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精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9 16:30:18

点击下载

作者:(美)罗伯特·亨利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艺术精神作者:(美)罗伯特·亨利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9-01-07ISBN:9787505743236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罗伯特·亨利 ︱Robert Henri 1865—1929︱罗伯特·亨利 作品

在我们一生当中,平凡无奇的日子里,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在那些时刻,我们似乎有了非比寻常的发现,也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幸福,并领悟到无上甚深的智慧。

要是我们能够借由某种记号,召唤出自己心中的这般愿景,那该有多好!艺术,就是在这种期望下诞生的。艺术,引导我们向未知的世界前进,也指点我们朝更伟大的知识追寻。——罗伯特·亨利推荐序对世界充满热情的艺术指导者

放眼美国画坛,没有人像罗伯特·亨利这样拥有无穷的个人魅力,让大批追随者为之拜服。亨利在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二日辞世,为毕生对艺术的无私奉献画下了句点。

亨利是一位特别擅长口语沟通又灵思泉涌的艺术指导者,他如预言家般的性格与热情,让旗下弟子将其奉为偶像崇拜。

不仅如此,亨利深信艺术与生活密切相关,认为艺术不只跟从事艺术的专业人士和学子有关,其实也跟每个人有关。法国人长久以来投身于艺术与艺术创作,为国家产生的庞大优势,就能证明亨利的高见。

亨利对艺术抱持的这种愿景影响甚巨,受其影响的知名画家不计其数。亨利认为努力培养自发性,就是最重要的事。

他总是设法发掘学生的天分,让追随者完全尊重美国画坛的发展。

他让追随者知道法国画坛的动态,却不鼓励他们仿效法国画坛的做法。亨利没有批判法国画派,而是教导弟子要有艺术家的自重,要明白以美国人的观点去看待美国的物质世界并不是什么令人羞愧的事。

不过,由于亨利对于美国后续发展出的本土画派的大力支持,让他成为首位以各种方式传播法国杰出画家消息的美国艺术家。他让人们知道十九世纪是在哪些法国画家的推波助澜下,成为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的。现在,我们很难想象在世事万物迅速变迁的纽约,法国艺术在短短一个时代前的改变,竟然没有对纽约产生任何影响。要是纽约没有成为地位如此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法国画作就不会被吹捧到能以天价卖出的程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数量多到惊人,对巴黎艺术的收藏也不会像十年前那样蔚为壮观,至今仍在美国社会掀起一股狂热。

令人好奇的是,虽然切斯(William Chase)和美国同期的其他知名画家与绘画老师,早在亨利形成主导势力前,就从欧洲为弟子带回有关马奈(Edouard Manet)、德加(Edgar Degas)和其他法国知名画家的消息,但最后却是亨利这位主张美国新画派的伟大倡导者,成为带领大批学子的首位先知,让美国画坛了解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绘画的重要性,也让大家再度燃起对古代大师的兴趣,例如,荷兰画家哈尔斯(Frans Hals)、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Goya)和格列柯(El Greco)。

可以确定的是,早在亨利开始教书之前,切斯就已跟学生谈到过格列柯,以及其他当代画家对这方面的了解。但跟切斯相比,亨利是一位更活跃的艺术指导者,他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再加上满腔热忱,想分享自身构想和对新世界的愿景,让那些对艺术充满渴望的年青一代有所了解,也让以往太过专业而无法发挥效益的知识,能够广为人知。追随亨利的学生个个充满抱负,又对大师动人的话语求知若渴。见过亨利在这些学生面前谆谆教诲的人们,都会感受到他个人无穷的魅力,也感激他毕生对艺术的贡献。他所带给后辈的启发,是其他艺术指导者无法比拟的。我们必须认识那些学生才会明白,年轻画家竟然对整个艺术界毫无所知,只凭着对绘画的真诚渴望就盲目地创作。针对许多学生对外在世界极度无知的现状,亨利努力为他们打开眼界,让他们了解艺术的根本意义,借此破除这种无知。但他并没有要求学生把以往的艺术或法国当代艺术作为仿效的榜样。

现在,我们实在难以相信,当初跟随亨利学习的许多年轻男女,虽然对绘画充满热情,却是经由亨利的教导,才第一次听到法国画家杜米埃(Honoré Daumier)、马奈、德加、西班牙戈雅和其他画家的名字。这件事不禁让人纳闷儿,这些年轻人竟然能在完全回避了艺术知识的情况下,最后还能成为画家。亨利并不是在寻找“锋芒毕露”之才,而是在寻找那些未经开化的无名之璞。他让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保持原有的纯真和一无所知,就算对美学充满误解也没有关系。他不介意学生衣衫褴褛,一副穷酸样,他在意的是个人的发展潜力。只要发现有潜力的学生,他不在乎花多少时间和精力给予教导。而且,他要求学生从生活中,而非从艺术上,直接获得亲身感受。

当亨利的课程叫好又叫座时,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已经开始传授印象派。约翰·托契曼(John Twachtman)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Te Art Students League)传授学生印象派画家的光线理论。但是,托契曼既不热衷教学,口齿也不清晰,只能将本身宝贵又微妙的想法表达一二。相较之下,如同我先前所说,亨利却是一位特别擅长口语沟通又灵思泉涌的老师。亨利从未对印象派的技法层面展现出丝毫兴趣。阳光普照的风景中的金发美女,并没有特别吸引他的目光。他从印象派画家中学习到的,或许是这个团体所做出的最宝贵的贡献,也是这群人共同做出的唯一贡献,那就是这个概念:以不带偏见、非学院派的崭新观点,看待当代生活与当代景象。

即使生活相当困苦,学生也毫无怨言地追随亨利。他们并未因为现实环境所逼,而在亨利展现给他们的理想愿景上有所让步。我还记得当时坐在纽约联合广场的长椅上,听着亨利的一些学生热烈讨论,谈起亨利当晚上课时跟他们讲的话。那次的讨论相当激烈,听到这番话也许没人会相信,这些年轻人白天做苦力,晚上接着在亨利的画室作画数小时。他们聊完天后就在公园的长椅上倒头大睡,因为他们连租下一间房间过夜的钱都没有。现在的我们很难理解,当时的年轻画家要展出画作有多困难。在那个时期,艺术并不像后来那样是人人可知的新闻,画商也不会竞相追逐和发掘还未在画坛崭露头角的奇才。大型官方展览掌握在总是拿奖的那群人手中。在那种独占优势的情况下,那群既得利益者的发展最为成功,也对我们社会大众和一些私人收藏家影响甚巨。只要这些照章行事的专业人士主导大局,美国年轻独立的艺术家们就没有机会展出或卖掉自己的作品。官员们对亨利恨之入骨,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亨利对他们的抨击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亨利不是为了捍卫某个绘画理论或谋求个人发展,他只是要求当权者做出回应,给予美国年轻独立画家一个公平和自由竞争的机会。

而后,亨利与友人和门生共同举办了第一个美国独立画展(American Independent Exhibition),即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The Society of Independent Artists)的始祖。这个画展集结了真正实力派画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目前已经成为收藏家与博物馆里最得意的收藏。但是,当时这些作品除了在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上得以亮相外,却无法在其他地方公开展出。谁也无法估计,当今美国画坛能如此自由开放,亨利当初做出了多少贡献。亨利桃李满天下,在美国各地都能找到他的门生。接受过亨利的谆谆教诲——要尊重表达自由——的男男女女们,从未忘记也无法忘记亨利给予他们的如此宝贵的一课。

美国对亨利这个人、这位良师,实在亏欠太多。他出现在尚由官方掌控文艺界,年轻艺术家和原创性受到扼杀的时期。他为自由奋战,也让学生们有勇气对抗官僚主义。《艺术精神》这本书具体展现了亨利的整个教学脉络。为了让这本书更加完善,他还重新检查了二十三年来的笔记与信函。他的这本著作确实很有个人特色又独树一帜,那些认识他的人会从书中认出他说话时特有的语气与方式。这本书,不只传授了亨利的谆谆教诲,也呈现出他启发人心的智慧珠玑。福布斯·华森(Forbes Watson)纽约艺评家、作家暨讲师作者序唤醒内心的艺术家

这本书是在许多学生的催生下出版的,因此你手上拿的这本书,其实收录的是我个人的评论、语录和信函。我没有费心把它编成一般书籍的形式。事实上,收录在本书里的个人看法,就像挂在墙上的画作那样,观看者可以依其所好,选择自己认为值得一看的作品。如果这些见解有什么联想价值,能激发观看者独立思考,那就达到了展出的目的。但也因为这种编排方式,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许多重复的主题。不过,我每次面对同样的主题,都是以不同的观点或跟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看待的。另外,读者未必要同意我在书中提及的任何论述,或践行书中提出的任何建言。而且,我个人的见解也可能对不同领域的活动有冒犯之处。这本书的探讨主题是“美”和“快乐”,而芸芸众生追求美与快乐的方法,当然各异其趣。——

真正理解艺术就会知道,艺术其实是每个人平常都会涉及的领域。

艺术,说穿了,就跟把任何事做得更好有关。艺术,并非外在多余之物。每个人心里都住了一位艺术家,当那位艺术家被唤醒时,不管个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成为独出心裁、大胆好奇并擅长自我表现的个体。这时,他扰乱并颠覆现有的思考模式,启发并开创出更好的理解方式。当内心艺术家沉睡未醒的那些人选择放弃时,他反而充满好奇地告诉大家,一切还有更多的可能。

没有这些内心艺术家的存在,世界就会停滞不前;有了他们,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因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也引起别人的好奇。他们不必非是画家或雕刻家,才能成为艺术家。他们可以运用各种媒介来工作,只要能从工作本身找到乐趣,一切无须外求。

博物馆里收藏的艺术作品,无法造就艺术之国。但是,有艺术精神存在之处,就会出现珍贵之作供博物馆典藏。更棒的是,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艺术让人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这一切都是值得人们探究的美好事物。——

艺术学子的职责一点儿也不轻松。然而,有勇气与胆识认清这一点的学子寥寥无几。你必须下定决心在许多方面忍受孤独。我们都渴望他人的理解,也喜欢有人做伴,因为这样比孤独一人来得轻松。但是,孤独让人认识自己并成长进步,不会盲目跟着大众止步不前。只是,如果孤独让你在艺术方面有所成就,那你这辈子在享受成功之余,当然也要付出一些代价。

好好爱护你自己的情感,千万别小看它们的作用。我们到人世间走一遭,不是要做那些人们已经做过的事情。我没有兴趣教会你我所知道的,我想要激励你告诉我你所知道的。我给予你们帮助,只是想让自己周遭的状况有所改善。

学习古代大师在绘画方面做了什么,了解他们如何构成画面,但别执着于他们制定的惯用手法。那些惯用手法确实很棒,也适用于他们身上,让他们因此创造出自己的绘画语汇。但是,你要创造自己的语汇。善用古代大师的惯例,过往的一切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艺术学子必须从一开始就是一位大师,也就是说,他必须懂得善用本身现有技能。借由每个当下去善用自我资质,日后才有希望延续这种好习惯。大师,就是懂得善用既有一切的人。让我们有所启发的艺术作品,不是吹毛求疵或犹豫不决的那种人所创作出来的。感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具体表现出了人们在极大享受时的一种正面特质,而作品就是在那个当下创作出来的。

在创作之前,先思考美好的事物,但是光这样做还不够。画笔接触画面的那一刻,必定会将艺术家当下的真实状态表现到作品中。这些笔触留待日后能看懂暗示的观看者去观察解读,也让艺术家把作品当成一种自我揭示,或许日后将带着某种惊喜值得细细品味。

艺术家要想引起我们的注意,就必须先对自己感兴趣。他始终保有强烈感受,也总是懂得深思熟虑。这样深思熟虑过的人一定已经与内在自我联结,能超越主题外在表象,进入洞悉现实事物的状态。如同大自然展现在他眼前,他观看眼前景象,深受感动并提笔画下。而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每个笔触都是作画当下的真实记录。

速写爱好者像猎人那样开心度日。他在人群中悠游,在都市里出没,上山下海无处不去。想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不必赶着抵达目的地,能够随心所欲地移动。生活就是他的发现,他不会忽略自己喜爱的事物,而会驻足了解。他用速写方式将它们画在速写本上,或是随身携带一盒油彩颜料,将喜欢的景物画在口袋般大小的油画板或绘图本上。他有时满载而归,有时空手而回。他四处寻找并设法捕捉自己喜爱之物,而且所到之处都能发现猎物。没有猎人本性的那些人,不会看到这些东西。猎人会不断地学习观看、了解并乐在其中。

我们对这种在人群中出没、观看和思考的时光,有着美好的回忆。那么,这些速写作品都跑哪儿去了?有些速写被堆在角落里布满尘埃,有些成为相当优秀的作品被裱框挂起,有些则成为大幅画作的创作灵感,这些画作可能比原先的速写更棒或更糟。无论如何,这些速写,或者应该说是我们在绘画时的存在状态与理解,都对我们整个工作与生活做了仔细检视并留下印记。

别担心被退件。每位优秀艺术家都有过这种经历,如果你的作品并未“入选”,千万不要灰心丧气。作品越有个人风格,越不可能入选。你只要记住,画画的目的不只是让作品得以展出。能让自己的作品公开展出,当然是很棒的事,但你是为自己而画,不是为评审而画。作品被退件这种事,我自己就有多年经验。

年轻人,努力创作一些很棒的作品吧!别只想画出优美的风景画。尝试在画布上画出自然景色有多吸引你,画出你置身于其中有多愉悦。这样,才有智慧。

有许多人能善用精致灵巧的笔触,画出甜美的色彩、优雅的色调、细腻的风景形趣。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就在自己的每幅作品中,展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告诉大家他在思考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每位学生都应该用某种形式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把自己的片段发现加到人类的整体发现当中。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记录自己的进步。不管他记录什么,从研究人类整体发现这件事来说,都会贡献良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留下许多让别人得以运用的记录,那么这些记录将成为辅助我们的踏脚石,或提醒我们该小心避开哪些绊脚石。每个学生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伟大而紧密的同行(xíng)关系。学生接受并付出,也从两者中蒙受其惠。

通过艺术,就能将人与人之间对于理解与知识的神秘联结建立起来。这些联结是一种同行情谊的庞大联结。在这种关系里,每个人彼此认识,而且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这种同行关系极具影响力,成员遍及各地又跨越时空。而且,这些成员不会因为肉身的消失而消失,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就会成为永久成员。那部分的他,在这个同行关系里的地位,永远不会消失。

这种同行关系的运作跟外在事件无关。在这世上,机关团体可能崛起并掌控大权,彼此搞破坏。政治家会挖东墙补西墙,让事情维持现状。但是,不管外在世界发生什么事,这种同行关系依旧能稳定持续下去。这就是人类的进化。让外在事物自行破坏,同行关系会重新开始。因为在所有情况下,不管外在机构变得多么强大,不管制定什么法令,做了什么补救,真正的改变都要归功于这种同行关系。

如果你内在的那位艺术家被唤醒了,那么跟许多人相比,你或许更能跟格列柯、莎士比亚和古希腊哲人心灵相通。在某些书里,你看到前几行字就有如遇知音之感。在茫茫人海中,有些人有缘相识相知,有些人只是生命过客。

当我在端详达·芬奇的速写稿时,就看到他在工作,也看到他遇到了一些难题。我透过达·芬奇的速写稿,就能与他心神交会。Ⅰ 美,始于感动1 作品是个人情感的传声筒一九一五年给艺术学生联盟课堂学生的一封信

对主题的兴趣就是,针对那项主题,你非说不可的某些事。这就是肖像画的首要条件。这个兴趣启动整个绘画过程,也界定画家要说什么。有形的表述不代表作品的完成,把原本要说的特殊想法说清楚后,作品才算完成。艺术家是先有想法再开始创作的,他安排各种素材,依此作画并表达原先的想法。他用到的每个素材,都是个人情感的展现。事物摆脱本身死板的意义,成为一种协调关系中的灵活角色。在运用事物表达个人特殊想法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存在已久,那就是:只使用对本身想法而言不可或缺的事物。你将自然景色尽收眼底,从中挑选一个特殊线条,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定景象,让整个画面变得清楚明晰。仕女衣袖上的蕾丝不再是蕾丝,而是整个人的一部分,是作为仕女高尚与优雅的象征而存在的。仕女脸颊上的色彩不再是一抹红晕,而是从画布各个部分去考量的一种秩序感,是为了表现其敏锐情感与健康状态所做出的一种极致诠释。

以最深刻的印象做出发点,从你对模特儿感受到最棒、最有意思也最深切的感受开始着手。在创作过程中始终维持这种洞察力,不看别的,坚守初衷。从模特儿身上只挑选出能代表这种深刻印象的迹象,这样就能创作出一幅结构有序的作品。画作中的每项要素都有助于构成一个想法,表达某种情感。画作中的每项要素也都会具有美感,因为每项要素在画面组织中各自发挥作用。所以,线条、形状和色彩都活灵活现。通过这种调整,让整幅画具备最强大的扩张力,也唯有透过这种事物之间存在适当关系的感受,作品才能让人感到自由。

不同于想法和情感的表现,虽然绘画创作没有制式规定,但我可以针对如何采取某种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做出一些建议。大家可能对绘画创作的程序有基本共识,也会建议怎么做比较保险。对于在运用素材方面尚未发展出满意方法的那些人来说,这些建议都可以作为刚开始着手创作时的参考。

因此,我提供你们下列建议:

以人像写生为例,模特儿在一周内每天摆出同样的姿势,你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自己决定怎样做最有利,引导自己做更深入的探讨。有些人花一整周的时间画同一幅画,有些人认为每天重新画一幅比较好,尽可能保留之前画的作品,拿来跟目前正在画的作品做比较,研究后再决定接下来该怎么做。有些人发现第一天先画第一幅,隔天画第二幅,当周后续几天就轮流画这两幅,利用这种并行做法,自己互相比较、研究,会学到更多东西。我认为在画同一位模特儿时,同时进行两幅作品,今天画这幅,明天画另一幅,这样交替着作画很有帮助。这种方式不仅不会让人打盹儿,而且能令人感到兴奋,让你当周后续几天在课堂上精神越来越差的窘境得以改善。当然,每种做法各有利弊,但是利用上述做法处理的学生,就会在一周后着手创作时学到许多经验,也会相当清楚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和可能的看法。在开始创作时反复探讨,这件事再重要不过。那些不懂得开始的人,就无法完成一幅画。至于那些选择继续画同一幅画的人,我的建议是,你们一整周为了同一幅画而努力,应该是为了让作品有完美的开始。如果你正在思考并观察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方法,你一定要观察在创作过程中,最常见的失败是什么。事实上,完美的结束跟完美的开始是无法分割的。

坚持从最大块面的构成中取得形状与色彩之美,以四个或五个大块面构成画面。让这些最重要的块面有漂亮的形状与和谐的色彩。让这些块面尽可能对你选的主题产生意义。你会讶异,透过这些块面能让作品达到多少完成度,透过块面轮廓能得到多少动态和立体感,从对面积、色彩和明度的仔细衡量中,能获得多少的乐趣。其实,大多数学生和画家在这个阶段都太过草率,急着想做其他事,而且是更微不足道的琐事。

在处理人物画的四个或五个块面时,脸部这个块面最重要。即便其他块面本身更明亮或更显眼,但脸部这个块面应该被优先处理。而且,脸部这个块面应该被当成头部所有特征之首。切记,越大块面的美感越重要,也越不可或缺。

不停地画,画不好就刮掉,重新开始,努力找出并建立较大块面中的色彩和设计之美。在刮除颜料时,要做得像优秀技工那样。在亮面区薄涂,再依照想要取得的效果,选择薄涂还是厚涂。在较大块面可能做的事情都完成后,才能不疾不徐地处理较小的块面。

下定决心尽可能完成这些较大块面,把所有图案、色彩、设计、特性、构成和效果都做到。记住,透过这些块面就可能表达出极致的美。作品能否非凡出众,就全靠这些大块面了。

之后当你开始画脸部特征时,仔细思索特征部分跟你必须表达的想法有何关系。当你考虑到如何画出鼻子的表情时,画出鼻子就不成问题。所有特征都跟显示模特儿心境或状态的一种表情有关。你必须彻底了解特征,也必须想清楚完成表现所用的手法,才能开始着手描绘特征。若是你在描绘特征的某些线条时,却还要停下来问自己“接下来该画什么”,这样只会让整幅画变成一种片段不连贯的记录。

切记,你只能用这种相对关系来画特征,别无他法。在所有特征中,具有主次动态之分,在它们的关系中有顺序存在。而特征的引导线和身体动态,也有顺序存在。这种相关动态的念头在描绘头发时极为重要。头发本身就很美,这一点不该被忘记,但是在人像构成中,头发却是最后才被考虑到的部分。头发必须能画出头部(或对象)的优美与尊贵。头发上的光线必须能用来强调结构,以凸显并持续整个动态,并让整个动态栩栩如生。脸部周围的头发轮廓必须作为描绘前额和鬓角等形状的主要媒介,也必须同时带到肩膀和整个肢体的大致动态。头发被视为一个绝佳的绘画媒介,依据本身的特质描绘,但不必照着实物刻画。请好好想想,这一点非常重要。

眉毛是最后要讲到的毛发。对一位优秀画师来说,眉毛是前额肌肉动作的最有力证据,这些肌肉动作显示出模特儿当下的状态。脸部肌肉立即针对惊喜、害怕、痛苦、高兴、好奇等显著感受做出反应,而且,眉毛线条最能表现肌肉反应的特征。不管多么微妙的情绪都能透过眉毛的明确形状来表现肌肉动作的反应。

在画某些头像时,即便是正常表情,眉毛还是保有一种明确的姿态。因此,有些画家想表现出对象的悲伤、无聊、惊讶和尊贵,有些画家则强调对象的说服力或视线方向。对于优秀画师而言,眉毛可是有生命的东西。眉毛传达出个人表达反应的习性,也透露出情绪变化的信息。另外,眉毛勾勒出前额下方和鬓角的形状,譬如这个部位的方形、曲线和体块感。除了这些,还有在皮肤上长出的细小毛发。

画眉毛时,必须先从画作整体考虑。下笔前,一定不能犹豫不决,先想清楚要表达的想法,使用什么笔,用多少颜料,怎样的浓度才恰当。

在画眼睫毛时,可以借由弹跳的笔触暗示出眼部的迅速动作。通常,上眼皮和睫毛会在眼球上形成一个阴影,这个阴影很难观察到,但是在画眼部时却能产生生动的效果。眼白的颜色通常跟肤色一样,而不是像一般画家以为的那样。瞳孔在柔和光线下会张开,注视强光时会收缩变小。瞳孔的高光也是描绘的一部分,但最好是一笔迅速完成。高光的方向、形状、边缘和瞳孔色彩与明度的对比,表现出形状、弧度、亮度或标示出特征。要描绘瞳孔,就必须用对画笔、用对颜料,并巧妙控制手部动作。对某些人来说,画画用的腕杖(maul stick,又称支撑杖)这时就能派上用场,腕杖对稳定手部大有帮助(万物的存在皆有其时其所,难就难在如何把事物用对时机、用对地方)。

鼻头的高光也是描绘的重点,只是这部分通常也要简单快速一笔带过。注意,高光的形状界定出鼻头的三个面向。

衣服的线条与形状,应该用于描绘肢体与头部之间的微妙关系。衣服的褶皱与形状不是要你刻画缝制的细节,而是让你建立一路延伸到头部的基准线。整幅画要有一种和谐感,画中没有任何物体是各自独立存在的。每个物体都尽可能彼此呼应发挥综合效果,展现活力与意涵,努力创造出一种美妙的统合感。大师的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别告诉我,身为学生的你,要先学会怎么画,再去注意这一切。唯有透过这些意图,你才能学会怎么画。这种思考就是绘画,画者的手必须听从自己的想法。利用这种意图,你就能洞悉意涵,也能掌握意涵并将其运用自如。没有这种意图,你就会犹豫不决。你要明白,模特儿有其存在的状态,你要透过形体、色彩和姿态,具体展现这种状态。而你对模特儿的鉴赏力,就取决于你对形体、色彩和姿态的感知,也取决于你对这些要素的选择(每个人的观察都不一样)。因此,你的作品是你个人情感的传声筒,你要运用特殊的形体、色彩和姿态为你自己发声。说穿了就是,你要培养自己成为观察者、鉴赏者和画者。你要做的是,给自己心里的那位小画家一个动机,不然他就无法成长。

我讲的这一切,证明在画人像时,姿态最为重要。姿态透过形体和色彩,表达出“对象物”当下的状态。记住,画人像时速度要快。打起精神全神贯注,尽可能越快画完越好。拖拖拉拉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先把较大块面表现出来,然后再依据块面之间的一致性,尽量将特征简化。可以的话,在模特儿同一姿势未休息前就要画完。要是能在一分钟内完成更好,慢吞吞可没什么好处。但是切记,不管要花多长时间,不管画完一幅画的时间可能从一天延长到多少天,都要先以形体说明较大块面之后,才能开始处理细节特征。坚守这个原则:最伟大的作品、最伟大的表现、最伟大的实现,以及所包含的一切感受,关键就在于,画家透过较大的块面和较大的姿态能做到什么。——

当我们知道事物的相对重要性时,我们就能对事物做出各种表现。我们可以不破坏这种关系而画出好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由让物体彼此呼应,让整幅画更加吸睛。

研究艺术,就是研究事物的相对重要性。画家必须知道画作各项构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否则就无法有效地运用这些要素。画面呈现不稳定的作品就跟不牢靠的政府一样,原因都在于没有察觉本身内部要素的重要性。

在观看一张脸或一幕景色时,最重要的事物通常是瞬间捕捉到的感受。所以,作品应该是依据记忆完成的,也就是凭着那个关键动态留下的记忆。在那个瞬间,构成那幕情景的因素,存在一种相互关系。但是这种相互关系并未持续下去,因为气氛改变了,多少就会出现新的配置取而代之。这种特殊顺序必须保留在记忆里,也就是记忆必须牢牢抓住那个特殊情景表现出的特定顺序。因为之后要完成这个对象物的所有工作,不外乎是资料收集罢了。现在,对象物的氛围改变了,也建立了一连串的新关系。这一切可能会让你不知所措。所以,你必须保留原先的那个特殊情景,而且现在的对象物只是先前景象的参考模型,重要性也大不如前。切记,画作一定不能变成不同氛围下东拼西凑的大杂烩。画家必须坚守最初捕捉到的那种氛围。

画家从眼前的模特儿身上,只会观察对建立先前情景有帮助的部分。然而现在,画家要做的事是很艰难的。模特儿就在他眼前,但他却必须凭借记忆作画。

他参考模特儿,但却不依照不同氛围形成的新关系作画。他从眼前景象中,只选择跟先前对象物有关的部分做参考,也就是当初让他灵光乍现,想动笔画下的那个情景。虽然那个情景稍纵即逝,无法再现,但如果画家有办法记起先前对象物呈现的景象,就再幸运不过了。

在对象物让你留下印象后,要摆脱对象物,并照着记忆记录原先的印象,这可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而更困难的是,当对象物还在你眼前,只是氛围不断改变,这时还要凭着记忆画下原先的印象,更是难上加难。不管模特儿还在不在现场,所有杰作都是画家凭着记忆完成的。如果模特儿还在现场,一定会有一些变动让画家分心,对画面布局造成干扰。画家必须小心,别被眼前景象牵着鼻子走。尽管如此,模特儿在现场的好处是,可以看到构成先前景象的题材(或称原始资料)。

要是学画者养成习惯进行这种记忆练习,实际完成作品时当然不需要模特儿在场。但这部分或许是一种尚未开始流行的研究形式。事实上,没有其他研究形式比这种形式更让人着迷。

也就是说,我们经过起初采取的步骤而深感挫败后,可能领悟到:照着自己实际知道的去画,也就是照着我们所看到的去画,通常只是透露出,其实我们对眼前的模特儿所知甚少。

依我看来,可以肯定的是,边看模特儿边作画的画家,跟观察模特儿后凭借最初印象得到的理解来作画的画家,两者所做的观察和思考是截然不同的。

通常,跟作画时有参考对象的前者相比,凭借印象作画的后者会进行更多心智活动。因为这类画家必须清楚明白,在模特儿从视线消失前,自己必须赶紧知道什么。他们会仔细观察,找出不可或缺的信息。

一幅好画是精心安排的非凡技艺。画作的每个部分本身都让人啧啧称奇,全都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整体的统合感,让各个部分巧妙地合为一体。观赏一幅好画时,你得依据画作完成的方式去观赏,别无他法。不管你会不会这样做,观看好画就必须依照这种顺序去欣赏。有些画作展现出非凡的技巧,但却只是把表现自然景物的许多不同因素结合在一起。我看过很多学院作品就属于这类,其中有些还是得奖作品。但是这类作品充其量只是把许多概念东拼西凑,把不相关的因素巧妙组合。其实作品本身根本无法触动人心,也无法呈现精心布局所能营造的统合感。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作品有编排设计感,那么促使你灵思泉涌的动机概念就必须相当明确,而且你在编排画面各个部分时,也必须坚守这个大原则:让一切跟你的动机相呼应。

如果你对想表达的主题犹豫不决或不确定,就不可能画出统合感。

我梦寐以求的艺术学校要有两间画室,一间有模特儿摆好姿势,一间让学生作画使用。学生在两间画室都有自己的位子,一间是供观察使用,一间是供作画使用。学生可以不时回到有模特儿的那间画室,获取自己所要的信息。在收集信息时,学生可以从自己的位子观察,或是在整间画室走走看看,取得一个整体概念。也可以做一些速写,以便从中获取信息,但是这些速写不能带到作画那间画室。进到作画那间画室,学生能带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记在脑袋里的信息。

如果真的能做到这样,那必定是一所再棒不过的艺术学校了。学生不但能在创作时乐在其中、受惠更多,也能培养出水平更高的学生。因为这种创作水平需要更多的心智活动和专注力,时下许多学校画室那种不动脑的画家和老师,根本对此避之唯恐不及。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人尝试开办这种学校?原因听起来很可悲,因为一般说来,优秀的艺术学校都是自给自足,而且根本入不敷出。尝试创新做法,会有赔钱之虞。况且以这个例子来说,还必须说服学生这样做确实可行。但是如同我先前所说,利用这种研究形式来作画,一开始会让人很沮丧。

利用记忆作画,很多人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初步尝试。一直以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采取五分钟、十分钟或三十分钟一个动作来进行速写。利用这种做法,就能激发心智活动,提高专注力并迅速掌握重点。经过证实,三十分钟的高度心智活动和专注力,比一整周拖拖拉拉地创作更有效益。而且,在五分钟、十分钟或三十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一边观看,一边完成的作品,在观看时就必须更加笃定,要有选择性,记性也要很好。这种迅速动作的做法一直都很有益处。

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在周一开始画一幅新作品,在当周周六完成那幅作品。

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始”画一幅作品的学生,却开始花一周的时间去完成自己不知如何起头的东西。离谱的是,没有开始的东西,是无法完成的。但是,要引进速写(quick sketch)这种做法,就要经历一场苦战。引进概念与传达这种研究方式并不容易。艺术史上只有少数几个人不顾学院派的惯例而采用这种做法。这些人的作品都是我们所熟知的。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这种记忆形式去研究作画,不是建议少用模特儿,而是建议多用模特儿。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事实上,在观察许多学生或画家的作品时,我们从画家的每个笔触都会发现,其实是模特儿在利用画家,而不是画家在利用模特儿。尤其是当画家随着模特儿心境转变来作画时更是如此。有时,我们认为画家并非心甘情愿成为奴隶。因为我们会听到画家抱怨“模特儿动了,位置不一样了”,这就透露出画家潜意识里想画的是,最初让他想画的那种姿态。靠记忆作画、选择关键因素、掌握对结构有重要性的事物,并利用这一切来创作一幅独特画作。好好培养这种能力,你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观点,你瞬间观察脸部动态或天空结构所捕捉到的事物,不仅能让你表现脸部和风景,还能呈现它们在你内心最美的一面。

我这样讲的意思是,在作画时要懂得编排设计,不是复制眼前所见,而是依循颜料和画面的自然法则进行编排设计,这种自然法则跟自然景物,也就是你在观看脸部、风景时让你感动的那种规律类似。

对我们来说,脸部和风景并不是永远那么美。但似乎在某些时刻,我们获得启示,看出个别部分之间存在一种整体的统合感。这当中有一种理解感和一种极大的快乐。我们进入一种伟大的秩序里,也被带进更浩瀚的知识殿堂。有时是擦肩而过的一张面孔、稍纵即逝的一幕景色,有时是茁壮成长的某样东西。我们可以称它为进入另一个维度空间的通道,这个维度空间跟我们寻常所处的维度空间不同。要是有人能够借由某种符号记录下这些时刻的景象,那该有多好!艺术就是在人们的这种期望下发明的。艺术是通往无限可能的路标,也是迈向更伟大知识的路标。有些人已经发现这种符号,通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跟着进入另一个维度空间。如同我们有时聆听音乐或通过欣赏其他艺术大师的杰作,就能进入那种氛围里。

从某种程度来说,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更清楚明白的时刻。对我们所有人而言,能确实掌握并牢牢记住这些时刻都很重要。个人是否具备如他人般高超的洞察力,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问题在于,个人是否懂得活在当下,好好对待那些快乐时光。

洞察并牢记关键要点,加以记录,再充分检视个人观察与记忆是否属实,这种能力的养成,就是通往快乐之路。——

究竟有什么符号存在于风景、空气、动作和同伴关系中,让我们的想象力犹如万马奔腾,也让我们沉浸在无比快乐中?

要是我们知道那些符号是什么,我们就能把那种美好境界画出来,也能把我们对这种美好境界的理解画出来。我们在回想起那些时刻时,多么快乐啊!那种回忆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并不记得那个当下,也不是把那个当下视为任何单一事物、单一地点或时间点来看待。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时间、地点、事物全都重叠交错在一起。记忆让这一切彼此交融。

我们在静谧的夜晚中,坐着眺望台地,突然听到一群土狼的嗥叫声,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惧和不安。不是因为害怕狼群,我们知道它们是无害的。那么,这股恐惧和不安与什么有关?这或许可以追溯到跟人种有关的某个事物吧?人类具有奇怪的观看方式,要是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就有办法说清楚。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我们就能把所见景象画出来。2 想象力是美的源泉一九○一年于费城女子设计学院之演说稿

通常,艺术学子们在不断寻求或模仿技法的过程中,会忽略掉对艺术真正精髓的研究。1888年,也就是十三年前,我在巴黎朱利安学院(Academie Julian)念书。我今年(1901年)再度造访朱利安学院时,十三年前认识的一些学生还在那里修读,重复同样的练习,他们的习作跟十三年前画得差不多。

这十三年来,他们已经具备足够技法能力画出杰作。跟某些非常厉害的艺术大师相比,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人物写生能力更强,出错状况更少,素描和比例也更加熟练精准。这些学生已经是交易素描作品的高手,如同有些人练就讲话华而不实的本领那般。所以,他们跟言辞善巧者一样,表达不出什么值得了解的意念,只是以画笔卖弄技巧罢了。

艺术学子真正要学习的是,如何培养孩提时代那种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的本性,以及懂得欣赏一切的想象力。遗憾的是,几乎在所有情况下,早在进入所谓现实生活之前,孩童跟大人的接触就已经让这些本性和想象力萎缩、枯竭。

我们所见的人、事、物,其实反映出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认为那些人、事、物是什么,那他(它)们就是什么。

我们对实际的人、事、物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对人、事、物的评价,全都是依据他(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所激起的我们心里的感受。而且,我们研究自己有兴趣的主题时,就是选择并掌握让我们起心动念的明显特性。因此,两个人注视同样的物体,可能都会惊呼:“太美了!”两人都说对了,但感受却不同。个人依据本身感受的主观偏好,特别注意物体的不同特性。

美,不是物质事物。

美,无法复制。

美,是观看者心中的愉悦感。

没有什么事物是美,但所有事物都等待着激发观看者内心升起愉悦的感受。这就是美。

艺术学子们应该终其一生投身所好,努力培养个人感受,珍视自己的情感,绝不轻视情感的重要性,享受跟他人大声说出本身感受的乐趣,并热切寻求最清楚明了的表达。可惜的是,这种人少之又少。这种人绝不会因为日后当艺术家时素描会派上用场而学习素描。他没有时间那样做,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艺术家,忙着发现线条和形状来表现满心的欢喜与情感。

最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最容易发现知识。长久以来,老师们总是碍事,他们老是说:“慢慢来,你要先学会怎么画,才能当艺术家!”天哪,那么多年漫长枯燥地学习素描!学生在做了那么多苦工后,如何抛开测量比例的习惯,注视着人或古老雕像而激发其他感受?

个人最早对于人、事、物的想象力,绝不能被遗忘。个人对于人、事、物的欣赏,不能被客观计算和仔细分析玷污过多。个人的想象力不能被搁置一旁,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持续产生想象力,并持续感受想象力带来的兴奋。动笔画古老雕像时,如果没有说明个人对于雕刻者想表达的美所产生的印象,那么再怎么画也是白做功。站在雕像或模特儿前,却没有因此受到启发而联想到任何一个主题,脑子里没有主题却坐在那里画上几个小时,这会让我们对于眼前所见逐渐丧失感觉,丧失乐在其中的创作动力。你必须在素描中表现的不是“你有什么模特儿”,而是“你有什么感受”,以及你从眼前模特儿身上挑选出最能表现你个人感受的特征。

在画石膏像时,要完成作品或许容易些。石膏像总是维持着同样的表情与姿态,学生只要避免自己偏离主题就行。真人模特儿的表情和姿势绝不可能一样,只是在某个当下维持某种心态,下一刻就会出现变化。但是完成一幅画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个月,所以画家不能被模特儿牵着鼻子走,必须挑选模特儿在某个时刻的表情与姿态来画,以那个当下的感受为依据。大多数学生的经验是,对象物的表情与姿态在一周内不断变化,学生自己对对象物的观点也在一周内不断改变,所以总费尽心思辛苦作画。而真正理解绘画的学生还是依照一开始的想法去画,只是利用模特儿作为客观的人体模型。要是决定放弃原先的想法,采用另一个想法,那就销毁表现先前想法的作品,重新画一幅。

偏离主题,兴致就无法持续,于是需要明确意图——这种习惯几乎是画家的通病。人很容易胡思乱想,放任自己胡思乱想,这种习惯会让情况更加恶化。

专注力强的人相当罕见,我们必须刻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在一个主题上花更多时间,并不表示专注力高,可能只是花更多时间偏离主题,因为漫无目的而徒劳无功。

模特儿只是代表自己的客观人体模型,模特儿的存在只是让你想起当初从她身上得到什么灵感。如果你去注意模特儿多变的情绪和姿态,那你只会受到误导。你需要很多时间作画,但模特儿在刹那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给你灵感,但她可能再也不会出现那样的眼神和动作,而且她的神情和姿态会持续变化。她在摆姿势时,可能因为疲惫而痛苦。想想,谁能忍受那么多个小时固定不动而不觉无聊呢?就算模特儿的姿势没有变化,但她早就心不在焉,可能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为琐事烦心,因此形体和姿态会出现微妙变化从而传达她的想法。漫不经心、没有坚持最初构想的画作,就会透过画笔和颜料把这些细微变化全画出来。只表现一个构想的画作少之又少。通常,我们看到的画作,都是画出模特儿在不同心情下各种姿态的大杂烩,也表现出画家本身想法的游移不定。这种画作虽然把主题呈现出来了,但细节看起来却是不同表情。画家能找的唯一辩解就是,自己实在太会刻画了。

我们为什么喜欢海?是因为海有某种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想起自己喜欢去想的事物。伟大艺术的“静物”是活生生的事物。画家依照物体带来的联想画出物体,如果画作无法将画家的联想传达给观看者,就没有理由要画。如果画家做不到这一点,只是如实刻画眼前所见,那么画家与观看者之间就无法交流,观看者从画里看到的,跟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景物并无二致。欣赏静物画大师夏尔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的作品(图1-3),就会知道联想力的作用。

学生站在模特儿面前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我从这个模特儿身上能得到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接着再问:为什么?所有大师都问过这些问题,他们或许不由自主地就这样问了。而且这样做,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找出最大的乐趣,也能让他们剔除次要特质,好好欣赏主题本身最重要的元素。画家利用本身对更重要意涵的主观见解,让眼睛只注意那些能表现更重要意涵的线条与形状。这就是选择,其结果就是去芜存菁。伟大的艺术家不是重现自然,而是借由去芜存菁表现出自然带给他的最重要的感受。

老师应该是鼓励者。

艺术家必须有想象力。没有运用本身想象力的艺术家,只是艺匠。

物质事物皆不美。一切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我们的主观认定。俗话说:“爱情是盲目的。”或许只有年轻人才能那样盲目去爱。许多艺术家把自己最棒的作品扔在地上任意践踏,只因为作品是一时心血来潮受到某个想法启发,匆忙之下完成的。其实,那些作品已充分表现出个人想法,只是其他方面并不完善。所以,他们说这些作品“未完成”,画完后就搁置一旁。他们反而将那些耍小聪明、用一些不完整构想拼凑但看似完成的作品裱框妥善存放。这类作品耗时费工又费尽心思,尽管看起来有模有样,展现出广博学识。他们一直都这样做,丝毫不畏缩。他们说这就是认真,难怪这类作品看起来正经八百。而前者,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只是想象力的产物。然而,想象力是美的源泉,这些未完成作品反倒展现出真正的美。

这种论调应该不会让艺术学子一有构想就仓促作画,而令艺术沦为胡乱涂鸦,因为我们从多数大师之作中就能得到佐证。荷兰画派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诸如美国画家惠司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这类大师则是能不画细节就不画。这些大师之作都具有完整性,每幅作品本身都很美。

艺术学子应该透过阅读和交谈,多向博学之士请益。跟同学的交流应该偏重生活,而非绘画。艺术学子的首要准则就是,拥有并捍卫自己的感想。所以,小心朋友交往的影响,加入大型社团的风险很大,因为人数众多的团体常为了寻求共识、建立信条并坚守信条而打压个人的意见。而且,成员总会受到不必要的煎熬,甚至连那些违背个人原则的事还要假装同意。我记得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说过:“艺术是透过个人性情所见的纯真状态。”不过,尚有极少数社团是由志同道合者组成的小派系,他们相信并维持成员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个人表达的种种意见。譬如,马奈、德加、莫奈(Oscar-Claude Monet)、惠司勒和其他特别优异者的小团体就是很好的例子。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和前拉斐尔派则是另一个小团体。许多是从各国到巴黎求学的学生,因为理念相同而结合的聚会。

不重视本身感受,长大后不再发挥想象力,忘记拿破扫帚当马骑的喜悦,这种人才会从事再现事物这种无聊的行业。

美国诗人华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毕生保有赤子之心,发挥童稚的纯真与想象力。窗台上的几朵花就能让他欣喜若狂,从而写出先知哲理。我认为艺术学子应该以惠特曼为榜样,他的作品不是描写本身福祸的经历,而是他个人最深入精辟的思维,即其人生写照的自传。

想象力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大财富。跟惠特曼这种生活表现相比,法国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或俄罗斯艺术家玛莉·巴希柯塞夫(Marie Bashkirtseff)的忏悔录就显得空洞薄弱。惠特曼的作品纯真美好,让我们从阅读中找到自己。惠特曼在几年前辞世,但他的作品万世流传,有更多人知晓并更受赞叹。如同大文豪莎士比亚在世五十多年知遇无几,时至今日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想想有些出色作家在世时也不过名噪一时,其作品根本无法成为传世经典。

容许我引述惠特曼作品中的这几句话:“《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我讲过很多次)主要是我个人情感及其他自我本性的显露,从提笔到完成,我始终尝试将我这个人(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的我),做一个彻底坦率的真实记录。在现有文学作品中,我找不到任何类似的个人记录能让我满意。并不是说《草叶集》在文学上独树一帜或堪为典范,而是我想要思索或提出主张。坚持把《草叶集》当成文学作品,或旨在寻求艺术或唯美主义的人,就无法理解我的诗。”

惠特曼又引述他人论及某位不知名画家作品的一段话:“有位学生请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说明这幅画属于什么派别,鲁本斯回答:‘我不认为给后世留下这幅作品,现在或许不在人世的这位不知名画家,曾经属于任何派别或画出什么名作,但这幅画是画家个人之物,是画家个人生活的片段。’”

他也引用法国史学家暨文艺评论家伊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Taine)的名言:“所有原创艺术都是自我调整,没有原创艺术可从外部调整。原创艺术保持本身的平衡,这种平衡从他处无法得之,而要仰赖自我喂养。”艺术学子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自身感想,以及自认为什么才应该是自己的感想。当大多数的学子和所谓的艺术家走进大自然,说自己打算寻找想画的“主题”时,他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打算找的画面布局,其实跟在画廊看过并喜欢的某幅画最为相像。他们或许在自己喜欢又有感觉的主题前面走过几百次,却因为没有清楚判断自己的感受又缺乏信心,最后只是呼应他人制定的品位去画。而且,他们觉得如果自己不欣赏那些画面布局就该感到羞愧,因为那是已受肯定的品位。他们认为不管自己是否真心喜欢都该欣赏,因此设法说服自己接受他人的品位。

难道看到自己的进展不好吗?去发现自己的品位吧。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全神贯注在这个主题上,不断努力,以所选择的媒材,找出最清楚的表现。

用心表现出一开始的构想,按部就班去做,主题本身适用和专属的技法就会应运而生。如此持续练习多年,长年累月就会出现新的要素,虽然每个步骤不同了,但其实都一样,就是生活里令人欣喜的一项简单主题。

艺术研究应该广为传播。

每个人都该好好探讨自己的个性,以了解自己的品位,培养发现个人品位的乐趣,找出向他人表达这些乐趣的最直接方式,再借此从中获得乐趣。艺术终究是语言的一种延伸,表现文字无法传达的微妙感受。而且,我们会从艺术中,获得认识自己的神奇力量。所有形式的艺术都是一种共同语言,画家不再因为本身绘画技法而凸显特色,只能透过巧妙运用众所周知的艺术语言,表现价值与美以示功力。3 通往美与自然法则的道路一九一七年给艺术学生联盟课堂学生的一封信

每位学生,或者说每位美术爱好者,都该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好好欣赏美国画家埃金斯(Thomas Eakins)的作品展。埃金斯是一位伟人。他有钢铁般的意志,他的意志就是绘画,并且终其一生贯彻这项意志。他真的做到了。这样做让他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独立自主、宽容大度与具有宏观思维的宝贵特质。埃金斯从生活中认真学习也抱持大爱,他坦率地探讨人性,不害怕这样探讨会揭露什么。

关于表现的方法和工具(技法),埃金斯跟杰出大师一样极有意志力深入地钻研。他的眼界不为潮流所动,也不在乎生活或艺术中的矫饰或取巧,而是努力理解自然中的构成力量,把从中发现的原理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上。真诚就是他的特质,用“正直”来形容他似乎再恰当不过。

我个人认为,埃金斯是美国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但是,身为一位杰出肖像画家,他并没有接到太多委托画,通常他是以朋友为主题作画。仔细欣赏这些肖像画,暂时抛开你所属的画派,忘记目前主流画风,不带成见地欣赏。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透过这些作品,跟这位学识渊博、优秀真诚的画家心神交驰。最重要的是,埃金斯对于自然之美这项事实了然于心,他热爱表现人、事、物上的伟大神奇本质,也就无须矫情地制造浪漫或深情描述来创造美。可以的话,欣赏一下埃金斯的画作《临床教学》(The Gross Clinic)(图4),就会看到现实生活中的惊人浪漫。

从他的肖像画作《莱斯利·米勒》(Leslie W. Miller)(图5),就能看到画家与被画者之间的情谊。我认为美的肖像画就是如此,不是刻意美化或虚张声势,而是一种真诚尊敬、充满感激、满载坦诚的肖像画。

但是,我在此不打算详加说明,我只是请大家去欣赏。我相信如果你能抛开成见去欣赏,埃金斯的画作自会向你说明,我也希望他的画会带给你勇气与希望。

许多年前,埃金斯在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教书,当时听学生一提起他,那情景真是令人兴奋。他们深信埃金斯是一位大师,也津津乐道关于埃金斯的许多故事,譬如:埃金斯的影响力、探索研究的意志力、对于本身理念的坚定不渝、慷慨付出并乐于助人,以及当他看到学生作品的原创性和价值时总是为之欣慰。而且学生们说得没错,你在埃金斯的作品里都会发现这些特质。埃金斯的画作和雕塑就是这位艺术家以坚强意志去爱、去生活与研究,所留下的真实记录。

许多画匠开心地描绘表象,也相当擅长这样做。但总有一些人,他们理解并感受到表象之下的意涵,他们只是利用表象并加以筛选,作为表现意涵,也就是表现现实生活的工具。如果我无法感受到表象之下的意涵,那就表示我只观察到一连串的事物。这些事物乍看之下或许既吸睛又新奇,但很快就会令我生厌。

无论到哪里,所有表象之下都潜藏着一种意涵,那就是现实生活。我不是说,任何大师随时都能彻底理解这个意涵,但是大师之作的价值就在于,他感受到了这个意涵,而作品就是他传达个人体验的工具。

正是这股对事物背后持续存在的生命力所产生的感受,让画家以创造杰作的方式去观察与作画。技法,是因为需求而被创造出来的。画家必须持续勇敢地画,绝对不能辩解。事实上,要不停地画,好让自己在美妙时刻真正到来时,能够手握画笔,立即作画。我说的这一切,你们很可能都知道,也知道这些事情千真万确。我只是让你们回想起来,并唤醒这些觉知。就像我希望你们也能提醒我,因为我偶尔也会丧失自制力。

你从出生到前一刻所做过的一切,都是你留给后世的东西,你有权利拥有它们。古代大师之作、隔壁同学的作品、刚才脱口而出的评论,这一切都是体验,人类的体验。

不要隶属于任何画派,也别拘泥于任何技法。

那些重要的外在成功,都是画家用心过活、彻底发挥所长并乐在其中,而产生的内在成功的必然结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