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早教专家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5:01:09

点击下载

作者:王艳琴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幼儿早教专家指导

幼儿早教专家指导试读:

《窗边的小豆豆》畅销的启示

有两匹完全相似的小马,一匹由一位庄稼人去喂养,但那个庄稼人很无知,在这匹小马尚未发育健全时就让它干活,最后,这匹小马变成了无价值的驮马。与这匹马命运不同的是,另一匹小马托付给了一个聪明人,在他的精心喂养下,这匹小马竟成了千里马。

人幼年时期的经历造就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幼儿是成人之母”这是谁都不能改变的一个事实。所以,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就越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那么,早期教育为什么能够造就天才呢?这就要从儿童的潜能谈起。根据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不过,这种能力潜藏在人体内,表面上无法看出来,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潜在能力。比如,一棵橡树,如果有可能长成30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到30米高的可能性。儿童如果能够长成一个具有100度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是天才。因此,天才并不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禀赋,而是人皆有之。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尽可能达到100%。只要这种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孩子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得法,孩子的这种潜能很难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为何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使其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天才。——题记

一本记载一位小学生真实经历的书,出人意料地连续18个月进入全国少儿图书排行榜。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不少城市和乡村,许许多多老师、家长和小学生的心灵被这本小书拨动了……

这本名为《窗边的小豆豆》的书,作者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日本人黑柳彻子。她根据自己真实故事写的这本书,成为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拥有数千万读者。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你的爱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在儿童教育方式上,给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的认可。

小豆豆在一年级时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退学后第一次来到一个叫作“巴学园”的小学时,小豆豆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最后,校长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

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探出来,专注地听着……

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

巴学园的上课方式非常特别。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

所有看完这本书的孩子,没有不羡慕小豆豆的,很多成年人也一样——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

在这本书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贴心提醒:

父母总是只关注孩子的天赋,而不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对孩子一味挑剔,过分要求,最终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压抑与怨恨。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像一个孩子?这是一个永远的课题。

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母亲,永远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小贴士:孩子的天生禀赋与后天教育

孩子的天赋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发达,有的孩子迟钝。

如果假设天生就是得天独厚的孩子,其禀赋为100的话,那么生就的白痴其禀赋大约只能在10以下,而一般孩子的禀赋大约只能在50左右了。而事实上,超过99%的孩子,其禀赋都只能算是一般孩子。不过,正是这些一般孩子,支持着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如果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同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先天禀赋了。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且极不相同的教育,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发挥不出来。因此,倘能实施可以让孩子的禀赋发挥到九成的有效教育,即使生下来禀赋只有50的普通孩子,他也会优于生下来禀赋为80的孩子。

对那些生下来就具备80禀赋的孩子施以同样的教育,那么具有禀赋50的孩子肯定是赶不上他的。不幸的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不当的教育竞使这部分超常儿童连普通儿童都不如。

儿童尽管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随着发掘时间的早晚而递减。就是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为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有方,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再好,他也只能是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因此,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能就发掘得越少。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

为了杜绝孩子潜能递减,就必须及早教育——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教育。

早期教育:人才的摇篮

所谓早期教育,是在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丰富有趣的生活,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以提高他的基本素质。人的任何成就都是不能离开“根”的,早期教育就是生根催芽。根深才能叶茂,才能繁花似锦,最后才会结出硕果。

一个“猪孩”的真实故事

中国辽宁省台安县有一个“猪孩”,叫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专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到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着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已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生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孩子,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习”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管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像猪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用各种方法训练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进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对孩子早教的重要意义。

早期教育要早到什么时候

早期教育要早到什么时候呢?有个故事说:

以前有一位英国妇女望女成凤,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我想请问您,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好呢?”

那位妇女说:“她还小着呢,才两岁半。”

达尔文听后叹口气说:“唉,夫人,您教育孩子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著名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也有一句名言:“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早期教育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每一个普通的、生理上正常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会成为聪慧、性格品质优秀的创造型儿童,用爱尔维修的话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现今,通过家长和实验幼儿园培养起来的早慧儿就数以千计,有小才子、小画家、小歌唱家、小发明手、小诗人,超常发展的幼儿小学生、儿童中学生、少年大学生。这些孩子各地都有大量报道,被社会誉为“神童”。其实哪里有什么真的神童,这许许多多孩子只不过是0岁开始了素质教育罢了,他们遇上了教育科学发展的好时代,并且一出生就幸运地接受了“早教之光”的洗礼。

早期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

从下面讲的故事里,你有什么启发:

科学家把刚生下的同一窝、同样重的小白鼠分成两组:

一组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里面光线充足,音响丰富,设有滚筒、滑梯等各种玩具,小白鼠们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组小白鼠,每一只关在一个小笼子里,那里没有光线,没有声音,没有伙伴,没有玩具。

这两组小白鼠吃的都是同样好的高级营养品。就这样分别饲养了19天,然后进行测试,结果它们的“智力”大相径庭。那组有吃、有玩、有伙伴、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机敏灵活,投入迷宫后,很快就走了出来,人抓不住它,找食品勇往直前;而只吃不玩、缺乏信息刺激的小白鼠,则笨头笨脑,从迷宫中走不出来,人去抓它,它也不知逃跑。

科学家把两组小白鼠统统杀死,解剖它们的脑,看看有什么区别。原来,信息刺激丰富的小白鼠,脑的分量重、体积大,神经元长得饱满,神经元上生出的树状突、轴状突(神经纤维)长得多,神经元成分齐全,属于发育正常;而那些只吃不玩的小白鼠正好相反,它们的脑呈萎缩状态,分量轻、体积小,神经纤维几乎不长,神经元成分也不齐全。

人体的各个器官中,脑是最宝贵、最重要的器官。人脑接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人体其他器官,其功能远不如许多动物,如在空中,人不如鸟,只好仰天长叹;在水里,人不如鱼,只好望洋兴叹;在陆地上,人的力气哪有牛、象、骆驼大?比速度,远比马呀鹿呀跑得慢;人的嗅觉只有狗的百万分之一;视觉远在老鹰之下,也不如猫,在漆黑的夜里还能逮住老鼠……但是,尽管这样,人类仍不失为万物之灵。人类之所以是这个地球上无可匹敌的主宰,惟一依靠的就是人有世界上最高级的物质——人脑,它能思维、想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因为人脑是人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通过不断进化,大脑发育得最快、最早。刚孕育2个月的胎儿,头部就是身长的一半。新生儿头也是最大的,头围和胸围一样宽。长到9个月时,脑重比出生时即增长1倍。3岁时增重两倍。到了5~6岁,脑的发育就基本成熟,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人体的其他器官要达到这个水平,则需要15年的生长期。

那么,怎样才能使脑长得好、长得快、发育完善呢?有人以为只要吃好些,脑就自然长好了,就像人吃饭菜会长高一样。不对!人脑是特殊物质,它既是血肉之躯,又是精神活动的器官。它的生长需要两种营养:一是食品营养,最好有全面合理的营养素;二是精神营养,即在6岁前的生长期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促其动脑。在脑的生长过程中,食品营养和精神营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就像人的肌肉的发育一样。你看健美运动员、举重运动员,他们的肌肉之所以最饱满、最结实,也是两种营养哺育的结果:一是食物,二是青少年期即肌肉发达期的运动。所以说,肌肉在其发达期的运动中发达,人脑在其生长期的使用中生长。小贴士:孩子的天生禀赋与后天教育

影响孩子成长发展有三个要素:基因、胎教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基因不足,胎教可以弥补;胎教不足,出生后的环境、教育可以弥补。

早期教育有多大的潜能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愚不可及。

日本著名早教专家井深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在日本筑波科技博览会上,曾展出了一棵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株西红柿的种子是从普通种子中随意取出来的,没有任何特别。但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以特殊的、最好的培育。别的西红柿种在土里,它却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别的西红柿用普通肥料,它用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撒在水里;别的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经过研究给予它最适当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最需要的光照。据说西红柿喜欢红光,就给它一定时间照射红光。

经过这样优良的环境培育出的西红柿,长大成熟后是什么样子呢?在自然环境下长大的西红柿,一株只有大约不到三分之一平方米的范围,而这株西红柿又高又大,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大约产十来个果,而这株西红柿竟结了一万三千多个果,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近千倍!

井深先生接着说:一株植物的潜能获得充分开发尚且如此惊人,何况人类的婴儿呢?如果孩子生下来得到最优良环境的抚养和教育,哪怕人的智力再多开发出0.5%,那也就成为“天才”了!

人类的潜能也是这样。这里,我们讲一讲关于印度狼孩的故事。1941年,美国丹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两位教授公布了印度狼孩的记录,轰动了世界:那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西南山林里,人们发现一群狼,狼群里有两个人,披头散发,赤身裸体,跟随狼群奔跑和生活。当地人都很害怕,以为是妖魔。这时有个叫辛格的美国传教士去探险,追踪这群狼。有一天他真的发现了这群狼,里面果然有两只人形的“狼”——是两个女孩。辛格用武力驱赶了老狼,救出了那两个女孩。人们都认为,她们是从小不幸被母狼叼走,在狼窝里长大的。

孩子救回来后,也不知道是谁家的。估计小女孩大约3岁,给她取名阿玛拉;大女孩大约8岁,取名卡玛拉。她们虽被救回,可惜因为失去了人类的早教,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已经全被埋没了。她们:一不肯穿衣服,强迫给穿上也不会脱,就用“爪子”把衣服撕碎。她们没有人的羞耻感。

二不肯吃熟食,也不吃五谷杂粮,专门吃生肉、生鸡,腐烂的肉也吃。她们喜欢喝牛奶,但要人泼在地上,她们在地上舔食。

三不肯睡床,也不愿盖被子,喜欢趴在地上睡觉,不怕冷;并且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半夜里还爬到户外嗥叫。

四不会站立,更不能直立行走。

五不会说话,连人的声音也不会发;不但不会说话,而且也不会笑。

六是嗅觉灵敏,不出汗;喜欢黑暗,喜欢和狗、山羊接近……

总之,她们的人性已被埋没,更谈不上什么智能!这完全是由于她们在脑的生长发育期失去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影响,没有受到任何早期教育所致;相反她们却适应了狼的生活。这样她们身上人类的潜能自然就被埋没了,并且几乎不能补偿。

这就是一个失去早教、埋没人类潜能的悲剧。

我们研究古今中外名人名家的成长史,只要能找到他们早期发展的史料,就能证明他们高超的智能和优良的人格都与早期生活经验和教育有关。

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

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茨的动物实验场所饲养着许多动物,其中有灰天鹅。一次,他在观察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小天鹅从蛋壳里爬出来,首先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妈妈。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眼前,它就喜欢老天鹅;如果是母鸡孵它出壳,它就跟着母鸡走;假如出生时只有劳伦茨在看它玩,那么小天鹅就把劳伦茨当妈妈了。劳伦茨走到哪里,他的身后总跟着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劳伦茨去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亲热热地啄他的头发、胡子。所以人们给劳伦茨取了个绰号,叫“长胡子的鹅妈妈”。

这件事使劳伦茨发现了“新大陆”。他又做试验,小天鹅出生时禁止别的动物去接近它,自己也只偷偷观察,这样小天鹅就只顾吃和玩。过了几天再让别的动物去接近它,小天鹅就再也不要妈妈了,即使老天鹅去也不加理睬。经过反复试验,都是如此。于是劳伦茨把动物出生后最初的日子里能学会“认母”的这种现象称为“母亲印刻期”,错过这个时期就再也不能印刻,也不可弥补。以后,人们做了大量的类似试验,证明印刻期是存在的,如小鸡的认母期是5天,小狗学会挖洞期是7天,等等。人们又把这种现象称为“敏感期”、“发达期”或“最佳期”。

那么人有没有发展的最佳期呢?有的,例如孩子生下来不跟母亲在一起,半年以后就对母亲不那么亲热了。智能发展也是如此。国外许多人说,语言发展最佳期是2岁,认字最佳期是3岁,数字概念发展最佳期是4岁。还说一个人要真想成为天才小提琴手,就得在3岁时开始训练;要当钢琴大师,必须在5岁前开始学习……说法种种,探索而已,不可全信。但是有一点倒是心理学界的共识,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是智能发展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一时期那就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个最佳期的理论,在世界上发展为一种叫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随之递减。

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也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是很短的。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生下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的发达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我们人的能力也是这样。最著名的例子是英国司各特伯爵的儿子:司各特伯爵夫妇携带他们的新生婴儿出海旅行,行至非洲海岸时遇到大风暴,船被巨浪打翻,全船的人都遇难,只有司各特伯爵夫妇带着儿子爬上了一个海岛。那是个无人的荒岛,岛上长满了热带丛林。司各特伯爵夫妇很快就被热带丛林里的各种疾病夺去了生命,只留孤零零的小司各特。后来一群大猩猩收养了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司各特,他就跟着这班动物父母成长。二十多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偶尔在那里抛锚,人们在岛上发现了小司各特,他已经长成一位强壮的青年,跟一群大猩猩在一起,像大猩猩那样灵巧地攀爬跳跃,在树枝间荡来荡去,他不会用两条腿走路,也不会一句人类的语言。人们将他带回英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科学家们像教婴儿那样教导小司各特,力求他学会人的各种能力,以便他能够重归人类社会。他们花费了十年功夫,小司各特终于学会了穿衣服,用双腿行走,虽然他还是更喜欢爬行。但是,他始终也不能说出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更习惯像大猩猩那样吼叫。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能力的发达期是在人的幼儿时期。小司各特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他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他的这种能力永远消失了。

以上事例说明,儿童的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即使生下来具有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放弃教育,到5岁时就会减少到80,到10岁时就会减少到60,到15岁时就会只剩下40度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留意观察人的成长,就会发现智能发展确实在迅速递减着。那些著名的戏曲演员,不论是唱京剧、越剧还是黄梅戏的,有好多被称为“五龄童”、“六龄童”,实际上他们五六岁就登台表演,而看戏、学戏是更早就开始了,一两岁就跟随父母进出排演场,受到戏曲的熏陶。

一个人学音乐、学美术、学外语、学方言、学游泳、学滑冰……统统都要在早期有所接触才好,接触迟了就难以深造。小贴士:

那些“大器晚成”的人实际上都是“马鞍型”发展的人。他们都受过较好的早期教育(当然,这种早期教育不一定是读书上学),但由于中期家境不好,受条件限制,他们的发展处于休眠状态,后续教育跟不上而耽误了时日。后来环境转好了,或得到了机遇,他们早期播下的智慧种子在优良的非智力品质的催生下,如枯木逢春般地伸展枝叶,开出花朵,最后才一举成名的。

例如,齐白石早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后因家境贫寒当了木匠,未能进一步深造,但早期获得的文化熏陶及美术爱好并没有泯灭,所以中年以后遇到机会就开始崭露头角,又恰巧得到了徐悲鸿的扶植,最后一举成为一代绘画艺术大师。

培养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我国有一名古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它与现代科学对人脑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

近来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健全与否在3岁左右就奠定了基础。3~7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约70~80%的脑细胞在3岁以前形成,并且这期间形成的主要是语言、音感或记忆等代表主要智力功能的细胞。其它一些听觉、视觉、知觉和部分运动功能,也是在出生后开始迅速发育的。3岁幼儿的脑重已达到成人平均脑重的三分之二,6岁幼儿的脑重已接近成人。这说明婴幼儿的大脑神经细胞具有十分惊人的智力发展潜力。因此,这一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著名的印度“狼孩”卡玛拉就是最好的例证:卡玛拉由于早期失去了人类教育的机会,在8岁后回到人间,虽然经过了9年的认真教育,但在17岁时才达到4岁的智力水平,生活习惯仍然没有完全适应人类。由此可见,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不可错过。小贴士:早期教育的关键年龄

这里的“关键年龄”是指一个人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如果此时教育得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3岁是孩子计数能力(即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发展的关键年龄。

2~3岁是孩子学习口语的第一个关键年龄,5岁后是孩子口语发展的第二个关键年龄。

3~5岁是孩子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第一个关键年龄。

3~4岁是孩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孩子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年龄。

5~6岁是孩子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年龄。

5岁左右是孩子掌握数理概念的关键年龄。

教育的理想是挖掘宝宝的潜能

即使橡树具备长成30米高的可能性,要真长成30米高还是很困难,一般可能是12米或者是15米左右。假若环境不好,则只能长到6~9米。不过,如果给它施肥等等,好好侍弄,则可以长到18米或者21米,甚至也可以长到24米或27米。

同样的道理,即使是生来具备100度能力的儿童,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充其量也只能变为具备20度或者3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只能达到其潜在能力的二成或者三成。但是,如果教育得好,那么就可能达到具备60度或者70度,乃至80度或者90度能力的成人。也就是说可能实现其潜在能力的六成或者七成,甚至八成、九成。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遗憾的是,由于教育不得法,人们的这种潜在能力大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就是为何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如何造就更多的天才呢?最重要的就是及早挖掘、诱导孩子自由地发挥出这种潜在的能力——天才。

从宝宝出生那天起就开始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杜绝孩子潜在能力的递减呢?当然是尽早教育。但是这个“尽早”又早到什么时候呢?教育必须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进行。

事实上,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同。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的面孔的能力,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知道“认生”了。但他这时并不是对面孔的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他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在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

就像古谚说的那样:“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到你成人以后的样子。”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质素。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3岁以前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质素的影响。所以,模式时期决定了人的一生。

给3岁以前的模式时期“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总的来说,生下一个健壮的孩子,这只是父母亲走出的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长,事情更琐碎,责任更重大。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负担。

教育:从孩子爱吃的食物开始

给孩子爱吃的食物是每个父母首先知道的,感知孩子的需要,于是,教育就开始了。当孩子感到了你的关心和爱抚,就说明你已经在开始教育他了。

孩子渴了要给他喝水,孩子饿了要给他喂奶,孩子尿布湿了要马上更换……父母要随时随地以最敏锐的感觉在细节上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解除孩子的不愉快。这是成功教育的第一块基石,它为今后的教育和训练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孩子满4个月后,在吃母乳前,先给他点蜜柑汁,后又添加点香蕉泥、苹果泥、胡萝卜泥、青菜粥等。稍后,开始给他喂汤,煮鸡蛋、马铃薯等。许多孩子都爱吃这类食物,对他们来说这些也是最好的食物。两顿饭之间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他的胃得到休息,要不血液就只会在胃部工作而不去光顾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都被消化占用,那么他的大脑就得不到发展。贴心提醒:

暴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使孩子容易患上胃肠疾病。有人曾经说过:“不同的胃,可使人成为乐天派或是厌世者。”胃病会引起孩子的郁闷,胃弱者无法体会健康者的愉快和幸福。因此,不要让孩子随便吃点心、零食,就算是为加强营养而给他的点心,也规定有固定的时间。小贴士:让孩子心情愉快

愉快是健康的关键,父母应将自己的孩子置于愉快的环境之中。为了让孩子拥有令人愉快的环境,可以:

1.天晴时常带孩子到田野,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

2.不要把他包起来,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

3.天气好时甚至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

4.每天给孩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他的触觉,又能促进他的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

5.从孩子1岁时起,教他洗脸、洗手、刷牙。他吃完干面包后,也让他刷牙,并且还教他用手绢擦鼻涕。

奠定基础:训练孩子五官

孩子的一切能力,如果不在婴儿时期进行引导与开发的话,那就会阻碍其发展。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生理基础,因此,必须训练孩子的五官(耳、目、口、鼻、皮肤)以刺激大脑发育。充分刺激孩子的感觉器官,能够促使大脑的各部分积极活动。一旦孩子的感觉器官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就能成为聪明伶俐之人。

五官之中,首先是耳朵的听力。婴儿的听力早于视力的发展。母亲悦耳的歌声便是训练听力的重要工具。孩子出生后,也可以轻轻地朗读优美的诗歌,随着读诗的语调变化,孩子会做出相应的变化,真是奇妙极了。

有效地训练眼睛,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一步。孩子出生两三周时,买一些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布制小猫、小狗、小鹿,并把它们摆放在孩子四周,以移动玩具来刺激他的视觉。

味觉方面,除了各种味道的刺激之外,考虑到糖和盐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可以给孩子吃清淡的食物。这样既可以保持他的感觉灵敏度,又可以避免养成多吃糖和盐的坏习惯。

满月后,孩子能够抬起头来了,那是一个美妙的时刻。这时,可以用手推着他的脚丫,训练他爬行。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尽早学会爬,而且要多爬。因为俯卧是最适合婴儿的活动姿势。婴儿爬时,其颈部肌肉发育快,头抬得高,可以自由地看周围的东西,受到各种刺激的机会也增多了,这样将利于大脑发育,能让孩子变得聪明。

观察能力,是孩子视觉发达后的培养内容。培养这种能力,一般通过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丰富的色彩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可以在孩子房间的四周挂上各种名画的摹本和著名雕刻的仿制品。二是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抱着他识别屋中的各种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把这些物品的名称念给他听。起初孩子只注意画的颜色,渐渐地他也读懂了画中的含义。

智力的开启中,“画”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把同孩子谈话的内容绘成图画,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他也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五颜六色的美丽小球和木片,以及穿着鲜艳服装的布娃娃,以此来跟孩子做游戏,可以发展孩子对色彩的感觉。

蜡笔是孩子的好玩具,利用它,可以与孩子进行“颜色竞赛”游戏:预备一张大纸,任选7处为起点,先用红色蜡笔画一条大约3厘米长的线,而后,让孩子也用红色蜡笔画一条同样长度的平行线。接着,父母在父母画的红色线之后,用青色的蜡笔接上等长度的线,让孩子如法炮制。这样连续画下去,假若孩子使用的蜡笔与父母所用的颜色不同,游戏就以孩子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孩子学会走路后,要经常带他去散步,同时引导他留意天空、树林、花朵等事物的颜色,这都利于培养他的色彩感觉。专心注意某些事物,可以让孩子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也通过和孩子玩一种叫“留神看”的游戏来实现这一目的:路过商店的门前,问孩子这个商店的橱窗内陈列着哪些物品,并让他在记忆中搜索他认识的物品。孩子列举的物品越多越好。如果孩子记住的物品还没有他应该记住的多,那就要给以适当的批评。这一游戏对发展孩子的记忆力有惊人的效果。

让孩子的手发挥多种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孩子尽早发现自己的手,就必须让他的手多做一些事情。孩子醒来时,他的小手习惯性地张开,这时父母应该赶紧给他点东西让他抓住,经常性地活动孩子的手指,让孩子抚摸东西和拍手掌,这对锻炼手的功能都非常有效。

引诱孩子观察大人的手,也有助于孩子了解许多手的功能。比如父母拿着小摇铃摇动,孩子就会甩动胳膊发出响声。八九个月时,给他一支蜡笔和一张纸,父母也拿着一支蜡笔和一张纸。父母在纸上画画,他也在纸上乱画。尽管他画不出任何东西,但说明他已经意识到手的功能了。对孩子进行这种训练,一定不能强迫他去做,只有顺其自然地挖掘他的潜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育,不会使孩子的潜力白白地浪费掉,这就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小贴士:0~12个月早早教方案

1.0~4个月婴儿的早早教方案0~4个月婴儿的早早教方案续表续表

从3个月开始,孩子就喜欢双手相握,在眼前玩耍,小手就像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玩具。现在,孩子的双手灵巧多了,抓握玩具不但比以前牢固,而且双手都可抓起。纸是孩子喜欢的玩具,偶尔抓到一张纸时他会在手里揉搓;抓到有把手的玩具他会胡乱摇动,让它发出声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5个手指头没有分工,还是大把抓;手的动作和视线不协调,有时手在玩具周围转好几圈才能抓到。孩子对声音的感觉非常灵敏,吃奶的时候不像以前那样安静了,只要注意到有响声,他立刻停止吃奶,把头转过去。孩子的眼睛特别喜欢追随大人的活动,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物品都感兴趣。现在,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6~17小时左右,觉醒时间大大延长。

4个月的孩子已经硬朗多了,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抱着时,孩子的头能稳稳地直立起来,不需要再特意防护;趴着时,孩子抬头挺胸,能用胳膊支撑起上半身,把头抬起并和肩成90度角;躺着时,孩子的手脚不闲着,用力翻身还翻不过来。孩子的小腿更有力了,扶着腋下,双腿能支撑一会儿身体。4个月的孩子显得很懂事了,哭叫明显减少;喜欢让人抱,会把头转来转去地找人,要没人在身边会不高兴,又哭又闹。孩子在语言发育和感情交流上进步较快,高兴时会大声笑;看到妈妈时,脸上会露出甜蜜的微笑,嘴里还会不断地发出咿呀的学语声,似乎在向妈妈说着知心话;妈妈和他讲话时,他会发出咯咯咕咕的声音,好像和妈妈一问一答的对话。这是孩子最愉快的时间,也是妈妈最幸福的一刻。

2.5~8个月婴儿的早早教方案

5个月的孩子更加强壮,更加活泼。趴着时,孩子可以用双臂撑起上身,伸长脖子看周围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坐着时,孩子用手支撑着床面,头和身体还有些前倾;躺着时,孩子喜欢抓住自己的小脚丫,然后把它放进嘴里。到6个月时,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翻身;每次爸爸扶着他的腋下,他就借劲蹬着两条小腿不停地上下跳跃。孩子已经有了移动自己身体的欲望。

半岁以后,孩子的运动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妈妈的引导下,他能够独立地坐,自如地爬。由于能够移动自己的身体,过去只能远远看到的有趣的东西,现在可以接近、触摸、甚至放到嘴里品尝,这对孩子来说,可是一件非常激动愉快的事情。同时,这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探索时期,身体位移能力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孩子的探索范围,提供了认识周围世界的机会,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以前整洁的环境、安宁的生活,使父母的担心增加了几许。

七个月的孩子已经能看懂大人的表情,明白大人的喜怒,也逐渐听懂大人的话语了。孩子能明白“爸爸”、“妈妈”、“没有”、“再见”等词的含义,经常发出“ba-ba”、“ma-ma”的音节,爸爸听到以后,高兴地说:“孩子会叫爸爸了!孩子会叫爸爸了”。实际上,孩子并不是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只是发出一些连续的音节,但是爸爸这些积极的反应,强化了孩子发音的行为。5~8个月婴儿的早早教方案续表

3.9~12月婴儿的早早教方案

10个月的孩子很好动:坐着时,能拉着栏杆站起来;扶着家具,他甚至还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喜欢爬台阶,还想往沙发上爬,妈妈在沙发四周给他开辟了一块活动区域,孩子在这里活动时,妈妈也要一边守护,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安全意识。

等孩子快一岁的时候,能牵着大人的一只手行走,偶尔也能踉踉跄跄地独走几步。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扔东西,扔了后“嗯嗯哎哎”地让大人给他拣起来,可是,等大人刚把拣起来的东西递到孩子手中,孩子立刻再把它扔掉。9~12月婴儿的早早教方案续表续表

什么时候向孩子灌输词汇

3岁以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因此要尽早教孩子语言。如果孩子能在6岁以前掌握准确的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就会有惊人的速度,是其他孩子无法企及的。婴儿从小时起就对人的声音和物品的响声非常敏感,这足以表明,早期开始教孩子语言是可行的。

孩子学习语言不可能离开说,同样也不可能离开听,因此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听的环境,提供说的机会。如果照顾婴儿的人不爱说话,不去理会孩子,那么这个孩子说话的机会就相对减少,他听和说的能力都不会很强。孩子很多时候都会“自言自语”,父母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尽量让他多说话,从而使他的听说能力更胜一筹。

只要孩子醒着,或者跟他说话,或者轻声给他唱歌。当他眼光停留在某一物品时,要不厌其烦地重复该物品的名称。如果父母在做事,父母最好会用亲切的语调,告诉他父母在干什么。要注意,父母的语言要表达得准确、清楚、缓慢,要科学地反复。一旦孩子有所表示,比如微笑、踢脚或摇手,父母就应积极回应。孩子一旦开口叫出“爸爸”、“妈妈”,父母就应该更近一步,让孩子保持说话的热情。

可以引导孩子念儿歌、讲故事。到了孩子能说双音词、短语时,父母要尽量说简短的句子,让孩子去理解体会。在教孩子语言的过程中,以下一些有益的经验可以供你参考:

1.发纯正的语音

从孩子发出第一个单音节字母“b”、“a”开始,就要不厌其烦地教他“b-a-ba”、“m-a-ma”等。如果孩子回应了,尽管不是很清晰,也要给予他充分的鼓励。

孩子睡醒后过一段时间进行这种游戏,一般以1小时为限。因为这时候他情绪最好,效果也最好。

2.从周围的实物开始

教孩子说话,不是轻而易举能教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孩子稍大后,父母就教他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等所有能引起他注意的实物名称。看到什么就教什么,自然地教给他新单词的发音词义,使他的词汇日益丰富起来。

晚饭后带孩子散步,一路上看到什么讲什么,有意识地叫孩子注意:高高的树,矮矮的草丛,飞动的鸟儿,粗粗的木栅栏,路灯,楼房,马车,各种花草,各种人,还有忙碌的小蚂蚁……孩子因为对周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一出门他便雀跃似地指东指西,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能力。

实行这一教育,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开始时,教一些孩子容易发的音和一些非常简单的话,只要每天坚持不懈,就必有所获。

3.通过讲故事把孩子融入世界

讲故事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想像、扩展知识。父母以清晰的读音给孩子读书,是教孩子学好语言的最佳方法之一。让孩子听,不是讲故事的所有目的,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把孩子融入世界。

4.尽力丰富孩子词汇

尽快丰富孩子的词汇,这是父母必须做的。凡是他还不认识的事物,一般不能用“这个、那个”的说法,只有对孩子很熟悉的事物,才教他用代词称呼。

给孩子讲道理时,总会遇到一些他不懂的词汇。这时,要给孩子随时讲解,决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他立刻就记住或听懂,而是要教给孩子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对难点采取回避态度,孩子跟着就学会了“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教给孩子一些童谣,并要他记住,对丰富孩子的词汇极为有利。

5.纠正孩子不规范的语言

不要把不完整的话和方言教给孩子,比如教孩子“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这些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无益,父母要引以为戒。完整规范的语言是孩子迟早要学的语言,而那些半截子语言却是他们迟早要抛弃的语言。让孩子学两套语言,势必给孩子造成双重负担,孩子在这种错误的教育下,不得不付出许多宝贵的光阴,甚至扼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潜力。因此,做父母的绝不能教孩子不规范的话。

6.让头脑里装有明确的词汇

只要孩子发音准确,父母就摸着他的脑袋给予鼓励:“说得好,说得好。”孩子其实都喜欢说话,这是天性。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把孩子能理解的有趣故事,用精选的语句表达出来。在人的一生中,1~5岁是最有语言潜能的时期,作为父母一定要看重这一时期。小贴士:和一岁孩子一起读书的技巧

1.读书时的焦点应该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图书。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视线和行为举止,判断阅读活动是否要继续,或是得先暂告一段落。不要以图书为中心,坚持要看完一本书或一个段落才停止。

2.孩子有用手翻书的意向时让他翻个够。不要怕书被孩子撕掉,或放入口中吃。

3.共读过程中要激发小孩子的兴趣。要用绘声绘色、清楚、简明的语言叙述故事,边讲边用手指着相对应的人或事物,同时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对书中某些人或物注意时间较长,或主动以手指指书上的某个画面,期望父母为他说明那是什么,就不要一个劲自顾自地讲下去,而是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应答,重复刚刚讲过的,再反问孩子“这是什么?小兔子怎么跳啊?老牛怎么叫啊?”等,让孩子记住你刚刚讲的。模仿书中人或物的声音或动作,慢慢地,孩子就会主动参与进来,这对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增强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很有帮助。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潜能

一位科学家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根据记忆“用进废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记忆力发展的时间大大提前。婴儿时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这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孩子1岁多时,开始玩玩具,这是很值得大人注意的事。只要孩子有兴趣玩,就要给予鼓励。如果孩子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不光要夸奖他,还要鼓励他多想出几种方法来。

给2岁的孩子讲故事时,要善于用类似于“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诱发孩子的想像力。孩子因此而挖空心思,并对可能的情节作出各种猜想。第二天,讲故事前,先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然后才接着讲。如果孩子自己猜中了,我们就高兴地欢呼;如果孩子没猜中,就夸奖说:“哎呀,我儿子编得比故事本身还好呢!”孩子的创造力就这样潜滋暗长了。

人们的幸福有一半以上靠的是想像,不会想像的人不明白真正的幸福。想像力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能力。一个想像力得到发展的人,在不幸时他感到的是幸福;在贫困时他感到的是快乐。无趣的人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发挥想像。脱离想像,没有圣诞老人和仙女的世界就如同没有伴侣和玩具一样,对孩子来说是残酷的世界。传说和不合情理的儿歌可以让孩子明白最初的道德观念和对世界的爱心,并树立起自己的理想。

有的父母常常破坏孩子的想像世界,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建造城市、宫殿玩时,家长往往为了室内的整洁,不打招呼就把孩子做游戏的道具给毁了。不跟孩子打招呼就破坏了孩子的游戏,这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无情的摧毁。这不仅破坏了孩子游戏的欢乐和幸福,而且也有碍孩子发展成为诗人、学者、发明家……父母就在不经意间将一个天才毁掉了。

为孩子选购童书

让幼儿尽早接触图书,培养幼儿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随着智力和语言能力发展程度不同,在阅读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也不同,妈妈们在选购图书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阶段给幼儿选购适合的图书是很重要的。

适合孩子的图书的才是最好的,最贵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1.一岁幼儿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视觉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能接受单幅、不连贯的图片,但对所看到的东西还没有分析的能力。

图书要件:(1)材质坚韧耐磨,满足感官探索(可咬可玩,经得起撕、拉、丢)。(2)小型而质材轻(好拿好翻)。(3)质材安全(装订牢固、耐清洗可常保卫生、圆弧书角)。(4)色彩明亮,对比强。(5)可以指物命名,内容着重于日常生活经验或描述他所熟悉的事物。(6)文字具流畅的音乐性(由家长朗读给孩子听)。

2.二岁幼儿

二岁幼儿已经能够用眼睛直视一样东西,并且能掌握物体或图形的轮廓以及分辨不同的形状。

图书要件:(1)与生活经验有所连结。(2)可学习简单的语文(含外语单字书)。(3)图文充分配合。(4)语句重复、文字押韵。(5)画面清楚、色彩明朗。

此阶段,妈妈们还可以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3.三岁幼儿

三岁幼儿在语言能力方面已经可以与父母或其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在视觉方面,他们更能够掌握图画,物体的大小,远近,对立体知觉也逐渐能够理解。幼儿开始对儿歌、韵文感到喜爱,此时妈妈可以选择一些措词简短、易于吟诵的读物。

图书要件:(1)有明确主题、与生活经验相关(上学、看医生等)。(2)故事情节简单而重复。(3)介绍简单的颜色、形状、空间、数字等概念。

4.四岁幼儿

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拟人化的动物故事。随着语言能力的加强,对童话、儿歌、民间故事也十分有兴趣。妈妈们可以考虑选择富有想象、创造力的图画故事,或具有实际观察意义的图画书。

5.五岁幼儿

五岁幼儿的语汇已经相当丰富,能够较确切掌握他人说话的意思以及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妈妈应该鼓励幼儿多发问并多与幼儿一起讨论,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五岁幼儿可以接受幻想性及具有因果性的书,也喜欢具有想象性的游戏。在这一阶段妈妈可以给孩子选择较复杂或拟人化的故事,以延伸幼儿生活经验,刺激想象力,还可加入浅易科学性读物,启发幼儿对科学及大自然产生好奇。

6.六岁幼儿

这时期可以给孩子提供多层面选择的图书,历史故事、童话、民间故事都很适合。除了文学性的书籍外,知识性的图画书,如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都可扩大孩子阅读的兴趣,延伸其经验。妈妈们可选择图文并茂且附有较长的文字故事的图书。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进行看图说故事,训练其想象、思考、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小贴士:童书选购建议

1.美观的“外在”(1)印刷是否清楚、精美?(2)书的大小、厚度是否适中,好不好拿或翻阅?(3)纸张会不会太厚或太薄?裁切边是否会弄伤小手?(4)有没有反光或看起来刺眼?

2.充实的“内在”(1)文字(字号是否适中清楚?文字流畅度?图文契合吗?难易适中吗?)(2)色彩与图案(鲜明清楚、视觉舒适度等)(3)内容材质操作方式多样化(可说又可玩等)

3.安全性(1)装订是否牢固?(2)书中的小配饰是否粘紧,不会脱落?(3)裁切边是否会刮伤小手?(4)材质是否安全?泡棉或塑料类玩具书可否清洗?

打开智慧的天窗:教孩子全面发展

我很少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随便地爬。父母不应该是他的保护神,而应该是孩子最早的教师。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很多情况下,我不会去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孩子应该在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自主,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他不能永远依靠父母,而要靠自己。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在于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地观察社会,洞察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有的孩子天生很聪明,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聪明伶俐,灵气逼人。因此,他们容易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学,聪明的孩子最容易如此。有求知欲和多种兴趣肯定是一件好事,但这要看父母怎样去教导他们。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他们很有可能什么都要学,但什么都学不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教育需要保持宝宝健康的心理

有句谚语“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是有根据的。的确,有的天才体弱多病,但并不是天才一定病弱,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那些病弱的天才如果健康,一定会是更加伟大的天才。愉快是健康的关键,父母应将自己的孩子置于愉快的环境之中。为了让孩子拥有令人愉快的环境,可以:(1)把孩子周围的环境布置好。周围的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是令人心情愉快的。(2)天晴时常带孩子到田野,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3)不要把他包起来,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一个健康的人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束缚,哪怕这种束缚看起来很舒适。(4)天气好时甚至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5)每天给孩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既能发展他的触觉,又能促进他的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活。(6)从孩子1岁时起,教他洗脸、洗手、刷牙。他吃完干面包后,也让他刷牙,并且还教他用手绢擦鼻涕。

在游戏中教育孩子

只有孩子兴趣盎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要唤起孩子的兴趣,最好是选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有动物都喜欢游戏。小猫戏弄老猫的尾巴,小狗和老狗互相咬架,这都是动物的游戏,而小狗和老狗互咬也是为了发展它将来能咬死野兽的生存能力。

孩子满6个月时,就在他的房间四壁大约一米高的地方贴上厚厚的白纸,白纸上贴上用红纸剪下的文字和数字。在白纸的另一块地方,有秩序地贴上简单的单词,如猫、狗、老鼠、肥猪、兔子、帽子、席子、桌子、椅子等。请注意,这些单词都是名词。在另一处并列贴上从1到10的十行数字,在某处画上乐谱图。

因为婴儿的听觉比视觉发达,所以可以对孩子从听觉入手教“天、地、人”。当父亲或母亲指出某一个字时,父亲或母亲就像唱歌似地唱给孩子听。天天让他听,让他看,终于奏效了,后来孩子能够轻松认字就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唤起孩子识字的兴趣,可以给他买来很多儿童书和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用一些带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幼小的心灵,像“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之类的话语。有时,可以干脆对他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现在很忙,没有功夫给你讲。”这样就激发和唤起了孩子一定要识字的想法和心愿。

认字的欲望产生以后,才教他识字。在孩子学习时,父母在旁边给他以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学会的单词也让他适度地、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好几天。

制作小卡片,上面画上憨态可掬的小动物、房子、树木等,在画面下标出名称。把这些卡片贴在餐厅、厨房、客厅和儿子卧室的墙壁上,让孩子可以常常看到,以便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利用这些卡片和孩子做游戏、编故事。

外出散步,看到马车、教堂、河流等,就要孩子说出该怎么念,怎么拼。这些方法很有效,孩子因此认识的字也就越来越多。小贴士:和0~4个月的孩子做思维游戏

1.找妈妈

游戏目的:发展孩子的视觉能力,加深再认模式,训练孩子的记忆力。

游戏内容:妈妈走近摇篮,俯下身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注视自己的脸。呆一会儿,妈妈把脸移到孩子的一侧,如果孩子的视线跟着妈妈的脸转动,就继续对孩子微笑,如果孩子的视线没有跟着妈妈的脸转动,这时妈妈可轻声的叫孩子的名字,直到孩子的视线转过来。然后妈妈再把脸移到孩子的上方,然后再移向另一侧,如此重复。

游戏指导:游戏时妈妈要有耐心,第一次如果效果不佳,多进行几次,效果自然会好的。妈妈在叫孩子的名字时,要注意声音要轻。孩子能听到就行。眼睛对视是妈妈传递爱的重要手段之一。

2.摸一摸

游戏目的:让孩子分辨其生活环境中不同物品的不同质感,积累触觉经验。为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打好基础。

游戏内容:抱孩子摸毛毯,告诉他:“这是毛毯,毛毯软软的。”抱孩子摸桌面,告诉孩子:“这是桌子,桌面硬硬的、光光的。”给张卫生纸让他摸,还可将不同质料的玩具给他摸。

游戏指导:这个游戏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有意识地进行。这样才能使孩子将此类经验巩固下来,形成记忆。

3.妈妈在哪儿

游戏目的: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巩固孩子对母亲声音的再认。

游戏内容:爸爸抱着孩子坐在沙发上,妈妈先在孩子面前叫他的名字,并和孩子说话。孩子这时一定会对妈妈做出反应如动手、动脚以及发出简单的声音。然后妈妈站到沙发背面叫孩子的名字,当孩子转过头去后再逗弄孩子。妈妈的位置可多做几次移动,让孩子随着妈妈的声音转动,以判断妈妈的声音来自何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