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07:06:40

点击下载

作者:章伟文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试读:

前言

《周易参同契》向来被誉为“万古丹经之王”,乃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其内容广泛涉及炼丹、冶金、天文、律历、御政、医药、养生、服食等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古及今,关于此书之真伪、著作年代、作者、篇章结构、内容等问题一直聚讼纷纷,故有必要在前言中对这些问题及其来龙去脉作一个简要介绍。一 关于本书的真伪、作者及著书年代

在学术史上,认为《周易参同契》不是出于汉代,乃后来者所伪作,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1)《周易参同契》一书,《隋书·经籍志》不载;两汉之书不见于《隋书·经籍志》,其为伪书的可能性为大。(2)若《周易参同契》为后汉之丹书,东晋道士葛洪当有所知;然葛洪《抱朴子·遐览篇》未收入此书。(3)《神仙传》虽言《周易参同契》为汉代魏伯阳所出,然《神仙传》与《抱朴子》异例,疑非葛洪所作,故难以为凭;且《神仙传》不同版本之间,字句有所不同。(4)汉代可能有《易纬参同契》,有人伪作另一种《参同契》,附会《易》象以论神丹;后人转糅而一之,以成今本《周易参同契》,故以《周易参同契》为汉之古书,有误。(5)古丹经不用易理,如东晋葛洪《抱朴子》金丹篇、黄白篇等即如此。(6)今本《周易参同契》附会易象以论内外丹,而内丹、外丹在道教中兴盛的时间各异,以此推论,则《周易参同契》不可能为同一时代、同一作者所为。

上述这些观点,旨在证明《周易参同契》非汉代之作,实乃伪书。然而,学术界也有一些观点倾向于认为《周易参同契》非伪书,乃汉代之作,其论据主要有如下方面:(1)就目录学方面看,新、旧《唐志》皆著录有《周易参同契》;或谓《隋书·经籍志》没有著录《周易参同契》,可能为如下原因所致:一是图书及古迹漂没、目录残缺,如《隋志》说:“大唐武德五年(622),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二是《参同契》可能因与谶纬相涉而被禁,《隋志》谓:“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以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愈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且隋建国后维持时间较短,不太可能完成全面搜集图书的繁重工作,故《隋书·经籍志》证伪的可靠程度不及新、旧《唐志》大。(2)《周易参同契》篇名虽与《易纬》相仿,但推断原有《易纬参同契》却无确证。汉代经学的流传受地域和师承的制约,一些炼丹家和炼丹书不引易象乃正常现象。(3)《云笈七签》中的《神仙传》非伪书。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云其著有《神仙传》;《隋志》、新旧《唐志》、《宋志》、《太平御览》等皆著录有《神仙传》;《云笈七签》为《大宋天宫宝藏》的缩编本,故《云笈七签》中的《神仙传·魏伯阳》应为葛洪所撰。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所引《神仙传》之文,虽与《云笈七签》本文字略有不同,但彭晓叙述时常夹杂以己意,故不能用彭晓之《序》来证伪《云笈七签》本《神仙传》,也不能以后世流传的他本《神仙传》证伪《云笈七签》本。(4)《遐览篇》不能证《周易参同契》为伪书。《抱朴子·遐览篇》著录有《魏伯阳内经》,而不及《参同契》、《五相类》,然《遐览篇》只载葛洪未藏图书之目,其对《神仙传》之《魏伯阳》,魏伯阳著《参同契》、《五相类》等,都不具备证伪作用。亦有谓《魏伯阳内经》即为《周易参同契》者。(5)从内容上看,如朱熹曾说:“《参同契》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又说:“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内、外丹虽然在历史上兴盛的时间各异,但各自兴起之时间,溯其源则相差不远。(6)《周易参同契》著录于正史虽较晚,这只能说明官方收藏情况,但该书自问世以来,私家注述不绝如缕:如三国虞翻(164—223)可能注解过《周易参同契》,理由是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易字下曰:‘虞翻注《参同契》云,字从日下月。’”而今本《参同契》确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之语;《道藏》托名阴长生注本在注“委时去害”一段时说:“虞翻以为委边着鬼是魏字。”亦可为东汉大儒虞翻曾注《周易参同契》之例证;《神仙传》亦提及魏伯阳有虞姓弟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参同契》以人负告为造。”这当指《参同契》四句廋辞隐“魏伯阳造”四字那一段;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二有注:“《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人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对《参同契》之授受源流有所说明。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说:“道之所秘者,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参同契》焉。”《道藏》托名阴长生注本、容字号无名氏注本皆可能为唐代之注本,而五代及其以后,彭晓、朱熹、陈显微、储华谷、俞琰、陈致虚、蒋一彪、仇兆鳌、朱元育等注本更是层出不穷、不绝如缕,等等,这些可以说明《周易参同契》在历史上承传不绝之情况。

关于《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神仙传》中说魏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认为东汉魏伯阳是本书的主要作者。唐玄宗(711—756年在位)时,绵州昌明县令刘知古著《日月玄枢篇》,其谓:抱朴子曰:魏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篇,假大《易》之爻象以论修丹之旨。玄光先生曰: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参同契》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参同契》者,参考三才,取其符契者也。刘知古一方面引葛洪之说,认为魏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另外,又提出“玄光先生”关于《周易参同契》徐从事、魏伯阳、淳于叔通三作者之说。一些注家也持三作者之说的观点,如明《正统道藏》太玄部映字号收原题长生阴真人注《周易参同契》三卷,其《序》言: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出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人也。后因越上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取象三才,乃为三卷……托《易》象焉。依此说,则与《周易参同契》相关者有三人,即北海徐真人、越上虞人魏伯阳、淳于叔通;《周易参同契》的演变,先有徐真人的古《龙虎上经》;魏伯阳解《龙虎上经》而造《五相类》,因其所解与古《龙虎上经》其旨相合,故而改称古《龙虎上经》为《参同契》;然后,淳于叔通法天、地、人三才,补续其类,托《易》象,乃有《参同契》三卷。阴注在解经文“鲁国鄙夫”一句时认为,“鲁国鄙夫”“乃谓北海徐从事,《参同契》起于徐公之作矣”。至于“宴然闲居,乃撰斯文”的作者,则认为“即魏公自谓也”。一般注家皆以此段经文相连属,阴注却割裂之,认为前者“鲁国鄙夫”为北海徐从事,“晏然闲居,乃撰斯文”者则为魏公,因“魏公润色之后,则可循而行之”;或许是因为阴注以魏伯阳为越之会稽上虞人,与经文之“鲁国鄙夫”不能相合,故有此说;而其他版本的《周易参同契》“鲁国鄙夫”作“郐国鄙夫”、“会稽鄙夫”等,可能因繁体字“鲁”与“郐”、“会”容易混淆,导致字辞之异,亦未可知。

当然,也有注家坚持《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为魏伯阳,从而持“一作者”说。如明《正统道藏》太玄部容字号所收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其《序》说:按《神仙传》,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彭《序》提出,魏伯阳有得于《古文龙虎经》之妙旨,乃根据《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觉得细微之处尚阐述得不是很清楚,故又复作《补塞遗脱》一篇;如此则成四篇。彭晓认为,魏伯阳所述《周易参同契》虽有其所祖之《古文龙虎经》,但《参同契》四篇皆为魏伯阳所作,徐从事、淳于叔通则为《周易参同契》的注解或传经者,因此,他不同意《周易参同契》“三作者”之说:晓按:诸道书或以《真契》三篇,是魏公与徐从事、淳于叔通三人各述一篇,斯言甚误!且公于此再述《五相类》一篇云“今更撰录,补塞遗脱”,则公一人所撰明矣。况唐蜀有真人刘知古者,因述《日月玄枢论》进于玄宗,亦备言之。则从事笺注,淳于传授之说,更复奚疑。彭晓从文意上认定《周易参同契》与补塞遗脱的《五相类》为同一作者,因其言“今更撰录”,故为同一人所为。另外,上文所引《日月玄枢篇》出南宋曾慥《道枢》,而《全唐文》亦收录刘知古此文,名《日月元枢论》,观其文意,似乎同意《周易参同契》魏伯阳一作者之说。朱熹也基本认同《周易参同契》为汉代魏伯阳所作,其云:“右《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所作;魏君,后汉人。篇题盖放纬书之目,词韵皆古,奥雅难通。”黄瑞节附录:“朱子于昔所著书成家者,未尝随声附影,轻附于圣人之徒,如《麻衣易》以为戴师愈所作,《关子明易》以为阮逸伪作,其重于传信如此,独于《参同契》无一语疑似。”

宋末元初学者俞琰也基本沿袭了彭晓《序》中所说《周易参同契》授受源流,他认为经文中“委时去害”一段,乃“魏伯陽”三字之隐语,其中,“委”与“鬼”相乘负为“魏”字;“百”之“一”下为“白”,“白”与“人”相乘负为“伯”字;“湯”遭旱而无水为“昜”,“阨”之“厄际”为“阝”;“阝”与“昜”相乘负为“陽”字。但后来,俞琰又倾向于认同《周易参同契》三作者说,其于所作《周易参同契发挥》的《后序》中说:忽一夕于静定中若有附耳者云:魏伯阳作《参同契》,徐从事笺注,简编错乱,故有四言、五言、散文之不同。既而惊悟,寻省其说,盖上篇有《乾》、《坤》、《坎》、《离》、《屯》、《蒙》,中篇复有《乾》、《坤》、《坎》、《离》、《屯》、《蒙》;上篇有七、八、九、六,中篇复有七、八、九、六;上篇曰日辰为期度,中篇则曰谨候日辰;上篇曰震受庚西方,中篇则曰昴毕之上,震出为征。其间,言戊己与浑沌者三,言三五与晦朔者四,文义重复如此。窃意三人各述一篇之说,未必不然。俞琰认为,《周易参同契》经文各篇之间文义相重复处较多,且文体也有四言、五言、散文、乱辞、歌等的不同,以此之故,他认为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三个人各述一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又,明《正统道藏》太玄部容字号有《周易参同契注》二卷,原题无名氏注,其关于《周易参同契》的作者及由来,则提出凌阳子、徐从事、淳于君、魏君四作者说:昔真人号曰《龙虎上经》……后魏君改为《参同契》,托在《周易》……所以,凌阳子于崆峒山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与淳于君;淳于君……所以便造篇名《五相类》,类解前文……第一卷以论金汞成形,日月升降;第二卷论增减、十月脱胎;第三卷淳于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传魏君。对于《周易参同契》,容字号无名氏注认为其先是《龙虎上经》,由凌阳子于崆峒山传与徐从事,徐从事传于淳于君,淳于君便造《五相类》解前文;而魏君则将《龙虎上经》、《五相类》托《周易》而改为《参同契》。容字号无名氏注似以魏君为传经人中的一员,在三作者说的基础上,又提出在徐从事前有“凌阳子”作为传经人之一。关于“凌阳子”,《隋书·经籍志》有“《陵阳子说黄金秘法》一卷”,收入医方类;此“陵阳子”与“凌阳子”之间的关系,尚待考证。

由此看来,《周易参同契》一书的作者问题,比较复杂。关于魏伯阳,正史无传,其修道事迹见于《神仙传》,据《云笈七签》卷一百九所收《魏伯阳》,其谓: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交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关于与魏伯阳相关的徐从事,尤其是淳于叔通,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456—536)所著《真诰》卷十二中有谓: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146—167年在位)时作徐州县令。灵帝(168—189年在位)时,大将军辟掾,少好道,明术数,服食胡麻黄精饵,后入吴乌目山隐居,遇仙人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今在洞中为典柄执法郎。对此,陶弘景自注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以知术故,郡举方正,迁洛阳市长。此以淳于斟与淳于叔通为一人,并提及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叔通”与“叔显”其字不同,可能为传写之误。又《搜神记》今本卷六:桓帝即位(汉桓帝146年即皇帝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洛阳市令淳于翼曰蛇有鳞甲,兵之象也。见于省中,将有椒房大臣受甲兵之诛也,乃弃官遁去。至延熹二年(159),诛大将军梁翼,捕家属,扬兵京师也。《后汉书》卷二十二:尚字博平,初为上虞长。县民故洛阳市长淳于翼,学问渊深,大儒旧名,常隐于田里,希见长吏。尚往候之,晨到其门,翼不即相见。主簿曰还,不听,停车待之。翼晡乃见,尚宗其道德,极谈而还。《后汉书·孝女曹娥传》:元嘉元年(151),县长度尚改葬娥,为立碑。《开元占经》卷百二十引《会稽典录》:淳于翼字叔通,除洛阳市长。桓帝即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翼占曰以蛇有鳞甲,兵之应也。上文所谓“尚”即“度尚”,曾任上虞长,与淳于翼相识,淳于翼(一作“淳于斟”)即淳于叔通。综上所述,学术界一般认为,与《周易参同契》密切相关的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其盛年大致在东汉桓帝、灵帝之时;《周易参同契》一书亦当作于这一时期,其作者为魏伯阳,徐从事、淳于翼与《周易参同契》也有密切关联。《周易参同契》的主体内容有可能完成于后汉时期,与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和金丹道教有关。二 关于本书的著录情况、篇章结构《周易参同契》于《旧唐书·经籍志》之《五行类》有著录,其谓:“《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旧唐书》为五代后晋官所修之唐史,原称《唐书》,为与宋欧阳修、宋祁等所修之《新唐书》相区别,而被称为《旧唐书》。《旧唐书》之《经籍志》只叙述至唐玄宗时代。《新唐书·艺文志》亦著录《周易参同契》,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二卷,又《周易五相类》一卷”,入《艺文志》“五行类”。另外,其还著录有“希迁《参同契》一卷”,其与《周易参同契》不属一书。

至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始别立《参同契》一门,载注本一十九部,三十一卷。另外,南宋曾慥编《道枢》,其中所收《参同契》分上、中、下三篇,其卷三十三之《参同契中篇》,题草衣子所述,慥注“草衣子”曰:“世传汉娄敬著《参同契》,自号草衣子云。”卷三十四《参同契下篇》述云牙子“著书十有八章”,慥注“云牙子”曰:“魏翔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云。”然与《周易参同契》实为不同的两书。《宋史·艺文志》关于《参同契》注本的著录情况,主要分布在“道家类”与“神仙类”,如“朱熹《周易参同契》一卷”,收录于“道家类”,而“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参同契明鉴诀》一卷”等则收入“神仙类”。

马端临《文献通考》亦同于《宋志》,其著录时将与《周易参同契》相关书籍亦分道术家书目和神仙家书目。在道术家书目中,其著录有“《京氏参同契律历志》一卷,陈氏曰虞翻注”。其神仙家书目有“《周易参同契》三卷……按唐陆德明解易字云虞翻注《参同契》言字从日下月,为易之文,其为古书明矣”;又提及有“张随注《参同契》三卷。晁氏曰皇朝张随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之一,1049—1054年)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阳之书,列十数图于其后”;“《参同契大易图》一卷……按《崇文总目》云:张处撰”;“《参同契解》一卷。陈氏曰题紫阳先生,不知何人”,等等。《明史·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有:“商廷试《订注参同契经传》三卷;徐渭《分释古注参同契》三卷,陆长庚《周易参同契测疏》一卷。”《汉魏丛书》(明括苍何镗纂本)道家书目,有魏伯阳《参同契》一卷,等等。

关于本书的篇章结构,葛洪《神仙传》提出魏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故从东汉末至两晋时期,《参同契》与《五相类》各一卷,并各自为篇。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周易参同契》则演变为二卷,加上《周易五相类》一卷,则成三卷。如《旧唐书·经籍志》之《五行类》谓:“《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此时《周易参同契》较《神仙传》所说多出一卷。《道藏》托名长生阴真人注《周易参同契》实为唐注本,共三卷,全书不分章,《鼎器歌》存于卷下文末。而同为唐注本的《道藏》太玄部容字号《周易参同契注》则只有二卷,其云:“诗是《古歌》,书是《参同契》,故《同契》详《古歌》而造,俱流在《契》……犹如孔子删《诗》定《礼》。”认为《参同契》乃为详解《古歌》而作;《古歌》为诗歌体,《参同契》则为书体;从篇章结构来看,容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二卷只相当于通行本《周易参同契》的

卷上

,通行本卷中、卷下则未注,亦没有收入。

五代时期,彭晓提出魏伯阳“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因“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则成四篇;彭晓以四篇统分三卷为九十章,以应阳九之数,其中,上卷分四十章,中卷分三十八章,下卷分十二章,内有《鼎器歌》一篇,因其词理钩连,字句零碎,分章不得,故独存于书后,以应水一之数。并以红色笔书正文,墨色笔书旁义,使经、注显明可观。但《道藏》所收彭晓注已非其旧,它经过南宋鲍仲祺的整理;鲍仲祺整理时,于经之正文多从朱熹《考异》本,而彭晓之注则大略遵从临安郑焕所校本,故文中出现有经文与注解不同的情况,如《契》云:“兼并为六十。”而注解则云:“兼并为六十四卦也。”等等,这是因为鲍仲祺在整理时采取了朱注与郑校“两存”而互见的方式。

南宋陈显微撰《周易参同契解》,其书中次第悉依彭晓本,惟分上、中、下三篇而不分章,“象彼仲冬节”以下七十字,彭晓本在“枝茎华叶”之下,而陈显微本则移在“太阳流珠”一节之下,四库馆臣认为其据经中“别序四象”之语而更其旧次;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凡三卷,不分章,校正诸本文字并随文诠解;南宋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三卷,分章但不标章名;宋末元初学者俞琰作《周易参同契发挥》亦不分章,其《周易参同契释疑》“合蜀本、越本、吉本及钱塘诸家之本,互相雠校以为定本”;元陈致虚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十五章,中篇十五章,下篇五章,与彭晓注本分九十章者不同;其以彭晓将《鼎器歌》一篇移置于后为非,故仍依原本置之“法象成功章”之后。

明代杨慎等在俞琰之说的基础上,开始将《周易参同契》进行内容的重新分类,以四言为魏伯阳之经,五言为徐从事之注,《赋》、《乱辞》及《歌》为《三相类》,乃淳于叔通之补遗,谓之为《古本参同契》。杨慎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亦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并指《赞序》为景休后序,《补塞遗脱》一章为叔通后序。在中国古代,《诗经》为四言句,后又有“古诗十九首”等五言韵文;《周易参同契》既有四言句,亦有五言句,还有“歌”、“赋”、“乱辞”、“散文”、“赞序”等,其不同文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撰写时间之先后尚有待进一步考证。有观点认为,今本《周易参同契》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重复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可能因为徐从事、淳于叔通等对之进行过笺注,一些笺注的文字渗入到《周易参同契》本文,从而造成经文出现一些结构上的混乱。另一种解释则提出,《周易参同契》文体不同、错简严重,实因作者恐泄漏天机,从而故意神秘其文;但又恐人不能知晓其意,故经中文字重复而说。等等这些皆可备一说。三 关于本书的解题、主要内容《周易参同契》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本炼丹著作。关于这部书何以名之为“周易参同契”,历代注家对之也作出了解释。明《正统道藏》太玄部容字号原题无名氏注的《周易参同契注》,其为《周易参同契》一书解题称:“周者,乃常道也;易者,变改之义;言造大还丹,运火皆用一周天,故曰周易者……参者,杂也,杂其水、土、金三物也;同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体,故曰《参同契》。”认为“周”有周而复始的“常道”之义;“易”则取其变改之义;“参”取“杂”之义,主要指炼丹时将水、土、金三物相杂,炼而成丹;“同”与“契”则指上述三物煅炼之后,可以使其同为一体,相符、相契合,以此之故,故此书得名为《周易参同契》。

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原题汉阴长生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首句即有“昔说魏君《参同契》”一句,其注称:“参者,离也。同者,通也。契者,合也。”以“参”为离的意思,“同”为“通”的意思,“契”为“合”的意思,此注虽然不是直接注解《周易参同契》,然经文提及“魏君《参同契》”,故其对“参同契”的解说,应该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相关。

五代时期,真一子彭晓解“参同契”之题,认为“《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义合也”。也就是说,所谓“参同契”,即与诸炼丹经典道理相通、文义相合的意思。又彭晓注《序》中引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通诸纬候”,“纬候”指汉代经学中的纬书,如《乾凿度》、《通卦验》、《稽览图》之类等,即属《易纬》,其中有卦气、物候等说,故称“纬候”;魏伯阳既精通“纬候”,故其可能依汉代纬书之例,取其书名为《周易参同契》。

南宋朱熹作《周易参同契考异》、宋庐陵后学黄瑞节附录,其中提及《周易参同契》,“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朱熹认为书名之所以称“周易参同契”,因其意在阐明炼丹之理与《周易》之理是相通而义合的,“其书假借君臣,以彰内外;叙其离坎,直指汞铅;列以乾坤,奠量鼎器……莫不托《易》象而论之,故名《周易参同契》云”,即认为书中的内容,无论是炼丹的鼎器、药物还是火候等等,皆依托于《周易》之象;炼丹所依据的道理,亦不离《周易》一阴一阳之道;因此之故,方命书之名为《周易参同契》。

南宋道士抱一子陈显微说:“此书三篇,大率首尾辞旨相似……故其言谓此书三条,皆枝茎相连,其辞旨虽取喻不同,似出异路,其实一门而已……因命曰《参同契》者,魏君自取是名也。”则又认为《周易参同契》有三篇,此三篇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其内容如树木之枝茎相连接,实同出于一路,故书名称为《参同契》。

宋末元初学者俞琰认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千变万化,无往不可,是故东汉魏伯阳假之以论作丹之意,而号其书为《周易参同契》也。参也者,参乎此○也。同也者,同乎此○也。契也者,契乎此○也……旁引曲喻,名虽不同,不过一阳一阴而已;合阴阳而言之,不过一太极○而已;散而成万,敛而成一,浑兮辟兮,其无穷兮,与《易》之造化相通,此其所以为《周易参同契》也。”认为《易》之理精微、广大而无所不包,魏伯阳借《易》理指导炼丹,而有《周易参同契》之作;所谓“参”,即参考《易》之太极的动静之机;所谓“同”,即与太极阴阳之运相通;所谓“契”,即与《易》太极未画之前妙理相契合。

元代由儒入道的上阳子陈致虚认为:“《参同契》三篇,体用不杂,功妙非常。参者,参天地造化之体;同者,资同类生成之用;契者,合造化生成之功。上篇叙炼丹之本末,中篇列细微之密旨,下篇补遗脱之法象。”陈致虚提出“参”指参天地造化之体,“同”指炼丹要资同类生成之用,“契”则有合造化生成之功的意思。《周易参同契》谓:“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又说:“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伦。务在顺理,宣耀精神;神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序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即认为《周易》之理、黄老之道、炉火之术,三者可以相参相同;伏牺、周文王、孔子三圣之易,其究为一;律历、御政、养性三者,其理亦顺。这应该是本书取名为《周易参同契》的重要原因。

关于本书的主要内容,东晋道士葛洪所著《神仙传》提到:“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说如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认为这部书以《周易》的卦爻象表征天道阴阳消长之理,实则以之为炼丹时进退火符的法则,以阐明丹道炉火之理与天道之理可以对应、相齐。《周易参同契》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结合《周易》之理,探讨天道及其表现,从而为炼丹术确立起形而上的哲学依据。

丹家认为,修炼金丹必须法天道而行,才有可能成功,故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但是天道深远而难窥,要对天道有所了解,必须因《易》象以发明之。故五代彭晓在注解《周易参同契》时说:“公撰《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在探讨天道之理为何,由人道及于天道为什么是可能的,由人道及于天道的具体路径为何等问题的过程中,《参同契》引入《周易》,从而确立了易学与炼丹相结合的这种独特的修丹理论。《周易》被引入炼丹术之后,天道不再是恍恍惚惚、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神秘主宰者,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体现着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因为在汉代的人们看来,《周易》卦爻象的数理排列,如汉易卦气说以八卦、十二辟卦、六十四卦配一年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纳甲说以天干、地支配卦等,在当时能较系统地说明天道运行的法则、规律,故人们认同于《周易》与天道的关系,认为《周易》之理即是天道的表现,循《周易》之理而行,就能与天道相通,达到天与人的合一。

第二,结合《周易》之理,对金丹炉火之术的药物、火候、鼎器等问题作系统说明。

炼丹最重要的问题,是所谓“炉鼎”、“药物”与“火候”的问题。“炉鼎”是炼丹之所,“药物”是成丹之源,“火候”为结丹之功夫。《周易参同契》以阴阳变易法则解释丹药的形成,以汉易中的卦气说、纳甲说等解释炼丹的火候,如朱熹谓:“按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统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即认为《周易参同契》以乾、坤为鼎器;以坎、离为药物;以屯、蒙二卦等值一日之火候,如此则除乾、坤、坎、离之外的六十卦可以表征一月三十日每日早晚之火候;又以纳甲六卦即震、兑、乾、巽、艮、坤总言一月火候之进退;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辟卦之消息说明一岁火候之消长,这就对炼丹之“炉鼎”、“药物”与“火候”等作出了详细说明。

第三,《周易参同契》还将大易、黄老相结合,以体用的方式贯通道体与器用,沟通形上与形下,从而建构起一个有体有用的独特丹道哲学理论体系。《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变异的节序性、规律性的思想与黄老天道自然无为的道体观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它将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融为一体,将道体的虚无自然看作是金丹炉火具象变化的本质,而金丹炉火具象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和节序性又被看作是虚无自然道体的内容和显现,从而道体不离器用,器用显现道体。一般认为,《周易》思维有“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特点。《周易参同契》推阐天道,其所关注的“人事”主要指的是修丹之事,即认为人通过法天道阴阳之消长,修炉火金丹而饵之,就能达成使人道合于天道的目的。其与儒学解《易》以政治和社会伦理问题等作为“人事”的主要内容有所不同,两者代表了易学发展的不同方向,具有一种相待互补性。

当然,为了建构炼丹术的理论体系,《周易参同契》中还广泛引述有中国古代天文、律历、阴阳五行、御政、冶金、医药、服食等知识,由此更加彰显出此书内容的广博、精深。四 关于本书的地位、影响《周易参同契》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然在探讨此问题前,我们先要思考一个关于在《周易参同契》研究上的学术难题:即在东汉中后期,《周易参同契》确立了丹道的解易系统,为什么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此书却似乎相对沉寂,没有得到更进一步地阐发,原因何在?

我们认为,《周易参同契》作为汉代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兴与寂也应与汉代黄老思想的兴衰联系起来考察。东汉前期,光武中兴,统治者面临着繁重的战后重建问题,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发展被战乱严重破坏的生产力,故此时黄老思想有着较好的发展空间。至东汉后期,黄老思想成为反抗腐朽、黑暗的宦官和外戚专权的重要武器,这从汉末的黄巾大起义可以得到证明。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统治者深惧之,故带有黄老思想特色的《周易参同契》可能在当时也受到压制,乃至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一直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没有得到更进一步地阐发。

另外,从易学发展史来看,由于汉代象数易学的日渐繁琐和神秘化,至魏晋时期,汉代象数易学走向了它的反面,被玄学所取代。这种取代,不仅是学风由繁琐趋向简易的变化,其所讨论的理论话题亦有大的改变,此时的理论界逐渐抛弃了对汉代天人感应问题的讨论,进而将关注点转向了探讨现实之后的本体问题。这个学术的转向,有其内在的社会、政治原因:从东汉中后期开始,一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总是处于动荡和不稳定中,要探究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的原因,离不开对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检讨;制度的好与坏,当然必须通过社会的实践来评判,但对于一项制度形成的根据和原因的探讨也很重要,一项好的制度,其形成原因和机制是什么,一项不好的制度,为什么它是不好的,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必然引导人们去探讨现象和事物背后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否存在、如何存在、它究竟是什么等问题。魏晋玄学适应此时代的需要,对有无、本末、名教与自然等进行重点思考,玄学的话语系统得以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在这种大的学术背景之下,《周易参同契》不合时宜的汉易象数学话语系统不为时代所重,故不能不相对沉寂。

魏晋隋唐以来,重玄学侧重关注道教形上本体问题的讨论,深化了道教的义理;但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消极的影响,许多教徒在修持上耽于对“虚无”本体的直接把握,在习学上偏于名辞、概念的剖析,从而导致对“人”本身存在的忽视,以及由人之天宗教实践的弱化。《周易参同契》强调法天地之道而修丹,人通过对天道规律的把握,就能修成金丹,从而自做主宰,超越人生的不完善,达成与本体之道相等同的境界,这恰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诸问题,故唐、五代以来,《周易参同契》渐成道门中的显学。《周易参同契》无论在道教史上还是在易学史上,都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第一,就丹道而言,《周易参同契》在隋、唐之后,渐有“丹经之祖”、“万古丹中王”的美誉。

南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后叙》谓:“丹经、紫书行于世者多矣,惟魏伯阳依《金碧龙虎经》,托《易》象作《参同契》,敷叙丹法最为精详。吕真人之《歌》尝曰‘金碧参同不计年,妙中妙兮玄中玄’,高象先《诗》亦云‘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盖美其至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认为,《周易参同契》“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

应该说,炼丹技术当然是炼丹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然对炼丹进行理论的论证却是更为重要的关注点。《周易参同契》合大易、黄老、炉火言丹道之理,天道与丹道的同一,使得道教炼丹的过程成为和天地造化同途的过程,炼丹的意义不仅是求得长生不老,更重要的是求得人与天道的合一。由于《周易参同契》并不是单纯地讲道教的炼丹技术,更重要的是探究道教炼丹背后深层次的天道理论依据的哲学问题,其将丹道的修炼节序等同于天地造化、生人生物的节序,《周易》卦爻符号的变化被用来表征天道阴阳消息进退的信号,修丹之人法此就能炼成金丹,达到与天地合、与大道通的境界。这种宏观的思考使《周易参同契》超越于一般单纯讲技术的丹书之上,能把握住丹道发展的根本,正因为如此,其方能获得“万古丹经之王”的美誉。

第二,对于易学史而言,《周易参同契》开启了有宋一代图书易学的学术流派,丰富了宋易的内容,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正如朱熹所说:“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自其源流”;“邵子发明先天图,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先天图与纳音相应,蔡季通言与《参同契》合”。从易学史的角度看,《参同契》启发宋儒之图书易学,开辟了易学研究的新方向。如五代、北宋道士陈抟的易龙图理论,颇受《周易参同契》的启发;宋明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还有刘牧、李觏等一批学者或创新、或批判,使图书易学一时蔚为大观;金元时期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大通,宋末元初道士雷思齐、学者俞琰等均曾以易图的方式表达对宇宙生成问题的看法,这就开启了宋易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宋明学术史上有其重要价值。

中华书局基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虑,将《周易参同契》纳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系列,并建议由我来做此书的译注工作。2011年,我曾以“道教易学研究”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通过;考虑到《周易参同契》与“道教易学”有密切关联,故不揣鄙陋,答应承担此艰巨任务。关于《周易参同契》,古今有许多学者作过注解、整理,如明《道藏》中收有:托名汉阴长生注本、容字号无名氏注本、映字号无名氏注本、彭晓《分章通真义》本、朱熹《考异》本、陈显微解本、储华谷注本、俞琰《发挥》本等;明清以来,蒋一彪注、王文禄注、徐渭注、陆西星注、陶素耜注、仇兆鳌注、李光地注、朱元育注、刘吴龙注、袁仁林注、董德宁注、刘一明注等,皆富有特色;今人陈撄宁先生有《周易参同契讲义》,孟乃昌、孟庆轩辑编《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三十四家注释集萃》,任法融道长有《周易参同契释义》,潘雨廷、孟乃昌著《周易参同契考证》,萧汉明、郭东升著《周易参同契研究》等等,对《周易参同契》的研究、解释取得了新的成绩。这次译注,我以《道藏》所收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经文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对很多前辈、同道等所取得之注《契》成果多有借鉴,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诚挚敬意!《周易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向来以艰涩难读而著称,加上丹书常用譬喻,一些经文很难直译,故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意译代之;又因历史上既有以“外丹”注《契》者,又有以“内丹”注《契》者,故此次译注,我对很多经文皆分别从内、外丹不同之角度作出解释。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译注中一定存在不少错误,敬请诸位同道、先进多多批评、教正。章伟文2014年5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卷上

乾坤者易之门户章第一

【题解】本章是《周易参同契》全书的纲领。乾坤门户,在丹道为炉鼎;坎离匡郭,在丹道为药物。以《易》言之,乾、坤为纯体之卦,乾阳而坤阴,乾、坤错杂,乃生震、坎、艮、巽、离、兑六子卦,合乾、坤父母卦与六子卦,则为《易》之“八经卦”;而《周易》六十四“别卦”,皆由“八经卦”重卦而得。因众卦皆出于乾、坤,故以乾、坤为《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周易参同契》言“乾坤者易之门户”,别有其意。以外丹言之,乾为上釜之鼎,坤为下釜之炉,炉鼎为炼丹之神室;欲炼还丹,先设乾鼎、坤炉为神室,神室既设,变化就会在其中生成,非神室无以成丹,犹如非乾、坤则无以见《易》。乾鼎、坤炉既设,投铅、汞等药物于其中,铅取象于坎,汞取象于离,故经文所说之坎、离是为药物。坎、离药物在乾、坤鼎炉中烹炼,发生种种变化,乃至铅、汞合体,凝而至坚,化成丹宝,是谓变易。以此之故,也可以说,乾、坤为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又,坎为水,离为火,火燃于器外,各种矿金置于器中,得火烹炼,熔而为水,水火气交,然后通达其情,化金水成丹。因坎水、离火二气相互含受,取象城郭之匡方、周正,即所谓“坎离匡郭”。炼丹之时,火性常动,水性常静,静以比轴,动以比毂,其运转犹如车之毂与轴,故又有“运毂正轴”之说。以内丹言之,人之一身,法天象地,与天地同一阴阳。乾、坤既奠,阴阳自交,乾下交坤而为坎,坤上交乾而为离。就人而言,乾阳为首在上,坤阴为腹在下,丹道所谓坎,可以喻指人身中的精与炁,它关乎人之身与命;其所谓离,可以喻指人之神,它关乎人之心与性,人身之坎、离变化,实指人身当中精、炁、神的变化。坎、离匡郭、相交,喻指人之神、炁相抱、性命双修,丹家谓之“取坎填离”。易学之后天八卦,以坎、离冠首;先天八卦,以乾、坤冠首。丹家以“先天”代表人处于其性、命之真的理想状态,“后天”则喻指人本真之性、命处于异化的状态。坎中之阳填入离中之阴后,坎、离变而为乾、坤,则人可以从所谓的“后天”返回到“先天”。经文中之“毂”,可喻人之身;“轴”,可喻人之心;欲“毂”之运,必正其“轴”;同理,修内丹者,必正其心,方能修其身,从而由“凡”变易成“仙”,由“后天”返回“先天”,此则为丹道之“易”。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译文】乾为纯阳、象天,坤为纯阴、象地,这两卦实乃《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卦象月,阴中有阳;离卦象日,阳中有阴;坎藏于坤,离藏于乾,犹如筐中藏物、郭中藏城,欲得坎月、离日交替、往来,升降于乾天、坤地之间,应该法车轮运转之理,必正其轴,方能运其毂。

牝牡四卦章第二

【题解】本章言修丹之药物烹炼有其火候法度和数理。以外丹言之,凡修金液还丹,鼎中有金母华池,亦谓之金胎神室,神室既设,则药物就可以在其中烹炼。乾、坤、坎、离四卦,乾、坤为鼎器,坎、离象药物;乾为阳牝,乃上鼎,坤为阴牡,为下炉。乾鼎、坤炉有阖、有辟,坎、离药物在鼎器中烹炼,有往有来,皆如橐籥气出、气入之状。阴阳,可以指铅金、流汞二味药物,铅金为阳,流汞为阴,金在中而时动,汞居外而常转,汞欲逃逸,金能制之,故一阴一阳,乃变易之道。鼎在炉中、药在鼎中,皆得外面火、水所制,故“处中以制外”。炼丹当守御鼎器,牢牢固济,恐其有所走失。炼丹有进火、退符,如一月三十日刚柔各半,昼为刚阳,夜为柔阴,刚柔相交之时,喻指金、汞会合之际,炼外丹讲究要择元日泥灶,火日杀汞,成日合捣,收日炼冶,闭日入鼎,建日祭炉,王、相日服药,如此等等,其法度、数理合于律、历之数。阴阳以气言,刚柔以形言,变化始于气而后成形,形为金汞,气乃烹炼时的水火之气,以水火之气变金汞之形,炼成至宝之丹。此章概言炼丹要依天地之大数,协阴阳之化机,如果能控御不差,运移不失,有如善工者准绳墨以无差,能御者执衔辔而不挠,合其规矩轨辙,则可以外交阴阳之符,内生龙虎之体,炼成金丹。以内丹言之,乾、坤鼎器为修道之人的上、中、下三丹田,坎、离药物为修道之人身中的精、炁与神,故以乾、坤、坎、离四卦涵盖、总括人身之阴阳,其功能有如橐籥生风,能造化生成万有。人之心神可以统率一身阴阳之精炁,其与月受日光、为日之所使在理上是相通的。修道之人只要一心不乱,念念归中,处其理于中,则自能制其妙于外,从而行无差忒,动合自然,神、炁相抱,神妙不测之变化历历于身内外出现,不必刻意关注功夫与效验,而功夫、效验自来,且有其法度与数理,如同律、历一般精准无误。此亦犹工匠准绳墨于内,而规矩自能正于外;驾驭车马者执衔辔于内,而车轮之轨辙自能随合于外。《周易》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四卦为鼎炉、丹药,丹道用余下的六十卦表示炼丹之火候。

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译文】乾为纯阳牡卦,坤为纯阴牝卦,坎卦阴中有阳,离卦阳中有阴,坎、离为牝牡相交之卦,合而言之,则乾、坤、坎、离为牝牡四卦,涵盖、总括炼丹中的阴阳变化之道。丹法位乾鼎、坤炉于上下,置坎、离药物于其中,则乾、坤之阖辟,坎、离之往来,俨然如橐籥,枢辖、总括阴阳气出、气入之理。修丹者知此四卦的功能、效用,则可以像工匠准绳墨而正规矩,驾车者执御辔而使车轮运转循于轨辙一样,处其理于中、制其妙于外,从而行无差忒,动合自然,故炼丹进火、退符之火候、法度,皆合于律历之数理。于丹法言,乾鼎、坤炉定南北之位,是为“经”;坎、离药物于鼎炉中烹炼,东西升降,是为“纬”;炼丹火候遵循天道运行之法则,其候与天同运,随日升沉,如月亮奉太阳之“使”一般,没有差异。《易》有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四卦之外,恰有六十卦;一月三十日,丹家以卦来表征一月中炼丹火候的变化,则一日用两卦:一卦为经,一卦为纬,亦得六十卦。炼丹中,进火为刚,退符为柔,刚柔互为表里,迭相为用;而《周易》卦象亦有内外、刚柔之体,它们交错变化,互为表里,可以用来表征丹道的火候进退之理。

朔旦屯直事章第三

【题解】本章以一月论炼丹之火候,侧重于月初。每月三十日,周而复始,逐日用功,丹道火候的时刻、早晚,可以用《周易》六十卦喻之,此章即专门论述其月初的凡例。《周易参同契》论炼丹,凡昼夜、阴阳、升降变化之火数,皆依约《周易》卦爻来表示,朝阴则暮阳,昼动则夜静,昼夜各用一卦直事,如以屯、蒙二卦为首,则朔日朝为屯、暮为蒙,以此为次序,则朝需暮讼,朝师暮比,依次而用,六十卦布于一月三十日内。昼夜十二时,亦恰应两卦十二爻之数。丹道火符有进、有退,有消息盈虚、主客递分。进火之时,不能有些许之谬误;退符之时,亦当防毫发之差错,抽、添须辨药之浮、沉,运用要审时之昏晓。修丹者当因《周易》卦爻象以求其中之深意,得其意则可以忘其象。自外丹言之,每月初一朔日,以屯值事。屯卦坎在上、震在下,坎是药汞,震有仰盂之象,为鼎,从子至午,器仰,是谓“屯卦直事”。暮用蒙值事,蒙卦艮在上、坎在下,艮有覆碗之象,为器覆,从午至子,转器向下,是谓“蒙卦直事”。故昼屯夜蒙,即是反转鼎器。此后,昼需暮讼,依次而用,阴阳相交,循环不绝。屯为物始生之卦,刚柔始交而难生;蒙为物之稚,阴昧而阳明,阴困童蒙,阳能发之,故屯、蒙两卦皆有阴来就阳之义。丹道中,刚者为金,柔者为流汞,金能用事,汞故求之,阴求于阳,金、汞得水火之气而相交,动转于器中,一仰一覆,然后通达其情,而成丹宝。自内丹言之,屯卦初九之一阳动于下,有朝之象,代表一阳初生;蒙卦上九之一阳止于上,有暮之象,代表阳之升而至于极。本只是一气周流,终而复始,循环无端,因其有上、有下而分为阴阳,故以屯、蒙两卦示之。或谓坎中一阳,实为生物之本,屯卦坎上、震下,蒙卦艮上、坎下,震为长男,艮为少男,所谓“屯直事”,指震之长男如果能制伏坎中之阳,则可以重施生物之功;所谓“蒙当受”,指艮之少男如果能聚坎中之阳,则可以行温养之功。六十卦阴阳迭互,互施生养,皆涵蕴此理。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译文】一月中,炼丹之火候,农历每月的初一日清晨,用屯卦值事;至傍晚时分,则以蒙卦值事。昼、夜十二时,恰应两卦十二爻之数,自此,朝屯暮蒙,朝需暮讼,依次而用,循环往复,终而复始。丹道之进火、退符,抽添、运用,皆要合于此六十卦卦爻所示的法度、数理。

既未至晦爽章第四

【题解】本章亦以一月论炼丹之火候,但侧重于月末,即专门论述月末所用火候之凡例。《周易》之卦终于既济、未济。炼丹自每月初一日以屯、蒙而推其火候,至于月末晦日之旦暮,则终于既济、未济;然终则必有始,故次月之初,复自屯、蒙而始。晦朔为一月之始终,早晚谨一日之动静,一月炼丹之火候,必注意于此。以外丹言之,既济卦上为坎水、下为离火,为水在火上、水火相济之象。汞阴中有阳、属坎,居北方,本为阳而居阴位;朱砂阳中有阴、属离,是太阳精,居南方,本为阴而居阳位。今既济变汞与朱砂之位,使汞之水居南方,朱砂之太阳精居北方,令复其本位,故为“既济”。未济卦上为离火、下为坎水,为火在水上、火水未济之象。丹药中,水银本为朱砂所生、属离,未济火在上、水在下,水银居北、未归于离南之位,未归其本位,故称“未济”。运六十卦火符,始起于屯、蒙,终于既济、未济,月朔至于月晦,一月完成之后,更依前例而起,循环往复。两卦所表征之火符,体现了《周易》一阴一阳之道,此一阴一阳之道,亦可用于炼丹。炼丹时,转动鼎器,阴阳升降,上下反复,周而复始,更互用之,阳动为早,阴静为晚,其日辰之期度,可从日、月运行法度得之。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一天只行一度有余,故其行迟;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的时间,一天约行十三度有余,故其行速。外丹法中,金象日,汞象月,金、汞运转之迟速,取日、月为喻,测其运转之度数,可知日月运转之期候。炼外丹者候此动静,则知丹药凝结之早晚。以内丹言之,人一身之中,自有日出、日入之早晚,其火候动静,一一暗合天度与卦象之理。如身内一阳来复,则行子时进火之火候;进阳火过程中,阴阳两炁相峙、相停,则行上弦卯时淋浴之火候;阳炁鼎盛,则行月之十五、十六日所代表的午时火候;退阴符过程中,阴阳两炁相峙、相停,则行下弦酉时淋浴之火候;阴阳两炁归藏、沉沦于洞虚,蕴育新一轮阴阳之消长,则行既济、未济之火候。身内炁机消长、火候之动静,皆有其早、晚,不可不察。通过循日、月之期度,察之以卦理,即可得之。然其中卦象内外刚柔之体,或上下卦体相反,或卦爻阴阳相对,皆不能拘泥。若不悟此理,必用天枢、潮候、卦象以准内丹各各不同之用功火候,则为大谬!

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译文】至于月末晦日之旦暮,丹道之火候,则终于既济、未济;然终必有始,故次月之初,复自屯、蒙而始。炼丹时,阴阳升降,上下反复,周而复始;阳动为早,阴静为晚,更互用之。其进火、退符的时间尺度和法则,可取法日、月运转之理;通过取法日、月动静之理,炼丹者可知丹药凝结的早晚之候。

春夏据内体章第五

【题解】本章言炼丹中一年十二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进阳火、退阴符之火候。一日之火候,同于此理。自十一月建子之月起,至于建巳之四月,此六月,阳长而阴消,乃阴求于阳之时;自五月建午之月起,至于十月建亥之月,此六月,阴长阳消,乃阳求于阴之时。《周易》别卦有内外二体。内卦三爻,法一年之春夏、一日之子后午前;外卦三爻,法一年之秋冬、一日之午后子前;内卦法阳,外卦法阴,故有阴阳交泰之义。炼丹时,一天之火候、十二时辰更替,与一年十二月之气候变化,其理正同。其中,“春夏”以喻“朝”,“秋冬”以喻“暮”;“内体”谓前卦,如屯、既济之类;“外用”谓后卦,如蒙、未济之类。炼丹之进阳火,自子至辰、巳;退阴符,自午至戌、亥,此内外之体,盛衰之理,皆可以《周易》卦爻象则之。以外丹言之,烹炼时翻转鼎器,皆据子午、前后来反复。其中,阳动则以“朝”为喻,阴静则以“暮”为喻;而“春夏”亦为阳动,“秋冬”亦为阴静。自子至于辰、巳,乃阳动之时,此时火气行,金汞冲融,汞求于金;自午至于戌、亥,乃阴静之时,此时汞气行,则金汞凝结,金求于汞。金居内,汞居外,内外之际,皆取象《周易》卦爻之理。以内丹言之,阳气自子生而上升,以四时为喻,则为春、夏之季,故说“春、夏据内体”;阴气自午而下降,以四时为喻,则为秋、冬,故说“秋、冬当外用”;子后进火,午后退符,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理一致。如以一日十二时言火候,则朝用屯,喻阳火上升之候,而屯之初九,正当身中之子,由内而外,故说“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暮用蒙,阴符下降之候,而蒙之上九,正当身中之午,由外而内,故说“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其中所说之“春、夏”谓“朝”,“秋、冬”谓“暮”;“内体”谓前卦屯,“外用”谓后卦蒙,故亦有注本以此为论六十卦之火符者。内丹火候所重点关注者,大约为一日之子、午、卯、酉四时,其中,子为进阳火,午为退阴符,卯、酉为淋浴。当然,《周易参同契》所谓春夏秋冬、子午卯酉,寅申巳亥,内体外用之说,皆为譬喻,不能泥象执文。

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译文】丹道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子后进火,午后退符。一年之春、夏两季,一日之子后午前,皆阳长阴消、阴求于阳之时,故以《周易》内卦或前卦喻阳火上升之候。一岁之秋、冬,一日之午后子前,皆阴长阳消、阳求于阴之时,故以《周易》外卦或后卦喻阴符下降之候。一天十二时以应一年十二月气候,从子至于辰、巳,自午讫于戌、亥,其阴阳升降、盛衰之理,内体外用之说,皆可以《周易》卦爻象则之。

赏罚应春秋章第六

【题解】本章言炼丹之刑德沐浴火候。与前章所说“从子到辰、巳”,“自午讫戌、亥”,为定冬至阳长、夏至阴长之“二至”阴阳进火、退符火候不同;此章所说“赏罚应春秋”,“爻辞有仁义”,则为定春分、秋分二分之刑德沐浴火候。修金液还丹,若非取法天地造化自然之法则,则无以为成。在《易》言之,天道有阴阳,地道有刚柔,人道有仁义。天道中,阳至于春则发生,阴至于秋则肃杀。人道法天之道,当阳之发生,则施仁以赏;值阴之肃杀,则行义以罚。赏为阳,罚为阴;仁为阳,义为阴;喜为阳,怒为阴。朝则行阳以应春夏,暮则行阴以应秋冬。如此顺应四时之气,自然得五行之理。自外丹言之,炼丹有文、武火候,如加炭为武火,灭炭为文火。炼丹火候应顺四时、五行,不违天道。如春生万物,犹天之行赏,炼丹时,火气行则金汞冲融,亦可以“春”为喻;秋杀百草,犹天之行罚,炼丹时,水气行而金汞凝结,亦可以“秋”为喻。一日昼夜所用之火候,与一年寒暑之功不相违背。《周易》卦爻六画之内有阴、阳,阳则生物,故称“仁”;阴则成物,故称“义”;在阳则舒,故喜;在阴则敛,故怒。炼丹时,金得水气则喜,汞得火气则怒。外丹金水受气成形,其理亦如此。通过顺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依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用,则金、汞不失其宜。合大丹、大药,伏制成败在火;火若均调,文武得所,药则无失;火若不顺,药虽精华,即有飞散。自内丹言之,修真之士动静语默之间,须谨慎从事。春属木,于此时当体春之阳气发生,于自身阳气大壮之时,运转河车、飞金精直上昆仑峰顶;金精于五行之性属坎之水,水能生木,故有施仁之义。秋属金,于此时体秋阴气之肃杀,于自身阴气正盛之时,而采药归炉;离宫之药于五行之性属火,火能制金,乃讨叛之义。自身内阴阳二气之潜藏飞跃、进退加减,各随其时,如是顺四时之气,五行皆得其理。或谓丹为至阳之精,若有纤毫阴气煅炼未尽,终不能有所成就。至如人好生利物、仁慈宽恕、惠爱忠信、和喜清静、真实不妄之类,皆为阳;好杀害物、残忍嫉忿、贪悭凌侮、骄傲狠愎、淫昏、虚诈不实之类,皆为阴,修行人戒阴修阳,阴将自亡;阴尽阳纯,自然成真。

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理。【译文】春生万物,犹天之行赏;秋杀百草,犹天之行罚。炼丹时,鼎炉中阴阳之气潜藏飞跃、进退加减,皆随春生、秋杀之理;其一日昼夜所用之火候,与一年寒暑变化之理亦不相违背。《周易》卦爻六画之内有阴与阳,阳则生物,故称“仁”;阴则成物,故称“义”;在阳则舒,故喜,在阴则敛,故怒。炼丹时,亦有阳文、阴武火候之不同,其与《周易》卦爻辞阴阳、喜怒、生杀之理不异。修炼之士通过顺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依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用,则丹道火候方可不失其宜。

天地设位章第七

【题解】本章论坎、离之中爻在丹道中的作用。丹道以乾坤为神室、列阴阳配合之位,使坎、离交于其中,以成变化之功,坎中之阳、离中之阴相互交感,化生万物,而为道之纲纪。自外丹言之,乾为天,是谓上鼎;坤为地,乃谓下炉。“设位”指鼎炉作雄雌相合,也指丹药在鼎炉中阴阳相合,或谓“设位”指鼎炉之上排列有方位、星辰、度数,以定运火之时间与刻度,故“设位”有阴阳配合之意。坎为月,可喻铅金;离为日,可喻流汞,故经文中之坎、离主要喻指丹药;“易”字上日下月,总喻丹药。铅、汞丹药居乾鼎、坤炉之内,就是经文所谓“天地设位”,“易行乎其中”之意。坎、离为药,乾、坤为鼎,坎、离二药在乾、坤鼎炉中,常被水火攻迫,运转飞伏东、西、南、北、上、下六位,故有“二用”、“六虚”之说,喻指铅金、流汞得水、火烹炼,发生变化之义。水、火之气相蒸,金、汞之形常转,自然往来不定,上下无常。外丹用土、金花等为泥筑成鼎炉,包囊铅金、流汞,将之纳于其中,铅金潜匿于流汞中,流汞得铅金而沦没,二物相伏隐于鼎中,故“幽潜沦匿”;丹药为水、火烹炼,得文、武火迫,龙虎相吞,乃无常位而成大还丹,此谓“道之纪纲”。自内丹言之,乾为天,坤为地,指明人身之鼎器;离为日,坎为月,指出修丹之药物。天道与人道相通,天地之阴阳相交,化生万物,变易无穷;人身之坎、离药物,运行于乾、坤丹田、鼎器之内,亦变化而无常位。金丹之母,不过先天一炁,此先天一炁裂而为阴阳,阳至于极则阴生,以离卦之中爻喻之;阴至于极而阳生,以坎卦之中爻喻之;离中之阴乃乾之用,坎中之阳乃坤之用,坎、离运乾、坤之阴阳,周流于六虚之内,实喻指修炼之人神入炁中、炁入脐中,神与炁相抱,时至则炁自化,静极则机自发。虚中生炁,为至阳之炁,至阳之中,藏肃肃之至阴,无中含有,为乾中之离;炁中凝精,为至阴之精,至阴之中,藏赫赫之至阳,有中含无,为坎中之阳。离阴、坎阳或上或下,或往或来,不可以为典要,而包囊万物,为道之纲纪。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注释】【译文】天尊而地卑,天地既定,阴阳交媾于其中,化生万物,变易无穷。天地为乾坤之象,天阳而地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阴禀阳受,运行于天地之间,一升一降。离为日,坎为月,上日下月组合成“易”字,日、月升降往来,成天地间之变易;坎、离药物相互作用,成丹道之变易。乾为纯阳,坤为纯阴,纯阳至于极则阴生,以离卦之中爻喻之;纯阴至于极则阳生,以坎卦之中爻喻之;离中之阴乃乾之用,坎中之阳乃坤之用,坎、离运乾、坤之阴阳,周流于一卦六爻之位,比喻阴阳之气运转于东西南北上下六虚之内。天地间阴阳二气递相变化,往来不定,上下无常;或隐或显,或用或潜,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皆自此中来,故其能包囊万物,而为道之纪纲。

以无制有章第八

【题解】本章论坎、离交媾之妙用。离中之虚为“无”,坎中之实为“有”,以离中之阴爻化为坎之中画,变成纯阳乾卦,此谓“以无制有,器用者空”。坎、离中爻,周流升降,而成六十卦,故阴阳有消、有息;“没亡”谓坎、离两卦不计入丹道火候之数。外丹所谓“无”,常喻指流汞,为阳之气,即丹经一般所说的“龙”;“有”常指铅金,乃阴之质,即丹经一般所说的“虎”。或谓金汞之质为“有”,水火之气为“无”,水火之气相交,金汞、龙虎自合。“消息”指阴阳升降,消时灭炭,息时加炭;升时器向上,降时器向下。坎为铅金,离为流汞,流汞得铅金之华相配,变化成丹,故有“没亡”之说。内丹以太虚为鼎炉,而太虚清静无为之中自有天然妙用,此太虚清静即为“无”,天然妙用即为“有”,以无制有,即指明“清虚”、“无为”、“自然”在内丹修持中的功用。或谓修丹者以性火真空制命水至宝,性火真空为“无”,命水至宝谓“有”,以“无”可以制“有”。另有谓“有”指万物,“无”指一阳之气;“有”为人之魄,“无”乃人之魂之说,皆譬喻之言。

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译文】离虚为无,坎实为有,以此之无,制彼之有;器以空为用。离虚能受坎实,离中之阴爻与坎中之阳爻相互作用,阴生阳退,阳起阴潜,一消一息,故有消息变化;坎、离交媾,变成纯乾,失其坎、离之体,故说“坎离没亡”。

言不苟造章第九

【题解】本章明坎、离药物所涵蕴的阴阳土德之功。自外丹言之,日月为金水之验,阴阳为神明之度。欲知金水之会合,但候日月之运移。日月相推之谓变,阴阳不测之谓神。日下置月成“易”字,丹道之理,皆据《周易》爻象运火,取其法则,合其同类,有其征候、效验。坎为水,离为火,水火之气,熏蒸金汞之形,凝结成丹。其中,铅精象月,为坎,属戊;汞光象日,为离,属己。土无正形,常旺四季,即于炉之四面,以土终始而为罗络,是为土鼎;若是用金、铁之鼎,即用黄土涂鼎内,因土能生金;或黄土涂鼎内后,上又用黄土镇之,则鼎内汞、金相配,日久火养自化成丹。之所以要以土为鼎、或以土涂鼎,因为五行之理,土能制水。或谓青是东方木,为青龙之汞;赤是南方火,即朱砂;白是西方金,即金精;黑是北方水,即铅;鼎为戊己中宫。药虽各居一方,但皆入鼎中烹炼,是谓“皆禀中宫,戊己之功”。自内丹言之,坎外阴而内阳,月之象;离外阳而内阴,日之象;坎纳戊,离纳己,二土交合,则阴阳相济,刚柔相当。青、赤、白、黑,即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各居一方,非得真土调和,则各自阴阳否隔、刚柔离分,不能成丹。土居中央,罗络四方,木得之以旺,火得之以息,金得之以生,水得之以止,四者皆禀土之功。然此土,于内丹究竟所指为何?北宋张伯端《悟真篇》说“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将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土”乃清静、自然之真意,于此杳冥中便有精、恍惚中便有物,故“东三南二”、“北一西四”,皆赖此戊己真土,得以调和水火,融会金木,从而五行、四象皆攒簇于中黄,结成大丹。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证。坎戊月精,离己日光。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译文】《周易参同契》留法传文,不苟造虚言。其所论丹道之理,皆据《周易》卦爻之象,效日月、阴阳运行之法,有其征验,犹如与神明相通。日、月两字合之而成“易”,“易”不外乎日月,丹道亦本于坎、离;故推原《易》卦之理,以其为丹道之符证。汉易纳甲之法,坎纳戊,离纳己;坎外阴而内阳,月之象;离外阳而内阴,日之象;坎、离交合,则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戊、己皆为土,土无正位,分旺于春、夏、秋、冬四季,故土之气贯通于一年之终始,而起到罗络春、夏、秋、冬四季的作用。其中,木代表春,居东方,色青;火代表夏,居南方,色赤;金代表秋,居西方,色白;水代表冬,居北方,色黑。青、赤、白、黑各居一方,唯土居中央,木得土而旺,火得土以息,金得土以生,水得土以止,木、火、金、水四者皆因禀受中央土气,而得以成其功用。

易者象也章第十

【题解】本章论丹道进火交媾之法。炼丹鼎室中,乃自是一天地,观天地日月合璧之象,而得丹道坎、离交媾之道:阴阳二物在神室中,混沌相承,如日月相交;震来受符,一阳来复,树立根基,长养、谨护以至凝神成躯,终成至宝。自外丹言之,日月为水火之精,铅金、汞银为变化之源。铅金、汞银非水火不成,水火之气争凑于鼎器之中,熏蒸铅金、汞银之形,如车辐之辏毂;水气入,则火气卷;火气入,则水气舒,卷舒不离于鼎器,如车轮之常转。一卦六爻,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以当丹药三百八十四铢一斤之数。水火震动之时,铅金、汞银结其精炁,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日月相交,阴阳媾会,金、汞俱吐精华。雄阳乾父属天、色玄,雌阴坤母属地、色黄,乾、坤互施阴阳,交媾水火而成丹;雄阳又为武中之武,雌阴又为阴中之阴,文、武之火气既施,铅金、汞银之姿于鼎中潜转,一寒一暑,变成黄色之芽。铅金、汞银于鼎器中混沌未分之时,虽未变易,终为还丹之本;金、汞得火煅炼,先液后凝,合为一体则为神丹。《周易·系辞》说:“天地媾精,万物化生。”含灵之属俱在天地之中,皆禀阴阳而生;丹道亦然。自内丹言之,天地之间,唯有日、月之象最为显然著明,故以其象示人,使人能洞见天地阴阳之道,而默识其神化之妙。人一身之中,自有日、月,与天地无异。修持之人既穷其神而知其化,使阴阳迭相往来,并取大《易》爻象而为节符,视日月昏明而行火候,自然夺天地之机,盗造化之妙。故丹法之生药与天地之生物同理,皆为阴阳二气一施一化而玄黄相交。晦朔之间,震来受符,乾交于坤而成震,此时身中一阳生起,人之神与炁交,炁与神合,有如天地之媾精,日月之合璧;“雄阳播玄施”为天气降而至于地,“雌阴化黄包”为地承天气而生物,阴阳二气上下交接,混而为一,即为“混沌”。混沌乃天地之郛郭、万物之胞胎,丹法以之为始而树立根基,修持之人经营于此而回光内照,则神恋炁而凝,炁恋神而住,自然交结成胎。阴阳交接之道乃宇宙生化之源,施之于人则生人,施之于物则生物,存之于己则产药,故产此一点于外,则为生生不穷之大化流行;产此一点于内,则为返本还元、成仙超脱之道。《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际,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阳播玄施,雌阴化黄包。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译文】《周易》以卦爻之象来表征事物之情状;天地之间唯有日、月之象最为显著,故以其象示人,使人能洞见天地阴阳之道,而默识其神化之妙。修持之人既穷其神而知其化,使阴阳迭相往来,出入卷舒,如车轮之运转。并取大《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而为节符,视日月昏明而行火候,自然夺天地之机、盗造化之妙;例如,从月底至于月初之时,当以《周易》震卦执行其职责。此时,丹鼎之中一阳生起,阴阳气交,有如天地之构精,日月之合璧。其中,雄阳乾父属天、色玄,雌阴坤母属地、色黄,乾、坤互施阴阳,乾交于坤成震,表示天气降而至于地、地承天气而生物。故丹法之理与天地生物之道同,皆为阴阳二气一施一化而玄黄相交。阴阳二气上下交接,混而为一,即为“混沌”,混沌乃天地之郛郭、万物之胞胎,丹法从此开始,树立起根基。修丹者经营、长养、谨护丹之根本,自能使之交结成胎。阴阳交接之道乃宇宙生化之源,人与其他蠕动、含灵之属,皆禀阴阳之道而生。丹道亦同此理。

于是仲尼章第十一

【题解】本章以言丹道火候之发端,明丹道用功之始,于混沌、洞虚之中,阴阳相求,精炁相扭,从而产药、结成丹头。孔子序经,《易》首乾、坤;《书》称“稽古”;《诗》以《关雎》为先;《礼》以“冠婚”为重;《春秋》以“元年”为第一义,皆发明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之道,以明阴阳相求之义。炼丹之始,亦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才能默会天机,与时消息,建立丹基。自外丹言之,铅金为男,流汞为女,得火即相合和,扭结如同夫妻;金既先动,汞乃应之,即是男求女之义。冠、婚之时,男女交会,精炁扭结,金、汞相感,亦如此理。《关雎》雌雄相配之义,喻汞得金花相和顺,丹不得阴阳不成,金、汞二味成丹,正合阴阳之道。阴阳交媾,因肇立形,萌芽乃生,是雌雄相配成丹;若无雌雄,无以成丹。自内丹言之,乾坤未分谓之“鸿濛”,阴阳相扭谓之“始初”。修内丹者,端坐守静,初则全无形质,一如鸿濛、混沌;于虚无恍惚之中,自然阴阳精炁相扭。此时,元阳震动,萌芽滋长,节节起火运符,炼至宝于虚无,取灵物于恍惚,如《关雎》之诗、冠婚之义。

于是,仲尼赞鸿濛,乾坤德洞虚;稽古当元皇,《关雎》建始初,昏冠气相纽,元年乃牙滋。【译文】于是,孔子赞《周易》,于鸿濛混沌、空洞至虚之中,首辟乾、坤两卦为万物之始;《尚书》称“稽古”,以《尧典》为治道之宗;《诗经》咏《关雎》,正夫妇人伦之道;《礼》重冠、婚之礼,明男女成人、婚配之仪;《春秋》以“元年”为第一义,表君臣之道始立,而治化由此萌芽、繁盛之义。

圣人不虚生章第十二

【题解】本章明丹道火候变化与天符进退、《易》卦象数变化之理相合。自外丹言之,阴阳相感而万物化生,铅金、汞银相感而大丹成。圣人以《周易》之卦符,以准天象阴阳运行之法则。丹鼎之上釜,其底玄黑如天,下釜如地,鼎中有铅金、汞银,以象日、月,大丹则象日月之精。《易》统论天地之事,故立象以尽言,立言以尽意;天象有阴阳消长,炼丹之火候有加减炭数;丹道变化之理,与天象如符若契,皆可以《易》明之。自内丹言之,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借天象运行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之以为火候法象,以《易》卦象明之。日月行于天地之间,往来出没,即此为火候;人能反求己身,即可默会自身中日月火候进退之妙。

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诎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译文】作《易》之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易》卦爻之画以象天行之进退有节,其有大功、大德于天下,非虚生于世。天道运行有进退、屈伸,与《易》卦阴阳升降、往来之理相应,故知《易》统贯天道之理。

复卦建始萌章第十三

【题解】本章论丹道进阳火之候。自外丹言之,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被用来表明炼丹起火之初,故说“复卦建始萌”。当此之时,金在下,居一阳之位;汞在上,处五阴之位,阴为阳变。复之震是乾之长子,震一阳初动于坤阴之下,故震因坤母而建立其根基。铅是乾父,母为流汞,金为长子,金由铅来,因母而化,金、汞相配欲恰到好处,用火之际须测十二钟律,如火急则药焦而失,火缓又恐不伏;亦要如斗、枢之升降,旋转鼎器,其升指鼎口向上,降指鼎口向下;又炉上安斗柄,逐月而顺转,亦同此理。火动三日,其气方达于器中,当此之时,汞居鼎之庚位,谨候月之生,即知汞之动静。月生八日,金亦随火气而动,金为君,其动迟,故八日而后行;汞为臣,其动速,故三日而己行,此时,金、汞相入、成汁,如上弦月平如绳。月至十五日,此时金合汞于鼎之甲位,而受气有金之形体。《周易参同契》以“蟾蜍月精”喻铅,以“兔魄日精”喻汞,日、月二精之气,于十五日双双明亮。每过十五天,变化一个节、气,每变一个节、气,则鼎中金、汞之形态亦有所变化。自内丹言之,人身中一阳初动之时,即以十一月消息卦复喻之。人身之中亦有一阳生的情况,自子至巳为阳息,自午至亥为阴息,人身阴阳消息、升降之火候,与卦爻、钟律、斗枢变化之理同。农历每月初三日,黄昏时月生明在西方庚位,以《周易》震卦象之,喻人身之火候发动、河车开始运转之时;每月初八日,月为上弦,黄昏出现在南方丁位,以《周易》兑卦象之,喻人身阳火上升至一半之时;每月十五日,月望,黄昏时出现在东方甲位,以《周易》乾卦象之,喻人身阳火盛满之候。阳火自震而升,至于十五纯乾,则已满上半月之候,阳气势极,则屈曲折旋而低降。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气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译文】复卦用来表明炼丹起火之初,本由乾父下交于坤母之初爻而成,其内体为震,震所代表的一阳之气孕于坤母之腹,而承继乾父纯阳之体。自一阳而后,六阴、六阳一消一息,应黄钟、大吕等十二钟律之变化;其屈伸升降,应北斗、北极枢星之旋转。例如,农历每月初三日,月亮开始生明,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西方之庚位,其象如娥眉,以《周易》震卦象之,喻丹道进阳火之时;每月初八日,月相变而为上弦,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南方之丁位,其象如弓之挂于墙壁,其弦平如绳索,以《周易》兑卦象之,喻丹道阳火上升至一半之时;每月十五日,月亮与太阳相望,月相变而为圆满,于黄昏之时,呈现在天空东方之甲位,以《周易》乾卦象之,喻丹道阳火盛满之时。此时,兔魄之日、蟾蜍之月二精之气双双焕明。蟾蜍喻月之精气,月相的消长与《周易》卦爻之变其理相合。如丹道上半月火候为阳长阴消,月相依次为娥眉月、上弦月、圆月,分别以《周易》八经卦的震、兑、乾卦象之;下半月火候为阴长阳消,月相变化分别以《周易》八经卦的巽、艮、坤象之,故说“蟾蜍视卦节”;兔魄喻日,月亮本无光、受太阳之光而明,太阳主吐而月亮主纳,故说“兔者吐生光”。七、八相加为十五,指上半月从初一至十五这段时间,丹道进阳火,自震而升,至于十五日纯乾,则已满上半月之候,阳气的势力达到极盛;极盛之后,阳气开始走低,屈折往下而降。

十六转受统章第十四

【题解】本章论丹道退阴符之候。自外丹言之,于加热鼎器至于极盛之后,十六日,开始退火,作伏火而成其丹的前期准备工作;此时,月象巽卦,清晨没于天空西方之辛位,丹道以巽卦之象,以喻其减炭退火之候。二十三日清晨、平明时分,月亮运行至天空南方丙位,此为下弦之月,以艮卦象之,艮卦有覆碗之象,亦有止而不动之意,丹道以艮卦喻药在鼎中阴阳平平、如山之静止而不剧烈翻动。三十日,月没于天空东方乙位,坤卦本居西南、为阴,今没于东北阳方,以阴就阳,故有“东北丧其朋”之说。铅、汞得火交媾后,于此时可伏火,而小还丹成。如果要制作大丹,于前一月之功完毕后,还要添减药物,入鼎重修,月月循环,周而复始,周天火气足后,方能成就大还丹之功。自内丹言之,月至十六日,光明乍亏,其象如巽,清晨没在天空西方之辛位,合于汉易纳甲法巽卦纳辛的道理,以人身火候言之,则为退阴符之初候,为阴符包阳、阳不得奔逸,性归于命之初之时;月至二十三日为下弦,光明半亏,其象如艮,清晨没在天空南方之丙位,合于汉易纳甲法艮卦纳丙的道理,以喻人身之中阴符下降至一半之候,为性归于命至于半之时。月至三十日为晦,光明尽丧,其象如坤,清晨没在天空东方之乙位,合于汉易纳甲法坤卦纳乙的道理,以喻人身阴符穷尽之候,一点阳魂全体敛入阴魄之中,为性返归于命之时。一月既尽,则阳又受阴之禅,复变阴为阳、成震之龙。其实,内丹于一息之间,便有月之晦、朔、弦、望四象:所谓上弦,即气之方息;下弦即气之方消;望即气之盈;晦即气之嘘,学者知之、行之,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能体会《周易参同契》此说之精义。

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译文】月至十六日,光明乍亏,其象如巽,清晨没在天空西方辛位,合于汉易纳甲法巽卦纳辛的道理,丹道以之喻进阳火之后、退阴符之初候。月至二十三日为下弦,光明半亏,其象如艮,清晨没在天空南方丙位,合于汉易纳甲法艮卦纳丙的道理,丹道以之喻阴符下降至一半之候。月至三十日为晦,光明尽丧,其象如坤,清晨没在天空东方乙位,合于汉易纳甲法坤卦纳乙的道理,丹道以之喻阴符穷尽之候。一月既尽,则阳又受阴之禅,复变阴为阳、成震之龙,开始下一轮新的阴阳消长循环。

壬癸配甲乙章第十五

【题解】本章论丹道一月之中的乾、坤八卦纳甲之火候。而丹道一年与一日之火候,亦同其理。以十天干论,甲是阳之始,壬是阳之终;乙是阴之始,癸是阴之终。汉易纳甲法,以乾纳甲、壬,坤纳乙、癸,故乾启其初始,坤成其有终。以《易》言之,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此为《易》之四象;四象和合,实即阴阳和合。自外丹言之,金、汞煅炼、变易成丹之道,要顺其阴阳,阴至则藏,阳至则出。阴阳水火之气,能煅金、汞之形,甲乙青龙是汞,壬癸玄武为铅,以二物相配,变化成丹。初发火,从坤阴之下生起乾阳,即是起始;乾阳至于极盛,则其下生起坤阴,坤主于终,至月末阳气渐灭藏,为伏火之时。七、八、九、六,一月一周旋,常以乾、坤二卦火候,循环使用。炼丹时,八卦列布于鼎炉之八方,周回列以二十八宿,模拟日、月往来之路径,日月、群星、列曜运转,皆受居中天之斗、枢指挥;鼎中药物升降、变化有其理路,其运火转鼎,亦皆不失其理。自内丹言之,火候之抽添与月之盈亏无异。易之纳甲,实可以为丹道火候之取象。上半月乾阳用事,属木、火,“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合之得十五;下半月坤阴用事,属金、水,“九”为金之成数,“六”为水之成数,合之亦得十五;由木八、火七之阳,历金九、水六之阴,共得三十。一月中,月相经由初三震一阳生之娥眉,初八兑阴阳相持之上弦,十五乾三阳之月盈;至十六巽一阴生,二十三艮之阴阳相持之下弦,至于三十日坤阴月晦,光明尽灭,内丹理论借此以论人身中八卦火候之进退,进阳火、退阴符皆有其序,合于其序,则还丹可成。“中”即指黄道,作丹之时,心猿不能奔逸于外,如果能收视返听,凝神于内,使人身之精炁与神皆归于黄道而不失其中,则氤氲交媾,结成一滴露珠,而飞落丹田之内。

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灭藏。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译文】甲是阳之始,壬是阳之终;乙是阴之始,癸是阴之终;汉易纳甲法,以乾纳甲、壬,坤纳乙、癸,故乾启其初始,坤成其有终。少阳数七、少阴数八,合之得十五;老阳数九、老阴数六,合之得十五;四者合之得三十,可应丹道一月火候之数,此时,日、月合璧,月亮体化纯坤之阴,光明灭尽,故以《易》卦所表象的种种月相,亦消失而无踪迹。炼丹时,八卦列布于鼎炉之八方,周回列以二十八宿,模拟日、月往来之路径。日月、列曜运转,皆受居中天之斗、枢指挥;鼎中药物升降、变化,亦有其理路,其运火转鼎、火候抽添,与以汉易纳甲所表征的月相盈亏之理无异;故丹道进阳火、退阴符皆有其序,合于其序,则阴阳和合得中,还丹可成。

元精眇难睹章第十六

【题解】本章言炼丹要循刻漏而运符火,明抽添以分进退,火候与日月星辰行度之数相合,方能合成大丹。自外丹言之,铅金、流汞禀精炁于鼎器中,不可见其状貌。运火当以日、月运行周天法度等法则为指导,以《周易》卦象取真符为证而测之,顺时令起火,观其气象,察其成形,谨候鼎器中铅金、流汞之消息,其凝结之期可候而知。在这个过程中,须上测星象以择吉辰,下观其地,背阴向阳,中考人情,温善和顺,天、地、人三才皆备,依乾、坤卦理运火,阳动阴静,因循卦节,无所忧虞,则还丹可成。自内丹言之,元精生于窈冥,眇不可睹,洞晓天地之阴阳,则能深达人身之造化。神定炁和,则内外符合;神昏炁躁,则时刻差忒,之所以说立表占候,只恐失天人合发之机。内丹之道与天地之道同理,修丹者循卦节而行阳,则动可不失《周易》卦爻象变动之时;体彖辞而行阴,则静不失至柔含光之理;虚其心,运其神,则能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如此,则天地虽大、造化虽妙,皆可掇入人一身之中来。乾、坤得坎、离运用于其间,则阴阳交泰而和气致祥。内丹火候之诀最为精妙,非常情所能推测,宜细推详,与之相符,卦节无差,方能成功。

元精眇难睹,推度效符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上察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动则循卦节,静则因彖辞。乾坤用施行,天地然后治,可得不慎乎!【译文】元精乃天地元炁之精华,窈冥难睹,玄远不可见其形状、容貌,故以《周易》的卦爻象推其符证,效其法度,修丹者从而能洞晓阴阳,深达造化。丹道运火,应测鼎中药物变化之气象,察其成形,不得失其理则;通过立表、漏以测天运之晷刻,以验鼎炉运火之刻漏,方能交媾药物成丹;立表、占候,实欲勿失《周易》卦爻所示之天运法则。炼丹时,火候进退皆要应于阴阳、四时之节令,勿违《周易》卦爻所表征之气候、时宜。如炼丹要上择吉辰,测其星象;下观其地,背阴向阳;中考人情,品性温善,此天、地、人三才皆备,方无休咎。炼丹者以《周易》卦爻象及其变化法则作为行动的指南,以卦爻辞所阐发的道理作为恒久不变的义理,炼丹运火因循卦节、顺阴阳动静而变化。尤其当注意的是,乾阳、坤阴之气为天地造化、生物之本,乾坤阴阳之气交泰则和气致祥,天下万物化生,各得其所宜。炼丹运火亦同于此理,阴阳二气和则致祥、乖则致厉,这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御政之首章第十七

【题解】本章详论丹道起首之功、进火法度、失火候之殃咎。自外丹言之,还丹之法,务在纳闭管口,使其坚密。炼丹起火之初,安布铅、汞二宝于鼎器中,鼎炉之固济如关锁牢结,令其微细牢密,其药则能不走失。在这个过程中,顺天道五星、二十八宿阴阳升降之候而运火,依《周易》卦爻象变化之则而行功,不时翻覆鼎器,增减药物,加减炭火,无所差失,时至则可开鼎舒器而成丹。然则吉凶悔吝生乎动,于此过程中不可有毫发差殊,如有差殊,则如天道乖离、政事错谬,丹道亦倾覆。自内丹言之,御政之首,乃一阳初动、交媾坎离之时,其发号施令,必须谨慎,要管括元炁,使之微密紧固,即眼含其光,耳凝其韵,鼻调其息,舌缄其气,趺足端坐,潜神内守,不可一毫外用其心;眼既不视,则魂自归肝;耳既不听,则精自归肾;舌既不声,神自归心;鼻既不嗅,魄自归肺;四肢既不动,意自归脾;然后,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五者皆无漏,则精、神、魂、魄、意相与混融,化为一炁,而聚于丹田,自可布宝于金胎、玉室。天道随斗柄以定晨昏,如失其序,则俯仰上下而乖戾集。丹道亦有其“斗”,“斗”即人之“心”,心斡运一身之阴阳,统摄一身之万化,犹网之有纲,衣之有纽,人身上、中、下三丹田,得心之斡运,则真炁上下循环,如天河之流转。如其有失,则有走泄之虞。

御政之首,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离俯仰。【译文】治理天下政事,首当依其法则、规律;炼丹与治政之理同,也要明其法则;先当牢固丹药之精,使之无走泄之虞,由此便可以展示元阳至宝于金鼎、玉室之中。丹道之成功与否,重在水、火之进退;水、火进退如众星随北斗所指而运一般,皆有其理。丹道进火、退符是否顺五星、二十八宿阴阳升降之理而动,是否与《周易》卦气之候相符、相应,这决定了鼎炉中丹药烹炼之顺逆、吉凶。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转是顺行还是错乱,则天时与气候皆与之相应而有所感;二十八宿布于天穹之东南西北四方,上分周天三百六十之度数,下界九州山川之分野,如果错乱、差殊而失其位,改移其上下之序,则天道变于上,地道、人事错乱于下。丹道亦同此理。

文昌统录章第十八

【题解】本章说明丹道之理可与天道、治道之理相通。自外丹言之,丹道炉火引天文星象如“文昌”等,主要为取象,因象以明其理。文昌调理阴阳众星。在丹道中,“文昌”或谓鼎炉,喻土;阴阳众星则代表水、火、木、金等药物,因水、火、木、金四者,皆可入于土灶中得到煅炼。或谓“文昌”为“北斗星”之辅星,喻炼丹之炉鼎,而“三台星”则喻为鼎脚之三足配合;旧说认为,炼丹炉鼎的形状与一般的鼎有不同之处,其上安装有斗形装置,下面方为鼎之身,再往下有三足配合,合而观之,其形状有似于北斗、文昌与三台之星,此鼎常常用于丹道文火烹炼之时,故以“文昌”主之。“文昌统录”于丹道言,则象征鼎内纳受天地万物之气,得火烹炼,生成种种变化。如果天运阴阳相乖,则春、夏、秋、冬四时失度,这就好比炼丹运符火之士于丹药调制、烹炼过程中,调适有过差则要有所规正,此谓诘责。因为道教修炼金液还丹,其秘在于铅、火,铅、火之用贯通于炼丹过程之始终,铅、火不真则所炼之丹难成;有如众星失其度,众星失度则阴阳相乖、四时失序。自内丹言之,“文昌”喻为绛宫之天子,它统辖人一身之乾坤;“乾坤”喻阴阳,“文昌”有如心神,统一身阴阳之精炁,使之结而成内丹。道家有三丹田之说,其中之中丹田,有时亦称“绛宫”。后世认为,道家炼精化炁在下丹田,炼炁化神在中丹田,炼神还虚在上丹田,最后,粉碎虚空,炼虚合道。如此说来,中丹田之绛宫,乃丹道修持过程中的炼炁化神之所。绛宫亦有其主宰,谓之“绛宫天子”,此绛宫天子即为“文昌”,故“文昌”不过是对炼炁化神阶段修行人心神之功用的一种比喻说法。内丹众卦火符不失其度,则万化流通而圣胎增长,而此皆取决于修丹者一心之功。

文昌统录,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译文】文昌乃统辖、总理之星,三台、辅星等悉皆为文昌所管辖;如果阴阳顺时,则众星受文昌之统率而周行不息;如果阴阳过差,文昌则诘众星之过咎,使之处正。其他众星,各有其职责,分掌其分内之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