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7:45:02

点击下载

作者:王竹萍,詹毅美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会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试读:

前言

会计学原理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会计学专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会计、学习会计的需要,也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组织编写了《会计学原理》一书。本教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最新的财务会计法规为指导,系统地阐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总论、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等。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所参阅的大量国内外最新出版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吸取了很多会计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并融会到了丰富的具体实例中。在内容组织上,本教材在每章的开篇提出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学生预习的基础,帮助学生理顺学习知识时的思路;每章的最后都附有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便于学生巩固每章所学的知识。本教材共十一章,由王竹萍、詹毅美任主编,黄静如、方水明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由王竹萍执笔;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由詹毅美执笔;第六章、第七章由黄静如执笔;第十章由方水明执笔。最后由主编王竹萍副教授负责对全书进行统筹、修改和定稿。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7月9日

第1章 总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要求正确理解会计的概念、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了解会计的发展历程和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会计的涵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学习的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会计目标中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如何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第1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诞生在何时、发源于何地,至今尚无定论。但有更多的观点认为“会计”一词远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指对收支的计算和记录,也有考核的意思。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发展到目前,会计不仅是一门专门学科,而且还是一大职业。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做到所得大于所费,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就产生了会计。可见,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

二、会计的发展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物的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但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愈来愈复杂,会计也从简单的计算、记录财物收支,逐渐发展成为用货币单位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以及参与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各个方面。会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会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一)古代会计(产生—复式簿记的出现)

在我国,远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有“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计算记录的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阶段。到了西周(公元前1100—前770年)才有了“会计”的命名和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并开始把会计提高到管理社会经济的地位上来认识,由此“会计”的意义也随之明确。根据西周“官厅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考察,“会计”两字在西周时代开始运用,其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此时,西周王朝也建立了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了专管钱粮赋税的官员,并建立“日成”、“月要”和“岁会”等报告文书,初步具备了旬报、月报、年报等会计报表的作用。春秋战国到秦代,用竹简木牍刻写的“籍书”或“簿书”已出现,用“入”、“出”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入出事项,“籍书”或“簿书”应用的专业化至西汉时代取得了显著进展。到了宋代,在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见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账簿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会计发展也很缓慢,会计经历了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与生产职能相分离的发展过程。为什么呢?当产生原始的会计行为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过程简单,人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占用较多的生产时间去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计算,仅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记载下来”;以后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日趋复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这时,上述简单的会计行为已不能满足人们管理的需要了。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资料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会计的发展,于是,会计就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独立的职能。会计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与生产相分离的独立职能,使会计工作更加专职化,有利于提供更加全面的、系统的经济资料,从而加强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产物资的收支活动进行实物数量的记录和计算,而且是与统计和其他核算融合在一起的。所以严格地说,这一阶段的会计还不成熟,它还包括了统计等其他经济核算的工具在内,属于古代会计时期。这一时期的会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单式记账。(二)近代会计(复式记账法的运用—20世纪40年代末)

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该书详细、系统地论述了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世界第一部会计名著。1581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会计院”,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里被传授。之后,借贷记账法便相继传至世界各国,并不断完善,直至今日仍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会计在技术方法与内容两个方面有了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使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日趋成熟,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三)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

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目前。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都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股份制公司的兴起,为了保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会计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但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更激烈,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故管理会计逐渐同财务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

此阶段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出现了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并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且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综上所述,从会计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必将越来越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第2节 会计的涵义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这是我国多年来的通俗认识,是最肤浅的认识。那么到底什么是会计?如何给会计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国内外会计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大家对会计本质有着不同的理解。这里介绍中外会计学界针对会计本质问题所形成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会计信息系统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工资的管理,此后,很快普及到会计的主要领域。信息科学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打开了会计人员的思路,人们开始重新探索和认识会计的本质与作用。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在纪念该学会成立50周年的文献《论会计基本理论》中提出会计基本上是一个信息系统;1980年,余绪缨教授首先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后经葛家澍教授等的论文加以阐述,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逐步被学术界所接受。

会计信息系统论是把会计看成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强调会计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一方面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的系统;另一方面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层作出各种经营决策提供管理会计信息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视会计为一种工具或一种技术,不承认其具有管理经济活动的功能,更忽略了会计人员这一重要因素。(二)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最早是由我国已故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教授和阎达伍教授在1980年提出的。该观点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会计工作都是一种管理工作,处理会计数据和加工会计信息本身也是一种管理工作”;这种管理包括“反映、监督(控制)以至于预测、决策等管理职能”。会计管理活动论吸收了最新的管理科学思想,从而成为在当前国际、国内会计学界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该观点充分肯定了人在会计管理活动中的功能,即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会计界提出的各种观点,学者们争论不休,通过比较研究,本书更倾向于“会计管理活动论”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学及其分支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会计实践是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的,相应,会计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计实践的发展和丰富推动了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会计学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会计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会计学分化出许多分支,每一分支都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这些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其内容大致如表1-1所示:表1-1 会计学科体系(一)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指定期对外提供通用财务会计报告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为外界使用者呈报企业获利能力、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等有关信息。由于它所呈报的信息是提供给所有的外部使用者,而不是特定的使用者,因而所提供的信息一般都是采用总括的财务会计报告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以填制或审核原始凭证为起点,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是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是各种会计的基础,也是会计人员学习的起点。

在教学过程中,财务会计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二)管理会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企业的外部扩展到企业内部组织。将社会上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分为内部信息使用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两大类,会计分别通过提供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同时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即内部信息使用者)及外界人士(即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这样,专门提供对内报告的会计,即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并日渐完善,这标志着进入了现代会计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虽然一些大型单位单独设置了财务会计科和管理会计科,但它们的工作是相互配合的。管理会计充分利用了财务会计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资料,为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相应的信息,同时也为每月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所需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管理会计课程主要包括:企业理财学、管理会计学、财务报告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三)注册会计师审计

当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便委托既懂会计又懂管理的人员进行检查,于是就产生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1721年英国爆发了“南海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以虚假的财务信息骗取了投资人的投资,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查尔斯·斯耐尔对南海公司进行审查,并以会计师的名义提出了“查账报告书”,这也宣布了世界上第一位注册会计师的诞生。从这点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CPA)职业的诞生,之后,各国纷纷效仿。

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主要扮演的是“公证人”的角色。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必须经过有证券经营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后才可以报出,注册会计师对进入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验证,目的在于确保会计信息具备必要的质量特征,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混入资本市场。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报出的财务数据承担合理保证责任,实际上的作用就是增加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信任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主要包括:审计与鉴证、审计案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管理咨询等。

第3节 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即会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能做什么,起什么作用。它是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也必将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正确认识会计的职能,对于正确提出会计工作应担负的任务,确定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应有的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提出了很多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反映与控制,反映与监督,反映、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尽管存在很多争议,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这两大基本职能是大家公认的。(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任何经济实体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对经济活动信息进行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将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成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就是对经济活动信息转换而成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报告的工作。会计的反映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在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反映时,主要是从数量而不是从质量方面进行反映;也就是说,会计核算是对各单位的一切经济业务,以货币计量为主,进行记录、计算,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可比性和完整性。(2)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会计反映的连续性,是指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是连续的,逐笔、逐日、逐月、逐年,不能间断;会计反映的系统性,是指对会计对象要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进而系统地加工、整理和汇总,以便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会计反映的全面性,是指对每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应该进行记录和反映,不能有任何遗漏。(3)会计核算应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会计在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记录、核算、分析,反映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历史状况的同时,已发展到事前核算、分析和预测经济前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会计核算通过价值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会计监督的主要依据就是这些价值指标。为了便于监督,有时还需要事先制定一些可供检查、分析用的价值指标,用来监督和控制有关经济活动,以避免出现大的偏差。由于基层单位进行的经济活动,同时都伴随着价值运动,表现为价值量的增减和价值形态的转化,因此会计监督与其他各种监督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监督。会计监督通过价值指标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2)会计监督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不仅体现在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业务方面,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中及发生之前,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或费用预算时,就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准则等的规定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审查,它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随时审查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促使有关部门或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事后监督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为依据,利用会计反映取得的资料对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分析和评价。会计事后监督可以为制订下期计划、预算提供资料,也可以预测今后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三)两职能的关系

反映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没有反映职能提供的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监督职能是反映职能强有力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提供有力的保证,就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也就不能发挥会计管理的能动作用,会计反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二、会计的目标(一)会计目标的定义

所谓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有人又称它为会计目的。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只有会计目标明确了,才能进一步明确会计应当收集哪些会计数据,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有了会计目标,就意味着向会计提出了它应当达到的要求。当然,会计目标不是随便乱提出来的,不能超越会计的本质功能,只能在会计的职能范围内提出。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有了会计目标,就为会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二)会计目标的两种学术观点

1. 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在此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传统的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披露的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和确定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总是要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决策有用观强调相关性甚于可靠性。在会计确认上不仅要确认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未发生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事项。

决策有用观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二是在会计计量模式上采用多种计价方式并存,反映了配比原则;三是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其局限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二是“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不协调。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

2. 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在受托责任观下,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财产的委托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需要了解和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利害关系人,并且这些使用者是现存的,而不是潜在的。由于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的评价,使用者所需的信息侧重历史的、已发生的信息,因此要求提供尽可能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资产计价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优点是:企业采用受托责任观,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受托责任观强调真实地反映过去,主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对于未来事项很难得以反映;二是在会计处理上,用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难以体现真实性的原则;三是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观很少会顾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四是适用环境方面,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两权不分离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普遍存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

3. 两种观点的关系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重在向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包括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同时,两者考虑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从信号角度考虑,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三)我国的会计目标

2007年1月1日,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开始实施,其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即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定位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目标明确回答了会计目标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

1. 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

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这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运用这些资产。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也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 向谁提供会计信息

向谁提供会计信息,简单一句话,就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企业员工、企业管理当局等。(1)投资人。基本准则把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满足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放在了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持续深入,产权日益多元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及其他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更加关心其投资的风险和报酬,他们需要会计信息来帮助其做出决策,比如决定是否应当买进、持有或者卖出企业的股票或者股权,他们还需要信息来帮助其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等。因此,基本准则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2)债权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经常不断地发生举债行为。例如,企业贷款人、供应商等债权人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及时收回本金及利息,一般会要求贷款企业在接受贷款时和贷款后,提供其会计信息,以便随时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另外,作为潜在的债权人,会根据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作出是否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决策。(3)政府部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他们需要信息来监管企业的有关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4)社会公众。一方面,对于身处企业周围的公众及其代表组织来讲,企业的环境行为将直接使他们受害或受益,他们有了解企业环境信息的强烈意愿。另外,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社会公众的态度对于企业具有更深远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环境形象,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劳动力供应,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甚至可以说,社会公众的态度将决定着他们是否接受一个企业的存在。企业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为公众做出相关和真实的环境披露。(5)企业员工。企业员工与企业是密切相关的,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个人的利益。企业员工最关心的是企业为其所提供的劳动报酬高低,职工福利好坏,企业财务状况是否足以提供长久、稳定的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情况。他们所要求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财务结构和获利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利用会计信息可帮助企业员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以便其作出择业决策。(6)企业管理当局。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使其资本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者也不可能了解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各职能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也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也需要运用会计信息,对日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进行各种经营决策,例如,制订企业的计划和预算,进行理财决策和投资决策,采购、生产、销售的管理与控制等。(7)其他。除上述所列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企业职工、企业管理当局外,与企业存在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也会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如供货单位、销货单位、财务分析与咨询机构等。

3. 会计提供哪些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投资人、债权人、客户和社会公众,他们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对这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讲,一般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他们需要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信息,对这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讲,一般是根据不同企业不同的管理要求提供不相同的会计信息。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能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一致,会计应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提供各方普遍关心的信息。

会计目标要求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体现为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要求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体现为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由此可见,我国会计目标的观点是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第4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投资者决策、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等重大问题。何谓高质量会计信息以及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准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一、可靠性

可靠性也称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如果企业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3)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以可靠性为基础,两者之间是统一的,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应当是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阅读、分析、使用财务报告信息,能够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状,以及企业净资产或企业价值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作出科学决策。

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可比性要求各类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应当统一,比如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所有上市公司执行,实现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之后新准则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所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新准则的目标,解决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问题。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又如:在企业合并中,经常会涉及“控制”的判断,有些合并,从投资比例来看,虽然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50%或以下股份,但是投资企业通过章程、协议等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就不应当简单地以持股比例来判断控制权,而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程度。

再如:关联交易中,通常情况下,关联交易只要交易价格是公允的,关联交易属于正常交易,按照准则规定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但是,某些情况下,关联交易有可能会出现不公允,虽然这个交易的法律形式没有问题,但从交易的实质来看,可能会出现关联方之间转移利益或操纵利润的行为,损害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在会计职业判断中,正确贯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至关重要。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的,从支出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计入当期损益。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损失。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损失。例如: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通常不能确认或有资产;相反,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而且构成现时义务时,应当及时确认为预计负债,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会计

2. 会计核算职能

3. 会计监督职能

4. 相关性

5. 实质重于形式

二、单选题

1.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

A. 控制与监督

B. 反映与监督

C. 反映与核算

D. 反映与分析

2. 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中,强调不同企业会计信息横向比较的是( )。

A. 相关性

B. 可理解性

C. 重要性

D. 可比性

3. 企业对于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自有固定资产加以核算符合( )。

A. 可靠性

B. 相关性

C. 实质重于形式

D. 重要性

4. 复式记账法的问世,标志着( )。

A. 现代会计的开端

B. 近代会计的形成

C. 会计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

D. 会计学科的不断完善

5. 传统的会计主要是( )。

A. 记账算账报账

B. 预测控制分析

C. 记账算账查账

D. 记账算账分析

6. 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随意变更,要求企业遵循( )。

A. 可靠性

B. 实质重于形式

C. 可比性

D. 相关性

7. 会计目标主要有两种学术观点,即( )。

A. 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

B. 决策有用观与信息系统观

C. 信息系统观与管理活动观

D. 管理活动观与决策有用观

8. 古代会计阶段,记账方法主要采用( )。

A. 复式记账

B. 单式记账

C. 四柱结算法

D. 龙门账

9.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包括( )。

A. 相关性

B. 可比性

C. 历史成本

D. 实质重于形式

10. 会计核算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 )。

A. 相关性

B. 谨慎性

C. 可比性

D. 可靠性

三、多选题

1. 会计目标的观点包括( )。

A. 信息系统论

B. 决策有用观

C. 受托责任观

D. 管理活动论

E. 复式记账观

2. 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 )。

A. 所有者

B. 经营管理者

C. 员工

D. 债权人

E. 政府

3. 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有( )。

A. 会计核算

B. 会计监督

C. 会计预测

D. 会计决策

E. 会计计量

4. 关于会计基本职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

A. 反映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

B. 监督职能是反映职能的保证

C. 没有反映职能提供可靠的信息,监督职能就没有客观依据

D. 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E. 两大职能是紧密结合,辩证统一的

5. 下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体现可比性要求的有( )。

A. 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B. 会计信息的口径一致

C.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D. 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

E. 及时进行会计处理

6. 下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体现及时性要求的有( )。

A. 及时收集原始凭证

B. 及时处理原始凭证

C. 及时进行会计处理

D. 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E. 及时进行交易

7. 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职能特点的有( )。

A. 连续性

B. 系统性

C. 全面性

D. 从价值量上反映

E. 对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的反映

8. 会计的目标就是为有关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针对企业来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 )。

A. 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B. 满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C. 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D. 提供企业成本核算资料

E. 以上都不对

9. 会计的监督包括( )。

A. 事前监督

B. 事中监督

C. 外部监督

D. 事后监督

E. 上级监督

10. 下列各项中,属于谨慎性要求具体运用的有( )。

A. 低估资产

B. 低估收益

C. 低估费用和损失

D. 算足费用和损失

E. 低估负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反映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或称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3.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职能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4.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5.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二、单选题1. B2. D3. C4. B5. A6. C7. A8. B9. C10. D

三、多选题1. BC2. ABCDE3. AB4. ABCDE5. ABD6. ABCD7. ABCDE8. ABC9. ABD10. ABD

第2章 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

本章全面介绍了会计核算的基础理论即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记账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正确理解会计核算的四大假设;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解和掌握两种会计记账基础即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为深入学习会计的核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和记账基础。学习的难点是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会计六大要素的确认以及权责发生制的理论与实际运用。

第1节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才能得以正常地进行下去,才能据以选择确定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和总结形成的,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才能实现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实务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企业集团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它却是会计主体。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准则体系是以企业持续经营为前提加以制定和规范的,涵盖了从企业成立到清算(包括破产)的整个期间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就应当停止使用这个假设,否则如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中外各国所采用的会计年度一般都与本国的财政年度相同。我国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即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会计年度确定后,一般按公历确定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其中,凡是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均称为中期。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这一共同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它是通过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表现出来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价值也在发生变动,币值很不稳定,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比较恶劣的通货膨胀,对货币计量提出了挑战。因此,一方面,我们在确定货币计量假设时,必须同时确立币值稳定假设,假设币值是稳定的,不会有大的波动,或前后波动能够被抵消。另一方面,如果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就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原则,如物价变动会计原则来处理有关的经济业务。

第2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客体。研究会计对象的目的,是要明确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活动范围,从而确定会计的任务,建立和发展会计的方法体系。

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就称之为经营资金,简称资金。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资金的取得与形成,资金的耗费与收回,资金的分配和积累等,这就是资金的运动。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所构成,它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会计并不能反映和监督再生产过程的所有方面,而只能反映和监督用货币表现的那些方面。会计正是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取得与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耗费与收回等方面。

在不同的企业或单位,资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各有不同,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即具体会计对象不同。例如,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是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或资本)运动,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是商品流通企业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或资本)运动。

以工业企业为例,这种资金运动可用图2-1表示:图2-1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综上所述,会计对象可以概括为: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要素

前面讲述的会计对象是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但是这个概念太过笼统,太过抽象。在会计实践中,为了便于会计的分类核算,就有必要把会计对象做进一步的分类,这种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就是会计要素。

企业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一)资产

1. 资产的定义及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一般而言,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例如,某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尽管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如果租赁合同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表明企业控制了该资产的使用及其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应当将其作为企业资产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经济利益的形式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形式,也可以是能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资产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如,待处理财产损失以及某些财务挂账等,由于不符合资产定义,均不应当确认为资产。(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2. 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从资产的定义来看,能否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或者能够流入多少实际上带有不确定性。因此,资产的确认还应与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根据编制财务报表时所取得的证据,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会计准则中对“很可能”的发生概率一般定为大于50%以上)流入企业,那么就应当将其作为资产予以确认;反之,不能确认为资产。(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财务会计系统是一个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系统,其中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只有当有关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资产才能予以确认。在实务中,企业取得的许多资产都是发生了实际成本的,例如企业购买或者生产的存货,企业购置的厂房或者设备等,对于这些资产,只要实际发生的购买成本或者生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就视为符合了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取得的资产没有发生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例如企业持有的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对于这些资产,尽管它们没有实际成本或者发生的实际成本很小,但是如果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话,也被认为符合了资产可计量性的确认条件。

3. 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1)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①库存现金是指企业持有的现款,也称现金。库存现金主要用于支付日常发生的小额、零星的费用或支出。②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入某一银行账户的款项。该银行称为该企业的开户银行。企业的银行存款主要来自投资者投入资本的款项、负债融入的款项、销售商品的货款等。③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款项(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和预付账款等。④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将消耗,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将要耗用的各种材料或物料,包括库存商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等。(2)非流动资产是指不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①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持有时间超过一年(不含一年)、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各种权益性投资。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或者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或影响。②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有形资产,如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③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二)负债

1. 负债的定义及特征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征:(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这里所指的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其中法定义务是指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通常必须依法执行。例如,企业购买原材料形成应付账款,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形成借款,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的税款等,均属于企业承担的法定义务,需要依法予以偿还。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多年来的习惯做法、公开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这些责任也使有关各方形成了企业将履行义务解脱责任的合理预期。(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在履行现时义务清偿负债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用现金偿还或以实物资产形式偿还;以提供劳务形式偿还;以部分转移资产、部分提供劳务形式偿还;将负债转为资本等。(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换句话说,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

2. 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时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当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从负债的定义来看,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是履行义务所需流出的经济利益带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与推定义务相关的经济利益通常需要依赖于大量的估计。因此,负债的确认应当与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判断结合起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与现时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就应当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反之,如果企业承担了现时义务,但是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若已不复存在,就不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不应将其作为负债予以确认。(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的确认在考虑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同时,对于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对于与法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通常可以根据合同或者法律规定的金额予以确定,考虑到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通常在未来期间,有时未来期间较长,有关金额的计量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与推定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出金额,企业应当根据履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并综合考虑有关货币时间价值、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3. 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照其偿还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1)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①短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下的各种借款。例如,企业从银行取得的、用来补充流动资金不足的临时性借款。②应付账款是指企业由于赊购商品而产生的应向销售方支付但暂未支付的款项。③预收款项是指企业由于向购买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根据有关协议预先向对方收取的款项。④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本企业职工的薪酬等。⑤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如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⑥应付股利是指企业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⑦其他应付款是指企业除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和应付股利等以外的其他各项应付、暂收款项。(2)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超过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等。①长期借款是指企业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项借款。企业借入长期借款,主要是进行建设期比较长的长期工程项目。②应付债券是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企业债券。③长期应付款是指企业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长期应付款项,如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产生的长期应付款等。④预计负债是指企业因对外提供担保、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亏损性合同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三)所有者权益

1.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

2.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即为企业的净资产,是企业资产总额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反映所有者(股东)财富的净增加额。通常企业收入增加时,会导致资产的增加,相应地会增加所有者权益;企业发生费用时,会导致负债增加,相应地会减少所有者权益。因此,企业日常经营的好坏和资产负债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和资本的保值增值。

3. 所有者权益的分类

所有者权益通常由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1)实收资本(或股本)。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各种资产投到非股份制企业,则形成非股份制企业的实收资本;若投入到股份制企业,则形成股份制企业的股本。(2)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归企业所有者共有的资本,主要来源于投资者或他人投入企业、所有权属于投资者并在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资产,包括资本(股本)溢价、接受现金捐赠、其他资本公积等。资本公积主要用于转增资本。(3)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等。(4)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的税后利润按照规定进行分配以后的剩余部分,这部分没有分配的利润留存在企业,可在以后年度进行分配。

4.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是企业取得资产的两种渠道,因而,债权人和所有者对企业的资产都拥有要求权。但两者在企业中所享有的权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1)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不同。债权人一般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企业的所有者有权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企业的选举、表决等决策活动。(2)分享收益的形式不同。债权人享有以利息形式从企业费用中获得收益的权利;所有者则享有以红利形式从企业的税后利润中获得收益的权利。利息一般都是定期支付,与企业经营好坏无关;红利则由企业盈利多少而定,利厚多分,利薄少分,无利则不分。(3)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不同。负债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当企业终止时,有权从企业的资产中优先索回其债权;而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一种剩余权利。(4)企业的负债必须在债务到期时如数归还,而所有者权益则与企业共存。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除以退伙、出让股权等方式回收外,一般不能直接从企业抽回。(四)收入

1. 收入的定义及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日常活动是确认收入的重要判断标准,凡是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确认为收入;反之,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比如,处置固定资产属于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净利益就不应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确认为利得。再如,无形资产出租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属于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应当确认为收入,但是处置无形资产属于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净利益,不应当确认为收入,而应当确认为利得。(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入款项,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因此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应当收到现金或者在未来有权收到现金,才表明该交易符合收入的定义。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致,而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2. 收入的确认条件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往往存在一些差别,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3. 收入的分类

收入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本书按照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性质,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1)销售商品收入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等实现的收入。(2)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通过提供劳务实现的收入,如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等实现的收入。(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企业通过让渡资产使用权实现的收入,如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实现的收入。(五)费用

1. 费用的定义及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费用必须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最终也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投资者投资回报的分配,是所有者权益的直接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应当将其排除在费用的定义之外。

2. 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也应当满足严格的条件,即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3)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3. 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经济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期间费用。(1)生产费用是指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一样,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为了反映生产费用的具体用途,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产品成本项目。(2)期间费用与生产的产品没有直接关系,不属于生产费用,不能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六)利润

1. 利润的定义及特征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降。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之一,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利润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是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两大要素而存在的。

2. 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利润的计算公式是:利润=收入-费用。

3. 利润的分类

利润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利润分为三个层次即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其具体内容及核算将在第5章第5节详细阐述,故在此不再讨论。

三、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一)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计量属性是指所予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如桌子的长度、铁矿的重量、楼房的面积等。从会计角度,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 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 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在实务中,重置成本多应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等。

3. 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应用于存货资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4. 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取得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 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二)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也就是说,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一项交易在交易时点通常是按公允价值交易的,随后就变成了历史成本,资产或者负债的历史成本许多就是根据交易时有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确定的。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三)计量属性的应用原则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因此,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具有相关性。

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资产或负债等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原因是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和转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第3节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它是对各会计要素的内在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所作的概括表达,即反映各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会计等式反映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一、静态的会计等式

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些资源就形成企业的资产,在会计核算上以货币形式表现。企业中任何资产都有与其相应的权益要求,谁提供了资产谁就对资产拥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在会计上称为权益。资产总是与权益相对应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反之有一定数额的权益,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资产。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会计等式:

资产=权益

这里的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企业除了从投资者处获得经营所需的资产外,还可以通过向债权人借款等方式取得所需资产,而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同样获得求偿权,且债权人的权益优先于投资者。于是上述会计等式也可以表述为:

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上述会计等式,表明某一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情况,是最基本的等式,它是会计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二、动态的会计等式

企业的目标就是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收入,实现利润。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企业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计算确定一定期间的盈利水平,确定当期实现的利润总额。当收入大于费用时,企业就获得了利润,反之则为亏损。于是便产生了下列公式:

收入-费用=利润

上述会计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称之利润表等式。

三、综合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反映的是企业某一时点的全部资产及其相应的来源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公式;“收入-费用=利润”等式反映的是某企业某一时期的盈利或亏损情况,是反映资金运动的动态公式,但仅从这两个等式还不能完整反映会计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上述两个等式可合并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企业定期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结算并计算出当期取得的利润,在按规定分配给投资者(股东)之后,余下的部分归投资者共同享有,也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因此上述等式又回复到: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此可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是会计的基本等式,通常称之为基本会计等式或会计恒等式。“收入-费用=利润”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虽不是基本会计等式,但“收入-费用=利润”等式是对基本会计等式的补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是基本会计等式的发展,它将财务状况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经营成果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进行有机结合,完整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内在联系。

四、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一个企业有多少的资产,也就一定有与其相适应的权益;反之,有多少权益也就必然要表现为多少资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永远是平衡的,无论企业规模多么庞大,业务多么复杂,永远不会破坏这个恒等式。因为一个企业经济事项虽然数量多,花样繁,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就两大类九小类:(一)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右双方同增同减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右双方同增同减即资产方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方以同等金额或增或减,不会破坏平衡关系。

1.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同时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也以相同金额增加,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1】扬城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1日资产权益情况如下(单位:万元):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5 000=1 000+4 000

本月3日向银行申请的贷款500万元已到账,则:

资产(5 000+500)=负债(1 000+500)+所有者权益4 000

5 500=1 500+4 000

2.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增加,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也以相同金额增加,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2】接上例,本月5日收到投资者追加的固定资产投资,该固定资产确认的价值为200万元,则:

资产(5 500+200)=负债1 500+所有者权益(4 000+200)

5 700=1 500+4 200

3.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同时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也以相同金额减少,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3】接上例,本月6日用银行存款偿还上月所欠货款100万元,则:

资产(5 700-100)=负债(1 500-100)+所有者权益4 200

5 600=1 400+4 200

4.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的资产项目减少,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也以相同金额减少,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4】接上例,本月8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同意,企业以银行存款减资1 000万元,则:

资产(5 600-1 000)=负债1 400+所有者权益(4 200-1 000)

4 600=1 400+3 200(二)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右双方各自内部一增一减

即资产方内部一增一减,增减金额相等,不会破坏平衡关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方内部一增一减,增减金额相等,不会破坏平衡关系。

1.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左边,即资产方项目内部一增一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5】接上例,本月10日用银行存款200万元购买原材料,则:

资产(4 600-200+200)=负债1 400+所有者权益3 200

4 600=1 400+3 200

2.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内部一增一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6】接上例,本月11日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200万元,直接偿还前欠货款,则:

资产4 600=负债(1 400-200+200)+所有者权益3 200

4 600=1 400+3 200

3.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内部一增一减,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7】接上例,本月13日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300万元,则:

资产4 600=负债1 400+所有者权益(3 200-300+300)

4 600=1 400+3 200

4.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负债项目增加,而所有者权益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8】接上例,本月15日宣布分派上年度利润500万元,则:

资产4 600=负债(1 400+500)+所有者权益(3 200-500)

4 600=1 900+2 700

5. 经济事项的发生,导致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增加,而负债项目减少,但增减金额相等,故等式保持平衡。【例2-9】接上例,本月20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所欠华联公司200万债务,经双方协商同意将此笔负债转为对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则:

资产4 600=负债(1 900-200)+所有者权益(2 700+200)

4 600=1 700+2 900

通过以上九个例题的论证可以看出,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基本会计等式左右两边发生等额增加或减少,或只引起会计等式的左边或右边内部要素的等额增减,但无论哪类经济业务发生都不会破坏基本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把握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这一理论依据,对于后面正确理解和运用复式记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4节 会计记账基础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因此如何确定收入、成本和费用的归属期就成了会计记账基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两种记账基础,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一、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或现金收付制。它是以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本期实际收款的收入和付款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归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相反,凡是本期未曾收款的收入和付款的费用,都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收付实现制是完全按照实际收付货币资金的时期作为收入和费用应归属的期间,故也称现金收付制。

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比较简便。采用收付实现制无须设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也无须对账簿记录进行账项调整。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均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由于它不涉及款项是否实际支出,而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准,所以称为应计制。

权责发生制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来讲会计核算比较复杂,首先,一般要设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账户,期末还要进行必要的账项调整;其次,权责发生制计算企业的盈亏比较合理。采用权责发生制时,计入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应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两者之间存在合理的配比关系,所以用以计算的本期盈亏就比较正确、合理。

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国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举例说明【例2-10】扬城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发生以下经济业务:(1)1月份销货的货款收入80 000元于当月收到,2月份销货款20 000元和3月份销货款10 000元均于3月份收到。(2)一季度各月应负担的短期借款利息分别为10 000元,款项于3月份支付。(3)1月份预付本年度报刊订阅费共2 400元。(4)公司于2月份预付一年(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的保险费1 200元。(5)公司于2月份购买办公用品一批8 000元,款项未付。

分别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1月份、2月份和3月份的利润。

分析:(1)在权责发生制下,1月份销货的货款收入80 000元于当月收到,属于1月份收入,2月份销货款20 000元和3月份销货款10 000元虽然均于3月份收到,但应分别归属于2月份的收入20 000元和3月份的收入10 000元。

在收付实现制下,1月份销货的货款收入80 000元于当月收到,属于1月份收入,2月份销货款20 000元和3月份销货款10 000元均于3月份收到,都应属于3月份的收入共计30 000元,2月份的收入为0。(2)在权责发生制下,一季度的短期借款利息款尽管于3月份支付,但1月份、2月份和3月份都应该负担短期借款利息费用,金额分别为10 000元。

在收付实现制下,一季度的短期借款利息款都在3月份支付,即3月份的利息费用支出为30 000元,而1月份和2月份的短期借款利息为0。(3)在权责发生制下,1月份预付本年12个月的报刊订阅费2 400元,每个月都应负担200元的费用,故1月份、2月份和3月份的费用各为200元。

在收付实现制下,1月份预付本年12个月的报刊订阅费2 400元,应全部计入1月份的费用2 400元,2月份和3月份的费用为0。(4)在权责发生制下,2月份预付一年12个月的保险费1 200元,那么从2011年的2月份到2012年的1月份,每个月都应该负担100元的费用,即2011年的2月份和3月份的保险费用各为100元,而1月份的保险费用为0。

在收付实现制下,2月份预付一年保险费1 200元,应全部计入2月份的费用,1月份和3月份的费用为0。(5)在权责发生制下,公司2月份购买办公用品8 000元,尽管款项没有支付,也应计入2月份的费用。

在收付实现制下,公司于2月份购买办公用品一批8 000元,款项没有支付,故2月份的费用为0。

将以上分析的结果归纳为表2-1。表2-1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的计算结果表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经济交易,分别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确认特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及利润结果存在差异。权责发生制下确认的收入和费用的结果较好地体现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原则”,更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更符合企业的经济实质。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单纯依靠权责发生制下确认的利润结果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导致不能反映利润的质量。收付实现制运用虽然比较简单,但不能准确反映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在当前现金为主的观念下,企业现金流的信息越来越为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因此,信息使用者通常需要综合利用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5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数据处理与信息加工的程序。它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等程序。(一)会计确认

1. 会计确认的概念

会计确认就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能否记入会计信息系统,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也就是说,是否记录、何时记录、当做哪一项会计要素来记录;应否计入财务报表、何时计入、当做哪一项会计要素来报告。

2. 会计确认的标准

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

第一,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该业务事项必须分别符合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同样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收入、费用或利润,该业务事项应分别符合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定义。

第二,此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该业务事项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的计量,否则会计确认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在50%以上。

3. 会计确认的步骤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1)初始确认

初始确认也称为初次确认,是指当企业发生各项经济业务时,确定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原始经济信息是否可进入本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应记入哪个会计要素及相应的会计账簿以及应何时记入。具体而言,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确定它是否属于交易或会计事项,并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登记到相关的账簿中。(2)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又称第二次确认,是指对会计账簿中记录的会计信息是否应列入财务报表以及如何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再次确认实际上是对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再提纯、再加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是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定性,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能不能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问题,如果不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也就不会再进入到后面的程序中了。(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确认的过程中,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指入账的会计业务事项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

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货币计量通常以元、百元、千元、万元等为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对象可供计量的某种特性或标准,如资产计量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属性。(三)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的文字、金额和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再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会计记录包括序时记录和分类记录。在记录的生成方式上,又有手工记录和电子计算机记录。

会计记录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体现,它反映每笔经济业务事项是如何入账的。会计记录的目的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将经济业务事项具体记录在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中。(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手段。具体来讲,会计报告就是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的基础上,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做进一步的归纳整理,通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相关信息等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核算和经常性监督,就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分门别类地、连续地记录,据以取得多种不同性质、符合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设置账户的具体内容将在第三章详细讲解。(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可以全面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防止差错和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复式记账的具体内容将在第四章和第五章详细阐述。(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基础,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填制和审核凭证的具体内容将在第六章讲解。(四)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账簿记录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登记会计账簿的具体内容将在第七章讲解。(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成本计算的具体内容将融合在第五章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中去详细讲解。(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各种结算款项的执行情况,以便对积压或损毁的物资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财产清查的具体内容将在第八章详细讲解。(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指以特定表格的形式,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主要以账簿中的记录为依据,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整理而产生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用来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和预算的重要依据。编制会计报表的具体内容将在第九章详细阐述。

三、会计工作流程

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

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如图2-2所示。图2-2 会计核算工作程序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运用的程序是:(1)经济业务发生后,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2)按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运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会计账簿中进行登记;(3)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进行成本计算;(4)对账簿记录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保证账实相符;(5)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计算,编制会计报表。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会计假设

2. 会计对象

3. 会计要素

4. 权责发生制

5. 收付实现制

6. 会计确认

二、单选题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 )。

A. 全部经济活动

B. 商品运动

C. 资金运动

D. 财产物资运动

2. 导致产生本期与非本期概念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 )。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 货币计量

3. 下列交易事项中,会使会计等式的资产和权益两方同时增加的是( )。

A. 收到投资人的投资款存入银行

B. 购买原材料一批,以银行存款支付

C. 以银行存款偿付前欠的货款

D. 以现金支付购入固定资产的运杂费用

4.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应确认为本期收入的是( )。

A. 本月销售产品款未收到

B. 上月销货款本月收存银行

C. 本月预收下月货款存入银行

D. 收到上月仓库租金存入银行

5. 会计核算程序实质上是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输的过程,会计核算程序中的关键环节是( )。

A. 会计确认

B. 会计计量

C. 会计记录

D. 会计报告

6. 以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为标准计算本期损益的记账基础是( )。

A. 实地盘存制

B. 永续盘存制

C. 收付实现制

D. 权责发生制

7.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A. 利润

B. 权益

C. 债权人权益

D. 长期负债

8. 以下各项目中属于资产的有( )。

A. 短期借款

B. 存货

C. 实收资本

D. 应付利润

9. 某企业本期期初资产总额为100 000元,本期期末负债总额比期初减少10 000元,所有者权益比期初增加30 000元。该企业期末资产总额是( )。

A. 90 000元

B. 130 000元

C. 100 000元

D. 120 000元

10. 在下列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中,确定了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 货币计量

三、多选题

1.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计入本期收入或费用的业务有( )。

A. 预收货款10 000元

B. 销售产品价款25 000元,款未收到

C. 预付下年报刊订阅费800元

D. 销售产品价款5 000元,款已于上月收到

E. 预提车间修理费500元

2. 企业的净资产包括( )。

A. 投入资本

B. 资本公积

C. 盈余公积

D. 已分配利润

E. 未分配利润

3. 下列各项经济业务中,会使企业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发生同时增加变化的有( )。

A. 向银行借入半年期的借款,已转入本企业银行存款账户

B. 赊购设备一台,设备已经交付使用

C. 收到某投资者投资转入的一批材料,材料已验收入库

D. 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E. 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已入库

4. 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有( )。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货币计量

D. 会计分期

E. 会计确认

5.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包括( )。

A. 历史成本

B. 重置成本

C. 可变现净值

D. 现值

E. 公允价值

6. 根据资产定义,下列各项中,体现资产特点的有( )。

A. 企业所拥有或控制

B. 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C. 能以货币计量

D. 伴随着收入的取得

E. 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7. 下列经济业务中,只引起会计恒等式两方中一方变化的有( )。

A. 从银行取得贷款已存入银行

B. 以银行存款购进材料

C. 购进材料未付款

D. 以借款直接偿还应付款

E. 提取公积金

8. 下列各项中,属于流动资产的有( )。

A. 机器设备

B. 完工产品

C. 银行存款

D. 应收账款

E. 专利权

9.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要素包括( )。

A. 资产和费用

B. 负债和收入

C. 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

D. 利润和所有者权益

E. 会计科目和账户

10. 下列资产项目与权益项目之间的变动符合资金运动规律的有( )。

A. 资产某项目增加与权益某项目减少

B. 资产某项目减少与权益某项目增加

C. 资产方某项目增加而另一项目减少

D. 权益方某项目增加而另一项目减少

E. 资产方某项目与权益方某项目同时增加或同时减少相同的数额

四、业务题(一)目的:练习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资料:华联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年初及年末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如下表所示:华联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负债总额表

要求:分别下列三种情况计算该企业本年度的利润:

1. 本年度股东投资不变,总费用为160 000元,试问本年度利润和营业收入各是多少?

2. 本年度增加投资20 000元,利润是多少?

3. 年度中曾收回投资30 000元,但又增加投资10 000元,其利润是多少?(二)目的:练习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计算

资料:华联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份发生以下几项业务:

1. 销售商品一批,总售价72 000元,已收讫;

2. 预收货款24 000元,商品将在下月交付;

3. 预付下季度仓库租金10 800元;

4. 出售商品35件,总售价84 000元将于下月收到;

5. 支付本月水电费30 000元;

6. 当年3月份已预付本年度第二季度的财产保险费36 000元。

要求: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6月份净损益。(三)目的:练习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

资料:华联有限责任公司6月末各项目余额如下:

1. 出纳员处存放现金1 700元;

2. 存入银行的存款2 939 300元;

3. 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13 130 000元;

4. 向银行借入三年期的借款500 000元;

5. 向银行借入半年期的借款300 000元;

6. 原材料库存417 000元;

7. 生产车间正在加工的产品584 000元;

8. 产成品库存520 000元;

9. 应收外单位产品货款43 000元;

10. 应付外单位材料货款45 000元;

11. 持有至到期投资60 000元;

12. 公司办公楼价值5 700 000元;

13. 公司机器设备价值4 200 000元;

14. 公司运输设备价值530 000元;

15. 公司的资本公积金960 000元;

16. 公司的盈余公积金440 000元;

17. 外欠某企业设备款200 000元;

18. 拥有某企业发行的三年期公司债券650 000元;

19. 上年尚未分配的利润70 000元。

要求:(1)划分各项目的类别(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并将各项目金额填入资产负债表中。(2)计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要素金额合计。资产负债表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判断,是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2.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

3. 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照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4.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标准,而不是按款项的实际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

5.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收现付制或现金收付制。它是以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货币资金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6. 会计确认,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能否记入会计信息系统,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

二、单选题1. C2. C3. A4. A5. A6. D7. B8. B9. D10. A

三、多项选择1. BDE2. ABCE3. ABC4. ABCD5. ABCDE6. ABE7. BDE8. BCD9. ABD10. CDE

四、业务题(一)参考答案

期初权益=800 000-200 000=600 000(元)

期末权益=900 000-100 000=800 000(元)

1. 本年度利润=期末权益-期初权益

=800 000-600 000

=200 000(元)

收入=利润+费用

=200 000+160 000

=360 000(元)

2. 200 000-20 000=180 000(元)

3. 200 000+30 000-10 000=220 000(元)(二)参考答案

权责发生制:

收入=72 000+84 000=156 000(元)

费用=30 000+12 000=42 000(元)

净收益=156 000-42 000=114 000(元)

收付实现制:

收入=24 000+72 000=96 000(元)

费用=10 800+30 000=40 800(元)

净收益=96 000-40 800=55 200(元)(三)参考答案资产负债表

第3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本章介绍了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而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首要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会计科目的定义及设置意义;掌握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掌握会计科目体系的分类;熟悉企业会计科目表;了解账户的概念及设置意义;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本章学习的重点是掌握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掌握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和区别以及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分类。学习的难点是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第1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定义及设置意义(一)会计科目的定义

如前所述,会计对象是某一特定对象所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即资金运动;而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如我国会计准则将会计对象分为六大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如果仅仅是按照会计要素作为会计数据的归类标准,未免过于笼统,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这是因为,企业的经营业务错综复杂,即使涉及同一种会计要素,也往往反映的是具有不同性质和内容的对象,如资产要素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负债要素包括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的借款,还包括由于购进存货从购货方取得的应付款项等。因此,为了全面、系统地核算和监督企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需要对每一类会计要素作进一步详细的分类。

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对每一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再按其一定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分类所形成的项目或名称。例如,企业的机器设备、房屋和建筑物,作为劳动手段,具有使用时间较长、单位价值较大、实物形态相对不变的特点,将其归为一类,设置“固定资产”会计科目;生产产品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包装物等,作为劳动对象,具有在生产中一次被消耗,其价值一次转移的特点,将其归为一类,设置“原材料”会计科目;为了满足管理上费用预算和控制的要求,对在企业生产车间范围内发生的物料消耗、办公费、管理人员的工资、修理费等,具有间接费用的特点,将其归为一类,设置“制造费用”会计科目。(二)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核算和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设置会计科目,是反映资金运动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会计科目反映一类相关的经济业务,所以各个会计科目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资金运动的总体状况。其次,设置会计科目,是组织会计核算的依据,是进行各项会计记录和提供各项会计信息的基础。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便于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所需的会计信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设置相应的账户。要想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会计核算的账户,其前提条件是确定相应的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账户开设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因此设置会计科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复式记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会计科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起点。会计科目较之于会计要素能更为具体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况,为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具体的会计信息。会计科目的确定是否合理,对于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以及有条不紊地组织会计工作都有很大影响。鉴于此,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实用,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应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

会计主体的会计科目及其体系应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不能有任何遗漏。就单个会计科目而言,每个会计科目都应具备独特的内容,能独立地说明会计要素的某一方面。换句话说,各个科目之间的核算内容是互相排斥的,不同的会计科目反映不同的核算内容,不同的会计科目之间具有互斥性;就会计科目的整体而言,会计科目及其体系应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要使设置的整套会计科目能够反映所有的经济业务,所有经济业务都有特定的会计科目来反映。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还应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来设置。也就是说,设置会计科目时,除了各行各业共性的会计科目外,还应根据各行业会计要素的具体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如:工业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制造工业产品,因而就必须设置反映生产耗费、成本计算的会计科目,如“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科目;商品流通企业不从事产品生产加工,其基本经营活动是购进和销售商品,因此必须设置反映和监督商品流通业务的会计科目,如“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等科目;而行政事业单位既不从事产品加工生产,也不从事商品流通,其会计核算主要是对国家拨付的预算资金的运动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因此必须设置反映和监督经费收入和经费支出情况的会计科目,如“事业收入”、“事业支出”等科目。(二)应结合会计目标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设置会计科目时既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并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求尽可能提供详细、具体的资料;还要满足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并制定方针政策的需要,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及有关方面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作出准确判断的需要,要求提供比较综合的数据。为满足上述要求及便于会计资料整理和汇总的需要,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适当分设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总分类科目提供总括核算指标,主要满足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进一步分类,提供明细核算指标,主要满足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三)应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统一性是指企业必须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一级科目),并力求在时间上保持前后一致。灵活性是指企业在不影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的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者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企业在不违背会计科目使用原则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科目名称;明细科目的设置,除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规定者以外,企业可自行确定,以此来保证会计核算指标在一个部门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汇总以及满足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多年以来,我国通常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名称、编号和内容。2006年月2月我国新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与此配套,2006年10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该应用指南提供了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指引,提供了每一个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从中选择并确定本企业会计核算所需的会计科目。(四)应保持适应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适应性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如: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为了核算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及其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企业要相应设置“衍生工具”或“套期工具”等会计科目。稳定性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为便于会计资料的汇总及在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会计科目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会计科目的名称、含义及所包含的内容应保持相对稳定,只有会计科目具有相对稳定性,会计核算资料才具有可比性。会计科目的设置,是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加以规定的,因此,为了保证会计科目设置的相对稳定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应保持相对稳定。(五)会计科目名称要言简意赅,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编号

所谓言简意赅是指每一会计科目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要有明确的界定,其名称要名副其实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谓适当的分类和编号是指为了便于把握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和主要满足会计电算化的需要,会计科目要按其经济内容进行适当的分类,并根据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的分类和项目的流动性或主次以及级次进行编号。

三、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会计科目一般按内容和级次两种标准分类,科目的内容反映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科目的级次反映科目内部的纵向联系。(一)会计科目按其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项目。按会计科目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分类,是会计科目基本的分类之一。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六大类。

1. 资产类科目

资产类科目按其流动性,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类科目:(1)流动资产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资产的变现周期在一年以内或不超过一个营业周期,例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2)非流动资产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资产的变现周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例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

2. 负债类科目

负债类科目按其流动性,具体又可分为以下两类科目:(1)流动负债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负债的偿还期在一年以内,例如“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等科目。(2)非流动负债类科目。这类科目的特点是负债的偿还期超过一年以上,例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科目。

3. 共同类科目

此类科目既可核算资产,也可核算负债。如“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4.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四类科目。(1)投入资本类科目。例如“实收资本”科目。(2)非经营因素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例如“资本公积”科目。(3)经营因素形成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例如“盈余公积”等科目。(4)反映利润会计要素的会计科目。如“本年利润”及“利润分配”。由于企业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其最终承担者是所有者,所以将其归并到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5. 成本类科目

这类科目的特点是所发生的费用要计入产品成本,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类。(1)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类科目。例如“生产成本”、“研发支出”等科目。(2)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类科目。例如“制造费用”科目。

6. 损益类科目

这类科目的特点是其项目均是形成利润的要素。损益类科目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类。(1)反映收入类科目。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2)反映费用类科目。例如“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为了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适应会计信息电算化处理的需要,还应在会计科目分类的基础上,为每个会计科目编一个固定的号码,这些号码称为会计科目编号,简称科目编号。科目编号能清楚地表示会计科目所属的类别及其在类别中的位置。财政部通常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统一编制会计科目的编号、类别和名称,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认会计科目编号。企业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时,应填制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写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但不准只填写会计科目的编号而不填写会计科目的名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应在账套设置中建立“会计科目名称及编码表”,在凭证输入时只输入科目代码,科目名称由系统自动产生,以适应电算化的会计处理。

表3-1为2006年10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的简要列表。表3-1 会计科目表表3-1(续)(二)会计科目按级次分类

会计科目按级次分类,就是按会计科目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进行分类,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1. 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也称为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固定资产”、“原材料”、“应交税费”、“实收资本”等科目。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一级科目原则上由国家财政部或主管部门统一制定。表3-1所列示的会计科目都是一级科目。

2. 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是为了提供更详细、更具体的会计信息给使用者而设置的。如有些总分类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比较广泛,可以在总分类科目下,先设置二级科目(也称为子目),在二级科目下再设置三级科目(也称细目),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都统称为明细科目。在手工会计核算下,企业一般设置到二级、三级科目。应该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一级科目都需要分设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科目设置到第几级,应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的详细程度来决定。此外,随着会计信息处理的电算化,有的企业如果业务较复杂,出于管理上的需要,也可以在三级科目下再设置四级科目,甚至五级科目。有一些明细科目是国家统一规定设置的,如国家统一规定应在“应交税费”一级会计科目下应设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应交消费税”等二级会计科目,在“应交增值税”二级科目下还应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等专栏。明细科目除会计准则规定设置的以外,多数明细科目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行设置。例如,某些钢铁冶炼企业的原材料数量品种繁多,为了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先设“原材料”为一级科目,再按原材料类别开设“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二级会计科目,再在“原料及主要材料”下设“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为三级科目,最后设“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等为四级科目。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简单明地表现不同级别的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通常用“——”连接来说明各级别科目之间的所属关系,明细分类科目的写法如“原材料——原料及主要材料——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先写一级科目的名称“原材料”,在其后划一短横线“——”,再写上明细分类科目的名称即可。

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的分类如表3-2所示。表3-2 会计科目按级次分类

第2节 会计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及设置的意义(一)账户的定义

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这些项目的本身仅表示其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如果只有分类的项目,而没有具有一定格式的记账实体,还不能把发生的经济业务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下来。因此,要进行会计核算,还必须根据设置的会计科目开设相应的账户,在账户上记录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连续地分类记录和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二)设置的意义

由于账户能够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结余情况,设置账户对于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设置账户能按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分类地记载和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设置和运用账户,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整理分类、科学归纳,再分门别类地记录,可以提供各类会计要素的动态和静态指标。其次,设置账户能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重要依据。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地对企业日常核算资料进行汇总、综合,以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信息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账户的记录结果是否正确,因为财务会计报告是以账户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为基础进行编制的。账户的记录发生错误将直接影响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合理地设置账户,正确地将经济业务记入账户,是会计核算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和区别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但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账户与会计科目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二者都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对会计要素进行的分类,故二者的名称和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二者的性质与分类也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其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并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两者的称谓及核算内容完全一致,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账户往往作为同义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严格加以区分。

二、账户的格式和结构

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区别在于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和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账户的格式和结构是指账户的组成部分,以及如何在账户中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由于经济业务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从数量上看不外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因此,账户的结构也相应地分为两个基本部分,用来分别记录各会计要素的增加额和减少额。账户的基本结构通常划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额,则由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内容决定。账户的基本结构不会因企业实际所使用的账户具体格式不同而发生变化。通常用一条水平线和一条将水平线平分的垂直线来表示账户的基本结构,这种被简化的账户格式称为T型账户(亦称丁字型账户),其格式如图3-1所示。图3-1 T型账户

把账户的基本结构具体地做成固定格式,就形成了账簿中的账页。当然对于一个完整的账户而言,除了必须有反映增加额和减少额两栏外,还应包括其他栏目,以反映其他相关内容,这些内容都体现在账簿中。因此,账簿中一个完整的账户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见表3-3):①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②日期,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③凭证编号,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④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⑤金额,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表3-3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

上述账户格式是手工记账经常采用的格式,其中有专设的两栏,分别记录经济业务的增加额和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余额按其表示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记录的余额称为期初余额,结束时记录的余额称为期末余额。在连续登记账户的情况下,账户的本期期末余额即为下期期初余额。因此,每个账户一般有四个金额要素,即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账户如有期初余额,首先应当在记录增加额的那一方登记,经济业务发生后,要将增减内容记录在相应的栏内。将一定期间记录的账户增加方的金额进行合计,称为增加发生额;将一定期间记录的账户减少方的金额进行合计,称为减少发生额。正常情况下,账户这四个金额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反映的是该类经济内容在本期内变动的情况,而期末余额则反映的是变动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每类经济业务的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期初)余额都分别记入T型账户左右两方来表示。如,某企业某一期间“银行存款”账户的记录如图3-2所示:图3-2 T型账户记录

根据图3-2账户记录,可以清楚了解到银行存款账户期初余额为100 000元,本期增加发生额合计130 000元,本期减少发生额合计90 000,期末余额140 000元。

三、账户的分类

为了核算复杂的经济业务,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账户。每个账户都有不同的核算内容,其用途和结构也不尽相同,但彼此间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账户体系。通过了解账户在不同标准下的具体分类,掌握账户的用途、结构及其反映的经济内容,能更好地运用账户进行经济业务核算。(一)账户按其内容分类

账户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所能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是账户分类的基础。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六大类,因此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也分为六大类: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

1. 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是指根据资产类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这类账户是用来反映当期企业资产的增减变动及其期初期末的结存情况。

2. 负债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是指根据负债类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这类账户是用来反映当期企业债务的增减变动及其期初期末结存情况的账户。

3.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指根据所有者权益科目开设的账户。这类账户是用来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及其期初期末结存情况的账户。

4. 共同类账户

共同类账户是指根据共同类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这类账户兼有资产类和负债类账户的特点,其性质视账户的余额而定,在借贷记账法下,余额在借方表示为资产,余额在贷方表示为负债,如“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账户。

5. 成本类账户

成本类账户是指根据成本类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这类账户是用来归集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该类账户主要用来计算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等。成本类账户与资产类账户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各项资源在耗费之前表现为资产,资产一经生产耗用就转化为成本费用。因此,成本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属于资产。

6. 损益类账户

损益类账户是指根据损益类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这类账户与损益的计算直接相关,包括那些用来反映各项收入和各类费用支出的账户。按损益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反映营业损益的账户,如“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等账户。②反映营业外收支的账户,如“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账户。③反映所得税的账户,如“所得税费用”账户。这类账户的期末必须将相关数据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因此,期末没有余额。(二)账户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而会计科目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因此,账户按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和统驭关系则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1. 总分类账户

根据总分类会计科目开设总分类账户,用以提供总括分类的核算指标。总分类账户一般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如“原材料”总分类账户提供有关材料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总额等总括资料,但它只能总括地反映材料的总和,不能详细说明每一种材料的数量及金额的增减变化及其结存情况。

2. 明细分类账户

根据明细分类会计科目开设的明细分类账户除了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外,有的还用实物量度(如件、公斤、吨等)来满足明细核算的需要。如在“原材料”账户下,按照每一种材料分别设置明细分类账户,详细、具体地反映每种材料的数量及金额的增减变化及其结存情况。

总分类账户和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的核算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反映经济业务的详细程度不同。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总括资料,明细分类账户是总分类账户的具体详细的说明。因此,有时又把总分类账户称为“统驭账户”,而把明细分类账户称为“辅助账户”。(三)账户按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分类

账户按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分类,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账户和利润表账户。

1. 资产负债表账户

资产负债表账户是指编制资产负债表所要依据的账户。资产负债表账户包括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和共同类账户四类,分别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对应。如果“生产成本”账户期末有借方余额,表示在产品的成本,也应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

2. 利润表账户

利润表账户,也称为损益表账户,是指编制利润表所依据的账户。利润表账户包括收入类账户和费用支出类账户两类。这类账户是根据利润表的项目设置的。

账户按列入会计报表进行分类,目的在于通过这些账户的具体核算,提供编制会计报表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四)账户按期末余额分类

账户按期末余额分类,分为实账户和虚账户两类。

1. 实账户

实账户,又称为永久性账户,通常是指期末结账后有余额的账户。实账户的期末余额代表着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借贷记账法下,实账户按期末余额的方向,又可以分为借方余额账户和贷方余额账户。借方余额账户是指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增加,贷方发生额表示减少,期末余额一定在借方的账户。资产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余额。贷方余额账户是指账户的贷方发生额表示增加,借方发生额表示减少,期末余额一定在贷方的账户。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都在贷方。

2. 虚账户

虚账户,又称为临时性账户,通常是指期末结账后无余额的账户。因为它们只在经营期间存在发生额,而在期末因结转而余额不存在,所以称为临时性账户。虚账户的发生额反映企业的损益情况,因此损益表账户通常都是虚账户。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会计科目

2. 总分类科目

3. 明细分类科目

4. 账户

5. 实账户

6. 虚账户

二、单选题

1. 下列关于账户期末余额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

B. 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C. 本期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D. 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增加发生额

2. 下列关于账户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 账户一方如果记增加,另一方肯定记减少

B. 账户左方固定记增加,右方固定记减少

C. 账户左方固定记减少,右方固定记增加

D. 账户左右双方同时记增加

3. 下列项目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有( )。

A. 应付账款

B. 累计折旧

C. 财务费用

D. 本年利润

4. 制造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属于( )账户。

A. 资产类

B. 损益类

C. 成本类

D. 所有者权益类

5. 关于会计科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B.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

C.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

D. 会计科目不具有结构

6.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 )开设的。

A. 资产类科目

B. 损益类科目

C. 总分类科目

D. 明细分类科目

7. 下列关于总分类账户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总分类会计科目开设

B. 提供总括分类的核算指标

C. 一般只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D. 可用实物量度来满足核算的需要

8. 账户最基本的分类是( )。

A. 按经济内容分类

B. 按级次分类

C. 按期末是否有余额分类

D. 按列入会计报表分类

9. 下列按经济内容分类,属于成本类账户的是( )。

A. 生产成本

B. 原材料

C. 在途物资

D. 在建工程

10. 下列关于共同类账户,说法错误的是( )。

A. 根据共同类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

B. 兼有资产类和负债类账户的特点

C. 其性质视账户的余额而定,在借贷记账法下,余额在借方表示为资产,余额在贷方表示为负债

D. 兼有资产类和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特点

三、多选题

1. “应收账款——四川食品公司”账户属于( )。

A. 资产类账户

B. 负债类账户

C. 总分类账户

D. 明细分类账户

E. 收入类账户

2. 下列项目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有( )。

A. 应收账款

B. 累计折旧

C. 预收账款

D. 本年利润

E. 利润分配

3. 下列项目中,属于负债类账户的有( )。

A. 应付账款

B. 预付账款

C. 预收账款

D. 本年利润

E. 营业税金及附加

4. 下列关于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B.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

C. 会计科目只是一种分类,不具有结构

D. 账户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

E. 账户只是一种分类,不具有结构

5. 设置会计科目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

A. 应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

B. 应保持适应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C. 应做到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D. 应结合会计目标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E. 会计科目名称要言简意赅,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和编号

6.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将会计科目分为以下( )类。

A. 资产类科目

B. 负债类科目

C.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

D. 成本类科目

E. 损益类科目

7. 账户结构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

A. 账户的名称

B. 日期

C. 凭证编号

D. 摘要

E. 金额

8. 会计科目按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进行分类,可分为( )。

A. 总分类科目

B. 资产类科目

C. 共同类科目

D. 明细分类科目

E. 资产负债表类科目

9. 下列属于虚账户的是( )。

A. 销售费用

B. 制造费用

C. 主营业务收入

D. 本年利润

E. 预收账款

10. 账户按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分类,可以分( )。

A. 资产负债表账户

B. 利润表账户

C. 现金流量表账户

D.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账户

E. 合并会计报表账户

四、业务题

目的:练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分类。

资料:下列是华联有限责任公司有关的业务。(1)存放在出纳处的库存现金。(2)存在开户银行里的款项。(3)企业购买的机器设备。(4)企业向银行借入的3个月期限的临时周转借款。(5)向银行借入期限为2年的借款。(6)应付给外单位的材料款。(7)收到所有者投入的资本。(8)客户所欠的货款。(9)应支付的职工工资。(10)支付的银行利息。(11)以前年度积累的未分配利润。(12)企业管理部门的办公用品费。(13)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14)企业车队对外出租汽车的收入。(15)仓库中存放的已完工产品。(16)在加工中的在产品。(17)企业的广告费。(18)仓库中存放的材料。(19)按合同约定预付的购买材料款。(20)按合同约定预收的销售商品款。

要求:(1)请判断各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科目名称。(2)按经济内容分类,指出上述会计科目所属的类别。(3)对上述会计科目对应设置的账户按期末是否有余额分类。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对每一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再按其一定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分类所形成的项目或名称。

2. 总分类科目,也称为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信息的会计科目。

3. 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进一步分类的科目,以便提供更详细、更具体的会计信息。

4.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连续地分类记录和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5. 实账户,又称为永久性账户,通常是指期末结账后有余额的账户。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共同类账户。

6. 虚账户,又称为临时性账户,通常是指期末结账后无余额的账户利润。

二、单选题1. B2. A3. B4. C5. C6. D7. D8. A9. A10. D

三、多选题1. AD2. AB3. AC4. ABCD5. ABCDE6. ABCDE7. ABCDE8. AD9. AC10. AB

四、业务题(1)库存现金(资产类,实账户)(2)银行存款(资产类,实账户)(3)固定资产(资产类,实账户)(4)短期借款(负债类,实账户)(5)长期借款(负债类,实账户)(6)应付账款(负债类,实账户)(7)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类,实账户)(8)应收账款(资产类,实账户)(9)应付职工薪酬(负债类,实账户)(10)财务费用(损益类,虚账户)(11)利润分配(所有者权益类,实账户)(12)管理费用(损益类,虚账户)(13)主营业务收入(损益类,虚账户)(15)库存商品(资产类,实账户)(16)生产成本(成本类,实账户)(17)销售费用(损益类,虚账户)(18)原材料(资产类,实账户)(19)预付账款(资产类,实账户)(20)预收账款(负债类,实账户)

第4章 复式记账

本章详细阐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记账方法的种类;理解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熟练掌握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了解会计账户的对应关系与对应账户;掌握会计分录的具体编制方法;掌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方法。本章学习的重点是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运用借贷记账方法编制会计分录;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及其平衡关系。本章学习的难点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运用借贷记账方法编制会计分录。

第1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一)记账方法

在会计核算体系中,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后,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将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登记在账户中。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将经济业务记入账户的技术方法。具体而言,是根据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采用特定的记账符号并运用一定的记账原理(程序和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的方法。从会计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它经历了从单式记账法到复式记账法的发展历程。(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按照登记经济业务方式的不同,记账方法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

1. 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这种记账方法一般只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及债权债务结算业务,而不登记实物的收付业务。例如,“以银行存款1 000元购买原材料”这笔经济业务,若采用单式记账法记账,只在“银行存款”账户上记录银行存款减少1 000元,不同时在“原材料”账户上记录原材料增加1 000元。显然,这种记账方法只能反映经济业务的一个侧面,不能清晰地反映银行存款减少的原因以及“银行存款”和“原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单式记账法是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其账户与账户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会计记录之间也不存在相互钩稽的关系,因此,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单式记账法适用于经济业务简单的企业,而难以适应经济业务比较复杂的企业单位的要求。15世纪前后随着复式记账法的采用和完善,单式记账法逐渐被复式记账法取代,目前一般不采用。

2. 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从单式记账法发展演变而来的。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相对于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会计记录的双重性。例如,“以银行存款1 000元购买原材料”这笔经济业务,若采用复式记账法记账,不仅要在“银行存款”账户上记录银行存款减少1 000元,同时还要在“原材料”账户上记录原材料增加1 000元。显然,这种记账方法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能清晰地反映“银行存款”和“原材料”账户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与单式记账法相比,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优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使得各账户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对应关系,不仅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涉及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各个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企业整个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需要的会计信息。(2)由于复式记账法要求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同时登记,因此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如果记账中有错误,这种平衡关系就会被破坏。

在我国,复式记账法按其采用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三种具体方法。其中,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借贷记账法是最早产生的复式记账法,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于19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开始在一些企业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借贷记账法更加通俗、易懂,创建了以“增”和“减”为记账符号的增减记账法和以“收”和“付”为记账符号的收付记账法,并一度分别在商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广泛应用。但是,这两种记账方法在记账规则、试算平衡等方面,均不如借贷记账法科学、严密,而且三种复式记账方法同时运用,造成全国会计工作十分混乱。因此,为了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1993年7月1日,我国制定了与国际惯例衔接的会计准则,要求所有企业都必须使用借贷记账法进行账务处理,之后又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也从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记账方法的统一可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和提高信息的可比性,便于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下面只介绍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内容。

二、复式记账的原理

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它是建立在会计等式的基础上,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基本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若考虑收入和费用,综合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会计等式反映了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会计等式的影响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情形:(1)会计等式左右双方同时增加。(2)会计等式左右双方同时减少。(3)会计等式左边一增一减。(4)会计等式右边一增一减。

从上述内容可看出,会计等式主要揭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会计主体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平衡关系;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相互联系;等式有关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等式左边内部或右边内部一增一减,存在对立关系,而等式左右双方同增同减,存在统一关系。这三个关系相应的对复式记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数量平衡关系要求每一次记账的增加减少的金额要平衡;增减变化的相互关系要求在一个账户中记录的同时必然要在另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对立统一关系要求按相反方向记账,即若规定等式左边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则记账规则必然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记账规则决定了等式右边账户的结构必然和左边账户结构相反,即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

复式记账正是根据会计等式的上述要求,规定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如果企业对经济业务的登记符合复式记账原理,记账的结果必然使一定时期全部账户的借贷方金额平衡,期末会计等式左右双方账户借贷余额的合计数平衡。在任何时点,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收入”均能成立,即双方保持着平衡关系。

由此可见,会计等式决定了复式记账法账户的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因此,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的理论基础。

第2节 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科学的复式记账方法。它是最早的复式记账方法,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最科学的、最完善的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会计恒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记账符号

在复式记账法下,账户的金额栏都分为左右两方,而借贷记账法则将左方规定为借方,右方规定为贷方。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专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对借贷记账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意大利的北方城市,在那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为了适应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经营者的需要,逐渐形成了借贷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最先应用于意大利的银行业中,那时借贷资本家按债权和债务关系开设户头,将收进的款项记在债权人名下,称为“贷”,表示欠人,即债务增加;将付出的款项记在债务人名下,称为“借”,表示人欠,即债权增加。以此反映银行业借贷资金往来的情况。这就是“借”、“贷”两字最初的含义,分别表示债权、债务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经济活动的内容也逐渐复杂起来,借贷记账法逐渐被推广应用,不仅应用于货币资金的借贷业务,而且应用于非货币性业务,并逐渐扩展到登记财产物资及其经营损益等内容的增减变动。这样“借”、“贷”两字逐渐脱离了原有债权、债务的字面含义,变成纯粹的记账符号,且转变为会计上的专门术语。到了15世纪,借贷记账法逐渐发展完善起来,与此同时,西方的会计学者提出了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这一理论确立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进而使借贷记账法成为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作为记账符号,“借”和“贷”两字应该理解为账户上两个对立的方向,即一方表示增加,另一方则表示减少,至于哪一方表示增加,哪一方表示减少,要看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和账户的性质。

二、账户结构

按照借贷记账法规定,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每一个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通常情况下,账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账户的借贷两方是对立的、相反的,即对于每个账户来说,如果借方记录增加额,那么账户的贷方一定是登记减少额,反之亦然。那么一个账户既可以记录增加额,又可以记录减少额,究竟哪方登记增加金额,哪方登记减少金额,则取决于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和账户本身的性质。(一)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为: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借方记录的合计数称为本期借方发生额;贷方记录的合计数称为本期贷方发生额;每一会计期间的期末(如月末)将本期借方发生额与本期贷方发生额相比较,其差额称为期末余额。期末余额的方向一般与增加额方向相同,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期末余额将转入下期,成为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余额。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可表述为: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资产类账户结构如图4-1所示:图4-1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类账户的结构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要素与负债要素的金额变化关系为同时等额增加或减少,再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资产增加记入借方,则负债同时等额增加必须记入贷方;相反资产减少记入贷方,则负债同时等额减少必须记入借方。同理,期初余额与本期增加额之和一般大于本期减少额(否则账户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不再是负债,而转化成了企业的资产),因此余额方向也与增加额方向相同,表示期末尚未偿还的负债。借贷记账法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的,从等式可以看出,资产在等式的左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等式的右边,左右两边永远相等,亦应永远对立,因此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应该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相反,即贷方登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每一会计期间的期末(如月末)将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进行比较,其差额称为期末余额。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期末余额将转入下期,成为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余额。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可表述为: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如图4-2所示:图4-2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三)成本类账户

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的过程中要有材料、人工等各种耗费,这些耗费在生产中形成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期末若尚未生产完工,就表现为在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因此,可以将成本看作是一种资产。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即账户的借方登记成本的增加额,账户的贷方登记成本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成本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可表述为: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成本类账户的结构,同图4-1所示一致。(四)损益类账户

损益类账户按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收入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润,而企业在销售产品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须付出一定的费用。前已述及,收入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费用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因此,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同,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相反。即收入类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费用类账户的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根据“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收入和费用最终要转到“本年利润”账户,因此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与前述账户不同,最终是没有余额的。收入类和费用类账户的结构如图4-3、图4-4所示:图4-3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图4-4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综上所述,借、贷两方,对于不同的账户所表示的经济内容不同,总结来看,借字可以表示资产、成本、费用的增加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减少;贷字可以表示资产、成本、费用的减少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增加;各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其记录增加的一方。因此,在实际业务中,我们可以根据账户余额所在方向来判断账户的性质,一般来说,资产类账户的余额在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余额在贷方。

三、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采用复式记账法时应遵守的法则。根据借贷记账法账户结构的原理,决定了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变化,必然在记入有关账户借方的同时,也要记入其他相关账户的贷方,而且金额相等。因此,根据资金变化的这一规律,可以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有借必有贷”表示在一个账户中记借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贷方;或者在一个账户中记贷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借方。“借贷必相等”表示记入借方的金额和记入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

在运用借贷记账法登记经济业务时,通常要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确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要素及账户的类别;

其次,分析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名称及其增减的金额;

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确定该经济业务应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或贷方,以及各账户应记金额,保证借方与贷方的金额相等。

下面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3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来说明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例4-1】2011年3月1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接受新华公司的投资100万元,款项已经存入银行。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两个会计要素同时增加,一方面使资产增加了100万元,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登记;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权益增加了100万元,应该在“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登记(见图4-5、图4-6)。图4-5图4-6【例4-2】2011年3月3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从银行取得借款40万元,期限为6个月,款项已经存入银行。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两个会计要素同时增加,一方面使资产增加了40万元,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登记;另一方面使负债增加了40万元,应该在“短期借款”账户的贷方登记(见图4-7、图4-8)。图4-7图4-8【例4-3】2011年3月10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用银行存款10万元买入一台机器设备,已投入使用。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这个会计要素发生变化,出现了资产内部一增一减的情况。一方面付出款项使资产减少了10万元,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另一方面购入机器设备使资产增加了10万元,应该在“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登记(见图4-9、图4-10)。图4-9图4-10【例4-4】2011年3月11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向东方公司购入商品20万元,已用银行存款支付15万元,剩余5万元货款暂欠。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两个会计要素发生变化,一方面购买商品使资产增加了20万元,应该在“库存商品”账户的借方登记,由于用银行存款支付,资产同时也减少了15万元,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另一方面货款暂欠,使负债增加了5万元,应该在“应付账款”账户的贷方登记(见图4-11、图4-12)。图4-11图4-12图4-13【例4-5】2011年3月15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用银行存款偿还前欠东方公司货款2万元。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两个会计要素同时减少,一方面使资产减少了2万元,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另一方面使负债减少了2万元,应该在“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登记(见图4-14、图4-15)。图4-14图4-15【例4-6】2011年3月15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用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1 000元,以供零星使用。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这个会计要素发生变化,出现了资产内部一增一减的情况。一方面开出现金支票使资产减少了1 000元,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登记;另一方面提取现金使资产增加了1 000元,应该在“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登记(图4-16、图4-17)。图4-16图4-17【例4-7】2011年3月20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产品取得收入20万元,款项已经存入银行。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资产和收入两个会计要素同时增加,一方面销售收到货款使资产增加了20万元,应该在“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登记;另一方面销售产品使收入增加了20万元,应该在“主营业务收入”账户的贷方登记(见图4-18、图4-19)。图4-18图4-19【例4-8】月末,结转已售产品成本15万元。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费用和资产两个会计要素发生变化,一方面销售产品使资产减少了15万元,应该在“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登记;另一方面使销售成本增加了15万元,应该在“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见图4-20、图4-21)。图4-20图4-21【例4-9】月末,将上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费用和所有者权益两个会计要素同时减少,一方面使主营业务成本转出了15万元,在“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贷方登记,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权益减少,在“本年利润”账户的借方登记15万元(见图4-22、图4-23)。图4-22图4-23【例4-10】月末,将上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

分析:这笔经济业务使得扬城有限责任公司的收入和所有者权益两个会计要素发生变化,一方面使主营业务收入转出了20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借方登记;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权益增加,在“本年利润”账户的贷方登记20万元(见图4-24、图4-25)。图4-24图4-25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采用借贷记账法,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会在相关账户中形成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借方账户与贷方账户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具有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如【例4-7】“2011年3月20日,扬城有限责任公司销售产品取得收入20万元,款项已经存入银行。”这一经济业务中,“银行存款”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银行存款”与“主营业务收入”就形成了对应账户,即“银行存款”的对应账户是“主营业务收入”,反之,“主营业务收入”的对应账户是“银行存款”。账户之间对应关系的存在是因为会计恒等式恒等关系的存在,反过来说这种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会计恒等关系的具体表现,应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可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企业的经济业务纷繁复杂,为了准确地将经济业务及时登记到相应账户中,在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编制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金额的一种记录。即会计分录包括三个要素:账户的名称、方向(“借”或“贷”)和金额。在实际工作中,编制会计分录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完成的。如上述例题在记入账户前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1)借:银行存款 1 000 000

贷:实收资本 1 000 000(2)借:银行存款 400 000

贷:短期借款 400 000(3)借:固定资产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100 000(4)借:库存商品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150 000

应付账款 50 000(5)借:应付账款 2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000(6)借:库存现金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7)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 000(8)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 000

贷:库存商品 150 000(9)借:本年利润 150 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50 000(10)借:主营业务收入 200 000

贷:本年利润 200 000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会计分录的基本格式为:借方会计科目写在上面,贷方会计科目向右移两格写在借方会计科目的下面,金额用阿拉伯数字,数字后不写“元”。

会计分录有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之分。简单会计分录就是指一个借方账户与另一个贷方账户相对应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就是指两个以上的账户相对应组成的会计分录。它所反映的账户对应关系,可以是一个借方账户同几个贷方账户发生对应关系,或一个贷方账户同几个借方账户发生对应关系,或几个借方账户同几个贷方账户发生对应关系,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复合会计分录实质上是由几个简单会计分录组合成的,如上述【例4-4】的业务所编制的会计分录,可以分解成以下两个简单的会计分录:

借:库存商品 150 000

贷:银行存款 150 000

借:库存商品 50 000

贷:应付账款 50 000

编制复合会计分录可以全面反映某些经济业务的全貌,简化记账手续。需要注意的是,多借多贷的复合分录会混淆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利于账户记录的检查,因此为了保持账户对应关系清楚,一般不宜把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将前述会计分录编制完成后,还要把相应的金额登记到相应的账户上,这个过程称为过账。过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期初资料开设“T”字型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登记期初余额;(2)根据会计分录登记“T”字型账户的发生额;(3)期末结出各账户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4)在登记总分类账户和明细账分类账户时,应该采用平行登记法。

由于平行登记法内容较多,为了便于学习,下面例子仅登记总分类账户,平行登记法内容请见本节后面的内容。

现假设扬城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3月1日成立,期初没有余额,将3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入账户,记录结果如下(见图4-26~图4-35):图4-26图4-27图4-28图4-29图4-30图4-31图4-32图4-33图4-34图4-35

四、试算平衡

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在账户上记录经济业务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或检查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登记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需要在一定时期终了时,对账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依据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确立科学的、简便的、用于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以便找出错误及其原因,及时予以改正。这种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正确性的方法,在会计上称之为试算平衡。借贷记账法试算平衡有两种形式:(一)发生额试算平衡

在借贷记账法下,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记账。这样每一笔经济业务所编制的会计分录的借方账户金额与贷方账户金额相等,而且到期末将该期所有会计分录的数据进行汇总后,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与所有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必然也相等。这种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

本期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

这种依据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来检验一定时期内账户发生额是否正确的方法,称为发生额试算平衡法。(二)余额试算平衡

期末将所有账户的余额计算出来后,凡是借方余额的账户都表示资产,凡是贷方余额的账户都表示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原理,所有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与所有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也应相等,即

期末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期末全部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

这种利用会计等式的原理来检验一定时期内账户余额是否正确的方法,称为余额试算平衡法。

当每个计算期结束时,在已经结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后,上述的试算平衡是通过编制“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表”和“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进行的。根据上述例题扬城有限公司的账户记录编制发生额试算平衡表(如表4-1所示)和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如表4-2所示);也可将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合并在一张表上进行试算平衡(如表4-3所示)。表4-1 总分类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表表4-2 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表4-3 总分类账户发生额及期末余额试算平衡表

通过编制期末余额与本月发生额试算平衡表可以检查本期账务记录是否正确。如经过试算期末余额与本月发生额均平衡,可以初步认为本期账务记录是正确的。当然试算平衡表并不能发现账务处理过程中的所有错误,有些错误,如记账时将借贷双方漏记、重记、记错方向或记错账户等,通过试算平衡是不能发现的,还必须辅以其他检查方法进行核对,所以,试算平衡只能说明账户记录基本正确。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进行发生额试算平衡还是余额试算平衡,所用到的账户一般都是总分类账户。至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发生额试算平衡或余额试算平衡,下面将会进行具体讲述。

五、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

通过上述对借贷记账法记账程序的讲解和运用,我们知道,企业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后,都要在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这个过程称为过账。而账户按其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对其下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起到控制和统驭的作用,反过来明细分类账户对其上级总分类账户起到辅助和补充说明作用,两者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决定了两者的“平行登记”原则。即对于需要进行明细核算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过账时,在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的同时,也要记入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而且登记的方向相同,金额相等,这种登记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称为平行登记。平行登记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1)依据相同,即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依据相同的会计凭证登记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2)同时登记。“同时”指的是同一个会计期间,即对于同一笔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户和记入相对应的明细分类账户的工作必须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完成。(3)方向相同。对于同一笔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方向应相同,即总分类账户记在借方,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亦记在借方;总分类账户记在贷方,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亦记在贷方。(4)金额相等。对于同一笔经济业务,记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应与记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金额或金额之和相等。下面举例进行说明。【例4-11】扬城有限责任公司期初原材料账户和应付账款账户的余额资料如表4-4所示。表4-4 “原材料”账户和“应付账款”账户的期初余额

假设扬城有限责任公司本月发生以下经济业务(涉及的增值税忽略):(1)向东方公司购进材料17 000元,其中,A材料9 000元,B材料8 000元,款项尚未支付。(2)向南海公司购进A材料1 800元,B材料6 200元,货款尚未支付。(3)生产领用原材料,其中A材料5 000元,B材料2 200元。(4)用银行存款偿还东方公司部分货款10 000元,南海公司部分货款5 000元。根据上述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如下:(1)借:原材料——A材料 9 000

——B材料 8 000

贷:应付账款——东方公司 17 000(2)借:原材料——A材料 1 800

——B材料 6 200

贷:应付账款——南海公司 8 000(3)借:生产成本 7 200

贷:原材料——A材料 5 000

——B材料 2 200(4)借:应付账款——东方公司 10 000

——南海公司 5 000

贷:银行存款 15 000

遵循平行登记的原则,登记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和相应的明细分类账户如下(见图4-36~图4-41):图4-36图4-37图4-38图4-39图4-40图4-41

平行登记完毕之后,总分类账户和相应的明细分类账户之间应满足以下四组等式关系,可以作为检验会计账簿登记是否正确的标准之一:(1)总分类账户期初余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初余额合计。(2)总分类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3)总分类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4)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为了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应经常将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记录进行核对,保持账账相符。核对的一般方法是:先编制有关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表,然后再将其与总分类账户核对。根据上例编制“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如表4-5所示)和“应付账款”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如表4-6所示)。表4-5 “原材料”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表4-6 “应付账款”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表

由上述两表可看出,表4-5中合计栏各项数额分别与“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相等,表4-6中合计栏各项数额分别与“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相等,表明“原材料”及“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基本正确。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复式记账法

2. 借贷记账法

3. 对应账户

4. 会计分录

5. 试算平衡

6. 平行登记

二、单选题

1. 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一般在( )。

A. 贷方

B. 借方和贷方

C. 借方或贷方

D. 借方

2. 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 )。

A. 记账规则

B. 会计等式

C. 会计要素

D. 会计科目

3.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等于( )。

A. 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B. 期初借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C. 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D. 期初贷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4. 期末一般没有余额的账户是( )。

A. 资产类账户

B. 负债类账户

C. 损益类账户

D.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5. 累计折旧是( )。

A. 负债类账户

B. 资产类账户

C. 损益类账户

D.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6. 简单会计分录是指( )。

A. 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B. 一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C. 一贷多借的会计分录

D. 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7. 用银行存款偿还银行借款,所引起的变动是( )。

A. 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增加

B. 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减少

C. 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减少

D. 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增加

8. 负债类账户的结构特点是( )。

A. 借方登记负债的增加,贷方登记负债的减少,期末余额在贷方

B. 借方登记负债的减少,贷方登记负债的增加,期末余额在贷方

C. 借方登记负债的增加,贷方登记负债的减少,期末一般无余额

D. 借方登记负债的减少,贷方登记负债的增加,期末一般无余额

9. 按经济内容分类,下列属于成本类账户的是( )。

A. 管理费用

B. 财务费用

C. 制造费用

D. 在途物资

10. 账户期末余额在借方时,一般表示为( )。

A. 资产

B. 负债

C. 所有者权益

D. 收入

三、多选题

1.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哪一方登记增加数,哪一方登记减少数,取决于( )。

A. 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

B. 账户本身的性质

C. 记账的符号

D. 记账的规则

E. 试算平衡表

2. 下列关于本年利润账户说法正确的是( )。

A. 贷方记利润增加

B. 借方记利润减少

C. 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D. 属于实账户

E. 属于损益类账户

3. 借贷记账法下的试算平衡不能发现的错误有( )。

A. 漏记经济业务

B. 重记经济业务

C. 借贷科目颠倒

D. 只登记借方金额,未登记贷方金额

E. 只登记贷方金额,未登记借方金额

4.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包括( )。

A. 发生额试算平衡

B. 余额试算平衡

C.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D. 平行登记

E.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5. 借贷记账法下,“借”字表示( )。

A. 资产的增加

B.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C. 负债的减少

D. 损益类账户的减少

E. 费用的减少

6. 下列账户中,贷方登记增加的是( )。

A. 主营业务收入

B. 销售费用

C. 银行存款

D. 实收资本

E. 短期借款

7.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公式表示为:

A. 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B.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C. 本期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全部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

D.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E.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8. 下列账户借方记增加的有( )。

A. 投资收益

B. 预提费用

C. 主营业务收入

D. 制造费用

E. 应收账款

9.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要点是( )。

A. 依据相同

B. 金额相等

C. 方向一致

D. 同时登记

E. 数量相等

10. 下列账户借方记增加的有( )。

A. 待摊费用

B. 预提费用

C. 制造费用

D. 财务费用

E. 营业外收入

四、业务题(一)目的:练习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

要求:写出下列账户增加、减少是在借方或贷方,若该账户有余额,指出余额一般在哪一方(借方或贷方)。账户结构(二)目的:练习账户金额计算方法

资料:华联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2月有关账户的资料如下:账户金额计算表

要求:在上表括弧内填上相应金额。(三)目的:练习借贷记账法

资料:华联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1)以银行存款购入不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10 000元。(2)收到南方公司归还以前所欠销货款60 000元存入银行。(3)生产产品领用库存材料价值45 000元。(4)从银行提取库存现金21 000元,备发工资。(5)产品生产完毕验收入库,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为35 000元。(6)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200 000元,存入银行。(7)从丰华公司购入材料价值10 000元,材料验收入库,货款暂欠。(8)以银行存款归还以前所欠丰华公司货款10 000元。(9)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120 000元,存入银行。(10)销售产品收入2 000元,已存入银行。

要求:1.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 根据上述业务编制发生额试算平衡表。(四)目的:练习平行登记

资料:1. 华联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1日“原材料”、“应付账款”两个账户的期初余额资料如下:

原材料:

甲材料 1 500千克 单价10元/千克 金额15 000元

乙材料 1 000千克 单价20元/千克 金额20 000元

合计 金额35 000元

应付账款:

乐丰公司 30 000元

融合公司 6 000元

合计  36 000元

2. 华联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1)6日,生产领用材料一批。

甲材料 1 000千克 单价10元/千克 金额10 000元

乙材料 500千克 单价20元/千克 金额10 000元

合计 金额20 000元(2)11日,向乐丰公司购入甲材料3 000千克,单价10元/千克,材料已经验收入库,款项尚未支付。(3)25日,用银行存款5 000元归还欠融合公司的货款。

要求:

1. 根据以上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2. 采用T型账户开设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以及应付账款总账和明细账,进行平行登记。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增减变动,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2.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科学的复式记账方法。

3. 对应账户是指在借贷记账法下,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会在相关账户中形成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借方账户与贷方账户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具有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4. 会计分录,是指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名称及金额的一种记录。

5. 试算平衡,是指依据会计恒等式的平衡关系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确立的,用于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正确性的方法,在会计上称之为试算平衡。

6. 平行登记,是指对于需要进行明细核算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过账时,在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同时,也要记入该总分类账户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而且登记的方向相同,金额相等,这种登记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称为平行登记。

二、单选题1. A2. B3. A4. C5. B6. A7. C8. B9. C10. A

三、多选题1. AB2. ABCD3. ABC4. AB5. AC6. ADE7. CD8. DE9. ABCD10. ACD

四、业务题(一)练习借贷记账下账户的结构账户结构(二)练习账户的结构及账户金额计算方法账户金额计算表(三)练习借贷记账法

1. 会计分录(1)借:固定资产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2)借:银行存款 60 000

贷:应收账款 60 000(3)借:生产成本 45 000

贷:原材料 45 000(4)借:库存现金 21 000

贷:银行存款 21 000(5)借:库存商品 35 000

贷:生产成本 35 000(6)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短期借款 200 000(7)借:原材料 10 000

贷:应付账款 10 000(8)借:应付账款 10 000

贷:银行存款 10 000(9)借:银行存款 120 000

贷:实收资本 120 000(10)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2. 总分类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表总分类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表(四)练习平行登记(1)6日车间领用材料时:

借:生产成本 20 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0 000

——乙材料 10 000(2)借:原材料——甲材料 30 000

贷:应付账款——乐丰公司 30 000(3)借:应付账款——融合公司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第5章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本章主要阐述借贷记账法在制造企业的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掌握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及相应账户的用途、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利润的形成过程及税后利润分配的顺序;理解收入确认的条件;重点掌握材料采购成本及产品成本构成的计算,财务成果形成及利润分配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进一步理解账户的用途和结构。本章学习的重点在于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对制造企业日常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学习的难点是材料采购成本及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利润的形成及利润分配,各项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过程中相关账户的内容及具体应用。

第1节 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为了进一步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下面以制造业日常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为例,系统地说明企业如何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制造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产品,其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制造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资金的退出。首先,企业要从各种渠道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然后企业运用筹集到的资金开展正常的经营业务。企业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首先表现为货币资金形态,随着生产经营过程的不断进行,这些资金形态不断转化,从货币资金依次转为固定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最终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形成经营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最后,企业经营实现的利润,一部分要以所得税费用的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部分即税后利润,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在各有关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如果发生了亏损,还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弥补。通过利润分配,一部分资金要退出企业,一部分资金要以留存收益等形式继续参加企业的资金周转。综上所述,制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内容包括:资金筹集业务;供应过程业务;生产过程业务;销售过程业务;财务成果业务。

企业筹集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业务,就必须拥有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这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在办理企业法人登记(具备企业法人条件)或营业登记(不具备企业法人条件)时,必须具备符合国家规定并与其生产经营和服务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数额。企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资本额,称注册资本。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且股东应当一次缴足出资额(不适用分期出资的规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所有者将资金投入企业进而对企业资产享有要求权,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二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进而对企业资产享有要求权,形成企业的负债。债权人的要求权和投资人的要求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