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史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0 19:05:09

点击下载

作者:邢建华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农史志

三农史志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

上古时期 井田之制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为精耕细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传统农业的特点,是人们想方设法从选种、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施肥一直到最后的收获都给农作物创造最好的生长条件,也就是通过精耕细作,来实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而这一优良传统,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形成了。随着井田制度的解体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我国的农业历史又跨入了新的阶段。

夏代农业与井田制雏形

■ 夏禹王像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夏朝对农业非常重视,其农耕技术水平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夏朝发明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也比以前增多了,还发明了用以指导人们生产活动的历法。此外,还出现了畜牧业和手工业。夏朝出现了井田制的雏形。夏代的农业发展,开创了我国农业历史的先河,奠定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良好基础。■ 石制劳动工具

夏朝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当时的农作物是谷、黍、粟、稷、稻等。主食是将黍、粟、稷、稻煮成稀粥、浓粥食用,社会上层则多食干饭。

在对多处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黍壳、稻壳的遗存。证明了夏代农作物品种已经很多。

夏代的农作物以“畎亩法”进行种植,就是在两垄之间留一条沟,庄稼种于垄上。这种耕作技术,使农作物产量迅速提高。

这时的主要收割工具有石刀、石镰和蚌镰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像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农具“铁爪镰”。

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夏代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古书上也有大禹“身执耒亩”的记载。二里头遗址 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被学术界公认为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古代农具耒耜

在夏代,水利技术有了发展。《论语·泰伯》载禹“尽力乎沟洫”,变水灾为水利,服务农耕。夏代水利技术主要表现在水井的使用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河南省洛阳锤李、二里头遗址都发现了水井。锤李遗址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遗址有一口井,它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大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他是黄帝轩辕氏玄孙。大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相传因治黄河水患有功,通过禅让制得到帝位,他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在当时,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徙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夏代先进的历法《夏小正》,是指导当时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在先秦古籍中,往往提到“夏时”,指的就是夏代历法。夏代历法按月记录了时令物候,用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石镰刀

夏代历法是根据尧舜时代“观象授时”的原则,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规律,确定一年12个月,以斗柄指向寅的正月为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龙山文化 泛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历城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左右。是我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朝已经开始使用干支记日,夏朝最后几个国王如孔甲、履癸等便是以天干来命名的。《夏小正》按月记录了时令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密切关系。后代的历法,从形式到内容,都承袭《夏小正》而加以发展。

如《吕氏春秋》中的十二月纪,即收在《礼记》中的《月令》,就是承袭《夏小正》的。汉朝崔的《四民月令》,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夏小正》。历代的历法都和《夏小正》有承袭关系。

制陶业在夏代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独立的行业。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 夏代十字纹方钺少康 少康的父亲夏后氏首领姒相被寒浞杀死,少康是姒相的遗腹子。少康长大后,志在复国,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至于青铜器,我国已经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铜刀。如果二里头遗址文化被认为是夏朝时期的文化,那么这件青铜器就是夏朝时期的。

夏代青铜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夏代铸造青铜的历史不长,青铜器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规范,所以它有点像陶器的样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样式差不多,比较原始,它没有好多花纹,有小圆点,刻画简单的线条。

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还发现有细长的觚、有带管状流的盉,以及那种3个空足、有耳有流的鬹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 夏代彩陶三足盖罐■ 夏代嵌贝彩陶鬲

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朝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从考古发掘佐证的夏代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当时粮食产量的概况。■ 夏代云纹鼎

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酿造酒,夏后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代,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

古文献中记载到的“杜康造酒”、“仪狄作酒”、“太康造秫酒”、“少康作秫酒”等传说都可以佐证酒在这个时期的重要性。

夏代还出现了畜牧业,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如有扈氏在甘这个地方战败后,被贬为牧奴从事畜牧工作。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

夏代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是大多数史学家的一致看法。此外,有很多史料表明,夏代确已出现了“井田”的格局。《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在“太康失国”后投奔有虞氏,“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后来夺回了夏的权位。这里所说的“一成”,当是《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说的“方十里为成”的“成”。一井就是一里,“方十里为成”的“成”,就是百井。仪狄 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官员,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史书《吕氏春秋》有“仪狄造酒”。其他文献也有同样的说法。大致意思是夏禹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就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不错。■ 夏代生活用具《汉书·刑法志》又说: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殷周之制,但从这里所说的“成方十里”、“成十为终”是区划土地的单位名称看来,使我们可以肯定,《左传·哀公元年》中的“有田一成”的“成”,反映了夏代井田制的存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多谓井田之制,“实始于禹”,这也是个证明。

由以上考证可知,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阅读链接杜康是黄帝手下管理粮食的大臣。因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于是,杜康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林中的枯树洞里。粮食在树洞里慢慢发酵。一年后,杜康上山查看粮食,发现那些树洞裂开了缝并往外渗水,还有一股清香的气味,就不由得尝了几口。还用尖底罐装回一些,想让皇帝也尝尝。黄帝仔细品尝了杜康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造了一个“酒”字。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造酒始祖”。

商代农业及其管理形式

■ 商汤画像商朝又称殷、殷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朝代。商代的农业生产很发达,从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农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部门,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十分主导的地位。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酒业、园艺业和蚕桑业、畜牧业及渔猎都有一定的发展。商代的土地制度,已经形成了以商王为奴隶主贵族代表的土地私有制度。■ 甲骨文 我国一种古代文字,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雏型,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的形状会因甲骨分期而略有差异,大致为武丁时期的甲骨最为完整,同时武丁时期也是现存甲骨数量最多的时期。

商朝农业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甲骨文卜辞中大量记载了商朝人的农事活动,几乎包括与农业有关的各个方面。

卜辞中有大量“受年”、“受黍年”、“受稻年”等类词句。由卜辞可知,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禾、黍、稻、麦等。

在卜辞中,粮食作物的总称为“禾”。其中最主要的是“黍”,也就是现在的“大黄米”。商代的麦就是今天的大麦。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主要还是木器、石器和蚌器。木器包括“耒”和“耜”,这两种工具,都是用树枝加工而成。甲骨文中的“藉”字像人手持耒柄而用足踏耒端之形,说明耒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石制农器当时还在大量应用,如石铲、石镰等。至于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石碾、石碓,更是普遍存在。蚌器、骨器非常多,如骨铲、蚌镰等。

商代盛行火耕,用火来烧荒。在商代,在荒林茂草之中,野兽到处出没,除了使用这种放火烧光的方式,当时恐怕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农夫们等大火熄灭之后,把土地稍加平整,在灰土中,播下种子,变荒田为可耕地。■ 商代的蚌镰

这种焚田的方法表明,即便商朝人定居于某处,他们的耕种地点也不是永远固定于一处的。他们今年焚田及耕种于此,明年则焚田及耕种于彼,也就是要经常性地“抛荒”。

在卜辞中,关于改换耕作地点的记载是随处可见的:“甲辰卜,商受年。”“庚子卜,雀受年。”“口寅卜,万受年。”这里所说的某地受年,是卜问应该在某地耕作才能得到丰收的回答,这种卜问大多于耕作之前进行。

此外,卜辞中还经常出现询问方位,而不是卜问固定地点的卜辞:“癸卯贞,东受禾”。“西方受禾”。“北方受禾”?“西方受禾?”所谓某方受禾,是卜问在什么方位耕作始获丰收的意思。这证明,每年的耕作地点都有变化,这是一种“抛荒”农业。

有人根据卜辞的内容进行研究,认为商代已在农田里施用农肥,并已有贮存人粪、畜粪以及造厩肥的方法。加之能清除杂草,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提高。收获的粮食被贮藏起来,所以卜辞中出现了“廪”字。■ 商代青铜用具■ 商代的石铲

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当时的窑穴,其中的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的。这种窑穴的底与壁多用草拌泥涂抹,底部还残留绿灰色的谷物的遗骸。有理由认为: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在商王朝时期已经形成,历法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商朝人的历法发达。在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载。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有一条:“庚申,月有食。”

经天文学家推断,公元前1311年10月24日这一天的凌晨,确实发生了一次月食,可见这条记载是有根据的。王亥 子姓,又名振,契之后,冥之长子,河南商丘人。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领,商族先公之一,华商始祖,华夏商朝人之缔造者。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用六十干支记日是从商代开始的。自商的先祖王亥起,商朝人开始用干支命名。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了六十干支表。商朝人以10日为一旬,每旬的最后一日,要进行卜旬。在商朝人的历法中,以月亮盈亏一次为一个月,月份已经有大小之分。商朝人以12个月为一年,并且出现了闰月。武丁 姓子,名昭,是我国商朝第二十三位国王。商朝著名军事统帅。在位时期,曾攻打鬼方,并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

商代的历法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太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太阴历以月亮盈亏一次为一月;太阳历以地球绕日一周为一年。这样,一年如果仅有12个月的话,每年要差出10天左右。

商朝人解决的办法,就是过一定的年份,就设置一个闰月,闰月放在年底。商朝人置闰,先是3年一闰,5年两闰,最后,使用17年七闰的办法。

卜辞中把一年的时间称为一祀,这是因为商朝人迷信,每年都有一次祭祀。甲骨文中的“年”字,跟现在的“季”字差不多,上面是个“禾”字,下半部是个“人”字,好像是人背着一捆禾,象征着每年收获一次。■ 商代的青铜铲

商代酿酒业发达,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酒的字。商代的酒有很多品种。如“醴”,是用稻制作的甜酒;鬯,是用黍制作的香酒。《尚书·酒诰》记载,人民嗜酒,田逸,以致亡国,可见嗜酒风气之盛。现已出土的商代酒器种类繁多。这反映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空前发达。酿酒业及酒器铸造技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农业生产的发达。

商代园艺和蚕桑业亦有发展。卜辞中有“圃”字,即苗圃;有“囿”字,即苑囿。当时的果树有杏、栗等。

卜辞中又有“蚕、桑、丝、帛”等字,商代遗址中还出土有玉蚕及铜针、陶纺轮等物。在出土的青铜器上有用丝织物包扎过的痕迹,从出土的玉人像上也可看到其衣服上的花纹。可见商代的蚕桑业及丝织业已较发达。■ 商代的石镰

商朝人在农业发展的同时,畜牧业也越来越兴旺了。在已经驯养的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畜”中,马、牛、羊的数量有了惊人的增长。东夷 华夏人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朝之后,东夷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

马是商王室及其贵族、官吏在战争与狩猎时使用的重要工具,因而受到特别重视。它有专职的小臣管理,驱使成批的奴隶饲养。从商代甲骨文中看到,武丁以后至纣王时期,商代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规模也是很大的,最大的一次可动用一万余名士卒。马是作战与运输的工具,每次动用的数量也是很大的。田猎 狩猎;捕捉野生鸟兽。始于夏、商,以休闲猎获为目的,以选士练兵为手段。田猎的主要目的成了训练各种武器使用和车马的驾控,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军事活动。■ 记录历法的卜骨

当时还用奴隶饲养成群的牛羊,主要供食用和祭祀。商王和大贵族每次祭祀,用牲的数目都相当惊人,少则几头,多则几十、几百,甚至达到上千头。

此外,还大量饲养猪、狗、鸡等动物。它们既是当时人们获取肉食的主要来源,也是祭祀用的供品。另外还有鹿、象等,商代遗址中已发现象的遗骸。据记载“商朝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说明在征伐东夷的战争中,商朝人一度还使用象队。■ 商代刻辞龟甲

商代时的黄河下游中原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并有广大的森林、草原、沼泽、湖泊,故作为农业、畜牧业补充的渔猎也很发达。

卜辞中有“王鱼”、“获鱼”的记载,商代遗址中也出土过许多鱼类、蚌类的遗骸。捕鱼的方法主要有网罟、钩钓、矢射等。

卜辞中又有“王田”、“王狩”、“获鹿”、“获麋”、“获虎”、“获兕”及“获象”的记载。狩猎方法主要有犬逐、车攻、矢射、布网设陷甚至焚山等,猎获野兽的种类和数量相当惊人。商王一次田猎获鹿可多达348头,获麋最多的是451头,足见其规模之大。■ 记录卜辞天象的甲骨文

在卜辞中,与土地有关的文字非常多,如“田”字,就很常见。“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上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方块土地。“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至于“畴”字,田”与“寿”联合起来表示“长期归属农家耕作的田地”。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每个小方块代表一定的亩积,也是奴隶们的耕作单位。当时的农田已有规整的沟洫,构成了原始的灌溉系统。这些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商朝的土地归王所有,一部分土地由商王分赐给其他奴隶主作“封邑”,供臣下享用,就是商代奴隶制度下形成的土地制度。阅读链接伊尹在商汤手下主持国政,致力于发展经济。他建议商汤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商汤采纳了他的意见,使生产得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伊尹认为商业对经济的发展很重要,他建议商汤要尽可能地促进商品的流通。商汤接受了他的意见,商朝呈现出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局面。伊尹在辅佐商汤灭夏建国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周农业与土地制度

■ 周文王画像西周的农业经济在商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经验的增加使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则因为天文、历法等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粮食的品种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也提高了,农业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基础和主要部门。另外,畜牧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井田制在我国西周时期已经很成熟,成为较普及的土地制度,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周族在其先祖时期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农业生产很落后。在迁往岐山以后,周族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快的发展;灭商之后,各地的先进生产经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交流,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发展更快了。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岐山 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东北部。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

西周的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 西周时期的陶制水管

周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种植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当时的轮流休耕制已经得到推广。耕田主要靠人群密集型的劳动,通常是两人合作,即为“耦耕”。

周朝时在大田上第一年耕种的土地称为菑,第二年耕种的土地称为畲,第三年耕种的土地称为新。这里所说的菑、畲、新就是指耕种年数不同的田地。第三年耕种以后,地力已衰竭,就用抛荒的办法休耕以恢复地力,称为“一易”,数年之后,再次耕种。■ 西周时期青铜牛

周朝人已基本掌握了修筑排水和引水设施、除草、雍土、施肥、治虫等农业生产技术,并且经验越来越丰富。人们已经知道应用人工灌溉技术,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仍然是依靠天然的雨水。在长江流域,水网密集,人们可能已懂得利用沟渠排水、灌溉的方法。场人 官名。西周设置,掌场圃收入。《国语·周语上》:“场协入。”韦昭注:“场人,掌场圃,委积珍物,敛而藏之也。”《周礼》谓为地官司徒的属官。

周朝人对于除草和雍土培苗技术已很重视。锄耕农业的推广,使垅作开始萌芽,耦耕和中耕除草技术在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是很自然的事。物候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在大量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还掌握了消灭害虫的植物保护方法,以及收获后粮食的加工、贮藏方法,推广了以自然冰冷藏食品的技术。农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也不断发展,不仅酿酒技术比以前有所提高,而且出现了制造饴糖和煮桃、煮梅、用盐渍菜的方法。■ 西周时期石斧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根据自然现象预测天气的知识。这些天象知识,对农业生产很有好处。物候知识也比夏商两代更进一步用来指导农时,在农业生产中人们特别注意观察熟悉的植物、动物的习性和生长变化规律,并与风、雨、干旱、冰冻等气象现象结合起来,指导适时播种与收获。■ 西周时期的青铜驹

在西周时,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各地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古代文献也有这方面的真实记录。《诗经》300篇是从西周开始流传、积累和逐渐丰富起来的一部最古老的诗歌集,虽成书较晚,但其中也有许多诗歌反映了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和采集、渔猎生产活动的情况。

在《黍离》、《君子于役》、《伐檀》、《鸨羽》、《七月》、《无羊》等诗中,描述了砍伐树木、修整农具、种植黍稷、收割稻粱、为农夫送饭、放牧牛羊等劳动过程和场面.

在《关雎》、《卷耳》、《苤苜》、《摽有梅》、《谷风》、《桑中》、《木瓜》、《采葛》、《采薇》和《北山》等诗中,描述了妇女们采集荇菜、卷耳、苤苜、梅子、萝菔、蔓青、芥菜、苦菜、香蒿、野麦、木瓜、野桃、野李等的情景与心情,可知采集活动仍是妇女们经常性的、繁重的劳动。■ 西周时期玉牛

在《野有死麕》、《新台》、《硕人》、《兔爱》、《叔于田》等诗篇中,记述了猎人们捕获獐、鹿、雉、鹑、兔、獾,渔夫们设网捕获鳣、鲔等的情况。■ 西周时期青铜鹿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畜牧业和家庭饲养业也有相应的发展,西周时期的城市遗址、聚落遗址和墓地中,普遍出土了数量很多的牛、羊、马、猪、狗、鸡的骨骸。

据文献记载,祭祀用牲,牛为太牢,羊为少牢,重大庆典最多要宰杀用牲300头。由于各种祭祀活动频繁不断,可知当时畜牧业的发展已相当可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