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北地区乡村寺庙调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5:48:52

点击下载

作者:陈纪昌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雁北地区乡村寺庙调查研究

雁北地区乡村寺庙调查研究试读:

前言

历史上,长城在蔓延到山西北部地区后,分为两路,南路从河北阜平而进入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一带,称为内长城;北路至天镇、阳高、大同、左云,经右玉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一带,称为外长城。雁北地区即是人们对内外长城之间地区的习惯叫法。1971年,山西省政府正式成立雁北行署,统辖阳高、天镇、大同县、灵丘、广灵、朔县、怀仁、左云、右玉、平鲁、应县、浑源、山阴十三县。这种划分大致和明清时期的大同、朔平两府相吻合。本书的研究主要针对此范围。

雁北地区历史上庙宇众多,北魏在大同建都时,周围寺院上百所,僧尼3000人,云冈石窟、永宁寺和悬空寺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辽金在此地建有华严寺、善化寺等巨刹名寺。元代道士丘处机毁西京天成夫子庙,占佛教寺院达482所之多,可见当时寺庙之多。据现存雁北地区明清地方志记载,当时同朔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寺庙就有454座,“余各边堡、乡村,各有庙宇,不及悉载”。可谓寺庙林立,庵堂相望。

今天,寺庙越来越摆脱单纯的宗教信仰性质,逐渐与社会生活合流。信仰群体与寺庙的互动,寺庙兴衰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诸方面的联系,成为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且,很多寺庙历史悠久,在建筑学、考古学、历史学、美学等方面均具有重大价值。所以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民间宗教又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既是民间宗教的载体,又往往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寺庙的研究为研究者深入了解民间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加之,当前各地都在发展旅游经济,很多寺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又处在风景优美的山野之间,正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故对庙宇研究庶几对当地开发旅游也会有所帮助。

本书着力对雁北地区的寺庙展开调查研究。雁北地区历来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接壤之地,历史上战争频繁,且保存下来的文本材料极少。但是这并不代表此地文化就一定落后。相反由于处于民族融合的前沿,当地的文化在当时相当繁荣。现存的古代寺庙就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匾额、碑文、建筑、雕塑等,都可以作为雁北古代灿烂文化的象征。尤其是碑刻,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绵延两千年的碑刻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石质百科全书,它既是一座极其丰富的文字语言史、书法艺术史、经济史、政治史、水利史、桥梁史、交通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等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库,也是一座极其宝贵的记载历代重要人物生平事迹、家族世系的历史档案馆。它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所没有和不能替代的重要历史价值。

如上所述,由于雁北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处汉族和少数民族交界处,使其长期处于胡族统治下,所以该地历史上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在此情况下,碑刻文字在当地历史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该地宗教信仰发达,大量寺庙长期存在,其中的碑刻得以经历天灾人祸而留存下来。仅据《大同市志》载碑文即有四五十通之多,且其中不乏精品,如南宋使臣朱弁所书《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金书法家觉怀英所撰《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朱熹的行书《易系辞碑》等等。

目前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对于寺庙、碑刻的重要性的认识都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目前的研究焦点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或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寺庙,对于那些散布在乡村的民间寺庙鲜有涉及。但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庙,毁了又修,修了又毁,有的历经千年而传承不已,它们的存在不仅可以证实民间信仰的勃勃生机,而且能为研究和了解民间生活与文化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当然,这些民间寺庙因为身处乡间,加上雁北地区文化相对落后,所以长期无人问津。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对于这些寺庙遗迹的破坏也在加剧。为此,研究雁北文化、加强地方田野调查成为必然之选,也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从2007年开始,我们选取了雁北地区部分乡村寺庙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田野调查。我们希望通过该项工作,为当代乃至后来的学者留下一份研究资料。大同市南郊区慧泉寺调查

慧泉寺位于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乡的寺儿村,该庙原先叫作龙王庙,现在又称西寺,1981年被大同市革委会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建筑面积占地约为500平方米,坐东朝西。

寺儿村位于大同城东南10公里处,其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早在明朝正德时期已经是大同府、大同县东南路五铺之首,其后的历代县志中皆有其为铺递的记载。成书于顺治九年(1652)的《云中郡志》中还有“寺儿村堡”的记载,这是寺儿村有堡寨的证据。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印的《大同府志》中已将其称为“寺儿村”,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记载。寺儿村目前约有人口4000多,村中的主要姓氏是杨姓和次姓,约占本村人口的70%。除此之外还有郭姓和彭姓,大约占到全村人口的20%,其余10%是其他姓氏人口。暂住人口约占本村人口的7.5%,约有300多人。全村共有土地8900多亩,其中一半是耕地,面积约4550亩,人均1.13亩,主要分配给本村人。

寺儿村得名,是因为本村有寺庙。据调查,寺儿村里曾经有过许多庙,在旧村堡子正门上方原有悬天庙,堡子东南方向有东庙,堡子西南御河边上有西庙,堡子中有五道庙、观音庙,堡子西北离西庙不远有一个黑虎庙。各个庙宇都曾发挥过各自的功用,如黑虎庙传说是为了“镇邪”而设立的。但这些寺庙有些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毁掉,有些随着村庄建设的发展被作为它用,还有的庙由于年久失修破败倒塌,最后只剩下一个土堆。慧泉寺是目前该村唯一留存的旧寺庙。一、慧泉寺的历史变迁

慧泉寺建在村西御河东岸的一个较高的土坡上,现存史志中并无对其明确记载。所幸寺内尚存4块明清时期的碑刻,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寺庙修建的信息。根据碑刻记载,道光十七年(1837)该庙重修了一次;光绪三十年(1904)寺儿村在龙王庙修建义仓一所;宣统三年(1911)因为县衙调停了寺儿村和小南头村沿御河修建引水渠的纠纷,两村立“公立弥据”,寺儿村刻碑为记,可见此时龙王庙应该还完整存在。

龙王庙在“文化大革命”时也遭到了一定破坏。但比其他庙宇幸运的是,该庙宇除了神像被破坏以外,主体建筑没有遭到破坏。庙里有戏台,在以前农闲的时候或者是过年过节时有本村的耍孩儿戏班在这台上演出。后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戏班子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加上老年人唱不动了,年轻人又不愿学,最后,耍孩儿戏班也销声匿迹了。据说当年的景况是相当的壮观,庙院两边的廊房原来是用门板堵起来的。门板是活动的,唱戏的时候把门板拆下来放平了能坐好几百近千号人。解放战争时期,两边廊房的门板被拆了用作担架,后来也就不见了踪影。廊房外侧的墙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砌成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村里的其他庙宇都相继被毁坏或者是改为了民居,该庙由于被用作集体的库房而得以保全。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库房从这个庙中迁出,该庙即被废弃。

到1992年,一位叫正喜的和尚在此居住了大约七八年。期间,他组织修缮了该庙。他首先在龙王殿里重塑了龙王像,之后又重新雕刻了木质的金龙(庙里原来有木质的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由于他的这些举动,一度中断了的祈雨活动悄然兴盛起来。后来他又给龙王殿对面的戏台子加装了铁质的门窗,把它改为佛堂,塑了佛像、观世音像、罗汉像等,形成了该庙现在的龙王和佛祖共处一座寺庙的基本格局。正喜和尚还以泉为名把原来的龙王庙改为“慧泉寺”,并在宗教局登记时沿用了这个名字。从此,该庙即以“慧泉寺”的名号进入人们的视野。二、慧泉寺的建筑

慧泉寺整个建筑占地约为500平方米,坐东朝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处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由西向东依次为山门、已干涸的泉眼、佛堂、经堂和龙王殿。在中轴线左侧的建筑由西向东分布有:鼓楼、伽蓝殿、禅房、侧门、禅房、念佛堂。从鼓楼到侧门背后是一条从山门通往侧门的斜坡路,供人和车行走。在念佛堂的背后有一个小院,原来是办大型法事用的大灶,现在是杂物堆放处。在中轴线右侧的建筑由西向东分布有:独处院落西南角的厕所,与鼓楼相对的钟楼、地藏殿、杂货房、厨房和师父的住处。从钟楼到师父住处的背后是堆放柴草的地方。从山门到佛堂的正路两侧是两片菜地,夏天时种植蔬菜,供寺里的师父食用。

位于中轴线上的佛堂即正殿,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戏台,坐西朝东,整个大厅面阔9米多,纵深近8米。在正殿内正中有一尊将近3米高的金色释迦牟尼佛的坐像,座台高1.22米。两侧有两位护法的站像,都是高约1.60米,座台高0.92米。释迦牟尼佛像背后上面朝西塑着一尊近3米高的观世音菩萨的彩色坐像,座台高1.20米。在正殿的两侧靠着墙壁塑有十八罗汉坐像,像高平均约1.23米,下面台高0.92米。在正殿门口左右两侧分别塑有伽蓝菩萨和韦陀菩萨站像,像高约2米。殿的西侧靠墙处面朝东塑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坐像,像高约1.60米,座台高0.93米。在殿后观音菩萨对面有一个后门,是原来戏台后台的门,门里有一小殿,殿里面朝山门塑有一尊弥勒佛的坐像,像高约1.85米,座台高0.93米。

正殿的左右两侧是与正殿平行的鼓楼和钟楼。紧挨着鼓楼的是伽蓝殿,佛教里的伽蓝菩萨就是中国民间广为传颂的关二爷。殿里塑有关公坐像,像高约2.31米,在殿里西面墙壁上绘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彩色画像。画像高1.14米、宽2.62米。伽蓝殿里同时还供奉着几尊小型的送子观音像。与伽蓝殿相对,紧挨钟楼的是地藏殿。殿里塑有地藏王菩萨像,像高约2.20米。正殿门前的院子里有一个香炉,供僧人、香客进香时使用。在龙王殿外的楼梯两侧还保存着两个石刻的寿桃和两个石刻狮子。

与佛堂相对的是从龙王殿延伸出来的经堂,经堂面阔约7.45米,纵深4.22米。经堂内左右两侧放置着桌椅板凳,供念佛、诵经使用。穿过经堂就是龙王殿,龙王殿面阔7.45米,纵深4.30米。在龙王殿门口,放有一尊面向经堂的木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在千手千眼观音背后靠墙塑着一尊2.4米高的彩色龙王像,下有底座高0.9米。左右两侧有龙王的护法像,为一男一女,高约2.1米,底座高0.15米。两边靠墙摆有木质的金龙,长度大约3米多,张牙舞爪,几欲腾跃云海。殿的南北东三壁有明末清初时期绘的龙王行云布雨的壁画,这算是庙里最古老的东西了。在龙王殿外南侧摆着1981年大同革命委员会把龙王庙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汉白玉石碑,碑长1.03米、高0.71米、厚0.21米。下边底座长1.13米、高0.63米、宽0.77米。三、慧泉寺的日常管理

慧泉寺现在只有一名僧人,法名为妙红(出家前俗名刘栓红,内蒙古集宁人),现年57岁,负责管理寺院的日常运作。妙红法师刚到庙里时信众不多,靠香客布施难以维持寺院日常生活,村支部每月发给他50元补助用以维持生活。两年以后,信众增加,香客布施增加到基本能维持寺院运作后,村里便停止发放补助。现在寺院主要靠香客、善人、居士们的布施来维持日常的生活。

妙红师傅于2008年请回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佛像。由于寺院无处搁置,遂将其放置于龙王殿门口。妙红师父还将佛殿经过风雨侵蚀变形的铁质门窗换为仿古的木质门窗。他还发动村中善人在寺院的外围修建了围墙和山门,为寺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还计划要在院子的西北角修建专供办法事、念佛使用的大活动室。

现在慧泉寺的活动一般都是佛教活动。因为民间对于佛教人物了解较多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和观音菩萨,所以慧泉寺的活动大多是在佛祖和观音菩萨的节日里举行的。活动多是宣讲佛法、劝人行善、祭拜佛祖和菩萨等无功利性的民间活动。香客大多是大同本地的,偶尔有从河北、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过来的。慧泉寺比较小,虽然离大同市比较近,但是地理环境比较偏僻,所以参加庙会的人并不是很多,人多时有三五百,人少时有八九十、一百多。因此每次庙会的收入并不多,都留作自己使用了,不上交。四、主要的庙会

正月初一 弥勒菩萨圣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春节,这一天的庙会可以说是给菩萨过年。腊月里大家忙里忙外准备过年,过了除夕,正月初一大家都休息下来了,出门走走,放松放松,到庙里去上上香、拜拜佛,也为求得一年的吉祥。师父带上大家祝圣绕佛,绕寺院行走三周,诵心经,然后大家交供、布施。

正月初八 又称八仙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八仙过海”、“游百病”等说法。人们在这一天出门到庙上多数是给全家人求个平安。师父带领众善人、居士诵读药师经,作消灾延寿法会,之后是交供。

二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是慧泉寺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寺里供奉着佛祖和菩萨,也因为现在的住持法师妙红主要供奉观音菩萨,所以慧泉寺是逢着观音菩萨和佛祖的节日都要过的。在这一天也通常会举办一些法事活动,笔者对己丑年的二月十九(公元2009年3月15日)的法事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

活动从3月13日开始做准备,至15日结束。笔者做了详细的调查记录,现将具体情况汇总于下:

13日15:00妙红法师召集了七八位住在本村的善人、居士商讨布置此次庙会活动的准备工作。

14日9:00兵分两路,一路(两人)从妙红法师处拿了钱到大同市里去买一些蔬菜、供品等。另一路(四五人)在庙里打扫卫生,布置佛堂、龙王殿、经堂等活动场所。经过清理,寺院、殿堂都焕然一新。

13:00去买菜的人回来了,住在村里的善人、居士们吃过饭也早早来到庙里帮忙准备法事。这次有十多个人参加了下午的活动。

13:30所有到了寺里的人在妙红法师的带领下到各殿里祭拜上供,供品有:一盘苹果、一盘橘子、一盘香蕉、一盘小蛋糕、一盘油炸麻花、一盘干果,都是相当精致的小盘子,摆上供桌正合适。众人在各殿里上供后都给殿里的塑像披上袈裟,再念一阵祝福的经。大红的袈裟给佛殿里增添了些许喜庆的气氛。

14:10披法衣的仪式结束。大家重新分工:男士在外面院子里收拾杂物、准备接待香客用的桌子、功德箱、香烛、香炉、红黄牌等;女人们则在厨房里根据预计的明天要留下吃午饭的人数洗菜、切菜、曲豆馅、剁菜馅,为明天的午饭作准备。明天中午斋饭主食是大同的特色食品炸油糕。

15:40众人在屋里和面、烧开水、压粉条、焖土豆、炸土豆块,准备着明天做菜用的材料。

17:00明天要用的各项物事、材料、菜货等都准备停当了。大家坐下来一边休息一边听妙红法师说法。

17:35妙红法师带领大家诵晚课。

18:20晚课结束,天快黑了,大家就散了,各自回家,庙里又剩下了妙红法师一人。

15日6:00村中的居士、善人们早早就来到了庙里报到,简单做了点早饭:烩粉条、炸油糕片。流水席一直吃到七点多才结束。

7:20吃过早饭后,住在村中的善人、居士差不多到齐了。大家分两组:一组在侧门门口摆了接待桌接待来客,一组在厨房里准备午饭。

8:00第一位外边来的香客到达,接待组开始忙乎起来,摆上接待桌,旁边放一功德箱。由于准备得仓促,箱子左侧还有以前贴上去没撕掉的纸,大红色箱子的正面上边横着书写着“广种福田”,竖着写着四个大号的字:功德无量。接待组一面接收捐来的善款,一面代办消灾延寿的法会,为活着的、死去的人们填写红牌或者黄牌,念着消灾祈福的经。收拾完这些以后,再指引各位捐了善款的香客进香、上香、拜佛,把红牌送到佛堂里的佛祖面前,把黄牌送到地藏殿里。最后把大家带到经堂里坐下,等待后来的人。大家互相也不见外,认识的、不认识的香客聊着天,说着无关紧要的话,或者交流一下修习佛法的心得。

9:00从市里和一些比较远的地方来的客人陆续到来,捐款、进香、上香、拜佛。还有一些人给寺里送来了一些水果之类的供品供到各殿的供桌上。一些常到寺里的香客、赶场法事的一些老太太们跟妙红法师聊得很热切,可以看得出来是这里的常客。

9:20厨房里蒸出了第一锅米糕,这时来的香客还不是很多,妙红法师让大家稍安毋躁,再等一会儿,再开始法事。于是一些闲不住的老太太就到厨房里去帮忙捏油糕了,大家一起动手,速度加快了许多。厨房和法师的禅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10:00第一锅油糕炸了出来,在佛祖和观音像前交大供仪式随即开始,准备好的供菜供糕送往各殿里。大灶升起火来,开始做午饭。从外村、市里及各地来的香客、赶趟儿念佛的老太太逐渐增多。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儿孙的搀扶下坚持着来到寺里。

10:10妙红法师高宣一声佛号,之后带领大家过拜各殿佛祖。礼佛后大家一起进入经堂里坐定,一声木鱼开始了今天的重头项目:为观音菩萨祝圣。祝圣的仪规如下:1.香赞;2.称圣号;3.诵大悲咒七遍;4.诵心经一遍;5.观音赞;6.观音偈;7.拜愿;8.三皈依。接下来是诵经,今天是观音菩萨的节日,所以大家一起诵的是《观音菩萨普门品》。

10:50诵经结束,开始作消灾祈福的法事。众人诵经作法的顺序是:先给捐资较多的大施主作法,然后是给红牌上的人们诵一段消灾延寿经,最后是给黄牌上的人们作法祈福。

11:20各项法事仪式结束,进入第二个重要项目:斋饭。庙会上的午饭都是不收费的,大家捐了供款的、没捐供款的都可以吃,但是大多数的人到了这里还是会交点供款。这个叫作“利市饭”,人们为了讨个吉利都会或多或少地吃上点。吃饭时,众人就坐在经堂里,由掌勺给各位分发。菜有一热一凉。每人一大海碗的热菜:土豆块、粉条子、炸豆腐烩白菜。每桌有三四盘的调凉菜:土豆丝、粉条、绿豆芽调腌萝卜丝。主食就是炸油糕:豆沙馅或者菜馅。吃饭时大家互相交流着心得体会、家长里短。

12:10远道的客人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人陆续离去。厨房里的、院子里的帮忙办事的人们开饭,妙红法师也跟大家一起吃。饭菜跟前面的客人吃的一样。

13:05大家吃完了饭,坐在妙红法师的禅房里休息,跟妙红法师讨论着关于佛和佛法的一些事情。大家的虔诚和讨论的积极让在场的人都觉得心情平静而不浮躁了。

14:00三位信众(一男两女/老中青三人)的皈依仪式。按照规矩,授居家二众三皈依仪规原本有:1.请师;2.礼佛;3.求受皈依;4.和尚鸣尺云;5.请圣;6.忏悔;7.受皈;8.发愿;9.显益劝嘱;10.回向。皈依的仪式用时比较长,而且深奥的教义得一句句讲给大家听,加上讲得太多了的话,听不懂的人就会觉得烦,所以法师给大家捡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项,通俗地解释给大家,让大家做了一下皈依仪式。可以说这是一个简化的仪式。

15:20皈依仪式结束,给三位俗家弟子填写、发放皈依证后,大家又坐了一会儿,休息、交流思想。讨论到皈依仪式时,有施主说在一些地方的寺庙里,皈依仪式简化到了只是交点儿供,在佛祖面前磕三个头、发一个皈依证就可以了。

16:00送走了最后一批外来的客人,庙里只剩下了几位村里的善人和妙红法师,大家一起把佛像上的袈裟撤了下来,收好。然后大家跟师父告别后相继离开。喧闹了一天的慧泉寺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剩下妙红法师的佛号和钟鼓楼上的风铃声回荡在寺院上空。

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圣诞,是佛教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的活动比较隆重,也是每年慧泉寺所有庙会中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因为这一天比较重要,所以普通民众知道的也比较多,每个佛教寺院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大同市里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大寺的活动规模大,参加的人很多,就会显得有些拥挤和混乱,有些香客就会选择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寺院来参加活动。同时,因为慧泉寺离大同市比较近,所以凡是知道这里的人们大多会来这里。这一天的活动是上早殿、交大供、诵《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吃斋饭。

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也是一个观音菩萨的节日。这时的庙会比较小型一点,参加的人不会很多,但是凡是知道这个节日,而且这一天又不忙的人们总还是会到庙上来看一下的。庙会仪式是上早殿、交供、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九月十九 观音菩萨出家日,形式和内容基本与六月十九的活动差不多。参加的人也差不多。

十二月初八 释迦牟尼成道日,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腊八。这一天的活动也跟我们的腊八节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这一天的斋饭吃的是红豆粥、八宝粥之类的。庙会仪式也是上早殿、交供、诵《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

一般来说,在佛祖的节日里诵的是《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在观音菩萨的节日里诵的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这些节日的中午,寺里都要做斋饭给大家吃。关于吃斋饭当地有个讲究是佛家的饭不能白吃,要交供的,不过是没有数额的限制,有钱多出没钱少出,实在没钱交供的也能吃,只是自己的面子上过意不去罢了。五、余论

乡间小庙,其主持人员往往佛法修养有限,甚至很多寺庙是由所谓的善人们直接管理,加之场所限制,其信众往往仅仅是本村、最多是周围十里八乡的民众,所以所谓正统宗教信仰影响有限。但这些乡间寺庙却往往能真实反映民间信仰,能够利用信仰的力量对信众产生足够的约束力。基于这种现实,古代的地方政府往往利用这一点对民众展开教化,并利用庙会等公共聚合场所宣扬特定的信息。因而,寺庙不仅仅是一个宣扬佛法的场所,它还具有事实上的信息传播功能。

本文中的慧泉寺在明清时代是一座龙王庙,祈雨是其应有之意,但其也具有其他两种功能,这集中体现在寺儿村和小南头村对于水渠的纠纷中。寺儿村和小南头村都处于御河边上,“玉(御)河自收入武周川,水势盖大,由智家堡、艾家庄而南,至落阵营等村,不特开渠浇灌,且沙砾平滩,一二年间淤成膏腴,此利于民者亦复不少”。正因为此,两村都在河滩上开渠垦地。在此过程中,两村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县衙断令,“两村各分滩地一半,各开新渠一道,灌水开垦试种。滩中东西挖起土垛为界,各管各业。此后不得再行争执。”此为道光初年之事。光绪初年因为河水暴涨将两道渠冲毁,寺儿村村民另挖渠一道,并植树加以保护。不想20年后树木成材,小南头村又“借端生事”,寺儿村村民重新告官。县官经过勘查认为原有河渠已经作废,下令小南头村在寺儿村既有河渠西坝塄之下重新开渠一道,“所有修渠人工□□□(寺儿村)按六成帮工,小南头按四成备工,修渠材料系小南头自备”。“村乡老富户以为在嗣诸公多费勤劳,不忍湮没,属于为文记其原委,为后人鉴,并合同弥据勒为贞瑉,以垂千古不朽云尔。”其中以神明为证、通过寺庙传播此类信息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同市南郊区北村独角寺调查

北村独角寺位于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北村。该村历史悠久,明朝正德年间此村称为北独角寺村,此后该村名一直延用到清前期,乾隆时期改名为北独觉寺村,新中国建立后简化为北村。北村是本地的一个大村,总耕地面积5090亩,总人口2971人,户数有945户。主要姓氏有昝、张、陈。昝姓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40%左右,张姓约占30%左右,陈姓约占20%左右,其他姓氏约占10%左右。

北村原有两个寺庙,经过“文化大革命”除旧布新运动的拆除后,现只留存部分遗迹。其中一个被重修,另一个已改成全村的活动中心。在这个活动中心里,一个屋子存放一些小型佛像,安排一个尼姑看守。现存的寺庙只有一个,位于北村中心,也是人们的信仰中心。其建筑是在原基础上重新修建而成。一、独角寺现存情况

现存寺庙为南北轴线纵线分布的两层建筑。下层未供奉神像,只是在一间小屋里有一口古井。上层的三间大殿分别供奉着龙王、马王、财神。

进入山门后,鼓楼和钟楼矗立左右两侧,都是六角亭造型的木质结构建筑。亭的横梁有五根横木,不同于普通的建筑,横木分别为红、蓝、黄、绿四色。这些横木上,每一面都绘有不同的图案:山水画、仙姑图、庭院图、帆船图、仙鹤图、八仙图等等。吊挂着的铜钟的表面镶有“龙王庙”和“嗡、嘛、呢、叭、弥、吽”这几个字,底部还刻有八卦图。

民间一般认为神应在高位,上面不应有人或其他物品压着,这样从整体上看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神圣感,自然而然地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对神明的敬畏之情,因而楼的上层是供奉神位的地方。正面通阔三间,正中为龙王殿。牌匾正中书有“水晶宫”三字,侧面镶有“大清同治嵗次丙寅年贰月上浣日榖旦”几个大字。此为大清同治年间的匾额。龙王殿左右各为财神庙和马王庙。中间之所以建有龙王殿,是因当地以务农为生,风调雨顺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故把掌管人间雨水的龙王放在中间位置。六根大柱矗立在前殿起支持作用,庙顶筑有双龙戏珠,整体上给人以肃穆神圣之感。

水晶宫内供奉着三位龙王神像,个个神态威严。在供桌上有一个香炉供人们敬香,供桌侧面置有积德箱。进入大殿后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是由于大殿的整体环境对人们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量,使杂念难以滋生。

马王庙内正中塑有马王像。马王爷三眼四臂,威风凛凛,自有一种公正严明的气势。上方的檐柱通天挂落雕刻着二龙戏珠的木制浮雕。马王庙上有匾额“马王殿”,两侧楹联为“房驷腾辉周风驾,骅骝献瑞骥空群”。

财神庙里塑有关公像。关公像是高达2米的泥塑,他身着绣龙刺凤战袍,端坐于太师椅上,左手轻抚长长美髯,右手持有一本《春秋》,气宇轩昂,不怒自威。

从之前人们供奉龙王到现在兼奉马王和财神,这一变化是由马王和财神的信仰来源决定的。二、庙宇的相关活动(一)现在的庙会仪式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这一天,人们接神,放鞭炮,以避山臊恶鬼。之后迎喜神(出门时,向喜神方向走),最后到龙王庙里祭拜。

农历正月初五,人们普遍有接财神的习俗。人们早早地就在家里准备上祭财神的贡品,例如苹果、橘子、红枣、花生等等。请财神的人手持托盘,来到庙旁,盘上放着高香、鞭炮和贡品。他们点燃鞭炮迎接财神,以示对关公的尊敬。然后进入财神庙,恭敬地献上贡品,再将崭新的钱币放进积德箱里。民间有一种说法,捐进积德箱里钱币的多少预示着来年收入的丰盈与否,但必须要有虔诚向善之心。最后再叩三个头迎财神回家。在本地,出庙门之后有一个规矩,叫作“禁嘴”。所谓“禁嘴”就是在回家的路上不可以讲话“漏财”,直到回家后才可如常讲话,这样财神才能到家里降财。

农历正月初八,又称八仙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有“游八仙”的说法。这一天庙宇的主要修建者会从别的地方请来大僧师父进行庄严的法会活动。在初七(即进行法会的前一天),一些人会把寺庙打扫干净,并在楼梯上铺上红毯。在正月初八早晨七点左右,大僧师父会身披印有黄色格子图案的福田袈裟,走在队伍前方,旁边还跟着两个徒弟。其中一个手持托盘,在托盘内摆放着毛笔、毛巾和一碗水。另一个徒弟的托盘里放着经书和高香。当法会队伍走到大鼎之前时,师父用毛笔蘸着碗中的圣水于空中画符。接着点燃高香,带领众人三拜神灵,再将高香插入大鼎之内。接下来的仪式就是分别祭拜庙里的众神,先是水晶宫里的龙王爷,后是财神爷,最后是马王爷。祭拜完毕之后,师傅站于二楼戏台开始给大家诵经祈福。诵经的内容及顺序是:先诵《心经》三遍,接着诵《咒语》三遍,最后是诵《地藏经》一遍。

接近中午之时,村里的善男信女已经准备好斋饭以供香客食用。吃斋饭时也会有一些规矩。首先,座位的安排有顺序,先是大僧师父,然后是师父的徒弟,接着是居士,最后是普通民众。其次,吃饭时不可以说话,即使向询饭(盛饭)的人说自己的食量时也不可以用语言,只能用筷子轻轻一抹碗边来表示自己的食量。再次,斋饭不可以剩,最后的菜汤也要冲水喝掉,碗底的水滴用馒头蘸尽。最后,要等大僧师父先走后其他人才可以走。(二)古老的祭雨仪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祭雨仪式已经不复存在了。听村里的老人回忆,以前北村有一种古老的祈雨仪式——集体“游雨”。

过去求雨时,全村人推选最德高望重的年长者,由他带领大家去庙里“领牲”。去的路上,一路鞭炮齐鸣。到庙里“领牲”就是将一只公羊进行阉割,之后在其头上披戴红绸并将其牵到庙里,长者边念祖传的咒语,边用冰冷的井水猛浇公羊的后背脊梁。如果公羊因受冷水浇而打冷战,就表明龙王“领牲”了,否则就再次进行“领牲”。“领牲“之后,年长者率众人在龙王神像前烧纸(所烧的纸为纸叠的元宝,其数量不少于三大麻袋)、祈祷、叩头上香。并把能够取到水的地方写在纸条上,揉成团后放入托盘中摇动,跳出盘的纸团就是取水的地方。届时在长者的带领下,全村的青壮年小伙子,裸露上身,赤脚行走,头戴着柳条帽,不吸烟,不喝酒,不撑伞,敲锣打鼓,抱着用红布裹着的取水坛子向刚才选出的取水的地方进发。取水之后,将所取之水供奉在本地的龙王庙中,进香烧纸进行祭奠。(四)寺庙的职能

⒈求雨:中国北方的天气以干旱为主,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求雨便是最重要的事。在北村有一套传统求雨仪式,上文已经提到。虽然说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但还是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⒉求医:前往龙王庙的香客很多,他们多因自己或亲朋好友患了疑难病症而前来求医。民间相信前来求医者要心诚,并需在龙王庙里长跪数天,进行祷告。祷告的同时要奉上香火钱和贡品。香火钱的多少依个人情况而定。

⒊求妻:娶妻和生子是村民生命中的两件大事。因村中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常常发生,小伙子很难娶到妻子,有人便求助龙王。求妻时一般是由父亲或家中其他男性长辈来求,很少有男性青年自己来求的。

⒋求学: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读书是光耀门庭的正途。每到孩子考学的关键时刻,很多父母会带着贡品向龙王祭拜祈求,希望可以帮助孩子考一个好的成绩。如果孩子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就再拿着贡品和香火钱来还愿。

⒌求子:在农村,种庄稼需要劳动力。劳动力少的人家除了种庄稼糊口,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繁重的农活没有男子支撑是不可以的。为了生活,也为了祖先的香火,很多人家祈求第一胎就生个男孩。

⒍求平安:村里有部分人跑长途运输,因而路上的平安是家人最重要的企盼。每到有人在外面跑运输,家人就会在庙里祈福。

⒎求财:乡民们在外跑运输,希望可以公平交易,并能发家致富,于是关公就成了村民崇拜的偶像。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就会有人来庙里祈福求愿,祈盼财源滚滚。

从上面可以看出,北村寺庙的香火兴旺,并且得到重修,村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时,希冀能在此找到各自的理想寄托。在村民看来,寺庙不仅可以求雨,保护当地风调雨顺,还可以解决医生看不了的疑难杂症,并且可以保佑人们道路上平安,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传统的精神寄托方式和朴素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北村寺庙重修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村里的龙王庙是村民精神家园的守护神,凡事去跟龙王说一说,求一求,心里便多一份踏实的感觉,也多了份生活的希望、活着的激情。在信仰方面,他们向来都是以道德来断定,而非用正宗教义来约束自己。村民们辛勤劳作,虔诚敬神,在繁忙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敬仰着龙王,世代传承,相沿成习。为集体利益进行的各项巫术活动形成了团结协作、以诚相待的习惯,并在多次的活动中找到了少有的默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际关系。生活在共同的精神家园里,有龙王爷这样无形的精神“偶像”约束和规范着全村的人和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了一种人人自觉遵守的习惯。大同市南郊区青磁窑玉皇庙调查

玉皇庙坐落于大同市青磁窑煤矿。该矿坐落在距市中心12公里处的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东侧,始建于1957年,现有职工4000多名。矿区有职工、家属及暂住人口约1万人,固定资产近2亿元,年设计能力达到100万吨,是一座产、供、销一条龙的较大型地方煤矿,是山西省和大同市煤炭系统的骨干企业之一。该矿多次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企业”。一、玉皇庙现状

人们常说“居庙堂之高”,虽然是写帝王之遥远,但从这句话可以知道,一般庙宇都是建立在深山清幽之地,这座玉皇庙也一样,它坐落在青磁窑煤矿的最高处,孤立于一座小山头之上,占地100平方米,面南坐北。像普通寺庙一样,紫红的外墙有3米多高,红色的砖块层层垒起。庙门最初为木门,现在已被白皮铁门代替。门头上写着三个金黄色的大字“玉皇庙”,在蓝底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和神圣。庙门之上有两层用木头支起的装饰图案。再上面是一个庙沿,有十五个圆形的瓦片,都是笑脸狮子勾头。庙头两侧是两个鸱吻,分别朝向东西方向,中间是两个小狮子顶着一个高起的圆球。庙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右联“青矿事业安定发展”;左联“神人共助增效应”;横批“纪严精管”。庙门前面左右两侧共种了三棵松树,左边一棵,右边两棵。左边的这棵又高又茂,右边的这两棵比较矮也比较稀。

沿着十级台阶一步步上到庙门,推门而入,正对面有一座照壁,高1.5米,长2米,厚0.02米。照壁正面画着八仙图,八位神仙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他们腾云驾雾,姿态各异。壁画上铁拐李拄着铁杖拿着葫芦;汉钟离悠闲地扇着芭蕉扇;张果老拿着一个纸筒;蓝采和举着花篮;何仙姑手拿莲花,微笑着看向各位神仙;吕洞宾腰配长剑;韩湘子口吹横笛;曹国舅头戴官帽,手持玉笏,他的背面是万里长城图。

院子里全铺着砖,杂草丛生。正殿有两间,看庙人讲本来是要盖三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一拖再拖,到现在仍没有盖起这第三间。正殿门头和庙门大同小异,只是中间不再像是皇帝的帽子,而是两条龙相向对着一个物体,只可惜这个物体被破坏了,因此不知为何物。正殿中央坐着玉皇大帝雕塑,大约一米多高,身披黄色绸缎,严肃但却不失和蔼之气,胡子刚过下巴,身上的绸缎被雕刻得细腻真实。在他的前面,左右两边分别站着一对金童玉女,他们是玉帝的使役,金童聪明正直,玉女美丽善良。墙壁上画着七十二仙,这七十二仙也是神态不同,姿态各样,都在神仙境内各司其职。

侧殿也有两间。听看庙人说,原来这里有好多东西,有地震仪之类的东西,由于小孩子们调皮,爬墙进来以后把东西都给毁坏了,现在就剩下两间空房子。粉色的门经常大开,里面摆放了些香炉和供品,一般很少有人进来。二、寺庙运作及庙会情况

看庙人王某,50多岁,个子1.6米左右,稍胖,原先是住在矿上的,后来在大同市买了房便搬到市里了,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到庙里洒扫,工资由矿上发给,一个月1000多元。有一年,有几个和尚想要住进庙里,不要任何报酬,但是因为该庙建立的初衷是为矿工们祈福,所以当地人没有同意。

矿工们对玉皇庙的态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呈现不一样的情况。我们问起年轻的矿工时,他们一脸不屑,认为这座玉皇庙是封建迷信的产物,不过就是一座庙而已。但是当问起老矿工时,他们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严肃的表情告诉你,这是一座说不清的庙,让人不得不信。他们用严肃的口吻告诉笔者,随着下井的次数增多,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就会感觉到某种人为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忽而强大,忽而弱小,但人们怎么也捉摸不透。以前矿难确实不少,但自从建了这座庙以后,真的冥冥之中,就感觉受到了庇佑似的,最简单的例证便是矿上再也没出过大的事故(在理性思考与情感寄托之间,人们往往选择更容易去做的情感寄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正规煤矿在安全生产设施及安全生产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安全事故大大减少的原因)。每次下井之前,他们都要在心里默默请求玉皇大帝的保佑。下井之后,心理的紧张、恐惧就会减轻许多。虽然只是心理作用,但是这种心境却让矿工们有了一种心灵安慰。

在大同煤矿,只要有庙,都会过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冬至。据说,阴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每到这天玉皇都要亲自下界,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因为这一天离冬至不远,于是就把冬至定为一个求福佑矿的重要的节日。

冬至这一天在矿区也被认为是玉皇大帝管理煤矿的重要日子,中小型煤矿在冬至时会放三天假,并且矿上免费给工人们吃三天大餐。这一天,工人们比过年还要高兴,既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又可以带薪休息,还能免费吃到丰盛的大餐。在大矿,像青磁窑煤矿,工人们一般不放假,因为会影响整个煤矿的运作。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受到了冷落,管理者们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对工人们的慰问。玉皇庙四月初八也会开门,但和冬至相比,规模就小多了。其余时间寺庙便是大门紧闭。三、建庙原因

寺庙多建于乡村,而生活在雁北矿区的人们都知道,每一座煤矿,无论规模大小,都会有几座大小不同的寺庙,供奉玉皇大帝或窑神爷。煤矿寺庙是一种独特的寺庙,它的规模不会很大,而且种类单调,没有乡村如奶奶庙、龙王庙、娘娘庙等等名目繁多的庙宇。它只归属于矿上,护佑煤矿的安全生产运作和矿工的生命安全。

青磁窑煤矿的这座玉皇庙也不例外。这座庙于1993年4月建成,建庙的原因据当地人讲是由于煤矿出事故导致矿工死亡。问起矿难原因,矿工们讲实际上大多是由于自己疏忽造成的。虽然每一个下到井下的矿工都会比平时多二十分担心,但也有一些意外事故发生。像顶板忽然间掉下来,矿工们在底下根本就没有逃走的时间。还有就是巷道里的黑牛车,有时矿工在前面走,根本没注意后面的车上来,如果发觉得晚,躲避不及,也很容易发生意外。瓦斯爆炸、落顶,这些个大的事故更是人们不能抗拒的。

除死亡外,每年受伤的矿工也非常多。掉一根手指头,用矿工们的话来说,就算老天庇佑了。对于这些受伤的矿工们,矿上每月都要发给生活补贴,但是比起正常上班挣的工资要少得多。矿工们自己说,宁愿四肢健全去干下井这危险的事情,也不愿一辈子拄个拐杖或是瘫在炕上。

除了上述的基本原因外,青磁窑玉皇庙的建立还有具体的诱因,那就是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几次重大矿难事故。如70年代末的一次大的瓦斯爆炸,听老矿工们讲,那起事故发生在春天,矿工们正上下午班,当时由于停电不通风,风机不能运转,瓦斯便聚集起来,但还没有太多的瓦斯。致命的是,等来电之后,矿工们忘了开风机,瓦斯便越聚越多。恰好有个工人要修东西,一下子撞出了火花,正好瓦斯浓度达到了爆炸的极限,便发生了瓦斯爆炸。1991年12月又发生了一次大的瓦斯爆炸。问起原因,矿工们说当时正好上夜班,大巷道让水给淹了,不通风,聚起了大量的瓦斯,又遇上了明火,便引起了爆炸。在这之后几年,又发生了一次落顶事故。事故发生在上早班的时候。工人们把两边的煤采完了,正打算移向别处,没想到顶上的煤层比较薄,支撑不住就塌了下来。

类似几次大的事故发生之后,当地人在反思人为因素外,开始疑神疑鬼起来,决定请大仙看一下,是不是风水出问题了。大仙说需要建一座庙来镇镇邪气。在看风水选地形、一切准备就绪后,这座玉皇庙就动工了。近年来,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矿工们安全意识的增强,该矿的安全事故大为降低。这一切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是玉皇庙真的显灵了,这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这座庙的信仰。四、余论

听看庙人讲,青磁窑煤矿的这座玉皇庙应属于同类煤矿庙宇中大的庙了。其他矿上的小庙一般就是搭建一个一米左右的小房子,然后里面放一尊小塑像,这个小塑像便是窑神爷。问起矿工和老一辈的人,他们说这个窑神爷是专管煤矿之神,以前倒也没有这么个神仙,自从有煤矿之日起,人们为了有个精神的寄托,便称呼开来。由此,窑神爷便在矿工们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大的庙就是由玉皇大帝坐镇。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阴阳祸福。玉皇大帝上管天下管地,可以福佑煤矿和它的矿工们。

围绕着玉皇庙的建立,当地村民还曾经起过争执,并产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因为青磁窑煤矿这块地方属于另外一个村(下面用Z村代称)的地面,刚要建庙之时,Z村村民极力反对。据说他们害怕建了这座庙以后,把他们那边的风水给吸跑了,对他们村子以及村民不利。庙建成之后,经常有Z村的人过来巡视。有一回,有个Z村村民领着一条狗过来围墙转了一圈,狗还不停地用爪子刨庙墙。等他们回到自己村子后,这条狗突然倒地死了。当地人就将此附会成神灵显灵了。自此,Z村的村民再也不敢打这座庙的主意了。虽然这样的故事荒诞不经,但它们在强化当地人的信仰中却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大同市新荣区宁静寺调查

在今大同市新荣区破鲁堡乡破鲁堡村内,旧同左公路之旁,淤泥河之北岸,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寺庙——宁静寺。1976年,经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大同市博物馆通过对碑刻等的联合考证得出结论:宁静寺乃皇帝敕建寺庙,始建于辽代、续缮于明代。它因此被列为大同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新荣区境内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寺院。一、破鲁堡村及其寺庙概况

破鲁堡村位于现新荣区址西南15公里处,地处马头山脚下,淤泥河源头,破鲁盆地中心,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作物主要以油料和小杂粮为主。村民勤劳善良,民风淳朴。该村在1972年1月10日由原左云县划归新荣区管辖。1997年8月28日破鲁堡乡由该村迁到火石沟村。

破鲁堡位于东黄土口长城南3.5公里处,是明朝外五堡之一,当时称为“破虏堡”,后改名为“破鲁堡”。此堡“明嘉靖二十二年筑堡,万历元年砖包。周三里二分,高连女墙四丈二尺”。明设守备一员,万历十四年(1586),改设操守一员,旗军三百二十名,马二十九匹。到清朝初年“奉裁”,后来“仍设操守一员,守兵一百名,康熙年间改设把总一员,改守兵八十二名。后又添设马兵二名,改守兵七十七名,马二匹,今仍旧”。破鲁堡城墙屡圮屡筑,北墙、西墙今尚残存,南墙、东墙破坏极为严重。

破鲁堡村在战争频繁、烽火连绵的军事要地应运而生,历史上,村民们长年经受战乱,生活动荡,迫切寻求精神寄托,其突出表现就是村中寺庙众多。据村中一位赵姓老人讲,破鲁堡村内原有很多寺庙:三观庙、奶奶庙、火神庙、白玉神庙、观音庙、城隍庙、土地庙、甄(镇)王庙、马神庙、龙神庙、大寺庙(宁静寺)等等,打他记事时这些寺庙就存在了。遗憾的是,这些寺庙大多数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殆尽。现在村中只剩下了破败的龙神庙和宁静寺。龙神庙位于村口,庙里仅剩一间摇摇欲坠的破屋和一尊破败不堪的龙王爷塑像。

宁静寺与之相比显得幸运一些,虽然颇具文物价值、铸工精巧、纹理奇特、神态迥异的佛像以及高12米的千佛铁塔被毁坏,寺内法器、供具也被洗劫一空,但宁静寺大殿因先后做过磨坊、粮食加工厂的仓库而保存了下来。殿内壁画和部分佛像是因“巨蛇拜佛”的民间传说而幸免于难。二、宁静寺现状调查

宁静寺坐南朝北,南北纵向的中轴线上有正殿三重,亦称作三层殿,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院内东西方分别为偏殿:观音殿和地藏殿。该寺共有房屋15间,塑像60余尊,占地面积约五亩,是一座长方形的寺院。寺内现存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和大清康熙四十年(1701)官方重修所立赑屃驮碑2块,此外,还有2000年新刻功德芳名碑、宁静寺重修记碑刻、无边和尚事略碑3块。另外,山门两侧还有两块石碑,碑刻字迹完全模糊不清,年代不详。据寺内住持义清讲,这两块碑原非本寺,是从别处移至此地作寺庙护法之用。宁静寺内还有一口明万历年间铸造的洪钟,高约一米,口径90厘米,重600斤,上刻有花纹图案和善男信女施资名单,但因年代久远,日月侵蚀,字迹已模糊难辨。这口洪钟造型古朴典雅,铸工精细,轻击声音洪亮,余音悠长。另外,寺内还有一棵粗约2.5米的苍劲古榆,究其年代无以考证。据村中老人赵某回忆,民国年间它就是现在这么粗。“文化大革命”期间,寺毁人走,老树枯死。1987年该寺重修,这棵古榆也奇迹般复活,每到夏季枝繁叶茂,冠掩古寺。2006年,这棵古榆经新荣区林业局鉴定,被列入大同市古树名木之列,树种名称为“白榆”,树龄约三百年。现如今加上民间摸树祛病的传说,这棵古榆更增添了几分神韵。

山门殿,又称“三门”,象征着三解脱门。山门东西两侧立有2000年刻的石狮一对,横眉立目,威武雄壮,象征着时刻守护寺院安全和镇邪除恶。店内东西两侧供奉着2000年重塑的哼哈二将。二层大殿——天王殿,笑口常开、憨态可掬的大肚弥勒佛供在正中,这尊佛像也属后来重塑。弥勒佛背后供奉着韦驮天将,昼夜镇守殿内外安全。殿内两侧供有四大天王:手持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手持慧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手缠一龙者为西方广目天王、手执一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三层殿——大雄宝殿,内供“横三圣佛”,居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下塑六尊协侍菩萨,两侧有护法天神,其结构匀称,衣带飘逸,造像丰满俊逸。大殿内的墙壁上有精美的彩绘壁画《万圣朝拜图》,绘有佛祖释迦牟尼讲经的场面和佛光普照、法力无边的画面,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东殿供奉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观音高坐莲台,面容慈祥。西殿供奉地圣祖,头顶千眼,相貌威严。三、寺庙历史沿革及运作情况

据碑刻记载,该寺原名就叫“宁静寺”,也曾写作“宁靖”。从寺名寓意大体可以推测,当初修建此寺是希望佛祖佑护一方生灵安宁静养,不受外族侵扰。当地的百姓也常因其规模较大,供奉佛祖较多而称其为“大寺庙”。根据寺内现存碑刻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功德主刘彦通、僧人明绪对佛殿进行了重修。到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又进行了一次修缮。民国年间,无边和尚为该寺住持,他是近代第一位组织修缮该寺的僧人,他也为维持寺庙在抗战期间的正常运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有善、来广等高僧都曾做过该寺住持,维持道场,讲经说法,组织各种佛事活动。

1987年,大同市上华严寺藏杰、妙闻等师父及新荣区居士、众多善男信女共同筹资,对该寺进行了维修。2000年义清师父住寺后,对寺院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修。2005年9月,该寺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现在宁静寺住持义清又在积极组织新一轮大规模的扩修,已经做好了宁静寺规划效果图。无边和尚塔便是其规划中的主要项目。

寺庙活动和日常生活经费大多是来自于外地佛教信徒的布施。据调查,宁静寺香客来源较为复杂,集宁、左云、丰镇、十三矿、燕子山、晋华宫以及破鲁堡周边地区的都有。据寺内僧人及村中老人赵某和李某讲,该寺没有土地。另外,调查还发现,近年来寺庙的日常收入中还有一小部分是庙会时出售各种佛具法器而来。当然,这种商业性的活动并非由寺内僧人直接进行,一般由村内的佛教信徒张某、刘某等人代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