不疑,而且想通过巡游东南来镇伏可能危害秦帝国的天子气。秦始皇也曾采取过强硬手段来巩固政权。他开直道,筑长城,挑选良将重兵戍守北方边境,以抵御匈奴的威胁;他修驰道,迁徙六国贵族人物和富商大贾入关中和巴蜀,防止来自山东六国故地的复仇。

秦始皇大修驰道,几次到六国故地巡行,这其中虽有追求长生不死的意念,也有向六国遗民显示皇帝威严与炫耀军事优势的用心。因此,始皇帝的随行队伍一路行来,自是旌旗飘摇,金戈之声传闻数里,气势逼人。

尤其是皇帝的銮驾,在金戈铁马的簇拥之下更显得威严不可侵犯。此时,胆怯者远避而不敢窥视,稍有胆识者迎尘跪拜,感叹天威难测。始皇帝安居车驾之上,傲视跪拜在自己车辇之下的臣民,自然“龙心大悦”。

这一次,刘邦刚好赶上秦始皇巡行。士兵们着金盔铁甲,手持兵器,个个精神振奋,目光炯炯有神。兵车之后是副车,即“安车”,车上有椭圆形的盖,车厢前后两室,装饰十分华丽。前面坐着的驾车御司官谦恭谨慎,每车驾清一色的四匹高头大马。副车之后就是秦始皇的銮驾,秦始皇坐在龙辇之上,双手按膝,昂首挺胸,龙威自然流露。只见他大目隆鼻,凝视前方,威武刚毅,让人望而生畏。豪华壮丽,驾六匹清一色高头大马,金根车过后又有副车。兵车驶过,整个车队浩浩荡荡从刘邦眼前驶过,那股威严气势让刘邦颇为震撼,刺痛了他的心灵。此时,他突然感觉胸口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不禁脱口而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邦在沛县当了三十多年的农家子弟,没怎么见过世面,这次的咸阳之行,让他彻底明白,穷乡僻壤是没法和繁华都市相比的。从那之后,刘邦的内心再也平静不下来。这些年他的生活圈子太窄了,认识的稍微有头有脸的无非是沛县的一些小官小吏,他从未想过外面的世界竟然这么精彩。帝王家的奢华生活激起了他心底的豪气,他决定,自己是时候大干一场了。解散劳役奔山林,亭长成了通缉犯

秦始皇在位晚年,北方有匈奴,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业,子孙绵延,他开始修筑万里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原本就进行的修驰道、建宫殿和修筑骊山陵等浩大的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只好从民间征调大量劳役进行补充。

早年,秦法虽然严苛,但是在征调人民作劳役时还是很人性化的。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劳役通常避免农忙时节,甚至征战都会选择在农闲之时。而且,商鞅在变法的时候确立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可见,秦国的法令用在人民身上的同时也限制了政府和贵族的滥权上。

可是自从秦国统一六国之后,要进行各种史无前例的改革和大规模建设,短短十几年间就要完成很多浩大的工程,人力、财力耗费过量。国力、民力长期处在超负荷运转中,无数劳役日以继夜地赶工,超出身体负荷,国人长期面对巨大的压力,执法严厉且没有弹性,人民就产生了受虐待的感觉。

有史书记载,秦国百姓十户之中有八户家庭的壮丁被充劳役。严苛的秦法和沉重的劳动量致使参与工程的壮丁不是累死就是病死。因此,各地都出现逃避劳役的现象。

劳役原本是国家利用农闲时征调民力进行国家建设的行为。但是到了秦始皇晚期,因为征调过多,超出了人民负担的极限,影响了正常的民生,自然就成了苦役。

按照制度上的规定,沛县每年都必须有人到都城咸阳服徭役、戍边一年,浩大的秦始皇陵和阿房宫需要几十万劳力。郡县被征调的劳力自然由地方政府派人前往,以监督民夫。没人愿意做这个差事,远离家乡不说,还要承受旅途的辛劳,再加上秦朝严苛的律法,一旦发生意外,比如民夫逃跑,会对送人的官吏给予严厉的惩罚。

常年押送大批劳役奔赴全国各地,刘邦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的不满与怨愤。当征调劳役的命令到达了泗水亭后,已经有了领袖意识的刘邦再次接受押送劳力的任务。刘邦虽然文化不高,可是他明白,农夫去做劳役,家里的田就没人耕种。而且还要缴纳高额的税赋,老百姓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怎么生存下去呢?所以,以侠士自许的刘邦其实是从内心反对这种过度压榨人民的行为的。

秦国早年建立起了什伍制度,“什”即里,是由五十户组成,“什伍”是由十个“伍”编制成的。秦朝借此把全国各地的户口资料掌握得很好。一里五十户中有多少个男丁,多大的年龄,都有专人统计,同时建立起详细的户口簿籍,以此作为征税和征调劳役的依据。由于全国的人口统计资料依辖区大多保留在各地政府手里,地方官又采取轮调制,所以对于以前报上去的数字是多少没人清楚,因此,地方官谁都不敢对现有户口报假资料,否则就可能会被抄家灭族。

接到押送劳役前往骊山陵墓的任务后,沛县县令立刻编造出户口名册,并派遣各亭亭长负责押送劳役。这次的劳役前去修建骊山陵,这个工作艰苦异常,再加上每个人都对过多的劳役积怨已久,所以负责领队的人也非常危险,万一有人结队逃跑,领队自会被牵连。

当得知这次押送劳役的任务又落在自己身上时,刘邦虽十分不愿意,可又无法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带领征调的五百多劳役前往骊山陵墓工地。

从沛县到国都咸阳千里之遥,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全程只靠两条腿,每个人又要背着笨重的铺盖和干粮,日夜兼程,心理和身体都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刘邦向来待人宽厚,所以在押送的过程中尽量让他们轻松一些。可却不承想,离开沛县县城没多久,队伍中有些害怕死在工地或想念家乡的人就逃走了。刘邦虽然发现了有人逃跑,可无奈监管的人员实在是太少,且山路崎岖难走,实在没法搜捕。因此,刘邦虽然知道这事可能会牵连自己,但也束手无策,只好带着人继续前进。

已经有人逃跑成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逃跑。刘邦知道,这样下去,到骊山工地后,也许就只剩他一个人了。到时没法交差,严苛的秦法肯定会治他个死罪。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将错就错。

下定决心后刘邦突然觉得轻松了不少。到了丰西泽中,刘邦就下令所有人休息,把剩余的路费都换成了酒和菜,请剩下的劳役和他自己痛痛快快吃喝了一顿。以往刘邦押送劳役也有和劳役们饮酒的时候,但他总是克制自己,因为路程还远,不能有闪失。但是这次不同,他的前面已经没有路了。

酒肉面前,刘邦第一次和劳役们开怀痛饮。刘邦看起来非常开心,其实他的内心复杂而酸楚。痛饮过后,刘邦开始思念家中的父母妻儿。前几日还是风光的亭长,如今却是有家难回。可此刻不是想这些的时候,而是要正视现实,逃亡山林。

正当大家开怀痛饮之时,刘邦却宣布,队伍今晚全部解散,大家愿意去哪儿就去哪儿,责任由他一个人来负。劳役中胆子大、讲义气的监管人员带头愿意追随刘亭长。随后,一些劳役也高呼追随刘邦。虽然已经有人追随自己,相互之间有了照应,但前路仍然渺茫,该去哪儿,刘邦自己也不得而知。

好在刘邦是个乐天派,心里虽然难过,却仍然能谈笑风生,带着跟随者往深山中走去。一来,逃入深山能避免消息走漏后被官府逮到;二来,进入山区后比较容易找到吃的,存活机会大些。就这样,刘邦有了自己的队伍,成为秦末无数地方起义队伍中的一支。然而,没过多久,消息传到沛县,刘邦也从亭长沦为了通缉犯。

如果不是发生在秦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刘邦必然会招致灭门之祸。但是在天下动荡不安、战争四起的年代,各级地方官员都拼命自保。一旦上报给朝廷,不仅沛县县令要受到惩处,就连泗水郡的郡守也要负上严重的责任,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所以,这件事发生后,县令和郡守都装作不知道,将这件事隐瞒下来。而且,沛县县令和县府中的大小官员都和刘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都不约而同遮掩此事,刘邦也就没被追查。

家里人虽然担心刘邦的去向,可又无可奈何。父亲非常生气,说刘邦是自作自受,放着好好的官不当,非得招惹祸端。只有吕雉毅然离开家门,多方寻找刘邦。

解散劳役队伍的时候,刘邦根本没想过自己以后的栖身之处。只是突然想起了秦始皇几年前东巡时听信高人所说的“东南有天子气”,而且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到处宣扬,以致东游楚地来镇压、制伏这股天子气。

刘邦在逃亡后,在迷茫中受“东南有天子气”这句话的启发,举目遥望云雾缭绕的芒山和砀山。心想,也许前面的山林就是给自己提供的有天子气的栖身之所。于是,他带着几十个人向芒山、砀山走去。

芒、砀两山相去八里,海拔并不太高,但位于低洼的沛丰沼泽地南沿,两山之间有古树密林,杂草丛生,蜿蜒起伏,山泽岩石之间是非常好的藏匿之处。

虽然藏身在山岩之间十分艰苦,但是对于出身布衣的刘邦而言也不算什么。虽然要经常变换住处,东躲西藏,可大家也算同甘共苦,无拘无束。刘邦和身边的几十名弟兄相约,不能侵扰附近的百姓,不能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斩白蛇异象初现,结发妻子远寻夫

话说那天刘邦释放劳役之后,还发生了这么个异象。至于真假到如今早已难辨,但有一点很明确,这一异象日后帮助刘邦招揽了不少人。

借着酒劲儿,刘邦似乎又找回了当年做游侠时的快活自在,看着身后追随自己的那一大帮兄弟,刘邦越发豪气冲天,他带着十几个人一路夜行抄小路走到沼泽地前,刘邦命一人前去探路,那人回来之后大叫不好:“前面道路中间有条大蛇,我们还是绕道而行吧!”刘邦听后不以为然,“大丈夫岂能被区区一条蛇吓到!兄弟们且让开,看我的!”于是,刘邦借着酒劲儿走在最前面,拿着手中的宝剑,一下子将大蛇斩成两段。那些追随的劳役不禁心生赞叹,更加佩服刘邦的胆识。

道路是打通了,刘邦的酒劲儿也上来了,没走多远就醉倒在地。此时不知哪里来的老妇人,坐在刘邦斩蛇的地方号啕大哭。刘邦队伍中跟在后面的人走了过来,询问老妇人哭泣的缘由,老妇人回答道:“刚才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儿乃白帝之子,在人间幻化为蛇,躺在道路中间。如今,他却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因为这个哭啊!”几个人觉得这老妇人简直就是胡说八道,想教训她一下,可她却突然消失了。等到几个人赶到刘邦休息的地方时,刘邦也醒酒了,几人便将刚才的经历告诉刘邦,大伙都吃了一惊,刚才斩蛇的不正是刘邦吗?难道刘邦就是那老妇人口中的赤帝之子?大家越来越觉得刘邦是个有来头的人物,都暗自高兴,说不定自己跟着他日后就能成大事了。

就这样,刘邦带着手下的兄弟藏在山中,官兵们经常前来搜捕,他们就在大山中再重新找个落脚点,和官兵打“游击战”。

吕雉得知刘邦半道解散劳役逃亡,时刻担心丈夫的安危,就将儿女安置在家中,独自外出打探丈夫的下落。一个从来没有走出过家门的农家少妇,在杳无音讯的情况下到处寻找自己的丈夫,肯定受了很多的辛苦与磨难。

可吕雉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她天性刚毅,在丈夫“畏罪逃亡、下落不明”的情况下一心只想找到丈夫,所以,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她前行的脚步。

一路上,吕雉见人就打听是否见到过自己的丈夫。她最先到达的地方是丰西泽中亭,又四处打听,来到芒砀山。芒砀山虽然草木茂盛,崎岖难行,但吕雉仍然凭借自己的毅力和细心找到了刘邦。

刘邦夫妻二人在山岩间相见,吕雉远远看到有个男子从山岩上走下来,此时的刘邦满面胡须,颧骨高凸,那双眼睛比往常更加炯炯有神。多日不见,刘邦清瘦了不少,吕雉很是心疼,想来这些日子,丈夫吃了不少苦头。

刘邦看到妻子独自一人跑这么远的路到深山老林来寻自己,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看着妻子那被山风吹乱了的鬓发,被荆棘划破的衣衫,尤其是眼角上的几丝皱纹,更让他心疼。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情绪平静下来,刘邦开始询问吕雉是怎么找到这芒砀山来的。听到丈夫的问话,历经千辛万苦的吕雉再也忍耐不住,扑在他怀里失声痛哭。刘邦又询问了家中父母和儿女的情况,吕雉都一一为他讲述。当刘邦问她一路上如何艰辛时,她却用三言两语支吾过去了,不肯讲述,怕丈夫担心。

吕雉问刘邦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刘邦不愿意让妻子担心,也没有说出山上生活的艰苦,妻子听后心绪渐渐平稳下来。吕雉不便在此地久留,所以只住了一晚就匆匆离去。几天之后吕雉又来到芒砀山,给刘邦送来一些御寒衣物,还给大家准备了些食物。

这之后,吕雉经常来芒砀山探望丈夫,刘邦等人匿身在芒砀山群山之间,为安全起见,时常变换栖身之处,行踪不定。但是聪明的吕雉每次都能顺利找到刘邦等人。吕雉经常往来于沛县和芒砀山之间,没过多久,家乡的人就知道了刘邦藏身在芒砀山。

吕雉对到家中前来询问刘邦下落的萧何、曹参说了实话。两人请吕雉捎话,让刘邦多加保重。没过多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继位的秦二世胡亥倒行逆施,不到一年,就把本来就穷苦不堪的天下弄得更加民不聊生。等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反抗暴秦的义旗的时候,刘邦在芒砀山间聚集的弟兄们也已增加了不少。

时下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到处都是流亡难民。刘邦的仗义使得前来投奔的人都死心塌地地追随他,渐渐地,这支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队伍开始在沛县和芒砀山周边一点点打出了名气。随着秦二世对百姓的剥削越来越严酷,一些不堪压迫的百姓揭竿而起,逃到芒砀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