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孟河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5:04:29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镇:孟河镇

历史名镇:孟河镇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

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

引言

孟河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北一隅,占地88.26平方千米,人口13万。东部濒临长江,隔江和扬中、泰兴相望,西部和西北部与丹阳接壤,宁镇山脉余脉穿过该镇北部并终止在镇东北一角,是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的宜农耕、宜居住的理想地区。

上天赐予孟河镇两山夹一镇的特异地貌,这种地貌被道家称为龙地,它吸引了夫差把我国南方第一条大运河的出江口凿在这里,使这里“因水而生”;引来了黄歇“围滩造田”,创造了“圩田农耕文化”;刘秀又沟通河渠,使这里成为通商口岸;东晋初年,兰陵萧氏到此避难,使这里成了齐梁故里;明朝建城抗倭,使这里成了军事基地……这一切使孟河成了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精英辈出的地方。

自然的造化和祖辈的努力使今日的孟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中心镇、中国汽摩零配件生产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乡镇和国家新型城镇综合试点镇。第一章涛涛河水哺古镇

孟河镇是因我国南方第一条大运河在此入江而兴起、发展、兴旺的,孟河镇的历史也就和这条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叙说孟河的历史沿革,也要从这条大运河开始说起。它决定了孟河的基本属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第一节 因水而兴

孟河镇有三个片区,这三个片区分别称为孟河片、万绥片、小河片,这三个片区形成村、镇(城)的历史时刻虽不同,但成因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因有一条河通过而形成的(图1)。《常州运河史话》一书记下了这条运河的来由(图2):《江苏通志》载:“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运河在(常州)府南,自望亭入无锡县界,流经郡治西北,抵达奔牛镇,达到孟河,行百七十里。吴夫差凿(图3)。”图1 当代孟河镇地图图2 春秋运河示意图

公元前496年夏,吴王阖闾举兵伐越,受伤而亡,死前让太子夫差发誓灭越。公元前495年,夫差继位后,不敢忘却父亲临终遗言,“常以报越为志”(《史记》),再加上年少气盛,为图霸业而欲伐齐,即位当年就颁发诏令,征赋徭役,开凿了一条从望亭抵常州奔牛,经过孟河出长江的运河。此河全长170余里。开通后,为吴国北上称霸提供了便利。

这条大运河的开凿,在中国运河史上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江南古运河,也是京杭运河最早开凿段,此河所能行驶的船的规模是“船长十丈,宽十五尺,可载士卒90余人”。这样规模的运河在当时已属罕见。

夫差开“春秋运河”是为运兵、运粮。运河的开通使吴王夫差先后打败了越国,报了杀父之仇,又攻下了邗国,重创了楚国,甚至使其“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史记》)的梦想几乎得以实现,这是春秋时期运河的开通对于吴国和战争的贡献。但在冥冥之中,运河又对整个吴地和孟河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图3 吴王夫差像

运河成了孟河镇的“母亲河”,孟河在“母亲”的怀中吸收着丰富的营养,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了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才辈出,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许多印痕的历史文化名镇。第二节 建镇历史“春秋运河”的开凿促使孟河镇的万绥片区和孟河片区先后出现。在唐朝,常州刺史孟简疏浚这条河时新开了一个出江口,使原来的渔村小河逐趋繁荣,最终使这三个片区连成一片,形成了孟河镇。万绥片

在夫差开凿这条古运河时,长江在现在孟河的自然村汤巷村附近,当时的这个地区是一片沙滩,少有人居住。离这里两公里处,有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自然而然就成了运河出江口的码头,引来商人经营,脚夫、纤夫歇脚,居民居住,促使这个村庄在公元前495年后发展成一个小镇,也就是现在孟河镇的万绥社区。

当时的长江南经济很不发达,村镇也不多,沿江的这个镇形成后,也许是为了江防的需要,还在这里建了一个土城,叫作武进故城。这个城何时、由何人所建无历史查考,但在古籍上,多次出现这个故城的记录。由于故城在镇西,这个镇当时就被称为“武进东城里”(这个名称多次进入“二十四史”的若干本史书中)。为了证明武进故城的存在,现把《常州齐梁文化遗存》一书中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武进故城的记录摘录如下:

该书记录“武进故城”、“府西北七十里”……

晋太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县于武进界内,宋(刘宋)故亡,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边。(图4)图4 有关武进故城的影印件

武进东城里(万绥)在晋太康二年(281)就成了武进县治所所在地,直至唐武德三年(620)县治才迁往常州。在这386年中,万绥一直是武进县治和后来的南兰陵县治、郡治,兰陵县的治所,在这386年中,万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万绥的发展史中,更值得大叙特叙一笔的就是在东晋建武一年(317)北方大乱之时,山东兰陵的萧氏家族南迁入居武进东城里,萧家的这一支脉史称南兰陵萧氏,160年后,南兰陵萧氏的萧道成在479年建立了南齐,502年,萧衍建立了梁朝,使武进东城里成了齐梁两朝帝王家族的祖居地,后被史家称为“齐梁故里”。梁朝时,这里就被称为“万岁镇”,在宋朝的地方志中,还存有“万岁镇”正式进入建置的记录。《元丰九域志》上记录武进县975-1176年的建制的文献中就载有万岁镇的名称:

望,武进,一十五乡,奔牛、青城、万岁三镇。有孟河山、运河、滆湖。(图5)

万岁镇的建置名直到明朝初年才被取消,改名为阜通镇。清末改名为万绥。图5 《元丰九域志》上有关万岁镇的影印件孟河片

孟河片本是夫差所凿春秋运河的入江口(汤巷),那时还是长江边上的一片荒滩,人们居住在竹子搭成的吊脚茅草棚中,水涌来时,一个个茅棚像水鸟在江水中漂浮,当地人戏称他们居住的村庄叫“凫庄”——浮在水面上的村庄。也许正是因这个地理上的原因,使离长江稍远的万绥片先孟河片形成。

公元前262年,当时赫赫有名的四大君子之一楚国春申君黄歇循长江水路进春秋运河,走入吴地,任“江东郡”的郡主。他发现这里水患常发、遍地荒滩的情况后,通过围滩造田改变了这里的面貌。黄歇在孟河片内共围了五个圩,以汤巷村为核心,孟河片的雏形出现了。

黄歇(公元前314——公元前238),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是楚国公室大臣,著名的政治家,曾任楚相。

黄歇在江东任职时,曾在孟河的东山读书,因而孟山东山上他建馆读书的那个山头被称为“黄山”(为区别于安徽黄山,今称“小黄山”)。史学家屠寄所写的《黄山旃檀禅寺碑记》(图6-1、图6-2)中有载:

江苏常州武进西北隅,有黄山者,史记战国时,楚春申君黄歇公子读书处,后人因名黄山。图6-1 《黄山旃檀禅寺碑记》图6-2 《黄山旃檀禅寺碑记》拓文

在孟河片区发展的历史中,恽姓家族的贡献是很大的。民间有民谚:“天下恽氏出孟河。”这就说明恽姓不仅对孟河的贡献大,这个姓氏还是从孟河产生的。

在全国范围内,恽姓都极少见,《中国姓氏大全》将“恽”归为罕见姓,全国有17779人为该姓,位列全国姓氏排序第588位。而恽姓在常州却是常见姓。据2009年全国户籍姓氏统计,常州市恽姓有9300余人,占全国恽姓的52.3%。

从2010年5月第14次修缮的恽氏家谱来看,“恽”姓出自杨姓,发源地是常州孟河。

杨恽的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她和她的儿子杨恽对司马迁《史记》的保存和出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来杨恽惹怒了皇上,正在皇上想处理他时,却逢日食出现,巫师认为日食出现意味着皇帝和大臣中必要有人遭殃,再加上这时又有人火上浇油,告发杨恽在民间经商,写文章骂皇上,汉献帝大怒,借机下令腰斩杨恽,以平息“日食之灾”。

杨恽的儿子杨贞道在友人的帮助下逃离京城,沿长江漂泊到长江下游江边的孟河黄山(今小黄山,下同)旁上岸,隐姓埋名,将父亲的名改为姓。从此天下有了恽姓,民间谚语“天下恽姓出孟河”由此而出。

恽家在黄山脚下隐居多年后,到宋代再重新入仕,此后代代精英辈出,直至走出当代的革命领袖恽代英。因恽氏家族是一个对中华文化有贡献的家族,恽姓的出现也就成了一件大事。

在西汉末年,刘秀(图7)到万绥、孟河私访,发现古运河已淤塞。他登基后,下令疏浚这条古运河,关于这段历史,在《风土记》等史书上有记录:

汉光武帝潜尝罕井旁,民为指途达江浒,即位命开此渎。图7 汉光武帝刘秀像

据《武进阳湖县志》记载:在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命开此渎,从长江口掘进到孟城山(今汤巷到山江一带),水路畅通后,这里的人口逐渐增多,货物交易渐趋繁荣,“廛集成市”,取名“河庄口”。(图8)图8 春秋运河遗址

此后,因新辟了这条通江水路,运漕粮的船只不必再艰难翻过奔牛堰,排队等候过坝,可从此河进入长江。繁忙的漕运使“河庄口”的东、西岸形成了一些街道,西岸的街道就是孟河北街的雏形,孟河日趋繁荣。

晋朝时,《晋书》上记录的“孟嘉落帽”的故事,使这条古运河从奔牛到江边一段定名为孟河。

现摘录《晋书·孟嘉传》有关文字于下:

有风到此,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既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城乡志》上留下了以下记录:

据《羊士谔记》,说是东晋恒温的谋士孟嘉尝隐居于此,嘉山西距孟河十里,原名龙山。《幼学句解》中有“风高九曰,孟生落帽于龙山”之句。嗣后,龙山易名嘉山,河命名为孟渎。

由于孟河地处“泛沙”地段,河道易于淤塞。为此,唐朝的宪宗皇帝又下令常州刺史孟简疏浚孟河。孟河疏浚后,又重新担负起了漕运的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孟河经济的发展,镇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很快超过了万绥,成为江边的一个重镇。

明代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常受倭寇侵扰,后来竟发展到倭寇从长江经内河进入内地抢劫,情况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强盗行径,明嘉靖帝决定在沿海和沿长江旁建16座城堡,驻扎军队,打击倭寇。孟河因在长江边,又是长江进入大运河的主要通道,便也成了建城的对象。嘉靖三十三年(1554),御史孙翊奉旨来孟河建城。

孟河城建成后,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倭寇,切断了倭寇内犯的一条通道,还由此确立了孟河军事要塞的地位,对孟河社会地位的提高、地区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宋、明、清到民国初年,孟河及周边地区推行“都图制”,实施民主自治的探索。这种制度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使这里成了我国农村探讨民主自治的样板。

据《孟城乡志》载:

明代改千秋乡为通江乡,统筹三个都,十八个图,一百七十八个村。

这一段文字说明明朝已实行“都图制”,所谓“都图制”,就是乡村的行政结构为县——乡——都——图——村。那时的治政思路是“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靠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乡村的治理就是靠都、图的绅士通过“吃讲茶”和“都图议政”的形式来解决。这种治理模式的形成显示了中国农村在那个时代探讨乡村自治和试图走向民主之路的努力。

明末清初,孟河形成了孟河医派,在京城为道光、慈禧看病,又在上海办学,把孟河的影响扩大到了大江南北和境外的一些地区,使孟河成了一个在全国和境外的一些地区都有影响的名城。

民国期间,孟河片区进入全盛时期,城内城外2000余米的街道布满了各种商铺,拥有寺院宫观8座,祠堂12个。1935年后,孟河片区通了汽车,有了邮政支局,办了初级中学,孟河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的江南名镇。小河片

孟河镇小河片的发展比较晚,小河原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渔村,随着长江的北移,片区逐步向东北方向发展。在早期,因那里未出现什么名人,也没有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在历史上少有记录,直到唐朝孟简疏浚孟河时,历史上才留下了一些记录。《小河乡志》有如下记载:《唐书·地理志》谓“孟简浚古孟渎引江通漕。或云,简所开非也。今水有二源:一自小河口,一自超瓢港口。”

宋咸淳《毗陵志》:“宋时有前小河村,后小河村。”

清乾隆《阳湖县志》记载:“宋志有前、后小河”,“宋置小河寨于小河村。元置巡司”。

由此可知,小河是在唐朝因孟河多了一个入江口后,在新的入江口(图9)旁的小渔村的基础上形成的。《小河乡志》上继续记载:

根据清宣统二年(1910)《新建万善、宝善两石桥记》:清雍正五年(1727)开通小河港,漕运改由海道,……舍京口而取小河,豫章木商,结筏东下,而小河商业以木、盐为最早。从此小河两岸商贾集聚,贸易日盛,舍日繁,两岸居民,日益生聚。图9 新孟河入江口

据此,小河早就载入典籍,以河为村名,以村名为镇名,故有小河、小河村、剑河、河口之说。

小河片最兴旺发达的时期在清末民初,那时,因清朝财政困难,老孟河严重淤塞,再加路程远,孟河片区的货物运输转移到了小河(新孟河),使小河成了长江边的一个新兴的码头,小河的商业也在此时发展了起来,到了民国更趋兴旺。

总结孟河三个片区的兴旺发展史,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孟河镇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水(河道)转移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就兴旺发达;二是由于在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孟河这条水路,它吸引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精英,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这些文化和本地的文化发生“异质碰撞”后,形成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一定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从而使这里的人思想先进,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善于利用外来的先进技术进行创造发明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最终使它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第三节 孟河的建置

孟河镇在历史上的建置变化很大、很复杂,我们只能依照主体线索来进行叙说。

孟河镇自有建置后基本上一直隶属于武进县,它出现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叫武进东城里,是那时武进县的县治所在地。“武进东城里”这个名称曾多次出现在“二十四史”的多本史书上,我们可视这个名称为建置名。

318-321年,晋太兴年间,永嘉南渡,在武进县侨置兰陵郡及兰陵县。

502年,梁天监元年,武进县改名为南兰陵县,武进东城里被称为千秋乡万岁镇。

1369年,改千秋乡万岁镇为通江乡阜通镇,设都图制。

1927年,民国16年,改名为通江市。

1929年,民国18年8月,废都图,设街、村、闾、邻。通江市下属小河、万绥、孟河、石桥四街,101个村。

1934年,民国23年,乡镇以下废除闾邻制,设保甲制,通江市拆分为孟河镇、小河镇、石桥镇、万绥镇、山北乡、龙亭乡、仁里乡、郑里乡等四镇四乡,下设保甲。

20世纪40年代后,孟河镇范围内的孟河、小河、万绥三个乡镇又经过几次拆分、合并,直至1956年基本定型为孟河、小河、万绥三个乡镇,后万绥又和孟河有了一次合、分的过程。

2002年4月,常州市进行行政区域调整,现孟河镇范围内的孟河镇和小河镇从常州市的武进区划入新北区。

2003年11月,常州市又一次乡镇合并,孟河镇与小河镇合并,形成现在的孟河镇。

现在的孟河镇内下属的行政村经多次合并和调整,至2013年5月定型为4个社区,13个行政村,共下属4个街区和321个自然村。第二章稠稠世事刻史碑

上天赐予了孟河镇秀丽的自然环境,东西山峦二龙戏珠,南北运河通江达海,滚滚长江是母亲的怀抱,山间平原尽是鱼米粮仓。孟河人用2500年艰苦奋斗创造了文化,书写了历史,铸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史迹,留下了一大批文化遗存:开河兴镇、依水筑城;围滩造田、植桑种粮;建朝立业、宗庙祠堂;修缮编志、风俗民情;《昭明文选》《文心雕龙》;三教圆融、孟河医派……这一切的一切,成了孟河人的骄傲,成了孟河人的精神食粮,永远铭刻于历史之上,也留在一代又一代孟河人的心中。第一节 自然风光二龙戏珠

宁镇山脉余脉穿越孟河地区北部全境后,延伸到孟河镇东北边界而终止。这条山脉进入孟河地区约两公里处忽然隐入地下,在地下穿行两公里后又“突”地冒了出来,再以雄浑之势一路向东北游去。在这两山之间留下了一片平地。就在这平地上,吴王夫差开凿了春秋运河,刘秀疏通了境内的所有河道,重新开凿了出江通道,建了“河庄口”,形成了街市,嘉靖皇帝在这里建了城。这山、这河、这街、这城,使孟河地区具有了二龙戏珠之势,孟河又被俗称为“珠城”。

这是一种特异的地形,特异在孟河两山之间的这片平地不是在并列的两支山脉之间,而是一列山脉的“自隐”,地理学家说的是“特异”,风水学家说的是“神奇”,帝王看到的是“皇运”,军事家看到的是“险要”;普通人看到的是这特异地形铸就了孟河特异的“两山夹一城,一水穿城过”的风光。(图10)图10 两山夹一城的示意图圩田村落

孟河镇东北部的“下滩”地区是圩田自流灌溉区,每个圩的结构基本相似:垂直于孟河和圩堤的有一条水沟(用于排灌),沟的一侧有序地排列着三四十户人家。房屋的另一侧是一条大路,大路的另一侧又是一条水沟,从而形成了一个整齐的居住区。两条沟外都是整齐的稻麦两茬的农田。居住区内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个社场,用于收获时脱谷等作业,屋后一般是植树种竹,房屋左右两侧都为菜蔬田。

村两边的沟都通过“水洞”和圩堤外的河道相通,河中涨潮时引水灌溉,退潮时排水除涝。

设计者又考虑到,若遇到长期阴雨或特大暴雨,却又逢汛期,积水排不出的特殊情况,于是在两个圩的中间再开一条沟,沟的近河端建高位蓄水池。水患时,用几部水车日夜不停地轮班车水,把水“车”入蓄水池内,再通过蓄水池中的高位“水洞”把水排进河道去,以防止水涝。由此可见,黄歇所设计的这种圩田农耕文化的圩田村落结构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图11)

圩田区域的村舍是非常美丽的,春日你若站在小黄山的顶峰向东北方眺望,远看长江中白帆点点,似一条巨龙向远方伸去,近看脚下就会看到两条绿色的蛟龙从江畔向内地游去(那是孟河两岸的河堤),两条“绿龙”旁整齐地排列着被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所分列出来的一方又一方整齐的农田,那一片葱绿的是小麦田,那一片黄波碧浪的是油菜花田,那一片略带黄色的是已趋成熟的大(元)麦田,还有那彩色的蚕豆田和红、绿、黄相间的紫云英田,在这整齐的、色彩各异的农田中,排列着一长条、一长条的村落。这时的村落真正美极了,村前村后,河旁舍前,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映在那翠竹园中,偶尔的几声狗叫、几下鸡鸣,再加上不时传来的儿歌,真使人感到来到了太极仙境。图11 水车车水图12 圩田村落

这就是孟河“自来灌溉的圩田式”村落的春天,是一个会永远刻在人们脑海中,永不消失的另一番江南春景。(图12)山乡村寨

孟河镇境内有山,有山就有山寨村落,山寨村落的特点是:民居参差不齐地坐落在向阳的山坡上。房屋一般都较窄小,但建筑的牢固度较高。墙围都是乱石叠成,门窗较小,门前门后有乱石砌的围墙。房屋四周栽有各种各样的果树,院门外的山坡上有零星的菜地,低洼处有一个石砌的小池塘,小池塘的上端有石驳的引水渠,直通山上或山坡的山泉。门口常年挂着留着来年作种子的玉米棒或高粱穗,门口总有一小块场地,是红色的夯土社场,有一条碎石小道或石级路通到山下。每户人家总得养一条狗,主屋的旁边有披屋或栅屋,里边养着猪羊,富一点的人家还会养上一头黄牛,鸡鸭也自然成群。(图13)图13 小溪流水

山寨村落中的人常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有外人进入村寨,若某户人家来了个客人,就成了村中的一件大事,家家户户都要去串门张望,事后这个村子里还会为此事议上几天。图14 山寨村落

山寨村落中的居民生活是贫苦的,但他们生性纯朴豪爽,总是把生活过得实实在在、快快乐乐。(图14)东西两山

孟河城东边的山叫东山,西边的山叫西山,它们都是宁镇山脉的余脉,但天意在这里使它们分开,让孟河成了一个“卧龙之地”。

东山有众多的寺庙,遍布着儒、释、道的遗迹:黄歇读书处(图15)、萧统读书台、黄山书院、孔庙、旃檀禅寺、九龙寺、红莲寺、玉皇殿、观音殿(阁)。有了宫观庙宇,有了僧道信仰,再加上文人骚客,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萧衍论佛教本土化、黄歇论“滩田围垦”、张天师论“山断龙卧”、郭朴说“风水五诀”、达摩斥“佛性变异”(批萧衍推行的佛教本土化)、萧统哭顾娘情真、阳明论心性新说、火烧恶庙红莲寺……最有意义的是萧衍和陶弘景在这里创建的“三教圆融”。

东山有奇景怪石。在东山上听完了这些或激扬,或悲伤,或怀故,或深思的故事,当你游走在山峦中时,一个个奇景、一座座怪石向你袭来,使你目不暇接:那高大宏伟的是上山乌龟、下山乌龟,那一块平滑似镜、大如球场的竖石是天幕,那撑住蓝天的是擎天柱,那两边如刀切般平整、狭窄得只能让人侧身而过的是一线天,还有那关公试石处、马良磨刀石。(图16)

东山有钟乳石山洞。若你对奇景怪石看厌了,不妨到钟乳石山洞中去一游,那里别有洞天。东山共有三个山洞,一为东山仙人洞,洞口只能一人钻进,爬行数米后可直立行走,数十米后进入大厅,大厅中央有石桌石椅,还有一口不见底的竖井,周边全是钟乳石岩洞;一为小黄山钟乳石山洞,洞中盛产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一定会让你惊叹天工之奇妙;还有一个为黄山竖洞,因是垂直的,人不能进入,成为抛死人的场所,又称“死人洞”。图15 黄歇读书处遗址图16 远眺东山

东山有众多名人坟茔。名山葬名人,名人借山势,名人与名山结伴,又成了游客怀旧、崇教和吊唁之处。恽姓一世祖恽贞道的墓在爬斗山,明朝按察使恽巍的墓在东山,据《梁书》记载:萧衍皇后郗徽的墓在武进东城山。孟河医派名医费伯雄、马培之的墓也在东山。

东山遗留下了众多轶事。由东山引发的故事传说有几十则,除了上边说到的外,还有恽姓诞生、郗皇后超度、萧统埋鹅、马良磨刀、乞丐(朱元璋)仙人洞称帝等,一个个传说都蕴含着孟河地区深厚的文化。

东山是“踏青”(春游)圣地。春日你若登上东山的主峰小黄山,北看长江,脚下圩田方方正正,村舍排列整齐,桃杏点红,梨花飘白,柳絮飞扬,竹叶散香;向南看是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让你的视线再也不愿离开,总让人流连忘返。更有那无尽的游戏项目:放风筝、爬山比赛、钻仙人洞、过一线天,还可到寺庙拜佛,亦可去恽家一世祖墓前吊唁,这一切使你心情开阔,又思绪万千。

东山被古河环抱。山山水水,青山秀水,山显水弯,颇具一个旅游观景之地的必备条件,东山南有十里长河怀抱,北有老孟河围绕,还有那远方的长江助势,更有山脉怀抱中点点星星的“潭”“塘”“池”相伴,再加这河、这潭、这山,又都有一个个或催人泪下,或使你狂笑不止的故事,观景思情,怎不使人心情开朗!先说十里长河(图17),这是朱元璋下旨开挖的,它是为了困住东山上的“龙”才挖了这依山而秀的十里长河,不知他有没有困住孟河的龙。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这十里长河倒成了今日我们荡舟的好去处,那真要感谢这位农民皇帝呢!东山怀抱中的九龙潭、深水潭(图18)、清水潭、浑水潭、九龙湖等,一个个都有个动人的故事,更有那绮丽的风光,它们在静待你的观赏。

西山指孟河西部的宁镇山脉,西山跨越镇界进入丹阳,它从孟河镇西的固村巷村西面起一直延绵到镇江、南京,其中被称为西山的山峰有乌鸦山、迴龙山、七峰山、嘉山等,一直延伸到丹阳境内,这里的山势胜过东山,但人文历史逊于东山,可书可写的自然景观可多了。图17 山脚下的十里长河图18 山崖下的深水潭

乌鸦山是一座高约30米的孤立的高地,最近考古得知,这也是一个土墩,这肯定又是一座高贵之古人的陵墓,古人是谁,暂时没有结论。图19 迴龙山深处

迴龙山(图19)山势险要,是宋时从军伍中退出来的巢氏家族入居孟河时的首个居住地,他们在那里依山傍水建房安营,保护族人,留下了一些宗教寺院和建筑群落。在元朝初始,这些建筑被蒙古人一把火烧了,只留下了遗址,巢家人逃到山外,战后才在现在的固村巷村重新建村立家,而把迴龙山当作巢家先祖的遗址留在了那里。

栖凤山国际人文园(图20)是在西山建立的一座国际人文陵园。它依靠山色和自然景观,以孟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塑造出有江南陵园特色的国际人文园。图20 栖凤山国际人文园第二节 遗址遗迹

孟河镇因是齐梁皇室的祖居地,又有2500年的历史,在每朝每代都出了许多名人,所以留下的文化遗存很多,但因孟河先后遭遇了三次战祸和其他的人为破坏,不少遗物荡然无存,现就尚存的和有遗迹可辨的历史建筑择要进行叙说。一、官府衙门图公所

图公所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位于万绥街北,为万绥郑柏龄集资建造,是通江乡十一都一图的图公所,现尚保存着。最近又依照原样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图公所(图21)有两进三间、三明堂、一围墙,所内还恢复了原有的吃讲茶的一些设施,以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图21 修复后的图公所“图”是清代农村基层的行政机构,图公所是它的办公场所。

图公所机制的存在,说明明清两代的农村已在探索实现民主、自治的治政模式。图公所现被定为常州市历史建筑而受到保护。都司府第《孟城乡志》记叙了孟河设都司,及最后一任都司郭开忠的历史。都司衙门原设在城内的西驳岸上。但在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天国军烧毁,清军收复孟河后,有一个阶段曾把衙门设在都司府第内。都司府第位于孟河北街中部东侧,坐东向西,原有四进,前四后三、两天井、一院落,共有房屋16间,另加两厢房。第一进四间为签押房、办事房、轿房,第二进为议事大厅和会客厅,第三进的两层楼房楼上为内室,楼下为都司书房、休息室,第四进为厨房饭厅,大院内有假山、花园和一个舞剑池。图22-1 常州市历史建筑都司府图22-2 都司府遗址

都司衙门和都司府第的客观存在,说明孟河在历史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突显出孟河在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图22-1、图22-2)

都司府第现被定为常州市历史建筑而受到保护。东亚客栈

东亚客栈(图23)位于孟河北街116号。三开间两进,临街三间平房,第二进为三间楼房,木窗、木门、木扶梯,有厢楼。东亚客栈坐西向东,南北两侧有别具一格的封火墙。该建筑为中西式结合的小洋楼,后又依据旅馆业的要求进行了装修,使它具有了东亚风味,故名为“东亚客栈”。东亚客栈原有三进,两天井一院落,院落中的一幢小洋楼已拆除,现仅存第一、二进和一天井、一院落。现为常州市历史建筑。

东亚客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为日伪的司令部,管文蔚所领导的新四军还在这里和伪军打了一仗,活捉了伪军代大队长杨福林。

东亚客栈在建筑学上很有价值,这是一座按东洋风格装饰的建筑,特别是它的砖、石雕,体现出了“东亚”的建筑风格。图23 东亚客栈二、皇家遗存皇家码头

皇家码头(图24)是齐梁两朝皇家船只靠岸的码头,它位于现东岳庙东边,原孟渎与浦渎的交界处,传说原有一座宽十八丈的石级码头,上岸后有廊道,码头和廊道上都盖有廊顶,廊道上有木板坐榻,周边还建有多个凉亭,种有许多花草树木,似一座花园,占地约二十余亩,现仅有遗址。这里曾是317年萧氏入居武进东城里的登岸处。图24 皇家码头遗址

皇家码头存在的价值有二,一是说明了这里是齐梁两朝皇帝的祖居地,二是说明在公元4世纪时,孟河地区的水运已相当发达。罗妃桥

罗妃桥在万绥的街南头,在现在万绥街道的东边,桥还在,但是河道已淤塞。

传说萧衍有一个姓罗的妃子,人们称她为罗妃。这个罗妃是萧衍最爱的一个妃子,但因她是当地人,留恋故乡,不愿到京城去,萧衍就为她在故里造了一座外宫,建了一个花园。万绥的一条河道上有座独木桥,老人小孩往来不便,常有溺水事件发生,仁慈的罗妃便自己花钱造了一座石桥,这座桥被萧衍赐名为“罗妃桥”。万岁里

据《武阳合志》记载,孟河万绥的“万岁里”是梁武帝萧衍的祖宅所在地。据史书记载,它北起现在的万绥中心校(即原南寺旧址),东至老浦河,南至蒋家巷,西至现在的兰陵路;万绥老街及街两旁的一些房屋都在其中。这个区域中原有许多齐梁两朝各个皇帝的家庙,如皇业寺、智宝寺等,且这些寺庙又都建在南朝,这些寺庙统称为“南寺”(即南朝的寺庙),所以万岁里又称为南寺里,现竖石碑以示标志(图25)。《常州齐梁文化遗存》一书中有载:

南寺,五代时期僧人澄清所撰有碑记,据《武阳合志》记载:“惜早已遗失”,“敕建南寺”之“敕”字,在“文化大革命”初,被红卫兵毁掉。(图26)图25 南寺里石碑图26 重建南寺题词遗碑三、寺院宫观九龙寺、旃檀禅寺、玉皇殿

据《黄山旃檀禅寺碑记》记,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法,在黄山造寺,供佛庇僧,名九龙寺。当时的九龙寺建在黄山南麓的山坡中部,山脚下建九龙寺的辅院,为梁武帝智宝寺功德院,供志公和尚修行,又扩建了原山顶的玉皇殿(阁),形成了上、中、下三庙一线的格局,建筑很精致,气势宏伟。这三座宫观寺院经三次战火和人为灾害,现仅存山脚下的九龙寺。

黄山上的这三个庙,有很深的文化意义,一是体现了萧衍的三教圆融的思想;二因九龙寺是萧衍皇后郗徽的宗庙,它代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庙文化”,体现出了那个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这里是佛教中最大法会之一的“梁皇宝忏”和“水陆法会”(图27)的发源地,这是梁朝的国师志公大和尚根据萧衍的《慈悲梁皇宝忏》而编排的超度皇后郗氏和阴阳两界众生的两个大型法会,这两个法会一直流传至今。图27 水陆法会现场

现存的九龙寺(图28),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一度改作他用,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被拆除,仅保留了大雄宝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寺作为武进县第一批恢复宗教活动的场所,由主持大师逐步修建,直至2016年建成现在这种格局,现占地十五亩。建有大殿五进,其余廓屋宇数40余间,其中原存的大雄宝殿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图28 九龙寺大门皇业寺、智宝寺

萧道称帝后,依照当时的“舍宅为寺”的习俗,把自家位居东城天子路(图29)旁的祖宅改为宗庙,名为皇业寺,又名皇基寺。此庙在朱温造反的战火中被烧毁,后未复建,它的遗址在今天的万绥镇区西的西沟桥至茶场片北。

智宝寺又名“慧炬寺”“兰陵寺”“万岁寺”“南寺”,是梁武帝萧衍故宅所在地。萧衍称帝后,“舍宅为寺”先名“慧炬寺”,后改名“智宝寺”。

在20世纪60年代中,智宝寺所有的建筑都被拆,现仅存银杏树一棵和一大片遗址。(图30)

这两个寺院都是皇帝的宗庙,它的存在证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庙制”的客观存在,对研究那个时代的宗教文化是有特殊意义的,它还证明了齐高帝和梁武帝的祖籍地是孟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