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24堂写作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2:46:10

点击下载

作者:蔡骏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蔡骏24堂写作课

蔡骏24堂写作课试读:

新出图证(鄂)字 03 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蔡骏24堂写作课 / 蔡骏著. —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1 ISBN 978-7-5702-1282-8

Ⅰ . ①蔡 … Ⅱ . ①蔡… Ⅲ . ①小说创作—研究 Ⅳ . ① I054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9)第243813号

责任编辑:薛纪雨 强 域 责任校对:赵哲安

封面设计:@刘哲_NewJoy   责任印制:张 涛

出版:

地址:武汉市雄楚大街 268 号 邮编:430070

发行:长江文艺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电话:010-83670231)

http: //www.cjlap.com

印刷:北京市松源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880毫米 ×1230 毫米 1/32   印张:7.5

版次:2020 年1月第1版   2020 年1月第1次印刷

字数:110千字序言我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作家的蔡骏

我工作很早,19岁在上海邮政部门上班。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国有企业还被认为是不错的单位。2000年以后,一段时间里我的工资一直停滞不前。这和很多传统企业受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冲击有关,当时的很多同事都纷纷跳槽。

每天做着平凡单调的工作,每天重复着上班、下班。我很少和同事说话,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只发现了一个年纪比我大很多的同事,和我有共同的文学爱好。我在公用的电脑里发现她敲打的古典诗词,我也会暗中打几段诗词上去。

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正好激发了我倾诉的欲望,于是有了只写给自己的文字。那时我会每星期待在家里写三首诗。现在看起来幼稚而拙劣,但真的是很特别的青春期。

2000年我开始上网,尝试把最初写的小说贴到当时最热门的“榕树下”网站,我不太在意外面真实的生活,那时的小说也大多反映自己的内心写照。

2002年底,我被调到一个几乎闲到没事干的单位,在那里上班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我工作的那栋大楼当时就有80多年的历史,现在快100年了。每天面对许多发霉的档案,还有不知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公文。正好,我喜欢历史,能够面对那么多古老的文字,我甚至从中找到很多在五四时期首次发表的文学作品,甚至是许多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孤本。

到了2005年,我忽然发现,通过写作我可以养活自己了,一年写小说获得的版税已经超过了工资的很多倍,然而当时我还是没有选择离开,继续维持了两年的时光。对我来说,上班已经不是为了生存,仅仅是完成一种义务,或者说成了一种习惯。似乎我永远不能适应一直待在家里的自由作家的生存状态。

到了2007年初,我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终于离开原来的单位,成了一名职业作家。从最早开始写小说起,一直到现在,我已经持续创作了17年。我几乎以每年两本的速度在写,而今年我的速度更快了,我今年计划要写100万字。而且已经出版了《镇墓兽》,这是第一卷,而它会有很多卷。

在我看来,写作本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也许在别人看来,我的小说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说销量过千万,也有很多作品被拍成了影视剧。但是,我只是热爱写作,顺便把钱赚了。回望自己的创作道路,对文学的热爱,对悬疑故事的创作激情,始终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些年来无论是接受采访,还是各类媒体平台收到的来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许多年轻人对于写出好作品的渴望,我也总会想起自己刚开始写作时,那种写作的热情以及遇到写作困难时的迷茫。

经过十几年的职业写作的锻炼,我想我对于写作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如果能把这些分享给大家,如果多少可以帮助大家重新认识写作,无论是扫除一些写作误区,获得一些有用的写作知识和技巧,或者增强你对写作的信心,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是个小说家,我可能没有办法像那些文学理论家一样,讲出很多专业性的理论,但我想这也正是我的写作课的特色:我可以用我多年直观的写作感受和经验,去和大家分享最直接、最新鲜的写作体会,小到或许是怎么给故事的人物起名字,大到或许是和你谈一谈写作和生活的关系。

我想,我的写作课,是一个有生活化气息的写作课,我希望通过我的观点和生活感受,可以真的帮助大家建立写作的信心和兴趣,甚至通过对写作的了解,让大家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关于我的写作课,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休闲读物,希望你放轻松地来阅读;你也可以把它看作学习写作的课程,就像你在学校听老师讲课那样。

无论如何,无论你是完全没有写过作品的新手,还是你正在学习写作,或者你是个写作高手,甚至你只是好奇地想听一听我会说什么,我希望这门写作课可以让你真的学习到一些写作技能,或者让你从我的写作经验中发现你自己的写作风格,抑或有幸让你收获一些有启发的观点,我想就会让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所以呢,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会跟大家分享写作的经验与技巧,希望这些知识可以帮到每一位热爱文学、热爱创作的你。

我是蔡骏,谢谢你们来学习我的写作课。第一部分“想方设法”:写作的前期准备第1堂课留住灵感,关于写作联想的5种类型与3种办法

微博评论、微信公众号、知乎私信……我常常看到许多热爱写作的人给我留下这样的问题:蔡老师,我头脑里有许多非常棒的点、非常精彩的故事,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把它写出来,我该怎么办?

这是许多小说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心中有一个想法,想要去写,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这些想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作灵感。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对写作上的灵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灵感,是天才的女神。她并不是步履蹒跚地走过,而是在空中像乌鸦那样警觉地飞过,她没有什么飘带给诗人抓握,她的头是一团烈火,她溜得快,像那些白里带红的鹤,教猎人见了无可奈何。”

然而,仅仅有了灵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灵感开始发散,不断丰富直到完成一个故事。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同时也是想象的艺术。运用你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逐渐让故事浮出水面。假如你手头上有支笔、有张旧光碟,或者被你遗忘在抽屉里的旧电影票、火车票……它们的背后,会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这时,就要打开你的脑洞,让故事在你的脑海中发散、成熟起来。

那么灵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点子呢?成为有价值的故事呢?也就是说如何从一个意象开始你的联想呢?

联想的核心其实是追问,不断的追问,那么如何追问呢?主要有五种方式,我们以一条丝巾为例。1. 因果联想

假设故事的所有开始源自于一条马路上遗落的带血的丝巾,如果你不慎捡到一条带血的丝巾,那么肯定会去追问:丝巾上血迹是谁的?带血的丝巾这个“果”的“因”又是什么?在《谋杀似水年华》中,这带血的丝巾跟一场车祸有着神秘的联系。丝巾带血是因为车祸,车祸发生是因为一场复仇,一场复仇是因为……通过不断地因果联想,整个故事就逐渐丰满起来,人物也就立体起来。2. 相似、相近联想

还是一条丝巾,这是女孩脖子上的装饰品,那么相似的有什么呢?女孩脖子里的项链,项圈或者围巾?女孩平时都用丝巾而今天戴着项链,那为什么今天女孩会选择项链呢?项链和丝巾分别代表着什么不同讯息呢?看到丝巾想到项链,看到星星想到明灯,看到种树想到育人……都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展开联想。3. 对比联想

依旧是丝巾,丝巾是轻薄的,给人的感觉是凉爽的,那与之相对的就是围巾,厚重的,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那么在这样的冬季,为什么会出现一条丝巾?丝巾是美丽的,是一个注重品味的女孩的装饰品,那如果有一个相对的衣衫褴褛的围着破洞围巾的男孩呢?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利用对比联想,你的故事就会慢慢呈现出来。4. 拓展联想

丝巾的作用,远远不止凶器。它还可以起到更多的作用。那么,在此基础上拓展联想,我们可以想道:丝巾可不可以作为纪念品呢?如果作为纪念品,它的价值在哪里呢?在小说里,丝巾作为纪念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所以,它身上又具备着时代的特色,与上一代人的恩怨密切相关。所以,丝巾又成了两代人和时代的见证者。5. 线索联想

以丝巾为线索,开始拓展联想。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丝巾有什么作用。它既是美丽的装饰,又是充满危险的凶器。当确认好丝巾的作用之后,就开始继续追问,丝巾作为故事的线索,作为杀人凶器,那么凶手又是谁呢?作案时间是什么?动机又是什么?丝巾为什么会遗落在现场?拿到丝巾的警官又发生了些什么?把这些想清楚,那么一个故事基本轮廓就出来了。

与此同时,我们又会产生第二个困惑。怎么去训练联想能力呢?我大概总结了三种方式,简称“CLC”。1.Center:中心发散法

选择手边随便一个物品,以此为中心,首先用10句话描述它的特征。比如一只手机。我们就来描述一下它。(1)这是一只银色的手机。(2)这是一个男孩的手机。(3)这只手机的手机壳是黑色的。(4)这只手机收到的最后一条信息是明天见。(5)手机屏幕上有一条裂缝。(6)手机背景是一张模糊的风景照。(7)手机里除了微信,没有任何其他社交APP。(8)手机相册里有很多某个女孩的照片。(9)手机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了一个叫小麦的女孩。(10)这只手机被遗落在学校大门旁边。

每天做三次这样的中心发散描述训练,渐渐地,你就会发现你的灵感女神不再只是亲吻你一下便离开,而是可以与你来一场长久的约会了。2.Link:逻辑链条法

选择手边的随便一个物件,比如笔筒。你就要以此笔筒为中心,展开一段头脑风暴。这个笔筒来自哪里?它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会落在此地?在爱情故事里,它可能是小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若是定情之物,那么是谁与谁的定情之物?换一个方式想,如果是在现代都市异能小说里,它可不可以是一个异空间的入口呢?你不断地提出问题,再自我回答,你就会发现你的故事逻辑链条逐渐清晰了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以你手边随意一个物件为树干,不断填写树状图。为了让你的想象,更具有现实感。所以,在写作过程之中,你要对笔筒进行更加详细的描写。因为,细节凸显真实。最终的结果你应该是拥有一张枝繁叶茂的逻辑树状图。

同时要提醒的是在经过这样一个无限制的脑洞之后,心中肯定有好几个片段或者故事。还是以笔筒为例,你就要约束自己的想象力,开始把想象集中在一个主题上。比如说,刚才说笔筒是小男女的定情信物,那么,你就要完整故事线和丰富细节。男孩长什么样子,女孩多少岁……3.Contact:填补关联法

你也可以通过把两种弱相关的物品联系在一起。比如说,电话和奶茶。普通的情况之下,打电话叫外卖定奶茶,这是普通的联系。那么,它们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联系呢?电话和奶茶是人物绰号呢?什么样的人,才被人叫作“电话”,他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或者说,以他打了一个电话,叫了一杯奶茶,为开端,想象各种故事……

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小游戏,游戏方法非常简单,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一开始由出题者给予一个不完整的故事,让猜题者提问各种可能性的问题,而出题者解答这些问题只能说“是”“不是”或“与此无关”这些答案,因此猜题者必须在有限的线索中推理出事件的始末,借由限定性的问答拼凑出故事的全貌。例如这个游戏的经典故事“海龟汤”。“男子”走进一家餐馆,点了一碗“海龟汤”,刚喝了一口汤,男子突然起身。接着,这名男子就跳下悬崖自杀了。这到底是为什么?然后你就可以提出问题,由出题人回答“是或者不是”。

例如:这个男的以前尝过海龟汤吗?

这个男的以前的恋人与海龟汤有关吗?

这个男的是不是失去过恋人?

……

通过提问挖掘线索、动机等,然后将已获得证实的线索,组合起来,进行整个事件的推理分析,得出完整解析。这是个很不错的锻炼联想能力的开脑洞游戏。

总之,小说是叙述的艺术,也是想象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令自己惊艳的灵光一现,但是灵感的特征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它能打开你的创作思路,但同样也可毫不留情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不管是在出去签售做活动的路上,还是旅游的途中,我都带着笔和笔记本,一旦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我们的联想能力也能通过练习来不断强化。而这些头脑风暴的游戏,最终都要落实到笔下——因为所有的这一切,你只有写出来,变成文字,才会真正具有价值。第2堂课搭建架构:《午夜凶铃》与盗墓小说的灵感碰撞

我遇见许多刚刚开始写小说的作者,发现他们普遍会遇到同一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是写不下去怎么办啊?

灵感是写作之源。一则好看的故事,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说,最初也许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想法、小念头。让灵感脱胎换骨,蜕化成真正的、完整的故事,就要用一些技巧、方法。如何将你的灵感骨块搭建成故事架构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写作也是。

如果,你不能保持对灵感的追问,那么灵感永远都只是转瞬即逝的火花。

2000年圣诞节,那时候我获得了人生里第一个重要的奖项,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当时,网上流行一种病毒,名字叫作“女鬼”。如果电脑感染了这种病毒,上网上到一半,就会突然黑屏,出现一只女鬼的形象来。

在当时的中国,《午夜凶铃》电影以及铃木光司的同名小说非常火爆。从录像带里爬出来的贞子、依附在录像带里的诅咒……成为整整一代人特有的记忆。“女鬼”病毒就像是导火索一样,点燃了我的灵感之火。

于是,我跟一位网上好友打了一个赌,说自己也能写一个像《午夜凶铃》那样的小说。那时,我正在阅读一本《日暮东陵》的书。这是一本纪实文学,记载着清朝皇室东陵慈禧墓被盗的故事。于是,我结合《午夜凶铃》的叙述节奏、“女鬼”病毒的社会现象和孙殿英盗墓的历史,写下了我的长篇处女作、也是中国第一部互联网悬疑小说《病毒》。“女鬼”病毒、慈禧墓、午夜凶铃……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被我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又有冲击力的完整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便是以一个灵感为基点,尽可能地多去联想各种元素,并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

怎么去找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呢?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对灵感的追问。

换句话来说,就是你这个点子想要表达什么,想要达到怎么样的效果。在整个故事里,你这个点子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还是只是一个故事的开端?通过深层次的追问和思考,灵感就不再是稍纵即逝的点子和创意,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

那么到底有哪些具体追问呢?

我们以“女鬼”病毒为例,这个病毒,出现的场景在哪里?这个问题,可以引出关于重点场景的明确设计。于是故事便有了一个发生的特定背景,接下来的所有事情,都会和这个背景相关。

我们会问,这是谁的故事?这个病毒会影响到谁的工作、生活?这个问题,可以引出我们的主人公。主人公出场,主人公会有他的工作生活环境、会有他的父母亲人、会有他的感情故事、会有他的视角经历,接下来所有的事情,都会因为他的出现而正式开始。

我们还会问,主人公到底遭遇什么了?这个病毒将他引入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矛盾中?那么迎面而来的就是故事的矛盾,矛盾有了,心中的疑团困惑也便都一个个变实在,落地生根,长出故事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完善人物大事记了。

人物、时间、地点和情节是故事四大基本要素。其中,人物又是带动其他基本要素的灵魂。你所写的人物有什么特征,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是白羊座还是天蝎座?他在哪所学校读书,最擅长的科目是什么,最讨厌吃的蔬菜是什么?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会对故事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写作之前,你的人物画像准备的越详细,对故事的创作帮助就会越大。

以夏洛克·福尔摩斯为例。一提到这位举世闻名的神探,大家肯定会想到他那过人一等的观察力和乖张的性格。有人去研究了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哲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福尔摩斯是一张白纸;他具备着简单的政治学知识。在植物学、地质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并不是精通,而是偏于实用。他在化学、解剖学、英国法律和惊险文学等方面虽然不系统,却也有深入的研究,足够福尔摩斯利用知识去破解案件。

另外,福尔摩斯也有文艺的一面,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利用小提琴来放松自己。在拳术、刀剑等“武功”方面,也能应付一般的匪徒和敌人。在故事的叙述中,福尔摩斯的这些知识构成和专业能力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可见,其创作者柯南·道尔在创造福尔摩斯之前,一定是作了精心的准备和调研。

大多数的历史书都有一份附录,里面记载着各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大事。这些大事记,可以帮助读者初步构建一个系统的历史印象。同样的,在小说创作之中,尤其是长篇小说,大事记可以帮助作者系统地去思考、把控整个故事的走向和架构。这些大事记,可以帮助你充沛情节,可以在你写作遇到瓶颈之时,打开新的思路。

每写一部小说之前,我都会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单单写提纲就可能达到六七万字。所以,写作也是一件“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工作。明确的人物大事记可以帮你准确把握故事的节奏感,可以让人物以更加合适的方式在正确的时机出场,可以让情节点与时间轴精确呼应,更可以让人物的成长变化、内心轨迹与外在命运无缝对接。

这是一个梳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如果你愿意在写作前变得更冷静、更高瞻远瞩,用你的“上帝之手”在纸上划划吧,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利用矛盾的纠缠和激化来推动冲突,从而完善故事架构。

大家读悬疑、推理、爱情、武侠等类型小说,往往会把自己的情感代入到人物身上。那么,在小说里是故事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当然,这并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一篇优秀的小说,情节和人物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说,我喜欢的美国悬疑大师史蒂夫·金的名篇《肖申克的救赎》,安迪隐忍、热爱自由的性格,他被冤枉的经历,是推动情节的最大的动力。

利用人物情感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来完善故事的架构,这是小说作者必备的技巧。失恋了,或者人生遇到波折、家庭变故、武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等等,小说人物的一切悲伤、快乐等情绪,都会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从而引发共鸣。

一般来说,小说人物的情绪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心理准备的情绪,比如说欲望、渴望等。在大仲马的经典通俗小说《基督山伯爵》里,爱德蒙·唐泰斯的复仇欲望,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对黛西的强烈的爱意与渴望,是人物的行为逻辑基点。他去贩卖私酒,努力成为“上流社会”的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获得黛西的芳心。

另外一种无心理准备的情绪。比如说害怕、悲伤、快乐、惊喜等。比如说,悲伤,可以通过设置主人公不幸的经历来表现。快乐、甜蜜等情绪,俗气一点的可以让主人公去谈个恋爱,或吃到好吃的,高级一点可能就是和整体故事有密切相关的情节。比如说,追寻已久的命案中得到来之不易的线索。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主人公在故事的发展中,情感诉求遇到了打压,在他快乐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这种障碍让他不平静,于是他想要去破除。一般说来,这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会直接导致冲突。而冲突,正是故事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龙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用另外一句话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在小说创作中,制造冲突是推动故事架构的重要方法。大冲突会把故事推向高潮。好的故事中,大冲突会涵盖小冲突,各种小冲突又不断交织反映大冲突。金庸的《天龙八部》,辽国与宋国敌对关系是大冲突,萧峰在辽人与宋人身份之间的徘徊,是相对小的冲突。民族矛盾和个人命运这些冲突交汇在一起,造就了萧峰悲剧性的结局。

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上升到大冲突的个人追求和体制裹挟,小到唐僧和孙悟空、孙悟空和猪八戒的个性冲突,甚至于佛、魔、道各个教派之间的冲突,无时无刻不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也正是这些冲突,塑造出了这些名作中人物的丰富性,使得剧情精彩纷呈,跌宕起伏。

一、对灵感进行追问;

二、完善人物大事记;

三、善于制造冲突。

做到这三点,你的故事架构基本完成。

当然你还有最后一步工作没有做:就是去检查一下你的架构,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在时间上有冲突?是否在某些细枝末节上纠缠太多?架构是否与时代背景相悖?

当你做好上述所有的工作,那么离创造一个完整、迷人的故事,已经成功一大半!第3堂课为人物起名的5种策略

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里,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比如空气、光、昼夜、星空、牲畜、鸟类、兽类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名字的。

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为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紧接着,上帝又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名字为夏娃。

鸟类、兽类、牲畜、植物等都没有专属于自己的名字,只有人类才有。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名字是人类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不再于鸟兽、牲畜为伍,而是成为大地的主人,万物的标尺。

作家写一本书,创造一则故事,其实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没什么区别,作家用自己的想象力、文笔以及个人独特的审美,创造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中心,也就是故事的核心是人。

小说,本质是讲人的故事。

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名字,绝对会让小说增色不少。著名的小说家,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取名,也不是随随便便乱取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的人物名字暗含情节的线索,有的名字是作者的情感寄托,也有的名字与人物性格息息相关。当然,还有一些名字体现出作者的审美与意趣。

对于小说作者来说,人物名字可能是你小说里最长的线索,或者说最显著的符号。他们比悬疑、推理、武侠等等标签,更能让读者找到你、记住你。

熟悉我的读者肯定都会知道,欧阳小枝、叶萧这两个名字,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故事里。

在我的作品中,欧阳小枝更多的是体现了符号的价值。欧阳小枝最早是在我的首部长篇小说《病毒》中出现的,当时她还不叫欧阳小枝,只是叫小枝,姓是阿鲁特。她是同治皇帝的皇后,到了荒村系列故事后,小枝才真正成了欧阳小枝。

欧阳小枝出现在我的所有的长篇小说里,并不是我偷懒不取其他名字,而是让她来唤醒读者的记忆,加强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在不同的作品之中,欧阳小枝其实并不是同一个人。她们并不是同一个人。《天机》里的欧阳小枝、《生死河》中的欧阳小枝、《宛如昨日》中的欧阳小枝。其中,《生死河》里的欧阳小枝是一名高中女老师,跟主人公发生了一段师生恋。这段师生恋,又是前世今生的阴阳恋情。到了《宛如昨日》之中,欧阳小枝几乎没有出场,然而却是重要的人物和线索。她是一个符号,是我心目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就好像是《午夜凶铃》里的山村贞子。

叶萧与欧阳小枝不同。他一直以警官的身份出现,就像是柯南·道尔书中的福尔摩斯、阿加莎笔下的赫尔里克·波洛神探,不过我并没有让叶萧在不同作品之中有着成长的变化。叶萧与叙述者“蔡骏”,也就是小说中的“我”,是表兄弟。一直以来,叶萧的形象都是稳定而略有变化。在《病毒》之中,他沉着谨慎但优柔寡断,不像小说中的“蔡骏”那么果敢。而到了《宛如昨日》中,他又多了一份幽默俏皮。刚正不阿、善良温柔、痴情专一,所以叶萧也是一种符号,代表了我内心的一种向往。

给小说人物取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像是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要考虑到许多因素,比如说出生日期、人物性格、星座和情节的关联度等等。一般来说,作者给小说人物起名有下面5种方法:1. 根据人物性格与特征来取名字。

在我的长篇小说《宛如昨日:生存游戏》之中,我创造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少女角色。她十八岁,发红如火,发红如血。精通计算机,是一位编程天才。她学习泰拳等功夫,是一位性格叛逆,看似不为世俗世界所容纳的人物形象。我给这位女孩取名叫作“盛夏”。盛夏之时,阳光如火,正如她那头如血一般的红发,灼得人无法直视。盛夏是一年之中,阳光最充裕的时光,生命力旺盛。小说中的“盛夏”,十八岁,正是一生之中,生命力最旺盛之时。女孩炙热如火、疾恶如仇的行事作风,与她的名字相得益彰。2. 根据谐音来给人物取名字。

中国古代小说作家,经常利用谐音来给人物取名字。根据谐音而来的名字,与人物命运、行事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由谐音而化来的名字,或起到讽刺作用,或暗示了人物命运。谐音名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是中国第一大奇书《金瓶梅》。这部由《水浒传》脱胎而来的“言情巨著”,小说中的谐音名随处可见。比如说,西门庆的结拜兄弟应伯爵、吴典恩、常峙节、卜志道等;这里的伯爵,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伯爵爵位,而是“白嚼”的谐音,是吃白食的意思。吴典恩是“无点恩”的谐音,意思是没有一点儿恩情。常峙节,是“常时借”的谐音,意思是常常来借钱。他经常到西门庆家借钱,名字与行为正好相符合。所以,如果你正在为小说人物名字苦恼的时候,不妨根据人物行为或行事的谐音来取名,这样也会给读者带去深刻的印象。3. 可根据剧情伏笔来起名。

小说人物的名字,是最直接的线索。用名字来暗示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是小说家常用的技巧。金庸在《天龙八部》里创造了一位豪气干云的萧峰。读过小说的人,萧峰在身份未明之时,叫作乔峰。在中文中,乔有乔装、作假之意。萧峰的前半经历,都是处于精心策划的迷局之中。当他明白真相之后,改姓为萧。萧姓,是当时辽国位高权重的大姓,历史上出现过著名的萧太后。不管是“乔”还是“萧”,都与故事情节丝丝相扣。4. 根据作者的阅读趣味来取名字。

每一位作家,都会有自己的阅读偏好。在他所喜欢的作家里,他汲取写作技巧、经验等养分。所以,作家在自己的小说里起一个符合自己阅读趣味的人物名字,既可以向前辈致敬,也可以让小说与原文产生互文关系,增添阅读趣味。我有一篇小说,叫作《眼泪石》,里面有位小姑娘叫作“珂赛特”。如果你读过维克多·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那么一定清楚“珂赛特”是原著中芳汀的女儿。在《眼泪石》里,“珂赛特”是留守儿童。她在二十一世纪的上海一家麻辣烫店里打工,命运与十九世纪“珂赛特”遥相呼应。还有一篇小说,叫作《黄片审查员萨德侯爵的一夜》。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也借用了法国大革命萨德侯爵之名。这位萨德侯爵,是历史上最疯狂的浪荡子弟,一生都在追求着变态的情欲。所以,在短篇小说里的萨德侯爵,在性格的某一点上跟这位历史名人有类似的地方。5. 根据时代背景来取名。

每个人的名字,都带着时代特色。根据小说的时代背景来给小说人物取名,会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感。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小说,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故事。所以,小说里的名字都是建国、建军、小军、跃进之类的,因为在那群人生活成长的年代,中国正经历风云变革。人名也寄托了时代的思绪和主题,更能和故事背景共鸣。

好的小说人名都各有韵味,而坏的人名总是出奇相似。比如说,起一些晦涩难懂又没有实际寓意的名字。尤其是一些作者,为了刻意彰显自己的文化水平,喜欢用一些偏僻的字眼给人物取名。这看起来很酷,其实会无形增添读者的阅读压力。

其次,人物的名字不要和人物设定有着巨大违和感。看起来主人公的名字像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和线索,读到最后却什么也不是。浪费读者感情。

最后,提醒大家,取名字的核心是人物,人物的核心是内容,内容的创作又掌握在作者手里。切忌在读者面前自作聪明,故弄玄乎。踏踏实实创作精彩的内容,人名与内容相辅相成才是最佳的取名策略。第4堂课故事是素材的累积,小说是故事线的交叉

前文中,我讲了框架的搭建、灵感的捕捉以及如何给人物取好名字,在这部分我将告诉你如何把自己的故事、所闻所想写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同时又思路清晰、逻辑顺畅、不落瑕疵。以上想法,我先总结为一个总的方法论,就是:故事是素材的累积,小说是故事线的交叉。

在写作之中,作者会接触到许多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和摄取的,尚未经过整理、集中、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任何小说的创作,都有一个积累和发现素材的过程,它是形成小说题材的基础。素材获取的丰富和真实程度,是决定小说能否进入成功创作的关键环节。这些材料有可能来自于书本,也可能来自于现实生活里的一则八卦、一则短短的新闻。这些没有被作者加工过的材料,就是素材。

经常会有读者问我,你写了这么多故事,很好奇你的素材都来自哪里?

我在写作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的时候,最初的素材是2000年底出现在网上的女鬼病毒和一本叫作《日暮东陵》纪实文学的书。我结合了《午夜凶铃》的叙事节奏,写出了《病毒》。《日暮东陵》讲的是军阀孙殿英盗墓东陵的故事。而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被我塑造成阿鲁特·小枝,也是我小说中的人物欧阳小枝的前身。

素材的来源,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个是观察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里的经历。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要积极主动去寻找发现,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他们的经历有可能成为你写作的素材,还有就是刻意地去采访,比如说采访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知情者,从采访中积累大量的对话素材和故事资源。这对你写作会有帮助。《最漫长的那一夜》系列短篇小说中,许多素材都是来自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或者是童年的记忆。在《黄浦江上的白雪公主一夜》里的情节跟我中学的经历是有所关联的。还有《老闺蜜的秘密一夜》,里面写到我母亲考大学的情节,是我童年时发生在我母亲身上的经历,她和我回忆还原了当年的时代背景和心境,提供了很多后期写作的素材。

第二个是来自于阅读,从经典文学里汲取营养。

从阅读中,我们一般除了获得一种阅读体验以外,还能获得一些额外的素材或者灵感,因为在读前人的一些作品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会产生一些联想,一些画面,有时候甚至我们会想,如果让我们来写,接下来故事会如何发展。故事的结果,可能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不过没关系,有时你可以为它设定一个结局,这个结局可能就被你拿来利用写成一个短篇小说,或者成为文章中的一个场景。建议大家多阅读名人名著,经典文学,这些都是历史的积淀。同时,这些名人名著,经典文学里面丰富的营养等待着你去汲取。

我的小说《珂赛特的眼泪石一夜》,这篇小说获得了郁达夫中篇小说提名奖。小说里的人物名字,珂赛特,就是出自于雨果老爹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整个故事也与《悲惨世界》产生了奇妙的互文。

第三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资讯。

2010年开始,我的创作风格开始往社会派悬疑方向转变。在《谋杀似水年华》这部小说里,我关注了许多以前不曾关注的对象,比如说农民工、富士康工人等等;在《宛如昨日》里我也关注了很多社会现实的案例。还有一些资讯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上面的资源。网络上有电影、电视剧、新闻,甚至各种八卦。当你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可能,你对导演的一些画面或者对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甚至,你还可能就画面之外联想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能成为你的写作素材。一个新闻,可能就是一个好的故事素材。大家也知道一般新闻讲究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比如说新闻界有句话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人咬狗为什么能成为新闻,就是因为它存在冲突。

以上的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也就是素材的积累来解析开头我所说的“故事是素材的累积”这句话。关于积累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还会详细地讲解,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小说是故事线的交叉”这句话的意思。

不管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都有一条故事主线。这条故事主线,掌控着小说的发展方向。长篇小说除了主线之外,还会有许多辅线。辅线也许跟小说最终的结局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经验的作者,会通过辅线的故事来调整叙述节奏。

故事的叙述类型也分几种。

第一种,如果故事的起点是A,结束是B。那么,故事的主线就是从A到B。有些作者,或因为体裁,或因为经验,会选择最直接的直线叙述;有的作者从A到B,这个过程之中会诞生许多波折与直线,发展出许多支线故事与辅线故事,这种是波浪型叙述。

还有一种,虽然故事起点是A,但作者在叙述的时候会分化成A1、A2甚至是A3、A4,各个故事线齐头并进,一起朝着故事终点B前进,这种叫作双线叙述或者是多线叙述。多线叙述比较成功的案例有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书中以雪穗、亮司、笹垣润三人为三条故事线,三个人物齐头并进,但叙述过程中又不断交织。最终,故事的三条线又汇聚到一起。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创作者一定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把故事线拉起来,然后通过叙述技巧,把故事讲得更加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就是“小说是故事线的交叉”。

怎样做到“故事线的交叉”呢?以我的长篇小说《谋杀似水年华》为例。2010年“五一节”之后,我开始创作这部小说,最初是在《萌芽》杂志上连载。当年7月7日,初稿完成。初稿所花的时间不长,写的时候几乎是一气呵成。尤其是到了后面的三分之二段落,每天以一万字的速度在进行。但接下来的大半年之中,一直到2011年4月,我前后修改了七稿后,才最终定稿。《谋杀似水年华》里共有三条线:

第一条是父亲线。就是警察田跃进身上的故事线。他是第一个接触到许碧真被丝巾谋杀后的办案人员。因此,通过他的角度,我开始循序渐进地让秋收、田小麦、钱灵进入了故事线。那时候的秋收与田小麦,还是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

第二条线是小麦线。在这条线上,田小麦已经长大,28岁,是一名外企的白领,她与富二代盛赞有着一段纠结的恋情。而她的父亲田跃进,也因为去拯救落水儿童,不慎溺亡。田小麦在整理父亲的遗物的时候,发现了父亲的书签。此后,破案的接力棒就传到小麦的手中。

田小麦并不是警察,没有像田跃进那样的侦查能力。她也不可能像田跃进那样调动那么多的资源去破案,所以我选择另一种方式来破案——记忆。所以,在第二部分里的故事里,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支线,就是高中时期的田小麦与秋收的情感线。这些深埋在田小麦记忆深处的回忆,隐藏着故事的真相。

第三条线索是秋收线。秋收由于目击凶手勒死了母亲,他的生命从此就走上了复仇的道路。他隐姓埋名,潜伏在暗处,伺机复仇。但是与小麦曾经的爱情,又像是火一样,烤炙着他的心灵。

三条故事线,再加上六条感情线,交叉叙述,形成了一部披着悬疑外衣的爱情故事。《谋杀似水年华》在我所有的作品之中,是一部写到极致的小说。跨越漫长的15年,也经历了岁月的变迁,而凶手则隐藏在美丽的丝巾下面。

当你才思泉涌时又把以上的这些考虑进去了以后,你离写下自己故事的秘诀也就不远了。第二部分“费尽心机”: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第5堂课7部经典教你怎样有个好开篇

网络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开头三万字,决定了读者会不会读你接下来的三十万字。”作品的开头就是你和读者的红线,能不能和读者“修成正果”,要看开头这个红线牵的如何。曾经有不少读者问过我,知道开头能不能抓住读者的心很重要,但是什么样的开头才是好开头呢?怎样写一个好开头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开头的这些事。

如果让大家说一说心目中的好开头,答案大概有千百种,可能是《双城记》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可能是《傲慢与偏见》那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等等。这些令人拍案叫绝,过目不忘的作品开头大致分为两种:1. 快节奏出冲突,让读者产生紧张感。

这一类的代表作首推通俗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魔女嘉莉》。这篇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女子感觉身子一轻,疼痛感稍微减轻,双手下隆起的肚子扁平了,女子艰难地抬起头,在她的双腿之间赫然出现了一个满身是血的婴儿,那婴儿正在冲她笑。”这个婴儿,就是嘉莉。正常的孩子,来到世上的第一反应是哭,所以一个令人感到惊悚的形象就诞生了。

史蒂芬·金用短短的几百个字描写了嘉莉出生时候的情况,迅速让读者产生了紧张感,那么遇到这样恐怖的情景,普通人的反应是什么呢?是害怕。所以,史蒂芬·金让嘉莉的母亲表现出了读者心中所想,认为自己生了个魔鬼。他这样写道:“女子边说边在一旁的床头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冲着婴儿的头部刺下。但在离婴儿不到一厘米的地方突然停下,女子望着那婴儿,露出不舍的眼光,良久,女子干瘦的手拿起婴儿抱在怀中。”

一方面是害怕,一方面是母性,母亲与嘉莉的冲突矛盾,贯穿着全书的始终。读完这样的开头,读者的情绪随着嘉莉的母亲紧张心悸,欲罢不能也是理所当然了。2. 慢节奏铺细节,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比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里的开头:“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个开头没有制造冲突,也没有情节,但却足够经典,因为它包含着作者的情绪,也暗示了盖茨比的结局。盖茨比就是那个没有优越的条件的人,但他想要成为一个社会上流的人,狂热地追求着自己的女神黛西。盖茨比没有家庭条件的支持,想要实现阶级的跨越,只能去铤而走险。虽然菲茨杰拉德并没有说明盖茨比是做什么生意,但根据时代背景,应该是贩卖私酒。盖茨比的经历,是一个美国梦。但随着他的死亡,一切都幻灭了。就像是河岸上的绿光,遥不可及。《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的那段话,包含着对盖茨比的同情与理解。所以,小说充满了感伤。

无论是快节奏还是慢节奏,好的小说开头,能让人迅速地进入到小说的世界。而坏的开头,就是无法让读者进入到小说的世界里。那我们如何才能写出一个有吸引力的开头呢?

我大致总结了以下五种方法,分享给大家。1. 设置悬念:引发好奇心。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开篇是这样的: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个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听一个战前香港的故事还需要点上一炉沉香屑?沉香屑和故事又有什么联系呢?读者的好奇心完全被勾起以后,读下去便是顺理成章了。2. 设置困境:引发读者对于主角命运的关心。

我们都很熟悉的《肖申克的救赎》小说原著的开头。《肖申克的救赎》是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说集《四季奇谭》里的一个故事。小说的开头,并没有介绍安迪·杜佛尼,而是介绍次要人物,就是安迪的朋友瑞德。瑞德是故事的叙述者,开门见山地介绍了瑞德的基本情况。他犯了杀妻罪和保险欺诈罪,数罪并罚,因此在肖申克的监狱里待了很长时间。史蒂芬·金用几百个字把瑞德的本事、性格交代给读者,给读者创造了信任感。由瑞德去讲述这个故事似乎顺理成章,然而同时读者也会产生一个疑惑,主人公肖申克在哪?他什么时候会出现呢?他的命运为什么需要一个局外人来讲述?读者对于主角命运的关心便会成为阅读下去的动力。3. 设置氛围:为全文奠定一个基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

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如果我们去分析时间关系,就会发现马尔克斯神奇地把现在、未来、过去三个时空串联在一起。“多年以后”是未来,奥雷连诺的结局是站在行刑队面前,面对着死亡,他想起了儿童与父亲一起去看冰的情形。在句子中,看冰这个情节显然已经发生。现在的奥雷连诺,沉浸在看冰的喜悦之中。整部小说的基调,就此奠定。所以,《百年孤独》里的各种神奇的细节,读者也见怪不怪。因为小说的开头,马尔克斯就把人拉进了光怪陆离、时空错乱的世界里。4. 抒发情感:让读者和你一起产生情绪。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双城记》的这一段开篇非常经典,它既利用了我们刚刚所说的第一种设置悬念的方法。为什么这既是最好的时代又是最糟糕的时代?调动起了读者巨大的好奇心,同时又用超大量的排比句抒发了对这个时代的情感。让读者和文字一起产生了对时代的思考。5. 制造画面感:让读者能自动把文字转化成影像。

我的新书,长篇小说《宛如昨日》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诺查丹玛斯在《诸世纪》里预言——1999 年盛夏将迎来世界末日。众所周知,地球照样转动,千年虫没惹来太多麻烦。台湾岛由蓝变绿。9·11 改变了世界,萨达姆被他的同胞绞死。姚明去了NBA,刘翔为黄种人制造奇迹。台湾岛由绿变蓝,四川地震同一年,张艺谋在鸟巢导演开幕式,国际金融危机接踵而至。阿拉伯之春,古玛雅人的 2012 放了鸽子。普京大帝拿下克里米亚,ISIS卷来欧洲难民潮。股灾和熔断过后,台湾岛由蓝变回绿。小李子捧起奥斯卡,村上春树依然陪跑,叶萧最爱的沃卓斯基兄弟变成姐弟最后是姐妹。 2017 年 8 月 14 日,距离诺查丹玛斯预言的世界末日,已迟到了十八个年头。”

9·11、萨达姆、姚明、四川地震、2012、村上春树、北京奥运会、莱昂纳多获得奥斯卡……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读者亲身经历过的,很容易就把这些文字在脑海内转换成影像,产生共鸣。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能写出优秀的开篇,选择哪一种方式,也要根据具体的情节和设定来决定。 你的作品能否留住读者,完全取决于你的开篇如何,所以,撰写开篇,一定要三思后行。第6堂课《哈姆雷特》:让人物“活”起来

我先讲个故事。希腊神话中有个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喜欢雕刻,艺术造诣非常高。皮格马利翁夜以继日地工作,将自己的全部热情、精力都放在雕刻上。终于,他雕刻出一座象牙少女。当少女美丽的脸庞、身躯,呈现在皮革马利翁面前,他疯狂地爱上了她,像对待妻子一样爱抚她、装扮她,并乞求爱神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被皮格马利翁的行为所感动,把象牙少女变成真人。皮格马利翁和象牙少女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为什么会讲这个故事呢?因为作者笔下的人物,就是皮格马利翁的象牙少女,从灵光一现的点子,到性格设定,再到丰满的人物,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小说家笔下的人物也是如此,由一个混沌的创意概念,到有了简单的轮廓,再不断地补充进去血肉与骨骼,直到最后面目清晰。

一本小说,最初吸引你的可能是它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有可能是作者的文笔,但最终能让人反复回味的还是人物的形象或命运。比如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多年以后,你也许不记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小说里的大部分情节,但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萧峰、东邪西毒这些人,绝对会忘不了。因为,你曾为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纠结过,你也曾为萧峰的悲剧落过泪。

这就是一个经典人物形象的魅力。它会不断地唤起你内心的情感,成为你记忆的一部分。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冉阿让、珂赛特、芳汀等,仿佛自己和这些人一起,走进了十九世纪的巴黎。在网络上也有许多读者,跟我留言说欧阳小枝、叶萧、秋收、田小麦等人陪伴着他们成长。

所以,我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就是如何让你笔下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人过目不忘。

有血有肉,换一句话形容,也就是活灵活现。他不是僵硬的,也不是单薄的,这些人物就好像活在你的身边。

怎么样的人物才算是有血有肉的呢?

第一,性格分明,并行为合理。

人物是什么性格的,他是热情如火,还是温润如玉?这些都是作者在写作之前要想清楚的。但一个人物的性格并不仅仅是几个形容词能描述出来的,而应该反映在人物的行为上。面对地痞流氓的挑衅,是跪地求饶,悄悄躲起来还是冲上去打架,反映的就是三种人物的三种性格。性格鲁莽冲动的人不会悄悄躲起来,性格懦弱胆怯的也不会直接冲上去。当然人物如果做出和性格不符的行为,但是能够符合特定情景下的逻辑,也是可以的。

第二,人物情感有变化。

小说里的人物情感不可能一成不变,要让他像现实中的人类一样,情感、思想方面会有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合理的情节去铺垫。人物是怎样面对困境,他是怎样对待爱情,怎样面对死亡?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内心成长需要作者用细节去传达。而这些细节,也将成为小说人物行为合理的基础。

比如说,我在《镇墓兽》里写到秦北洋这个人物。他小时候与父亲秦海关失散。多年之后,他拥有了另外一个人物的身份,叫作仇小庚,养父叫作仇德生。当仇德生被刺客刺杀之后,仇小庚被带到皇陵地宫,见到了自己的生父秦海关。初次见面,他并不愿意认秦海关为父,他想要逃离地宫,不愿意承担墓匠一族的宿命。这些行为都是符合现实逻辑的。对于秦北洋来说,秦海关是个陌生人,在情感方面他还未接受他。只有在双方熟悉,建立足够的情感基础后,更深层次的父子关系才会成立。

那么,不好的人物会是怎样的呢?人物性格不分明,人物情感没有变化,人物的行为动机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人物形象不出彩。如果说这个人物,你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性格,是乐观者还是悲观者,是智慧过人还是智力不足。虽然作者描述了他的长相,但他就是像路人一样,消失在读者的脑海中。人物无法给读者带来具体的形象,无疑是失败的。

这里要着重提一下的是人物情感没有变化。许多小说会注重人物的成长性。成长有两种,一种是技能的成长。武侠小说中有个套路,就是初出江湖的少侠经过千辛万苦习得武功,比如掉进山崖捡到秘籍等等,最终打败反派。技能的成长会让读者体验到阅读快感。另一种是情感的成长,相比技能的成长,更高级一些,它会引发读者的共鸣。再拿我的《镇墓兽》中的秦北洋来举例子。秦北洋从一心想要逃离地宫,到最终认可秦海关,再到自觉地承担起墓匠一族的家族责任,这就是情感的成长。通过他情感的嬗变,秦北洋的人物形象也就更具体。他不是像秦海关那样老一辈只为皇家服务的墓匠人,而是拥有新知识、对镇墓兽有着自己独特理解的新一代、关心天下大势的墓匠人。

那么,如何让人物自己丰满起来呢?

小说作者经常会走进一个误区,就是经常把笔下的人物当作道具来使用。比如说,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观点,就拿人物之口说,不管这个观点符不符合人物的个性。我一直认为人物既是作家在创造,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也是人物根据其内在规律,自己在创造自己。小说家可能是上帝,但上帝面对人物也并非万能,人物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忤逆作者的意志,成为独立体。所以,让人物丰满起来有以下几个方法:1. 让人物的矛盾属性共存。

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结合体。尤其是在重大事情面前,他会犹豫,他会想东想西,他会权衡利益关系。比如说,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里的王子哈姆雷特,在面对着杀父仇人之时,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哈姆雷特给我们的经典追问。哈姆雷特既有脆弱、悲观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他所遭受的痛苦与苦难,都在他的选择里,向我们呈现出来了。哈姆雷特王子的形象也就丰满异常,令人动容。2. 把人物放置在场景之中。

我的作品《生死河》是讲述了“大时代”里凄凉的“小命运”。以主人公少年司望神秘的复仇行动为主线,谷秋莎、谷长龙、申援朝、路中岳、贺年、马力和欧阳小枝等大家熟悉的人物悉数登场,与新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和复杂的人性。这些人物之所以能立起来是因为他们都存在于一个个场景中,为了报恩的欧阳小枝,被数学老师猥亵后愤而杀人的马力,因为嫉妒陷害申明的路中岳……都是在场景中鲜活起来。3.人物有要自己的特点。

特点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性格上的特点,比如说张飞、李逵的鲁莽、鲁智深的粗中有细、米里哀主教的慈悲。这些性格上的特点,会成为人物的标志,容易让读者辨认;另外就是外貌上的特点,作者可以给人物设定一些比较特别的标志。我在《宛如昨日》之中,给主人公盛夏设定了一头火红的头发。十八岁的盛夏,顶着一头血红如火的短发,非常引人注目。当然,这也不是随便设定的,盛夏的火红头发与她背负着复仇、与她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有一些作者,会给人物设定一些特定的动作、习惯或口头禅。这些小技巧,都会让读者更快地感受到人物的气息。4. 人物行为要合理。

不能前后矛盾。前面一个章节是仇人,后面一个章节就成为了铁哥们,且没有任何情节过渡。这样的人物行为,就是不符合逻辑。《蝴蝶公墓》的男主人公庄秋水第一次在蝴蝶公墓救女主人公尚小蝶的时候还仅仅是把她当成一个普通学妹,然而之后一次次的出生入死,尚小蝶愈发美丽的面容,共演梁祝的深情流露和最后小蝶笛声的牵引终于使这个阳光般的男孩子和曾经丑陋无比的尚小蝶走到了一起。在一件件事情中,秋水的情感一点点地变化,最终水到渠成,而不是突兀地就移情别恋了。

很多人会拿捏不准,人物的设定是复杂好,还是简单一点好?其实,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读者受众。读者受众阅读水平高,可以把人物性格设定的复杂一点。如果读者喜欢简单、直白的文章,就把人物性格设定得纯粹一点。当然,纯粹不是一成不变,也需要情感变化。

最后一点,在创造人物的时候,不要把人物全盘托出,保留一点小秘密,会让人物更具有魅力。这些小秘密不但会激发读者探索的兴趣,也会成为作者的伏笔大招!第7堂课《黄金时代》:要用让人听得懂的词

掌握足够的词语,是写作者的基本技能。一篇小说,短则几千字,长则百万、千万字,没有足够的词语量,怎么去创作?

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好的呢?许多人认为,好的词语,必须让人一眼就惊艳。事实并非如此,词语是为小说整体服务。不然,就会出现有名句无名篇的尴尬局面。而写作词语的运用,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而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精准。小说创作之中,好的词语是精准的,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

精准,是不管是纯文学,还是类型文学,都在追求的文字境界。精准的文字,会有什么样的标准呢?就像前面所说的,它不一定要用许多非常艰深难懂的文字,所使用的词语,可能是最直白、最简单、人人都能看得懂的词语。所以,把正确的词语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这就是精准。

下面给大家念一段我很喜欢的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这是王小波著名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头。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读到王小波的小说,一下子就被他的想象力与语言给震撼到了。王小波的语言,就像是原子弹一样,在脑海中爆炸。他恣意汪洋的想象力告诉我,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后来,我就在榕树下发表了一篇致敬王小波的小说,叫作《天宝大球场的陷落》。

仔细分析一下王小波的那句话,你会发现他每个字都很简洁明了,这几句话里也没有任何的偏词、生涩的词,文采也不是很华丽,但这些文字组合在一起,就是能让人感受到诗意。尤其是那句“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自由洒脱的王二,仿佛就在眼前。在那句“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中,一个“锤”字就将生活对人的侵蚀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鲜活。而仅仅“生猛”两个字,一个特立独行、自由恣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想要做到精准的表达,其实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儿,精准的前提是词汇量的丰富。词汇量的多寡,将会决定创作者的上限。如果词语匮乏,那么形容一件事、一种状态或情绪的时候,会让作者捉襟见肘。比如说“愤怒”这种情绪,有些作者可能就会反复地使用诸如“双目怒张”“怒火攻心”等,形容雨势大,总也离不开“瓢盆大雨”“倾盆大雨”。这样的小说,读起来就比较乏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