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1:44:37

点击下载

作者:张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

区块链:定义未来金融与经济新格局试读:

推荐序一

随着互联网金融向纵深发展,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区块链技术开始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区块链的创业企业以及相关领域的创新,随着各国的金融机构甚至一些大型传统企业加入区块链技术的探索行列,一场真正的革命正悄然到来。

2015年10月,《经济学人》发布封面文章:制造信任的机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将如何改变世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然而理解其背后的机理却相当不易。这不仅需要对于区块链本质有认识,更需要诸多跨学科的背景知识,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解释明白的。这也是我们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所在。通读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为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作者的视野和知识结构都没有局限于自身的职业。本书开篇通过简述人类社会信息转播方式和价值传递方式的演化路径,勾勒出一个从信息到信用、从互联网到区块链的发展轨迹,引出了区块链这种高效的价值传递方式出现的必然性。谈到区块链的本质,作者又从货币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大量背景知识,让读者对区块链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系统化的论述,对一项新兴技术甚至思想的推广普及,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区块链的优势在于能够用非常低的成本解决网络交易的身份识别和个人征信,以及使用点对点的交易避免了传统集中式的清算结构,从而能够大大提高金融系统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除了区块链的诞生背景及本质,本书还围绕区块链的各个方面分别谈了区块链带来的新机遇、各种应用场景以及具体的技术原理等内容。比如谈到互联网金融,作者提出了“区块链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技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提及物联网与共享经济,作者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它们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引出区块链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与意义。虽然本书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书中所讲的各种观点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与常见的新技术布道者不同,本书体现了少见的冷静。作者坦承,现在的区块链处在它的婴儿时期,各方面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而这种不完善限制了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在我看来,中国需要更多的这种不虚美、不隐恶、冷静务实的金融科技从业者,而这也是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稳步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廖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主任

推荐序二

2011年,已经连续创业多年的我无意中听到朋友介绍比特币;2013年下半年,火币网成为当时我们只有20多人的创业公司里并行的第四个项目。2013年9月,在火币网上线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比特币涨到8000元一枚,火币网一跃成为行业的领军交易平台。截至今日,我们已经为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万用户提供交易服务,累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

在火币网做出一些成绩后,经常有人来问我成功的秘诀。鸡汤也不是没有灌过,但回首往事,我清楚地知道火币网能有今天,除了全员上下的不懈努力,运气的成分必不可少。创业维艰,九死一生,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结果,我们只是在对的时间做了一件对的事情。这件事总的来说,便是认识到了比特币乃至其背后的支撑技术——区块链的价值。

区块链可能是21世纪最让人兴奋和值得期待的技术创新之一,它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方式为交易双方建立信用,而无需第三方机构参与,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如同互联网技术革命性地降低了人类信息交互的通信成本,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未来将极大地降低价值交换的信用成本。

火币网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因此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客观全面且深入地介绍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这也体现了我们要长期扎根数字货币产业的诚意和决心。2015年以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蔚然成风,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一些相关书籍,但质量良莠不齐。本书作者张健力图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深入浅出的文字,让普通读者也能领悟这一创新技术的价值和奥秘。本书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讲起,从信息交换和价值传递的路径提出区块链出现的必然性,在全面地介绍这一技术突破的同时,保持研究者的冷静和客观。我作为比特币这个新兴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推荐读者阅读此书,本书可作为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入门书籍,相信你在本书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研究者应有的专注和专业。

2014年6月,我第一次见到本书作者张健,当时他在做国内最大的区块链查询网站(qukuai.com)。同为连续创业者的我们志同道合,相谈甚欢,很快确立了合作意向,张健也以此为契机加入了火币网团队。经过两年的共同创业,张健最为打动我的是他对区块链事业的热爱,以及对于创业的专注、坚韧和执着。2016年年初,为了更好地推进区块链业务的研发和开拓,火币网成立了区块链研究与应用中心,张健以火币网技术副总裁的身份任中心负责人。本书是该中心成立后第一项向公众展示的成果,之后我们还会有一系列的研发、教育、公众科普与商务合作项目,致力于全面推动比特币乃至区块链产业的发展。

人生的大方向很多时候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决定的。如果不是在几年前的饭桌上听到比特币的理念,我可能不会做火币网;如果不是因为火币网,我便没有机会结识张健和其他在火币网工作的同仁,也不会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而奋斗。希望对于各位读者来说,在翻开这本书的这个瞬间,也能让你们开始对区块链这个令人激动的创新技术产生兴趣,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与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科技引领改变的未来。李林火币网创始人兼董事长序言有幸成为新时代的亲历者价值互联网时代

我有幸亲历的这个新时代,是价值互联网时代。而正在拉开这个时代大幕的,却是在诞生初期并不起眼,但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虽然以技术的面目诞生,但是其所带来的,已经远远超越技术范畴本身,正如互联网所给我们带来的一样。在我看来,区块链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想。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区块链的这些核心精神与互联网不谋而合。而与互联网不同的是,区块链把这样的思想从信息的传递进一步拓展到价值的传输。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传输的成本趋于零,这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经济格局及每个人的生活。这促使我思考,当未来市场交易成本趋于零的时代到来时,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及社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们必须为这样的变化做好准备,因为这个时代正在朝我们走来。我与区块链的缘分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技术,于2009年年初正式诞生。而我真正关注到这项技术是在2013年。当时,随着价格的暴涨以及媒体的报道,比特币第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与大多数人关注点不同的是,我对比特币背后的技术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于是开始一探究竟。而当我真正懂得了比特币背后的逻辑,即区块链的原理时,我被这样优雅的设计深深震撼了。这开启了我与区块链的缘分——由兴趣到事业的过程。

2014年年初,我开始着手创建一个区块查询网站。创建这个网站的初衷是,当时国内并没有这样的平台,而国外的平台对于国内用户来说,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验都不尽如人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2014年3月,国内首家比特币区块浏览器“区块”(Qukuai.com)正式上线。通过这个网站,任何人都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区块链的数据。网站上线以后,逐渐获得国内比特币用户的支持与青睐,这让我萌发了把这个兴趣当作事业的想法。

于是,基于区块网站,我做了一系列的功能升级,并推出了一个比特币钱包——“快钱包”。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火币的创始人李林。怀着对这个新兴行业共同的理解与对前景的认同,我选择加入火币。作为一个年轻的品牌,火币于2013年下半年诞生并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通过一系列的产业链扩张,火币立志成为数字货币领域的基础服务商。如今,火币已经颇具规模,成为行业内名副其实的领军企业。这使得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来做一些基础工作,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于是2016年年初,我牵头成立了火币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研究中心,专注于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及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创作此书的初衷

最近两年,区块链从不为人知到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甚至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的新兴领域,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然而,除了少数已经投入其中的公司或研究机构,大多数人对于区块链的了解还处在概念阶段,可能知道一些特征或技术术语,但并不真正知道它究竟是什么。

2016年以来,我多次参加区块链相关论坛活动,也接受了很多采访。然而没想到的是,讲得越多,似乎越觉得难讲。首先,你想把这个概念讲清楚,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做到,因为它涉及各种各样不同领域的知识与背景。更大的挑战在于,由于听众的背景与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在短时间内通过口述让所有人理解区块链是什么以及它能干什么,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我萌发了创作一本区块链书籍的想法。利用这本书,我可以把我对于区块链的所有理解系统且完整地呈现出来,让所有对于区块链或者对于新事物、新机会感兴趣的人,都能够在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理解区块链是什么、当前的发展如何以及可能拥有怎样的未来。最后,在火币联合创始人兼CMO杜均的提议和鼓励下,写作此书的任务正式排上日程。时间意味着什么

不过想法虽好,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最大的敌人是时间。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想抽出大块的时间完成书稿本已非常难,加之我对于本书的内容又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对矛盾就变得愈加尖锐,在写作的过程中始终困扰着我。幸运的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若是没有团队的协助与鼓励,以及公司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完成不知道还要等上多久。

即便如此,成书的过程依然仓促,再加上我知识结构的局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不过我依然坚定地认为,让此书尽快面世远比把内容修订得“完美”更有意义。在一个各方面边际成本正逐步趋于零的社会,“时间”越来越成为我们最大的成本。知识可以长久存在,但机会往往转瞬即逝。我们可以学习过去的知识,却无法抓住过去的机会。我们越早一点了解到新事物,就越有可能抓住时代前行带给我们的机遇。

对于区块链这样一种协议式的、需要大规模社会协作与参与的颠覆性技术,越快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意义,就会使其越快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让我们一起期待并拥抱价值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吧!张健2016年5月18日于火币致谢

本书得以面世,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

感谢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他开创性的工作拉开了数字货币与价值互联网的大幕。

感谢我的同事李志阔、赵海涛、张智茹、焦锋,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常常进行热烈而卓有成效的讨论。李志阔协助修订了大部分章节,赵海涛参与了第4章区块链技术原理的写作,张智茹协助修订了部分章节,焦锋绘制了书中的部分插图,没有他们,本书的精彩程度将大打折扣。

感谢火币市场部的同事吴兴、安鑫鑫、张晓萌,没有他们的耐心督促,这本书的面世还要推迟很久。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李华君、张梦玲,感谢他们容忍我对书稿的反复修改,感谢他们专业细致认真的编校工作。

感谢火币创始人李林、联合创始人杜均,没有火币这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团队,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感谢火币总裁办刘月雯,她为这本书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感谢区块链爱好者魏然对书稿的宝贵建议及其提供的精彩文章。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惟愿这本书能够为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做出尽量多的贡献。第0章 必然的出现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而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凯文·凯利(Kevin Kelly)文字与货币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凭借智慧创造了无数事物,这些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加速发展。特别是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每天甚至每时每刻,创造都在不同领域发生着。

然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两样东西的诞生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甚至其他任何创造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它们就是文字与货币。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在精神层面做到可靠的交流与传承;而货币的发明,则让人类在物质层面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这两者,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将无法获得知识与财富的迭代与累积,也就不会有人类辉煌的文明成果。

现今发现最早的使用文字的记录来自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1]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杆将文字刻写在泥板上,然后将泥板烘干以便于保存。这就是最早的文字形式——楔形文字。巧合的是,货币制度也同时在这一地区诞生,苏美尔人发明了已知最早的货币——大麦货币。他们将定量的大麦作为通用单位,用来衡量和交换其他各种货物和服务。更有意思的是,当年的泥板上记载的内容不是诗歌也不是哲学,而是生意。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属于城邦文明,发展出了丰富的商业行为。他们记录在泥板上[2]的,就是经营相关的事项和账本。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图片来源:可汗学院,https://www.khanacademy.org/humanities/ancient-art-civilizations/ancient-near-east1/sumerian/a/cuneiform

而在中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书写规范;废除各国原来的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统一的文字对推行法令、传播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而统一的货币改变了过去货币的混乱状态,促进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这两个举措都被作为秦始皇最重要的功绩载入史册。《圣经·创世纪》里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起初人类有共同的语言,并且一起居住在与幼发拉底河相距不远的地方。人们利用河谷的资源在那里建筑城和塔,以聚集全体人类。上帝降临视察,认为人类过于自信和团结,一旦完成计划,人类将无所不能。上帝决定打乱人们的口音和语言,并使他们分散各地。于是高塔停工了,人们操持不同的语言,互相之间难以交流。这个塔就是巴别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抛开宗教方面的意义,故事本身已经很值得玩味了。它告诉我们,如果全人类能顺畅地交流,那么所能产生的能量和带来的改变是不可估量的。而人类进行交流的载体不仅仅是语言。我们审视一下当今的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人类还是被不同的货币所分割。我们不由得遐想,如果有一天建成货币的巴别塔,人类的经济生活将会面临怎样的飞跃。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本溯源,文字与货币都是人类进行更高效交流的手段。本质上,文字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手段,承载的是信息;而货币作为一种价值传输的载体,承载的是信用。自这两者诞生以来,人类信息传播和价值交换的手段也一直没有停止迭代和进化。下面将简要回顾它们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1]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

[2] Cf. E. A. Speiser,“ The Beginnings of Civilization in Mesopotamia,” J. Amer.Oriental Soc., Supp. 4, 59, 17 ff., esp. 25–28(1939).信息的演化

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的信息主要通过语言来传递。个人的知识来自族人的口授,集体的记忆来自祖辈的传说。文字的出现使信息不再稍纵即逝,可以更好地跨越时空。甚至有些人认为,书面文字(持久存在的文字)是我们所理解的有意识思考的前提条件。它触发了人类灵魂不可逆转的大规模变化。逻辑是书面文字的产物,是文字造就[1]了人类的思维和历史。

印刷术的发明是信息传播方式里程碑式的进步之一。印刷术使知识传播的范围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人类走出中世纪,迎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进程中,印刷术扮演了重要角色。图片来源:http://www.gutenbergsapprentice.com Copyright ©2016 Alix Christie|Main images courtesy of the Mainz Stadtarchiv,Gutenberg Museum Mainz and University of Gottingen

时间推进到19世纪后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电力得到广泛使用,信息传输技术也得到了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电报,文字被转换为莫尔斯码;人们发明了电话,电流承载着信息。从此以后,一个以“信息”为关键词的时代慢慢拉开了它的大幕。20世纪40年代,信息时代迎来了它最伟大的推手:香农。

香农曾向麻省理工学院的万内瓦尔·布什透露,研究传递信息的[2]一般系统的某些基本属性是他一直的兴趣所在。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48年,香农发表了《通信的数学原理》,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在文章中,香农为人类引入了一个新的单词——比特(bit)。牛顿量化了力,建立起经典物理学的大厦;香农量化了信息,打下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基础。如今比特作为衡量信息多少的单位,已经与米、千克、分钟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量纲之一。1949年,香农又有了重量级的发现,他公开发表的《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一文,开辟了用信息论来研究密码学的新思路。这一发现将密码从艺术变成科学。

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一点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从另一点所选取[3]的信息。从密码分析者的角度来看,一个保密系统几乎就是一个通信系统。待传的消息是统计事件,加密所用的密钥按概率选出,加密[4]结果为密报,这是分析者可以利用的,类似于受扰信号。在香农的理论里,信息传输、处理、检测和接收过程,与密码系统中的加密、解密、分析和破译过程都可以用信息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密码系统本质上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系统。

在香农对信息的概念加以简化,并用比特(bit)作为量纲衡量后,人们发现信息几乎无处不在。比特(bit)的出现在后来引领了计算机、网络、摩尔定律以及如今发达的信息和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真正到来。从此信息的产生与传输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我们甚至正在迎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商业格局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1] 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人民邮电出版社。

[2] 引用自http://ethw.org/Oral-History:Claude_E._Shannon。

[3] Claude E. Shannon, Warren Weaver.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Univ of Illinois Press, 1949. ISBN 0-252-72548-4.

[4] 引用自http://netlab.cs.ucla.edu/wiki/files/shannon1949.pdf。尝试定义信用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了信用的重要性。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载: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英国哲学家约翰[1]·穆勒认为:互相信任可以弥合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裂隙。然而,或许正是因为信用的无所不在,就像对空气一样,人类在绝大部分历史时间内都忽略了对信用的定义和分析。

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科学和经济的进步,信用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论、社会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和理论中的重要话题。然而,由于不同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层面并存,信用的概念依然是一个混乱的大杂烩。

在经济学意义上,一般来说,信用意味着一些群体将自身置于因[2]其他群体的不确定行为所造成的风险之下。信用与货币

现代经济学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是一种信用经济,因为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信用出现在借贷活动和其他一切市场经济活动中。信用是维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是市场经济良好并高效运行的基础。

货币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而信用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尤瓦尔·赫拉利(Yuval Harari)在《人类简史》中说:“金钱就是一种互相信任的系统,而且还不是随随便便的某种系统——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最早发明钱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这种信任,所以要当作货币的事物本身就得有实际的价值,比如苏美尔人的“大麦货币”制度。而随着信任的建立,货币就开始向基于纯粹的信用而不需要有内在价值的方向演化。

传统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一般等价物,随着金本位制的瓦解,以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为标志,金属本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并且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已经和商品属性彻底脱钩。

在实物货币阶段,货币以实物商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表面上看货币是有价值的商品,但是,人们出卖商品换取实物货币时需要的不是实物货币本身,而是实物货币交换其他商品的能力,即购买力。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能接受实物货币,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实物货币是有价值的商品,而是因为其相信实物货币是信用的象征,它可以提供一般购买力。所以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信用货币,信用都是货币更为[3]本质的属性。也可以说,信用是货币的创造者。信用的可计算性

区块链是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与基础架构而诞生的。比特币是一个可以点对点进行支付、不依赖任何第三方的电子现金系统。借助密码学技术,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构造了一个极为巧妙的经济系统,解决了在去中心化的结构下,如何创造一个可信的价值传输系统这个难题。

香农作为信息论的开创者,解决了“如何用数学方法定义信息”这个关键的问题,让信息有了量化的单位“比特”并可以被精确计算,从而奠定了数字通信的理论基础。类似地,在我看来,区块链的诞生给了我们解决另一个宏大问题的机会——如何用数学方法定义信用。

在经济学的语境内,作为一个风险要素,信用被定义为一个主体[4]评估另一个主体将采取某种特殊行为的主观概率水平。信用关系的建立前提在不同的学者看来是不同的,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信用是否具有可计算性(Calculativeness)上。

只有存在不同选择的时候,才可能出现信用的问题。当一个主体将自身暴露在对方会投机取巧的风险之下时,就可以认为是信用的展[5]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是一种行为策略,而行为策略的选择,从数学和博弈的角度看,似乎是可以计算的。最容易想到的是,只要潜在收益与信用行为的概率之乘积大于潜在损失与不守信行为的概率之乘积(潜在收益×信用行为的概率>潜在损失×不守信行为的概率),信用就是占优势的行为策略。1990年科尔曼就以代数的方式提[6]出了这种计算方法。

尽管持信用可计算观点的学者很多,而且他们也给出了不同的可计算概念和方法,但是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可操作性不强。另[7]一个持信用可计算观点的学者就在他的文章中承认:归根结底,人是有限理性的社会动物,不同的社会环境会改变经济主体在面对交易时所做的行为选择。如果将社会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并没有绝对理性这些事实考虑在内,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所谓信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概念,因此社会层面的信用行为也不能总是被单纯地简化为基[8]于计算的主体间的相互影响。

或者可以说,不是信用不可计算,而是我们还未构造出可以精确计算它的环境或系统。区块链的信用表达式

这里所谓的定义信用,不是计算人或参与主体的信用,而是计算信用行为(比如交易)的可信程度,或者说计算一个信用行为在未来发生违约(欺诈)的可能性。违约的可能性越低,该行为的可信程度就越高;反之,违约的可能性越高,该行为的可信程度就越低。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这个问题的阻碍其实源于违约的成本与收益很难在违约行为发生之前被精确地计算出来。区块链这种通过数学算法构造的经济系统,本身是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开透明的系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区块链这样的系统中,可以精确计算发生违约[9](欺诈)行为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可以预期的收益。

比如,我们这里可以将信用行为的可信度简单定义为违约成本与违约收益的比值(信用行为可信度=违约成本/违约收益)。对于在区块链上发生的任何交易,我们都可以用此公式得出一个精确的结果[10]。

比特币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在争议中走过了7年,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经济系统内部,在没有任何可信的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欺诈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欺诈行为的成本往往远大于预期的收益。这也符合中本聪在创造区块链时的计算及预测[11]。显然,当欺诈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远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并且成本和收益都可以事先被精确计算时,任何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欺诈的动力。

[1]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with some of their Applications to Social PhilosophyMill, John Stuart.

[2] L. Hosmer,“ Trust: the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hilosophical ethics ”,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20(2), 1995,pp. 370–403.

[3]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第480 页。

[4] Cyer t R.M., and DeGroot, M.H., 1987, Bayes ian Analysis and Uncertainty in Economic Theory,London: Chapman and Hall.

[5] Sugden, R., 1994, ‘ How people choose ’, in S. Hargreaves-Heap, M.Hollis, B. Lyons, R. Sugden, and A.Weale, The Theory of Choice: A Critical Guid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36-50.

[6] Coleman, J.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Williamson, illiamson, O., 1993‘, Calculativeness, tru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6 No 2: 453-486.

[8] Humphrey, J. and H. Schmitz, 1996, ‘ Trus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mimeo,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9] 区块链的违约或欺诈行为就是双花问题,即同一笔钱重复消费的问题。

[10] 引用自http://qukuai.com/calculations。

[11] 引用自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从互联网到区块链

更高效的信息传递和价值传输是指引人类文明前进的两座灯塔。实际上,信息与价值密不可分。从广义上理解,任何形式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人们有意识发出的信息。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信息传递和价值传输的技术发展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你无法想象在原始部落使用移动支付,也同样无法想象在现代社会使用贝壳消费。互联网的出现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是一个重30吨的庞然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主导建立阿帕网(Appanet),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首次连接了起来,这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1982年,TCP/IP协议的最终规范被确定下来,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立了基于TCP/IP的主干网,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并迅速连接到世界各地。1987年9月14日,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发往德国,内容为“跨越长城,走向世界”。1990年,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协议完成,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方式经历了语言、文字、印刷术、电等一系列飞跃。香农以比特(bit)为单位将信息量化,奠定了现代信息传输的理论基础,并最终将我们带进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大门。互联网的出现第一次使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做到瞬时传递。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自由传输,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全人类得以更好地交流协作。

信息传递方式的跨越式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某个行业和领域的改变,更是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一种司空见惯的说法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自下而上、多元价值等,这些说法没错,但绝不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才产生的,而是因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导致人类社会本身就有这种天然倾向。技术的进步导致交流更为高效,这样的倾向也就被进一步放大。所谓互联网精神,只是由于拥有了新的信息传递工具,是人类行为的自然投射。从互联网到区块链

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从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升级,价值的传递方式也因此得到了同步发展。以信用卡、网银、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电子货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互联网是为了解决信息的高效传输而被发明的,在这个网络中,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点对点传输变得异常高效与廉价。然而,这种信息传输网络并没有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保护的内在机制,在网上复制、传播乃至篡改一条信息的成本几乎为零,我们无法点对点地传递带有所有权的信息。一些传统行业(比如唱片业、出版业)在互联网诞生后受到了很大冲击,就是这个特征带来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各国政府对网上内容的版权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但仍然很难从技术层面上杜绝侵权问题。

从电子货币的诞生与发展来看,虽然我们已经做到了让货币以数字化的形式高效流通,但这种数字化还相当初级。我们不得不依赖大量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才能保障电子货币的流通,而这种形式不仅引入了中心化的风险,也提升了传输的成本。

区块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由于信息与价值的密不可分,我们有了互联网这个全球范围的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系统后,必然会要求一个与之匹配的高效可靠的价值传输系统。也就是说,区块链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必然逻辑。“区块链”这个名字或许是偶然,但行区块链之实的系统的诞生则是必然。

信用是制造货币的真正原材料。而区块链通过构造一个可以量化[1]信用的经济系统,使得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的出现成为可能。或者说,区块链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的、可以点对点传输价值的信用系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传递信息的路径上,人类从文字开始,最终创造出了互联网这样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为了传输价值,人类从货币开始,也必将创造出与互联网相匹配的价值传输网络。区块链的诞生,正是人类构建价值传输网络的开始。其实,跳出我们生存的时代,从更大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尺度看,互联网与区块链的诞生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差而已,未来的考古工作者何尝不能说,人类同时发明了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和价值传输网络。

[1]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区块链的诞生

万物源自比特。——约翰·惠勒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架构,是随着比特币的出现而诞生的。因此,要讲区块链的诞生,我们就不得不从比特币的历史说起。密码朋克

说到比特币的缘起,就不得不谈到一个略显神秘的团体:密码朋克(Cypherpunk)。这个团体是密码天才们的松散联盟,比特币的创新中大量借鉴了密码朋克成员的贡献。密码朋克这个词一部分来源于密码(Cipher),这在密码学中意为用于加密解密的算法;一部分来源于赛博朋克(Cyberpunk),这是指那个时代流行的一个科幻流派。这样的组合有很微妙的意味,散发着改变社会的激进理想。凯文·凯利曾在《失控》里写道:

所以在1992年夏天,一个由富有创意的数学黑客、公民自由主义者、自由市场的鼓吹者、天才程序员、改旗易帜的密码学家以及其他各种前卫人士组成的松散联盟开始创造、拼凑甚至是盗用加密技术,并将其植入网络之中。他们管自己叫“密码朋克”。

1992年秋天的几个周六,我参加了蒂姆·梅还有其他大概是15个“密码反叛者”在加州帕洛阿托举行的“密码朋克”月度会议……小组是通过密码朋克邮件列表这个虚拟网络空间来推广他们的努力的。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热衷于加密技术的人每天通过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互动,为了以低成本来实现他们的想法(比如数字签名)。

密码朋克们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断蔓延着对个人隐私和权利的侵蚀。他们互相交流着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认为在数字时代保护隐私对于维持一个开放社会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理念在比特币中得到体现:去中心化的追求,对匿名的拥抱,自由主义的原则。

密码朋克本身就是数字货币最早的传播者,在其电子邮件组中,常见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并有一些想法付诸实践。比如大卫·乔姆、亚当·贝克、戴伟、哈尔·芬尼等人在早期数字货币领域做了大量的探索。早期数字货币的探索

比特币并不是数字货币的首次尝试。据统计,比特币诞生之前,失败的数字货币或支付系统多达数十个。正是这些探索为比特币的诞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在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几位之前的探路者。

大卫·乔姆(David Chaum)是一位密码破译专家,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密码朋克的“主教”级人物。他是很多密码学协议的发明[1]者,他在1981年的研究奠定了匿名通信的基础。1990年,大卫·乔姆创建了数字现金公司(DigiCash),并试验了一个数字化的货币系统,称为Ecash。数字现金公司来自他的一些突破性想法,包括如何分享和传输金融信息,以及管理不同身份信息的保密程度。在他的系统中,付款方式是匿名的,而收款方并不是匿名的。更精确的说法是,Ecash是个人对商家的系统。他发明的这个货币系统还有部分绕过中间商的特质,数字现金公司作为可信的第三方来确认交易,避免重复消费,保证系统诚实。

大卫·乔姆迅速与荷兰政府签订了合同,并从德意志银行、澳大利亚高级银行、瑞士信贷和日本住友银行获得了执照,乔姆曾与微软和VISA及其他大公司讨论如何使用新的支付系统。然而在1998年,数字现金公司宣布破产。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将技术理念转化为实用系统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东西。首先,数字现金公司很难说服银行和商家大规模采用他的系统,另外由于Ecash对个人之间的交易没有很好的支持,因此当银行和商家没有动力接受它的时候,个人用户也就无从使用它。

亚当·贝克(Adam Back)是一位英国的密码学家,1997年,他[2]发明了哈希现金(Hashcash),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证明系统(Proof Of Work)。这个机制的原型可用于解决互联网垃圾信息,比[3]如作为垃圾邮件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它要求计算机在获得发送信息权限之前做一定的计算工作,这对正常的信息传播几乎不会造成可以察觉的影响,但是对向全网大量散布垃圾信息的计算机来说,这些计算会变得不可承受。这种工作量证明机制后来成为比特币的核心要素之一。

哈伯和斯托尼塔(Haber and Stornetta)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用[4]时间戳的方法保证数字文件安全的协议。对它的简单解释是,用时间戳的方式表达文件创建的先后顺序,协议要求在文件创建后其时间戳不能改动,这就使文件被篡改的可能性为零。这个协议成为比特币区块链协议的原型。

戴伟(W Dai)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密码学专家,他在1998年发明[5]了B-money。B-money强调点对点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记录,网络中的每一个交易者都保持对交易的追踪。不过在B-money中,每个节点分别记录自己的账本,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节点间的不一致。戴伟为此设计了复杂的奖惩机制以防止节点作弊,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本聪发明比特币的时候借鉴了很多戴伟的设计,并和戴伟有很多邮件交流。

哈尔·芬尼(Hal Finney)是PGP公司的一位顶级开发人员,也是密码朋克运动早期和重要的成员。2004年,芬尼推出了自己的电子货币,在其中采用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RPOW)。哈尔·芬尼是第一笔比特币转账的接受者,在比特币发展的早期与中本聪有大量互动与交流。由于身患绝症,哈尔·芬尼已于2014年去世。比特币的诞生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的倒闭为开端,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并向全世界蔓延。为应对危机,世界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方案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并对金融机构提供紧急援助。这些措施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质疑。

2008年10月31日下午2点10分,在一个普通的密码学邮件列表[6]中,几百个成员均收到了自称是中本聪的人的电子邮件,“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这完全是点对点的,无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然后他将收件人引向一个九页的白皮书,其中描述了一个新的货币体系。同年11月16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代码的先行版[7]本。图片来源:http://www.mail-archive.com/cryptography@metzdowd.com/msg09959.html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并获得了首批“挖矿”奖励——50个比特币。在创世区块中,中本聪写下这样一句话: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财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银行的边缘

这句话是当天《泰晤士报》头版的标题。中本聪将它写进创世区块,不但清晰地展示着比特币的诞生时间,还暗含了对于旧体系的嘲讽。

不过正如上文所述,加密数字货币并不是什么新概念,曾有很多人试图打造这样的系统,但最终都失败了,有什么理由认为比特币会比之前的尝试更好呢?当时,即使在密码朋克内部,多数人对中本聪的系统也没抱多大的期望。

然而事实是,中本聪通过一个天才的发明——区块链,扫清了创造加密货币的最后障碍。于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比特币开始走上了一条不断成长与快速发展的道路。小结

如今,比特币已经成为数字货币领域的翘楚,拥有数十亿美元的市值,但中本聪早已于2010年选择隐退。中本聪到底是谁是每一个关心比特币的人都感兴趣的话题,从《纽约客》到《新闻周刊》,媒体找到了数个自称是中本聪或者被认为是中本聪的人。但无一例外,这些发现都因为可信度不足遭到了读者甚至是中本聪本人的否定。中本聪是谁?也许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1] Danezis, George ; Diaz,Claudia(January 2008) “ Survey of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 Technical Report MSRTR-2008-35. Microsoft Research; For the paper, see Chaum, David(1981). “ Untraceable Electronic Mail, Return Addresses, and Digital Pseudonyms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4(2): 84–90.doi:10.1145/358549.358563.

[2] 引用自http://www.hashcash.org/papers/announce.txt。

[3] Dwork, Cynthia; Naor, Moni (1993). “ Pricing via Processing, Or,Combatting Junk Mail, Advances in Cryptology ”. CRYPTO ’92: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No. 740( Springer): 139–147.

[4] S. Haber, W.S. Stornetta, “ Secure names for bit-strings, ” I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pages 28-35, April 1997.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pages 28-35, April 1997.

[5] W Dai,a scheme for a group of untraceable digital pseudonyms to pay each other with money and to enforce contracts amongst themselves without outside help “ B-money ”, http://www.weidai.com/bmoney.txt,1998.

[6] 引用自http://www.mail-archive.com/cryptography@metzdowd.com/msg09959.html。

[7] 引用自http://www.mail-archive.com/cryptography@metzdowd.com/msg10142.html。第1章 区块链是什么记账货币

记账货币可以记载债务、价格以及一般购买力,是货币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说,货币只有在与记账货币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凯恩斯

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区块链与比特币有什么关系?回答这两个问题前,让我们先从一个拿石头当钱的小岛说起。石币之岛

雅浦岛(Yap)是位于太平洋西部的加罗林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居住人口仅有数千人,岛上风景如画,人们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然而,这个岛最出名的原因却是岛上奇特的货币。图片来源:http://www.reefseekers.com/PIXPAGES/Yap%202013/Yap%202013%20pix.htm

一种又大又厚的石轮——“费(Fei)币”构建了当地的货币体系,这些石轮的直径从1到12英寸(1英寸=0.0254米)不等,中有孔洞。雅浦岛上的居民进行的交易很多,但交易过程一般只是债务互相抵消的过程,账款通常留待以后的交易中进行转结。即便到了最后的清算时刻,费币也很少被搬动,当地人只是在上面做标记,以显示所有权的易手,其所有者无须持有它。当地人并不在意自己对这块石头的所有权有没有实物保证,甚至不需要为交易做什么记号,石币还是原封不动地留在原来的主人那里。[1]

威廉·亨利·福内斯对雅浦岛的货币体系进行描述时,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附近村子里有一家人,他们的富裕程度毋庸置疑、人所周知,然而没有一个人见过或接触过这笔财富,这家人自己也不例外。他们家的财富就是一块巨大的费币,其尺寸只是在祖辈的口中提到过,历经两三代人,这块费币一直躺在海底,直到现在!人们都承认,这块费币在运输过程中掉下海的事故本身无须多议,而且人们也承认,即便沉在数百英里(1英里=1609.344米)之外的海里,这块石币的交易价值也不应受到影响……这块石头的购买力就如同把它明显地摆在主人房外一样,仍然有效。

这种奇特的货币制度其实并不难理解,雅浦岛的货币不是费币,而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费币[2]只是用来记账的表征。凯恩斯在他的《货币论》里表示:“福内斯的书让我们了解到,有一个民族对货币的观念可能比其他国家的人聪[3]明得多。”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在经济学界,“凯恩斯学派”衍生了数个支系,其影响力持续至今。

图片来源:可汗学院,https://www.khanacademy.org/partner-content/big-history-project/acceleration/changing-economies/a/smith-marx-and-keynes

1991年,79岁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同样对雅浦岛有很高的评价,[4]认为雅浦岛摆脱了商品硬币这套传统但不健康的制度。该岛对公认的实体通货明显漠不关心,这说明了货币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信用与[5]清算构成的一套体系。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图片来源:http://twitchy.com/sd-3133/2013/07/31/happy-birthday-milton-friedman-free-market-warriors-remember-their-hero/记账货币

关于货币是什么的问题,在历史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货币金属论者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货币名目论者则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已是信用货币,这场争论的结果也越来越清晰,货币名目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对货币的定义为:“货币或货币[6]供给是任何在支付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凯恩斯是货币名目论的典型代表,他在《货币论》中说:记账货币可以承载债务、价格以及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理论中最为基本的概念。那些在交易现场作为便利的交易媒介而存在的物体会逐渐演变成货币,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一种持有一般购买力的方式。记账货币是[7]一种描述,而货币则是这种描述对应的事物。

从纸质的信用货币发展到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一步体现了记账货币的特点——当你通过网银给其他人转账的时候,没有发生任何物理货币的转移,只是银行里记账系统的账务发生了变化而已。区块链的本质[8]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而比特币正是这个系统上承载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货币。我们可以认为区块链与比特币之间的关系就是凯恩斯所说的记账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也可[9]以用菲利克斯·马丁对货币的理解来说明两者的关系——比特币只是记账的表征,而区块链就是其背后的一套由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记录的清算构成的体系。

[1] 威廉·亨利·福内斯三世(William Henry Furness Ⅲ),1910 年。

[2] Felix MartinMoney: 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P23.

[3] 凯恩斯,货币论(A Treatise on Money ,first published 1930),第二卷,P292。

[4] 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

[5] Felix Martin,Money: 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P25.

[6] Frederic Mishkin,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seventh edition,P44.

[7] 凯恩斯《货币论》,P1。

[8] 这里的区块链特指比特币区块链。

[9] Felix Martin,Money: 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天才的发明

要了解比特币的内在优雅。不是软件使得比特币如此有效,而是[1]经济学。——罗伯特·沃伦斯基

从技术的角度看,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基础架构及实现方式。没有区块链,就不会有比特币。也就是说,我们谈论比特币的发明,与谈论区块链的发明是一回事。中心化的记账方式

因为账本上的内容必须是唯一的,所以就导致记账是一种天然的中心化的行为。在通信手段不发达的时代,这是必然的选择;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心化的记账方式依然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中心化的记账却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弱点:一旦这个中心出现问题,如被篡改、被损坏,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危机乃至崩溃。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1世纪初的安然事件:这家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高达1010亿美元美国能源巨头,由于深陷会计假账丑闻,于2001年轰然倒下。如果账本系统承载的是整个货币体系,那么就会面临中心管理者滥发的风险。历史上,由于货币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的例子并不鲜见,甚至在当今世界仍然屡屡发生,比如津巴布韦。从1980年到2009年,津巴布韦共发行了4代津巴布韦元,无一不陷入恶性贬值。2008年11月,津巴布韦每天的通胀率高达98%。2015年,津巴布韦元失去了流通资格,当地只能以南非米特、印度卢比、欧元、日元、澳元、美元、人民币等他国货币作为流通工具。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所以,这种中心化的记账方式对中心本身的能力、相应的监管法律和手段以及参与者对其的信任都有极高的要求。去中心化记账的难题

那么,我们能不能构建一个不依赖任何中心或是第三方但却可靠的记账系统呢?如果可能,我们就可以克服中心化记账的弱点。然而事实上,构建这样的系统远比想象中复杂。

从设计记账系统的角度,要达成去中心化的目标,显然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账本数据的存储必须是去中心化的,不能指定任何参与方拥有特殊的保存账本的权力,或者说,我们需要让所有参与方都平等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