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张顥瀚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8 17:21:53

点击下载

作者:张顥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张顥瀚卷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张顥瀚卷试读:

以更多的学术名家名品引领和推进江苏社科强省建设

厉以宁《江苏社科名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收集的成果是由10位“江苏社科名家”完成的,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这些成果展现出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开阔的学术视野。从时间维度看,《文库》的内容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是历史与现实相对接的思维,是对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的深邃思考,也是对30多年来的体制转型与发展转型实践的理论提炼。从空间维度看,《文库》成果从不发达区域到发达区域、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全方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其中既有区域研究的战略思考、地域特色的人文探讨,也有江苏发展的实践总结、学术前沿的讨论争鸣。

独有的思维张力。《文库》的10位作者分别对多学科的众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成果中既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阐释,也有让人十分叹服的实践分析。

质朴的行文风格。细细浏览之后,感到《文库》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引用经典而不晦涩,系统阐述但不乏味。作者们的行文没有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更没有“要如何如何”的说教,而是用叙述取代推演,用事实取代空议,寓理论于事件、故事之中,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表述方式接地气,用语质朴亲切。阅读《文库》,犹如在听作者讲见闻、讲故事,在轻松有趣的交流中了解深刻的社会科学道理。《文库》是江苏社科发展的缩影。与《文库》的光芒相辉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拓展。

一是涌现出一大批有创见、有价值的理论精品,创出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社科品牌。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们以极大的热情,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实践共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以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探索、发现中华历史文化的精髓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各自长期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和学术观点,推出了一批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在江苏甚至在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由匡亚明发起主编、共200部6000万字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成为我国影响重大的原创性思想文化项目;由全省160多名社科专家编撰的14卷本430多万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是目前国内第一套全面研究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范畴的系列研究著作,得到全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是致力于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改革开放之初,以胡福明为代表的一批社科工作者,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积极参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与束缚,推动全民族思想大解放,开启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发挥了应有作用。在经济建设大潮中,江苏一批经济学人,在提炼“苏南模式”、总结园区发展经验、完善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建设目标内涵等方面,先后出版了近百部专著,发表了近千篇论文,提出了近万条决策咨询建议,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为了更好地担负起决策咨询的重任,成立于1997年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已连续举办33次,先后有五任省委书记在论坛活动中向500余位专家学者问计。《文库》的鲜明特点和江苏社科界取得的相应成就决定了它的出版至少具有两方面的价值。

首先,有助于促进江苏社科人才队伍建设。系统推出10位名家的个人专集,从一个侧面展示江苏深厚、丰富的社科研究底蕴,反映江苏社科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理论的探索历程,彰显江苏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辉煌成就,打造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原和高峰,传播江苏学人丰硕的研究成果、严谨的治学态度、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德学双馨的人格魅力。这是对江苏社科强省建设成果的最好展示,是对江苏社科名家影响力的再宣传、再放大,必将有助于增强广大社科工作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有助于促进江苏社科人才队伍建设。

其次,有助于引导和激励江苏社科工作者更积极地投身于“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时殷切希望江苏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实现习总书记为江苏发展明确的新坐标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文库》的出版,将进一步发挥江苏社科名家对整个江苏社科界的引领、示范和激励作用,从而增强江苏广大社科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伟大实践。

我是江苏仪征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中学高中部。我在这里衷心地向故乡的杰出学者们致敬,希望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内做出新成绩。(2015年5月27日)

学术小传

一 求学经历

1.影响一生志趣的家庭启蒙教育

我出生在徐州沛县微山湖西岸的农村,京杭大运河从村东边不远处南北流过,我的学习经历就是从那里开始的。祖父、父亲都从事教育,说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家庭发展的根本,后来我姐姐、我和我弟弟都做了教师。

祖父是我的启蒙老师,对我一生学习影响最重要的人是我的祖父。祖父的学生中出了一批地方上与部队上的人才,他十分重视对家庭后代的教育。我会说话不久,祖父就开始教识字,两岁时个子矮,祖父就在堂屋里插屏椅的座面上,用粉笔写字、教字,后来教诗词与儿歌。教的第一首诗是“春眠不觉晓”,教的第一首歌是“我家有个胖娃娃”,第二首歌是“苏武牧羊”。小学期间,父亲在外地教学,祖父在镇里上班,回家后教我比较多的是历史文化故事,讲得比较多的是周公旦、苏武、管仲、三苏等人物。关于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故事,在高考试卷中竟然用上了。这些诗歌与故事,培养了我好学的兴趣与人生的志趣。祖父给我传递的主要是儒家家国理念,一直影响着我一生的学习与工作追求。

在祖父与父亲的启蒙教育下,自幼培育了遐想的兴趣,晚上常常对着微山湖对岸遥远的灯光猜想、对着天上浩渺的星空猜想。祖母常常给我讲天上的故事,讲历史上名人好学的故事、精忠爱国的故事,更拓展了我对自然、对社会遐想的空间。现在想起来,这些故事都大有学问,故事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一生的学习与价值观。

每个人的学习教育会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与社会经历,因此会有不同的特色与感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生年龄差别较大,我不满6周岁开始上小学,同班有不少十五六岁的同学,冬天的早上每天还是满天星斗,我就端着煤油灯去喊年龄大的邻居同学一起上学,似乎学习是年龄小的爱好与专利。那时的老师特别关心学生,师生感情真挚,由此不仅对老师有感情,对学习也增加了兴趣。

2.影响一生科研与写作的两本书

初中阶段,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我所在的初中老师全部是大学学历。学校里有不少图书与生物标本等,培养了我课外阅读与对自然地理思考的兴趣。这个阶段阅读了一生中影响最长远的两本书。一本是初中二年级时系统阅读了《政治经济学教程》,是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记得是黄色封面,后来才知道内容是仿前苏联的教科书版本,主要是资本论的相关内容。从这本书中不仅知道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产生了求知经济的兴趣,很重要的还在于这本书层次清晰,观点明确,系统严谨,并且每章之后都有简短的结论。这种印记一直影响着我的理论研究。

第二本是1967年读的《第一个春天》,那也是学校图书馆的书,大概是以195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化为主题,以白果树底村一对青年恋人为主线,写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那时的农村比较难以看到中、长篇小说,作者笔下把白果树底村的环境与青年人的故事营造与刻画的很吸引人,合作化的过程很曲折生动,所以看得很投入很认真,印象深刻。后来写作文,写人、写事、写景,常常想到《第一个春天》。

3.“文革”期间的一段痴学

“文革”开始时我只有13岁,祖父和父亲就让我回到家里,帮助干点农活,之后又去读高中,成为58人班的班长。高中毕业后,又回到村里劳动,后来做民办教师,参加1978年的高考。这是一个艰苦劳动的十年,也是尽可能争取读点书的十年。学习上最难的是找到书,祖父收藏的很多书都上交被焚烧了,我的一个叔叔和姑父是南京大学和南京农学院毕业的,我在他们那里找到一些书,主要是包括他们的老高中教材与大学教材。记得比较清晰的是读了姑父的生物学、植物学后,对人类起源有了自己不同于书本上的观点,读了叔叔的天文学后,对宇宙的产生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读了大学的物理学教程后,我对书上流体力学理论产生了疑问,大约是在1973年,我给江苏省管理教育的部门写了一封关于流体力学的讨论信,提出了流体力学中,液体与气体应该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那时的教科书上写的是相同的规律与算式。后来江苏省教育革命委员会还给我回了一封较长的信。那时的劳动之余我读书为多,多数人都认为读书无用,对我爱读书不理解。一个寒冷的冬天,读书到深夜,房边一棵大楝树上的楝子被北风吹得哗哗作响,想到自己读书的痴情,想到祖父与父亲的教育,写下了《冬夜读书1973年12月》:

夜阑北风苦楝声,

寒窗痴读过三更。

不知金屋在何处?

但愿为国付此生。

当时读书的环境至今仍历历在目。

4.一般的工作、特殊的生活环境中的学习研究

1978年参加高考,我读高中的班只有我一人考上了大学,特别是与弟弟同时考上大学,在家乡成为祖父与父亲的骄傲。由从幼时祖父和父亲给予的教育与殷切期望,到“文革”后难得的机遇,入学前,祖父给我讲的最多的是如何珍惜机遇、如何认真为国家学习、如何与同学互相关心、如何注意身体、如何修身治学。在来南京的火车上,细细思考祖父与父亲的教诲,写下《入学有感》:兄弟同入学,父祖共诫告。此去为国家,一心在学校。同学紧团结,取补共深造。常思己不足,虚心受师教。身乃建国本,锻炼不可少。生活尚俭朴,艰苦高格调。知难贵永进,不馁亦莫躁。矢志为四化,永遵党教导。后来也一直激励着自己的学习与研究。

1982年分配到江苏省委党校,后来又增加了一个名称江苏省行政学院,从学员部到科研处,前后15个年头,开始从事着教学这个非常一般性的工作。在学员部有一个向学员进行学习辅导、解答学员学习问题的工作要求,不少同事只是乐于参加学员的行政管理,很少有人把学习辅导当回事,我却当以为真,为此,每天参加学员上课,参加学员学习讨论,并有针对性地认真学习开展辅导所需的理论,收获很多。1986年组建省委党校科研处,我被调到科研处参加组建工作。几年中管理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我都用来学习研究,夏天中午午休时间很长,大家都在午休,我却独自在集体宿舍看书。我是年轻人中去党校图书馆借书最多的,抄写“读书卡片”我也是最多的,其中有很多是中外人才的摘录,这在后来的科研中一直发挥作用。冬天晚上宿舍非常寒冷,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我常常看书写文章到下半夜,有时为了完成稿子熬通宵,脊背冰冷如板块。我是上大学前结的婚,爱人是农村户口,在微山湖畔老家带两个孩子同时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我常常深夜苦学,思念爱人与爱子、娇女。1984年中秋独自夜读,写下《中秋思念》:月朗、星淡、邈邈河汉,银辉普天撒散,懒向人间顾看。僻街陋巷未曾见,高楼遮去一片。良宵、美酒、笙歌潺潺,白雪、巴人皆迷恋,梦魂独飏微子湖畔。情切切,意绵绵,孤灯孑影两相盼,千里隔断鸿雁。东风得传佳音,展翅四海翔遍。这种环境下的苦读,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

在那个阶段,杨公井的旧书店是我校外最常去的地方,朝天宫的旧书摊也常常去淘书。省委党校图书馆常常处理旧书,他们知道我爱书,收入又低,每次拣出来旧书准备出售都会通知我,我是节衣缩食的买书读。后来儿子到南京来上小学,由于户口不在南京,找了人还只能借读,每天晚上儿子做作业,我看书写文章。那时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仅少,而且都要票,由于没有票购买,生活十分艰苦,有时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买一块猪肉放在青菜里烧,这块猪肉要烧几次青菜。筚路蓝缕以求知,节衣缩食以求书,也常常是在苦乐中的追求。1985年写下《乙丑陋室耕夫自述》:志耕陋室在沧桑,未慕班氏耻寒荒。东作西耘没节季,天人一体自倜傥。资薪微薄有余乐,父子谈笑声绕梁。一方豚肉几餐煮,梦中尤觉口腹香。世间财货皆有主,时阴无属任用抢。四壁寡产多纸物,常沉其间费筹量。身居家门思公门,烛映星光迎晨光。神州何处无明月,只将居乡作故乡。把读书学习求知作为兴趣与目标,就会以苦为乐吧?

对学习科研的痴求,也影响着我工作方向的选择。在这期间,有领导要我到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也有到金融部门的机会,这都是当时青年人梦寐以求的好职业,我却一直坚持在社会科学科研部门。1992年到1993年,我选择到厦门大学做访问学者,师从吴宣恭教授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理论。在厦门大学写下《凌云楼居》,序曰:1992年10月赴福建厦门大学,做该校访问学者,就教于著名经济学家吴宣恭教授。是年人好论金钱,学界多有下海,余来求学求教。愚以为,在此天下攘攘拜金之时,更需理论指导,使掘金不失其向,民富不失其德,国富不失太平,国强而不失纲领。时居厦门大学凌云二号楼801室,是楼起于半山,背倚五老峰,面向苍海,右有南普陀寺,其下有祥光、成智、博学、群贤诸学馆。由是而作。

淘金潮,天下泛,就名师,居福建。

步凌云,眺人间,观苍海,见群山。

听净音,雅思念,倚五老,壮体健。

有祥光之南照,成智慧之总涵。

集博学之宏论,汇群贤之大览。

探马列之原道,求富民之本源。

究民望之所由,图治世之早现。

在厦门大学期间,是理论探讨学习交流的极好机遇,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界讨论改革与发展方向最热烈的时期。吴宣恭教授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领军人之一,对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给予了前沿性的指导和引导,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吴老师的做人与做学问,都成为我终生的楷模。这一阶段,著名经济学家胡培兆教授,经常带领我和其他几位博士一起讨论社会主义体制改革问题,并在《中国经济问题》上发表专栏。同时,我尽可能多地参与厦门大学的各类学术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开阔眼界。吴老师的几位博士生和我都住凌云楼,每天晚饭后,即便是下小雨,我们也要到附近的五老峰、普陀寺附近散步,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问题与经济学的学术理论问题。在这里,把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兴趣、导师的指导、学术活动的参与,以及同学之间的广泛讨论,融合起来,是这阶段学习的最大特色,也是难得的机遇,是我终身难忘的收获。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1984年在中央党校系统学习党的建设理论很有意义。这是中央党校特殊的一个理论班,校长还专门到班为我们二十八个人做报告,蒋南翔副校长还参加了我们班的学习。给我们班授课的都是著名专家,我尽可能向老师们请教,特别是能与我国党建学泰斗周逸老师经常一起讨论。后来她开了全国第一个党建博士点,还专门让人到南京来希望我考她的博士,由于小孩上学的原因,我没有能够如愿,给我留下深刻怀念与记忆。这个时期大大开拓了学习视野,提高了理论深度,还系统了解了前苏共党的建设的一些理论与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一起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我附加了一个学习答卷《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作为党员就应当信奉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员精神文明的中心内容;第二个层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应当热爱中国,把爱国作为公民精神文明的中心内容;第三个层面是所有行业的职工。每一个职工都在自己所属的岗位上工作,每一个职工都应当爱岗、敬业,建议制定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把行业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内容。这个报告,由学员部提交给了中央党校,这是我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收获,至今看仍有参考意义。

求学,贯穿了我一生的各个重要阶段,不断的求学、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的动力。在南京大学系统学习城市经济学,是这个阶段很有特色的求学内容。1986年南京大学在我国最早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我当时在省委党校工作,通过正规的申请,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旁听生,学习了整整一年的城市经济学。那时是以英国巴顿的城市经济学为参考,比较系统,这成为我后来研究、参加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由此也奠定了后来进行长江三角洲和都市圈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张卓元老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参加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张卓元老师成为对我学术影响最大的专家之一,一直鼓励推进我的学术研究。当时我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最年轻的理事,不久又担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副秘书长,也得以能够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汪道涵会长学习请教,他的儒学风度深深影响每一个人。在我的求学过程中,还有几位著名专家给予指导,不能忘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泰斗之一,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向他多次请教,他给我讲如何进行理论研究,特别是如何确定研究方向,如何构思研究框架,在确定研究构架后,按问题、按专题分别撰写论文,进行重点突破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再写专著,就会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我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我的市场经济观》就是这样写成的,所以比较系统、比较深刻、比较理想。著名经济学家杨培新教授对我进行党政决策咨询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是我国国有企业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领域少有的学术带头人和国家政策的参与者,当时他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许多重要意见都被中央和国务院采纳。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我特别关心,把我当成学生一样给予指导。对国有企业的研究、对国家政策战略研究,我从他那里学习了许多思路与方法。还有许多省内外著名大家也曾对我予以指导与鼓励,同样难以忘怀。

重大课题的研究与著述,也是我求学的重要方式与途径,编写200余万字的中国《古诗词赋观止》就是如此。编写这部著作源于祖父对我的长期教育而引发的对诗词的爱好。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领导写报告要用古诗词,家长教育也要用到古诗词,不少科研也要检索中国古诗词。而诗、词、曲、赋的选编与诠释历来都是分类编写,甚至是分断代编写的,使用查找很不方便。我思考如果编写一部集诗、词、曲、赋的经典代表名篇为一体,同时按照历史年代顺序,类似于古文观止那样的著作,更便于使用,也能从中展示中国诗、词、曲、赋发展的脉络与规律。祖父说意义大,但是难度极大,工作量极大;征求党校学员等意见都认为很有必要。1986年我下决心开始筹备。对这样一个庞大的任务,需要相关基本理论的系统支撑,为此我用了整整3年时间,系统学习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中国古赋的一批经典著作。在此之后又系统学习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各类选编与诠释本,这是一个难得的、迫使自己学习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开始起草写作方案,拟定写作思路、写作框架、写作篇章结构、选篇原则、写作特色等等,并遍求著名文学大家给予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匡亚明先生的悉心关心,得到了蒋广学老师的具体指导,同时得到了钱仲联、程千帆、霍松林、谈凤梁、袁士硕、萧兵等几位大师与著名大家的直接指导,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遇。书稿由几位同仁专家参加认真撰写,之后我本人统稿用了一年半时间,交付出版社以后,校对我又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得以出版。在这段时间中我还有其他的工作与任务,所有的星期天、节假日包括春节几乎从来没有休息。古诗词赋的编写对我来讲是一个艰苦求知、系统学习的历程,在艰苦中为社会奉献了一部有使用价值的著作,也大大增长了我的文学与诗词知识,是十分欣慰的。

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工作期间,是我从各类课题报告中广泛拓展知识面的最好阶段。原来我比较爱看各类的书,包括古代军事著作之前也买了不少,但是比较杂乱,规划办阶段是多学科系统拓展与提升的学习阶段。社会科学规划办负责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规划以及省级、国家级课题的组织申报、评审。这些课题都由省内、国内著名的专家或具有前沿思想的专家承担,课题成果报告也由此聚集了省内各个学科的有价值的思想。开始时只是为了课题评审看看报告,了解一下完成情况,但很快就把它作为一个难得的学习途径,不仅对于经济学各方向包括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问题,同时对政治学、社会学,包括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成果报告都认真学习,特别是国家级课题的成果,我会格外认真系统的研读,有时工作忙还常常晚上住在办公室学习,当代通俗文学及其鸳鸯蝴蝶派就是从著名学者范伯群教授的国家课题成果报告中学习的。这期间接近5年使我在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知识面迅速扩展,并且了解前沿,也看到了各学科大家的理论高度。这是一个比较劳累的阶段,也是一个大有收获的阶段。在这一期间,由于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功利思想的诱惑,国内学术界也产生了浮躁与脱离社会实际的突出情况,社科规划办公室同事与省社科界专家也常常讨论这一现象。有一次同仁们讨论真假专家的话题,我写下书赠同仁《学人真伪辨》:愚觉近年学界风气渐躁,多有不务实际浮游于社会表面,而奢谈改革发展以炒名利者。有所感悟,书赠同仁,作为讨论并求教。

宇宙如混沌,治事奥妙深。

求道须着力,空谈误国民。

象塔有迂夫,山野藏贤臣。

龙鳌常潜世,鸟雀好鸣人,

为政贵用才,防伪先辨“真”。

希望学界能够务实求真,为经济社会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

二 社会科学学习与研究的价值观

第一,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天职。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社会科学领域,虽然工作单位几经变化,但个人的学术研究一直在进行。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无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还是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把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对国家、对江苏、对民生、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实问题的研究。这既是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感的支撑,更是研究工作的动力,当然也会成为研究的兴趣来源。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社会科学的功能来讲,就是研究社会、认识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历史性的从未有过的社会实践,遇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科学的参与、研究和探索。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进程,更需要中国的学者进行针对性的、前瞻性的、实践性的研究和创新。在这三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深入和追踪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前期阶段更多地关注国家具有宏观性的经济问题和体制问题。为了准确的深入把握国家经济深层的问题和体制中的问题,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向一线的厂长、经理、会计师、经济师请教,到基层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调研访谈。这是作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前提和必修课,离开对中国经济实践的深层认识,就没有发言权,理论的研究就失去了合理的意义。正是在这种深入调查中,在前期阶段我提出了不少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有价值的建议;在后一阶段的研究中,由于工作单位的变化,更多的是为江苏的发展服务,因此,更多地研究江苏和长三角区域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比较多方面地深入了解和认识江苏和长三角的实践问题,由此对江苏的发展和决策,对长三角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第二,必须注重把基本理论转换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基本理论的指导,应当注重基本理论的研究。但是,基本理论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当更加注重以基本理论为基础的、能够有针对性的、辩证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作为经济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但是这些理论还仅仅是最基本的基础,很难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还必须以这些理论为基础,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又不同于西方,需要探索、摸索更加适合中国的理论和方法。为此,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包括本人的文风,以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阐释的问题更加明了,让专业之外的人更容易了解把握。在论文和建议中,一方面十分注重理论的支撑,但更多的是把理论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融会贯通于字里行间,而更加明确地阐释解决现实问题所需要的思路、观点和方法。由于中国的特殊文化具有极强的惯性,我们在现代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都可以看到两千年延续的影子。因此,为深入认识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还专门用了较多的精力研究中国的历史,从中国古代经济管理、社会管理中借鉴思路和方法,而这些思路和方法对解决中国当代问题是有启迪价值的。

在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路向上,有一种现象很值得注意,就是经济学领域中的本本主义和“实证主义”。这种本本主义就是直接拿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数学公式照搬到中国,这与早期把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对号中国问题很相像。这种“实证主义”就是用西方的经济学原理,特别是用西方的经济学公式直接套用来验证中国经济,并以此作为判断真假、正误的依据。这不仅是理论不能针对实际,而且在分析问题的路径和方式上很有点像科学主义的自然方法。我们可以在很多论文和报告中看到这种现象,却很难看到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这种研究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同时还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很简洁、很直白、很省力,由此受到青睐。目前,我们正在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探索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问题复杂、任务艰巨、情况特殊,经济学的研究一方面首先需要深入地认识这个有别于西方的大国的自身经济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需要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中国问题的研究方法。一个经济大国特殊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必然也应该、同时也能够产生出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方法。

第三,社会科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应当更多关注民生。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应当是“以民为本”,这既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价值取向。在任何背景下,民众都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当以民生为宗旨,研究民生,关注民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研究我国经济体制、企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了解基层民意,深入到车间基层进行调研。改革的动力在人民群众之中,国家改革的方向,应当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这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最近几年,社会矛盾相对突出,民生问题更加突显,我比较注重把经济学的研究与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撰写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政协提案。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更多地关心社会、关爱民生,关注民众的发展,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这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

第四,社会科学的历史责任与社会担当。

我国社会科学既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是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发展战略、政策与规划的主要思想来源。在中国当代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特殊阶段,社会科学如何适应特殊历史任务,与时俱进,适应历史任务与党的战略和民生的需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职能,担当起应有的历史责任,这应当是社科界和党政同时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处在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经历着自古未有的、与世界各国所不同的历史背景,有着特殊的国情、特殊任务与特殊矛盾,有一系列重大的、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1)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如何认识?从文化与体制两大视角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发展的环境与阶段转换?(2)由这一特殊阶段环境,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转型?这些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还是临时呈现的表层问题,或者二者兼有之?(3)由此解决的方法与别国不同,如何提出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与方案?(4)如何认识中国当前的文化现象?从广义文化看,精神文化的主流是什么?物质文化与文化产业属于什么文化?发展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主还是以物质文化为主?(5)如何认识国际人民币升值,但国内物价上升、人民币贬值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6)创新是中国发展和转型的根本,创新的方向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制度约束在哪里?为什么说制度比技术更重要?(7)当前民生中的问题、各类社会问题纵横交织,从历史纵向看与各国横向比较看,如何认识?不深入认识,就难以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8)文化的精神享受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精神享受是否需要有价值取向的引导,如何在民众享受丰富精神文化的同时,使国人的文明素质得以提升?当前的广电艺术中已经折射出这方面的深刻问题,需要重新认识,确立新的导向,从而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以上这些问题还远未解决。

这些问题都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与民族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都迫切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来研究,来解决。同时,当前与社科相关的体制、机制,还难以保证社科工作者来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科学本身也存在一个体制的改革与价值导向的调整问题。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与文化发达的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全国率先发展,今后还要率先发展。而率先发展必然率先遇到发展中的矛盾、率先遇到发展中的难题。江苏社科工作者能否在全国率先直面这些问题,率先阐释这些问题,为国家提供率先性的决策参考,为民众提供率先性的释难解惑。江苏是社科大省,全省高校120多所,在全国最多,社科研究力量规模在全国最大,如何推出更多在全国打得响的精品名作,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社科工作者要认识江苏的特点,更好地担当起应有的职责,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议:(1)党政部门和全社会应当把社会科学放到应有的位置上,给以支持,促进其在深层次上发展,使社会科学能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2)社会科学是公益性、社会性非市场性事业,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科学的投入。(3)社会科学作为广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要像重视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一样重视发展社会科学。

三 治学之路

1.1986年,在南京大学系统学习城市经济学,参加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并把国有企业作为城市经济的微观经济进行研究(那时中国城市微观经济体主要是国有企业)。1987年对国有企业进行系统调查,当年实地调查国有企业50余家,向全国明星企业寄发调查问卷100份,收回答卷72份。1987年写出《在国有企业实行劳动积累承包制的建议》,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论文奖。1988年写出《劳动积累承包制——建塑全民企业复合(混合)所有制体制》,在国内最早提出以企业职工的劳动参股,形成股权混合的国有企业股份制体制,系统阐述了该体制的理论依据与体制设计,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与体制的重大突破,获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奖。《经济研究参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十年股份制研究,把本论文成果作为全国股份制四种代表性模式之一。

2.1991年在全国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研讨会期间,向中央党校领导提出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讨会的建议,得到认可,参加发起组织全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理论研讨会”。1992年3月底,在苏州市召开全国第一个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研讨会,中央党校刘海藩副校长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反响。会后参加编写出版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研究》一书。

3.1992年10月发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在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社会经济五个层次结构的理论观点。《新华文摘》转载,《人大资料》全文复印,《改革论坛》入选,《社科信息》《时代战略丛书》《中国新时期社科成果荟萃》重点介绍,刘国光教授等评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获全国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4.199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我的市场经济观》,也是个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初步形成了本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一个理论系统。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经济学院院长刘方棫教授评价说:“近读江苏中年经济学家张曾芳研究员所著的《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对策探索——我的市场经济观》一书,感到不失为一个经济学家参与建设的倾心力作。观点鲜明,见解深刻,颇有新意,体现了一个普通经济学家勇于自我钻研的不凡胆略”“从而开拓了一个研究方法上的革命”(以上内容被收入1996年版《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文丛》《刘方棫选集》中)。

5.1993年参加中央党校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在江苏的经济调研,历时一个多月,作为第一执笔人撰写《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走出困境的新思路》,是参与国家决策的重要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等多家重点报刊发表。1994年春在中央党校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共同召开课题报告研讨会,形成给国家建议的报告,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模式”的“两个转变”的建议,被国家采纳。

6.1992-1993年,厦门大学访问学者。师从吴宣恭教授研究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理论。

7.2002年出版《21世纪初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合著),32万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江苏省向党的十六大献礼成果。包括国有企业功能、中国与西方国有企业比较、经典作家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的设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阶段性推进、“转轨体制”改革的阶段推进、“激进式”与“渐进式”比较、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方向、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结构、法人财产制度理论;国有企业体制转轨、经营形式、实现形式;中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国有资产重组方向、重组的实施方略;国有企业改革的宏观环境创造、宏观经济五大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总体思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政企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与体系、依法行政;企业家队伍培养、激励约束机制;新经济浪潮与国有企业的创新、国有企业战略演变。张卓元教授评价是这一阶段,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理论、改革历程目标与制度研究等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8.2005出版《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合著)3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本人十几年研究国有企业的理论总结性研究成果。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是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本书是在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十几年研究,在发表了一百多篇相关文章,同时又出版了《21世纪初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比较的研究,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定位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从经营国有企业到管理国有资产”的命题,构建了一个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变迁的分析框架,提出“国有企业资产结构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国有企业竞争优势重构”和“构筑国民经济生存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总体思路,从而完善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整体理论框架。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进入全国国有资产管理必读热销书。

9.1999年3月发表《论城市建设价值导向的转变》,1999年12月发表《论城市区域扩散的三个阶段》,在国内创新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全新的价值观念,也标志本人对城市经济的研究进入一个理论创新的重要阶段。

10.2000年1月出版《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是国内最早提出并论述“五次产业”理论的著作。

11.1999年出版《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本人为第一主编。这是本人1997年发起与组织长江三角洲系列研究的第一个综合性成果。同时形成苏、沪、浙共同合作、轮流牵头组织三省市研讨会与合作出版研究成果的创新机制。2000年5月出版《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00年卷》,本人为第二主编。2002年出版《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01-2002年卷》,本人为第三主编。成为理论界推动与引领长三角研究,政府部门制定长三角发展战略与规划的主要参考文献。之后本人在国家与省重要报刊发表长三角论文与研究报告超过100篇。

12.2007年出版《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发展现状、障碍与趋势》,被评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国家社科规划《成果要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的建议》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与国家有关部委,国家领导人与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等批示采纳。国务院研究室魏礼群主任批示:“在起草国务院指导性文件过程中注意吸收”;侯云春、张泰等领导批示:“在与发改委共同文件过程中注意吸收”等,成为国家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的参考。

13.1998年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主持启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这是国内第一个采取公开招标的社科项目,也是国内第一批社科重大课题。主持研究制定了分类别权重、量化打分、省内与外省专家分别多轮评审的办法,评审办法后来被北京几所重点大学与多省使用。后中宣部来江苏调研,写成《关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研究课题招标的调研报告》,中宣部刘云山部长批示:“江苏的做法有借鉴意义。同意克明同志意见,先制定招标办法。”成为出台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的依据。

14.2002年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14000字,是《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第一篇文化产业文章,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学界评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标志性文章。《新华文摘》重点篇目全文转载。入选教育部重大工程项目《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之后在《光明日报》等发表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文章。

15.2014年9月出版《第五产业论》(合著),是近20年研究文化产业的综合提升性成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深入论述“第五产业”的著作,也可以称作“第五产业”十论:产业演进论、产业功能论、产业结构论、产业组织论、产业集聚论、产业评估论、产业战略论、产业趋势论、产业政策论、产业典型论。著名专家张卓元教授评价本书在理论上“构建了第五产业研究的一种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这本书中大量的地方实践案例和发展趋势特征分析,将为各级政府制定新的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16.1998年5月出版《古诗词赋观止》,220万字,为我国第一部同类著作。《人民日报》评价本书“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古诗词赋统编注释本”,“一书在手,可以通览中国古典诗词赋的概貌”。国务院古籍规划组专家郁贤皓教授评价本书“以高度的学术性、艺术性和独具特色的结构布局引起了读者关注”。

17.2012年8月发表《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全球经济新周期的到来》,在已知国内外文献中最早系统论证、提出了全球经济进入弱势增长长周期即“L”形的理论观点与发展趋势判断。《新华文摘》2013年第1期新华观察栏目,全文重点转载8500字。

18.2013年2月22日《全球经济弱势周期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被《人民日报·内部参阅》选用为重点首篇,11800字,向国家提出金融危机后在全球经济弱势周期下,中国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的新态势,并提出需要统筹四个领域的关系,把握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等七个着力点。在已知文献中,最早系统提出中国发展进入中高速的新态势的判断。是在《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全球经济新周期的到来》理论研究坚实支撑基础上,提出的国家决策咨询建议。

19.2013年1月发表《后信息经济时代的全球经济》,通过对全球30多年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演变历程研究,提出信息经济时代与后信息经济时代的“拐点”已经到来。作出正是这一拐点的到来或者说信息经济的衰退构成了全球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的重要判断。提出后信息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周期的交替、更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新兴产业的培育与支柱产业的形成,这也构成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战略任务,进而决定了全球将进入一个“典型的共同治理探索期”。

20.2011年10月出版《科学发展幸福江苏》,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献礼工程,本人是执行主编、首席专家。对“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继往开来的巨大成就与基本经验系统总结,对“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深入研究,系统提出了科学发展、幸福江苏的方向、目标、结构与格局。

21.2013年7月5日,《人的城镇化的多重意义与实现路径》被《人民日报·内部参阅》选用为重点首篇。6月24日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整版共12000字,是《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代表性文章。就中国新型城镇化重大问题,把理论研究创新与国家决策建议结合起来。

22.2013年9月1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走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是《人民日报》迎接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理论文章,理论版通栏发表。在对西方传统的现代化道路深入总结和对全球与中国发展条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必须走“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与理论命题,并提出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原则与主要思路,是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总结与提升性成果。这是《人民日报》较少发表的理论通栏文章,中国共产党网、人民日报网、光明日报网、求是网等100多家网站同时全文转载。

四 学术贡献

1982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10多篇,其中重要刊物与核心期刊论文14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合著、主编、副主编著作32部,另参与写作17部,主持科技部863重大课题子题、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等41项,个人完成与个人主持完成的向国家部门、江苏省委省政府报送的研究报告、咨询建议170多份,其中国家与国家部门领导人、江苏省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要批示与采纳130余项。研究成果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与广泛采纳,仅南京大学研究评价中心检索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被下载超过1.5万篇次,《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单篇下载引用达2596次。2008年网上搜索张颢瀚显示条目超过170万条。本人创新组织的江苏省社会科学界智库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多次头版头条或整版大篇幅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科研成果获得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代表中央联合颁发的科研成果奖1项,中央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其他奖数10项。

1.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结构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

(1)五层次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理论创新。《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5期),提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把社会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把社会经济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次。这种划分必将导致由生产力经济学来研究生产力问题,由经济学来研究生产关系问题,经济学则变成生产关系经济学,从而导致把变革生产关系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特别是会导致把变革经济管理体制当做变革社会经济制度加以限制。针对这一弊端作者对社会经济进行剖析和抽象,把社会经济结构分成如下五个不同层次的内容:①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形式。即生产力的一定物质技术基础及其运动。②生产力的经济形式。即生产力在自身运动中、在生产关系范围与本质之外,生产力要素在生产单位内部和生产单位之间流动、交换、组合和配置的社会经济形式。这种形式是生产力要素自身的运动,不随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而必然发生变化。③社会经济的管理调节形式。指社会在宏观经济领域和微观经济领域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和调节的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主要是市场调节和市场基础上的计划调节或宏观调节形式。④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指生产关系在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运作形式。⑤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指生产资料和社会资产的所有权归属。进一步提出,第一、第二层次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形式和社会生产力的运动;第四、第五层次相结合,构成生产关系内容。在社会经济的现实运动中,五个层次又互相交融、互相作用。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形式决定生产力的经济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生产力形式;社会生产力形式决定社会经济采取何种调节和管理方式。生产力经济形式和社会经济管理形式又客观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基础形式与之相适应。这一理论逻辑地推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商品经济形式和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形式相统一的现代生产力。其中,生产力的现代商品经济形式是决定社会主义必然实行市场经济的深刻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杂资料》全文复印,《社科信息》等发表专家评论,说该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新体系的理论支点,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为科学界定生产力经济学、经济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提供了理论依据”。获全国首届青年论文一等奖。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原经济学院院长刘方棫教授1996年发表书评说:“近读江苏中年经济学家张曾芳研究员所著的《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对策探索——我的市场经济观》一书,感到不失为一个经济学家参与建设的倾心力作。观点鲜明,见解深刻,颇有新意,体现了一个普通经济学家勇于自我钻研的不凡胆略”“首先树立了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立论根本的市场经济理论新篇,把社会经济分作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形式、生产力的经济形式、经济管理与调节方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关系的基础形式等五大层次,从而把研究的主体由生产关系转移到社会经济和生产力上来,从而开拓了一个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必须有赖于几大配套系统的建立支撑等等。这些论点,在现在看来也许不是极有创见,但放在五年前乃至十年前大胆提出,却是极需勇气和魄力的。足以令作者欣慰的是,这之中很多观点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现行经济政策之中,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以上内容被收入《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文丛》《刘方棫选集》中)。

著名经济学家沈立人在张颢瀚(张曾芳)1996年著《中国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对策探索》序中说:“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借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联系实际,认真调研,脚踏实地,不断前进,获得了一连串成果。多年以前,我就注意到他的文章,不乏创见,特别是关于企业改革的设想和市场经济的追求。当时,有的与他人的观点相映相辅,有的是不同凡响的一家之言;——张曾芳同志正是中青年经济学家中颇有独特风格的一员猛将。”

2.城市经济与第五产业理论的重要开拓与系统创新

对我国城市科学中第五产业研究的系统创立。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化产业论文为该杂志首篇重点论文,被下载近2600次;在《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36万字专著中,系统论述了“五次产业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产业论》,54.1万字,为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部引领性著作,著名学者张卓元作序予以高度评价,称《第五产业论》是“创新性的理论构建”。

(1)“城市五次产业理论”的系统开拓性研究。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形成以《运行与嬗变——城市经济运行规律新论》为代表的城市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开拓性基础理论成果。本成果以世纪转型期的世界城市经济为基本对象、以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城市经济为重点,以城市经济学、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从城市经济演化、城市经济结构演变、城市经济五次产业、城市市场与流通、城市与区域以及城市经济运行与调控等几个主要方面,纵向探讨了城市经济四千年特别是百年来的历史演变,横向剖析了现代城市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并以新的理念,揭示了城市经济在当代社会、特别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新的规律,逻辑地揭示了我国城市经济在“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体制模式”方面所发生的两个重大转变,揭示了城市经济21世纪初的运行趋势。首次按照历史与理论的逻辑,开拓性地系统阐述了当代城市经济的五次产业:①平中见奇的城市第一产业——农业产业。探讨了农业城市到城市农业的地理、经济与体制整合,着重探讨了城市农业的两个阶段:城郊型农业与都市型农业。②脱胎换骨的城市第二产业——工业产业。探讨了城市工业与城市化的关联与走势,着重探讨了工业创新的新理念与对策思路。③方兴未艾的城市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对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内容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注意到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④合纵连横的城市第四产业——信息产业。较系统阐述了信息产业的兴起与特征,在对我国信息产业状况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⑤初露端倪的城市第五产业——文化产业。在对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潮流分析的基础上,逻辑地开拓性地揭示出文化产业将成为一大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与优势。指出了服务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不同消费阶段的各自特征,丰富了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产业的内容。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评价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城市经济运行规律的著作”,“是我国当前城市经济研究中指导我国城市化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有份量的不可多得的著作。”江苏省社科院沈立人研究员评价本书“视野广阔,角度多元,内涵恢宏,观点创新,得到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赞许和欢迎”;在城市纵向演进内容上,“发旁人所未发,有独特的见识”,在文化产业思路上,“明确了战略和规划”,在城市市场与流通、城市运行与调控以及区域发展问题上,“本书都有了新答卷”。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评价本书“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当代城市经济五次产业的内涵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超前眼光。”“是新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研究成果中的优秀代表之一。书中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结构体系,反映了它是我国世纪之交城市经济科学研究文献中的一部创新力作。”(2)出版我国“第五产业”的第一部论著《第五产业论》,系统提出“第五产业”十论。本书是在本人20余年研究城市经济学与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成果(与沈山同志合作),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深入论述“第五产业”的著作。“第五产业”是人类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必然结果,是产业高级化的新形式;它把国家的软实力直接转化为硬实力,把文化力量转化为经济力量与民族力量,并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指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想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移到精神需要。在此基础上,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产业作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幸运而生,并为世人关注。本书系统提出“第五产业”十论,分别为:产业演进论、产业功能论、产业结构论、产业组织论、产业集聚论、产业评估论、产业战略论、产业趋势论、产业政策论、产业典型论。

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为本书作序,认为本书从产业演进的视角,提出五次产业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分析“第五产业”的功能、结构和组织,提出产业评估、产业战略和产业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典型案例的研究,提出全球化时代,世界“第五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当代中国“第五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特征,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创新性的理论构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