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知识城——体育明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2:45:5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跨世纪知识城——体育明星

跨世纪知识城——体育明星试读:

内容提要

容国团是广东省中山市人,1937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工人家庭。他小时候就喜爱体育运动,常去父亲所在的工联会海员俱乐部打乒乓球。由于他聪明好学,球艺提高很快。1956年,他代表香港队与刚参加完第2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日本队进行对抗赛,一举击败了刚获得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荻村,由此蜚声海内外。

中华民族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容国团

容国团是广东省中山市人,1937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工人家庭。他小时候就喜爱体育运动,常去父亲所在的工联会海员俱乐部打乒乓球。由于他聪明好学,球艺提高很快。1956年,他代表香港队与刚参加完第2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日本队进行对抗赛,一举击败了刚获得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荻村,由此蜚声海内外。

容国团酷爱乒乓球运动,更热爱祖国。1957年,在父亲容勉之老人的热情支持下,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从香港回到了祖国大陆。1958年,他进入广东省乒乓球队,不久调到国家集训队。经过刻苦钻研,容国团练就了绝妙的直拍快攻打法。其特点是球路广、反应快捷、战术变化多,尤其精于发球、推、拉、削、搓和正反手快攻。

1959年,容国团运用自己的独特打法,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夺得世乒赛冠军,也是中国在世界大赛上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1961年,容国团和自己的队友们在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奋力拼杀,夺得了男子团体冠军。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

1963年,容国团执教中国乒乓球女队。两年后,他率领中国女队参加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第一次夺得了女子团体世界冠军。

容国团的这三个“第一次”,为祖国洗去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使祖国赢得了“乒乓强国”的盛誉,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为中国成为体育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容国团于1958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59年、1961年两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容国团为祖国体育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

“铁鎯头”——郎平

郎平的少年时代,也曾有过许多美好的理想。她学过绘画、迷过音乐,还幻想当工程师、飞行员……13岁那年,父亲领她看了一场国际排球比赛。快攻猛打的日本队直落三局、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北京队。散场后,爸爸低着头一言不发地走出体育馆,郎平急忙问:“爸爸,您今天怎么啦?”爸爸拍拍女儿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别看是场比赛,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啊!”郎平听了心里猛的一震,刹那间,那变幻莫测的排球使她萌生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神奇感,一个强烈的念头涌进她的脑海:为了祖国的荣誉,我能不能有一天穿上有国徽的运动衫,飞进球场呢?我能不能有一天登上领奖台手捧金杯,亲眼看见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呢?

从此,这炽烈的愿望在郎平的脑际萦绕翻滚。酷爱体育的父亲一眼看出了女儿的心事,在她14岁那年,亲自把郎平送到了体校。在张媛庆教练的指导下,郎平接受了排球运动最初的艰苦训练,与排球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郎平的确是个幸运儿,在通向顶峰的道路上,她几乎是跳跃着前进的。短短两年后,她被选入北京青年队;一年后,又成为北京队的队员。17岁那年,她如愿以偿,穿上了缀有国徽的球衣。那个时候,她的球技就像她自己一样年轻,是一把没有淬火的“鎯头”。她第一次出国参加第8届亚运会,球队就以0:3败在号称“东洋魔女”的日本队手下,她的扣杀也在密集的封网面前失去了威力。冠军丢掉了,郎平的心里难过极了,总在想:“我就不信打不过日本队!”袁伟民教练知道了郎平的心思,鼓励她说:“输了不要负气,要拿出真本领去赢人家。真本领可要苦练才能得到。”郎平向袁教练表示:“你给我制定训练计划吧!只要能冲出亚洲为国争光,多大的苦我也能吃!一切从零开始!”

郎平是一个锐意向上的姑娘,在挫折面前,她更加发奋了。为了锻炼自己在艰苦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她在训练结束后还要向教练请求加练。过度的疲劳常常使她摔倒在地板上不想再站起来,但每一次都想起袁教练的话:“惰性是夺不来冠军的,要随时想到打翻身仗!”于是她咬咬牙又爬起来,继续挥臂扣杀,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刁更狠……

经过一番锤炼,她这把“鎯头”终于锃亮而铿锵有声了。1979年冬天,在香港举行的第2届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上,中国女排以3:1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结束了日本蝉联亚洲冠军近20年的历史。在这场鏖战中,郎平一个人得了20分,她的超手扣球大显神通,使对方一筹莫展,日本报刊惊呼:“中国郎平打乱了全日本女排的阵脚!”从此,郎平获得了“铁鎯头”的美称。

中国女排第一次冲出亚洲,大家高兴得哭了。刚来国家队一年多的郎平深深懂得,国家队的目标是夺取世界大赛的冠军。于是,她心里憋着一股劲,训练更加刻苦,力争在世界杯赛上夺冠军,尝尝世界冠军是什么滋味儿!

1981年第3届世界杯在日本拉开帷幕,美国队战胜了日本队,中国队和美国队都是五战五胜,对美国队一战至关重要,关系到中国队能不能拿冠军。郎平心里明白,决战的时刻到了,就是打断一只胳膊,也要打赢这场比赛。

11月15日中午,在日本大阪,一场关系到中国女排能不能打翻身仗的决战开始了!一开局,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网上争夺。中国队以15:8先胜一局,又经过大约一个半小时,双方打成二平。第五局,观众的欢呼声像阵阵海浪,郎平她们在场上互相说话都听不清了。孙晋芳大声喊:“郎平,拼啦!不拼没有机会啦!”郎平喊:“你供好球,我就用‘鎯头’用力往下捶!”从8:3开始,他们越打越顺手,最后以15:6拿下了第五局。

第二天晚上,中国队在60O0名激动的日本观众面前迎战日本队。两队拼到第五局后,日本队以15:14领先,又是郎平的一记重扣把比分扳成了15平。最后中国队以17:15战胜了日本队。中国女排七战全胜,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此时的郎平,想到了爸爸、妈妈和启蒙教练张媛庆,也想起了朝夕共处的姐妹,想起了好老师、好教练袁伟民。“这些年的苦,吃得值得呀!”

从那以后,郎平又随中国女排参加了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4年奥运会和1985年世界杯赛。1986年荣任中国女排教练的郎平,率队参加了第10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为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郎平的名字不仅留在世界排坛的光辉史册上,而且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坎上。国际奥委会为了表彰她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所做的贡献,特奖给她一枚奖牌。

摘取奥运桂冠的第一个中国人

——许海峰

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东郊的普拉多射击场上,37个国家和地区的56名射击强手正在真枪实弹地争夺23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男子自选手枪慢射60发的奖牌。在这些选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27岁的射击选手许海峰和瑞典老将斯卡拉克尔。在前两组的比赛中,许海峰每组都打了97环,第三组打了93环。他的成绩比瑞典老将、世界冠军斯卡纳克尔超出3环。在第四组比赛时,斯卡拉克尔打了96环,许海峰打了93环,两人战成平局。在第五组射击中,许海峰打了96环,积分又超过了斯卡拉克尔。一般来说,在最后一组射击中,只要许海峰发挥正常就可以战胜对手获得金牌。但由于过度的紧张,在第六组射击开始后,许海峰几次出现失误,九枪只打了70环,而斯卡拉克尔则发挥正常,两人再度战成平手。这时,许海峰和斯卡拉克尔都只有最后一枪,谁能拿金牌,在此一举。许海峰镇定了一下,举起了枪,瞄了一下靶子,又放下了枪。当他再举起枪时,又没有扣动扳机。许海峰四举四放,使场里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许海峰终于第五次举起了枪,砰!子弹射出了枪膛,直射靶心。十环!最后一射,许海峰终于以一环之优击败了斯卡拉克尔,夺得了第23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把金牌亲自挂在许海峰脖子上的时候,中国揭开了奥运史册上的一页,许海峰结束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0”的纪录。

许海峰1957年出生在福建省。他小时候特别喜欢玩弹弓。许海峰打树上的鸟,每打必中,弹不虚发。许海峰小时候曾创造了连续击中麻雀200只的纪录。有人给许海峰起了个外号叫“弹弓王”。

1972年,许海峰随父母回到原籍安徽和县沈港镇。他在沈港镇念了两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当了农民。

在当农民的五年里,许海峰做过赤脚医生、当过供销社的化肥推销员、烟酒批发员。1979年,县体委射击队的教练听说县里有个“弹弓王”,打麻雀百发百中,就把他招到射击队参加训练。不久,许海峰代表巢湖地区参加安徽省第四届运动会,他一下子得了两个第一,并且打破了省纪录。

1982年许海峰被选入安徽省射击队。那时,他已经25岁,不少人对他能否出成绩表示怀疑。但许海峰并不气馁,在训练时他不怕苦不怕累,在寒风中练习瞄准,一次又一次地举枪,手被冻裂了,五指冻肿了,他全不在乎。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许海峰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进入省队三个月后,他在华东地区射击比赛中,夺得了气步枪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

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上,许海峰连夺气手枪和手枪慢射两枚银牌,成为国内射击场上的名将。

由于许海峰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84年他被选入国家集训队。4月份,他随队首次参加国际比赛。这以后他获得了洛杉矶奥运会预选赛自选手枪慢射项目的第一名,领到了进军23届奥运会的“入场券”。

许海峰在奥运会上得了金牌,回到安徽和县沈港镇的老家时,为了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他并没有通知父母。但当他踏进了沈港镇,便陷入前来欢迎的人海中。大人小孩手里拿着纸花鞭炮,排成一字长龙的欢迎队伍。许海峰被热情的乡亲们感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体操王子”——李宁

大家不会忘记,在1982年第6届世界体操大赛中,我国选手李宁技惊四座,一人独得全能、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自由体操六枚金牌,创造了世界体操比赛史上在一次比赛中一人获得金牌的最高纪录。接着,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李宁不负众望,又取得了3块金牌,2块银牌和1块铜牌的出色成绩。美国的新闻界和体操界惊呼:“李宁让人眼花缭乱的表演征服了美国观众,他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

1963年9月8日,李宁出生于广西柳州市壮族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一位中学音乐教师,母亲是该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家中兄妹3人,李宁排行老二。他从小爱唱、爱跳、爱表演,父母亲都希望他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可他却悄悄地迷上了体操,夏夜,满天星星一闪一内地眨着明亮的眼睛,李宁和小伙伴们围在奶奶的身旁,入迷地听那些美妙的神话故事。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跟斗翻个十万八千里,翻到地球的另一边去。每当学校体操队集训时,他就趴在窗头看,看够了就到沙坑里去“翻跟头”、“倒立”。回到家里,有时父母不在,他就把棉被拖到地上练习翻跟头,或钻进帐子里靠墙练倒立。父母对这个喜欢体操着了魔的小淘气毫无办法,只得找体育老师说情,于是7岁的小李宁就跟着高年级的同学一起练了起来。

当李宁上二年级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体操队的教练梁文为到柳州市选“苗子”,100多个孩子分批翻跟头、倒立、打侧手翻。轮到个子最矮的李宁时,他毫不怯场,尽管动作不够正规,但他机灵果敢,反应快,倔强,胆大,素质好,终于被梁教练“相中”。于是,“小不点儿”被破格录取为自治区体操队队员。

在教练的精心培育下,李宁进步很快。1973年9月,李宁刚满10岁,就第一次来到南昌参加了全国少年体操比赛,他出乎意料地夺得自由体操冠军和双杠第四名,引起了体操行家们的注意。

正当李宁初露头角、展翅起飞时,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先是右臂得了骨髓炎,接着左右肘关节受伤;手臂刚治好,膝盖的韧带又撕裂了……最惨重的一次是1976年他从双杠上掉下来,一块小骨片卡在肘关节处,使胳膊无法伸直,很多医生诊断后都说这次手术后,李宁是不能再进行体操训练了。他的右胳膊用石膏打了整整三个月,他只能看着别人练。看着,看着,心里突然亮了:“嘿,胳膊坏了,腿还是好的嘛,我不是可以练腿吗?”于是,人们常看见这个胳膊吊绷带的小男孩在体操房里练腰腹肌,练前空翻、后空翻,同时做大量跳板、弹网动作。就这样,他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医生治疗,伤势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战胜了一次又一次伤痛的袭击,李宁终于脱颖而出。怀着为国争光的一腔热血,李宁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国际体操比赛的领奖台上。凝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聆听着祖国的国歌,他百感交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滚烫的泪珠顺着脸颊缓缓流下。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养育他的父母、培育他的祖国,还是为他付出一切的教练们?

由于李宁对世界体操的杰出贡献,他不仅多次荣获“十佳”称号和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而且人们还送他一个美称“体操王子”,这足以表达人们对他的热爱。

退役后的李宁又开始了新的追求。他选择了有创新意义,且要从零开始拼搏的事业。他踏入了企业界,加盟“健力宝”集团。昔日的体操健将,今日的企业家,我们也许能从他的座右铭中指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人立于世,应立志如高山之巍巍而不可撼,思想如壑谷之深邃而不肤浅,心地应如洁云而无瑕,欲求应如绿草之易于足乐而不存奢望”。

永远不服输,永远不甘寂寞——这就是“体操王子”的性格。

乒乓王国里的小个“巨人”——邓亚萍

1990年3月,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员邓亚萍,为祖国勇夺3块金牌和1块银牌。

蓝色的梦,金色的梦,绿色的梦——童年的梦是多彩的。邓亚萍的梦是银色的。流星般飞舞的乒乓球,编织了她童年的梦幻。

亚萍的父母都是乒乓球迷,亚萍4岁时,就经常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大梁上去看爸爸打球。

亚萍长到5岁了。一天,她勇敢地站在球台前对爸爸说:“我想打球。”爸爸望着只比球台高一点儿的女儿,又是惊奇,又是兴奋。他没想到,女儿这么小,就讲出了自己久埋心底的愿望。从此,亚萍不仅是爸爸的观众,还是爸爸的“兵”。

亚萍很有灵性,有点石成金、蔚成大家的气质。她爆发力好,反应灵敏,动作轻盈、迅捷;特别可贵的是,亚萍有一股非赢不可的拼命劲头。为此,她比一般孩子肯吃苦。命运之神带给亚萍最大的不幸,是个子太矮。在把乒乓球作为国球的中国,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亚萍会成功吗?

然而小小年纪的亚萍丝毫没有意识到命运的冷酷,打球带给她欢乐和一切。

郑州的冬天是难熬的,练球的房子里没有暖气。亚萍的小手冻得红红的,就像一根根红萝卜,连拍子也很难握紧,动作经常出现变形。

一天,爸爸紧锁着眉头,观察着亚萍的训练。突然,一个念头闪电般划过他脑海。他眉头一展,招呼亚萍过来,面带喜色地说:“从明天开始,你改练横拍!”亚萍抚摸着红肿僵直的手指,垂下了头,她噘起小嘴:“我不怕冷,我会握紧拍子的!”

爸爸连忙解释:“不,不只是怕你手冷,你的个子比别人矮,改打横拍,照顾的面积大,这是取长补短的好办法!”亚萍理解了爸爸的苦心,她咧开小嘴,甜甜地笑了。

亚萍手里提着一把“大刀”。这是一把特制的横板,正面贴反胶,加强旋转,反面贴生胶,能打出变化莫测的怪球。快、转、怪,这是爸爸送给亚萍打开命运之门的金钥匙。

9岁时的亚萍技艺日臻精湛,成绩出类拔萃。为了使亚萍跃向新目标,爸爸推荐女儿进了河南省队。几个月过去了,埋头苦干的亚萍又冒了尖。在所有的集训新队员中,亚萍技压群芳,所向无敌。然而,命运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其他新队员都留在了省队,唯有球技超群的亚萍被拒之门外。冷冰冰的结论是残酷的:“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

虽然以前的隐忧变成了现实,爸爸仍没有绝望,他深信亚萍是打球的料子。他找到了好友李风朝。李风朝曾是国家队的球员,现在新成立的郑州市乒乓球队当教练。他理解老朋友的心,也很了解亚萍。亚萍除了个子矮,其他条件都优于别人,他决定把亚萍吸收到郑州队里培养。他讲:“日本队的关正子,个子不到1.5米,却拿过世界冠军。中国国家队的林希梦、刁丽丽、倪夏莲,个子都很矮,照样成为优秀的国手。邓亚萍为什么就不可能有发展?”

亚萍鼓起几乎被折断的翅膀,飞进了郑州队这一新的玫瑰园。厄运,使9岁的小姑娘突然长大了许多。她隐约感到,生活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虽然有刺,也有花香。

郑州女队有8名队员,亚萍是最小的一个,年龄比别人小五六岁,个头更比别人矮一截。年龄小,球龄短,球艺也不如大姐姐们。每周一次的队内比赛,亚萍总排在老七、老八的座次上,成了全队的“尾巴”。大姐姐们没有把这当回事,亚萍还是个小姑娘嘛!亚萍却难过得要命,每输一次球,她都要悄悄地落泪。哭归哭,练归练,亚萍不敢有一点儿放松。

功夫不负有心人,亚萍终于一步步登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他拥有一个世界”——赵剑华

赵剑华打球,内行人看了说:“简直是艺术享受!”外行人看了说:“今天我才知道什么叫羽毛球。”无怪他的教练黄益冲曾说过:“像赵剑华这样的羽毛球人才,几十年也很难出一个。他的身体条件、基本技术、速度力量、战术意识,都是世界第一流的。”

赵剑华于196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他原来的名字叫“赵建华”。上小学时,一次爸爸带他去看电影《林海雪原》,影片的内容,赵剑华虽不能完全理解,但有一点他却认定了:“少剑波是英雄。”他拉住爸爸的衣角直嚷嚷:“我为什么叫赵建华,我要叫赵剑华。”爸爸没有在意,赵剑华却连饭也顾不上吃,便在所有的本子上,将原来的“赵建华”都改成了“赵剑华”。

然而,想当英雄的赵剑华却差点儿当了“狗熊”。一次,他和邻居家的小孩在院里玩耍。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战争”突然爆发了,4个顽皮鬼分别扯住赵剑华的手和腿,用力将他抛向空中……“啊!”一声惨叫,小伙伴们惊呆了:赵剑华用左手捂着右臂,疼痛得在地上直打滚。父亲连忙将儿子送到医院,拍片的结果,右臂骨折。待到赵剑华的右臂完全恢复以后,它的部分功能已被左手代替了。

他却因祸得福,正因为他左臂灵活有力,爆发力强,12岁那年,被选进了市体校的羽毛球队。他虽然刚开始不会打球,但进步很快,练了几个月,便被选拔到江苏省队。16岁,他夺走了江苏省城市羽毛球赛男单冠军,1983年第56届全运会,他和孙志安配对,获男双第一,他也被侯加昌教练看中,调入国家队。他那“左撇将军”的雅号,就是在这次全运会上叫响的。

他平时好玩好动,脑子总无法静下来,稀奇古怪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他最不喜欢练球,在市体校时,经常害得教练四处追寻,把他找来训练。但他绝顶聪明,天赋奇高,一些高难动作,别人需要很多时间才能练会,可他看一会儿就能明白,并很快掌握。

他爱打扑克、台球、电子游戏……凡是能玩的东西,他都能玩几手,反应绝对比别人快。他尤其爱玩电子游戏,到国外比赛,他也会抽空掏出口袋里难得的外币出去痛快地玩一阵子,他的手、脑、眼反应灵敏,配合极好,一上机就老半天,总也“死”不了。老板看了干着急。他的队友杨阳调侃道:“他没有一分钟能够静下来。”

即使坐在板凳上看同伴练球,他也不安分。瞧,屁股刚在板凳上落下,他就亮开嗓门当开了义务播音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台湾同胞们,海外侨胞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向您实况转播这次男子单打比赛。”他学着宋世雄的口吻,拿腔拿调,口齿清晰,声音宏亮,还真像那么回事。“穿红色运动服的是美国运动员密斯特杨阳,与他对阵的是中国运动员熊国宝,他穿白色运动服,打出的好球,请大家鼓掌。噫!唉……啊……哇……”打球的不急,他已满口感叹词了。

他房间的西墙上贴了一幅硕大的剪画:一个骑手全神贯注驾着风驰电掣的公路摩托赛车。骑手两膀鼓起块块肌肉。每每有朋友欣赏这幅画,他都神采飞扬地反问:“怎么样,够刺激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