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王国的一代天骄——丘成桐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04:18:35

点击下载

作者:黄泽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数学王国的一代天骄——丘成桐传

数学王国的一代天骄——丘成桐传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数学王国的一代天骄——丘成桐传(大家丛书)作者:黄泽林排版:梦工厂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01ISBN:9787214129796本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客家人的孩子1.广东蕉岭县的丘氏人家

在广东蕉岭县生活居住的丘氏族人不仅人口众多,而且为蕉岭当地一望族。他们虽然已世代居住在广东蕉岭,但追溯丘氏族人的祖上,却出自中州,源自渭北。据广州中山大学罗香林所著《客家研究导论》载,蕉岭丘氏人祖先最早受封于营丘,后人就以地名“丘”为姓氏。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至五代时期,丘氏人开始流亡迁徙到江淮一带。后来在北宋末年间,又遭遇战乱的丘氏后人再一次开始流亡迁徙。他们越过江淮一带继续向南,最后散居于闽西、赣南、粤东、粤北等地。

据《丘氏族谱》记载,蕉岭丘氏最早开基祖称为创兆公,始于700多年前南宋年间,适逢元兵入侵,创兆公深感国家危亡之时,自己应身担重责,遂加入文天祥抗击元兵部队。宋朝军队战败后,文天祥进屯潮阳。创兆公则回到蕉岭员山奉养父母,后世代居住于此,遂成为当今蕉岭丘氏的开基祖。

至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后,为避战乱,蕉岭丘氏人又有一支相继渡海到台湾。在日本人侵占台湾之时,丘氏族人丘逢甲(号仙根,丘成桐之父丘镇英堂伯),曾任台湾副总统兼义军大元帅。后丘逢甲由台湾岛归来,丘镇英之父、丘成桐之祖父丘集熙成为丘逢甲幕僚。

丘成桐院士的祖上则世代居住在蕉岭员山扬官,其高曾祖父即以教书育人为业,后在台湾一直教书30年,并逝于台湾。丘成桐曾祖父福寿公遂独自挑起养家之责。

福寿公虽家业清贫,以艰难起家,但其天性聪敏慈慧,并秉承祖上之文人儒业,谋得一份掌管县衙卷册的状师之职。为承担养家之责,福寿公还为人抄写文书及行医看病,以在县衙微薄俸禄之外,为家中增添收入。这样日积月累,福寿公通过不断勤劳付出,使丘家家境逐渐好转,再往后还为家中置办了一些田产。

福寿公不仅勤奋,而且天赋极好,每当为人抄写时,即目不旁视,提笔挥毫,不仅如风驰电掣般每日可书写万余字,其蝇头小楷更是字迹工整、俊秀挺拔。福寿公文才亦极好,动辄书写千字文章,且笔锋流畅、文风俊逸,令同辈人十分佩服。

福寿公虽为一儒士,却心地慈厚,全无封建士大夫傲气。他喜欢结交下层劳动者,和他们交流,同情他们的疾苦,也不时接济穷苦人。因此福寿公去世时,当地上至士大夫,下至轿夫、理发匠等人,无不前来凭吊,扶棺流泪。

福寿公去世时仅50岁,家产为其二子独占。福寿公继室汤氏即丘成桐院士曾祖母遂独自抚养遗孤五个儿子,当时最大的10岁,最小的只有7个月,丘成桐院士祖父丘集熙才刚刚4岁。

家境虽艰难,但丘集熙自幼读书努力,成绩优秀,后考入当时的广东省立统计学校。毕业后即协助从台湾岛归来的堂兄丘逢甲从事教育工作。为走教育救国之路,丘集熙相继与他人共同创办城区公学、创兆学校等,并先后担任蕉平税务局长、羊子殿矿物局长,以及蕉岭、大埔、兴宁、龙川等县秘书、总务科长等职。

丘集熙工作优秀,思维敏捷,深知实业为建国、富国之本。因而他开矿产,提倡纺织业,同时自己学习医学。由于丘集熙医术不错,所以很多人都请他看病。虽然有请必应,但丘集熙从不收分文,而且对贫困的老百姓还常常送给他们买药的钱。因而他一直深为当地百姓赞扬和怀念。

丘集熙待人慈厚严谨,脾气秉性极像其父福寿公,且十分孝顺。每日早晚必向母亲请安问候,对母亲照料入微。若发现母亲稍有不高兴,丘集熙就一定要想办法问清楚,劝慰母亲,一直到母亲脸上露出笑容为止。

丘家人口众多,丘集熙到壮年后,全家已达到50余口人,但他不仅待兄弟友爱,且承担全家人的生活及众位晚辈读书教育费用,因此在丘家诸辈人中均获得极好口碑。

丘集熙之妻陈氏为大家闺秀,不仅容貌端庄,且待人温柔得体,更是全力为丘集熙撑持家务的贤内助。陈氏所生六子则个个优秀超众:长子丘宗英,电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曾参军任军旅参谋及平远电报局局长,后至1925年调任蕉岭电报局任局长,其工作尽忠职守,深得好评。次子丘和英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其极具文学才华,少时辞赋文章即闻名于附近乡里。丘和英年轻时即投身国民革命,曾任营团党代表、八路总政治部编纂科长、代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两淮盐务视察员、皖南盐务视察员、两广盐务视察员等职。三子丘干伟中学毕业后任职邑蕉五路总站长。四子丘儒英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任蕉岭、兴宁、龙川、河源秘书及公安局长等职,其因政绩卓著,深得民众爱戴。五子丘镇英即丘成桐之父,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任国立厦门大学、国立英士大学经济学教授及广东省府顾问等职。六子丘庆元,曾与丘镇英同赴日本求学,肄业于东京明治大学,因七七事变中国抗战爆发回国,后任南宁大厦大学附中教员并兼任主任室秘书。

由此可以看出,广东蕉岭丘氏族人不仅为世代居住于此的客家人,也是蕉岭一大户。丘成桐院士的祖辈、父辈则更多为读书之人及教育界、政界等之精英,而丘成桐院士正是这一倍出人才家族的后代。2.客家人的孩子

1949年4月4日,丘成桐院士诞生于广东汕头。这一年,丘成桐的父亲丘镇英37岁,母亲梁若琳28岁,此前丘镇英夫妇已育有三女一子,这就是8岁的长女丘成珊、6岁的次女丘成瑚、4岁的三女丘成瑶及2岁的长子丘成煜。父亲丘镇英先生与母亲梁若琳女士合影

次子丘成桐出生的时候,丘镇英先生正受聘在汕头出任救济总署的工作并同时担任广东省府顾问,他的夫人梁若琳自结婚后即放弃了梅州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悉心照料丘家全家人的生活。在梅县出生长大的梁若琳夫人与在蕉岭出生长大的丘镇英先生一样都是客家人后裔,因此小成桐出生后就和他的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一样,成为在家中听着客家话长大的客家人的孩子。

几个月后,已到了秋天,时任广东省府顾问的丘镇英先生接受了香港香江书院的聘请,即将担任该书院中国文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之职。于是,丘镇英先生带领全家人坐上了驶往香港的渔船。此时,尚在襁褓中的丘成桐只有5个月大。

此次由汕头赴香港,丘镇英先生还携上夫人梁若琳的母亲及弟弟妹妹5人一同前往。自从夫人梁若琳的父亲去世后,丘镇英先生就承担了梁家外祖母和几个年幼子女的全部生活费用。这也使得丘镇英先生迁往香港的家庭队伍竟有十几口人之多。丘成桐上中学时全家合影

最初,丘镇英先生只以为很快就会返回汕头,所以并没有长期在香港定居的打算。因此到了香港后,丘镇英先生只是将一家人暂时安顿在了当时还是农村、出入很不方便的元朗一个叫屏山的小镇。

为了维系一家十几口人的庞大经济开支,丘镇英先生一方面在香港就任香江书院中国文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教授哲学、西洋哲学史、中国现代史及理则学。一方面,和几个朋友商议好后,丘镇英先生又在元朗与朋友合资共同创办了一家农场。

只不过丘镇英先生没有想到,开办农场远不像他读大学、做学问当教授、任省府顾问那样一帆风顺、成绩卓然。更何况,开办农场绝非是简单之事,丘镇英先生对经营农场又毫无经验,办农场的初衷不过是听从朋友的建议而已。结果,仅仅过了两年的时间,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亏损,农场就倒闭了。

经营农场的失败,让来到香港后的丘镇英一家人顿时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而这时从汕头一同来香港的梁家外婆及4个子女仍然与他们住在一起,十几口人的生活开销仅凭丘镇英先生当教授的微薄工资早已是入不敷出。夫人梁若琳实在没办法,只好变卖家中值钱的物品,最后连夫人梁若琳手中的贵重首饰全都卖掉,眼看家中财务几乎全部典当用尽,丘家实在是已无力维持亲戚的生计,梁家外婆一家5口人才搬离。

这一年,丘成桐只有2岁。3.元朗的李屋

梁家外婆一家人搬走了。丘镇英先生和夫人也带着5个儿女搬到了元朗的红枣田一处叫做李屋的房子。李屋的房子虽然不算小,但却是好几家人合住,可以想见他们的住房并不宽裕。又因为地处元朗的农村,所以李屋不仅住房条件很差,交通也很不方便,这不仅让在大学教书的丘镇英先生每天要多赶很多路程,更让丘家一家人尝到了生活的艰苦和不易。

当教授的薪俸虽然少得可怜,还要按授课钟点计算,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丘镇英先生只能坚持去大学教书。每天早上,丘镇英先生走出家门后,都要先搭上一辆脚踏车,坐在脚踏车的后座上一直到公共汽车站,乘完公共汽车后,再乘渡海轮船过海,上岸后再搭乘一段公共汽车,才可到达大学。这样一路下来,单程就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说起来,确实是非常辛苦。

当丘镇英先生教完课回到家中的时候,已经是很晚了。一家人吃过晚饭后,教过一天课,赶了很远路程的丘镇英先生虽然已经十分疲惫,却还要为第二天的课程准备教学讲义。李屋的房子里没有电灯,所以丘镇英先生每天晚上只能在油灯下为第二天的教学做准备。

父亲每天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写字的情景,给还不到3岁的小成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元朗的李屋还给丘成桐留下的深刻记忆,就是母亲梁若琳不畏生活困苦,带领全家人顽强生活的情景。

地处偏远农村的李屋这时还没有安上自来水,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只能和附近村民一样,每天到不远处的一条河里去洗澡、挑水。小成桐也和哥哥去河边洗澡,虽然有些怕河水,有时河水浪大水深,但是家中没有自来水,天热又无法洗澡,即便害怕也只能下到河里。每次去河边小成桐都会看到母亲一人从河边挑着满满两桶水,一步步往家走。有时候,年龄大一些的姐姐们也会帮着母亲从河边抬一些水回来。但毕竟姐姐们也只有10岁多,所以每次母亲都嘱咐姐姐们不要打水太满,以免累坏身体。不过母亲自己却总是挑得满满两只水桶,尽管累得气喘吁吁,却从来没有丝毫的埋怨。

艰苦的生活环境,母亲的勤劳和坚忍,让小成桐早早就体会到家庭生活的贫困和母亲操持一家生活的艰辛不易。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和哥哥一道帮着母亲做一些零散的家务小事。

一天晚饭后,姐姐们都忙着帮着妈妈收拾饭桌上的杯盘碗筷,小成桐也跑前跑后地跟着姐姐一块干活。过了一会儿,桌上收拾得差不多了,看见哥哥成煜端着一簸箕垃圾往外走,他急忙走上前说:“大哥,我去倒垃圾吧!”

说着,没容得大哥成煜说什么,小成桐就把大哥手里的簸箕接了过来。看到二弟这样勤快懂事,姐姐们都很高兴,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成桐更是一脸兴奋地端着一簸箕垃圾向外走去。

但是很快不幸发生了,只听得门外楼道里传来咕隆隆的响声,母亲和姐姐们急忙打开屋门,只见小成桐已经倒在一楼楼梯下……

原来小成桐只顾抢着帮哥哥倒垃圾,却忘了脚底下是李屋破旧昏暗的楼梯,他只觉得一脚踩空,就沿着二楼的楼梯滚了下来。母亲和姐姐们看到,一股鲜血正从小成桐的额头冒出。惊慌的母亲立即抱起她的儿子赶向医院。

好在有惊无险,由于治疗及时,医生为小成桐的额头缝了几针,其他并没有落下什么疾病。只不过伤口愈合后,额头上留下了疤痕,而这个疤痕则一直伴随丘成桐院士至今。

李屋的生活给小成桐留下的疤痕成为他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永久记忆,也让他更加懂事,体会到童年生活的艰苦不易。4.“牛屎屋”的田园风光

全家人在李屋住了一年多后,每日辛苦赶路去大学教课的丘镇英先生深深感到这里离元朗市区实在太远,于是和夫人商定,搬离李屋。

不久,丘镇英先生和夫人带领儿女搬迁到一间距元朗市区较近的独立小屋。一家人安顿好住下之后才发现,此小屋虽然距离市区近了许多,但仍然地处农村,此外距他们居住的房子不远处就有一座农民用来晒牛粪的小广场。时不时地一阵阵微风,会夹杂着牛粪味迎面而来。要是真的刮起一阵大风,则更是牛粪满天飞。虽然如此,全家人却依然很乐观,并戏谑地将他们新搬进的小屋称为“牛屎屋”。

虽然“牛屎屋”的生活条件仍然艰苦,丘镇英先生辛苦的教书工作仍然薪金微薄,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生计,但是丘夫人梁若琳却从无气馁,更无抱怨,她一方面悉心照料好众多子女的吃穿,一方面找一些像绣花、穿珠子、加工塑料花等能够在家里做的手工工作,只为挣些钱贴补家用。因此丘成桐院士对母亲深情地回忆说:“在元朗居住时,父亲前往九龙执教,路途遥远,早出晚归,薪水微薄,实在不足以维持生计,往往早上不知道晚上有没有饭吃。每日早上,母亲除准备好早餐给我们吃,还要赶路前往市场买菜,家贫无力购买饭菜,常常向菜贩赊贷……

每日,母亲由街市赶回家后,还需刺绣、穿珠、打毛衣挣些钱,帮助父亲维持生计,遇上赶活时,往往通宵达旦不能寐。儿女们的衣服也由母亲亲自剪裁。为了儿女们的温暖,母亲通宵不眠地赶打毛衣给我们穿。小时候我们不懂母亲的辛苦和慈爱,现在,自己只带两个儿子,已手忙脚乱,才知母亲勤劳之苦。而母亲除抚养我们兄弟姊妹八人之外,还要接济其亲戚的生计,可以想见母亲辛劳之深,而母亲却从无怨言……”“牛屎屋”生活条件并不好,但丘先生和夫人梁若琳却为儿女们营造了充满文化气息和温馨慈爱的气氛,一家人父教母慈,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丘先生仍每日赶路赴大学辛苦教书,夫人梁若琳在忙于家务和努力做手工之外,还在“牛屎屋”后面的空地上养了一些鸡,4岁的小成桐就经常和哥哥成煜一起去田地里或附近的池塘中捉一些青蛙回来喂鸡吃。这样既可以为家中节省一些养鸡的开支,又可以让鸡们长得更健壮。还有高兴的事就是哥哥成煜带着小成桐去河边钓鱼,兄弟俩带着自制的鱼竿、鱼钩,高高兴兴地向河边走去,看着一条条的鱼儿咬钩,再提着装满鱼儿的小桶回家,这个时候的小成桐真是快乐极了。“牛屎屋”的生活也让小成桐亲眼看到了山野村民下田劳作的辛苦和村民们在付出辛勤汗水后获得收获的喜悦。

春天来了,村民们开始种田了。他们赶着牛去耕田,还下到冰冷的稻田去插秧,干起活实在是很辛苦。可是村民们却都积极努力地下田去播种,即便是中间劳累了要歇息一会儿,也是彼此在一起愉快地交谈,有时是拉拉家常,也有时是互相说着种庄稼的事。“牛屎屋”带来了美好的大自然田园风光和村民们纯情质朴的民俗民风。春天里,阳光明媚,和风煦暖,小成桐和哥哥成煜自己动手做好风筝后,来到一片开阔的田边,蔚蓝的天空下,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拉着风筝尽情奔跑。春天的田野上,到处是绿油油的禾苗,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夏天里的稻田,禾苗更加茁壮,不时从水田中冒出的黄鳝、青蛙还有水蛇,更为山村田野增添无限的生机。秋天是金黄色的世界,村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小成桐则和哥哥一起到田里去挖农民收获后剩下的地瓜,也去捡稻田里落下的稻穗。

丰收过后,是村民的农闲时光,小成桐会在一阵吹吹打打的乐曲声中,和哥哥一起追赶着村里娶亲的队伍,在一片热闹的鞭炮声中,分享着村民婚嫁喜事的快乐……

他还会经常跑到村里农民的院子去玩耍,看着他们认认真真,虔诚祭祖的样子,他的心里充满了好奇。这一幕幕真实淳朴的山野民风,深深地印在了小成桐的脑海里……“牛屎屋”的艰苦生活让长大成人后的丘成桐始终无法忘怀,勤奋教书育人的父亲、辛劳持家的母亲和她对儿女的悉心照料,“牛屎屋”乡间的自然风光和质朴的田园生活,都给丘成桐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5.父亲丘镇英

在丘成桐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的为人和品德以及深厚的学养都对他影响至深,因而他对父亲始终充满崇敬和怀念……丘镇英

1912年1月7日,即中国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九日,丘镇英先生出生在广东蕉岭农村一户客家人的家庭,父亲丘集熙为状师及中医师。状师即当时乡间的律师,其时正逢辛亥革命成功,因而父亲最初为他取名庆定,是纪念国家共和已经安定之意。

丘镇英自幼天资聪颖,5岁时开始接受塾师启蒙教育,很快就可以将《论语》、《孟子》等文一字不差熟练背出。两年后,因父亲丘集熙被派往大埔任县秘书,7岁的丘镇英也跟随父母来到大埔,遂转入新制小学读书。

新制小学所学课程虽然与塾师教育大不相同,但入学后还不到半年,丘镇英的成绩就跃到了全班第一。这也让丘镇英从小就得到父亲的喜爱和细心培养。在新制小学读书期间,每天晚上完成了当天的功课后,丘镇英在父亲的教授下,开始学习《唐诗三百首》。

仅一年的时间,小小年纪的丘镇英就可以联对作诗,其中“云趋分水凹,月照镇山楼”的联句,不仅为很多父亲同辈人大力赞赏,他更被视为才子佳童。

后来因为在大埔县生活水土不服,丘镇英跟随父母回到了蕉岭,又转塾师学习,在此仍是每次考试必拿第一。不久,11岁的丘镇英考入县立模范国民学校,毕业时获得县会试第一名,后转入城区高等小学校读书。

小学时期的丘镇英不仅极具天赋,学习成绩优秀,而且非常喜爱古典历史传奇小说。除爱听塾师讲述唐宋传奇故事外,还特别爱听祖母讲洪秀全、杨秀清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后来,11岁的丘镇英开始偷偷阅读《水浒》,因为喜欢,又天生悟性好,结果他不分早晚黑夜,竟一口气5天就把《水浒》读完。

丘镇英的四哥丘儒英也十分爱看传奇小说,父亲发现后,多次禁止他的两个儿子阅读这一类书籍。但父亲的劝阻似乎并未奏效,兄弟俩不仅仍然悄悄阅读,还把家中给的零用钱攒起来买传奇小说。到了丘镇英14岁从城区高等小学校毕业时,他和四哥购买的传奇小说早已将家中的大箱、小箱全都装满。

这个时候的丘镇英虽然只有十几岁,却极具文学天赋并喜爱文学创作,在他小学毕业后与四哥儒英向前清庠生学习经史时,就已开始写作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以及创作一些有关奇闻逸事的文章。平日里,丘镇英即喜好吟风弄月,尤其喜爱创作词句整齐、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体之文。年纪虽小,丘镇英却颇有文人才子之风。

此外,祖母陈氏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也对少年丘镇英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聪明懂事的丘镇英一直深得祖母疼爱。祖母笃信佛教,且由于头脑聪明,背下许多佛家经典之作。一直到耄耋之年,仍能经常为孙辈背诵《金刚经》、《心经》等。好奇的少年丘镇英曾经对着经书听着祖母背诵,结果发现,祖母虽已年迈,但其所背诵之经文,竟是一字不差。

因此,丘镇英在很小的时候,即将佛家主张的因缘、济世利人之说深深记在心中。并一直到长大成人后,始终对国家对社会坚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丘镇英考入蕉岭县中学后,仍然是150余名学生中的佼佼者,从入学一直到毕业始终因成绩优秀而获得奖学金,为此还得到了蕉岭中学校长亲自赠送的苏批《孟子》、《左传》等书。

丘镇英读中学的时期,正是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之后,受五四新文化思想影响,他也十分喜欢阅读当时的《学生文艺丛刊》、《学生杂志》等刊物,有时还为《东方创造日报》撰文发稿。力主新思想又热爱文学创作的丘镇英后来索性召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新文艺研究会”,并担任了蕉岭中学校刊与学生园地的《蕉中旬刊》主编,可见中学时的丘镇英不仅聪明好学,思想也较为活跃。

丘镇英以优异成绩从蕉岭中学毕业后,赴南京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成绩列为第四名。只可惜入校学习还不足5个月,丘镇英竟连连患病,不得已只好请长假回家休养。获得当时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批准后,丘镇英尊父亲的要求回到故乡蕉岭。

虽然患病回乡,但丘镇英并未不振,反而一改原来不爱运动的习惯,每天清晨5点必定起床去郊野做操运动,每晚9点准时上床就寝。这样过了半年的时间,身体就恢复了健康。于是丘镇英在得到父亲的同意后,决定先赴香港补习英文和德文,为日后赴德国学习做准备。

不料想父亲丘集熙突然患流行性感冒,虽是轻微病状,但却被庸医耽误,不久竟撒手人寰。在长兄丘宗英的帮助下,丘镇英考入厦门大学改读研政治经济。

家庭的变故,让丘镇英的大学生活也充满了艰辛,4年的厦大学习,丘镇英曾与朋友主编《厦门江声报》,因而他上大学的费用靠家里长兄接济三分之一,其他开支一部分由自己写作所得稿费支持,一部分靠一些好朋友借助。而与一些穿西服的富家子弟同学相比,丘镇英不过是一个穿着布衣布裤、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他自己也曾作诗自嘲:“一个面包堪饱肚,半壶开水足暖寒”。

虽然如此,丘镇英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却一直成绩优秀,并获得陈嘉庚奖学金。厦大毕业后,丘镇英赴上海与朋友合办时代知识出版社,并出版《时代知识》半月刊。不久,受四哥丘儒英一位担任广东河源县长的好友之邀,丘镇英自上海返回广东出任河源县公安局局长。

3个月后,丘镇英深感自己年轻学浅,又对广东政局十分失望,于是他辞去了公安局局长的职务,不久即与六弟丘庆元东渡日本求学,第二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师从日本著名教授高桥清吾博士攻读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史。

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丘镇英仍然学习成绩优秀,并受到高桥教授的夸赞。他还边学习边与朋友一起翻译了高桥教授的著作《政治科学大纲》、《政治政策学》,还完成了《普希金诗集》的翻译。

来到日本两年后,适逢国内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丘镇英立即返回祖国,来到广东佛冈担任一名中学教员。在此期间,充满爱国激情的丘镇英除对学生讲授日寇侵华史外,还怀着一腔热血,率领全校学生到各乡去宣传抗日、动员民众、慰问抗日军人亲属及组织抗敌后援会等。

1938年,丘镇英受聘来到福建任省府服务员兼财厅三科编辑,很快升任财厅秘书,并负责编纂《福建财政》。但编纂工作还未及完成,厦门就失守,九江也沦陷了。回到蕉岭的丘镇英仍以极端的爱国之心为抗日救国奔走。他和志同道合的友人遍访全县后,即在县城成立了“青年群文化研究社蕉岭分社”,出版了《蕉岭青年》、《抗战周刊》,并制作巨型壁报宣传抗日。紧接着,他们动员知识青年,开展识字运动,倡办民众夜校。在他们前后创建的25所夜校中,男女学生竟达到1800多人。为支援抗日前线,他们鼓励农民冬耕,征募寒衣,在蕉岭县掀起了抗日热潮。

抗日战争期间,丘镇英还先后担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广东省政府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府参议员、国立英士大学教授等职。抗战胜利后,丘镇英在汕头参与救济总署工作,因廉洁奉公,被政府授予奖金……丘镇英先生在汕头

对父亲的人生,丘成桐院士在2004年出版的《丘镇英教授文集》前言中曾写道:“父亲的生平和父亲的看法一直指导着我的成长和我做学问的态度,父亲遗留下来的片段文章往往使我回想当年在家中的谈话,也惊觉这四十多年来我的想法受到他的影响是何等的深刻。希望父亲遗集的出版能够表达我对父亲感激和怀念的一点心意……”

由此亦可以说,无论是丘镇英先生的天生睿智和博学的文化底蕴,还是他热爱祖国、清廉奉公的高尚品德,在他的儿子丘成桐成长的道路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走进学校读书

一转眼,小成桐5岁了。丘镇英先生觉得该送他的二儿子去上学了,于是他决定带着小成桐先去报考当地的公立小学。那个时候,报考公立小学的孩子都要进行考试,小成桐自然也要先通过这一关才能走进小学校的大门。

在小成桐的眼中,公立小学考试的题目实在是很简单,不过是要求每个孩子写出从1到50的阿拉伯数字,于是他拿起笔,稍作一下思索,就很快将这些数字写完,然后交给老师,高高兴兴回家了。

可是没有想到,小成桐信心满满、毫不费力完成的考试,竟然是一个不合格的“作品”。原来,平日里在家中小成桐经常看着父亲伏案疾书,虽不理解其意,但却早早就已知道中国书法书写顺序全都是从右到左。因此在考试时,他突然灵机一动,自作聪明地认为,此阿拉伯数字也必定是按从右到左的顺序书写了。于是,由于书写顺序全都颠倒,小成桐的答卷上,“15”变成了“51”,“19”变成了“91”,“28”变成了“82”……

结果是,小成桐虽然很聪明,却落了一个考试不合格,自然是进不了这家公立小学了。丘镇英先生只好把他的二儿子送进了一间叫做永安小学的乡村小学。

地处乡间的永安小学条件差,离家也比较远,5岁的小成桐每天上学从“牛屎屋”出发到学校要走30多分钟的路程,母亲心疼小成桐,每天早上都叮嘱要出门的小成桐带上雨伞,这样既可以防雨又可以防太阳晒。

听话的小成桐背起书包拿上了雨伞。可是他毕竟只有5岁,个子也不高。因此当他走出家门撑起雨伞时,瘦小的身材加上头顶上张开的雨伞,俨然一个可爱的小冬菇。姐姐们看到了,立刻对着她们的小弟弟说:“看呀,我们的小冬菇来了。”

好在“小冬菇”并不生气,他只知道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虽然还不知道走进学校上学是什么滋味,但是他的心里已经对学校充满了好奇……

小成桐终于成了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时候,他的妹妹丘成琪、弟弟丘成栋也相继来到人间。家中人口又增多了,再加上丘镇英先生和夫人在汕头时收养的一个女儿,一家已是10口人,生活更加困难了。

虽然年纪还很小,小成桐却早已懂得父亲和母亲的艰辛不易,当时家中经济窘迫的情景更是深深留在了记忆中:“……当时的生活实在很苦,父亲去上课,母亲尽力去找手工活儿做,找不到时,母亲有时去教会或救济机构拿到面条和面粉才能饱餐一顿……晚饭能够有肉食,就算是很幸运了。所以小时候都希望过年,因为过年时总有鸡吃,但却不知道父亲是借钱来过年的……我每天上学从家里到学校要经过外婆家,外婆和姨妈住在一起,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时,外婆叫我中午到她家吃饭,说有好东西吃。结果吃中饭时,外婆提供的是白饭和酱油,到如今还记得外婆满足的笑容……”7.“小冬菇”的遭遇

小成桐终于开始上学了。只不过母亲和他的3个姐姐没有想到,永安小学带给小成桐的,除了每天手持雨伞赶上30分钟的路程,更有一场近乎磨难的遭遇。

原来永安小学有一群顽劣的少年,虽自幼在农村长大,却少了许多乡间的淳朴。他们喜爱打架斗殴,寻衅闹事,尤其是对少小单薄、无力抵抗的低年级小学生,更是百般欺凌,任意殴打辱骂。

5岁的小成桐自然不能幸免,看着他个子矮小又身体瘦弱,那些顽劣的学童就总是在每天早上守在校门口,只等小成桐一到,就上前一阵殴打。小成桐年小力薄,只有受欺负的份,无奈的孩子只能忍受。

小成桐虽然年纪还小,却一向受父母影响颇深,从不愿挑事惹事。不料想打人闹事的顽童反而向老师诬告他。有一次顽童们打架凶狠,竟闹得老师都要出面处理。想不到老师却相信了顽童们的诬告,不但全都怪在无辜的小成桐身上,还对他横加批评指责,最后又对毫无过错的小成桐进行了课堂罚站的处罚。

小成桐虽然家境不富裕,却也是自幼在父母的疼爱、姐姐和哥哥的呵护之下快乐长大,何时曾受过这般无端的欺凌和责罚?可怜的孩子自然是倍感惊恐、郁闷,回到家中后就病倒了。

这以后虽有母亲和姐姐们的精心照料,但受了惊吓的小成桐仍然经常发烧,有时是长时间的高烧不退,有时则总是做一些怪梦、噩梦。无奈之下,父母只得让小成桐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在家里休息养病。

小成桐虽然不幸遭遇这一劫难,但却受到了父亲母亲、姐姐们的关怀和百般照顾,并终于恢复了健康。成年后的丘成桐院士对自己童年时的这一段经历更是十分难忘:“……一年班下学期就留在家里养病,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发烧,由父母亲悉心照顾,常发噩梦,至今还记得父亲坐在床沿念经达旦。幸赖母亲喂我汤食,身体才慢慢地好转过来。还记得母亲喂我食藕粉的滋味。在这么穷的环境,母亲也还舍得花钱来喂养我比较好的食物,有了自己的小孩后,才知道父母抚养孩子的心情……”

小成桐逐渐恢复健康后,一直在香江书院教授哲学、西洋哲学史并兼任中国文史系主任的父亲丘镇英先生又接受了香港崇基书院讲授经济史和经济地理的工作。虽说是做兼职教授,但这份工作却让丘镇英先生的收入增加了一倍之多,这也为丘家紧迫的经济缓解许多。随着工作的变化,丘镇英先生也再一次带领全家人搬到了新的住所。

新的家坐落在香港沙田的排头村,搬家的那天,一辆货车载着丘镇英夫妇和7个子女连同丘家的所有家当,来到了沙田的一家寺院前,丘镇英先生为他的一家人在这里租到了一幢房子中第二层的房间。

沙田新家的房间虽然仍不算宽敞,但却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英霞别墅”。因为地处寺院,英霞别墅的环境也透着一股幽静。小成桐看到,和寺院紧邻的就是一座山,爬到半山腰时,就可以看到岩石的山壁,一股清澈的泉水沿着山壁缓缓地流出,再加上泉水四周长满了别有一番风味的绿色芒萁,更让小成桐感到了英霞别墅不同于元朗“牛屎屋”的沙田风景。

这一年,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都转到了大围的沙田公立小学上课。虽然这时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丘家的学子队伍中,6岁的小成桐毕竟是年龄最小的,因而他这时还比较贪玩,也不知努力学习。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走在路上觉得有些累时,也会向姐姐撒娇闹脾气,有时候干脆刚刚走到一半路程就再也不肯往前走了。这时候大哥成煜往往是不声不响,仍然乖乖地向前走,姐姐们则是连哄带拽地拉着小弟弟去上学。后来父亲知道了,总是嘱咐姐姐们在上学或是回家的路上一定要拉着弟弟的手一起走。这一段上学路程的情景,无论是自己不懂事的闹脾气,还是父亲的关心和姐姐们的爱护,都成为丘成桐院士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与周围都是乡村农田的“牛屎屋”不同的是,紧挨山下的英霞别墅到处都是茂密高大的树木,而且还有不少荔枝和李子树,这让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都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但他们却不知道,长期在高大树荫覆盖下的英霞别墅不仅终日见不到阳光,还会有山脚下时不时吹来的凉风,而这些,对人体的健康是很不利的。

果然搬过来不久后,丘家一家人开始先后生病。先是小成桐,此前在永安小学受到惊吓发烧、做噩梦的病症,想不到此时又开始复发,不得已小成桐只得在家休息。紧接着大儿子成煜又开始不断发烧,懂得医药的丘镇英先生连忙为两个儿子处方开药,但却挡不住其他的几个孩子接连不断地感冒、咳嗽,丘镇英先生和夫人不由地焦急万分。

一家人的接连不适、生病,终于让丘镇英先生意识到,潮湿阴冷的英霞别墅已不能再住下去了。第二章龙凤台的美好时光1.美丽的龙凤台

待孩子们的病情稍好之后,丘镇英先生终于带着一家人搬离了阴暗潮湿见不到阳光的英霞别墅。他们新迁居的家坐落在沙田的龙凤台,是一座靠山面海、环境舒畅的两层楼房子。丘镇英先生一家租住在一层楼右侧。新的家总共有两房一厅,面积仍然不算宽裕。

这个时候,丘镇英夫妇的养女妹妮已经结婚成家,最小的女儿丘成珂也已出生,因而此时丘家还是10口人。一家10口住在这样的两间房子里,确实有些拥挤。但一方面这时丘家的孩子们年龄还小,另一方面丘家一向家庭和睦,父教母慈,所以一家人生活得愉快而亲密。也因此,丘成桐院士回忆说:“……在这里住了七年,可以说是我童年最愉快的一段日子。到如今,龙凤台六号仍然是我一生最怀念的地方……”初到龙凤台全家合影(前排左一为儿时丘成桐)

由于靠山面海,所以龙凤台不仅环境舒适,风景也美丽宜人。到处都是高大茂密的参天大树,不同的树木还分别在不同的季节开放着不同的鲜艳花朵。春天里,在一片碧绿青翠的竹子和松树林中,最漂亮的是高大的白玉兰树,茂盛的枝头上开满了洁白的如象牙般的花朵,玲珑剔透,美丽无比,不时还散发出一股醉人的幽香。

到了夏天,最惹人注意的就是茁壮挺拔的凤凰木,一朵朵如火焰般跳跃的红色花朵在凤凰木的枝头竞相绽放,更为美丽的龙凤台增添了几许魅力。

一家人搬到龙凤台后,勤快的丘夫人又带着孩子们在院子周围种满了各类花草,到了春末夏初,院子里的玫瑰花、牡丹花、海棠花、蔷薇花,还有茉莉花和炮仗花就可以怒放盛开了。

除了大海和茂盛的树木花草,龙凤台背靠的小山也是景色秀丽、风光无限。无论是山间的小溪,还是溪中的小鱼小虾,或是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都让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尽情玩耍、快乐无比。到龙凤台不久全家合影(前排左三为儿时丘成桐)

美丽的龙凤台让小成桐度过了快乐无忧的童年,也成为丘成桐院士对童年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就如他曾说过的那样:“到如今,龙凤台六号仍然是我一生最怀念的地方。”因此,在2013年《数理人文》特刊中,丘成桐院士在其撰写的《那些年,父亲教导我的日子》一文中,对龙凤台的美丽风景及曾经度过的快乐时光描述道:“……对着深蓝的海水,读书声合着松涛声,院子虽只容三数人坐,感觉却如人间仙境,尤其在月明之夜,月光照在海上的倒影,使人心旷神怡,读着苏东坡的《赤壁赋》,直有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我和兄弟姐妹们却走遍了山上的大石,寻花觅草。山上有一山溪在山岩上流下,夏天水多时有如瀑布,所以我们命之‘瀑布’,我们常到该处流连,捉小鱼、小虾、昆虫,山上有一大片花卉,有杜鹃花、牡丹花、吊钟花,在春天时去看,有如花海。微雨过后,水滴花朵,鲜丽可爱,徘徊其中真是乐也融融。

过年时,三姐和我会去山上采集这些花朵回家摆设在花瓶里,我自己则弄了一个大水缸养一些捉回来的鱼、蝌蚪和其他小动物。也养蚕虫,斗蟋蟀,还有一种叫做豹虎的。常到山上找这些小昆虫,我会用龙吐珠,这种植物的肥厚叶子做成盒子,将这些昆虫养起来。有一次看到树上有蜂巢,和朋友用竹竿去采蜂蜜,给黄蜂叮了很多包包,过了很多天才恢复过来。我和哥哥喜欢下跳棋和象棋,至于打乒乓球,没有桌子,在地上打,所以始终没有学好。我们又喜欢放风筝,往往风筝在天上飞时,他人的风筝飞过来和我们的线绞在一起,将我们的线弄断了,以后才知他们是故意的,但我们也没有办法。

母亲在屋后养鸡和鸭,却引来了蛇和老鹰,打蛇和捉鹰都是相当精彩的节目,由我们的邻居主持。我们都喜欢在母鸡生蛋时,到处寻找这些蛋,又喜欢喂养这些鸡和鸭。”2.“善邻”与“恶邻”

在龙凤台,与邻居们相处也是小成桐与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丘镇英先生和夫人善良待人,又教子有方,因此一家人在龙凤台生活时,大多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而这些无疑也是丘成桐院士对龙凤台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与丘家最近的两户邻居分别住在他们的楼上和隔壁,巧的是,两家都姓周,只不过楼上的周家主人年轻些,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都管他们夫妇叫大周哥和周大嫂。刚搬到龙凤台时,大周哥和周大嫂有3个女儿,后来他们又有了1个男孩。夫妇俩人很高兴,就请他们很尊敬的丘先生给新出生的小男孩取名,后来小男孩就用了丘先生取的名字:周基典。

住在隔壁家的邻居,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则叫他们周伯父和周伯母,管他们家的两个儿子叫八哥、九哥。因为邻居们彼此都相处得很好,所以孩子们也都在一起玩得很高兴。特别是在逢年过节时,几家的孩子都要聚在一起像开联欢会一样热闹非常。

每年的中秋节,孩子们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过月饼后,就会一人手持一支灯笼跑出去玩耍。到了除夕的晚上就更热闹了,孩子们接过大人送给的红包“压岁钱”后,就开始跑到院子里放鞭炮和烟火,等到鞭炮和烟火放的差不多了,就回到屋子里玩纸牌和做游戏。总之,过节的时候是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最快乐和最热闹的时候。

周家的九哥与小成桐、成煜的年龄相近,所以平日里3个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最多,他们经常一块玩打波子、捉迷藏的游戏,有时也一起去爬山。更让小成桐高兴的是,周家伯母也非常喜欢他和哥哥成煜。每当他们去周家玩的时候,周伯母总是笑容满面、热情招待,还把家中最好的吃的拿出来给他们吃。孩子们吃完后,周伯母还会带着他们一起去海边,他们在那里可以游泳,可以去挖岘子、捉螃蟹……那情景,总是让小成桐觉得就像在妈妈身边玩耍一样快乐。

后来,周伯母一家搬到了港岛,但是两家仍然不断往来。小成桐记得最清楚的是自己生病时的情景。那一次,小成桐病得很厉害,总是发烧不退,母亲只得带着他去港岛看病。一直住在周伯母家有一个星期,让小成桐最感动的是,住在周家整整一个星期,已经给他们添了很多不便,但善良的周伯母不仅热情相迎,还对病中的小成桐百般关怀、悉心照顾。

在丘家居住的房子旁边还有一座小别墅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他们家的住房环境可说是宽敞又舒适,王家太太似乎也因此而有些瞧不起贫困的丘家。有的时候还会因为丘家众多子女的读书声影响他们的休息而过来与丘家发生争执。虽然有时候会有这些不愉快,但王家的佣人银姐待人很和善,又有一手很好的烹调手艺,每当银姐做了很好吃的点心时,就会送给丘家的孩子们吃。作为礼尚往来,丘夫人梁若琳当然也会将自己出色的烹调作品送一些给王家。小成桐则经常去王家的院子里玩耍,那有一大片竹子,他最喜欢的是在竹子树中间那块非常华润的大石头上爬来爬去。

离丘家再远一些的黄家生活条件就更好了,他们家不仅住房宽大舒适,还有一座花园,小成桐和哥哥姐姐们都管黄家的房子叫江夏台。黄家经济条件好,生活也相当美国化,他们的4个儿子都看英文版的图书和连环画。黄家的花园也修整得很好,可说是林木青翠、风景秀丽,花园中还有一个很漂亮的乒乓球台子和一个很大的养鱼池。黄家虽然很有钱,但他们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待人也很友善,因此小成桐也经常去他们家玩耍。

龙凤台还有一户温姓人家也是距离丘家不远的邻居,只不过这户温姓人家与周围邻居们的相处似乎不那么融洽,时不时地总会产生一些摩擦。

说起这个温姓人家,在丘成桐院士对龙凤台快乐生活的回忆中,虽不过是一段“小插曲”,或者说仅是个不和谐的音符而已,却也令他记忆深刻。

美丽的龙凤台在生活上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用水要从山上溪中引出,然后储在一个小水塘中,再用管子引到屋里。这样的用水方法在平日里大多住家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冬天时,山上溪水量减少,小水塘往往会储水不足,各家住户用水就会紧张一些,这时一般邻里之间都会互相照应一下,一般都不会因为用水紧张而产生矛盾。

唯有温姓人家,因平日里就依仗在当地居住的时间久,经常恃强欺弱,所以到了冬天山上缺水时,他们竟会将丘家居住的楼房内3户人家共用小水塘的水渠用石头再加上草和泥堵住,这样山上溪中的水就全都流到了他们家的水塘里了。

发现家中缺水后,小成桐就和哥哥成煜、三姐成瑶,再加上周家的九哥,几个孩子一起爬上山,将温家堵在水渠中的东西全部拿开,山溪水终于缓缓流进了小水塘。但也很快就招来了温家大婶蛮横的谩骂。

这以后,因为缺水的问题3户人家经常会与不讲理的温家发生矛盾,但与土豪般的温家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很多次,都是温家大婶站在大道上,扯着大嗓门,极尽骂人之能事,辱骂丘家达两个多小时。丘夫人一向贤惠温柔,无论如何不会从口中说出污秽之词,只能忍气吞声。邱先生虽是才学满腹,却深知与这等人家论理,只恐怕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所以也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温家大婶尽情谩骂。

好在世间总是“恶有恶报”,不久后,龙凤台六号搬进了一家潮州人,邻居们惊奇地看到,这户潮州人的家里大大小小加起来竟有10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终于在一天的深夜里,潮州人家的10个小伙子每个人手里握着一根木棍,与温家土豪短兵相接地打斗起来。

一场大战之后,10个小伙子依然锐气不减,只见大路上10名壮汉雄赳赳气昂昂地排成一字队伍,横刀立马站在路中央,俨然一副越战越勇、锐不可当的气派。

从那以后,温家土豪嚣张的气焰灭掉了不少,虽然不能说是至此太平无事,但自从那户潮州人的10个小伙子出手后,温家的蛮横霸气确实收敛了许多。看到一向以强欺弱的温家遭此教训,小成桐觉得很解气,更开始悟到自卫能力的可贵。

如果把那些与丘家住在一座楼或是相邻楼、彼此和睦相处愉快生活的邻居称作是丘家的“善”邻居,那么这一户龙凤台的温姓人家,应该够上一户“恶”邻了吧。3.答对所有数学题的小学生

搬到龙凤台后,小成桐和哥哥姐姐去沙田公立小学上学就要坐公共汽车了。他们每天早上沿着铁路线一直走到沙田火车站,再乘上公共汽车,就可以到学校了。有时候,为了省下乘公共汽车的钱去买一根雪糕吃,小成桐也会和哥哥姐姐们一直沿着火车的轨道往前走去上学。这样走很多路也会很累,但是可以吃到诱人的雪糕,还是很高兴的。

成为学生的小成桐虽然早已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养育的不易,但在走进校门后,他更是体会到了因家境贫寒而遭到歧视、受人欺凌的痛苦。几十年后,丘成桐院士对当年遭到歧视的情景记得清清楚楚:“贫困的痛苦,是当时读书人共同的问题。父亲评论黄仲则的诗‘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寒衣未剪裁’时,说这是描写穷困最赤裸的一首诗。我们小孩子没有好的衣服穿,比不上同学,觉得惭愧,却不知道父母的心情。但是衣着不光鲜却容易让人歧视,记得珂妹小时上幼儿班,由我负责接送,在沙田信义小学接她时,校长以为我是顽童,居然打了我一巴掌逼我离开……”

虽然因衣服破旧而遭到歧视,但在很早的时候,小学生丘成桐就显示出了他的数学天赋。那是在一次学校举办的趣味比赛中,比赛的内容很特别,既有要求学生绕着操场跑步的运动,也有每跑到一个角落就解一道数学题的动脑筋活动。

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都迈开双腿尽力跑了起来,却不知这比赛既要动腿还要动脑,结果好多跑得快的同学却因为解不出数学题反而名次落后。轮到小成桐了,只见他铆足了劲,用力摆动双臂,但毕竟年小力单,尽管同学在一旁拼命鼓劲加油,仍是落在了后面。

但是很快,“战局”就反转过来了,原来是跑到前面的同学已经到了转角处该解数学题了。怎奈他的脑筋无论如何比不上两条腿跑得快,数学题解不出来,任是双腿跑得再快,也是干着急不能往前跑了。倒是跑在后面的小成桐,拿过数学题,竟是不费吹灰之力,只用片刻即把答案解出,如此一来,跑得最慢的小成桐竟“反败为胜”跑到了前头。

比赛结果,虽有跑得快的同学先到达终点,但他完成的数学题却因屡出错误而成绩不佳。小成桐是场上年纪最小跑得最慢的同学,但在解数学题时,却“力挫群芳”,不仅将所有的数学题一一完成,而且答案全部正确。

也许这不过是丘成桐院士在孩提时就已在数学方面偶尔露出的“峥嵘”,比赛场的老师和同学更不会想到,这个跑得最慢却答对了所有数学题的孩子,十几年后即开始在神秘的数学天空中翱翔……

小成桐虽然答对了所有的数学题,但毕竟还只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更因为年龄小而免不了贪玩淘气和不知道如何努力读书。因而在小学最初几年的时间里,由于活泼好动,又喜欢玩耍,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为此,他也曾受到父亲和母亲的训斥……

那是在小成桐上三年级的时候,那一天正好是学期结束,终于可以在暑假里好好玩一玩了,小成桐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和他走在一起的,是他的同班同学、好朋友吴汉。两个快乐的小男孩边走边说着,正好遇见了三姐成瑶。吴汉很高兴,他立刻对成瑶说:“成桐的考试很好,他这次的分数比我高多了……”

三姐听了挺高兴,小成桐的心里更是有些飘飘然,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到底是多少分。结果回到家后,就被父亲和母亲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原来,他的“考试很好”的成绩,不过只名列班上第36名……

当然这只是丘成桐在小学最初几年的学习状况,随着一天天的长大,他的学习成绩也在一天天提高。到了五年级的时候,他的学习已经逐渐走入佳境,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成绩都已开始名列前茅,终于在期末考试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看到二儿子的学习如此长进,父亲母亲自然十分高兴,父亲更是对小成桐大为赞赏。丘成桐10岁时与家人及亲戚合影(前排左三为丘成桐)

而此时的小学生丘成桐则愈加成长,愈加优秀。除了主科数学语文成绩拔得头筹外,他完成手工劳作和美术作业也已是游刃有余。特别是美术课,小成桐的山水画作品,已经可以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虽然这一年小成桐只有10岁……4.初学英语

到了小学六年级时,小成桐的学习开始紧张了。因为沙田小学对六年级的学生提出,准备参加全香港小学的毕业会考。在香港,六年级的小学生不仅都要参加每年的小学生毕业会考,而且会考也是小学生升入公立中学最重要的考试,足见该会考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

这一年,对小学生丘成桐触动最大的是英语课的学习。沙田小学在第一学期为六年级的学生开设了英语课,也在数学课里为学生加入了“鸡兔同笼”的学习内容。对于数学成绩一向优秀的小成桐来说,数学中增添的“鸡兔同笼”问题,一直让他充满兴趣和信心,所以根本不算问题。而对英语学习则就不一样了,因为从来没有学过,所以这初学英语的经历让小成桐十分难忘。

头一个难忘的应该是负责教英语的老师马谦了。马谦老师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刚从香港大学毕业就来到了沙田小学教英语。大概是觉得一个堂堂的大学生,竟落得一个到乡下的小学来教书,心有不甘的马谦老师总觉得自己是虎落平阳、大材小用。于是,他一走进课堂,就对一群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六年级小学生来了一个“全程式英语教学”。

马谦老师的这一“举措”,立刻让这些原本连“ABC”都不认识的乡间小学生不知如何招架。结果,虽然学校里开设了英语课,但很多学生学了半天仍是一头雾水,稀里糊涂。就连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小成桐,也是过了一个多礼拜后,才知道了什么叫做“Do you understand?”。

糟糕的是,马谦老师似乎并没有看清他的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水平,所以他为学生的英语考试出题时,仍然是丝毫没有“手下留情”。结果可想而知,大家的英语考试成绩几乎全都是一败涂地。

英语成绩不好,很多同学把它归咎于教英语的马谦老师。面临着全香港的小学会考,又或许是心中怀有一份怨愤吧,几个顽皮胆大的学生觉得应该给马谦老师点“颜色”教训他一下。经过一番“密谋”,他们终于在一条乡间小路上将正在行走的马谦老师截住,并施给了他一顿实实在在的拳脚。

虽然这只是几个顽皮学生的作为,却造成了师道不尊的极大影响,一时间同学们都不能够安下心学习,有些人心惶惶。竟至有一天,一个学生从家中拿了一把牛刀就上学来了。幸亏几个男老师一起出动,才没有产生严重后果。

马谦老师虽然挨了学生的一顿拳脚,小成桐却始终对马谦老师留有不错的印象,尤其是后来马谦老师带他们旅游时的情景,更让他记在了心里,以至几十年后,丘成桐院士仍然记得:“其实马谦老师人很不错,在我们小学毕业时,全校到梅窝旅游,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去海中游泳去了,父亲却送了一张纸条给马老师,到梅窝后,将纸条打开,原来是‘禁止小儿成桐游泳’。马老师则租了一乘小艇,带了我在海滩旁照顾同学玩耍。”

这是小学生丘成桐初学英语时的一段经历,虽然并不那么如意顺畅,却让他难忘。5.父亲的教导

在龙凤台度过的美好岁月中,父亲的教导一直伴随着小学生丘成桐的成长。丘家的所有孩子从走进小学校门开始,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背诵古诗词了。父亲从最简易的唐诗宋词开始教,小成桐则没用多久就会熟练背诵不少唐诗,再过些日子,聪明的小成桐竟也能够和哥哥姐姐一起朗读更深奥的古文了。

于是,在美丽的龙凤台那不算宽敞,依山临海的院子里,每当晚上月亮高高挂在天空时,丘镇英先生都会带着他的儿女一起吟诵诗词古文,伴随着他们吟诵的朗朗声,是月光倒影的大海,和煦的海风……在大自然的风光下和父亲兄弟姐妹一起陶醉在中国古文化的世界里,让小成桐体会到了别有一番的意境……

小成桐在一天天的长大,显然父亲教授的唐诗宋词已经满足不了他课余活动的需要。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日渐增长的求知欲,小成桐对小说和课外书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了。但是由于家境不富裕,家中并没有这一类的书籍供小成桐和兄弟姐妹“饱眼福”。

这个时候,还是龙凤台的“善邻”、那个隔壁周家的八哥给小成桐解了不少“所需”。原来,八哥家新近来的一位叫沈君雄的朋友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华侨青年,他这次是从南洋回来,正准备回到国内参加祖国建设。在龙凤台住了一个多月后,沈君雄为周家留下了一大堆各种不同的演义和章回小说。其中有《说岳全传》、《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及《薛丁山征西》等。八哥于是拿来送给小成桐看,让小成桐乐得天天抱着这些小说不撒手,看得津津有味。

此外,小成桐和兄弟姐妹们也都十分喜爱梁羽生先生和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先生每天都在《明报》专栏连载他的武侠小说,由于内容精彩、引人入胜,丘家的众兄弟姐妹自然也是争相阅读。美中不足的是,其间如果家中没有买到《明报》,金庸先生精彩的武侠小说就难免要间断看不到了。

而这一类武侠小说的价格在当时还是比较昂贵的,丘家的孩子们要想看只能去借了。幸好这时住在旁边小别墅那家邻居的儿子王世源也非常喜爱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了看着痛快,王世源索性买了他们全套的武侠小说,他也很爽快地答应借给丘家的孩子们看。终于把武侠小说借到手的小成桐不禁欣喜若狂,立刻抱在怀里闷头看上了。

不久,丘镇英先生终于看到了他的孩子们对武侠小说的争相阅读和毫不掩饰的喜爱。虽然一直做大学教授教书育人的丘镇英先生自己年少时也曾一口气5天偷偷读完《水浒》,但他对孩子们偏爱武侠小说并不满意。他认为武侠小说虽然内容精彩,但却不适合正在求学成长的青少年,尤其是痴迷于大量阅读,更是有害而无益。于是他很郑重地对他的儿女说:“这类章回、武侠小说的文字谈不上训雅,更谈不上帮助你们提高文学素养,阅读它,等于浪费时间,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去阅读。”

虽然丘镇英先生已经明令表态对他的儿女们阅读武侠小说的不满,但耐不住诱惑的小成桐还是忍不住悄悄地躲起来偷偷地看,当然这全都怪罪于武侠小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他有时躲到床上看,有时干脆溜到洗手间偷偷地看……

丘镇英先生后来觉得,孩子们之所以喜欢看这些“无用”之书籍,还是源于他们的课外读物不足。他决定为孩子们购买一些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于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小成桐和兄弟姐妹们先后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此外,他们也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安徒生的童话、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及歌德的《浮士德》等中外名著。

把这些书拿给孩子们的同时,丘镇英先生还不忘告诉孩子们每一本书的内容中心以及一些词语的精辟之处。例如孩子们读《水浒传》的时候,他会给他们讲农民的困苦生活是引致农民造反的根本原因,对《西游记》,他就给孩子们讲“意马心猿”这个词的意思……

只不过这个时候丘镇英先生的精心讲解似乎对小成桐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他还小,对父亲所说的话,还不知道如何去思考。读《西游记》的时候,还只知道十分惋惜孙悟空总是不能逃出如来佛的十根手指。读《水浒传》的时候,也只是对林冲棒打洪教头、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感到兴奋。

此外,丘镇英先生也很看重中国古典小说里的诗词,他一直认为这些诗词在小说的故事里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在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古典小说的同时,丘镇英先生更要求他的孩子们背诵里面的诗词。这对于只有七八岁的小成桐来说确实有些不容易,但时间长了,念得熟了,他也开始喜欢这些诗词了。像《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祭周瑜文,《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词,他不但非常喜欢,而且已经熟记于心。

再长大一些,小成桐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练习毛笔字了。丘镇英先生为他的孩子们准备了柳公权和王羲之的字帖。小成桐虽然还不太理解父亲要求他们练习毛笔字的意义,但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他都会坐在父亲旁边,踏踏实实地练习临帖。

练习毛笔字虽然有些单调,但父亲经常举办的写毛笔字比赛却非常有吸引力。差不多每过一个星期,住在龙凤台的几个年轻人都会聚到一起比赛写毛笔字,每一次总是由丘镇英先生亲自当裁判。小成桐因年龄小无法与那些年轻人比高低,却总是甘当比赛的忠实观众。因为他喜欢看着比赛者挥毫时的那种气定凝神,更喜欢当父亲宣布比赛结果时那种欢乐的气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