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时光文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2:38:27

点击下载

作者:林望道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时光文库)

经商从做人开始: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时光文库)试读:

卷首语

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病危,临终时没有任何财产可以留下,只好反问爱子可有话跟他说。当时,11岁的李嘉诚对父亲说:“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好好的。”

1954年,在为别人打工9年后,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料厂。

20世纪60年代中期,李嘉诚将公司的主营业务转到地产,廉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楼宇,成了香港政府之外最大的地产所有者。

在2007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以230亿美元的身价名列亚洲之首。李嘉诚好学,能吃苦,少年时代,因为要上夜校及到工厂跟单,他每天回家时已经非常晚,而住处每晚12时后便会熄灯,他只好摸黑走楼梯,“一步步计算,数到一定的数目就知道到了家”。

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的李嘉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商人之一。他作为香港巨商和财富化身,在创业之初完全是白手起家、以小搏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那么李嘉诚是凭什么做到的呢?

从他在演讲会和书中的言论,便能找到答案。

李嘉诚说:“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划到对岸,而是肯定有能力划回来。”“有时可能有人会把一世的积蓄投资在你的公司,所以要有责任,必须小心。”“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永远确保你没有买下来你不需要的东西。”“只有盈利的生意,没有永远的生意。”“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任何一种行业,如有一窝蜂的趋势,过度发展,就会造成摧残。”“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钱要赚,但原则也要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

事实上,作为伟大的生意教练,李嘉诚的很多言论都已被企业界所传诵。本书把最经典的经营理念和生意心得挑选出来,用最浓缩的语言阐释,用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说明,以达到启迪和激励当代青年人的目的。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生意的书,但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人的书。相信每一个深谙李嘉诚经商之道的人,都能赚到大钱,赚到开心钱。

李嘉诚说:“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

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全力经营自己的生意吧!只要你相信,你的生意就有强大的那一天。第一章先做人后经商先做人后经商

未学经商,先学做人。——李嘉诚“未学经商,先学做人”,这是李嘉诚经常说的一句话。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相容。成为商界巨子的李嘉诚,却能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成一体。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他体现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传统美德。

这种传统美德是李嘉诚为人处世的基础,并由此延展为他从商的准则。这些都得益于他父亲的熏陶。

1943年,李云经英年早逝。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给李嘉诚留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但另一方面,李云经给李嘉诚留下了终生受益的丰厚遗产,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生活重担与做人之道,在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了两句话:“阿诚,这个家从此就靠你了,你一定要把它维持下去啊!”“阿诚,阿爸对不起你……”

就是因为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年仅14岁的李嘉诚谢绝了舅父继续供他上中学的好意,毅然决然地辍学求职。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的钱。14岁的少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他必须挣钱。残酷的生计,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从商之路。

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迫于无奈,他是不会去从商的。李嘉诚后来回忆说,就是立业之初,他的理想还依然是“赚一大笔钱,然后再去搞教育”。由此可见,李嘉诚从商实在是身不由己、逼上梁山。别无选择使李嘉诚义无反顾,在商海搏击,最终成为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

父亲生前教给李嘉诚许多丰富而珍贵的做人道理。比如“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等。

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并延展为从商准则。李嘉诚在香港乃至国际商界树立起良好的大家风范,因恪守商业道德而赢得了高度的信誉。这千金难买的信誉又回馈了李嘉诚无数的财富。从善生意隆

善是财源,善是财路。——李嘉诚

在李嘉诚的经商原则中,以善从商是始终不变的,因为他懂得唯有从善才会生意兴隆。

李嘉诚终生难忘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饭碗危机”。

他在茶楼跑堂时,有一天,一位生意人在大谈生意经,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计叫唤,才慌里慌张地持茶壶为客人倒茶,结果不小心把水洒到茶客的裤脚上。

李嘉诚吓坏了,木桩似地站在那里,一脸煞白,忘了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馆侍候的大爷,若是挑剔点的茶客,必会甩跑堂一个耳光。

李嘉诚进茶楼是顶一个小伙计的空缺。该小伙计犯的是李嘉诚同样的过失。该小伙计倒霉,那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不敢得罪这位“大煞”,逼小伙计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

李嘉诚深知不妙。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待斥责李嘉诚,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却为李嘉诚开脱说:“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就能大事化小。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母亲知道后,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后来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知恩图报,以善从商,是李嘉诚商业生涯的准则。即使后来在股市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李嘉诚始终恪守善意收购的原则。他总会将刀光剑影化作和风春雨,皆大欢喜。以至于有人戏称,要挫败李嘉诚的收购计划很简单,只要说一声“我不愿意”,李嘉诚绝对不会恶意收购的。

此外,李嘉诚一生所做的慈善义行不胜枚举。善心佛性为李嘉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生意滚滚而来。正如他自己说,善是财源,善是财路。友情即财情

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李嘉诚

精通“借法”,乃是智人所为。李嘉诚的“借法”值得任何生意人化用。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香港设立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

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

荣智健雄心勃勃,他不满足坐“现成”的交椅,想凭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所控的公司。李嘉诚以扶植两个儿子的心理,关注荣智健的事业。

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未做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如今,交情不错的荣智健有心大展鸿图,世叔伯岂有不帮之理?

李嘉诚、荣智健都看好借壳上市,英雄所见略同。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须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喻为“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需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相中了泰富发展这只壳。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12港元/股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股市“蚊型股”。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作价的步骤而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缜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泰富正式改名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

李嘉诚以自己的商业地位及经商才能帮助中资,意义深远。“在商言商,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财路。”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与中资交好,可为今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李嘉诚不遗余力,但最后只占5%股权。这是李嘉诚一贯的风格。他不会饿虎扑食般锱铢必较于一单生意,而是更注意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

李嘉诚常常说:“最重要的是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作风。”为没有敌人而自豪

这么多年来,任何一个国家的人,跟我合作之后,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李嘉诚

李嘉诚不仅靠他的诚信赢得他人的合作,同时也靠他的善良、仁慈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能做到这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竞争对手怡和。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战役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姑娘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

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他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信用最重要

一时的损失,将来是可以赚回来的;但损失了信誉,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李嘉诚

李嘉诚认为信誉是企业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

李嘉诚说:“在香港还是其他地方做生意,毕竟信用最重要。一时的损失,将来是可以赚回来的;但损失了信誉,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我做生意一直抱定一个宗旨,就是不投机取巧和以诚待人。”“要让投资者得到利润,以建立公司的信誉,使日后配售更加容易。”“在向客户作出承诺之后,无论碰到何种困难,仍要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以取得客户的信任。”

1975年,长实为了筹集资金,发行新股2000万股,筹得现金6800万港元,全部由李嘉诚承购。但他却自愿放弃1975—1976年两年度的所有现金股息约1000万港元。

1983年,长实以发行新股作价付款方式购买青州英坭合作发展余下的土地。长实为此发行新股2400多万股,每股作价925港元。附带条件是:李嘉诚私人向青州英坭保证,在这些新股发行之日起14个月内,青州英坭在任何时候都可拿这些股份向他换回等于925港元一股的现金。换言之,李嘉诚私人承诺作长实股价倘使下跌的保障。这种牺牲自己利益的做法。在全世界的上市公司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1979年,他以利息低于当时最优惠利率1/3,私人借出2亿港元资助长实向汇丰银行收购和黄的224%的股份,并没有指明还款日期,只说“在董事局决定符合集团最佳利益时归还”。

有一位与长实有工作联系的经理对《远东经济评论》的记者说:“有三样东西对长江实业至关重要,它们是:名声、名声和名声。”

香港有一位股票经纪说:“在投机与不诚实的环境中,很多人是靠欺骗来赚大钱。李嘉诚很诚实、正直,对自己的事负责。”

有位评论家指出:“李嘉诚的发迹靠‘诚’,他的最大资产也是‘诚’。”

李嘉诚“忠实可靠”、“言行一致”,人如其名。这的确是李嘉诚取得成功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别做断生意

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李嘉诚

创业初期的李嘉诚年少气盛,急于求成,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了企业信誉的关键——质量。所以,创业不久,一帆风顺的李嘉诚遭到当头棒击,长江塑胶厂遭到重大挫折。

一家客户宣布李嘉诚的塑胶制品质量粗劣,要求退货。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接二连三的客户纷纷拒收长江塑胶厂的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仓库里堆满因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玩具成品。索赔的客户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形扭头就走。“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

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不由李嘉诚不急如热锅上的蚂蚁。

屋漏偏遭连夜雨。银行知悉长江塑胶厂陷入危机,立即派职员催还贷款。全厂员工人人自危,士气低落。黑云压城城欲摧,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

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盲目冒进痛心疾首。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痛定思痛,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稳定内部军心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李嘉诚言出必信,因此,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得到稳定,士气不再那么低落。

后方巩固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坦言工厂面临着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嘉诚的诚实,得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大家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他们同样不利。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一致放宽期限,使李嘉诚获得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清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得以较快回笼,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的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终于一步一步地挨过劫难。有人愿意跟你

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李嘉诚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他宁亏自己,也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长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用人的成功。

跟随李嘉诚创业的“老臣子”盛颂声在1980年谈到长江实业成功的原因时说:“这主要是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李嘉诚先生做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错过人,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长江实业盈利近10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200人。”“事业有成之后,李嘉诚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和他合作过的个人或集团,全赚得盘满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做更大发展的基础。”

兢兢业业是一家公司兴旺的基础,而与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诚一贯的准则。李嘉诚很念旧情,对曾有功于长江者,都以恩相报。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人才济济、高人满堂的大好局面。

李嘉诚说:“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的人替我办事,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李嘉诚用人留人的方法,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条:其一是以身作则,其二是利益共享,其三是以情感人,其四是知人善任。这几条,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用起来,非有博大的胸怀不可。对下属若是抱着过去的地主使唤“长工”的心理,不可能招揽到一群同心同德的追随者。“一间小的家庭式公司要一手一脚去做,但当公司发展大了,便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令他们安心,这是十分重要的。管理之道,简单来说是知人善任,但在原则上一定要令他们有归属感,要他们喜欢你。”

李嘉诚这样说。令别人对你信任

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李嘉诚

李嘉诚在对儿子们进行教育时,反复强调:“要令别人对你信任。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

李嘉诚坦言:“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谈论生意,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我经常教导他们,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

沙地里长出的树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对于经商者来说,如果从小没有养成遵守信用的习惯,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生意也很难得到发展。李嘉诚曾戏言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骗人,不符合中国人所说的“无商不奸”的标准,但其实正是因为他有信而无奸,所以才做出了全亚洲独一无二的大生意。

如果一个青年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便决心把建立自己的品格作为以后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无悖于养成完美人格的要求,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盛名与巨大利益,但终不至于失败。而那些人格堕落、丧失操守的人,却永远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多数青年对于这一点缺乏认识。有一些青年人明明知道这样的事实,但是他们仍然不将事业的基础建立在正直的品格上,反而建立在技巧、诡计和欺骗上,这难道不令人感到奇怪吗?但也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并不把事业建立在不可靠和不诚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坚如磐石的正直品格上,这样,他们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公道、正直与诚实是成功所包含的要素。每一个人应该感到,在自己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极其宝贵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品格,应不惜生命来保持它们。

无论有多大的利益、多么难以抵制的引诱,千万不可出卖自己的人格。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追逐名利,将会败坏他的才能,毁灭他的品格,使他作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来。

无论你从事何种行业,你不但要做出成绩,还要在做出成绩的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

每个生意人都不要忘记:

你是在做一个“人”,在做一个具有正直品格的人。这样,你的生意,你赚到的钱才有重大的意义。勤劳胜过机会

在20岁时,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李嘉诚

这个世界上,日夜做梦成为富翁的人可谓数不胜数。有的人谈到成功者总是以“运气”两字敝之,但是李嘉诚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事业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但主要还是靠勤劳。特别是在一个人尚未成功之前,事业成果百分百靠勤劳换来。

有人曾专门探讨过李嘉诚的“幸运”,颇令人折服。《巨富与世家》一书写道:“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我们回顾李嘉诚创业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所谓幸运的出现总是以智慧和劳动做基础的。如果光有幸运而没有成果,那么成果也会是无根之源,无本之木。”

1981年,李嘉诚针对此书发表看法,他指出:“在20岁,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斗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李嘉诚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资本积累”的观念。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这其中必有幸运和智慧的成分。

由此可见,李嘉诚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乃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的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眼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永远坚守诺言

一经承诺,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贯彻到底。——李嘉诚

20世纪50年代,李嘉诚刚做塑胶花时,常去皇后大道中一间公爵行接洽生意。“我经常看见一个四五十岁很斯文的外省妇人,虽是乞丐,但她从不伸手要钱。我每次都会拿钱给她。有一次,天很冷,我看见人们都快步走过,并不理会她,我便和她交谈,问她会不会卖报纸。她说她有同乡干这行。

于是,我便让她带同乡一起来见我,想帮她做这份小生意。时间约在后天的同一地点。客户偏偏在前一天提出要到我的工厂参观,客户至上,我也没办法。于是在交谈时,我突然说了声‘Excuseme’,便匆匆跑开。客人以为我上洗手间,其实我跑出工厂,飞车跑到约定地点。途中,超速和危险驾驶的事都做了,但好在没有失约。

见到那妇人和卖报纸的同乡,问了一些问题后,就把钱交给她。她问我姓名,我没有说,只要她答应我要勤奋工作,不要再让我看见她在香港任何一处伸手向人要钱。事毕,我又飞车回到工厂,客户正着急:‘为什么在洗手间找不到你?’我笑一笑,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此事虽小,但细微之处足见李嘉诚的守信。李嘉诚解释说:“信誉,诚实,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自己的第一生命还重要。”“如要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考虑。一经承诺之后,便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贯彻到底。”

从商60多年的李嘉诚,诚信事例可谓数不胜数。而守信也变成了巨大的生产力:“我现在就算再有多10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我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第二章实业、伟业和创业我要自己找工作

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诚

在成功之前,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

错误信念会导致平庸,正确的信念会激发人的能量、欲望和未来。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可以被比做一个安装在灯座上的灯泡,灯泡通过一根线连到无尽的电源——电力网。灯泡的亮度与它使用的电力频率成比例,或者是13、60、100瓦特,或者是200瓦特,每个灯泡都发光。那些灯泡只是从电力网中取得它们在工作时所需要的适量电力。

你从你的个人电源中取出了多少电力?你在你的成功系统里安装了15瓦特还是200瓦特的灯泡?记住,你的自我展示就是你最终从自己那儿得到的成功。父亲去世时,李嘉诚还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港岛,求职无门。双脚跑得又肿又疼。白眼冷语,深深挫痛他的自尊心。

十四五岁的李嘉诚初闯社会,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母亲说:“你去找潮州的亲戚和同乡,潮州人总会帮助潮州人的。”母亲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李嘉诚的先父有过交往。

李嘉诚先赶往上环的黄记杂货店,店主黄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门,与李家祖屋仅隔两条巷,他还是李嘉诚伯父李云章的学生。然而,赶到地方,李嘉诚却呆在街边愣怔。店铺关门,“锦赏记”布幌荡然不存。他透过门缝看,里面空无一物,只剩满地的垃圾。黄叔的店铺已经倒闭。

在李嘉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然而,出乎母亲和舅父意料的是,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永不言败、永远进取的血性,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心,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实业、伟业和创业

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李嘉诚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也仅仅只有5万港元。他打工的薪水并不高,而且时间也不算太长,其中较大的那一笔还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

李嘉诚把他所赚的钱全部都交给自己的母亲。这5万港元是母亲替他积攒,再加上七拼八凑筹借而来的。据他以往的同事和朋友回忆说:“嘉诚从未奢侈过一日,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穿的衣服更是没有一件能上档次的。”

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赚来的、省出的,他总是对别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赚的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母亲精打细算维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李嘉诚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他却已经树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誉,又兼他的经商天赋已初露锋芒,大家都看好他,自然有许多人也就乐意资助他创业。

李嘉诚将自己的塑胶厂取名叫“长江”其意义为:“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汇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李嘉诚也是一位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李嘉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博大理想为基础的——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多问一个为什么

一个人能否成功,有时要看他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李嘉诚

若无其事在街上漫步,无心人往往什么也感受不到,而有心人呢?如果是经常寻找新事业发展契机的经营者,他对某些事物和现象就会有所印象。他会有目的、意识的将其作为“情报”来接受。

作为一个企业主应多想想“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疑问,正是一个经营者最必要的感受方法。有关“为什么”的思考是探究、摸清事物最本质的出发点。

只对眼前的事物照原样接受,是不能看穿其本质的。比如,到咖啡店喝咖啡,觉得很好喝。没有“为什么”思维的人,感觉仅此而已。有“为什么”思维的人,就会认真探究哪种咖啡好喝的原因。他要确认这种咖啡是用什么煮的,他要探究咖啡豆的种类和搅拌方法。如果有机会,他还会直接询问老板调配咖啡的秘诀。

就这样,凭借“为什么”思维,这个人一路挖掘下去,从感到咖啡好喝入手,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情报——在生意舞台上,这种思维造成的差异就会如实显现出来——有“为什么”思维的人,发现“异”常现象就会力图去抓住其原因——他们更容易识破客户公司的经营危机,也更容易从部下的细微行动察知其生活上的异常,从而把握了生意上的主动地位。“一个人能否成功,有时要看他对事物的感受能力。”

李嘉诚这样说,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李嘉诚就是通过这种“为什么”思维获得了第一桶金。

他在市场上看到了塑胶花。为什么人们会用塑胶花呢?

他从各种渠道得知,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在北欧、南欧,人们喜欢用它装饰庭院和房间。在美洲,连汽车上或工作场所也往往摆上一束塑胶花。在苏联,扫墓时用它献给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长青的。

为什么中国市场上没有塑胶花呢?

因为这股潮流还没有来到。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不感兴趣。

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地销往欧美市场,获得海外厂商一片赞誉,一时间大批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年利润也从几万上升到1000多万港元,直至1964年,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

回首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之路,无论是选择生产塑胶用品到生产塑胶花,还是后来投资地产,“为什么”思维在他成功的旅途上助了他一臂之力——生意都是先下手为强。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不断发现成功的契机。唯有合作才能壮大

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李嘉诚

在大规模的商业竞争中,李嘉诚最擅长的就是与朋友合作,既使对方有利可图,又能在合作中壮大自己。例如,当有人问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他说不是击败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他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长期以来与李嘉诚合作最多的是包玉刚、李兆基和赌王何鸿燊。在合作过程中,李嘉诚一方面使朋友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逐渐在合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合作中的大赢家。例如,在与船王包玉刚合作收购九龙仓时,包玉刚虽然得到了李嘉诚的帮助,而夺得了九龙仓的控制权,但由于代价太大也影响了长远的发展,而李嘉诚却在这次收购中兵不血刃,大赚了一把,既赢得了名声,又得到了好处。因此李嘉诚后来者居上,超过了香港最富有的华商包玉刚爵士也就不足为奇。

1972年,长实上市时市值才157亿港元,而1973年3月号的美国《财富》杂志估算,包玉刚持有的股份价值7亿~10亿美元。若论所控公司的市值,则可望在20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年代初,包氏李氏的财富,悬殊至少有60倍。航运鼎盛的70年代中,一艘10万吨级的巨轮价值,相当香港的一幢大厦。

1977年,包氏旗下的船只近200艘,总吨位1300万吨,若包氏有先知先觉,以船换楼,那还了得!进入20世纪80年代,航运一落千丈,航运股一败再败。包氏减船登陆,逃出厄运,但已是风光不再。尽管如此,众多的人士仍固执地认为,包氏的华商巨阀地位不可动摇。

以当时而言,戴上香港首富桂冠的李嘉诚,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不亚于当年收购香港第二大洋行和记黄埔。已具传奇色彩的李嘉诚,更镀上一层耀眼的光芒。自此,李嘉诚可与华商泰斗包玉刚平分秋色、平起平坐了。而他与其他香港巨富、马来西亚巨富的合作则使他迅速成为全球华商第一人。学会讨顾客欢心

做生意有没有成功之道?当然是有的。其中一个成功之道,就是在顾客中树立好自己的口碑。——李嘉诚

要使生意成功,一定要令顾客满意。只有顾客满意了,他们才会对企业忠诚,对产品忠诚,变为长期的忠实顾客——企业有了这种忠实顾客,生意上就有了保证。顾客们就会把产品的好处转介绍给亲友们,使亲友们也变为企业的顾客。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企业的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能够在顾客中树立好自己的口碑,这使李嘉诚的事业比绝大多数的企业家都成功。

在李嘉诚还经营塑料花时,有一位从欧洲来的批发商找李嘉诚商谈,想在他的工厂内下一批订单。大家约定了第二天在酒店见面,而批发商却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如果要他们下订单,一定先要李嘉诚找一个担保人,这位担保人一定是大公司的老板或是香港的名人。第二,要求李嘉诚拿3种塑料花,每种1个样本给他看,由他决定这些样本是否令他满意,才看是否下订单。

当时,李嘉诚只不过是一间小型工厂而已,无法找到大公司的老板或是香港名人作担保。于是李嘉诚在与这位批发商见面时,就很老实地告诉他找不到这样一个担保人。不过当时李嘉诚却拿出了3种塑料花,每一种有3个样本,即总共有9个样本给这位批发商看。李嘉诚还告诉这位批发商,这是他整夜不眠,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用了整个晚上设计出来的。

批发商只要求3种塑料花样本,李嘉诚却给他每一种3个样本,共9个样本,比批发商要求还多出2倍。而且这些样本显示出不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品质上都胜过欧美等地的产品。最重要的就是李嘉诚当时那一份诚意。

这位批发商被深深地打动了,马上就告诉李嘉诚要在他的工厂内下订单。李嘉诚说他找不到担保人。那位批发商却说,李嘉诚本身就是最佳的担保人。

他的诚信,他的勤奋,他满足顾客意想不到的要求,处处以顾客利益为先,都令批发商深深地感受到、了解到李嘉诚是一位年轻有为,勤奋工作,为自己前途拼搏的大好青年。之后,批发商就给了李嘉诚很多订单,使他1年内生意额升至1000多万港元,而盈利也高达100多万港元,由此李嘉诚也找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比别人努力

你要让别人信服,你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李嘉诚

中国有句古话:勤能补拙。也就是说,不论一个人天份有多高,勤奋才是成功的保证。李嘉诚奉行的人生准则就是“勤能补拙”。现在我们不妨看一看李嘉诚最初的工作日程。

草创阶段,李嘉诚依旧是初做推销员时的老作风。每天一大清早,李嘉诚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乘出租车,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

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草创时的艰苦环境。在商业社会,要稳定人心,不可能长期让工人吃大苦受大累。李嘉诚深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遇到长江厂有些盈利,他就抽钱出来,尽量改善伙食质量和就餐条件。

第一次看到产品从压塑机模型中取出来,李嘉诚如中年得子一样兴奋。悭俭的李嘉诚破例奢侈,带工人一道到小酒家聚餐庆贺。

李嘉诚常说自己是个悭吝之人,而他的部属却说他“悭己不悭人”。

有道是,有福同享方能有难共当。李嘉诚一片真诚待员工,使长江厂具备了稳固的凝聚力。草创时期的长江厂条件异常艰苦,却基本没有工人跳槽。后来,长江厂遇到困难,工人们一样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草创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过半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唯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要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你要让别人信服,你就必须付出双倍使别人信服的努力。”

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这是在非常时期十分有效的方式。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扩大。

以后为了适应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陆续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扩大招聘工人,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企业开始步入正轨。

李嘉诚的吃苦耐劳和勇于付出,对一个初创的企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销制胜

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李嘉诚

一个不懂推销的人,注定是经商的失败者。因此,把推销作为经商成功之本,就是一个人经商素质高低的体现。李嘉诚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

首先,李嘉诚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装。他觉得,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包装。推销员的包装,服装是其一,还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修养。李嘉诚对自己的高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包罗万象的衡量标准,就是给任何人都能产生好感。

其次,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另外,李嘉诚结交朋友,不全是以成为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成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忙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

李嘉诚强调,对于有可能争取的顾客,要坚持到底,不获胜不收兵。相反,对根本没有可能做成生意的客户,则应当机立断,决不“蘑菇”。这样可以争取时间。东方不亮西方亮——在你无端耗掉的这段时间里,也许你在别处就做成了另一单生意。

时间就是金钱。李嘉诚在推销生涯中善于总结,培养了非凡的察言观色的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李嘉诚的推销经验可以充分体现他的经商智慧。

李嘉诚说,如果进入办公室后,你被请到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与客户面对面地谈话,那么,意味着客户有诚意与你对话,但是纯商务式的对话,你必须措辞谨慎、简洁而富有内容。

如果你被请到办公室的沙发落座,则表示客户有兴致与你长谈。

如果你根本没有被请坐下,那么,你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如果客户请你喝茶,就表示他对你欢迎并感兴趣。但千万不要忘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拜访谈话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杯茶的功夫。

如果客户对谈话过程中打进来的电话安排秘书或别人代接,就说明客户对你推销的产品感兴趣并可能有购买的意向。相反,客户对每个电话都接,并且对来请示汇报的下属没完没了地下指示做决定,那就是说,希望你尽快离开。

推销员就是要通过这么一些细节,揣摩客户对你的态度,然后综合分析你推销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毫无希望,你最好立即告辞。

一般的推销员,能做好推销的分内事就算不错了。李嘉诚除在推销行内干出了惊人的业绩外,还利用推销的行业特点,捕捉了大量的信息。他主要从自身的推销行动中了解了香港的市场情况,又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了解了塑胶制品的国际市场变化。

李嘉诚经过自己详尽的分析,然后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批量。

李嘉诚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销量应该是多少。李嘉诚推销不忘生产,他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公司生机盎然,生意一派红火。

注重行情,研究资讯,是经商决策之基本要素。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在这方面已显示了其过人的从商资质。机会不会坐着等你

机会不会坐着等你,若奢望机会可轻易到手,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李嘉诚

1981年1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给李嘉诚有施展的舞台。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198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1984年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高潮,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故而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一笔极廉的补地价费用,大大降低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一筹。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屋村工程,超过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亦属罕见。

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喜煞和黄股东,也羡煞地产同业。长江实业三件宝

赚多一点钱非难事,但要保持良好的信誉才是至关重要和不容易的。——李嘉诚

李嘉诚的良好声誉和稳健作风,使他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对象。他总是能够洞烛先机,利用各种机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而不向短期暴利着眼。李嘉诚除了与客户建立平等互利的商业关系外,还十分重视与客户保持真挚友善的个人关系,从而使双方获得深切的了解和紧密的合作。

几年前,李嘉诚决定把他所持有的香港电灯集团公司股份的10%在伦敦以私人方式出售。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港灯即将宣布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因此他的得力助手马世民马上建议他暂缓出售,以便卖个好价钱。可是,李嘉诚却坚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李嘉诚很认真地说:“还是留些好处给购家吧!将来再有配售时会较为顺利。而且,赚多一点钱并非难事,但要保持良好的信誉才是至关重要和不容易的。”

对于这一点,《远东经济评论》的评论家曾经非常精辟地说:“有三样东西对长江实业至关重要,它们是名声、名声、名声。”

在加拿大投资赫斯基石油之后,李嘉诚的名字在加拿大已家喻户晓,一些与李嘉诚合作的香港乃至国际上的大财团首脑都高兴地说:“我们都很信赖李嘉诚,李嘉诚往哪里投资,我们就往哪里投资。”

财富是成功的试金石。李嘉诚由一个贫穷的少年到成为世界级超级巨富,他的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必然的。这种成功的必然,在于他一直拥有的锐利且长远的目光,他开朗的性格豁达豪爽,义字当头的气概,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品德,对问题深思熟虑后、迅速作出果敢决定,并锲而不舍地去实施一切计划。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李嘉诚身边的人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他有先知先觉的判断力,超人的魄力和干劲,极强的进取心。他今日的成就,全部都是由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出来的。”“李嘉诚的发迹靠的是‘诚’,李嘉诚最大的资产也是‘诚’。”

李嘉诚经常说:“一般而言,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做一些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欢看关于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佩服。”长江没有次品

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李嘉诚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样的口号如今在各类大大小小的工厂中都被张贴在醒目的位置。然而,对于几十年前的李嘉诚来说,却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急于求成的他只想着扩大自己塑胶生产的数量和规模,以便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李嘉诚的盲目冒进导致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以致于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到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终于一步一步地捱过劫难。到195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灾难和磨难可以使一些人一蹶不振,甚至将其摧毁。而另一些人,却从中汲取动力,使其成为向上攀登的台阶。就如一块好钢,越淬火,越坚硬。成功人士必定属于后者。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沽、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

1957年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为了改变以前那种小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的状况,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内部必须保持高水平的管理。

李嘉诚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人:“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

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李嘉诚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第三章老二如何变老大有心人有机会

生意的大门总是向有心人敞开。——李嘉诚“生意的大门总是向有心人敞开。”

李嘉诚的成功,的确就是这句话最好的实证。当年轻的李嘉诚自立门户要生产当时走俏的塑胶花时,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使其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之下,他想到了亲自上门向国外学习新技术。

1957年春天,李嘉诚怀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急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毅然却步。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留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应聘在车间打杂的工人。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劳,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李嘉诚又心生一计。节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最后,李嘉诚到市场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前景。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似乎不太妥当。但在那个时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诚创大业的雄心、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对生意人是更大的启迪。广告就是生产力

广告就是生产力。——李嘉诚

广告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李嘉诚的间接广告策略术值得思考,因为他让广告的“潜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

李嘉诚拥有好几部轿车,名车、大众车皆有。

李嘉诚有一部劳斯莱斯,买下已近30年。李嘉诚说,他自己决不会坐,只有陪客才劳驾它代步。李嘉诚的意思是,坐太名贵豪华的车,恐会使自己贪念奢侈,忘记勤俭。

现在,李嘉诚多数是坐日产总统型房车。

最初,这种房车名气并不大——香港人仍偏执地青睐欧美名车,而认为日本只配生产皇冠、丰田、本田等价廉省油的大众车。

李嘉诚具有名人广告效应,他拥有日产总统型房车,令此车身价大增,香港富豪纷纷增购此车,作为欧美名车的调剂。

该车的配额,原少人问津,现在趋之若鹜。

李嘉诚的偏宠,救活了一种车的销路。

记者惊奇地发现,原来日产总统型房车为李嘉诚参股的中泰合诚汽车公司代理经销——推销术如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敬若神明。

未为总统型房车做一句话的宣传,但他的选择比任何广告更具威力。李嘉诚对隐形广告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长江集团的盈利大头一直来自楼市。由于楼利滚滚,楼市的竞争异常激烈,楼市广告争奇斗妍。传统的屋村现场广告,均是大幅宣传画和霓虹灯等。李嘉诚别出心裁,在天水围的嘉湖山庄放激光广告。两个大型激光发射器,安装在楼顶,入夜便发射出多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激光,甚为壮观。

1996年新春间,长实集团发展的嘉湖山庄举行丰富多彩的贺岁活动。

除了舞龙舞狮这些传统项目,别出心裁花样翻新的是一副挂在大厦外墙的对联,十分瞩目。该对联宽7.62米、长53.34米,约18层楼高,颜色以红、金为主,象征鸿运当头、财源滚滚。对联上面写着“嘉湖千家贺新岁,山庄万户庆春风”14个大字,气势磅礴地俯瞰整个天水围区,令整个地区平添不少新春气息,为区内及于春节期间前往天水围区的市民带来好运。这副对联因其奇大而成为春节期间人人争谈的话题。

此外,大年初七,香港公益会与长实举行全港首次新界西北区公益会百万行。李嘉诚、李泽钜、洪小莲、李业广等出席。年初七是“人日”,李嘉诚特地向采访百万行活动的记者大派红包,每封200港元,出手阔绰。

香港《信报》以《慨将全年袍金做利是》为题形象比喻报道此事说:“李超人每年只象征式收长实董事袍金5000港元,但昨天收到‘超人’利是(红包)的记者保守估计也有四五十人,‘超人’支出肯定不止5000港元,然则今年‘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耗尽!”

春节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此时最容易沟通感情。李嘉诚深谙人们心理,抓住这大好时机,利用贺岁活动拉近人们的距离,推介嘉湖山庄。

别出心裁的巨幅对联出奇制胜,是一个“超人”的广告。

给记者派利是,显得自然大方。平时给钱,有贿赂之嫌,过年派利是,天经地义。取悦记者,实际上也是在制作广告。

在春节的喜庆之中,李嘉诚还赋予了并不显得刻意但却实实在在的商业意识,不愧是商界超人!失败中一定清醒

失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失败后能否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李嘉诚

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而他却能够从失败中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李嘉诚是经过几年生活磨练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再努力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