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型班组:城市能源互联网与电力班组升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2:48:38

点击下载

作者: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能型班组:城市能源互联网与电力班组升级

全能型班组:城市能源互联网与电力班组升级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全能型班组:城市能源互联网与电力班组升级作者: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ISBN:9787516416952本书由北京博瑞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推荐序以笃定的勇气拥抱未来组织时代

2018年1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班组进化论:从细胞群到生命体》正式发布。这本书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出发,通过把班组这个最小的企业作业单元细胞,放在“科技—管理—人”这样一个管理系统对班组影响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观察研究,以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为节点,系统地梳理了班组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当今班组面临的形势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有人也许会问:把焦点定在班组上会不会太小了?

我的答案是:不小。班组不但不小,而且某种程度上它的变化轨迹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至今的规律,而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把握这种规律至关重要。(一)

过去的10年中,全球经济的停滞不前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的对比。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和工业规模也已超过了美国,汽车产销量位居全球之首,令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巨头们羡慕不已。中国成为互联网普及度非常高的国家,这不仅意味着互联网人口的红利释放带来的社会财富效应,也使得中国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弯道超车、领先全球成为一种中国梦的新注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发起了一次留学生民间调查,来自“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新四大发明”也是他们最想带回祖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在这10年中,中国公司的体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财富》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10年增长,2017年达到115家之多,其中有4家进入前十大的行列。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类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全球新增的独角兽公司基本上由中美两国贡献。在智能手机领域,有4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而在传统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第一;在排名前十大的全球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公司占到7家。

同样是在这10年中,中国的国有企业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商用飞机、特高压输变电、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承担了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和许多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项目,彰显了国之重器的实力与担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特别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电网公司基于城市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末端组织运行方式的探索和改革,恰恰是对如何主动拥抱和创造产业互联网的系统思考,是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种前瞻性实践,更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向共进过程中肩负起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二)

纵观中国企业约40年的改革史,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重大变革几乎都伴随两个重要的变量。

其一,制度的创新。如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20世纪90年代末的外向型经济和城市化运动,以及几十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国有企业改革,都展现出中国式制度创新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其二,技术的突破。技术的呈现是有形的,但是它对旧有的商业模式的改造和渗透却又是润物细无声般地无形,涓涓细流最终汇集成磅礴的大江大河,彻底冲刷开一个新的商业航道。例如微博、微信对公共舆论和思想的促进,以及电子商务对制造、流通和金融业的再造等。

企业改革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客观上讲,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下,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法人治理、资本结构、管理机制、薪酬激励等实际操作中的难点问题。而在企业的微观操作层面,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更新迭代驱动着组织的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及组织形态的深刻变化。

国家电网公司在组织微观层面的“价值中心型班组建设”的变革,就是对互联网时代组织运作模式和团队工作创新的一种探索,是在行业转型和技术变革双轮驱动下的自下而上进行的创新,在改革样本塑造和改革经验积累方面,无疑在为国企改革转型探索一种新的路径。改革要想成功,需要我们首先厘清改革的基本逻辑,而对于“价值中心型班组建设”的组织变革,需要我们认清互联网时代组织和团队运行的基本规则是什么。只有先看懂组织和团队,才有可能打造组织新能力,提升团队潜力。(三)

目前企业对于组织模式提出的新词有很多:网络型组织、有机组织、细胞体组织、生态型组织、自组织,还有共享模式下的泛组织,如海尔提出倒三角组织、红领提出源点组织、华为提出三维组织。传统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被认为不能适应新经济和互联网的要求,但未来的组织叫什么?如何重新定义组织?这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的一个很大困惑。

今天我们在重新思考和定义组织、重新确立组织和人的关系时,需要思考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需求驱动组织变革,需求包括客户需求和员工需求,需求的变化驱动组织创新与变革,这是第一动力;第二个因素是互联网与共享经济在颠覆旧的组织模式,互联网使得一切链接皆有可能,实现资源的集约化与共享,这是不容忽视的变量;第三个因素是技术革命与智能生产在催生新的组织生产方式,在重构人机关系与生态,在形成人机共生的组织状态。

未来的组织到底会是什么形态?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特征。(1)简单、自然、极致。

简单、自然、极致,就是在生态体系之中,强调自然法则大于人为法则。所谓自然法则,是指企业组织只有回归到人性需求的本质,符合人性,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违背了人性,就违背了自然法则。生态型组织中的产品设计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洞悉,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比如,红领就是专注于愿景和需求,简单管理,高效运行,把所有的能量聚集到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服务上。(2)未来的组织将生死循环,向死而生,自我进化。

生态的本质是生死循环。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死亡是生命体的一种自然归宿与重生。所以企业要转换思维,在新生态下遵循生态的规律,让各要素在生死之间化转,向死而生,价值重构,自我进化,不断增强组织的自适应性。(3)未来的组织是动态、混序的,随需而变,是水一样的组织。

生态型组织对传统金字塔型组织最大的颠覆就是打破了结构和秩序。未来生态组织一定会呈现出多种形态,比如平台化、网络化、矩阵状、蜂巢化,或者这多种形态共存于一个组织内,所以未来组织形态不是单一的,是在相对稳定的平台上流动的一切个体要素。基于价值自组织、自融合遇热升华,但始终不变的是它的源点,是它的愿景,是它的客户需求,随需而变,随情境而变,不断调整,不断实现动态平衡,遇冷结冰。(4)基于价值链,无限链接,共同治理。

未来的组织将依据价值来聚集资源,聚集人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建立在一大片连续的土地上的生态系统比建立在很多分散的小片土地上的系统更有活力。未来的组织一定是打破物种之间的人为边界,去掉规划和控制,使物种自发去连接、生发,最终形成一个生物链,基于价值链无限延伸。未来的组织不可能是靠一个人的智慧,一定是依靠群体智慧来做决定,谁最贴近客户谁最有发言权,依据角色而不是依据头衔来配置资源。未来组织的治理方式,将以共同的价值为导向,提倡共事、共担、共创、共享。(5)自然生发、自我驱动、自下而上的创新系统。

创新是未来组织的核心特征,这种创新来自组织自发培育出的自演进系统,大量的创新将来自组织末端,而不是来自顶层。因为组织与人的关系从相互雇佣到合伙共赢,也就去掉了威权和戒律对人的创造力的约束,以人性的自律获得组织给予的自由,而组织要有足够的包容性,要有容错的机制。(6)自组织,自主管理,大平台+小前端。

在未来的组织形态中,将会出现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并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责权利单元、项目小组、创造工作室。每个小团队围绕使命,围绕客户需求,随需而动。未来组织的主流形态可能是大平台+小前端,企业平台化,为各类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的小前端提供生长和创造价值的环境。大家只看到华为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去做决策”,没有看到华为的平台建设。大家只看到美的集团的“789”工程,但是没看到平台是公司未来集团管控最核心的问题。(四)

互联网时代重塑了组织与人的结构关系,也势必对组织与团队的内部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认为企业应该关注并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变化。(1)技术革命与智能生产催生新的生产方式。

随着技术的创新,智能机器人成本越来越低,替代劳动者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未来发展趋势是大量的制造企业由智能机器人进行劳动替代,这势必带来劳动组织模式的革命,从而进入工业4.0时代。未来几十年,辅助性员工、操作类员工如果不能向专业技术型员工过渡、成长,将不得不面对无工作可做的境遇。工业4.0时代,操作类员工要从过去的劳动效率高、生产事故少的生产能手向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一体化的多元化技术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管理者一方面要做好技术升级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操作型员工的技术化水平。同时未来在智能化生产条件下,要解决的不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要解决组织与机器、人与机器共存共生的关系问题。(2)互联网大数据和团队管理。

互联网使得团队管理基于数据,并使用数据说话的决策方式成为可能,使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成为提升人力资源效能管理的有效途径。人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连互通累积、集聚的巨量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的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提供了无穷的科学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可以基于数据并用数据说话。

一是大数据为团队管理提供前瞻性分析与洞察,对团队动态的变化、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二是大数据为人力资源的数据化决策与计量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三是基于大数据的团队和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如基于大数据的绩效管理平台、基于大数据的人均效能分析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人才选拔与岗位配置等。(3)碎片时间管理与微时代。“碎片时间”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如何从管理的角度对员工碎片时间进行有效集成和模式创新,挖掘碎片时间的人力资源价值,这是巨大的管理挑战。而和“碎片时间”相生相伴的,是微化趋势已突显,出现了微组织、微团队、微创新、微合作、微学习、微分享、微沟通、微薪酬等。以微创新为例,在互联网时代,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益能够放大,一个小事件就有可能撬动大事业、创造大贡献。比如微信产品,它的产生就不是腾讯的核心部门。企业的一个微创新,一个非核心部门的商业模式创新,就可能带来整个企业颠覆性的创新。(4)从周期激励走向全面认可激励。

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企业的劳动力主体,新生代员工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员工流动率高及员工工作投入度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要求,难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及价值创造能量,如激励手段太过单一,激励过程缺乏员工的互动参与,绩效考核滞后导致激励不及时、激励失效及无法吸引、保留人才等。建立全面认可激励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全面认可激励是指全面、及时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并及时对员工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从而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创造高绩效。全面激励认可包涵了关爱认可、绩效认可、行为认可、成长认可和忠诚认可等。(五)

以上对于未来组织和团队形态的认知,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创新的思考,来自我们不断关注的那些代表未来的企业,来自我们的一些管理咨询实践和最优模式的总结。

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很多超越教科书上的管理理念已在一些领先企业实践多年,而有的理念正在等待被实践。考虑到企业的历史包袱,传统企业基于产业互联网的转型难度可想而知,而一批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能够主动求变,勇于去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又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要的组织和团队创新之路,确实让我们这些企业管理的观察者和研究者颇为赞赏。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才有了《全能型班组:城市能源互联网与电力班组升级》和《国网天津电力全能型班组建设实务》这两本书。作为《班组进化论》一书的延续,它们从当前的国家电网前端班组转型实践出发,基于对当前能源和城市互联网大趋势的系统性思考,真正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融入实体经济和班组实践中,为新时期的班组转型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可借鉴的范例。

如果说《班组进化论》中呈现的是班组从“细胞”到“生命体”的宏观历史,那么《全能型班组:城市能源互联网与电力班组升级》和《国网天津电力全能型班组建设实务》这两本书则聚焦当下班组正在发生的逻辑重组和模式转换。

正是这种聚焦为它们赋予了一种现实的温度,书中所呈现的大量创新的管理理念,如“刚+柔”前端组织模式、智能班组4.0模式、从价值链末端走向前端、基于“人才大数据”分析的班组配置和激励模式、基于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变革、员工心理繁荣模式、基于VR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的急修班组后台专家支持平台等,放在国家电网这样一家传统的中央企业身上,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因为这些管理变革正在发生着,这些管理理念正在被实践、被检验。而检验的标准,我们认为是新的组织和团队模式有没有活力、有没有效率、有没有协同、有没有共享、有没有速度、会不会学习。

要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尚需时间的检验,但我们热切地期待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为中国企业在不确定性的未来组织时代,贡献更多确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智慧。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剑锋2018年2月上篇城市能源互联网推动电力班组转型升级第一章能源企业转型升级之路的时代背景

后工业时代、知识大爆炸、人工智能技术、能源互联网、智慧地球……当这些曾经的“未来”已来,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液态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改变升级,变成另外的东西。

技术的进步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新常态、社会事件频发、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时代”彻底颠覆了过去的“价值创造方式”,全新的、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机器的“人化”与人的“信息化”,各种各样的时间,纵横交织,声势浩大,让商业社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虑。

高竞争、高压力、高负荷成为企业运行新常态,价值迷茫、战略迷航、能力迷失成为企业面临的新困境,肩负经济使命、社会使命和政治使命的国有企业如何破局?也许可以从传统电力企业的改革转型中,得到一些借鉴。

2017年10月22日,国家电网在系统内部下发《关于在各省公司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意见》,明确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主营业务,定位和盈利模式的重大改变,使得国家电网从市场参与者转变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商业模式从赚取购销价差转变为收取“过网费”。11月,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业务范围涉及综合能源供应、能效管理、能源金融投资、新能源发电等领域,通过“互联网+”、智能化平台等技术,为高端客户提供超一流综合能源服务。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电网明确将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将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和多能互补作为方向,大力开展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推进国家电网公司从传统电能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变。一、能源互联网:产业价值变革的新思路(一)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孕育及初步发展

当今世界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而我国面临的新能源革命与能源市场化革命的需求更为迫切。近年来,随着新兴能源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度融合,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不断清晰,能源互联网越来越被广泛地认为是实现未来能源革命的重要技术支点。

此前,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发生了急剧变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其间爆发了三次重大的世界石油危机,这些都促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能源安全的相关问题。

1970年,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首先提出了与可再生资源相关联的全球电网的概念,并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应成为各国能源发展的最高优先级。1986年,彼得·迈森创立了全球能源网络学会(Global Energy Network Instituter,GENI),主要关注国家与大陆之间的电力传输网络连接。GENI强调利用丰富的再生能源资源以供全球使用。

而在国外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后的不久,1990年,清华大学时任校长高景德提出CCCP(现代电力系统是计算机、通信、控制与电力系统及电力电子技术的深度融合)概念。此后,韩英铎院士提出现代电力系统三项前沿课题,即柔性输电技术、智能控制、基于GPS的动态安全分析与监测系统,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能源互联网的探索阶段。(二)能源互联网的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

2003年,在美加“8·14”大停电之后,《经济学人》杂志发表《Build ingtheenergy Internet》,文章提出,要借鉴互联网自愈和即插即用的特点,建设能源互联网。通过将传统电网转变为智能响应和自愈的数字网络,从而支持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设备的接入,减少大停电及其影响。

面对全球世界不断出现的各种能源使用方面的问题,世界各地开展了对能源互联网的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各种研究。比如,2007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Alex Q.Huang教授主持开发了“未来可再生电能传输与管理系统”(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and Management Sys tem,FREEDMsystem),这个FREEDM系统具备能源互联网概念,更加着重于配网侧的零售电市场,同时也侧重于能源网络结构的表述。

2008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与环境部发起为期4年的E-energy计划。该计划围绕低碳环保、经济节能的目标,开展大规模清洁能源使用计划,同时在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2010年,瑞士联邦政府能源办公室和产业部门发起未来能源网络的愿景(Visionof Future Energy Networks),重点研究多能源传输系统的利用和分布式能源的转换和储存,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仿真分析模型和软件工具。

2010年,日本成立官民协议会——“智能电网联盟”,目的是构建一种基于各种电网设备IP来实现信息和能量传递的新型能源网,该联盟强调互联网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深度结合。

2011年,欧洲启动了未来智能能源互联网(futureinternetforsmarten ergy,FINSENY)项目,通过ICT平台,实现配电网、微网、智能楼宇、电动汽车等各种资源端到端连接和智能控制,最终实现激活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电能交易等电子化能源市场及服务。

同年,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能源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使得能源互联网被更多人关注。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五大支柱(见表1-1),指出未来的能源体系是以“可再生能源+互联网”为基础的能源共享网络,同时利用互联网创造新的能源生成及分配模式。表1-1 能源互联网的五大支柱

多年的概念孕育之后,随着世界各国不断开展相关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能源互联网逐步得到全世界的了解和认可。(三)能源互联网的战略研讨及实际推进

2012年,首届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论坛在长沙举行,论坛邀请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在大会上做报告;2014年2月,国家能源局举办中国能源互联网战略研究开题会议,提出“能源互联网战略研究”课题研究;2015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挂牌,成为国内首家能源互联网专业研究机构;2015年8月,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行动领导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能源互联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16年2月,国家能源互联网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了路线图,明确能源互联网作为未来能源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推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随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发展,同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发布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2017年3月,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评选结果,共有56个项目,名单的公布意味着我国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正式启动。(四)能源互联网的国家差异及认知对比

当然,不同国家结合自身的能源特点,对于能源互联网的认知和定位也有所不同,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美国的“FREEDM”、德国的“E-ener gy”、日本的“数字电网”、瑞士的“VFEN”、中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如表1-2所示。表1-2 不同国家的能源互联网模式

美国“FREEDM”研究中,指出能源互联网是一种构建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分布式储能装置基础上的新型电网结构,是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最终目标是每家每户都可以参与到电力市场中,在电力的传输、分配、交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德国的“E-energy”计划,提倡运用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实现电网设备、电气设备、家用电器的沟通与互连,并最终实现电厂、供应商、运营商、消费者和政府的多赢局面。

日本的“数字电网”计划,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各种电网设备IP来实现信息和能量传递的新型能源网,并逐渐把同步电网细分成异步、自主但相互联系的不同大小电网。

瑞士的“VFEN”项目则针对未来能源互联网提出混合能源路由器(hybridenergyhub),混合能源路由器可以实现不同能源载体的输入、输出、转换、存储,在未来,将成为能源生产、消费、传输基础设施的重要接口。

2014年7月,时任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在美国IEEE会议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全球能源互联网是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网、配电网)构成的,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需要,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五)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内涵特征与具体特征

作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节点,城市配电网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城市能源互联网”,各方的理解众多,没有统一定义。有人认为城市能源互联网应以能源系统作为物理核心,注重发展分布式能源,同时以通信技术进行辅助,实现多种能源高效互补。

这种认知强调的是建立多能耦合的能源系统,类似的示范工程有美国的“FREEDM”项目、新奥集团的“泛能网”项目及加拿大社区级综合能源系统项目。

另外也有人认为,城市能源互联网是将互联网开放、对等、共享的理念应用于能源系统中,通过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方式参与能源交易。这种认知强调建立需求侧响应的能源市场,如“Smart Watts”项目。

1.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定义与特征

虽然国内外专家对城市能源互联网的解释存在差异,但本质上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多能互联、泛在互联、电为核心。

国家电网天津电力公司认为,城市能源互联网是以电为中心的城市各类成员互联互通、综合利用、优化共享的平台,是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能源互联网在城市地区的承接节点和重要支撑。

提出“城市能源互联网”具备以下特征。(1)电为中心:电在能源的开发、传输、消费环节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城市能源互联网首先应该以电为中心。(2)跨越平滑:由于承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城市能源需求巨大,这种能源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在城市以外的更大范围内进行能源平衡。(3)低碳化:城市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于能源污染排放造成的,因此低碳化也是城市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特征。

2.城市能源互联网体系架构设计

城市能源互联网大致被划分为能源生产与消费层、能源传输层、综合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应用层。(1)能源生产与消费层: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未来用户既是能源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能源消费者,未来的电网负荷更加柔性,具备调节能力,同时具有局部自治能力。(2)能源传输层:主动配电网将是能源传输配送的主要载体,承担能源路由的职责,未来的配电网需要具备灵活的拓扑结构,同时潮流可控,且设备利用率会更高。(3)综合能源管理大数据平台:随着多源数据的汇集,通过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管理,数据平台可以支持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等全过程。(4)应用层:在城市能源互联网的应用层,主要为用户提供决策服务,为各参与主体提供互动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此外,城市能源互联网由物理层、信息层、服务层构成。其中,物理层是多种能源互连互通的能源供给网络,是物质基础。信息层是覆盖城市能源所有地域、领域的能源通信网,是智慧支撑。服务层是覆盖全市的能源服务管理平台,是服务管理中枢。

城市能源互联网作为能源产业价值转移的主要趋势,为传统电力企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产业价值链虽然只是诱因之一,但是电力企业的角色转型和末端组织变革,仍然受到电力市场化改革、城市用能需求的不断提升、能源相关技术的不断升级、用户消费主权意识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二、电力市场化:政策牵引下的新机会(一)电力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5年),电力部利用联合办电、集资办电方式,解决电力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对集资新建的电力项目按还本付息的原则核定电价水平,打破了单一的电价模式,培育了按照市场规律定价的机制。

第二阶段(1987—2002年),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发展方针,将电力联合公司改组为电力集团公司,组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

第三阶段(2002—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路径,进一步推进电力管理体制、厂网分开、电价机制的改革。同时将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五大发电集团,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厂网分开基本完成,打破了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的体制。

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2015年国务院颁布电改9号文,标志着新一轮电改开始,其中电力市场改革落地实践,输配电价、售电侧开放,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远期建立现货市场等改革成为热点。

总而言之,随着电力体制越来越市场化,电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电价制度更加灵活,更注重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电力企业的转型思路。(二)其他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

国内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借鉴了许多国外电力体制改革的优秀经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1.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国电力体系改革

英国电力体系改革经历过三个主要的阶段。1989年,英国第一阶段的电力体系改革主要为通过《1989年电力法》来推进行业结构重组、私有化和电力库。在第二阶段中,英国建立了新电力交易制度——NETA模式,并于2000年批准新的公用事业法案,对电力市场的框架和行业结构进行调整,设立新的能源管理机构OFGEM(Officeof Gasand Electricity Markets)和用户组织Energy Watch。在第三阶段,英国将NETA模式升级为BETTA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电力贸易、平衡和结算系统,统一电力传输定价方法和电网使用合同体系,从而实现全国电力系统的统一运营。

总体来看,英国电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市场的良性竞争,但英国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比如,改革后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吸引投资,造成系统备用系数下降。

同时,改革导致英国本土电力企业失去了电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德国E.ON、RWE,法国EDF、GDF-Suez等企业逐渐成为英国电力市场上的主力军,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

而缺乏约束也使得电力企业的研发投入开始逐步降低,随着冗余度降低和一次能源价格的增长,英国电价持续上涨,这些确实值得我们注意。

2.意图消除垄断的德国电力体制改革

改革前的德国电力市场,拥有一个高度垄断的电力市场。意昂集团、巴登-符腾堡州能源集团、莱茵能源集团、大瀑布电力公司拥有德国超过80%的电力装机,并且业务几乎涉及电力的全产业链。

德国于1998年通过《电力市场开放规定》,开启了电力市场化的改革之路。电改初期,德国一步到位,选择直接开放电网,赋予所有终端用户自由选择供电商的权力。

德国电力市场改革后,电力企业数量不增反降,电改要求原本垂直一体化的大型电力企业进行有计划的业务拆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区域性的能源集团不断重组和整合,最后形成了如今四大发电集团(E.ON、RWE、Vattenfall、En BW)和四大电网调度区域(Tennet、Amprion、50hertz、Transnet BW)的格局。1997年,德国主要有8家全国性电力公司,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9%;到了2004年,仅有4家全国性电力公司,市场份额上升至95.6%。

3.顺势推进的美国电力市场改革

美国电力市场化进程更接近于自然历史过程,以一系列法案的颁布和实施为标志进行电力市场改革的逐步完善。

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把传统的“发—输—配—用”统一管理模式分开,将承担一体化管理的地区垄断性电力公司进行重组,在发电和零售环节放松管制,鼓励竞争,而在输配电垄断环节加强监管。最终目标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技术水平,最终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1978年,美国出台《公共事业管制政策法案》(PURPA),通过鼓励非化石燃料发电,减小对外国石油的依赖性,并提高环境质量。PURPA法案鼓励非垄断企业参与发电厂建设,并授予发电资格。此法案提高了电力市场发电侧的竞争性,标志着美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开始。

1996年,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 mission,FERC)出台法令,要求开放电力批发市场,明确要求发电厂与电网必须分离,输配电网要允许发电商和用户公平进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所有发电企业具有同等待遇。同时,FERC还鼓励成立独立的系统运行机构(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ISO)负责调度、电网运行、输电服务、阻塞管理,通过一个实时平衡市场,平衡电网的实时供需关系。

此后,美国电力工业开始大规模市场重组。1999年,FERC颁布法令提出建立区域输电组织(Regional Transmission Organization,RTO)的设想,并将RTO作为独立的区域调度机构,负责输电网调度运行和市场监督,为输电网获得最大的区域效益。

在销售端,电力改革的重点是允许竞争性的企业参与电力供给,同时赋予电力用户在不同的供电企业之间自由选择的权利。

总体来说,美国电力市场改革将输电领域作为自然垄断环节独立出来,同时放开发电领域和配供电零售领域,让购售双方享受平等的输电服务,并建立电力批发市场,实现发电侧和销售侧的竞争。

4.服务欧盟经济一体化的法国能源体制改革

2000年以后,按照欧盟能源政策的统一部署,法国开始电力部门市场化改革。将垂直垄断的法国电力公司(EDF)拆分,成立了法国电网公司(RTF)、法国配电公司(ERDF)两个全资子公司。

法国电力引入市场机制从开放用户选择权开始,到目前为止,除居民用户外的所有用户都享有选择供电商的权力,占市场总量的68%。在市场交易的组织形式上,法国的电力交易也主要以买卖双方签订的双边交易合同为主。政府对市场实行适度干预,具体表现在电价“双轨制”,即管制价格和市场价格并存。

5.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日本电力体制改革

日本一直实行各电力公司分地区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体制,电力公司全部为私有(民营)企业。1995年起,日本开始引入IPP,初步放开了发电侧准入。从2005年4月开始,50千瓦以上的大用户(除家庭用户以外的所有大用户,占电力总需求的2/3左右)均可自由选择供电商。

日本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证电力长期稳定供应的前提下,通过引入新的电力供应商(特定规模电力企业,PPS)、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逐步开放零售市场,以降低电价及提高服务水平。

从日本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进展来看,日本在维持九大电力公司发输配售一体化体制的同时,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市场竞争,其改革颇具特色。日本也是目前唯一对电力改革的各种模式做过量化分析的国家。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厂网分开体制,发输配售垂直一体化体制可以节省4%~14%的费用(9家电力公司平均为9%)。这一量化分析结果在日本选择电力改革方向时起到了一定的决策参考作用。

6.其他典型国家的电力市场改革模式(1)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建立电力市场的原则是在发电和电力供应中引进竞争机制,开放国家电网,允许私营电厂、国有公司及公有、私有客户在大电力系统中进行公开交易。改革大致经历了电力工业结构性重组、构建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和重新建立电力监管体系三个阶段。此外,加强跨州电网建设作为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2)新西兰。新西兰电力供应工业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公司制改组、建立电力市场、构建充分竞争的电力市场,早在1998年,新西兰的电力商品信息和交易系统(COMIT)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力交易系统。(3)印度。印度设计的电力改革路线包括电力工业拆分重组、电力企业公司化运营、电力企业商业化运营、电力企业的私有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印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政企分开、政监分开、发输配售分开的分散体制。(三)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方向

结合国外电力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根据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出国内电力市场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方向。包括政企分开、厂网分离、发售分离、主配分离、售电市场化、市场化交易机制、电力交易中心、清洁能源替代、开放电源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机制,以及建立独立的电力行业监管机构,构建匹配的法律进行保障等具体方向。三、能源新需求:城市能源业务转型的驱动力(一)城市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居民经济活动的增加,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2016国际能源展望》(IEO2016)预计2012—2040年期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48%。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一次能源消费需求将比2013年水平增加70%,碳排放将增长50%。(二)能源跨域平衡趋势逐渐凸显

特大型城市本地能源资源匮乏,是典型能源输入型地区,主要依靠跨域平衡实现能源供需匹配。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战略成为积极消纳西部富裕能源的主要渠道,最终实现西部供给和东部能源消纳的跨域平衡。(三)能源转型升级需求日益迫切

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加,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地域分布不均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及其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难题也日益突出。

政府积极出台新的能源政策,市场力量更有能力、有意愿推动电动车等技术应用。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替代能源、推动新的能源转型的呼声日渐高涨。(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初见成效

输电和配电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网络损耗,但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交流输电却能够减少这种损耗。燃气轮机技术、热电联合循环技术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使得热能最大程度转化为机械能。全世界的电能主要消耗在电动机上,变频调速技术驱动的电动机可以节能70%以上。

在新的能源技术变革推动下,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在2000—2015年间,在能效提高的带动下,中国的能源强度降低了30%。2015年中国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效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9%,这比IEA29个成员国(主要为发达国家)的能效提高速度还要快。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为能源效率制定了强有力的目标。中国将投资2700亿美元用于提高能源效率,到2020年时把能源强度在2015年的基础上降低15%,5年累计节约能源5.6亿吨油当量。(五)用户用电用能体系趋近完善

在能源发展与变革下,消费侧用户的能源消费模式呈现多元、互动、智能等特点,提供给用户的能源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天然气和石油等。售电公司将提供实时的电能价格,用户能根据自身各种电器的能耗情况,选择更合适的能源产品和套餐。城市居民将具有更加广泛的能源选择权和更优化的能源方案使用权,同时能够通过对能源产品的购买和能源市场的参与获得额外的效益,从而满足城市用户对于高品质能源和要求,实现用户在需求侧的充分互动。四、技术变革:日常业务活动升级的加速器(一)特高压技术

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占地少的特点,如图1-1所示。特高压输电技术比超高压输电技术在输电容量、输送距离、输电损耗、走廊占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的经济输送距离可达5000千米,可以满足未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与全球配置的战略需求。图1-1 特高压输电技术优势(二)微电网技术

微电网是由一些微型电源等分布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负荷构成,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能的独立网络。微电网既可以和公共电网并联运行,也可以单独运行。

智能微电网调度和控制系统,使得光/电、热/冷、风/电、直/交流的能源交换能够在源—储—荷各环节分层有序梯级优化调度,实时监控新能源发电系统、储能系统和负载的电力参数等,达到能源利用效率最优。(三)电力大数据

电力大数据主要来源于电力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包括电网运行和设备检测或监测数据;包括电力企业营销数据,如交易电价、售电量、用电客户等;包括电力企业管理数据。电力大数据技术主要是高性能计算、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通过使用智能电表等智能终端设备采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再对采集的电力大数据进行系统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电网的实时监控;进一步结合大数据分析与电力系统模型,可以对电网运行进行诊断、优化和预测,为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地运行提供保障。

例如,美国Auto Grid通过采集和利用智能电表提供的电力大数据,进行用电预测及分析,以优化需求侧管理;Opower目前为近100家公用事业公司管理超过1000万个家庭和商户的账单,基于用户的用电消费数据,分析用户用电行为,从而为用户提供节能建议;C3energy则通过集成电力大数据形成分析引擎,提供电网实时监测和即时数据分析,同时也能对终端用户进行需求响应管理。(四)机器智能技术

在电力系统运维方面,借助于开发的“无人机”“智能电力巡检机器人”“智能感应终端”等智能机器将变电站、配电站、电缆廊道的日常巡检工作变得无人化、规范化、精准化,机器智能将替代人类进行电力系统的巡检、维修和维护等工作,消除故障和隐患。

在软件方面,有着深度学习能力和循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可以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建模,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利用“专家系统技术”解决各种需要专家判断和决策的复杂问题;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元件关联分析”诊断分析电力系统多重故障;利用“启发式搜索”的自适应功能对复故障或存在保护、断路器误动作给予最优解决方案;利用“模糊技术”优化电力负荷变化和电能生产间的不确定性。(五)物联网感知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的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通过在电网系统中部署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利用物联网感知技术获取实时数据,采集设备、环境、参数等最新数据,对电力生产、输送、消费、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全面智能识别,在信息采集、汇聚处理基础上实现全过程、全方位感知。

物联网感知技术(见图1-2)成为电力物联网应用基础,通过对电力系统和电网的设备的感知,结合信息通信技术传送感知数据,实现联合处理、数据传输、综合判断等功能,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图1-2 物联网感知技术(六)信号传输技术

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就是要建立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统,智能电网的诸多特点都是通过高速双向信息通信系统来实现的。通过信息的高速双向传输,智能电网能够满足用户与电网的实时互动,能够利用先进的量测技术对电网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的、连续不断的自我监测与校正,以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体现电网各系统的自愈功能,实时收获完整的电网信息,从而真正地达到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优化电网性能这一目标。(七)多源网荷、源网荷储(分布式储能的实现技术)

源网荷储技术是指包含“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如图1-3所示。“源—源互补”强调不同电源之间的有效协调互补;“源—网协调”要求提高电网对多样化电源的接纳能力;“网—荷—储互动”要求把需求侧资源的定义进一步扩大化,将储能、分布式能源视为广义的需求侧资源,从而将需求侧资源作为与供应侧相对等的资源参与到系统调控运行中,引导需求侧主动追寻可再生能源,配合储能资源的有序(智能)充/放电,从而增强系统接纳新能源的能力。图1-3 多源网荷、源网荷储(八)柔性直流电技术

直流输电在稳定性和经济性上存在很大的优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采用IGBT等全控器件,并以换流阀调制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的优势如下。(1)柔性直流输电可以快速地实现电流反转,而不必改变电压的极性,所以更容易连接多个换流站的连接,进而可以实现多端直流输电。(2)柔性直流输电可以向弱系统和无源系统供电,更适合新能源并网。(3)柔性直流输电没有换相失败的问题,降低了直流故障。(4)柔性直流输电的有功和无功可以独立控制,控制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实际运行要求。(5)柔性直流输电更容易实现模块化,维修维护方便快捷。五、消费主权主义:推动服务理念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改变人们的能源消费方式。例如德国,能源供电商明确表明电能来源类型,如传统石油、天然气,还是风能、水能、核能等无污染能源。对于较高价格的新能源,居民依然愿意选择支持绿色无碳能源生产的方式。借助于移动互联技术,消费者能够远程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移动终端实时监控和管理电器能耗使用情况,从而能够结合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电能套餐服务。第二章环境影响下的能源互联网业务转型

面对城市能源互联网背景、电力政策改革、城市用能需求变化和新兴的能源技术进步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因素,给传统电力公司提出了转型要求和挑战。当然,面对挑战,电力公司也在探索自己的业务转型思路,例如,作为城市区域配电售电一体化公司,电力公司在不断地探索精益高效的运营模式,以使得一线生产更为柔性自主。同时,面对新技术革命,传统电力企业充分利用电力数据资产驱动业务转型,更是全面拥抱新技术,利用机器智能替代传统岗位,进一步凸显人力资本的开发价值。

简言之,就是通过城市能源互联网实现角色转型,以市场化实现经营转型,以数字化实现管理转型。而“三个转型”的第一步,首先从学习优秀经验开始。一、国外能源服务商价值互联的转型思路(一)能源管理软件——Green Packet

德国Green Packet是面向售电领域的智能家居和智能工业的专业数据分析公司,它开发的智慧能源软件可以收集并统计消费者的能源消费数据,为能源生产者提供建议和指导。

作为家庭用户端的产品,Green Packet兼顾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中小企业用户和智能家居用户的需求。通过软件,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布式能源的发电情况,以及发电数据的详细分析,比如,上一个季度的用能与产能数据和相关数据分析。此外,还可以看到碳排放的数据,清楚了解对环境做出的贡献。通过Green Pocket软件,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用能数据和他的邻居进行比较,以此了解自己的能耗是高还是低。

为了更多地与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Green Pocket通过游戏及比赛的形式增加与用户的黏性,并且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信息。比如,设置一些条件,达到要求的用户可以获得一些奖励;再如,鼓励消费者和他的邻居PK用电节能水平;又如,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联通,比赛获奖了可以转到这些社交网站进行分享。

此外,Green Packet的操作界面简单好用,每一个使用者都说它像i Phone一样简单易用,在一个10万人的大公司里,也只有不到10个专业的能源经理。(二)移动充电系统——Ubitricity

Ubitricity2008年成立于柏林,业务范围主要是构建电动车充电的基础设施。

对路灯进行一点点调整,在路灯杆上装上系统插头,然后人们通过一种特殊的充电线,可连接路灯杆完成充电并自动结算。相比其他成本动辄近10000欧元的充电站,Ubitricity只需花费500欧元对路灯进行改装即可。Ubitricity的充电设施主要有三个部分构成:插座(Socket)、智能充电线(Smartcable)和连接管理器(connectivitymanager)。Ubitricity可以支持任何一款电动汽车在同一个公共充电桩上充电,也可以把充电线直接外接到包括路灯在内的任意电源上。

具体而言,Ubitricity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插座:可以安装在多种环境,包括墙壁、独立的充电桩甚至路灯上,充电功率最高可达4.6千瓦。用户可以通过签订的移动电力协议来监测所有和充电相关的费用支出。(2)智能充电线:包含兼容所有车型的智能电表和M2M通信协议(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用户可以选择供电商,登录时也可以看到实时账单。(3)连接管理器:充电和支付环节展示透明平台,同时也可以查询到最近的可充电点。可以实时公开显示交易数据、精确计算充电量、提供每月账单并且帮助用户进行能量管理。

Ubitricity让充电变得非常简单,只需3步:第一步连接充电设施,智能充电线自动对于已经注册的用户进行识别和授权并解锁插座;第二步充电,通过移动测量技术,智慧电缆精确地测量出充电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计费,并通过无线向电力公司发送数据;第三步付费,所有充电数据都会被准确记录并整理成收费账单发送到用户的移动终端。

Ubitricity不光制造电动车充电插座,还卖电!售电模式也很简单,通过智能充电线和电表模块将电卖给电动汽车用户并赚取差价。当充电用户达到一定数量时,电动汽车的作用就像是无数个电池组,一端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组建虚拟电厂,另一端与客户形成需求侧响应。这真正实现了电力移动性和可移动电力。对于整个德国而言,有约200000个电线杆可供使用。在柏林,近1000个电线杆将在下一阶段作为“充电杆”使用(见图2-1)。德国的能源供应商Grundgrün预测,很快柏林的每个街灯都将有这一充电功能。图2-1 柏林街头的充电杆(三)能源方案系统提供商——Opower

美国Opower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能源领域的软件服务公司。目前Opower已与9个国家超过95家电力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覆盖的家庭用户和商业用户超过5000万户。美国50家最大的售电公司中,有28家与Opower是合作伙伴。

Opower结合行为科学、云数据平台、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用能服务,帮助售电公司建立更稳定的客户关系并实施需求响应。Opower公司通过自己的软件,对公用事业企业的能源数据,以及其他各类第三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进而为用户提供一整套适合其生活方式的节能建议。(1)提供个性化的账单服务,清晰显示电量情况。一方面具体针对用户家中制冷、采暖、基础负荷、其他各类用能等用电情况进行分类列示,通过柱状图实现电量信息当月与前期对比,用电信息一目了然;另一方面,提供相近区域用户耗能横向比较,对比相近区域内最节能的20%用户耗能数据,即开展邻里能耗比较。(2)基于大数据与云平台,提供节能方案。Opower基于可扩展的Hadoop大数据分析平台搭建其家庭能耗数据分析平台,从所服务的公用电力公司取得海量的家庭能耗数据信息,依靠自身设计的独特算法,根据用户的每日用电读数,测算用户制冷、热水及其他用能的分配情况。

公司最新推出其自创立以来的第五代软件系统,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对用户各类用电及相关信息的分析,建立每个家庭的能耗档案,并在与用户邻里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用户个性化的节能建议。(3)构建各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虽然Opower的目标是为用户节电,但其自我定位是一家“公用事业云计算软件提供商”,其运营模式并不是B2C模式(企业对终端消费者),而是B2B模式(企业对企业)。Opower公司的服务对象是公用电力公司,而不是普通的家庭用户。电力企业选择Opower购买相关软件,免费提供给其用户使用。Opower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节能建议,同时也为公用电力公司提供需求侧数据,帮助电力公司分析用户电力消费行为,为电力公司改善营销服务提供决策依据等。(四)储能方案供应商——Stem

Stem成立于2009年,前身是一家叫作Powergetics的常规电池储能公司,主要瞄准中小型企业,帮助其削峰填谷。在A轮融资过后,2012年更名为Stem,其第二任CEOBrian Thompson首次提出将大数据、云计算和用电优化结合起来,Stem的定位也由此发生转变,旨在提供用电优化服务。

Stem的系统集成了三项行业领先技术:(1)可视化仪表盘(Visual Dashboard)是系统的大脑,根据历史数据、用电数据和环境数据对电量、电费做出预测,形成客户专门的用电模型,再制订相应的储能和放电策略,反应速度精准到秒,能够展示实时(而不是5分钟或15分钟)的用电数据,同时智能地传达存储和部署电力的命令;(2)蓄电池单元(Battery Cell),由相当常见的一种车载锂电池构成,是经过UL认证的可以快速转换的储能系统(见图2-2)。它与世界顶级的锂电池储能供货商,如比亚迪、松下、三星、LG和Tesla合作,最多能释放长达4个小时的电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