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到孩子心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0:27:54

点击下载

作者:唐曾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试读:

前言

有一位妈妈向我咨询,说孩子上三年级,画画水平很差,有一次课上孩子画了一张画,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孩子画得很差,让孩子丢尽了脸。从此以后,孩子就越来越怕画画。妈妈知道后,就不断地鼓励孩子,说好好画,将来一定会画好的。可是鼓励了很久,孩子不但没有变得自信和喜欢画画,甚至更加害怕画画了,有时候连美术课都不想上了。为什么妈妈的鼓励不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到底该怎样鼓励孩子?

还有一位初中孩子的妈妈,说孩子语文成绩一直不好。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抱怨说他们换了语文老师了,妈妈一听,感觉到劝孩子好好学习语文的机会来了,就问孩子这个语文老师怎么样,孩子说这个语文老师特别不负责任,居然连作业都不布置!妈妈心中窃喜,于是就说:“要不妈妈给你布置作业吧!”结果孩子再也不理妈妈了……这位妈妈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明明孩子在抱怨语文老师不布置作业,妈妈一说布置作业,孩子怎么就不理妈妈了?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应该怎样跟孩子沟通?

另有一位初中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总是不能集中精力:有时候出来喝杯水;有时候出来吃点东西;有时候还会灵魂出窍,一发呆就好长时间;家里大门一响,孩子就会赶紧跑出来看看是谁来了,跟客人热情地打招呼。家长说他,他就跟家长急,不说他,他又不自觉,这时候该怎么办?

又有一位高中女生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长得比较漂亮,在学校里总有男生不断地找机会过来跟孩子说话,打搅孩子,家长知道这种情况,但却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抵制这些诱惑,安心地学习。

……

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帮助孩子,但很多家长都帮不到孩子。

家长帮不到孩子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长说话,往往说不到孩子心里,孩子根本不爱听;二是即使孩子想听,很多时候家长也不知道该给孩子哪些真正有效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为什么家长说话孩子不爱听?为什么家长难以跟孩子沟通?

本书介绍了平等思维的“小人理论”,我们了解了“小人理论”,就知道了人们想事情的规律,就会非常清楚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会明白,孩子会喜欢听什么话,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开心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并能够长期贯彻执行下去。

明白了“小人理论”,我们会发现,不只是跟孩子,跟所有人的沟通,都是一样的。

最优秀的沟通,不是强大的辩才,而是随顺而转——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家长看起来总是听他的,但他最后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家长帮他选择的结果。

根据“小人理论”,本书提出了和谐沟通的三大步骤:即接纳、理解、建议。

接纳是跟孩子沟通的第一步,接纳是让孩子以现在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感到自在,接纳是心里的接纳,而不是嘴上的接纳。只有接纳了孩子,孩子才会在我们身边感到自在,从而进一步达成理解,我们才能给孩子提出真正有效的建议。

理解是跟孩子沟通的第二步,当我们接纳了孩子,孩子才会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心里的想法告诉我们,这时候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正因为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够通过理解的三个层次——同情、鼓励和爱来帮助孩子进一步信任家长,并使其从家长身上得到更多正向的力量。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并通过理解让孩子取得了对我们的信任,同时感受到我们的鼓励和爱,其心里充满了力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建议了。只要真正注意到建议的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提出有效的建议。

根据和谐沟通的三大步骤,我们来分析最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中的前两个,后两个大家会在书中找到类似问题的详尽答案。

第一个问题:当孩子真正不能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单纯口头的鼓励没有任何帮助。说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提高,这种话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营养。自信来自实力。这时候妈妈作为外行,给孩子的力量是不足的。家长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高手,比如,一个专业的教授美术的老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几笔就可以轻松画出一幅很漂亮的画,带着孩子亲自操作一下,让孩子感觉在这个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居然可以很轻松地学会画画,而且画得很好!

第二个问题:当孩子抱怨老师不布置作业的时候,家长根本没有做任何的“接纳”工作,也就是说没有得到孩子的信任,就直接急匆匆地提出自己所谓的“建议”——我来给你布置作业。不做足接纳理解等准备工作而直接提建议,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抵抗。事实也正是如此。

为了帮助家长们理解书中的理论和方法,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并且几乎所有的案例都是真实的,但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笔者一律采取了化名的方式。

本书适用于那些为孩子的以下问题烦恼,又帮不到孩子的家长:

1.孩子不爱学习,做作业常常逃避;

2.孩子学习不认真,粗心、浮躁严重;

3.孩子做作业不专心,拖拉;

4.孩子偏科,越是学习不好的科目越是不想学习;

5.孩子跟家长对抗,家长说一句,孩子说三句;

6.孩子早恋,无心学习;

7.孩子失恋,痛苦不堪,无心学习;

8.老师跟孩子闹矛盾,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

9.孩子常常撒谎;

10.孩子偷拿大人的钱;

11.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好经验告诉孩子,但孩子根本不听;

12.孩子学习没有信心;

13.孩子学习没有兴趣;

14.在需要帮助,有问题需要改变的时候,孩子不愿意配合家长,不能接受家长的帮助和建议。

……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第一章 成为智慧的家长智慧的家长向孩子提供帮助和启发;愚蠢的家长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烦恼。第一节 智慧和愚蠢

智慧(Wisdom,Wit),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

古今中外,关于智慧的说法很多,这里不做详细的描述,只简单地介绍一些有益的操作建议。

对智慧的三种操作建议:

一是先掌握做什么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好结果,然后再去做;

二是知道做什么会得到好结果,一定要做到;

三是知道做什么会有不好的结果,一定不要做。

与之相反的操作则是愚蠢的:

一是不知道做什么会得到好的结果,就去做;

二是知道做什么会有好的结果,就是不去做;

三是知道做什么会有不好的结果,却常常去做。

愚蠢的情况是最常见的,下面来看一些愚蠢操作的案例。

先来看愚蠢的第一种情况:

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愚蠢情况就是:没有教育经验,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绝大多数的家长是第一次教育孩子,他们承认教育是件复杂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学习和摸索,但自己并没有下功夫学习过教育,仅凭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受教育经验和一点天赋,就很勇敢地生了孩子,并信心满满地教育着他们。教育是一项对一般人来讲非常陌生、复杂又困难的事情,要做好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家长,自己受过所谓的良好教育——他们觉得自己读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就自以为可以教好自己的孩子,显然,他们忽视了一个问题:自己学习好和能够教会别人学习好,根本是两回事。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足,孩子厌学,成绩不好,跟孩子沟通不好,甚至出现孩子逃学、离家出走等严重问题后,才开始寻求帮助。

我们如果要学做一种新的菜肴,通常会选择先买一本菜谱,或者看一下做这种菜的录像,或者边看菜谱边操作。但即使这样用心学习,也经常会失败好多次,而且这样做出来的菜,也往往不一定好吃。但为什么在生孩子之前不研究一下怎么教育孩子呢?

我们来看一位家长的困惑。

怎样和爱说谎、不怕家长和老师的孩子沟通?

有家长问:唐老师,我家孩子谎言特多,也不怕家长和老师,很难与其沟通,该怎么办?

唐老师解答: 从这位家长的话中,我却看到了与这个问题相反的情况。如果这个孩子不怕家长和老师,他就可以直接说实话,但他为什么不直说,而是要撒谎呢?这说明他还是怕的。那么孩子到底怕什么?所以我建议家长先想一想,或者去跟孩子聊一聊。你先想一想,如果孩子说了实话会怎么样?你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孩子谎言特多,你再跟他沟通就容易了。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犯错后说实话,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谴责或打骂,孩子当然就不会说实话。对不对?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无论怎么做,好像都是难过的,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困境?怎样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下面来看愚蠢的第二种情况。很多家长对我的理念“培养孩子认真的能力”很认同,带着孩子来参加我们的认真能力训练营,孩子在训练营的结果一般都会非常好,表示回去后会好好使用我们的学习方法。家长在训练营的家长课上也收获很大,表示回去后要继续用我们的沟通方法改善沟通,鼓励孩子。但即使他们这么说了,我们还是会每周安排各种主动和被动的免费课程来帮助这些家长和孩子,也有极个别的家长,回家后就跟孩子对立起来,孩子也相应地不好好学习了。真是可惜!我们来看第三种情况。家长们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表现,就会说孩子,如果说几次,孩子改不了,家长就会生气,生气了,往往效果不好,比如会导致亲子间沟通越来越不好,难以建立信任。家长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妥,但到了时候,情绪一起来,就管不住自己了。下面来看一个典型案例。

爸爸总是唠叨妹妹、妹夫,惹得他们不开心,我该怎样协调呢?

有学员问:妹妹他们有空时,常过来看父母。爸爸总是教他们如何如何教育孩子,说他们的孩子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也有待提高,说人家孩子一堆的不好。我说:“爸,你老这样,女儿、女婿、外甥都不会开心的。他们的事情让他们处理,你自己管好自己的身体,不要操人家的心了。”爸爸说:“不行,我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要受罪了,我怎能不管?不管他们,他们将来要受大罪的。”我说:“那你提醒了,就尽到心了。”他说:“不行,说一遍两遍根本不解决问题。我得不断地重复说,以引起他们足够重视。”我也与妹妹交流过这事,跟她说要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但我还是怕爸爸这样喋喋不休会让妹妹、妹夫及他们的孩子讨厌。我该怎样帮助爸爸?该如何协调这件事呢?

唐老师解答: 这位学员问该怎样帮助她爸爸,我要反过来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在帮爸爸吗?什么是帮助?我们拿出“帮助”这个动词来提问。什么是帮助?帮助有两点:第一点,自己说话对方爱听;第二点,说的话有效。当这位学员看到爸爸在想帮助妹妹、妹夫的时候却帮不到,就是因为爸爸犯了这两个错误:第一,说话对方不爱听;第二,说话无效。而该学员在帮助爸爸的时候,恰恰也犯了这两点错误:第一,说话爸爸不爱听;第二,没有拿出有效的方法来告诉爸爸,不明白到底怎么说话对方爱听。当明白了智慧和愚蠢,我们就会走向智慧,远离愚蠢。

下面以智慧和愚蠢来讨论感恩教育。这篇文章是应《河南教育》杂志邀请而写:感恩教育当回归正途

近几年来,感恩教育似乎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做感恩教育的人和相关机构,他们在很多学校作感恩报告,大多通过讲述一些与苦难有关的家庭故事来打动孩子们,教育孩子们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报告会现场看似效果十分震撼,不少孩子被感动得痛哭流涕,在场的家长们更是泣不成声。学校也常常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召开感恩班会,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除感恩报告和感恩班会外,大家最熟悉的感恩教育莫过于让孩子给父母洗脚。

2011年9月30日,在重庆江津五中的操场上,很壮观地排开了300多个洗脚盆,让孩子们“感恩重阳为父母洗脚”。在江西、海南等地,一些学校也曾组织小学生们“洗(为母亲洗脚)迎母亲节”。有媒体惊呼:“感恩教育变身‘洗脚课’!”

这种只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感恩教育,实际上已经沦为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它甚至会玷污原本淳朴美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这是本该有的正常亲子关系。为什么现在需要专门来做感恩教育?为什么孩子们不感父母恩?

当前所做的感恩教育,没有找到孩子们不感恩的原因,只是武断地认为孩子们就是不懂事,得教育他们懂事,知道孝敬父母。凡事都有一个因果关系,找不到因(原因),乱求果(结果),往往是白费力气。

因果关系:“父慈”才能“子孝”《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父慈子孝,既是一个对应关系,又是一个因果关系。“慈”,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情感上来说,做父母的内心对孩子十分慈爱,悉心呵护;二是从智慧和能力上来说,父母能够在具体的事情上给孩子以帮助。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慈”是有分工的。母爱一般侧重于情感,更多表现为对孩子的抚养、体贴、关爱;父爱则重在对孩子的理性引导,突出智慧和能力。这两点,如果父母都能做得很好,家庭就会给孩子温暖、安心的感觉,也会成为孩子在智慧和能力上的一个强大支撑。孩子会爱父母、尊敬父母,父慈子孝便成为自然。

当前的感恩教育出现了主体错位,舍本逐末。感恩教育应该是针对父母来做的,而不是针对孩子。

但当前的现状却多是父母跟孩子的沟通非常差,父母往往很强势,自身的修养又有限,只是在基于本能去爱孩子。这种爱往往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常常很反感父母的许多做法。如果不从这一点去改变,而只是追求孩子的一时感动或者流于形式地给父母洗一次脚,这种感恩教育所换来的孝不但是表面和暂时的,甚至可能造成杀鸡取卵式的严重后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平地讲,很多家长身上是有诸多毛病的:如自以为是,一说话就带着非常大的偏见;情绪化,经常对孩子发火。有如此多缺点的家长,不是值得孩子尊重和爱的家长。如果家长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而只是单方面要求孩子崇拜、孝敬自己,是强求不来的。

有个孩子叫李华,他的妈妈就是一个毛病很多、非常情绪化的人,经常为一点小事生气,李华很讨厌妈妈。李华所在学校组织感恩报告会,会场上大家哭成一片,李华也感动得和妈妈抱头痛哭,说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孝敬妈妈。但平息下来,回到平常的生活中,李华发现妈妈还是那么讨厌,在很多事情上依然偏见很大,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指着他的脸骂。这时,他就又开始尽量躲着妈妈。妈妈见状,问他:“你那天不是哭着对我说,以后要听我的话、好好孝敬我吗?”李华一听就急了:“你以后再也不要提这事!”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看到妈妈就觉得很讨厌、很烦,你让他怎么听话、孝敬?一些家长没有智慧,却想让孩子崇拜自己、爱自己,这很难做到!孝敬是需要孩子真心觉得你好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如果你不能让孩子觉得你好,而只是要求孩子孝敬你,这就像一个人明明一点儿都不可爱,还非要别人对他说“我爱你”,勉强让别人说了一次后还不满意,又对人家说“你爱我不真心,你要真心爱我”。你一点都不值得爱,人家怎么可能真心爱你?《论语》中说:“父父,子子。”(即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儿子要像儿子的样。)“父不父,子不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儿子不像儿子的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性工作,根本确立了,正道就随之产生。)

感恩教育,需要父母首先对孩子形成“恩”,然后才能“感”得孩子报“恩”。

感恩教育,“恩”从何来?

什么是恩?

父母生孩子、养孩子,就对孩子形成恩了吗?

我问一位母亲:“你生孩子是为孩子还是为自己?”她说:“当时是自己想要个孩子,就要了。”我又问她:“你生孩子时,是想着为了这个孩子将来怎么着,还是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或者说得难听点是为了将来老了有个依靠?”她想了想,说:“为了自己有个精神寄托。”我再问她:“那生了孩子之后,如果有人不让你去爱孩子,不让你为孩子付出,你会很开心吗?”她马上坚决地说:“不会!”我相信绝大部分母亲都是这样想的。

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再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像父母那样爱他了。但对于父母来说,生孩子、养孩子,这更多的是出于本能。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老母鸡在抱窝时会变得非常勇敢,它可以拼上性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因为生养了孩子就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恩,孩子应该报恩。

生养孩子不能对孩子形成“恩”,恩是要超越于人与人之间一般的关系水平才能产生的。

有人会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怎么就形不成‘恩’呢?孩子并没有对父母这么好啊!”

我想提示的是:即使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情超过孩子对父母的好,也形不成“恩”。因为天下几乎所有的父母对孩子都很好。生孩子、养孩子,天底下只要是正常的父母,几乎没有不这么做的。有的母亲经常对孩子说:“我天天起早贪黑,给你做饭,辅导你学习,我多忙、多累、多不容易!”说着说着还会掉眼泪。这种话最好不要说!孩子听了会很烦:天底下哪个妈妈不做饭,怎么就你累了?这种自我表白“感”不得孩子报“恩”。因为你做的,只是平常父母所能做到的事。说得多了,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烦死了!如果离开你能活真想离家出走,再也不要听你唠叨这些了!

当我向家长们讲这些道理时,他们无法接受,说:“唐老师,你说的话太让我们伤心了!”我说:“我一个外人,说的话再重,能怎么伤你们的心?如果你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不孝敬你们,那才真正是伤你们的心!我戳你们的痛处,是为了帮助你们养出真正孝顺的孩子来。”

怎样才能“感”得孩子报“恩”?就是你要超越一般家长的水平去爱孩子。一般家长做不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尽力帮助孩子,让孩子每天开心、幸福地学习和生活。你能做到这些,就自然会“感”得孩子报“恩”。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对比同一事件家长的不同处理方法。 初中生林明比较喜欢同班同学小娟,两人约好星期六早晨8点一起出去玩。林明的妈妈知道此事后,将林明训斥了一番:“不行!约女孩子出去干吗?小小年纪就早恋!”她把林明关在家里,还打电话给小娟的妈妈:“你女儿一点儿都不自重,勾引我家小明。怪不得小明这段成绩下降了呢,都怪你女儿!”如此处理,林明的妈妈当然是出于好心,是为了林明好,但林明是什么感受?他会感谢妈妈吗?而同样的事情,张帅的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她先问张帅:“你说明天和杨雪一起出去玩,你和她关系怎么样啊?”张帅一听有点儿慌,忙解释说:“我们只是一般同学关系。”妈妈就不再多问了,只是提示一句:“和女同学交往要注意分寸,不然会影响学习的。”然后开始准备出去玩所需要的食品、物品,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是一式两份,还特别准备了一把小折叠椅让张帅带着,说女孩子爱干净,不能坐地上。如此处理,张帅是什么感受?他会觉得妈妈真好,想得真周到,有这样的妈妈真幸福!杨雪能不感激张帅的妈妈吗?张帅会从杨雪的感激中由衷地生出对妈妈的敬爱。这时,妈妈的爱就能对孩子形成“恩”。

智慧和能力,是“慈”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们搞某项小科研活动,到了一个关键点,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后,决定向家长求助。同一个小组里的孩子,赵强的爸爸帮不了他们,而孙亮的爸爸却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赵强很羡慕地对孙亮说:“你爸爸真厉害!”孙亮听了特别自豪:“我爸爸不光会这个,他还会修表、拉二胡、唱戏……”这时孙亮是非常开心的。尽管平时孙亮的爸爸对他很严厉,但这时他不但不记恨爸爸,心里还为有这样的爸爸而自豪。在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一般来说,家长从物质上对孩子好形不成“恩”,从心理上接纳、理解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帮助孩子是形成“恩”的关键。这里我给家长提出三点建议:一、学会接纳孩子;二、学会理解孩子;三、学会帮助孩子。

感恩教育,重在身教

当前的感恩教育基本上浮于表层,大多是通过语言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感恩。我们都知道,所谓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家长想让孩子感恩,让孩子孝敬自己,那么,家长本身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孝敬父母呢?据我所知,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好。

曾有一位家长对我说:“我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孝敬母亲的。”我问:“你怎么孝敬母亲?”他说:“过年了,他们都给母亲买1000块钱的营养品,我买3000块钱的营养品。”我说:“你拉倒吧!老人能吃多少东西?”《论语》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就能够养活父母而言。说到狗、马这些动物,都能被人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顺的心意,拿什么来区别孝顺与饲养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的老人都衣食无忧。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孝是什么?是回家后好好陪老人说说话。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可能自己父母已经很老了,说的话未必很有道理,甚至可能颠三倒四。但是,你要坐下来认真陪他们聊一聊。这样做目的是什么?是让他们开心,而不是要你从他们的话里听到什么道理。父母看到你很尊重他们,在专心听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很开心。你不要去判断他们说的话好坏,记住,你这是在尽孝!即使听到他们说一些没道理或者负面的东西,也没关系,要引导他们开心起来。

尽孝要做到两点:一是孝养双亲;二是顺应正理。孝养双亲,当然要保证父母的生活必需品,要尽力给他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更要顺他们的心意去做事。

有一位妈妈曾对我说:“过年时,别的兄弟姐妹给我妈1000块钱,我给她2000块钱。我妈和别的老太太一起聊天,有人说孩子把年终奖全部交给自己了。她回来就跟我说这事儿,我听了很烦。家里不缺这点儿钱,但她跟我要我觉得很不舒服。”我问她:“你是要孝敬你妈吗?”她说:“是。”我说:“你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你想不想让她开心?”她说:“把年终奖给她,我心里不舒服。”我说:“你每年把年终奖给她,她就会很开心。我问你,她这样还能开心多少年?等到她老了要走的时候哭着说你们不孝顺,别人家的孩子把年终奖给妈妈,就你们不给她,你后悔还来得及吗?”这位妈妈当时就掉泪了,她说:“唐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差这点儿钱,只要我妈开心就行!”

怎么顺应正理呢?举个例子。有位家长,她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脾气不好,经常喝酒,妈妈含辛茹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兄弟姐妹从感情上都比较偏向妈妈。但现在她发现,妈妈成天抱怨爸爸,动不动就和爸爸吵架,弄得家里乌烟瘴气。她觉得妈妈太过分了,问我该怎么办。我问她:“你妈妈这样抱怨你爸爸对吗?”她说:“不对!”我说:“你要认为不对,那就甭聊了!你改变不了你妈妈!”她问:“那该怎么办?”我说:“首先你妈妈抱怨你爸爸是对的。你应该跟妈妈说:‘对!就是该抱怨爸爸!谁让当年他脾气那么坏,还喝酒,对家庭不负责任……你就应该指着他的鼻子一直骂,狠狠地骂,直骂到自己犯心脏病、他也犯心脏病为止!’”话说到这儿,其实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你是该骂爸爸,但你非要搭上自己和亲人的健康去骂吗?”但是,她说妈妈该骂爸爸,妈妈就会听她说下去,最终会听她的。如果她说:“你老骂爸爸干吗?”妈妈可能马上就要连她一块儿骂。

怎么孝敬父母?得用智慧。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人,经常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做事并不一定对。这时怎么办?要顺应正理,引导父母走向平和,走向身心的和谐,走向心安和快乐。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家长来说,对孩子,以你的爱心和智慧来自然赢得孩子的孝敬;对父母,则是以你的爱心和智慧去孝养双亲,顺应正理。所有的问题,都从自己身上来解决,不去要求孩子和父母。做好了,你的孩子会孝敬你,你的父母也会觉得你真是好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真正的平等思维。

教育要解决人的心理动力问题,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学校为了开展感恩教育所组织的报告会、主题班会、洗脚活动等,其作用只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感恩教育必须落实到家长身上,落实到家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变上。学校真正要做的感恩教育是什么?是帮助家长学会成长,学会做合格乃至优秀的家长。《道德经》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当家长能够放下自己的自以为是、偏见、情绪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并让孩子从家长那里感受到爱的温暖、智慧的力量时,不需要进行什么感恩教育,孩子自然而然会感恩在心,感恩在行动。第二节 智慧家长向孩子提供帮助

当发现孩子学习或生活出现麻烦的时候,很多家长由于太在乎孩子,会表现得非常不冷静,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狠狠地呵斥打骂,这会导致孩子害怕家长,本能地躲避家长。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智慧的家长会向孩子提供帮助,而不是压力。只有帮助才能对孩子的行为改善有益。

很多家长都想帮助孩子,但孩子为什么往往不能接受?要向一个孩子提供真正的帮助,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我说的话对方要爱听

意思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很好,愿意听你说话。在面对孩子时,家长一般是善意的,但并非所有的时候家长都是善意的。我这里不是讲那种极个别的所谓“变态”的家长,而是说那些自认为并宣称自己真心爱孩子的家长。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发现孩子学习不好,却又不努力学习,你多次劝说孩子他都不听的时候,你心里是爱孩子的还是反感孩子的?这时候,你会骂孩子甚至打孩子,还是会心疼地抱抱孩子,然后心平气和地帮孩子解决问题?与孩子沟通不好,孩子根本就不会听你说什么,所以,根本谈不上帮助。

我曾经应《婴儿&母亲》杂志邀请写过一篇文章,帮家长们分析,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接受家长的善意帮助。下面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案例分析。“不怀好意”的妈妈不记得是谁说过:“世上唯一没有被污染的爱,便是母爱。”雅儿妈妈是个爱女如命的好母亲,对女儿的关心无微不至。可为什么乖巧的雅儿却抵制妈妈的帮助,还说妈妈“不怀好意”呢?

两面性格的女孩雅儿雅儿,是深圳某学校的初一女生,一看就是那种很乖巧的女孩。学习很认真,但学习的灵活性不够好。雅儿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妈妈面前非常乖巧,很愿意跟妈妈配合;另一方面在某些问题上反叛性非常强,比如做作业的时候,她非常抵制妈妈给予的指导。雅儿的妈妈曾经是一名老师,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后来辞职下海,自己做生意也做得有声有色。她说话做事情干净利落,一看就是个很精明的人。这么一位精明的女人,和这么一位乖巧的女孩,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搭配,妈妈应该比较容易辅导孩子。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孩子在学习时根本不愿意接受妈妈的辅导,孩子说妈妈“不怀好意”!

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好吗?雅儿的妈妈由于做过多年老师,对教育孩子有很多的经验,所以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往往有很多方法。但这些方法效果并不好,她把原因归于自己的孩子自己教不好。沟通的时候,妈妈抱怨孩子做作业特别慢,应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孩子往往两个小时都完不成。每次妈妈试图帮助孩子的时候,孩子总是抵制,不愿意接受指导。

妈妈还抱怨说自己很关心孩子,给孩子买了很多书,买的都是好书,而且花了好多的钱,有世界名著,有古典名著……但孩子不看。妈妈自我感觉跟孩子的关系还不错,孩子有事情总愿意跟妈妈讲。

临床诊断: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一心爱孩子、一心想帮助孩子的家长,却被孩子认为是不怀好意?家长们爱子心切,所以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就往往会表现得很着急,说话时难免带着情绪,而孩子在听大人说话的时候,会非常敏感地感受到家长的情绪。一旦孩子感受到家长心里责怪的情绪,他们心里就会产生负面的反应,就会自然地抵制家长的指导。

妈妈的误解造成孩子的紧张雅儿的妈妈当然是爱孩子的,而且她为帮助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孩子为什么不接受呢?做过老师并不一定就真的懂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帮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论我们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那么就应该检讨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因为孩子没有错,只有我们的方法才会错。毕竟是我们在帮助孩子。妈妈觉得孩子做作业慢,孩子就真的很慢吗?咨询中,孩子断然否定自己做作业很慢。妈妈为此提出证明,说有一次别的同学都很快做完了,就只有雅儿没有做完。雅儿说,那一次只是特殊情况,平时自己做得一点儿都不慢。

这个问题推而广之,我们觉得孩子坏、不听话、不诚实……孩子就一定是这样吗?我们会不会错了还在自以为是地坚持?我们坚持说孩子不好,就能帮助孩子了?因为妈妈老说孩子做作业慢,因此每次妈妈一过来孩子就特别紧张,心里很不舒服,觉得妈妈又来找碴了,所以孩子说:妈妈“不怀好意”!

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关于妈妈买了书,孩子不看的问题,我问妈妈,在买书之前有没有问过孩子想看什么书?妈妈说,没有,但自己买的都是应该看的好书。我反问这位妈妈,“您买的一定是很好的书,我相信。但我们觉得是应该看的好书,孩子就应该喜欢看吗?这些书是买给孩子看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看的?如果买给她看,怎么会不征求一下她的意见?”至于妈妈觉得孩子跟她关系很好的问题,我问妈妈:孩子遇到困难、挫折、丢脸事情的时候会跟您讲吗?妈妈说这倒没有,往往是她考试不错了才来报喜。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最需要安慰和帮助的时候,她为什么不来找您?现在孩子刚上初一,很快就会进入青春期,如果将来她在恋爱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严重问题,她会不会跟您讲?如果不跟您讲,您认为她自己会处理好吗?您是希望她将来遇到问题找您帮忙,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妈妈一下子急得额头冒汗了!育儿建议:爱体现在平等地与孩子沟通。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强的偏见,我们经常基于自己的偏见处理跟他人的关系,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时候,唯一做的就是要让对方听自己的,要让对方改变。但我们忘了,对方也跟我们一样是这样充满偏见的人。

接纳孩子的全部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的缺点,如果要等到孩子变成完美的时候才接纳他,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可能接纳这个孩子。孩子就是这样的:调皮、不听话、撒谎、贪玩、逃避责任、自私……接纳孩子,这时候,孩子的心就为我们打开了。只有孩子的心为我们打开了,我们才有可能对他们提供帮助。

我们可能是错的任何我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事情都可能是错的,尤其是,都可能有人认为是错的。每个人当然有权利认为一件事情是对的或是错的,如果我们一直扮演着正义伟大的角色,我们就一定会把我们的交往对象——我们的孩子当成邪恶的改造对象——不知不觉中就这么做了。孩子们当然不高兴,所以他们就会抵制。当我们承认自己错的时候,我们就会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只要孩子跟我们的观点不同,我们就应该很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意见;只要看到孩子的见解有道理,我们就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认真改正。

只提出操作建议什么是建议?建议是对对方有好处的、可以操作的、可听可不听的意见。什么是对对方有好处?就是对方自己觉得对自己有好处,而不是别的什么人觉得对他有好处。可以操作的意思是,如果对方照着这件事情操作,就一定会得到改善。而不是只提出了目标,没有操作建议。可听可不听的意思是,我们有权力向对方提出建议,对方当然可以不接受。如果谁觉得自己的话对方一定要听,您就等着吧,早晚有一天,对方一定会不听的。

为什么家长好心想帮孩子,但说出话来,孩子经常很不喜欢?我们说什么样的话孩子才爱听?

下面来分析一下对方是什么样的。学过平等思维的“小人理论”,我们就清楚了,对方是具备小人自我的人。既然对方具有小人自我,我说的话他怎么能爱听,我说什么样的话对方爱听?大家记住,沟通的第一步一定是肯定。如果你不从这个角度说,就不用沟通了。

基于对方的小人自我,我们想让他爱听我们的话,就得肯定他。这就是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所说的人们喜欢赞美的原因。但是他只说了结果,并没分析更深一层的人性。

在我们的家长课上,每次讲到正向的沟通目的,总要给大家留一个作业:沟通之前,先问自己,我是不是想帮助对方。如果觉得自己是想帮助对方,就继续沟通,这会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不是,就停下来,先调整自己的心态。

下面来看一位家长的作业。父母怎样说话孩子爱听?

[作业]:沟通之前,先问自己,我是不是在想帮助对方?今天上午语文老师打来电话,说昨天在课堂上让学生默写《节气歌》和《24节气》,我的孩子在《节气歌》的默写中有许多错别字,《24节气》未默写出来。老师要求默写不合格的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在一张纸上。结果今天在课堂上默写后,我的孩子昨天写错的地方,今天仍然是错的,不会默写的仍然不会默写。这说明我的孩子昨晚回家没有背诵、默写。放下电话后,我的火就起来了。因为昨晚孩子回家后,说语文作业很少,只是抄写一遍《节气歌》和《24节气》在纸上,根本未提要背诵默写的事。

[我的操作步骤]:1.“沟通之前,先问自己,我是不是在想帮助对方?”这句话真管用,看着想着,火就慢慢熄了。我告诉自己,我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发泄情绪没有用,只能让孩子当时害怕,过后又把害怕忘了。2.分析问题的原因。孩子没有做背诵、默写的作业,一定是有原因的。3.我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孩子说写完了。我又问:昨天和今天的默写都没过关,老师今晚要求再默写了没有?孩子说没有要求。我说:那今晚不默写了行不?孩子说好。我接着问,要是明天课堂上老师再要求默写,你还不会,老师会不会批评你啊?孩子有点犹豫地说不知道。我又说,要是老师批评你,你愿意吗?孩子说不愿意。我又问孩子,那怎么办呢?孩子无奈地说,那还是默写吧。4.默写完成后,我问孩子为什么昨晚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家里默写而是抄写。孩子说:我听成是抄写了。

[自我总结]:1.一开始不接纳孩子,自以为是,小人心理。认为孩子未做老师布置的背诵、默写作业,是因为懒于背诵默写,并且为这个原因而撒谎。只要有了这个想法就一定会起情绪,也就很难沟通。2.第一次这样和孩子“兜圈子”谈话,到最后孩子自己要求背诵、默写不会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接纳了孩子自己就不会生气,就会自然做到和孩子有商有量。以往都是我强迫孩子去做某件事,弄得彼此都不高兴,并且在起情绪、很不冷静的情况下,根本想不出孩子会听、爱听的话来。请唐老师点评。谢谢!

唐老师点评:我们看一下这位学员的作业。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听到了都会上火,一旦上火,再去跟孩子沟通,就难免会吵起来。我们曾经提醒大家,每次到这个时候要去跟孩子沟通,就应先问问自己,你想去干吗?你是想去帮孩子吗?很多时候我们会糊弄自己,就是我们自己问自己是不是要帮孩子,答案会是,当然我要帮他,只是这个时候要去骂着帮他。我们自以为我们在帮孩子,其实我们的火气上来时,根本不是在帮他,而是想去谴责他。这位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接下来就好办了。也就是说,只要你调整了自己的目的,不是去收拾对方,那么对抗就不会形成。就像这位家长说的,接下来开始“兜圈子”说话。兜圈子是什么意思?是你带着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和对方的目的不同),而你又想引诱对方按你的目的走,这就是在兜圈子了。那么如果不兜圈子,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兜圈子怎么才能跟孩子达成一致?其实这位家长做得蛮好的。虽然她认为是兜圈子,说兜圈子是基于我们的心跟孩子的心不一致,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词,叫做商量。跟孩子商量:作业需要默写吗?如何做比较好?听听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这些做法,都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跟孩子商量的意思就是像跟他聊天一样,问咱们怎么做更好,做什么会更明智。比如说:这个需要默写吗?这个问题问出来,孩子有可能说需要,但是这里面有我们逼迫的成分。这些话有道理,但是说起来比较硬。作业有的是要写的,有的是要背的,告诉孩子这个作业也是硬性的作业,不可忽视的,和孩子讲明白。所以大家记得,我们要学会去商量事情,只要商量,问题就都容易迎刃而解。商量其实就是尊重,就是平等。如果我们之间不平等,就没有商量这一说。大家好好领会商量这个词。像这位家长说的,我们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兜圈子。为什么需要兜圈子?这是因为你发现,你如果不绕着说,就没办法说下去。我们这样当然就不够真诚,不够坦然。但是偶尔兜圈子也能起到作用,无论如何,这样做总比直接跟孩子对抗要好得多,这也是兜圈子值得我们认可的地方。但是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就是去商量。我们去一块儿做得更好,一块儿找到共同的正向。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建议了。二、对方按照我说的做就有效

如果孩子按照你说的话做,真的会取得好的结果,那当孩子学习不够好的时候,你知道该怎么帮助孩子吗?你确信孩子按照你说的做,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吗?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建议就是无效的或者对孩子来说是不可能执行的,那孩子怎么会听,即便听了又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在家长课上,一位来自克拉玛依的妈妈,反映了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个困境:唐老师,您好,儿子这次期中考试语文考得不好,我想去帮他。于是,与孩子做了一次对话。妈妈:儿子,语文考得怎么样?儿子:不好!妈妈:那为什么没考好?儿子:没复习好!妈妈:那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儿子:学好基础知识。妈妈:基础知识包括哪些?儿子:字、词、句。妈妈:那你学了没有?儿子:学了。妈妈:那怎么还考不好?儿子:对呀,那怎么还考不好?!儿子把我问死了,是我设定的问题不对吗?怎么我不但没帮到他,反而还被将了军?我的问题错在哪?我该怎样设定问题才能达到我想要的结果?是因为我的心里不够纯净吗?是我的功利心太强,反而把自己领进了死胡同?

我们看到,家长真正帮到自己的孩子并不容易。

在每周四晚上的UC网络公益课堂上,每次都有很多家长提问,下面来看一位家长的提问。

网友问:唐老师您好!我女儿现在上高中,在家时间很短,在学校时间长,目前女儿在班级里的考试分数很低,名次也很靠后,老师也找她谈话了。好的是女儿现在不灰心,有努力的决心,可女儿长大了,并不是小孩子。她小的时候,在家里的互动中多些鼓励和表扬,这样就能激起她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想每天在她的书桌上留一张字条,字条上写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最后签上“爱你的妈妈”。这样,她晚自习回家后就会看到,也能感到家里是温暖的、爱她的。这样坚持一段时间,是不是能更好地激起她学习的好感?麻烦唐老师帮我解答。

唐老师解答:这位家长说得对。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学习难度不大,通过鼓励和表扬是可能帮孩子更好地学习的。但我提醒各位家长,孩子到了高中,知识量非常大,而且是很有难度的。如果孩子靠她自己不能解决难题,只靠鼓励和表扬是没有用的。这里提醒大家,只靠鼓励,自信建立不起来,自信的前提是实力,没有实力就谈不上自信。凡是来听过课的家长都知道的,没有实力不谈自信,自信是自己有实力,并相信自己有实力。如果你没有实力,只靠鼓励,只靠这种“滥好人”(好心但没有能力提供有效帮助的人)的爱,靠鼓励孩子,是起不到真正的帮助作用的。即使通过鼓励帮孩子临时提高了自信,但如果孩子连续考试成绩很差,这种鼓励就会变得无效,孩子仍然会非常没有自信。所以说帮助孩子找到有效的操作方法真正提升成绩是关键。如果成绩上去了,孩子慢慢就自信了。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心就会慢慢变得坚强,甚至你打击都打击不了她。所以说实力是自信的根本。如何提高孩子的实力、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呢?这位家长您可以提示孩子按我们的学会三个标准,以及达到学会的语、数、英的十步法自己或家长带着去做。把我博客上跟孩子情况相似的成功案例讲给孩子听,让她看那些真实有效的案例,让孩子相信,像她这样的同学通过使用我们的有效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是一定可以学习好的。这样从与她相似的同学快速提升的案例中找到自信,就可以激起她尝试的兴趣,然后帮助孩子学会那些方法,孩子的成绩就会提高,孩子也就会愿意去学习了。上面所说的滥好人不是我在骂家长,而是用这个刺激的词语提醒家长,您这样做没有用!要弄明白正确的因果规律,然后才能帮助别人。例如,我们会提醒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要少做小动作,不要走神,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少做小动作?怎么才能做到不走神?很多时候,问题不是要不要走神,而是不知不觉就走神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有位老师在跟我沟通的时候说:唐老师,你们遇到的孩子都是很听话的聪明孩子,你不知道我们班上的孩子多么笨!很多时候,你给他讲八遍他都不明白!我跟这位老师说:你怎么讲的?怎么会讲八遍还不能让孩子明白?!怎么讲才能让孩子听明白?家庭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问题解决不了,孩子学习不好,在我们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会不开心,家长也会不开心;二是要解决沟通问题,解决不好沟通问题,家庭就会不和谐。

学习问题的解决在于学习方法的有效。我们提出了“学会的三个标准”、“语、数、英的十步法”、审题、检查、改错等学习各环节的十几个三步法等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要做好,成绩一定会明显改善。

下面来看一个案例,分析一下如何对一个严重自卑,跟家长沟通很差,不信任家长的孩子进行帮助。如何帮助严重自卑的学生变得自信?小星同学是江西吉安某中学高一的一名女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妈妈在春节前开始跟基地老师联系,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方法帮助孩子改善学习现状。因为距离比较远,小星妈妈希望我们的老师通过网络帮孩子辅导,但在此过程中却遇到了些麻烦事。小星同学因为自己长相“不漂亮”拒绝和老师视频,因为自己声音“不好听”,很少跟老师交流。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孩子心理上是比较自卑的。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也对她的提高产生了很大阻碍。基地老师跟小星妈妈沟通了这种情况,并给出建议,最好能让孩子到北京来。后来,小星妈妈带着她来到了基地,小星同学长得应该算比较清纯,属于看起来舒服的那种女孩。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孩子自以为自己长相不漂亮、声音不好听,这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步骤:首先我跟母女两个一起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对话,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以下是对话后孩子妈妈写出的感想:

经过这两个小时的谈话,从心理上认识了要真正地接纳孩子,无条件地接纳,然后再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小孩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因为工作原因,我们基本上没怎么管。孩子上初三时,我辞职回来带着她。以前觉得孩子应该从父母角度想,要更加听话。但平等对话时,孩子居然说:妈妈不是回来照顾我的,是回来给我压力的。我非常震惊。从孩子的述诉中,我感觉到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会无意地说出一些对孩子自尊、自信心有伤害的话语,此外,还有许多不信任孩子的地方,例如,看孩子的聊天记录等。在唐老师面前,我们共同制订出各自约束的决策。“接受现实,再去寻找改变事实的好办法”。以后,在生活中,要经常地想唐老师的这句话,让孩子更安心地生活,不要使家成为孩子不愿待的地方,而要真正让家成为心灵的避风港。从妈妈的感想可以看出,孩子跟妈妈之间存在很深的对抗,孩子不相信妈妈是要帮助自己,而是觉得妈妈是来监督自己,给自己压力的。孩子从心底里抵抗妈妈,从而抵抗学习,所以,她很“顽固”地坚持说自己没有数学头脑,根本不喜欢数学,也绝对不可能学习好。我在接纳孩子的基础上,首先指出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对孩子的接纳不够真诚,让孩子产生了抵制。在我的调节下,妈妈向孩子诚恳地表达了要改变自己的决心,这让孩子对妈妈的抵抗心理大幅度减弱。然后提示孩子,只要她愿意试一试,我一定可以帮她把数学问题彻底解决。打消了孩子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孩子最后表示愿意试试。其次,帮孩子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建立起孩子在数学方面的自信。孩子接下来参加了我们两天的认真能力训练营。认真能力训练营,最少两天,是通过帮助孩子深入学习一个题目,一般通过十个步骤,达到学会的三个标准,两天时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会一个题目的感觉。在两天的课程中,我们发现她基础的确比较薄弱,学习浮躁,不够深入,加上对学习不感兴趣,直接影响到了现在的成绩。针对她的情况,在这两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重点指导她如何看书,让她从课本的例题入手,加强了“学会的三个标准”中第一步“得满分”环节的训练,采取提问方式,每一步骤都问她为什么,让她讲清楚步骤间的因果关系。小星同学也意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积极与老师配合,认真看书,并在书中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基本性质、公式,不懂的地方也能主动请教老师。两天下来,小星同学已经能够做到每次做完题都认真检查,并且可以自己出题目。她不但能主动学习,而且对学习的兴趣也明显改善,信心倍增。

以下是小星同学在学习和沟通后的感想:与唐老师沟通了两个多小时,使我有许多感想,刚开始虽然并不相信他能改变我对数学的态度,毕竟在网上也看了那么多学习方法。第一天做了一下午的题,觉得很枯燥无味,但从今天所做题目来看,我已经可以把那道题目做得流畅自如,也改变了我对数学的态度,觉得它并不是那么令我讨厌的了。如果我回去能照这样的方法做的话,我相信,与别人学习同样的时间,我一定比别人学得更好!两天时间一晃而过,但在这两天中,我对学习特别是数学学习有很大改观。

回去后,家长不断地发来孩子进步的好消息。有一天,小星妈妈又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唐老师,您好,我是小星的妈妈。小星期中考试又前进了十多名,从刚文理分科时的中下成绩转为中等了,也达到了她对这次考试设定的目标。她又在制定下一次的考试目标。在情绪方面,遇到烦恼和问题,她会主动地找基地老师诉说,并得到很好的引导。作为家长,我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平等思维的能力,使家、父母真正成为孩子安心、安全的港湾。

从小星妈妈的短信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小星同学努力的成果,她已经成为一个自信、积极向上的孩子了。相信她会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的。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和家庭尤其是妈妈的进步分不开的。小星妈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家长,在家长课和沟通过程中,小星妈妈有非常深刻的感受,以下是小星妈妈写的感想:通过学习唐老师的家长课,我对沟通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什么叫爱,爱是一种能力,对于以前的种种行为,比如,有时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有时喜欢拿孩子弱项去讽刺等感到很惭愧;知道了与人沟通一定要是心与心的沟通,多去鼓励细节、多欣赏,从心里无条件地接纳,然后提出别人可听或可不听的建议。以后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自己要严格控制好脾气,让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在我身边能真正感到心灵的平静、安稳。

我们看到,小星的妈妈在反思自己带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并应用到生活中去,结果,孩子变得更加开朗,学习也更好,人也自信了。

所以,能够给孩子实质的有效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三、我说的话对方不听没有压力

不逼对方,而是帮对方看到这么做对他好。我不逼对方说,不逼对方做,但是要让他看到这么做对他好,他会很开心,他会比以前更开心。

有时候孩子跟我见面时,他的过去对我来说是个黑箱,我是不知道的。我无从知道这些人到底为什么变成现在这样,到底发生过什么。

这时候,我要做的就是提供给他更好的做法,我提供的这种做法他做了以后会很开心的。

例如有个孩子一点都不想学习,我就告诉他:“你不想学习没关系,但是你的老师、爸爸妈妈不会轻易放过你,他们可能会揪得你难受。你可以试试学着开心学习,可以学得很有趣,很轻松。如果能这样就好了。”

那个孩子说:“那也不行,我不想试。”

我说:“你可以不试的,但是你说你不试,你爸妈能放过你吗?你爸妈跑那么老远带你来见我,如果我帮不了你,你爸妈一定还会带你去找别的老师。其后果一是多花你父母的钱,二是还会一个劲儿地折腾你。你不用我给你的方法,也许你还错过了我这么一位可以帮你轻松学习的老师,你可以去试着接受我们老师对你的帮助,如果觉得开心有趣就学。如果觉得不开心没有趣就不学了,好不好?”

他说:“好,那我就试试看。”

这个案例看似简单,其实解决这个同学的问题是蛮复杂的,因为他很沉着,是非常坚定。这样的孩子很难劝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如果没有耐心,就会对孩子形成压力。像这种本来就想借机会不学习的孩子,就会拒绝交流,从而失去帮助他的机会。有了耐心,在交谈中可以不断地探寻孩子的心思,根据孩子的心思试探着给孩子提出建议。慢慢地就会找到与孩子心思相应的建议。

那个孩子后来用了我们的学习方法,连续上了好几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里要提醒很多家长,当孩子不按照我们说的做时,不要生气,如果孩子不做,我们不应该马上拉下脸来,否则就是在逼着孩子接受我们的帮助,这也就不是真正的帮助了。有一位来自四川的家长就是这样,她每一次报名上课,报完了以后也不问问孩子,报完以后孩子说我不想去,她说你看家里已经花了钱了,你要不去不就浪费了吗?每一次都这样,于是把孩子气得脸发黑。但是这孩子真的很懂事,没办法就听家长的,但是家长一次次总是这样,于是孩子的性格在慢慢变得压抑。第二章 沟通不好的原因——小人理论人是自以为是的,喜欢肯定,讨厌否定;我们应该觉知自己的小人,包容对方的小人。反思到自己身上,是在找方法;反思到别人身上,是在找麻烦。

在学习如何沟通之前,先来介绍一下人的秉性。在跟人接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对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独特的看法和处理机制。

比如,你对他很好,他很可能对你不好;比如孩子明明知道如果好好学习,成绩好了,自己会开心,他怎么却不好好学习呢?

你要帮他好好学习,明明是对他好,他怎么就不听你的话呢?

我们是孩子的亲爸、亲妈,肯定不会害他,怎么他会不听我们的?外边那些人,明明是骗子他也听,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数学不好,英语很好,如果再把数学学好了,那有多好!但他就是不去学数学,反倒总是学英语,为什么?

人到底在想什么?人们对人对事的反应机制是什么?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人的秉性本来是智慧的、平和的、清净的。但由于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当人们逐渐长大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判断系统的时候,人的秉性居然被颠倒了!人的秉性变成了相对愚蠢的、自以为是的、偏激的。我们称这个被改变了的秉性叫做扭曲秉性。为什么我们依然称之为秉性?因为,我们会发现,这种品质在很深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几乎所有的心理反应都受着这种品质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秉性的基础上,称之为扭曲秉性。现在,我们要把人的对事对人的反应机制也就是人的扭曲秉性介绍给大家。知道了人的扭曲秉性,我们就很清楚,当一个人听到一句话,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反馈,他是怎么琢磨的,他心里的那个小九九到底是怎么打的。这时候,就会发现,上面孩子的那些表现都是正常的!以前我们不能理解他人的一些想法、做法,现在特别能理解了。

了解了这个扭曲秉性,我们就知道人到底是怎么回事,等将来跟别人对话聊天的时候,你就会很清楚,他为什么在我们说了这句话以后他会那么说,会作出那样的反应。你会发现他说的话都太对了,他就应该这么说的,这时候你就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你很和善,很容易沟通。

学习完本章的内容,我们就会认识到:正是这个扭曲秉性,导致了人们沟通的时候常常出现矛盾,常常从好心的帮助走向了互相之间激烈指责和争吵。所以,我们称这种扭曲秉性为“小人自我”。

有人曾劝我,唐老师,小人这个词,太难听了,换一个好听的吧?!呵呵,难听才刺激,我们才会下决心改。对不对?

可以说,人的成长就是从扭曲秉性回归本来秉性的过程,也就是从小人自我回归理性自我的过程。第一节 小人自我

很多家长问问题的时候,总是会说出一些连自己都觉得意外的事情。比如,唐老师,我一直在帮孩子,他怎么还不好好学习呢?

看到没有?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家长觉得意外的,意思就是我好好帮助他了,他应该好好学习的呀,他怎么不好好学习呢?

还有,比如说,我除了工作,还要在家照顾孩子,收拾家,我那么辛苦,怎么我老公还不喜欢我?居然有了第三者了?

我们心里会有一个期望,希望对方跟着我们的思路走,但却发现对方常常不跟着我们的思路走,于是就要问,为什么对方不按我们的思路走?

例如,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孩子为什么要听你的,跟你说的一样好好学习呢,为什么?你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吗?

同样,夫妻关系也是一样,就是你在觉得你很爱他,你觉得你对这个家付出了很多的时候,他为什么不感激你呢?甚至觉得你很烦呢?为什么?他不是东西?但如果你已经找了这么一个不是东西的人,结了婚,要过一辈子怎么办?

我常常在家长课上提示大家,我们每一次要从自己身上反思,就是每次出现了不好的结果,都需要自己来认真地负这个责的。反思,就是返归自身来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但人们常常会抱怨,要抱怨,就总可以找到抱怨别人的理由,但是怨别人没用。有没有人因为怨恨家人,家人就改变了?没有。

为什么怨别人没用?比如,很多女士,都对自己的男人埋怨过,说他不够体贴关心自己,对自己不够好,不够关心家庭和孩子,大家有没有过这种抱怨的经验?很多女人确实很不容易,确实“应该”抱怨,但智慧的做法是要获得好的结果的。我们来想一想,有没有在抱怨完了以后,这个男人突然间就幡然醒悟,然后就浪子回头成为一个让你满意的夫君,有没有这样的?极少!装两天还行,当他看到把你逼急了就装两天,然后过了几天又恢复了本来面目,他为什么要这样?

男士们有没有发现,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怎么就跟家里的女人说不清楚,一说对方就胡搅蛮缠?

你知道对方心里想什么吗?

现在我们就把扭曲秉性——小人自我讲清楚。

小人自我的根本特点就是自以为是。一、自以为是

小人自我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自以为是。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坚定信念:我觉得我是对的。

我觉得我是对的,这一点作为一个核心的小人自我特征,支撑着几乎每一个人每一次的思考。就如演电影,如果导演要让观众上当,他就会让一个镜头带着他们,使其顺着那个镜头看。当然看到的这些场景全是导演想让你看到的,你看到这些场景就自然会做出被误导的决策,你会觉得自己见到的那个场景中的那个人,特别容易理解他,会觉得这个人是好人。但事实上也许如此,实际上就是导演在引导我们犯这样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揭开,这就是破案,这就是这个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就是故事的精彩和奥妙之处。

每一个人都会发现,我们自己就像一个摄像机在看着这个世界,我们在从自己的镜头看着判断着这个世界的每个人每件事:我觉得这件事他不对,我觉得那件事他对。也就是说,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标准评判这个世界。

有一位家长在我们的沟通课上做了这样一个反思:周日孩子回到家,正赶上我们不休息,正常上班,而且那天上午我的事还格外多,还要去医院。中间一段时间从单位回来,看着儿子在书桌上摆着书,人却在卫生间,就心里来气,想着他回来一下也不学习,马上就要考试了也不复习。按了按火气,我问他上午复习了吗?他说复习了。我没有再说什么,心里想着与其在那里装样子,不如让他自己的事自己做。于是就叫他拿着我昨晚给他洗的校服,去街上的裁缝店里补一下磨破的裤脚。儿子拿着裤子,问我:“昨天洗了吗?”我没好气地说,都洗到十一点多了呢,怎么没洗?孩子没有再说什么,就拿着衣服走了,回来时说裁缝师傅说要下午再取。中午他说要睡一会儿,我怕他走得迟了(住宿生返校),就自己去裁缝店里取衣服。拿到衣服时,我看到上面有许多污点。那位师傅说:“我还以为是脏衣服呢。”我说,昨晚洗了啊。师傅说:“你是不是用的滚筒洗衣机?是不是有段时间没有进行筒清洁了?”我点头。师傅说:“那就对了,这是甩干的时候把洗衣机里的污渍给甩到衣服上了。”我恍然大悟,心里一下觉得很过意不去。我看也没有看衣服,就和孩子发牢骚,不管是以为他没有复习,还是以为他觉得没洗衣服是在瞎说,都是自己的自以为是,是自己从心里就没有接纳孩子,预设了“他不好”的情绪在那里,所以生出这么多误会来。

每个人做什么都有自己的道理,好多事情并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样。就是这些自以为是,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和心智,阻断了通往智慧的路。看来就这一点也够我好好觉知的了。

唐老师点评:这位家长的反思非常好,像这样的情况我们会经常遇到。我们认为很清楚,不该那么做的事情,但是对方却那么做了。但是当我们看明白的时候,原来事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自己是有问题的。特别要提醒家长们,如果我们比较强势,我们有权力让孩子闭嘴,但这会带来太多麻烦。因为如果你“知道”他错了,你心里已经认定是孩子错了,他一解释,你就觉得:“你错了,你还要解释?闭嘴!”当家长这样的时候,才麻烦呢,因为你在自以为是地取消了孩子辩解的机会。大家想想,孩子心里会怎样想?孩子当时看到衣服明显是脏的,他问妈妈洗了没有,妈妈带着火气说了一句话,那句话的意思就是:“闭嘴,我当然洗了,你懂什么!”孩子听后会很难过,但是又没法说。这就是我们家长常常制造的冤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家长的强势往往会制造冤案。一个人有偏见、有问题不重要,但如果你又非常强势,你又认定自己是对的,根本不听对方的话,不让对方解释,这才是真正要命的。

我觉得我是对的,就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跟我不一样的就是错的。

这才是要命的!这意味着跟他不一样你就错了。比如一对夫妻吵架了,如果你去问男士,男士会怎么说?他会不会说:“我不是东西!我老婆那么好,下嫁给我这么个东西,我哪配得上人家?可我还不珍惜对方!她嫁给我后,除了工作,照顾老的又照顾小的,每天那么辛苦,我还惹她生气,不知道疼她,我真是欠揍……”?显然不会!他往往会说:“你说我天天这么辛苦,上要搞好领导,下要团结下级,还要陪好客户,每天这么辛苦为什么?还不是为她们娘俩?每天忙外边的事情都要累死了,回到家还要听她不住地唠叨,全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说就没一天清净……”这位男士在说什么?他在告诉大家,他是对的,对方是不对的!

如果你去问一位女士,女士会怎么说?女士也会像上面那位男士一样,她会告诉你,她是对的,对方是不对的!

想想看,如果你认为你对这个家庭贡献很大,并且特别爱对方,但发现对方又不体谅你,也不够爱你,你会不会觉得对方在胡搅蛮缠,觉得有权利对对方发火?但我想问你,你认为你对这个家庭贡献大,对方认可吗?如果你觉得你很爱对方,对方也认可吗?记住,千万别想当然自己回答,也不要轻易去问对方。冷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答案自然就出现了。

想明白答案,下面就很简单了。

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爱这个人,为这个人付出了很多,但是对方根本不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在以我们觉得应该的方式爱着对方,而没有想到对方需要什么样的爱。

请大家读一下我博客上曾经很火的一篇文章:以爱杀人——思想偏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人们的各种思想、各种观念、各种逻辑、各种语言、各种宗教,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状系统。这个网状系统就像一个漏斗,凡是能够穿过这些网的(那些偏见的网的)信息,才能被你的经验所观察到,否则你看都看不到。”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一个筛网过滤过的偏见。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疑人偷斧》:古时候,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观察他,觉得他走路、说话的时候总是鬼鬼祟祟,看起来就像是偷他斧头的人。没多久,这个人自己上山砍柴的时候,在山谷里找到了他丢失的斧头。这时候,他再注意观察邻家儿子的动作和态度时,就不觉得他像是偷斧头的人了。

显然当我们心里对一件事情产生一个先入为主的态度时,我们就会很自然地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观察一切事物,这时候我们观察到的事物与其说是一种事实,倒不如说是一种片面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印度有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国王用大量的黄金,还有搜集来的全国最名贵的珠宝,打造了一张黄金的床,床上镶满了名贵珠宝。因为这张床是如此名贵,所以他要做出一个合乎全国人民尺度的标准长度来,于是他量了全国所有成年人的身高,除上全国人口的总数,得到了全国身高的平均值。照着这个平均值,打造了这张床。每天晚上他一定要请一位大臣或百姓,夜宿寝宫,让他睡这张名贵的床。如果他个子太高,躺不下这张床,国王就会叫一个刀斧手量量这个人的身高,然后用斧头砍下双脚多余的长度,好让他能刚好躺在床上。假如躺下的人身高不够,国王也会叫出二位大力士,一个人拉住他的肩膀,一个人拉住他的双脚,用力地往外拉,将这个人刚好拉到这张床的长度,当然有时候会拉断那人的双脚,有时候那人会一命呜呼,但是,国王一定要让躺在床上的人符合床的长度。

看到这里,你对这个国王有什么看法?

他是个神经病?

他不可理喻?

他实在太残忍?

但是我告诉你,所有你对这国王的感觉和形容词都可以加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但不自觉。

在你心中,也有一张如此名贵而又标准的床,有时你会因为自己或他人太高,而把自己或他人砍下一截,有时你又会因自己或他人太矮而抬起脚尖,挺起胸膛,让自己或他人高一点,这是大多数人在生命中呈现的状态。我们为了要符合社会的标准,有时候膨胀自己,有时候委屈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心中对自己做着这个国王对他的臣子、老百姓所做的事情却毫不自觉。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爱一个人,可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用自己的爱杀人。

庄子曾讲过一个故事:一只海鸟,被海风吹到鲁国境内,鲁侯看到它,非常喜欢,就把它供奉在太庙里,用最好的乐团奏乐,烹宰羔羊供奉它。但是三天后,这只海鸟却闷闷不乐地过世了。庄子听到这件事情后,感叹地说:“唉!鸟应该是被当做海鸟来看待的,而不是被当成一个人来看待。”鲁侯应该是真心喜爱这只海鸟,希望它快乐,他用自己所能给的最好的来给它,可是却因此而杀死了它。

我们很多人像鲁侯一样,不断地用自己的爱在杀害着自己心爱的人,又有很多人像那只海鸟一样,因为有深爱我们的人,用他们的爱来爱我们,因而杀死了我们自己。

有很多人迷信名人,认为名人说的就对。但岂不知有很多名人也犯过严重的偏见。

所以,不要盲目迷信权威,权威一样可能出错。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上著名的十大愚蠢断言就知道了。

① DEC(数字设备公司)的奠基人和总裁肯尼斯·奥尔森(Kenneth Olsen)在1979年对电脑下过断言:“没有理由让某个人在家中配备一台电脑。”

②法国陆军元帅、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指挥官费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对飞机下过断言:“飞机是个有趣的玩具,但没有军事价值。”

③三极管发明人和无线电之父李·弗雷斯特博士(Dr.Lee Forest)在1967年2月25日对于登陆月球发表过断言:“无论将来科学如何发达,人类也不可能登陆月球。”

④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总裁达里尔·扎努克(Darryl F. Zanuck)在1946年对电视机的未来下过断言:“(电视)上市6个月之后,不可能还有市场。每天盯着个三合板盒子,人们很快就会厌烦。”

⑤英国德卡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曾在1962年这样拒绝了披头士乐队:“我们不喜欢他们的声音。再说,吉他乐队也正在退出舞台。”

⑥ 《新闻周刊》援引洛杉矶外科医生G.麦克唐纳博士(Dr.Ian G.MacDonald)在1969年11月18日说过的话:“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吸烟是有益的。”

⑦西方联合公司(Western Union) 1876年的《内部备忘录》曾对电话做过断言:“这个‘电话’缺点太多,无法作为通信工具。这种玩意儿对我们没什么用。”

⑧2世纪古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y)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⑨英皇乔治三世在1776年7月4日,即美国独立日轻松地说过:“今天没发生什么重要的事。”

⑩美国专利局局长查尔斯·杜埃尔(Charles H. Duell) 1899年说过:“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

可见,即使是一些行业内顶尖的高手,也难免会产生严重的偏见和自以为是的错误。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有知识的人会偏见少,事实上并非如此。知识和经验同样会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偏见。

鲁迅曾说过一句话,叫做“人生识字糊涂始”。

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也曾讲过:“我们后半生大概很多情况下都在清除前半生所学习到的那些知识和经验所给我们带来的遮蔽和阻挡。”

古代有个大禅师说过:“我整天看书,却看不到一个字。我只用书挡住我的眼睛。”

知识有时候会障住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当然,知识很多时候给人们一些启发,但在启发人的同时,也给了人们一种自然而然的约束。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的灵感会来自于一些毫不相干的启发。

很多时候,由于一种状况长期对一个人的影响,会让这个人产生一种悲观或乐观的看法,当这种看法非常强烈的时候,很多事实上的生活细节就难以影响到他的心情。

有一则关于德国漫画大师卜劳恩的故事就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卜劳恩在成为漫画家之前,曾经在很长时间生活得穷困潦倒。

一天,卜劳恩又一次失业了,他怒气冲冲地带着自己的东西离开了公司。这是今年他第4次失业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贫困交加的卜劳恩又强打着精神四处找工作,可几天下来,除了一次次碰壁之外一无所获。

在又一次失败后,他绝望了。他来到酒吧,大口大口地喝着劣质啤酒,不停地发着牢骚,抱怨着老天的不公。人们都尽量躲得远远的,谁也不愿意和这个牢骚满腹的年轻人交谈。

卜劳恩摇摇晃晃地从酒吧回到家之后,他再次失望了——儿子的考试成绩相当糟糕,再加上儿子不小心碰坏了一只酒杯,正无处发火的卜劳恩大发雷霆,把儿子摁在凳子上狠狠地打了一顿。

打累了,卜劳恩又倒在床上睡了起来。等他醒来的时候,儿子已经上学去了。卜劳恩起来收拾着儿子的衣服杂物。忽然,他看到了儿子的日记,卜劳恩很想知道这个笨蛋儿子到底每天不学习在琢磨什么,于是他好奇地翻开了儿子的日记:5月4日,今天我带着成绩单回家,我仍旧不争气,考试成绩还是这么差。爸爸又失业了,心情本来就不好,恐怕我又会惹爸爸不高兴了。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爸爸看完成绩单之后,不仅没有责备我,而且还给了我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我觉得心里很安慰。从明天开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再也不让爸爸失望了。

卜劳恩努力回忆着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切。自己明明是恶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可儿子却误当作了鼓励的眼神。

卜劳恩又接着翻了下去,他发现儿子在日记里记录的都是父子之间浓浓的感情和快乐。卜劳恩自己却不记得了。

他又翻开昨天晚上儿子的日记,顿时惊呆了:5月28日,今天爸爸又打我了,不过都怪我不小心,摔坏了爸爸的酒杯。我知道爸爸是为我好,他一定是怕酒杯的碎片划伤我,才打了我。虽然屁股还火辣辣地疼,但我依旧爱你,爸爸!

卜劳恩看完日记,忽然觉得眼角有些湿润。他没想到,一向粗暴不讲理的自己居然在儿子心中有着如此和蔼可爱的形象。虽然自己一直粗暴地对待儿子,但儿子还是如此依赖自己,爱着自己。

儿子的爱给了卜劳恩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卜劳恩把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故事画成漫画,开始在报刊上连载。漫画的故事大部分取材于卜劳恩父子的真实生活,画面温暖、清新,故事琐碎细腻却感人至深。

很快,这个名叫《父与子》的漫画就风靡德国,并被越来越多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所接受,被几十个国家不断地转载。而卜劳恩也成了德国近代历史上最出色、最成功的漫画大师,成了整个德国的骄傲。

后来,有记者采访卜劳恩,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卜劳恩告诉记者:“我曾经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而我的儿子却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以及父子之间那种感人的关怀、信任和宽容。因为儿子对我的爱,我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

同样的事情在发生,但不同的人却看到了不同的场景,自然也就得到了不同的心情,这种心情对一个人居然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

可见,世界上的事情对每一个人来说也许相同,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个带着爱心去看世界的人,会看到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充满爱的。

这篇文章发表出来后,很受欢迎。但却有一件事情出乎我的预料。

在写作“以爱杀人——思想偏见”一文过程中,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个故事很没有意思,一度想删掉。那个故事就是卜劳恩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深度不够。但文章发表以后,网友们对这篇文章的反馈却让我大吃一惊。许多网友的留言居然都是因为这个故事!

下面引用了两位网友的留言:

花雨网友说:唐老师,我被文中的儿子感动得一塌糊涂。你的文章我转走了,谢谢!支持你!

还有一位小蝌蚪网友说:好让我感动!我想,在我生气时,我孩子还找我讲话,逗我开心,想我和她说话,一定也是像文中的儿子一样,是对亲人的一种信任和爱吧!

后来跟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基地的老师们聊起这件事情,他们都说:既然知道网友和读者喜欢这类的文章,就该多写这样的文章才对啊。

我说:我很想多写对网友和读者有启发的文章,但每次写的时候,我总是免不了根据我对网友和读者的判断来写,也就是说,我认为他们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我的判断本身就可能是很大的偏见,因为那是我判断的,不是网友和读者的判断。如果我一开始根据我的判断先把那个故事删掉,也许我根本不知道网友和读者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所以很多时候自己犯了严重的偏见和错误,很可能已经在以爱杀人了,而自己却根本没有觉察到!

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你们在工作学习中是不是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也许你们对学生、孩子、老师、家长,已经发生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我在我博客中的《诚征问题》一文中提到过:每个人都可能是错误的。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看到网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对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从心里感激你们,谢谢你们帮助我!

希望这个反思对您有启发。

我们再来看一个因偏见而众口铄金的故事:“烤鸭汤”的故事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小张在班上说,他爸爸从北京出差回来,带回了北京的烤鸭,然后就向周围的同学描绘烤鸭如何如何好吃,说得大家直咽唾沫。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很少能吃到肉,更不用说什么“北京烤鸭”了!这时候,旁边一位平时不很爱说话的同学小声嘀咕了一句:“我也吃过烤鸭,没那么好吃。”小张同学一听,轻蔑地说:“你?!恐怕你连‘烤鸭汤’都喝不到吧!”一听“烤鸭汤”三个字,围观的同学都大笑起来。烤鸭怎么可能有汤?小张这家伙编得也太离谱了!太可笑了!当时,不论小张怎么解释,都没有人再听他信他了。甚至后来班里同学给他取了一个外号:“烤鸭汤”。“烤鸭汤”从此成了班上同学说一个人胡说八道的最最流行、最有杀伤力的一个词。多年过去了,直到后来来到北京,吃到北京烤鸭,我才发现原来真的有烤鸭汤!所谓的烤鸭汤不过是吃过的鸭架子煮的汤!而并非烤鸭的时候烤出来的汤!这时候想起了中学时的那位小张同学,班里无知但又自以为是的同学们众口铄金,居然造成了这么大的“冤案”!估计当时他心里一定受了莫大的委屈!明明有烤鸭汤,你们不知道,也不听人解释,真是气死人!

现在想来,我们生活中几乎到处是这样的冤案——根本不知情却自以为是的人用自己的逻辑不容分辩地冤枉着其他人,而被冤枉的人却往往无法说明白——毕竟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简单的逻辑可以解释的。

所以,平等思维告诉我们:当我们觉得我们一定不会错的时候,也一定要给别人说话、辩解的机会,因为即使我们觉得我们一定是对的,我们也一定有可能错。

教育就是在帮大家体会爱,传播爱。

一位来我们这里学习的女家长,原来一直认为老公性格粗犷,人也很粗心,经常对自己不耐烦,所以,她经常感到不幸福,常抱怨老公,抱怨老公不够体贴,不关心自己。但来到我们基地学习了小人理论后,刚下飞机还没回到家,就体会到了老公的爱。爱——2013年2月25日家长课上女性幸福日记一篇我们的飞机误点了。本来下午15:30就可以到达的,被延误到下午18:16才到昆明。飞机还在滑行中,我就听到我的手机铃声在响。打开一看,才发现:原来在15:16到17:28之间,老公一共打过我12次电话。另外还有婆婆呼叫我的手机的短信提醒。老公在外面,肯定急坏了。我赶紧发了一条短信,告诉老公我和儿子还在飞机上。过了一会儿,老公的短信过来了:我们在大厅。下了飞机,还没到取行李的地方,老公的电话又打进来了:“现在到哪了?还是还在飞机上呀?我们在外面的出口处。”我把两手中提着的袋子换一只手提着,一只手拿手机,一边走一边讲:“我还在路上,在去取行李的路上,我和儿子不在一块儿……”大概是我的喘气有些急,老公听到了,放缓了语速说:“我们在出口这里等着,你们出来的时候,如果看不到我们,就到另一边出口找我们。”我说:“好,到了出口处,我再打电话告诉你我在哪儿。”等我们取到行李,眼尖的儿子一下子就看到了站在人群里的老公,并指给我看:“妈妈,我爸和我奶奶在那儿了。”出来到外面,老公接过我手中的一个提袋,我急忙找了一辆推车,把行李箱和提袋放在推车上,老公边招呼儿子也把行李箱全放在推车上,同时搭手和我一起推着小推车往停车场去。就这样,老公边和我一起推车边讲述他们来接机的经过。原来,他和婆婆早在下午三点就到机场了,特地带了婆婆一起来,是准备接了我和儿子一起去玉溪参加米线节的。没想到我们的飞机会误点到这时,他在一直打电话联系不到我的时候,又打电话给昆明的女儿,问我们有没有联系,还到机场询问处问过多次,却被告知没有12:05分的飞机,只有14:05分的飞机。没办法,只有先带婆婆到机场的餐厅去吃了碗米线。这时,老公又问儿子:“怎么样?饿不饿呀?想吃什么呀?”儿子回答说要回家吃。老公说:“好,那到家后,你和你妈妈去我们家旁边的西餐厅吃吧,那里什么都有,饭、米线,味道也不错。我和你奶奶吃过那碗米线后不饿了。你和你妈妈一起去吃。”我发现,其实老公蛮细心的。原来我一直认为老公性格粗犷,人也很粗心。这次他来接机,无端地在机场等候了这么长时间,而对我们的态度完全没有一丝的不耐烦,还很体贴地问我们,在等待飞机起飞的时候,感觉是不是很难受。我到今天才真的感觉老公并不粗心,特别是他搭手和我一起推行李车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强烈了,原先我认为他粗心,其实完全是错的,反而是我一直没有去发现,也常常忽略他的内心感受。

唐老师点评:我们来看一下这篇幸福日记。这篇幸福日记可以取名叫《爱》,然后就可以到当地的报纸上去发表了。大家看了感觉怎么样?觉知到自己的自以为是的人,一旦警惕自己的小人,一般都会非常敏感,能够发现人们常常忽略的爱的细节。这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这篇文章就在写事情,但是爱和关心就在其中,不用再说有多么爱,有多么关心。所以说这位女士的文笔非常好,她的这篇文章结尾甚至都不需要那么多的升华,就几句话,就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了。这篇文章有些朱自清的《背影》的味道了。幸福日记真的是很好的创意,可以帮大家变得幸福起来。大家好好地去写幸福日记,每个人都会变成一个心思、感情特别细腻的人。持续写幸福日记,你会发现你可以敏感地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这个世间的美。什么是美?这种真,这种善,就是美。什么是爱?一定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吗?比如说,夫妻之间,出了很大的问题,然后对方还对你不舍不弃,那样才叫爱吗?不是的,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儿就可以看出来了。

自以为是的另外的表现就是:

绝不承认自己是错的,如果事实摆在眼前证明自己错了,那错的原因也不在我!

我们来看一份互联网上流传的中国足球失败的原因清单:中国足球队输球的一百个理由1.贝利说中国队要赢——乌鸦嘴。2.足协下死命令要中国队一定要赢——压力过大。3.传媒和球迷说中国队赢不了——偏见。4.外国队不让中国队赢——无奈。5.外国队排名比中国队高——正常。6.外国队排名比中国队低——轻敌。7.外国人身高比中国队高——空中优势。8.外国人身高比中国队矮——灵活。9.外国人体能比中国队好——人种论。10.外国人当裁判——种族歧视。11.中国人当裁判——汉奸。12.裁判不帮中国队——黑哨。……

看到这份清单,大家就知道人们在失败的时候会怎么想,失败了,怪自己吗?当然不怪!怪谁都不能怪自己!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考试不好的时候,说这样那样的理由,我们心里就要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

我曾经跟基地的一位老师做过一个对话,大家来看一下:理由与借口

基地有位老师有一次工作出了问题,我们在会上讨论了这件事情怎么处理。

会后这位老师不服,就来找我解释:当时那种情况,我本来以为……我说:停,别说了。基地老师:为什么不让我说?我就想说明那时候的情况。我:你在找借口!基地老师:没有,我在解释工作,我当时是想要……我:停。你在找借口。你先回答,什么是借口?基地老师:我,我只是想……我:停!什么是借口?基地老师:我不知道……我:借口的意思是,无论你说多少话,目的都是一句:我没错!你是不是想说自己没错?基地老师:我是想解决问题!我:刚刚的会上我们已经讲明白以后遇到这个问题怎么做了,对不对?你来找我到底想说什么?是不是想证明自己没错?基地老师:呵呵,您说得对,是。我:你如果把心思都放在证明自己没错上,当别人分析问题的时候,你总是会打岔,工作会议就会效率很低,而且,会上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你会听不进去。对不对?基地老师:嗯,对。可是我为什么觉得我是在介绍当时的情况,而您就看出来我是在找借口呢?我:因为你不在关注问题的解决,而总是反反复复强调事情发生的当时你的想法。你在不断强调你当时的想法是有道理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能不知道当时的情况吗?

我们往往不知道,我们其实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我们从小长大,小的时候我们梦想着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什么什么家,但绝大部分人长大了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当中我们也会发现其中的不普通,比如妈妈就是不普通的,尽管在众多的妈妈中,一名妈妈是普通的,但是在孩子面前,妈妈课一点都不普通,为什么呀?因为你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的,你是最重要的。一名妈妈无论在人群当中是怎样的,她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都可以像女王一样,可以大声对着孩子呼来喝去,这个感觉很爽。

我老觉得我是对的,我老是觉得我是好的,我觉得我是了不起的,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小人的根本特点。

我没错,即使我错了,错也是有道理的。

这种心态会导致我们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

为什么经常反思自己,还是会犯同样的错?

很多家长在学习平等思维以后都能够认识到,出现问题向自身找原因,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在逐渐改善。同时,有些家长也会出现一些“反复”,自己也在不断地反思自身的问题,可为什么有时候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我们通过对一份家长学员的作业点评,来看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样解决。

家长自我反思:我是一个月前参加基地特训班的。这周就孩子完成作业的事,与孩子沟通时小人心又起来啦,尽管没有发火,可脸上的不悦、语气的不友好,还是搞得母女俩不愉快。可我心里急啊,头脑不冷静,很痛苦,不知如何解开这个结。孩子上学去后,我向基地的老师诉说了我的苦闷。老师的开导让我明白了我的问题是自以为是,给孩子提要求,对问题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是自己的小人心在作祟,在抱怨孩子,所以会搞得不愉快,不但于事无补,自己还痛苦不堪,是自己还没学到智慧的做法。对唐老师讲课的录音听了就明白,博客也看了多遍,可遇事就迷糊。尽管学习的不少,但自己悟得不够。对每天处理的每件事都要总结、反思。如果处理得好,总结是做了什么;如果处理得不当,反思是自己的怎样的小人心又起来啦。我还需要多学习,多实践,用心去体会,争取尽快地改进自己,让自己变得智慧起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唐老师点评:这是一位家长的反思作业。这位家长已经反思了很多了,比较深入,也能够看到一些问题。有一点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看这位家长的话:我是一个月前参加基地特训班的。这周就孩子完成作业的事,与孩子沟通时小人心又起来啦,尽管没有发火,可脸上的不悦、语气的不友好,还是搞得母女俩不愉快。可我心里急啊……“可我心里急啊”,我们来分析这句话,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位家长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就是说“我是有理由的”。我为什么生气啊?不是着急吗?我是对孩子好的,我不高兴是有原因的。整个这句话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我提醒这位家长,“可我心里急啊”,这一句话就会导致你下一次还出现这种情况。你的整个反思中,这一句是不到位的。如果你心里还有这一句话,你就会发现“我急是对的”。尽管你在反思“我又小人了、情绪化了、不对了……”,但是你仍然是在说“我不对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毕竟为孩子着急嘛”。这就是我们家长常常出现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家长反思了半天没有用?就是因为你在反思的同时还在不断地为自己找借口。“可我心里急啊”,这句话实际上是很微妙的。这一句话如果这位家长反思不到,那么你整个的反思品质都可能因为这一句话而降低,并且你会一次一次地出现问题。我们大家怎么提高自己?一方面是反思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反思如何去帮助别人。这两点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讲这些作业的时候,大家好好地看,好好地听。这些作业中的毛病,不只是写作业的人自己存在,我们很多家长可能也会有同样的问题。我们找出一些典型的作业来分析,这些典型的作业大家悟到了,那么你们的提高就会很快了。二、喜欢被肯定

我觉得我是对的,当别人说我对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特别懂事,他特别客观,这就是人们常常表现出的对事物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或者是求同反异,就是谁跟我一样,我喜欢谁。

有一位女士在家庭幸福之道网络课上这样反思:以前和朋友沟通的时候,当表达完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最后会想听听朋友对我的看法认不认同。可是当朋友说出和我不一样的看法的时候,我心里又会不高兴,然后去和她再次解释我的看法是怎么得到的。现在学了平等思维沟通心法后,知道自己之前多么小人,表面上是在征求别人的看法,其实只是想听到别人对我的肯定而已。

唐老师点评:这位学员的反省非常好。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问的是对方认不认同,其实我们真心问的是:你看我多么高明!我们常常觉察不到,但事实往往就是这样。能够觉知到自己的心,觉知自己说话的时候带出来的欲望,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在问问题的时候,其实往往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的课程中女士比较多,女士在问自己的丈夫“我漂不漂亮?”的时候,对方如果说“不漂亮”,你会不会急眼?男士们要知道,其实女士们在问“我漂不漂亮”的时候,就是在提醒“你该夸我了”,而并非真的问你是不是觉得漂亮。不漂亮这个答案,永远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会惹麻烦。现实往往又确实很残酷。比如一位女士去做了一下美容或者换了一个新的发型,也许真的并没有比以前更漂亮,甚至变化很小,小到让别人尤其是让男人都看不出变化来。但是自己在问的时候却期待着对方一定说好,如果对方不能让自己如愿,这种过程就会带给自己很大的痛苦,甚至会忍不住当场翻脸。这和那位学员所讲的希望看一下朋友对自己的看法是否认同,是一样的情况。有的朋友可能会幸运些,比如某位女士割了双眼皮,割得非常显眼,就像有人描述的割得跟肚脐儿一样。这位女士问别人“我的眼睛好看吗?”,对方可能看着你的眼睛实在是害怕,但是也不得不去很礼貌地昧着良心对你说“眼睛大多了!”在问别人的一刹那,你觉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吗?你是真的在问,还是想要一个自己想好的结果?女人很多时候是“穷人”!其心底里往往不够坚强,不容易由内心产生出强大的自信,于是就希望得到爱人的不断肯定,通过这种肯定,女人一次次地完成对自己价值的认可,逐渐就会达到自己内心的平和坚定,让自己变得充满自信。

常有人问:唐老师,你为什么常常只对女性讲课,而很少对男性讲?我不是不对男性讲,而是,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男性来听的极少。所以,我只有对女性讲了。而且女性在家庭幸福中的作用也是更重要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被转载超过一万次,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女人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女人在家庭中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女人是家庭的定海神针。首先,没有女人,就没有家。女人天生就是家的动物。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女人,这个家庭就没有家的感觉。看看那些没有女人的家庭就知道了,很多事情都在凑合,凑合得冷冷清清、平平淡淡没有家的样子。有了女人,家庭才有了热气,才有了温暖,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其次,女人的情绪严重影响着家庭的安稳。如果一个家庭中的女人开心了,整个家庭都会是开心的。同样,如果一个家庭中的女人生气了,家庭一定是弥漫着硝烟。一旦女人闹腾起来,就会闹得鸡飞狗跳墙,老公和孩子都不得安生。有一位妈妈学员,以前老爱发火,自从听了我的家长课后,情绪在明显改善。即使这样,她的孩子仍然反映,有一次她生气的时候,一家人大气都不敢出。爸爸蹑手蹑脚,用手指着妈妈所在的屋子低声(主要以口型)偷偷地问:“你妈妈怎么了?是不是又生气了?”孩子反映说,当时的空气就像结了冰,走路都会觉得空气好像格楞楞地响。可见一个女人的情绪是多么严重地影响着家庭!(这是山西的一位妈妈,这位妈妈现在进步很大。)女人的确有她们非常容易情绪化的一面,女人的情绪确实要比男人更容易发作起来。当女人情绪起来的时候,如果男人不发作,女人就会觉得这样的男人“没良心”,不在乎自己,于是女人情绪化会更加严重。女性读者是不是觉得这样?为什么女士会这样想?因为,每个人都会自以为自己总是对的。如果自己是对的,他惹自己生气就肯定是错的,他当然就是没良心了。如果男人也发作起来,女人会更加生气。也就是说,女人似乎总是会生气的。比如一个爸爸跟我说,孩子明明好好的,妈妈每天下班回来以后老是折腾孩子。大家想想看,如果孩子好好的,妈妈为什么会去折腾他?——因为妈妈不觉得他好好的,她觉得孩子有好多的问题,很需要改变。妈妈甚至还想,爸爸应该去帮着改变孩子的,结果倒好,你回来以后不但不帮着教育孩子,居然还坐在那儿玩电脑,或者看电视!你就不觉得孩子有这么多问题吗?——其实男人很多时候是真的不觉得孩子问题大。这是不同性别的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当女人看到孩子有很多不好的表现,心里担心但又改变不了的时候,她的情绪就很容易起来,就很容易感染到别人。因为女人的情绪是很张扬的,尤其是在自己家里。自己家里是自己说了算,尤其是对于从小在自己的影响下长大起来的孩子,自己就是神。自己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指挥孩子的一切。这个过程会把女人的脾气惯坏。所以,女人往往会放纵自己的情绪,自己认为对的地方,就会非常强烈地不加掩饰地去影响别人。这个过程中,孩子当然就受到负面的“教育”或者说是危害。最后,要做好家庭教育,使家庭和睦,必须安定女人的心。平等思维认为:教育之道就是安心之道。在家庭中,安定女人的心是最重要的工作。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家庭教育课程非常着重于帮助女人安定自己的心。我们的平等思维和谐沟通家长课、平等思维和谐沟通心法、平等思维对话等课程,主要都是为了帮助女性家长安定自己的心。而且据我们的经验,凡是在我们的家长课上好好学习,自己明显改变的家长,因为安定了自己的心,家庭往往会明显变得稳定和谐,与孩子的沟通和孩子的学习成绩等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往往会迎刃而解,快速得到改善。安定女人的心是男人责无旁贷的事。女人心里都很明白,自己爱的男人可以很容易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比如,一句好听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对一个女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真实情况往往很不理想。事实上,绝大多数男人不仅不能起到安定女人心的作用,反而起到反作用,往往正是男人才惹得女人不开心。因为,当女人生气的时候,往往男人也在生气。生气的男人很难说出好听的话或做出亲密安慰的举动。这一点,男女双方要一起解决。当家庭成员情绪化的时候,必须马上停下来。双方互相提醒,一旦发现情绪要起来了,就马上停止交流,至少过一个小时再交流。如果交流很容易吵起来,交流的时候不能达成一致,会互相指责,那就马上停止所谓的交流,不再互相指责,而是自己检讨自己的问题。记住,只说自己的问题。如果自己说自己的问题说不出来,就停止讨论,绝不要说不出自己的问题,就说对方的。可能这个做法一开始大家很难做到。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不想做。而不想做是因为还没有难受够!大家读到这个方法了,就会看到,只要不按这个方法做,就会经常吵起来。什么时候吵得真的难受够了,下决心想改变了,就会想起唐老师曾经讲过这个方法,只是一直没用,这时候大家就可以用了,一用就会发现,效果会意想不到的好。彼此不吵了,就开始平和地交流了。这时候,男人会慢慢体会到:有时候让一个女人安心居然真的这么简单!很多男人很聪明,他们很容易抢白女人,试想,如果让一个女人很多话都被逼憋在肚子里,她会怎么样?她会发疯的!发疯了以后谁面对她?还是男人自己!女人在表现不好的时候,男人要调节自己的心态,心态一转变,对待女人就容易了。男人调节自己对女人的心态要记住以下两点:一、感恩。男人在看到女人唠叨、太在意细节的时候,就去想想自己的妈妈,每个妈妈都会因为关心孩子而一遍遍嘱咐(唠叨)。这时候,就想这是女人的母爱又泛滥了。是这个女人给了我一个家,是她为这个家做出巨大牺牲,生了孩子,照顾了小的照顾老的,明白了这点,即使烦,也会带着甜蜜和感恩。二、疼爱。男人在看到女人不理智、显示出无能一面的时候,就去想想自己的女儿。女儿有什么缺点自己不能容忍?甚至女儿越是有缺点,越是需要自己更加细心的呵护。这时候,就想这是女人的女儿态又出来了。明白了这点,即使烦,也会带着欣赏和疼爱。男人对女人感恩和疼爱的心态调整好了,女人的心就容易安定了。

聪明的男人绝不会试图惹火女人,而是学会讨好女人。要是把女人惹毛了,男人会非常吃亏的;相反,要是把女人的心捋顺了,男人是非常幸福的。其实女人要的是男人心里有她,只要男人心里有她,几句话就会让女人舒服得不得了。我以前文章中说过:女人都是穷人。她们对感情有先天饥渴症。女人不怕奉献,但怕得不到爱。男人心里要是有女人,就不要去跟女人论是非讲道理,而是会去多关心女人,感恩女人,心疼女人。如果做到这一点,女人就会开开心心、心甘情愿地为这个家奉献,奉献一辈子,临终还会傻傻地说一句:这辈子没过够,下辈子还嫁你!女人的心安定了,我们的家庭就安定了。家庭安定了,我们的国家就和谐了。

我们常说“女为悦己者容”,它的意思是,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女人们为博得欣赏自己的人的喜欢,可谓用心良苦,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因为自己心里的美得到了对方的肯定,这时候她就会产生感激之情。

有的女人是因为被一个男人追求,慢慢地就喜欢他了。那她喜欢他什么呢?喜欢他喜欢自己。如果是因为对方喜欢自己,自己就喜欢对方,那么这样的感情基础就不牢靠,当结婚后,对方不再追求自己,不会再对自己那么好的时候,危机也就出现了。

从这方面来讲,女人是愚蠢的。

但,男人更愚蠢。女为悦己者容,相应的一句是:士为知己者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

我们民间有一句俗语:扶不起的刘阿斗!而被人们视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居然下定决心扶阿斗去了!“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的长子,他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公元223—263年在位。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相传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曾经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有了“阿斗”这个小名。刘禅做了皇帝后,懦弱无能,不思进取,天天享乐,终于使江山落入了他人手中。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庸碌无能之人。

为什么诸葛亮会扶持阿斗?

亮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那时的人不认为他比得上。但刘备却以皇叔的身份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对关羽、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因自己的才能得到肯定,而下定决心为知己者死。

我们看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己的描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现实中,人们喜欢肯定的案例就更多了。

肯定了对方,对方才会听你说话,才有可能进行好的沟通。

母亲总是不依不饶地抱怨父亲,两人都很难过,我该怎么劝他们?

有网友问:父母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母亲因为一些琐事和多年前的往事(年轻时父亲脾气暴,家里穷)经常和父亲生气。父亲其实大部分时间在容忍,母亲却还是不依不饶,特别自以为是,自己气得不行。父亲也无奈。我不知道怎样劝母亲,看到父母难过,我却无能为力,怎么办?

唐老师解答:提问的这位朋友应该是一位孩子的妈妈了。请你先考虑:母亲自以为是、不依不饶地抱怨父亲,她做得对吗?如果你觉得她做得对,就可以劝她;如果你觉得她做得不对,你就劝不了她。觉得她对的意思是,你要先接纳她的观点,否则,她根本不理你,或者连你一块儿骂!这位朋友可以这样提示你的母亲:您当然应该抱怨父亲。因为他年轻的时候脾气那么暴,家里穷,脾气还那么急,给家里带来那么多的麻烦。您当然可以抱怨他。您要狠狠地抱怨,每天惹他生气,狠狠地训斥他,让他一刻也不得安生,然后气得他生病,您也生病……您就开心了……想劝母亲,你要从心里接纳她是该生气的,同时,再让母亲看到,生气只有坏处,没有一点儿好处。“现在您可以有权力抱怨了,但是您非要去抱怨吗?抱怨了对自己好不好?先不说对父亲好不好,对自己好不好?”去让母亲明白这一点。记着一点,劝母亲的前提是承认她有权力抱怨,她该抱怨,你还要跟她一块儿去抱怨。这时候你就能劝她了。这就是我们和谐沟通三大步骤的第一步,叫做接纳。而你要是觉得她不该抱怨,你劝了也没用。

肯定有正向的肯定和负向的肯定两种。

正向的肯定包括:认同,赞美,欣赏,表扬,鼓励等。

之所以称为正向,是因为这样的肯定会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正向力量。

负向的肯定包括:阿谀,奉承,拍马,谄媚,恭维等。

之所以称为负向,是因为这样的肯定会给人以骄傲自满的负向力量。

我们来看一位女士听完这节课后写的作业:

我与老公的一段对话。背景:老公喜欢在电脑上看小说、打游戏,我觉得很浪费时间,就想让他看点专业书籍或企业管理方面的书,晚上看到他又坐在电脑前,我正想抱怨他时突然警觉起来,这周唐老师沟通心法课的作业是什么?——小人自我喜欢被肯定。于是我换了一种说话方式:我说:老公,我给你泡了一杯茶。他很高兴地说:谢谢!我说:老公,我觉得你思维很敏捷,考虑问题又有深度,理解力又强,你要看看企业管理方面的书,肯定理解得特别快。他说:你真这样认为?我说:那当然了。要不我给你找几本这方面的书?他说:好啊。于是,我拿来了准备好的几本书给他,他还真的看了起来。哈哈,成功了!如果我还像以前那样抱怨他,他肯定是继续我行我素。

尽管这位女士初学小人理论,对话中还明显带着急躁和功利,但仍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三、讨厌被否定

人们往往讨厌被否定。因为我觉得我是对的,所以,谁否定我,我就觉得谁是错的。

否定也分正向的否定和负向的否定。

正向的否定包括:分析问题,批评,指出缺点,提建议等。

负向的否定包括:讽刺挖苦,贬低,吹毛求疵,挑毛病等。

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论你是正向否定还是负向否定,对方都会觉得讨厌。不要觉得自己是好意,是正向地否定,对方就应该积极配合。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觉得否定,但已经否定了。

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后跟孩子分析试卷,但分析时会发现孩子很烦,分析不下去了。原因就在于,我们总在试图找出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改变。这个动机当然是好的,但分析问题对孩子来说就是否定,他会很不舒服,所以,往往会进行不下去。

孩子考好了,会很愿意把试卷带回家来给家长看,当考不好的时候,就不愿意带回来,甚至家长逼着都不愿意带回来,原因就在于:考不好,会得到家长的否定。

生活当中很多人害怕失败,甚至因为害怕而不愿意做尝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平等思维对话录:惧怕失败的原因与解决——唐曾磊平等思维对话录

背景:有很多读者来信,谈到害怕失败的问题。下面是两封典型的来信:

信件1:唐老师,您好!偶然看到了您写的文章,很受启发!我女儿快9岁了,平时特别怕输,本来围棋下得不错,可就是因为怕输而不愿和别人下。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生活中就是一再因为怕输而往后退缩。我经常告诉她输赢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参与,可是好像作用不大。请问唐老师,怎样才能帮女儿克服怕输的心理?

信件2:唐老师你好,我是一个没有自信心、做事拖拉没有主动性的人。做起事情来思前想后,总怕做不好,我害怕失败,所以做的事情没有一件能够成功。我在这里想请教一下唐老师,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希望唐老师能写篇文章,供大家欣赏。

上面两位网友都提到了害怕失败的问题。我身边正好有一个学生也有这种心态,于是我就跟他做了一番交流,并记录下来,请看我们的对话:我:你看了刚才的那两封信了?学生:看了。我:你也有这种情况吗?学生:有!我: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分析,并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学生:好。我:首先,我们看一下怎么是失败?学生:好。我:失败有两个含义:一、在斗争或竞赛中被对方打败,同“胜利”相对;二、做事情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同“成功”相对。你害怕哪种?学生:嗯……第一种,就是害怕被别人打败。第二种,好像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我:好,你在电脑上玩过游戏吗?学生:玩过,我特别喜欢。我:有没有输给电脑过?学生:当然有啊!我:你害怕吗?学生:这有什么好怕的?我:这不是失败吗?学生:是啊,但对方是电脑啊!我:电脑怎么了,你不是也失败了吗?学生:输给电脑,不丢人啊!我:好,那么你是害怕丢人,还是害怕失败?学生:嗯……好像是害怕失败带来的丢人,不是单纯害怕失败。我:好,那如果失败不会带来丢人,你还害怕失败吗?学生:那,应该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了吧?我:嗯,那请问,谁最能够给你带来丢人的感觉?学生:好像……我:是自己最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学生:当然是最熟悉的人!我:但他们好像都在鼓励你啊,比如,上面那位妈妈说的:输赢都没关系,重要的是参与!学生:哎呀,她说的时候是这么说,等失败了就不是这句话了。即便是这句话,也不是这个味了!我还不知道?我:呵呵,看来你是深受其害啊!学生:我爸就是这种人!他……嗨,不说了。他也是好心!我:会不会是因为你当时失败了,自己的心情比较敏感?于是别人说的话,尽管不是侮辱性的,也让你感到难受了?学生:嗯……你别说,还真是这么回事!我:我们来聊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学生:好啊,太好了,我就是要找解决方法!我:刚刚已经明确了: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丢人。对吗?学生:对。我:如果失败带来的不是丢人,而是成长的机会,你还会害怕吗?学生:成长的机会?我:对啊,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不对?如果我们从失败中找出自己真正的不足,每次失败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并因此得到成长,那就不会难受了,对不对?学生:照这么说,不止不难受,还会高兴啊。我:对啊。学生:但一般人哪能做得到呢?我:那你说谁能做得到?学生:当然那种特殊的高手,也就是成功者才能做到啊,呵呵。我:好,那请问,是因为他是成功者,才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呢?还是他先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才成为成功者的?学生:嗯……是先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才成功的。我:对,所以,只要你愿意把每次失败都作为自己成长的机会,每次都好好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下决心真正去弥补,不管你是一般人还是特殊人,你都会每次成长,对吗?学生:嗯,对。听起来好像很简单。我:做起来也不难,只是很少有人会下定决心去做。你会下定决心去做吗?学生:我会。只要有帮助,我一定会!我:好,只要你一定做,就一定会有帮助。学生:好!

从上面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害怕失败,根本还是害怕被家里人否定。家长的否定会让孩子特别惧怕,甚至逃避跟家长的沟通。说什么孩子都不爱听,我该怎么办?

有家长问:唐老师好。我儿子今年14岁,原来很听话,可现在我都不知该怎么跟他沟通了。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不爱听,学习的时候都不让我进他的房间。可如果不去看看,又担心他开小差,我该怎么办?

唐老师解答:我们先来评价一句话。“不管我说什么,他都不爱听。”这句话我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管说什么,都是说孩子不爱听的话。这一句话分析完了,大家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我要问这位家长的是:什么样的话孩子爱听,你知道吗?如果不知道,那么家长怎么可能帮到孩子?学过了小人理论,我们就知道了,孩子爱听的是肯定的话,如果家长老是否定孩子,孩子当然会讨厌家长说话。当家长觉得孩子学习不认真,又不听话的时候,往往就会张嘴就是否定,所以,孩子就自然表现出你说什么他都不爱听。否定的味道,就像大蒜的味道:自己往往不觉得,但身边的人会觉得味道很浓,而且不易去除,因为这种味道是从心里出来的,不单单在嘴里。所以,如果一个人心里在否定对方,无论嘴上说什么,对方都会感受到你的否定,所以,我称之为“否定的臭气”!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孩子在做作业,为什么不让家长在旁边看?

很多时候,家长跟孩子交流,却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自己带着很强的偏见,却不自觉。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不想让家长看,甚至家长一进孩子的房间,孩子就把作业捂上,不让家长看。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看下面的平等思维对话:家长:唐老师,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为什么特别不愿意让家长在旁边看?我:嗯,什么叫看?家长:看就是看了,还有什么?我:呵呵,只是看?不做别的?有没有指点一下,评论几句?家长:我是做家长的,难道这样做不对吗?我:您当然认为这样做对,但如果对,孩子为什么会不让您看?家长:嗯,那您说……?我:孩子真正不愿意的不是您的“看”,而是您的评论和指手画脚,对不对?家长:嗯,有道理。可我就是想看看她的作业中的问题,想帮她分析指出。我:帮她分析?什么是帮?家长:……我:如果是帮助,孩子怎么会不愿意?您带给孩子的是帮助还是压力?您每次指出错误,孩子能舒服吗?家长:嗯,是压力。我:还需要继续谈这个话题吗?家长:嗯,不需要了,唐老师,我明白了。可是,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