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城民间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1:27:44

点击下载

作者:余仁洪 著,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柯城民间故事

柯城民间故事试读:

前言

柯城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在衢州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城历史中,柯城几乎是所有县治,郡(州、)治,县、市政府所在地,即便在建城之前,亦属春秋姑蔑古国辖地、西汉柴宏屯兵重地。千百年来风雨沧桑,无论朝代更迭、时局变幻,柯城的浙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始终未变。

柯城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融、繁盛之地。她既居于龙虎山天师道东行的必经之路,也是佛教香火兴盛之所。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千百年间大江南北因战乱、避祸、经商、求学、流放等缘故迁住柯城的大家氏族为数众多,使纵横两向的文化交融在一起。特别是南宋初年曲阜孔氏大宗南渡赐家于此后,柯城更成了儒家的圣地。儒释道文化的交汇,让柯城百姓崇文尚礼、才俊辈出。

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昌盛,再加上柯城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柯城成了一个有很多故事的地方。许多动人的传说、美好的记忆,有的仍在民间口口相传,有的零星散落在古籍、志书之中,更多的则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湮没无踪。

2015年末,柯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下乡采风,挖掘、整理、编写区域内历史文化村落故事集的过程中,萌发了编撰《柯城民间故事》的念头。此后,柯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牵头向社会广泛征集民间故事,应之者众。《柯城民间故事》也有幸被列为2016年衢州市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扶持项目。《柯城民间故事》所有素材均来源于本区域,山水风物、建筑旧址、街巷古井、文化村落、历史名人、神话传说、宗教民俗等各类民间故事和传说均有涉及。

希望本书能增进读者对柯城历史文化的了解,让读者对柯城民俗风情、地方风物、百姓集体智慧与想象力有更深入的感知。这些诞生并流传于茶余饭后、市井街坊的民间故事,也一定会让读者在闲暇细品时齿颊留香。本书编委会二○一六年十二月

神话故事

柯城是儒释道文化汇集之地,文化的交融激发了无穷的想象,演绎出无数神话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朴素的价值观,饱含着柯城百姓对自然的敬畏、对英雄的景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烂柯山

故事概要 柯城区因烂柯山而得名。西晋时樵夫王质到石室山砍柴,见神仙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神仙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把衢州城称为柯城,“烂柯”也成了围棋的别称。“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教采樵客,柯烂不知归。”作这一首《烂柯山》的,是南宋大理学家、大文豪朱熹。当年他多次行走于衢州山水和各书院之间,谈经讲学之余,流连于水色山光、醉心于故事传说。这首诗,就是借柯城石室乡烂柯山的故事,抒发其旷达的胸怀。

最早记载烂柯山神话的是东晋虞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

两百年后的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又有不同的表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郦道元《水经注》则引用了金华人郑缉之的《东阳记》中关于烂柯山的故事:“信安县有悬室坂。晋中朝时,有民王质,伐木至石室中,见童子四人,弹琴而歌。质因留,倚柯听之。童子以一物如枣核与质,质含之,便不复饥。俄顷,童子曰:其归。承声而去,斧柯漼然烂尽。既归,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你看,两三百年里,烂柯山的故事就有那么大差异,更何况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八百年了呢?

千百年来,烂柯山的神话传奇在民间几经演绎,版本越来越多,但每个版本都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王质遇仙,斧柯尽烂,世上多年”。

民间流传的故事,因为加入了老百姓自己的好恶和判断、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所以显得特别接地气。这里,就说一个流传在柯城区的烂柯神话。

西晋时有个樵夫叫王质,与老母相依为命。母子二人日子过得艰苦,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有两个邋里邋遢的讨饭人经过王质家,求王母:“老嬷嬷,我们饿了,给点东西吃吃哇!”

王母说:“我家没米嘞,儿子一大早空着肚子就上山砍柴去了喂,要等柴卖掉才能换米吃。”

讨饭人也不去别家,接着问:“那你家有柴吗?”

王母答道:“莫有!”

讨饭人又问:“那你家有锅吗?”

王母说:“锅倒有一口。”

讨饭人说:“那借你家灶头用下哇?”

王母点头答应。讨饭人进了灶房,往锅中倒水。王母正奇怪讨饭人拿什么烧火呢,只见一人把腿伸进灶膛里当柴烧。王母吓一跳,走到一边不讲话了。水烧开了,另一人就往锅中擤鼻涕,一条条鼻涕放到锅里,就变成面条了。你说古怪不古怪?就这样,一锅热面条很快就做好了。

讨饭人对王母说:“我们一起吃吧!”

王母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你们吃,你们吃!”

讨饭人也不客套,一人吃一大碗,还留下一碗作酬谢,吃完就告辞而去。

王质砍柴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看到桌上一大碗面,捧起来就吃,一边吃一边说:“格楞好吃哒!”

一口气吃完,才问老娘面条是哪儿来的。王母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一遍,王质听后腻心得要命,突然发现家里桌子腿、板凳腿全都烧焦了,一下子火起来了,拿起砍柴的斧头就去追。

追了不远,就看见前面有两个讨饭人,王质紧紧跟着他们。奇怪的是,跟紧一点他们走快一点,跟慢一点他们也慢一点,不管怎么追都追不上。就这样,王质被引到了石室山下,那两人却不见了。

正当王质发呆的时候,山林里传来琴笛声,一下子高山流水,一下子蓝天行云,好听得紧。王质顺着声音找过去,不知不觉走入深山,站住一看:四周是茂密的树林,一座巨大的石梁横跨在空中,就像拱桥一样,底下有个洞,琴声是从洞里传出来的。

王质胆大,拿起斧头爬进洞去。刚到洞里时什么也看不见,过了一下,洞顶好像有光线透进来。王质看到两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家在下围棋,还有两个小孩,一个吹笛,一个弹琴。王质走了过去,把斧头往地上一垫,坐下看起棋来。

棋开争四角,子落布乾坤,王质看棋入了迷。过了一会儿,老人家拿出桃子来吃,还分了半个给王质。王质也不客气,接过来边吃边看。过了一下,咦,扔在地上的桃核怎么变成桃树啦?没等王质回过神来,两个老人家说:“你还不回去的呀?你斧头柄都烂掉了喂!”

王质低头:咦,斧头柄怎么会烂掉了?吓了一跳,连忙下山,可是回家的路全都跟刚来的时候不一样了。他边走边问,老半天才回到村里。“咦,我家嘞?”王质不光寻不着自己家,连村里人也一个都不认识了!问了一下,有个老爷爷说,几百年前村里是有个叫王质的,跑去追神仙就再也没回来,老娘也老早就过辈了。王质没办法了,家也没了,认识的人都没了,只好又回到石室山的山洞里。还好那些神仙还没走,王质就跟着他们,也去做神仙了。

斧头柄,古时候叫“柯”,斧头柄烂掉,就叫“烂柯”。从此,人们就把石室山叫作烂柯山,把衢州城叫作柯城。古时候喜欢下围棋的人,就把围棋叫作“烂柯”。后来,“烂柯”就变成了围棋的别名,烂柯山就成了围棋发源地。

整理者:徐为全 潘玉光 崔岩

鲁阜山神祠

故事概要 北宋末年,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带领家人南迁避难,经过镇江时遇险,孔氏重宝—孔子和亓官夫人的楷木像—掉落长江,幸得三位神人鼎力相助,才化险为夷。为了纪念三位神仙,衢州建起了鲁阜山神祠,香火不断。后来,鲁阜山神祠又被叫作“柯阳首庙”“三神祠”“三圣庙”。

北宋末年,金人掳走了钦宗皇帝。这国不可一日无主啊,于是,高宗皇帝赵构继位。赵构心想:“金人凶猛,我打不过,总躲得过吧?”于是带领满朝文武一路逃到了浙江。“皇帝跑了!皇帝跑了!”这个消息惊动了北方各地的名门望族,许多家族收拾起金银积蓄,随着皇帝南下避难。世代居住在山东曲阜的孔氏家族这时也闹腾开了,袭封衍圣公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孔端友决定带领孔氏长房长孙一族跟随皇帝南迁。于是,他们带上孔氏家族的两件重宝—孔子与亓官夫人的楷木像、吴道子手绘的孔圣人画像,连夜出逃。

且不说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孔圣人画像,单说这一对楷木像,这可是孔子学生子贡亲手雕刻的,高不足二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这对楷木像至今仍保存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中,是镇庙之宝。

一路上的艰险略过不提。这一日,船到扬州,因东南风无法行船,只好暂停在长江北岸。忽然金人兵马追赶而来,急得衍圣公孔端友六神无主。这时,他们乘坐的船竟自动驶离江岸,缓缓往南岸镇江而去。

船至镇江码头,大家失魂落魄、又累又饿,便上岸稍作休整。刚刚离船登岸,突然又遇金兵来袭,眼见楷木圣像将被掳劫,猛地刮起一阵狂风,一个巨浪打来,把船掀翻了。金兵见此情景,以为船上的财物被巨浪卷走了,便回马收兵而去。孔端友急命家人打捞楷木像,只见江面上有三位神人踏着祥云,拥着楷木像,向岸边靠近。孔端友和家人立即拥上前去,小心护送圣像上岸。原来,刚才航船自动行驶,也是这三位神灵助力之功。

整理好财物包裹,孔端友带着家人在岸边向神灵焚香祷谢。这时,袅袅的香烟中出现“鲁阜山神”四个字,原来是故乡的山神一路护送圣裔南迁,并救护圣像免遭劫难。此后,每天早上,孔端友都会焚香供奉三位神人。

赐家衢州后,为方便孔端友祭拜,衢州人就在府山南麓朝阳之地建造了一座小庙,供上三尊鲁阜山神像,时称鲁阜山神祠,也称柯阳首庙。时间一长,“山神”被衢州人演绎成了“三神”“三圣”,这就是衢州三神祠、三圣庙的来历。衢州街巷里的“三圣巷”据说也是得名于此。讲述人:张秀英(孔氏七十四世孙媳)整理者:汪筱联

衢州三怪

故事概要 “衢州三怪”的故事,不知源于何时,在蒲松龄录入《聊斋志异》之前,早已在柯城民间口口相传。《聊斋志异》中只渲染了“衢州三怪”的可怕之处,却没有讲述“三怪”的伏诛经过。“三怪”是被谁降伏的呢?柯城民间流传着街坊英雄、得道天师、武将真神这三个版本。

衢州三怪,且听我一一道来:

独角鬼,又称大头怪,藏匿于柯城北门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钟楼之上,昼伏夜出,残杀路人。人们只要遭遇此怪,哪怕侥幸逃脱,也会大病一场死去。

白布鬼,又称帛布鬼,出没于城中县学塘里,在夜间趁月色皎洁,化作一匹白布摊在地上,有的人贪小便宜去捡,瞬间就被白布卷入塘中,死不见尸。

鸭鬼,横行在城南蛟池塘。夜深时,只要听见池塘边凄厉的鸭叫声,第二天就会生病,吃尽苦头、命归黄泉。

三个妖怪兴风作浪,让柯城百姓深恶痛绝却又束手无策。那么,这些鬼怪又是如何被赶跑诛灭的呢?

先说钟楼上的独角鬼,这个妖怪被赶跑,多亏了一个傻里傻气的小学徒。小学徒羞辱独角鬼

有一年冬天,钟楼底下北门街的一家店铺新来了一个小学徒。山里来的孩子啥都不晓得,啥东西都不怕。有天晚上月黑风高,这孩子贪吃了粽子,半夜里肚子痛,提个灯笼来到店门外上茅坑。此时,独角鬼躲在钟楼拐弯处,忽见有人走出店堂,他也紧张啊,慌不择路,一头钻进茅坑躲了起来。

那小学徒肚子胀得慌,一路小跑,进了茅坑。咦,怎么茅坑边上多出一个柱头来?小学徒也没细看,顺手把灯笼往柱头上一放,只管自己慢吞吞拉起屎来。谁承想,那柱头正是独角鬼的头啊!

话说那独角鬼闻着臭气,实在是受不了了,发怒道:“你这个麻痘主(衢州话“短命鬼”的意思),竟敢如此羞辱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小学徒山里长大,套只野猪捉条蕲蛇跟玩儿似的,十多岁的孩子怕过谁来?何况他压根不知道这是人人惧怕的独角鬼啊!“敢骂你爷爷?我收拾你个大头鬼!”他说着就用刚擦完屁股的纸往独角鬼嘴上一抹,“发你个草纸包!”随后就提着灯笼,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一抹,可不得了。按照衢州风俗,谁要是平白无故地接了这样的“红包”,那等于是受了天大的羞辱,传出去可就一辈子难做人了!

别看独角鬼为害乡邻,可也是个要面子的鬼啊!回到钟楼,独角鬼左思右想,越想越是羞臊,觉得没脸在钟楼一带继续混饭吃,于是收拾细软,趁着天黑溜了,往后再也没回来过。老裁缝剪除白布鬼

这白布鬼越发神秘,往往在富足之年销声匿迹,遇上灾年瘟疫时闹腾得最凶。在太平军攻打衢州城之前的许多年里,白布鬼一直没出现过,以至于百姓都有点淡忘他了。

话说那年太平军攻打衢州城,城里的富人纷纷往山里跑。可万贯家财带不走啊,有一户财主把家里的金银财宝装箱沉入县学塘,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谁承想这秘密还是泄露了,引来了各路小贼大盗。

这天夜里,歹人们聚在县学塘,车水取宝。水退宝现之际,他们红了眼睛,一个个扑通通地跳进塘里,一片混战,直打得天昏地暗,几败俱伤。

突然间,乌云密布,妖风四起,只听哗啦啦巨响,一块巨大的白布从天而降,将宝箱连同一众贼人席卷而去。“县学塘白布鬼现身了!”这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柯城。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一个老裁缝腰插一把尺子,手拿一把巨大的剪刀,晃晃悠悠地走到县学塘边,声称用剪刀和尺子便能降妖除怪。众人笑他疯癫,有的人害怕激怒白布鬼会殃及自己,就跑得远远的,等着看热闹。

过不多久,一块大白布呼啦啦从塘水中翻滚而出,众人作鸟兽散。只见那裁缝在月光下对着白布大吼一声:“妖孽,哪里走!”拿起量布尺,操起大剪刀,唰唰唰把白布剪得七零八落。只听那白布鬼发出吱吱怪叫,化作一道白光消失了……

此后,虽说衢州时常遇上旱涝灾害,那白布鬼却再未出现。

有人说,那老裁缝是龙虎山张天师化身。也有人说:“瞎扯!那老裁缝就住在我家边上的胡同里,过年时大家都去他那儿做衣裳。”

老裁缝究竟是谁已无从考证,只知柯城地界确为卧虎藏龙之地—有名有姓的英雄自古就多,无名无姓的豪杰也不乏其人。尉迟敬德剿灭鸭鬼

人们都以为蛟池塘是因为有蛟而得名,其实,蛟池塘原名“月塘”。古时候塘边水浅处有一片野生茭白,有人就称它为“茭塘”,久而久之,“茭塘”就被喊作“蛟池塘”了。

鸭鬼盘踞于蛟池塘,整夜嘎嘎怪叫,听见叫声的人必定大病一场,凄惨而死,无一幸免。后来鸭鬼越来越忘乎所以,附近人家常有小孩莫名失踪,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

话说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敬德曾督造衢州城,后被天庭封为门神,受柯城百姓世代供奉。他眼见鸭鬼在柯城肆虐,心忧乡民,决定下界铲除鸭鬼。

这天,尉迟敬德趁着夜幕策马横刀,闪电似的奔入城中。来到蛟池旁,他先用棉球塞住双耳,然后在刀尖系上铜铃,试图凭借刀动铃响,镇住鸭鬼怪叫。

几番邀战,鸭鬼始终不敢现身,尉迟敬德只好牵马而走,一边走一边懊丧不已:一世豪杰,遇上小妖作怪,竟无用武之地。

尉迟敬德猛然想起,“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曾经在盈川做县令,适逢大旱,率百姓求雨不得投井而死,终于感动上苍降下甘霖,死后被封为此地城隍,何不找他探听鸭鬼底细?于是,尉迟敬德径直往城隍庙而去,一问才知道那鸭鬼竟是王母瑶池中的一只鸭子,偷逃下凡,祸害一方。王母娘娘的宠物岂是一般神仙能够降伏的?尉迟敬德只好飞身前往天庭求助。

来到天宫,他大步流星甩开守门天将,直奔玉帝龙案之前,请求降旨收服妖孽。玉帝命瑶池守将暂借宝物剿灭鸭鬼。

你道这宝物是何来头?原来,竟是王母娘娘发髻上的网罩。尉迟敬德取了宝物,马不停蹄来到衢州蛟池塘边,将发罩轻轻一抖,蛟池里的鸭鬼便被无声无息地吸入罩中,化为青烟,魂飞魄散。

这就是柯城民间流传的“衢州三怪”被收服的故事。不过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三怪”都是尉迟敬德借天庭宝物剿灭的。与这个说法相比较,人们或许更乐于听到平头百姓斩妖除魔的版本吧?整理者:陈锡祥 潘玉光 崔岩

定风珠与天王塔

故事概要 定风珠是灵吉菩萨的宝物定风丹所化。铁拐李与九华山神仙合力,一夜之间建起了天王塔,并将定风珠压在塔顶,使饱受风灾之苦的衢州再也不受台风的侵袭。

古时候,每到夏秋季节,衢州就会遭受台风的侵袭。有一年夏末,衢州城里一连刮了三天三夜的狂风,刮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几围粗的古树连根拔起,家家户户炉灶都生不起烟火。

第三天黄昏时分,一个外地香客从安徽九华山进香回家途经衢州城,被这狂风刮得晕头转向,也没心思寻找客栈投宿,一脚便闯进了天王寺塔院。

说也奇怪,全城都因大风生不起烟火,这位于水亭门的天王寺塔院内偏偏风平浪静。佛像前的一对大蜡烛越烧越旺,柱子上的长明灯火光通明,把整个寺庙照得金碧辉煌,如同白昼。

这香客十分惊奇,别的地方连火都生勿着,为啥这里烛光通天?他想探个究竟,便向寺内住持和尚请求借宿。

和尚见他满身灰尘,狼狈不堪,便一口答应,并安排禅房让他困(睡)个安稳觉。可香客再三说不敢烦扰长老,只在千佛龛前歇歇便可。和尚见他情真,香客睡在寺院殿堂里也是常事,就随他了。

这人哪里是想困觉啊!等众和尚都困了,他便悄悄起身东张西望,没发现什么奥妙,只好对着静静燃烧的红烛发呆。第二天,寺外大风仍未停止,寺内依然纹风不动、烛火融融,他向和尚打听,也没打听出什么来。

夜里,香客躺在地上暗自思忖:莫非是因为天王佛威震天,风雨雷电有意退避不成?正要入睡,依稀看见天王寺顶梁上停着一只碗大的蜘蛛!这蜘蛛微微发出珠宝一般的亮光,结好的蜘蛛网足有一间房那么大。香客睡意顿消,心想:这只蜘蛛必然有定风神力,是稀世宝物!

此时夜深人静,四下无人,香客心生邪念:何不偷偷上梁将宝蛛捕获,带在身边?有了此宝,天南海北行走,何惧风雨侵袭?要是运气好,或许还能卖个大价钱!他蹑手蹑脚爬上屋梁,正要下手,蜘蛛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寺内顿时狂风大作,火烛熄灭,香客也从梁上摔了下来,头破血流。

这只蜘蛛便是灵吉菩萨的定风丹精化而成的定风珠。当年灵吉菩萨为了帮助孙悟空对付铁扇公主,就送他一粒定风丹。孙悟空收服铁扇公主,驾筋斗云经过衢州上空时,不小心将定风丹遗落,恰好掉在天王寺顶一只大蜘蛛的嘴巴里,蜘蛛从此成了精,变成定风蛛了。

灵吉菩萨本想收服定风蛛、取回定风丹,守护衢州城的门神尉迟敬德拜托铁拐李向菩萨求情:“为了不使衢州百姓再受狂风之苦,想用这定风珠造一座天王塔,以镇风灾。”菩萨心慈,便答应了。

铁拐李又找到九华山的一位神仙,对他说:“衢江三江交汇,绕城而行,水运昌盛,但除了峥嵘山外,却无一座航标。小仙想与老兄合力,在江边建一座天王塔,不知意下如何?”

九华山神仙听罢,满心欢喜:“好!天王塔也可镇妖除魔,保一方平安呢!”

铁拐李笑着说:“麻烦老兄到城里每户百姓家的灶头上偷拆一块砖,我负责造塔,如何?”

九华山神仙也笑了:“就你聪明!”

于是两位神仙分头行事。

一夜之间,天王塔砌到了顶。铁拐李去寺院取定风珠时,恰好遇上香客下手偷珠。铁拐李眼明手快,把珠子夺了过来。待他回到塔边时,雄鸡报晓,曙色将现,他怕泄露天机,急忙抓起一把黄泥,将定风珠封在了塔顶。

所以,传说天王塔是没有顶的。自从定风珠被镇在天王塔后,再大的台风都进不了衢州城啦。讲述人:徐文华 汪筱联整理者:叶裕龙

定光活佛

故事概要 定光活佛在蟠桃宴上喝醉后打翻玻璃灯,被贬下凡尘投胎,俗名徐志蒙,法号慧通。他行为怪异,每天上街用化缘得来的钱买猪头吃,大家都叫他猪头和尚。猪头和尚大行善事,功德圆满后重归佛界天庭。

相传,上界凌霄殿中掌管玻璃灯的佛陀名叫定光佛。他的玻璃灯亮,就是凡间的白天;玻璃灯暗,就是凡间的黑夜。

有一年,王母娘娘举行蟠桃宴,定光佛喝醉后打翻了玻璃灯,让凡间一片漆黑。玉帝得知,龙颜大怒,便罚他到凡间去修行,将功赎罪。

定光佛被罚下凡尘,投胎到金华一户徐姓人家,俗名徐志蒙。志蒙十六岁便出家做了和尚,行为怪异,每天上街用化缘得来的钱买猪头吃。人们不知他的法号,就叫他“猪头和尚”。

有一天,猪头和尚来到金华转庄寺。恰巧寺内设斋,众僧见他满面污垢,不但不给斋饭,还将他骂了一顿。猪头和尚也不恼,笑嘻嘻地扬长而去,一路来到柯城区九华乡境内的玉泉庵,重新剃度,法号“慧通”。

师父见慧通年龄尚小,便令他到玉泉山脚石坑口村一所私塾读书。他一连几天都很晚回来,师父以为他被老师关学了,就问他,慧通说:“没有关学,是和一个黑胖娃娃玩。”

师父心生疑惑,交给慧通一根红头绳,让他将红头绳系在娃娃的发辫上。第二天,慧通按师父说的做了。晚上,师父跟着慧通到了他玩耍的地方,发现红头绳绑在一株粗大的藤上。师徒俩往下挖,挖出一支特大的人形何首乌,高兴地带回庵里,洗净后点火蒸了起来。

慧通趁师父不注意,掀开饭甑盖子一看:何首乌蒸得发了胖,和那个黑胖娃娃一模一样。蒸过以后,娃娃的小鸡鸡翘翘的,慧通觉得不雅,便伸手把它往下按,可是粘在了手上,烫得手指痛。慧通心里发慌,赶紧张嘴朝手上哈气,结果那何首乌顺着嘴巴钻进了肚子。从此,慧通竟有了法力,能腾云驾雾了。爱玩的慧通每天都会驾起祥云,走访名山古刹。

一天,慧通在钱塘江口看见一块大石头,两头翘,中间平,放射出五彩光华。慧通笑了—这是个聚宝盆啊!掐指一算,原来是春秋时的伍子胥放在江里的。慧通大喜,抱着聚宝盆往柯城飞去,打算用它为百姓做些善事。经过沐尘村口时,慧通看见很多农妇在捶稻草,稻草上还残留着不少谷粒。慧通灵机一动,将聚宝盆借给农妇们捶草,自己径直回到了玉泉庵。刚进山门,就听到小和尚在叫:“快来啊,快来看啊!谷橱里的谷子一直在往外漫,庵里来了聚谷神啦!”

慧通听了微微一笑,也不吭声。原来,沐尘村的捶草人只要将一粒稻谷掉进聚宝盆,玉泉庵就会得到数万粒呢!禀明师父后,慧通带着和尚们把源源不断涌出的稻谷送给周围的贫苦百姓,大家都称赞慧通做了个活道场。

再说沐尘村口的聚宝盆,一般人只知道那是一块大石头,放在那里好几年都没事,后来被一个识货的徽州商人看中。商人找到族长,想用五百两银子买下这块石头,还给了族长一百两定金。族长贪财,可村民们不肯呀!于是,族长端出一盆猪血,往大石头上一浇,那聚宝盆的灵光宝气就被猪血冲跑了,玉泉庵的谷子再也不会往上漫了。商人吃了哑巴亏,连一百两定金也不要了。族长被村民指着鼻子骂,想来想去,只好将一百两定金拿出来,为宗族造了一座祠堂。沐尘村的这座祠堂现在还在呢!

玉泉山对面是巍巍的大考山,古树遮天蔽日,猛兽时常袭击路人,使玉泉庵的香客渐渐稀少。慧通得知后,便在大考山栖身,收服野兽,保护生灵,从此改号“转轮禅师”。他大行善事,功德圆满后,重回佛界天庭。据说,衢州城里的天宁寺还保存着他的肉身佛像呢!

北宋著名的“铁面御史”赵抃告老回到衢州后,常与当地高僧诗词唱和,其中就有一首《定光古佛赞》,诗曰:

散圣初来似狂走,盘餐一日一猪首。

逆行坐脱世所知,古佛定光化希有。

教言能伏灾风火,大士同慈喧众口。

为霖救旱享克成,响应未尝渝所守。

衢人知恩恩报恩,广殿深堂宜不朽。讲述人:汪启华整理者:余仁洪

公鸡山

故事概要 沟溪乡斗目垅村遭瘟疫,玉帝派公鸡神前去救治。公鸡神惩罚了骗取药丸的张三,医好了村民,回到天庭。后来,斗目垅村的庄稼遭遇虫灾,公鸡神又下凡消灭了害虫,并永远蹲守在村旁的小山上,保一方平安。从此,这座小山被叫作公鸡山。

一日早朝,玉帝说,斗目垅村的土地公公已经好几个月没进宫汇报了,请公鸡神去看个究竟。

其实啊,村里遭了瘟疫,土地公公因无法拯救百姓,羞愧之下跳井死了。

斗目垅村一直人丁兴旺,可近几年村里发起了瘟疫,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个个挺着大肚子,面像黄裱纸,身子瘦如柴,什么药都治不好。

年轻人张三运气好,他做南货生意东奔西走,有一次碰到个郎中,说是能治好他的病,张三马上磕了三个头:“先生能救后生一命,定当重谢。”

郎中说:“谢就不必了,你花点钱把村前河上的木桥改成石拱桥就好,积德行善。”

张三说:“只要治好病,别说一座石桥,十座也没问题,我做生意多年,还是有些钱财的。”

郎中拿出一颗药丸,交代张三带回去让全村人都吃上药。张三回村后,左思右想也想不出让全村人都吃上药的办法,干脆自己服了药丸,别人的死活却不管不顾了。

过了些日子,村里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死于瘟疫。一天,张三远远看见郎中往村里走来,心想:糟了,要是郎中发现自己既没让大家一起吃药,也没掏银子造桥,会不会有麻烦啊?于是,他就躺在地上,在肚子上捆一只笊篱,装成病一点都没好的样子。

郎中一路看见许多新坟,就知道张三骗了自己,心想:哼,这种没心没肺的家伙,不能给他好果子吃!于是,郎中在张三身上轻轻叩了三下:“你磕的三个头,我还给你。”手刚抬起来,张三马上发病了,他跪地求救时,那郎中早已无影无踪。张三气绝后,很多乌鸦来啄他的肉。

斗目垅村几乎人丁灭绝,天天夜里鬼火飞来飞去,哭声、喊声、求救声此起彼伏,直到太阳出山才停息。幸存的村民都背井离乡,再也不敢在此居住。

公鸡神请教天上的大仙,大仙说这瘟疫叫“血吸虫病”,要消除瘟疫,首先必须灭绝钉螺。于是,公鸡神接连三天三夜在田头地角捉钉螺,每隔几个时辰叫一阵。三天之后,村里再没有鬼魂夜哭了,公鸡神回到了天庭。

村民陆续回乡,万物复苏。春天,田畈里是整整齐齐、碧绿碧绿的秧苗;夏初,稻穗一个个像狗尾巴那么粗长,丰收在望。

有一天,公鸡神从天上低头一看:咦,怎么模模糊糊看不见稻田了?他用爪子拨开云雾,只见田畈上是密密麻麻的蝗虫、稻飞虱,稻穗扁瘪扁瘪的,直挺挺竖着。公鸡神心想:“我得再下去一趟,不能使村里颗粒无收,再添游魂野鬼啊!”禀明玉帝后,公鸡神又来到斗目垅村,挨家逐户找母鸡说事。一夜之间,每只母鸡下了三个蛋,孵出了三只金毛小公鸡。

天刚有点发白,公鸡神伸着脖子高声啼鸣,数千只小公鸡在田地上扑腾追逐,把害虫一扫而光。村民们立即种下黄豆、玉米。很快,黄豆荚长得如刀豆荚那么大,玉米棒子一个个像洗衣棒槌那么粗长。村子又兴旺起来。

这时,公鸡神忽然看见墙角有一条蜈蚣,脖子一伸,啄死了这个老冤家。他想,要是自己上天去了,这些害虫又会肆虐横行、祸害百姓,干脆在这里定居,盯紧一切害人虫,不让它们有作孽的机会!

于是,公鸡神登上村旁一座小山,蹲守在山顶,与村民朝夕相伴。时间久了,公鸡神化作山顶的一部分,远远望去就能看到山顶大公鸡的样子。后来,村民就把这座山叫作公鸡山了。讲述人:谢永州整理者:潘玉光

响春仙洞

故事概要 石室乡响春底村西面有座响春岩,岩上有一个篰篮大的仙洞,每天都会发出“呜—呜呜—”的鸣叫声,传说是守护石室堰的黄蛇精在感谢上天,宣报平安。

出衢州小南门往南二十五里,乌溪江上有一座古代水利工程—石室堰。石室堰的东面是烂柯山,西面是响春岩。响春岩是一座高耸的绝壁,是仙霞山余脉的终极,看上去很像一条愤然昂头的眼镜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