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作品集(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2:01:57

点击下载

作者:萧枫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叔同作品集(2)

李叔同作品集(2)试读:

讲演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一 印造经像之功德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

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立营办,或自力不足广劝众人,或将他人之已印造者为之流通为之供养,或见他人之方印造者为之赞助为之欢喜,具人功德皆至广至大,不可以寻常算数计。何以故?佛力无力,善拔诸苦;众生无量,闻法为难。今作此印造功德者,开通法桥,宏扬大化,遍施宝筏,普济有缘。其心量之广大,实不可思议。故其功德之广大,亦复不可想议也。敬本诸经之说,略举十大利益,谨用浅文,诠次如左:(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贪痴——为造孽种子;身口意——为作恶机关。清夜自检,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计。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业,多于寒地之冰山。能勿骇惧?!虽然罪性本空,苟一动赎罪心机,誓愿流动圣经,庄严佛像;罪恶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灭于无形者乎!(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人间种种恶报,无往而非多生恶业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业,而从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上做去,其感动吉神而蒙护卫,此中实有相互获益之关系。盖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为夙业所驱,未脱长劫轮转之苦因。所以如来说法,常有无数天神恭敬拥护,阿难集经,四大天王为之捧。案印造经像为诸天龙神非常欢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为拥护;终此报身,离诸灾厄,宜也。(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人间一切争持,嫉妒、诈斯、诬陷、掠夺、残杀等种种构怨行为,莫不起因于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执,为救苦雪难第一工程。印造经像,普益人间,为不可思议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广。法雨一滴,熄灭多生怨对之火而有余:化仇而为恩,转祸而为福,其权何尝不操之自我也。(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悭贪丑行,为堕落鬼道之深因;火无明,为降作毒虫之征兆。结怨多生,寻仇百劫,恶缘未熟,任尔逍遥;时会已来,凭谁解救?鬼魁相侵,虎蛇见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经像,预行忏罪,于是纵有恶缘,悉皆消释。倘临险地,胥化坦途矣!(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尘世多众,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惊忧疑闷懊丧痛苦中,盖为我计者,我以外各各皆立于敌对之地位:孤与众抗,危孰甚焉!况手欲心难餍,有如深谷,无事自拢,不风亦波——此所以形为罪薮、身为苦本也。佛法善灭诸苦本。彼印造经像者,或以亲沾法味而开明,或则暗受加被而通利:诸障雪消,心安神怡,润及色身,有断然者。(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至人行事,所见独真,事机一至,急起直追做去,无顾虑无希求,发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挚,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经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恳挚,至诚格天!至心奉法之人为之,虽不计功德,而所得功德实无限量。即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间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无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发心不真切,结果即微薄,可决言焉!虽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细,皆不虚弃,皆有无量胜果。譬之粒谷播于肥地,一传化百,五传而复得百万兆。作宏法功德者,乌可无此大计无此决心战!(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夙生存嫉妒心造诽谤语,扬人恶事暴人短处称快一时者,殁后沉沦百劫,惨苦万状,备受一切苦报,一旦出生人间,因缘恶劣,任至何地,动遭厌恶——作任何事都无结果。而宏扬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报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净三业,作写经画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经造像功德,所得胜福,不可称量。现在一切受大众欢敬之人,原从夙生宏法功德中来;往后一切令大众欢敬之人,实从现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荆得刺,栽莲得藕。一一后果,胥由自艺也。(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闲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夙生吝于教导,以及肆口谤法,肆意毁谤有德之人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蠢愚无知报;夙生为贪口腹、恣杀牲禽,以及曾为渔夫屠夫猎户庖丁、与曾操制造凶器火器毒药等权助成他人凶杀之业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恶疾残废报;夙生贪欲无厌、止知剥人以肥己,悭吝鄙啬、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贫穷困厄报;夙生知见狭劣、心存谄曲,巧言令色,掩饰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浅窄,因循怠惰、倚赖性成,烦恼垢重、怨愤易发,妒忌心深、情欲炽盛者,沉沦重罪毕受后,还得多生女身报。唯有佛法,善解诸缚;苦海无边,回头即岸;罪出万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经庄严佛像之无上功德者,过去积罪,自然逐渐铲除;未来胜福,稳教圆满成就。(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一切含灵,舍身受身,往返之道,如车轮转。千生万劫,常在梦境,作善不已,罪毕斯升。骄纵忘本,种堕落因,作恶多端,福削寿倾,百千万倍,恶报堪惊。地狱饿鬼以及畜牲,堕三恶道,万劫沉沦,难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业,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轻。诸佛如来,悲悯同深,广为说法,首重摄心。正念无作,离垢超尘。是故印造经像,上契佛心,仅此微愿,已种福田。自是厥后,做再来人,诸福圆具,出类超群。(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佛世有一城人众,难于摄化。佛言此辈人众,与目连有缘,因遣目连往。全城人众,果皆倾心向化。诸弟子问佛因缘。佛言目连往劫,曾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惊起无数乱蜂,其势汹汹,欲来相犯。目连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当来度汝等。今此城人众,乃当日群蜂之后身也。因目连曾发一普度之念,故与有缘。种因于多劫之前,一旦机缘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议之胜果。

由此观之,吾人生生所经过之时代,在在所接触之万类,一一皆与我有缘;一一众生至灵妙之心地,皆可作为自他兼利之无上福田;我既于一一众生心田中散布福德种子,一一众生皆与我有大缘;一一众生心田中所结无量大数之福果(虽谓此无量大数生生不已之福果),即为播因者道果成熟时期之妙庄严品,亦无不可。

且吾人能先行洁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之无上法宝,作为脱胎换骨转凡成圣之种子。吾身即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有大因缘,诸佛愿海胜功德一一摄于我心中;我愿与佛无差别,诸佛慈愿互相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无边胜福,即缔造于此日印造经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愿现在未来,一切有缘,善觅福田,善结胜缘。勿任妙用现前之大好光明,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飞过也。二 印造经像之机会

印造经像者之所得功德,已略如上述。但何时何处足以适用此种植福之举,特为研究,以便力行。今仅约述如次:(一)祝寿

生本无生,无生而生。法身寿算,本来无有限量。其现在幻驱,乃从业报中来。报尽便休,无异昙花一现,何寿之足云?!今为随顺俗情故,姑且开此祝寿方便门。

凡自己家中或长者或侪辈或自身举行祝典时,切勿杀生宴客,浪掷金钱,妄造怨业;亦勿贪恋无足重轻之虚誉,征文征诗接受过情之称许。作此虚文,对众即为欺饰,问心适足惭汗。以故莫善于扫除一切俗尚而从事于印造经像:有力则刻经造像,无力则写经画像。仰以报四重恩,俯以济三途苦——既能获无量福庆,又可留永久纪念。此种胜举,尊者居士,尤宜悉心提倡,留良榜样与多众看。

若亲戚朋友家举行庆祝时,亦劝准此行之。为造胜福,双方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二)贺喜

一念妄动,而起欲爱。于本空中,幻出色身,终此天年。但见百苦交煎,诸怨环逼,闻法而觉醒者,方惭愧痛苦之不暇,又何喜之是云?!夫妻父子,无非夙债牵缠;安富尊荣,尽是生理境界。是以觉王眼底,在在可悲。今为多方汲引故,姑且开此贺喜方便门。

凡男娶女嫁时,生儿育女时,职位升迁时,新屋落成时,公司行号开张时,凡百营业获利时,以及其他一切世俗所认为欢喜之事,事而在己,应省下欢喜钱财,作此刻经造像之殊胜功德,其戚友之表情道贺者,宜预向声明所定意旨,俾知所遵循。群以宏法范围内事,为多众示范。

由知识阶级开此风气,转移俗尚,响应至捷,而主宏远,可以断言!事在戚友,亦宜迎机利导,免作无谓之举。省下金钱,作此自他兼益之图。(三)免灾

天灾人祸,无代蔑有。灾分大小,胥由一切众生别业同业感召而至。灾字从水从火,示其来势猛烈,有一发而不易收拾之概。灾殃之种别;若刀兵、若瘟疫、若饥馑、若牢狱;若洪水为患,田庐淹没;若大地震裂,城邑为陷;此外如毁灭一切所有之风灾火灾,以及其它猝不及防之一切悲惨之结果,皆得以灾祸之名目括之。触目而惊心,思患而预防,讲求避免之方,不可一日缓!今为饶益一切有情故,特别开此免灾方便门。

无论山居水居平壤居,所有种种因境而生之特异灾厄,以及刀兵寇盗疫疠火患牢狱,与多生怨对寻仇报复之一切祸灾或为父母师长及诸眷属与诸戚友祈祷免祸;或为并世而生之一切众生发大慈悲心代为祈祷免祸;或为过现未来四生六道中一切众生发大菩提心代为祈祷免祸。其最实际最有效之胜举,当以流通佛经庄严佛像为第一美举。

是何为者?以十方三世诸佛悯念众生故;三界灾厄惟佛威神力善能消除故;矢诚宏法之人与诸佛慈悲救拔之深心宏愿默相感通故。(四)祈求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缽,当下清凉。不动道场中,本来一切具足,又何欠缺驰求之有!今为多众劝进故,特别开此祈救方便门。

凡为自己及六亲眷属之忧年寿短促者求延寿,为子嗣艰难者求诞育,以迄疾病之求速愈,家宅之求平安,怨仇之求解释。营业之求顺遂。一切作为之求如意(但有伤道德之行为及职业,与佛道不相应故,均在屏除之列);求国内和平,求世界平和,求现在未来一切法界众生回心向善离诸魔难;以至一切闻法之人求增长智慧;求证念佛三味;求临终时无诸苦厄,心不颠倒,往生极乐,皆宜作此写经印经造像画像功德,至诚祈祷,终能一一满足其所愿。(五)忏悔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有云: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见金身?抚躬自问,能不惶悚无地?!今为消除罪障故,特别开此忏悔方便门。

修持戒行,为末世众生度脱生死苦海最重要最切用之一方法,欲修戒行,当向律藏诸法典参求。在家弟子,宜读《十善业道经》、《在家律要广集》、《优婆塞戒经》、《菩萨戒本经笺要》、《梵网经合注》、《出家戒律不备录》,夫然后了知一切过咎所在。对于自己前此曾作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忏悔开灭罪之门辟自新之路者,当以流通佛经,庄严宝像,为最有效!

作此功德时,至诚忏悔,以赎前愆。前此所作诸不善业,可以立即消灭。若代为他人忏悔者,亦适用此方法。(六)荐拔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能养而亲不在——此普天下为子女者对于父母养育之恩酬报无从而抱无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吾母,躯体难殁,尚有不与躯体俱殁者在。是何物?曰灵性是。此灵性者,舍身受身,被夙业所驱,重处偏堕,自难作主。循环往复,三途六趣,从劫至劫,了无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岂得留恋?!善哉莲池大师有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善报亲恩者,当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并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现尚滞留于六道中受苦无量者,咸得仗我不可思议之愿力,方便脱离生死苦海为第一要图。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彻底酬报想;以念多生父母沉沦六道故,视六道众生皆父母——作六道众生未度尽时誓不成佛想。无论先觉后觉,人人皆有一亲恩未报之大事因缘在。今求浅近易行故,特别开此荐拔方便门。

凡值父母丧亡,或亡后七七纪念、一周年纪念,以至数周年无数周年纪念,或死期或诞辰或冥寿作诸纪念,皆宜举行印造经像之殊胜功德。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与其他一切平辈幼辈,亦宜作此功德以资冥福。若亲戚朋友丧亡之时,亦宜以此类宏法功德,代却一切无益之礼教。其所获功德至无限量。

以上所述,不过仅就大概而言之,此外植福机会不胜枚举。欲悉其详,广诵一切经典自知。三 印造经像之方法(一)写经

凡《大藏经》中诸经及诸律论,以至古今来一切大德之著作——长篇短段,集联题颂,皆可恭敬书写;或与通达佛法之人商量,酌定一切,尤为妥善。若自己不能写者,可以托人为之;若自己能写,则以自写为是。书法虽不必如何精美,但须工整,不可苟且潦草。普陀由印光法师云: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又谓:古人写一字,礼三拜,绕三币,称十二声佛名。慈训殷勤,感人至深。敬录之,为作写经功德者劝!(二)画像

凡佛菩萨像皆可绘画——或大或小,或坐或立,或墨画或著色,均好。长于作画、长于画人物而又熟览内典者,尤易得法;如于画学毫无根柢,下笔之宜忌,漫无把握者,勿轻易为此,致惹亵慢而招过咎。(三)刻经印经

或刻木版或排印或石印,均可酌量行之;或出资向流通处指请现代经典,赠送有缘,以广流布,而宏劝化;或于他人劝募之时,出资赞助,作见闻随喜功德,悉可种植善根获大利益。有光纸落墨不可用。若贪贱用之,所得功德,较用本国纸当减十倍。不可不知!(四)刻像印像

得名画家画就之佛菩萨像,求其流传久远广行摄化者,莫善于制版刷印。或请名手镌刻坚质木版,或勒石,或制铜版锌版及玻璃版,均佳。四 发愿文之程式

此种发愿文,应附书于经像之后。格式甚多,不胜具述。

今略举六例如下:(一)写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写某经若干部。以此功德,愿我震旦国中以及世界各国,风调雨顺,物阜时雍。灾难消除,十戈永息。共沐佛化,同证菩提(祝愿辞尽可随意活变,此特备一格式而已)。(二)画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舍微资,请画师某恭画某佛某菩萨像若干纸。愿我身体安康,资生具足,现世永离衰恼,临终往生西方。并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度迷津,齐成佛道。(三)刻经

某年月日,某居士(或其他相宜之名称)几旬生辰。弟子某某等咸以戚好,窃援昔人写经祝寿之例,敬刻某经,并印送若干部,以广弘愿,亦祈难老。伏唯三宝证知。(四)印经

某年月日,第几男某诞生。弟子某敬施资印送某经若干部,以结法缘。并愿法界无子众生,皆得诞生福德智慧之男,绍隆家业;弘宣佛法,普利有情,绵延相承,尽未来际。(五)刻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某等,舍资合刊某佛像或某菩萨像,并印送若干纸。惟愿吾等罪障消除,福慧增长。早证念佛三昧,共生极乐莲邦。普度众生,同圆种智。(六)印像

某年月日,弟子某敬施资印送某佛像(或某菩萨像)若干纸。伏愿仗此功德,为母某氏(若为他人者,可随改他名称)忏某罪某罪。诸如此罪,愿悉消除,或不可除,愿皆代受:令现前病苦速得安痊:若大限难逃,竟登安养,仰乞三宝,证明摄受。

如欲广览愿文格式者,可请阅《录峰宗论》此书系扬州东乡砖桥法藏寺刻版,价两元。上海有正书局及上海北泥城桥北京路佛经流通处、北京卧佛寺佛经流通处,以及他处著名之佛经流通处,皆有寄售,价约二元左右。此书首卷全载愿文,如能熟读此愿文,不仅能通愿文之格式,并能贯通佛法之精义。奉劝有志之士,其毋忘焉。又发愿虽为自己之事,必须附以普及众生等语,如是则愿力普遍功德更大矣!五 写时画时之注意

写经画像之时,宜断荤酒,沐浴,着净衣,拂拭几案,焚香礼佛,然后落笔。如是乃能获胜功德得大利益。

故印光法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份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又《印光法师文钞》中,有竭诚方获实益论,言此事最为详明。宜请阅之。《印光法师文钞》,系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增广本,各埠分局皆有,可就近请之。六 结论

观以上所说,写画刻印佛经佛像,有如是等胜妙作用,及如是等种种应用方法,以是吾人应随时随力,依此方法,欢喜奉行。

其家境富裕者,可以任刊刻经像等事;即资用不充者,亦可自己抄写映画。及量己力所及,请已经印就之经像等,转施他人,以结善缘而增福德。虽施经一部、施像一纸,倘出以至诚恳切之心,其功德亦无量也。

又无论男女老幼得见此文,而能欢喜踊跃出至诚心广大心,随时随处向人宣说流布佛经庄严佛像。如上所述,种种消灾救难种福获益之事,开导大众,不厌不倦;虽遇无知谤阻,不校不馁。此一团宏扬大法之真诚,如纯粹之黄金然——愈经烈火锻炼,光彩愈焕发。精诚所至,天地鬼神皆将感格;何况无知之人,天良同具,而终无感化之机乎!又乐成人美,奖人为善之道,尽人可行。不论何时何处,随见随闻。有人偶尔发心作宏法功德,不问已作现作将作,一一出吾欢喜赞叹之语,以温慰之策进之。使当人向善之心愈坚壮,余人恭善之心咸热烈。此不费分文之无上功德,尽人可为。

此《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传达之处,无论见者闻者,皆得方便为之。彼盛倡手无斧柯,为之奈何之说者——乃自暴自弃自误误人之言也。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此稀有之福德舌相,实从万劫千生赞叹随喜之功德中来。

至诚宏法之人,随时随处迎机利导,方便善巧。勤作赞叹随喜功德之人,善于运用其广长舌相。谁谓不可以此胜妙功德,革除众生罪业之相,而获福无浅哉!?

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戒,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之四戒,或可不犯。

惟有在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例如与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又不知而犯与明知违背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

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而取巧不纳,皆有盗取之心迹及盗取之行为,皆结盗罪。

非但银钱出入上,当严净其心;即微而至于一草一木、寸纸尺线,必须先向物主明白请求,得彼允许,而后可以使用;不待许可而取用,不曾问明而擅动,皆有不与而取之心迹,皆犯盗取盗用之行为,皆结盗罪。

劝人听钟念佛文

近有人新发明听钟念佛之法,至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净业者,幸试用之,并希以是广为传播焉!

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丁当丁当”之响(“丁”字响重,“当”字响轻)。即依此“丁当丁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丁”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亦止用“丁当丁当”四字而成之也。

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可加一倍。用“丁当丁当丁当丁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丁当”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念第一“丁当”为“南无”,第二“丁当”为“阿弥”,第三“丁当”为“陀”,第四“丁当”为“佛”也。

绘图如下:

所用之钟,宜择“丁当丁当”速度调匀者用之。又欲其音响轻微者,可以布类覆于其上(如昼间欲其音响大者,将布撤去;夜间欲其音响轻者,将布覆上)。

初学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此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若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此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他喧闹之声,自可不至扰乱其耳也。

又听钟工夫能纯熟者,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钟声——佛声,无二无别;钟响,则佛声常现矣!

普陀印光法师《复永嘉论月律师函》云:“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

《净土法门》大意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这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臂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于未来,决不厌倦。因我愿于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心。

以上讲应发大菩提心竟。

至于读诵大乘,亦是《观经》所说。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品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就以上所说,第一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小乘、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心者,自无此讥评);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关于《净土宗》修持法,于诸书皆详载,无俟赘陈。故惟述应注意者数事,以备诸君参考。

人生之最后

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

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 记第一章 绪言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

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次为六章。如下所列。第二章 病重时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而增加痛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疾狂大错耶!

若病重时,病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痛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评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第三章 临终时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将更加剧。世有发愿生西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很多很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尽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胁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瞩视。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者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第四章 命终后一日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惟望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凡平日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

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第五章 荐亡等事“七七”日内,欲延僧众荐亡,以念佛为主。若诵经、拜忏、焰口、水陆等事,虽有不可思议功德,然现今僧众视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实益。《印光法师文钞》中屡斥诚之,谓其惟属场面,徒作虚套。若专念佛,则人人能念,最为切实,能获莫大之利矣!

如诸僧众念佛时,家属亦应随念。但女众宜在自室或布帐之内,免生讥议。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利益,亦更因之增长。

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七七”以后,亦应常行追荐,以尽孝思。莲池大师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可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第六章 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

此事最为切要!应于城乡各地,多多设立。《饬终律梁》中,有详细章程。宜检阅之。第七章 结 语

残年将尽,不久即是腊月三十日,为一年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如何抵挡?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

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改过实验谈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禧,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着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

余于讲说之前,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于儒书,而实合于佛法。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一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一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如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二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行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去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三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二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忏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一虚心

常人因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蓬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二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示,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三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四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五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六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七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八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衍;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九闻谤不辨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辨!”又云:“吃得小乞,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十不

习最不易除。古人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三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

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可以成就。现在犹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之诸君预贺者也。

常人于新年时,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贺其将得名利。余此次于新年时,与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不久决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分身十方。并能利益一切众生耳!

南山律苑讲演录

一 余弘律之因缘

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及发起学律之愿。

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

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

辛酉之春始编《戒相表记》,六月,第一次草稿乃讫。以后屡经修改,手抄数次。

是年阅藏,得见义净三藏所译有部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深为赞叹,谓较旧律为善。故《四分戒相表记》第一、二次草稿中,屡引义净之说,以纠正南山。其后自悟轻谤古德,有所未可,遂涂抹之。经多次修改,乃成最后之定本。

以后虽未敢谤毁南山,但于南山三大部仍未用心穷研,故即专习有部律。二年之中,编《有部犯相摘记》一卷、《自行抄》一卷。

其时,徐蔚如居士创刻经处于天津,专刻南山宗律书。费资数万金,历时十余年,乃渐次完成。徐居士始闻余宗有部而轻南山,尝规劝之:以为吾国千余年来秉承南山一宗。今欲弘律,宜仍其旧贯,未可更张。余因是乃有兼学南山之意,尔后此意渐次增进。至辛未二月十五日,乃于佛前发愿:捐弃有部,专学南山。并随力弘扬,以赎昔年轻谤之罪。

昔佛灭后九百年,北天竺有无著、天亲等兄弟三人。天亲先学小乘而谤大乘,后闻长兄无著示诲,忏悔执小之非,欲断舌谢其罪。无著云:汝既以舌诽谤大乘,更以此舌赞大乘可也。于是天亲遂造五百部大乘论。余之亦尔,愿尽力专学南山律宗,弘扬赞叹,以赎往失。此余由新律家而变为旧律家之因缘,亦即余发愿弘南山宗之因缘也。二 略述律学之派别

化制二教:

一化教 依大乘律宗之说。以大小二乘若道若俗当守之戒律,皆属制教。经论所言理观等,乃名化教。

二制教(亦云行教)依小乘律宗之说。制教唯是道众当守之戒律,局于小乘。以外悉为化教。

制教中分二:

一密教律 如唐善无畏《三藏禅要》、《大日经》及一行禅师疏义释广明。

二显教律 如下所明大小二乘律是。显教律分二:

一大乘律 如梵网善戒等、瑜伽论戒本,宗于《菩萨善戒经》。

二小乘律 如四分、十诵等。

小乘诸律分部有二说:

一旧律家之说 如今所述。

二新律家之说 如唐代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述,今不录出。

旧律家传小乘律分五部(异说最多,新律家云四部;佛灭百年后,第五祖优婆慾多尊者,有五弟子同时于律藏分五部派别)。有二说:

一依《大集经》——(一)昙无德部:四分律。(二)萨婆多部;十诵律。(三)迦叶遗部(但传戒本,即解脱戒经):僧祇律。即是根本部。(四)弥沙塞部:五分律。(五)婆粗富罗部:未传。

以上五部,皆由彼部主依此僧祇律中契同己见者,集为一部。

二《义钞》(《拾毗尼义钞》所引三藏日传及《遗教法律注》(即《舍利弗问经》)——

此说无婆粗富罗部,即以僧祇律列入五部。古师多谓僧祇本律即婆粗富罗者,非也。(南山三十五岁往学,仅一月即故。)

此上四分律宗三大家(甚多、举大):

一相州日光寺法砺——相部律(州称部者,僧传之语例)。

二终南山道宣——南山律。

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东塔律。

四分南山宗下二派:

一宋代钱塘昭庆寺允堪,亦称天台律师。

二宋代钱塘灵芝寺元照。

八十诵律 即根本之律藏也。如来灭后,结集三藏之时,优婆离尊者于一夏九旬之间、八十番诵出之,故名八十诵律。佛灭百年内唯有此律。

始分二部 佛灭后,结集之时,即有上座部大众部窟内(上座)、窟外(大众)之异。但此时犹非宗义之别称。而上座与大众之名,实起于此。逮佛灭后百年,始分宗义为二部,即用昔名而分。五部十八部等亦即依此而分也。

僧祇僧祇翻为大众,即窟内上座部也(僧祇律者,此根本二部中之窟内上座。因大众之名通二部故)。三 此土流传之次第

曹魏时,始译僧祇戒心、四分羯磨。斯二部初传洛阳,是为大僧受戒之始也(此据南山所传。若约他家传述,汉灵帝以后,北天竺有五沙门创与北方五人受戒。所诵戒本即古戒本是也。)

其时比丘尼唯从一众边受。至刘宋文帝时,有西尼来,乃足十数。是为比丘尼于二部中受戒之始也。

姚秦弘始六年至八年,译十诵律。

姚秦弘始十二年至十五年,译四分律。以上二律,译于关中。

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译僧祇律。

齐宋景平元年,译五分律。以上二律,译于江左。此四种律,所译时代略同也。

唐天后久视至睿宗景云时,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此律南山未见。

江南岭表,十诵先盛。关中(陕西)诸处,多承僧祇。四分虽译于姚秦,而至元魏孝文时,法聪乃始弘扬。法聪本习憎祇,因考受体,遂弘四分。五传至智首,智首传于南山,四分一宗乃大盛焉。

五分罕有弘通者。南山尝称其文胜而伤叹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翻译最为完密。但译布稍后,适在四分盛行之时,故未传布。四 示今所宗

今所宗者为四分南山宗,依灵芝诸记而修习焉。斯宗妙义,赞莫能穷。今略举之。

一创明圆体《羯磨疏》中分别三宗。(一)实法宗(有宗)即萨婆多部。十诵律。当分小乘教。(二)假名宗(空宗)即今所承昙无德部。四分律。过分小乘教(虽通大乘,但非全大教,盖分通也)。(三)圆教宗 依《法华》、《涅槃》二经之意,决了权乘,同归实道。终穷大乘教。既开显大解,依小律仪即成大行。以大决小,不待受大,故云圆教也。

灵芝《戒体》章云:问:此与天台圆教为同为异?答:理同说异。何名理同?以下疏中,引《法华》文,用《法华》意,立此圆体。但彼教统摄,此局一事。何名说异?今此为明戒体,直取佛意,融前二宗。自得此谈,非谓取彼,但名相滥,是故异也。

此为南山律之枢要,最宜穷研。具如《行事钞》、《业疏》及《记》广明。

二包含精博 以四分为主,兼采它部,具备众长,故灵芝《记》云:贯摄两乘,囊包三藏,遗编杂集,攒聚成宗。斯宗崛兴,独盛当世。自是九代诸师之作,蔑如无闻。殁后数百年间,沛然莫御。非四依大士垂示像季者,其孰能至于此哉!

南山、灵芝诸撰述,自宋以后,多佚不传。明季灵峰藕益大师、宝华三昧见月诸律师等,虽有重兴律宗之意,而诸家撰述佚失,无由承禀。近今三十年来,中土古德佚著乃自东瀛取返,复显于世。盖佚流海外已近千年矣!学者得是希有难逢之宝典,宜如何欢欣而踊跃耶?!附南山律典目录

据现今流传者。先后次第,依灵芝灵。《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六册。天津版(以下皆同)。《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卷,二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二卷,一册。《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四卷。会入羯靡文十二卷,六册。《四分律含注戒本》三卷,二册。《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卷。会入戒本文十二卷,六册。《四分律删定僧戒本》一卷,一册。《四分律比丘尼钞》六卷,三册。《量处轻重仪》二卷,一册。《释门章服仪》一卷,与《释门归敬仪》合册。《释门归敬仪》一卷。《律相感动传》一卷,一册。《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一卷,一册。《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一卷,一册。《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二卷,与《戒坛图经》合册。《净心诫观法》一卷,与《新学比丘行护律议》合册。附灵芝律典目录(皆天津版)《行事钞资持记》四十二卷(与《钞》合会),二十册。《羯磨疏济缘记》二十二卷(与《疏》合会),十二册。《戒本疏行宗记》十六卷(与《疏》合会),十六册。《芝苑遗编》五卷,二册(内附载他文)。《册定尼戒本》(今附刊《四分律比丘尼钞》后)。《章服仪应法记》一卷。《道具赋》一卷,一册。《佛制比丘之物图》一卷,一册。《遗教经论住法记》二卷,二册。五 此次讲律之学程《四分律含注戒本》“含注”择讲。其不讲者,于下学程讲《随机羯磨》时补讲之。《戒相表记》全册皆细讲。惟警策语等略讲之。六 所用之讲授法

参用新讲授法,务期明了易解。惟依文释义,无有发挥,如三宝七佛,乃到《涅槃》等义,讲释义略。难解之文言及律学专门名词,必不得已乃用之。用时随即略为解释。

教材极为简单,罕有增加。惟增加下记数种:

讲解之前,先略说律学派别等。《灵峰宗论》及《毗尼事义集要》中,遇有警策之文及问答等,酌为选录,随时附讲。

讲广教别序后,略说篇聚名义等。

盗戒依戒疏事钞增之。

注释文义,皆宗南山灵芝之说。凡有新律家所释,与旧说大异者亦附及之,以备参考(南山钞疏有时所说不同,盖钞文犹宗昔解,疏文乃改易也)。七 问答遣疑

问:常人皆谓学律者应偏重行持,未审然否?

答: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焉。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仿效,坏乱正法,其罪极大。古人谓:恶紫夺朱,即此意也。若于律义果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彼虽不行,而其学者或能行也。昔鸠摩罗什法师为姚主所逼,受女十人,不住僧房,别立廨舍。每至讲说,常先自云:譬如臭泥,中生莲华,但采莲华,勿取臭泥。所谓依法不依人也。由是观之,解义而行持不足,犹可弘护正法;虽行而解义未彻,不免误入歧途。故曰解义为尤要也。

问:破四重戒仍可说法,出于何律?

答:十诵律。众中羯磨诵律无堪能者,学悔比丘开作说戒自恣羯磨,亦听众中诵律。此且约制教而言。虽听秉法,犹名破戒。若约化教,如《涅槃经》云:犯四重者,若披法服犹未舍远,常怀惭愧恐怖自责,其心改悔,生护法心。建立正法,为人分别。我说是人,不为破戒。

问:俗谓不知者无罪。今若不学戒律,愚无所知,虽或犯戒,以不知故,能无罪否?虽或有罪,能减轻否?

答:若约未受戒者,虽犯而无破戒之罪;若已发心受戒,即应依律修学,尽力行持;倘因不学而破戒者,于其应得正罪之外,更加不学无知诸罪,宁复有轻减耶?!若畏破戒而恐惧者!惟有退戒返为白衣耳。

问:戒相繁多,具持非易。值兹末法,最低持戒者以何而为标准?

问:律藏五百结集法云:佛涅槃后,诸阿罗汉集法之时,阿难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离碎戒。当时阿难愁悲忘失,未问何者是杂碎戒,制限莫定。询诸此丘,言各不同。迦叶乃命仍依佛世旧制,而具学之,不复弃舍。当今之时,末法钝根,人畏其繁,具持非易,幸有舍微细戒遗教犹可依行。制限多寡,人各随力,且约最低标准而言。止持之中,四叶、十三僧残、二不定法,悉应精持。作持之中,结僧界、受戒、忏罪、说戒、安居、自恣等,亦易行耳。八 未来之希望

余于初出家受戒之时,未能如法。准以律义,实未得戒,本不能弘扬比丘戒律,但因昔时既虚承受戒之名,其后又随力修学粗知大意,今欲以一隙之明,与诸师互相研习,甚愿得有精通律仪之比丘五人出现,能令正法住于世间,则余之弘律责任即竟。故余于讲律时,不欲聚集多众。但欲得数人发弘律之大愿:肩荷南山之道统,以此为毕生之事业者。余将尽其绵力誓舍身命而启导之。

学者约分数学程:

第一学程《四分含注戒本》、《戒相表记》,如前所述,共二册余。

第二学程《随机羯磨》一册。

以上二学程学毕,即能了知律学大纲。《戒本》、《羯磨》皆须读诵。

第三学程《行事钞》择讲《资持记》。自阅《比丘尼钞》及其它。

第四学程 略讲《戒本疏》。自阅《义钞》及其他。

第五学程 略讲《羯磨疏》。

若能尽力研习,中人之资约四五年即可学毕。但须有恒心,决不间断。又须心思精细,决不粗浮者,乃可能圆满成就也。

余于前年二月,既发弘律愿后,五月居某寺,即由寺主发起欲办律学院,惟与余意见稍有不同,其后寺主亦即退居,此事遂罢。以后有他寺数处,皆约余往办律学院,因据以前之经验知其困难,故未承诺。惟于宁波白衣寺门前存一南山律学院筹备处之牌,余则允为造就教员二三人耳。以后即决定弘律办法:不立名目、不收经费、不集多众、不固定地址等。

去年春间在某寺有数人愿学律,余为讲四重十三僧残,后以他故中止。夏间居某寺有数人来愿学律,道心坚固,行持甚严,乃不久彼等即与寺主有故,遂往他处。以后在此寺有旧住者数人,谆嘱余讲律。本拟于八月开讲,而学者于七月即就职地方。故此次在本寺讲律实可谓余弘律第一步也。

以上略述余发心弘律后所经过诸事。余业重福轻,断不敢再希望大规模之事业。惟冀诸师奋力兴起,肩荷南山一宗,高树律幢,广传世间。此则为余所祝祷者矣!九 此次讲解之程度

初学——求解文义。

宿学——参考讲授法。

简要显明 每周二小时,一学年讲毕。约八十小时,即可了知律学大要。所以,今讲义立酌中标准。若在他处预讲时间更多者,即可再增加教材。若在戒期内讲、预定时间仅四十小时左右者,即可减少。

备笔记簿三册:

Ⅰ余所编之讲义草稿,将来即可依此转授初学。

Ⅱ听时写录。

Ⅲ问答 笔问笔答,有四利益——(一)问词与答词皆能详细说明。(二)问者与答者皆起郑重之心,决不潦草,各负责任。(三)所问之义随时记录,以备讲授时参考。(四)于问答文中,选择精要者列入书中流传。

以后口问,恕不答复。不合处乞正。讲中气弱暂停。

地藏菩萨之灵感

地藏菩萨广大灵感,为诸大菩萨中第一。其灵感之益,见于各经中者甚多。今且举《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二十八种利益,略讲之。

佛言: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袍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念。以前为恶鬼神等随逐,今则不然。

二者善果日增。恶鬼神随逐,则起恶心行恶事,令恶果日增。今则不然。

三者集圣上因。若行善而不发愿回向,仅成人天之因。今则不然。

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丰足。

六者疾疫不临。

七者离水火灾。

八者无盗贼厄。

九者人见钦敬。

十者鬼神助持。

十一者女转男身。或来生,或今生。

十二者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为帝王。

十六者宿命智通。

十七者有求皆从。

十八者眷属欢乐。

十九者诸横消减。

二十者业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

二十二者夜梦安乐。

二十三者先亡离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未发愿求生西方者,如前所说,生天上,为帝王为王臣女等。今则不然。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

二十六者聪明利根。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以上所举者,仅二十八种利益。据实言之,所得利益无量无边。二十八种,为其利益最大、且为常人所最易了解者。且举此令人生信仰心耳。

又须知如是种种利益,皆真实不虚,若礼敬供养地藏菩萨而未能获得如是利益者,皆因诚心未至也;倘能一心至诚礼敬供养,决定能获如是利益。二十八种中,第八为无盗贼厄。余于数年前曾亲历之,今愿为诸仁者略说其事。

余于在家之时,房内即供养地藏菩萨圣像,香烛供奉,信心甚诚;出家以后,随所住处,皆供奉地藏菩萨。

距今七年以前,余在杭州乡间某小寺过夏。寺中正房三间,各分前后,隔成六间。上有楼藏蓄物品,无人居住。楼下中间,前为大殿,后为客堂。上首前后二间余居之,下首前后二间本寺老和尚居之,楼梯即在其房中。其时老和尚抱病甚重,卧床不起。此外尚有出家者二人,在家者一人,分居客堂前小屋中。前面大门不开,皆由客堂侧之后门进出。

一日,有客人来,见外墙角有大石,告余曰:此应是盗贼欲入而未得也。余闻共言,即知注意,因将存置楼上之物移入房内,并将各房之窗闩寻出,余室皆闩好(因以前各窗皆可随意自外开闭)。并以所余之闩转交诸师,令彼等亦各安竖,又警其注意。奈彼不信,遂即置之。

是夕,照例持诵地藏菩萨名号,心甚安静,及入夜,余睡眠甚安,但至中夜之时,闻楼上有数人行走之声,又闻老和尚说话,余以为老和尚扶病上楼,检点门窗,预防盗入也。不久,余即睡去。

次日晨起,如常开门,见客堂中,满地诸物,狼藉不堪。他人即告余云:汝尚不知夜间之事,汝实是福也。遂续告余云:夜间有强盗数人,执刀杖等逾墙而入,先至小房,令出家者二人在家者一人起床,并检觅彼等室中之银钱及在家人之衣服一件,悉已取去。后以刀逼迫彼等令带往老和尚处,彼等不得已,乃同往见老和尚。盗遂令老和尚偕往楼上开橱门,盗乃取洋二百余元。又于楼上检查所存各物,皆加检查,有欲者随意携去,后乃下楼。盗等以为:全寺诸屋中,惟有余所居之屋未经检查,遂尽力拨门,又用木棍忤之,历一小时许而不能开(盗所拨者后室之门,余居前室,故不得闻。前室另有二门,在大殿侧,而盗等不知也)。又欲从窗而入,因内已闩,自外不能开。遂屡击玻璃,而玻璃不破。盗等精疲力尽,决不得入余房中。时天已将晓,彼等乃相率而去。

以上之事,皆由二位同居出家者为余述者,想与当时之情形相符也。此是余自己经历之一事,为二十八种利益中第八无盗贼厄也。

诸君倘能自今以后,发十分至诚之心礼敬供养地藏菩萨,则于二十八种利益必能一一具获,决定无疑。此则余可为诸君预庆者也。

余述地藏菩萨灵感已竟,请维那师领众诵地藏菩萨圣号及以回向(回向用愿以此功德偈)。

授三归依大意

第一章 三归之略义

三归者:归依于佛、法、僧三宝也。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论三藏也;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被袈裟者皆是也。

归依者:归向依赖之意。归依于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心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归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归依于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归依于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既已归依于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第二章 授三归之方法

一、忏悔。

二、正授三归。

三、发愿回向。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因仅读文而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

正授三归之文有多种。常用者如下: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结。

前三说时,已得归依善法。后三结者,当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万不可惟求自利也。第三章 授三归之利益

经律论中,赞叹归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若人受三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归依,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俱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第四章 结语

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归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归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归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应深自庆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归之基础也。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今日与诸君相见,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古今来,关于放生能延寿等之果报事迹甚多,今每门各举一事,为诸君言之。一 延寿

张从善幼年尝持活鱼,刺指痛甚。自念:“我伤一指,痛楚如是;群鱼剔腮剖腹,断尾剖鳞,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尽放之溪中。自此不复伤一物,享年九十有八。二 愈病

杭州叶洪五,九岁时得恶梦,惊寤呕血满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聪颖,家人皆爱之,多与之钱,已积数千缗。至是,其祖母指钱曰:“病至不起,欲此何为?尽其所有,买物放生。”及钱尽,病遂全愈矣!三 免难

嘉兴孔某,至一亲戚家,留午餐。将杀鸡供馔,孔力止之,继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扌寿米,悬石杵于朽梁之上。孔卧其下,更余已眠。忽有鸡来啄其头,驱去复来,如是者三。孔不胜其扰,遂起觅火逐之。甫离席而杵坠,正在其首卧处。孔遂悟鸡报恩也。每举以告人,万勿杀生。四 得子

杭州杨墅庙甚有灵感,绍兴人倪玉树赴庙求子。愿得子日,杀猪羊鸡鹅等谢神。夜梦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杀愿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尔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鱼虾螺等。尔盍放之。”倪自是见鱼虾螺等,即买而投之江。后果连产五子。五 生西

湖南张居士,旧业屠,每早宰猪,听邻寺晓钟声为准。一日忽无声,张问之。僧云:“夜梦十一人乞命,谓不鸣钟可免也。”张念所欲宰之猪,适有十一子,遂乃感悟,弃屠业,皈依佛法,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来事,预告命终之日,端坐而逝。经谓:上品往生,须慈心不杀。张居士因戒杀而得往生西方,决无疑矣!

以上所言,且据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报。若据究竟而言,当来决定成佛。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放生之功德如此,则杀生所应得之恶报,可想而知,无须再举。因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牲,经无量劫,备受众苦。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牲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既经无量劫,生三恶道。受报渐毕。再生人中,依旧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以后须再经过多劫,渐种善根,能行放生戒杀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忏悔往业,乃能渐离一切苦难也。

抑余又有为诸君言者。上所述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倘故意杀一蚊虫,亦决定获得如上所述之种种苦报,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今日与诸君相见,余已述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如此苦乐不同。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余尝闻人云:泉州近来放生之法会甚多,但杀生之家犹复不少;或者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买鸡鸭鱼虾等之活物,任意杀害也。

愿诸君于此事多多注意。自己既不杀生,亦应劝一切人皆不杀生,况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亲爱之人,岂忍见其故造杀业,行将备受大苦,而不加以劝告阻止耶?诸君勉旃,愿悉听受余之忠言也。

敬三宝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惟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律、律、论等书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第一 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藕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

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

供水宜捧奉式。

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宜装入玻璃镜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佛拭像上之尘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

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

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

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第二 敬法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儿,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藕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百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

对于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夹入可也。

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附每日诵经时仪式:

礼佛——多少不拘。

赞佛——经偈或天上天下无如佛等,阿弥陀佛身金色等。“炉香乍瘉”不是赞佛。

供养——愿此香华云等。

读经

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贤殊胜行”等。第三 敬僧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宝》义竟。

兹附上告者:厦门、泉州神庙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猪鸡等物;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惟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食,则至善矣!

常随佛学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一 佛自扫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帚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圣弟子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席而坐。佛告诸比丘,凡扫地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二 佛自舁(音余,即共抬也)弟子及自汲水《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三 佛自修房《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昆国,见寺门楣损,乃自修之。四 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试身不净,试已洗之。洗已,复为浣衣洒干。有故坏卧草弃之,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西域记》云:祇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又云: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问: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曰: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愍而告云:善男子,我今看汝。五 佛为弟子裁衣《中阿含经》云:佛亲为阿那律裁三衣,诸比丘同时为连合即成。六 佛自为老比丘穿针

此事知者甚多,今已忘记出何经律,不及检查原文,仅就所记忆大略之义录之。佛在世时,有老比丘补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中,乃叹息曰:谁当我为穿针?佛闻之即立起,曰:我为汝穿之。七 佛自乞僧举过

是为佛及弟子等结夏安居竟,具仪自恣时也。《增一阿含经》云:佛坐草座(即是离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所以尔者,恣僧举过,舍骄慢故),告诸比丘言:我无处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灵芝律师云:如来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众省已故,使祈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诸仁者勉力随学,远离骄慢,增长悲心,广植福业,速证菩提。是为余所希愿者耳!

改习惯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以俗语而标题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出家人亦尔。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谈玄说妙,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叹也!

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出家以来,恒颤颤兢兢,不敢任情适意。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

吾人之习惯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罗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

今春以来,有道侣数人,与余同研律学,颇注意于改正习惯。数月以来,稍有成效。今愿述其往事,以告诸公。但诸公欲自改其习惯不必尽依此数条,尽可随意酌定。余今所述者,特为诸公作参考耳。学律诸道侣已改正之习惯有七条:一 食不言

现时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二 不非时食

初讲律时,即由大众自己发心同持此戒。后来学者亦尔,遂成定例。三 衣服朴素整齐

或有旧制色质未能合宜者,暂作内衣,外罩如法之服。四 别修礼诵等课程

每日除听讲、研究、抄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五 不闲谈

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虚丧光阴,废弛道业,可悲可痛。今诸道侣已能渐除此习,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六 不阅报

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七 常劳动

出家人性多懒惰,不喜劳动。今学律诸道侣皆已发心:每日扫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奋力作其他种种劳动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习惯共有七条。尚有近来待实行改正之二条,亦附列于下:

一 食碗有剩饭粒

印光法师最不喜此事!若见剩饭粒者,即当面痛呵斥之所谓“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但若烂粥烂面留滞碗上不易除去者,则非此限。

二 坐时注意威仪

垂足坐时,双腿并列,不宜左右互相翘架,更不宜耸立或直伸。余于在家时已改正此习惯。且现代出家人普通之威仪,亦不许如此。想此习惯不难改正也。

总之,学律诸道侣改正习惯时,皆由自己发心,决无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空气之先。大众欢喜,叹为稀有。

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于天台教义及净土法门悉能贯通。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土,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也。

今念佛堂既已建立,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会规则,约分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犹可为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

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今略引之:《与徐蔚如书》云:“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惟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文云:“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余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持欲者,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佛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告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厦门泉州诸居士,归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惟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净宗问辨

古德撰述,每设问答,遣除惑疑,翼赞净土,厥功伟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则禅宗渐衰,未劳攻破,而复别有疑义,盛传多时,若不商确,或致诖乱。故于万寿讲次,别述所见,冀息时疑,匪口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问: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

答: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感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问: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其信然欤?

答: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习静。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问: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

答: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陀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植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替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

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宏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傅枝。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法相宗学者欲见弥勒菩萨,必须求生兜率耶?

答:不尽然也。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勒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致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一 瞽目重明

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曾卒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忽尔双目失明,忧郁不乐,古农乃劝彼念阿弥陀佛,并介绍居住平湖报本寺,日夜一心专念。如是年余,双目重明如故。此事古农为余言者。二 沉疴顿愈

海盐徐蔚如旅居京师,屡患痔疾,经久不愈。曾因事远出,乘人力车磨擦颠簸,归寓之后,痔乃大发,痛彻心髓,经七昼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忆《华严· 十回向品》代众生受苦文,依之发愿。后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顿愈。迄今已十数年,未曾再发。此事蔚如尝与印光法师言之,余复致书询问,彼言确有其事也!三 冤鬼不侵

四川释显真(又字西归),在家时历任县长,杀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往宁波慈溪五磊寺,每夜梦见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凶暴愤怒,执持枪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惧,发勇猛心,专念阿弥陀佛,日夜不息。乃至梦中亦能持念:梦见土匪,即念佛号,以劝化之。自是梦中土匪,渐能和驯,数月以后,不复见矣!余与显真同住最久,常为余言其往事,且叹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也!四 危难得免

温州吴璧华勤修净业,行住坐卧,恒念弥陀圣号。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温州飓风暴雨,墙屋倒坏者甚多。是夜璧华适卧墙侧,默念佛号而眠。夜半,墙忽倾圯,砖砾泥土,坠落遍身,家人疑已压毙,相率奋力除去砖土,见璧华安然无恙,犹念佛号不辍。察其颜面以至肢体,未有毫发损伤,乃大惊叹,共感佛恩。

其时余居温州庆福寺。风灾翌日,璧华亲至寺中向余言之。

璧华早岁奔走革命,后信佛法,于北京、温州、杭州及东北各省尽力弘扬佛化,并主办赈济慈善诸事。临终之际,持念佛号,诸根悦豫,正念分明。及大殓时,顶门犹温,往生极乐,可无疑矣!

律学要略

我出家以来,在江浙一带,并不敢随便讲经或讲律,更不敢赴什么传戒的道场。其缘故是:因个人感觉着学力不足。

三年来,在闽南虽曾讲过些东西,自心总觉非常惭愧的。这次本寺诸位长老,再三地唤我来参加戒期胜会,情不可却,故今天来与诸位谈谈,但因时间匆促,未能预备,参考书又缺少,兼以个人精神衰弱,拟在此共讲三天。一

今天先专为求援比丘戒者讲些律宗历史,他人旁听虽不能解,亦是种植善根之事。

为比丘者,应先了知戒律传入此土之因缘,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

由东汉至曹魏之初,僧人无归戒之举,唯剃发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时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为戒律之始。当是时,可算是真实传授比丘戒的开始。渐渐达至繁荣时期。

大部之广律,最初传来的是《十诵律》。翻译斯部律者,系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庐山净宗初祖远公法师亦竭力劝请赞扬。六朝时此律最盛于南方。

其次翻译的是《四分律》,时期和《十诵律》相去不远,但迟至隋朝乃有人弘扬提倡,至唐初乃大盛。

第三部是《僧祇律》,东晋时翻译的,六朝时北方稍有弘扬者。

刘宋时继《僧祇律》后有《五分律》,翻译斯律之人,即是译六十卷《华严经》者。文精而简,道宣律师甚赞,可惜罕有人弘扬。

至其后有《有部律》,乃唐代武则天时义净法师的译著。即是西藏一带最通行的律。当初义净法师在印度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非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实空前绝后的中国大律师。义净回国,翻译终毕,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圆寂。以后无有人弘扬,可惜可惜。此外诸部律论甚多,不遑枚举。

关于《有部律》,我个人起初见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后因朋友劝告,即改习《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变化,能适合我国僧众之根器。故现在我即专就《四分律》之历史,大略说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时期。以前所弘扬的是《十诵律》,《四分律》少人弘扬。至唐初《四分律》学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石厉律师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师为主;(三)东塔律依怀素律师为主。

法石厉律师在道宣律师之前,道宣曾就学于他。怀素律师在道宣之后,亦曾亲近法石厉、道宣二律师。斯律虽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师著作浩如渊海,其中《行事钞》最负盛名。是时任何宗派之学者皆须研《行事钞》。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唯灵芝元照律师最胜。元照律师尚有许多其他经律的注释。元照后,律学渐渐趋于消沉,罕有人发心弘扬。

南宋后,禅宗益盛,律宗更无人过问,所有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数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随机羯磨》一卷。如是观之,大足令人兴叹不已。明末清初,有藕益、见月诸大师等欲重兴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书不得见。当时藕益大师著述有《毗尼事义集要》,初讲时人数已不多,以后更少,结果成绩颓然。见月律师弘律颇有成绩,撰述甚多,有解《随机羯磨》者,毗尼作持,与南山颇有不同之处——因不得见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负盛名的《传戒正范》一部。从明末至今,传戒之书,独此一部。传戒尚存之一线曙光惟赖此书。虽与南山之作未能尽合,然其功甚大,不可忽视!但近代受戒仪轨又依此稍有增减,亦不是见月律师《传戒正范》之本来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关于唐宋诸家律学撰述可谓无存。清光绪末年,乃自日本请还唐宋诸家律书之一部分。近十余年间,在天津已刊者数百卷。此外《续藏经》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犹有数百卷。

今后倘有人发心专力研习弘扬,可以恢复唐代之古风。凡藕益、见月等所欲求见者,今悉俱在。我们生此时代,实比藕益、见月诸大师幸福多多!

但学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虽然学律近二十年,仅可谓为学律之预备,窥见了少许之门径,再预备数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后至少须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绩。奈我现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间,很盼望你们能发心专学戒律,继我所未竟之志,则至善矣!

我们应知道,现在所流通之《传戒正范》非是完美之书,何况更随便增减。所以今后必须恢复古法乃可。此皆你们的责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励进行。二

今天续讲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就普通说,菩萨戒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尽然,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我近来研究《南山律》,内中有云:“无论受何戒法,皆要先发大乘心。”

由此看来,那有一种戒法专名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论,如三皈、五戒、沙弥沙弥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则须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则是作羯磨与学戒法,不是另外得戒与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说,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弥、比丘等。实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

诸位听着这话,或当怀疑,今我以例证之。如明代灵峰藕益大师,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单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前,只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例如明代藕益大师之大弟子成时、性旦二师,皆自称为出家优婆塞。成时大师为编辑《净土十要》及《灵峰宗论》者,性旦大师为记录《弥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为亦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德故。这样看起来,八戒亦能于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别说之。

三皈:不属于戒,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须了解三皈道理,并非糊里糊涂地盲从瞎说。如这样子皆不得三皈。

所谓三宝,有四种之别:(一)理体三宝;(二)化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

尽讲起来很深奥复杂,现在且专就住持三宝来说。三宝意义是什么?佛、法、僧。

所谓佛——即形像。如释迦佛像、药师佛像、弥陀佛像等。

法——即佛所说之经,如《法华经》、《楞严经》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来之法。

僧——即出家剃发受戒有威仪之人。

以上所说佛、法、僧道理,可谓最浅近。诸位谅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回转的意义。因前背舍三宝,而今转向三宝,故谓之皈依。但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依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依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

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说已,下说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请师先为说明。五戒者——杀、盗、淫、妄、酒。当师父说明五戒意义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

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据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为稳当。至于杀与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率尔而受。所以我盼望诸位,对于盗戒一条,缓缓再说。至要!至要!但以现在传戒情形看起来,在这许多人众集合场中,实际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别受。我想现在受五戒时,不妨合众总受五戒,俟受戒后,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为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数条,可以在行礼师前或俗人前舍去。这样办法实在十分妥当,在授者减麻烦,诸位亦可免除烦恼。

另外还有一句要紧的话。倘有人怀疑于此大众混杂扰乱之时,心中不能专一注想,或恐犹未得戒者,不妨请性愿老法师或其他善知识,再为重授一次。他们当即慈悲允许。诸位:你们万不可轻视三皈五戒!

我有句老实话对诸位说:菩萨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弥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无论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三皈五戒。我们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来生定可为人。既能持五戒,再说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临终时,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甚好。

就我自己而论,对于菩萨戒是有名无实。沙弥戒及比丘戒决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说完全,止可谓为出家多分优婆塞而已——这是实话。所以我盼望诸位要注意三皈五戒。

当受五戒应知:于前说三皈正得戒体最宜注意;后说五戒戒相为附属之文,不是在此时得戒。又须请师先为说明五戒之广狭:例如饮酒一戒,不唯不饮泉州酒店之酒,凡尽法界虚空界之戒缘境酒,皆不可饮。杀、盗、淫、妄,亦复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实非人力所能思议。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此外我更附带言之。近有为人授五戒者,于不饮酒后,加不吸烟一句。但这不吸烟可不必加入,应另外劝告,不应加入五戒文中。三

以上说五戒毕,以下讲八戒。

八戒:具云“八关斋戒”。“关”者——禁闭非逸,关闭所有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